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修辞发展历程

汉语修辞发展历程

修辞是指通过特定的语言表达方式,达到增强文学作品感染力与艺术性的修辞手法。汉语修辞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古代,经历了不同的时期与文化背景的影响。

在先秦时期,修辞主要以韵律为核心,将文字与音乐相结合,创造出具有音乐美感的诗歌。这一时期的代表性诗人有屈原、佚名的《诗经》和《楚辞》等,他们运用感人肺腑的文字,传达情感与思想。

汉朝时期,修辞开始逐渐与讲究变化融为一体。董仲舒提出的格物致知思想要求修辞贴近日常生活,注重表达中的变化与意义的传递,这为后来的骈文等文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修辞开始在文言文中成为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文人学士通过修饰文字,寄托个人情感与追求。代表作品有陆机的《大抵论》以及曹操、曹丕等的赋文。

随着唐宋文化的繁盛,修辞技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唐代的杜牧、白居易等以形容词的灵活运用,传达出丰富的意境与感受。宋代的苏轼更是以饮酒作为修辞的主题,寄托了他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到了明清时期,修辞的发展与变化逐渐走向多样化。明代的杨荣、袁宏道等以辞章的形式,运用对比、夸张等手法表达情感。清代的红楼梦更是运用了大量的比喻、隐喻,丰富了小说的艺术性与意蕴。

近现代的汉语修辞则在文学、政治、广告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修辞手法更加多样化,灵活运用于各种社会语境中。如今,我们可以在诗歌、小说、演讲、广告等各种文本中都能看到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表达的艺术性与效果。

修辞学教案(完整)

第一章修辞与修辞学 第一节修辞 一、“修辞”的含义 二、修辞的特点 三、修辞与语境 四、修辞的原则 第二节修辞学 一、修辞学的性质和地位 二、修辞学的对象和范围 三、修辞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修辞方法 第一节修辞方法的性质和特点 一、修辞方法的性质 二、修辞方法的特点 第二节修辞方法的体系建构 一、对以往修辞方法体系的总结与评价 二、修辞方法体系建构的原则和标准 三、重建汉语修辞方法体系的构想 第三节修辞方法的特类——修辞格 一、修辞格在修辞方法体系中的地位 二、修辞格研究的成就与不足 三、汉语常见修辞格 第三章语音修辞 第一节语音修辞概说 一、语音修辞的性质和特点 二、汉语语音修辞的分类 第二节语音选择修辞 一、儿化词与轻声词的选用 二、响音字与衬音字的选用 三、双声、叠韵、叠音形式的选用 第三节语音配合修辞(停延、节奏、轻重、抑扬等) 一、声韵调的协调与呼应 二、音节的协调与呼应 三、音组的协调与呼应 第四节谐音修辞 一、谐音双关 二、谐音歧义 三、谐音转义 四、谐音假对 五、谐音仿拟 第五节拟音修辞

一、拟声词其实是一种修辞词类 二、汉语常见拟音修辞方法 第四章语义修辞 第一节语义修辞概说 一、语义修辞的性质和特点 二、汉语语义修辞的分类 第二节同义修辞和反义修辞 一、同义修辞 二、反义修辞 第三节上下义修辞和类义修辞 一、上下义修辞 二、类义修辞 第四节多义修辞和单义修辞 一、单义修辞 二、多义修辞 三、模糊修辞 第五章语法修辞 第一节语法修辞概说 一、语法修辞的性质和特点 二、汉语语法修辞的分类 第二节词法修辞 一、词类选择修辞 二、词类活用修辞 第三节句法修辞 一、句法选择修辞 二、句法配合修辞 第四节篇法修辞 一、形合谋篇与修辞 二、意合谋篇与修辞 第六章语形修辞 第一节语形修辞概说 一、语形修辞的性质和特点 二、汉语语形修辞的分类 第二节书面语形修辞 一、汉字修辞 二、非文字图符修辞 第三节口语语形修辞 一、态势语与修辞 二、非语词声音与修辞 三、伴随性因素与修辞

汉语修辞与词汇发展

汉语修辞与词汇发展 汉语修辞和词汇发展是语言学领域的两个重要方面。修辞手法作为语言表达的艺术,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语词资源;而词汇的发展则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本文将探讨汉语修辞与词汇发展的关系,分析两者如何相互促进,形成更好的表达效果。 汉语修辞手法繁多,包括比喻、拟人、借代、排比、反问等。这些修辞手法在增加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和深刻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喻是最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通过将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况起来,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例如,“他像一只老虎一样勇猛”,这个比喻让人们直观地感受到对方的勇猛。拟人则是将非人的事物赋予人的性格、行为或情感,以增加语言的趣味性。如“风儿轻轻吹拂着树叶”,这句话通过拟人的手法让风和树叶都充满了生命力和情感。 汉语词汇的发展也是一个有趣的话题。古代词汇以其独特的韵味和表达方式,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生产生活和思想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词汇应运而生,这些词汇更加贴近现代人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新词汇则是在科技发展、社会变革等背景下产生的,反映了社会的最新发展和变化。比如,“互联网+”这个新词汇,它代表的是互联网与其他行业的深度融合,反映了互联网时代的创新与发展。

修辞手法和词汇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修辞手法为人们提供了表达思想感情、描绘事物状态的方式,促进了词汇的发展。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也不断丰富和拓展了修辞手法的应用范围。比如,“蓝瘦香菇”这个新词汇,通过反问的手法表达了“难受想哭”的意思,丰富了反问这种修辞手法的内涵。 总的来说,汉语修辞与词汇发展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汉语的表达效果和使用范围的拓展。修辞手法为词汇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表达方式,促使新的词汇不断涌现;新词汇的出现也反过来为修辞手法的运用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这种互动关系不仅使汉语的表达更加丰富和生动,也展示了汉语的魅力和活力。因此,在未来的语言发展中,我们期待看到更多修辞手法与新词汇的交融,共同推动汉语的发展和进步。 汉语词汇化研究:从古至今的重要发展历程 汉语词汇化研究是一门探讨汉语词汇起源、演变和应用的学科。它对于理解汉语的发展历史、提高语言处理能力以及推动汉语教育事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简要回顾汉语词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阐述其在语言处理中的价值,并探讨未来的研究方向。 一、汉语词汇化研究的背景和概念

汉语修辞学的历史发展

汉语修辞学的历史发展 ①从古代到近代,研究汉语修辞的都忽略了口头语言和俗文学里的修辞现象,研究对象都是书面上的诗赋词章史传典籍中的“雅言”。两部影响最大的著作是:刘勰的《文心雕龙》成书于公元6世纪初年,南朝齐末梁初,共10卷,50篇。第6~8卷的15篇讲风格和技法,其中包括如现在所说的辞格。以下两卷10篇讲对辞章的鉴别,其中《时序》篇提出了辞章与社会的关系。这是一部承前启后的巨著。它是先秦以来探讨辞章之学的总结,开此后1000多年研究辞章之学的先河。 陈騤的《文则》成书于南宋乾道六年(1170)。它把比喻细分为直喻、隐喻、类喻、诘喻、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虚喻10类,是古代修辞学著作中讲比喻讲得最为详备的。它讲到用语要注意搭配得当,避免语病,以至讲到语助词的修辞表达效果。有人认为《文则》是历史上第一部名副其实的修辞学专著。 从北宋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开始,经宋、元、明、清四代,陆续出现了一大批诗话、词话、文话一类的著作和论述文章作法的著作,虽然其中有很多芜杂庸劣之作,但是也有不少精到的见解,特别是在修辞技法方面。 ②20世纪初叶,“五四”运动前后,汉语修辞学的研究有了一个重大的发展和突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引进或参考了欧洲和日本的修辞学,开始建立了系统的汉语修辞学学科,并且在有的高等学校开设了修辞学课程;二是逐渐有了专以现代白话文为研究对象的现代汉语修辞学。从20~30年代,陆续出现一批修辞学专著。可举以下3种为代表:唐钺《修辞格》(1923)。主要参考了欧洲传统修辞学,专讲修辞格。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1932)。这部书参考日本修辞学较多,但是有自己的创见。它继承并发扬了《文则》和元代王若虚《滹南遗老集》中指瑕、正误的传统,把修辞区分为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它继承古代著作中讲比喻、夸饰、偶俪等修辞技法的传统,参考东西方修辞格的讲法,条分缕析,列为38格;这些,对此后的汉语修辞学研究有很大影响。 汪震《国语修辞学》(1935),全讲白话文。这个出发点和当时国语运动的历史形势是合拍的。 ③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修辞学研究也有了一些新的发展。 1951年发表了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这里的修辞,比较侧重《修辞学发凡》所说的消极修辞,结合着语法来讲述。《语法修辞讲话》在序言里明白指出,这书以“匡谬正俗”为主要任务。 50年代,参考苏联的学术发展的比较多。当时苏联修辞学界有一种区分语言修辞和艺术修辞的主张。鉴于中国古代修辞学中就有讲句法、字法的传统,而在汉语里语法与修辞的关系又很密切,因而也有人作了参考所谓语言修辞的主张,把用词、造句的某些内容从积极的表达效果方面纳入修辞学里讲述的尝试。 60年代,语言学界在《中国语文》上发起了关于修辞学研究的讨论。出现了一些新的观点、新的尝试和设想。 1979年,郭绍虞《汉语语法修辞新探》出版。这是又一部试图把语法和修辞融汇探讨的著作。 80年代,汉语修辞学的研究重新蓬勃开展起来了。许多年轻一代的学者正分头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着新的探索。汉语修辞技法,特别是修辞格;对近代汉语修辞以及修辞专书的研究;有的着重对现代和当代作家作品的修辞的研究;实用修辞学,或者称之为文章学;功能修辞学;话语语言学,等等。成熟还需要时间。不过形势已使人们预感到,一种或几种新的汉语修辞学体系正在孕育形成之中,一些新的领域正在开拓之中。

试论中国修辞学发展的特点

试论中国修辞学发展的特点 修辞学史的研究有一个历史分期问题。著名修辞学家郑子瑜先生在其《中国修辞学史稿》中首次进行科学的历史分期研究。郑先生认为,中国修辞学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大致可分为七个时期:先秦时代是中国修辞思想的萌芽期;两汉时代是中国修辞思想的成熟期;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中国修辞学的发展期;隋唐时代是中国修辞学发展的延续期;宋金元时代是中国修辞学发展的再延续期;明代与清代是中国修辞学的复古期。这种历史分期,不仅顾及到各个特定历史时期中国文学与中国文化等发展的独特背景,而且确实恰切反映了中国修辞学在各个历史发展时期的根本特点。 一、先秦时代——中国修辞思想的萌芽期 先秦时代,中国文学已经得到了初步发展,但明确的修辞学思想与修辞学研究还未开始。虽然老子有“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之说,孔子有“辞达而已矣”、“言之不文,行之不远”等观点,孟子亦有“言近而旨远”的说法,但仔细研绎其辞,皆不是明确的为修辞学目的而阐发的观点,其修辞学思想还不明朗。即使是对于修辞意义的看法,虽然《墨子》、《荀子》以及《易经·系辞下》中都有强调,但是从未有人提出汉人刘向“辞不可不修,说不可不善”这样明确的修辞观点。至于具体的辞格研究,更是难以见到。 二、两汉时代——中国修辞思想的成熟期 两汉时,随着中国封建制度的成熟与哲学、文学的进一步发展,修辞学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刘向旗帜鲜明地亮出了他“辞不可不修,说不可不善”的主张,充分强调了修辞的作用与意义。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对《春秋》一书用辞的深究,贾谊在《陈政事疏》中对避讳修辞手法的论述,王逸在《离骚经序》与王符在《潜夫论》中对髻喻的论述,还有王充在《论衡》中对夸饰的论述,虽然并不系统、完整,但此时的汉语辞格研究已初具规模。但是,这一时期的修辞学家并没有解决更多的修辞学理论问题,对汉语修辞如语体、风格等各方面皆未有深入研究。因此,这一时期的中国修辞学并没有发展得很充分,只能说中国修辞学处于思想成熟的时期,而不是修辞学发展的成熟期。 三、魏晋南北朝时代——中国修辞学的发展期 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中国文学史上有名的形式主义文风盛炽的时期,虽然这有悖于中国文学“文以载道”、“文以明道”的传统,受到了许多有识见的文学批评家的严厉批判,但是,中国文学创作的形式主义风气却客观上促进了汉语修辞的发展,从而导致了中国修辞学的繁荣发展。这一时期,在宏观修辞理论方面,晋陆机《文赋》所论及的“意”与“文”、“新”与“陈”、“庸”与“隽”等关系问题的见解,葛洪、萧统、沈约等人对“文”、“质”等内容与形式关系的论述,北周颜之推对“理致”、“气调”、“事义”和“华丽”之间关系的观点,都值得注意。在微观修辞学的研究方面,这一时期的成就更加可观。如南朝钟嵘之论赋比兴、用事等,晋陆机之论警策,北朝颜之推之论用事、避讳、仿拟、歇后等辞格,其范围与深度远非先秦、两汉两个时期所敢梦想。又如曹王、陆机、挚虞等人的文体风格论,陆机、沈约、钟嵘之论声律修辞,皆是前时代所未有。特别是这一时期出现的《文心雕龙》,不仅较为系统地论述了比喻、丽辞、夸饰、事类、谐隐、隐秀等多种辞格,论述了修辞与声律的关系,论述了文体风格等内容,而且还高屋建瓶

汉语修辞手法的生成与发展

汉语修辞手法的生成与发展汉语修辞手法是汉语独特的表达方式,通过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能够使文本更富有韵味,更具表现力。那么,汉语修辞手法是如何生成和发展的呢? 首先,汉语修辞手法的生成与发展与汉字发展的历史密切相关。汉字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们的形状和构造与每个字所表示的意义之间存在着微妙的联系。通过观察字形,人们可以发现字形内部的组织结构和字形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进一步推演出各种修辞手法。 其次,修辞手法的生成与语言环境的变迁有关。不同的时代、地域和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于语言的运用会有所不同。因此,修辞手法的生成往往与社会、文化环境紧密相关。例如,唐代是中国文化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的文人雅士追求辞章华丽、婉约词藻,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如比拟、夸张等。而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汉语修辞手法也在不断地更新与丰富。 此外,修辞手法的生成还与人们对于表达目的的追求与尝试有关。人们通过不断尝试和实践,在语言的使用中发现了一些有效的表达方式,这些方式就渐渐形成了修辞手法。例如,反语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运用反向的语言表达方式,产生了一种反差和矛盾感,能够加强表达的力度和效果。 并且,修辞手法的生成与语言中的一些特定现象有关。比如,汉语中有很多词汇是具有双关意义的,这就为修辞手法的生成提供了原材

料。通过运用排比、转喻等手法,人们可以将一个词语的多重意义进行展示和运用,从而达到丰富表达的目的。 最后,修辞手法的发展与文学艺术的演进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文学作品中经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尤其是诗歌和散文,通过使用这些手法,能够使文学作品更加丰满、生动、富有感染力。因此,文学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不仅丰富了修辞手法的形式,也促进了修辞手法在汉语中的进一步发展。 总的来说,汉语修辞手法的生成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在不同的层面上形成。无论是从字形的构造上,还是从语言环境的变迁上,亦或是从语言的特点和表达目的上,都可以发现修辞手法的生成的蛛丝马迹。修辞手法的发展与丰富丰富了汉语的表现力,也反映了汉字文化的独特魅力。

修辞学发展史

修辞学发展简史 08语文教育(1)班陈芬芬080313010 摘要:中国修辞学学科现代化的实质就是把一种学术传统转化成一门具有现代形态的独立学科。显然这不但要有一套理论与方法去挖掘、整理与阐释古代修辞传统与成果,更要直接进行修辞学学科的理论建设,对学科的性质、对象、任务、范围、观念、方法等重大课题立即和持久地展开研究。这样才有学科的现代化可言。 关键词:发展过程现状理论 毕剑横在《中国科学技术史概述》中所述,1905年清廷才宣布废除以八股文取士的科举考试制度,1920年,新的学堂章程颁布,就建立了由小学、中学而大学的新的教育体制。在1919年, “中国科学社”的会员就达604人,包括农林、生物、化学、物理、数学、土木、机械、矿冶、电工、医药等学科。语言学也一样。 语法?修辞?语法学可以更大程度地义无反顾地走上“国外语言理论”加“汉语语言材料”的路子,从无到有地建立一门新兴的现代学科;修辞学则在吸收借鉴国外语言理论的同时更多地受到古代学术传统的牵制。 1草创期 1905年,汤振常《修词学教科书》和龙伯纯《文字发凡·修辞卷》出版,最早引进国外修辞学说。自此,中国现代修辞学开始了一二十年的萌芽蕴酿,终于在二三十年代得以创建的草创发展期。 1932年出版的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是这一时期学科建设的光辉总结,亦是中国现代修辞学诞生的标志。 在如何建立学科问题上,形成新派与旧派的对立。新派主要用国外修辞学理论与成果来建立中国修辞学,缺点是多有照搬硬套、割裂传统之痕迹。旧派主要从继承古代修辞传统的角度来创建学科,汇集整理了我古代修辞研究的大量资料,提出了在西学东渐之时,要注意继承民族学术遗产的宝贵建议。缺点是“想用中国的修辞古代来规律今后的修辞,无形中含有…复古?的意思。严重混淆修辞学与文章学的界限;学科建设上也存在资料集积、方法陈旧、概念神秘的缺点。 2普及期 自1951年6月6日,吕叔湘、朱德熙在《人民日报》开始连载《语法修辞讲话》,到1963年张弓出版《现代汉语修辞学》。修辞学又趋于活跃,进入普及期。后文革十年动乱不堪,修辞学多年沉寂无声。 成果主要有:一是白话修辞学的最后形成与普及性读物的大量出版,以《语法修辞讲话》为代表;二是中学和大学的修辞教材建设有了一定成就;三是修辞实例的搜集与解剖继续进行;四是语体风格等研究在苏联的影响下开始展开。陈望道在65年曾说,“解放以后,修辞学在注重实用和普及方面有很大的成绩,但深入的研究还显不足。” 3繁荣期 70年代末,修辞学从讨论修辞学对象与范围入手,进入新时期。修辞学在语言学疆场上跃动人马,开拓前进。理论建设、体系构拟、队伍组建、社会普及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个令语言学其他分支学科刮目相看的学科整体大跃动,学科发展的学科化和科学化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80年代中后期,修辞学又逐

浅论汉语修辞史研究

浅论汉语修辞史研究 从古到今,汉语修辞的研究已从纯语言学的层面,发展到文学、文化、历史的层面,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影响着中国文学的发展,还影响着文化自觉、逻辑思维和语言的运用,极大的深化了汉语的精髓和本质,更是文化和民族性格深植记忆中的一片热土。本文将重点讨论汉语修辞史上的重要理论和研究成果,从文学史长河里挖掘出珍贵的文学宝藏,为中国文学及汉语发展提供科学的解释和建议。 一、从古至今的汉语修辞 汉语修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从古代诗书等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出,修辞是一种在文学、文化及历史上拥有广泛影响力和广泛使用的语言表达手段。清代学者郑成功认为,修辞是语言美妙的一大组成部分,广泛表现在语言、文学和历史当中,“喻语法”既是道德而又 能发挥语言的功能。从《论语》《孟子》《晋书》《汉书》《史记》等,可以看到古代汉语修辞的研究已在早期形成了一定的体系,并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文学革命时期的汉语修辞研究 民国时期,汉语修辞学受到文学革命的极大影响,汉语修辞的理论和研究开始从古代道德学的构成,发展到现代文学形式和发展视角,从一个历史上狭窄的研究到一个更加广泛的研究,使汉语修辞史在文学、文化和历史领域得到开拓和发展。当时,著名学者朱光潜、褚人杰、蔡元培等人对汉语修辞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尤其是朱光潜,提

出了“汉语修辞两大基础”的观点,即“明白”和“利用,即解释和使用”。 三、解析语言本质的汉语修辞研究 新中国建立以来,汉语修辞学不断受到影响,汉语修辞理论发展到新高度,理论上充分挖掘出汉语修辞本质的重要性,更多地重视解析文学作品的美学特性,从语言学及艺术的角度全面地探究修辞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以及修辞的功能性与其运用效果等方面。如著名学者张芳、章宏提出的“汉语修辞的目的”的观点,认为修辞的本质是要让读者产生“最直接的感受”,而不是去理解复杂的文学和语言理论。 四、汉语修辞史研究的意义 汉语修辞史的研究不仅可以揭示汉语修辞体系中的宝藏,还能发掘汉语文学的珍贵结构和独特风格,反映汉语文化的独特性。汉语修辞史研究对当代语言文学教学也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汉语教学提供宝贵的教学资源,促进汉语文学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可以挖掘出修辞的历史轨迹,进而向人们展示汉语文学的厚重底蕴和深厚的历史文化。 总之,汉语修辞史研究不仅是中国文学及汉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当代中国文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今天的研究者们应要认真挖掘修辞史宝藏,挖掘汉语精粹,探寻修辞的历史轨迹,从而进一步传承中国文化丰富的历史内涵。

汉语修辞学

汉语修辞学 第一讲现代汉语修辞学课程概说 一第一讲的重点 1、了解本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2、了解汉语修辞学发展简史及不同时期的特点 二本课的范围、性质、目的和功能 三本课的学习方法 四汉语修辞学发展简史 1、汉语修辞学的发展简史 先秦时期: 《易·小取》的“立诚”说、《论语》“辞达”说 汉代: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 魏晋: 曹丕《典论·论文》、刘勰《文心雕龙》、陆机《文赋》 隋唐: 刘知己《史通》史论修辞的原则 韩柳等的文论修辞 司空图、白居易、杜甫诗论修辞 宋元: 陈骙《文则》第一部汉语修辞学专著 王构《修辞鉴衡》第一部以修辞命名的书 明清: 胡震亨《唐音癸签》断代修辞学资料汇编 《李笠翁曲论》、金圣叹的文论、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2、汉语修辞学的分期及其特点 据袁晖、宗廷虎主编《汉语修辞学史》的观点以20世纪为分水岭,分为古代和现代汉语修辞学。

古代汉语修辞学内容丰富,但分散于经解、文论等论著中,未形成独立学科,缺少整体性、系统性。 现代汉语修辞学吸收西方修辞学理论又基础传统修辞学的基础,具有科学性、体系性、系统性特点。 第二讲修辞学概说 一、第二讲的重点 1、“修辞”的不同含义 2、修辞学的研究对象和性质 二、“修辞”的含义 “修辞”可以指修辞学、修辞现象、修辞活动 所谓修辞现象就是修辞活动所产生的“痕迹”。它表现为高度的一致性。古代的活用、今天的活用,古代的诗歌音乐美、今天的诗歌音乐美都有内部一致性,都是为了追求特殊修辞效果而进行一定修辞活动之后所留下的有明显规律性、系统性的可观察、分析的现象。 所谓修辞活动就是为追求一定的修辞效果而利用语言材料所进行的言语交际行为。 三、修辞学及其研究对象 修辞学是研究言语交际行为过程中影响表达及接受效果的规律的学科。 修辞学探讨的是隐藏于修辞现象、修辞活动背后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成规模的体现出一定系统性的抽象又客观存在的规律。

现代汉语修辞学的发展

现代汉语修辞学的发展(总5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现代汉语修辞学的发展 【提要】本文站在宏观的视角主要介绍了现代汉语修辞学的发展历程。根据笔者自己理解进一步细分为五个阶段,概括来说就是“两起两落”,并从事实出发阐发了对修辞学发展的反思。 【关键词】汉语;修辞学;陈望道;辞格 修辞学作为一个“古老而年轻”的学科,已经拥有了二千多年的历史,而它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本文将从二十世纪开始阐述修辞学的现代发展史以及存在的困境。 一、修辞学发轫到创立期(二十世纪初到二十年代) 中国现代修辞学在西学东渐的思潮影响下逐渐出现,迄今为止已有一个世纪的历史,但是他的发展经历了几多坎坷和波折。作为引进外国文化窗口的上海,在中西文化“撞击”下,终于形成了我们最早的一批现代汉语修辞学成果。这个时期完全是拿来主义,中国学者看到中西方修辞学的众多差异,于是抱着激动急切的心情不假思索的将欧美和日本的修辞学照搬照抄,这也出现了早期汉语修辞学严重不符合汉语实际的弊病。最早的修辞学著作应是1905年,汤振常《修词学教科书》和龙伯纯《文字发凡·修辞卷》。汤振常《修词学教科书》原为南洋中学国文讲义,是我国修辞学史上最早修辞学教材,但是基本上是从日本修辞学中借鉴移植过来的,模拟的痕迹过重。英美修辞学代表人物唐越,他的《修辞学》(1923年)参考了英国讷斯菲《高级英文写作学》成就,以“修辞格”为对象,论述了五类二十七格。特点是建立

了较科学,完整的修辞格体系,又有辞格理论作指导,因而被陈望道先生称为“科学的修辞论的先声”。 二、第一次小繁荣到停滞期(三、四十年代) 繁荣期(1930-1937)主要有两点表现:一,开拓了修辞学的领域。陈望道1932年出版的《修辞学发凡》是是中国现代修辞学诞生的标志,同时也为现代修辞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石。第一,他以“修辞格”为中心,详细论述了四类三十八格,其中对修辞格的特点,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分析的尤为详细周密,从而建立了第一个科学的修辞学体系。第二,概括了一系列理论。第三,提出了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大分野说。第四,运用了新的研究方法.第五,标志着现代汉语修辞学的正式建立,登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但是,这一时期模仿的痕迹太重,最终引起了新旧修辞派在上海交锋激辩,当时积极引进外国修辞学的一派称为“新派”,“新派”人数多,声势大,成果也多,崇尚古代的“旧派”与之抗衡,旧派的特点是排列中国修辞古说和古汉语修辞现象,却缺乏综合分析的功夫,强调继承民族传统,但片面的认为只有文言文才有修辞,白话文不能修辞。最终“新派”以锐不可当的势头,冲击着旧体制,冲破了旧模式。二,群星璀璨,百花齐放。《修辞学发凡》出版后,相继有27本著作出世。停滞期(1938-1949):基本无突破。 三、普及到深入期(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

修辞手法知识:修辞手法与文学美学——探讨汉语修辞学派的发展脉络

修辞手法知识:修辞手法与文学美学——探讨汉语修辞学派的发展脉络修辞手法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表现方式,通过比喻、夸张、对比等手法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与艺术表现力。修辞手法是文学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汉语修辞学派的发展过程中,也呈现出了不同的发展脉络。 古代修辞学派的发展 古代修辞学派主要是在先秦时期逐渐形成的,在汉代至唐代达到了全盛时期。首先是《诗经》的传唱,传承下来了许多精妙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含笑九泉之下”、“箭穿百步之扇”等。这些修辞手法大大丰富了文学作品的表现力,同时也为后世修辞学派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基础。其次是《楚辞》和《离骚》的出现,这些文学作品在表现方式上采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并将修辞应运于文学艺术之中,形成了自己的美学理念和价值观。 唐宋时期的修辞学派

唐宋时期,由于文化艺术的繁荣,使得修辞学派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唐代时期,王勃创办了“文学院”,这个学术机构为后世学者提 供了大量的文学研究材料,推动了唐代修辞学的进一步发展。宋代时期,修辞学派的研究继续深入,出现了一些知名的修辞学家,如苏洵、苏轼、欧阳修等。这些学者的研究成果,如《苏氏家藏小品》、《欧 阳氏文读》等文集,成为了后世修辞学派发展的重要参考。 现代汉语修辞学派的发展 进入现代之后,汉语修辞学派的发展趋势逐渐分化。中国的诗歌 与文学越来越多地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而西方的修辞学派也逐渐被 引进中国。同时,近现代的文学形式与修辞手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崭新的文学风格和思考方式也影响了修辞学派的学者们。其中,近年 来越来越受到重视的文化与文学翻译也在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结语 汉语修辞学派的发展脉络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智慧,古今 两种审美形态及修辞手法的交相辉映,丰富了修辞学派研究的深度与

汉语修辞的发展历程

汉语修辞的发展历程 汉语修辞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它起源于古代诗词,逐渐发展为一种独特而精华的艺术形式。下面,我将从古代修辞手法、宋词的繁荣、明清的创新以及现代汉语修辞的发展等方面,详细介绍汉语修辞的发展历程。 古代修辞手法是汉语修辞的基础,最早出现在《诗经》中。在古代,修辞是一种强调意义和情感表达的手段。最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反问等等。在唐代,随着诗歌的繁荣,修辞手法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唐诗中的比方、拟人、排比等手法,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 宋词时期,是汉语修辞的繁荣期。宋代的词人们不仅在词的内容上做出了许多创新,还在修辞手法上进行了大胆尝试。他们开创了以景写情的修辞风格,注重以细腻的描写来表达情感。同时,他们还进行了巧妙的构思,运用了反复、夸张和排比等手法,使词的表达更加丰富多样。 明清时期,明末清初,汉语修辞出现了新的创新。明代的杨万里、袁宏道等人在词中大胆运用修辞手法,他们注重对意象的选择和表达,力求在描写中寓意,这种方法在当时备受推崇。还有一些词人在情感表达上进行了尝试,以达到情真意切的效果。在清代,袁枚、李渔等词人进一步加强了词的修辞手法,他们注重词意的表达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词的韵味更加浓郁。 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汉语修辞逐渐走向了现代化。现代修辞不再局限于古代的修辞手法,而是更加注重语言的简洁

明了和思想的准确表达。现代修辞将抽象的思想转化为直观的形象,采用新颖的比喻和意象来表达情感和思想。同时,现代修辞还引入了西方修辞学的理论,使汉语修辞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 总的来说,汉语修辞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古代的修辞手法到宋代的繁荣、明清时期的创新,再到现代化的修辞形式。每个时期都为修辞手法的丰富和独特性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如今,汉语修辞已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它在文学创作和日常交流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汉语表达的重要技巧和艺术形式。

浅论汉语修辞史研究

浅论汉语修辞史研究 本文尝试从历史角度研究中国汉语修辞学相关的文化知识,从而探究其发展历程。 中国汉语修辞学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自西周开始,汉语修辞就渐渐形成,并发展至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不断完善修辞学理论。从语言学角度看,它是汉语言文化研究之母,是汉语研究者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学科。 西周时期是汉语修辞学发展的起点,也是汉语发展的重要阶段。西周时期,把格律、诗篇和说明文编入《尚书》,首先把汉语修辞学 从记载传承转化为比较系统的科学学科。西周时期修辞学,主要研究文体与修辞的关系,以及文体的形成和演变,重点研究单字的重音、音节、说辞、注音、释义等,建立起古典文字的修辞规范。 宋代是汉语修辞学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有很多汉字修辞学家,比如陆九渊、沈启藩等,他们根据语言的实际应用,深入研究话语中的幽微之处,探究文字的精妙,从而系统地建立了宋代汉语修辞学。 元朝是中国汉语文字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文学家、词学家和语言学家都研究了汉语修辞学,形成了大量元朝汉语修辞学论文。像蒯玉成、程颐和范成大等研究者将古典文字修辞规范原有的基础上,结合现实的语言应用,构建出修辞理论的新体系,开展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诸如比喻、间接比喻、统一调节、数字表达等修辞技巧,使汉语文学有了新的发展。 明代汉语修辞学发展非常蓬勃,出现了许多修辞学家,他们大都

是针对南宋时期的实践应用,以及明代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修辞学观点。最著名的就是向玄所撰写的《文心雕龙》,他 在这本书中从把握汉语的发音、拼写、格律、句法等方面,形成了崭新的文学形式,极大地拓宽了文学的审美视野。 清代汉语修辞学的发展走向延续明代,有更多修辞学家和语言学家把修辞学和文学研究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更加系统的修辞学理论,比如李淑兰、陆羽等,他们根据古典文献的修辞效果,提出了一些新的修辞观点,使汉语修辞学更加完善。 汉语修辞学是汉语语言文化研究的基础学科,其发展经历了西周,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不断完善修辞学理论。自西周开始,汉语修辞就渐渐形成,宋明清时期的修辞学家们把古典文字修辞规范的基础上,结合现实的语言应用,构建出修辞理论的新体系,从而建立了完善的汉语修辞学。因此,汉语修辞学在研究汉语言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深入研究修辞,才能更好地挖掘汉语文字丰富多彩的内涵和蕴藏的秘密。

汉语修辞学史

汉语修辞学史 袁晖谭全基宗廷虎戴婉莹李金苓著 袁晖宗廷虎主编胡裕树作序山西人民出版社 所谓修辞,即是语言运用的方法或技巧,换句话说,也就是调整或修饰语言以提高表达效 果的活动或规律。 修辞学三大领域:描写修辞学,解释修辞学,修辞学史。 修辞学史研究的任务:首先,多角度研究——从时间上,可以编写修辞学断代史。——从 部门上,可以编写辞格、语体、风格研究史等;也可以研究学者和专著,例如刘勰修辞思 想研究,《修辞学发凡》研究。——从体裁来说,还可以研究某一种文体的研究史,如诗 歌修辞史等。其次,可以从修辞学史的角度开展对比研究。如:曹丕、陆机修辞思想对比 研究,大陆和台港澳的修辞学著作对比研究等。再次,可以进行修辞学史的资料整理和汇编工作。 汉语修辞学史研究的分期。古代(20世纪以前)分为七个时期。现代(建国)分为现代、 当代两个时期。 先秦——萌芽期 儒家文质并重的修辞观。孔子:“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情欲信,辞欲巧”(《礼记。表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道家疾伪主朴、顺乎自然(“不饰之饰”)的修辞思想。老子:“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信言 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辩者不善”。庄子:“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天道》),”“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外物》)。 墨子实证逻辑的修辞理论。《墨子。小取》修辞学史上第一篇专论。夫辩者,将以明是非 之分,审治乱之记,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焉模略万物之然,论求 群言之比。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以类取,以类予。 法家韩非尚质重用的修辞理论。“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韩非。说难》(情境修辞观的实质即根据特定的环境或对象的特点来遣词放言。)” “礼为情貌者也,文 为质饰者也。……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韩非。解老》”。 先秦经传中的修辞思想。《周易》“修辞立其诚”,首创“言不尽意”说。《尚书》“辞尚体要”。《左传》的“言以知物”,“以辞为功”说。《国语》的“巧言辩惠则贤”说。《礼记》的“言语之美穆穆皇皇”说。

汉语修辞概论2

《汉语修辞概论》 汉语修辞研究的历史 “修辞”一词出现得很早,但在古代学术研究中,修辞学并不是独立的学科,有关修辞的论述散见于解经、文论、史论、诗话、词话、笔记、随笔之中。 “修辞”两字最早出现在《周易》: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周易》(《乾·文言》修:修理辞:文教此处修辞意思是修理文教,即提高自身的言谈举止等外在素养水平。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不修养德行,不讲究学习,听到符合道义的话而不能跟着做,有了过错而不能改正,这些都是孔子所忧虑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人就利用语言协调诸侯国之间的关系。 “晋为伯,郑入陈,非文辞不为功,慎辞哉!”《左传》 魏晋南北朝时刘勰的《文心雕龙》曾对诗文的修辞规律进行了系统的探讨。 隋唐五代史论修辞、诗论修辞、散文修辞都获得了发展。 南宋陈骙的《文则》,对比喻、引用、仿拟、析字、重叠、节缩、省略、层递、错综、倒装等各种辞格,都分别作了分析。 元朝的《修辞鉴衡》是我国第一部以修辞命名的著作。 明代胡震亨的《唐音癸签》是我国第一本断代的修辞学资料汇编。 清代王国维的诗歌评论在修辞学方面也多有贡献。 五四”运动以后,修辞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得到了全面、系统的探讨和研究。比较重要的成果主要有: 1923年胡怀琛的《修辞学要略》可算是中国最早的现代修辞学著作。 1932年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创立了中国第一个科学的修辞学体系,开拓了修辞研究的新境界,标志着现代修辞学的建立 ▪基于修辞是语辞的修饰这一认识,有人就主张修辞就是语言的美化 1926年王易《修辞学》提出修辞学是研究表现文章内美之学。“修辞学一名美辞学,因其讲述修饰辞句而使增其美之理论也。这种观点反映了我国修辞观念上悠久的美辞观传统。即炼字炼句,精雕细琢的结果就是使语言美。这种观点容易把修辞局限在运用修辞格使语言表达形象生动的范围之内,尤其容易把修辞研究局限在书面语,尤其是文学语言 ▪自《修辞学发凡》问世后,修辞学界越来越多人认为,修辞就是语言的调整、选择和组合。 修辞原是达意传情的手段。主要为着意和情,修辞不过是调整语辞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陈望道先生对修辞做了广狭之分。 ▪狭义:以为修当修饰解,辞当作文辞解,修辞就是修饰文辞。 ▪广义:修当作调整或适用解,辞为语辞,修辞就是调整或适用语辞。 修辞定义: ▪修辞就是言语交际参与者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运用相应的语言形式,恰切地建构话语和解构、理解话语,以达到理想交际效果的活动。 二、修辞学是研究提高表达和接受效果的规律的科学。 陈望道先生将修辞现象分为: ▪1、积极修辞:使话语生动形象 包括辞格和辞趣 ▪2、消极修辞:使表达清楚明白 要求内容明确、通顺;形式平匀、稳密

汉语修辞学概述

第一章修辞概说 第一节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 第一节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 一、中外古代史上的修辞研究: (一)古代希腊人很重视修辞的研究。 公元前5世纪:伊梭克拉兹《修辞术》; “强调巧妙的言辞和虚伪的论证”----“诡辩术” 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修辞学》。 “在任何问题上使用有效的说服方式的能力” (二)我国历史上的典籍中就有了修辞、风格的零星片段的言论 1、我国修辞研究最早的文献见于孔子的《论语》。 “辞达而已矣。”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他的论述在中国修辞学史上具有开创作用。 2、¡°修¡±和¡°辞¡±的连用,最早见于《易》: “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体现中国的文化蕴含:1、2、3、 3、西晋陆机的《文赋》对修辞方法、修辞技巧进行了论述。 4、南朝的的刘勰所著的《文心雕龙》对修辞有很深的论述,在我国修辞学史上的地位很重要。 5、唐朝刘知几的《史通》中对修辞的论述也很多。 6、宋代陈骙的《文则》是第一部专门论述汉语修辞的著作。 二、近代修辞研究状况: “年轻”的学科: 1、1920年,法国人巴意建立以表现手段为研究对象的风格学,大大拓展了修辞学的研究领域。 2、在我国,“五四”以后开始了对修辞学的研究。 修辞学研究有两种倾向: 一种以模仿西方的修辞学为主,唐钺为代表《修辞格》1923年; 一种以辑录古人的说法为主,《中国修辞学研究法》; 1、1932年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最为代表。 他特别提出:¡°惟题旨情境为第一要义。¡± 2、吕叔湘、朱德熙两位先生合写的《语法修辞讲话》。 3、张弓先生的《现代汉语修辞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