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欣赏

中国古典园林欣赏

一、园林的定义

在一定区域内,通过园林工作者的创作构思,把园林各要素(山、水、植物、建筑)和自然景观巧妙结合起来,创造一个符合自然规律、优美的生态环境,以供人们休息的景域。

二、园林产生的原因人虽作为万之灵,终脱离不了自然环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从物质享受到精神享受(需求)成为必然。这是园林或园林体系产生的根本原因。

三、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

1、萌芽期--对自然的认识(原始社会)

2、农耕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对自然改造欲望的增强,对自然破坏强度的增大。意识形态的形成,如仙、道等思想对造园活动的影响,是中国古代园林发展的重要阶段。(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3、工业时代--城市的膨胀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的加大,对自然的修复。如公园、保护区

4、后工业时代--随着对自然的破坏及自然对人类的惩罚,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注重生态平衡。

1、殷商时期(起源):园林的最初的形式是囿。

囿是利用天然山水林木,挖池筑台而成的一种游憩生活境域,供天子、诸侯狩猎游乐。如周文王“灵囿”。

2、秦汉时期:出现了以宫室建筑为主的宫苑,“一池三山”为代表的布局初步形成。特点(利用自然):

(1)面积大,周围数百里,保留囿的狩猎游乐的内容;

(2)有了散布在广大自然环境中的建筑组群。苑中有宫,宫中有苑,离宫别馆相望,周阁复道相连。

秦始皇的阿房宫、汉武帝的上林苑

3、魏晋南北朝(转折期):园林开始崇尚自然,私家园林出现。

私园已从利用自然环境发展到模仿自然环境的阶段,筑山造洞和栽培植物的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造园的主导思想侧重于追求自然情致,如北魏张伦在宅园中“造景阳山,有若自然”,产生了“自然山水园”。

佛教自东汉传入,盛行于魏晋,南朝梁武帝将其定为国教,寺庙园林开始兴起。

4、隋唐宋:

①皇家宫苑继续扩大发展。隋:西苑;唐:长安城太液池;宋:艮岳——将模写山水推向顶峰。②风景游览地开始形成:杭州西湖。③私家园林兴盛:写意山水得到发展。唐朝白居易的庐山草堂;宋代的网师园。④有了专门的园林游记,如《洛阳名园记》等。

艮岳是中国宋代的著名宫苑。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兴工,宣和四年(1122)竣工,初名万岁山,后改名艮岳、寿岳,或连称寿山艮岳,亦号华阳宫。1127年金人攻陷汴京后被拆毁。宋徽宗亲自写有《御制艮岳记》,艮为地处宫城东北隅之意。

江南名石”瑞云峰”

现坐落在江苏省苏州市第十中学校园内。此石形若半月,多孔,玲珑多姿,峰高5.12米,宽3.25米,厚1.3米,涡洞相套,褶皱相叠,剔透玲珑,被誉为妍巧甲于江南。为宋徽宗“花石纲”遗物。

5、明清:园林艺术成就达到顶峰

((1)皇家园林规模庞大:圆明园、北海、颐和园

(2)私家园林空前发展:拙政园、留园、个园、瘦西湖

(3)园林创作理论化:计成的专著《园冶》,对造园艺术具有指导性作用。

《园冶》,中国古代造园专著,也是中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的专著。明末造园家计成著,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成稿,崇祯七年刊行。全书共3卷,附图235幅。主要内容为园说和兴造论两部分。其中园说又分为相地、立基、屋

宇、装折、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10篇。该书首先阐述了作者造园的观点,次而详细地记述了作者造园的观点,次而详细地记述了如何相地、立基、铺地、掇山、选石,并绘制了两百余幅造墙、铺地、造门窗等的图案。书中既有实践的总结,也有他对园林艺术独创的见解和精辟的论述,并有园林建筑的插图二百三十五张。

《园冶》是计成将园林创作实践总结提高到理论的专著,全书论述了宅园、别墅营建的原理和具体手法,反映了中国古代造园的成就,总结了造园经验,是一部研究古代园林的重要著作,为后世的园林建造提供了理论框架以及可供模仿的范本.

作者:计成,字无否,江苏苏州吴江县人,生于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他不仅能以画意造园,而且也能诗善画,他主持建造了三处当时著名的园林—常州吴玄的东帝园、仪征汪士衡的嘉园和扬州郑元勋的影园。

《园冶》共三卷,第一卷卷首冠以《兴造论》和《园说》,是全书的纲领和立论所在,即造园的思想和原则。《兴造论》突出强调“因、借、体、宜”原则的重要性,《园说》阐明园林用地、景物设计与审美情趣。后有相地、立基、屋宇、装折、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十篇。在十篇的论述中,相地、立基、铺地、掇山、选石、借景篇是专门论述造园艺术的理论,也是全书的精华所在。特别是相地、掇山、借景更是该书精华的精华,而屋宇、装折、窗、墙垣则着重建筑艺术的具体论述。

《园冶》一书的精髓,可归纳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两句话。这两句话的精神贯穿于全书。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北海公园

颐和园

万寿山与昆明湖

瘦西湖

四、影响园林形式的诸要素

1.民族文化背景

2.历史、宗教、信仰

3.自然环境

4.人际关系

5.人的素质

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

一、按园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不同

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有:人工山水园和天然山水园

1.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工为地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造,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在一个小的范围之内。

2.天然山水园:利用天然山水或对天然山水进行适当地调整,改造、加工,再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造。严然风景名胜区。

3.前者缺少真实感,短期内可由规划经营得之,而后者则是经过长期形成,面积广大,得天然风景之趣。清造园家李渔说:“幽斋磊石,原非得已,不能置身岩下与木石居,故以一拳代山,一勺代水,所谓无聊之极思也。”

二、按隶属关系来分

有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

1、皇家园林:古称之为宛,宫宛,御宛

利用政治上的特权和经济上富厚财力,占据大片的地段来营造园林供一己之用,规模之大,艺术水平之高远非私家园林可比。

凡与皇帝有关的起居环境如宫殿,坛庙,园林乃至都城,莫不利用建筑形象和总体布局来显示皇家的气派和皇权的至尊。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水之滨,莫非王臣

2、私家园林:

古称之为园,园亭,园墅,池馆,山庄,别业,草堂等,大多为贵族、官绅商贾所私有。

文人、士大夫为了“身处庙堂之高,又能享受山林野趣”,但由于封建礼法制度的约束,私家园林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均不同于皇家园林。

3、寺观园林:

即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也包括寺观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的园林化环境。

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位于风景优美的名山大川。常和风景名胜区结合在一起。

常有“自古名山僧占多”之说.

4、其他园林形式:

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三大类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主体、造园活动的主流、园林艺术的精华,除此之外,也还有一些非主体,非主流的园林类型,如衙署园林,祠堂园林,书院园林,会馆园林等。

此外,还有陵园,坛庙外似园林,因其特殊含义而不归属园林畴。

按照地区加以分类:

北方园林、

江南园林、

岭南园林。

北方园林

北方园林的特色在皇家、寺观、私家园林中都有表现,主要表现于前朝后寝、轴线对称、一池三山、仿景缩景、障景漏景等方面,从内容的布局特点上看,主要表现为儒道佛三家对园林的渗透。

前朝后寝在园林中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园与宅关系上,园林居于宫殿、住宅的后部或侧位,如故宫的御花园、景山、宁寿宫花园(乾隆花园)、慈宁宫花园都是在后部;二是园内游与居关系上,居在前、游在后。

轴线对称,是北方园林最明显的特点,皇家、私家、寺观皆如此。既有轴线,就有对称,在大型园林中,颐和园的对称主要表现在万寿山的建筑上,圆明园的对称表现于福海的西湖十景、九洲清晏的环湖九景、西洋楼景区的一路景观。

北方园林

一池三山(太液池、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是中国传统园林,直至现代园林中表现最多的布局形式,而且成为定制。

仿景缩景,早在秦朝就开始了,秦始皇每破诸侯,写仿其宫室于咸阳北阪上,到了金、元、明、清定都北京之时,随着康乾二帝南巡盛典的一度掀起,异地仿景和缩景达到了高潮。

在皇家园林中有多处缩仿之景:北海三处、静明园一处、静宜园一处、颐和园九处、避暑山庄六处。

北方园林的障景表现为严密性。口前的障景多用龙壁,因为大多现存园林为皇家园林,北海的九龙壁成为中国影壁的代表作。当然,入口后的障景也大量用影壁来转折空间。

北方园林小品有盆景奇石、鎏金动物(龙、凤、象、雀)、石狮等,

装饰上用彩画,有和玺彩画、

旋子彩画、苏式彩画等。

在建筑上用抬梁式、琉璃瓦、

短出檐、厚墙身、红黄墙、

三交六窗花等。

植物上用松、柏、槐等。

堆石上用青石、房山石等。

江南园林

主要是扬州及太湖流域地区的园林。

主要特点:①叠石理水。江南水乡,以水景擅长,水石相映,构成园林主景。太湖产奇石,玲珑多姿,植立庭中,可供赏玩。

②花木种类众多,布局有法。江南气候土壤适合花木生长。苏州园林堪称集植物之大成,且多奇花珍木,如拙政园中的山茶和明画家文徵明手植藤。扬州历来以莳花而闻名。清初扬州芍药甲天下,新种奇品迭出,号称花瑞。江南多竹,品类亦繁,终年翠绿以为园林衬色,或多植蔓草、藤萝,以增加山林野趣。

③建筑风格淡雅、朴素。江南园林沿文人园轨辙,以淡雅相尚。布局自由,建筑朴素,厅堂随宜安排,结构不拘定式,亭榭廊槛,宛转其间,一反宫殿、庙堂、住宅之拘泥对称,而以清新洒脱见称。这种文人园风格,后来为衙署、寺庙、会馆、书院所附庭园。

江南园林

建筑美学赏析

①立意与布局

在古典造园中,人们通过园林这种形式来表达自身的情感和意义。根据具体的时间与空间特征,真实的景象被转化为概念化的艺术形式。道家思想产生了微妙的影响力,清钱泳曾指出:“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强调了中国古典园林更加注重的是追求诗的意境美,除了采用“多方胜境,咫尺山林”的手法之外,还经常借匾联的题词来破题,有助于启发人的联想以加强其感染力。如网狮园中的待月亭。其横匾曰“月到风来”,而对联则取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诗句“晚年秋将至,长月送风来”,在这里秋月赏月,对景品味匾联,确实可以感到一种盎然的诗意。

江南园林

建筑美学赏析

①立意与布局

我国古代,长期禁锢在封建宗族的法统之中,使得整个民族逐渐形成一种以内向为主要特征的民族性格,它渗透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最明显的一个方面就是建筑的布局形式。江南私家园林也不例外,如半圆、畅园、鹤园,它

的特点是:建筑物、迥廊、亭榭等均沿园的周边布置,所有建筑均背朝外而面向内,并由此而形成一个较大较集中的庭院空间。反对大师傅其中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引水作用,所形成的较大较集中的庭院空间通常是以水面为中心,其向心和内聚的感觉分外地强烈。

江南园林

建筑美学赏析

②空间序列

空间序列组织是关系到园的整体结构和布局的全局性的问题。有人把古典园林比喻为山水画的长卷,意思是指它具有多空间、多视点和连续性变化等特点。江南园林实际上所采用的是一种综合式的空间序列形式。为了达到以小见大的目的,空间序列也并非是平面展开的。从城市的街道首先进入的是园林的建筑,往往几经曲折才进入园林的主体空间。这是空间上的抑扬顿挫,建筑在这里是一个从城市环境到自然环境的过渡空间,它为豁然开朗打下了基础。

江南园林

建筑美学赏析

③空间的延伸、渗透与层次

空间的延伸对于有限的园林空间获得更为丰富的层次感具有重要的作用,空间的延伸意味着在空间序列的设计上突破场地的物质边界,它有效地丰富了场地与周边环境之间的空间关系,即“流动空间”。江南园林主要通过对空间的分隔与联系的关系处理,古典私家园林的内部空间通常按照功能关系划分区域和院落,其中包含了若干个空间层次和主要景物。主要的构成元素则有山石、水、植物、声音、光线乃至气味。空间的延伸与渗透使得空间分隔用的院墙、影壁、廊桥等与园林的其他部分融为一体。通常借用大量设置完全透空门洞、窗口而使被分隔的空间相互连通、渗透。

江南园林

建筑美学赏析

④空间的含蓄

由于文化传统与审美趣味的差异。中国人多倾向于取含蓄隐晦的方法使艺术作品引而不发,显而不露,江南园林的造园艺术每每采用欲显而隐或欲露而藏的手法把某些精彩的景观或藏于偏僻幽深之处,或隐于山石、树梢之间,避免开门见山,一览无余。

⑤空间的对比

沈复曾论及到园林建造的艺术规律;“以小见大,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它们在哲学上是对立与统一,互为因果关系,在园林艺术上则是相互对比的关系。江南园林通过一系列的对比手法,在空间上产生变化,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

岭南园林

主要是福建、广东、广西、台湾及海南岛地区的园林。

多山少地,河网纵横,受着强烈阳光的照射和海陆季风的影响,岭南山清水秀,植物繁茂,一年四季郁郁葱葱,呈现出一派典型的亚热带和热带自然景观。

特点:广东园林是岭南园林的主流,它以山水的英石堆山和崖潭格局、建筑的缓顶宽檐和碉楼冷巷、装饰的三雕三塑、色彩的蓝绿黄对比色、桥的廊桥、植物四季繁花为特征。广西园林表现于石林、石峰、石崖、石潭、壁刻之中。

海南园林以自然山水中的海景、岛景、礁景、滩景为山水特征,草顶、鱼饰、朴素为建筑特征,椰林、槟榔、三角梅等为植物特征。福建园林以礁石、塑鼓石为山水特征,以起翘正脊、海波脊尾为建筑特征,正脊龙雕、鱼草山花和石刻石雕为装饰特征。台湾园林以灰塑石山、咕咾石山和模仿福建名山为山水特征,以闽南建筑为建筑特征,以平顶拱桥为桥特征,以灰塑或砖雕瓜果器具漏窗为装饰特征。

岭南园林

主要是福建、广东、广西、台湾及海南岛地区的园林。

多山少地,河网纵横,受着强烈阳光的照射和海陆季风的影响,岭南山清水秀,植物繁茂,一年四季郁郁葱葱,呈现出一派典型的亚热带和热带自然景观。

各自特点:广东园林是岭南园林的主流,它以山水的英石堆山和崖潭格局、建筑的缓顶宽檐和碉楼冷巷、装饰的三雕三塑、色彩的蓝绿黄对比色、桥的廊桥、植物四季繁花为特征。广西园林表现于石林、石峰、石崖、石潭、壁刻之中。海南园林以自然山水中的海景、岛景、礁景、滩景为山水特征,草顶、鱼饰、朴素为建筑特征,椰林、槟榔、三角梅等为植物特征。福建园林以礁石、塑鼓石为山水特征,以起翘正脊、海波脊尾为建筑特征,正脊龙雕、鱼草山花和石刻石雕为装饰特征。

台湾园林以灰塑石山和模仿福建名山为山水特征,

以闽南建筑为建筑特征,

以平顶拱桥为桥特征,

以灰塑或砖雕、

漏窗为装饰特征。

岭南园林

总体特点:

①古园的字画相对较少,现代园林中更是少用。

②用“四季繁花,热带风光”八字概括。

③组合方式看,用“高墙冷巷”把建筑院落进行多进多庭院组合,或用“连房博厦”把建筑与庭院连为一体;最典型的是“三雕三塑”:木雕、砖雕、石雕,陶塑、泥塑、灰塑。

④远儒文化。岭南园林的儒家意味则很淡。岭南人远离全国政治中心的忤逆和反叛表现于古典园林建筑梁架的不规范和现代园林文联匾对的不重视。

⑤岭南园林的开放性,兼容性和多元性比较突出。清代,古典园林中大量用花色玻璃,形成与江南和北方两地迥然之别。另外,陈济堂公馆和张维立的立园那样的西欧式园林建筑、

龙岩中山公园的俄罗斯园林建筑、

草暖公园和云台公园的西洋规划布局。

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分期

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悠久,大约从公元前11世纪的奴隶社会末期到19世纪末叶封建社会解体为止,在三千余年漫长的、不间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世界上独树一帜的风景式园林体系――中国园林体系。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的五个时期:

生成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时期、成熟后期

1、生成期:

即园林产生和成长的幼年期,相当于殷、周、秦、汉时期。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转变,封建大帝国的形成,皇家宫廷园林的形成。

2、转折期:

相当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私家园林的兴起,佛教和道教的兴起,使寺观园林开始兴盛,形成了造园活动从生成到全盛的转折,初步确立了园林美学思想,奠定了中国风景式园林大发展的基础。

3、全盛期:

相当于隋、唐时期,诗画文化的发展,影响并推动着造园活动的发展,使园林发展进入全盛期,其风格特征基本上形成。

4、成熟期:

相当于两宋到清初,这一时期,文化的发展失去了汉唐的闳放风度,转化为在日趋缩小的精致境界中实现从总体到细节的自我完善,相应地,园林的发展由盛年期而升华到富于创造进取精神的完全成熟的境地。

5、成熟后期:

相当于清中叶到清末,一方面园林的发展继承前一段时期的成熟传统而更趋于精致,表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辉煌成就,另一方面则暴露出某些衰颓的倾向,多少丧失前一时期的积极、创新精神。

清末民初,封建社会完全解体,

历史发生急剧变化,西方大量文

化涌入,中国园林的发展亦相应

地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结束了

他的古典时期,开始进入现代园

林阶段,即世界园林发展的第

三个阶段。

江南四大园林

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

分别代表着宋(公元960~1278年)

元(公元1271~1368年)

明(公元1368~1644年)

清(公元1644~1911年)四个朝代的艺术风格,

被称为苏州“四大名园”。

苏州四大园林

1、沧浪亭

位于苏州市城南三元坊附近,在苏州现存诸园中历史最为悠久。沧浪亭占地面积1.08公顷。“沧浪亭”始为五代时吴越国广陵王钱元璙近戚中吴军节度使孙承祐的池馆。宋代著名诗人苏舜钦以四万贯钱买下废园,进行修筑,傍水造亭,因感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题名“沧浪亭”,自号沧浪翁,并作《沧浪亭记》。欧阳修应邀作《沧浪亭》长诗,诗中以“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题咏此事。自此,“沧浪亭”

名声大振。苏氏之后,沧浪亭几度荒废,南宋初年(12世纪初)一度为抗金名将韩世忠的宅第,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巡抚宋荦重建此园,把傍水亭子移建于山之巅,形成今天沧浪亭的布局基础,并以文征明隶书“沧浪亭”为匾额。

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

再次重建,遂成今天之貌。

沧浪亭虽因历代更迭有兴废,

已非宋时初貌,但其古木苍

老郁森,还一直保持

旧时的风采,部分地反映出宋代园林的风格。

苏州四大园林

沧浪亭主要景区以山林为核心,四周环列建筑,亭及依山起伏的长廊又利用园外的水画,通过复廊上的漏窗的渗透作用,沟通园内、外的山、水,使水面、池岸、假山、亭榭融成一体。园中山上石径盘旋,古树葱茏,箬竹被覆,藤萝蔓挂,野卉丛生,朴素自然,景色苍润如真山野林。

著名的沧浪亭即隐藏在山顶上,它高踞丘岭,飞檐凌空。亭的结构古雅,与整个园林的气氛相协调。亭四周环列有数百年树龄的高大乔木五、六株。亭上石额“沧浪亭”为俞樾所书。石柱上石刻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上联选自欧阳修的《沧浪亭》诗中“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句,下联出于苏舜钦《过苏州》诗中“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句。全园漏窗共108式,图案花纹变化式端,无一雷同,构作精巧,环山就有59个,在苏州古典水宅园中独树一帜。

苏州四大园林

2、狮子林

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650多年的历史。江苏省苏州市城区东北角的园林路23号,占地1.1公顷,开放面积0.88公顷。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僧天如禅师为纪念其师中峰禅师建菩提正宗寺,元末名僧天如禅师维则的弟子“相率出资,买地结屋,以居其师。”因园内“林有竹万固,竹下多怪石,状如狻猊(狮子)者”;又因中峰禅师曾倡道天目山狮子岩,取佛书“狮子吼”之意,易名为狮子林。

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73岁的大书画家倪瓒(号云林)途经苏州,曾参与造园,并题诗作画(绘有《狮子林图》),使狮子林名声大振,成为佛家讲经说法和文人赋诗作画之胜地。清乾隆初,寺园变为私产,与寺殿隔绝,名涉园,又称五松园。1917年为颜料买办商人贝润生购得,经9年修建、扩建,仍名狮子林(园东为贝氏家祠、族学和住宅)。由于林园几经兴衰变化,寺、园、宅分而又合,传统造园手法与佛教思想相互融合,

以及近代贝氏家族把西洋造园

手法和家祠引入园中,使其成

为融禅宗之理、园林之乐于一体的寺庙园林。

苏州四大园林

狮子林平面成东西稍宽的长方形,占地1.1公顷,开放面积0.88公顷。东南多山,西北多水,四周高墙深宅,曲廊环抱。以中部水池为中心,叠山造屋,移花栽木,架桥设亭,使得全园布局紧凑,富有“咫足山林”意境。狮子林既有苏州古典园林亭、台、楼、阁、厅、堂、轩、廊之人文景观,更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邃而盛名于世,素有“假山王国”之美誉。狮子林的湖石假山既多且精美,湖石玲珑,洞壑宛转,曲折盘旋,如入迷阵,有“桃源十八景”之称。洞顶奇峰怪石林立,均似狮子起舞之状。有含晖、吐月、玄玉、昂霞等名峰,而以狮子峰为诸峰之首。园内建筑以燕誉堂为主,堂后为小方厅,有立雪堂。向西可到指柏轩,为二层阁楼,四周有庑,高爽玲珑。指柏轩之西是古五松园。西南角为见山楼。由见山楼往西,可到荷花厅。厅西北傍池建真趣亭,亭内藻

饰精美,人物花卉栩栩如生。亭旁有两层石舫。石舫备岸为暗香疏影楼,由此循走廊转弯向南可达飞瀑亭,是为全园最高处。园西景物中心是问梅阁,阁前为双仙香馆。双香仙馆南行折东,西南角有扇子亭,亭后辟有小院,清新雅致。

苏州四大园林

3、留园

坐落在苏州市阊(音:chāng)门外,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另一资料:留园修建于明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原为明代徐时泰的东园,清代归刘蓉峰所有,改称寒碧山庄,俗称“刘园”。清光绪二年又为盛旭人所据,始称留园。留园占地约30亩(另两资料:2顷、约30000平方米),留园内建筑的数量在苏州诸园中居冠,厅堂、走廊、粉墙、洞门等建筑与假山、水池、花木等组合成数十个大小不等的庭园小品。

苏州四大园林

4、拙政园

于苏州市东北街178号,是江南园林的代表,也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

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朝时为大弘(宏)寺。明正德四年(1509),明代弘治进士、明嘉靖年间御史王献臣仕途失意归隐苏州后将其买下,聘著名画家、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参与设计蓝图,历时16年建成,借用西晋文人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音:yù,<书>卖)蔬,以供朝夕之膳(馈)……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句取园名。暗喻自己把浇园种菜作为自己(拙者)的“政”事。园建成不久,王献臣去世,其子在一夜豪赌中,把整个园子输给徐氏。

400多年来,拙政园屡换园主,

曾一分为三,园名各异,或为私园,

或为官府,或散为民居,直到上个

世纪50年代,才完璧合一,恢复初名

“拙政园”。拙政园全园占地78亩,

分为东、中、西和住宅四个部分。

住宅是典型的苏州民居,现布置为园林博物馆展厅。

苏州四大园林

留园三绝

冠云峰:留园内的冠云峰乃太湖石中绝品,齐集太湖石“瘦、皱、漏、透”四奇于一身。

楠木殿:楠木殿是对“五峰仙馆”的俗称。五峰仙馆的建筑用材非常奢华,梁柱全部采用楠木,中间也全部采用红木银杏纱隔屏风。使用如此贵重的木材可见五峰仙馆在留园中的地位非比寻常。但是在抗战时,楠木殿成了马棚,饥饿的行军马,把上好的楠木柱子啃得不成样子。后来抗战胜利后修葺园子时,不得不用水泥把楠木柱糊住,外面又刷上漆。

鱼化石:保存在五峰仙馆的大理石天然画“鱼化石”。

中国四大名园

北京的颐和园

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

苏州的拙政园

苏州的留园

中国四大名园

北京颐和园

北京市古代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

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乾隆皇帝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动用448万两百银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珍宝被劫掠一空。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同时公布的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

中国四大名园

北京颐和园

颐和园占地面积达293公顷,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各种形式的宫殿园林建筑3000余间,大致可分为行政、生活、游览三个部分。

以仁寿殿为中心的行政区,是当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坐朝听政,会见外宾的地方。仁寿殿后是三座大型四合院:乐寿堂、玉澜堂和宜芸馆,分别为慈禧、光绪和后妃们居住的地方。宜芸馆东侧的德和园大戏楼是清代三大戏楼之一。颐和园自万寿山顶的智慧海向下,由佛香阁、德辉殿、排云殿、排云门、云辉玉宇坊,构成了一条层次分明的中轴线。山下是一条长700多米的“长廊”,长廊枋梁上有彩画8000多幅,号称“世界第一廊”。长廊之前是昆明湖。昆明湖的西堤是仿照西湖的苏堤建造的。

万寿山后山、后湖古木成林,有藏式寺庙,苏州河古买卖街。后湖东端有仿无锡寄畅园而建的谐趣园,小巧玲珑,被称为“园中之园”。

颐和园整个园林艺术构思巧妙,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是举世罕见的园林艺术杰作。

中国四大名园

承德避暑山庄

清代皇帝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市区北部。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时89年建成。

第一阶段: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至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开拓湖区、筑洲岛、修堤岸,随之营建宫殿、亭树和宫墙,使避暑山庄初具规模。康熙皇帝选园中佳景以四字为名题写了“三十六景”。

第二阶段:从乾隆六年(1741年)至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皇帝对避暑山庄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增建宫殿和多处精巧的大型园林建筑。乾隆仿其祖父康熙,以三字为名又题了“三十六景”,合称为避暑山庄七十二景。

中国四大名园

避暑山庄分宫殿区、湖泊区、平原区、山峦区四大部分。

宫殿区位于湖泊南岸,地形平坦,是皇帝处理朝政、举行庆典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占地10万平方米,由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和东宫四组建筑组成。

湖泊区在宫殿区的北面,湖泊面积包括州岛约占43公顷,有8个小岛屿,将湖面分割成大小不同的区域,层次分明,洲岛错落,碧波荡漾,富有江南鱼米之乡的特色。东北角有清泉,即著名的热河泉。

平原区在湖区北面的山脚下,地势开阔,有万树园和试马埭,是一片碧草茵茵,林木茂盛,茫茫草原风光。

山峦区在山庄的西北部,面积约占全园的五分之四,这里山峦起伏,沟壑纵横,众多楼堂殿阁、寺庙点缀其间。整个山庄东南多水,西北多山,是中国自然地貌的缩影。平原区西部绿草如茵,一派蒙古草原风光;东部古木参天,具有大兴安岭莽莽森林景象。

中国四大名园

在避暑山庄东面和北面的山麓,分布着宏伟壮观的寺庙群,这就是外八庙。

其名称分别为:

溥仁寺、溥善寺(已毁)、普乐寺、安远庙、

普宁寺、须弥福寺之庙、普陀宗乘之庙、殊像寺。

外八庙以汉式宫殿建筑为基调,吸收了蒙、藏、维等民族建筑艺术特征,创造了中国的多样统一的寺庙建筑风格。

避暑山庄不同于其它的皇家园林,按照地形地貌特征进行选址和总体设计,完全借助于自然地势,因山就水,顺其自然,同时融南北造园艺术的精华于一身。它是中国园林史上一个辉煌的里程碑,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杰作,享有“中国地理形貌之缩影”和“中国古典园林之最高范例”的盛誉。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个园林体系,与世界上其它园林相比较,具有鲜明的个性。其特点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师法自然,高于自然;

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糅合;

三、诗画的情趣;

四、意境的涵蕴。

一、师法自然,高于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不是一般地利用或简单地摹仿这些构景要素的原始状态,而是有意识地(美学观点)加以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一拳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

中国的园林创作则是通过对大自然及其构成要素的典型化、抽象化而传达给人们以自然生态的信息,它不受地段的限制,能小中见大,也可大中见小。

在人工山水园的筑山、理水、植物配置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叠石:采用各种造型、纹理、色泽的石材,以小尺度创造峰、峦、岭、岫、洞、谷、悬岩、峭壁的形象,是真山的抽象化、典型化,缩移摹写。能在很小的地段上展现咫尺山林的局面,幻化千岩万壑的气势,并形成了多种堆叠风格。常采用的石材:太湖石、黄石、宣石、笋石、河北房山石等。

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糅合

中国古典园林中,有山有水,有堂、廊、亭、榭、楼、台、阁、馆、斋、舫、墙等建筑。人工的山,石纹、石洞、石阶、石峰等都显示自然的美色。人工的水,岸边曲折自如,水中波纹层层递进,也都显示自然的风光。所有建筑,其形与神都与天空、地下自然环境吻合,同时又使园内各部分自然相接,以使园林体现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特色,并收到移步换景、渐入佳境、小中见大等观赏效果。它是理解中华民族的美感特点的一项重要的领域。概括说来,当如沈复所说的:“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也”(《浮生六记》)。

明人计成在《园冶》中说:“轩楹高爽,窗户邻虚,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通过门窗,接触外面的大自然界。“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人从一个小房间通到千秋之雪、万里之船,也就是从一门一窗体会到无限的空间、时间。像“山川俯绣户,日月近雕梁。”“檐飞宛溪水,窗落敬亭云。”在漏窗内看,玲珑剔透的花饰、丰富多彩的图案,有浓厚的民族风味和美学价值;透过漏窗,竹树迷离摇曳,亭台楼阁时隐时现,远空蓝天白云飞游,造成幽深宽广的空间境界和意趣,小中见大,从小空间进到大空间,丰富了美的感受。

瘦西湖钓鱼台

它是中国名亭建筑的典范,是中国园林“框景”艺术的代表作品。站在钓鱼台斜角 60 度,您可以在北边的圆洞中看到五亭桥横卧波光:而南边的椭圆形洞中则正好可以看到巍巍白塔。这一景象一彩一素,一横一卧,真是堪称绝妙。这里也是外地游客到扬州一定要留影的地方。那洞中借景的画面正好对应了“三星拱照”的名称。

中国古典园林的观赏方法(构景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的观赏方法(构景手法) 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中国早在步入春秋战国时代,就进入和亲协调的阶段,所以在造园构景中运用多种手段来表现自然;以求得渐入佳境、小中见大、步移景异的理想境界,以取得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效果。构景手段很多,比如讲究造园目的、园林的起名、园林的立意、园林的布局、园林中的微观处理等。在微观处理中,通常有以下几种造景手段,也可作为观赏手段。 一、抑景(又叫障景) 中国传统艺术历来讲究含蓄,所以园林造景也绝不会让人一走进门口就看到最 好的景色,最好的景色往往藏在后面,这叫做“先藏后露”、“欲扬先抑”、“山重水 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采取抑景的办法,才能使园林显得有艺术滋力。如 园林入口处常迎门挡以假山,这种处理叫做山抑。中国传统艺术历来讲究含蓄,忌 一览无余,一望到边。所以园林造景也绝不会让人一进门就看到最好的景色,而是 通过某种途径将园中景致隐藏起来,使之好似犹抱琵琶半遮面,然后再突然展现出 来,使人心情为之一振,达到渐入佳境和步移景异的意境,以此来提高园林艺术的 渲染力,这叫“先藏后露”、“欲扬先抑”。如颐和园入口处一组大殿(仁寿殿、乐寿 殿……)挡住了我们的视线,过了大殿,眼前豁然开朗,见到了秀美无比的万寿山 和烟波粼粼的昆明湖,那湖光山色美不胜收,尽收眼底,真正的画面才在我们面前 展开,达到了“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审美效果。这种构景手法恰如 其分地体现了中国人内敛含蓄的性格特征,如苏州园林的留园、拙政园的门口风景,都有此手笔。 二、添景 当甲风景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塔,如没有其他景点在中间、近处 作过渡,就显得虚空而没有层次;如果在中间、近处有乔木、花卉作中间、近处的 过渡景,景色显得有层次美,这中间的乔木和近处的花卉,便叫做添景。如当人们 站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南岸的垂柳下观赏万寿山远景时,万寿山因为有倒挂的柳丝 作为装饰而生动起来。 有时求主景或对景有丰富的层次感,在缺乏前景的情况下可作添景处理。如甲风景 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塔,如没有其他景点在中间、近处作过渡,就显 得虚空而没有层次;如果在中间、近处有乔木、花卉作过渡景,景色显得有层次美,这中间的乔木、花卉,便叫作添景。例如,当人们站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岸的垂柳 下观赏万寿山远景时,万寿山因有倒挂的柳丝作为装饰而生动起来。 三、夹景 当甲风景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建筑(如塔、桥等),它们本身都 很有审美价值,如果视线的两侧大而无当,就显得单调乏味;如果两侧用建筑物或 树木花卉屏障起来,使甲风景点更显得有诗情画意,这种构景手法即为夹景。如在 颐和园后山的苏州河中划船,远方的苏州桥主景,为两岸起伏的土山和美丽的林带 所夹峙,构成了明媚动人的景色。 为了突出优美景色,常将视线两侧的较贫乏的景观,利用树丛、树列、山石、建筑 等加以隐蔽,形成了较封闭的狭长空间,突出空间端部的景物。这种左右两侧起隐 蔽作用的构景手法称为夹景。夹景是运用透视线、轴线突出对景的手法之一,能起 障丑显美的作用,增加景观的深远感。如在颐和园后山的苏州河中划船,远方的苏 州桥主景,被两岸起伏的山石和错落有致的明清古建筑多夹持,构成明媚动人的景 色。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刘先军 摘共中国古典因林极共古代丈人的气质特点, 以整体自然环境为背景, 加之因林建筑的组合, 营造出符合中国传统审美 特征的自然景现。 关拍询古典因林自然景观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 造园艺术水平历经千年历史达 到“虽由人造, 宛自天开”的天人合一、物我并融的境界。且影 响了东南亚及世界许多地区园林艺术的发展, 在世界园林发 展史中独树一帜, 占据重要的地位。 所有建筑样式的产生和发展, 都是时代生活方式, 生产技 术水平以及文化审美意识的体现。中国自古以来, 就有有宅必 有园, 有园必有的传统居住观念, 也因封建统治阶级贪图奢 华而为后世留下了许多旷世恒久的园林艺术作品。 我们研究与分析中国古典园林, 是汲取古人的造园手法 与传统园林艺术的精位, 为现代造园与景观设计吸取营养。 贝幸铭先生曾向中国建筑设计师提出要从设计的角度来 研究中国古典园林。这其中最好的方式就是对传统造园历史、 文化, 东西方造园艺术的比较以及对传统造园手法做具体的 分析。 一、中国古典国林简史 中国造园艺术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 据《诗经》中描述, 早

在周文王时代就有营建宫苑的活动。历经几千年授长的发展, 最终达到明清成熟时期, 而造就出承德进署山庄, 颐和园等旷 世杰作。这其中虽有起伏和曲折但总的趋势是由浅陋到精 巧, 不成熟到成熟。总的园林发展史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从周至汉属于萌芽期。主要是皇家苑圈, 规模虽大, 但 基本属于自然规划的性质。直到汉朝时期遥渐出现人工开池, 造山堆石的活动。但基本上都属于粗浅的意识原胧的创作阶 段。 、魏、晋、南北朝可看作造园艺术的形成期。初步确立了 再现自然山水的荃本原则。逐步取消了狩猎, 生产方面的内 容。而把园林主要作为观赏艺术来对待。除皇家苑囿外, 还出 现了私家园林和寺庙园林。 、附、唐、五代是我国传统园林荃本的成熟期。随着中国 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完善, 大盆的_______园林艺术作 品, 尤其是大规棋的皇家园林艺术作品不断涌现。从而使古典 园林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这其中古代文人直接参与造 园活动。诗人画家皆把诗情画意寄与园林的创作之中。使得这 一时期的园林艺术营造出一种斌予中国古代文人风雅自然的 意境。 、宋继隋、唐、五代的成熟期之后, 宋期伴随着文学、诗 词、特别是绘面艺术的发展, 对大自然愈境的更深一步的领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鉴赏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鉴赏 前言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 术之奇观。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摹仿,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中国 园林热”。 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 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 瑰丽事业。 目錄 1*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与发展 2*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 3*中国造园的构成要素 4*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类型 5*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景方法 6*中国园林建筑艺术的美学思想 7*中国古代园林的艺术特色 8*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 9*欧美的中国古典式园林

10*世界造园艺术的三筇逑? 1*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古代园林,或称中国传统园林或古典园林。它历史悠久,文化含量丰富,个性特征鲜明,而又多采多 姿,极具艺术魅力,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最。在中国古代各建筑类型中它可算得上是艺术的极品。在近 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留下了它深深的履痕,也为世界文化遗产宝库增添了一颗璀灿夺目的东方文明之珠。 据有关典籍记载,我国造园应始于商周,其时称之为囿。商纣王“好酒淫乐,益收狗马奇物,充牣宫室, 益广沙丘苑台(注:河北邢台广宗一带),多取野兽(飞)鸟置其中……”。周文王建灵囿,“方七十里,其 间草木茂盛,鸟兽繁衍。最初的“囿”,就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所 以也叫游囿。天子、诸侯都有囿,只是范围和规格等级上的差别,“天子百里,诸侯四十”。 汉起称苑。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把早期的游囿,发展到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除布置园景供皇帝游 憩之外,还举行朝贺,处理朝政。汉高祖的“未央宫”,汉文帝的“思贤园”,汉武帝的“上林苑”,梁 孝王的“东苑”(又称梁园、菟园、睢园),宣帝的“乐游园”等,都是这一时期的著名苑囿。从敦煌莫 高窟壁画中的苑囿亭阁,元人李容瑾的汉苑图轴中,可以看出汉时的造园已经有很高水平,而且规模很大。

中国古典园林及鉴赏

中国古典园林及鉴赏 中国古典园林及鉴赏 我国是世界上园林艺术起源较早的国家之一,几千年的历史和中华大地的地理、气候、风土等孕育出风格独特的园林体系,其中包含丰富的古典美学思想,以其独特的空间艺术语言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平和协调、淡泊宁静的精神,在世界园林艺术中享有盛名,我国园林被公认为“风景式”园林的渊源,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极高的地位,具有很高的观赏和游览价值,是我国重要的旅游资源。 一中国古典园林认知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一)中国古典园林概念 “园林”一词最早见于441—513年梁朝沈约所著《宋书》中的《雉子游原泽篇》:“雉子游原泽,幼怀耿介心。饮啄虽勤苦,不愿栖园林”。园林,在中国古籍中根据不同的性质也称作园、囿、苑、庭园、山池、别业等。但其都有共同的特征,即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居住的环境。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1、在造园风格上,中国古典园林以自然山水为美学原则,追求“虽为人作,宛如天开”,刻意营造诗情画意的氛围,讲究自然美、含蓄美。布局呈现生态型自由式,追求自由灵活;西方园林以几何、建筑为美学原则,园林要素按一定的几何规则设计组织,保持中轴对称布局,讲究人工美、图案美,强调理性和秩序。 2、在园林与建筑的关系上,中国古典园林是以园林为主体,建筑为园林服务;而西方园林是以建筑统领园林。 3、在植物配置上,中国古典园林采用多种方式,以自然形孤植、散植为主;西方园林以整形对植、列植为主,花卉讲究图案。 4、在园林艺术构造上,中国古典园林借助叠石、书法、绘画、文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欣赏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欣赏 御花园位于北京故宫中轴线的最北端,在坤宁宫后方,明代称为“宫后苑”,清代称 御花园。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以后曾...... 北京故宫御花园 圆明园坐落于北京市海淀区,原是明代皇族的故园,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成为皇四子胤禛(即雍正皇帝)的赐园。雍正即位后...... 北京圆明园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海淀区,距市中心约15公里,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 颐和园的营造始于金代,元明时期,这里以优美自然的田园...... 北京颐和园 承德避暑山庄,又称“热河行宫”,坐落于中国北部河北省承德市中心以北的狭长谷 地上,占地面积584公顷。避暑山庄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二...... 承德避暑山庄 沈阳故宫始建于1625年,是清朝入关前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创建的皇宫,又称盛京皇宫,清朝入主中原后改为陪都宫殿和皇帝东巡...... 沈阳故宫 阿房宫是秦始皇和儿子胡亥的离宫,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宏伟建筑。它的遗址在西安 市西郊15公里处的阿房宫村附近。秦始皇建都咸阳后,感...... 阿房宫遗址 拙政园位于苏州市东北隅,始建于明正德四年间,为明代弘治进士、御史王献臣弃官 回乡后,在唐代陆龟蒙宅地和元代大弘寺旧址处拓建而成...... 苏州拙政园 留园位在阊门外,占地约50亩,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原为明嘉靖时太仆寺少卿徐 泰时的东园,清嘉庆时刘恕改建,称寒碧山庄,俗称刘园...... 苏州留园 个园坐落于江苏省扬州市郊的东关街,前身是清初的寿芝园。嘉庆、道光年间,两淮 盐商黄至筠购得此园并加以改建,因种竹多,得名“个园...... 扬州个园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和特点

中式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是指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形式,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任何一样事物的构成都有一定的构成要素,中国的园林也不例外。总的说来中国古典园林共由六大要素构成:筑山,理池,植物,动物,建筑,匾额,楹联与刻石,为表现自然,筑山是造园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由这些自然风景构成的中式园林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自然风景以山、水为地貌基础,以植被作装点,山、水、植物乃 是构成自然风景 的基本要素,当然 也是风景式园林 的构景要素。但中 国古典园林绝非 一般地利用或者 简单地模仿这些 构景要素的原始状态,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 (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法国的规整式园林和英国的风景式园林是西方古典园林的两大主流。前者按古典建筑的原则来规划园林,以建筑轴线的延伸控制 园林全局;后 者的建筑物 与其他造园 三要素之间 往往处于相 对分离的状 态。但是,这 两种截然相 反的园林形 式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把建筑美与自然美对立起来,要么建筑控制一切,要么退避三舍。 中国古典园林则不然,建筑无论多寡,也无论其性质、功能如何,都力求与山、水、花木这三个造园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之中。突出彼此谐调、互相补充的积极的一面,限制彼此对立、互相排斥的消极面。 (三)诗画的情趣 园林的景物既需“静观”,也要“动观”,即在游动、行进中领略观赏,故园林是时空综合的艺术。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能充分地把握这一特性,运用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触类旁通,融铸诗画艺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留园 1571 姚旭 15080168 概况:留园为中国大型古典私家园林,占地面积23300平方米,代表清代风格,园以建筑艺术精湛著称,厅堂宏敞华丽,庭院富有变化,太湖石以冠云峰为最,有“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趣”。其建筑空间处理精湛,造园家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构成了有节奏有韵律的园林空间体系,成为世界闻名的建筑空间艺术处理的范例。现园分四部分,东部以建筑为主,中部为山水花园,西部是土石相间的大假山,北部则是田园风光。 历史沿革:留园始建于明代,为太仆寺少卿徐泰时的私家园林,时人称东园。清代,园为吴县东山刘恕所得,更名“寒碧山庄”,俗称“刘园”刘恕喜好法书名画,他将自己撰写的文章和古人法帖勒石嵌砌在园中廊壁。后代园主多承袭此风,逐渐形成今日留园多“书条石”的特色。同治十二年,园为常州盛康购得。比昔盛时更增雄丽,因前园主姓刘而俗称刘园,盛康乃仿随园之例,取其音而易其字,改名留园。 平面布局图:

间处理之巧妙,皆为诸园所莫及。每一个建筑物在其景区都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从全局来看,没有丝毫零乱之感,给人有一个连续、整体的概念。 园内亭馆楼榭高低参差,曲廊蜿蜒相续有七百米之多,颇有步移景换之妙。建筑物约占园总面积四分之一。建筑结构式样代表清代风格,在不大的范围内造就了众多而各有特性的建筑,处处显示了咫尺山林、小中见大的造园艺术手法。明徐泰时创建时,林园平淡疏朗,简洁而富有山林之趣。至清代刘氏时,建筑虽增多,仍不失深邃曲折幽静之趣,布局和现在大体相似,部分地方还保留了明代园林的气息。到盛氏时,一经修建,园显得富丽堂皇,昔时园中深邃的气氛则消失殆尽。 空间序列 良好的建筑空间序列设计,宛似一部完整的乐章、动人的诗篇。空间序列的不同阶段和写文章一样,有起、承、转、合;和乐曲一样,有主题,有起伏,有高潮,有结束;也和剧作一样,有主角和配角,有矛盾双方的对立面,也有中间人物。通过建筑空间的连续性和整体性给人以强烈的印象、深刻的记忆和美的享受。但是良好的序列章法还是要靠通过每个局部空间的装修、色彩、陈设、照明等一系列艺术手段的创造来实现的。因此,空间序列的设计手法非常重要。空间序列的全过程就是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空间过渡。对不同序列阶段,在空间处理上各有不同,造成不同的空间气氛,但又彼此联系,前后衔接,形成按照章法要求的统一体。,空间序列的构思是通过若干相联系的空间,构成彼此有机联系,前后连续的空间环境,它的构成形式随功能要求而不同。园林中“山穷水尽”、“柳暗花明”、“别有洞天”“先抑后扬”“迂回曲折”、“豁然开朗”等空间处理手法,都是采用过渡空间将若干相对独立的空间有机的联系起来,并将视线引向高潮。一般来说,在高潮阶段出现以前,一切空间过渡的形势可能也应该有所区别,但在本质上应基本一致,强调共性,因以统一的手法为主。但作为紧接高潮前准备的过渡空间往往采用对比的手法,先收后放、先抑后扬等用以强调和突出高潮的到来。统一对比的建筑构图原则同样可以运用在室内空间处理上。 留园分四个景区(中、东、西、北部),每个景区既各有特色,又相互联系贯通,缱绻徘徊之间,令人留连忘返。可按两条游览路线进行。 第一条:从大门进园,沿窄廊至古木交柯,然后沿曲谿楼——西楼——清风池馆——自在处——五峰仙馆——揖峰轩——林泉耆硕之馆——佳晴喜雨快雪之亭——又一村——土山(至乐亭)——舒啸亭——活泼泼地——别有天——闻木樨香轩——可亭——小蓬莱——濠濮亭——曲谿楼——古木交柯——绿荫——涵碧山房——出口。此条游览路线是先游东部,再游北部、西部,最后游览中部。 第二条:从大门进园,沿窄廊至古木交柯,然后沿绿荫——涵碧山房——闻木樨香轩——可亭——小蓬莱——濠濮亭——曲谿楼——西楼——清风池馆——五峰仙馆——揖峰轩——林泉耆硕之馆——待云庵——冠云亭——冠云楼——又一村——土山(至乐亭)——舒啸亭——活泼泼地——别有天——出口。此条游览路线是先游中部,再游东部、南部、北部、西部。如果是雨天,你就可循着园中长廊而游,不湿衣襟而获雨中游园的雅趣。

中国古典园林欣赏

移步换景别有洞开 ------中国古典园林欣赏 学习领域:欣赏、评述 课时:1课时 教材分析:本课为“欣赏评述”课型。此课型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认识美术作品,好要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用作品唤起学生内心的共鸣和联想,使他们在与作品进行较为深入的“交流”后,生发出自己真诚的观点和感知。优秀的艺术作品对心灵的碰触和撞击,出自于对艺术语言的深刻领会和思考。 中国古典园林恰恰是中国几千年文明所形成的精神沉淀,是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和自我关系的一种深度思考,并将其外现于园林的外貌和空间形态。本课的知识点是认识中国古典园林的种类要素和造景手法。种类包括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其中皇家园林以北京颐和园和承德避暑山庄为代表,私家园林以苏州园林为代表。较之皇家园林,私家园林与中国的哲学精神文化气质更为契合,所以本课研究对象以苏州园林为主。园林要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种类、基本要素和造景手法。 2、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及精神内涵。 3、学会欣赏中国古典园林。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对作品的感受、思考,以讨论的方式学习基本知识,并自己建立各知识环节间的内在联系,生成并表述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领会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美、空间美、人文美。 2、愿意走进中国古典园林,愿意带着一颗安静的心,感受自然、 感受内心、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出示PPT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中的中国庭院“明轩” 问题一: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回答:芭蕉、游庭、亭子、山石等。 问题二:这些亭子、山石、芭蕉构成了什么? 回答:一个庭院 问题三:这个庭院是哪个国家的? 回答:中国 教师对明轩做简要说明后提问:大都会博物馆为什么要将中国庭院收入其中?中国古代建筑确有独特的风格,但为什么不展示民居、宫殿、寺庙,而独 独选取园林呢?中国古典园林究竟魅力何在?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 中国古典园林的赏析之中。 二、发展阶段 1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 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 俗话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我们今天重点分析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私家园林。 2、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要素 (1)下面我讲一段起因,看看谁能为它后续上结果。当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后,他们完全生活在自然荒野之中。但为了遮风避雨,防止野兽侵袭,就开始 为自己建造居住场所,于是人们开始居住在一个隔离于自然之外的 人为空间之中。可是他们又发现他们生活无论是畜牧、稼墙还是桑 蚕都离不开自然,于是?(留下疑问) (2)所以在园林中我们一定会看到什么? 回答:自然景物,包括山、水、植物、建筑。 (3)出示PPT明确园林基本要素内容。 3、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一)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自然之美 根据PPT中的中西古典园林(法国古典园林、苏州园林)的图片,比较分析它们不同风格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 豫园坐落于上海市市区南部旧城的东北角,北靠福佑路,东临安仁街,西面与上海城 隍庙和豫园商城毗邻,是著名的江南古典园林,闻名中外的名胜古迹和游览胜地,年被国 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豫园原来是明代四川布政使上海人潘允端为了侍奉他的父亲——明嘉靖年间的尚书潘 恩而建造的,取“豫悦老亲”之意,故名为“豫园”。豫园从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年)开 始兴建,至明神宗万历五年(公元年)完成,前后共用了18年时间。占地70余亩。17世纪中叶,潘氏的后裔逐渐衰落,园林也逐渐荒废。到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年),由该地的人 士集资购得豫园的一部分,并重新进行整理。清道光年间(公元-年)豫园因年久失修,当 时的地方官通令各同业公所分管并作为议事的地方,共有21个行业各占一区,自行修葺。道光二十二年(公元年)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入侵上海,盘踞在城隍庙5日,园林遭受到了 严重的破坏。咸丰十年(公元年),清政府勾结帝国主义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英法军队又侵 入城隍庙,造成了更大的破坏。新中国成立以后,自年起开始整修,恢复了30多亩园景。 现在的豫园可以分为六大景区,每个景区都存有其独有的景色。入园没多久就可以看 见一座大型假山,层峦叠嶂,清泉飞瀑,回去若真景。假山以武康黄石扎成,出自于江南 知名的砌山家张南阳之手,拥有“江南假山之并列”美誉。“萃秀堂”就是骗人山区的主 要建筑物,坐落于假山的东麓,面山而筑城。自萃秀堂绕开花廊,进山路,存有明代祝枝 山所书的“溪山清赏”石刻。抵达山顶时存有一个平台,于此洞庭,全园景物,一览无余。 从鱼禾榭到万花楼一带,有游廊、溪流、山石等景物,多庭院小景,极具玩味。点春 堂景区,园亭相套,轩廊相连,花木葱茏,泉水潺潺,包括有和煦堂、藏宝楼等建筑。清 咸丰三年(公元年)上海小刀会领袖刘丽川等,曾在点春堂设立指挥部。玉华堂前的石峰——玉玲珑,是豫园的镇园之宝,被誉为江南三大名石之首,具“皱、漏、瘦、透”之美。 据说是移自乌泥径朱尚书园,潘允端认为它是宋徽宗时搜罗的花石纲遗物。面对玉玲珑的 是玉华堂。玉华堂内是典雅的明代书房摆设,书房的书案、画案、靠椅、躺椅等都是明代 紫檀木家具的珍品。玉华堂前的白玉兰树是上海最古老的市花树。 内园原名“东园”,本来自成一体,现在建为为豫园的一部分,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 年(公元年),占地约仅2亩,山石池沼、厅堂楼观、亭台轩阁,样样齐备,园内的花墙、 小廊等建筑错落有致,层次分明。“晴雪堂”就是该园的主要建筑物,装饰华丽,结构精致,玲珑剔透。堂东存有溪流,与廊亭、花墙一起共同组成了一座小型的庭院,庭院内的 景物布局紧凑型,浅具有中国园林艺术的特色。园门外除了湖心亭、九曲桥、荷花池,亦 为豫园的胜景。 散布于豫园的许多砖雕、石雕、泥塑、木刻,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十分精致。《神仙图》、《八仙过海》、《广寒宫》、《郭子仪上寿图》、《梅妻鹤子》、《上京赶考》、《连中三元》等极具文物价值和观赏价值。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 园林是我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园林博大精深,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中国造园艺术,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目的。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文化含量丰富,个性特征鲜明,又多彩多姿,极具艺术魅力,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 一、中国古典园林基础知识 中国古典园林大都是文人、画家与匠人合作的结晶。园林概念首次出现在明代,计成在其造园巨著《园治》一书中所述:“大凡造园,不分市村城郊,地段以僻静为胜……景物可因借随机……”。其意思是,在一定地段范围内,或对天然山水进行利用改造,或人力兴造山水地貌,结合景载与植载,并安插布局相适宜的建筑,从而构成一个兼具游览、居住、观赏的环境。 中国古典园林有三大要素,即山水地形、花草树木、园路建筑。山是永恒稳定的象征,大园山大,主山多是土山,山石用在重点部位称“山骨”;小园山小,可全用山石堆叠;水是智慧和廉洁的象征,水从山泉流出,通过曲折的溪涧最后汇成大池,成为园林的主体水面。花草树木富有生机,象征着欣欣向荣。花草树木是自然式的,讲究意境,花木种类的选择都要顺应地形、朝向等自然气候条件与植物的生长习惯,同时特别注意保留原有的古树和植被,使之成为全园植物的骨干。园路建筑讲究“曲径通幽”,建筑分散在自然要素之中,与自然的景物交织在一起。园中的主要建筑往往和主山池相对,自然景色最集中的地方往往有点景和观景的建筑。建筑和园路还起着分隔空间和组织游览路线的作用。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类型 (一)按所有者身份分类 1、皇家园林 皇家园林是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统治阶级看来,国家的山河都是属于皇家所有的,所以其特点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现存为著名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和园、北京的北海公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等。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

让知识带有温度。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 题目4、请结合学习内容,谈谈中国古典园林具有哪些文化特点,请结合现在社会,如何举行扬弃。 中国古典园林秉承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思想,把自然的和人造的山水以及植物、建造融为一体的游赏环境。中国园林是中国建造中综合性最强、艺术性最高的一种类型,是中国古代建造中的珍品。它具有十分突出的审美特征,是一种蕴含着十分丰盛和睦而又具有自然韵致的景观体系又体现了了深致的精神内涵,中国文化中的人格精神、哲学思想、宇宙观念等等都可以通过园林这个艺术方式而予以表现。总的来说,中国古典园林有着本与自然、高于自然;建造美与自然美的融糅;诗画的情趣;意境的蕴涵的文化特征。 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地形整治工作中,筑山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园林的假山都是真山的抽象化典型化的摹写,能在很小的地段上呈现咫尺山林的局面,幻化千岩万壑的气概。水体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山嵌水抱一向被认为是最佳的成景态势,普通来说古典园林中又山必有水。而植被则以树木为主调,以花卉为辅。以其形、色、香,给予其不同的性格和品德,在园林造景中尽显其象征寓意。例如,梅花象征坚贞;竹子象征不屈;莲花象征高洁;牡丹象征富贵。古典园林本与自然、高于自然中国的古典园林考究自然美,以山水为基础,点缀以植被,经过改造、调节、加工、剪裁,终于展现出一番本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景象,即《园冶》起首篇提出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唯有如此,像颐和园那样的大型自然山水园才干够把具有典型性格的江南景观在北方的大地上复现出来。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 西方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的最大区分就是,西方园林注意规章和对称,整齐划一为原则。而中国古典园林则力求将建造融于自然,达到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境界——天人合一的境界。园林的建造物拥有充分的灵便性和任意性,木框结构的个体建造,内墙外墙可有可无,空间可实可虚,可隔可透。打破了对称、匀称的格局,彻低自由任意, 第1页/共3页

初中美术《中国古典园林欣赏》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古典园林欣赏》 教材分析: 《中国古典园林欣赏》选自人教版美术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 本课为“欣赏·评述”课型。此类课型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认识美术作品,还要让他们理解美术作品,用作品唤起学生内心的共鸣和联想,使他们在与作品进行较深入的“交流”后,生发出自己真诚的观点和感知。本课讲解不宜过深, 除了让学生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种类、要素和造景手法外, 还要重视人文精神的内容。 中国园林在世界园林艺术中具有鲜明的个性和艺术成就而独树一帜。教学内容是中国古代园林的的分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要素:山、水、植物、建筑;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框景、借景、对景、隔景;结合古人造园的思想(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特点(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移步换景—别有洞天)具体介绍具有代表 性的几类园林形式,启发学生体会中国古代园林的特点和优点,激发学生保护园林艺术。 学情分析: 中国古典园林是古代文人雅士的精神家园,在现代青少年学生眼 中却是看不懂的“老古董”,即使去了园林也是走马观花式的扫一眼,景

点拍拍照,根本看不出当年园主人的用心,也体会不了那些山山水水、花花草草的寓意。如何让学生们体验到园林背后的美好与意义?这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点,让他们愿意主动的去看。如何激发兴趣?我在后面的教学方法再来展开说一说。 鉴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课标为依据,以教材为桥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就是显而易见的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种类、基本要素和造景手法。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及精神内涵。学会欣赏中国古典园林。 2. 过程与方法:学生以趣味性的体验主题“我是园林主人”创设四个活动,通过对作品的感受、思考,以小组的方式学习基本知识,并自己 建立各知识环节间的内在联系,生成并表述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之美、空间之美、人文之美。愿意走进中国古典园林,愿意带着一颗安静的心,感受自然、感受内心、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

欣赏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美

欣赏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美 中国作为世界上的旅游强国之一。园林的观赏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人们欣赏园林往往只从表面的景象来对其进行欣赏和评价。这样只是从视觉和自己主观上对园林做一个大致的了解。而并不能了解造园者所寓意的人生哲理和文化内涵。鉴于此,本文将从多角度对中国的古典园林进行分析和鉴赏。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园林的意境美和其中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园林是人工而建造而成的,由山水、建筑、花草等组成的综合性艺术品。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第二自然。 一、中国古代国林的特色 (一)造园艺术,“师法自然”。 “师法自然”,在造园艺术上包含两层内容。一是总体布局、组合要合乎自然。山与水的关系以及假山中峰、涧、坡、洞各景象因素的组合,要符合自然界山水生成的客观规律。二是每个山水景象要素的形象组合要合乎自然规律。如假山峰峦是由许多小的石料拼叠合成,叠砌时要仿天然岩石的纹脉,尽量减少人工拼叠的痕迹。水池常作自然曲折、高下起伏状。花木布置应是疏密相间,形态天然。乔灌木也错杂相间,追求天然野趣。 (二)分隔空间,融于自然。 中国古代园林用种种办法来分隔空间,其中主要是用建筑来围蔽和分隔空间。分隔空间力求从视角上突破园林实体的有限空间的

局限性,使之融于自然,表现自然。为此,必须处理好形与神、景与情、意与境、虚与实、动与静、因与借、真与假、有限与无限、有法与无法等种种关系。如此,则把园内空间与自然空间融合和扩展开来。比如漏窗的运用,使空间流通、视觉流畅,因而隔而不绝,在空间上起互相渗透的作用。在漏窗内看,玲珑剔透的花饰、丰富多彩的图案,有浓厚的民族风味和美学价值;透过漏窗,竹树迷离摇曳,亭台楼阁时隐时现,远空蓝天白云飞游,造成幽深宽广的空间境界和意趣。 (三)园林建筑,顺应自然。 中国古代园林中,有山有水,有亭、台、楼、阁、轩、榭、廊、桥、厅、堂、馆、舫等建筑。人工的山,石纹、石洞、石阶、石峰等都显示自然的美色。人工的水,岸边曲折自如,水中波纹层层递进,也都显示自然的风光。所有建筑,其形与神都与天空、地下自然环境吻合,同时又使园内各部分自然相接,以使园林体现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特色,并收到移步换景、渐入佳境、小中见大等观赏效果。 (四)树木花卉,表现自然。 与西方系统园林不同,中国古代园林对树木花卉的处理与安设,讲究表现自然。松柏高耸入云,柳枝啊娜垂岸,桃花数里盛开……乃至于树枝弯曲自如,花朵迎面扑香……其形与神,其意与境都十分重在表现自然。 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这是中国古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 中国古典园林现存的著名古典园林数量不少,多数是明、清代的遗物。前者有着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评论。中国的建筑业也认为,长江以南的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提取物主要在苏州,园林的数量、大小、园林艺术的精华,是当今世界上任何地方都看不到的。 二、院落布局 不管是南方的自然式园林还是北方的宏观园林,也不论是封建帝王的皇家宫苑还是私家贵族的小家园囿,尽管由于在政治、经济上所处的地位不尽相同,而在园林方面表现出各自的特点,但是在园林布置和造景的艺术手法上也有许多共同之处。 1、人工艺术模仿自然景色 利用人工修建的自然风光,打造“虽由人 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中国园林的 性质决定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中国的 古典造园,除了满足自身的住房需求,更 重要的是对优美的山区景色的追求,为了 在城市实现可以享受乐趣的山林。 2、善于利用民族风格 善于利用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的各种建构 筑物中国古典园林特别善于利用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的各种建筑物,如亭、台、楼、阁、廊、榭、轩、舫、馆、桥等,配合自然的水、石、花、木等组成体现各种情趣的园景。 1)廊 廊虽是一种比较简单的 建筑物,但造型很丰富, 艺术造型很强。从廊的形 式分,大致可分为直廊、 曲廊、回廊、波形廊等, 从廊的总体造型及其与 地形、环境结合的角度来 考虑,又可分为沿墙走 廊、空廊、楼廊、爬山廊、 水廊、花廊、复廊等。 2)桥 桥也称桥梁,它在很多地方都能见到,尤其是园林中更充满了各式各样的桥。桥原本是为了通行而建,所以具有交通的实用功能,但是也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有吸引力,引人流连。园林中建桥,既有分割水面与造景的作用,又有连接、导游的功能。在宽阔的水面上用体形高大、曲线优美的拱桥或用廊桥,借水生景,虚实相接,倒影如画。然而在重岩复岭的假山之间,却要用质朴自然的石梁,高高飞架在峭壁之上,才能创造出一种天堑变通途,白浪如山信步过的雄伟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赏析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概述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生成于殷商,发展于唐宋,成熟于明清时期。在数千年来的积淀下,园林艺术熔铸了一代代人的心血,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将园林艺术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峰。现而今,园林不仅给予我们感官上的享受,同样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结晶。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大约从公元前11世纪的奴隶社会末期直到19世纪末封建社会解体为止,在3000余年漫长的、不间断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世界上独树一帜的风景式园林体系——中国园林体系。这个园林体系并不像同一阶段上的西方园林那样,呈现为各个时代迥然不同的形式、风格的此起彼落、更迭变化和各个地区迥然不同的形式、风格的互相影响、复合变异。而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自我完善,外来的影响甚微。因此,它的发展表现为极度缓慢、持续不断的演进过程。中国古典园林得以持续演进的契机便是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三者之间的平衡和再平衡,它的逐渐完善的主要动力亦得之于此三者的自我调整而促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根据这个情况,我们可以把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发展历史分为四个时期: (一)、生成期 即园林产生和成长的幼年期,相当于殷、周、秦、汉。殷、周为奴隶制国家, 奴隶主贵族通过分封采邑制度获得其世袭不变的统治地位。贵族的宫苑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也是皇家园林的前身。秦、汉的政体演变为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确立皇权为首的官僚机构的统治,儒学逐渐获得正统地位。以地主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大帝国形成,相应地,皇家的宫廷园林规划宏大、气魄雄浑,成为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主流。 1.殷、周朴素的囿中国最早见之于文字记载的园林是《诗经·灵台》篇中记 述的灵囿。灵囿是在植被茂盛、鸟兽孳繁的地段,掘沼筑台(灵沼、灵台),作为游憩、生活的境域。

中国古典皇家园林评析鉴赏

中国古典皇家园林评析鉴赏 【内容摘要】我国古典园林在世界园林建筑艺术中独放异彩。其中皇家园林在整个园林体系中起源最早、最为壮观,在园林中地位也最高。皇家园林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既有一以贯之的地方,也有不同时代的烙印。这篇评析鉴赏试着对皇家园林的建造特点、意义、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希望能够对皇家园林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点有更深的理解。 关键词:皇家园林皇权至上气派恢宏 园林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对山、水、植物、建筑等艺术的创作而形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中国自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这一阶段,连续几千年的漫长历史时期,帝王君临天下,至高无上,皇权是绝对的权威。像古代西方那样震慑一切的神权,在中国相对皇权而言始终是次要的、从属的地位。与此相适应的,一整套突出帝王至上、皇权至尊的礼法制度也必然渗透到与皇家有关的一切政治仪典、起居规则、生活环境之中,表现为所谓皇家气派。园林作为皇家生活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园林类型的皇家园林。 一、皇家园林的建造特点 皇家园林在整个园林体系中起源最早、最为壮观,在园林中地位也最高。 1、规模浩大、面积广阔、建设恢宏、金碧辉煌,尽显帝王气派。如:清代的清漪园占地近300公顷。 2、建筑风格多姿多彩。从中既可看到南方小巧园林风格,如杭州苏堤六桥、苏州狮子林、镇江宝塔等景色,也可看见少数民族风格的塔、屋宇结构等雄风,如北海的藏式白塔,甚至还有吸收欧洲文艺复兴时的"西洋景",如圆明园。 3、功能齐全。皇家园林中集处理政务、受贺、看戏、居住、园游、祈祷以及观赏、狩猎于一体,甚至有的还设"市肆",以便买卖。 二、皇家园林的建造意义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欣赏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欣赏 艺术美是指艺术家运用一定的创造手段,对社会生活中的现实美,经过艺术加工而集 中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的现实美。那么,对于艺术美的欣赏,则是一种人们以艺术形象(艺 术作品)为对象的审美活动,欣赏者在艺术形象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通过感受、体验、领悟,进而注入自己富有个性的想象,对艺术形象(艺术作品)展开“再创造”,从而丰富艺术形象(艺术作品)的精神内涵,所以,审美活动是一种创造审美价值 的人类实践活动。“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这是说艺术作品的美,必须要有“人”(欣 赏者)的阅读、感受、领悟、体验才能显示出来。 一般来说,审美活动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即审美感知、审美享受和审美判断的形成。 审美感知的形成是审美活动的初始形式。艺术作品的各种元素的形式美,如形状和布局、 颜色、线条、节奏、光影等。通过影响人们的视觉和听觉,人们可以反映作品的外部形式美,引起人们的心理和生理愉悦。 第二阶段是审美享受。在审美知觉初步形成的基础上,既愉悦感官的基础上,通过对比、想象、和联想等手段,展开思维活动,与客体发生共鸣,产生出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这是一种极其和谐、极其深邃的审美境界,能够自然而然地与客体融合,悠然地陶醉于自 由自在的审美王国之中。 在此基础上,它逐渐走向更高层次的审美活动——审美判断。审美能力是指人们理解 和评价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审美特征的能力。当然,审美判断的正确性受到社会 历史等各种社会关系的制约,也与人们的世界观、人生经历、文化修养、审美能力和审美 体验密切相关。 下面,以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为例,谈谈其艺术美的欣赏。一、 中国园林的起源 园林是人类为了满足休憩、娱乐、游览、欣赏的需要,利用自然,在一定范围内创造 一个富于情趣、饱含艺术境界的美的环境建筑艺术。我国明末诗人、画家、著名造园家计 成说得好:“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障锦山屏,列千寻之 耸翠,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中国园林艺术自殷周以来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世界上园林艺术起源最早的国 家之一。它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具有高超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民族风格。 若把我国园林艺术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划分的话,大致可分为:商朝产生了园林的雏形――囿;秦汉由囿发展到苑;唐宋由苑发展到园;明清则为我国古典园林的极盛时期。 二、 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

中国古典园林游览的观赏方法

中国古典园林游览的观赏方法中国古典园林游览的观赏方法: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们以其独特的设计和精巧的建筑吸引 着无数游客。要全面欣赏中国古典园林的美丽,以下是一些观赏方法。 首先,了解园林的历史和背景是很重要的。中国古典园林通常都有悠久的历史 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游览之前,可以预先了解一下这些园林的背景故事、设计理念以及其所代表的时代特色。这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园林的美学价值和意义。 其次,注意园林中的景点布局。中国古典园林通常由多个景点组成,每个景点 都有其独特的意境和特色。在游览过程中,我们可以仔细观察景点之间的布局和连接方式,欣赏其匠心独具的设计之处。同时,要留意景点之间的过渡和衔接,以及景点内部的细节处理,例如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等。这样才能真正领略到园林的整体美感。 第三,欣赏园林的景色和植物。中国古典园林通常以自然景色和精心栽培的植 物为特色。在游览过程中,我们可以沿着园林的小径、湖泊或假山走动,尽情欣赏周围的绿意和景色。同时,要留心园林中各类植物的选择和搭配,了解其寓意和文化内涵。这样可以更好地体验园林所蕴含的生态和自然之美。 最后,品味园林文化和艺术。中国古典园林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达。在游览过程中,我们可以观看园林中的戏曲、舞蹈或其他文艺表演,感受园林与艺术的完美融合。另外,园林中的建筑、雕刻和书法作品也是不容错过的亮点,我们可以细细品味其中的细节和精华。 综上所述,要全面欣赏中国古典园林的美丽,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园林的历史和 背景、观察景点布局、欣赏景色和植物,以及品味园林文化和艺术来实现。通过这些观赏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到中国古典园林的独特魅力。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欣赏教案教案完成版

高中美术欣赏课教案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欣赏 万州三中——隆凤华教学目标: 一、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发展、艺术成就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有所了解。 二、培养学生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学会运用正确的欣赏方法游览中国古典园林,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继承和弘扬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怀,增强学生保护文物、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难点: 1、对建筑和园林艺术的欣赏,最好是实地参观,现在仅凭课文提供的一些图片,难以真正理解课文的内容,由于条件限制,教学时采用观看视频克服这一困难,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效果。 2、如何让学生体会造园艺术中所反映的古人的自然观、人生观、世界观。时过境迁,如今我们的生存环境与古人的生存环境相差太多,又该如何去体会这其中的滋味呢?在教学时应想方想法通过多条渠道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多种形式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有设身处地的体会。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提问、播放影片、比较、讨论、反思、对比等。教具预备:影片资料、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资料

教学过程 1、视频引入 问:什么地方?答:。。。。。。 颐和园举世闻名的中国古典园林,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古典园林,去欣赏它们的惊世之美。 颐和园内的昆明湖以西湖为蓝本,占地十分广阔。整个颐和园相当于一百个万三中这么大,承德避暑山庄是我国保存最好的皇家园林,是皇帝办公的一处园林,相当于二百个万三中,其中建筑十分严整,富丽堂皇,色彩浓丽。 (小结)出示皇家园林的特点:宏大严整堂皇浓丽 中国古典园林发于西周,明清为巅峰,已有三千多年历史。 除了皇家园林之外,园林还有哪些类型?那么。。。 答: 私家 分类总结(出示幻灯片) 私家园林 寺庙园林 城郊景观 2、刚才我们欣赏了皇家园林,而最能代表私家园林是哪里?------ 苏州园林 有人把苏州园林称为万园之母,叶圣陶先生也曾写过:苏州园林式各地园林的标本,如果欣赏中国的园林,任何人都不应错过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