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外翻畸形的研究进展

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外翻畸形的研究进展当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已成为治疗各种晚期膝关节炎

的一种持久有效方法,对减轻膝关节疼痛,恢复膝关节良好的解剖力线,具有良好的效果。晚期膝关节炎患者通常伴有各种膝关节畸形,最常见的为内翻畸形和外翻畸形。然而,膝外翻畸形对矫形外科医生而言是一个严峻的挑战。骨缺损、外侧副韧带的挛缩或内侧副韧带松弛对TKA造成很大的困难。因此,如何达到关节的平衡,恢复膝关节力线成为TKA的关键。

1 膝外翻畸形的流行病学

随着TKA技术日渐成熟,已在全世界广泛开展,为各种晚期膝关节炎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在美国,2008年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例数超过650,000例[1]。大于50岁人群中,约4.8%的女性和约3.4%的男性已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2]。其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为TKA最主要的病因,约占94%-97%[3]。需行TKA手术的患者中,伴随有膝外翻畸形的约占10%-15%,男女比例约为1:9[4]。

2 膝外翻畸形的分型

Ranawat AS[5]把膝外翻畸形分为3型。其中1型外翻小于10度,在内翻应力下可畸形纠正,约占膝外翻总数的80%,此类患者中内侧副韧带未受损。2型患者外翻在10-20度,内侧副韧带虽然被过度拉伸,但保留部分功能,约占15%。3型外翻大于20度,内侧副韧带功能丧失,约占5%,此类病例在选择人工膝关节假体时,需要优先选用限制性假体。

3 膝外翻畸形的手术入路选择

对于膝外翻畸形患者,充分的软组织松解是手术的关键和挑战,而选择有利于软组织松解的手术入路,则是手术成功的前提。髌旁内侧入路在80年代以前较流行,被认为是最经典的膝关节置换手术入路,为大多数骨科医生所采用[6]。吕厚山等[7]对87例膝外翻患者使用内侧髌旁入路行TKA治疗,术后平均随访33.8个月,指出对于膝外翻畸形的患者,采用髌旁内侧入路、常规截骨配合单纯外侧软组织松解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膝外翻畸形伴随膝关节外侧结构的挛缩以及内侧结构的松弛。如何充分松解膝关节外侧软组织结构成为手术成功的关键。在90年代初,Keblish[8]首先报道使用髌旁外侧入路对膝外翻患者施行TKA,并对53例患者进行2年的随访,获得良好的效果。Stern等[9]通过134例膝外翻畸形行髌旁内侧入路的研究后认为,内侧入路难以取得良好的软组织平衡。并且,内侧入路的优良率为71%,而外侧入路则达到88%。而Hay[10]等在对32例膝外翻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中报道,两种入路在膝关节ROM、KSS评分上无明显差异,但外侧入路具有更好的髌股轨迹。鉴于外侧入路的一些常见并发症,Hay[10]等不建议在髌骨轨迹正常的患者常规使用外侧入路。Hirschman等[11]在比较两种入路对外翻畸形的疗效的长期随访研究中发现,髌旁外侧入路合并胫骨结节截骨组在膝关节屈曲度、VAS评分、患者满意度以及步行的距离等方面都更具优势。但使用髌旁外侧入路组的翻修率(4.5%)则较内侧入路组(1.5%)高。对于使用髌旁外侧入路是是否需要配合胫骨结节截骨已有不同意见,Boyer[12]等对63例膝外翻畸形畸形手术,且平均7年的随访中发现,使用髌旁外侧入路均效果良好,且不需进行胫骨结节截骨。Apostolopoulos等[13]对24例膝外翻患者手术时,常规使用髌旁外侧入路,且配合胫骨结节截骨,术后康复良好,均未出现胫骨结节骨折不愈合、内固定物松动等并发症。Satish等[14]提出胫骨结节截骨可更好的显露术野,但其缺点亦不能忽视,如增加手术时间,截骨块固定困难、截骨块分离不愈合、增加髌前痛机会、增加治疗费用等。Sekiya等[15]在分析髌旁外侧入路较内侧入路获得更好的膝关节ROM时指出,股内侧肌位于髌骨的止点较股外侧肌位于髌骨的更远侧,髌旁内侧入路会切断更多的肌肉止点,从而影响肌肉的收缩功能。因此,手术入路的选择应根据患者膝关节外翻畸形的病理改变、严重程度以及患者体型等因素综合考虑,外翻程度较轻、由骨缺损引起或软组织挛缩程度较轻的病例,可考虑使

用髌旁内侧入路。对于合并有髌骨脱位、外侧结构挛缩严重患者,建议使用髌旁外侧入路,

在达到更好地软组织松解同时,可以减少对髌骨血运的破坏。

4 膝外翻畸形假体的选择

对于膝外翻畸形,矫正畸形和恢复韧带的平衡是膝关节假体能够获得长期寿命的两个重

要因素,对于外翻畸形,很难同时满足这两点,尤其是合并外翻大于20的患者[16]。Stern

和Miyasaka[16,17]等认为膝外翻畸形在假体选择时应首先考虑膝关节内侧韧带的松弛情况。

为了同时达到以上两点,很多学者倾向于使用限制性高的假体,如(CCK、铰链膝等)。

Naudie[18]等提出,在严重内、外翻畸形的患者中,为了达到膝关节的软组织平衡,使用限

制性假体是有必要的。在内侧副韧带功能完全丧失的情况下,必须使用限制性假体。在能够

获得屈伸平衡的内外侧对等间隙的情况下,尽量使用非限制性假体。Pour[19]等对43例人工

膝关节翻修的研究中认为使用高限制性假体具有较高的翻修率,即使铰链膝等在更新假体的

设计,但5年以上的生存率却少于70%,且在翻修的过程面临着更多的骨缺损,翻修手术难

度较非限制性假体大。关于使用PS假体还是CR假体的问题上,目前二者的优劣尚无定论,

但在严重外翻畸形中,挛缩的后交叉韧带可能不利于软组织平衡,往往需要对其进行松解,

则需使用后交叉替代型假体。但E.Koskinen等[20]指出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截骨量较少,

适合于相对年轻患者,在合并外翻畸形I度-II度患者中使用,仍可达到良好的效果。Miyasaka等[16]对60例膝外翻患者使用CR假体,其13年以上的生存率达到91%。

5 软组织平衡的探讨

软组织不平衡可以引起金属假体与聚乙烯之间的应力集中,加速内衬磨损而导致假体磨

损松动。对于外翻畸形患者,通常伴有外侧结构的挛缩以及内侧结构的松弛,因此,对外侧

结构的充分松解对达到间隙平衡至关重要。膝关节外侧结构一般包括髂胫束、外侧副韧带、

后外侧关节囊、腘肌腱、腓肠肌外侧头、股二头肌腱等。Buechel[21]提出,按照髂胫束、外

侧副韧带、腘肌腱的三部松解法的顺序进行松解,可达到良好的松解效果。Whiteside[22]通

过对231例膝外翻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病例进行研究,提出对外侧结构的松解应该是有选

择性的,选择性松解髂胫束以及后外侧关节囊,可对伸膝时外侧间隙紧张有良好效果。而松

解外侧副韧带及腘肌腱则对屈曲时外侧间隙紧张有良好效果。McAuley等[23]对100例膝外翻患者行TKA手术,平均随访8.2年后发现,内侧髌旁入路均可达到良好效果。但若同时对外

侧副韧带及腘肌腱进行松解,日后翻修的风险将增加20倍,因此他建议为了延长假体的使

用寿命,术后应至少保留一个外侧稳定结构。Apostolopoulos等[24]在对24例膝外翻患者进

行平均11.5年随访后提出相反意见,在24例患者中,外侧副韧带及腘肌腱均被松解,效果

均为满意,且在随访期间均未需要翻修。膝外翻畸形常常合并胫骨外翻,Keblish等[4]提出,

通过对髂胫束的松解即可纠正胫骨外翻。对于外侧结构严重挛缩患者,J. Brilhault等[25]提出,可以通过股骨外侧髁的滑行截骨,对外侧副韧带止点进行滑移,重新固定,既可避免过度松

解外侧软组织,保护关节的稳定性,又可相对容易获得一个伸直及屈曲对等的间隙。Paul等[26]提出,在对外侧结构松解的同时,可对内侧副韧带进行紧缩,对获得一个对等的内外侧

间隙有良好的效果。

6 股骨远端截骨的探讨

TKA的效果是基于精准的截骨、正确的假体安放和下肢力线的恢复。股骨远端截骨理论

上应垂直于下肢的力线轴,为了实现这一点,在利用股骨随内定位时,需要测量股骨外翻角度,即股骨的解剖轴与下肢力线轴的夹角(VCA)。一般有三种方法决定VCA,第一种根据

术者经验在5度、6度、7度中选取;第二在术前x线上测量VCA的大小;第三种则需要通

过计算机导航模拟。多数学者认为,假体安放的角度在3度以内是可以接受的。而在截骨的

时候,操作的误差一般在1度左右,所以,术前计划股骨外翻截骨角度的误差大于2度是不

能接受的。Nagamine等[27]通过对133例患者的研究表明,超过50%的内翻患者有较大的VCA,可能与股骨干的弯曲有关。Kharwadkar等[28]对83例患者的研究中发现,VCA的平均

角度为5.5度+-0.9度,范围则是3.3度-7.6度,建议5-6度的外翻截骨对于简单的TKA是安

全的。

综上所述,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外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明确,可明显改善膝关节功能。但膝外翻畸形的手术难度要远大于膝内翻,需要术者对手术入路,膝关节解剖以及软组织松

解的步骤非常熟悉,不断累计经验,不断改进。

参考文献

[1] 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 HCUPnet: 2008 outcomes by patient and hospital characteristic for ICD-9-CM principal procedure code.

[2] Alexander M. Weinstein, BA*, Benjamin N. Rome, BA*, William M. Reichmann, MA, Jamie

E. Collins, MA, Sara A. Burbine, BA,Thomas S. Thornhill, MD, John Wright, MD, Jeffrey N. Katz, MD, MSc, and Elena Losina, PhD. Estimating the Burden of Total Knee Replace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3] National Joint Registry. National Joint Registry for England and Wales: 7th annual report. 2010.

https://www.360docs.net/doc/3419229236.html,/NjrCentre/Portals/0/NJR%207th%20Annual%20Report%202010.pdf (accessed Dec 16, 2011).

[4] Keblish PA.The Lateral Approach for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J Knee Surg. 2003

Jan;16(1):62-8.

[5] Ranawat AS, Ranawat CS, Elkus M, Rasquinha VJ, Rossi R,Babhulkar S (2005)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for severe valgus deformity. J Bone Joint Surg [Am] 87:271–284

[6] 吕厚山.主译.膝关节外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6—20.

[7]吕厚山,关振鹏.膝关节外翻畸形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华外科杂志, 2005,43(20); 1305-1308

[8] Keblish PA. The lateral approach to the valgus knee: surgical technique and analysis of 53 cases with over two-year follow-up evaluation. Clin Orthop 1991;271:52-62.

[9] Stern SH, Moeckel BH, Insall JN (1991)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in valgus knees. Clin Orthop Relat Res 273:5–8

[10] Hay GC, Kampshoff J, Kuster MS (2010) Lateral subvastus approach with osteotomy of

the tibial tubercle for total knee replacement: a 2 year prospective, randomised, blinded controlled trial. J Bone Joint Surg 92B:862–866

[11] Hirschmann MT, Hoffmann M, Krause R, Jenabzadeh RA,Arnold MP, Friederich NF (2010) Anterolateral approach withtibial tubercle osteotomy versus standard medial approach for primary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does it matter? BMC Musculoskelet Disord 11:167

[12] Boyer P, Boublil D, Magrino B, et al. Total knee replacement in the fixed valgus deformity using a lateral approach: role of the automatic iliotibial band release for a successful balancing. Int Orthop 2009;33(6):1577.

[13] Apostolopoulos AP, Nikolopoulos DD, Polyzois I, et al.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in severe valgus deformity: interest of combining a lateral approach with a tibial tubercle osteotomy. Orthop Traumatol Surg Res 2010;96(7):777.

[14] Satish BR1, Ganesan JC, Chandran P, Basanagoudar PL, Balachandar D.Efficacy and mid term results of lateral parapatellar approach without tibial tubercle osteotomy for primary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in fixed valgus knees.J Arthroplasty. 2013 Dec;28(10):1751-6.

[15] Sekiya H1, Takatoku K, Takada H, Sugimoto N, Hoshino Y. Lateral approach is advantageous i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for valgus deformed knee. Eur J Orthop Surg Traumatol. 2014 Jan;24(1):111-5. doi: 10.1007/s00590-012-1137-2. Epub 2012 Nov 21.

[16] Miyasaka KC, Ranawat CS, Mullaji A. 10- to 20-year follow up of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for valgus deformities. Clin Orthop 1997;345:29—37.

[17] Stern SH, Moeckel BH, Insall J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in valgus knees. Clin Orthop 1991;273:5—8.

[18] Naudie DD, Rorabeck CH. Managing instability i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with constrained and linked implants. Instr Course Lect 2004;53:207—15.

[19] Pour AE, Parvizi J, Slenker N, Purtill JJ, Sharkey PF. Rotating hinged total knee replacement: use with caution. J Bone Joint Surg (Am) 2007;89:1735—41.

[20] Koskinen E, Remes V, Paavolainen P, Harilainen A, Sandelin J, Tallroth K, Kettunen J, Ylinen P. Results of total knee replacement with a cruciate-retaining model for severe valgus deformity--a study of 48 patients followed for an average of 9 years. Knee. 2011 Jun;18(3):145-50.

[21] Buechel FF. A sequential three-step lateral release for correcting fixed valgus knee deformities during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Clin Orthop Relat Res. 1990 Nov;(260):170-5.

[22] Whiteside LA. Selective ligament release i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of the knee in valgus. Clin Orthop Relat Res 1999;367:130.

[23] McAuley JP, Collier MB, Hamilton WG, et al. Posterior cruciate-retaining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for valgus osteoarthritis. Clin Orthop Relat Res 2008;466(11):2644.

[24] Apostolopoulos AP, Nikolopoulos DD, Polyzois I, et al.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in severe valgus deformity: interest of combining a lateral approach with a tibial tubercle osteotomy. Orthop Traumatol Surg Res 2010;96(7):777.

[25] Brilhault J, Lautman S, Favard L, Burdin P. Lateral femoral sliding osteotomy lateral release i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for a fixed valgus deformity. J Bone Joint Surg Br. 2002

Nov;84(8):1131-7.

[26] Paul J. Favorito, MD, William M. Mihalko, MD, PhD, and Kenneth A. Krackow, MD.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in the Valgus Knee. J Am Acad Orthop Surg 2002;10:16-24.

[27] Nagamine R, Kondo K, Ikemura S, Shiranita A, Nakashima S, Hara T, Ihara H, Sugioka Y. Distal femoral cut perpendicular to the mechanical axis may induce varus instability in flexion in medial osteoarthritic knees with varus deformity i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a pitfall of the navigation system.J Orthop Sci. 2004;9(6):555-9.

[28] Kharwadkar N1, Kent RE, Sharara KH, Naique S. 5 degrees to 6 degrees of distal femoral cut for uncomplicated primary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is it safe? Knee. 2006 Jan;13(1):57-60. Epub 2005 Aug 25.

国内关于髋,膝关节置换的现状及发展规划

中国髋、膝关节置换的现状及展望 关节置换术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成为治疗各类中晚期关节疾病的标准手术之一,关节置换能够有效地缓解疼痛,重建关节功能。目前全世界每年接受髋、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已超过了100万,而且接受关节置换人数每年都在不断地增长。我国目前尚无详细的数据,但据估计每年接受关节置换患者数量已在20万左右,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过去由于经济原因无法接受治疗的中晚期关节疾病患者将有机会接受关节置 换治疗。与此同时,在广大关节外科医生和材料工程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关节外科领域在假体设计、新材料的应用、手术操作技术以及并发症预防等方面取得长足的进展。国内许多生产厂商也不断增加投入,研究、开发适合于中国国人特点的关节假体。同时,越来越多的医院重视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随访。虽然关节置换经过多年的努力,临床效果大大提高,但是一些问题如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磨损碎屑引起的骨溶解导致假体松动、脱位、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问题尚不能完全避免,进而影响关节置换效果,使每年因各种原因导致假体固定失败需要翻修的数量同样也在不断增加,翻修对关节外科医生来说是一个挑战。本文就关节外科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和我国关节外科现状及发展趋势做一探讨,以便更好地促进我国关节外科技术总体提高。

一、初次关节置换 (一)初次髋关节置换 1. 流行病学:据各类假体使用情况初步估计,我国每年接受关节置换患者数量在20万左右,接受髋关节置换的主要原发疾病包括股骨头坏死、髋关节发育不良骨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股骨颈骨折、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感染治愈后骨关节炎以及各类髋关节疾病继发骨关节炎(如儿童期Perthes病、股骨头骨骺滑脱)等;在我国股骨头坏死是患者接受全髋关节置换的主要原发疾病之一,而西方国家接受髋关节置换的多是骨关节炎。 2. 初次全髋关节置换负重界面: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已经成为最成功的外科手术之一。而THA术后关节负重界面磨损产生磨损颗粒并由此引发局部产生异物反应,进而导致假体周围发生骨溶解、无菌性松动,假体周围骨溶解、无菌性松动已经成为影响THA远期临床效果最主要的原因。特别是年轻患者,THA术后对关节功能要求高、活动量大,因此这类人群THA术后关节负重界面磨损产生的磨损颗粒数量相对较多,结果导致产生假体周围骨溶解、无菌性松动的危险性增加。 因此,如何降低关节负重界面的磨损以及减少磨损颗粒的产生、降低磨损颗粒诱发局部的异物反应,从而延长假体生存期、提高THA中远期临床效果就成为关节外科领域所关注的重点。过去近30年里,第二代金属材料、高交联聚乙烯、及新型生物陶瓷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关节外科的整体治疗效果。

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外翻畸形的研究进展

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外翻畸形的研究进展当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已成为治疗各种晚期膝关节炎 的一种持久有效方法,对减轻膝关节疼痛,恢复膝关节良好的解剖力线,具有良好的效果。晚期膝关节炎患者通常伴有各种膝关节畸形,最常见的为内翻畸形和外翻畸形。然而,膝外翻畸形对矫形外科医生而言是一个严峻的挑战。骨缺损、外侧副韧带的挛缩或内侧副韧带松弛对TKA造成很大的困难。因此,如何达到关节的平衡,恢复膝关节力线成为TKA的关键。 1 膝外翻畸形的流行病学 随着TKA技术日渐成熟,已在全世界广泛开展,为各种晚期膝关节炎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在美国,2008年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例数超过650,000例[1]。大于50岁人群中,约4.8%的女性和约3.4%的男性已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2]。其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为TKA最主要的病因,约占94%-97%[3]。需行TKA手术的患者中,伴随有膝外翻畸形的约占10%-15%,男女比例约为1:9[4]。 2 膝外翻畸形的分型 Ranawat AS[5]把膝外翻畸形分为3型。其中1型外翻小于10度,在内翻应力下可畸形纠正,约占膝外翻总数的80%,此类患者中内侧副韧带未受损。2型患者外翻在10-20度,内侧副韧带虽然被过度拉伸,但保留部分功能,约占15%。3型外翻大于20度,内侧副韧带功能丧失,约占5%,此类病例在选择人工膝关节假体时,需要优先选用限制性假体。 3 膝外翻畸形的手术入路选择 对于膝外翻畸形患者,充分的软组织松解是手术的关键和挑战,而选择有利于软组织松解的手术入路,则是手术成功的前提。髌旁内侧入路在80年代以前较流行,被认为是最经典的膝关节置换手术入路,为大多数骨科医生所采用[6]。吕厚山等[7]对87例膝外翻患者使用内侧髌旁入路行TKA治疗,术后平均随访33.8个月,指出对于膝外翻畸形的患者,采用髌旁内侧入路、常规截骨配合单纯外侧软组织松解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膝外翻畸形伴随膝关节外侧结构的挛缩以及内侧结构的松弛。如何充分松解膝关节外侧软组织结构成为手术成功的关键。在90年代初,Keblish[8]首先报道使用髌旁外侧入路对膝外翻患者施行TKA,并对53例患者进行2年的随访,获得良好的效果。Stern等[9]通过134例膝外翻畸形行髌旁内侧入路的研究后认为,内侧入路难以取得良好的软组织平衡。并且,内侧入路的优良率为71%,而外侧入路则达到88%。而Hay[10]等在对32例膝外翻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中报道,两种入路在膝关节ROM、KSS评分上无明显差异,但外侧入路具有更好的髌股轨迹。鉴于外侧入路的一些常见并发症,Hay[10]等不建议在髌骨轨迹正常的患者常规使用外侧入路。Hirschman等[11]在比较两种入路对外翻畸形的疗效的长期随访研究中发现,髌旁外侧入路合并胫骨结节截骨组在膝关节屈曲度、VAS评分、患者满意度以及步行的距离等方面都更具优势。但使用髌旁外侧入路组的翻修率(4.5%)则较内侧入路组(1.5%)高。对于使用髌旁外侧入路是是否需要配合胫骨结节截骨已有不同意见,Boyer[12]等对63例膝外翻畸形畸形手术,且平均7年的随访中发现,使用髌旁外侧入路均效果良好,且不需进行胫骨结节截骨。Apostolopoulos等[13]对24例膝外翻患者手术时,常规使用髌旁外侧入路,且配合胫骨结节截骨,术后康复良好,均未出现胫骨结节骨折不愈合、内固定物松动等并发症。Satish等[14]提出胫骨结节截骨可更好的显露术野,但其缺点亦不能忽视,如增加手术时间,截骨块固定困难、截骨块分离不愈合、增加髌前痛机会、增加治疗费用等。Sekiya等[15]在分析髌旁外侧入路较内侧入路获得更好的膝关节ROM时指出,股内侧肌位于髌骨的止点较股外侧肌位于髌骨的更远侧,髌旁内侧入路会切断更多的肌肉止点,从而影响肌肉的收缩功能。因此,手术入路的选择应根据患者膝关节外翻畸形的病理改变、严重程度以及患者体型等因素综合考虑,外翻程度较轻、由骨缺损引起或软组织挛缩程度较轻的病例,可考虑使

膝外翻畸形患者的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综述

膝外翻畸形患者的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综述 膝外翻畸形相对膝内翻畸形而言,比较少见,约占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kneearthroplasty,TKA)患者的10%[1]。膝外翻畸形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骨或软组织的解剖变异,如股骨髁发育不良、髌骨轨迹变化、外侧软组织紧缩和内侧软组织松弛等[2]。根据其畸形严重程度和软组织功能状态等可分为3型[3]。Ⅰ型:外翻角小于10°,伴有外侧软组织挛缩,而内侧副韧带(medialcollateralligament,MCL)完好,可通过手法矫正,这一类型约占总数的80%;Ⅱ型:外翻角在10°~20°,外侧软组织紧缩,MCL被拉伸但仍有部分功能,约占总数的15%;Ⅲ型:外翻角大于20°,外侧软组织绷紧,同时内侧稳定结构失去功能,约占总数的5%。由于膝外翻畸形所具有的一些骨和软组织的特征性改变,需要术者对于手术入路、术中切骨、软组织处理和假体选择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因此膝外翻畸形的TKA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现就相关方面作一综述。 1术前准备 1.1影像学准备 影像学检查对于评估骨量和制定手术计划都具有重要作用。患者在站立负重位下拍摄膝关节前后位、侧位、髌骨轴位以及双下肢全长片。在膝关节前后位片上,分别经过股骨干、胫骨干做两条直线。与胫骨干直线垂直划线,高度以外侧胫骨平台为基准,此为胫骨平台的拟切骨线;而股骨拟切骨线的确定相对复杂,标准的外翻5°~7°切骨只适用于临床36%的患者[4],因此基于股骨解剖轴和机械轴夹角确定的个性化股骨远端切骨更有价值。在TKA中负重位的双下肢全长位片尤为重要,摄片时双侧髌骨向前,可保证胫骨是垂直的,尽可能减少旋转。全长片不仅有助于精确地测量下肢力线与解剖轴关系,确定畸形角度,计划术中切骨,更是被推荐用于存在胫骨近端内翻的膝外翻畸形时假体的选择[5]。 1.2膝关节评估 评估患者在仰卧和负重位时膝关节的整体力线情况,通过观察患

单髁关节置换术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研究进展(完整版)

单髁关节置换术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研究进展(完整版) 单髁关节置换术(UKA)是治疗单间室骨关节炎(OA)的重要手段。UKA主要适用于60岁以上膝关节轻中度畸形、体重较轻的单间室病变患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肥胖、髌股关节退行性变、前后交叉韧带损伤等并非UKA绝对禁忌证,使得其临床适应证进一步扩大。虽然UKA存在操作复杂、翻修率高等问题,但与胫骨高位截骨术(HTO)相比,UKA的术后疗效显著且持久;而与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相比,UKA具有创伤小、效果好及术后恢复快等明显优势。随着微创UKA的开展以及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的应用,UKA的发展更为迅速;UKA联合运动疗法及关节镜清理术亦受到广大骨科医师的重视。本文就UKA治疗单间室OA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单间室膝骨关节炎;单髁关节置换术;胫骨高位截骨术;全膝关节置换术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以关节软骨变性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疾病,我们的前期研究发现国人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高达8.1%[1],其中超过30%的患者仅为单间室破坏,内侧间室的破坏比率远高于外侧间室。终末期膝OA常需要进行关节置换,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用于治疗单间室OA已经有50余年历史。早期由于UKA适应证把握不好、技术不

成熟和假体设计缺陷等问题,导致疗效欠佳。近年来,随着手术技术成熟以及假体不断改进,UKA得到快速发展,以术中创伤小、出血少、截骨量少、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关节本体感觉好、膝关节活动度大等优点而成为单间室膝关节炎的首选疗法。目前,UKA 的主要技术包括微创小切口术和计算机辅助导航术,其假体类型主要为以Oxford单髁为代表的活动平台和以ZimmerM/G假体为代表的固定平台。 https://www.360docs.net/doc/3419229236.html,A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UKA的适应证:①分离的内侧或外侧隔室OA或骨坏死;②60岁以上老年患者;③体重82kg以下;④内外翻畸形<15°,被动活动可伸直;⑤屈曲挛缩<5°和膝关节活动度≥90°。UKA的禁忌证:①存在前交叉韧带损伤、对侧间室及髌股关节较严重的退行性变者;②年龄<60岁者;③BMI≥35kg/m2者;④活动要求较高者;⑤炎性关节病(如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2-5])者。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UKA适应证不断扩大。Kuipers等[6]对437例UKA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6年,指出体重和髌股关节OA 并非绝对禁忌证。Murray等[7]对2348例患者随访5年,认为BMI 升高虽然会导致患者手术时间提早,但BMI对患者术后假体的使用和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American knee society knee score,KSS)没有影响,认为肥胖并非UKA的绝对禁忌证。在对46例前交叉韧带(anteriorcruciateligament,ACL)缺损的内侧间室病变患者进行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训练的研究进展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训练的研究 进展 【摘要】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是利用人工材料置换损坏关节以矫正 肢体力线平衡的一种手术,该术式主要适用于关节疼痛严重、出现畸形,活动受限,严重影响生活起居的患者,比如严重的膝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创伤 性关节炎及股骨远端病变等。通过该术式,能有效缓解关节疼痛,改善关节功能 和变形,提升膝关节的稳定性和活动度,从而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如 果患者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没有及时进行康复训练,会导致膝关节粘连、僵硬、活动度差等,很难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因此,本文就人工全系关节置换术 后康复训练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康复训练;进展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增加,我国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人数 也在逐渐增多,该手术安全、有效,相比较传统手术,具有多方面优势。比如出 血少、疼痛轻、术后恢复快等,因此得到了临床的一致认可。相关研究资料显示[1],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只为关节功能改善提供条件,要想得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术后康复和功能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它关系到今后膝关节功能和活动度。因此, 术后加强患者的康复训练,对恢复关节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增强手术效果等均有着重要意义。鉴于此,以下就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院 内康复训练(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本体感觉训练、行走与步态训练等) 及院后康复训练展开相关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院内康复训练 1.1术后肌力训练 对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而言,术后肌力训练是康复训练中的一个 重要项目,能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防止组织粘连与挛缩,增强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维持关节的稳定性[2]。术后早期进行肌力训练,能促进患肢周围血液循环,

全膝关节置换术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

全膝关节置换术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 【摘要】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膝关节炎的有效方法。然而,全膝关节置换 术后,患者经常出现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肌力下降等问题。康复治疗对 改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有良好作用。本文综述了全膝 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全膝关节置换术;康复治疗;研究进展 骨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功能障碍和慢性疼痛为特征的常见疾病。据估计,每1000名成年人中有125名患者,是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膝关节是 最常见的受累关节。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晚期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良好选择,其 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手术技术和假体材料的使用寿命。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 康复的重点是恢复膝关节活动度,恢复术侧下肢肌力,使患者具有独立生活和参 与活动的能力。 1.国内外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研究现状 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严重膝关节疾病的有效方法。这是近 年来中国开展的最有效的联合重建行动之一。其目的是矫正关节畸形,重建关节 稳定性,恢复和改善关节功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一直在进行关节置 换术。临床实践证明,全膝关节置换术能显著减轻关节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 中短期随访发现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优良率接近90%。1989年,国外研究报道,全 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骨关节炎的症状改善率在7年内达到98.8%,在10年内达到97.3%,在15年内达到90.6%。因此,对于患有严重膝关节疾病的中青年患者, 尤其是那些经历过多次关节切开或关节镜清创且症状没有改善的患者,应实施全 膝关节置换术。 1.全膝关节置换术康复治疗研究 2.1术前预康复

膝骨关节炎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本体感觉的研究进展

膝骨关节炎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本体感觉的研究进展 膝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常见的以关节软骨破坏、骨质增生、滑液 膜炎症等为特征的退行性关节病变。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 被认为是治疗膝骨关节炎末期的有效方法。然而,术后的本体感觉障碍已成为全膝关节置 换术的限制之一,这将影响术后康复的效果。本文将综述当前关于膝骨关节炎患者全膝关 节置换术后本体感觉的研究进展。 术前评估对术后本体感觉的预测是至关重要的,术前评估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包 括疼痛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评估等。研究表明,术前疼痛评分与术后本体感觉的相关性强,术前疼痛评分高的患者更容易出现术后本体感觉障碍。此外,术前膝关节活动度的评估也 可以预测术后本体感觉的障碍,术前活动度受限的患者更容易出现术后本体感觉障碍。 人工关节选型也是影响术后本体感觉的因素之一。目前,人工关节的选型包括单轴式、双轴式和旋转平台式。研究表明,相对于单轴式和双轴式,旋转平台式人工关节可以更好 地恢复本体感觉,因为旋转平台式人工关节可以更好地模拟自然膝关节的旋转运动。 手术操作技术也是影响术后本体感觉的因素之一。术后本体感觉障碍的出现可能与术 中损伤感觉神经有关。因此,术中的操作技术选用和术中损伤感觉神经的保护都是影响术 后本体感觉的因素。研究表明,术中神经保护技术可以减少术后本体感觉障碍的发生率。 除此之外,术后康复也是影响术后本体感觉的因素之一。术后康复的主要内容包括康 复训练和疼痛管理。术后恢复时,应该注意疼痛管理,避免过度使用药物以及进行积极的 物理治疗,这些对恢复术后本体感觉都有重要的作用。 综合以上论述,膝骨关节炎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本体感觉障碍是当前面临的挑战之一,但是众多相关因素可以影响术后恢复的效果。术前评估、人工关节选型、手术操作技 术选用和术后康复管理都是影响术后本体感觉的重要因素,应该得到重视。除此之外,为 了更好地恢复术后的本体感觉,还需要从基础的神经解剖学及病变机制开展更深入的研 究。

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畸形的开题报告

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畸形的开题报告 一、问题概述 膝关节畸形是指膝关节出现一系列形态异常,包括但不限于外形异常、大小不对称、前后方向线姿不正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这类畸形疾病一般包括肌肉、韧带、骨骼等多个方面,由于其病因较为复杂,非手术疗法治疗效果较低。全膝关节置换是一种经典开放手术方法,对于膝关节畸形患者具有明显疗效,本文旨在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畸形的疗效及影响因素,为膝关节畸形患者提供科学且实用的治疗方法。 二、问题背景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断加重,膝关节疾病逐渐成为人们身体健康的重要问题之一。数据显示,超过60岁的人中,膝关节疾病患病率达到至少30%,70岁以上人群中则高达50%以上。膝关节疾病患者往往会因为疼痛、行走受限等问题而导致社交和生活质量严重下降,需要接受有效的治疗方法。与此同时,全膝关节置换手术作为一种在短期内缓解膝关节疼痛的非常见方法,也受到了越来越多患者的关注和采用。 三、问题研究内容和方法 1.研究内容 本文将围绕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畸形的治疗效果和影响因素展开探讨。具体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全膝关节置换介入疗法的治疗原理及治疗效果。 (2)全膝关节置换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及对膝关节功能的恢复程度。 (3)全膝关节置换前后不同时间点患者疼痛程度和生活质量变化情况。 (4)置换手术技术的影响因素及手术效果差异性分析。 2.研究方法 (1)文献综述法。通过检索相关数据库和文献库,收集现有的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畸形的文献,并对其进行系统性评价和分析。 (2)临床数据法。通过查询医院或诊所的临床数据库,获取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的临床数据,以及手术前后的生活质量、疼痛程度、膝关节功能等方面的指标信息。

新型槽式钢板结合股骨髁上内翻截骨术治疗膝外翻畸形

新型槽式钢板结合股骨髁上内翻截骨术治疗 膝外翻畸形 作者:黄德勇,周乙雄,徐辉,周一新,蒋毅,张春雨 【摘要】[目的]探讨股骨髁上内翻截骨术结合新型槽式钢板固定治疗膝外翻畸形的方法和有效性。[方法]自2000年10月~2005年10月之间37例43膝膝外翻患者行股骨髁上闭合楔形截骨术矫正畸形,并使用新型槽式钢板(Giebel钢板/德国Link)固定,其中男7例8膝,女30例35膝;平均年龄为31.2岁(15~70岁)。术前外侧间室有骨关节炎表现者11例13膝,Ahlback分级中Ⅰ度8例10膝,Ⅱ度3例3膝。术前、术后拍摄负重位双膝关节正侧位片及双下肢全长像,测量股骨角及股胫角并进行比较。术后平均1.5年取出内固定并进行随访,了解截骨角度的变化和骨愈合情况,并对骨关节炎患者的疼痛变化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膝外翻畸形得到矫正,股骨角由术前的71.7°(62°~75°)矫正到术后的82.1°(78°~85°),平均矫正10.4°(8°~21°)。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5年(1~2年),34例40膝在术后1年随访时截骨愈合,2例截骨端愈合不佳,经再次手术更换内固定并在截骨处植自体松质骨后获得骨性愈合,1例1膝失随访。伴骨关节炎症状患者中8例10膝术后疼痛明显减轻,3例3膝疼痛消失。[结论]使用新型槽式钢板固定的股骨髁上截骨术手术方便快捷,创伤小,固定安全有效,是一种有效治疗膝外翻畸形的方法。 【关键词】膝外翻;内固定;股骨;截骨

膝外翻是一种常见的膝关节畸形,通常因股骨远端外翻所致,采用股骨远端截骨术治疗膝外翻畸形是目前常用的手术方法,能有效地矫正畸形和预防骨关节炎的发生。本科从2000年10月~2005年10月之间采用新型槽式钢板(Giebel钢板/德国Link公司)固定的股骨髁上内翻截骨术治疗37例膝外翻病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7例43膝,男7例8膝,女30例35膝;平均年龄为31.2岁(15~70岁)。术前拍摄负重位双膝关节正侧位片及双下肢全长像,测量股骨角及股胫角。本组患者术前股骨角为71.7°(62°~75°),股胫角为160.5°(151°~168°)。术前外侧间室有骨关节炎表现者11例13膝,活动时外侧疼痛,但休息时缓解,根据Ahlback 外侧间室关节炎分级,Ⅰ度8例10膝,Ⅱ度3例3膝。 1.2 手术方法 取股骨远端内侧直切口,自膝关节内侧间隙上2 cm处开始向近端延伸,长约8 cm,自股内侧肌与内收肌管之间进入,注意保护后方的神经血管,显露内收肌结节并切开骨膜。自内收肌结节下1.5 cm 处平关节间隙打入第1枚导针,于内收肌结节水平,距第1枚导针1.5~2.0 cm平行打入第2枚导针以确定截骨位置,术中拍摄X线片确定导针位置。紧贴第1枚导针在其近端打入Giebel槽板,根据股骨髁的大小选用不同长度;以第2根导针为楔形截骨的远端截骨线,根据术前计划的截骨角度和对应的截骨量行开口向内的楔形截骨,在

全膝关节置换术研究进展

全膝关节置换术研究进展 尽管全膝人工关节置换远较全髋困难,但只要选择设计满意的假体、合适的病例、正确的手术技术和术前后处理,肯定能获得预期的成功。现就有关进展作一介绍。 1、手术指征 迄今为止,仍很难提出明确的全膝人工关节置换的手术指征。不论是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或其它非感染性关节炎,如关节疼痛并有明显破坏,均可考虑人工关节置换。但应考虑以下三点:(1)病人年龄最好大于60岁,(2)体重不超过80kg,但应根据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和使用情况作出选择。除年龄外,患者生活的质量也是决定手术的一个重要原因,如血友病、骨骼发育不全、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常有多关节病变,人工关节置换常能极好补偿这些年龄患者的严重功能障碍。 2、假体选择 目前市售人工膝关节假体种类繁多,按置换范围假体可分单髁、全髁型,按固定方式分骨水泥型、非骨水泥型,按限制程度又分限制型、非限制型。我们认为:(1)大多数病人可选用骨水泥固定型假体,(2)年纪轻,骨质量较好的病人可选用非骨水泥固定型假体:(3)经验不足者尽量多选用骨水泥固定型假体,即使非骨水泥型假体,尤其是胫骨平台假体,欧美多数人仍然采用骨水泥固定。单髁置换术的适应症为:(1)年龄大于60岁,(2)屈曲挛缩小于5。:(3)内外翻畸形小于15。,(4)交叉韧带完好;(5)另一室负重区无明显软骨糜烂。限制性假体,如绞链式的Guepar型、Sphero—centric型(图1)和Herbert型等,极少用于初次膝置换术病人,仅适用于再次人工膝置换术或骨肿瘤切除重建术,有严重骨质缺损,膝周软组织破坏、关节稳定差等病例。随着手术技术的改进,目前绝大部分膝畸形、关节不稳病人都能通过少限制型、非限制型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得到纠正,因此人们越来越多地趋向于使用这种假体,特别是初次置换的病人.这类假体品种最多,按假体限制程度由高至低排列,临床上经常使用的主要有三类,即不保留后交叉韧带的后方稳定型,侧副韧带稳定型(以全髁型为代表):保留后交叉韧带型。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中是否保留膝后交叉韧带,目前仍有争议。钴合金和钛合金是目前人工膝关节中最为常用的两种金属,几乎占据全部膝假体市场。虽然两者在抗疲劳强度、弹性模量、耐磨性等方面有某些差异,其临床效果基本相似。但有极少数人对钛合金过敏,应在术前询问是否有对钛金属眼镜架或手表壳过敏史。胫骨平台可调式假体是专门为伴有骨缺损的病人设计,通过在胫骨平台下嵌入不同角度的楔状金属块,纠正胫骨平台骨质缺损,特别是周边部位楔状骨缺损,而不适应于中央型骨缺损的病人。髌骨置换问题尚有争议,不主张常规置换髌骨至今仍为欧洲骨科界广泛接受。他们认为,髌骨置换术后残存髌骨骨组织强度减弱,易并发骨折。以美国为代表的美州骨科医生则认为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常规置换髌骨。他们的临床资料表明,髌骨置换术后其骨折发生率并非想象的那么高,另外,这些病人术后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未置换髌骨组。 3、手术技术 恢复下肢正常的解剖力线是全膝人工关节成形术获得成功唯一的重要因素,所有作者都同意进行任何一种类型膝关节置换时,必须保持或重建正常下肢力线,以使假体固定界面应力分布均匀,并恢复膝关节韧带作用力的生理性平衡。人工膝关节通用安装器械能保证正确的骨切割、满意的假体位置和正确下肢力线。应注意以下注意事项:1、如有可能胫骨切面应通过软骨下骨;2、单髁置换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髋膝关节置换术护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髋膝关节置换术护 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摘要】自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丹麦外科医生凯莱特提出了快速康复外科的概 念以来,国内外学者已经把这个概念应用到围术期病人的最佳处置工作中,特别 是在关节置换这一非常成熟的手术过程中。近几年,这一思想也开始应用于骨科 围手术期患者的处理中,应运用循证医学证实的各种有效手段,将与手术相关的 应激最大可能降低[1-3],防止器官功能障碍,加快患者术后康复速度,改善预后, 以达到更好的医疗效果。由于多种有效措施的结合而产生的协同效应,近年来也 被广泛应用于矫形髋关节置换术。快速康复外科是一系列有效措施的结合而产生 的协同效果,近年来在矫形外科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手术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其贯穿于整个治疗和康复过程,是今后护理发展的方向之一。 【关键词】快速康复外科理念;髋膝关节置换术;护理 前言 近几年逐渐流行的快速康复外科理念(FTS),也称为术后快复科(ERAS),是近 几年逐渐兴起的一种新概念[4],采用多种有效的循证医学证实手段对围术期患者 进行治疗,有效地减少患者心理和身体所受的创伤压力和并发症。最大限度地降 低手术相关应激状态,预防器官功能障碍,改善预后,可有效降低患者身心所受 的创伤应激及并发症,加快术后康复,从而达到更好的医疗效果[5]。因其康复效 果好,现已广泛应用于妇产科、麻醉科、骨科、泌尿科等科室。并且逐步与矫形、髋关节置换等手术相结合,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以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髋膝 关节置换术护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为题报告如下。 1采用FTS的必要性 临床常用的护理手段是常规护理。但是因其护理内容相对单一,且普遍,护 理效果并不十分明显。随着医疗技术的日新月异,FTS逐渐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骨

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合并膝外翻畸形

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合并膝 外翻畸形 周建国;刘世伟;袁长红;毕声荣;杨国平;胡伟全;刘辉;钱锐 【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年(卷),期】2022(26)6 【摘要】背景:有研究表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中使用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可保留更多本体感觉,降低髌股关节应力,通过股骨后轮滚动增强股四头肌功能,增加膝关节活动范围增加,使患者术后步态更趋于正常,提高患者满意度。目的:探讨采用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膝外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南昌大学附属赣州医院关节外科2018年11月至2020年12月 收治,采用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进行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合并膝外翻畸形患者30例(均为单膝置换),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及术后2周、3 个月检测30例患者的膝外翻角与膝关节活动度,采用HSS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 研究已通过南昌大学附属赣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TY-ZKY2021-009-01)。结果与结论:(1)30例患者术后2周、3个月的膝外翻角检测结果均小于术前 (P<0.05),术后3周与术后3个月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30例患者术后2周、3个月的膝关节活动度检测结果均高于术前(P<0.05),术后3周 与术后3个月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30例患者术后2周、3个月的总体HSS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术后3周与术后3个月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4)结果表明,采用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的人工全膝 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膝外翻畸形能够有效纠正膝关节畸形、减轻膝关节疼痛、提高患肢肌力、显著改善膝关节活动度及功能,临床疗效显著。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的研究现状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的研究现状 膝关节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nipartmentalkneearthroplasty,UKA)是指仅对膝关节内侧或外侧室进行表面置换,其主要目的是替代膝关节胫股骨受破坏的软骨表面。它始于20世纪代初,Gunston、Marmor为单髁置换术使用及发展的先驱者〔 1、2〕。然而,早期报道其手术效果不尽如人意,且许多外科医师因文献所述的不佳结果而逐渐忽视其应用。近年来,随着假体设计的改进、恰当的患者选择、聚乙烯材质的改良与增厚以及成熟的手术技术使单髁系统临床效果大大提高,UKA的应用趋于复兴。 1病例选择 病例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膝关节单髁置换术的预后。许多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研究,现对病例的适应证及禁忌证有了较为统一的认识。 1.1手术适应证 单髁置换适用于单间室的骨关节炎或骨坏死;放射学检查提示对侧间隔可以保留且髌股关节未受累或只是轻度退变。术前至少有90°的活动度,屈曲挛缩小于5°,内翻畸形小于10°,外翻畸形小于15°;病人休息时疼痛轻微;对于年龄较大,身体一般状况不良,不愿意行全膝置换时也可行单髁置换术。 1.2禁忌证

对于体重100kg以上的肥胖病人,活动量大的年轻病人,有感染性关节炎、血红蛋白沉积症、血友病、软骨钙化以及有症状的膝关节不稳者不考虑行单髁置换术。对侧关节间室负重区有软骨严重破坏、伴有前交叉韧带损伤及髌骨关节软骨损伤也不行单髁置换。 2单髁植入物 2.1植入物的发展 人工膝关节单髁元件有2种:固定式以及可动式系统。多轴心的膝关节假体由Gunston于设计,其元件主要是代换膝关节的内外髁。Marmor于发表首款单髁人工膝关节并将其设计使用于临床置换单侧股骨髁软骨面。其设计的股骨滑槽很窄且包含一固定桩,胫骨元件则是嵌入式设计。Goodfellow等设计的Oxford半月板型承载系统由股骨与胫骨元件间接触表面的高吻合度减少接触应力,借助聚乙烯元件在胫骨金属背衬上的移动减少高限制度所衍生的问题。 2.2植入物设计现状 现代单髁系统的股骨元件通常包含2个锚状固定柄或1个脊部伴有一个固定柄,而胫骨元件通常包含数个固定柄、1个脊部或是粗糙表面以加强元件固定。而单髁股骨元件内外侧突出的宽度不同于其他膝关节系统。股骨元件的厚度设计必须与骨髁远端及后侧切除的骨厚度相当。骨切除的方式主要能让股骨滑槽置放于切除的骨面上,而胫骨金属背衬的尺寸取决于胫骨前后方向与内外方向的切除表面。聚乙烯厚度是由膝弯曲与全伸展时的残余空间而定。此外,胫骨元件分为组合式或单一式设计,即有金属背衬和不包含金属背衬的全聚乙烯型。Hopgood 等〔3〕研究了量化胫骨聚乙烯元件厚度所能达到的内外翻角度校正值,结果显示: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膝关节病的效果综合分析3900字(论文)》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膝关节病的效果综合分析 目录 综合分析 (1) 1.严重膝关节病 (1) 2.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膝关节病的效果 (2) 2.1膝关节置换术 (2) 2.2适应症 (3) 2.3治疗效果 (4) 1.严重膝关节病 严重膝关节病主要包括膝骨关节炎(KOA)也称退行性膝骨关节炎,这是一种慢性进展性膝关节病,更常见于四肢骨关节病,患者主要是中老年人[1]。 临床症状出现后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和运动限制性强,这也可能导致疾病进一步发展的并发症,比如四肢僵硬,关节功能障碍,甚至病人的残疾,会造成严重后果[2]。根据中医理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属于关节病,其原因包括肝肾功能障碍、寒湿入侵、经络闭塞等[3]。关节炎是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最常见的病因。这种炎症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临床上主要的症状是关节疼痛、僵硬、肿胀等等[4]。膝关节炎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慢性进行性疾病之一,其主要特点是关节软骨退行性变、破坏和骨质增生。膝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很复杂。尽管许多研究人员已经对膝关节炎的病理机制进行了长期研究,但其具体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它影响着全世界2.5亿人。预计到2020年,KOA将成为导致残疾的第四大原因。随着人口老龄化,KOA将大幅增加医疗支出,给全球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由于人口的增加,骨关节炎的发病率在20世纪显著增加。世纪,尤其是老年人。60岁以上的人中有50%有关节炎的X线表现,其中35%-50%有临床表现;超过75%的人有骨关节炎的迹象[5]。目前,我国有超过一亿的关节炎患者,大部分脊灰门诊都有老年膝关节感染,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因此,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于膝关节炎名称的记载并没有在中国古代医书中得到体现[6]。历史文献中常用的名字或物品记录病症,如“骨痹”、“膝部疼痛”等。这种疾病的症状一般被描述为“反复发作”或“痹”。中医认为这种疾病的病因更为复杂,与慢性应

膝外翻畸形全膝关节置换的假体匹配:三维模型数字化测量与分析

膝外翻畸形全膝关节置换的假体匹配:三维模型数字化测量与 分析 袁景;甄平;宋焱峰;王德贵;高明暄;李生贵 【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年(卷),期】2015(019)017 【摘要】BACKGROUND:Knee valgus deformity often needs total knee arthroplasty.The choice of prosthesis i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significantly affects the long-term effects.The currently used prosthesis is designed based on the data of western countries,which cannot wel match with Chinese data.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abnormality of anatomical morphology of the femoral condyle and tibial plateau,and provide anatomical data for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in treatment of knee valgus deformity.METHODS:41 adult patients (53 knees) with knee valgus deformity were detected with CT scan,the obtained images were imported into Mimics 10.01 software,and digital three-dimensional model was established.The anatomical parameters were measured,and the distribution and correlation were analyzed.The knee joint parameters between knee valgus deformity patients and healthy normal knee in single deformityrn patients (control group,n=29) were compared.RESULTS AND CONCLUSION: X-ray findings showed that,tibiofemoral angle of knee valgus was (15.4±5.1)°,anatomical lateral distal femoral angle at coronal plane (76.6±1.2)° was decreased,and anatomical medial posterior tibia

股内侧肌下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外翻畸形的中长期随访

股内侧肌下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外翻畸形的中长期随访刘洪文;尹立;徐文豪;李皎;罗奋棋;刘绍江;徐杰 【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年(卷),期】2023(27)13 【摘要】背景:股内侧肌下入路是全膝关节置换最微创的一种手术方式,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快,但长期疗效不清楚。目的:观察股内侧肌下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外翻畸形中长期的假体位置和膝关节功能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8年1月福建省立医院骨科收治的膝外翻畸形患者50例共55膝,采用股内侧肌下入路、股骨外翻3°-5°截骨、常规置换髌骨。统计手术时间、显性出血量、切口长度、起始下地时间、起始上下楼梯时间和住院天数等一般资料;采用目测类比评分、膝关节协会功能评分、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评分、膝关节屈伸活动度、胫股角、髋-膝-踝角、髁-髋角、平台-踝角等指标评价术后疗效和假体在位情况。结果与结论:①随访时间为4.7-11.1年;②手术时间(67.2±6.2)min,显性出血量(317.3±109.6)mL,切口长度(11.5±1.2)cm,起始下地时间(1.1±0.5)d,起始上下楼梯时间(2.3±0.9)d,住院天数(4.9±1.2)d;③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患者目测类比评分显著降低、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协会功能评分、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评分均显著增加,胫股角/髋-膝-踝角显著降低,髁-髋角/平台-踝角显著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1);④术后均未发生腓总神经麻痹、感染、深静脉栓塞等并发症,随访期间假体位置良好,无翻修病例;⑤提示股内侧肌下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外翻畸形,中长期假体位置、下肢力线良好,功能恢复满意。 【总页数】5页(P2033-2037) 【作者】刘洪文;尹立;徐文豪;李皎;罗奋棋;刘绍江;徐杰

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平台后倾角测量的研究进展

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平台后倾角测量的研究进展 膝关节置换是目前治疗各种膝关节炎症晚期及类风湿关节炎等膝关节病变的主要方法,国内外广泛应用,而手术成功的关节之一就是胫骨平台后倾角的测量,它不仅为膝关节置换术及其以后的翻修提供准确的数值,在术中可以准确的截骨,更为改进和设计人工膝关节假体提供数据支持,目前国内的膝关节假体大多由国外生产,而西方人的膝关节构造与国人存在一定差异,所以研究国内外膝关节的后倾角成为一种必要。 标签:膝关节置换;后倾角;研究进展 1 膝关节置换术来源 国际上最早设计的人工关节是人工髋关节,1962年,英国医生Charnley设计了金属的人工股骨头,由此开创了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也因此被称为人工关节之父,人工髋关节置换在应用不久之后,在临床上也开始使用人工膝关节,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人工膝关节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并且成为现在疗效最好的人工器官之一。 2 国外膝关节置换情况 根据对于欧美17个国家的统计,每年行膝关节置换手术的人数大约有110万,其中二次翻修的占8%,并且行膝关节置换手术的人数每年都以11%的速度增加,其中,女性约占膝关节置换术总人数的64.4%,而小于65周岁行膝关节置换者约为29.4%,由此可见,年轻化是膝关节置换逐渐出现的趋势,所以如何提高膝关节假体质量,设计适合我国国民的膝关节假体显得尤为重要,而膝关节的后倾角数据测量为此提供了重要依据。 3 研究背景 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平台截骨后倾角具有重要意义,众多学者采用0°~10°左右,而胫骨假体的后倾角只有与人体互相匹配才能使其和周围软组织协调运动,防止胫骨假体松动,使假体的使用寿命延长。目前,国内使用的膝关节假体主要靠进口,即便是国产的假体也是按照西方人的解剖形态和体型研制的克隆假体,尚缺乏统一性和特异性。 4 研究意义 膝关节后倾角度对于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有重大意义,而膝关节置换也要求严格测出膝关节各种力线和角度,因此后倾角的测量必不可少,目前国内大多学者膝关节置换采用的角度一般约为0°~10°,而有的学者报道胫骨平台后倾角为(10°±4°)。而在临床上发现很多的问题,例如后倾角的离散性,根据多年的临床所见,国人膝关节的后倾角度范围在前倾10°到后倾25°之间。也就是说少数

膝内翻关节置换软组织平衡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膝内翻关节置换软组织平衡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1.引言 1.1 概述 膝内翻关节置换是一种常见的手术方法,旨在治疗膝关节内翻畸形。手术通过更换受损的关节表面,恢复膝关节功能和稳定性。然而,在膝内翻关节置换手术中,软组织平衡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软组织平衡是指在手术中调整和重建周围软组织,使得关节能够达到稳定、正常运动的状态。这对于手术的成功和患者术后功能的恢复至关重要。因此,在膝内翻关节置换手术中,软组织平衡的标准成为研究的焦点。 目前,尚缺乏统一的、权威的软组织平衡标准。不同的医生和机构在手术中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判断软组织平衡,这导致了结果的不一致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建立明确的膝内翻关节置换软组织平衡标准对于推动手术技术的发展和提高手术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膝内翻关节置换的背景、意义和现状入手,重点探讨软组织平衡在手术中的重要性以及建立相应的标准的必要性。同时,还将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希望通过对该领域的深入研究和探索,为膝内翻关节置换手术的临床实践提供更加可靠的指导和参考。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编写:

======================================== ======================= 1.2 文章结构 本篇文章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叙述: 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小节。在概述中,将简要介绍膝内翻关节置换的背景和意义,引出本文的研究主题。在文章结构部分,将说明本文的整体结构和各个小节的内容安排。在目的部分,将明确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部分为正文部分,包括膝内翻关节置换的背景、意义和现状三个小节。在膝内翻关节置换的背景部分,将详细介绍膝内翻关节置换手术的相关背景信息,包括什么是膝内翻关节置换、其发展历程以及相关技术的发展等方面的内容。在膝内翻关节置换的意义部分,将阐述为何需要进行该手术以及其在临床上的重要性。在膝内翻关节置换的现状部分,将综述目前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情况,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和研究进展。 第三部分为结论部分,包括膝内翻关节置换软组织平衡的重要性、标准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三个小节。在膝内翻关节置换软组织平衡的重要性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