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民族文化传统与汉语修辞

汉民族文化传统与汉语修辞

修辞与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密切的关系。这里所谓文化传统,包括由种种因素形成的民族心理特征,思维习惯,哲学观点,审美观点,以及反映这些特征、习惯、观点的各种文化成就。

①在汉语修辞中大量用“比”,用得多,用的方面广。“比”的方式有种种,总的就是不直说,而以此喻彼,让听者或读者自己去理解。一般修辞学上讲的“明喻、隐喻、借喻”等都是“比”,就连“夸张”、“移就”等,往往也是“比”或者包含有“比”的因素;各种成语,许多都是“比”的运用。大量的、多方面的用“比”,反映汉民族文化传统的一个侧面。有些比,许多年来长期使用,几乎成了一种定型的惯用语,甚至浓缩成为一个常用词,如“推敲”、“琢磨”等。在汉语词汇里有一部分词,实质上就是用比的方法构成的。这样的词并不是先有一个基本义或本义,然后才孳生出来一个比喻义(如“扣帽子”的“帽子”,“背包袱”的“包袱”),而是即以比喻义为本义的,如“蚕食”、“鲸吞”、“瓜分”、“席卷”、“囊括”、“海碗”、“海量”、“童心”、“水蛇腰”、“八字脚”、“漆黑”、“焦黄”等。动词、名词、形容词各类里都不少。不少文章整篇是一个比喻,用来阐明一种道理。这个事实是汉语用比特别多的一个有力证明。喜欢用比,善于用比,既是民族智力和语言素养的反映,也有某些社会历史因素,并且产生某些社会影响。历代很多关于婉言进谏,以至象《史记·滑稽列传》中那些俳优用幽默的比况向君主进谏成功的例子。同时, 探求“弦外之音”,向字里行间揣测含有什么深文大义,以至流于牵强附会的风气也很盛。《诗经》里不少民歌以及历史上其他一些状物抒情的诗文被解释成为称颂在上者的事情很多;被解释成为讽刺在上者因而遭受贬谪以至酿成文字狱的事例也不少。这种风气,一直影响到现代。借助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义学的研究方法对汉语修辞的这种习尚进行研究,是汉语修辞学研究的一个新的领域。

②以整齐、对称为主,以参差错落为辅的审美观,在民族文化传统的好些方面有所反映,例如音乐、绘画、雕塑、建筑等。修辞,特别是书面语言的修辞,具有同样的特点。无论诗、赋、词、曲、各体散文,都是一样,既见于整首、整篇的总的结构,也见于段落语句的局部组织。不仅古文如此,而且从早期的比较接近口语的白话散文小说,包括中短篇的所谓话本小说和长篇的所谓章回小说,直到“五四”运动之后,以至目前,各体散文都已使用白话,这种整齐对称和参差错落相间杂的特点,始终明显地存在。这是一种具有民族特点的审美观在语言运用中的反映。探讨这种审美观的形成,是美学研究对象之一。

③在汉民族文化传统的许多领域中,广泛运用一种朴素的辩证观点。事物被认为是包含着两种对立因素的统一体。这两种因素被概括为“虚”和“实”两个范畴。“虚”与“实”的关系被说成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生”。修辞,同样运用这种观点。无论诗、文,都有“虚写”和“实写”之分。整首,整篇,有虚写部分和实写部分。虚的部分和实的部分相资相生,相辅相成,或足以引起读者的悬念,或有助于读者理解而又节省笔墨,或足以引起读者深思与感情上的共鸣。在语言表达中有意识地运用“虚实”观点,取得某种效果,这是汉语修辞的又一个特点。

汉语修辞学中古今一贯的两个基本观点历史上,汉语修辞学专著极少,直到20世纪初叶之后才渐渐增多。在历代的各种论著中,有关修辞的论述并不少见。集中起来,可以看出,有两个基本观点是从古到今一脉相承的。

①自古以来,有关语言表达的有两组概念。一组包括“道,义,理,情,志,意”等,都属于思想、感情之类,也就是表达的内容方面;另一组包括“文,辞,章,文辞,文章,辞章”等,都属于言辞组织之类,也就是表达的语言形式方面。前者概括称之为“质”,后者概括称之为“文”。总的要求是“质文相资”,也就是形式和内容要相适应,相协调,相辅相成。其后,在“质”的方面,逐渐突出了“道”,于是有“文以载道”,“文以明道”等说法。再后,又有“义理,辞章,考据”的说法,针对往往陷于空疏说教的所谓“道”,改为突出“义

理”,并且加上“考据”或“考证”,实指清代经学家的考证之学,也泛指踏踏实实的作学问,实际上仍是两个方面:内容(义理、考据)和形式(辞章)。到当代,就直截了当地说成“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与内容统一”。无论对“修辞”两个字作怎样的解释,都离不开语言的运用。语言的运用要为表达内容服务。这是汉语修辞古今一贯的主导的基本观点。

②文体、风格、技法三者可以分别研究,但以联系、统一为主,着重对全诗、全文的考察,重视三者的相互作用。这里所谓技法,主要指现在所说的“修辞格”,还包括别的一些运用语言的方法在内。《文心雕龙》除了讲文章的起源和作文的基本原则之外,既讲文体,也讲风格,也讲技法。曹丕的《典论论文》更是明确的讲技法和文体、风格的关系的。宋代陈□的《文则》,讲技法比较多,也讲了文体和风格。王构的《修辞鉴衡》是20世纪之前唯一用“修辞”命名的一部书。他引《珊瑚钩诗话》中的一段话,列举了几十种不同的文体,并多处讲到了风格和技法。很明显,王构认为“修辞”是文体、风格、技法三者的综合。清代章学诚的《文史通义》,也兼论文体、风格和技法。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运用了现代语言学的若干理论,运用了比前人的论著更为科学的研究方法。在内容上,则依然是文体、风格、技法三者综合论述的,尽管技法方面的修辞格分析论列最为详备,文体虽涉及,没有列为专题来讲。陈望道自己评论《修辞学发凡》时,说它“没有深入地谈文体”,是不足之处,可见,他也认为研究文体是修辞学分内的事。

文体、风格、技法三个方面需要综合研究,这是自古及今治汉语修辞学的一个共同一致的基本观点。

汉语中常用的修辞方法与文化、翻译的内在关系

汉语中常用的修辞方法与文化、翻译的内在关系 修辞,它本身也是汉语文化的一种体现,其形式多而复杂。本文认真地讨论了汉语中修辞的内涵,分别深入地分析了修辞与文化及修辞与翻译的内在联系,为汉语中常见的修辞的英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及实践依据。 标签:修辞;文化;翻译;关系 一、修辞的内涵 修辞是指人们在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时候,根据特定的目的精心选择用语的过程与方式,其目的是力求把话语说得更加的準确和明白,更加的生动和精彩,更能表达说话人的思想和情感。好多时候,因为一句话,你可能就在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同时也把受话者给说笑了,反之,也会让受话者十分恼怒,根本不想再听你说下去,这样一来,不仅没有表达你想表达的意思,反而还伤了双方的感情。由此可见,对于同一个意思,你会说和不会说,其产生的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正所谓:说话是一门艺术。而修辞,正是指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而运用到的艺术。在这里,笔者想明确一点,那就是:修辞不是简单地对语言文字进行修饰和加工,更不是刻意求工,给其涂脂抹粉,让其虚张声势。提到修辞,人们往往会想到一个概念:修辞格。所谓修辞格,即指在对语言进行修饰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相对而言比较固定的语言格式,也称其为修辞方式、修辞手段、修辞方法或辞格。修辞格一般具有以下特征:一是能生动形象地表意;二是具有独特的结构和规律;三是语言形式极为特殊。 二、修辞与文化的内在联系 修辞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紧密的,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文化,从而都有各具特色的审美观,这些审美观又可以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因此,修辞也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文化,修辞的风格正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体现。 汉语具有诸多方面的特点,利用这些特点,可以形成许多汉语所特有的修辞方法,如:声调的抑或扬可以形成平仄;许多单音节词可以形成押韵等。另外,因为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史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成语和典故,这些成语和典故使汉语变得言简意赅,独具极强的表意能力。请看下面的例子: 汉语英语 (1)一箭双雕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2)害群之马black sheep

汉语修辞的民族文化内涵

汉语修辞的民族文化内涵 “修辞”这个词语,最早见于《文言》修辞立其诚,汉语“修辞”这个词语,最早见于《周易乾文言》的“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一语中。今天我们所谓的“修辞”只是以字面上讲的是“修饰文辞,美化语言”的意思,在广义一点即为“调整言辞,在考虑内容剪裁的同时,推敲词语和句子,斟酌篇章”之意。汉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的文化民族,汉语修辞技巧的产生于运用都传递与渗透着汉民族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观念,有着深厚的民族内涵。 关键词:直观感受辩证统一和谐对称炼字含蓄内敛 一:直观感受的整体把握 直觉思维一直是中国人思维方式的特色,仅凭借直觉对事物进行直接的选择与判断。汉语修辞注重直观感受的整体把握,强调整体性的功能与活动。汉语修辞传统主要以意向与比喻为工具,给人形象化、感受化的效果。汉语修辞要符合题旨情景,符合全文的主题和意境。汉语修辞格讲求形象、生动。在直观思维的影响下,汉语修辞表现出明显的重形象轻抽象的语言特征。汉语的比喻、比拟、象征、借贷、同感等修辞方式的产生就是受这种直觉思维方式的影响。 二:辩证统一的修辞模式 中国人具有辩证统一的思维特征,“物极必反”是中国人的重要思维原则,它也体现在修辞中。汉语修辞无论是语音修辞的使用、词汇修辞的搭配、句式修辞的运用,还是修辞格、篇章修辞与表现风格的展示都体现了辩证统一的基本思想。例如词语修辞中的词语褒贬易色、升降使用,古语词和白话词,普通话词与方言词语的选用;修辞格中的对比、反对、同异、矛盾;语音修辞中的平仄调配、抑扬顿挫、韵律和谐、单音节与双音节词的搭配运用;篇章修辞的先扬后抑、虚实搭配法、曲直表达法、对比法;表现风格中的豪放与柔婉、简约与繁丰、藻丽与朴实、幽默与庄重等等,无一不体现辩证统一思想的。 三:和谐对称的审美观念 汉民族观念心态文化中有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就是重和谐讲究对称。谐音的最大特点就是谐音和它的本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稳定的固定关系。它们相互对称、极其和谐。这使一个词可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如温庭筠的《杨柳枝》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一诗中的“烛”其表“嘱”,“围棋”意为“违期”等。汉语修辞的语言风格同时也体现出和谐对称的特点,语音上表现为韵脚和谐、平仄相间、音节整齐匀称;词汇上主要体现在四字格式成语、惯用语、歇后语中;句式上是结构对称句或整句;修辞就体现在对偶、排比、顶针、回环上。这充分的体现了汉民族和谐对称的审美情趣。 四:执着的人文追求——“炼字” 这里所谓的“炼字”是根据篇章的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经过反复斟酌、推敲,从而挑选出最贴、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的。炼字也是修辞方法之一,也是汉语修辞的民族文化内涵。炼字在汉语修辞中占有极高的地位,炼字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要达到一字传情,用凝练的文字表达丰富的意思,意境深远,令人回味,能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炼字时应注意要看清对象,适应具体的语言环境。如唐代诗人贾岛在《题李凝幽居》一诗的“僧敲月下门”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对汉语修辞的影响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对汉语修辞的影响 【内容摘要】修辞内容、修辞手段和修辞效果的生成无不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因而由这些因家构成的修辞现象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汉语修辞现象受汉民族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从民族文化角度考察、研究修辞现象,解释修辞研究的历史及现状,将有助于指导修辞实践.灿烂的汉文化促生并影响应了汉语修辞的发展,从而形成了汉语修辞些独特的表达方式与表达技巧。从文化的角度去关注修辞,我们叫以更准确地从宏观和微观上理解、认识和阐释修辞现象,这对丰富语言理论和语言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修辞影响 修辞是语言各要素的综介运用,是为适应特定的题旨情景、运用多种语言手段、追求理想表达效果的语言活动。汉语的修辞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丰富多彩,蔚为大观,这切都根植于汉文化的深厚底蕴。许多修辞现象是山文化因素造成的,需要从文化的背景中加以阐释,才能获得恰当的认识与理解。种种修辞技巧的产生与运用都传递与表露着汉民族的审美观念和文化情调。 一、修辞学研究对象的文化透视 修辞学的研究对象是修辞现象.任何修辞现象都包含修辞内容、修辞手段和修辞效果等等因素。修辞手段用以表达修辞内容,修辞效果通过修辞手段来实现,它们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构成修辞现象的整体.这个整体之中的三个方面都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凝聚、积淀着民族的世界观、哲学思想、思维模式、观念心态、宗教信仰、风俗民情、审美情趣等文化特征。因为文化是人类生活的环境,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受着文化的影响,并随着文化的变化而变化,或者说,文化决定人的存在,包括自我表达的方式以及感情流露的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解决问题的方式等等。修辞现象是产生于人类交际活动之中的言语现象,当然不会不受文化的影响。可以说,修碎活动的每一环节、修辞现象的每一成素都无不显笼着社会文化的痕迹。 修辞内容即包装在言语成品中的思想内容,它是客观对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客观对象是第一位的,没有客观对象,就没有修辞内容,也就没有修辞现象.但是,修辞内容并非客观

修辞的民族文化内涵

修辞的民族文化内涵 2008140318 靳娜美 汉语“修辞”这个词语,最早见于《周易乾文言》的“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一语中。在这句话里,“修辞”是“修理文教”的意思(唐孔颖达注:“辞谓文教,诚谓诚实也;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实,内外相成,则有功业可居,故云居业也。”)与人的修业有关,不是今天“修辞”这个词的意思。在现代汉语里,“修辞”这个词从字面讲,可理解为“修饰言辞”,再广义一点又可理解为“调整言辞”。修辞与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密切的关系。受汉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汉语修辞中大量用“比”,用得既多且广;汉语修辞以整齐、对称为主,以参差错落为辅;汉语修辞有虚写和实写之分,在语言表达中有意识地运用虚实观点,取得某种效果,这是汉语修辞的又一个特点。汉语修辞古今一贯的主导思想是要为表达内容服务。 汉语的语素以单音节为主,词以单音节和双音节为主,而汉语又是非形态语言,没有词形变化的约束。这两个特点,决定汉语修辞具有以下特征: ①语言单位组合灵便。 ②非常容易组合成音节数目相同而结构上平行的语句,通常称为对偶。并且很容易押韵。大量运用整齐押韵的语言结构是汉语修辞的特色之一。 ③汉语里陆续出现并且积累了数量可观的四字成语,这些成语中绝大部分富于显著的修辞效果。 ④运用汉字的特点还产生了若干特殊的修辞技法,如回文、顶针、谐音双关等。 常用的修辞格有:比喻、比拟、借代、拈连、夸张、双关、映衬、移就、对偶、排比、错综、仿词。 在此以双关为例说明修辞中的丰富文化内涵。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双关又分为两种:1、意义双关 【例】《红楼梦》中“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三春”表面指暮春,内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2、谐音双关 【例】“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晴”表面上是晴天的晴,内含感情的“情”。 萨佩尔认为:“语言有一个底座。说一种语言的人是属于一个种族(或几个种族)的……语言也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就是说,不能脱离社会流传下来的。”1如上所述,汉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的文化的民族,所以汉语中肯定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民族心理。而谐音就是一种很常见很普遍的语言现象,所以它的形成肯定和民族的文化和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含蓄内敛的民族特性

谈汉民族文化心理对古代诗歌修辞的影响(1)

谈汉民族文化心理对古代诗歌修辞的影响(1) 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逐渐形成各具风格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养育了各种文化类型,这是文化的民族性。任何一种民族的文化特点,往往要通过文化赖以存在的各种 条件的综合作用、长期积淀才能形成,深深地积淀在一个民族的心理意识之中。本文将从具体修辞现象入手来分析汉民族文化心理对古代诗歌修辞的影响。一、汉民族 喜新求异的文化心理与诗歌语言锤炼古人写诗文,喜新求异,注重锤炼,讲究 言简意赅,讲究字异而义同,练字之功非常重要,其目的是要将最恰当贴切的词语用在最合适的位置上以取得最好的表达效果。词语的选择、锤炼必须富有创新精神,达到“语不 惊人死不休”的境界。韩愈在《答李翊书》中提出“唯陈言务去”,就是主张语言运用上力 求独创、新颖、恰切、得体,这是喜新求异文化心理在诗歌表现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同时,通过对诗歌语言的锤炼,使诗歌语言简洁、凝练,避免冗杂,使诗句达到语句精炼、意境悠远的表达效果,是古代文人对语言常规用法的超越和突破,又是诗人展示才华、卖弄学识的外露,是古代传统文化中的惯例。诗的语言的精炼是指诗中把不必要的字、句 删去,尽量用最少的字句表情达意,“凡诗需字少意多,以十字道一事者拙也,约之以五 字则工矣。以五字道一事者拙也,见数事于五字则工矣。”(方干《赠路明府》)前人言诗,拈出一个“工”字,这“工”字既指诗的语言又指结构,而从语言方面来看,它既指语言的精炼,又指语言的形象生动。它通过炼字、炼句和炼意三种方法达到这一目的。从诗 词语言精炼的角度看,“炼字不如炼句,炼句不如炼意。”“知所谓炼者,不在乎奇险诘曲,惊人耳目,而在乎言简意深,以一语胜人千百,此真炼也。”(赵翼《瓯北诗话》)因此, 古代诗人都注重在炼意上下功夫。古典诗词中的炼意,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提炼主题,使诗的立意更高,即使诗具有更好更深的思想内容。如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 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短短十个字写出了天下的贫富对立,这是以高度概 括性的语言而使诗句精炼。诗人的炼字、炼句和炼意,不仅是为了语言的精炼,同 时也是为了语言的形象生动。诗人们从修辞学的角度,推崇诗词字句的工巧,把字工句警当作毕生追求的目标。字句锤炼得好,可以带动全篇,所谓一字妥帖,则全篇生色。尤其在诗词的关键处,一个妙煞的字眼,可以有声有色,极致入微,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甚至可以营造出一种意境。孟浩然的名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中的“淡”和“滴”,历 来备受赞赏。“淡”状出视觉感受,“滴”达出听觉感受,“淡”和“滴”渲染出一种冷漠、孤寂 的境界。再如王安石《泊船瓜州》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之所以被人称赏,是因为诗句写出 了春满江南的蓬勃景色,而这则得力于“绿”字的锤炼。据洪迈《容斋续笔》记载,王安石 原稿作“到”,又改“过”“入”“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这个“绿”字果然鬼斧神工, 把春天的气息鲜丽地点化出来。可见,新奇求异是汉语修辞活动中的一个文化传统 心理。正如前边指出的,修辞是一种文化心理现象。而新奇求异的文化心理,促使修辞技巧的产生和推广。二、汉民族的均衡审美文化心理与诗词修辞的均衡美 均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汉民族人民修辞活动中的一种审美情趣。这一

修辞学与中国汉民族文化的联系

汉民族文化传统与心理对修辞的影响 091112208 赵婷 摘要:汉语修辞是运用语言的艺术,产生于汉民族的交际活动之中,必然受到民族文化观念的影响,汉语修辞方式折射出汉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折射出汉民族独特的思维观念、审美情趣等文化特征。语言与文化在各自发展过程中相互关联共变。汉语修辞是汉族人民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逐渐积累、反复总结而形成的,其中蕴含了不少汉民族特有的文化观念以及汉民族的心理特征。在众多辞中,我们不难看到其中闪烁着的汉民族文化的光芒,同时汉民族文化传统与心理也制约着各种修辞观念的形成和发展。综上所述汉民族文化对修辞活动是有无处不在地影响的。 关键词:汉语修辞,汉民族文化传统,内涵,影响与制约 汉语修辞的民族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修辞观念,二是修辞方法。修辞观念即人们在修辞研究与修辞运用中对“修辞”的根本态度与基本观点,具有一定的人文范畴。修辞方法即人们在修辞研究与修辞运用时表达、体现这种态度与观点的主要途径与基本手段,具有独特的民族内涵。 首先,我们从修辞观念的人文范畴入手来看。“修辞”最早见于《易经》:君子进德修业,忠信,修辞立其诚。“修辞”与“立诚”结合在一起。展示了它最深刻的意义,显示出汉语修辞与中国文化观念的特点、哲学思想的血脉关系。这一命题一方面体现了“人言合一”的认识观,一方面也体现了“道器合一”的技术观。这里“人言合一”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是一致的。在中国文化中,的强调先天和谐,即人与言的和谐。“修辞立其诚”就是把人与修辞联系在一起,是内在的“诚”与外在的“辞”通过“修”这种人的活动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这里的“道器合一”是指修辞的技术特点。雇人特别注意炼字炼句,注意修辞方法的研究与运用。如比喻、对偶、排比、婉,曲、双关、顶回文、衬托等。所以,汉语对形式美的追求,对修辞技术的探讨,不只是重视形式的表现,也是一种对境界的探寻,是一种高尚而博大的文化精神的体现。 其次,我们从修辞方法的民族内涵来看。汉语修辞技巧的产生与运用都传递与渗透着汉民族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观念,有着深厚的民族内涵。主要分为以下三点:第一,直观感受的整体把握。汉民族思维的基本特征是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中国人思维方式的特色,凭借直觉对事物进行直觉的判断和选择。直觉思维特征渗透到汉语修辞中,往往把认知对象看成是一个整体,强调其整体性的功能与活动。汉语修辞传统主要以意象与比喻为工具,给人以形象化、感受性的效果。首先,修辞要符合题旨情境,即要符合全文的主题和语境;其次,汉语修辞格讲究形象、生动;在直觉思维的影响下,汉语修辞表现出明显的重形象轻抽象的语言

对汉语修辞中炼字的理解与认识

对汉语修辞中炼字的分析 0866116杨芸瑞 【摘要】炼字是修辞方法之一,也是汉语修辞传统的民族文化内涵,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的表现人或事物。古人对写作中的用字特别讲究,因而有了炼字的说法。本文从汉民族文化传统与文化心理的角度,对汉语修辞中的炼字进行了研究,着重介绍了炼字的意义、途径以及方式,对炼字这一执着的人文追求进行了自我的阐述。 关键词:炼字修辞传统文化内涵 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艺术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炼字在汉语修辞中有极高的地位。古人炼字要到达一字传情的境界,用凝练的文字表达丰富的意思,意境深远,令人回味,能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意境。 恰当地运用词语是修辞最重要的基本功。有人曾对几百篇同一作品的手稿与完成稿,初版与修改版的改动情况作过调查分析,得出的比例是:与词语有关的占七成,与句子有关的占两成,与修辞方式有关的占一成。由此可以看出,词语的运用在修辞中所占的重要地位。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说过:“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振本而末从,知一而万毕也。”可见,词语的运用是立言为文亦即修辞的基础。 古人对写作中的用字(古人观念中的“用字”与我们现在所说的“用词”大略相当)特别讲究,还专门为此创造了一个名称:“炼字”。仿佛千锤百炼之后,才得出一个满意的字。这种说法十分形象。古人也确实是这么做的。据说唐代诗人贾岛有一次骑在驴子上边赶路,边作诗。为了硺磨在“僧敲月下门”这句诗中到底是用“推”字好还是“敲”字好,连周围的一切都忘记了,结果撞进当时的大官京兆尹(大略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长)韩愈出行的队列中而被卫士拿下。韩愈问明原委后,不但不怪罪,反而与他一道琢磨起来了。这就是词语“推敲”的来源和韩贾两人结成诗友的一段佳话。又如,王安石是写诗的高手,他为写好“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诗竟费尽心思。他先是用“到”字,不满意,改用“过”字,也不满意,再用“入”字、“满”字,还是不满意,反复修改了十余次,最后“炼”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修辞的关系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修辞的关系 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造就了汉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这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思维习惯、思维方法、思维趋向的综合表现。汉民族文化是一个非常宽广的概念,不仅是地域、种族、语言等。这种思维方式是在多元的思想意识和宗教精神文明的影响下,在数千年历史沉积过程中形成的。 思维活动的进行必须建立在一种语言的基础上,脱离语言的思维和脱离思维的语言都是无法独立存在的。由于民族的历史背景不同、国度的地理位置不同、民族生活习惯的不同及人群的思维方式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思维习惯,从而影响着语言的方方面面,并且养育了各种具有其独特的民族性的文化。 汉民族较之于西方人性格内向、沉稳、含蓄,不像西方人性格外露、直率,开放,这其中自然有外在社会的、自然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不同民族的心理思维。在西方注重突出个人及个人价值;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孔子为首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千百年来,儒家思想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中国人的心理发育、性格成长和气质形成,也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情感表现和语言表达。显而易见,汉民族的思维习惯对汉语有着深刻的影响。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为人处世讲究“知礼数”“懂礼貌”,交战双方也要“先礼后兵”,深谙“礼多人不怪”的道理。儒家视“礼”为立国之本,其中就包括待人接物的礼仪内容。受儒家思想的长期熏陶,汉民族在言语交际中,深知“礼之用,和为贵“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中国的伦理道德观念支配着社会组织体系。汉民族注重长幼有序和血缘宗亲关系,常用称谓就有二十多个,其复杂程度是其他语言无法比拟的。汉语的称谓有辈分、远近、男女、长幼,父系、母系之风,这一特有的现象深刻揭示了宗教法制、人文情怀、家族观念,体现汉民族重视亲情却又等级森严。斯特劳斯说:“构成亲属关系系统的不是个人或个人间的血缘、血统等客观联系,而是人的意识。” 为了更清晰的认识汉语称谓的特点,就以大家熟悉的英语作为参照对比:Brother 兄、弟 Sister 姐、妹 Uncle 叔叔舅舅伯父姑父姨夫 Aunt 婶婶舅母伯母姑姑姨姨 Cousin 堂哥堂弟表哥表弟堂姐堂妹表姐表妹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英语中称谓只有性别的区分,没有长幼远近之分。在中国传统家庭观念中,重视长幼关系,一个“表”更可以清楚体现父系母系的差别:重男轻女,男尊女卑,但在这种不平等的等级思想中又透露出浓厚亲情。

汉民族文化传统与汉语修辞

汉民族文化传统与汉语修辞 修辞与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密切的关系。这里所谓文化传统,包括由种种因素形成的民族心理特征,思维习惯,哲学观点,审美观点,以及反映这些特征、习惯、观点的各种文化成就。 ①在汉语修辞中大量用“比”,用得多,用的方面广。“比”的方式有种种,总的就是不直说,而以此喻彼,让听者或读者自己去理解。一般修辞学上讲的“明喻、隐喻、借喻”等都是“比”,就连“夸张”、“移就”等,往往也是“比”或者包含有“比”的因素;各种成语,许多都是“比”的运用。大量的、多方面的用“比”,反映汉民族文化传统的一个侧面。有些比,许多年来长期使用,几乎成了一种定型的惯用语,甚至浓缩成为一个常用词,如“推敲”、“琢磨”等。在汉语词汇里有一部分词,实质上就是用比的方法构成的。这样的词并不是先有一个基本义或本义,然后才孳生出来一个比喻义(如“扣帽子”的“帽子”,“背包袱”的“包袱”),而是即以比喻义为本义的,如“蚕食”、“鲸吞”、“瓜分”、“席卷”、“囊括”、“海碗”、“海量”、“童心”、“水蛇腰”、“八字脚”、“漆黑”、“焦黄”等。动词、名词、形容词各类里都不少。不少文章整篇是一个比喻,用来阐明一种道理。这个事实是汉语用比特别多的一个有力证明。喜欢用比,善于用比,既是民族智力和语言素养的反映,也有某些社会历史因素,并且产生某些社会影响。历代很多关于婉言进谏,以至象《史记·滑稽列传》中那些俳优用幽默的比况向君主进谏成功的例子。同时, 探求“弦外之音”,向字里行间揣测含有什么深文大义,以至流于牵强附会的风气也很盛。《诗经》里不少民歌以及历史上其他一些状物抒情的诗文被解释成为称颂在上者的事情很多;被解释成为讽刺在上者因而遭受贬谪以至酿成文字狱的事例也不少。这种风气,一直影响到现代。借助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义学的研究方法对汉语修辞的这种习尚进行研究,是汉语修辞学研究的一个新的领域。 ②以整齐、对称为主,以参差错落为辅的审美观,在民族文化传统的好些方面有所反映,例如音乐、绘画、雕塑、建筑等。修辞,特别是书面语言的修辞,具有同样的特点。无论诗、赋、词、曲、各体散文,都是一样,既见于整首、整篇的总的结构,也见于段落语句的局部组织。不仅古文如此,而且从早期的比较接近口语的白话散文小说,包括中短篇的所谓话本小说和长篇的所谓章回小说,直到“五四”运动之后,以至目前,各体散文都已使用白话,这种整齐对称和参差错落相间杂的特点,始终明显地存在。这是一种具有民族特点的审美观在语言运用中的反映。探讨这种审美观的形成,是美学研究对象之一。 ③在汉民族文化传统的许多领域中,广泛运用一种朴素的辩证观点。事物被认为是包含着两种对立因素的统一体。这两种因素被概括为“虚”和“实”两个范畴。“虚”与“实”的关系被说成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生”。修辞,同样运用这种观点。无论诗、文,都有“虚写”和“实写”之分。整首,整篇,有虚写部分和实写部分。虚的部分和实的部分相资相生,相辅相成,或足以引起读者的悬念,或有助于读者理解而又节省笔墨,或足以引起读者深思与感情上的共鸣。在语言表达中有意识地运用“虚实”观点,取得某种效果,这是汉语修辞的又一个特点。 汉语修辞学中古今一贯的两个基本观点历史上,汉语修辞学专著极少,直到20世纪初叶之后才渐渐增多。在历代的各种论著中,有关修辞的论述并不少见。集中起来,可以看出,有两个基本观点是从古到今一脉相承的。 ①自古以来,有关语言表达的有两组概念。一组包括“道,义,理,情,志,意”等,都属于思想、感情之类,也就是表达的内容方面;另一组包括“文,辞,章,文辞,文章,辞章”等,都属于言辞组织之类,也就是表达的语言形式方面。前者概括称之为“质”,后者概括称之为“文”。总的要求是“质文相资”,也就是形式和内容要相适应,相协调,相辅相成。其后,在“质”的方面,逐渐突出了“道”,于是有“文以载道”,“文以明道”等说法。再后,又有“义理,辞章,考据”的说法,针对往往陷于空疏说教的所谓“道”,改为突出“义

汉语修辞的文化观念与中国学术的人文范畴

汉语修辞的文化观念与中国学术的人文范畴 中国修辞传统源远流长,任何一种语言的产生都必须伴随着某一语言共同体对这一语言的运用和认识,也就必然会产生某种独特的修辞观念,形成某种民族文化传统。中国修辞也不例外。在中国,“修辞”一词最早见于《易·乾·文言》: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说文》:“修,饰也。从彡,攸声。”段玉裁注“修之从彡者,洒刷之也,藻绘之也。”“修”除了这种“修饰”之义,还有“调整、美化、选择”等义。《说文》:“辞,讼也。”因此,“辞”不是单个之词,而是指“合说成文”之辞,或单指“文辞”“语辞”,或统指“语言”。“修辞”二字连用最早就见于此处,虽然自古以来,其意义已作过多种阐释,或“修辞文辞(语辞)”,或“美化语言”,或“调整语辞”等等,但都是作动宾结构分析,表达一种语言活动。关于“修”与“辞”二字的各自含义和“修辞”一词的始出形式,前人之述甚多,不赘。此处要着重论述的是,“修辞立其诚”这个命题是中国修辞传统的灵魂所在。孔颖达说:“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者,辞谓文教,诚谓诚祷也;外则修辞文教,内则立其诚实,内外相成,则功业可居,故云居业也。”因此,“修辞立其诚”这个命题的重要性不在于它是“修辞”二字连用形式的最早出处,而在于它把“修辞”与“立诚”连在一起,从而显示出“修辞”在中国文化中最根本的学术传统,显示出中国修辞最独特最基本的思想内核。今人郑子瑜说:“这《易经》里‘修辞’和我们现在所说的‘修辞’不同。”不同之处就在于现代修辞学都是舍弃“立诚”,单独对“修辞”一词进行溯源与阐释;而“修辞立其诚”的“修辞”则在与“立其诚”的联系中展示了它最深刻最根本的意义,显示出中国修辞与中国文化观念、哲学思想的血脉联系。因此,要发掘中国修辞的文化传统,应该以“修辞立其诚”为基本出发点。 “修辞立其诚”这一基本命题所蕴含的修辞观念是一个基本的完整的文化取向,它从本体上、技术上、实践上对“中国修辞”作了根本限定,并从“知”(认识)、“美”(美学)、“行”(伦理)三方面派生出了中国修辞的基本范畴,这些修辞范畴亦和整个中国学术的基本传统与基本范畴有着内在的和高度的一致性。现分述如下: 一 “修辞立其诚”的基本思想反映了中国学术传统中人言相待的本体认识。修辞是人对语言的一种运用,通过这种运用,人实现了对自身与世界关系的一种处理,所以,修辞,说到底,是人与语言、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处理问题。在中国修辞传统中,“辞”是客体的、外在的,“诚”是主体的、内在的,两者通过“修”这种人的活动达到完美的统一。“修辞立其诚”强调的正是修辞活动中主体与修辞的“人言合一”,这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也正是在这一点上,它与西方的语言观念是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 中国修辞的这种观念取决于中国人的观物态度。任何一个民族的修辞运用与修辞研究,都是人的一种社会实践与科学活动,其意义都在于处理人与宇宙的关系、探求世界统一性的问题,甚至语言运用和语言研究这种人与语言的关系本身就是这一问题的反映。在这一点上,不同文化有着不同的观物态度,因而具有不同的语言观念。西方传统中,人是站在自然、站在语言面前的,人与自然、人与语言是对立的,这样,人对自然、对语言有着一种天然的好奇心,总想去探索、去认知。这种“主客二分,人言对立”的观物态度对于中国人来说是陌生的。在中国

浅论汉语修辞史研究

浅论汉语修辞史研究 从古到今,汉语修辞的研究已从纯语言学的层面,发展到文学、文化、历史的层面,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影响着中国文学的发展,还影响着文化自觉、逻辑思维和语言的运用,极大的深化了汉语的精髓和本质,更是文化和民族性格深植记忆中的一片热土。本文将重点讨论汉语修辞史上的重要理论和研究成果,从文学史长河里挖掘出珍贵的文学宝藏,为中国文学及汉语发展提供科学的解释和建议。 一、从古至今的汉语修辞 汉语修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从古代诗书等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出,修辞是一种在文学、文化及历史上拥有广泛影响力和广泛使用的语言表达手段。清代学者郑成功认为,修辞是语言美妙的一大组成部分,广泛表现在语言、文学和历史当中,“喻语法”既是道德而又 能发挥语言的功能。从《论语》《孟子》《晋书》《汉书》《史记》等,可以看到古代汉语修辞的研究已在早期形成了一定的体系,并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文学革命时期的汉语修辞研究 民国时期,汉语修辞学受到文学革命的极大影响,汉语修辞的理论和研究开始从古代道德学的构成,发展到现代文学形式和发展视角,从一个历史上狭窄的研究到一个更加广泛的研究,使汉语修辞史在文学、文化和历史领域得到开拓和发展。当时,著名学者朱光潜、褚人杰、蔡元培等人对汉语修辞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尤其是朱光潜,提

出了“汉语修辞两大基础”的观点,即“明白”和“利用,即解释和使用”。 三、解析语言本质的汉语修辞研究 新中国建立以来,汉语修辞学不断受到影响,汉语修辞理论发展到新高度,理论上充分挖掘出汉语修辞本质的重要性,更多地重视解析文学作品的美学特性,从语言学及艺术的角度全面地探究修辞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以及修辞的功能性与其运用效果等方面。如著名学者张芳、章宏提出的“汉语修辞的目的”的观点,认为修辞的本质是要让读者产生“最直接的感受”,而不是去理解复杂的文学和语言理论。 四、汉语修辞史研究的意义 汉语修辞史的研究不仅可以揭示汉语修辞体系中的宝藏,还能发掘汉语文学的珍贵结构和独特风格,反映汉语文化的独特性。汉语修辞史研究对当代语言文学教学也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汉语教学提供宝贵的教学资源,促进汉语文学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可以挖掘出修辞的历史轨迹,进而向人们展示汉语文学的厚重底蕴和深厚的历史文化。 总之,汉语修辞史研究不仅是中国文学及汉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当代中国文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今天的研究者们应要认真挖掘修辞史宝藏,挖掘汉语精粹,探寻修辞的历史轨迹,从而进一步传承中国文化丰富的历史内涵。

汉语口语修辞中的民族文化信息解析

汉语口语修辞中的民族文化信息解析 袁蕾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又是民族文化重要的表现形式,它最能体现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作为静态的语言,语言负载的文化因素是固定在语音、词汇、语法这些要素中的;作为动态的语言,就产生了言语和言语行为,民族文化就伴随着言语行为表现出来。口语修辞活动中,口语表达者说什么,怎么说,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认为这样说是合适的,那样说是不合适的,也就是说对修辞材料、修辞手段和修辞方法的选择运用,无不浸染着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信息,在口语交际的动态过程中折射出一个民族特有的哲学思想、思维模式、民族心理、风俗民情、审美情趣等文化特征。本文试从口语修辞的角度解读言语交际中蕴涵的汉民族文化信息。 一、具象、整体、联想比附的汉民族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思维习惯、思维方法、思维趋向的综合表现。具象思维和整体的系统思维是汉民族传统思维的基本特征。所谓“具象”就是通过对外界事物的反复观察和体悟来对事物作出判断,然后将其概括、提炼成意向,在这种形象的提炼中,完成未知到已知的认知过程。它既不是对事物的简单描绘,也不是脱离事物形象的纯粹抽象符号,而是一种象征。汉民族在口语表达上不注重抽象的分析和形

式的论证,而是领悟多于理喻、含蓄多于直露、模糊多于明确,重视内心体验,讲究沉思与感悟,不像西方修辞那样注重客观再现,讲究直截了当、追求准确严密。在口语修辞中表现为口语交际中谴词造句重形象轻抽象,喜用形象色彩鲜明突出,具有极强的具象审美特征的词语,从而产生鲜明而真切的形象美感,在修辞方式上大量运用比喻、比拟、通感、象征等修辞手法。如口语中常用的“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骄傲就像地里的野草”“脏得像个泥猴”“脸像苹果似的”“科学的堡垒”“问题的瓶颈”等,由于具象的思维方式,口语修辞中喜用这些与具体形象交织在一起的词语。再如鸡冠花、樱桃嘴、喇叭裤、龙须面、鸭舌帽、狮子头等。就是对抽象事物的概括表达也经常借助具体的形象,如:垂涎三尺、紧锣密鼓、瞳目结舌、鼠窃狗偷、怒发冲冠、水深火热、惊弓之鸟、瓮中捉鳖、探囊取物等。在口头熟语中更是丰富,如歇后语: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蜜糖嘴巴刀子心—阴毒,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收回不得,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等等。俗语:半瓶醋、墙头草、敲边鼓、开绿灯、吃大锅饭、穿小鞋、铁饭碗、挤牙膏、马后炮等等。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用的一个比喻:“不管白猫黑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没有讲抽象的大道理,用了一个!功的比喻道出了深刻的道理,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比如启功先生曾自喻为熊猫,有人就问他:“你把自己比喻成熊猫,那可是国宝啊!”启功先生回答说:“什么国

浅谈历史角度下的汉语言修辞格的关系

浅谈历史角度下的汉语言修辞格的关系 摘要:我国是有着独特文化特质的伟大民族,新时代汉语言修辞格和我国几千 年历史文化有着某种联系,是其沉淀的结果,也和我国古代汉语言修辞格息息相关,从历史角度出发,全面、深入探究历史文化、汉语言修辞格二者关系有着深 远意义。 关键词:历史角度汉语言修辞格关系 站在历史的角度,中国修辞学发展源远流长,修辞格是人类有效组织语言以 及发展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点。同时,汉语言修辞格和民族历史文化联系密切, 研究者需要通过多种合理化路径,深层次探究二者关系,便于在传承、发展历史 文化过程中有效衔接古今汉语言修辞格,促进新时代下我国修辞学领域持续发展,更好地呈现民族文化独特魅力。 一、汉语言修辞格 在《周易·乾·文言》中,“修辞”这一词语已出现,意思为修理文教。随着时代 不断演变,民族历史文化不断沉淀,“修”、“辞”二者都有了新的意思,前者具有 修饰言辞、文字等意思,后者可以特指言语。修辞手法并不单一,可以分为63 大类,修辞格在丰富语言以及语言表达效果提升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以修辞概念 为切入点,修辞格含义可以分为三层,比如,修辞学、修辞方法,各具有不同的 意思。在各类语言中,修辞都是存在的,和地域没有必然联系,即使在多方面因 素作用下,语言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修辞行为特征各不相同,修辞手法、修辞 活动两大方面也会有很多类似的地方。同时,汉文化对现代汉语言修辞格发展的 影响较大,从整体上说,现代汉语修辞大都具有古代汉语修辞特点。修辞格可以 帮助人们在不同环境中有效组织语言,更好地和对方沟通、交流,准确理解对方 所表达的意思。以修辞内容、表达方式为基点,汉语言修辞方法并不单一,比如,比喻、对偶、反问、借代,频繁应用到古今汉语言中,尤其是借代、比喻两类修 辞手法。修辞格类型也比较多,比如,借喻类、直言类,借代以及比喻两类修辞 手法同属于借喻类。在比喻修辞格中,本体、喻体二者存在相似之处,但并没有 某种联系,比喻修辞格的灵活应用可以让人们在语言表达过程中产生丰富的联想。在借代修辞格中,本体、代体二者存在某种必然联系,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更好 地呈现事物特征,但无法让人产生联想。和比喻修辞格相比,借代修辞格并不能 相互转换,是一种相对固定的表达形式。 二、历史角度下的汉语言修辞格的关系 现代汉语言修辞格的发展离不开古代汉语言修辞格,二者都和我国历史文化 发展有着某种必然联系。站在历史的角度来说,现代汉语言修辞格对古代汉语发 展有着积极影响。 1、古代汉语言修辞格下的借代 简单来说,借代就是一种用代体替代本体的修辞方法,可以将其称之为“换名”、“代称”。“旁代”、“对代”是替代类型,前者的代体是本体附属,后者代体是 本体一部分。“旁代”修辞格体现在不同方面,比如,借用事物特点代指事物自身,可以让呈现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借用事物数量、属性,古代汉语中粮食常用 特定量词来形容,表示粮食具体数量。以“短歌行”为例,是曹操的代表作品之一,其中便用到“旁代”修辞格,“杜康”代指“酒”。“对代”修辞格的“本体”、“代体”二者 联系密切,彼此间可以替代,也体现在多个方面,比如,全部、部分二者间替代,在“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中,便用到“对代”修辞格,“三秋”代指“一年四季”。具体与

浅说语言文化因素与汉语修辞的关系

浅说语言文化因素与汉语修辞的关系 任何一种语言的修辞方式都取决于其语音系统、词汇形态、语法结构的特性,而语言外部的社会文化因素也会反映在修辞中。同样,汉语和汉语修辞手段之间也存在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汉语修辞中也体现着汉民族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本文从汉语独特的字形结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出发,考察了汉语修辞的特点,探究了仿拟造词、谐音双关、词类活用等修辞方式所折射出的汉民族文化特征。 标签:汉语文化修辞 语言表达离不开一定的语言环境,除了上下文和言语背景以外,民族文化也是作用于修辞的一个重要语境,汉语言文化与汉语修辞之间互相依赖、互为因果。 一、汉语言因素对修辞手段的决定作用 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语言修辞方式的形成也建立在语言的特点之上。汉语作为非形态语言,其文字、语音、词汇和语法的特点都影响着修辞方式。 (一)汉字起源于图画,是表意文字,至今仍保留着象形的痕迹。利用表意这一特点进行修辞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1.单字表意 (1)一种销魂夺魄、浓浓密密、狂情泛滥的接触开始了,这种人类传统的接触,我们天才的古典小说家,英明地、冷静地、正确地描绘成为:“做一个吕字”。(周立波《山乡巨变》) “吕”字形容接吻时双方两嘴相接的样子,非常形象贴切。认识汉字的人,熟悉其结构,就会在头脑中形成形象,体会其中的韵味。这种用单字构造表意的情况还有很多,如“衙门朝南八字开,有理没钱别进来”,“工”字楼、“之”字路等,分别用“八”“工”“之”表意,体现出汉字由笔画构成的特点。 2.化形拆字的辞格也是由“汉字由偏旁构成”这一特点决定的。 (2)张俊民道:“胡子老倌,这事在你做法便了,做成了,少不得‘言身寸’。”(《儒林外史》) “言身寸”合在一起拼成“谢”字,“十八子”合起来拼成“李”字,这种曲折的会意方法别具一格,为汉字所独有。 3.为了表达的需要,在某些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连用三个以上偏旁部首相同的字,通过“形旁”表意,往往具有一定的形象性,看到“形旁”会使人们对其所表

汉语句式修辞浅析

汉语句式修辞浅析 作者:王雁飞 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7期 摘要:汉语意合性、灵活性的特点保证了汉语句式修辞的丰富性与生命力,历朝历代文学作品中的反复、对偶,再到当下的各种流行语体,都是汉语句式修辞的外延。在把握汉语句式修辞本质的基础上,有助于理性地认识各种新兴语言现象,指导语文教学工作。 关键词:传统文化;句式修辞;基础;根源 一、材料基础与句式修辞 本文将汉语特点概括为意合性、灵活性两条,意合为理解提供保障,灵活为语言凝练提供便利。汉字具有其他语言文字没有的整齐性。基本材料的整齐为汉语句式的多样提供了保障。汉语各级语法单位基本同构,因此不同层次的单位可以越层组合。这些都保证了汉语句式修辞的丰富性和多样演变的潜力。 自《修辞学发凡》开始,修辞学家们便从辞格的角度,分析了不同的句式组织手段。80年代之后出版的各种修辞学著作中,大都从句子的长短、松紧、整散等方面进行分析,仍没有明确的句式修辞定义。王希杰先生《汉语修辞学》介绍了修辞的结构手段,提出了“均衡辞格”。其他学者也基本都是围绕这几个方面展开研究。本文在次基础上,为便于讨论,将句式修辞分为两大类:结构修辞(或内部结构手段)与造型修辞(或外部形态手段)。结构修辞指说写过程中通过组织句内结构、语序或句际关系获得相应效果的句式修辞,如“屡战屡败”和“屡败屡战”。造型修辞指通过调整一对或一组句子可感的外部形态获得相应效果的句式修辞,与听感和视觉上的长短与整齐(不同于平仄押韵)有关。结构修辞会造成句子外部形式的变化,二者是统一的。 二、古典诗文与传统句式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是无形的,要通过一定实体表现出来。汉民族传统文化就承载于传承下来的各种样式之中。汉语言记录了各种传统文化的样式,表现了汉民族的审美情趣。古典文学作品是汉民族传统文化的集中体,深刻影响着汉语句式修辞的发展。 先秦诸子典籍集中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是我们文化的源头。以《诗经》为例,四言为主,句式整齐对称,每首都可以看作是一组排比。齐整的外部形式奠定了汉语句式整体上匀称的风格,也成为对偶发展的基础。 经历几百年的发展,唐诗宋词成为成熟的文学样式。一方面充分利用汉语意合特点,几乎不用虚词;一方面打破常规组合的诗歌语言给人们带来新的语言感受,丰富了认知角度。例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山居秋暝》王维)诗句中只用动词和名词,没有虚词,

汉语言文学的民族特色与表达方式

汉语言文学的民族特色与表达方式汉语言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 与表达方式。它不仅表达了汉族人民的思想情感,也传承了历史与文 化的积淀。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论述汉语言文学的民族特色以及其独特 的表达方式。 一、象征与意象的运用 汉语言文学以象征与意象的运用为重要手法,通过借助有形的事物、生动的形象和鲜明的符号来传递抽象的思想和情感。这种方式不仅增 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情感表达,还展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观。例如,诗歌中经常出现的“明月”,象征着美好、纯洁和希望;山水画中 的“青山绿水”,则意味着自然之美与人文情怀的结合。通过这些象征 与意象的鲜明运用,汉语言文学展现了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和深厚的情 感内涵。 二、典故与文化符号的运用 汉语言文学以典故与文化符号的运用为重要特点,通过引用历史上 的故事和人物、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来丰富作品的表达。这种方式既 增加了作品的内涵深度,也传递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比如《红楼梦》中的“薄情寡义”和“绮梦伤情”,成为了汉语中流传最广的典故之一;而《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等角色,也成为了中国文化 中的重要符号。这种典故与文化符号的运用使汉语言文学具有深厚的 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三、古体诗与韵文的运用 汉语言文学以古体诗与韵文的运用为重要特点,通过格律、韵律和押韵等手法来增加作品的音乐感和节奏感。古体诗如《诗经》和唐诗等,以其独特的韵律和押韵方式,形成了中国传统诗歌的重要形式。另外,韵文还广泛应用于民间传说、故事和谚语中,例如“话不投机半句多”,展现了中国民间智慧的独特表达方式。汉语言文学通过古体诗与韵文的运用,为作品注入了独特的节奏和韵律,使作品更富有魅力和动感。 四、比兴与修辞的运用 汉语言文学以比兴与修辞的运用为重要特色,通过对比、夸张、隐喻和排比等手法来凸显作品的表达效果。比如,通过将两种事物进行对比,来表达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另外,汉语也有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借代、夸张和排比等,使作品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这种比兴与修辞的运用,不仅提升了作品的艺术性和表现力,也展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语言魅力和思辨能力。 总结起来,汉语言文学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和表达方式,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观。通过象征与意象的运用、典故与文化符号的运用、古体诗与韵文的运用以及比兴与修辞的运用,汉语言文学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传递了民族情感与思想。这种独特性和魅力,使得汉语言文学在世界文学舞台上独树一帜,展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与创造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