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膝关节置换术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

全膝关节置换术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

【摘要】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膝关节炎的有效方法。然而,全膝关节置换

术后,患者经常出现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肌力下降等问题。康复治疗对

改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有良好作用。本文综述了全膝

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全膝关节置换术;康复治疗;研究进展

骨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功能障碍和慢性疼痛为特征的常见疾病。据估计,每1000名成年人中有125名患者,是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膝关节是

最常见的受累关节。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晚期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良好选择,其

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手术技术和假体材料的使用寿命。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

康复的重点是恢复膝关节活动度,恢复术侧下肢肌力,使患者具有独立生活和参

与活动的能力。

1.国内外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研究现状

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严重膝关节疾病的有效方法。这是近

年来中国开展的最有效的联合重建行动之一。其目的是矫正关节畸形,重建关节

稳定性,恢复和改善关节功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一直在进行关节置

换术。临床实践证明,全膝关节置换术能显著减轻关节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

中短期随访发现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优良率接近90%。1989年,国外研究报道,全

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骨关节炎的症状改善率在7年内达到98.8%,在10年内达到97.3%,在15年内达到90.6%。因此,对于患有严重膝关节疾病的中青年患者,

尤其是那些经历过多次关节切开或关节镜清创且症状没有改善的患者,应实施全

膝关节置换术。

1.全膝关节置换术康复治疗研究

2.1术前预康复

在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患者中,手术应激和术后活动减少会导致肌肉萎缩、肌力下降、骨密度下降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导致整体功能水平下降,术

前康复被认为是一种较好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术前康复是指患者在手术前采取的

康复干预措施,也称为术前康复。2002年,一些学者正式提出了预康复的概念,

并将预康复理论应用于骨科围手术期患者。他们认为,骨科手术前的康复对术后

功能恢复有预后影响。临床研究表明,术前下肢肌力训练、软组织牵引,甚至术

前高强度训练可以减轻术后疼痛,提高下肢肌力,改善关节活动度和肢体功能,

缩短住院时间,加速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身体和功能的恢复。这充分反映了全膝

关节置换术术前功能水平是术后功能结果[1]。

2.2术前宣教

近年来,大量研究证明,术前教育对患者的积极康复和良好的医患沟通具有

积极作用,且成本较低。在这个时代环境下,患者在医院的监护和教育时间越来

越短,许多研究者认为术前教育不应被忽视。许多患者因环境变化和对手术的恐

惧而失眠和焦虑,然后血压和血糖不稳定,加剧疼痛效应,影响手术和术后效果。因此,除了止痛治疗外,抗焦虑治疗应该是治疗疼痛的更重要方法,并能改善患

者的睡眠质量。全膝关节置换术前,向患者解释手术过程、可能的疼痛和不适以

及预期的功能状态,可以消除患者的焦虑,获得合作,统一患者和操作人员对手

术的期望。

2.3术后康复

2.3.1肌力训练

肌力训练的目的是帮助提高关节稳定性,促进关节功能恢复,并尽可能减少

关节负荷和假体松动的风险。肌肉力量训练有多种方法。一般来说,可以在手术

结束后第2天进行股四头肌等长肌力锻炼,患者需要进行踝关节和健康下肢的积

极锻炼活动。从术后第3天到第12天,如果患者没有出现疼痛加重和局部水肿

症状恶化,可以进一步增加肌力训练,包括仰卧位、俯卧位和站立位抬腿训练;

从术后第二周开始,在现有训练的基础上增加末端伸膝连接,帮助患者恢复肌力,

促进关节活动度和平衡能力的提高。临床研究还认为,膝关节置换术后加强等速

肌力训练有利于关节功能的康复,确保安全。

2.3.2加压和冷敷

为了缓解关节疼痛和炎症,术后采用加压和冷敷的康复治疗方法。压迫疗法

不仅可以提供软组织支持,增加组间压力,从而减少组间液体进入,防止水肿;

它还可以限制关节间隙的体积,减少出血量。冷冻疗法不仅可以减少白细胞的迁移,减弱神经信号的传递,产生暂时性疼痛瘫痪,而且可以减缓围手术期组织酶

的功能,收缩血管。同时,在术后第三天,比较单独接受辅助压迫的全膝关节置

换术患者和接受冷冻敷料压迫的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第一组出血量明显高于第

二组;然而,第二组的净血红蛋白下降明显低于第一组。此外,在术后1-3天内,由于冷冻敷料加压组使用更少的止痛药物,疼痛视觉模拟量表可以更清楚地显示。

2.3.3循序渐进康复锻炼

术后第一周,由于伤口仍在逐渐愈合,因此可以进行一些肌肉收缩和放松练习,同时加强术侧的踝关节屈伸练习(踝泵运动)。这种运动可以改善局部血液

循环,促进伤口愈合,防止肌肉萎缩,提高肌肉力量。术后第二周,如果伤口恢

复和愈合良好,可缓慢移动受影响部位的关节。患者应抬高患肢并保持其高度,

并坚持锻炼。此外,患者可以缓慢下床,术侧渐进式负重。术后第三周主要是巩

固前两周的锻炼成果,适当延长下床活动时间,慢慢改善患者的协调性,增加关

节活动范围。从术后第四周到第三个月,患者在术后第四周的恢复情况一般会更好。可以在稍微倾斜的斜坡上进行独立步行活动,逐步完成上下楼梯的活动。同时,应注意伸膝功能训练,可进行坐姿压腿运动。

2.3.4步行功能训练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使用步态分析仪来评估患者的步态和康复训练。步

态分析设备可以提供客观、量化的评价指标,在行走过程中实时反馈异常步态患者,纠正异常步态。郑国良等人[2]使用Biodex步态评估训练系统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研究,发现观察组的膝关节运动范围、疼痛评分和膝关节功能比对照

组明显改善,步态更常见。

1.结语

对于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患者,可以通过多种康复方法的结合来达到恢

复体力的目的。并非所有康复形式都适用于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每位患者,因此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康复治疗方法。活动需求高的患者应在采

取行动之前接受风险和预防教育。出院后,还应继续进行康复锻炼,最大限度地

恢复膝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荆晓. 术前康复锻炼在骨科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J].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17(12):2.

[2]郑国良, 庄至坤, 徐福东,等. Biodex步态评估训练系统对全膝关节置换

术后膝关节功能影响的研究[J]. 现代医药卫生, 2019, 35(21):3.

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康复方法和措施的临床研究

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康复方法和措施的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综合多因素康复方法和措施应用对术后功能恢复的效果及评价。方法78例膝骨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膝关节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R)患者,术前进行心理疏导、股四头肌功能锻炼、超前镇痛;术中彻底切除滑膜和脂肪垫组织;术后多模式镇痛;系统的功能锻炼计划等方法和措施进行功能康复,根据膝关节HSS评分和膝关节活动范围(ROM)测定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术后7、14、180 d,HSS 膝关节功能评分和ROM测评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或P<0.01)。结论围手术期综合多因素的康复方法和措施应用能使患者最大可能的恢复膝关节功能,增加患者康复的信心,提高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膝关节;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镇痛;康复 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在治疗膝关节疾病上广泛应用,术后优良率达90%以上,为达到完美的手术目的,围手术期处理和术后康复治疗成为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1]。本院2011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78例膝骨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膝关节炎TKR患者,围手术期综合多因素康复方法和措施的应用取得优良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1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78例膝骨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膝关节炎TKR患者,其中男26例(28膝),女52例(66膝);年龄58~81岁,平均年龄7 2.79岁。骨性关节炎68例(83膝),类风湿性关节炎10例(11膝),78例患者全部得到随访。 1. 2 方法 1. 2. 1 术前干预术前详细对患者要手术的膝关节疼痛和活动范围及能力等进行严格的HSS系统评分和ROM测定,进行患者的心理疏导、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弹性和力量锻炼、口服塞来昔布(200 mg,2次/d),术前6 h塞来昔布400 mg一次性口服镇痛。 1. 2. 2 手术方法手术采用全身麻醉或腰硬联合麻醉。手术均采用膝正中切口,内侧髌旁入路进至关节腔,切除前后交叉韧带,清理后关节囊骨赘及游离体,彻底切除滑膜和脂肪垫组织;根据患者病情松解内、外侧副韧带及后关节囊以取得软组织平衡。矫正股骨髁FTA为外翻5~7°,选择适当胫骨平台假体置换,以膝关节完全伸直,关节稳定为原则,保证良好的髌股关节轨迹。术后放置引流管,并屈曲位缝合伤口,加压包扎。 1. 2. 3 康复措施术后多模式镇痛,自制3~5 kg冰袋置膝关节周围膝周持续冰敷1 h ,训练后冰敷30 min ,共3 d,注意防止冰袋渗漏污染伤口,作

膝关节置换手术后康复治疗及其疗效评定

膝关节置换手术后康复治疗及其疗效评定 全膝关节置换术是临床治疗膝骨关节病症,重建关节功能最为重要、有效的方法,可有效解除患肢疼痛,改善患肢膝关节活动功能,且能保持关节良好稳定性性。临床数据显示,该手术患者中、远期随访膝关节功能优良率均达90%以上。但为确保能达预期手术效果,康复治疗和干预的介入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尤其是围术期康复治疗的提出及实践,使全膝关节置换术手术治疗更为科学、完善。 术后营养品: 因为术后会耗尽身体的储备,免疫系统和吸收能力差是阻碍食物营养摄入,B/NSWHO细胞源营养涵盖了术后恢复时身体所有的必须营养,如血红素、燕窝、提纯阿胶、雪莲细胞,铁、钙、锌、低聚肽、胶原三肽、伤口修复的弹性蛋白肽等人体易吸收的生物活性肽,肽是介于蛋白质和氨基酸之间的物质,它比蛋白质更易吸收,比氨基酸更有活性,能够把营养在肠道系统内直接吸收,肠胃没有负担,有效恢复肌体健康活性,为身体提供适合的燃料和更快恢复正常生活所需的能量营养。同时减少药物引起的消化不良,并防止术后的便秘,抵抗感染加速愈合。 明确膝关节置换手术后康复管理流程: 组建康复医生、骨外科医生及护士长、护士为成员的管理小组,一同讨论和制定围术期康复内容,护士长负责围术期康复护理工作开展,并对护士护理操作进行监督和指导。管理小组应深入到病区,参与查房、病历讨论及个体康复方案制定中,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和治疗情况;严遵循序渐进原则,一对一开展训练,同时填写当天康复训练记录,在次日询问患者的训练反应,决定是否要调整。制定管理内容: ①术前康复宣教,术前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对患者开展康复宣教,让患者围术前康复治疗的目标、内容、注意事项等有全面了解;同时,密切注意患者心理动态,及时给予积极疏导、干预,帮助患者建立康复信心,以消除其焦虑、紧张、恐惧等负性心理,同时鼓励患者做好康复训练的思想和心理准备,要让患者清楚认识到TRK术并非完全治愈疾病,但配合积极康复护理可达到更理想效果。同时,向患者发放围术期康复治疗手册,涵盖术前、术后各项康复训练内容,让患者熟悉。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训练的研究进展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训练的研究 进展 【摘要】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是利用人工材料置换损坏关节以矫正 肢体力线平衡的一种手术,该术式主要适用于关节疼痛严重、出现畸形,活动受限,严重影响生活起居的患者,比如严重的膝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创伤 性关节炎及股骨远端病变等。通过该术式,能有效缓解关节疼痛,改善关节功能 和变形,提升膝关节的稳定性和活动度,从而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如 果患者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没有及时进行康复训练,会导致膝关节粘连、僵硬、活动度差等,很难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因此,本文就人工全系关节置换术 后康复训练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康复训练;进展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增加,我国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人数 也在逐渐增多,该手术安全、有效,相比较传统手术,具有多方面优势。比如出 血少、疼痛轻、术后恢复快等,因此得到了临床的一致认可。相关研究资料显示[1],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只为关节功能改善提供条件,要想得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术后康复和功能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它关系到今后膝关节功能和活动度。因此, 术后加强患者的康复训练,对恢复关节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增强手术效果等均有着重要意义。鉴于此,以下就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院 内康复训练(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本体感觉训练、行走与步态训练等) 及院后康复训练展开相关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院内康复训练 1.1术后肌力训练 对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而言,术后肌力训练是康复训练中的一个 重要项目,能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防止组织粘连与挛缩,增强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维持关节的稳定性[2]。术后早期进行肌力训练,能促进患肢周围血液循环,

全膝关节置换术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

全膝关节置换术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 【摘要】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膝关节炎的有效方法。然而,全膝关节置换 术后,患者经常出现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肌力下降等问题。康复治疗对 改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有良好作用。本文综述了全膝 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全膝关节置换术;康复治疗;研究进展 骨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功能障碍和慢性疼痛为特征的常见疾病。据估计,每1000名成年人中有125名患者,是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膝关节是 最常见的受累关节。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晚期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良好选择,其 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手术技术和假体材料的使用寿命。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 康复的重点是恢复膝关节活动度,恢复术侧下肢肌力,使患者具有独立生活和参 与活动的能力。 1.国内外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研究现状 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严重膝关节疾病的有效方法。这是近 年来中国开展的最有效的联合重建行动之一。其目的是矫正关节畸形,重建关节 稳定性,恢复和改善关节功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一直在进行关节置 换术。临床实践证明,全膝关节置换术能显著减轻关节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 中短期随访发现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优良率接近90%。1989年,国外研究报道,全 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骨关节炎的症状改善率在7年内达到98.8%,在10年内达到97.3%,在15年内达到90.6%。因此,对于患有严重膝关节疾病的中青年患者, 尤其是那些经历过多次关节切开或关节镜清创且症状没有改善的患者,应实施全 膝关节置换术。 1.全膝关节置换术康复治疗研究 2.1术前预康复

膝骨关节炎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本体感觉的研究进展

膝骨关节炎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本体感觉的研究进展 膝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常见的以关节软骨破坏、骨质增生、滑液 膜炎症等为特征的退行性关节病变。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 被认为是治疗膝骨关节炎末期的有效方法。然而,术后的本体感觉障碍已成为全膝关节置 换术的限制之一,这将影响术后康复的效果。本文将综述当前关于膝骨关节炎患者全膝关 节置换术后本体感觉的研究进展。 术前评估对术后本体感觉的预测是至关重要的,术前评估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包 括疼痛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评估等。研究表明,术前疼痛评分与术后本体感觉的相关性强,术前疼痛评分高的患者更容易出现术后本体感觉障碍。此外,术前膝关节活动度的评估也 可以预测术后本体感觉的障碍,术前活动度受限的患者更容易出现术后本体感觉障碍。 人工关节选型也是影响术后本体感觉的因素之一。目前,人工关节的选型包括单轴式、双轴式和旋转平台式。研究表明,相对于单轴式和双轴式,旋转平台式人工关节可以更好 地恢复本体感觉,因为旋转平台式人工关节可以更好地模拟自然膝关节的旋转运动。 手术操作技术也是影响术后本体感觉的因素之一。术后本体感觉障碍的出现可能与术 中损伤感觉神经有关。因此,术中的操作技术选用和术中损伤感觉神经的保护都是影响术 后本体感觉的因素。研究表明,术中神经保护技术可以减少术后本体感觉障碍的发生率。 除此之外,术后康复也是影响术后本体感觉的因素之一。术后康复的主要内容包括康 复训练和疼痛管理。术后恢复时,应该注意疼痛管理,避免过度使用药物以及进行积极的 物理治疗,这些对恢复术后本体感觉都有重要的作用。 综合以上论述,膝骨关节炎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本体感觉障碍是当前面临的挑战之一,但是众多相关因素可以影响术后恢复的效果。术前评估、人工关节选型、手术操作技 术选用和术后康复管理都是影响术后本体感觉的重要因素,应该得到重视。除此之外,为 了更好地恢复术后的本体感觉,还需要从基础的神经解剖学及病变机制开展更深入的研 究。

全膝关节置换术研究进展

全膝关节置换术研究进展 尽管全膝人工关节置换远较全髋困难,但只要选择设计满意的假体、合适的病例、正确的手术技术和术前后处理,肯定能获得预期的成功。现就有关进展作一介绍。 1、手术指征 迄今为止,仍很难提出明确的全膝人工关节置换的手术指征。不论是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或其它非感染性关节炎,如关节疼痛并有明显破坏,均可考虑人工关节置换。但应考虑以下三点:(1)病人年龄最好大于60岁,(2)体重不超过80kg,但应根据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和使用情况作出选择。除年龄外,患者生活的质量也是决定手术的一个重要原因,如血友病、骨骼发育不全、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常有多关节病变,人工关节置换常能极好补偿这些年龄患者的严重功能障碍。 2、假体选择 目前市售人工膝关节假体种类繁多,按置换范围假体可分单髁、全髁型,按固定方式分骨水泥型、非骨水泥型,按限制程度又分限制型、非限制型。我们认为:(1)大多数病人可选用骨水泥固定型假体,(2)年纪轻,骨质量较好的病人可选用非骨水泥固定型假体:(3)经验不足者尽量多选用骨水泥固定型假体,即使非骨水泥型假体,尤其是胫骨平台假体,欧美多数人仍然采用骨水泥固定。单髁置换术的适应症为:(1)年龄大于60岁,(2)屈曲挛缩小于5。:(3)内外翻畸形小于15。,(4)交叉韧带完好;(5)另一室负重区无明显软骨糜烂。限制性假体,如绞链式的Guepar型、Sphero—centric型(图1)和Herbert型等,极少用于初次膝置换术病人,仅适用于再次人工膝置换术或骨肿瘤切除重建术,有严重骨质缺损,膝周软组织破坏、关节稳定差等病例。随着手术技术的改进,目前绝大部分膝畸形、关节不稳病人都能通过少限制型、非限制型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得到纠正,因此人们越来越多地趋向于使用这种假体,特别是初次置换的病人.这类假体品种最多,按假体限制程度由高至低排列,临床上经常使用的主要有三类,即不保留后交叉韧带的后方稳定型,侧副韧带稳定型(以全髁型为代表):保留后交叉韧带型。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中是否保留膝后交叉韧带,目前仍有争议。钴合金和钛合金是目前人工膝关节中最为常用的两种金属,几乎占据全部膝假体市场。虽然两者在抗疲劳强度、弹性模量、耐磨性等方面有某些差异,其临床效果基本相似。但有极少数人对钛合金过敏,应在术前询问是否有对钛金属眼镜架或手表壳过敏史。胫骨平台可调式假体是专门为伴有骨缺损的病人设计,通过在胫骨平台下嵌入不同角度的楔状金属块,纠正胫骨平台骨质缺损,特别是周边部位楔状骨缺损,而不适应于中央型骨缺损的病人。髌骨置换问题尚有争议,不主张常规置换髌骨至今仍为欧洲骨科界广泛接受。他们认为,髌骨置换术后残存髌骨骨组织强度减弱,易并发骨折。以美国为代表的美州骨科医生则认为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常规置换髌骨。他们的临床资料表明,髌骨置换术后其骨折发生率并非想象的那么高,另外,这些病人术后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未置换髌骨组。 3、手术技术 恢复下肢正常的解剖力线是全膝人工关节成形术获得成功唯一的重要因素,所有作者都同意进行任何一种类型膝关节置换时,必须保持或重建正常下肢力线,以使假体固定界面应力分布均匀,并恢复膝关节韧带作用力的生理性平衡。人工膝关节通用安装器械能保证正确的骨切割、满意的假体位置和正确下肢力线。应注意以下注意事项:1、如有可能胫骨切面应通过软骨下骨;2、单髁置换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锻炼的研究进展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锻炼的研究进展

摘要: 功能煅炼是确保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临床效果的重要保证。本文分析了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模式、效果评定、康复运动方法的进展,强调了术后健康教育及功能煅炼的重要性。 关键词:全膝关节置换术康复锻炼研究进展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是20世纪骨科一次革命性进展[1].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探索和开展膝关节置换手术,临床上开展较多,目前尚无数据报道,但有研究证明,短期及中期随访时总的优良率为90%[2]。该手术常用于严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等患者。通过全膝关节置换,不仅可以缓解关节疼痛,矫正关节畸形,同时还能改善关节的活动范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目前该手术后患者在康复评定、心理康复、疼痛康复、功能锻炼等方面在国内尚未完全开展,还处于探索阶段,一些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因为功能锻炼不到位,导致功能不能很好的恢复,严重者还出现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表现[3].笔者就国内外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锻炼现状综述如下: 1 、术后康复模式 在欧美发达国家由骨科医师(康复医师及治疗师)、护士及社会工作者组成一个治疗小组共同负责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的诊断、治疗、评定及康复等[4]。患者入院后即开展术前康复训练、手术体位训练、手术后康复宣教等。术后立刻开展早期临床康复,出院后继续康复锻炼,把锻炼及功能恢复有机而地结合起来,使患者更好、更快、更全面地得到康复,尽快回归社会。而国内患者通常在住院期间无专职康复师指导,康复工作主要由病房的医护人员承担。出院后患者在家中独立进行康复运动。随着康复理念的进步,国内康复模式也有了一定的改变,唐士入[5]、朱璐珊[6]、杨毅华[7]等对院外延续护理的作用进行了研究, 结论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实施院外延续护理,能够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康复、提高生活质量,而且还有助于提高患者及家属的自我护理能力。在国内,延续护理是一种新兴的康复护理模式,必将成为研究的新领域。 2、康复效果评定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评定主要分为三大类:疾病特异性评估,目前最常用及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简称膝关节评分系统,最具代表的是HSS评分) 。机能整体评估,主要采用生活质量评估表。功能能力评估,主要采用6min行走实验及30s爬楼梯实验。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的研究现状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的研究现状 膝关节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nipartmentalkneearthroplasty,UKA)是指仅对膝关节内侧或外侧室进行表面置换,其主要目的是替代膝关节胫股骨受破坏的软骨表面。它始于20世纪代初,Gunston、Marmor为单髁置换术使用及发展的先驱者〔 1、2〕。然而,早期报道其手术效果不尽如人意,且许多外科医师因文献所述的不佳结果而逐渐忽视其应用。近年来,随着假体设计的改进、恰当的患者选择、聚乙烯材质的改良与增厚以及成熟的手术技术使单髁系统临床效果大大提高,UKA的应用趋于复兴。 1病例选择 病例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膝关节单髁置换术的预后。许多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研究,现对病例的适应证及禁忌证有了较为统一的认识。 1.1手术适应证 单髁置换适用于单间室的骨关节炎或骨坏死;放射学检查提示对侧间隔可以保留且髌股关节未受累或只是轻度退变。术前至少有90°的活动度,屈曲挛缩小于5°,内翻畸形小于10°,外翻畸形小于15°;病人休息时疼痛轻微;对于年龄较大,身体一般状况不良,不愿意行全膝置换时也可行单髁置换术。 1.2禁忌证

对于体重100kg以上的肥胖病人,活动量大的年轻病人,有感染性关节炎、血红蛋白沉积症、血友病、软骨钙化以及有症状的膝关节不稳者不考虑行单髁置换术。对侧关节间室负重区有软骨严重破坏、伴有前交叉韧带损伤及髌骨关节软骨损伤也不行单髁置换。 2单髁植入物 2.1植入物的发展 人工膝关节单髁元件有2种:固定式以及可动式系统。多轴心的膝关节假体由Gunston于设计,其元件主要是代换膝关节的内外髁。Marmor于发表首款单髁人工膝关节并将其设计使用于临床置换单侧股骨髁软骨面。其设计的股骨滑槽很窄且包含一固定桩,胫骨元件则是嵌入式设计。Goodfellow等设计的Oxford半月板型承载系统由股骨与胫骨元件间接触表面的高吻合度减少接触应力,借助聚乙烯元件在胫骨金属背衬上的移动减少高限制度所衍生的问题。 2.2植入物设计现状 现代单髁系统的股骨元件通常包含2个锚状固定柄或1个脊部伴有一个固定柄,而胫骨元件通常包含数个固定柄、1个脊部或是粗糙表面以加强元件固定。而单髁股骨元件内外侧突出的宽度不同于其他膝关节系统。股骨元件的厚度设计必须与骨髁远端及后侧切除的骨厚度相当。骨切除的方式主要能让股骨滑槽置放于切除的骨面上,而胫骨金属背衬的尺寸取决于胫骨前后方向与内外方向的切除表面。聚乙烯厚度是由膝弯曲与全伸展时的残余空间而定。此外,胫骨元件分为组合式或单一式设计,即有金属背衬和不包含金属背衬的全聚乙烯型。Hopgood 等〔3〕研究了量化胫骨聚乙烯元件厚度所能达到的内外翻角度校正值,结果显示:

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康复护理效果分析

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康复护理效果分 析 摘要:目的:分析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在术后实施科学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 方法:本次实验选取了我院骨科科室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膝关节置 换术患者共计70例作为对象,采取抽签的方式分位对照组(n=35)和观察组 (n=5)。对照组运用一般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实施术后康复护理及综合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康复情况,对比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经过护 理干预之后,观察组患者焦虑和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心理状态较好, 且膝关节康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实施科学的康复护理至关重要,有助于提升患者康复的效果,有助于降低术后的并发症,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助于缩短治疗时间,提升预后效果。 关键词:膝关节置换术;术后康复;护理对策 膝关节对于人类运动和行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承受着人体大部分的重量,一旦膝关节发生退行性病变,会影响下肢功能,影响生活和工作。膝关节病变多 发于中老年人及体育运动人群,尤其老年人因骨质疏松和变形等导致膝关节发生 退行性病变,临床中一般采取人工膝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重建患者的膝关节, 改善其生理功能,帮助患者摆脱病痛,恢复下肢功能。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要 进行康复指导及康复护理,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逐步恢复,提升患者的术后预后 效果,促进患者机体康复。本次研究具体康复护理过程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实验选取了我院骨科科室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膝关节置换 术患者共计70例作为对象,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35例。对

快速康复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

快速康复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 快速康复是指术前、术中及术后应用各种已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的一系列围 手术期优化处理措施。快速康复理念融合了诸多的学科理念,有外科学、麻醉学、营养学、康复医学、护理学以及心理学等。该理念能够在整个围手术期间,让医 生的手术水平有较大的提升,让病人尽快康复出院,缩短平均住院日,提高床位 周转率,促进病人早期康复。所以快速康复理念在骨科领域,尤其是在工全膝关 节置换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非常实用。 一、术前准备 1.术前宣教:在医院施行快速康复计划时,医师应当向病人及家属系统性地 介绍各种与这些手术措施相关的临床医学知识,需要让抽象问题简单化、形象化、具体化、图像化,让病人或家属易懂,容易接受,容易记住,还要着重对患者进 行有关快速康复计划的精神宣教,使病人有心理上的准备,可减少术前焦虑心理 紧张情绪,必要时可以辅助药物(阿普唑仑或艾司唑仑),争取得到良好配合。 2.术前营养及支持:快速康复外科计划主要针对的是择期实施手术、无较严 重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没有特殊的营养不良原因的高龄病人则不需单独进 行手术前的肠道内的营养或者给予其肠腔外的营养和支持。有极严重胃肠营养不 良者,不主张早期立即实施手术,需要先加强病人的肠道外的营养支持,等胃肠 营养状况完全改善康复后,患者才能手术;必要时可以请营养科进行营养测评, 制定营养方案,进食高蛋白食物或蛋白粉,术前纠正低蛋白血症或贫血、控制血糖,改善心肺功能。 3、手术日饮食及输液管理:麻醉前6小时进食蛋白质,麻醉前4小时进食 碳水化合物,麻醉前2小时进饮清饮料,麻醉清醒后可进食,进饮,主要是为了 快速补充人体水分、维生素以及能量,减轻病人手术前、手术后的饥饿、口渴、 腹泻等各种不适,减少应激反应,同时能提高糖尿病患者对手术治疗的心理耐受 能力。一般输液量控制在1000ml左右。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髋膝关节置换术护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髋膝关节置换术护 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摘要】自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丹麦外科医生凯莱特提出了快速康复外科的概 念以来,国内外学者已经把这个概念应用到围术期病人的最佳处置工作中,特别 是在关节置换这一非常成熟的手术过程中。近几年,这一思想也开始应用于骨科 围手术期患者的处理中,应运用循证医学证实的各种有效手段,将与手术相关的 应激最大可能降低[1-3],防止器官功能障碍,加快患者术后康复速度,改善预后, 以达到更好的医疗效果。由于多种有效措施的结合而产生的协同效应,近年来也 被广泛应用于矫形髋关节置换术。快速康复外科是一系列有效措施的结合而产生 的协同效果,近年来在矫形外科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手术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其贯穿于整个治疗和康复过程,是今后护理发展的方向之一。 【关键词】快速康复外科理念;髋膝关节置换术;护理 前言 近几年逐渐流行的快速康复外科理念(FTS),也称为术后快复科(ERAS),是近 几年逐渐兴起的一种新概念[4],采用多种有效的循证医学证实手段对围术期患者 进行治疗,有效地减少患者心理和身体所受的创伤压力和并发症。最大限度地降 低手术相关应激状态,预防器官功能障碍,改善预后,可有效降低患者身心所受 的创伤应激及并发症,加快术后康复,从而达到更好的医疗效果[5]。因其康复效 果好,现已广泛应用于妇产科、麻醉科、骨科、泌尿科等科室。并且逐步与矫形、髋关节置换等手术相结合,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以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髋膝 关节置换术护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为题报告如下。 1采用FTS的必要性 临床常用的护理手段是常规护理。但是因其护理内容相对单一,且普遍,护 理效果并不十分明显。随着医疗技术的日新月异,FTS逐渐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骨

膝关节镜手术术后护理对康复的影响的研究进展

膝关节镜手术术后护理对康复的影响的 研究进展 摘要膝关节镜手术术后护理对于患者康复的影响备受关注。 目前,许多学者在此领域展开了研究,不断探索术后护理的最佳 实践。有研究指出,干净、精细的伤口处理可以减少感染的风险,提高治疗成功率和患者满意度。此外,适宜的运动康复也被认为 是测试医师及护理人员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在选择运动康复方 案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伤势程度等因素进行个性化 定制。手术方式也被看作对术后恢复的影响之一。具有推动作用 的联合手术与单纯关节镜手术在康复时期和治疗效果方面存在差异。而在进一步提高康复效果的过程中,未来可开展多中心、多 角度的研究,确立更加个性化和有效的恢复训练方案,为患者带 来更多的益处。 关键词:膝关节镜手术;术后护理;康复影响 一、前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学技术的不断提高,膝关节镜手术已成为临床上常 见的治疗膝关节疾病的一种手段,主要适用于膝关节的各种疾病,如退行性关节炎、韧带损伤、滑膜炎等[1-4]。在手术后,术后护理对患者的康复起着至关重要 的作用。本文将对国内外关于膝关节镜手术术后护理对康复的影响的研究进展进 行综述。且膝关节镜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可以明显减少手术創伤,缩短患者术 后康复期,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然而,在术后的恢复期间,术后护理对患者的 康复起着重要作用。积极的康复护理可以加速病人恢复,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因

此,对膝关节镜手术术后护理的研究,对于提高康复效果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本 文旨在从不同角度对膝关节镜手术术后护理对康复的影响进行综述,为临床提供 参考,促进膝关节镜手术的规范化,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病人的满意度[5-6]。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术后护理对患者恢复的影响 国内外许多学者研究了术后护理对患者恢复的影响。研究发现,合理的术后 休息和恢复训练可以促进患者的康复,缩短康复期。美国学者Kvist J[10]等通过对160名接受膝关节镜手术的病例进行随访,发现术后合理的休息和康复训练可 以力保患者的康复效果。国内的一项研究也取得了相似的结果。除了Davis等外,很多其他学者也探讨了术后护理对患者康复的影响。陈小梅[6]等通过对70名接 受膝关节镜手术的患者进行研究,发现适当的康复训练可以显著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并明显缩短恢复期。刘卫东[7]的一项研究证实了由专业医生制定的康复方案 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而中国的一项研究进一步探讨了作 为一个重要环节的康复训练的具体内容,研究发现术后合理的运动训练可以提高 膝关节的稳定性和功能恢复。此外,研究者们还通过对不同年龄、性别、体重等 不同因素的分析,发现这些因素也会影响到术后康复效果[8]。比如,一项研究表明,肥胖的患者恢复缓慢,需要更长的康复期。术后的康复训练和休息对膝关节 镜手术的康复非常重要,合理的恢复训练和休息可以促进患者的康复,缩短恢复期。同时,对不同因素的分析也可以促进康复的定制化,提高康复效果[9]。 (二)术后伤口护理对恢复的影响 关节镜手术后的伤口护理对于术后的恢复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发现,术后干 净的伤口护理可以减少感染的几率,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满意度。程瑜[12]一项研究发现,对术后伤口进行正确、有效的处理,可以减少伤口感染的发生率,加快患者的康复。除了韩国学者的研究外,很多其他国家的学者也探讨了术后伤 口护理对康复的影响。美国Falck[11]的一项研究发现,同时进行皮肤缝合和溶解缝合可以有效地减轻伤口刺激和减轻术后疼痛,加速伤口愈合。同样,何亚鹏[13]的一项研究也证实了准确、及时的伤口护理对于减少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成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膝关节病的效果综合分析3900字(论文)》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膝关节病的效果综合分析 目录 综合分析 (1) 1.严重膝关节病 (1) 2.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膝关节病的效果 (2) 2.1膝关节置换术 (2) 2.2适应症 (3) 2.3治疗效果 (4) 1.严重膝关节病 严重膝关节病主要包括膝骨关节炎(KOA)也称退行性膝骨关节炎,这是一种慢性进展性膝关节病,更常见于四肢骨关节病,患者主要是中老年人[1]。 临床症状出现后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和运动限制性强,这也可能导致疾病进一步发展的并发症,比如四肢僵硬,关节功能障碍,甚至病人的残疾,会造成严重后果[2]。根据中医理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属于关节病,其原因包括肝肾功能障碍、寒湿入侵、经络闭塞等[3]。关节炎是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最常见的病因。这种炎症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临床上主要的症状是关节疼痛、僵硬、肿胀等等[4]。膝关节炎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慢性进行性疾病之一,其主要特点是关节软骨退行性变、破坏和骨质增生。膝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很复杂。尽管许多研究人员已经对膝关节炎的病理机制进行了长期研究,但其具体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它影响着全世界2.5亿人。预计到2020年,KOA将成为导致残疾的第四大原因。随着人口老龄化,KOA将大幅增加医疗支出,给全球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由于人口的增加,骨关节炎的发病率在20世纪显著增加。世纪,尤其是老年人。60岁以上的人中有50%有关节炎的X线表现,其中35%-50%有临床表现;超过75%的人有骨关节炎的迹象[5]。目前,我国有超过一亿的关节炎患者,大部分脊灰门诊都有老年膝关节感染,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因此,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于膝关节炎名称的记载并没有在中国古代医书中得到体现[6]。历史文献中常用的名字或物品记录病症,如“骨痹”、“膝部疼痛”等。这种疾病的症状一般被描述为“反复发作”或“痹”。中医认为这种疾病的病因更为复杂,与慢性应

虚拟现实技术在康复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虚拟现实技术在康复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摘要:近年来,计算机辅助干预逐渐被引入临床,康复领域的技术不再局限 于最初的生物反馈实现形式,虚拟现实(VR)等新技术为康复治疗的实施提供了 新思路,并且在疼痛管理、心脏康复、安宁疗护、精神障碍等方面逐渐开展。目前,国外已将VR技术应用于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管理,而国内高质量相关文 献报道极少。本文对VR技术在患者康复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开 发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康复VR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康复治疗;研究 引言 虚拟现实(VR)技术作为一种综合集成技术,可通过逼真的三维视觉、听觉、触觉等形式,使参与者实时与虚拟世界中的事物进行交互。VR技术具有灵活调整 场景、提高测量生态效应、可与其他手段联合等优势,为患者的康复提供了新的 视角。鉴于目前尚未有研究对VR技术在患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本研究基于VR 技术在患者中的辅助评估和干预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促进其治疗与康复提供借鉴。 1VR技术概述 VR技术是一种融合多种高端技术的新兴技术,主要通过计算机三维虚拟环境 为用户提供VR体验,用户在其中可进行视觉、听觉、嗅觉及触觉等感官的探索 或体验。VR技术的特征主要集中于3个方面:沉浸感、交互性与构想性。基于以 上特征,VR技术在临床护理应用中展现出独特的优势。在VR系统中,康复内容 所涉及的医疗护理技术、医疗护理理论等是通过3D建模或实景拍摄的形式生成的,故其具有科学化、标准化的特点;VR系统遵循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原则, 可以实现对患者的差异化指导;VR系统允许患者与虚拟环境之间的互动重复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可控的操作及引导,从而达到预期管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髌腱断裂的治疗进展及前景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髌腱断裂的治疗进展及前景 髌腱断裂是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不常见但灾难性的并发症,其发生率为0.17%。近年来,随着假体的不断发展、手术方法的不断进步以及术者的重视度的提高,发生率有所下降,但临床报道仍可见,国外报道较国内多,这可能与国外开展此手术较较早有关。 1病因分析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髌腱断裂直接原因为外伤,由于伸膝时股四头肌强力收缩,或膝关节极度屈曲时,髌腱被动拉长超过其承受张力而发生断裂。Trepte等[1]报道对两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发生股四头肌腱和髌韧带破裂,并提出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全身免疫性疾病以及激素的应用可能是易发因素。Kempenaar 也同意此观点,同时指出较差的软组织质量也可能是诱因之一。而糖尿病也被公认为导致股四头肌腱和髌韧带的另一重要因素[2]。此外,术中操作粗暴,或器械误伤,及骨质、软组织平衡处理失当均可直接或间接致髌腱附着力减弱。特别是对于膝关节内翻畸形严重患者,为矫正畸形及恢复正常的下肢力线,术中必定使胫骨内侧髁骨丢失较多,致胫骨截骨面紧贴髌腱止点上缘,这也可能导致术后髌腱附着力减弱。 2临床诊断 髌腱断裂需早期诊断,否则直接影响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其主要症状是局部疼痛、伸膝受限。查体可及髌腱断端有明显的压痛,髌腱正常轮廓消失,局部有空虚感(如肿胀严重则不易触及),伸膝无力、受限,伸膝抗阻力试验阳性,陈旧者可有股四头肌萎缩。X线片可显示髌骨高位,髌腱断裂影,或伴胫骨结节撕脱。 3治疗 对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髌腱断裂,术前、术中预防比治疗更重要[3]。Parker 等认为适当的假体的选择和细致的手术技术,仍然是取得令人满意的手术疗效及避免术后伸膝装置发生破坏的关键。髌腱断裂一经发生直接影响术后关节功能锻炼,膝关节伸直功能减弱甚至消失,直接影响术后疗效,术前伸膝装置不完整或严重功能不全是膝关节置换术的绝对禁忌症。Vince[4]也把伸膝装置断裂归结为膝关节置换9大失败的原因之一。故髌腱断裂明确诊断后应立即手术。 3.1直接吻合季明华等[5]报道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因外伤致髌腱断裂1例,行髌腱止点重建术,术中对髌骨横行骨道、髌骨上缘与胫骨结节骨道进行双重钢丝减张,术后3d即开始被动屈膝关节练习(屈膝<90°)和股四头肌等训练,术后3w 主动关节功能锻炼并部分负重行走,3个月复查关节活动度恢复术前水平,6个月膝关节活动强度基本正常,效果满意。张亚峰等[6]认为以强生爱惜邦不可吸收线代替钢丝减张缝合,可以避免二次手术取钢处钢丝。对于新鲜断裂者,可利

膝关节常见运动创伤康复研究进展

膝关节常见运动创伤康复研究进展 【摘要】膝关节运动创伤作为临床常见疾病,患者发生创伤后极易导致其功 能障碍,进而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损害。本研究对膝关节常见运动创伤 的康复训练方式进行总结,对其康复方法予以综述。 【关键词】膝关节;运动创伤;康复 膝关节是人体中易损关节,也是人体中最大的屈戍关节,因此膝关节发生损 伤的比例较高,加之膝关节处于下肢,其负重强度较大,极易造成其运动创伤[1]。膝关节常见运动创伤包括半月板损伤、侧副韧带损伤、交叉韧带损伤、髌骨劳损。 1.膝关节常见运动创伤临床表现 1.1半月板损伤临床表现 半月板损伤患者大部分均存在膝关节外伤史,临床表现为患者膝关节肿胀、 疼痛、膝关节功能异常、跛行等,一般患者膝关节在130-150度位置存在交锁问题,膝关节存在无力感,尤其在患者膝关节两侧关节间隙位置存在明显疼痛,另 外部分患者自感膝关节酸软问题,在膝关节屈曲时症状明显,在上下楼期间极易 发生弹响、交锁现象[2]。对于部分症状持续时间较长的患者而言,其膝关节发生 积液的比例较大,部分患者有可能出现股四头肌萎缩问题。 1.2侧副韧带损伤临床表现 侧副韧带损伤患者均存在明显膝关节外伤史,患者膝关节肿胀与疼痛明显, 部分患者可见膝关节瘀斑症状,患者膝关节无法完全伸直。另外,侧副韧带损伤 患者的韧带损伤位置伴有明显的牙痛症状,对于部分内侧副韧带损伤的患者,患 者压痛位置一般在股骨外上髁位置或胫骨内髁下缘位置[3]。对于部分外侧副韧带 损伤的患者,其牙痛位置在股骨外上髁或腓骨小头位置。 1.3交叉韧带损伤临床表现

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多为膝关节遭受到暴力装机所致,可分为前交叉韧带损伤 和后交叉韧带损伤,其中,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自感关节内部存在撕裂感,其膝 关节肿胀严重,且伴有剧烈疼痛。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膝关节功能异常,患者行 走跛行,肿痛剧烈。 1.4髌骨劳损临床表现 髌骨劳损临床发生比例较高,一般多在过量运动基础之上发生,休息后症状 会有所改善,但随着患者病程时间的延长,其关节疼痛感逐渐加重,患者在非过 量运动时亦会存在疼痛问题,尤其在患者上下楼梯期间,患者受到髌骨劳损的影响,极易发生膝关节乏力、酸软等问题[4]。 2.膝关节常见运动创伤康复措施 2.1半月板损伤康复 目前针对半月板损伤患者而言,通过关节镜下半月板切除手术能够予以有效 哦治疗,患者术后应在早期实施康复锻炼,从而改善其膝关节功能。通过股四头 肌等长收缩训练、直腿抬高训练等形式效果显著,尤其应用直腿抬高训练能够提 升其肌力水平。患者术后早期可通过被动直腿抬高练习方式,取患者仰卧位,护 理人员用一只手握住患者的脚踝,另一支上放置在膝关节位置,保持膝关节始终 伸直,手部发力将患者腿部抬高,抬高角度根据患者适应性确定,一般在30-80 度左右,双侧下肢交替进行,每侧训练10-15次,每日练习2-3次[5]。 2.2侧副韧带损伤康复 侧副韧带损伤临床中可采用电针、电刺激等方式进行治疗,能够取得一定的 治疗效果,但对于部分损伤严重、甚至侧副韧带发生断裂的患者而言,需要采用 手术方式加以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下肢肢体功能。手术患者需要在术 后3周内实施石膏固定,此时患者无法进行康复训练,但为了避免患者下肢肌力 受到影响,可指导患者对踝关节、髋关节进行锻炼,能够提高患者下肢血运水平。 2.3交叉韧带损伤康复

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护理的应用及意义探究

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护理的应用及意义探究 目的探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护理的应用。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所收治的75例行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组,常规组行常规康复护理;早期组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对比干预效果。结果早期组患者膝关节功能优良率显著比常规组高,出院时间明显早于常规组,疼痛评分明显比常规组低,康复后HSS膝关节评分显著比常规组好,并发症发生率显著比常规组低(P<0.05)。结论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护理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减少并发症发生,加速膝关节功能康复,缩短住院时间,值得推广。 标签:膝关节置换术;康复护理;应用效果 膝关节为人体重要关节,老年膝关节退行性关节病或骨性关节炎等疾病发生后,可出现关节僵硬和屈伸障碍等,多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可解除疼痛等不适感,还可改善关节活动功能和患者生活质量,但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护理的开展情况决定着康复效果,对预防远期并发症和恢复关节功能发挥重要作用[1]。本研究就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护理的应用进行探讨,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所收治的75例行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早期组。所有患者存在不同程度关节疼痛、僵硬等症状,均行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常规组37例,男18例,女19例,年龄53~80岁,平均年龄(65.73±5.28)岁。早期组38例,男18例,女20例,年龄53~80岁,平均年龄(65.29±5.15)岁。两组患者上述基本资料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常规组行常规康复护理,护士以宣教为主,简单对患者进行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的必要性和注意要点相关知识的宣教,而康复护士主要负责康复事项宣教,协助患者进行康复,给予相应的指导,并加强对整个康复过程的监督。 1.2.2早期组实施早期康复护理。①健康教育:在术后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健康教育,说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并通过成功案例的介绍,提高患者治疗信心。告知术后切口疼痛为正常现象,随着康复进程疼痛可逐渐减轻。术前指导患者所有功能锻炼,穿弹力袜,教如何使用助行器。②饮食和环境护理:在术后6~8 h可给予清淡流质饮食,术后2 d可逐渐恢复正常饮食,给予高维生素、高蛋白饮食,确保营养充足;戒烟戒酒,多饮水,预防大便干结;为患者营造舒适安静的休养环境。③伤口观察:加强伤口观察,指导患者采取正确体位,减轻压迫,减轻疼痛感。伤口出现异常现象应及时汇报医生进行处理。④早期康复训练:术后第1 d进行屈膝锻炼,术后48 h内持续冰敷,48 h后每次做完功能锻炼都要冰敷10~15 min,且抬高患肢,休息时患肢给予过伸位。术后1 d可进行股

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后镇痛及功能康复研究进展

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后镇痛及功能康复研究进展 摘要:全膝人工关节置换(TKA)已成为治疗晚期膝关节疾患、重建膝关节功能 的重要手段,但TKA术后疼痛仍是患者需要面对的严峻挑战之一。良好的TKA术 后镇痛是膝关节功能康复的前提和基础,术后疼痛控制不佳会影响患者的功能康 复及手术效果。随着外周神经阻滞及假体周围浸润镇痛等方法的应用,TKA术后 镇痛发生了单一镇痛模式向多模式镇痛的转变,有效的缓解了TKA术后疼痛,提 高了患者满意度,促进了患者早期功能康复。 关键词:全膝人工关节置换;镇痛;功能康复;外周神经阻滞;假体周围浸 润镇痛;多模式镇痛。 全膝人工关节置换(TKA)可以有效缓解疼痛,重建膝关节结构,恢复膝关节功能,因其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及较高的患者满意度,已经成为治疗晚期重度骨 性关节炎的重要手段。[1] 但TKA患者术后疼痛仍是影响手术效果、患者满意度、生活质量及膝关节功能康复的主要因素。[2] 因此,良好的TKA术后镇痛是促进 患者功能康复,提高患者满意度,促进患者早期功能康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 键因素。 1.超前镇痛 超前镇痛是在伤害性刺激产生之前预防性应用镇痛药物,以阻断或者抑制外 周损伤向中枢神经的传导,防止由切口及炎症损伤引起的中枢敏化。目前常用的 超前镇痛方法主要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阿片类药物、天冬氨酸受体 激动剂、对乙酰氨基酚、外周局麻、硬膜外镇痛或联合治疗等。 另外,人们主观地认为术前康复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适应并接受关节置换手术,为患者术后功能康复做准备,但术前康复的有效性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Gill SD等认为术前康复可以减轻全膝及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疼痛,并可以促进 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功能康复。 2.外周神经阻滞 连续股神经阻滞具有与硬膜外镇痛相同的镇痛效果,已广泛应用于TKA术后 镇痛。但股神经阻滞会增加股神经及邻近血管损伤的风险,且镇痛效果不完全, 无法有效缓解膝关节后方坐骨神经支配区域的疼痛,另外股神经阻滞会影响股四 头肌功能,限制膝关节伸直,增加患者摔倒的风险。虽然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 滞的安全性存在争议,由于满意的镇痛效果,其在TKA术后镇痛方面具有一定的 临床应用价值。研究表明,在腘横纹处行选择性胫神经阻滞可以使局麻药向近端 坐骨神经分叉处扩散,且坐骨神经分岔越短,局麻药向近端扩散的距离越远,局 麻药的近端扩散会部分阻断腓总神经,从而增加TKA患者术后腓总神经损伤的风 险增加。另外,Sinha SK等比较了TKA术后应用股神经联合胫神经阻滞与股神经 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的镇痛效果,发现在腘窝靠近腘横纹处行胫神经阻滞,可以获 得与坐骨神经阻滞相似的术后镇痛效果,且与坐骨神经阻滞相比,可以避免完全 的腓总神经运动阻滞,但会产生部分腓总神经阻滞,这可能是由局麻药从阻滞部 位向近端扩散引起的。但是坐骨神经阻滞同样会阻断腓总神经的运动功能,引起 足下垂及胫前肌肌力的减弱,从而掩盖手术引起的腓总神经损伤。 3.假体周围浸润镇痛 骨水泥假体植入后引起的TKA术后疼痛的原因主要包括截骨、挤压损伤及PMMA聚合引起的热损伤等。骨组织含有丰富的神经组织,主要支配骨膜、骨髓 及矿化组织等,在假体植入前对截骨面进行局部浸润可以抑制疼痛信号的传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