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和碳的化合物习题课课件

碳和碳的化合物习题课课件
碳和碳的化合物习题课课件

碳、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习题课

【学习目标】

1.通过知识网络图复习碳、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会熟练地写出方程式。

2.通过比较学习掌握碳和一氧化碳还原性的异同、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性质的异同,利用其性质的差异地解一些综合性的实验题。

3.小组内成员讨论、合作学习,互帮互助,取得共同进步。

【教学重、难点】利用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解决综合性题目。

【前置学习】

回忆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性质

写出图中转化关系的化学方程式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小结:

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活动方案】

活动一、碳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反应的比较

图1 图2

讨论:

①两套装置或反应的异同点?

②图1中停止加热时,应先将导管从试管②中撤出,并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待试管①冷却后再把试管里的粉末倒出。这样操作的原因?

③图2中先点处的酒精灯(点燃前已对气体验纯);先熄灭处的酒精灯。

例1.下列关于碳、一氧化碳分别与氧化铜反应的实验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反应现象基本现同 B.反应装置有明显不同

C.氧化铜都是发生了还原反应 D.两个反应产物不同

尾气处理 澄清石灰水 C D 混合气体 A B 课堂训练一

1.在实验室中,老师用下面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图中固定试管的仪器已略去):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木炭粉的质量明显减少;氧化铜粉下

部出现了一层红亮的铜;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停止

加热并冷却到室温。

(1)写出硬质大试管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 、

(2)C 装置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此现象

说明 。

(3)气球的作用是 。

(4)B 装置的作用是 ;

活动二、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性质的区别

讨论:如何鉴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两瓶无色气体?

例2.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一氧化碳,应采用的方法是 ( )

A .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焦炭

B .把混合气体点燃

C .把混合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

D .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思考:如何除去除去一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二氧化碳?

课堂训练二

1.下图所示装置可以验证某混合气体中(可能含H 2、CO 和CO 2)是否含有CO 和CO 2。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 装置中的试剂是(写名称,下同) ,B 装置中的试剂是 ;

(2)证明原混合气体中CO 2存在的实验现象是 ; 证明原混合气体中CO 存在的实验现象是 ;

(3)如果没有B 装置,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

活动三、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之间相互转化

例3.如图A、B、C、D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四种物质。其中A

为黑色单质,D为红色单质,B、C是组成元素相同的两种气态

化合物。“→”表示物质间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

及反应条件已省略)。请回答:

(1)C的化学式是。

(2)B的一种用途。

(3)C→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课堂训练三

1.取一定量炽热的木炭放入充满氧气的密闭容器内,充分反应后,同学们对密闭容器里气体的充分产生了兴趣,想对其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气体的成分可能是什么呢?

【提出猜想】

猜想1:可能全部是CO2;猜想2:可能全部是CO;

猜想3:可能是;

猜想4 :还可能是。

【实验推断】

他们把密闭容器内的气体先通过澄清的石灰水,发现石灰水;再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发现黑色的粉末。由此得出猜想3正确。

【反思】有同学认为:在验证猜想3的实验过程中,也可以先把密闭容器内的气体先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再通过澄清的石灰水。这种看法对吗?

【盘点收获】

学完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课堂检测】

1.证明汽水中含有CO2气体,最合理的做法是()

A.B.C.D.

2.关于碳、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C、CO和CO2均有还原性 B.C、CO和CO2均有可燃性

C.常温下,C、CO和CO2均可与水反应 D.CO和CO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实现相互转化

3.右图所示实验中,①、④为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的棉球,②、③为用

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棉球.下列能说明密度大于空气且能与水反应的

现象是 ( )

A.①变红,③不变红

B.④变红,③不变红

C.①、④变红,②、③不变红

D.④比①先变红,②、③不变红

4.为加深对一氧化碳还原性的理解,减少一氧化碳对环境的污染,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A B C

回答下列问题:

(1)图B中,薄铜片受热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趁热将图B所示的薄铜片插入到图A所示的装置中(如图C所示),观察薄铜片的颜色变化,现象是;振荡集气瓶,观察到的现象是。(3)实验结束后用燃着的木条点燃瓶中的剩余气体,有明显的蓝色火焰出现,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说课稿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各位领导、老师们,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首先,我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是人教版教材高二生物必修本第二章第1节内容。《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这一节,首先在节的引言中,明确指出自然界的生物体中的元素是生物有选择地从无机自然界中获得的,没有一种元素是细胞特有的。但细胞与非生物相比,各元素的含量又大不相同。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内容。这部分内容较为浅显,但是结论非常重要,对于学生了解生物的物质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知道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知道为什么碳元素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 2、"能力目标: 学会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方法。 (1)通过对C元素的分析,说明有机化合物形成的可能性及必然性,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组成细胞中的元素的百分比的分析,通过对不同化合物的质量分数的学习,培养学生理解、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

认同生命的物质性;认同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 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教学难点: 1."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的投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讲述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五、说学法

化学评课碳和碳的氧化物说课稿

化学评课碳和碳的氧化物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碳和碳的氧化物是重点学习的内容之一,是对非金属元素知识的拓展和深化,在初中化学中占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根据《课标》要求,本单元包括三个课题,金刚石、石墨和C60,本课题包括两部分:1、碳的单质;2、碳的化学性质。 通过这一课题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因此,教材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例如,在介绍金刚石和石墨的用途时,注意联系学生生活中用到或见到的物质,如玻璃刀、钻石、无轨电车等。本课题紧密联系社会和高新科技。 例如,教材中介绍了人造金刚石和金刚石薄膜、C60分子及管碳等,最大特点是图文并茂,许多内容以图代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盛了教材内容,增强教材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C60的了解,初步认识结构与性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2、通过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掌握碳在常温下的 化学稳定性和高温时的化学活动性。 3、知道例外种元素可以组成例外种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例外种物质,能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领悟物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4、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培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及用途; 2、引导学生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 3、C和CuO的化学反应。 四、教法建议 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选择科学有用的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和学生能力的发展具有严重意义;根据本节教材特点可采取以下教学策略和方法。 1、让学生充分利用对实物的感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在《金刚石、石墨和C60》一节的教学中,可采取谜语,引出碳族“三兄弟”,通过猜谜语,对“三兄弟”有一个初步认识,从而大大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探究问题的热情。教师出示实物钻石、石墨等,学生自己观察、触摸、实验总结出二者的物理性质区别,从而引出用途的例外原因, 教师设问:二者组成相同为什么物理性质有那么大的差异?出示结构模型,学生对比──分析──讨论──总结得出结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有的学生有错的认识,这时教师要善于引导,适时评价,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进一步建立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突出实验教学,加强能力的培养。 (1)做好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及严格的科学态度。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在加强直观认识的同时,通过反应发生的条件、现象,进一步理解反应的规律,顺利形成要领和确信理论的真实性。为了取得优良的实验效果,教师要明确提出问题──学生猜想──讨论设计方案──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另外,还要强调实验操作安全及应掌握的实验技能等,如在探究C还原CuO反应的实险中,教师先对学生提出问题:①C 和CuO都是什么颜色?②加热,试管中粉末颜色有什么变化?③生成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观察到什么现象?④反应后生成什么物质?使学生带着问题

《碳和碳的氧化物》说课稿 y

《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说课稿 中都中学雷华伟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说课的题目是《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请多批评指正。 课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 (2)掌握CO2、CO的性质、用途以及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3)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讨论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和归纳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有趣的童话故事、制名片、猜谜语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收集有关资料,进一步加强对温室效应的认识,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情感;。 一、教材分析 1、本章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碳和碳的化合物》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本章内容所牵扯到的知识点比较多,要求掌握的内容也比较多,在初中化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此外,我还认为复习本章内容是学生锤炼化学方程式的最好契机。因为本章含有许多化学反应;其次本章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从而深感学习化学的意义。 2、复习内容 碳和碳的化合物 3、复习目标 (我认为复习本章内容应该达到如下的教学目标。) ①掌握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

②掌握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 ③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会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④掌握它们的相互联系及转化途径,学会知识整合与迁移。 在复习本章之前,学生对这些知识有所了解,但所学的知识是零散的。复习时,我们帮助学生对零散的知识进行整合,使学生学得的知识形成整体有序的结构;同时,要拓宽知识面,提高运用能力和迁移能力。 综上所述,复习中的三维目标是有机结合的,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中渗透“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情感目标的和谐渗透对知识、智能目标的达到起催化作用。 4、复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掌握碳、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及用途 ②熟练准确地书写化学方程式 ③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及转化途径。 难点:其中②③也是复习的难点。 因为复习之前学生所有的知识是孤立的、片面的、零碎的,复习时我采用多种活动导学,帮助他们穿针引线,将零碎的知识整合。其二,学生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不是很熟练,我们让学生上台书写并及时评点矫正,帮助他们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教法分析及学法指导 在上新授课时,老师们都会精心设计有趣的情景来导学,而上复习课时,老师们往往只重视了知识的归纳与梳理,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沉闷的苦忆中。怎样在复习时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让师生全身心投入?在复习碳和碳的氧化物时,我将带着激活课堂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 1、引入含活势 当学生有兴趣时,他们学得最好,因此在这里我要通过讲“父女夺宝”的故事导入复习内容,让学生带着兴趣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故事中感人的情节,象吸铁石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拨动了学生思维之弦,激起积极思维的层层浪花,使学生立即再现所学的旧知。 2、形式求活泼 当教学内容以多种形式呈现时,他们学得最好。基于学生喜欢表演,喜欢猜谜语等特性,复习时我设计了讲故事,制名片,猜谜语等多种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并充分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初三化学 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点

初三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点 一、碳的几种单质 1、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可用于制钻石、刻划玻璃、钻探机的钻头等。 2、石墨(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有优良的导电性,润滑性。可用于制铅笔芯、干电池的电极、电车的滑块等。注意:铅笔里面其实不含铅,是石墨和黏土混合而成的混合物。H代表Hard,坚硬的;B代表Black,黑的。6B最软,颜色最深;6H最硬,HB软硬适中。 3、无定形碳: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主要有:焦炭,木炭,活性炭,炭黑等. 活性炭、木炭具有强烈的吸附性,但活性炭的吸附作用比木炭要强,如制糖工业利用其来脱色,防毒面具里的滤毒罐也是利用活性炭来吸附毒气。焦炭用于冶铁,炭黑加到橡胶里能够增加轮胎的耐磨性。 4、C60是一种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分子,形似足球,性质很稳定。 5、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CO和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 二、.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各异,而各种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却完全相同! 1、常温下的化学性质稳定【为何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比较稳定?碳原子的最外层有4个电子,既不容易得电子,也不容易失去电子,因此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档案材料一般用碳素墨水书写、古代书画历经百年也安然无恙、木质电线杆埋入地下部分用火烧焦可防腐都是利用这个原理。】 2、可燃性: 完全燃烧(氧气充足),生成CO2: C+O2点燃CO2 不完全燃烧(氧气不充足),生成CO:2C+O2点燃2CO 3、还原性:C+2CuO高温2Cu+CO2↑(置换反应)应用:冶金工业 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红色,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Fe2O3+3C高温4Fe+3CO2↑ 三、二氧化碳的制法 1、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原理、装置、检验) (1)发生装置:由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决定: 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高锰酸钾制O2的发生装置。 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或液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H2的发生装置。 (2)收集方法:气体的密度及溶解性决定: 难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CO只能用排水法(排空气法易中毒) 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CO2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它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 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

钠的化合物说课稿

《钠的化合物》说课教案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教材是系统的研究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开始,是学生第一次综合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学习一族元素,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和归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能利用这种能力去学习卤素等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也为以后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打下良好的基础。 2.本节教材的特点 本节主要内容有:一是过氧化钠的性质及其用途;二是比较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与用途。从具体内容分析,新教材强化了原教材缺乏或薄弱的特点: (1)突出实验引探功能——5个实验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3种钠的化合物的性质:家庭小实验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索精神和动手能力。 (2)重视知识实际运用——围绕本节教学的重点物质组编一道鉴别运用的讨论题,以及家庭小试验,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同时介 绍了钠的碳酸盐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巩固对其性质的了解。 (3)强化化学史实教育——编入阅读教材“侯氏制碱法”,较详细的介绍侯氏制碱法发现的历史背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科学精神的教育。 3.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 依据化学课程标准和学生知识储备,为了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实验探究法是本节课的重中之重,因此本节课的重难点确立为: 重点:通过对钠的两种氧化钠的性质及其性质之间的差异、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的研究,培养学生用对比的方法认识事物和全面的分析事物的逻辑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期望;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难点:通过对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这一化学事实的认识;完善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说学生状况分析及对策 分析我校现状,本届学生属于括招范围内的,基础差别大,而且基本上中小学接受的都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还不太习惯独立思考问题、独立动手做实验以及独立分析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本着各层次学生都参与,都基本有可学之处的原则,另一方面,教师要注意问题的设置对学生的引导,给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空间,让他们独立实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高一学生化学知识有限,加之平时实验中验证性实验居多,因此尽管学生普遍对实验感兴趣,但在实验过程中不一定能够积极主动地观察、思考和探索本质。我在实验中多设疑、激疑,将实验作为引导学生探究未知领域的手段。把学生从复杂多变的实验现象引入问题情景中,使其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希望去探个究竟。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化学教学大纲、化学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储备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过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性质及用途。 2、学习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试验原理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性质差异用多种方法加以鉴别,培养思维的开放性。 2、训练学生用对比的方法认识事物和全面的分析事物的逻辑思维能力。 3、初步学会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

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二氧化碳的性质”是粤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五章第二节《碳的化合物》第二课时的内容,CO是初中要求掌握的两种气体之一,也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极其密切和广泛的一种物质。 CO的学习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的起始章节。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是中学化学极为重要的基础知识。 所以,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不但认识CO相关性质,也为后续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重难点 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CO的化学性质,因为根据课标的要求以及中考命题的习惯,CO在中考中会占10流右的分数。 难点:本节课的难点是CO溶于水并与水反应。根据课本安排的实验,无法从实验现象直接得出结论。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推理得出结论,因此造成难点。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 2.初步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程序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让学生对二氧化碳的认识从感性上升为理性。 2.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态度。 2.了解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学情分析经过前面几个章节的学习,学生已认识了一些化学仪器,具有一定的

操作能力,感受到了化学实验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但初中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仍需要教师的管理和引导。 三、教学方法、手段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1. 利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推进教学思维的顺利开展。 四、教学过程 1. 新课引入 学生对CO的认识很肤浅,可能只知道CO是一种温室气体,而对它的化学性质、应用却是一无所知。为了将学生对CO的认识引导到本节课的知识点上。我设计了这个导入: 播放动画“死狗洞” 利用动画时间板书:CQ的性质 密度比空气大 不支持燃烧 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可溶于水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这节课学生要学习的CO的性质有这几个方面。 ①对于第1、2 个性质,课本中安排的实验是:二氧化碳的倾倒。我觉得这个实 验的视觉冲击力不够,因此我对这个实验进行改进。 事先我告诉学生第①瓶气体是空气,第②瓶气体是CO,通过①②两瓶燃烧现象的对比,学生可以非常直观的得出第②瓶中的气体是不支持燃烧的。接着我将第②个瓶子瓶口朝下倒掉,同样将棉芯伸入,会发现现象和①中的一样,也就是说CO被倒掉了。根据学生初二学习的物理知识,密度大的会往下沉。通过这个改进的实验,学生也能够很直观的得出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这两个性质。课本安排的实验作为实验题让学生当场完成。

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点归纳与练习(word)

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点归纳与练习(word) 一、碳和碳的氧化物选择题 1.下列相关事实用微观粒子的知识解释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C 【解析】 【详解】 A、品红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得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错误; B、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错误; C、有机物数目异常庞大,是因为构成它们的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性质不同,正确; D、氦原子与氖原子性质相似,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稳定结构,氖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错误。故选C。 2.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稀有气体用于霓虹灯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D.石墨用作电池电极 【答案】C 【解析】A、稀有气体用于霓虹灯是利用稀有气体充入灯泡中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没有新物质生成,利用的是物理性质,错误;B、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是干冰吸热升华,不属于化学性质,错误;C、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是利用熟石灰与土壤中的酸发生中和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性质,正确;D、石墨用作电池电极是利用了石墨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错误。故选C。 点睛: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一对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概念,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下列关于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碳在空气中不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B.CO与CO2的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也相同 C.水墨画可长时间保存不变色是因为碳的化学性质在常温下不活泼

D.空气中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会导致“酸雨” 【答案】C 【解析】A、碳在空气中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错误;B、CO和CO2的组成元素相同,但由于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错误;C. 水墨画可长时间保存不变色是因为碳的化学性质在常温下不活泼,正确;D、空气中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错误。故选C。 4.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铅笔芯在纸上画过会留下黑色痕迹,是因为铅笔芯的主要成分石墨很硬 B.金刚石、石墨和C60因为构成它们的原子数目不同,导致化学性质相似,物理性质差异很大 C.在煤炉上放一壶水就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D.在书写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时,规定使用碳素墨水是因为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铅笔芯的主要成分是石墨和粘土混合而成的,铅笔芯在纸上画过会留下黑色痕迹,是因为石墨质软,在纸上划过会留下深灰色的痕迹;B.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碳的单质,都由碳元素组成,都由碳原子构成,所以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但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导致它们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C.煤气中毒是一氧化碳中毒,因为一氧化碳难溶于水,所以在煤炉上放一壶水不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D.碳素墨水是用炭黑制成的,炭黑是碳的单质,而碳的化学性质在常温下稳定,受阳光照射或与其它物质接触都不易起变化,适合书写档案. 考点: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5.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如图所示,实验结束时将导管从石灰水中取出后停止加热,冷却至室温。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装置II中出现气泡,说明I中反应已开始 B.反应中,装置I减少的质量是氧元素的质量 C.冷却后,若装置I中有黑色固体,说明碳有剩余 D.冷却后,装置I减少的质量小于生成气体的质量 【答案】D 【解析】 A. 加热装置I,由于气体体积膨胀,装置II中会有出现气泡,不能说明I中反应已开始,错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说课稿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位置及教学目标分析 教材关于《甲烷》内容属高二化学(必修本第二册)第三章第1节,这一节是学生在中学阶段第一次接触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的有关内容,学生是在理解了有机物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去学习这一节书,学生对教材的内容比较陌生,基本没有形成有机物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思维。 2、本节内容教学目标有3 个: (1)通过确定甲烷分子式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确定气态烃分子式的方法; (2)在复习碳原子的原子结构和共价键知识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掌握甲烷的电子式、结构式的写法,并了解甲烷分子的正四面体结构; (3)掌握甲烷的重要化学性质 (4)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甲烷的分子结构,难点是甲烷的重要化学性质:取代反应 二、教学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的引导探索法 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不仅注意观察,同时还启发了学生积极思维,运用已学过的知识与技能,去探索新的概念和规律,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 2、多媒体教学法 由于甲烷分子的正四体结构和甲烷的实验室制法的反应机理很抽象,对初学有机物的学生来说很难理解,是本节课的难点。故用计算机的多媒体动画进行直观分析,克服了理解上的抽象性,化解了难点。 3、讲练给合式教学法 通过讲使用使学生明确重点,练则进一步具体理解本节重点,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确定气态烃分子式的基本方法和取代方法的特征,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学习方法 1、本节课教给学生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通过创设问题、讨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加深 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2、整堂课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动脑,动手、动口,自求得之的讨论过程充分,充分体现以学 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显著教学特点。 3、学生思考讨论时,教师可在指导全班学生学习的基础上,针对个别学生的情况加以指导, 从而获得课堂教学的大面积丰收。 四、教学过程 1、新课的引入 提出问题:“什么是有机物?组成有机物的元素主要有哪几种?”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出“烃”的概念。(将概念用电脑板书打出)紧接着烃的概念引出“最简单的烃——甲烷”。 2、提醒学生回忆学过的物质结构方面的知识,设问:“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如何”,这设问使 学生的思维得到初次的启发,自然想到“结构决定性质”,然后提出问题:“甲烷的结构是怎么样的?它和我们平时学过的无机物有什么不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达到与教师的心理同步。 3、分组实验 首先提醒学生,点燃甲烷要先验纯,然后点燃从储气瓶里导出的甲烷,将一个干燥的烧杯罩着甲烷燃烧的火焰,观察烧杯内壁有何现象?倒转烧杯迅速倒入澄清石灰水又有何

金刚石、石墨、C60说课稿

金刚石、石墨和C60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朝阳市第二中学化学教师刘秀珍,能与在座的各位评委、老师在一起学习交流,我非常高兴。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第一课时,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教学反思以及板书设计七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自从引导学生走进化学世界后,他们就学会了怎样从化学视角去认识身边的化学物质,比如氧气、氢气和水等物质,相继在老师的引领下,他们又闯入了微观世界,初步了解了物质构成的奥秘,学会了一些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化学技能;在此基础上,本单元将继续引导同学们深入、细致地研究碳和碳的氧化物。本课题包括两部分,分两课时完成本课题的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介绍碳单质的物理性质、用途及结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第二课时学习碳单质的化学性质。今天我要说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思路。这一知识模块主要介绍了金刚石、石墨、C60的重要物理性质和结构特点。在介绍石墨的同时又穿插介绍了木炭、活性炭的吸附性及其用途,使学生树立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等的观点。掌握了这一重要化学思想后,可以使学生更好的体会学习化学的意义,感受化学世界的魅力之所在。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阅读教材与插图,使同学们主要明确以下问题: (1)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了解C60分子的结构特点。 (3)知道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4)知道木炭和活性炭的吸附型及其愿因。 (5)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的根本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和归纳,使学生知道物质的结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2)利用微观模型让学生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 (3)通过探究实验使主动的获得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讨论,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知识拓展,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 (3)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3、教学重点: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4、教学难点:金刚石、石墨等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差异的原因。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利用了大量的图片、课外资料等媒体资源,给学生提供非常直观的感性认识,再经过教师的引导,使其上升为理性认识。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对氧气性质有所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已经初步形成并得到发展,并且在水的净化学习中已经知道活性炭碳吸附性。很容易实现从气态非金属到固态非金属单质性质认识的

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点(大全)经典

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点(大全)经典 一、碳和碳的氧化物选择题 1.下列归类正确的是 选 项 归类物质或现象 A 氧化物水、双氧水、碳酸钙 B可燃气体氢气、氧气、天然气 C 还原性的物 质 焦炭、氢气、一 氧化碳 D 构成物质的 微粒 分子、原子、电 子 A.A B.B C.C D.D 【答案】C 【解析】 【分析】 氧化物:物质有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详解】 A、水、双氧水属于氧化物,碳酸钙属于盐,故不正确; B、氢气、天然气是可燃性气体,氧气具有助燃性,本身不燃烧,故不正确; C、焦炭、氢气、一氧化碳都具有还原性,故正确; D、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故不正确。 【点睛】 盐:由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与非金属阴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2.下列有关碳及其化合物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石墨、金刚石、C60由于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所以它们的性质不同B.CO为可燃性气体,点燃前应该先验纯

C.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可见二氧化碳与水生成的物质显酸性D.上图是用木炭还原氧化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O+C Cu+CO↑ 【答案】D 【解析】 A、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石墨、金刚石、C60的结构中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它们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似,正确; B、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遇明火爆炸,所以点燃可燃性气体前,应该先验纯,正确; C、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变红,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而不是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可见二氧化碳与水生成的物质显酸性,正确; D、木炭还原氧化铜,产物中是二氧化碳,不是一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中产物书写不正确,错误;故选D。 3.下列实验现象描述与事实不符合的是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B.镁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放出热量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有黑色固体生成 D.电解水时,与正极、负极相连的电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 【答案】C 【解析】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实验现象描述与事实符合,故A正确; B、镁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放出大量热,实验现象描述与事实符合,故B正确;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有黑色固体生成”,实验现象描述不与事实符合,应为“有无色气体生成”,故C错误; D、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盖,瓶口出现白雾,说法正确,实验现象描述与事实符合,故D正确. 故选C. 4.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干冰可作制冷剂,广泛用于食品冷藏保鲜 B.N2、NO、NO2等含氮物质均为空气污染物 C.明矾溶于水的胶状物可吸附杂质,达到净水的目的 D.废旧电池的分类回收有利于保护环境 【答案】B 【解析】 A、干冰升华要吸收大量的热,故可作制冷剂,正确; B、氮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不是空气污染物,错误; C、明矾溶于水形成的胶状物可吸附一些微小的难溶与水的杂质,达到净水的目的,正确; 5.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铅笔芯在纸上画过会留下黑色痕迹,是因为铅笔芯的主要成分石墨很硬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说课稿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说课)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接下来我将从以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等六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的作用地位 本节内容选择于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这一节是学生在中学阶段第一次接触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的有关内容。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烃又是一切有机物的主体,而甲烷作为烷烃中的一个最简单的分子,学生对它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对各种有机物的学习,因此本节内容在帮助学生树立对有机物正确的学习方法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结合本节内容的作用地位和特点,我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甲烷分子的空间结构,掌握甲烷的氧化反应,取代反应等基本化学反应类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直观演示、探究实验和多媒体动画等教学手段的实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探究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煤窑矿难、西气东输、农村沼气系统的建立等社会现象的了解,逐渐培养学以致用的学习观,养成关注社会,热爱生活的意识。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甲烷的结构特点与取代反应 2)教学难点:有机物立体结构模型的建立与取代反应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学习了甲烷的燃烧反应和一些主要的用途,可以通过元素的比重推得分子式。但分子式是抽象的,学生可能会产生甲烷分子是平面型分子的错误认识。另外,取代反应是学生接触到第一个有机反应,学生会存在理解上的困难。这也是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的重要依据。 三、教法设计

四、学法指导 让学生变被动的“学答”为主动的“学问”,变消极的“学会”为积极的“会学”,真正成为的学习的主人。通过总结反思法、自主探究法、分析归纳法、思考评价法等方法,稳扎稳打,逐步提高。 五、教学设计 1、观看视频,导入新课 通过新闻短片,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从生活中学化学。 2、探索甲烷结构 通过以下两个探究练习确定甲烷的分子式和可能的空间构型。由已知推未知化抽象为具体。 (幻灯片展示) [课堂探究练习1] 已知甲烷仅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其中质量分数C%=75%,H%=25%。请同学们推出甲烷的化学式。 (幻灯片展示) [课堂探究练习2] 画出碳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推测甲烷分子的结构,空间构型又可能有哪几种情况? 接下来,采用直观演示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运用教学模具,让学生在自己的观察体会中化抽象为具体,从而准确把握甲烷的结构,并进一步通过对甲烷结构式电子式的理解,为后面学习甲烷的性质做好铺垫。 3、甲烷的氧化反应 设计探究实验,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脑三位一体,直接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学习科学知识与科研方法,煅炼操作能力。然后利用所得出的结论和知识解释课程导入中的问题,让学生注重学以致用,形成关注生活的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 4、甲烷的取代反应 通过视频演示和动画模拟双管齐下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取代反应。视频演示实验的反应过程,让学生能观察甲烷取代反应的现象;用直观的动画模拟甲烷与氯气取代反应的微观过程,进一步深化对反应的理解。 通过对取代反应与置换反应的区别的讨论,让学生自己通过回忆已有的知识,“悟” 出新的知识,温故知新,并自主构架出知识体系。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 5、取代反应与置换反应的区别 意在让学生了解甲烷在生活中的应用,意识到对有机物学习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 6、课程小结与作业布置 根据本度难度和学生实际,我对本节教学内容作了如下总结和作业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7、教学流程

碳和碳的化合物习题课课件

碳、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习题课 【学习目标】 1.通过知识网络图复习碳、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会熟练地写出方程式。 2.通过比较学习掌握碳和一氧化碳还原性的异同、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性质的异同,利用其性质的差异地解一些综合性的实验题。 3.小组内成员讨论、合作学习,互帮互助,取得共同进步。 【教学重、难点】利用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解决综合性题目。 【前置学习】 回忆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性质 写出图中转化关系的化学方程式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小结: 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活动方案】 活动一、碳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反应的比较 图1 图2 讨论: ①两套装置或反应的异同点? ②图1中停止加热时,应先将导管从试管②中撤出,并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待试管①冷却后再把试管里的粉末倒出。这样操作的原因? ③图2中先点处的酒精灯(点燃前已对气体验纯);先熄灭处的酒精灯。 例1.下列关于碳、一氧化碳分别与氧化铜反应的实验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反应现象基本现同 B.反应装置有明显不同 C.氧化铜都是发生了还原反应 D.两个反应产物不同

尾气处理 澄清石灰水 C D 混合气体 A B 课堂训练一 1.在实验室中,老师用下面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图中固定试管的仪器已略去):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木炭粉的质量明显减少;氧化铜粉下 部出现了一层红亮的铜;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停止 加热并冷却到室温。 (1)写出硬质大试管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 、 、 。 (2)C 装置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此现象 说明 。 (3)气球的作用是 。 (4)B 装置的作用是 ; 活动二、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性质的区别 讨论:如何鉴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两瓶无色气体? 例2.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一氧化碳,应采用的方法是 ( ) A .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焦炭 B .把混合气体点燃 C .把混合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 D .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思考:如何除去除去一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二氧化碳? 课堂训练二 1.下图所示装置可以验证某混合气体中(可能含H 2、CO 和CO 2)是否含有CO 和CO 2。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 装置中的试剂是(写名称,下同) ,B 装置中的试剂是 ; (2)证明原混合气体中CO 2存在的实验现象是 ; 证明原混合气体中CO 存在的实验现象是 ; (3)如果没有B 装置,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

碳化学性质说课稿

建三江化学教师 “说讲评”活动 碳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单位:大兴农场学校 姓名:杨丽丽 时间:2012年11月5日 电话:5756387

第六单元:“碳的化学性质”——九年级化学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化学上册的第六单元课题1《碳的化学性质》第二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谈谈我们小组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在本单元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氧气、氢气等气态非金属单质的化学性质,知道了碳、氢、氧是组成物质世界的三大元素。通过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探究碳及其氧化物的知识,对非金属单质的通性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也为今后的金属的化学性质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掌握碳在常温下稳定和高温时活泼的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会对展示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探究等 方式得出实验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碳单质;树立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 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 教学重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标志着学生已经进入初中学习的最后阶段,引进适应了初中的学习生活,课前我对我们学校的学生学习状况做了调查,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对物质的化学性质有一定的认识,渴望获得化学知识,学习兴趣也比较浓厚,但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学生的推理能力,实际应用能力较差,实验分析能力也存在欠缺。受原有的学习方式影响,许多学生习惯跟着老师走,缺乏创新意识,需要改变学习方式来引导和培养其创新思维与能力。 三、教学方法 本节课基本方法是以生活中实例和实验为先导,综合启发式教学。资料展示法,类比推理法,探究式实验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这些方法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的原则。 四、学法指导 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在教知识的同时,关键是教学生方法。本节课教给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主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归纳、合作探究、巩固提升等学习方法,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五、教学设计

《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点总结

《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点总结 知识总结课题一金刚石、石墨、C60 一、碳的几种单质 1、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可用于制钻石、刻划玻璃、钻探机的钻头等。 2、石墨(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有优良的导电性,润滑性。(1)可用于制铅笔芯、干电池的电极、电车的电刷等。注意:铅笔不含铅,是石墨和黏土混合而成的混合物。(2)无定形碳:焦炭、木炭、活性炭、炭黑等,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活性炭、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所以有强烈的吸附性,可用于:制糖工业、防毒面具里的滤毒罐。 3、 C60 是一种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分子,形似足球,性质很稳定。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CO和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 二、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各异, 而各种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却完全相同 ! 1、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为何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比较稳定?碳原子的最外层有4个电子,既不容易得电子,也不容易失去电子,因此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档案材料一般用碳素墨水书写;古代书画历经百年也安然无恙;木质电线杆埋入地下部分用火烧焦可防腐都是利用这个原理。 2、碳具有可燃性:C+O2CO2(充分燃烧)2C+O22CO(不充分燃烧)碳在氧气中燃烧现象:燃烧剧烈,发出白光;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木炭+氧化铜澄清的石灰水 3、碳具有还原性: 可用于冶金工业。2Fe2O3+3C4Fe+3CO2↑ 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见右图) 【实验现象】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黑色固体逐渐变成红色。 【化学方程式】 C+2CuO2Cu+CO2↑n 反应开始的标志: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n 在酒精灯上加网罩的目的: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n 配制混合物时木炭粉应稍过量的目的:防止已经还原的铜被氧气重新氧化。n 实验完毕后先熄灭酒精灯的后果:石灰水倒吸入热的试管中使试管炸裂。第二节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一、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说课稿

教材的地位: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中的课题3,本节课主要学习碳的两种氧化物。此前学生已学了氧气、碳单质以及元素的知识,本课题的学习使学生对物质的认识由单质深入到化合物,对今后学习其他化合物知识具有指导意义。与此同时也在为《燃料及其利用》、碳酸、碳酸盐及金属冶炼的学习积累感性材料和知识基础。因此本课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教材的特点: 1、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教材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点,通过多个“实验探究”,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 2、CO2和CO作为生活常见的物质,因此教材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的内容较多,体现了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的教学理念。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知识储备上来看,学生已学习过氧气氢气和碳等相关知识,对气体性质的探究有一定的思维方法,并且对CO2和CO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由于九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化学学科不久,对化学,特别是化学实验兴趣浓厚,往往渴望通过自主探究来了解物质的规律,这为本课题的探究实验提供了情感保障;然而,从学生的能力方面看,虽然具备有一定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但对于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是不熟悉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和意义。 基于以上教材分析及初三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并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提出了一下的三维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掌握CO2、CO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2)了解CO2、CO的用途,关注温室效应和CO的防毒。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学习使学生体会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及合作、交流和讨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安全意识。 本课题的教学重点是:CO2、CO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是:CO2分别与水和澄清石灰水的反应; CO与CuO反应中实验装置的组装、步骤先后的分析。

人教版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化学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点归纳总结 课题1:金刚石、石墨与C60 1.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 2.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 例如:氧元素组成氧气和臭氧;磷元素组成红磷和白磷 3.碳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 研究表明: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又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所以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 一、金刚石 二、石墨 H代表Hard,坚硬的;B代表Black,黑的。 6B最软,颜色最深;6H最硬,HB软硬适中。 〖问〗如果有一把长期不用而生锈的铁锁,怎样可以轻易打开? 〖答〗可以把铅笔芯的粉末放到锁孔里,因为铅笔芯的成分中有石墨,石墨具有润滑性,可以做润滑剂。 三、新的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碳:C60

C 60是一种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分子,形似足球,性质很稳定。 广泛的应用前景:气体贮存,有感觉功能的传感器,增强金属的强度,新型的催化剂,光学应用,杀伤癌细胞。 四、无定形碳:木炭、焦炭、活性炭、炭黑 1.“碳”和“炭” 这两字主要在运用时有区别。书写碳元素或指明碳单质及碳的化合物的名称时用“碳”,“炭”指由碳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多为不纯物质,大多以俗名形式出现,如木炭等。 2.木炭主要是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的,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焦炭、活性炭、炭黑等的构成和结构与木炭相似。由于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因此它具有吸附能力。用木炭的这个性质来吸附一些食品和工业产品里的色素,也可以用它来吸附有异味的物质。 3.活性炭的吸附作用比木炭要强,如制糖工业利用其来脱色,防毒面具里的滤毒罐也是利用活性炭来吸附毒气。 五、碳的化学性质 ※碳与氧气的反应 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现象: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C +O 2 CO 2 木炭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时,生成一氧化碳 2C +O 2 2CO ※碳与氧化物的反应 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的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CuO +C 高温 2Cu +CO 2↑ 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一、实验室制法 制取二氧化碳药品选择的探究 点燃 点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