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修辞手法的文化差异与认知语言学分析

汉语修辞手法的文化差异与认知语言学分析

汉语修辞手法,指运用语言艺术表达情感、感情、形象、理论等的语言技巧。

修辞手法是汉语语言学的重要分支,也是文学艺术、文化交流与文化研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汉语修辞手法中,情感、形象、理论等多种修辞手法均存在着文化差异性。

比如,在表达情感方面,中国人喜欢使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而西方人则喜欢使用明喻、直白等修辞手法。这是因为,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背景和传统所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不同,造成了修辞手法的差异。此外,汉语修辞手法的具体运用还与不同的历史、文化、社会环境以及个人经验等有关。

在认知语言学分析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可分为语言表达、语言制约和语言变异

三个方面。语言表达方面,修辞手法是一种语言表达的形式,是借用某种形象或语言形式,去表达某种思想或情感。语言制约方面,修辞手法是语言结构、语法、语义等约束力的表现形式,是带有特定语言约束力的文字形式和结构。语言变异方面,修辞手法是语言形式的变异和演变,是由于社会、历史、文化、地域差异而表现出差异性。

汉语修辞手法的认知语言学分析需要结合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来实现。比如,

在中国文化中,喜欢使用比喻、夸张等渲染情感、增加趣味的手法,这在文化中象征表达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国文化重视的“情”,透过修辞手法而被浓缩、表达、传承。而在西方文化中,重视个人、个性、实用性,这反映在修辞手法上,更加注重用明喻、直白的方式来表达思想。因此,在汉语修辞手法的运用中,需要了解和掌握文化差异才能更好地实现修辞效果。

总之,汉语修辞手法的文化差异与认知语言学分析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只

有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对修辞手法的影响,才能真正做到精准、准确地使用修辞手法,达到更好的修辞效果。

认知语言学背景与现状

认知语言学背景与现状 认知语言学:探索语言与认知的交汇点 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与认知相互关系的学科,旨在揭示语言背后的认知机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认知语言学已经从一门新兴的学科发展成为语言学、心理学和等多个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将简要介绍认知语言学的背景、现状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语言学家开始语言与认知的关系。他们发现,语言并不是一种独立于认知系统的符号系统,而是与人类的思维、文化和社会习俗密切相关。认知语言学家通过研究语言的隐喻、意象、范畴和语法等方面,揭示了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内在。 目前,认知语言学已经形成了多个研究流派,如体验主义、原型理论、构式语法等。这些理论都强调语言与认知的紧密,认为语言是在人类的身体经验、文化背景和社交互动中形成的。此外,认知语言学还运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如fMRI、ERP等脑电科学工具,以进一步揭示语言处理的认知机制。

认知语言学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价值。首先,在语言教育领域,认知语言学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语言错误和难点,从而制定更有效的 teaching strategies。其次,在翻译和机器翻译领域,认知语言学可以提供跨语言和跨文化的翻译解决方案,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效率。此外,认知语言学还对人工智能和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智能语音识别、自然语言理解和生成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技术手段。 然而,尽管认知语言学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在某些情况下难以应用到实际场景中,尤其是对于一些复杂和多元化的语言现象。此外,认知语言学对于语言习得的解释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验证,因为语言的获得涉及到许多复杂的因素,如社会文化背景、教育环境等。 未来,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我们可以期待认知语言学在以下方面取得更多的突破: 1、深入研究语言的认知机制:未来认知语言学将更加语言的动态性和交互性,深入探究语言使用过程中的认知过程和心理机制。 2、加强跨学科合作:认知语言学将继续加强与其他学科,如心理学、

从语言学角度对比中英语言文化差异

从语言学角度对比中英语言文化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反映,不同的语言背后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中英 语言文化的差异是多方面的,包括语音、语法、词汇、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差异。本文将从 语言学的角度对比中英语言文化的差异,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 观。 一、语音差异 中英语言的语音差异主要表现在音素、音调和语音特点上。中文的音节是以声母和韵 母构成的开合音节和声调音节,其中的声调对于词义的区分至关重要。而英文则是以元音 和辅音构成的音节,强调的是音素的组合和发音的规律。中英语言的语音特点也有所不同,比如中文更注重韵律和声调,英文更注重重音和语气的变化。在日常交流中,中英语音的 差异可能会导致发音不准和口音重的问题,因此需要重视和练习。 中英语言的语法差异主要表现在句子结构和成分排列上。中文句子的基本结构是主谓宾,修饰成分较多,且修饰成分可以灵活搭配。英文句子则更注重主谓宾的固定结构和词 序的规范,语法规则更加严谨。中英语言的时态、语态和语气等方面也有较大差异。英文 的时态和语态分布更丰富,而中文的语气和语态变化更多样。在语法的使用上,中英文的 差异也表现在缩略形式、疑问句、否定句等方面。因此学习者需要重视语法的学习和差异 的对比,以免产生句子结构不通顺和用词不准确的问题。 三、词汇差异 中英语言的词汇差异主要表现在词源、构词、词义和用法等方面。中文的词源较为古 老和丰富,包括古代汉语、外来词汇和新疆词汇等。而英文的词源较为多元和混合,包括 古英语、古法语、拉丁语和希腊语等。中英语言的构词方式也有所不同,中文善于以意符 合成词,而英文善于以词缀合成词。在词义和用法上,中英文也有许多差异,比如同一个 词在中英文中可能有不同的词义和用法,甚至有相反的含义。中英文还存在一些文化差异,比如中文对家庭、学校、礼仪、饮食等方面的词汇更为丰富和详细,而英文对科技、商务、生活等方面的词汇更为丰富和详细。因此学习者需要灵活运用中英文的词汇,避免产生歧 义和误解。 四、修辞手法差异 中英语言的修辞手法差异主要表现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上。中文善于运用比喻 和拟人等手法,借助形象的意象和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情感和主观感受。而英文善于运用 夸张和对比等手法,借助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体验表达情感和客观描述。中英文的修辞手 法还存在一些文化差异,比如中文善于运用对仗和典故等手法,而英文善于运用幽默和讽

汉语中常用的修辞方法与文化、翻译的内在关系

汉语中常用的修辞方法与文化、翻译的内在关系 修辞,它本身也是汉语文化的一种体现,其形式多而复杂。本文认真地讨论了汉语中修辞的内涵,分别深入地分析了修辞与文化及修辞与翻译的内在联系,为汉语中常见的修辞的英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及实践依据。 标签:修辞;文化;翻译;关系 一、修辞的内涵 修辞是指人们在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时候,根据特定的目的精心选择用语的过程与方式,其目的是力求把话语说得更加的準确和明白,更加的生动和精彩,更能表达说话人的思想和情感。好多时候,因为一句话,你可能就在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同时也把受话者给说笑了,反之,也会让受话者十分恼怒,根本不想再听你说下去,这样一来,不仅没有表达你想表达的意思,反而还伤了双方的感情。由此可见,对于同一个意思,你会说和不会说,其产生的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正所谓:说话是一门艺术。而修辞,正是指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而运用到的艺术。在这里,笔者想明确一点,那就是:修辞不是简单地对语言文字进行修饰和加工,更不是刻意求工,给其涂脂抹粉,让其虚张声势。提到修辞,人们往往会想到一个概念:修辞格。所谓修辞格,即指在对语言进行修饰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相对而言比较固定的语言格式,也称其为修辞方式、修辞手段、修辞方法或辞格。修辞格一般具有以下特征:一是能生动形象地表意;二是具有独特的结构和规律;三是语言形式极为特殊。 二、修辞与文化的内在联系 修辞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紧密的,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文化,从而都有各具特色的审美观,这些审美观又可以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因此,修辞也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文化,修辞的风格正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体现。 汉语具有诸多方面的特点,利用这些特点,可以形成许多汉语所特有的修辞方法,如:声调的抑或扬可以形成平仄;许多单音节词可以形成押韵等。另外,因为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史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成语和典故,这些成语和典故使汉语变得言简意赅,独具极强的表意能力。请看下面的例子: 汉语英语 (1)一箭双雕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2)害群之马black sheep

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

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 摘要:认知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语言与认知的内在。本文旨在概括性地回顾认知语言学领域的研究现状、方法、成果和不足,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研究综述,发展趋势 引言: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与认知关系交叉学科。它语言使用中的认知过程,以及语言如何反映和影响人类思维和行为。本文的目的是对认知语言学领域的研究进行综合性回顾,总结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和不足,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认知语言学研究现状: 1、认知语法:认知语法是认知语言学的基础理论之一,主要研究语言结构的认知规律。近年来,认知语法领域的研究主要语篇分析和语言的动态性,探究语言现象背后的认知过程。 2、认知语义学:认知语义学主要研究词汇和概念之间的认知关系。研究内容包括词汇的隐喻和转喻、概念的组织和结构等。近年来,认知语义学的研究趋势涉及词汇语义的动态性和语境敏感性。 3、认知语用学:认知语用学主要研究语言交际中的认知过程。该领

域的研究注重分析语言使用中的推理、理解、意图识别等认知现象。近年来,研究者开始文化差异对认知语用的影响以及人工智能在语言交际中的应用。 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方向: 1、跨学科整合:当前认知语言学研究已取得显著成果,但仍需进一步整合跨学科资源,如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等。通过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有望为认知语言学研究带来新的突破。 2、实证研究方法的拓展:当前认知语言学研究主要采用实验和语料分析等方法。未来研究可尝试引入更多实证手段,如计算建模、影像分析等,以揭示语言与认知的更深层次。 3、动态系统理论:认知语言学研究需进一步语言的动态性和系统性。未来研究可运用动态系统理论分析语言现象的演变过程、语言与认知的相互作用等,以更全面地揭示语言与认知的内在。 4、语用推理与文化因素:当前认知语言学研究在语用推理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需深入研究文化因素对语用推理的影响。未来研究可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等因素如何影响语用推理和语言使用。

从语言学角度对比中英语言文化差异

从语言学角度对比中英语言文化差异 中英语言文化差异是指中文和英文在语言结构、词汇使用、语言习惯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中英语言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音音素和语音规则的差异 中文和英文在语音音素上存在一定差异。中文中,音节的音质较为简单,音节中的声母和韵母构成了音节的基本重要部分。而英文中,辅音相对较多,辅音和元音的组合形式也较为复杂。英文的元音数量较多,元音的发音也比中文更加多变。 二、词汇差异 中英语言的词汇有很大的差异。中文的词汇较为丰富,很多个词汇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意思,一个字可以表示一个意义,也可以结合其他字形成词组,具有很高的词汇灵活性。而英文的词汇相对较为简单,虽然英语也有同音或近音的词汇,但在一般情况下,同一个词只有一个特定的意义。 三、句法和语法差异 中文和英文在句法和语法上也存在差异。中文属于屈折语言,名词和形容词没有单/复数、性别、格的变化,这使得中文的句子结构相对简单。而英文则属于有形态变化的屈折语言,名词和形容词的单/复数、性别、格等变化较多,使得英文的句子结构相对复杂。 四、文化差异 中英语言的文化背景也造成了一定的差异。中文表达更偏重于内涵,强调文化内涵的分享和传递,注重语言的修辞手法,而英文表达更注重事实表述,偏向于简洁和直接。因为中英两个文化的差异,导致中英语言的使用中也会出现一些行为规范的差异,例如语气的使用、尊称的使用等。 中英语言文化差异在语音音素、词汇、句法和语法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一差异主要源于两个语言的历史文化差异以及语言的不同特点。了解和体会这些差异有助于更好地掌握和运用两种语言,促进中英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走进认知语言学

走进认知语言学 摘要:认知语言学是近年来语言学的研究热点,它是在新的哲学观和认知观基础上,以人们对世界的经验和对世界进行感知和概念化的方法来研究语言的新兴语言学科。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产生发展、定义、基本假设、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五个方面浅谈了对该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认知;认知语言学;现代汉语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进行思维的工具,为了让语言更好的为人类的交际活动服务,我们必须要研究语言,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语言,运用各种各样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它的方方面面,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作为一名在读的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的研究生,我需要掌握各种语言理论知识,不仅要了解旧的语言理论,更要关注最新的学术问题,为以后的现代汉语的学习研究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在语言理论的课堂上,我第一次认识、了解了一种新的语言理论——认知语言学。 一、我对认知语言学的认识 认知语言学是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产生,经过了七八十年代的发展,形成的一个系统而完整的理论体系。认知语言学理论的产生与当时科学理论的大背景是一致的。随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认知科学应运而生,它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计算机自然语言理解、人工智能语言学、心理学、系统论等多种学科,这其中也包括了认知语言学。 (一)认知语言学的产生与发展 认知语言学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自80年代中期以来,它的研究范围已扩展到了语言学的各个领域。认知语言学最初是针对“语义”的研究提出来的。美国生成学派以Langacker为首的语义学家们认为语义部分才是句法生成的基础,他们从底层语义关系的研究中得出结论,认为自然语言的句法不是自主的,不能独立于语义,而语义也不能独立于人的认知。至此,他们摆脱了乔姆斯基的句法形式研究,走上了认知语言学的道路,成为了认知语言学的奠基人。

论认知语言学的定义和理论框架

论认知语言学的定义和理论框架 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与认知相互关系的学科,强调从心理学和哲学的角度来研究语言。本文将详细介绍认知语言学的定义、理论框架及其在语言学领域的贡献,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与挑战。 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与认知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的是人们如何通过思维和认知来理解和生成语言。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不是独立于人类思维和认知的符号系统,而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产物和工具。它强调从心理学和哲学的角度来研究语言,语言与人类经验和认知过程的互动关系。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包括知识、信念、规则、似是而非和两面性等重要观念。 知识:认知语言学认为,人们通过思维和认知来获取和组织知识,并将这些知识以图式和概念的形式存储在大脑中。这些知识在语言理解和表达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信念:认知语言学语言使用者的信念系统如何影响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例如,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会影响人们对同一句话的理解和解释。

规则: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生成和理解都受到一系列规则的制约,这些规则反映了人们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例如,语法规则和词汇搭配规则都是人们认知世界和表达思想的产物。 似是而非:认知语言学认为,人们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常常会使用一些模糊、不确定或者间接的表达方式,这些方式有时会使得话语意义变得不清晰或者似是而非。这种似是而非的现象反映了人们认知和思维过程的复杂性。 两面性: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具有两面性,即稳定性和灵活性。语言的稳定性体现在它有一套相对固定的语法和词汇体系,使得人们可以相互理解;而语言的灵活性则体现在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语境和交际需求来创造性地使用语言。 认知语言学在语言学领域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以下是其中的几个方面: 语言习得:认知语言学能够解释儿童如何习得母语,以及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一些现象。它强调儿童在习得语言时,将新学的语言知识与已有的知识、信念和概念结构起来,从而形成自己的语言体系。 语言交际:认知语言学能够解释人们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如何理解话语

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

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 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两种分支学科,两者都致力于研究语言的使用和理解,并通过研究语言使用的规律来揭示语言背后的思维和文化心理机制。本文将分别介绍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内容和主要研究方法。 一、语用学 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的学问,主要研究语言使用时的上下文信息和语言交际行为特征。语用学主要关注的是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意图和交际目的,研究语言使用的表达方式和交际效果。具体研究内容包括语义和语用之间的关系、语境对语言理解的影响、语言交际中的礼貌原则等。语用学主要应用于语言教学、翻译、新闻传媒等领域中。 语用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 1. 言语行为分析:研究语言使用时的言语行为特征,包括陈述、命令、请求、辞职等不同类型的言语行为。 2. 话语分析:研究话语结构、话语的上下文信息、话语的语言功能等,通过话语分析可以揭示话语的隐含意义和语言背后的交际意图。 3. 礼貌原则分析:研究人们在语言交际中遵循的礼貌规则,包括自我批评、委婉表述、让步等;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礼貌原则的差异。

二、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是研究语言认知的学问,主要研究语言的认知过程和语言认知的神经基础。认知语言学的核心理论是社会认知理论,即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认知现象,语言的认知与个体的认知机制密切相关。认知语言学主要研究语言的理解、产生和运用的过程,包括语音知觉、词汇学习、语法知识表示和运用、语言创造等方面。认知语言学的应用领域主要包括语言治疗、语言评估和语言教育等。 认知语言学主要研究方法包括: 1. 知觉和认知实验:通过实验测试、心理测试等方法研究语言认知过程,比如音素辨别实验、视听口语信息处理实验、语音流畅性测验等。 2. 脑成像技术研究:通过磁共振成像、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等技术研究语言认知的神经机制和脑区活动特征; 3. 语料库分析:通过分析大量语言材料,研究语言的语义、语法规则和统计模式等。 综上所述,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重要分支,两者都是研究语言的使用和理解,期望通过研究语言的规律来揭示语言背后的思维和文化心理机制。语用学主要关注语言的使用场景和交际效果,而认知语言学主要研究语言认知的过程和神经机制;两者都是为了寻找更好的语言教育、语言治疗等应用领域服务。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看英汉隐喻的异同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看英汉隐喻的异同 传统理论多从修辞层面对隐喻进行研究。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这无疑给隐喻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在分析隐喻认知的基础上,探讨英、汉隐喻的共性与差异。 标签:隐喻认知共性差异英语汉语 传统上,隐喻被视为一种用于修饰话语的普通语言修辞手段,是非正常的语言使用。因此,长期以来,对隐喻的研究多以修辞为取向。直到1980年美国认知语言学家莱可夫(https://www.360docs.net/doc/e919037474.html,koff)和约翰逊(Mark.Johnson)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对隐喻理论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指出隐喻不仅仅是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文化反映和思维方式,它直接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之一。莱可夫和约翰逊通过大量语言实例来证明,隐喻概念是构成语言的基础。据统计,人一生大约使用470万个新颖的隐喻,2140万个定型化的隐喻[1]。隐喻涵盖了社会生活、语言文化、政治宗教、科学经济等各个领域[2]。因此说隐喻几乎浓缩了整个语言的规律,具有特殊的复杂性和代表性。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下,探讨英、汉隐喻的共性与差异问题。 一、隐喻的认知 隐喻是指将两种完全不同概念的事物通过含蓄、映射或婉转的表达方式达到形象比喻的言语行为,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认知活动”[3]。根据莱可夫等人的观点,被说明的领域称为目标领域,说明的领域为源领域,映射由源领域向目标领域进行,从而达到重新认识目标领域特征的目的。试以“argument”这一抽象概念为例来说明隐喻的认知。莱可夫和约翰逊通过对一些语言实例的分析,发现说英语的人对“argument”这一概念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组隐喻,其中一个重要的隐喻就是:Argument is war(争论是战争)。这里源域中的“war”和目标域中的“argument”属于两个不同的语义范畴,但在这一隐喻理解过程中,war的部分特征被映射到目标域argument上。[4]请看下面的例句: (1)He attacked every weak point in my argument. (2)Your claims are indefensible. (3)His criticisms were right on target. (4)I’ve never won an argument with him. 从以上例句中可以看出,有关“war”的一些特征(如indefensible,attack,target,win)都映射在目标域“argument”上了。

浅谈汉英语言修辞对比

浅谈汉英语言修辞对比 摘要:汉语和英语是世界上最流行的两门语言,对它们所做的对比研究无疑有着巨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文章主要对这两门语言的区别进行了分析,并重点论述了修辞格的应用,以期能为翻译教学和实践提供有用的见解。 标签:修辞手法意象性汉英语言差异修辞与翻译教学 语言学界普遍认同形合与意合是英汉语言之间最重要的区别特征。意合和形合是语言组织法,所谓形合,指借助语言形式手段(包括词汇手段和形态手段)实现词语或句子的连接;所谓意合,指不借助语言形式手段而借助词语或句子所含意义的逻辑联系来实现它们之间的连接。前者注重语言形式上的接应,后者注重行文意义上的连贯。比较语言学主要指对同一语系不同语言或语种的语言进行比较研究的一种语言科学。实践证明它对语言研究和语言翻译教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8世纪末叶,由于对印度的梵文和欧洲的希腊及拉丁语的比较研究而盛行的比较语言学,为确定印欧诸语的亲属关系奠定了基础。外语教学中的语法、翻译法就是根据印欧诸种语言中虽有差异,却有相同、相似或者相通之处而建立起来的。分属两种不同语系的汉语和英语(汉语属汉藏语系,英语属印欧语系)无疑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但却有很多的类似之处。通过对这两种语言的异中有同、同中有异的对比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对有关语言现象的深入理解和探讨,而且有助于翻译教学实践,提高我们对有关语言现象的认识和两种语言对译的能力。 一、英语修辞格的意象性 英语修辞手法丰富多彩,探讨其意象性可使英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原文、把握语篇的整体意义,领会作者措辞和布局谋篇的技巧。有意识地细心揣摩英语各种修辞格的特点并且经常加以实践能使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变得更加地道。修辞手段在英语语言运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幽雅的文学语言,还是通俗的日常用语,人们在应用时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借助修辞手段,以期达到最佳表达效果。修辞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更加具有魅力和说服力。为了使我们在运用语言,尤其在写作中丰富地、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在学习英语时有必要体会和把握好文章中修辞手段的运用。 (一)主要修辞格定义及作用 1、明喻,也称直喻,它是将具有共同特征的两种不同事物加以对比,用一种事物比喻所要说明的事物。使用明喻可借以状物、写景、抒情、喻理,使表达生动形象,明白易懂,新鲜有趣。 2、暗喻,也称隐喻,将一个词从基本义转为一般不能换用但却相似的另一个词,强调认同,即两者相似,但与明喻相比形式简练,表达含蓄,运用时无需借助比喻词,而是直接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描写。使用暗喻能使句子更生动、更深刻,更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认知语法学与汉语语法研究

认知语法学与汉语语法研究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一、什么是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凡是将人的语言能力当做一种认知能力加以研究的,或专门研究语言和认知之间关系的,都叫认知语言学。这是广义的认知语言学。狭义的认知语言学是:坚持体验哲学观,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着力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方式,并通过认知方式和知识结构等对语言做出统一解释的、新兴的、跨领域的学科。我们一般所讲的认知语言学,都是指狭义的认知语言学。 二、认知语言学的产生 语言的认知研究从乔姆斯基就开始,生成语法主张研究人的认知能力和认知过程,但他认为认知是天赋的、先验的,句法是一个自足的系统,由此后来引起一场对乔姆斯基革命的反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在吸收语用学、生成语义学和认知科学诸多成果的基础上形成认知语言学,其代表人物是:Langacker,Lakoff,和Haiman等。

三、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认知语言学有它及哲学、心理学、语言学基础,其哲学基础是经验主义(即体验哲学)。认知语言学家所主张的经验主义不同于哲学史上早期的经验主义,也不是指被动地印在”白板”上的感知印象,而是指由人的身体构造及与外部世界互动的基本感觉——运动经验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有意义的范畴结构和意象图式。经验主义哲学观的主要观点是:(1)思维是不能脱离形体的。(2)思维具有想象性。(3)语言符号不是对应于客观的外部世界,而是与认知参与下形成的概念结构相一致。(4)概念结构与认知模式具有完形特性。 四、认知语法 认知语法是认知语言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认知语法源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语言学教授创建的一种崭新的语言学理论——空间语法(space grammer)。认知语法认为,认知和语义是语言形成其句法构造的内在动因,句法构造的外在形式是受认知和语义因素促动的。因此,认知语法以体验哲学为理论基础,主要阐述人们对世界的感知体验,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种种认知方式是如何形成和约束语法构造的,并深入解释语法规则背后的认知方式

从语言学角度对比中英语言文化差异

从语言学角度对比中英语言文化差异 从语言学角度来对比中英语言文化的差异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中英两种语言文化 具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交际方式、礼仪习惯等方方面面。本 文将结合语言学角度,对中英语言文化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希望读者在阅读本文后能更 加深入地了解中英语言文化之间的不同之处。 从语音、语调方面来看,中英两种语言文化存在显著的差异。中文是汉语的标准化形式,它的语音系统包括四个声调和一个轻声。而英语是一种重音语言,强调单词的重音部分,语调起伏较大。在语音的表达上,中文往往以轻声为主,语气平缓,而英语则更倾向 于以重音为主,语气鲜明。这种语音差异反映了中英两种语言文化在交际方式上的不同, 也影响了双方在交流中的理解和表达。 从词汇、语法方面来看,中英两种语言文化也存在很多的不同之处。中文词汇丰富, 文字繁体,而英文则单词拼写规则简单,但语法复杂。中文有很多成语,俗语,谚语,比 如“一箭双雕”,“寸步不离”,“言犹在耳”等,这些成语在交流中经常使用,而英文 中则鲜有类似的词汇。中文语法讲究语序,重视修辞手法和修辞艺术,注重修饰和婉约, 而英文语法则更加注重时态和语态的使用,逻辑性更强。这些差异反映了中英两种语言文 化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也影响了双方在交流中的表达效果。 从句式结构、修辞手法方面来看,中英两种语言文化也有着巨大的差异。中文句式灵 活多变,重视修辞手法和比喻的使用,注重情感色彩和抒情意味,而英文句式则更加注重 逻辑性和严谨性,语法结构更加简洁明了。在修辞手法方面,中文善于使用比喻、排比、 对偶等修辞手法,以达到修饰语言,提高语言的艺术性和感染力。而英文则更多地使用比 较句、条件句、虚拟语气等修辞手法,强调逻辑推理和语言的准确性。这些差异反映了中 英两种语言文化在表达风格上的不同,也影响了双方在交流中的语言表达效果。 从交际习惯、礼仪风俗方面来看,中英两种语言文化也存在很多的差异。中国人喜欢 使用委婉语言,注重语言的礼貌性和尊重性,而英国人则更加注重语言的直接性和实用性。中国人在交际时常常会使用客套话,比如“请多关照”,“不敢当”,“得罪了”,而英 国人则更加注重实际的行动和表达。在礼仪风俗方面,中国人注重身份地位和社会地位的 体现,比如在称呼上有“长辈”、“晚辈”的区分,而英国人更加注重个人的独立性和自 由性。这些差异反映了中英两种语言文化在交际方式和社会礼仪上的不同,也影响了双方 在交流中的融洽程度。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对比中英语言文化的差异,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英两种语言文化 之间的差异之处。这种差异不仅反映了语言的特点和表达方式的不同,也反映了中英两种 语言文化在思维方式、交际方式、礼仪习惯等方面的深层次的文化差异。在今后的交流交 际中,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和理解中英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尊重对方的语言文化,增

认知语言学视野下的观代汉语词句研究

认知语言学视野下的观代汉语词句研究 一、认知语言学视野下的观代汉语词句研究 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与认知之间关系的学科,它关注语言的认知过程和人类思维的结构。在认知语言学的视野下,我们可以对汉语的观点代词进行研究,探讨其认知特点和语义功能。以下是对认知语言学视野下观代汉语词句的研究,以及相关的研究成果。 一、观代汉语词句的认知特点 1. 观点代词具有主观性和情感色彩。观点代词如“我认为”、“我觉得”等,表达了说话者的主观观点和情感态度。这些词语可以通过语义分析和情感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 2. 观点代词的使用受到语境和语用因素的影响。观点代词的使用不仅受到说话者自身认知的影响,还受到交际环境、话题、听话者等因素的影响。因此,研究观点代词的语义功能和语用特点需要考虑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 3. 观点代词与情感词的关系密切。观点代词往往与情感词搭配使用,共同构建说话者的主观态度和情感色彩。研究观点代词与情感词的搭配关系可以揭示语言表达中的情感信息。 二、观点代词的语义功能

1. 观点代词可以表达说话者的主观观点和看法。例如,“我认为”、“我觉得”等,用于表达说话者对某一事物的主观看法。 2. 观点代词可以表达说话者的情感态度和情感色彩。例如,“我喜欢”、“我厌恶”等,用于表达说话者对某一事物的情感态度。 3. 观点代词可以表达说话者的评价和判断。例如,“我觉得这个电影很好”、“我认为这个人很聪明”等,用于对某一事物进行评价和判断。 4. 观点代词可以表达说话者的期望和建议。例如,“我希望你能帮助我”、“我建议你去看医生”等,用于表达说话者对听话者的期望和建议。 三、观点代词的语用特点 1. 观点代词的使用具有情境依赖性。观点代词的使用需要考虑到交际环境和话题等因素,以保证表达的准确性和得体性。 2. 观点代词的使用可以构建说话者的形象和角色。通过使用特定的观点代词,说话者可以塑造自己的形象和角色,影响听话者的态度和行为。 3. 观点代词的使用可以传递信息和达成目的。通过使用观点代词,说话者可以传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影响听话者的思考和行为。

日汉比喻语言学异同

日汉比喻语言学异同 一、相似点 首先,认知语言学是共性语言学。正如沈家煊(1998)所说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的认知心理不仅古今相通,而且中外相通。”人类具有相同的身体构造和相同的感知器官,面对相同的物质世界,具备相同的感知、认知能力,同样也能够获得相似的概念结构。无论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面对相同的物质世界,都具有通过事物的形状、性质、色彩等的相似性来命名事物、认知世界的能力。因此,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总有相通之处。语言与思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形式。在汉语和日语中,比喻的用法和喻意的产生总有重合的部分,因此,在日汉两种语言中,存在完全对应或基本上对应的比喻表达也就不足为奇了。例如:①死んだように静まり返った。(死一样的寂静)②彼女は花のようにきれいだ。(她像花一样美丽)例①、②中的比喻可以说是完全对应的,不管是日语还是汉语都是用死的状态来比喻静的状态,用花来比喻人的美丽,都是把死和静、花和美通过其中的相似性联系在一起,在这一点上不管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都是一样的。大和民族和汉民族同属于汉字文化圈,而且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2000多年的友好往来的历史。特别是在文化上,中日之间有着源远流长的交流关系,对两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日文化方面的相容相通之处,在中日两国语言文字中也有体现。如“蛇足”这一词不管是在汉语中还是在日语中都被使用,其寓义都是表示“说没用的话,做无用的事”。中国人常用“马齿徒增”来比喻自己年龄突然增长,学识没有长进,事业没有成就;同样,日语中也有相同的表达,[馬齢を重ねる]是一种自谦的说法。不管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都喜欢用“藏头露尾”的故事来比喻做坏事者急欲掩饰自己的恶行,但是无意间仍会现出原形。这一相同的比喻,在汉语中是:藏头露尾,在日语中是:頭隠して尻隠さず。除此之外,我们在日语的谚语中还能看到从中国的历史典故引用而来的表达,如“四面楚歌/四面楚歌”,“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歩百歩”等等,以及直接把中国的谚语翻译成日语的表达,如“百闻不如一见/百闻は一见に如かず”、“光阴似箭/光陰は矢の如し”、“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塞翁が馬”等等。这些谚语可以说是日语对中国谚语的直接借用。 二、不同点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能脱离社会独立存在,各国的语言与本国文化密切相连。同时,语言是人们思想意识的表述,各种语言体现着使用者的文化特色。由于地理环境、社会风俗、历史背景等因素的不同,日汉两种语言中的比喻表达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活环境的不同 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因自然环境的不同,对现实事物的联想也不同。日汉比喻表达的不同的原因之一,可以说是来自于中日两国不同的生活环境。日本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海洋对日本人的生活产生了我们无法想象的影响。也正因为如此,在日语的比喻表达中,以鱼为中心,用水生物作比喻的表达较多。而中国地处欧亚大陆,可以说自古以来,农业就占据了第一位,人们都依存土地生活。所以,在汉语中,利用陆地动物来作比喻的表达较多,相对地,来自水生物的比喻表达较少。比如:③魚の目———鸡眼。④ほらを吹く———吹牛。 ⑤腐っても鯛———瘦死的骆驼比马大。⑥鯛の尾より鰯の頭———宁为鸡首,不为牛后。以前,中国农耕的主要劳动力是牛,而鸡则是中国农村最常见的家禽。因此,在汉语里用牛和鸡作比喻的表达较多。总之,比喻表达和人们生活的自然环境、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密切相关。日本水资源丰富,在比喻乱花钱等奢侈浪费行为时,日本人喜欢用「湯水のように使う」来表达,而作为农耕大国的中国,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则用“挥金如土”来形容。另外,汉语用“小葱拌豆腐”比喻“清清楚楚”;用“姜还是老的辣”来比喻用经验的人很厉害。这是因为小葱、姜是中国菜不可缺少的调味品,深受中国人的喜爱,这些都可以说是中国人生活的真

试析汉语方言的语音差异对修辞的影响

试析汉语方言的语音差异对修辞的影响 作者:黄瑶 来源:《参花·下半月》2016年第06期 摘要:汉语方言是当代汉语共同语的区域变体,也是其形成的关键要素。很长时间以来,语音修辞的研究比较少,对于语音差异中非常明显的方言修辞更少。基于此,本文探讨了汉语方言的语音差异对修辞的影响。 关键词:汉语方言语音差异修辞 当前,方言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依然起着至关重要的交际作用,甚至于起着普通话不能够代替的不同区域之间文化枢纽的作用,如果机械性地把一些方言作品直接翻译为普通话,势必会失去作品原有的风格。因此,方言的修辞一定要和方言的特点联系起来,才能将方言作品完美地呈现出来。 一、汉语方言语音的差异 (一)南北之别 我国地域辽阔,人员分布比较广泛,汉语也分布在每一个地区中,由于每个地区受到历史文化的影响,在方言上有很大的区别,一般都表现在语音上。自古以来,汉族就有了南北之分,北朝的时候大家都将北方的汉人或者是被汉化了的北方民族统一叫做“汉儿”,如北朝民歌《折杨柳歌词》中就这样描述的:“遥看孟津河、杨柳郁婆、我是虏家儿、不解汉儿歌。”与此相反,南方的汉人就被统一叫做“吴儿”,如《晋书·隐逸传·夏统》中就这样描述的:“此吴儿是木人石心也。”到了唐代,“汉儿”和“吴儿”的称呼依然盛行,但是到了宋代和辽金时代,“吴儿”的称呼就没有再被使用了,因为东南各个地方的方言在唐宋之前就已经定型了,北方的汉人逐渐进入这些区域进行定居,不同地方和不同时期的人都把自己原住地的口音保留了下来,南来的移民与这些民族的原住民进行了民族融合,必然有南方民族的语言成分融合进来。 (二)声调和音变方面 在声调方面,北方的声调绝大多数是失去入声,由原入声变成了阴平、阳平、上声与去声。而南方的声调绝大多数都保留了入声。例如,北方声调中的入声韵尾消失了,明太祖名为朱棣,由于入声变为了去声之后没有了韵尾,“迪”和“棣”就变为了同一个音调。而在南方各个方言的声调系统中,其声调类别也是非常多的。并且有的方言是上去声而不区分阴阳,也会有六声的声调,比如客家方言。 在音调方面,北方方言里面一直都存在着儿化音和轻声,南方方言中儿化音和轻声是非常少的。而南方方言经常出现连续变调和文白异读,比如闽南话和吴家方言就表现得非常复杂,北方方言和南方方言相较而言,就显得比较简单。

从认知语言学看翻译中的文化差异现象

从认知语言学看翻译中的文化差异现象 从认知语言学看翻译中的文化差异现象 摘要:认知语言学是一门坚持体验哲学观,以身体体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一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着力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方式,并通过认知方武和知识系统等努力对语言作出一次性解释的新兴的跨领域的学科。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支持翻译的体验性,多重互动性,创造性等特点。认知语言学关于体验与认知关系的理论为在文化差异这个前提下最大程度的表达原作提供了较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翻译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0g)-20-0044-1 认知,就是认识,指人类认识客观事物,获得知识的活动,包括知觉、记忆、学习、言语、思维和问题解决等过程。由于认知语言学尚未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学科,各路学者对其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可以权宜地将认知语言学理解为一门坚持体验哲学观,以身体体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一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着力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方式,并通过认知方式和知识系统等努力对语言作出一次性解释的新兴的跨领域的学科。 翻译,是按照原文的形、神、义、情、谋篇布局进行再创造的过程。这既是语言置换同时也是一种语言艺术,并且是一种充满想象力和创造性的艺术。随着翻译理论和教学法的发展,人们越来越体会到译者作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翻译不是一个单纯的对原语解码和对译语重新编码的过程,而是一个双重认知过程。 我们都知道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是翻译时必须考虑的一种语境,所以翻译时不能将翻译的言语内容和文化分开来处理。语言的翻译不仅是语符表层指称意义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的相互沟通和移植,它涉及了两种语言更涉及了两种语言所属的文化,而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是必然存在的。 事实上每种文化都具有自己的民族特点,是不同民族的特殊历史和地理环境里的品格与特征。著名的社会科学家萨比尔在20世纪初就提出“文化乃是社会的所想和所为”,它像一面镜子反映出某种社会和文化表象与实质。例如:满月,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这意味着团圆和重聚,并且还有着对月亮的美丽联想,如嫦娥,玉兔等。但在西方人看来,满月却能够使人做出古怪危险的事。比如说在一些志异故事中,狼人通常会在满月变身为狼,不难看出满月代表了一个诡异且不可知的形象。 翻译学者们认为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弄清楚词语的文化信息和内涵,有助于全面准确并深刻地理解词汇的意义,进而有助于翻译,以避免不必要的文化误解,对于文化内涵不同的词汇应该特别慎重,切忌望文生义。这就突出了对译者的创造性的要求。 美国认知语言学家莱可夫(George Lakoff)和约翰逊(Mark Johnson)所倡导的基于体验哲学的认知语言学,对语言本质和认了理解问题做出了全新的全是,显示出了非常强大的生命力。早在文学翻译的创造性这一问题的解释力上,这一理论与传统的语言学和之后兴起的解构主义、阐释学以及文化学派相比也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认知语言学肯定了认知主体在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作用,却又提出了现实体验对认知主体创造性认知因素的限制作用。 认知语言学关于体验与认知关系的理论为分析和描写文学翻译主体性这一十分关键的翻译研究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明确了译者主体性发挥的课题、过程及目的,规定了译者主体发挥的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认知语言学要求译者必须建立明确的语篇意识,强调篇章的完整性,主要把握原语篇的整体意义、主旨和风格,从而在译文中忠实地的再现原语篇的交际功能和语用功能。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还认为翻译具有体验互动性。

语言学专业毕业论文 认知语篇分析的文化语言学视角

语言学专业毕业论文认知语篇分析的文化语 言学视角 在语言学专业的毕业论文中,认知语篇分析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将从文化语言学的视角出发,探讨认知语篇分析在语言学研究中 的应用和意义。 一、引言 在全球化和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了解语言与文化之间的 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意义。而文化语言学作为语言学和人类学 交叉的研究领域,为我们揭示了语言与文化的紧密联系。认知语篇分 析作为文化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可以深入挖掘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 二、认知语篇分析的基本概念 认知语篇分析是以认知学为基础,探讨语篇结构、语义和认知过程 之间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它旨在揭示人们在语篇中如何通过认知过 程来理解和解释语义信息。在文化语言学的视角下,认知语篇分析能 够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语篇结构和意义的差异。 三、认知语篇分析的应用领域 1. 广告语言分析 广告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其语言使用和信息传递方式的背后 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运用认知语篇分析的方法,研究者可以

深入挖掘广告语言中的文化符号和隐喻,揭示广告所传达的文化价值观和观念。 2. 新闻报道分析 新闻报道作为一种日常的信息传递方式,其语言使用也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通过认知语篇分析,可以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新闻报道的语义信息,揭示其中的文化隐喻和价值观。 3. 语言教学与学习 在语言教学与学习中,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语篇结构和理解方式的差异对于提高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运用认知语篇分析的方法,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语篇结构和意义,提高语言学习效果。 四、认知语篇分析的研究案例 1. 高、低语境文化下的广告隐喻分析 通过对高、低语境文化下广告隐喻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广告隐喻使用差异,进一步理解不同文化中的观念和价值观。 2. 新闻报道中的社会角色刻画 研究新闻报道中的社会角色刻画可以揭示不同文化中对社会角色的认知差异,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新闻报道。 3. 跨文化语言教学与学习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汉日比较句对比分析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汉日比较句对比分析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汉日比较句对比分析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比较句在汉语中多以“比”字句的形式出现。翻译是一种复杂的语际活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编码—传递—解码”这一过程,而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交际的语用现象。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依据,从语义、语用及译本对比三个方面,对日本小说家芥川龙之介《罗生门》中的比较句进行对比分析。在句式结构上,将《罗生门》中的比较句归纳为四种类型。在语义层面上,主要对比较句的语义范畴平比、差比、极比进行了阐述。在对比分析层面,可以发现各个译本对于原句的翻译有相似也有不同。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比较句;汉日对比;《罗生门》 一、认知语言学概论 认知语言认为,语言是人类认知能力的体现,无论何种语言形式都是认知能力的体现。人类在对现实世界体验的基础上通过认知加工而逐步形成了句法,在不同的语言社团中人们对相同的事件会有不同的感知方式和认识能力,映射的结构和程序也不尽相同。因此,对同一基本事件,在不同语言中能映射出相同的或不同的句法结构,这就形成了相同或不同的语法形式。 认知语言指出,句法是以语义为基础的,语义是概念或意向形成的过程,是通过人的认知能力与对客观世界的理解来实现的。传统语义学认为,语义是句子的真值条件,语义就是使句子为真的条件。这个条件虽然客观,但是也显得比较死板。语言现象是非常纷繁复杂的,人类语言的恣意性很强,无论采用何种语义的形式手段都难以包含、描绘出语义。因此,借用认知语言学框架理解语义能很好地解决形式语言学没有涉及到的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的问题。 通常认为,语用学是一门研究特定语境中语言含义的学科。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语用则强调人的认识能力对于理解语言的语用含义的重要性。在语言学研究中,要把语义和语用截然分开,似乎是不太可行的。语义和语用都是在历时和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