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及鉴赏

中国古典园林及鉴赏

中国古典园林及鉴赏

我国是世界上园林艺术起源较早的国家之一,几千年的历史和中华大地的地理、气候、风土等孕育出风格独特的园林体系,其中包含丰富的古典美学思想,以其独特的空间艺术语言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平和协调、淡泊宁静的精神,在世界园林艺术中享有盛名,我国园林被公认为“风景式”园林的渊源,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极高的地位,具有很高的观赏和游览价值,是我国重要的旅游资源。

一中国古典园林认知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一)中国古典园林概念

“园林”一词最早见于441—513年梁朝沈约所著《宋书》中的《雉子游原泽篇》:“雉子游原泽,幼怀耿介心。饮啄虽勤苦,不愿栖园林”。园林,在中国古籍中根据不同的性质也称作园、囿、苑、庭园、山池、别业等。但其都有共同的特征,即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居住的环境。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1、在造园风格上,中国古典园林以自然山水为美学原则,追求“虽为人作,宛如天开”,刻意营造诗情画意的氛围,讲究自然美、含蓄美。布局呈现生态型自由式,追求自由灵活;西方园林以几何、建筑为美学原则,园林要素按一定的几何规则设计组织,保持中轴对称布局,讲究人工美、图案美,强调理性和秩序。

2、在园林与建筑的关系上,中国古典园林是以园林为主体,建筑为园林服务;而西方园林是以建筑统领园林。

3、在植物配置上,中国古典园林采用多种方式,以自然形孤植、散植为主;西方园林以整形对植、列植为主,花卉讲究图案。

4、在园林艺术构造上,中国古典园林借助叠石、书法、绘画、文

学等手段;西方园林借助雕塑、工艺美等。

5、在文化渊源上,中国古典园林受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影响较大,追求天人合一;西方园林受科学理念影响较大。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和发展

(一)生成期

生成期是中国古典园林从萌芽产生而逐渐成长的时期,经历了奴隶社会末期和封建社会初期的漫长岁月,相当于殷、周、秦、汉四个朝代。

我国见于史籍的最早的园林是《诗经》中记载的殷末周初的“囿”,园林中主要的构筑物是“台”,用于放养和繁殖禽兽,专供帝王和奴隶主狩猎游乐。《孟子》中记载周文王在沣京以西修建“灵囿”,方七十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大兴土木,“离宫别馆,弥山跨谷”,以上林苑最为著名。到西汉时,武帝修复了秦时的上林苑,依方士神仙之说在苑中建造了太液池,池中堆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以模拟东海的神仙境界。皇家园林中“一池三山”模式形成。

这一时期造园活动主流是皇家园林,以直接利用自然山水为主,规模宏大,但园林造景处于萌芽阶段。园林建筑以大型的宫殿为主,建筑物只是简单地散布、罗列在自然环境中,还缺乏因地制宜、随势造景艺术手法的应用,园林类型单一,处于比较原始、粗放的状态。(二)发展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乱时期,文人雅士治国平天下愿望的破灭,消极

悲观情绪流行,导致归隐山林、寄情山水、行乐思想流行,于是在城郊、居舍周围营建山水园林,享受林泉山石之乐,私家园林逐渐兴起。私家园林规模虽小,但受山水诗文、山水绘画意境的影响,艺术造诣高超,开创和奠定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风格。

皇家园林的狩猎、通神、求仙功能减弱或仅具有象征意义,游赏功能逐渐突出。虽然仍受制于传统礼教和皇家气派的制约,但景观规划较为细致,到南北朝后期受到私家园林影响,造园艺术开始升华。

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思想活跃,为宗教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东

汉时期,中国本土的道教及从印度传入的佛教,由于统治者的扶持,大为流行。寺院建筑大为发展,寺观园林应运而生,成为新的园林类型。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园林史上重要的过渡阶段,以自然美为核心的美学思想直接影响造园活动,由模仿自然山水发展到艺术地再现自然山水之美。这一阶段基本奠定了中国古典园林三大类型并列发展的基础。

(三)成熟期

隋唐时期的国家统一、国力强盛,为造园活动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而且山水诗、山水画的盛行给造园构思和技巧以有益启迪,写意性山水园林的发展进入了成熟时期。

这一时期,皇家园林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园林总体布局和局部设计也表现出“皇家气派”:层次严整,在统一中求变化,展现恢弘气魄和灿烂光彩。著名的皇家园林有大明宫、兴庆宫、华清官。华清宫是唐代皇家园林的代表,借骊山之势营造出“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的皇家气势。

私家园林着意于刻画园林景物的典型性格以及局部的艺术处理,并且诗文、绘画、园林三个艺术门类已有互相渗透的迹象,艺术性较前一阶段有所升华。这一阶段造园之风更盛,名园别墅很多,例如王维建于蓝田的“辋川别业”,白居易的“庐山草堂”等,都是在自然风景中选地而建、借四周景色稍作加工而成,是既富自然之趣、又有诗情画意的自然园林。

佛教、道教在唐代普遍兴盛,寺观园林获得长足发展,形成了各自的特色。道观园林“山河扶绣户,日月近雕梁”,寺庙园林“疏钟清月殿,幽梵静花台”,园林艺术境界空灵、淡远,但又具有明净、流动和静谧的气韵。

(四)高潮期

宋代文化艺术颇为繁荣,在园林艺术追求上,不求形似,而着眼于写意传神,全面表现出中国园林艺术的风格特征,成为后世的典范,在叠山、理水、植物配置等方面取得很大成就,预示着鼎盛期的到来。

皇家园林在两宋出现了接近私家园林的倾向,这反映出两宋政治和文化一定程度上的开明与宽容。北宋时期的皇家园林有琼林苑、玉津园、宜春苑、含芳园、寿山艮岳等。南宋在临安的西湖及近郊一带,园林数以百计,在绿阴丛中到处隐现着数不清的楼、台、亭、榭,展示出“古今难画亦难诗”的园林艺术佳景,最富诗情画意的“西湖十景”从南宋流传至今。

宋代重文,重视绘画艺术,诗画艺术影响私家园林的总体规划和艺术创作,具有简远、疏朗、雅致、天然的特点。两宋佛教禅宗兴盛,禅宗与儒道结合,寺观园林更多地发挥了城市公共园林的职能。

(五)鼎盛期

明清时代的皇家园林在总体布局、园林建筑选址等方面,吸取历代之精华,兼收南北之所长,多与离宫相结合,规模巨大,景点丰富,建筑宏伟,色彩丰富,把中国园林艺术发展到一个登峰造极的阶段。北京西北郊的圆明园、静宜园、清漪园、畅春园、静明园等构成皇家园林区,承德避暑山庄等行宫园林众多。

明清时代,城市开始大量营造富有山林趣味的私家园林,形成“城市山林”。形成江南、北方、岭南三大地方风格鼎立的局面。江南苏州、杭州、南京以及岭南等地,私家园林数以千

计,艺术造诣最高。

明清时期造园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中最系统的造园著作是明末计成所写的《园冶》一书,该书系统地论述了空间处理、叠山理水、园林建筑设计、树木花卉合理配置等许多具体的艺术处理手法和制作技术。

三、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

(一)按照归属分类

1、皇家园林

皇家园林又名苑围、宫苑,为皇家所建,是供帝王居住、活动和享乐的园林。如北京的北海、中南海、景山、故宫御花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皇家园林纳历代艺术之精华,收天下南北之美景于一体,成为时代造园的顶级之作。主要特点有:

(1)规模宏大,气势壮观。皇家园林占地规模浩大,体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皇权思想。

(2)建筑多样,庄重华贵。皇家园林建筑形式多样,宏伟高大,敦实厚重,功能齐全,富丽堂皇。建筑物色彩以红、黄为主,富丽、浓重。建筑厚重有余,空灵委婉不足。

(3)构图严谨,立意鲜明。皇家园林空间布局复杂、严整,分区明确园中建宫,园中设园,构成庞大的综合性园林体系。

2、私家园林

这主要是指王公贵族、官吏富商、文人学士,在府宅附近辟地建造供自家居住和享用的园林,是私家园林的主要类型。私家园林分布以江南之地为多,尤其苏州、扬州、无锡一带更为集中。北方地区如北京的王府花园、山东曲阜孔府的后花园等。

私家地域范围较小,且大多建于城市,功能上居住、休憩、游赏合一。环境的限制使其在环境气氛的创造和处理上,更注重对自然风光的追求,注重构图,突出主题,建筑点缀,山水为主,意境淡雅,诗情画意浓厚,对造园者的艺术造诣和技巧相对要求更高。

(1)自然质朴,隐逸超尘。私家园林主人多为文人士大夫,其思想不自由,生活态度自由,在生活中努力开拓空间,将腹中万卷图书、一腔诗情画意浓缩为衣食住行,其所建园林多以“一勺代水,一拳代山”的写意山水为主体,将大自然的山水风景提炼为诗情画意的境界,营造出“小中见大”和空灵玄远的精神空间。

(2)小巧玲珑,秀丽典雅。私家园林规模较小,例如拙政园占地62亩,不到承德避暑山庄的1%。建筑体量较小,玲珑雅致,布局灵活,营造精巧,讲究细部处理和内部陈设。(3)情景交融,寓意深刻。私家园林色彩淡雅,小青瓦屋顶,白粉墙,与青山、秀水、绿树十分协调,营造出园林主人追求宁静的心态。

3、寺观园林

在佛教寺庙、道教官观等宗教场所附设的园林,是宗教建筑与园林相结合的产物。寺观园林服务于宗教活动,其目的是创造修身养性的氛围,因此表现出幽静肃穆、超凡脱俗、庄严神秘的意境,在都市

之中人化出景色优美的自然情趣,将人间喧嚣置之度外,以张扬“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宗教文化内涵。

(1)虚实交融,恬静淡雅。寺观园林布局取宁静清雅所在,层叠曲折,曲径通幽,意境淡雅悠远。

(2)依山就势,幽邃掩映。寺观园林多建于深山,环境幽静,诗云:“深山藏古寺”;“山当曲处皆藏寺,路欲穷时又遇僧”。

(3)构图独特,景观相融。寺观园林往往巧妙利用地形,多不饰色彩,朴实无华,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二)按照区域分类

1、北方园林

北方园林主要指分布于我国秦岭淮河以北地区的园林。北方园林以皇家园林为主,规模宏大,雄伟豪放,风格粗犷,人工建筑偏于厚重,艺术风格可概括为“北方之雄”。北方园林一般在西安、洛阳、开封、北京等北方古都较为集中。

现存皇家园林有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颐和园原为1750年乾隆所建的清漪园,总面积290平方公里,分为宫廷区、生活区和苑林区。颐和园集中国历代造园艺术之精粹,是中国园林艺术史上的里程碑。避暑山庄坐落在河北承德市,建于1703-1792年,为清代皇帝避暑和处理政务的离宫。山区占山庄75%的面积,保持了重峦叠嶂、峡谷幽深、林木茂密的自然景象。

2、江南园林

江南园林泛指淮河以南、南岭以北地区的园林。长江三角洲地区园林建设和遗存最为集中。江南山清水秀,河道密布,湖塘众多,草木繁茂,为园林建造提供了条件。江南自东晋、南北朝之后,经济发展很快,为造园提供了物质保证。江南园林,玲珑纤巧,清雅淡泊,轻盈秀丽,富有真山真水之情趣,可概括为“南方之秀”,故有“江南园林甲天下”之说。江南园林尤以苏州为盛,有“苏州园林甲江南”之说,苏州园林的特色就是“妙在小,精在景,贵在变,长在情”,园中处处有画境、诗意。

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并称苏州四大名园。沧浪亭为苏

州所存最古老的园林,全园的面积约1.1平方公里,始建于五代别墅,北宋苏舜钦临水建亭。沧浪亭耸然山巅,景色自然。狮子林原是1342年为纪念中峰禅师,建菩提正宗寺,因其曾结茅于天目山狮子岩,并取佛经中狮子座,园中又有怪石如狮,后易名为狮林寺,狮子林为寺后花园。狮子林开放面积约lhm2,拥有国内尚存最大、最曲折、最复杂的古代假山群,被誉为“假山王国”。拙政园原为唐代陆龟蒙宅地和元代大弘寺旧址,1509年明代御史王献臣弃官回乡,买下寺产建成宅院,取晋代文学家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此亦拙者之为政也”句意,将此园命名为拙政园。拙政园水面较大,聚分结合,空间分割和对景手法应用十分成功。留园初建于1798年,原名寒碧山庄,因园主姓刘,又称刘园,后叫留园,是清代园林的代表。留园的建筑综合运用了江南造园艺术,以建筑结构见长,善于运用大小、曲直、明暗、高低、收放等变化,组合景观,高下布置恰到好处,营造了一组组层次丰富、错落有致、有节奏、有色彩、有对比的空间体系。

3、岭南园林

岭南地区处于南岭山脉以南,为南亚热带气候,降水丰沛,植物常绿,造园条件十分优越。园林多为景观欣赏与避暑纳凉相结合,布局往往以大池为中心,绕以楼阁,高树深池,阴翳生凉。岭南园林的花木种植颇广,从青竹幽兰到热带的榕树木棉,与建筑小品相映衬,更显得园林色彩浓丽。岭南园林发展历史较晚,吸取了江南园林之“秀”,也师道于北方园林风格,近代又受西欧造园技法的影响,结构简洁,轻盈秀雅。

可园、梁园、余荫山房、清晖园并称岭南四大园林。可园位于广东东莞城西,始建于1858年,面积仅2204m2。该园分为西南、东北两组,中隔庭院,布局高低错落,相互沟通,曲折回环,扑朔迷离。基调是空处有景,疏处不虚,小中见大,密而不逼,静中有趣,幽而有芳。加上摆设清新文雅,占水栽花,极富南方特色,是广东园林的珍品。梁园位于广东佛山,是清代岭南文人园林的典型代表之一,其布局精妙,宅第、祠堂与园林浑然一体,岭南式的“庭园”空间变化

迭出,格调高雅。造园组景不拘一格,追求雅淡自然,如诗如画的田园风韵。富于地方特色的园林建筑式式俱全,轻盈通透。余荫山房又名余荫园,位于广东番禺市南村镇,清代同治六年兴建,距今130多年,全园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以小巧玲珑的独特建筑风格赢得岭南园林艺术精品的著称。游廊式拱桥把这座古庭园分为东、西两部。清晖园位于广东顺德大良镇,建于1800年。园内桥、廊、院、路都结合地形安排,是顺应自然布局的代表作。

二中国古典园林鉴赏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景要素

中国古典园林主要山石、水体、花木、建筑、园林小品五大要素构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形式。(一)堆山叠石

堆山叠石是对园林地形的塑造,以构建园林的骨架。园林假山可分为土山、土石山和石山三大类,单纯土质假山已不多见,大部分采用土石结合。山石可以分割和点缀空间,构成特色的景致,并形成制高点,供登临鸟瞰。

我国园林堆山历史悠久。秦汉上林苑用太液池所挖土堆成岛,象征东海神山,开创了堆山的先河。东汉时期,梁冀模仿伊洛二峡,堆土构石为山,这种对自然山水的模仿,标志着造园艺术以现实生活作为创作起点。魏晋南北朝的文人雅士,用概括、提炼手法,堆山的尺度大大缩小,努力营造自然山峦的形态和神韵。唐宋以后,由于山水诗、山水画的发展,堆山艺术更为讲究。宋徽宗设计所筑的亘岳堪称历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巧、以石为主的假山。到了明代,堆山艺术更为成熟和普及,《园冶》对此有精辟的总结。清代,园林艺术家创造了穹形洞壑的堆砌方法,用大小石钩带砌成拱形,顶壁一气,比明代以条石封合收顶的叠法更为巧妙。

堆山注重模拟真山之美,“山贵有脉”,要求达到脉向贯通,高低起伏,大小协调,远近呼应,具备真山的气势和活力。假山如真方妙,真山似假便奇。

布石要了解真山石形、纹理与色彩,有目的的取材,以便更好地表现设计意境。古人品石有七大标准:瘦、透、漏、皱、清、丑、顽、

拙。中国古典园林叠山所用石料主要有湖石和黄石两种,因其质地、色泽、形态不同,所叠山风格相异。湖石山秀丽玲珑,有空灵精巧的美感;黄石山浑厚拙朴,有雄伟朴素的气质。

(二)理水

水是园林景观的灵魂和血脉,造园必有水,“园不在大,有水则灵”。水可以增加园林的生气,产生流水潺潺的声音美;可以消除沉闷感,给人洁净、清爽的感觉;可以形成倒影,扩展视觉空间,丰富园林景色。在园林中水体的变化颇多,可以分为“静水”和“动水”。

园林的理水之法,有掩、隔、破三种。掩,以建筑和绿化将曲折的池岸加以掩饰,临水建筑前部架空挑出水面,水似自其下流出,用以打破岸边的视线局限,或临水栽种花草杂木,造成池水无边的视觉印象;隔,或筑堤、或架曲桥、或步石,增加景深和空间层次,使水面有幽深之感;破,水面很小时,以乱石为岸,怪石纵横,配以细竹野藤。

对于小型水面,应以掩为主,桥堤贴临,以显其大其阔,利用堤岸曲折造就空间变化,使人领略到深邃幽静、空间无限的感觉。湖泊、池沼等大型水体,应以“隔”为主,对于开阔水面的所谓悠悠淼水,应借远景或在周围添加背景加以衬托。

动水“贵在有源”,讲究“疏源之去由,察水之来历”,曲折有致。在水池旁的假山上可以做成各种形式的瀑布、涌泉,利用山势造就溪流与涧水,创建一种流动的水景。“水本无形,堤岸束之”,理水讲究池岸的设计。岸线自然曲折,注意土、石、草、沙结合,交替变化,大小错落,凹凸相间,起伏自然,纹理协调,切忌人工痕迹过重。

(三)景观建筑

园林建筑作为构景要素,在反映建筑文化内涵的同时,与其他构景要素相配合,营造天人合一的景观意境。不论是在范围较小的古典园林还是在大型园林或风景名胜区,中国文化都力求把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

就形式而言,园林建筑有门、厅、堂、斋、轩、室、馆、楼、阁、

亭、台、榭、舫、桥、廊、架等多种类型,不同建筑形式在园林中的作用不同,布局要求各异。

1、厅堂

厅、堂是园林中的主体建筑,体量较大,空间环境相对开阔,为会客、议事的场所,多置于

园林与住宅的结合部,兼顾生活起居和观景。

2、楼阁

楼阁是园林中较高层的建筑。楼多作为观景之用,供游人登高俯景,又使自然景色更具诗情画意。楼者,透也。园林建楼必空透。阁建筑具有凌空高耸之势,园林中常置于显要部位,成为景观构图中心。

3、舫榭

舫为园林中的傍水建筑,仿舟楫之形,用于山水景的观赏和社交休息。

榭建于水边或花畔,为台上开敞的房屋,常伸向水中、花中,上悬下挑,将人带入景中。多用于点缀水景或花景,休息纳凉。

4、轩斋

为开敞而居高的有窗的小建筑物,多作观景之用。斋即书房和学舍,是园主人静修、读书的场所。

5、廊

廊是我国园林中一种独特的带状建筑物,是虚实结合的建筑形式。形曲而空长,“随形而弯,依势而曲”。在具有遮风避雨、休憩功能的同时,可发挥具有引导游览和分割空间、组合景物、丰富景观等作用。

廊可分为直廊、曲廊、抄手廊、回廊、波形廊和复廊几种,还有水廊、桥廊、爬山廊(步廊)、叠落廊、花架廊、沿墙廊、波形廊等。颐和园的长廊全长728米,是我国园林中最长的廊,以建筑精美、曲折多姿和丰富多彩的绘画装饰闻名于世。

6、亭

亭是一种开敞的小型建筑物,可设于山巅、林阴、花丛、水际、岛屿、路旁等,为园林中使用数量最多、形式变化最丰富、空间选址

最灵活的建筑,用于驻足观景、休憩、纳凉、避雨、引导游览、点明主题。

其形态多样,按照平面形状,常见的有方亭、圆亭、角亭(三角亭、六角亭、八角亭)、扇面亭、梅花亭等;按屋顶形式,常见的有单檐亭、重檐亭、攒尖亭、盖顶亭、歇山亭等,檐宇如飞,形象十分生动空灵。亭是园林中的主要建筑物之一,在园林风景中,亭是富有生机点睛之笔。

7、桥

架桥隔水是造园技艺常用的手法之一,有拱桥、平桥、亭桥、廊桥、折桥(曲桥)等几种类型。它在平静的水境绘出可变的低视野空间。

园林中的桥有简洁明快、质朴清新的平直桥,蜿蜒曲折、造型优美的曲桥,形如半月、优雅别致的拱桥,有石制的、竹制的、木制的,富有特色。桥在园林中除了实用外,更主要的是联结风景点,点缀风景,增加园林的情趣和意境美。颐和园的17孔桥,宛如长虹横跨湖上,拱洞形成一连串美丽的倒影,呈现为链珠似的圆环,富有韵律美。

8、墙

墙是围合空间的构件。园林中多采用院落式布局,园墙不可或缺。南方园林往往在园墙上设多种形式的漏窗、洞门、空窗等。

(四)花木配置

植物是园林设计中富有生命力的素材,可以创造出一个充满生机的绿色自然环境,繁花似锦的植物景观可提供焕发精神的自然审美享受对象。园林中的花木主要是为了美化环境,几丛翠竹,几支梅花,点缀山石之间,意境美妙悠远。

园林花木选择讲究姿美、色美、味美。种植方法多样,有孤植、丛植、片植、带植等方式,形成大小高低配合、明暗疏密相间的布局之巧;花木配置的方式仿效自然,以不整形、不对称的自然式布置为基本方式,提倡“多变和不对称的均衡”;追求植物与山石、水面、建筑

的有机结合,点化主题,互为组景,例如景窗配置以一叶芭蕉、

几枝瘦竹营造出绿意满窗;根据植物自然成长所具有的疏密、明暗、大小、花果等生态变化,构建不同的四季景观;充分发挥植物的生态景观特性,将观形、观色、闻香、赏花、品果、观叶集于一体。

(五)园林小品

园林小品是指园林之中体量小巧、造型别致、富有情趣、功能明确的构筑物。可以点缀环境,活跃景色,烘托气氛,加深意境,使园林景观更加富于表现力,是园林构成必不可少的要素。园林小品类型多样。园门、景墙、景窗、雕塑、花坛、园路、桌凳等在满足实用功能的,通过造型、色彩、质地、布设的追求,也可成为造景的点睛之笔。园林小品既是景观的点缀,又是供欣赏的艺术品。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景手法

(一)景观线

景观线即观赏风景的路线,起联结贯通的作用。景观线的成功设计可以将诸多风景连接起来,促使“曲径通幽”之感的形成。景观线在空间上要使大、小、开、合、高、低有机结合起来,使游览者如展画卷,产生优美的节奏感和音乐感。

(二)主景与配景

主景是园林的重点和核心,体现园林的景观主题,是观赏视线的焦点。配景烘托主景,发挥陪衬作用。主景与配景的处理,关键是建立合理有序的主从关系。可以降低视点,升高主景主体;采用渐变节律之法,从低到高,逐级递进,由序幕达到高潮,引出主景。相对而言,配景则多采取序幕、侧置、降低、小化等的方式配置,纳入统一构图之中,形成主从有序的对比与和谐,烘托出主景。

(三)借景

借景就是在园林设计中,将视力所及的范围内各种在形、声、色、香等方面能增添艺术情趣、丰富画面构图的外界因素,巧妙引入到园林构图空间中。借景能打破视界、扩大园林空间;丰富景观层次;使景与周围自然环境协调起来;增添艺术情趣,达到“清风明月本无价,远山近水皆有情”。

借景因距离、视角、时间、地点等不同而有所不同:

远借是指借园林外的远处景物。例如颐和园借玉泉山和玉泉塔,实际距离达千米之遥,但犹如园林组成部分;圆明园借景西山。借景可以通过登假山、楼阁眺望远处佳景。

邻借亦称近借,将园林临近或周围景物纳入园中。例如苏州沧浪亭,园内缺乏水面,而园外却有河浜,因此在沿水面河浜处设假山驳岸,其上建复廊以及面水轩,透过复廊上的漏窗,使园内外景色融为一体。

仰借为借高处景物,例如故宫御花园仰望景山万春亭,北京北海公园借景山,南京玄武湖公园借钟山,陕西华清池借骊山等。

俯借为借低处景物,例如登杭州六和塔展望钱塘江上景色,登西湖孤山观湖上湖心亭、三潭印月等。承德避暑山庄中的“日月同辉”可谓俯借中的神品。

因时而借为因时间不同产生的景观纳入园林体系,包括朝借旭日,晚借夕阳,夜借明月,春借桃柳,夏借塘荷,秋借丹枫,冬借飞雪,乃至山泉流水,燕语莺歌皆可借之。

(四)对景

对景即在园林内主要观赏点和游览路线的行进方向或视野方向布置景物,可以使观赏者从一个空间观赏到另一个空间的某一景物。这样处理可以借未达之处的景物来吸引游人的注意力,产生悬念和期待,加强了园林内景物之间的呼应与联系。这一处理手法在江南园林中应用甚广。例如苏州拙政园通过“晚翠”月门遥望池北的雪香云蔚亭以及周围山石树木构成的对景。对景处理可对称严整,形成互对,表现出对景互补;也可自由活泼,形成飞对。为了欣赏对景,宜选择最佳位置,安排亭、树、草地等,使游人休息逗留的场所为欣赏对景视点。

(五)抑景

园林中凡是能抑制视线、引导视线方向转变的屏障性景物均构成抑景。抑景可以突出重点景观,可达到所谓“欲扬先抑,欲露先藏”的效果,丰富观赏层次,调节观赏节奏。还可分隔空间或扩展空间,使景物更加含蓄和富有情趣。

园林抑景的形成,经常使用假山、树丛、建筑、廊墙来遮挡视线,

被称之为山抑、树抑、曲抑等。抑景使用最多的是园林的入口空间,如苏州留园入口为多进小院和狭长曲廊,明暗交替,方向多变,曲折封闭,进入主空间豁然开朗,顿觉主水池之阔之大。

(六)框景

框景是选择特定视点,利用门框、窗框、树干框、洞口框等围合景色,似一幅嵌于镜框中的立体画面,称之为框景。框景讲究构图和谐,取其精华。框景可使景物集中、凝练,优化观赏对象,呈现图画美,将自然美升华到艺术美。例如扬州瘦西湖钓鱼台的月亮门亭,从亭中外望,一门镶五亭桥,一门嵌白塔,将瘦西湖的标志性景观尽收其中。

(七)夹景

为了突出和强化主要景物,常将视线两侧的平俗景观利用树丛、行树、山石、建筑等加以隐蔽,形成了封闭狭长的视觉空间,置主要景物于空间端部,这种左右两侧起隐蔽作用的前景称为夹景。夹景是运用透视线、轴线突出对景的手法之一,能起遮丑显美的作用,增加景观的深远感和神秘感。

(八)漏景

漏景是指通过花墙漏窗等形式,构建若隐若现,似见非见,含蓄雅致,模糊深远的意境。漏景一般在框景效果不甚明显时采用,不仅可从漏窗、花墙取景,还可通过漏屏风、漏隔扇、树枝、疏林、飘拂的柳丝中取景。

(九)添景

添景用于近景缺乏、前景简单的情况下,为求得主景或对景的丰富层次感,通过园林小品、树木绿化等来补充点缀构图,使画面更加完美和谐。如北海公园隔水面取白塔,近景过于单调,以湖边垂柳添之。

(十)藏景

园林宜含蓄有致,忌一览无余。所谓“景愈藏,意境愈大;景越露,意境愈小”。藏景就是通过一定的视线障碍,分隔空间,创造“园中有园,景中有景,岛中有岛,湖中有湖,虚实结合,空间多变”

的意境。

藏景用于较大园林,即在园林之中构建园中园,达到富于变化、别有洞天、大中见小的艺术对比效果的构景手法。藏景多置于园中一隅僻静之处,以小巧精致、构思细腻取胜。如颐和园的谐趣园,位于万寿山东麓,仿无锡寄畅园而建,荷池居中,堂榭环绕,花木扶疏,竹影参差,山泉急湍,“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

(十一)点景

点景是根据园林景观的特点及造园意境,利用中国丰富的语言艺术,对景观进行高度概括,点出主题,点出精华,点出境界的构景手法,以增加风景的魅力,使景观更具意境美。点景可以引导游人观览,加深感受,升华意境,即“辞因景生,景因辞胜”。点景之笔实为点睛之笔,包括景观命名、楹联匾额、题诗咏词、摩崖石刻等方式。例如平湖秋月、断桥残雪等。

三、中国古典园林的神韵

(一)虽为人作,宛如天开

1、布局师法自然

在造园艺术上,“师法自然”包含两层内容,一是总体布局组合要合乎自然规律,园林中山水相依的关系,以及假山中峰、洞、坡、涧各景观要素组合,要符合自然界山水生成的客观实际。二是山水景观要素的形象要合乎自然形态。如假山峰峦的石料叠砌应模仿天然岩石纹

脉,尽量减少人工的痕迹。水池岸线常作自然曲折,高低起伏。花木布置应是疏密相间,形态天然。

2、分隔空间融于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主要是用建筑、山体、植物来围蔽和分隔空间,小中见大,大中有小,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力求从视角上突破园林有限空间的局限性,使之融于自然。

3、建筑顺应自然

中国古代园林中,堂、廊、亭、榭、台、阁、馆、斋、舫、墙等建筑,其形与神都与天空、地面自然环境吻合,同时又使园内各部分

自然相接,以使园林体现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特色,并收到移步换景、渐人佳境等观赏效果。

4、花木表现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对树木花卉的处理与安设,讲究顺从自然生长之势。松柏高耸人云,柳枝婀娜多姿,桃花竞相开放,其形与神、意与境都十分重视表现自然。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

中国古代园林讲究“三境”,即师法自然的物质层次“生境”、高于自然的美学层次“美境”和天人感应的精神层次“意境”。中国古典园林的独特魅力,就在于通过具体、有限的园林形象,传达出深远微妙、耐人品味的情调氛围,使游赏者睹物会意、触景生情,在有限空间环境中感受到无限丰富的意趣。这种融情人景、情景交融的美妙境界,就是中国园林在欣赏者心中造成的意境。中国古典园林的特殊美感,很大程度上取于这种意境的创造,这就是让人流连忘返、余味无穷的奥妙所在。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刘先军 摘共中国古典因林极共古代丈人的气质特点, 以整体自然环境为背景, 加之因林建筑的组合, 营造出符合中国传统审美 特征的自然景现。 关拍询古典因林自然景观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 造园艺术水平历经千年历史达 到“虽由人造, 宛自天开”的天人合一、物我并融的境界。且影 响了东南亚及世界许多地区园林艺术的发展, 在世界园林发 展史中独树一帜, 占据重要的地位。 所有建筑样式的产生和发展, 都是时代生活方式, 生产技 术水平以及文化审美意识的体现。中国自古以来, 就有有宅必 有园, 有园必有的传统居住观念, 也因封建统治阶级贪图奢 华而为后世留下了许多旷世恒久的园林艺术作品。 我们研究与分析中国古典园林, 是汲取古人的造园手法 与传统园林艺术的精位, 为现代造园与景观设计吸取营养。 贝幸铭先生曾向中国建筑设计师提出要从设计的角度来 研究中国古典园林。这其中最好的方式就是对传统造园历史、 文化, 东西方造园艺术的比较以及对传统造园手法做具体的 分析。 一、中国古典国林简史 中国造园艺术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 据《诗经》中描述, 早

在周文王时代就有营建宫苑的活动。历经几千年授长的发展, 最终达到明清成熟时期, 而造就出承德进署山庄, 颐和园等旷 世杰作。这其中虽有起伏和曲折但总的趋势是由浅陋到精 巧, 不成熟到成熟。总的园林发展史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从周至汉属于萌芽期。主要是皇家苑圈, 规模虽大, 但 基本属于自然规划的性质。直到汉朝时期遥渐出现人工开池, 造山堆石的活动。但基本上都属于粗浅的意识原胧的创作阶 段。 、魏、晋、南北朝可看作造园艺术的形成期。初步确立了 再现自然山水的荃本原则。逐步取消了狩猎, 生产方面的内 容。而把园林主要作为观赏艺术来对待。除皇家苑囿外, 还出 现了私家园林和寺庙园林。 、附、唐、五代是我国传统园林荃本的成熟期。随着中国 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完善, 大盆的_______园林艺术作 品, 尤其是大规棋的皇家园林艺术作品不断涌现。从而使古典 园林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这其中古代文人直接参与造 园活动。诗人画家皆把诗情画意寄与园林的创作之中。使得这 一时期的园林艺术营造出一种斌予中国古代文人风雅自然的 意境。 、宋继隋、唐、五代的成熟期之后, 宋期伴随着文学、诗 词、特别是绘面艺术的发展, 对大自然愈境的更深一步的领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鉴赏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鉴赏 前言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 术之奇观。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摹仿,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中国 园林热”。 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 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 瑰丽事业。 目錄 1*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与发展 2*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 3*中国造园的构成要素 4*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类型 5*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景方法 6*中国园林建筑艺术的美学思想 7*中国古代园林的艺术特色 8*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 9*欧美的中国古典式园林

10*世界造园艺术的三筇逑? 1*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古代园林,或称中国传统园林或古典园林。它历史悠久,文化含量丰富,个性特征鲜明,而又多采多 姿,极具艺术魅力,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最。在中国古代各建筑类型中它可算得上是艺术的极品。在近 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留下了它深深的履痕,也为世界文化遗产宝库增添了一颗璀灿夺目的东方文明之珠。 据有关典籍记载,我国造园应始于商周,其时称之为囿。商纣王“好酒淫乐,益收狗马奇物,充牣宫室, 益广沙丘苑台(注:河北邢台广宗一带),多取野兽(飞)鸟置其中……”。周文王建灵囿,“方七十里,其 间草木茂盛,鸟兽繁衍。最初的“囿”,就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所 以也叫游囿。天子、诸侯都有囿,只是范围和规格等级上的差别,“天子百里,诸侯四十”。 汉起称苑。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把早期的游囿,发展到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除布置园景供皇帝游 憩之外,还举行朝贺,处理朝政。汉高祖的“未央宫”,汉文帝的“思贤园”,汉武帝的“上林苑”,梁 孝王的“东苑”(又称梁园、菟园、睢园),宣帝的“乐游园”等,都是这一时期的著名苑囿。从敦煌莫 高窟壁画中的苑囿亭阁,元人李容瑾的汉苑图轴中,可以看出汉时的造园已经有很高水平,而且规模很大。

中国古典园林及鉴赏

中国古典园林及鉴赏 中国古典园林及鉴赏 我国是世界上园林艺术起源较早的国家之一,几千年的历史和中华大地的地理、气候、风土等孕育出风格独特的园林体系,其中包含丰富的古典美学思想,以其独特的空间艺术语言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平和协调、淡泊宁静的精神,在世界园林艺术中享有盛名,我国园林被公认为“风景式”园林的渊源,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极高的地位,具有很高的观赏和游览价值,是我国重要的旅游资源。 一中国古典园林认知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一)中国古典园林概念 “园林”一词最早见于441—513年梁朝沈约所著《宋书》中的《雉子游原泽篇》:“雉子游原泽,幼怀耿介心。饮啄虽勤苦,不愿栖园林”。园林,在中国古籍中根据不同的性质也称作园、囿、苑、庭园、山池、别业等。但其都有共同的特征,即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居住的环境。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1、在造园风格上,中国古典园林以自然山水为美学原则,追求“虽为人作,宛如天开”,刻意营造诗情画意的氛围,讲究自然美、含蓄美。布局呈现生态型自由式,追求自由灵活;西方园林以几何、建筑为美学原则,园林要素按一定的几何规则设计组织,保持中轴对称布局,讲究人工美、图案美,强调理性和秩序。 2、在园林与建筑的关系上,中国古典园林是以园林为主体,建筑为园林服务;而西方园林是以建筑统领园林。 3、在植物配置上,中国古典园林采用多种方式,以自然形孤植、散植为主;西方园林以整形对植、列植为主,花卉讲究图案。 4、在园林艺术构造上,中国古典园林借助叠石、书法、绘画、文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欣赏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欣赏 御花园位于北京故宫中轴线的最北端,在坤宁宫后方,明代称为“宫后苑”,清代称 御花园。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以后曾...... 北京故宫御花园 圆明园坐落于北京市海淀区,原是明代皇族的故园,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成为皇四子胤禛(即雍正皇帝)的赐园。雍正即位后...... 北京圆明园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海淀区,距市中心约15公里,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 颐和园的营造始于金代,元明时期,这里以优美自然的田园...... 北京颐和园 承德避暑山庄,又称“热河行宫”,坐落于中国北部河北省承德市中心以北的狭长谷 地上,占地面积584公顷。避暑山庄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二...... 承德避暑山庄 沈阳故宫始建于1625年,是清朝入关前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创建的皇宫,又称盛京皇宫,清朝入主中原后改为陪都宫殿和皇帝东巡...... 沈阳故宫 阿房宫是秦始皇和儿子胡亥的离宫,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宏伟建筑。它的遗址在西安 市西郊15公里处的阿房宫村附近。秦始皇建都咸阳后,感...... 阿房宫遗址 拙政园位于苏州市东北隅,始建于明正德四年间,为明代弘治进士、御史王献臣弃官 回乡后,在唐代陆龟蒙宅地和元代大弘寺旧址处拓建而成...... 苏州拙政园 留园位在阊门外,占地约50亩,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原为明嘉靖时太仆寺少卿徐 泰时的东园,清嘉庆时刘恕改建,称寒碧山庄,俗称刘园...... 苏州留园 个园坐落于江苏省扬州市郊的东关街,前身是清初的寿芝园。嘉庆、道光年间,两淮 盐商黄至筠购得此园并加以改建,因种竹多,得名“个园...... 扬州个园

中国园林鉴赏——苏州园林

中国园林鉴赏 ——从苏州古典园林谈开去1997年12月,江苏苏州古典园林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苏州城历史悠久,私家园林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至明代建园之风尤盛,清末时城内外有园林170多处。为苏州赢得了“园林之城”的称号。现存名园十余处,闻名遐尔的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网狮园、怡园等。苏州园林战地面积小,采用变换无穷、不拘一格的艺术手法,以中国山水花鸟的情趣,寓唐诗宋词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假山、树木,安排亭台楼阁、池塘小桥,使苏州园林以景取胜,景因园异,给人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拙政园享有“江南名园精华”的盛誉。宋、元、明、清历代园林各具自然的、历史的、文化的、艺术的特色。 苏州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重点风景旅游城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古以来被人们誉为“园林之城”,其盛名享誉海内外。苏州古典园林历史绵延2000余年,在世界造园史上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她以写意山水的高超艺术手法,蕴含浓厚的传统思想文化内涵,展示东方文明的造园艺术典范。实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与“苏州园林”并驾齐名的苏州风景名胜虎丘、天平山、石湖等风景区也是古往今来海内外游客向往的游览胜地。 明清时期,苏州封建经济文化发展达到鼎盛阶段,造园艺术也趋于成熟,出现了一批园林艺术家,使造园活动达到高潮。最盛时期,苏州的私家园林和庭院达到280余处,至今保存完好并开放的有,始建于宋代的沧浪亭、网师园,元代的狮子林,明代的拙政园、艺圃,清代的留园、耦园、怡园、曲园、听枫园等。其中,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因其精美卓绝的造园艺术和个性鲜明的艺术特点于97年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苏州园林是城市中充满自然意趣的“城市山林”,身居闹市的人们一进入园林,便可享受到大自然的“山水林泉之乐”。在这个浓缩的“自然界”,“一勺代水,一拳代山”,园内的四季晨错变化和春秋草木枯荣以及山水花木的季相变化,使人们可以“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乐”。 苏州园林是文化意蕴深厚的“文人写意山水园”。古代的造园者都有很高的文化修养,能诗善画,造园时多以画为本,以诗为题,通过凿池堆山、栽花种树,创造出具有诗情画意的景观,被称为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在园林中游赏,犹如在品诗,又如在赏画。为了表达园主的情趣、理想、追求,园林建筑与景观又有匾额、楹联之类的诗文题刻,有以清幽的荷香自喻人品(拙政园“远香堂”),有以清雅的香草自喻性情高洁(拙政园“香洲”),有追慕古人似小船自由漂荡怡然自得的(怡园“画舫斋”),还有表现园主企慕恬淡的四园生活的(网师园“真意”、留园“小桃源”)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充满着书卷气的诗文题刻与园内的建筑、山水、花木自然和谐地揉和在一起,使园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均能产生出深远的意境,徜徉其中,可得到心灵的陶冶和美的享受。

中国古典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 一·皇家园林 1.承德避暑山庄 避暑山庄主要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两部分。宫殿区位于山庄南部,宫室建筑林立,布局严整,是紫禁城的缩影。其布局运用了“前宫后苑”的传统手法。苑景区又分湖泊区、平原区和山岳区。湖泊区是山庄风景的重点。被小州屿分隔成形式各异、意趣不同的湖面,用长堤、小桥、曲径纵横相连。湖岸曲逶,楼阁相间,层次丰富,一派江南水乡风光。建筑采用分散布局之手法,园中有园,每组建筑都形成独立的小天地。山庄72景就有31景在湖区。烟雨楼仿嘉兴南湖中的烟雨楼而建。主楼是上下各宽5间的两层楼,周围回廊相抱,四面为对山斋,斋前假山上又建一六角亭,布局玲珑精巧,环境幽雅宜人,是避暑山庄最著名的胜景之一。山岳区最著名的风景点是梨树峪,因这里有万树梨花,花香袭人,花色似雪而得名

2.恭王府花园 恭王府花园是清代规模最大的一座王府,总面积为一百多亩。府邸有中、东、西三组院落,后花园名萃锦园,也有三条轴线和府邸对应。花园东、南、西三面被马蹄形的土山环抱。中路进园门后,土山起障景作用,穿越山洞门后,豁然开朗,正中置一峰石,名“飞来峰”。峰东为流杯亭,峰北正中有一“凹”形的水池,面池是一组厅堂。穿过厅堂进入

中部庭园,有一座石山,为全园主景。山前有小池,池后是山洞。洞中有康熙书写的“福”字碑。洞的东、西部各有爬山洞,可盘旋上洞顶的平台,台名“邀月台”。台上的榭是全园中轴线上最高点,居高临下,全园在望。石山后面有一列书斋,平面曲折,如蝙蝠展翼,名为“蝠厅”。花园西路以一个长方形大水池为主景,池中心有岛,岛上有水榭。池北岸有一卷棚顶的大厅,和水榭成轴线相对。花园东路是一组建筑庭院和戏楼,用爬山廊连接中路的厅堂。恭王府假山是用糯米浆砌筑成的,非常坚固,山上置两口缸,缸底有管子通到假山上。 二·私家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和特点

中式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是指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形式,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任何一样事物的构成都有一定的构成要素,中国的园林也不例外。总的说来中国古典园林共由六大要素构成:筑山,理池,植物,动物,建筑,匾额,楹联与刻石,为表现自然,筑山是造园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由这些自然风景构成的中式园林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自然风景以山、水为地貌基础,以植被作装点,山、水、植物乃 是构成自然风景 的基本要素,当然 也是风景式园林 的构景要素。但中 国古典园林绝非 一般地利用或者 简单地模仿这些 构景要素的原始状态,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 (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法国的规整式园林和英国的风景式园林是西方古典园林的两大主流。前者按古典建筑的原则来规划园林,以建筑轴线的延伸控制 园林全局;后 者的建筑物 与其他造园 三要素之间 往往处于相 对分离的状 态。但是,这 两种截然相 反的园林形 式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把建筑美与自然美对立起来,要么建筑控制一切,要么退避三舍。 中国古典园林则不然,建筑无论多寡,也无论其性质、功能如何,都力求与山、水、花木这三个造园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之中。突出彼此谐调、互相补充的积极的一面,限制彼此对立、互相排斥的消极面。 (三)诗画的情趣 园林的景物既需“静观”,也要“动观”,即在游动、行进中领略观赏,故园林是时空综合的艺术。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能充分地把握这一特性,运用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触类旁通,融铸诗画艺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留园 1571 姚旭 15080168 概况:留园为中国大型古典私家园林,占地面积23300平方米,代表清代风格,园以建筑艺术精湛著称,厅堂宏敞华丽,庭院富有变化,太湖石以冠云峰为最,有“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趣”。其建筑空间处理精湛,造园家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构成了有节奏有韵律的园林空间体系,成为世界闻名的建筑空间艺术处理的范例。现园分四部分,东部以建筑为主,中部为山水花园,西部是土石相间的大假山,北部则是田园风光。 历史沿革:留园始建于明代,为太仆寺少卿徐泰时的私家园林,时人称东园。清代,园为吴县东山刘恕所得,更名“寒碧山庄”,俗称“刘园”刘恕喜好法书名画,他将自己撰写的文章和古人法帖勒石嵌砌在园中廊壁。后代园主多承袭此风,逐渐形成今日留园多“书条石”的特色。同治十二年,园为常州盛康购得。比昔盛时更增雄丽,因前园主姓刘而俗称刘园,盛康乃仿随园之例,取其音而易其字,改名留园。 平面布局图:

间处理之巧妙,皆为诸园所莫及。每一个建筑物在其景区都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从全局来看,没有丝毫零乱之感,给人有一个连续、整体的概念。 园内亭馆楼榭高低参差,曲廊蜿蜒相续有七百米之多,颇有步移景换之妙。建筑物约占园总面积四分之一。建筑结构式样代表清代风格,在不大的范围内造就了众多而各有特性的建筑,处处显示了咫尺山林、小中见大的造园艺术手法。明徐泰时创建时,林园平淡疏朗,简洁而富有山林之趣。至清代刘氏时,建筑虽增多,仍不失深邃曲折幽静之趣,布局和现在大体相似,部分地方还保留了明代园林的气息。到盛氏时,一经修建,园显得富丽堂皇,昔时园中深邃的气氛则消失殆尽。 空间序列 良好的建筑空间序列设计,宛似一部完整的乐章、动人的诗篇。空间序列的不同阶段和写文章一样,有起、承、转、合;和乐曲一样,有主题,有起伏,有高潮,有结束;也和剧作一样,有主角和配角,有矛盾双方的对立面,也有中间人物。通过建筑空间的连续性和整体性给人以强烈的印象、深刻的记忆和美的享受。但是良好的序列章法还是要靠通过每个局部空间的装修、色彩、陈设、照明等一系列艺术手段的创造来实现的。因此,空间序列的设计手法非常重要。空间序列的全过程就是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空间过渡。对不同序列阶段,在空间处理上各有不同,造成不同的空间气氛,但又彼此联系,前后衔接,形成按照章法要求的统一体。,空间序列的构思是通过若干相联系的空间,构成彼此有机联系,前后连续的空间环境,它的构成形式随功能要求而不同。园林中“山穷水尽”、“柳暗花明”、“别有洞天”“先抑后扬”“迂回曲折”、“豁然开朗”等空间处理手法,都是采用过渡空间将若干相对独立的空间有机的联系起来,并将视线引向高潮。一般来说,在高潮阶段出现以前,一切空间过渡的形势可能也应该有所区别,但在本质上应基本一致,强调共性,因以统一的手法为主。但作为紧接高潮前准备的过渡空间往往采用对比的手法,先收后放、先抑后扬等用以强调和突出高潮的到来。统一对比的建筑构图原则同样可以运用在室内空间处理上。 留园分四个景区(中、东、西、北部),每个景区既各有特色,又相互联系贯通,缱绻徘徊之间,令人留连忘返。可按两条游览路线进行。 第一条:从大门进园,沿窄廊至古木交柯,然后沿曲谿楼——西楼——清风池馆——自在处——五峰仙馆——揖峰轩——林泉耆硕之馆——佳晴喜雨快雪之亭——又一村——土山(至乐亭)——舒啸亭——活泼泼地——别有天——闻木樨香轩——可亭——小蓬莱——濠濮亭——曲谿楼——古木交柯——绿荫——涵碧山房——出口。此条游览路线是先游东部,再游北部、西部,最后游览中部。 第二条:从大门进园,沿窄廊至古木交柯,然后沿绿荫——涵碧山房——闻木樨香轩——可亭——小蓬莱——濠濮亭——曲谿楼——西楼——清风池馆——五峰仙馆——揖峰轩——林泉耆硕之馆——待云庵——冠云亭——冠云楼——又一村——土山(至乐亭)——舒啸亭——活泼泼地——别有天——出口。此条游览路线是先游中部,再游东部、南部、北部、西部。如果是雨天,你就可循着园中长廊而游,不湿衣襟而获雨中游园的雅趣。

中国古典园林--拙政园与沧浪亭的鉴赏

中国古典园林—— 造园艺术特点赏析 096班刘文娜2090625132 摘要:“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一谚语,不仅仅说明了当时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繁荣景象,也体现了苏杭两地的文化底蕴之深,如果说苏州是天堂,那么苏州园林可以说是天堂中的天堂,本文造园意境、造园形式、规划布局、植物配置三个方面来分析拙政园和沧浪亭的艺术特色,意在更合理、更直观、更准确地把握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风格。 关键词:拙政园;沧浪亭;意境;形式;规划;植物;特色 一、沧浪亭赏析 1、历史概况 沧浪亭,在苏州现存诸园中历史最为悠久。始建于北宋,为文人苏舜钦的私人花园,宋代著名诗人苏舜钦以四万贯钱买下废园,进行修筑,傍水造亭,因感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题名“沧浪亭”。沧浪亭占地面积1.08公顷。主要景观有面水轩、观鱼处、明道堂、清香馆、五百名贤祠等。 2、造园艺术特点 (1)造园思想 沧浪亭古木参天,绿竹摇风,林木苍郁,幽径曲折,高筑四望,借景园外,以郊野山水为衬托,秀色遥遥,自然闲雅,气质古朴。开苏州古典园林造园之滥觞。 它的美,在于清逸、脱俗。一砖一石、一花一草都仿佛浸润了园主的品性和情操。园林如其人,品格的高低就全仰仗园林主人的对于人文山水画的领会及其诗词文学的素养,表达了苏安于冲淡旷远,不与众人同流合污,心有所得,不忘自己的本质,超凡脱俗的感情。 (2)造园形式 沧浪亭具有宋代造园风格,是写意山水园的范例,追求自然之趣,不以对称为美。 (3)规划特点

①背依山体,水做围墙;沧浪亭造园艺术与众不同,未进园门便见一泓绿水绕于园 外,漫步过桥,始得入内。依三面临水的地势而建,既有山之幽旷,又取清水回环。 ②外景简单,内景复杂;从外面看,沧浪亭是透明的,但是里面随小径廊道蜿蜒, 布局复杂,正如宋代文人,外表坦荡,城府颇深。 ③因地制宜,巧用地势;沧浪亭的主要景区以山林为核心,四周环列建筑、假山,随 地形高低,绕以走廊,配以楼阁亭榭。 ④隔而不隔,界而不界;无论是黄石、篱笆还是围墙,都融入整体,期中最具特色 的是园中108式花窗,巧妙运用“借景”手法。这种设计,增加了景致深度,让人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小中见大。 ⑤园内以山石为主景;园内以山石为主景;迎面一座土山,隆然高耸。山上幽竹纤 纤、古木森森,山顶上便是翼然凌空的沧浪石亭。 ⑥每个景色都表达了园主的思想;比如园中的铺 装,砖与石头间隔而铺,砖是仄的,代表学者, 石是碎的,代表诗人,复廊似乎瓜分了两个世界, 庭院一面,小径、飞鸟、神仙、梦境,靠水一面 马路、车马、众生、人间。 (4)植物配置 沧浪亭内植物丰富,根据建筑类型,地势,景点 所要表达的意境作了精心的搭配和设计。竹是沧浪亭的传统特色植物,有20余种。春天碧桃垂柳相映,一派生机盎然,夏日出水芙蓉,点点娇荷美不胜收,待秋季便可有留的残荷听雨声之境,更有茂林幽竹烘托曲径通幽之感,漏窗外有雨打芭蕉等,总之园内每一处植物造景都有它独特的韵味,每一个季节漫步园中都有景可赏。 二、拙政园赏析 1、历史概况 拙政园,大观园式的古典豪华园林,以其布局的山岛、竹坞、松岗、曲水之趣,被胜誉为“天下园林之典范”,该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首。 明正德年间御史王献臣始建,后屡次更换园主。拙政园地处位置原来是一片积水弥漫的洼地,当年利用洼地积水,稍加浚治,整理成池,环以林木,造成一个以水为主的风景园。本文赏析的是原拙政园的中部。中部是拙政园的精华所在,主要景观包括:远香堂、绣绮亭、雪香云蔚亭、待霜亭、松风水阁、小沧浪与清华阁。 2、造园艺术特点 (1)造园思想 拙政园取名于“拙者之为政也”,多次更换园主,建筑屡次更替、新建,但历代

拙政园园林艺术鉴赏

拙政园园林艺术鉴赏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门综合艺术,各学科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为人们创造了一个充盈着精神内容和物质享受的生活境域。拙政园的艺术特征就在于由诗入园与人景合一、由画入景与物我圆融、由情入境与情景交融。下面由店铺为你整理拙政园园林艺术鉴赏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拙政园园林艺术鉴赏 我国造园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世界园林中树立着独特风格。园有静观、动观之分,这一点在造园之初,就要考虑。何谓静观,就是园中予游者多驻足的观赏点;动观就是要有较长的游览线。二者说来,小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庭院专主静观。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前者如苏州“网师园”,后者则苏州“拙政园”差可似之。人们进入网师园宜坐宜留之建筑多,绕池一周,有槛前细数游鱼,有亭中待月迎风,而轩外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宛然如画,静中生趣。至于拙政园径缘池转,廓引人随,与“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的瘦西湖相仿佛,妙在移步换影,这是动观。立意在先,文循意出。动静之分,有关园林性质与园林面积大小。象上海正在建造的盆景园,则宜以静观为主,即为一例。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叠山理水要造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山与水的关系究竟如何呢?简言之,范山模水,用局部之景而非缩小(网师园水池仿虎丘白莲池,极妙),处理原则悉符画本。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全园生动。我曾经用“水随山转,山因水活”与“溪水因山成曲折,山蹊(路)随地作低平”来说明山水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从真山真水中所得到的启示。明末清初叠山家张南垣主张用平冈小陂、陵阜陂阪,也就是要使园林山水接近自然。如果我们能初步理解这个道理,就不至于离自然太远,多少能呈现水石交融的美妙境界中国园林的树木栽植,不仅为了绿化,且要具有画意。窗外花树一角,即折枝尺幅;山间古树三五,幽篁一丛,乃模拟枯木竹石图。重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 中国古典园林现存的著名古典园林数量不少,多数是明、清代的遗物。前者有着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评论。中国的建筑业也认为,长江以南的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提取物主要在苏州,园林的数量、大小、园林艺术的精华,是当今世界上任何地方都看不到的。 二、院落布局 不管是南方的自然式园林还是北方的宏观园林,也不论是封建帝王的皇家宫苑还是私家贵族的小家园囿,尽管由于在政治、经济上所处的地位不尽相同,而在园林方面表现出各自的特点,但是在园林布置和造景的艺术手法上也有许多共同之处。 1、人工艺术模仿自然景色 利用人工修建的自然风光,打造“虽由人 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中国园林的 性质决定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中国的 古典造园,除了满足自身的住房需求,更 重要的是对优美的山区景色的追求,为了 在城市实现可以享受乐趣的山林。 2、善于利用民族风格 善于利用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的各种建构 筑物中国古典园林特别善于利用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的各种建筑物,如亭、台、楼、阁、廊、榭、轩、舫、馆、桥等,配合自然的水、石、花、木等组成体现各种情趣的园景。 1)廊 廊虽是一种比较简单的 建筑物,但造型很丰富, 艺术造型很强。从廊的形 式分,大致可分为直廊、 曲廊、回廊、波形廊等, 从廊的总体造型及其与 地形、环境结合的角度来 考虑,又可分为沿墙走 廊、空廊、楼廊、爬山廊、 水廊、花廊、复廊等。 2)桥 桥也称桥梁,它在很多地方都能见到,尤其是园林中更充满了各式各样的桥。桥原本是为了通行而建,所以具有交通的实用功能,但是也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有吸引力,引人流连。园林中建桥,既有分割水面与造景的作用,又有连接、导游的功能。在宽阔的水面上用体形高大、曲线优美的拱桥或用廊桥,借水生景,虚实相接,倒影如画。然而在重岩复岭的假山之间,却要用质朴自然的石梁,高高飞架在峭壁之上,才能创造出一种天堑变通途,白浪如山信步过的雄伟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 园林是我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园林博大精深,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中国造园艺术,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目的。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文化含量丰富,个性特征鲜明,又多彩多姿,极具艺术魅力,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 一、中国古典园林基础知识 中国古典园林大都是文人、画家与匠人合作的结晶。园林概念首次出现在明代,计成在其造园巨著《园治》一书中所述:“大凡造园,不分市村城郊,地段以僻静为胜……景物可因借随机……”。其意思是,在一定地段范围内,或对天然山水进行利用改造,或人力兴造山水地貌,结合景载与植载,并安插布局相适宜的建筑,从而构成一个兼具游览、居住、观赏的环境。 中国古典园林有三大要素,即山水地形、花草树木、园路建筑。山是永恒稳定的象征,大园山大,主山多是土山,山石用在重点部位称“山骨”;小园山小,可全用山石堆叠;水是智慧和廉洁的象征,水从山泉流出,通过曲折的溪涧最后汇成大池,成为园林的主体水面。花草树木富有生机,象征着欣欣向荣。花草树木是自然式的,讲究意境,花木种类的选择都要顺应地形、朝向等自然气候条件与植物的生长习惯,同时特别注意保留原有的古树和植被,使之成为全园植物的骨干。园路建筑讲究“曲径通幽”,建筑分散在自然要素之中,与自然的景物交织在一起。园中的主要建筑往往和主山池相对,自然景色最集中的地方往往有点景和观景的建筑。建筑和园路还起着分隔空间和组织游览路线的作用。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类型 (一)按所有者身份分类 1、皇家园林 皇家园林是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统治阶级看来,国家的山河都是属于皇家所有的,所以其特点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现存为著名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和园、北京的北海公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等。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

让知识带有温度。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 题目4、请结合学习内容,谈谈中国古典园林具有哪些文化特点,请结合现在社会,如何举行扬弃。 中国古典园林秉承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思想,把自然的和人造的山水以及植物、建造融为一体的游赏环境。中国园林是中国建造中综合性最强、艺术性最高的一种类型,是中国古代建造中的珍品。它具有十分突出的审美特征,是一种蕴含着十分丰盛和睦而又具有自然韵致的景观体系又体现了了深致的精神内涵,中国文化中的人格精神、哲学思想、宇宙观念等等都可以通过园林这个艺术方式而予以表现。总的来说,中国古典园林有着本与自然、高于自然;建造美与自然美的融糅;诗画的情趣;意境的蕴涵的文化特征。 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地形整治工作中,筑山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园林的假山都是真山的抽象化典型化的摹写,能在很小的地段上呈现咫尺山林的局面,幻化千岩万壑的气概。水体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山嵌水抱一向被认为是最佳的成景态势,普通来说古典园林中又山必有水。而植被则以树木为主调,以花卉为辅。以其形、色、香,给予其不同的性格和品德,在园林造景中尽显其象征寓意。例如,梅花象征坚贞;竹子象征不屈;莲花象征高洁;牡丹象征富贵。古典园林本与自然、高于自然中国的古典园林考究自然美,以山水为基础,点缀以植被,经过改造、调节、加工、剪裁,终于展现出一番本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景象,即《园冶》起首篇提出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唯有如此,像颐和园那样的大型自然山水园才干够把具有典型性格的江南景观在北方的大地上复现出来。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 西方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的最大区分就是,西方园林注意规章和对称,整齐划一为原则。而中国古典园林则力求将建造融于自然,达到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境界——天人合一的境界。园林的建造物拥有充分的灵便性和任意性,木框结构的个体建造,内墙外墙可有可无,空间可实可虚,可隔可透。打破了对称、匀称的格局,彻低自由任意, 第1页/共3页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 豫园坐落于上海市市区南部旧城的东北角,北靠福佑路,东临安仁街,西面与上海城 隍庙和豫园商城毗邻,是著名的江南古典园林,闻名中外的名胜古迹和游览胜地,年被国 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豫园原来是明代四川布政使上海人潘允端为了侍奉他的父亲——明嘉靖年间的尚书潘 恩而建造的,取“豫悦老亲”之意,故名为“豫园”。豫园从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年)开 始兴建,至明神宗万历五年(公元年)完成,前后共用了18年时间。占地70余亩。17世纪中叶,潘氏的后裔逐渐衰落,园林也逐渐荒废。到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年),由该地的人 士集资购得豫园的一部分,并重新进行整理。清道光年间(公元-年)豫园因年久失修,当 时的地方官通令各同业公所分管并作为议事的地方,共有21个行业各占一区,自行修葺。道光二十二年(公元年)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入侵上海,盘踞在城隍庙5日,园林遭受到了 严重的破坏。咸丰十年(公元年),清政府勾结帝国主义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英法军队又侵 入城隍庙,造成了更大的破坏。新中国成立以后,自年起开始整修,恢复了30多亩园景。 现在的豫园可以分为六大景区,每个景区都存有其独有的景色。入园没多久就可以看 见一座大型假山,层峦叠嶂,清泉飞瀑,回去若真景。假山以武康黄石扎成,出自于江南 知名的砌山家张南阳之手,拥有“江南假山之并列”美誉。“萃秀堂”就是骗人山区的主 要建筑物,坐落于假山的东麓,面山而筑城。自萃秀堂绕开花廊,进山路,存有明代祝枝 山所书的“溪山清赏”石刻。抵达山顶时存有一个平台,于此洞庭,全园景物,一览无余。 从鱼禾榭到万花楼一带,有游廊、溪流、山石等景物,多庭院小景,极具玩味。点春 堂景区,园亭相套,轩廊相连,花木葱茏,泉水潺潺,包括有和煦堂、藏宝楼等建筑。清 咸丰三年(公元年)上海小刀会领袖刘丽川等,曾在点春堂设立指挥部。玉华堂前的石峰——玉玲珑,是豫园的镇园之宝,被誉为江南三大名石之首,具“皱、漏、瘦、透”之美。 据说是移自乌泥径朱尚书园,潘允端认为它是宋徽宗时搜罗的花石纲遗物。面对玉玲珑的 是玉华堂。玉华堂内是典雅的明代书房摆设,书房的书案、画案、靠椅、躺椅等都是明代 紫檀木家具的珍品。玉华堂前的白玉兰树是上海最古老的市花树。 内园原名“东园”,本来自成一体,现在建为为豫园的一部分,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 年(公元年),占地约仅2亩,山石池沼、厅堂楼观、亭台轩阁,样样齐备,园内的花墙、 小廊等建筑错落有致,层次分明。“晴雪堂”就是该园的主要建筑物,装饰华丽,结构精致,玲珑剔透。堂东存有溪流,与廊亭、花墙一起共同组成了一座小型的庭院,庭院内的 景物布局紧凑型,浅具有中国园林艺术的特色。园门外除了湖心亭、九曲桥、荷花池,亦 为豫园的胜景。 散布于豫园的许多砖雕、石雕、泥塑、木刻,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十分精致。《神仙图》、《八仙过海》、《广寒宫》、《郭子仪上寿图》、《梅妻鹤子》、《上京赶考》、《连中三元》等极具文物价值和观赏价值。

著名的中国古典园林介绍

著名的中国古典园林介绍 古典园林,是指中国以江南古典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形式,今天店铺在这里为大家介绍一些著名的中国古典园林,欢迎大家阅读! 著名的中国古典园林:扬州个园 清代扬州曾有“园林甲天下”之誉,至今还保留着许多优秀的古典园林,其中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最具艺术价值的,要算坐落在古城北隅的“个园”了。1988年个园被国务院授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个园是以竹石取胜的,连园名中的“个”字,也是取了竹字的半边,应合了庭园里各色竹子,主人的情趣和心智都在里面了。 个园虽不大,但处处体现出造园者独具匠心之处,值得一提的是个园的叠石艺术,采用分峰用石的手法,运用不同石料堆叠而成“春、夏、秋、冬”四景。 园林艺术是人们追求美的户外空间,个园设计者将四季假山设置在一园之中,人们可以随时感受四时美景,并周而复始,颇具“壶天自春”之意。这种独特的艺术手法在我国传统园林中是极为少见的。 著名的中国古典园林:苏州拙政园 拙政园是中国园林的杰出代表,亦是江南私家花园典范,以其悠久的人文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高度的造园成就、疏朗自然的风格、典雅秀丽的景色而著称于世。它是中国四大名园(拙政园、留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之一且历史最为悠久。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被国家计委、旅游局、建设部列为国家级特殊游览参观点。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7年被国家旅游局、建设部授予全国首批AAAAA级旅游景点称号。从1996年始,拙政园每年春夏之季分别举办杜鹃花旅游节与荷花旅游节,为苏州国际旅游节的重点内容。 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为明代弘治进士、御史王献臣弃官回乡后,在唐代陆龟蒙宅地和元代大弘寺旧址处拓建而成。取晋代文学家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

中国古典皇家园林评析鉴赏

中国古典皇家园林评析鉴赏 【内容摘要】我国古典园林在世界园林建筑艺术中独放异彩。其中皇家园林在整个园林体系中起源最早、最为壮观,在园林中地位也最高。皇家园林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既有一以贯之的地方,也有不同时代的烙印。这篇评析鉴赏试着对皇家园林的建造特点、意义、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希望能够对皇家园林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点有更深的理解。 关键词:皇家园林皇权至上气派恢宏 园林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对山、水、植物、建筑等艺术的创作而形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中国自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这一阶段,连续几千年的漫长历史时期,帝王君临天下,至高无上,皇权是绝对的权威。像古代西方那样震慑一切的神权,在中国相对皇权而言始终是次要的、从属的地位。与此相适应的,一整套突出帝王至上、皇权至尊的礼法制度也必然渗透到与皇家有关的一切政治仪典、起居规则、生活环境之中,表现为所谓皇家气派。园林作为皇家生活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园林类型的皇家园林。 一、皇家园林的建造特点 皇家园林在整个园林体系中起源最早、最为壮观,在园林中地位也最高。 1、规模浩大、面积广阔、建设恢宏、金碧辉煌,尽显帝王气派。如:清代的清漪园占地近300公顷。 2、建筑风格多姿多彩。从中既可看到南方小巧园林风格,如杭州苏堤六桥、苏州狮子林、镇江宝塔等景色,也可看见少数民族风格的塔、屋宇结构等雄风,如北海的藏式白塔,甚至还有吸收欧洲文艺复兴时的"西洋景",如圆明园。 3、功能齐全。皇家园林中集处理政务、受贺、看戏、居住、园游、祈祷以及观赏、狩猎于一体,甚至有的还设"市肆",以便买卖。 二、皇家园林的建造意义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赏析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概述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生成于殷商,发展于唐宋,成熟于明清时期。在数千年来的积淀下,园林艺术熔铸了一代代人的心血,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将园林艺术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峰。现而今,园林不仅给予我们感官上的享受,同样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结晶。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大约从公元前11世纪的奴隶社会末期直到19世纪末封建社会解体为止,在3000余年漫长的、不间断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世界上独树一帜的风景式园林体系——中国园林体系。这个园林体系并不像同一阶段上的西方园林那样,呈现为各个时代迥然不同的形式、风格的此起彼落、更迭变化和各个地区迥然不同的形式、风格的互相影响、复合变异。而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自我完善,外来的影响甚微。因此,它的发展表现为极度缓慢、持续不断的演进过程。中国古典园林得以持续演进的契机便是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三者之间的平衡和再平衡,它的逐渐完善的主要动力亦得之于此三者的自我调整而促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根据这个情况,我们可以把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发展历史分为四个时期: (一)、生成期 即园林产生和成长的幼年期,相当于殷、周、秦、汉。殷、周为奴隶制国家, 奴隶主贵族通过分封采邑制度获得其世袭不变的统治地位。贵族的宫苑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也是皇家园林的前身。秦、汉的政体演变为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确立皇权为首的官僚机构的统治,儒学逐渐获得正统地位。以地主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大帝国形成,相应地,皇家的宫廷园林规划宏大、气魄雄浑,成为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主流。 1.殷、周朴素的囿中国最早见之于文字记载的园林是《诗经·灵台》篇中记 述的灵囿。灵囿是在植被茂盛、鸟兽孳繁的地段,掘沼筑台(灵沼、灵台),作为游憩、生活的境域。

欣赏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美

欣赏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美 中国作为世界上的旅游强国之一。园林的观赏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人们欣赏园林往往只从表面的景象来对其进行欣赏和评价。这样只是从视觉和自己主观上对园林做一个大致的了解。而并不能了解造园者所寓意的人生哲理和文化内涵。鉴于此,本文将从多角度对中国的古典园林进行分析和鉴赏。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园林的意境美和其中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园林是人工而建造而成的,由山水、建筑、花草等组成的综合性艺术品。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第二自然。 一、中国古代国林的特色 (一)造园艺术,“师法自然”。 “师法自然”,在造园艺术上包含两层内容。一是总体布局、组合要合乎自然。山与水的关系以及假山中峰、涧、坡、洞各景象因素的组合,要符合自然界山水生成的客观规律。二是每个山水景象要素的形象组合要合乎自然规律。如假山峰峦是由许多小的石料拼叠合成,叠砌时要仿天然岩石的纹脉,尽量减少人工拼叠的痕迹。水池常作自然曲折、高下起伏状。花木布置应是疏密相间,形态天然。乔灌木也错杂相间,追求天然野趣。 (二)分隔空间,融于自然。 中国古代园林用种种办法来分隔空间,其中主要是用建筑来围蔽和分隔空间。分隔空间力求从视角上突破园林实体的有限空间的

局限性,使之融于自然,表现自然。为此,必须处理好形与神、景与情、意与境、虚与实、动与静、因与借、真与假、有限与无限、有法与无法等种种关系。如此,则把园内空间与自然空间融合和扩展开来。比如漏窗的运用,使空间流通、视觉流畅,因而隔而不绝,在空间上起互相渗透的作用。在漏窗内看,玲珑剔透的花饰、丰富多彩的图案,有浓厚的民族风味和美学价值;透过漏窗,竹树迷离摇曳,亭台楼阁时隐时现,远空蓝天白云飞游,造成幽深宽广的空间境界和意趣。 (三)园林建筑,顺应自然。 中国古代园林中,有山有水,有亭、台、楼、阁、轩、榭、廊、桥、厅、堂、馆、舫等建筑。人工的山,石纹、石洞、石阶、石峰等都显示自然的美色。人工的水,岸边曲折自如,水中波纹层层递进,也都显示自然的风光。所有建筑,其形与神都与天空、地下自然环境吻合,同时又使园内各部分自然相接,以使园林体现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特色,并收到移步换景、渐入佳境、小中见大等观赏效果。 (四)树木花卉,表现自然。 与西方系统园林不同,中国古代园林对树木花卉的处理与安设,讲究表现自然。松柏高耸入云,柳枝啊娜垂岸,桃花数里盛开……乃至于树枝弯曲自如,花朵迎面扑香……其形与神,其意与境都十分重在表现自然。 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这是中国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