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糖尿病足治疗新进展

浅谈糖尿病足治疗新进展

摘要: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

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的破坏,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糖尿病足给糖尿病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和沉重的经济负担。针对该病的治疗不断涌现着一些新的疗法。就糖尿病足治疗新进展,本文作

了浅谈。

关键词:糖尿病足治疗新进展

糖尿病足(简称DF)是与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的周围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

一、关于糖尿病足及其主要临床表现

糖尿病足病即糖尿病合并肢端坏疽,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肢端缺血、手足麻木、溃烂

的临床表现。其病理生理基础是代谢紊乱、高血糖、高血脂、高糖蛋白等及其他致病因子,

导致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损伤、动脉粥样硬化,致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损伤与增生。基底膜增厚可达正常人的l0余倍。而且下肢较上肢微血管基底膜增厚更明显。

其临床表现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1.患者皮肤瘙痒干而无汗、肢端凉、浮肿或干枯、皮肤颜色暗及色素斑、毳毛脱落。

2.肢端刺疼、灼痛、麻木、感觉迟钝或丧失。脚踩棉絮感、鸭步行走、间歇跛行、休息疼。下蹲起立困难、常持杖行走。

3.肢端营养不良,肌肉萎缩张力差,关节韧带易损伤。

4.常见跖骨头下陷、跖趾关节弯曲形成弓形足、槌状趾、鸡爪趾、夏科氏关节(charcot)。骨质破坏可发生病理性骨折等。

5.肢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血管狭窄处可听到血流杂音。深浅反射迟钝或消失。

6.肢端皮肤易干裂或水疱、血疱、糜烂、溃疡、坏疽或坏死。

二、糖尿病足的分型

根据肢端坏疽的性质及临床表现糖尿病足可分为湿性坏疽、干性坏疽和混合坏疽三种临

床类型。

1.湿性坏疽:多发生在肢端动、静脉血流同时受阻、循环与微循环障碍及神经障碍。皮

肤损伤、感染化脓。病灶轻重不一、浅表溃疡或严重坏疽。局部常有红、肿、热、疼、机能

障碍,严重时多伴有全身不适或毒血症、菌血症等表现。

2.干性坏疽:多发生在肢端动脉及小动脉粥样硬化,血管腔狭窄或动脉血栓形成,使血

流逐渐或骤然中断时。但静脉血回流仍畅通,组织液减少导致局部不同程度的缺血性坏疽。

3.混合性坏疽:多见于肢端某一部位动脉或静脉阻塞,血流不畅合并感染。湿性坏疽和

干性坏疽同时发生在同一个肢端部位。一般病情较重、坏疽面积较大,常涉及肢端大部或全

足坏疽。

三、糖尿病足的内科治疗

糖尿病肢端坏疽,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它既有糖尿病、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内科疾病的

临床表现,又有肢端坏疽、坏死、局部感染外科疾病的症状和体征,而且往往在糖尿病肢端

坏疽的同时,常伴有心、肾、脑等急慢性并发症。如果不能有效地全面综合治疗,将会严重

影响坏疽愈合。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掌握三个治疗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为:基础治

疗阶段、去腐阶段以及生肌阶段。以上三个阶段不是绝对分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具体

对待。在治疗中要遵循三个原则,分别为:第一,控制高血糖:利用节制饮食,口服降糖药

或注射胰岛素等三大法宝,将血糖降低到接近正常水平,有利于坏疽愈合。第二,抗感染:

选用有效的抗菌素,控制感染。常用青霉素、庆大霉素、先锋霉素等静脉点滴或肌肉注射,

直至感染控制。第三,扩管抗凝溶栓,活血化瘀,改善循环与微循环。常用药物有654-2、

川芎嗪、蝮蛇抗栓酶、维脑路通等分期分批静脉点滴。一般每2l天为一疗程。以改善循环,

促进侧支循环形成,降低血液粘度。打开微循环通道,改善微循环障碍,促进肉芽新生,使

坏疽早日愈合。

四、糖尿病足的治疗新进展

(一)糖尿病足的微循环治疗

DM患者微血管损害是十分重要的病理改变。主要表现在微循环障碍、微血管瘤形成和

微血管基底膜增厚。结果使多脏器受到损害,功能受到影响,所以糖尿病足患者应该使用改善微循环的药物。例如低分子右旋糖酐、小分子右旋糖酐等,还可用一些中药制剂如复方丹

参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川芎嗪、灯盏细辛素、通心络胶囊等活血化瘀的药物,对局部微循

环的改善很有帮助。

(二)抗氧化剂在糖尿病足中的应用

抗生素的应用在糖尿病足的治疗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临床上没有感染的溃疡

不主张应用抗生素治疗;对于感染性溃疡,特别是湿性坏疽的患者,需要早期、联合、强力

抗感染治疗,开始选用针对G+球菌和G桘球菌的广谱抗生素,兼顾厌氧菌的治疗,之后

根据创面分泌物的培养结果,酌情选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抗氧化剂可以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利于保持血管内膜的

光滑,不利于血栓形成。常用普罗布考、维生素C、维生素E等。如果配合他汀类降脂药使用,会起到很好的协同作用。

(三)造血干细胞移植

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是近几年开展的一项新技术,包括自体骨髓干

细胞移植术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术,通过特殊的药物及设备,经培养、动员、分离,将受试

者自体骨髓或外周血的干细胞及内皮祖细胞分离出来,移植到缺血的肢体肌肉中,使其逐渐

分化为新生的毛细血管,改善下肢供血。这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其原理是造血干细胞可以

诱导生成血管内皮细胞,骨髓中也存在血管内皮祖细胞,血管内皮祖细胞可以生成新的血管。方法是通过采集300—500mL骨髓,然后从中分离出干细胞约30—40mL,制成

细胞悬液后,在硬膜外麻醉下,分段进行缺血小腿的肌肉注射,数周后血管造影显示下肢长

出许多小血管。临床上下肢疼痛症状改善,皮温升高、溃疡愈合、间歇性好转。国内有几家

医院或研究机构正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有的已经取得另人振奋的结果。已经有医院成功的

应用这项移植技术使一些糖尿病足患者获得了康复,目前看来这是糖尿病足的希望。骨髓干

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治疗45条下肢血管病变,其中39条下肢的症状得到了改善。但

该方法尚在探索阶段,临床例数较少。

综上所述,糖尿病足的治疗是个系统工程,全方位统筹使足部动脉血液供应改善、感染

的有效控制和血糖达标,这是治疗的关键所在,早发现早预防和治疗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曹凤林.糖尿病足的治疗与新进展[J].医学综述.2006.09

[2] 关小宏.糖尿病足治疗新技术进展[J].空军医学杂志.2011.02期

[3] 涂娟胡平安.糖尿病足内科治疗的新进展[J].北方药学.2013.03期

糖尿病足的临床研究进展

糖尿病足的临床研究进展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并发症中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常常发生在糖尿病患者的下肢, 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据统计,糖尿病足可以导致患者截肢的比率高达85%,给患者 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负担。由于糖尿病足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临床治疗起来也颇为 棘手。研究糖尿病足的临床进展,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成为了医学界的重要课题。 1. 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 糖尿病足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最主要的原因是长期高血糖导致的神经和血管病变。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的神经功能和血管功能都会受到损害,神经病变会导致患者丧失了 对足部疼痛和压力的感知能力,而血管病变则会导致足部血液循环不畅,容易发生溃疡和 感染。炎症反应、免疫功能异常等因素也会加剧糖尿病足的发展。针对这些病因和发病机 制展开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足。 2. 临床诊断和评估方法的改进 糖尿病足的早期诊断和评估对于治疗至关重要。传统的临床诊断方法主要是依靠医生 的经验和患者的症状进行判断,但这种方法往往难以发现疾病的早期病变。近年来,一些 新的诊断技术逐渐应用到临床实践中,比如足部皮肤温度测量、热成像技术、足部血液流 动速度监测等,这些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高糖尿病足的早期诊断率和评估准确性。临床上 也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估指标体系,能够更客观地评估糖尿病足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 果。 3. 有效的治疗方法 目前,针对糖尿病足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物理疗法等多种手段。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降血糖、改善微循环等方式来缓解症状,然而其治疗效果有限,并且 容易出现耐药性等问题。手术治疗主要包括清创手术、血管重建手术等,这些手术对于一 些严重的糖尿病足患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也存在手术风险大、恢复周期长的缺点。物 理疗法主要包括足部保护、足部按摩、理疗等,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但要想彻底治愈糖尿病足,仍需要更多更有效的治疗方法的支持。 4. 个性化治疗的研究 由于糖尿病足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且每个患者的病情不尽相同,因此需要个 性化的治疗方案才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个性化治疗主要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生活习惯 等因素制定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比如个体化的降糖治疗、个体化的康复训练等。这就需 要在临床实践中,充分发挥医生和患者之间的互动,通过共同努力找到最适合患者的治疗 方案。

糖尿病足的治疗发展

糖尿病足的治疗发展 糖尿病足是中晚期DM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与普通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下肢截肢的机会要高出15~40倍,在老年人中的危险性更高。在我国糖尿病人群中15%~18%的患者有足部并发症,截肢率高达20%~30%。 1中医对糖尿病足的治疗 糖尿病足从临床表现来看属于祖国医学“烂疔”、“脱囊”、“脱疽”等范畴。中医认为糖尿病足病机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多为阴、阳、气、血亏损;标实可分为寒凝筋脉、湿热内生、瘀血内阻、热毒炽盛等不同的证候。 2西医对糖尿病足的治疗 糖尿病足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主要包括神经病病变,缺血行血管病变,感染和足部生物力学,这些因素是影响和延迟伤口愈合的来源。治疗注重血运重建,神经病变方面和清创治疗等方法。同时,新的治疗方法(如生长因子,生物工程皮肤替代物,细胞外基质蛋白等),正在不断的开发和探索,以改善治疗。 2.1基础治疗 2.1.1控制血糖 血糖控制遵循一般糖尿病的治疗原则,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选用降糖药物,使血糖控制并稳定在理想水平,如果伴有感染者,胰岛素的治疗尤为重要. 2.1.2改善血管微循环 对于没有手术指证的患者,可采取内科保守治疗,静脉滴注扩血管和改善血液循环的药物,如丹参、川芎嗪、肝素、6542,口服潘生丁、阿司匹林等。对23例糖尿病足部溃疡患者在抗菌、清创、降血糖等治疗基础上用复方丹参、6542注射液及胰岛素外敷治疗溃疡局部,每天一次,总疗程3个月。结果:治愈率66.7%,好转率20.8%,无效率12.5%,总有效率为87.5%。对于血管病变严重的患者,可采用血管重建术,例如血管搭桥术、动脉内膜切除术、带蒂大网膜移植术、经皮血管腔成形术等。 2.1.3改善神经病变

糖尿病足的外科治疗进展

糖尿病足的外科治疗进展 糖尿病是当今社会中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因其慢性代谢性疾病的性质,糖尿病足也渐渐成为了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糖尿病足指的是因为糖尿病导致的足部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等因素,引起的足部组织坏死、溃疡、甚至截肢等一系列严重后果。糖尿病足已经成为糖尿病患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其治疗也成为了临床医生关注的热点问题。 糖尿病足的治疗已经成为了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常常需要外科介入治疗。外科治疗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两种。非手术治疗主要指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这里我们将着重介绍糖尿病足的外科治疗进展。 足部局部治疗 对于糖尿病足的治疗,无论采取何种治疗方式,局部治疗始终是必不可少的一环。目前,外科治疗中局部治疗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溃疡的清创处理 糖尿病足患者的足部溃疡需要进行清创处理,以利于伤口愈合,并预防伤口感染。目前常用的清创方式有以下几种。 a. 机械清创 机械清创主要包括用纱布或者医用海绵等材料清洗伤口,去除坏死组织和分泌物。这种方式比较简单,但清创效果有时欠佳,且不可避免地会刺激伤口,增加疼痛。因此,现在多数情况下不采用单纯的机械清创方式。 b. 胶州疗法 胶州疗法一种采用医用胶水对伤口进行清创的治疗方法。胶州疗法具有清创彻底、快速愈合、疼痛缓解等优点,还能够在伤口上形成一层保护膜,能够减轻伤口对细菌和病毒的感染,提高治疗效果。但是由于使用胶水会影响术后伤口处的外观美观,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慎重考虑。 c. 莫兰维兹流动清创系统 莫兰维兹流动清创系统是一种新型的伤口清创方法,其主要组成部分为一种特殊的伤口负压敷料和一台搭载动态负压发生器的设备。该系统可动态调整伤口内部的负压环境,促进伤口愈合,并最大限度地减轻术后疼痛。莫兰维兹流动清创系统在糖尿病足治疗中应用较多,具有比较明显的效果,但其设备的高昂价格和对操作人员的要求增加了治疗的难度。 2. 修复足底压力分布

浅谈糖尿病足治疗新进展

浅谈糖尿病足治疗新进展 摘要: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 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的破坏,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糖尿病足给糖尿病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和沉重的经济负担。针对该病的治疗不断涌现着一些新的疗法。就糖尿病足治疗新进展,本文作 了浅谈。 关键词:糖尿病足治疗新进展 糖尿病足(简称DF)是与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的周围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 一、关于糖尿病足及其主要临床表现 糖尿病足病即糖尿病合并肢端坏疽,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肢端缺血、手足麻木、溃烂 的临床表现。其病理生理基础是代谢紊乱、高血糖、高血脂、高糖蛋白等及其他致病因子, 导致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损伤、动脉粥样硬化,致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损伤与增生。基底膜增厚可达正常人的l0余倍。而且下肢较上肢微血管基底膜增厚更明显。 其临床表现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1.患者皮肤瘙痒干而无汗、肢端凉、浮肿或干枯、皮肤颜色暗及色素斑、毳毛脱落。 2.肢端刺疼、灼痛、麻木、感觉迟钝或丧失。脚踩棉絮感、鸭步行走、间歇跛行、休息疼。下蹲起立困难、常持杖行走。 3.肢端营养不良,肌肉萎缩张力差,关节韧带易损伤。 4.常见跖骨头下陷、跖趾关节弯曲形成弓形足、槌状趾、鸡爪趾、夏科氏关节(charcot)。骨质破坏可发生病理性骨折等。 5.肢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血管狭窄处可听到血流杂音。深浅反射迟钝或消失。 6.肢端皮肤易干裂或水疱、血疱、糜烂、溃疡、坏疽或坏死。 二、糖尿病足的分型 根据肢端坏疽的性质及临床表现糖尿病足可分为湿性坏疽、干性坏疽和混合坏疽三种临 床类型。 1.湿性坏疽:多发生在肢端动、静脉血流同时受阻、循环与微循环障碍及神经障碍。皮 肤损伤、感染化脓。病灶轻重不一、浅表溃疡或严重坏疽。局部常有红、肿、热、疼、机能 障碍,严重时多伴有全身不适或毒血症、菌血症等表现。 2.干性坏疽:多发生在肢端动脉及小动脉粥样硬化,血管腔狭窄或动脉血栓形成,使血 流逐渐或骤然中断时。但静脉血回流仍畅通,组织液减少导致局部不同程度的缺血性坏疽。 3.混合性坏疽:多见于肢端某一部位动脉或静脉阻塞,血流不畅合并感染。湿性坏疽和 干性坏疽同时发生在同一个肢端部位。一般病情较重、坏疽面积较大,常涉及肢端大部或全 足坏疽。 三、糖尿病足的内科治疗 糖尿病肢端坏疽,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它既有糖尿病、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内科疾病的 临床表现,又有肢端坏疽、坏死、局部感染外科疾病的症状和体征,而且往往在糖尿病肢端 坏疽的同时,常伴有心、肾、脑等急慢性并发症。如果不能有效地全面综合治疗,将会严重 影响坏疽愈合。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掌握三个治疗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为:基础治 疗阶段、去腐阶段以及生肌阶段。以上三个阶段不是绝对分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具体 对待。在治疗中要遵循三个原则,分别为:第一,控制高血糖:利用节制饮食,口服降糖药 或注射胰岛素等三大法宝,将血糖降低到接近正常水平,有利于坏疽愈合。第二,抗感染: 选用有效的抗菌素,控制感染。常用青霉素、庆大霉素、先锋霉素等静脉点滴或肌肉注射, 直至感染控制。第三,扩管抗凝溶栓,活血化瘀,改善循环与微循环。常用药物有654-2、 川芎嗪、蝮蛇抗栓酶、维脑路通等分期分批静脉点滴。一般每2l天为一疗程。以改善循环, 促进侧支循环形成,降低血液粘度。打开微循环通道,改善微循环障碍,促进肉芽新生,使 坏疽早日愈合。 四、糖尿病足的治疗新进展

应用周围神经松解术治疗糖尿病足研究进展

应用周围神经松解术治疗糖尿病足研究进展 2.广西医科大学一附院创伤骨科手外科 530000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8999(2015)9-0979-01 糖尿病是常见病、多发病,WHO1997年报告,全世界约有1.35亿糖尿病患者,预测到2025 年上升到3亿。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糖尿病病程达10年以上的,40%会有患 糖尿病足的风险。糖尿病足指的是因糖尿病神经病变,末梢神经感觉障碍及植物神经损害, 下肢血管病变、动脉硬化引起周围小动脉闭塞或皮肤微血管病变以及细菌感染所导致的足部 疼痛、溃疡及坏疽等病变。缺血、周围神经病变、细菌感染是导致糖尿病患者罹患糖尿病足 的三大因素,其中,周围神经病变是导致糖尿病足的关键因素。糖尿病足溃疡是临床治疗难题,创面常难以愈合,最终导致截肢的结局。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Dellon AL教授[1]倡 导应用周围神经松解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能促进糖尿病足创面愈合,终止病情进展,防止截肢结局的发生,取得了糖尿病足治疗史上的突破性进展。本文将糖尿病足神经松解术 治疗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简要回顾周围神经松解术治疗糖尿病足历史。 1969年,法国的Bourrel P和Bourges M[6]两位学者应用胫后神经跗管神经松解术治疗麻风 病的穿孔性跖肌疾病,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并认为该治疗方法应用于其他周围神经病变 也会有疗效。1971年法国学者Rey A[3]应用胫后神经松解术治疗糖尿病足部穿孔性溃疡取得 很好的治疗效果。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Dellon AL教授倡导使 用Dellon三重减压技术(位于膝部和足背部的腓神经松解术,位于踝管的胫神经松解术)可 以治疗和预防糖尿病足,降低截肢率,解决了糖尿病足临床治疗难题。2001年,国外的Tambwekar DS[2]报告广泛的胫后神经松解术可以改善存在的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足部感觉。同年,国内梁胜根报告应用胫神经跗管松解术治疗糖尿病性足部溃疡亦取得很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2 周围神经松解术治疗糖尿病足的可能机理: 糖尿病患者糖类、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代谢异常可以导致糖尿病患者的周围神经易于 出现慢性压迫。糖尿病患者山梨醇旁路代谢增强,葡萄糖转化为山梨醇增多,增加了神经内 的水份含量,导致周围神经水肿,减慢蛋白质轴浆运输,妨碍组织结构的修复。神经内膜的 胶原蛋白糖基化减少神经束膜的滑动,导致神经纤维粘连易于发生神经卡压,出现肢端麻木、刺痛、感觉迟钝等症状。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学者Dellon AL提出行膝部腓总神经松解、足 背部腓深神经及跗管胫神经松解,三处外周神经松解减压,可以消除周围神经水肿,加快蛋 白质轴浆运输,促进糖尿病足部溃疡组织结构的修复;解除了周围神经慢性压迫,肢端麻木、刺痛、感觉迟钝等症状可以得到缓解。 3 应用外周神经松解减压术治疗糖尿病足的基础研究: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Dellon等通过大鼠模型证明去除大鼠胫神经解剖学狭窄位点可以有效 预防其神经病性步态。Mabin D[4]在下肢远端神经压迫的临床和电生理研究中指出在跗管综 合征,足背部腓深神经的压迫,腓浅神经和腓肠神经的卡压研究中,神经传导和肌电图描记 是必要的检测项目,可用以鉴别区分局灶的下肢神经卡压是来自于局部缺血的单一神经病变 还是全身性的周围神经病变。 4 应用外周神经松解术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研究: 国内姚勇、王任直[8]等报告应用外周神经减压术(腓总神经、腓深神经及胫后神经三处外周神经减压)治疗46例临床表现为双下肢对称性麻木、疼痛及感觉异常的2型糖尿病性周围 神经病患者,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下肢麻木症状明显缓解69.6%(32例),缓解

糖尿病足的临床研究进展

糖尿病足的临床研究进展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由于高血糖造成神经和血管受损,容易导致足部溃疡、感染、甚至坏疽。糖尿病足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同时也给医疗工作者带来了挑战。近年来,临床研究在糖尿病足的预防、诊断、治疗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将围绕这些方面展开讨论。 一、糖尿病足的预防研究进展 糖尿病足的预防工作至关重要,其中包括控制血糖、保持足部卫生、戒烟限酒、定期体检等。针对糖尿病足的预防,临床研究主要聚焦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血糖控制对糖尿病足的影响 临床研究表明,良好的血糖控制对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推荐,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在7%以下,长期血糖控制的好坏与糖尿病足的发生率和预后密切相关。 1.2 足部护理对糖尿病足的影响 足部护理是糖尿病患者预防糖尿病足的重要手段,通过正确的足部清洁、保持足部皮肤湿润、合理的指甲修剪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 1.3 体育锻炼对糖尿病足的影响 适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身体代谢状况,提高抵抗力,减少患糖尿病足的风险。目前,临床研究也在探讨体育锻炼对糖尿病足的预防作用及具体运动处方的制定。 二、糖尿病足的诊断研究进展 及时、准确的诊断是治疗糖尿病足的前提,因此糖尿病足的诊断研究也备受关注。目前,临床研究在糖尿病足的诊断上取得了一些进展: 2.1 足底压力测定技术 足底压力测定技术可以对糖尿病患者的足底压力进行定量测定,及早发现足部受压情况,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目前已有临床研究表明,足底压力测定技术能够在糖尿病足的早期诊断和康复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2.2 神经病变的生物标志物

糖尿病足的临床研究进展

糖尿病足的临床研究进展 糖尿病足是由于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引起的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导致的并发症之一。该病临床表现为感觉异常、血液循环障碍、感染和坏死等症状。糖尿病足对患者健康和生 命造成威胁,也给医疗资源带来了巨大压力。近年来,针对糖尿病足的诊断和治疗等方面 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本文将介绍糖尿病足的分类、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一、糖尿病足的分类 根据病情的不同,糖尿病足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神经性糖尿病足 神经性糖尿病足是由于神经病变引起的,常见于2型糖尿病患者。患者会感觉到麻木、刺痛和疼痛等不适症状,也容易发生足部受伤。 混合性糖尿病足是神经和血管病变同时存在引起的。患者会同时出现神经和血管症状,如刺痛、疼痛、冷感、水肿等。 糖尿病足的早期诊断十分重要,可以有效避免后期严重后果的发生。目前,常用的诊 断方法有以下几种。 1.感觉检查 感觉检查是通过叩击、触摸、针刺等方法检查足部的感觉变化。正常情况下,足部会 有明显的感觉反应,而神经性糖尿病足患者则常会有感觉障碍。 2.脉搏检查 脉搏检查是通过检查足部动脉的血流情况判断糖尿病足的血管状况。常采用的检查方 法有细致地触摸足背、足踝、小腿等部位的脉搏,了解其有无异常。 3.神经电生理检查 神经电生理检查是通过记录神经的生理活动反应,来判断神经病变的情况。常用的检 查方法有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和肌电图检查等。 糖尿病患者足部有糖尿病足的征象时,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以减少不良后果 的发生。下面是目前常用的糖尿病足治疗方法。 1.足部护理

足部用品应该选用质量好的、有透气性的材料,并按时更换。另外,正确的足部保暖、足部清洁、避免受伤等措施也很重要。 2.糖尿病控制 糖尿病控制是降低糖尿病足后果的重要手段。通过适当的饮食控制、药物治疗、运动 等措施,控制血糖水平,预防神经和血管病变的发生。 3.用药治疗 可使用内服药物、外用药物、硫酸锌凝胶贴敷等方式治疗糖尿病足。其中,外用药物 可用于消炎、止痛、促进伤口愈合等。硫酸锌凝胶贴敷可有效清创和促进愈合。 4.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主要用于缺血性和混合性糖尿病足,包括血运重建术、切除坏死组织术、植 皮术等。手术治疗是当糖尿病足严重时的有效方式,但需精确掌握手术适应症。 总之,糖尿病足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病情、患者的生活习惯、药物代谢等各因素。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提高患者自我保健能力和医学知识是十分重要的。

糖尿病的研究新进展

糖尿病的研究新进展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全球范围内患病率不断攀升,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糖尿病的研究和治疗也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本文将介绍糖尿病研究的新进展,包括新的诊断方法、新型药物和治疗方法等。 一、新的诊断方法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糖尿病的诊断方法也在不断改进。最近,有研究团队开发出了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新诊断方法,可以通过对患者的眼部照片进行分析,快速准确地诊断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这种方法具有无创、快速、准确等优点,有望为糖尿病患者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二、新型药物 1、新型胰岛素类似物 近年来,一些新型胰岛素类似物问世,它们具有更快的起效速度和更长的持续时间,可以更好地模拟人体自然胰岛素的分泌模式。这些药物不仅可以减少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风险,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新型降糖药物 近年来,一些新型降糖药物也陆续问世,如GLP-1受体激动剂、DPP-4抑制剂等。这些药物通过作用于胃肠道激素或神经递质等靶点,可以改善血糖控制,同时具有减轻体重、降低血压等额外收益。 三、治疗方法 1、细胞疗法 近年来,细胞疗法成为糖尿病治疗的新方向。其中,胰岛移植是一种常用的细胞疗法,可以将健康的胰岛细胞移植到糖尿病患者体内,恢复其胰岛素分泌功能。干细胞疗法也是一种具有前景的治疗方法,可以通过诱导干细胞分化为胰岛细胞,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途径。 2、免疫疗法 近年来,免疫疗法也成为糖尿病治疗的新方向。通过调节患者的免疫系统,抑制其对胰岛细胞的攻击和破坏,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和生活质量。目前,一些免疫药物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四、预防措施 除了治疗方面取得的新进展外,糖尿病的预防措施也在不断完善。研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是糖尿病(diabetic mellitus,DM)患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截肢率、高病死率的特点。1999年WHO对DF的定义是:DM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的破坏。临床表现为:肢端疼痛、感染溃疡或坏疽。近年来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现综述如下: 1 中医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糖尿病足属中医消渴、脱疽的范畴。王璐认为本病的发生多见于消渴日久,耗伤气血,氣阴两虚,肌肤失养,复感六淫之邪、外伤所损,湿侵毒蕴,郁久化热,湿毒下注于足发为本病。王秀芝认为DF多为消渴日久,久病多瘀,…血行不畅,肢端失养,加之湿热下注,热毒血瘀,…,而成脉痹、脱疽;认为络脉瘀阻、血行不畅为DF病机关键。刘彦认为DF的发病机制多为本虚标实,本虚多为气、阴、阳虚,标实多为瘀血内阻、寒凝经脉、湿热内生、热毒炽盛。总之,诸多医家多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本虚为肝、脾、肾、气血虚损,标实多为瘀血、湿热、痰饮、热毒为患。 2 中医辨证论治 2.1 中医分期论治: 岳新[1]将DF分为急性期和缓解期。急性期又分为毒瘀互结、肉腐筋伤型和湿热下注、瘀血阻络型。分别选用四妙勇安汤加减、四妙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缓解期分为气阴两虚、瘀血阻络型,气血亏虚、瘀血阻络型,肝肾阴虚、瘀血阻络型,脾肾阳虚、瘀血阻络型,分别应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托里消毒散加减、六味地黄丸加减阳和汤或真武汤加减。岳仁宋等将DF分为三期:早期血痹期,以益气通经,和血通痹为治疗大法,以黄芪桂枝五物汤为基础方;中期脉痹期,以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为治疗法则,以四逆汤为基础方;晚期阴疽期,强调阳和通腠、温补气血,以阳和汤作为基础方。方豫东等[2]采用清法治疗本病,将本病分为急性期、缓解期,分别选用陈兰花冲剂、除消通脉冲剂,同时配合西医基础治疗和局部清创。结果:治愈121例,总有效率为93%。诸多文献报道多将本病分为两期或者三期,并且均取得了不错的疗效。 2.2 中医分型论治:武强将DF坏疽辨证分为气阴两虚型、热毒湿盛型,方用顾步汤加减。常规降糖、抗感染。共治愈116例,有效率62.5%。于秀辰将DF分为三型:热毒炽盛型,湿热内蕴成脓型,气血亏虚、寒湿流注型,分别给予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四妙散加减,当归补血汤合阳和汤加减。王殿荣将本病分为热毒炽盛型、气阴两虚型,分别采用四妙勇安汤加味、顾步汤。李晓燕将DF分为寒湿阻滞型、湿热炽盛型、气阴两虚型,配合清创及使用贝复济、湿润烧伤膏换药。以上的医家虽分型不一,其证型多侧重于寒、湿、热、瘀、虚,但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糖尿病足的临床研究进展

糖尿病足的临床研究进展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疾病,全球范围内患病率不断增加。糖尿病患者通常会 伴随着各种并发症,其中糖尿病足就是一种常见并且容易引起严重后果的并发症。糖尿病 足是指由于糖尿病导致的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和感染等原因而引起的足部病变,如果不及 时治疗和管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截肢。目前,针对糖尿病足的临床 研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为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和管理提供了更多的希望和选择。本文将就 糖尿病足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糖尿病足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糖尿病足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通常包括神经病变、血管病变、感染和足部畸形等多 种因素。糖尿病足的发展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首先是神经病变,导致患者对足部 的疼痛和压力感觉下降,容易出现创伤,但患者又没有明显的疼痛感知,因此容易忽视伤口;其次是血管病变,血液循环不畅导致伤口难以愈合;最后是感染,伤口容易受到细菌 感染,引发糖尿病足的发病和恶化。针对糖尿病足的治疗和管理应该综合考虑神经、血管 和感染等多种因素。 二、糖尿病足的诊断和评估 糖尿病足的诊断和评估是非常关键的,只有准确评估病情才能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神经病变的评估、血管病变的评估、感染的评估和足部 形态的评估等。神经病变的评估通常包括神经传导速度测定、足底压力测定和感觉神经功 能检测等;血管病变的评估通常包括血管内窥镜检查、CT血管造影和MRI血管成像等;感染的评估通常包括细菌培养和病原体检测等;足部形态的评估通常包括X线检查、超声波 检查和磁共振成像等。通过这些评估方法,可以全面了解病情的情况,为治疗和管理提供 依据。 三、糖尿病足的治疗与管理 针对糖尿病足的治疗与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控制血糖、神经保护、血管保护、感染控制和足部保护。控制血糖是治疗糖尿病足的首要任务,通过饮

糖尿病诊断和治疗的新进展

糖尿病诊断和治疗的新进展糖尿病是一种严重的慢性代谢疾病,全球范围内患者数量不断增加。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无法正常控制,可能会导致多种健康问题,例如心血管疾病、肾病、失明等。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也在不断改进和优化。本文将介绍糖尿病诊断和治疗的新进展。 一、糖尿病的诊断 1. 血糖监测技术的进步 监测患者的血糖水平是诊断糖尿病的关键。传统的血糖监测方法需要患者每天刺破自己的手指以取得血液样本进行测试。这种方法不仅痛苦且可能会引起感染。现在,新的血糖监测技术迅速发展。 随着连续血糖监测技术和胰岛素泵的发展,糖尿病的管理变得更加容易。连续血糖监测技术可以在患者的皮肤下放置小型传感

器,轻松监测血糖水平的变化。胰岛素泵可以根据患者的需要,自动释放胰岛素控制血糖水平。 2. 筛查方法的改进 糖尿病发生率高,但较早期的诊断可以帮助病人及时采取措施控制血糖,并预防相关风险。新的筛查方法,特别是由血液或尿液检测的新型生物学标志物,已经开始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例如,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一项血液检测生物标志物的常规方法,用于评估患者的血糖水平是否正常,以及控制治疗的效果。现在,一些新的生物标志物如炎症指标、新型胰岛素抵抗标志物和脂质代谢物等正在研究中,这些新方法可能会改善筛查工作。 二、糖尿病的治疗 1. 胰岛素治疗

胰岛素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种关键药物。随着胰岛素治疗技术的改进,治疗糖尿病变得更加容易。 现代胰岛素泵,可以便于患者自行注射胰岛素。医疗机构的电子记录系统也有助于医生跟踪患者的胰岛素治疗并调整剂量。此外,还有新的长效胰岛素产品上市,以延长治疗效果。 2.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另一种方法。随着新药物的开发和研究,治疗糖尿病的选择更加多样化。 其中最显著的创新就是抗糖尿病药物类别的拓宽,例如二肽类药物、胰高血糖素样肽-1类似物和第4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等新型抗糖尿病药物已经证明是非常有效的糖尿病治疗药物。 此外,白藜芦醇和大豆异黄酮等天然药物也被证明在控制糖尿病方面具有一定的功效。 3. 人工胰腺和细胞治疗

糖尿病足治疗新进展

糖尿病足治疗新进展 作者:唐强,唐乾利 来源:《右江医学》2022年第02期 [专家介绍]唐乾利,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广西特聘专家,广西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广西重点学科(外科学)学科带头人,广西肝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广西医学高层次领军人才(外科学),广西百色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A层次人才。现任广西科协常委,中国卫生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烧伤(与创面修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名誉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外治分会名誉副主任委员;广西卫生法学会会长、党委书记,广西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兼外科分会主任委员、广西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广西中西医结合学会烧伤创疡与创面修复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及10余家医学杂志副总编、常务编委等学术职务。擅长于普外科手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外科疾病,主要研究方向为胆石症防治、创面修复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先后主持11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主持省(部)级科研课题30项,9项成果鉴定为国内、国际领先水平。获专利授权9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 21项。主编、参编专著15部,参编全国统编教材、规划教材16部(其中任副主编6部),发表专业论文39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0余篇。应邀在区内外200多家单位主讲专题讲座250余场次。培养硕士生68名、博士生27名、博士后8名。

【摘要】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该病的致残率较高,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较大痛苦,目前,临床虽治疗方法繁多,但未脱西医、中医、中西医结合之藩篱。笔者通过综述近年来上述治疗方法之进展,总结现有存在的问题,认为西医治疗应扩大适应证及人群,探索普适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干预措施,而中医药治疗DF历史悠久,制定统一辨证标准和规范,扩大临床研究样本量、延长研究周期,探索其作用机理及有效成分、机制等是现今需要解决的难题。但由于DF机制繁杂,单一的治疗方法和药物难以取得最佳的效果,中西医结合治疗措施,以重视多学科协作,多种药物联用,多中心参与的模式见长,可兼容并蓄中医与西医治疗优势与特色,或可成为治疗DF的重要手段之一。 【关键词】糖尿病足;创面诊疗;治疗方法;新进展 中图分类号:R587.2 文獻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22.02.001 Progress in treatment of diabetic foot [HJ2][HJ] TANG Qianga, TANG Qianlib (a. Department of Burn Plastic and Wound Repair Surgery, Affiliated Hospital of You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b. Life Science and Clinical Research Center, Affiliated Hospital of You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Baise 533000, Guangxi, China) 【Abstract】 Diabetic foot (DF) is one of the common complications of diabetes. The disease has high disability rate and brings great pain to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At present, although there are various treatment methods in clinic, it has not been removed from western medicin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By summarizing the progress of the above treatment methods in recent years, we summarize existing problems, and believe that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should expand the indications and populations, and explore the combination of universal and individualized intervention measures. Howeve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a long history in the treatment of DF, so formulating unifie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standards and norms, expanding the sample size of clinical research, prolonging research period, and exploring its mechanism of action, active ingredients, and mechanisms are the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solved today. Due to the complex mechanism of DF, it is difficult for a single treatment method and drug to achieve the best effect. The treatment measures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focus on multidisciplinary cooperation, combined use of multiple drugs, and multi-center participation. They can be compatible with the therapeutic advantag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may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means to treat DF.

中国糖尿病足诊治2023

中国糖尿病足诊治2023 摘要 糖尿病足(DF)和下肢并发症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病,全球糖尿病患者中4000~6000万受其影响。约15%的糖尿病患者为DF高危人群,5%正在经历着DF的痛苦,而糖尿病足溃疡(DFUS)和截肢更是导致患者生活质量显著降低、甚至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规范诊治过程,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陆续制定了相应的DF临床诊治路径。近日,《中国糖尿病足诊治临床路径(2023版)》于《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重磅发布,本文分享治疗部分内容。 一、糖尿病足的内科治疗 1.加强护理 监测生命体征和血糖,必要时监测中心静脉压(CVP)、血气分析和尿量等。按照深静脉血栓栓塞症、出血、压疮和麻醉风险分层的结果,加强患者围手术期相应风险的防范。足溃疡对侧肢体应该被加以保护,卧床期间,注意足跟和外踝的保护。 2.维持代谢和内环境稳定 积极维持生命体征,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水肿和营养不良。 血糖:建议血糖控制目标值设定为餐前血糖<7.8 mmol/L、随机血糖<10.0 mmol/L。需急诊清创手术时,血糖控制目标可适当放宽。但要避免低血糖发生。

降糖药调整:轻症患者,原有降糖方案可不变,根据需要适当调整,例如肾小球滤过率(eGFR)处于30~60 mL/min/1.73m^2的患者,在碘造影成像检查前应停用二甲双胍;并在影像学检查48 h后重新评估eGFR,如果稳定,可重新用二甲双胍;重症感染的患者、中型或大型手术围手术期的患者,以及合并心肾肝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的患者,应注意口服降糖药物的禁忌,立即停止有禁忌的口服降糖药物,改为胰岛素皮下注射。 3.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停止吸烟。老年或危重症患者血压放宽至140/90 mmHg。根据年龄和有无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使用相应强度和剂量的他汀类药物。参照10年ASCVD事件风险超过10%标准,若无禁忌,应该每日给予阿司匹林100 mg或氯吡格雷75 mg。合并心功能不全时,给予吸氧、镇静、扩血管和利尿等治疗,必要时立即转诊至心脏科或重症监护室继续治疗。 4.抗生素使用 现有资料不支持任何一种特别的抗生素方案(包括抗生素种类或特定药物、给药途径或疗程),需要个体化考虑。特别强调的是,在决定使用抗生素之前,需要标准化的取材进行病原微生物培养及药物敏感性试验。 无感染或轻度浅表组织感染的治疗:不用抗生素,或经验性口服针对革兰阳性球菌(GPC)抗生素7~10天,观察创面变化。 中度、重度感染或深部组织感染的治疗:首先,初期经

糖尿病治疗的研究进展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糖尿病治疗的研究进展及其未来发展趋势糖尿病是一种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其不断上升的患病率以及高昂的医疗费用和并发症给社会带来了巨大负担。目前,糖尿病的治疗主要是通过调节饮食和药物治疗来维持血糖水平。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学的不断发展,糖尿病治疗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下面将介绍糖尿病治疗的研究进展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1. 药物治疗的进展 目前,糖尿病的治疗主要是通过口服药物和胰岛素注射来控制血糖水平。这些药物的研究和开发,已经有了重大进展。 一方面,新的口服药物已经问世。例如,GLP-1受体激动剂、DPP-4抑制剂以及SGLT2抑制剂等。这些药物的优点之一是,对体重增加的影响比较小或者根本没有。另一方面,新型胰岛素也已经开发出来,例如新型长效胰岛素,可以在24小时内释放出胰岛素,控制血糖更加方便。 2. 精准医学的发展

精准医学是一种治疗个体化的方法,可以根据个体的遗传特征、生理状态等因素,制定适合个体的治疗方案。精准医学的发展为 糖尿病治疗带来了更多的可能。 目前,利用基因组学技术为糖尿病患者制定治疗方案已经成为 可能。例如,针对遗传性的糖尿病,已经有了相应的基因治疗方案,可以延缓或者避免疾病发展。 3. 胰岛移植的前景 胰岛移植是指将健康的胰岛细胞移植到糖尿病患者体内,代替 糖尿病患者的不健康的胰岛细胞,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随着胰 岛移植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一方法为糖尿病治疗带来了更多的希望。 例如,胰岛细胞包裹在膜中,可以直接注入肝脏或其他部位。 由于胰岛细胞在膜中可以得到氧气和其他营养物质,因此移植后 的存活率较高。此外,目前已经有很多机构在研究胰岛细胞的培 育和大规模制备,这有望在未来帮助更多的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治疗的新进展

糖尿病治疗的新进展 糖尿病(Diabetes)是一种常见的代谢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产生活质量。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细胞功 能障碍造成胰岛素的分泌不足或者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升高, 进而损害器官和组织,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眼病、肾病等。 传统的糖尿病治疗方法包括:饮食管理、体育锻炼、口服药物 和注射胰岛素。然而,随着科技进步和药学研究的不断深化,糖 尿病治疗的新进展不断涌现,为患者的康复提供了更好的选择。 一、生物仿制药(Biosimilars) 生物仿制药是与已有的原始生物药等效的一种生物相似药物, 通过与原始药物的分子结构以及生物学特性相似度和生物等效性 逐一比较,达到了与原始药物同样的药效和安全性,但价格却更 低廉。 在糖尿病治疗中,生物仿制药也逐渐成为了医生和患者更为关 注的一种新选择。例如,卡格列净(Canagliflozin)是一种可信赖

的药物,是新型的二糖基肝糖尿病酯酶(SGLT2)抑制剂,采用口服给药方式,能够有效调节血糖水平,降低患者的血糖,提高胰岛素的分泌,缓解患者的症状。同时,卡格列净也被生物制药公司仿制生产,并被各大医院广泛使用,成为治疗糖尿病的新药物选择。 二、创新药物研究 除了传统的糖尿病治疗方法外,研究人员也在不断尝试推出一些创新药物。例如,GLP-1受体激动剂是一类基于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的药物,能够刺激胰岛素的分泌,降低血糖水平,同时也减轻了胰岛素的IDDM(摄入性糖尿病)的风险;另一方面,大约50%的糖尿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食欲控制障碍,因此应用可食用的、能够刺激食欲的胜肽Y(Y-Peptide)药物,也成为了一个研究的热点问题。 此外,基于人体自身生理和代谢特点,研究人员也在尝试将微生物代谢产物应用于糖尿病的治疗中。肠道微生物是人体中的重要代谢器官,具有极高的多样性,可以发挥多种代谢功能,包括葡萄糖代谢、胰岛素生成等,它们可以作为治疗糖尿病的关键诱

糖尿病研究与治疗新进展和展望

糖尿病研究与治疗新进展和展望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全球患者数量已经超过4亿人,而在中国的患者数量就达到了1亿。这个数字还在不断上升,越来越多的人正因为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发生糖尿病,这也成为一个全球性难题。而解决这个难题的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医学界对于糖尿病治疗和研究的不断探索。 糖尿病的起因在于胰岛素的分泌异常,当血液中的葡萄糖分子过多而胰岛素的分泌不足时,就会导致血糖过高,出现糖尿病的症状。据现有研究表明,糖尿病可以分为一型糖尿病和二型糖尿病,其中一型糖尿病是由胰岛素分泌异常导致,而二型糖尿病是由身体对于胰岛素的抵抗性造成的。不同类型的糖尿病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和方案,因此对于糖尿病的分类诊断十分重要。 在近几年的糖尿病治疗领域中,注重生活方式管理和药物治疗的综合应用愈发引人关注。其一,早期发现糖尿病前期,采取有效的生活方式干预,如戒烟限酒、调整饮食、适当运动可极大地改善患者体内葡萄糖代谢能力、缓解胰岛素抵抗等问题,切实将糖尿病前期控制得更好。其二,糖尿病药物治疗也在不断突破。目前,药物治疗已经涵盖了胰岛素替代治疗、口服药物、肠道激素等多种治疗手段,如格列奈(GLP-1)受体激动剂就具有既能刺激胰岛素分泌,又能延缓胃肠蠕动、抑制胃排空等作用,非常适合二型糖尿病患者应用。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基因治疗技术和细胞治疗技术的发展,糖尿病的治疗手段也已得到革新。目前,基因治疗技术在糖尿病治疗中已有了初步的应用。科学家通过设计人工基因片段,将其植入病人的体内,以此达到治疗糖尿病的目的。而细胞治疗的主要方式则是通过将胰岛素产生的细胞移植到患者体内,达到治疗糖尿病的目的。尽管目前这些治疗手段还处于试验阶段,但也为糖尿病治疗领域带来了新的希望。 对于糖尿病的治疗,除了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外,人工胰腺和人工胰岛的研究也在不断突破。人工胰腺指通过机械学习算法调整胰岛素泵的剂量,从而达到

糖尿病治疗的新进展

糖尿病治疗的新进展 虽然就目前的医疗水平来看,糖尿病仍无法被彻底治愈,但近年来科研人员经过不断的努力,已经使糖尿病的治疗有了许多新的进展。 1.治疗糖尿病的新药相继问世 过去的观点认为,糖尿病是由胰岛β细胞的功能减弱、肌肉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量减少或肝糖输出量增加等原因引起的。但最新的研究发现,脂质代谢紊乱、肠促胰岛素效应减低、基础胰高糖素升高、肾脏对葡萄糖的处理失调、神经递质功能紊乱等也是引起糖尿病的重要原因。随着对糖尿病病因研究的深入,临床上又研发出了一些治疗糖尿病的新药:①艾塞那肽。艾塞那肽是第一个肠促胰岛素GLP-1类药物。此药的作用与人体内肠促胰岛素的作用十分相似。艾塞那肽具有调节血糖、保护胰岛β细胞、延缓糖尿病病情的发展、降低糖尿病患者体重和发生低血糖的几率等作用,主要适用于单独口服降糖药不能有效地控制血糖、但尚未用胰岛素进行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此药的用法为:开始使用时每日注射2次,每次注射5微克,在早餐和晚餐前60分钟内注射。患者按此剂量连续用药1个月后,可将此药的用量增加至每日注射2次,每次注射10微克。②利拉鲁肽。利拉鲁肽属于肠促胰岛素GLP-1类药物,具有作用靶点新、疗效确切、降糖作用持久、引发低血糖的几率低、用法简单、半衰期长(可达12~14个小时)等优点。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单独应用利拉鲁肽治疗8周后,其糖化血红蛋白可降低7%左右。糖尿病患者若将利拉鲁肽与其他降糖药物联合使用,降低糖化血红蛋白的效果会更佳。此药的用法为:每日注射1次,每次注射1.8毫克。③西他列汀。西他列汀属于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此药是通过抑制二肽基肽酶-4的分泌、减少二肽基肽酶-4对胰高血糖素样肽-1的降解来发挥降糖作用的。另外,此药还能有效地改善胰岛β细胞的功能。西他列汀的用法为:每日服1次,每次服100毫克。④普兰林肽。普兰林肽是一种胰淀素类似物。此药具有降低人的食欲、减慢人体对糖分的吸收和减少肝糖的合成等作用,主要适用于单独使用胰岛素、联合使用胰岛素和磺脲类药物或联合使用胰岛素和二甲双胍无法有效地控制血糖的糖尿病患者。普兰林肽的用法为:1型糖尿病患者开始使用时每日注射1次,每次注射15微克,以后可逐渐增加用药量,每次增加15微克,直至达到每日注射1次,每次注射30~60微克。2型糖尿病患者开始使用此药时每日注射1次,每次注射60微克,以后可将用药量增加至每日注射1次,每次注射120微克。 2.使用人工胰脏有效治疗糖尿病 人工胰脏又叫胰岛素闭环泵系统,由胰岛素泵、血糖监测装置和微电脑三者组成。人工胰脏可模仿人体胰腺的功能,根据人体内血糖的水平释放人体所需的胰岛素。在使用人工胰脏时,糖尿病患者可根据自己的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的用量和注射的速率,从而使血糖得到平稳的控制。2010年,在美国召开的全美第69届糖尿病年会上,全球的医学专家达成共识,他们指出:“糖尿病患者尽早使用人工胰脏疗法,能够有效降低糖毒性和脂毒性对脏器的损害,是避免出现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