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听力筛查及干预

新生儿听力筛查及干预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新生儿听力筛查干预

新生儿听力损伤是比较常见的出生缺陷,2006年第2次全国残疾人调查的最新数据显示,听力残疾人口共2 004万,中国每年新生儿约2~3千万名,按先天性新生儿听力损伤发病率1 ‰~3 ‰计算,每年将新增先天性新生儿听力损伤患儿3万左右[1,2],沈阳市皇姑区已连续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5年,现将新生儿听力筛查情况进行分析。

对象与方法

1.对象:2003年11月~2008年11月,筛查范围为沈阳市皇姑区8所助产医院的所有新生儿,在出生后的2~7 d实施听力筛查,5年来共筛查19 281例新生儿。

2.筛查方法:统一采用耳声发射听力筛查仪AUDX I(distortionproductotoacoustic emission, DPOAE)(美国Grason Stadler公司生产的GSI 70手持式畸变产物耳声发射仪)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在新生儿出生后2~7 d进行初筛,生后30~42 d

左右进行复筛。每名婴儿均查双耳,测试时婴儿处于安静或自然睡眠状态,测试前常规用小棉签清洁耳道。由经过培训熟练的专门医生操作,刺激强度为L1=65 dB SPL、L2=55 dB SPL,两纯音刺激点频率之比为F2/F1=1.22,取样频率分别为2 000、3 000、4 000 Hz 3个频率畸变产物。各项测试均在环境噪声≤40~50 dB的室内进行。由本区妇幼保健所儿保科医生承担全区的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每周筛查6 d,每周三在所内复查,筛查医生为执业医师并经过系统培训和专项培训,具备听力筛查资格和能力。同时使用统一调查表,对每位病例的父母进行回顾性询问。

3.初筛诊断标准:筛查4个频率点的测试中有3个频率点通过为通过;4个频率点的测试中至少有2个频率点未通过显示未通过。有1耳不通过即为该婴儿未通过。初筛未通过者,于1个月后复查,连续2次未通过者转至市级妇幼保健机构复筛。

4.复筛诊断标准:复筛测试采用由美国Nicolet公司生产的Viking IV听觉脑干反应听觉脑干诱发电位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耳机为插入式,以V波反应阈值30 dB nHL作为2~4 k HZ范围听力损失的指标,听力损失程度分级标准为轻度(V波反应阈值为36~50 dB nHL),中~重度(V波反应阈值为51~90 dB nHL,极重度(V波反应阈值为91 dB nHL或以上)。

结果

1.听力损失筛查情况:初筛率90.7 %(19 281/21 259),初筛未通过率13.2 %(2 547/19 281),复筛率87.6 %(2 231/2 547),复筛

未通过者占6.1 %(136/2 231)。

2.听力损失发病率:3月龄时ABR诊断确诊新生儿先天性听力损失64例(96只耳),发病率

3.3 %(64/19 281),双侧听力损失32例,发病率1.7 ‰(32/19 281);2年随访后,其中4例通过ABR测试和小儿行为测听(视觉强化定向测听,VRA),证实听力正常,总计新生儿听力损失60例,在筛查儿中新生儿听力损失(单和双侧)的发病率为3.1 ‰(60/19 281),双侧听力损失发病率为1.5 ‰(28/19 281)。

3.听力损伤确诊年龄:筛查确诊婴幼儿听力损伤年龄为(3.6±1.6)月,最早诊断3个月,最晚诊断1岁。同期门诊非筛查确诊婴幼儿听力损失30例,平均确诊年龄为(18±9.0)月,最早确诊为3个月,最晚确诊为3岁,二者确诊时间相差14个月,新生儿听力筛查确诊年龄提前10个月,与非筛查确诊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07,P0.001)。

4.听力损失程度:轻度、中~重度、极重度发生率分别为2.1 ‰(40 /19 281)、0.8 ‰(15/19 281)、0.3 ‰(5/ 19 281),单耳、双耳、左耳和右耳听力损失的构成,见表1。表1新生儿听力损失类型[例(%)]

程度单耳左耳右耳双耳合计轻度18(30.3)7(11.7)15(25.0)40(66.7)中~重度4(6.7)1(1.7)10(16.7)15(25.0)极重度1(1.7)1(1.7)3(5.0)5(8.3)合计23(38.3)9(15.0)28(46.7)60(100.0)

5.听力损失的病因:60例病例中,足月儿55例、早产儿5例

(34周早产1例,出生体重1 900 g,伴尿道下裂为双胎长子,单左耳轻度听力损失,次子正常;32周早产2例,1例出生体重1 500 g,应用呼吸机正压给养,单左耳轻度听力损失;另1例出生体重1 600 g,双耳中度听力损失;33周早产2例,1例出生体重1 350 g,双耳极重度听力损失另一例出生体重1 000 g,单左耳轻度听力损伤伴耳廓畸形)。5例早产儿中3例合并颅面畸形。临床原因不明者占76.7 %(46/60),孕期和围生因素占15.0 %(9/60),有听力损失家族史占8.3 %(5/60)。28例双耳侧听力损失病例中,9例有明显临床病因(听力损失家族5例,腭裂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1例,新生儿轻度窒息1例)。听力损失家族史5例中3例双亲之一有不同程度先天性耳聋;1例患儿的曾祖父、患儿父亲的姑姑、奶奶全聋;1例患儿外祖父、外祖母全聋,其父母正常。5例遗传性病例中3例为双耳听力损失。围生期因素中早产并窒息3例、早产伴极低体重1例、窒息2例、高胆红素血症1例。

6.听力损伤康复情况:双侧听力损失28例中,23例助听器验配或人工耳蜗,总的干预率为82.1 %(23/28),其中1岁以内验配20例,1岁以内干预率71.4 %。10例双耳听力损失中~重度病例中,9例验配了助听器,1例经济拮据未验配,1例家长不相信孩子有听力损失,直到2岁出现语言问题才进行助听器验配。3例双耳极重度听力损失儿中,2例于1岁半行电子耳蜗手术,1例失访;15例双耳轻度听力损伤儿童,13例验配了助听器。助听器验配或人工耳窝最小年龄为6个月,最大2岁,平均年龄(6.0±1.5)个月。

讨论

1.新生儿听力损失的发病率:美国科罗拉多州22所医院[1,4]1993~1995年对21 000例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其中147例确定有感音神经性或传导性听力损失,新生儿听力损失(单耳和双耳)的发病率为4.0 ‰。美国早期听力检测和干预(EHDI)所得先天性听力损失的发病率为2 ‰~3 ‰,其内地城市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发病率为

2.9 ‰[5]。本组研究,新生儿听力损失在筛查儿中的发病率为

3.11 ‰,双侧听力损失在筛查儿中的发病率为1.5 ‰,与国外有关报道相近。

2.新生儿听力损失的原因:有报道,虽始终有30 %~40 %的新生儿听力损失其病因学尚不肯定,但是,大多数重度以上先天性听力损失与遗传有关。本研究病例中,通过临床调查,原因不明者占多数(76.7 %),其次是孕期和围生期因素(15.0 %),虽然先天性听力损失家族史者只占8.3 %,但在5例病例中,有3例为双侧听力损失,可见遗传因素对新生儿听力损失的危害还是比较大。孕期和围生期因素也同样不可忽视。

3.听力损失康复状况:不管先天性听力损失的病因是什么,一般认为,先天性双侧听力损失将被推荐使用助听器,尤其是双侧中~重度听力损失。对婴幼儿听力损失应在6个月以前进行干预。本研究显示,有效的新生儿听力筛查可使确诊年龄提前10个月,总的干预率90 %,1岁以内干预率80 %。在需配带助听器的病儿父母中,有近50 %的家长精神压力太大。在新生儿听力筛查中要强化患儿家长对

新生儿筛查和干预的意识,提高自觉性。让婴幼儿听力损失得到及早的治疗和早期干预,从而降低耳聋的致残率。

【参考文献】

1黄丽辉,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需要各方面关注[J],医师报2007,17(18):5.

2沈小明.我国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意义[J].临床儿科杂志,2001,2:67.

3Hayes D,Northern Jl(eds).Infants and hearing.San Diego[J].Singular Publishing Group, 1998,6667.

4潘俊芳.新生儿听力筛查16567例相关因素分析及干预措施[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6,9(4):17781780.

5Cox LG, Toro MR. Evolution of a universal infand hearing screening program in an inner city hosptal [J]. Int J Pediatr Otorhinolaryngol, 2001,59:99104.

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操作和护理

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操作和护理 新生儿听力筛查是依法开展的全国性母婴保健技术服务工作,听力损害是新生儿常见的异常 之一,新生儿听力筛查可以早期发现婴幼儿听力障碍,以便及早进行干预,减少听力损害对 婴幼儿各方面的影响。我院自2008年开始对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 操作和护理上不断地得以提高,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对象对2008年1月~2009年4月以来在本院出生的新生儿包括正常新生儿、高危新生 儿均进行了听力筛查。 1.2筛查模式的具体标准按卫生部《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实行两阶段筛查模式。新生 儿出院前进行初筛,未通过者于42天内进行复筛,复筛未通过者3个月再复查,仍未通过 者转听力检测中心进行诊断,确定有无听力损失,以及损失程度和干预方案。有高危因素的 新生儿,即使通过筛查仍应结合听性行为观察法,3年内每6个月随访一次。 1.3 具体方法 1.3.1 设备采用德国产手持式规格MAICO耳声发射听力筛查仪,瞬态声诱发性耳声发射。检 测仪器的准备主要包括:①检测仪器要进行定期保养和检查,每次测试前检查仪器是否正常、电量是否充足、探针孔的通畅性。②备好耳科专用棉签,用以清除外耳道阻塞物。③备好 探头专用细针及消毒液,以便探针孔被堵塞时能及时清理。 1.3.2 具体的时间和次数按卫生部“规范”实行两阶段筛查模式:新生儿出院前进行初筛,未 通过者于42天进行复筛。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最佳时机:选择为出生后48~72小时进行[1], 因出生随着时间的延长,耳道内的羊水与积液等逐渐被吸收,从而提高通过率。 1.3.3 测试环境的准备测试房间保持相对安静、噪音不超过40分贝为好[2]。操作时关闭周围的声源,以保证检测的顺利进行。家长的准备:充分尊重家长的的知情同意权,测试前向家 长进行相关知识宣教,很多家长对新生儿听力筛查认知较少,部分父母认为孩子对外界声音 刺激有反应,听力不会有问题,不愿意做这项检查。这时应向家长耐心讲解新生儿听力筛查 已作为卫生部规定的新生儿筛查项目之一,让其明白筛查的目的、意义、方法和听力障碍的 的后果,使其了解,多数听力受损的新生儿能听到一些声音,但并不足以促进说话能力的良 好发育,以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1.3.4 新生儿的状态这个很关键,婴儿如哭闹、烦躁不安,则容易影响测试结果,甚至测试 无法进行,因此最佳的测试应选择在婴儿喂饱后自然睡眠状态时进行;少数于喂奶中安静状 态下测试,并充分地抚摸婴儿头部使其安静熟睡。 1.3.5 具体操作耳塞的放置:新生儿侧卧或抱在怀中,测试耳朝上,轻轻地将耳廓向后牵拉 使耳道变直,用消毒干棉签清理双侧耳道后,根据耳孔的大小选择合适型号的耳塞,然后将 探头轻轻放入,将耳塞放置在新生儿耳道内,方向与外耳道方向一致,注意紧贴在外耳道内,之后用相同方法监测另一侧。预防交叉感染:测试婴儿前后均应洗手,在测试一个婴儿时, 如果没有可疑感染,两耳可用同一耳塞。疑有感染时则及时更换耳塞并进行消毒。整个过程 应保持探头清洁,使用过的耳塞每天进行清洁消毒后备用。本院听力筛查未出现交叉感染现象。 1.3.6 其它严格查对制度:严格核对新生儿母亲的姓名、床号,及时在测试结果单上做好记录;有些新生儿在测试一耳后哭闹烦躁,不能继续测另一耳,应及时做好标记,避免造成漏测;保持测试环境安静,安抚婴儿,尽量避免假阳性的出现。家长心理指导:针对不同的测 试结果要顾及家长的心理状态,减轻家长的心理负担,以取得家长的配合,使每个新生儿都 能完成筛查程序。

新生儿听力筛查操作指南

新生儿听力筛查操作指南 小儿听力筛选这一概念为Down及Sterrit(1964)提出,应用唤醒(arousal)反应对所有新生儿进行听行为筛选。1972年美国言语听力学会(ASHA)等联合会议推荐对听力高危儿进行筛选,并于1982年认定7项听力高危因素,建议这些高危儿应在生后3-6月进行筛选,对不能通过筛选者进一步作听力测试,并继续追踪观察。1993年美国NIH召开“婴幼儿听力减退早期确定”会议,一致认为只对听力高危儿筛选可能有50%~60%先天性耳聋被遗漏或误导,因而推荐对全部新生儿进行筛选。 第一节国内外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的概述 一、先天性听力障碍的发病率及早期发现、干预的意义。 听力障碍是常见的出生缺陷。国外的研究表明,正常的新生儿中,双侧听力障碍的发病率在0.1%~0.3%,其中,重度至极重度听力障碍的发病率约为0.1%。国内尚缺乏完整的流行病学资料,但现有研究结果与次相仿。根据调查,每1000名出生的新生儿中,约有1名~3名听力障碍。我国现有0岁~7岁聋儿80万人,每年还以3万名的速率递增。世界各国的情况也大致相仿,为此,1994年美国儿科学会发

表声明,倡导新生儿听力筛查,要求至少在出生3个月内对所有新生儿或婴儿进行听力筛查。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专门成立了防聋机构,发起世界范围内的防聋运动。听力筛查的意义是对一个特定群体通过简单快捷测定方法,并根据特定指标来区分或发现其中有高度可疑病态的个体或亚群,并需要进一步行确定诊断或追踪观察。其目的是尽可能早地发现有听力障碍的个体,使其在语言发育的关键年龄段之前就能得到适当的干预, 以使语言发育不受到损害。那么,听力障碍发现的早与晚,与患儿最终的语言发育状况有什么关联呢? 研究结果发现:①听力障碍在6月龄前被发现者语言理解商(receptive language quotient)和语言表达商(expressive language quotient)明显高于6个月后被发现者,得分差值达20分,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②不管听力损害的程度是轻度或极重度,只要在6月龄前被发现,且患儿的认知能力正常,经过干预后,患儿的语言能力基本上能达到正常水平。 ③早期发现的轻度听力损害患儿和早期发现的极重度听力损害患儿相比,语言发育水平没有显著差别。我国由于以往听力障碍的患儿在新生儿期未行听力筛查,其听力问题未被及时发现,往往到了4岁~5岁尚不会说话时才被发现有听力问题,但已过了学习语言最佳时机,从而导致他们的言语和语言功能障碍,社会适应能力低下,常常有严重的行为问题,难以进行正常的学习。由此造成对国家的负担、对家庭的负担

新生儿听力筛查及干预

新生儿听力筛查及干预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新生儿听力筛查干预 新生儿听力损伤是比较常见的出生缺陷,2006年第2次全国残疾人调查的最新数据显示,听力残疾人口共2 004万,中国每年新生儿约2~3千万名,按先天性新生儿听力损伤发病率1 ‰~3 ‰计算,每年将新增先天性新生儿听力损伤患儿3万左右[1,2],沈阳市皇姑区已连续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5年,现将新生儿听力筛查情况进行分析。 对象与方法 1.对象:2003年11月~2008年11月,筛查范围为沈阳市皇姑区8所助产医院的所有新生儿,在出生后的2~7 d实施听力筛查,5年来共筛查19 281例新生儿。 2.筛查方法:统一采用耳声发射听力筛查仪AUDX I(distortionproductotoacoustic emission, DPOAE)(美国Grason Stadler公司生产的GSI 70手持式畸变产物耳声发射仪)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在新生儿出生后2~7 d进行初筛,生后30~42 d

左右进行复筛。每名婴儿均查双耳,测试时婴儿处于安静或自然睡眠状态,测试前常规用小棉签清洁耳道。由经过培训熟练的专门医生操作,刺激强度为L1=65 dB SPL、L2=55 dB SPL,两纯音刺激点频率之比为F2/F1=1.22,取样频率分别为2 000、3 000、4 000 Hz 3个频率畸变产物。各项测试均在环境噪声≤40~50 dB的室内进行。由本区妇幼保健所儿保科医生承担全区的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每周筛查6 d,每周三在所内复查,筛查医生为执业医师并经过系统培训和专项培训,具备听力筛查资格和能力。同时使用统一调查表,对每位病例的父母进行回顾性询问。 3.初筛诊断标准:筛查4个频率点的测试中有3个频率点通过为通过;4个频率点的测试中至少有2个频率点未通过显示未通过。有1耳不通过即为该婴儿未通过。初筛未通过者,于1个月后复查,连续2次未通过者转至市级妇幼保健机构复筛。 4.复筛诊断标准:复筛测试采用由美国Nicolet公司生产的Viking IV听觉脑干反应听觉脑干诱发电位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耳机为插入式,以V波反应阈值30 dB nHL作为2~4 k HZ范围听力损失的指标,听力损失程度分级标准为轻度(V波反应阈值为36~50 dB nHL),中~重度(V波反应阈值为51~90 dB nHL,极重度(V波反应阈值为91 dB nHL或以上)。 结果 1.听力损失筛查情况:初筛率90.7 %(19 281/21 259),初筛未通过率13.2 %(2 547/19 281),复筛率87.6 %(2 231/2 547),复筛

新生儿听力筛查

新生儿听力筛查 新生儿听力筛查 (universal newborn hearing screening,UNHS) 一.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意义。 (一)发病率: 听力障碍是常见的出生缺陷。国内的统计报道,正常新生儿听力障碍发生率为0.3%,其中中重度以上者0.05%。在经过重症监护病房抢救的新生儿中,听力障碍发生率高达22.6%,其中,重度以上者为1%。我国每年有2000万新生儿出生,这就意味着每年有2~6万严重听损伤儿出生,其致残比例超过任何常见的先天残病。 (二)听力障碍对言语发育的影响: 1 正常的听力是进行语言学习的前提,听力正常的婴幼儿一般在4-9月,最迟不超过11月呀呀学语,这是语言发育的重要阶段性标志。而严重听力障碍的儿童由于缺乏语言刺激和环境,在语言发育最重要和关键的2-3岁内不能建立正常的语言学习,最终重者导致聋哑,轻者导致语言和言语障碍、社会适应能力低下、注意力缺陷和学习困难等心理行为问题。 2 影响最终语言能力的唯一相关因素是听力障碍发现时间的早晚,而不是听力损害的程度。 3.如果能在新生儿期或婴儿早期及时发现听力障碍的儿童,可使用助听器等人工方式帮助其建立必要的语言刺激环境,则可使语言发育不受或少受损害。由此可见,早期发现听力障碍在预防聋哑和语言发育障碍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历史与现状 ㈠. 新生儿听力筛查历史: 发现用传统的高危家庭登录管理的办法只能发现约50%的先天性听力障碍儿童,通过常规体检和父母识别几乎不能在第一年内发现听力障碍患儿。唯有新生儿听力筛查才是早期发现听力障碍的有效方法。 ㈡新生儿听力筛查现状

1999年,杭州会议,中国残联、卫生部等10个部委联合下发“关于确定爱耳日的通知”中,首次提出贯彻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把新生儿听力筛查纳入妇幼保健的常规检查项目,并将这项工作明确为卫生部门的工作职责之一。此后,在浙江省,上海市,北京先后开始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2004年10月南京会议部署全国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 三.新生儿听力筛查的策略 1.新生儿听力筛查包含:全体人群筛查 universal screening;目标人群筛查targeted screening。当前所说是新生儿普遍筛查Universal newborn hearing screening,UNHS; 2.普遍筛查贯彻的原则: ⑴普遍筛查包括正常产房和NICU的所有新生儿都应在出院前接受听力筛查。 ⑵3个月内接受诊断所有未通过复筛的小儿,在三个月内开始相应的医学和听力学评价,最高转诊率为4%。 ⑶6个月内接受干预。 ⑷跟踪和随访。 ⑸权益保障 ⑹数据库和信息系统 ⑺质量控制 ⑻多学科合作从广义上说,新生儿听力筛查是一项系统化的社会优生工程,它的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及运作模式等都应包含在内,涉及多个专业和学科,组织工作的难度和复杂性要远远大于其它新生儿疾病的筛查,该项目的顺利开展有赖于多学科的协调与合作。 不同科系的医学任务及其责任简述如下: ⅰ.耳鼻喉-头颈外科:它的评估应当包括临床病史、家族史、体格检查,以及涉及到耳、头部、面部和颈部的检查,以及可能与儿童期听损伤相关的组织和器官,如皮肤(色素沉着)、眼、心脏、肾脏和甲状腺的实验室检查; 耳科学检查;另外,耳科学检查应作为常规检查。

新生儿听力筛查宣传资料

新生儿听力筛查宣传资料 XXX 新生儿听力筛查宣传资料之一 一、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意义 听觉是人类的重要感觉之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能力。新生儿听力障碍发生率约为1‰~3‰。婴幼儿时期的听力损失,即使是轻度也可导致其在行为等方面明显的生理障碍。儿童听力和言语发育障碍程度与听力损失发病年龄密切相关,听力损失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发现和干预,不仅会导致聋哑、言语发育迟缓,还会造成儿童情感、心理和社会交往等能力的发育迟缓,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新生儿听力筛查在儿童出生后48小时即可用简便无创的方法及时发现听力障碍,为进行早期干预创造条件,因此,开展微创听力普查对于听力残疾的预防和康复,对于提高人口素质有着重大意义。 二、我国新生儿听力筛查的背景及现状 新生儿听力筛查是20世纪60年代首先在欧美国家发展起来的一项医学实用技术,以美国为代表,开始推荐高危因素登记筛查。1993年,XXX建议,在出生3个月内,应对每个婴儿或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

我国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起,北京、山东、浙江、南京等省市相继开展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项目。2000年,XXX、卫生部等10个部委在联合下发的《关于确定“爱耳日”的通知》中,首次提出把新生儿听力筛查纳入妇幼保健的常规检查项目。2004年,卫生部制订“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2007年12月,XXX、卫生部等8部委联合印发了《全国听力障碍预防与康复规划(2007-2015年)》,提出2015年我国听力障碍预防与康复工作的目标:已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地区,新生儿听力筛查覆盖率在2005年基础上提高30%;新生听力障碍儿童助听器配戴(含人工耳蜗植入)率达90%。2009年,卫生部正式颁布《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在全国各地全面启动。但是,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我国新生儿听力筛查普及率依然较低,各地工作开展情况极不均衡,严重制约了我国听力残疾儿童的及时发现和康复。 每对年轻怙恃都盼望本人的孩子健康心爱,假如太晚发觉听觉障碍的问题,将会严重地影响到孩子日后的语言、身心发展,对孩子的健康造成不可逆的影响。听力筛检快速、轻易、安全、无副作用。我们呼吁社会对新生儿听力筛查予以重视,

婴儿保健护理知识:新生儿听力筛查

新生儿听力筛查 一般在正规医院出生的新生儿,都会在医院的要求下接受听力筛查。这是因为,新生儿出生后6至12个月是语言发育最关键的时期,如果早期发现听力损伤的问题,那么早期干预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病情,能够让有听力障碍的患儿得到及时诊断与治疗。而目前只有新生儿听力筛查才是早发现听力障碍的有效方法。 那么该何时进行听力筛查呢? 通常是在出生48小时后接受初次听力筛查,初次筛查没有通过,要在出生后30天或42天接受复筛。如果复筛没有通过,要在42天至3个月内开始相应的听力学和其他医学评估,以明确诊断。 确诊为永久性听力损伤者,要在6个月内接受干预。被确诊为听力损失的患儿经跟踪随访,有的戴上了助听器,有的做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并进行了系统性的康复训练与治疗,那么,言语发育基本上不会受明显影响。 如果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是否就可以安枕无忧呢? 其实不然,因为新生儿即便通过了听力筛查,后天的一些因素也可能造成其听力障碍。比如,孩子摔倒撞击头部、噪音刺激、使用了庆大霉素、链霉素、奎宁等对听力有损伤的药物、感冒高烧等都可能会造成健康的宝宝出现听力问 题。 可见,一旦新生儿出生,父母就要十分留意,如发现孩子对自己刻意发出的声音没有一丝反应、说话晚吐字不清楚,就应该注意了。另外,孩子喜欢挠耳朵或是容易摔跤,都有可能是因为耳朵出现一些问题造成的,应该赶快带孩子到耳鼻喉科检查。新爸爸新妈妈要做个细心的父母,留意宝宝的任何举动或变化,就可以让宝宝免受很多可能的伤 害。9招教你如何逗笑哭闹的宝宝 宝宝哭闹不止,这无疑是父母最头疼的事情之一。尤其是新生儿,他们还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因此哭闹的频率会更大一些。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室外,宝宝的哭闹有的时候毫无征兆,不仅会让父母摸不着头脑,还会让场面有些尴尬。 现在,专家为你提供9个小窍门,让你快速逗笑正在哭闹的宝宝。 1、为宝宝换个环境 让宝宝远离哭泣的地方,换了新的环境,宝宝就会被周围的风景所吸引,一会儿便忘记了哭泣。 2、宝宝可能饿了或者渴了 宝宝哭闹最多的原因便是饿了或者渴了,这些简单的需求宝宝还没有能力直接表达,只能通过哭闹引起家长的注意。 新生儿大概三小时喂奶一次,家长可以根据宝宝的喝奶量与频率推测哭闹是否是因为饥饿引起的,或者是口渴引起的。如果是这个原因,给宝宝喂奶或者喂水,可以有效的满足宝宝的需求。 3、用玩具吸引宝宝 用玩具吸引宝宝也是很有效的方法之一。家长可以选择宝宝平时喜欢的玩具,通过玩具的光亮、声音等方面,吸引宝宝的注意力。 4、拥抱宝宝 宝宝尤其是新生儿,对周围的环境会感到陌生,因此容易缺乏安全感,从而引起哭闹。父母可以在宝宝突然大哭的时候抱起宝宝,轻声呼唤宝宝的名字,告诉他爸爸妈妈在这里,同时要与宝宝对视,将对他的关爱通过眼神传递给他,让宝宝温暖和踏实。 5、通过安抚闹嘴缓解焦虑 若宝宝大哭不止,家长可以考虑为他塞一个安抚闹嘴。不过应该注意,给宝宝的奶嘴都应该是经过消毒的。 6、与宝宝做游戏 家长可以通过与宝宝做游戏的方式转移宝宝的注意力,例如拿手帕与宝宝玩捉迷藏的游戏,或者给宝宝扮一个好玩的鬼脸,或者搞怪的动作,宝宝一般看到有意思的事物会非常高兴的。 7、宝爸宝妈自身情绪 宝宝很容易受到别人心情的影响,例如有的时候父母比较烦躁,这种情况下,宝宝被烦躁情绪所影响,因此,父母也要时刻保持好心情。 8、欣赏周围的风景 室外的环境总会比室内有意思的多,因此在宝宝哭闹的时候,可以考虑将宝宝抱出屋内,欣赏外面的风景,转移宝宝的注意力,宝宝看到有意思的事物后,很快便会破涕为笑的。 9、通过音乐缓解宝宝的情绪 大多数宝宝喜欢听音乐,无论是玩具带有的歌曲,还是舒缓的轻音乐,宝宝都会被吸引,从而忘掉不开心的事情。

新生儿早期听力检测与干预计划

新生儿早期听力检测与干预计划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听力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常的听力对于语言和社交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新生儿早期听力检测和干预计划成为了越来越受关注的话题。 一、早期听力检测的重要性 早期听力检测对于发现和干预婴儿听力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在出生后的几个月内,婴儿的听力系统正在迅速发展。如果在这个关键时期出现听力问题,及时发现和干预将有助于预防和减轻儿童后期可能出现的语言和学习困难。 二、早期听力检测的方法 早期听力检测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其中最常用的是自动听力筛查。这种筛查方法可以在婴儿入院后不久进行,通过播放特定的声音刺激,然后观察婴儿的听觉反应。另外,还可以通过听觉诱发电位(ABR)测试来评估婴儿的听力功能。这种测试通过在婴儿的头皮上放置电极,记录婴儿对声音刺激的反应。 三、早期听力干预计划的重要性 早期听力干预计划是指在发现婴儿听力问题后,通过一系列的干预措施来帮助婴儿建立正常的听觉和语言能力。这种干预计划可以包括语言治疗、听觉训练和辅助听力设备的使用等。 四、早期听力干预计划的内容 1. 语言治疗:语言治疗师可以通过与婴儿进行互动和游戏来促进他们的听觉和语言发展。他们会使用一些特殊的技巧和工具,如手势、面部表情和音频刺激,来帮助婴儿建立语言能力。

2. 听觉训练:听觉训练是指通过反复播放声音刺激,促进婴儿的听觉系统的发展和适应。这种训练可以帮助婴儿更好地理解和区分不同的声音,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理解能力。 3. 辅助听力设备的使用:对于一些听力损失较严重的婴儿,使用辅助听力设备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接受和理解声音刺激。这些设备包括助听器和人工耳蜗等,可以通过放大和转换声音信号,帮助婴儿恢复听力功能。 五、早期听力检测与干预计划的效果 早期听力检测与干预计划在促进婴儿听力和语言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研究表明,及早发现和干预听力问题可以显著提高儿童的语言能力和社交能力,减轻他们在学习和社交方面可能遇到的困难。 六、家庭的重要角色 家庭在早期听力检测与干预计划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家长应该积极参与婴儿的听力检测和干预过程,与专业人士合作,提供合适的环境和支持。家庭的支持和关注对于婴儿的听力和语言发展至关重要。 总之,新生儿早期听力检测与干预计划对于婴儿的听力和语言发展至关重要。通过早期的检测和干预,可以帮助婴儿建立正常的听觉和语言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和社交能力。家庭的支持和参与是这个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应该重视早期听力检测与干预计划,为每个婴儿提供一个良好的听力和语言发展环境。

新生儿及婴幼儿早期听力检测及干预指南草案

新生儿及婴幼儿早期听力检测及干预指南草案 摘要: 新生儿和婴幼儿早期听力检测及干预是确保婴儿在生命初期获 得适当听觉发展的重要环节。本文档草案提供了一套综合性的指南,旨在帮助医疗专业人员、监护人和其他相关人员开展新生儿和婴幼 儿早期听力检测及干预工作。这些指南将涵盖听力筛查的时机、方法、评估标准,以及对于早期听力问题的干预措施。 1. 简介 早期听力发育是婴儿正常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在婴儿的 第一年,他们通过听觉感知和学习语言,进而发展语言和沟通能力。本指南草案旨在确保婴儿在出生后尽早接受听力检测,并在需要时 提供干预措施。 2. 早期听力检测的重要性

早期听力检测可以帮助发现潜在的听力问题,从而尽早制定干 预计划。未经检测和干预,婴儿可能面临发展语言和沟通能力的障碍,对其学习和社交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3. 早期听力检测的时机和方法 初步的听力筛查应在婴儿出生后尽早进行。常见的早期听力检 测方法包括自动听力筛查仪、听觉反应定向行为观察和听力诱发电 位测试。医疗专业人员应根据婴儿的年龄和发育情况选择合适的方 法和工具。 4. 评估早期听力结果 早期听力检测的评估基准应当参考正常婴儿的听力发育里程碑。通过比较婴儿的听力结果与正常范围,医疗专业人员可以确定是否 需要进一步的评估和干预。 5. 干预措施 针对早期听力问题的干预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可能的干预措 施包括: a) 提供适当的听觉刺激和语言环境,以促进听觉和语言发展;

b) 接受听力辅助设备的评估和配备,如助听器或人工耳蜗; c) 提供语言和认知干预,以帮助婴儿发展语言能力; 6. 监测和随访 早期听力检测和干预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医疗专业人员和监护 人应定期监测和随访婴儿的听力发展情况,根据需要进行干预和调整。 7. 教育和支持 除了医疗专业人员的监测和干预,家庭教育和支持对于婴儿听 力发展至关重要。家长应接受有关早期听力检测和干预的教育,学 习如何提供适当的听觉刺激和语言环境,以及如何使用听力辅助设备。 结论: 新生儿及婴幼儿早期听力检测及干预是重要的健康和教育工作。通过早期的听力检测和干预,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婴儿发展听 觉和语言能力,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未来发展潜力。本指南草案 作为一个方便的参考,为医疗专业人员、监护人和其他相关人员提

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护理

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护理 一、护理评估1、听力障碍高危因素。 2、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住院超过24小时。 3、儿童期永久性听力障碍家族史。 4、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疱疹病毒、梅毒或弓形虫等引起的宫内感染。 5、顺面形态畸形,包括耳廓和耳道畸形等。 6、出生体重低于1500克 7、高胆红素血症到达换血要求。 8、母亲孕期曾使用耳毒性药物。 9、细菌性脑膜炎。 10、Apgar评分1分钟评分0-4分或5分钟评分0-6分。 11、机械通气时间5天以上。 12、临床上存在或怀疑有与听力障碍有关的综合征或遗传病。 二、护理措施 1、筛查时间实行两阶段筛选,出院前进行初筛,未通过筛选者于42天内进行复筛查,未通过者转听力中心,告知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父母,即使通过筛查仍应结合听力行为观察法,3年内每6个月随访1次。 2、筛选环境应有专用房间,通风良好,环境噪音低于45分贝。 三、健康指导要点1、清洁耳道。 2、受检儿处于安静状态,必要时可使用镇静药。 3、两耳分别测试,轻轻放入探头,仪器自行显示结果,如未通过

筛选者,需重复2-3次测试。 1、复筛阳性的患儿由听力检测机构进行耳咽喉科检查及声导抗、耳声发射、听性脑干诱发电位检测、行为测听及其他相关检查,并进行医学和影像学评估,一般在6月龄作出诊断。 2、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在随访过程中发现听力障碍应进一步明确诊断。 五、护理人员行为规范(一)仪表仪容 1.仪表端庄,行为得体、符合工作及平安要求。 2.发式:头发前不过眉,后不过肩,保持整洁。 3.面部:男性不留胡须,女性着淡妆。 4.手部:保持干净,不留长指甲,不涂指甲油。 5.服饰: (1)工作帽固定良好,无偏斜。 (2)护士服合身,整洁,内衣不外露;着夏裙装护士服时,应配肉色丝袜。 (3)佩戴胸卡于胸前左上方,姓名、照片无遮掩。 (4)穿白色软底鞋。 (5)工作期间禁戴首饰。 (二)行为举止 1.举止沉着稳重,动作敏捷果断,不在工作场所大声言谈、嬉笑、打闹。

新生儿听力筛查制度职责

新生儿听力筛查制度职责 新生儿听力筛查制度职责 新生儿听力筛查制度是指通过对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及早发现和干预听力问题,确保婴儿健康成长的一项制度。在新生儿期进行听力筛查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早期听力问题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和干预,将对孩子的语言和认知发展产生严重影响。因此,新生儿听力筛查制度承担着以下几方面的职责。 首先,新生儿听力筛查制度的职责是确保筛查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为了有效地筛查新生儿的听力问题,制度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筛查方案和标准。筛查方案应包括筛查时间、筛查方法、筛查仪器以及参与筛查的人员要求等内容。同时,筛查标准应明确筛查结果的判定标准和相应的干预措施。只有建立了全面且准确的筛查方案和标准,才能确保对新生儿听力问题的有效筛查。 其次,新生儿听力筛查制度的职责是提供听力干预和康复指导。一旦新生儿被筛查出听力问题,制度应及时提供听力干预和康复指导。听力干预包括声激励干预、听觉训练、助听器适配等,旨在帮助婴儿发展语言和认知能力。康复指导则为家长提供关于如何进行听力干预的指导和培训,帮助他们更好地照顾和矫正孩子的听力问题。通过提供听力干预和康复指导,新生儿听力筛查制度能够最大限度地帮助婴儿克服听力问题,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另外,新生儿听力筛查制度的职责还包括开展宣传教育和培训。

制度应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向广大家长和社会公众普及新生儿听力筛查的重要性和方法。宣传教育的内容可以包括新生儿听力问题的危害、筛查的好处以及筛查时机等。此外,制度还应组织培训活动,提高医疗工作者和相关从业人员的筛查能力和干预水平。通过宣传教育和培训,新生儿听力筛查制度能够提高社会各界的知识水平,增强大众对听力问题的关注和重视程度。 最后,新生儿听力筛查制度的职责还包括建立健全的档案管理和跟踪机制。制度需要建立起婴儿听力筛查的档案管理系统,并定期对筛查结果进行跟踪和统计。通过建立档案管理和跟踪机制,可以更好地掌握筛查的进展情况和筛查结果,及时发现筛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筛查制度。 总之,新生儿听力筛查制度的职责包括确保筛查的全面性和准确性、提供听力干预和康复指导、开展宣传教育和培训以及建立健全的档案管理和跟踪机制。只有通过制度的职责落实,才能保障婴儿的听力健康,促进其全面发展。此外,新生儿听力筛查制度还有一些与职责相关的重要内容,如筛查覆盖范围、合作机构和随访措施等。 首先,筛查覆盖范围是新生儿听力筛查制度的重要职责之一。为确保每个新生儿都能接受听力筛查,制度应明确筛查对象的范围。一般来说,筛查对象应包括在出生48小时内的所有婴儿。此外,还需要考虑到一些特殊情况,如早产儿、低体重儿、家族性听力问题等,他们应作为优先筛查对象进行。通过明确筛查覆盖范围,新生儿听力筛查制度可以确保对所有需要筛查

新生儿听力筛查护理

新生儿听力筛查护理 标签:新生儿;听力筛查;护理 新生儿听力筛查是指对每一个新出生的小儿在住院期间进行的听力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将全体受试者分为通过筛查者和未通过筛查者两个群体。未通过筛查者为可疑听力损伤者,必须接受进一步的检查,最终确定是否真正存在听力损伤,以及听力损伤的程度和性质。新生儿听力筛查是通过耳声发射、自动听性脑干反应和声阻抗等电生理学技术,在新生儿出生后自然睡眠或安静的状态下进行的客观、快速和无创的检查,将可能有听力障碍的新生宝宝筛查出来,并进一步确诊和追踪观察。对新生儿进行听力筛选检查是对于早期耳聋发现的最佳手段。2010年1月~12月笔者对312名新生儿进行了新生儿听力筛查测试,为此我在工作中总结了些护理要点,并采取相应的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收到很好的效果,现将经验介绍如下。 1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时间 实行两阶段筛查即出院前进行初筛,未通过者42 d内进行复筛,仍未通过者转听力检测中心,告知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即使通过筛查仍应结合听性行为观察法,3年内每6个月随访一次。 2为了保证筛查能够顺利进行及筛查结果的准确性,在筛查前应该做如下准备 (1)在进行听力筛查前给新生儿父母详细讲解听力筛查的意义和方法,取得家属的理解及配合。(2)因为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最佳的测试结果是在宝宝自然睡眠状态时获得,因此,听力测试前,应尽量把宝宝喂饱使其进入睡眠状态,给新生儿换好干净尿布,使其舒适不哭闹。(3)给新生儿选择厚薄适度的包被,薄则易受凉,太厚则会影响操作。(4)检查检查婴儿外耳道是否通畅或有无病变,如外耳道有分泌物可用棉签将分泌物轻轻地擦拭干净。(5)在听力测试前要洗手,最好使用一次性耳塞。 3为了保证筛查能够顺利进行及筛查结果的准确性,在筛查中应该做如下准备 (1)筛查时应保持安静,避免交谈,关闭一切通讯设备,避免出现噪音(2)筛查时保持新生儿的正确姿势,露出测试耳,避免遮盖。(3)测试时,家长可将手轻轻扶按在宝宝肩部,使其有安全感。(4)做完一侧耳后,不要用力翻动宝宝,以免惊醒,应示意家属配合医生轻轻翻转到对侧耳。(5)测试时做到一人一塞,给不同的婴儿测试前每次探头部用酒精棉球擦拭。 4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束后

新生儿听力筛查质量控制方案

新生儿听力筛查质量控制方案 •相关推荐 新生儿听力筛查质量控制方案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安全顺利进行,就需要我们事先制定方案,方案的内容和形式都要围绕着主题来展开,最终达到预期的效果和意义。那么优秀的方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新生儿听力筛查质量控制方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新生儿听力筛查质量控制方案1 为提高人口素质、保护儿童身心健康,对儿童的听力障碍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减少因听力障碍影响儿童语言发育和其他神经发育的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和卫生部《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及《全国新生儿听力筛查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20XX—20XX)》,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筛查对象 凡在我市出生3天后的新生儿,均为筛查对象。具有下例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列为重点筛查对象: (一)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住院超过24小时; (二)有儿童期永久性听力障碍家庭史; (三)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疱疹病毒、梅毒螺旋体或弓形体等引起的宫内感染的患儿; (四)细菌性脑膜炎; (五)颅面形态畸形,包括耳廓和耳道畸形等; (六)出生体重低于1500克; (七)高胆红素血症具备临床换血治疗指征; (八)母亲孕期曾使用过耳毒性药物; (九)Apgar评分1分钟4分内或5分钟6分内; (十)机械通气时间5天以上; (十一)临床上存在或怀疑有与听力障碍有关的综合症或遗传病。 二、初筛单位的确定

按照卫生部《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要求,凡经长春市卫生局审批获得《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行许可证》(助产服务项目)的医疗保健机构,在达到《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的要求后,均应开展新生儿听力障碍初筛工作。 三、筛查单位设施基本要求 (一)初筛单位需配备筛查型耳声发射仪(OAE);复筛单位需配备快速脑干诱发电位仪(AABR)。 (二)初筛单位要求在产科疗区设一间相对安静、整洁、单独用于听力筛查的诊室,不需要做特殊的隔音处理,能够保持室内安静,配备诊查床和办公桌椅,面积应在15平米以上。 四、人员要求 从事听力障碍筛查的人员,须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经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专业培训,在取得技术考核合格证后方能上岗操作。 五、筛查程序和要求 (一)初筛 1、新生儿出生3-5天内,产科的听力筛查人员对其进行听力障碍筛查,由新生儿家长填写“知情同意书”(见附件1),筛查后将“长春市新生儿听力筛查报告、转诊单”(附件2)一联粘贴在产妇病历(“粘贴辅助检查结果”)位置,并在《长春市新生儿听力筛查登记本》(见附件3)中做好相关登记,妥善保存,另一联由新生儿家长保存。 2、初筛未通过者,筛查人员应及时告知新生儿家长在新生儿出生后42-49天内到复筛单位进行复查,并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初筛结果即使正常,也要告知家长应密切注意新生儿听性行为发育情况,(主要观察婴幼儿对不同频率、强度声音做出的反应,可在小儿背后两侧无规律的发出声响,观察小儿是否转头向给声侧。将给小儿的声刺激与另一种特定的无关刺激在时间和空间上适当结合,经多次训练后形成听觉条件反射,以此判断其听力)。出生后3年内每6个月到长春市妇幼保健所随访一次。 3、没有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助产机构应告知新生儿家长,新

新生儿听力筛查制度

新生儿听力筛查制度 概述 新生儿听力筛查制度是近年来国家加强儿童健康管理的重要举措之一,旨在在婴儿出生后最早时间点上发现并干预听力障碍,为其未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该制度于2003年启动实施,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完善,已成为国内新生儿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 筛查对象 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对象是所有出生于医院的婴儿,包括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双胞胎等高风险儿童,以及常规婴儿。筛查应在出生后第1个月内完成,若出生时未进行筛查,也应尽早进行。 筛查方式 当前国内广泛采用纯音听力筛查法、自发行为反应筛查法和听觉诱发电位筛查法等三种方法。以下分别进行介绍: 纯音听力筛查法 纯音听力筛查法是一种简单、快速、无创的筛查方法,而且具有可重复性和经济性。其基本原理是,运用空气传导和骨传导方式将声音传入婴儿的耳朵,刺激内耳中的听觉感受器,从而观察婴儿是否有听力障碍。其优点是精度高,对高风险儿童筛查效果更佳。 自发行为反应筛查法 自发行为反应筛查法可以在出生24小时后进行,通过观察婴儿在响声刺激下的自发响应来判断其听力是否正常。这种方法简便易行,部分医院没有听力监测设备的情况下也能进行。但是,其缺点是易受婴儿疲劳、情绪和环境等因素影响,误诊率相对较高。 听觉诱发电位筛查法 听觉诱发电位筛查法是一种通过电生理方法检测婴儿听觉反应的检查方法。该方法可以较准确地筛查到婴儿的听力情况,适用于筛查出

现听力损失的低风险儿童和高风险儿童。其缺点是需要高技术的操作 人员和专业仪器,成本较高且时间较长。 筛查结果 根据筛查结果,将新生儿分为通过和未通过,但未通过并不代表婴 儿存在听力损失,仅代表需要进一步检查。对于未通过的婴儿应立即 进行第二次筛查,并在经过必要的确认后采取相应措施。 实施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各医疗机构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工 作的普及率已达到85%以上。随着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筛查质量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问题与建议 尽管新生儿听力筛查制度的实施效果已显著,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 •有些地区的筛查范围尚不完全,高风险儿童的筛查率不高; •某些地区推广纯音听力筛查法不足,采用其他筛查方法的比例仍较高。 为进一步推动新生儿听力筛查制度的全面实施,建议: •改进筛查手段,提高筛查准确率,如增加纯音听力筛查法的推广和应用; •完善筛查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制度,提高筛查率和质量; •加强对筛查结果的跟踪和随访,建立完整的数据统计和分析体系,为下一步改进提供数据支持。 新生儿听力筛查制度是保障婴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其实施对 于未来儿童听力障碍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有理由相信, 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新生儿听力筛查制度将越来越完善,为每个家庭带来更多健康和幸福。

新生儿听力筛查管理规范

新生儿听力筛查管理规范 一、某某市新生儿听力障碍筛查程序 1.初筛 (1)正常出生新生儿出生后48小时至出院前完成初筛; (2)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婴儿出院前进行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筛查,未通过者直接转诊至某某市新生儿听力诊治机构作进一步诊断; (3)具有听力损失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即使通过听力筛查仍应当在3年内每年至少随访1次,在随访过程中怀疑有听力损失时,应当及时到听力障碍诊治机构就诊。新生儿听力损失高危因素: 1)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住院超过5天; 2)儿童期永久性听力障碍家族史; 3)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疱疹病毒、梅毒或毒浆体原虫(弓形体)病等引起的宫内感染; 4)颅面形态畸形,包括耳廓和耳道畸形等; 5)出生体重低于1500克; 6)高胆红素血症达到换血要求; 7)病毒性或细菌性脑膜炎; 8)新生儿窒息(Apgan评分1分钟0-4分或5分钟0-6分); 9)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10)体外膜氧; 11)机械通气超过48小时;

12)母亲孕期曾使用过耳毒性药物或袢利尿剂、或滥用药物和酒精; 13)临床上存在或怀疑有与听力障碍有关的综合征或遗传病。 2.复筛 初筛未通过及初筛漏筛者于42天内往筛查机构进行复筛。 3.阳性病例确诊、治疗 (1)复筛未通过的新生儿应当3个月内进行诊断; (2)筛查未通过的NICU患儿应当直接转诊到听力障碍诊治机构进行确诊和随访; (3)听力诊断应当根据测试结果进行交叉印证,确定听力障碍程度和性质。疑有其他缺陷或全身疾病患儿,指导其到相关专科就诊; (4)诊断流程: 1)病史采集; 2)耳鼻咽喉科检查; 3)听力测试,应当包括电生理和行为听力测试内容,主要有:声导抗(含1000Hz探测音)、耳声发射(OAE)、听性脑干反应(ABR)和行为测听等基本测试; 4)辅助检查:必要时进行相关影像学和实验室辅助检查。 (5)对确诊为永久性听力障碍的患儿应当在出生后6个月内进行相应的临床医学和听力学干预。

育儿知识-新生儿听力筛查不能忽视

新生儿听力筛查不能忽视 '张女士:我的女儿月月已经1岁半了,但她现在还只会咿咿呀呀的,说的“话”没有人能听得懂,虽说有句话说“贵人话语迟”,但我们还是有点担忧,尤其是我们发现月月听声音时总喜欢侧着耳朵。于是带着月月来第三中心医院检查,居然发现月月的右耳有严重的听力障碍。请问:对新生儿听力障碍的病症,如何早发现早治疗? 据第三中心医院耳鼻喉科主任陶树东介绍,像月月这样的病例有很多,其实如果月月的父母能在她出生后进行 听力筛查 ,就能够发现她有无听力受损,并进行早期系统的医疗干预,月月长大之后能够做到聋而不哑,即:虽然患有先天性耳聋,但是能够进行言语交流。 新生儿听力筛查是有效方法 听力损伤的早期检测和干预对语言和 认知能力 的发育至关重要。婴儿出生后6至12个月是语言发育最关键的时期,如有听力障碍的患儿未得到及时诊断与治疗,缺少有效的声刺激,将错过语言学习的关键时期,进而影响患儿的智力和社会 交往能力 。但是有的父母认为一般常规 体检 合格的婴儿不会出现什么问题,但是这种常规体检几乎不能在第一年内发现听力障碍患儿,只有新生儿听力筛查才是早发现听力障碍的有效方法。

出生48小时应初次筛查 在正规医院出生的宝宝,都会在医院的要求下接受听力筛查。通常是在出生48小时后接受初次听力筛查,初次筛查没有通过,要在出生后30天或42天接受复筛。如果复筛没有通过,要在42天至3个月内开始相应的听力学和其他医学评估,以明确诊断。明确为永久性听力损伤者,要在6个月内接受干预。被确诊为听力损失的患儿经跟踪随访,有的戴上了助听器,有的做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并进行了系统性的康复训练与治疗,言语发育基本上未受明显影响。 筛查合格也要加以重视 即使通过了新生儿听力筛查,一些后天性的因素也会造成听力障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孩子摔倒撞击头部;避免接触噪音刺激;禁止使用对听力有损伤的药物如庆大霉素、链霉素、奎宁;尽量避免孩子感冒高烧等。 尽早发现 宝宝听力 问题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对自己刻意发出的声音没有一丝反应、 说话晚 吐字不清楚,就应该注意了。另外,孩子喜欢挠耳朵或是容易摔跤,都有可能是因为耳朵出现一些问题造成的,应该赶快带孩子到耳鼻喉科检查。 \xa0'

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

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 附件3: 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 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总体目标是早期发现有听力障碍的儿童,并能给予及时干预,减少对语言发育和其他神经精神发育的影响。 一、基本要求 (一)机构设置 1、筛查机构 (1)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设有产科或儿科的医疗保健机构。 (2)取得《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 (3)职责:负责新生儿听力筛查,出具报告,资料登记归档并上报,对家庭进行告知并转诊,对通过筛查的高危儿要建议其定期至儿童保健网络随访。 2、检测机构 (1)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综合性医院或专科医院。 (2)获得所属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许可开展新生儿听力检测的医疗保健机构。 (3)职责:负责听力障碍确诊,对疑难病例进行会诊,出具报告,资料登记归档并上报,对家庭进行告知,建议确诊患儿进入干预程序。 (二)人员要求 从事听力筛查和检测的技术人员必须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考核批准,经岗前培训,取得合格证后方可上岗。 1、筛查人员 负责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实施,由经过听力学专门培训的技(护)师以上职称的人员担任。 2、检测人员 (1)业务负责人由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人员担任,负责听力诊断的业务工作。

(2)听力测试人员由从事听力学或耳鼻咽喉科临床工作3年以上的专业人员担任。 3、文案人员 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文字处理及统计)技术且有档案管理的工作经验。 (三)房屋要求 1、筛查机构 设置1间相对比较安静的专用房间,配备诊察床和办公桌椅,面积应在15平方米以上。 2、检测机构 (1)符合国家标准(GB/T16403、GB/T16296)的测听室2间。 (2)诊室1间,并配诊察床,面积至少在10平方米。 (3)综合用房1间。 (四)设备要求 1、筛查 二、筛查 (一)对象 有条件的地方应进行普遍性筛查,不具备条件的地方应根据当地情况,至少进行听力障碍高危新生儿筛查。 听力高危因素包括: 1、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住院超过24小时; 2、儿童期永久性听力障碍家族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