汉语语法和汉民族文化的关系

汉语语法和汉民族文化的关系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母语。汉语语法是汉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汉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世界观。

汉语语法的特点之一是语序灵活。汉语句子的主谓宾顺序并不固定,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这种语序灵活反映了汉民族的开放、包容和灵活的思维方式。在汉语中,主语和谓语的顺序可以交换,这说明汉民族注重主观能动性和自由度,追求自我实现和创造。

另一个汉语语法的特点是语言的象征性和比喻性。汉语中有很多比喻、典故和成语,这些语言符号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这种语言特点反映了汉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忆,同时也说明汉民族注重文化智慧和情感共鸣。

汉语语法还反映了汉民族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例如,汉语中的虚词(如“的”、“吗”、“了”等)和语气助词(如“啊”、“呢”、“吧”等)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态度和语气。这些语言符号反映了汉民族注重人际关系、礼仪规范和情感交流的价值观。

在汉语语法中,还存在一些与汉民族文化密切相关的语法现象,例如“兼语句”、“并列句”、“比拟句”等。这些语法现象反映了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特征,同时也对其他语言的语法研究提供

了启示。

汉语语法和汉民族文化密不可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我们应该深入研究汉语语法,进一步了解和传承汉民族的文化传统,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交流。

汉语语法与汉民族文化的互为关照

汉语语法与汉民族文化的互为关照 摘要:任何一种民族语言都包含着本民族的文化心态特征,包括思维模式,意识习惯以及审美情趣等。在现在已知的语言体系中,汉语具有独特的,且与其他民族语言所难以理解的面貌,这同汉民族文化有着直接的联系。本论文以汉语语法为视角,浅析汉语语法与汉民族文化间血肉交融的关系。 关键词:汉语语法;民族文化 一种民族的思想意识在确立的过程中,必然的会决定并伴随形成独特的感受把握客观现实的认知方式,它是长期积累,多方面实践培植起来的民族心智方法论。作为汉民族文化中流砥柱的儒家思想,它时时刻刻影响着传统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意识形式。在儒家文化的关照下,传统的中国人更加注重对自身的一种探索,这是一种内敛的思维方式,孔老夫子就曾说他要多次反省自身。这同西方文化中追求外向,追求从众多具象中剥离抽象真理是不同的。如果说西方人是注重理性分析,严密逻辑的话,那么汉民族的思维方式明显就更感性了。而这两者的截然不同势必决定了两种文化之下的语言也是大相径庭的。 一、重意轻言与非形态 与西方民族语言相比较,汉语是非常典型的非形态语言。汉语音节一般组成为声韵两分,形成表意语素,这与西方语言以多音节词为基本单位的情况是大为不同的。所以汉语词的音节特征决定了汉语言不能像西方语言那样进行自由的形态变化。这是从语言本身来看,汉语的基本特征,如果结合民族文化来看,就更能理解汉语中的重意轻言。由于汉语没有词类的显性标志,在思想认识方法上没有建立借助语形深入分析的意识观念,故我们汉民族没有在早期便建立起科学系统的语法体系,简单来说就是汉民族注重悟性思维而不注重对思维对象进行抽象的分析推理。为了表达的言简意赅,往往用事物性状和征喻来表达自己的意念和体验。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在一贯贬低语言作用的同时,他们的语言作品却呈现出严谨的组织规则与惊人的表现力。所以,不难看出,传统中国人更多的注意的是意蕴意象,内心的感受,而不热衷于对物质世界进行精密科学的描述。他们在利用语言,但在思想上却不愿为其所囿,于是总是在做着超形质重精神的努力。因此汉语不必象西方语言那洋有严格的性、数、格的形态变化,而注重意合法,力求简约,所以汉语多省略句,多跳跃式结构,多不完整句,词类则不太稳定,多活用兼类。正是因为汉语言具有这样的特点,所以我们在进行汉语教学的时候,或者在翻译文学作品的时候,要结合汉语的重内在意蕴与意象的特点。例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之八)如果按照正常的语法顺序的话,这句诗歌应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但是诗人的诗意却是回忆长安美好的景物(香稻和碧梧树等),诗人首先想到的是香稻和碧梧,所以才把它们放在句首。如果改成正常语序,就会失去原诗的美好境界和韵味。 二、重简轻繁与非逻辑化

[汉语,文化底蕴,汉语]论汉语的文化底蕴与汉语语言规范坚持

论汉语的文化底蕴与汉语语言规范坚持 论汉语的文化底蕴与汉语语言规范坚持 汉语自有文字记载的殷商时期算起,已经四五千年的历史。汉语的发展过程是记载中国历史的过程,也是汉语和汉族文化相互促动、相互纯化的过程。与汉语息息相关的民族文化的深厚积淀,是汉语得以保持和发展的重要支柱。因此,保持汉语所承载的文化传统,实际也就是保持我们民族文化的纯洁性。 汉语深厚的文化底蕴 汉语的发展与演化不仅是语言本身的进步,也是民族文化在语言活动中不断积淀的过程。 从商代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开始,汉语就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音、义系统。甲骨文的发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具备交流、记录和表达的语言体系。经过了三千多年的发展与进化,汉语无论是在语音体系还是在语法体系上,都有了相对固定而且优越的表达方法。与其他古老的语种一样,汉语的进步,不仅仅表现在词语的增多,更表现在它与人的社会活动内容日益密切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字典籍仅仅是几部史书、诸子百家,而到了汉代,使用文字积存下来的典章书籍就已经是“汗牛充栋”。而到了今天,汉语对人的思想的记录和显示以及对社会的反映,已经到了宏阔精微、无所不能的地步。这不仅是语言的成就,也是文化的成就。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之所以密切,是因为语言不仅是文化的载体,其本身就是文化的产物。汉语在交流过程中,其整个语言系统中所表露出来的文化现象可以说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就汉语词语来讲,每一类的词语中都有大量的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密切的词语,至今在我们所使用的常用的汉语词语中,还有许多古老的成语、典故以及俗语和惯用语等。在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成语。成语不仅是语言的精华,而且是语言文化的精华。事实说明,无论什么人,想要灵活自如地运用汉语,就必须真正地领略汉语中所蕴藏的中华民族文明的精华,尤其是要了解汉语文化的形成氛围。比如,如果西方人不明白“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这一特殊内涵,就不可能理解“望子成龙”这一成语的意思表达。西方的语言学家们一直为不能准确地翻译或表达汉语中的一些语言成就(如古典诗词)而困惑,他们对汉语作品中的言简意赅但意义深远的词句,用尽了西方语言的词汇和自身的文化感悟力,却还是觉得力不从心。因为他们解决的是语言问题,而不是文化问题。 汉语的人文特性和独特的意化特点造就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特征和思维定式。 作为东方语文传统的代表,汉语的主要特征是人文性。中国的语文传统主张“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惟其根本乎道,所以发之于文,皆道也。”(《朱子语类》)这种充满了人文内涵的语言观,代表了我们整个民族对语言的认识。汉字的形体和音韵中渗透着人们对社会和自然的感性认识,它既注重单字的意义表达,也注重词句整体的意义和语言效果,立足于语言的本质,将思想观念、道德评判等主体意识蕴含于语义、题旨、 情境之中。汉语承载了汉民族几乎全部的文化精髓,不仅留存了古代文史哲等社会科学的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约定俗成的。 每一种语言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每一种语言都反映出特定的文化现象。例如,“You are ,indeed,a lucky dog.”意思是“你真是个幸运儿。”与“狗”无关。语言是一种社会交际的工具。交际功能是其最本质的功能 二、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1、英语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2、语言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教学应同时并举、紧密结合。在进行文化背景知识教学时必须优先考虑外语教学的实践性和交际性原则,做到精讲多练,生动形象。 3、随机讲授。对于教材中出现的具有背景意义的词汇、交际用语要讲清它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适当扩展其知识内容。 4、中西文化的差异应是教学的重点。教师要对词语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必要的解释,而且同母语进行适当的比较,以便学生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从而掌握正确运用英语的方法。此外,还要注意英美文化的差异,例如:“足球”英国人叫football ,而美国人叫soccer 。 5、寓教于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和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从而提高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三、语言是分不开的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容。没有文化就没有语言。从语言学角度讲,学一门语言是学一种文化,教一门语言也是教一种文化。语言是分不开的文化,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文化的过程。在中国,传统的外语教学十分重视语言教学,但忽略了文化教学,文化是脱离其载体语言的。在跨文化交际中造成了一些障碍。因此,英语教师应设法培养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进行充分的了解并掌握的的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中国学生在跟本地人打招呼时往往会说:“你多大了?您要去那里?你收入如何?“在中国,这些问题表明,友爱和关心一个人。但事实上,在美国,这些问题干扰到人们的私人生活。 有些学生可能会问他们的英语老师一个问题,“为什么代词'我'永远是大写的英文?”,因为在中国,当一个人提到自己在正式情况,特别是在著作的旧作风,他将使用“鄙人”,“在下“的话来降解自己。对学生说,中华文化是家庭为中心。通常,几代人都在一起生活。对比之下,美国非常重视个人主义。据中国人的传统和习俗,人们相信集体主义。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价值体系。 在中国,老人被习惯称为“老李”,“老王”,他们会感到非常受尊重。但在英国和美国,老人最忌讳“old”and “elderly”这样的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美国不同阶段的经济文化变化都反映在语言中。随着时代变化,新的词语不断应运而生。继一次大战后的“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和二次大战后的“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又出现了“Baby Boomers”、“Yuppies”、“Dinks”、“Sandwich Generation”、“Couch Potato”、“Mall Rats”等等。

汉字与汉语语法的关系

汉字与汉语语法的关系 近年来,国内语言学界对汉语语法的阐释已经走出了许多新的路子,许多学者都试图从汉语自身的角度出发探讨汉语语法之不同于印欧诸语言的特点。许多观点虽然还不是很成熟,但新方法、新思路无疑已为语法界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和一片生机。其中以申小龙博士的文化语言学观最为引人注目。笔者亦曾从社会文化心理、思维认知和汉语独特的结构出发考究语法的特征,认识到汉语语法具有较明显的弹性特征,并初步概括为语言表达时的气脉连贯性,组词成句中的链式序列性和语言理解时的整体认知性。〔1〕由此看出,汉语语法的结构是取“意合”而轻“形合”,“以神统形”,表现出浓厚的民族语言的人文主义传统。 我们在研究中还发现,一种语言的语法特点往往跟记录这种语言的文字形式也有许多关系。虽然语言是先于文字而存在,但文字的出现必然要适应并有利于这种语言的存在和发展。也就是说,一种文字与被记录的语言,必然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否则,这种文字就会失去长存的资格。当然,文字与语言的哪一要素联系得较明显,这会因文字的特点不同而有所偏重。从汉字来看,它与汉语语法的个性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汉字的特性适应并支持了汉语语法的意合特点,同时,汉语语法性征也是汉字得以长存的因素之一。

汉字是现代世界上各种记录语言的文字中唯一继承传统而被保留下来的文字。它与音节文字、音素文字构成当今文字的三大类型。音节文字与音素文字是通过记音而达到记义的。汉字作为表意文字则是直接记义的。它在记音方面不甚明显,也就是说,汉字在联系语音方面的功能是较弱的。在汉语圈中,同一汉字在不同方言区可以读不同音而在意义的理解上却又是相同的。所以,汉字的功能特征在于它的表义性。它是建构在音形义相互联系的基础上的。其最大特点是既以形表音,同时又以形表义;其间音与义是通过形体建立联系的,即音与义之间是间接取得联系的。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称为汉字的三维结构。有如下图所示: 形体 ↓↓ 语音……→语义 (虚线表示间接性) 因此,对于汉字,就有了听音尚难辨义,识音则能解义的特点。另外,如上文所述,汉字是以表义为中心的,所以它又具有开放性特征。一个形体,在汉语中,不仅仅允许它在不同时代、不同方言中取不同的读音而获得同一意义,甚至还可以为语音系统与汉语迥异的其他民族语言(如日本、朝鲜、越南)所借用。 由于汉字的表义性功能是体现在形音义一体化上,因此,

第二语言教学之汉语与中国文化

研究生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授课学期2011 学年至2012 学年 第一学期 学院国际文化教育学院 专业国际汉语 学号201114385 姓名潘诗华 任课教师全裕慧 交稿日期2012-02-27 成绩 阅读教师签名 日期 广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学院制

第二语言教学之汉语与中国文化 前言 随着中国在世界地位日益提高,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激增,汉语成为联合国六种通用语言之一,对外汉语的事业也随之迅速发展。文化教学是对外汉语重要的组成部分。吕必松先生曾指出:从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的角度研究语言, 就必须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因为语言理解和语言使用都离不开一定的文化因素。本文试图对汉语与中国文化的一些相关方面进行探讨,不仅有利于对外汉语教学,还对汉语与中国文化在全球传播的意义。 正文 一、汉字与中国文化 (一)汉字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文字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在发展中跟社会文化,民族文化的发展产生密切的关系。换句话说,社会文化,民族文化的发展是决定汉字产生和发展的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际地域的扩大和时间的无限,也促使了文字的发展。中国文字纵的是结绳记事,契刻记事,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楷书,代表着民族自尊,自强,使整个民族成为一个文化的集合体;表现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化,信仰,风俗习惯等。 汉字有它的历史背景,文化意识,理论基础和构造法则。它有具象性,具备可视可读两种特性,汉字的造字富有哲理性,构型富有艺

术性,结构和分类富有系统性。 (二)从汉字形体考察中国古代社会与历史文化 衣,食,住,行是生活的方式,生活方式又受社会文化和生产方式所制约,这种生活和生活活动往往可以从汉字的意义中体现出来。下面我们冒昧浅谈一些。 1.远古的畜牧业 马,牛,猪,羊,犬,鸡的名称相当丰富,古人对它们观察细微,造出不同的字。例如:“马”的各种专名有大概50个左右。指不同性别的马,如:骘/ zhì/:公马;騇/ shè/:母马。指不同年龄的马,如:驹/ jū/:两岁;駣/ táo/:三岁。指不同颜色的马,如騩/guī/:浅黑色;骃/yīn/:前黑带白色;骊/lí/:纯黑色;骆/luî/:白色黑尾;骢/cōng/:青白杂毛等。指驾车不同的马,如骈/pián/:驾二马;骖/cān/:驾三马;驷/sì/:驾四马。还有指不同情态的马,指不同品质的马,指骑马及马的一些动作,指马的不同身高等等。现在只留下部分常用词语,大部分的词语因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变迁逐渐失去其活力而消失。 2.远古的货币和贸易 现在和钱币有关系的字大多带上“贝”偏旁,如:表示买卖,钱财的:贩,贸,费,财,贪,购等;表示抵押,赔偿的:赔,质,赘;表示借债的:贷,债,赊;表示送礼的:赞,赠等。可以看出当时渔猎生活中,一种介壳却成了原始生活的货币。

试论汉语言和汉民族文化

试论汉语言和汉民族文化 摘要:文化与语言关系密切,文化的形成和表达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文化的凝聚体,是文化总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拟从汉字、语序和流水句三个方面讨论汉语言和汉民族文化的对应关系。汉语言与汉民族文化的研究对拓宽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汉语;汉民族;文化;语言 一、语言、文化的定义及关系 文化是指人类活动的模式以及给予这些模式重要性的符号化结构。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一词最早来自于德语kultur。文化在汉语中实际是“人文教化”的简称,《辞海》中解释“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不同的语言观会导致不同的语言理论,产生不同的语言研究力法,追求不同的语言研究目标和结果。潘文国(2001:106/2002:83)先生提出“语言是人类认知世界及进行表述的方式和过程”,“语言是民族的世界观”是更为妥当的提法。 文化与语言二者既密切联系,又互相区别。语言是文化的凝聚体,是文化总体的一个组成部分。语言不是文化之外游离存在的客体,而是文化整体中有其自身结构,而且自成体系的特殊部分。一切文化活动和文化创造都离不开语言的作用,所以文化的积累也都保存在语言的信息系统之中。语言不仅是文化总体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文化总体中最核心的部分(张公瑾,陈建民、谭志明主编,1993:344-346)。语言和文化互相渗透,互为因果,互相制约,互相推动。 二、汉语与汉民族文化 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最发达的语言之一。汉民族文化也是世界上最丰富、最灿烂的文化之一。文化具有明显的民族性,文化形态上的差异,不可避免地会表现在语言大系统的不同层次上。汉民族文化的鲜明特点在汉语言中呈现以下一些表征: 1.汉字

汉民族文化对汉语的影响之语音篇

汉民族文化对汉语的影响之语音篇 汉民族文化对汉语的影响之语音篇 一个民族的文化影响着一种语言的方方面面。汉民族文化影响着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诸要素,汉民族文化成就了汉语完整的语言面貌。同时,语音和文化是有联系的,同样文化影响着汉语语音。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其中汉族人口占百分之九十以上,汉语是全国各族人民通用的交际工具。汉语同其它语言一样,是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它用一定的语音表达一定的意义,即有词汇意义,又有语法意义。下面探讨一下汉民族文化对汉语中的语音都存在哪些影响。 从汉语语音自身特点来看,似乎很难推及文化对汉语语音的影响,其实不然,汉语语音与中国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和谐调韵表现自然宣泄中表达质朴的情感 劳动者在进行劳动时,我们经常可以听到通过劳动者发出的“嘿呦嘿呦”的劳动的号子。如此方式的宣泄可以协调劳动节奏的一致,在紧凑快乐的节奏中完成劳动任务;在体育比赛过程中,我们可以听见运动员在场上的高声呐喊!自我加油助威,既可以鼓励运动员自己、又

刺激对方,无形中给对方运动员增加了压力,这并不是教练员的战术要求,也不是运动员主观意识上要大喊大叫才能表现出比赛的竞技状态,这种现象是在比赛场上的宣泄。同时,这些宣泄充分地体现了外部刺激引起人们情绪上的强烈感受,出于心理上的反应而表现为生理上的发音器官发出叫喊,从而达到自我激励,增强活动的观赏性及渲染气氛的作用。充分表现了“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语音感染力。 知中体现表声之现象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人们自然流露的感叹声、模仿动物的鸣叫声,描拟那些充满于大自然的摩擦声、撞击声、破裂声、雷雨声、闪电声……语音与物音共鸣同呼吸,使纷繁的自然世界升华为清晰的语义世界。正是这个以音韵为媒介把握世界的历史活动过程,构成了丰富多彩、洋溢着人文精神的音韵世界。 欣赏功能 汉语语音中的音高、音强、音长、音色及修辞格、韵文、韵律声情并茂,语音中常用的辞趣、辞情极具欣赏功能。音长有宽厚、寂静、惬意、遥远之感。短音有急促、剧烈、忧烦、急切之情。清音可以引起小、少、快、静、轻之联想。浊音有大、多、慢、重之感悟。中国的古典诗歌对音节的押韵要求是非常严格的,讲平仄,要对仗。因此,利用汉语音调的特点,合理地进行音律、节奏地调动整和,使书写内容极具音乐美;利用汉文字及词性的严谨与意蕴,力求对称,平衡之美,进而凸现所彰之形、景、情的内在美。 由此可见,语音的产生、语音之间的派生以及语音的网络系统,才是一种语言的语音系统全部内容及文化价值所在。同时,汉语语音系统蕴含着生动、丰富、深刻的民族个性和民族文化习惯,影响着汉语,并充分地表现了汉语的感染力、认知能力、欣赏功能和社会交际职能。

文化对语法的影响

文化对语法的影响 [摘要] 文化对语言有影响,这是一般人都赞成的,并且其影响突出地反映在词汇和文字上。但是对语法的影响究竟怎样,有影响还是没有影响,看法就不同了。就是说有的,其看法也不尽一样的。语法是语言的要素,说文化对语言完全没有影响,恐怕不客观,平心而论,应该说,文化对语法有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 文化语法影响文化语言学 从总体上看,几乎可以说人类的文化和人类语言的语法是同时产生的。文化的发展特点和语法的发展特点,有着某种程度的相似性。文化对语法的总体影响,可能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他们之间的相似性。 如果从语法种类和文化种类的角度看,文化融合和语法中和,是文化发展带来了人类文化和语言语法的增容。不仅东西方两种大文化大语言之间,就是次文化和方言共同语之间,也是如此。就拿疑问句句式来看,汉语疑问句式中,“V 不V?”“A不A?”是普通话的句式,“V不?”“A不?”是方言句式,其举例是: 普通话: 是不是?好不好? 云贵: 是不?好不? 可是到了现在,在很多人的“普通话”语感里,它们几乎全都是可以接受的普通话句式了。普通话动词问句句式就包括“V不”这种形式: a. 你买不买? b.你买不? c.你买吗? a.他来不来? b.他来不? c.他来吗?(该文没有讨论形容词构成的问句) 不过,从文化和语言接触的包容性来看,两种语言和次语言使用者共享的语法系统,其包容性不是均等的,往往是弱势的一方包容强势一方,而不是相反。在人们的直觉里,好像很多时候是在外国生活的殖民者能接受殖民地的文化,而殖民地人民不太能接受殖民者的文化。同样,方言区操普通话的人,在语言上是处于一种弱势,因而其“语法系统”往往会大于老北京人的普通话系统。比如:非北京人操普通话可能会说“你吃不吃饭?”“你吃饭不吃饭?”这两种句式,而北京人可能只说后一种。 从语法的内涵和外延看,本世纪初,它还主要限于词语屈折变化的狭义形态,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汉语被认为“没有语法”;接着,形态越来越不发达的英语,在语法学中较先把语法扩展到句法,在这个意义上,汉语有语法了,70年代以前的一些汉语语法书,常常是把语法定义为“组词成句的规则”;最近一二十年来,语法概念的丰富和差异简直让人激奋:如用结构主义理论写的语法书,其语法定义是语言的结构规则,而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其语法,则又是人脑中世代

汉语语法的文化内涵

汉语语法的文化内涵 汉语语法的文化内涵 从文化角度研究汉语语法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在现有语法体系下来分析汉语语法中体现的中国文化;一个是完全从汉语语法本身出发,完全摆脱西方语法理论的束缚。第一个方向的缺陷已经有很多人分析过,英语与汉语属于不同的语法体系,把从英语中归纳总结的语法规则套用在到汉语中,必定会产生很多冲突。而第二个方向过分关注汉语的文化内涵,忽视对于语法本身的分析,似乎缺乏可靠的理论依据。我觉得比较合理的方法是找到符合汉语实际的语法特点,摆脱英语语法的影响,当然也要吸收其他语言系统中语法分析的合理成分,在此基础上探讨汉语语法的文化内涵。 杨启光认为:“摄人治是中国文化语言学的汉语观。它是中国文化语言学在其语言文化通观与汉语人文性论指导下,对汉语进行“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研究后所得出的结论,准确而深刻地概括并表述了汉语的文化性征。由于语法是语言的坚硬内核和文化的重要代码,语法的民族性决定民族语言的基本样态与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因此,神摄人治说到底是在中华文化观照下的一种汉语本体论的语法观,是中国文化语言学独立的非模仿的对汉语语法客观样态与汉民族把握这一客观样态的文化概括与科学表述。它拨开了近百年来一直笼罩在汉语之上的西方形式语法的迷雾,揭示了汉语语法的真谛。”这是比较激进一些的观点,倾向于第一个方向。他认为,汉语句子的生成是以语义为第一要素,以义统形,句生乎义。这是汉语句子在中华文化熏陶下固有的不可变更的文化精神。我们同意汉语语法研究离不开语义,这是由于汉语缺乏形态变化造成的。但是,关于“汉语句子深层语义往往要大于其表层结构。我们从中不难窥探到,汉民族对于汉语句子的把握不能不在编码与解码时要融进更多的主体意识,即:从说话人的角度察看,组织句子时不是单纯地在那儿编排语符序列,而是要充分考虑语境、情景以及交际双方的背景知识诸因素,凡可由这些因素负载的语义,在表层结构上就可以不用、尽量不用或根本就不能用语符

从汉语语序看汉民族的思维特点与文化心理

从汉语语序看汉民族的思维特点与文化心理 本文通过分析汉语构词时语素的排列顺序、组句时词语的排列顺序以及语篇中句子表达的顺序,探讨了支配汉语语序的深层文化动因,即汉民族以形象思维为主,由已知到未知,参照点先于目标的思维特点以及儒家思想占主导的文化心理。 标签:汉语语序思维特点文化心理 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语言既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又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任何民族的语言都从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体现出该民族的文化特色,其中语法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我们常说语法具有民族性,就是因为各民族都有其特有的思维反映现实要素的顺序”[1],各民族的语言表达方式是该民族的思维特点和文化心理的一种折射。在世界各大语言体系中,汉语作为一种典型的非形态语言,语序是一种重要的语法手段。本文所讨论的语序包括构词时语素的排列顺序,组句时词语的排列顺序以及构成语篇时句子或语段的表达顺序。以上几种语序均体现出汉民族独有的思维特点和文化心理。 一、构词时语素的排列顺序 (一)反映汉民族特有的伦理观念 汉语双音节词中有一部分联合式复合词,构成这类复合词的两个词根语素在排列时有特定的顺序,如先尊后卑:君臣、首领、将士、官兵、夫妻、主仆、师生、朝野等;先长后幼:父子、母子、婆媳、祖孙、老幼、叔侄、儿孙、姐妹、兄弟等;先主后从:主次、纲目、本末、公私、城乡、妻妾等。以上复合词中两个词根语素的排列顺序,反映了汉民族特有的伦理道德观念。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中,儒家文化思想一直居于核心地位,其核心思想之一就是重视“礼”。“礼”的本质即强调人伦关系。儒家认为社会是由不同的人构成的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必须具有一定的秩序,这种秩序要靠人伦关系来维系,它可以保持群体的稳定与平衡,促进群体的统一和发展。所谓人伦关系就是处在同一个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和关系,它是构成社会所必不可少的,其界限也是不可逾越的。正如孔子在回答齐景公问政时提到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样,人与人之间“社会地位的尊卑之分,年龄辈分的长幼之分,人际关系的主从之分,在儒家思想中有着清楚的划分。”[2]儒家的这种伦理观念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言行,成为人们认识世界、表达世界的一个基点,支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汉语复合词中语素的排列顺序,反映了汉民族深受传统儒家文化思想影响的先尊后卑、先长后幼以及先主后从的伦理观念。 (二)反映汉民族以形象思维为主和由形象到抽象的思维特点 汉语中有很多偏正式复合词,其中位于前面的修饰语素多为表示通过视觉、

汉语的文化特点

1.谈谈汉语的文化特点(语言,语义,语音) 汉语区别于世界其他各种语言,因为其有自身的特点,下面将从语音,语义,词汇构成,语法以及汉语本身等方面来分析语言的文化特点。 一:语音方面:汉语音节界限分明,乐音较多,加上声调高低变化和语调的抑扬顿挫,因而具有音乐性强的特点。每个音节都有一个声调,声调可以使音节和音节之间界限分明,又富于高低升降的变化,于是形成了汉语音乐性强的特殊风格。 二:这就是汉语语法自身的特殊性即意合。无论是词组合成句子,还是单句组合成复句,首先考虑的因素往往是语意的配合,而不是语法形式的使用,只要几个负载着重要信息的关键词语在意义上大致搭配得拢,就能言简意赅地达到交际目的,这几个词就可以组合在一起,这就是所谓的“意合”。汉语语法的这一特点,使它结构独特,灵活多变,颇多隐含,着重意念,其意合性、灵活性和简约性是其它语言所不能比拟的。汉语语法的上述特点,有利于我们在阅读中运用意会的方式来进行感知和理解,这对于加快阅读速度就有极大的便利。 (二)词汇方面 (1)汉语语素以单音节为基本形式由于汉语的单音语素多,所以由它构成的单音词和双音词也较多,词形较短。同时汉语中的单音节基本上都是语义的承担者。这些单音节可以作为语素来构成大量单音词,也可以合起来构成合成词。 (2)广泛运用词根复合法构成新词由于汉语中有意义的单音节语素差不多都能充当词根语素,词缀语素少而且造词能力较弱,因此,汉语中运用复合法组合词根语素构成合成词的情况最多。 (3)双音节词占优势汉语词汇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趋向双音节化。过去的单音节词有的被双音节代替,如“目——眼睛”、“石——石头”。有些多音节短语也被缩减为双音节词,如“外交部长——外长”,“彩色电视机——彩电”。新创造的词也多为双音节的,如“弱智”“离休”。现代汉语词汇中的三音节词也有所发展,但 双音节词仍然是多数。 (三)语法方面 (1) 汉语缺乏形态,即缺乏表示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例如英语“She loves me”和“I love her”,同是一个代词“她”(或“我”),做主语时和做宾语时词形不同;同是一个动词“爱”,主语是第三人称时要加“s”,主语是第一人称时则不加。而汉语里的“她爱我”和“我爱她”,里面的两个代词“她”和“我”,不管是做主语还是做宾语,词形都不变化;动词“爱”,不管作主语的是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都没有相应的形态变化。相比之下,汉语呈现出一系列分析型语言的特点。 (2)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例如“不很好”和“很不好”,因语序不同,所表示的意义也不一样。在“我和弟弟”“我的弟弟”中,“和”表示并列关系,“的”表示偏正关系,由于虚词“和”与“的”的不同,因此表示的语法关系和意义也不相同。 (四)汉语本身 1,汉语记录、表现、象征着汉民族文化。五千年来,浩繁的文化典籍跨越时空,通过汉语这一极具文化特色与魅力的传播媒介传承着丰厚的中华文化,记

汉语词汇与文化的关系

浅谈汉语词汇与文化的关系 摘要: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不可分割,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蕴。汉语是汉文化的载体,它深深地印上了汉民族悠久而多姿多采的文化历史的印记,学习汉语必须把握汉文化。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构成要素,作为语言中最活泼,最具生命力且最能体现时代和社会变化的一个要素,它能反映出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内涵。本文简要的介绍了汉语词汇与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词汇;文化;关系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262-02 语言和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蕴。任何民族语言都负荷着该民族深厚的文化内蕴。各民族文化的个性特征,经过历史的积淀而结晶在词汇层面上。一个民族语言的词汇系统能够最直接最敏感地反映出该民族的文化价值取向。从另一方面说,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往往制约着该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对语言的词汇影响更深。十九世纪德国心理学家冯特曾指出:“一个民族的词汇本身就能揭示这个民族的心理素质。”因此可以说,任何民族的语言词汇系统及其构成成分,都会受其民族文化的制约和影响。 一、词汇能反映文化 汉语是汉文化的载体,它深深地印上了汉民族悠久而多姿所采的文化历史的印记,学习汉语同样必须把握汉文化。要想把握好汉文

化,在具有初步的汉语基础知识之后,应注重学习最能反映汉文化特征的汉语文化词语。文化词语总是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心理素质、习俗民情、社会制度的变革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是词汇中最活跃的部分。 汉语的背景是中国文化,因此词语的生成、演变、派生、组合等往往可以从文化上找到理据。例如汉语中的对偶性的形成,尤其汉语词汇的对称结构和音节的偶化,与汉民族传统的辩证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汉民族自远古时代就产生了一分为二、对立统一的辩证观念,这种辩证观念孕育了汉民族凡事讲成双成对,重视均衡和谐的心理特点,并对汉语的构词特点有极大影响。再如汉族人自古有食熟忌生的饮食习惯,认为生肉、生饭味不美,吃了生食容易生病等。做饭炒菜时讲究火候,“欠火”和“过火”都会影响食味,因此都是不理想的,要求“火候”恰到好处。这在汉语词汇中也有反映,而且构成一批比喻词语。例如:“欠火候”原指做饭炒菜熟度不够、在生活中比喻办事情没有达到理想的程度,没有达到既定的标准,也称“火候不够”;“回炉”也称“回锅”,指没办好事情重新去办,把半成品或不合格的产品送回工厂再加工。又如汉语词汇的组合结构也可以从汉文化上找到理据。封建伦理等级观念,在汉语的词语结构上可以反映出来。比如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思想在有关男女的词语中的反映,在词素结构顺序上总是男在前面,女在后面,如夫妻、夫妇、男女、父母、公婆、兄嫂、弟妹等;成语的结构也是男前女后,如夫贵妻荣、夫唱妇随、男耕女织、男婚女嫁、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史培芹文秘112 010811224 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并不是独立的存在的,它不仅是人类社会一种普遍具有的现象,还与文化是一个整体。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当我们学习一门语言的时候,必须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学习语言。所以,认清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一.关于“文化”的定义 从前人的研究来看,“文化”并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定义。汉语中“文化”一词最早见于《易经》: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其意思是根据人文来进行教化。近、现代关于文化的定义,众说纷纭。文化的经典定义, 是1871 年由英国人类学家泰勒( Edward T ylor ) 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的: 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 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泰勒对于文化的定义只注重在精神方面, 并不完整。现代文化人类学家认为, 文化是一个群体的活动,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1)人类创造的物质。大自然本身所具有的都不是文化,包括山川、湖泊,我们创造的物质才算是物质文化,例如各项发明、人文景观等等;(2)法规、制度。这些都是人们制定的内容,完全属于文化层面。各项规章制度,包括法律法规,都是人们根据社会的需要拟定的,一方面用来约束社会人,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不同社会的规律和行为习惯;(3)精神、宗教。人类的信仰是后天形成的,是精神层面的追求。不同种族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形成了宗教文化。“ 从语言的结构特征来看,语言是个符号系统。它是一个由音位、语素、词和词组、句子和篇章等构成的层级系统。从语言的功能特征来看,语言是个工具,是个思维的工具、交流的工具”(束定芳,1996)。季羡林先生(1995)曾指出文化的定义“最好还是不下”,同时他认为:“文化就是非常广义的,就是精神方面、物质方面,对人民有好处的,就叫做文化。”文化具有如下本质特征: ( 1) 文化是经由社会习得的, 而非遗传获得的; ( 2) 文化是一个社团成员所共有的, 而非某一个人所独有的; ( 3) 文化具有象征性, 语言是文化中最重要的象征系统; ( 4) 文化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文化中的每一方面都和其他方面相互关联。由此可见,文化辐射的范围包罗万象,渗透进社会的各个层面,无所不存,无处不在。 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我国对语言和文化关系的研究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九十年代研究成果已颇丰,进入新世纪也出现了一些较为新颖的理论。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出现的研究成果数不胜数,

汉语——汉民族文化传承之根本

汉语——汉民族文化传承之根本 汉语(Hànyǔ)又称中文,是中国汉民族的语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主要分布于中国全境、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掸邦、以及海外华人社区。汉语是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也是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等国家的通用少数民族语言。 汉语属汉藏语系,为分析语,有声调。汉语的文字系统——汉字是一种意音文字,表意的同时也具一定的表音功能。汉语包含书面语以及口语两部分。书面古代汉语称为文言文,现代书面汉语一般指现代标准汉语。现代汉语方言众多,某些方言的口语之间差异较大,而书面语相对统一。 目前全球有六分之一人口使用汉语作为母语。汉语口语有官话、粤语、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语、闽语等七种主要汉语方言。 分布地区 汉语方言分布 汉语主要分布的国家和地区是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蒙古、印度尼西亚、越南、缅甸、老挝、朝鲜、韩国、日本、美国西部州和夏威夷州等国家和地区。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会说汉语的人大约有16亿,居世界人口数量使用语言第一(占世界人口使用语言五分之一)、使用广泛度居世界第三(第一为英语,第二为西班牙语,有5000多万外国人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如马来西亚等)。汉语是联合国六种官方语言之一。 历史沿革 上古 相传黄帝时中原有“万国”,夏朝时还有三千国,周初分封八百诸侯,而“五方之民,言语不通”(《礼记·王制》)。 上古汉语存在于周朝前期和中期(公元前11到前7世纪),文字记录有青铜器上的刻铭、《诗经》、历史书书经以及部分《易经》。 据《礼记·中庸》第二十八章记载:“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可见周朝建立时期就开始实行语言文字的统一。

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及对对外汉语教学的意义

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及对对外汉语教学的意义 从语言学开展的历史来看,本世纪以来,中国大部分的语言学理论都是从西方借鉴而来的,而西方语言学理论的形成根据的却是完全不同于汉藏语系的印欧语系,况且近年来国外语言学研究从传统语言学到构造主义语言学,再到转换生成语言学,已逐步走上形式主义的窄路。因此,盲目地模拟西方语言学建立起来的汉语语言学理论与汉语本身的矛盾日益激化,指导汉语研究与教学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从而使得汉语语言学在社科领域倍受冷落,大学的汉语课也少有人热衷,汉语语言学的开展落入低谷。发现汉语与西方语言的关键区别在于,西方语言有明显的形态特征变化,而汉语最根本的特点是具有浓郁的人文性,并不只是一种形式上的符号系统。它的多种构造系统:词义构造、音韵系统、文字符号、语法构造、修辞方式等中都浸润着浓郁的汉文化精神。因此,中国文化语言学就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应运而生了。 近年来,在一大批专家学者不懈的努力下,中国文化语言学的研究已成为中国语言学里的一个热门学科,并逐渐形成四大学派:以游汝杰为代表的文化参照派,在语言观上持一种多元看法,认为语言既是自然现象,又是社会现象,具有创始意义;以陈建昆为代表的社会语言学派,具有新的思路;以申小龙为代表的全面认同派,在民族文化心理层次上把握民族语言特点的分析方法,无疑比文化语言分析方法有更强的解释力和冲击力;以刘焕辉为代表的交际学派,注重研究语言在交际中的运动状态、构造规律、交际功能,研究人们运用语言进展交际的根本规律,另辟蹊径,颇引人注意。 爱德华·萨丕尔指出:“语言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民族语言本身就是民族文化的一种根本形式,文化对于语言的制约性是显而易见的。文化之间的差异,文化的开展的轨迹不可防止地会在语言中留下痕迹,文化对于语言的制约,也至少有两个方面:一是表达方式,二是表达范围。而语言也时时刻刻忠实地折射着文化的内涵。文化固然对语言有着相当强的制约性,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语言也无时不刻地在影响着使用这种语言的文化。文化对语言的制约或者说语言的表达及其变化开展对于文化的依赖性上已有详尽的例子。正如爱德华·萨丕尔在?语言?所提出的那样,“语言是一种文化功能〞,“语言的内容,不用说是和文化有亲密关系的,语言的词汇多多少少忠实地反映出它所效劳的文化。从这种意义上说,语

汉语与中国文化

汉语与中国文化 篇一:汉语与中国文化 汉语与中国文化——广告中的语言现象 生活中,广告无处不在。广告语更是因为它的独特的美,影响着生活。它不仅能传播广告的核心信息,而且还因其形象、情感、形式、新颖、幽默蕴含着丰富的审美价值,给人以美的享受。 广告语言是广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用简练、生动的语言,集中而形象的表明商品的特色和性能,表达消费者的愿望和要求;它要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来吸引读者、感染读者,使读者了解商品、信任商品。可以说广告语言在生动、简练、形象方面的要求并不亚于诗词。生动的广告语言犹如一首好诗,一下子就能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使其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而没有意识到他看到的就是推销商品的广告。干瘪陈旧、千篇一律的广告语言就像八股文一样令人生厌,即使是货真价实的商品,也会因广告语言的枯燥而未能发挥出应有的竞争能力。 在现在这个信息化的社会中,走到哪儿都能看见广告。铺天盖地的广告已然让大众产生了视觉疲劳,甚至有些群众已经对广告产生逆反心理。导致这些后果的原因是广告本身不具备吸引力,广告本身不能够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由此激发不了人们的兴趣和愉悦。因此,我们需要淡化广告的宣传色彩,重视广告的审美价值,以广告本身所具备的美来吸引大众,使人们心情愉悦,享受美的同时接受广告。 我们知道美的事物是形象的,能让人凭借感官感觉到,而且形象越鲜明、突出,越让人心旷神怡,事物就越美。 如何让人感觉到事物的美呢?优美的广告语能塑造出生动的形象和鲜明的意境,如雪碧的广告语“透心凉,心飞扬”,“透心凉”三个字,很好地将雪碧解渴降温的感觉表达出来,让人垂涎三尺。“心飞扬”将喝了这款饮料后的感觉用短短的三个字跃然纸上,很容易使喝过雪碧的顾客产生同感。德芙巧克力的广告语“牛奶香浓,丝般顺滑”,运用通感的手法,把巧克力的味觉转化为生动的触觉与视觉感受,让人产生一种美好的想象,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激发审美的动力。审美的天地处处充满着情感的天地,广告审美的过程自始至终是情感的过程。广告语要突破人的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