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的民族文化内涵

修辞的民族文化内涵

2008140318 靳娜美

汉语“修辞”这个词语,最早见于《周易乾文言》的“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一语中。在这句话里,“修辞”是“修理文教”的意思(唐孔颖达注:“辞谓文教,诚谓诚实也;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实,内外相成,则有功业可居,故云居业也。”)与人的修业有关,不是今天“修辞”这个词的意思。在现代汉语里,“修辞”这个词从字面讲,可理解为“修饰言辞”,再广义一点又可理解为“调整言辞”。修辞与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密切的关系。受汉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汉语修辞中大量用“比”,用得既多且广;汉语修辞以整齐、对称为主,以参差错落为辅;汉语修辞有虚写和实写之分,在语言表达中有意识地运用虚实观点,取得某种效果,这是汉语修辞的又一个特点。汉语修辞古今一贯的主导思想是要为表达内容服务。

汉语的语素以单音节为主,词以单音节和双音节为主,而汉语又是非形态语言,没有词形变化的约束。这两个特点,决定汉语修辞具有以下特征:

①语言单位组合灵便。

②非常容易组合成音节数目相同而结构上平行的语句,通常称为对偶。并且很容易押韵。大量运用整齐押韵的语言结构是汉语修辞的特色之一。

③汉语里陆续出现并且积累了数量可观的四字成语,这些成语中绝大部分富于显著的修辞效果。

④运用汉字的特点还产生了若干特殊的修辞技法,如回文、顶针、谐音双关等。

常用的修辞格有:比喻、比拟、借代、拈连、夸张、双关、映衬、移就、对偶、排比、错综、仿词。

在此以双关为例说明修辞中的丰富文化内涵。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双关又分为两种:1、意义双关

【例】《红楼梦》中“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三春”表面指暮春,内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2、谐音双关

【例】“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晴”表面上是晴天的晴,内含感情的“情”。

萨佩尔认为:“语言有一个底座。说一种语言的人是属于一个种族(或几个种族)的……语言也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就是说,不能脱离社会流传下来的。”1如上所述,汉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的文化的民族,所以汉语中肯定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民族心理。而谐音就是一种很常见很普遍的语言现象,所以它的形成肯定和民族的文化和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含蓄内敛的民族特性

中国文化是一种含蓄而不直露的文化。“含蓄雅洁”向来为中国文化所崇尚,有些不便直说的话语或事物,就会转换表达方式,用一种含蓄、和缓、委婉的形式说出来,而谐音的表达效果就可以化直露为含蓄,避粗俗而成典雅,这就恰好符合了汉民族含蓄内敛的民族文化。如:刘禹锡《竹枝词》中的诗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晴”字面上是“晴天”的“晴”,实际上是“感情”的“情”,写的既含蓄委婉,但又不失巧妙,让人一看便知其深意。还记得纪晓岚临终是对他的儿子说的那句话,让我印象十分深刻“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诗句用“莲”的谐音“怜”,“梨”的谐音“离”,很含蓄的表达了对儿子的怜惜以及即将与儿子离别的不舍之情。短短的几个谐音词却将中华民族的含蓄和内敛的特性展现的淋漓尽致。

(二)中庸的民族文化传统

谐音这种语言现象,与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中庸之道也是密不可分的。中庸之道,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是传统儒家修己治人的内圣外王之道,也是人际关系和谐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中庸》中有句话:“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意思是人不表露喜怒哀乐等情感时,这样的状态就是“中”,如果表现出来的情绪而恰到好处,既不过分,也无不足,这样就达到了"和"的境界,而“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和”则是实际存在于天地之间的准则,是人人必须遵循的道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不管说话还是做事都要适度。与人交谈时,我们也要坚持中庸之道,在充分表露自己的情感的时候还要注意礼貌措辞,使自己保持谦恭的态度,不在别人面前显露出冲动的言行,如果遇到一些很敏感的词汇,就可以用谐音词来代替,这样就能起到委婉隐晦的表达情感的作用,使对方能明白你所表达的意思的同时,也不会显得很直露和偏激,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中庸之道。

(三)趋吉避凶的民族心理

中华民族是一个“治本于农”的民族,所以民族的避凶、趋吉的心理非常浓重。与此同时,汉民族相信语言的力量,“社会成员竟以为语言本身能够给人类带来幸福或灾难,竟以为语言是福祸的根源。谁要是得罪这个源头,谁就得到加倍的惩罚;反之,谁要是讨得这个根源,谁就得到庇护和保佑。”2所以人们习惯把语言作为祈祷、求福、表达愿望、和大自然交流感情的工具和联系的桥梁,汉语中人们如此讨厌“乌鸦嘴”(意思就是形容某人的嘴巴特可恶,好事说不灵,坏事一说就灵)一词,就是这个道理,这就是语言的迷信。但是直接表露心中那些美好的愿望,又不是含蓄而内敛的中国文化所提倡

的,而谐音成为了顺应和满足这种心理的最有效的方法,所以人们便很自觉,很乐意的运用谐音来祈求吉祥和躲避由于语音而造成的不吉祥意义的习惯,前文中讲到的传统婚礼、节日上运用谐音,使一些很普通、很平凡的事物涂上喜庆的色彩目的就是含蓄委婉的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和祈求吉祥平安;而亲友从来不分吃一个梨,不小心打碎了碗或者杯子,会说一句“碎(岁)碎(岁)平安;送礼的时候,从来不会送伞、钟,对数字8的狂热喜欢和对数字4的极力躲避。这些都是利用谐音来避凶,以此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安慰,也是源于谐音艺术与汉民族传统心理的相连。可见,汉民族的趋吉避凶心理是谐音产生的重要基础。

(四) 和谐对称的审美情趣

谐音和它的本音之间存在着一种稳定的固定的关系,这是谐音最大的特点。它们互相对应,互相映衬,互相对称,极其和谐,这就使得一个词语可以同时拥有两种以及多种意义,体现出和谐对称的审美情趣。如,《乐府诗集》之《西洲曲》:“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这里的“莲子”、“莲心”都是谐音双关,“莲子”谐音“怜子”,意思是爱你,隐喻了爱情的纯洁无暇;而“莲心”谐音“怜心”,意思是爱怜之心,隐喻了怜爱之深,表达了一个女子对自己所爱的男子的深深的思念之情。语言婉转动人,呈现出了成熟的艺术技巧。再如:药品斯达舒胶囊的广告语:“喂(胃),你好吗?”“喂”与“胃”谐音,“喂,你好吗?”是一句普通的问候语,“胃,你好吗?”则是对我们“胃”的一种亲切问候。该广告巧妙地利用谐音,设计了这一独特的广告语,体现该胃药产品对我们“胃”的关怀,两种语境各自言之成理、非常明显,双关意义自然贴切。而上文中提到的纪晓岚的很经典的一副对联“两船并行橹速不如帆快,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上联是一位老者为了考纪晓岚而出的,而下联是纪晓岚所对。这是一副语意双关联。“橹速”谐指三国著名文臣鲁肃,“帆快”暗指西汉著名勇士樊哙,一文一武,正巧构成双重含义,表面上是说橹不如帆,暗含的意思是说文不如武。纪晓岚给出的下联是“八音齐奏,笛清怎比箫和”。“笛清”暗指北宋名将狄青,“萧和”暗指西汉宰相萧何,也是一语双关,一文一武,文胜于武,对得天衣无缝。这种对称、和谐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展现的淋漓尽致。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共同的审美意识,这就是美的民族性。汉民族美的追求的审美意识中一个不变的原则就是对称、均衡与和谐。

(五)认知世界的心理方式

不同民族对世界的认识采用的方式是不同的。谐音现象符合汉民族认识世界的方式。汉民族善于联想,本来用谐音表达的两个词是没有任何关系的,但是汉民族丰富的联想便能很自然的利用“语音”将他们联系起来,而且汉民族

的联想方式都是采用的二元对立的对称联想,如阴阳、东西、祸福、上下等等,这就说明了从远古以来,在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生活方式中,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从来就不是孤立的,而是养成了整体的观点,常会由此及彼的进行联想,由一事物联想到另外一种或者多种事物。这种认知方式体现在语言中,就是会由语音去探究它的意义,但是由于人们对世界的认识的具有宽泛性、灵活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一个语言可能会有好几个语义,但是人们就不会用很严谨的方法去探究,这就为谐音的发展创造了好的条件。

综上所述,汉语谐音与中华文化息息相关,只有全面了解汉民族的传统文化,即民族心理、风俗习惯、历史文学传统等,才能深入体会和理解谐音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民族文化特征。

汉语中常用的修辞方法与文化、翻译的内在关系

汉语中常用的修辞方法与文化、翻译的内在关系 修辞,它本身也是汉语文化的一种体现,其形式多而复杂。本文认真地讨论了汉语中修辞的内涵,分别深入地分析了修辞与文化及修辞与翻译的内在联系,为汉语中常见的修辞的英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及实践依据。 标签:修辞;文化;翻译;关系 一、修辞的内涵 修辞是指人们在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时候,根据特定的目的精心选择用语的过程与方式,其目的是力求把话语说得更加的準确和明白,更加的生动和精彩,更能表达说话人的思想和情感。好多时候,因为一句话,你可能就在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同时也把受话者给说笑了,反之,也会让受话者十分恼怒,根本不想再听你说下去,这样一来,不仅没有表达你想表达的意思,反而还伤了双方的感情。由此可见,对于同一个意思,你会说和不会说,其产生的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正所谓:说话是一门艺术。而修辞,正是指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而运用到的艺术。在这里,笔者想明确一点,那就是:修辞不是简单地对语言文字进行修饰和加工,更不是刻意求工,给其涂脂抹粉,让其虚张声势。提到修辞,人们往往会想到一个概念:修辞格。所谓修辞格,即指在对语言进行修饰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相对而言比较固定的语言格式,也称其为修辞方式、修辞手段、修辞方法或辞格。修辞格一般具有以下特征:一是能生动形象地表意;二是具有独特的结构和规律;三是语言形式极为特殊。 二、修辞与文化的内在联系 修辞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紧密的,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文化,从而都有各具特色的审美观,这些审美观又可以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因此,修辞也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文化,修辞的风格正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体现。 汉语具有诸多方面的特点,利用这些特点,可以形成许多汉语所特有的修辞方法,如:声调的抑或扬可以形成平仄;许多单音节词可以形成押韵等。另外,因为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史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成语和典故,这些成语和典故使汉语变得言简意赅,独具极强的表意能力。请看下面的例子: 汉语英语 (1)一箭双雕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2)害群之马black sheep

汉语修辞的民族文化内涵

汉语修辞的民族文化内涵 “修辞”这个词语,最早见于《文言》修辞立其诚,汉语“修辞”这个词语,最早见于《周易乾文言》的“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一语中。今天我们所谓的“修辞”只是以字面上讲的是“修饰文辞,美化语言”的意思,在广义一点即为“调整言辞,在考虑内容剪裁的同时,推敲词语和句子,斟酌篇章”之意。汉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的文化民族,汉语修辞技巧的产生于运用都传递与渗透着汉民族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观念,有着深厚的民族内涵。 关键词:直观感受辩证统一和谐对称炼字含蓄内敛 一:直观感受的整体把握 直觉思维一直是中国人思维方式的特色,仅凭借直觉对事物进行直接的选择与判断。汉语修辞注重直观感受的整体把握,强调整体性的功能与活动。汉语修辞传统主要以意向与比喻为工具,给人形象化、感受化的效果。汉语修辞要符合题旨情景,符合全文的主题和意境。汉语修辞格讲求形象、生动。在直观思维的影响下,汉语修辞表现出明显的重形象轻抽象的语言特征。汉语的比喻、比拟、象征、借贷、同感等修辞方式的产生就是受这种直觉思维方式的影响。 二:辩证统一的修辞模式 中国人具有辩证统一的思维特征,“物极必反”是中国人的重要思维原则,它也体现在修辞中。汉语修辞无论是语音修辞的使用、词汇修辞的搭配、句式修辞的运用,还是修辞格、篇章修辞与表现风格的展示都体现了辩证统一的基本思想。例如词语修辞中的词语褒贬易色、升降使用,古语词和白话词,普通话词与方言词语的选用;修辞格中的对比、反对、同异、矛盾;语音修辞中的平仄调配、抑扬顿挫、韵律和谐、单音节与双音节词的搭配运用;篇章修辞的先扬后抑、虚实搭配法、曲直表达法、对比法;表现风格中的豪放与柔婉、简约与繁丰、藻丽与朴实、幽默与庄重等等,无一不体现辩证统一思想的。 三:和谐对称的审美观念 汉民族观念心态文化中有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就是重和谐讲究对称。谐音的最大特点就是谐音和它的本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稳定的固定关系。它们相互对称、极其和谐。这使一个词可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如温庭筠的《杨柳枝》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一诗中的“烛”其表“嘱”,“围棋”意为“违期”等。汉语修辞的语言风格同时也体现出和谐对称的特点,语音上表现为韵脚和谐、平仄相间、音节整齐匀称;词汇上主要体现在四字格式成语、惯用语、歇后语中;句式上是结构对称句或整句;修辞就体现在对偶、排比、顶针、回环上。这充分的体现了汉民族和谐对称的审美情趣。 四:执着的人文追求——“炼字” 这里所谓的“炼字”是根据篇章的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经过反复斟酌、推敲,从而挑选出最贴、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的。炼字也是修辞方法之一,也是汉语修辞的民族文化内涵。炼字在汉语修辞中占有极高的地位,炼字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要达到一字传情,用凝练的文字表达丰富的意思,意境深远,令人回味,能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炼字时应注意要看清对象,适应具体的语言环境。如唐代诗人贾岛在《题李凝幽居》一诗的“僧敲月下门”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对汉语修辞的影响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对汉语修辞的影响 【内容摘要】修辞内容、修辞手段和修辞效果的生成无不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因而由这些因家构成的修辞现象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汉语修辞现象受汉民族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从民族文化角度考察、研究修辞现象,解释修辞研究的历史及现状,将有助于指导修辞实践.灿烂的汉文化促生并影响应了汉语修辞的发展,从而形成了汉语修辞些独特的表达方式与表达技巧。从文化的角度去关注修辞,我们叫以更准确地从宏观和微观上理解、认识和阐释修辞现象,这对丰富语言理论和语言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修辞影响 修辞是语言各要素的综介运用,是为适应特定的题旨情景、运用多种语言手段、追求理想表达效果的语言活动。汉语的修辞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丰富多彩,蔚为大观,这切都根植于汉文化的深厚底蕴。许多修辞现象是山文化因素造成的,需要从文化的背景中加以阐释,才能获得恰当的认识与理解。种种修辞技巧的产生与运用都传递与表露着汉民族的审美观念和文化情调。 一、修辞学研究对象的文化透视 修辞学的研究对象是修辞现象.任何修辞现象都包含修辞内容、修辞手段和修辞效果等等因素。修辞手段用以表达修辞内容,修辞效果通过修辞手段来实现,它们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构成修辞现象的整体.这个整体之中的三个方面都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凝聚、积淀着民族的世界观、哲学思想、思维模式、观念心态、宗教信仰、风俗民情、审美情趣等文化特征。因为文化是人类生活的环境,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受着文化的影响,并随着文化的变化而变化,或者说,文化决定人的存在,包括自我表达的方式以及感情流露的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解决问题的方式等等。修辞现象是产生于人类交际活动之中的言语现象,当然不会不受文化的影响。可以说,修碎活动的每一环节、修辞现象的每一成素都无不显笼着社会文化的痕迹。 修辞内容即包装在言语成品中的思想内容,它是客观对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客观对象是第一位的,没有客观对象,就没有修辞内容,也就没有修辞现象.但是,修辞内容并非客观

修辞的民族文化内涵

修辞的民族文化内涵 2008140318 靳娜美 汉语“修辞”这个词语,最早见于《周易乾文言》的“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一语中。在这句话里,“修辞”是“修理文教”的意思(唐孔颖达注:“辞谓文教,诚谓诚实也;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实,内外相成,则有功业可居,故云居业也。”)与人的修业有关,不是今天“修辞”这个词的意思。在现代汉语里,“修辞”这个词从字面讲,可理解为“修饰言辞”,再广义一点又可理解为“调整言辞”。修辞与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密切的关系。受汉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汉语修辞中大量用“比”,用得既多且广;汉语修辞以整齐、对称为主,以参差错落为辅;汉语修辞有虚写和实写之分,在语言表达中有意识地运用虚实观点,取得某种效果,这是汉语修辞的又一个特点。汉语修辞古今一贯的主导思想是要为表达内容服务。 汉语的语素以单音节为主,词以单音节和双音节为主,而汉语又是非形态语言,没有词形变化的约束。这两个特点,决定汉语修辞具有以下特征: ①语言单位组合灵便。 ②非常容易组合成音节数目相同而结构上平行的语句,通常称为对偶。并且很容易押韵。大量运用整齐押韵的语言结构是汉语修辞的特色之一。 ③汉语里陆续出现并且积累了数量可观的四字成语,这些成语中绝大部分富于显著的修辞效果。 ④运用汉字的特点还产生了若干特殊的修辞技法,如回文、顶针、谐音双关等。 常用的修辞格有:比喻、比拟、借代、拈连、夸张、双关、映衬、移就、对偶、排比、错综、仿词。 在此以双关为例说明修辞中的丰富文化内涵。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双关又分为两种:1、意义双关 【例】《红楼梦》中“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三春”表面指暮春,内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2、谐音双关 【例】“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晴”表面上是晴天的晴,内含感情的“情”。 萨佩尔认为:“语言有一个底座。说一种语言的人是属于一个种族(或几个种族)的……语言也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就是说,不能脱离社会流传下来的。”1如上所述,汉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的文化的民族,所以汉语中肯定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民族心理。而谐音就是一种很常见很普遍的语言现象,所以它的形成肯定和民族的文化和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含蓄内敛的民族特性

谈汉民族文化心理对古代诗歌修辞的影响(1)

谈汉民族文化心理对古代诗歌修辞的影响(1) 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逐渐形成各具风格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养育了各种文化类型,这是文化的民族性。任何一种民族的文化特点,往往要通过文化赖以存在的各种 条件的综合作用、长期积淀才能形成,深深地积淀在一个民族的心理意识之中。本文将从具体修辞现象入手来分析汉民族文化心理对古代诗歌修辞的影响。一、汉民族 喜新求异的文化心理与诗歌语言锤炼古人写诗文,喜新求异,注重锤炼,讲究 言简意赅,讲究字异而义同,练字之功非常重要,其目的是要将最恰当贴切的词语用在最合适的位置上以取得最好的表达效果。词语的选择、锤炼必须富有创新精神,达到“语不 惊人死不休”的境界。韩愈在《答李翊书》中提出“唯陈言务去”,就是主张语言运用上力 求独创、新颖、恰切、得体,这是喜新求异文化心理在诗歌表现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同时,通过对诗歌语言的锤炼,使诗歌语言简洁、凝练,避免冗杂,使诗句达到语句精炼、意境悠远的表达效果,是古代文人对语言常规用法的超越和突破,又是诗人展示才华、卖弄学识的外露,是古代传统文化中的惯例。诗的语言的精炼是指诗中把不必要的字、句 删去,尽量用最少的字句表情达意,“凡诗需字少意多,以十字道一事者拙也,约之以五 字则工矣。以五字道一事者拙也,见数事于五字则工矣。”(方干《赠路明府》)前人言诗,拈出一个“工”字,这“工”字既指诗的语言又指结构,而从语言方面来看,它既指语言的精炼,又指语言的形象生动。它通过炼字、炼句和炼意三种方法达到这一目的。从诗 词语言精炼的角度看,“炼字不如炼句,炼句不如炼意。”“知所谓炼者,不在乎奇险诘曲,惊人耳目,而在乎言简意深,以一语胜人千百,此真炼也。”(赵翼《瓯北诗话》)因此, 古代诗人都注重在炼意上下功夫。古典诗词中的炼意,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提炼主题,使诗的立意更高,即使诗具有更好更深的思想内容。如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 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短短十个字写出了天下的贫富对立,这是以高度概 括性的语言而使诗句精炼。诗人的炼字、炼句和炼意,不仅是为了语言的精炼,同 时也是为了语言的形象生动。诗人们从修辞学的角度,推崇诗词字句的工巧,把字工句警当作毕生追求的目标。字句锤炼得好,可以带动全篇,所谓一字妥帖,则全篇生色。尤其在诗词的关键处,一个妙煞的字眼,可以有声有色,极致入微,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甚至可以营造出一种意境。孟浩然的名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中的“淡”和“滴”,历 来备受赞赏。“淡”状出视觉感受,“滴”达出听觉感受,“淡”和“滴”渲染出一种冷漠、孤寂 的境界。再如王安石《泊船瓜州》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之所以被人称赏,是因为诗句写出 了春满江南的蓬勃景色,而这则得力于“绿”字的锤炼。据洪迈《容斋续笔》记载,王安石 原稿作“到”,又改“过”“入”“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这个“绿”字果然鬼斧神工, 把春天的气息鲜丽地点化出来。可见,新奇求异是汉语修辞活动中的一个文化传统 心理。正如前边指出的,修辞是一种文化心理现象。而新奇求异的文化心理,促使修辞技巧的产生和推广。二、汉民族的均衡审美文化心理与诗词修辞的均衡美 均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汉民族人民修辞活动中的一种审美情趣。这一

对汉语修辞中炼字的理解与认识

对汉语修辞中炼字的分析 0866116杨芸瑞 【摘要】炼字是修辞方法之一,也是汉语修辞传统的民族文化内涵,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的表现人或事物。古人对写作中的用字特别讲究,因而有了炼字的说法。本文从汉民族文化传统与文化心理的角度,对汉语修辞中的炼字进行了研究,着重介绍了炼字的意义、途径以及方式,对炼字这一执着的人文追求进行了自我的阐述。 关键词:炼字修辞传统文化内涵 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艺术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炼字在汉语修辞中有极高的地位。古人炼字要到达一字传情的境界,用凝练的文字表达丰富的意思,意境深远,令人回味,能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意境。 恰当地运用词语是修辞最重要的基本功。有人曾对几百篇同一作品的手稿与完成稿,初版与修改版的改动情况作过调查分析,得出的比例是:与词语有关的占七成,与句子有关的占两成,与修辞方式有关的占一成。由此可以看出,词语的运用在修辞中所占的重要地位。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说过:“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振本而末从,知一而万毕也。”可见,词语的运用是立言为文亦即修辞的基础。 古人对写作中的用字(古人观念中的“用字”与我们现在所说的“用词”大略相当)特别讲究,还专门为此创造了一个名称:“炼字”。仿佛千锤百炼之后,才得出一个满意的字。这种说法十分形象。古人也确实是这么做的。据说唐代诗人贾岛有一次骑在驴子上边赶路,边作诗。为了硺磨在“僧敲月下门”这句诗中到底是用“推”字好还是“敲”字好,连周围的一切都忘记了,结果撞进当时的大官京兆尹(大略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长)韩愈出行的队列中而被卫士拿下。韩愈问明原委后,不但不怪罪,反而与他一道琢磨起来了。这就是词语“推敲”的来源和韩贾两人结成诗友的一段佳话。又如,王安石是写诗的高手,他为写好“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诗竟费尽心思。他先是用“到”字,不满意,改用“过”字,也不满意,再用“入”字、“满”字,还是不满意,反复修改了十余次,最后“炼”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修辞的关系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修辞的关系 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造就了汉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这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思维习惯、思维方法、思维趋向的综合表现。汉民族文化是一个非常宽广的概念,不仅是地域、种族、语言等。这种思维方式是在多元的思想意识和宗教精神文明的影响下,在数千年历史沉积过程中形成的。 思维活动的进行必须建立在一种语言的基础上,脱离语言的思维和脱离思维的语言都是无法独立存在的。由于民族的历史背景不同、国度的地理位置不同、民族生活习惯的不同及人群的思维方式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思维习惯,从而影响着语言的方方面面,并且养育了各种具有其独特的民族性的文化。 汉民族较之于西方人性格内向、沉稳、含蓄,不像西方人性格外露、直率,开放,这其中自然有外在社会的、自然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不同民族的心理思维。在西方注重突出个人及个人价值;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孔子为首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千百年来,儒家思想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中国人的心理发育、性格成长和气质形成,也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情感表现和语言表达。显而易见,汉民族的思维习惯对汉语有着深刻的影响。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为人处世讲究“知礼数”“懂礼貌”,交战双方也要“先礼后兵”,深谙“礼多人不怪”的道理。儒家视“礼”为立国之本,其中就包括待人接物的礼仪内容。受儒家思想的长期熏陶,汉民族在言语交际中,深知“礼之用,和为贵“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中国的伦理道德观念支配着社会组织体系。汉民族注重长幼有序和血缘宗亲关系,常用称谓就有二十多个,其复杂程度是其他语言无法比拟的。汉语的称谓有辈分、远近、男女、长幼,父系、母系之风,这一特有的现象深刻揭示了宗教法制、人文情怀、家族观念,体现汉民族重视亲情却又等级森严。斯特劳斯说:“构成亲属关系系统的不是个人或个人间的血缘、血统等客观联系,而是人的意识。” 为了更清晰的认识汉语称谓的特点,就以大家熟悉的英语作为参照对比:Brother 兄、弟 Sister 姐、妹 Uncle 叔叔舅舅伯父姑父姨夫 Aunt 婶婶舅母伯母姑姑姨姨 Cousin 堂哥堂弟表哥表弟堂姐堂妹表姐表妹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英语中称谓只有性别的区分,没有长幼远近之分。在中国传统家庭观念中,重视长幼关系,一个“表”更可以清楚体现父系母系的差别:重男轻女,男尊女卑,但在这种不平等的等级思想中又透露出浓厚亲情。

汉语修辞的文化观念与中国学术的人文范畴

汉语修辞的文化观念与中国学术的人文范畴 中国修辞传统源远流长,任何一种语言的产生都必须伴随着某一语言共同体对这一语言的运用和认识,也就必然会产生某种独特的修辞观念,形成某种民族文化传统。中国修辞也不例外。在中国,“修辞”一词最早见于《易·乾·文言》: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说文》:“修,饰也。从彡,攸声。”段玉裁注“修之从彡者,洒刷之也,藻绘之也。”“修”除了这种“修饰”之义,还有“调整、美化、选择”等义。《说文》:“辞,讼也。”因此,“辞”不是单个之词,而是指“合说成文”之辞,或单指“文辞”“语辞”,或统指“语言”。“修辞”二字连用最早就见于此处,虽然自古以来,其意义已作过多种阐释,或“修辞文辞(语辞)”,或“美化语言”,或“调整语辞”等等,但都是作动宾结构分析,表达一种语言活动。关于“修”与“辞”二字的各自含义和“修辞”一词的始出形式,前人之述甚多,不赘。此处要着重论述的是,“修辞立其诚”这个命题是中国修辞传统的灵魂所在。孔颖达说:“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者,辞谓文教,诚谓诚祷也;外则修辞文教,内则立其诚实,内外相成,则功业可居,故云居业也。”因此,“修辞立其诚”这个命题的重要性不在于它是“修辞”二字连用形式的最早出处,而在于它把“修辞”与“立诚”连在一起,从而显示出“修辞”在中国文化中最根本的学术传统,显示出中国修辞最独特最基本的思想内核。今人郑子瑜说:“这《易经》里‘修辞’和我们现在所说的‘修辞’不同。”不同之处就在于现代修辞学都是舍弃“立诚”,单独对“修辞”一词进行溯源与阐释;而“修辞立其诚”的“修辞”则在与“立其诚”的联系中展示了它最深刻最根本的意义,显示出中国修辞与中国文化观念、哲学思想的血脉联系。因此,要发掘中国修辞的文化传统,应该以“修辞立其诚”为基本出发点。 “修辞立其诚”这一基本命题所蕴含的修辞观念是一个基本的完整的文化取向,它从本体上、技术上、实践上对“中国修辞”作了根本限定,并从“知”(认识)、“美”(美学)、“行”(伦理)三方面派生出了中国修辞的基本范畴,这些修辞范畴亦和整个中国学术的基本传统与基本范畴有着内在的和高度的一致性。现分述如下: 一 “修辞立其诚”的基本思想反映了中国学术传统中人言相待的本体认识。修辞是人对语言的一种运用,通过这种运用,人实现了对自身与世界关系的一种处理,所以,修辞,说到底,是人与语言、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处理问题。在中国修辞传统中,“辞”是客体的、外在的,“诚”是主体的、内在的,两者通过“修”这种人的活动达到完美的统一。“修辞立其诚”强调的正是修辞活动中主体与修辞的“人言合一”,这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也正是在这一点上,它与西方的语言观念是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 中国修辞的这种观念取决于中国人的观物态度。任何一个民族的修辞运用与修辞研究,都是人的一种社会实践与科学活动,其意义都在于处理人与宇宙的关系、探求世界统一性的问题,甚至语言运用和语言研究这种人与语言的关系本身就是这一问题的反映。在这一点上,不同文化有着不同的观物态度,因而具有不同的语言观念。西方传统中,人是站在自然、站在语言面前的,人与自然、人与语言是对立的,这样,人对自然、对语言有着一种天然的好奇心,总想去探索、去认知。这种“主客二分,人言对立”的观物态度对于中国人来说是陌生的。在中国

浅论汉语修辞史研究

浅论汉语修辞史研究 从古到今,汉语修辞的研究已从纯语言学的层面,发展到文学、文化、历史的层面,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影响着中国文学的发展,还影响着文化自觉、逻辑思维和语言的运用,极大的深化了汉语的精髓和本质,更是文化和民族性格深植记忆中的一片热土。本文将重点讨论汉语修辞史上的重要理论和研究成果,从文学史长河里挖掘出珍贵的文学宝藏,为中国文学及汉语发展提供科学的解释和建议。 一、从古至今的汉语修辞 汉语修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从古代诗书等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出,修辞是一种在文学、文化及历史上拥有广泛影响力和广泛使用的语言表达手段。清代学者郑成功认为,修辞是语言美妙的一大组成部分,广泛表现在语言、文学和历史当中,“喻语法”既是道德而又 能发挥语言的功能。从《论语》《孟子》《晋书》《汉书》《史记》等,可以看到古代汉语修辞的研究已在早期形成了一定的体系,并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文学革命时期的汉语修辞研究 民国时期,汉语修辞学受到文学革命的极大影响,汉语修辞的理论和研究开始从古代道德学的构成,发展到现代文学形式和发展视角,从一个历史上狭窄的研究到一个更加广泛的研究,使汉语修辞史在文学、文化和历史领域得到开拓和发展。当时,著名学者朱光潜、褚人杰、蔡元培等人对汉语修辞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尤其是朱光潜,提

出了“汉语修辞两大基础”的观点,即“明白”和“利用,即解释和使用”。 三、解析语言本质的汉语修辞研究 新中国建立以来,汉语修辞学不断受到影响,汉语修辞理论发展到新高度,理论上充分挖掘出汉语修辞本质的重要性,更多地重视解析文学作品的美学特性,从语言学及艺术的角度全面地探究修辞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以及修辞的功能性与其运用效果等方面。如著名学者张芳、章宏提出的“汉语修辞的目的”的观点,认为修辞的本质是要让读者产生“最直接的感受”,而不是去理解复杂的文学和语言理论。 四、汉语修辞史研究的意义 汉语修辞史的研究不仅可以揭示汉语修辞体系中的宝藏,还能发掘汉语文学的珍贵结构和独特风格,反映汉语文化的独特性。汉语修辞史研究对当代语言文学教学也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汉语教学提供宝贵的教学资源,促进汉语文学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可以挖掘出修辞的历史轨迹,进而向人们展示汉语文学的厚重底蕴和深厚的历史文化。 总之,汉语修辞史研究不仅是中国文学及汉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当代中国文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今天的研究者们应要认真挖掘修辞史宝藏,挖掘汉语精粹,探寻修辞的历史轨迹,从而进一步传承中国文化丰富的历史内涵。

汉语口语修辞中的民族文化信息解析

汉语口语修辞中的民族文化信息解析 袁蕾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又是民族文化重要的表现形式,它最能体现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作为静态的语言,语言负载的文化因素是固定在语音、词汇、语法这些要素中的;作为动态的语言,就产生了言语和言语行为,民族文化就伴随着言语行为表现出来。口语修辞活动中,口语表达者说什么,怎么说,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认为这样说是合适的,那样说是不合适的,也就是说对修辞材料、修辞手段和修辞方法的选择运用,无不浸染着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信息,在口语交际的动态过程中折射出一个民族特有的哲学思想、思维模式、民族心理、风俗民情、审美情趣等文化特征。本文试从口语修辞的角度解读言语交际中蕴涵的汉民族文化信息。 一、具象、整体、联想比附的汉民族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思维习惯、思维方法、思维趋向的综合表现。具象思维和整体的系统思维是汉民族传统思维的基本特征。所谓“具象”就是通过对外界事物的反复观察和体悟来对事物作出判断,然后将其概括、提炼成意向,在这种形象的提炼中,完成未知到已知的认知过程。它既不是对事物的简单描绘,也不是脱离事物形象的纯粹抽象符号,而是一种象征。汉民族在口语表达上不注重抽象的分析和形

式的论证,而是领悟多于理喻、含蓄多于直露、模糊多于明确,重视内心体验,讲究沉思与感悟,不像西方修辞那样注重客观再现,讲究直截了当、追求准确严密。在口语修辞中表现为口语交际中谴词造句重形象轻抽象,喜用形象色彩鲜明突出,具有极强的具象审美特征的词语,从而产生鲜明而真切的形象美感,在修辞方式上大量运用比喻、比拟、通感、象征等修辞手法。如口语中常用的“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骄傲就像地里的野草”“脏得像个泥猴”“脸像苹果似的”“科学的堡垒”“问题的瓶颈”等,由于具象的思维方式,口语修辞中喜用这些与具体形象交织在一起的词语。再如鸡冠花、樱桃嘴、喇叭裤、龙须面、鸭舌帽、狮子头等。就是对抽象事物的概括表达也经常借助具体的形象,如:垂涎三尺、紧锣密鼓、瞳目结舌、鼠窃狗偷、怒发冲冠、水深火热、惊弓之鸟、瓮中捉鳖、探囊取物等。在口头熟语中更是丰富,如歇后语: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蜜糖嘴巴刀子心—阴毒,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收回不得,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等等。俗语:半瓶醋、墙头草、敲边鼓、开绿灯、吃大锅饭、穿小鞋、铁饭碗、挤牙膏、马后炮等等。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用的一个比喻:“不管白猫黑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没有讲抽象的大道理,用了一个!功的比喻道出了深刻的道理,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比如启功先生曾自喻为熊猫,有人就问他:“你把自己比喻成熊猫,那可是国宝啊!”启功先生回答说:“什么国

隐喻承载的大量民族文化内涵

隐喻承载的大量民族文化内涵 摘要: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它还是一种认知思维方式。隐喻承载了大量的民族文化内涵,所以 各民族的隐喻方式不同。我们对于世界的感知和解释影响了特定的隐喻模式,特定的隐喻又以特定的模式影响我们对于世界的感知和解释。理解隐喻性话语的关键就是在隐喻性话语与认知语境之间寻求最佳关联。隐喻的民族性折射出其认知性特点,因而可以运用认知语言学知识进行深入阐释。 关键词:隐喻民族性认知关联理论 现在,人们不仅仅把隐喻看成一种修辞手段,还把它看做人类普遍的一种思维方式和一种认知手段。美国语言学家Lakoff 和Johnson 认为,隐喻的实质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体验和表达另一种事物。我们对世界的经验方式,植根于语言的隐喻性质。他们认为隐喻建构的机制是:隐喻本质上就是将“始发域 ”(sourceddomain)的结构映射到“目的域”(targetdomain),用始发域的内在逻辑重新编排目的域的要素[1] 。也就是说,一个范畴赖以得到解释的概念域是用另一个概念域来解释的。 束定芳指出,隐喻中的喻体对说话者或听话者来说要比本体更为熟悉。而在两者发生互动反应时,通常是更为熟悉的事物的特点和结构被映射到相对陌生的事物上。喻体可以帮助认识本体的特点和结构,因而具有了认知的功能[2]。由此可看出,隐喻中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应该说是构成隐喻的基础。对于不便直接表达出的意义,运用隐喻就更容易被理解。 “平淡的言谈是不准确的,只有运用新颖的隐喻,才能使其精确。”[3]隐喻不仅能够传达表层信息,还能创造性地表达内在意蕴,酣畅淋漓地描述空灵的精神世界。 事实上,隐喻有着逻辑思维所不具备的优点和魅力:隐喻是直接认同,逻辑是深层次扩展;隐喻诉诸想象,逻辑诉诸规则;隐喻追求独特和生动,逻辑追求严谨和雄辩;隐喻重于创造,逻辑长于说明;隐喻阅读依赖文化背景和个体生活经验,逻辑掌握则依赖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应用[4]。 一、隐喻的民族性 https://www.360docs.net/doc/9d19156307.html,koff 和M.Johnson 从体验现实出发,认为隐喻性语言是隐喻性思维的反映,隐喻思维是首位的,隐喻性语言是次位的,是日常语言的一部分,隐喻思维是常规的(非变异的),表达概念隐喻意义的某一个词可能失去隐喻意义,但其概念隐喻却可保持活力[5]。 尽管不同民族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存在差异,但人类生活在同一个物质世界,共同的生活经历和感受使人类对自身、对外界产生某种程度上的共识。由于不同隐喻包含着人类相似的认知基础,不同文化的隐喻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例如,在汉文化和英语文化中,“脸红”(turnredintheface)之中的红色(red)都可以用来表示“难为情”。英语中的“Strikewhiletheironishot”与汉语中的“趁热打铁”更是惊人地一致――它们都选取了iron(铁)作为“始发域”。 但是,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说:“对于语言学家来说,语言之间的共性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应该是它们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所反映的文化差异”[6]。文化背景知识是创造隐喻思维活动丰富的源泉。在意象选取上,各民族有着不同的偏好,因而意象基本一致的情况并不是很多。如英语中ascoolasacucumber( 像黄瓜一样镇静),worklikeahorse(像老黄牛一样地干活),Smokewaspouringoutofhisears(他愤怒了)等等就使用了不同于汉语的意象。 又如,whiteelephant 在英美文化中指“昂贵而无用、累赘的东西”,这是源自泰国的一个传统风俗。据说,几百年前,泰国只有为数不多的一些大象,而白象(whiteelephant)仅有几头,全部归国王所有。国王只用它们惩罚朝臣,制定了任何人不得让它们从事劳动的法律。如果某大臣冒犯了国王,他就会把一头白象作为礼品送给那个大臣。一头白象每天需要大量的食物,而大臣又不敢怠慢它,于是该大臣不久就会因此而倾家荡产。后来,人们就用whiteelephant 来比喻“无用而累赘的东西”、“沉重的负担”。在这种情况下,英语所使用的意象elephant,显然是汉语所不用的,正如汉语“吹牛”中的意象“牛”是英语talkhorse 中所不用的一样。 语言是思维最有效的工具,思维活动需要借助语言来进行,思维成果也要依赖语言来表达。由于不同民族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差异,各民族的思维方式会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而不同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异使人们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呈现出不同的倾向。表现在语言表达方式上,往往是不同民族用不同的意象来反映同一事物或思想内容。例如: Fishbeginstostinkatthehead(上梁不正下梁歪)。 Whatcanyouexpectfromapigbutagrunt(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 Thereisablacksheepineveryflock(害群之马处处有)。 Hecrieswineandsellsvinegar(挂羊头,卖狗肉)。

民间文学的修辞特征

民间文学的修辞特征 民间文学的修辞特征 民间文学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修辞特征与其他文学形式也有所不同。本文将从不同的类别划分来探讨民间文学的修辞特征。 一、口头文学 口头文学是指通过口头传递的文学形式,其修辞特征主要体现在节奏感和音韵感方面。比如说民间谣曲,这种文学形式的节奏感和音乐性都很强,通过歌唱或朗诵的方式进行传唱。因此,谣曲的修辞特征主要表现在其眼耳性、押韵和韵律方面。另外,民间小调和吟诵等文学形式,也都注重节奏和音韵感的表现。 二、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是讲述人们生活中的故事或传说,其修辞特征主要表现在语言的生动形象和情节的曲折变幻上。例如,各种形式的神话传说,通过形象化的描述和精彩的情节展示,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信仰和价值观念。而鬼故事、神话传说等普通人们的故事,则注重通过情节和语言的虚实对比,增强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感召力。 三、谚语、歇后语等语言格言

这种民间文学形式通过短小精悍的表述方式,准确的表达出人们的智 慧和生活经验,具有鲜明的实用性和指导性。其修辞特征主要体现在 寓意的蕴含和语言的简练力度上。例如,“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等等这些蕴含着哲理、智慧的语言格言, 通过微言大义,巧妙地表达出平淡而又富有哲理的真谛。 四、儿歌、儿童诗歌等用于儿童教育和启蒙的文学形式 这类文学作品以其朗朗上口、易于学习的特点,广受儿童喜欢。其修 辞特征主要体现在色彩缤纷、情感丰富和语言简洁等方面。比如,“小 红帽”、“三只小猪”等故事中的生动形象和曲折情节,不仅可以引起儿 童的兴趣,而且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孩子们勇敢、聪明等人格品质。 总之,民间文学之所以一直流传至今,是因为其朴实而深刻的内涵, 以及因为其独特的修辞特征。这些修辞特征不仅反映了民间文学的民 族特性,更是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灵感所在。

理解中文中的修辞特点与文化内涵

理解中文中的修辞特点与文化内涵 中文作为一种古老而丰富的语言,拥有独特的修辞特点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修辞是指通过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以达到语言表达的艺术效果。而中文中的修辞特点则指的是中文语言中常用的一些修辞手法,这些手法常常与中国文化的传统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相结合,使得中文表达更富有韵味和意境。 一、比喻与象征 比喻是中文修辞中常用的手法之一,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相互联系,以增强表达的形象感和感染力。比如,我们常常用“明月”来比喻美好的事物,用“春风”来比喻和煦的气候。这些比喻的意象在中文中有着特殊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理解和追求。 象征也是中文修辞中常见的手法,通过对一种事物或符号的运用,来代表另一种意义或价值。比如,中国人常常用“龙”来象征着皇权和权力,用“鱼”来象征着财富和富裕。这些象征符号在中文中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代表着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 二、对偶与排比 对偶是中文修辞中常用的手法之一,通过将相似的语句或词语进行对比,以增强表达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比如,“花红柳绿,春满人间”中的对偶结构,使得表达更加生动有力。 排比也是中文修辞中常见的手法,通过将一系列相似或对比的词语或短语进行并列,以增强表达的冲击力和感染力。比如,“天上人间,山高水长,英雄辈出”中的排比结构,使得表达更加雄壮豪迈。 三、典故与引用

典故在中文修辞中占据重要的位置,通过引用历史典故或文学作品中的名句,以增加表达的深度和内涵。比如,“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中的“满纸荒唐言”就是引用了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使得表达更加有力和生动。 引用也是中文修辞中常见的手法,通过引用他人的言论或观点,以增加表达的可信度和权威性。比如,在写文章时,引用名人的观点或专家的研究结果,可以使得文章更有说服力和可信度。 四、双关与谐音 双关是中文修辞中常用的手法之一,通过一个词语或句子可以有两种或多种不同的解释,以增加表达的趣味和幽默感。比如,“一山还有一山高”中的双关结构,可以引发读者的思考和联想。 谐音也是中文修辞中常见的手法,通过利用词语的发音相似性,以增加表达的幽默感和韵律感。比如,“年年有余”中的“余”和“鱼”谐音,寓意着年年有鱼,也代表了中国人对于丰收和富裕的期盼。 总结: 中文中的修辞特点与文化内涵紧密相连,通过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可以使得中文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和有力。比喻和象征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理解和追求;对偶和排比增强了表达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典故和引用增加了表达的深度和内涵;双关和谐音则带来了趣味和幽默感。这些修辞特点与文化内涵的融合,使得中文成为一门富有魅力和独特韵味的语言。

传统文化经典的修辞研究及其意义——兼评段曹林新著《唐诗修辞论》

传统文化经典的修辞研究及其意义——兼评段曹林新著 《唐诗修辞论》 传统文化经典的修辞研究及其意义——兼评段曹林新著《唐诗修辞论》 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备受关注。其中,传统文化的修辞技巧一直是学术界的热门话题之一。修辞作为一种文学创作手法,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探讨传统文化经典的修辞研究以及段曹林先生的新著《唐诗修辞论》。 首先,传统文化经典的修辞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精粹,传统文化经典蕴含着丰富的修辞技巧。这些经典作品不仅通过修辞手法丰富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还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通过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修辞研究,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内涵、审美追求和人文精神,有助于开拓创新、推动文化传承。 其次,段曹林新著《唐诗修辞论》为传统文化经典的修辞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方法。该书以唐代诗歌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唐诗修辞手法的深入剖析,揭示了唐代诗歌修辞模式的特点和演变规律。段曹林先生在书中结合大量精选的唐诗佳作,将诗歌形式与内容、音律与修辞、构思与基本结构等相互融合,对唐代诗歌的修辞特点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深入探讨。 《唐诗修辞论》一书的研究成果在多个方面具有突破性。首先,段曹林先生的研究重点呈现了唐代诗歌中的修辞技巧,全面而具体地揭示了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反问等。其次,该书通过对唐代诗歌修辞手法的研究,揭示了唐代诗歌艺术特色的内在逻辑和系统性。第三,段曹林

先生较其他类似著作更注重对诗歌内涵和思想价值的解读,通过对诗句的深度分析,展现了唐代诗歌的丰富内涵与精神境界。 此外,段曹林新著的出版还有助于促进传统文化经典在当代社会的发扬光大。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变得更为重要。修辞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掌握传统文化经典中的修辞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播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段曹林先生的研究成果为修辞手法的学术研究提供了范例和参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 总而言之,传统文化经典的修辞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传统文化经典中的修辞手法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神,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段曹林先生的新著《唐诗修辞论》为传统文化经典的修辞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揭示了唐代诗歌的修辞特点和内涵,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这对于加强传统文化的认同、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段曹林先生的新著《唐诗修辞论》对于唐代诗歌修辞手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揭示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技巧,该书全面而具体地展现了唐代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内在逻辑。此外,段曹林先生更注重对诗歌内涵和思想价值的解读,展现了唐代诗歌的丰富内涵与精神境界。他的研究成果不仅为修辞手法的学术研究提供了范例和参考,还有助于促进传统文化经典在当代社会的发扬光大。通过掌握传统文化经典中的修辞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播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因此,传统文化经典的修辞研究对于加强传统文化的认同、传承

解读古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化内涵

解读古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化内涵古文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解读古文中的修辞手 法和文化内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审美追求。古人在文字表达中巧妙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并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其作品充满魅力和内涵。本文将对古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和相 关的文化内涵进行解读。 一、比喻手法 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某一事物与另一事物进行比较,以达到形象生动、言简意赅的表达效果。在古文中,比喻手法经常出现,并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形式。例如《论语》中的“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中的“如”,就是一种比喻手法,将学习的情况比喻为赛跑,体现出 对学习的追求和努力。 这种比喻手法不仅使古文更具表现力,还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比喻被视为一种智慧的体现,通过比喻来传递思 想和道德观念。比如《红楼梦》中的“金玉良缘”,比喻出宝玉和黛玉 之间纯洁而美好的感情,同时传递出“金玉良缘”的美好寓意。这种修 辞手法不仅仅是言辞的修饰,更是在传递情感和价值观念。 二、夸张手法 夸张手法是古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通过夸张事物的程度和形式,以突出描述的效果。在诗歌、散文、戏曲等古文作品中,夸张常 常被用来表达个人情感、描绘自然景物或者突出事物特征。

例如唐代杜牧的《秋夕》中写道:“鸿雁满天飞,故人西辞楚参州。”这里的“鸿雁满天飞”和“故人西辞楚参州”都采用了夸张手法,以 强调离别之感和辞行之景。这种夸张手法在古文中意味着着重和强调,通过夸张呈现出更加强烈的情感和形象,加深读者的印象。 夸张手法的文化内涵体现在对情感和景物的感悟上。在传统文化中,夸张被视为诗意表达的一种手法,表达情感时常用夸张手法来增强情 感的张力;描绘景物时也常常使用夸张手法,通过夸张来表现自然界 的奇妙和变幻。 三、反问手法 反问是修辞手法中常用的一种,通过提问来表达某种观点或者加强 说话者的语气。在古文中,反问手法经常被用来表达强烈的感情、加 强语气或者探讨问题。 例如《论语》中的“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 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中的“贤哉回也!”就是一种反问手法,加强了 对回的赞赏和肯定。 这种反问手法在古文中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表达思想和观 点的方式。古人常用反问的方式来引导读者思考问题,加深理解和认知。 四、比兴手法

民族文化的修辞学阐释

民族文化的修辞学阐释 作者:彭云鹏 来源:《文理导航》2013年第21期 【摘要】文化作为信息、知识和工具的载体,是社会生活环境的映照。辞是思维的表象,是把语言运作为言语的思维过程。任何语言手段都可以作为修辞手段,来实现作者的意图和目的。各国修辞学对民族文化都进行了相关研究。 【关键词】文化;修辞学 修辞学的研究经历了从零散到系统、从把修辞作为一种手段到到把修辞作为思维方式的漫长过程。修辞是思维的表象,是把语言运作为言语的思维过程。任何语言手段都可以作为修辞手段,来实现作者的意图和目的,凡是合理的语言运作都是修辞。文化或者文明就是指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文化作为信息、知识和工具的载体,是社会生活环境的映照。从修辞学的发展历程看,各国修辞学对民族文化都进行了相关研究。 一、文化的界定 西方各民族语言中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文化或者文明就是指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文化作为信息、知识和工具的载体,是社会生活环境的映照。在中国,“文化”一词的含义十分广泛,读书写字、修养、文学、艺术、文博、图书、考古学、民俗、礼仪、民族、宗教等都可称作文化。“文化”一词在古代的含义,当指文治教化、礼乐典章,这一认识一直延续至近代。近现代“文化”一词包括人的一切生活方式和为满足这些方式所创造的所有事物,以及基于这些方式所形成的心理和行为。文化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人是文化的主体。从更基本的观点来说,文化是由具体的人类行为构成的,但作为整体的社会文化和一种民族的传统,高于具体的个性行为,具有稳定性。 民族性是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每种民族文化的民族性都是相对于其他民族而言的,是该民族文化不同于其他民族文化的特征。民族的显著特征是共同语言、地域和文化;其核心则是共同心理素质,也就是扮演凝聚力角色的民族精神,表现为集体无意识。文化的时代性指同一民族因生活环境的变迁和文化自身的运动规律,在不同历史阶段其文化呈现出各异的形态。时代性体现了人类寻求发展的本性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每个时代的文化都包含着所有时代永恒共同的成分。人类性寓于民族性之中,永恒性寓于时代性之中,或者说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二、民族文化的修辞学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