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练历史卷(样卷)

历史周练试题(样卷)

24、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C )

A 河南、河北

B 湖南、湖北

C 山东、山西

D 广东、广西

25、“宰相之用舍听之天子,谏官之予夺听之宰相,天子之得失则举而听之谏官;环相为治,而言乃为功。谏官者,以绳纠天子,而非以绳纠宰相者也……”该材料表明(D )

A.皇帝和谏官矛盾尖锐

B.皇帝的权力受到宰相的制约

C.监察制度适用于监督宰相

D.谏官的职责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

26、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A)

A.心外无物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27.古代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与古希腊的城邦国家时期处于同一时代,但却创造了不同的政治文明模式。造成这种不同的政治文明模式的主要原因是(C)

A.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B.人文素质的巨大差异

C.经济活动形式的显著不同D.思想文化繁荣程度的显著不同

28.1852年太平天国发布《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1911年湖北军政府发布《奉天讨胡檄》。这表明(A )

A.两者都利用民族矛盾为政治斗争服务B.湖北军政府继承太平天国未竞事业

C.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反封建目的相同D.两者均以实现民族独立为革命目标

29.1438年,发表于德意志地区的《皇帝西基斯蒙改革敕令》中说:“服从已死亡,正义遭践踏,正当秩序荡然无存。……上帝垂示为善,奈何人已悉随己愿而未服从。”造成此情形的主要原因是(B)

A.智者运动主张以人为世界的中心B.文艺复兴倡导人性解放和现世幸福

C.宗教改革主张信仰自由因信称义D.启蒙运动高举理性主义旗帜反对君主专制

30.19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C)

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

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

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

D.日本人先于中国接触国学

31.下列言论中,与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有关的是(A)

①(美国外交家基辛格认为)“如果说历史能够给人什么教训的话,那就是,不可能没有均衡而取得和平,也不可能没有克制而实现正义”

②(美国总统尼克松1969年认为)“在军事防务方面……将越来越多地由亚洲国家自己来处理”

③(1969年中国军方讨论国际形势时提出)“东和孙权北拒曹操”

④(1972年中共中央转发的毛泽东指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32、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结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在签订类似条约。这主要是因为(D)

A.双方战争威胁消失

B.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33、每年的“两会”期间,中国政府的工作报告,盘点过去一年的收获,阐明未来一年的方向。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报告中的词汇从“斗争”转向“和谐”,如,1978年前特别是“文革”期间往往有感情色彩强烈的词汇,比如恶毒、

小丑、一小撮、倒行逆施等;90年代出现“依法治国”“服务”等词汇,“经济”高频率出现;进入21世纪,“科学发展观”“全面小康”等新词不断涌现。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有(B)

①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②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③社会的发展进步④坚持改革开放政策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34.1987年《欧洲一体化文件》正式生效后,美国明确表示这“对美国构成了威胁”,认为这将是“拒美国商品于国门之外的欧洲堡垒”。美国商务部副部长莫尔说:“如果欧洲共同体的计划成为保护主义的产物,美国最大的海外市场将危存旦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D )

A.美国将失去海外市场B.欧洲开始摆脱美国控制

C.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裂D.欧洲联合损害了美国的利益

35.美国学者贾雷德•戴蒙德在其科普著作《枪炮、病菌和钢铁》中说:“就整个新大陆来说,据估计在哥伦布来到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印第安人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病菌,因此对它们既没有免疫能力,也没有遗传抵抗能力。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和斑疹伤寒争先恐后地要做杀手的头把交椅。……一个曼丹人村庄里的人口在几个星期之内就从2000人急剧减少到不足40人。”从世界发展趋势角度看,它给我们今天最大的启示是(C )

A.在西欧殖民扩张过程中病菌是第一“杀手”B.西方发达国家有责任帮助落后国家脱贫

C.高度重视“全球化”进程中的负面影响D.全世界都要加强对“流行疾病”的防控

40.(3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一九五三年以来,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若干种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现象。一九五三年上半年,在小麦遭受冻灾的地区,粮食的供求状况很紧张,下半年,食油、肉类在许多地方也供不应求,不少城镇中都要排队购买。适应当时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在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从一九五四年九月十五日起,又对棉花实行计划收购,对棉布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粮食、油料、棉花、棉布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无疑是一种重大的措施,它关系到全国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吃饭和穿衣的问题,也关系到我国城乡经济生活的许多方面。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来说,是很必要的。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保证我国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制止投机活动,保证市场物价的稳定,才能使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得以顺利地进行。

——陈云:《关于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1954年9月23日)

材料二

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物价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由国家规定。例如粮食,还有各种副食品,收购价格长期定得很低,这些年提高了几次,还是比较低,而城市销售价格又不能高了,购销价格倒挂,由国家补贴。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了一个很大的包袱,每年用于物价补贴的开支达几百亿元。这样,国家财政收入真正投入经济建设的就不多了,用来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就更少了。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最近我们决定放开肉、蛋、菜、糖四种

副食品价格,先走一步。

——邓小平:《理顺物价、加速改革》(1988年5月19日)

材料三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和降低征购指标,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到1982年,全国农副产品中油料产量超过1100万吨,比1978年增加659.9万吨;肉类产量超过1300万吨,比1978年增加494.5万吨;农村集市从无到有,发展到41184个。1983年,国家正式取消实行了20多年的布票,肉票、油票也陆续取消。1985年1月,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农村粮食供给制随之取消。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推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购销体制,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制定“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后“统购统销”变化的特点及原因。(14分)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统购统销”的历史作用(15分)

( l ) “一五”计划.国家工业化建设;城市人口和就业人数剧增:部分地区遭受自然灾害:粮棉等供求关系紧张,社会经济生活受到影响。

( 2 ) 特点:从农副产品到粮棉.从农村到城市:范围逐步缩小直至取消.呈现出阶段性。

原因: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工农业产品极大丰富.消费品市场供求关系明显改善: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市场经济不断发展。

(3)“统购统销”具有历史的必要性:保证了人民正常生活的需要:遏止了商业投机活动.稳定了物价,保障了社会生活铁序,保证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进行.为工业化积累了资金:引导农民走上合作化道路。

从长远来看,它忽视了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客观上制约了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一、有钱神也怕,无钱鬼亦欺。

——选自明朝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

二、孙阳春在万历年间(1573--1619年)弃儒经商,他的商业信誉极好,明朝灭亡后,“有持万历间所发之钱券,往易货物,肆中人立付之,不迟疑”。

——选自《明清史散论》

三、在繁花似锦的明代商业文化的背后,隐藏着不容忽视的虚假性。如往酒中掺水,甚至妄称所卖的酒是陶渊明埋下的千年古酒,在鸡的肚中塞沙,往猪肉和鸡肉中注水,伪造古董和家谱等。

——选自《明清史散论》

四、地方商帮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例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

——选自《明清晋商的经营文化》

请你为上述材料确定一个较为恰当的历史主题,选择其中的一种经营现象结合明清社会背景加以评析。(12分) 41.(12分)

参考答案一:

(1)明清时期的商业诚信问题(2分)

第一种经营现象:诚实守信、注重信誉(2分);

背景: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城镇经济空前繁荣;出现地域性的商帮如徽商和晋商;社会上对轻视商人的观念也有所改变,一些商人遵守文化传统,合法经营,赢得了良好的信誉。(4分)

评:这种经营现象的出现有利于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形成诚信经营、顾客至上、重视产品的质量与良好的服务的商业文化氛围。(4分)(其他言之成理者,均可给分)

参考答案二:(1)明清时期的商业诚信问题(2分)

第二种经营现象:掺假造假、骗取钱财(2分)

背景: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城镇经济空前繁荣;出现地域性的商帮如徽商和晋商;人们更加渴望对财富的追求,但部分不法分子缺乏应有的文化素质和相应的法制观念,投机钻营,为牟取暴利,坑蒙拐骗。(4分)(其他言之成理者,均可给分)

评:这种经营现象会有损于商人的形象,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影响正常的经济秩序的运行。(4分)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立法加强对农业生产的扶持和鼓励。(2分)

影响:一方面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稳定,导致“康乾盛世”局面的出现;另一方面,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丧失了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机遇和条件。(6分)

(2)政策:支持、鼓励、引导土地流转;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依法保护土地流转。

(3分)认识:政策的制定要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要符合国情;正确的经济政策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反之则相反。(4分)

45.(15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明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佃户)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多被主人折勒,不放起移。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果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等

材料二

知大名府韩琦言:“臣准散青苗诏书,务在惠小农,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今所立条约,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借。”

——摘编自《宋史·食货志》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其中制度规定的目的。(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关制度规定的历史背景。(5)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组成国民议会的法国人民的代表们,认为不知人权、忽视人权或轻蔑人权是公众不幸和政府腐败的唯一原因,所以决定把自然的、不可剥夺的和神圣的人权阐明于庄严的宣言之中……

第六条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经由其代表去参与法律的制定。

——《人权和公民权宣言》

材料二

第三篇国家权力

第一章国民立法议会

第二节初级会议选举人的选任

第一条为了组成国民立法议会,积极公民们应每年一次在城市和在区集合为初级会议。

第二条凡属积极公民,必须:

……在王国内任何一地至少已经缴纳了相当三个工作日价值的直接税,并须提出纳税的收据。

——摘编自《1791年宪法》(法国)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和《1791年宪法》关于公民权利的规定有何区别。(5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人权和公民权的宣言》与《1791年宪法》作出有关公民权利的规定的原因。(10分)

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连那些素来都不问政治、清高脱俗的教授和学者也加入了“保卫祖国”的大合唱。爱因斯坦本人则公开声明自己是和平主义者,反对一切战争。他认为科学是全世界的,因此像躲避瘟疫一样,避开那些数不清的对炮弹、潜艇和飞机的研究。他说:“在我看来,战争是多么卑鄙、下流!我宁愿被千刀万剐,也不愿参与这种可憎的勾当。”

进入三十年代以后,爱因斯坦逐渐转变为积极的和平主义者。1933年4月,有人请求他出面援助因拒绝服兵役而被捕的比利时青年,他发表公开信回答说:“如果我是比利时人,在目前的形势下,我不会拒绝服兵役。我将愉快的参军。我相信,这将有助于拯救欧洲。”后来爱因斯坦移居美国。在得知希特勒动员力量进行核研究的消息后,他毅然给罗斯福总统写信,建议美国加快研究。

1945年,美国在长崎和广岛投掷了原子弹。爱因斯坦悔恨地认为是自己“按了按钮”,并表示如果知道德国人不会成功地制造原子弹,就一点忙都不会去帮了。他认为,消除原子弹对人类生存的威胁已经成为今天最迫切的问题,因而积极投身到反战和平运动中。

——摘编自布恩《爱因斯坦大传》

(1)根据材料,指出爱因斯坦和平主义思想的变化。(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爱因斯坦关于科学与战争关系的基本观点。

(9分)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孙中山1922年8月在一次谈话中说:“吾国建设当以英国公正之态度,美国远大之规模,以及法国爱国之精神

为模范,以树吾民国千百年永久之计。然而今日中国之外交,以国土邻接关系密切言之,莫如苏维埃俄罗斯。至于国际地位言之,其对吾国利益相同,且无侵略顾虑,而又能提携互助,策进两国利益者,则德国是也。”

——摘编自李玉贞《孙中山与共产国际》

材料二

俄国革命之所以能够成功,我革命之所以不成功,则各党员至今仍不明三民主义之过也。质而言之,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实无别也……俄国革命之初不过行民权、民生二主义而已,及后与列强奋斗六年,乃始知其用力之最大者,实为对于民族主义……其(指陈独秀等)所以竭力排挤而疵毁吾党者,初欲包揽俄国交际,并欲阻止俄国不与吾党往来,而彼得以独得俄助而自树一帜与吾党争衡也……我国革命向为各国所不乐闻,故尝助反对我者以扑灭吾党,所望为同情只有俄国及受屈之国家及受屈之人民耳。

——孙中山:《批邓泽如等的上书》(1923年11月29日)(1)概括指出材料一、二中孙中山对苏俄的认识有何不同。(7分)

(2)简要评析孙中山“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实无别也”的观点。(8分)

45:答案要点:

(1) 目的:材料一:规范租佃关系,抑制地主对佃户的人身约束:协调租佃纠纷,维持生产正常进行。

材料二:保护自耕小农,抑制兼井.增加国家收入。

(2)历史背录.租佃契约关系普遍化.自耕小农仍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土地兼并加剧,政府根据杜会变化在政策上进行调整。

46.答案要点.

( l ) 《人权和公民权宜言》:全体公民享有参与法律制定的权利:《1791年宪法》:只有部分公民享有此权利。(2 ) 《人权和公民权宣言》:目的在于否定封建制度,从普遍人权着眼.确立基本的民主原则。

《1791年宪法》:从确立实际的民主制度出发,目的在于限制下层群众的政治权利.保护有产者的利益.建立稳定的杜会铁序。

47.答案要点:

(1) 反对一切战争:用正义战争抗击非正义战争;消除导致战争的因素。

(2)科学不能为战争服务:迫不得已时科学应该帮助正义战争制止非正义战争:防止科学成果用于战争.威胁人类生存。从人道主义出发.体现了科学家的良知。

48.答案要点:

(1) 1922年通过对比强调中俄地缘关系;1923 年认为苏俄同情国民党.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相通,有必要联俄。( 2 ) 为联俄联共提供根据: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有一定联系.但有本质区别:孙中山的观点有历史局限性。

四川省仁寿一中校南校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周练历史试题(9.20) Word版含答案

仁寿一中南校区搞2019级历史周练二2020.9.20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 1.据文献典籍记载,汉代出现了大量以出产地命名的特色商品,如鲁缟、齐纨、蜀锦、济南剑。西北出土的肩水金关汉简和居延汉简里也出现“河内甘两帛”“广汉八稷布”等字样。此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官营手工业的迅速发展B.国家统一促进商品流通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D.区域长途贩运开始兴起 2.有学者研究指出,汉代骆驼文物寥寥无几,且形象非常稚拙或粗糙;唐代则出现大量骆驼文物,骆驼两侧挂有袋囊长颈瓶、毡毯等,非常写实。骆驼形象的变化表明() A.汉代骆驼尚未进入中原B.唐代丝路贸易日趋繁荣 C.三彩制作技艺日趋成熟D.汉唐经济格局变化明显 3.1891年,在检阅北洋海军后,李鸿章在奏折中称:“综核海军战备,尚能日新月异,目前仅限于饷力(军费不足),未能扩充,但就渤海门户而论,已有深固不摇之势。”这反映了清廷当时()A.中体西用思想获得广泛的认同B.反侵略战争导致海军军费不足 C.未能全面认识到海洋国防危机 D.政治改革推动军事现代化进程 4.下边是1894年和1913年中国民族企业变化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当时() A. 民族资本成为在华资本主体B.清廷极力推动近代企业发展 C.政府的经济政策发生了异变D.资产阶级改良必然走向革命

5.1979年3月,陈云在一份提纲中指出:“现在的计划太死,包括的东西太多。……计划又只能对大路货、主要品种作出计划数字,因此生产不能丰富多彩,人民所需日用品十分单调。”为解决上述问题,20世纪80年代我国() A.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B.重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C.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6.“南方谈话”是在总结国内风波和国际变局,分析国内外形势发展和我们所面临挑战的基础上产生的,既有政治上的鲜明性和针对性,也有理论上的深刻性和创造性,是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的集大成之作。“南方谈话”() A.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形成B.突破了改革开放的认识“瓶颈” C.提出了社会主义分两步走战略 D.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 7.1521年,“维多利亚号”船长因为环球航行获得了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授予的一枚纹章。纹章下半部都是互相交叉的肉桂,周围是3个肉豆蔻和12朵丁香花等香料植物图案,上面是个地球。 这枚纹章侧面印证了() A.香料导致西欧市场金银贬值B.西班牙环球航行的经济动因 C.世界各地新物种的频繁交流D.“物竞天择”进化理论的正确 8.有学者认为1873﹣1896年是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大萧条时代,从1873﹣1896年,英国物价下跌22%,美国物价下跌32%,其他国家物价大多跌落超过35%.这种经济现象反映了()A.反映了自由贸易走向衰落B.与西方新一轮技术革新有关 C.推动了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使国家干预经济的时代到来 9.1710年到1795年的英国,资本主义大农场经营方式的采用、农机的推广,使得农村谷物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牲畜的科学培育和饲养,使羊的平均重量从每只28磅增加到80磅,牛的平均重量从每头370磅增加到800磅。这反映出18世纪的英国() A.农业与工业发展相得益彰B.农业发展取决于圈地运动

山西省平遥县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历史周练一含答案

平遥二中高一年级周练历史试题(卷) 时间:5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到战国末期,来源于土地开垦的新县数量远远高于被吞并小国变成的县的数量,这主要是因为() A.铁犁牛耕 B.商鞅变法 C.兼并战争 D.奖励垦荒 2.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 这表明当时周朝()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3.周代已形成严格的宗庙祭祀制度。在《诗经》中,祭祀祖先的诗歌最多,而在祭祀祖先的诗歌中,又以祭祀文王、武王的诗歌为多。这说明() A.嫡系血统关系受到重视 B.分封制更注重王室贵族 C.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强化 D.王位继承制度已臻完善 4.周太王(文王祖父)舍长子太伯而立少子季历,文王舍长子伯邑考而立次子姬发;武王生前欲传位周公,因周公辞让加之管叔、蔡叔(皆武王弟)等人反对,不得已而立孺子诵(是为成王)这说明当时() A.分封制度需进一步完善 B.王位继承制度尚未成熟 C.贤能成为选择继承人的主要标准 D.兄终弟及继承方式退出历史舞台 5.平遥古城里的古民居是具有自足封闭色彩的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徽州古村落聚族而居,以宗祠为中心来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这些建筑活动中包含的民族文化的共同特性是() A.与自然环境契合 B.天人合一的理念C.安土重迁的观念 D.家族中心的传统6.在中国历史上,王朝更替通常伴随着国家瓦解,这种现象引起古代学者的反思,并逐渐形成“强政权,弱国家”的解释性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强政权”一方面巩固了国家统一,另一方面弱化了国家本身的凝聚力。下列制度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7.秦统一后,全国“文字异形”,秦始皇指定官员进行整理,“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统一了文字。下列对此举措评价不合理的是()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双周练试题+历史+Word版含答案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3月双周练 高三历史 2023.03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东周之后,能演奏、聆听雅乐之人减少,墨子等人认为雅乐只是“先王陈迹”,无法教化百姓。与此同时,以“郑卫之音”为代表的民间音乐大量进入王室宫廷。这反映出A.社会变迁导致乐教衰落B.墨家思想顺应时代风潮 C.政治动荡促进艺术传播D.世俗音乐成为文化主流 2.东晋南朝时海上交通和海外贸易都远超前代。东晋与大秦、波斯和中南半岛上的国家有贸易往来:南朝对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贸易增多,与东南亚地区的交往更加频繁,还同天竺以及西亚、欧洲、非洲等地区有商品贸易交往。这种现象主要缘于 A.抑商政策的松动B.造船技术的进步 C.江南经济的发展D.丝绸之路的开通 3.宋代文官选任中,由中书门下负责选任的职位称为“堂阙”,由吏部负责选任的职位称为“部阙”。下表是北宋元祐与南宋绍兴初期的知州、通判堂阙、部阙数额对比统计,大致如下: 知州、通判堂阙、部阙数额对比 (按:括号内的数字,是该次分阙之前部注阙数。) 这表明,宋代 A.文官决策的科学性提高B.文官行政效率大大提升 C.文官选任权力发生异变D.地方行政权力遭到削弱 4.明清君臣、官民关系与父子关系纠缠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类似于法律上的拟制血亲

关系。但黄宗羲从“父子一气”而“君臣不同气”的气本论哲学层面否定了君臣之间的天然血缘联系,王夫之同样也认识到了君臣关系的非血属性。他们的认识 A.推动传统伦理秩序的崩解B.体现了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 C.缘于中央集权制度的衰落D.具有反对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 5.下表是晚清时期中国翻译日文书籍情况统计表。这一变化的出现反映出当时中国对外学习 A.方向由西方转向日本B.领域由自然科技转向社会科学 C.主题由器物转向制度D.目标由求强求富转向文化革新6.1916年12月21日,北洋政府公布《民国纪念日修正案》规定:武昌起义之日即阳历十月十日,为国庆日。应举行之事如下:一、放假休息;二、悬旗结彩;三、大阅; 四、追祭;五、赏功;六、停刑;七、恤贫;八、宴会。北洋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建立文明开化的新风尚B.确保社会秩序稳定 C.重构国民对政权的认同D.重建民主共和制度 7.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通过了《关于苏维埃经济建设的决议》《苏维埃经济建设任务》等一系列经济建设的决议,并颁布法律文件规定:“苏维埃应保证商业自由,不应干涉经常的商品市场关系”等。这些措施 A.推动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B.打破了日军对根据地的经济封锁C.践行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D.解决了根据地的物资短缺问题 8.下图为1945年12月画家丁聪创作的漫画,它呈现了国民政府制造的镇压各校师生和社会人士反内战、呼吁和平的“昆明惨案”,刻画了政府需要的“良民”形象。作品旨在揭示

周练历史卷(样卷)

历史周练试题(样卷) 24、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C ) A 河南、河北 B 湖南、湖北 C 山东、山西 D 广东、广西 25、“宰相之用舍听之天子,谏官之予夺听之宰相,天子之得失则举而听之谏官;环相为治,而言乃为功。谏官者,以绳纠天子,而非以绳纠宰相者也……”该材料表明(D ) A.皇帝和谏官矛盾尖锐 B.皇帝的权力受到宰相的制约 C.监察制度适用于监督宰相 D.谏官的职责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 26、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A) A.心外无物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27.古代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与古希腊的城邦国家时期处于同一时代,但却创造了不同的政治文明模式。造成这种不同的政治文明模式的主要原因是(C) A.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B.人文素质的巨大差异 C.经济活动形式的显著不同D.思想文化繁荣程度的显著不同 28.1852年太平天国发布《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1911年湖北军政府发布《奉天讨胡檄》。这表明(A ) A.两者都利用民族矛盾为政治斗争服务B.湖北军政府继承太平天国未竞事业 C.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反封建目的相同D.两者均以实现民族独立为革命目标 29.1438年,发表于德意志地区的《皇帝西基斯蒙改革敕令》中说:“服从已死亡,正义遭践踏,正当秩序荡然无存。……上帝垂示为善,奈何人已悉随己愿而未服从。”造成此情形的主要原因是(B) A.智者运动主张以人为世界的中心B.文艺复兴倡导人性解放和现世幸福 C.宗教改革主张信仰自由因信称义D.启蒙运动高举理性主义旗帜反对君主专制 30.19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C) 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 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 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 D.日本人先于中国接触国学 31.下列言论中,与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有关的是(A) ①(美国外交家基辛格认为)“如果说历史能够给人什么教训的话,那就是,不可能没有均衡而取得和平,也不可能没有克制而实现正义” ②(美国总统尼克松1969年认为)“在军事防务方面……将越来越多地由亚洲国家自己来处理” ③(1969年中国军方讨论国际形势时提出)“东和孙权北拒曹操” ④(1972年中共中央转发的毛泽东指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32、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结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在签订类似条约。这主要是因为(D) A.双方战争威胁消失 B.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33、每年的“两会”期间,中国政府的工作报告,盘点过去一年的收获,阐明未来一年的方向。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报告中的词汇从“斗争”转向“和谐”,如,1978年前特别是“文革”期间往往有感情色彩强烈的词汇,比如恶毒、

江苏省郑集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周练(二)历史试卷含答案

郑集中学2020年高二年级第二次学情调研 科目:专业班历史时间:90分钟分数: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中国古代政治控制主体在获得国家政权后,往往需要树立起牢固的权威以巩固、加强有利于自己的秩序。树立牢固权威的一个有效而高明的方法是使其权利和所希望的秩序合理化、神圣化。以下最符合材料中“方法”的是 A.克己复礼观念 B.以法治国理论 C.天人感应学说 D.宋明理学思想 2.正是因洞穿了花开花落的自然规律,基于对生命状态的理性认识,北宋诗人宋庠面对落花显得十分坦然:“先落后开应定分,一般迟日一般风。”这种情怀,完全洗却了以往“落花”诗中所寓的伤感情绪而自出新意。这一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儒者实现了积极参与政治的理想 B.儒者通过诗词以期提高政治素养C.理学整合了社会不同的价值观念 D.理学研究方式影响着诗词的创作 3.明清之交国破家亡,一些知名学者对于中国的文化,包括政治制度与思想方式,均有深刻的检讨。他们破陈立新的精神与嘉靖、万历以来的文化风气有传承,但也有批判与创新。据此可知 A.精英人物更利于文化的传承B.明亡清兴代表了社会的进步C.意识形态变迁遵循一定规律D.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承中进步 4.如图是按照年代绘制文化发展演进示意图,1和2应该顺序填写 A.《诗经》《本草纲目》B.地动仪《清明上河图》C.《春秋繁露》活字印刷术D.《史记》《西游记》

5.清代曾纪泽在《中国先睡后醒论》中写道“尚须庚申圆明园之火,焦及眉毛,俄国之僭伊犁,法国之吞东京,始知欧洲人四面逼近其地,势极形危险。盖自庚申一炬,中国始知他国皆清醒而有所营为……窃以此际,中国忽然醒悟。”此时的“忽然醒悟”导致了先进的中国人 A.开眼看世界,起到启迪思想解放的作用 B.学习西方,迈出近代化第一步C.托古改制,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强国之道 D.结束专制,开启民主共和之路 6.1902 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一经刊行便风行一时,但作为一部文学作品,译者的兴趣却不在于演绎故事,而是在每个篇目后以译者“识语”的形式,借助故事里动物世界的弱肉强食与尔虞我诈来点评晚清时局、抒发自己的思考。这表明林纾 A.开创自由个性的翻译风格 B.专注反帝爱国的政治运动 C.倡导维新救国的政治主张 D.利用进化论宣传革命思想 7.梁启超指出,共产主义和商周时期的井田制度处于“同一立脚点”;在孙中山看来,“共产主义在外国只有言论,还没有完全实行,在中国,洪秀全时代便实行过了”;无政府主义者也把大同思想认为是共产主义的实质和精髓。这些认识客观上 A.确立了向西方学习的新途径 B.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C.为国民大革命提供思想基础 D.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8.毛泽东在某篇文章中说:“孙中山死去二十四年了,中国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都大大地向前发展了,根本上变换了中国的面目。到现在为止,中国人民己经取得的主要的和基本的经验,就是这两件事:在国内,唤起民众。……(二)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及各国人民共同奋斗。”该文章是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B.《新民主主义论》 C.《<共产党人>发刊词》D.《论人民民主专政》 9.下表据陈大伙《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复兴”的思想理路》相关内容编制。

2023届山西省太原新希望双语学校高三第一学期第1次周练历史试题

山西省太原新希望双语学校2023届高三第一学期第1次周练 历史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1-10课以及关联的选择性必修部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图1为某学者根据中国文明孕育发展情况,绘制出的中国文化地理分区示意图。这表明,中华文明() 图1 A.源头的多元性B.多元一体发展模式 C.注重文化认同D.优于其他地区文明 2.谈及个人的政治抱负和所心仪的时代,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下列项中,与孔子“从周”相关的是()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B.“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3.据考古发现,中国一些古人类遗址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他们的陪葬品都是农具;而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男性的陪葬品依然是石锄、石镰等农具,女性的陪葬品则多为陶制的纺轮。这种变化说明() A.生产发展影响劳动分工B.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C.文明之初性别分工形成D.集体劳作正在瓦解 4.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材料结论 A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出土商朝青铜器商朝的统治范围到达内蒙古地区 B 山西晋国都邑遗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铁器残片春秋早期已经使用铁器 C 湖北大冶铜矿遗址出土东周时代的陶片大冶铜矿的开采时间不早于东周 D 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铁镞(箭头)秦朝军队主要使用铁制兵器 5.老子认为:“大道废,有仁义”“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孔子则说:“仁者,爱人”“君子义以为上,闻义不能徙”。这反映了二者() A.阶级立场的迥异B.治世理念的分歧C.道德修养的高低D.所处时代的不同6.齐桓公葵丘会盟后,欲封禅泰山,管仲劝阻,桓公却认为自己“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诸侯莫违我。昔三代受命,亦何以异乎?”由此可知() A.诸侯争霸战争愈演愈烈B.封禅利于维护礼乐秩序 C.周天子的权力丧失殆尽D.礼乐制度已经遭到破坏 7.在完成统一后,秦始皇强行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至咸阳。秦朝还曾经向丽邑(今陕西临潼)移民三万户,向云阳(今陕西淳化)移民五万户,向北河(今内蒙古中部)、榆中(今陕西北部)移民三万户。其做法旨在() A.解决人口不平衡的现状B.促进边疆地区开发 C.增强关中地区经济活力D.巩固国家政治统一 8.“有夜郎国,东接交阯,西有古滇国,北有邛都国,各立君长。”夜郎在秦朝时期属于()A.两广地区B.关中地区C.河套地区D.西南夷地区

2022—2023学年山东省夏津县双语中学高三年级上学期第3周周练历史试题(解析版)

双语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第3周周练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图2是英国人伯纳德·帕特瑞吉在1934年创作的一幅漫画。漫画中树后人物代表德国,法兰西女士在抚摸、讨好大熊。下面对该漫画理解最准确的是() 图2 A.英国奉行扶德抑法政策B.苏联模式受到西方国家青睐 C.苏法对德实施绥靖政策D.法国拉拢苏联维护自身安全 2.1935年,法国总理在阐述对意大利政策时表示:如果意大利向多瑙河、巴尔干扩张,会造成欧洲战争,如果他们在非洲沙漠通行无阻,或者就能安静下来。这一政策()A.遏制了意大利法西斯势力B.有利于欧洲的和平稳定 C.是基于维护法国既得利益D.缓和了法意之间的矛盾 3.图3是1945年雅尔塔会议后英国漫画家绘制的漫画《TAKE ME IN,MISTER?》(带我进去吧,先生?)该漫画意在揭示雅尔塔会议() A.凸显了大国主导地位B.激化了盟国内部矛盾 C.加速了美苏利益冲突D.违背了世界和平潮流 4.英国首相丘吉尔在某次演讲中提到:“在过去25年中,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始终一贯地反对共产主义……但是,这一切,在正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情景对照之下,都已黯然失色了……俄国的危难就是我们的危难,也是美国的危难,让我们吸取通过残酷的经验得来的教训吧。”据此可知丘吉尔() A.不再反对共产主义B.开始反思绥靖政策 C.认识到求同存异的重要性D.决定建立英、美、苏联盟 5.右边漫画中拥抱在一起的是希特勒和斯大林,斯大林手边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奸

笑着的希特勒正往斯大林背上插刀。图中的文字是原谅我,同志,但这机会实在太诱人了。”该漫画意在() A.展示现代主义艺术手法B.说明战争的残酷性 C.批评苏联的消极备战D.揭示苏德协议的实质 6.有学者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主张民族自决和人权自由的一方取得了胜利,而且这场胜利迅速将那个依靠霸权来实现资本无限积累,依靠战争和掠夺来稳固资本扩张基础的“帝国主义时代”,连同此前在欧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起过重要作用的殖民政治和殖民统治都淘汰出局了。”这一观点() A.强调了二战所带来的社会变化B.否定了欧洲列强殖民扩张的本质 C.表达了对欧洲国际地位的担忧D.是二战冲击旧有国际秩序的体现7.图2为1939年4月英国人伯纳德·帕特瑞吉创作的漫画《老调重弹》。画中希特勒和墨索里尼隔着栅栏在议论一条正在狂吠的身披“米”字旗的狗。希特勒嘲讽其“吠犬不咬人”,墨索里尼则流露出自己的担忧:“但狗知道这句谚语吗?”该漫画() 图2 A.肯定了英国对德意政策的转变B.强调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可能性C.表达了对英国外交政策的不满D.揭示了轴心国集团最终瓦解的必然性8.图2所示为二战中(1940年)的一幅作战示意图。经此战役后()

广西合浦廉州中学高三周练系列历史试题2含答案

合浦廉州中学2013届高三周练系列 历史试题(二)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8分) 本部分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四幅图反映了北京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名称的变化状况,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图 3 ②图 4 ③图 5 ④图6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③④②①D.④③②① 2.《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这主要反映出 A.历朝皇帝关注先帝的言行举止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C.清代君主专制制度到达了顶峰D.记注官记载的史料有误不实 3.魏千志在《明清史概论》中写道:“四乡村保,相距120里,所在聚而成集,奇日、偶日各异。其期趁集者,多逾千人,少亦数百.” 这描述了 A.草市的经营情况B.夜市的经营情况 C.都市的经营情况D.镇市的经营情况4.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的“第二次反思"付诸政治实践开始于 A.第二次鸦片战争后B.中法战争后 C.甲午中日战争后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5.下列维新言论中,最令清末统治者触目惊心的是 A.“今以不缠足为富国强种根本,

所见尤大。" B.“不受八股楷法诗赋所缚者,可以智矣。" C.“以天演为体,而其用有二:曰物竞,曰天择。” D.“夫不兴民权则民智乌可得开哉?” 6.图7是张乐平先生1938年5月创作的漫画,其创作意图是A.庆祝日本侵华计划破产 B.坚定民族抗战必胜信念 C.呼吁国共合作共赴国难 D.歌颂军民合作首战告捷图7 7.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化的故事可以由四个章节组成:第一章是挣扎与崩溃;第二章是主权重建;第三章是城市经济;第四章是民主的法治程序.根据这一划分,对应第三章开始的年代应该是A.1911年B.1945年C.1978年D.1982年 8.以下为1913年一1926年俄国(苏俄、苏联)的工业生产情况表 A.多种所有制并存,恢复商品交换B.优先发展重工业,实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9月双周测历史含答案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9月周练 高三历史(选修) 2022.9 注意事项: 1、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等写在答题卡上并使用2B铅笔在机读卡上填涂。 2、将选择题答案填涂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非选择题一律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机读卡和答题卡交监考人员。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合计48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考古发现,裴李岗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磁山遗址(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和大地湾遗址(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出土了大量的石质工具,即石磨盘和石磨棒,石磨盘不但制作精良,而且形制也规整多样,同时发现的还有一定数量的谷物粟、稷及油菜籽等。这些考古发现说明,当时黄河中上游地区 A.经济文明一体化发展B.已出现粮食加工技术 C.农作物种植种类繁多D.家庭手工业较为发达 2.据载:西周时期“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由此可见,当时“礼” A.是早期儒家学说的重要内容B.起到维护君主集权的作用 C.成为了国家施政的指导准则D.促成了政权与族权的结合 3.西汉初期,女子颇有先秦遗风,并无妇人之贞节等方面的要求。西汉中期以后,不仅男尊女卑之风愈演愈烈,而且对女子“从一而终”“守节”等伦理要求也呈增强之势。西汉女性伦理的变化A.说明国家统一利于家庭稳定B.表明女性道德自律意识增强 C.反映了女性婚姻观念的增强D.是社会主流思想影响的结果 4.汉代《盐铁论·水旱》中提到,"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今县官作铁器,多苦恶,用费不省﹐……盐铁贾(价格)贵,百姓不便,贫民或木耕手耨,土覆(农具)淡食”。这说明汉代 A.铁农具便利但使用范围有限B.传统工商食官制度得到恢复 C.普通民众生活水平极端低下D.手工业发展滞后于农业生产 5.南宋时期,北方的面食在南方推广开来。专门制作与贩售糕饼的面食店在临安随处可见。店内饼类食物种类很多,有开炉饼、甘露饼、糖榧饼、薄脆饼、玉延饼、通神饼、菊花饼等。这反映出当时 A.南北经济贸易联系密切B.临安饮食文化地域性强 C.南方粮食种植结构变化D.权贵阶层追求健康养生 6.明代徐一夔居于杭州相安里,那里不少富人组织手工作坊,“居工以织”。据其《织工对》所记,织工们以日之所入养家糊口,各坊主高价竞相雇请技艺出众者,“倍其值不吝也”。这说明当时A.新的经营方式已经出现B.雇佣关系在纺织业逐渐普及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21届高三一轮复习第二次周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大庆实验中学高三年级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次周统练试题 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 1.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2.图4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 现了 图4 步辇图 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 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3.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 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 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 4.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 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这表明,宗谱的纂修

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B.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 C.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D.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 5.图5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商周贝币春秋战国布币汉五铢钱 图5 A.铸铁技术的进步B.商品交易的需要 C.审美观念的不同D.国家统一的推动 6.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 “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 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 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D.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7.唐代书法家张旭曾说:“始吾闻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 据此可知,张旭书法呈现出 A.书写结构的严整性B.书写气象的灵动性 C.书写笔画的繁杂性D.书写技法的内敛性 8.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 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权势强大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

川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二学期第15周周练试卷

川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二学期第15周周练试卷一、选择题(24分) 1.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第一次提出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 C.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思想 D.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2.“西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等称谓是由于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B.建国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我国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政策 D.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历史的事实 3.在“一国两制”的基础上回归的香港和澳门发生变化的是 A.社会制度B.主权归属C.经济制度 D.生活方式 4.2011年3月,在中国侨民撤离利比亚的过程中,“徐州”号导弹护卫舰顺利地完成了护卫任务。新中国的人民海军建设起步于 A.华东军区海军的成立B.东海舰队的成立 C.南海舰队的成立D.北海舰队的成立 5.作为新中国首任外交部长,周恩来力挽狂澜,提出“求同存异”的时刻是在 A.访问印度 B.万隆会议 C.26届联大 D.中美外交谈判 6.在l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情况曲线图中,与1972年建交最高峰对应的历史事件是A.新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中国参加万隆会议 C.文化大革命扩大中国的政治影响D.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7.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全方位的外交政策,在此政策下取得的外交成果是 A.中日建交 B.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C. 促使万隆会议的成功举行D.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8.下列科技成果属于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的是 A.“两弹”的成功研制 B“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C.“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行 D.袁隆平首次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9.作为一名八年级的学生,你正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这种教育属于 A.高等教育 B.特色教育 C.职业教育 D.基础教育 10.为了繁荣文艺和科学事业,1956年党和政府提出的方针是 A.文艺为人民服务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C.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D.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11.下列能够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生活变化的是①人们上网浏览、发E—mail ②人们使用粮票、布票购买东西③70年代住草房,80年代住瓦房,90年代住楼房④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周练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商朝人崇信众神,把占卜、祭祀作为与神灵沟通的手段。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有 ①使商朝王权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②商王借此强化了王权 ③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④使商王决策失误,导致亡国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2.纵观明代,经常发生皇帝不理政务,甚至二十年不上朝的事情。但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国家机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这是因为 A.宦官专权B.内阁的作用 C.六部掌握实权D.军机处的设置 3.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边长4.3公里)、公国都城九里(边长3.2公里)、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2.5公里)、子男都城五里(边长1.7公里)的都城建制。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都城规模的差异体现出各国经济实力的不平衡 B.周王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 C.城市建制的确立反映出了西周等级分封的特征 D.确定了以宫殿、庙坛为中心的传统建域制度 4.农村常可见到这样的现象,一些年届七旬的老翁,要向三岁稚童称“叔叔”或“爷爷”。永定俗谓:“白头哥,坐地叔”(即对平辈的白头老翁仅呼“哥”,而尚在襁褓中的叔辈,即使上年纪老者也要唤其为叔)。这一现象反映了宗法制 A.强调血缘纽带B.强调尊老爱幼 C.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D.有利于凝聚宗族 5. “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 线。”材料中的“中间路线”是指 A.郡国并行制度 B.郡县制 C.分封制D.察举制度 6.《吕氏春秋》记载:“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 材料反映了 A.财产继承的原则B.宗法制的基本法则 C.任人唯才的要求D.兄终弟及的传统 7.《诗经》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关于周人的“维新”,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①建立了完备的宗法制②实行了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③确立了尊卑分明的礼制④创立了王位世袭制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8.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回到商周时代,请判断哪位同学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湖北省仙桃中学2021届高三4月第三次周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

湖北仙桃中学2021届高三4月第三次周练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 24.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说到:“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二曰庙数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此数者,皆周之所以纲纪天下。是故有立子之制,而君位定;有封建子弟之制,而异姓之势弱,天子之位尊;有嫡庶之制,于是有宗法、有服术,而自国以至天下合为一家……周人一统之策实存于是。” A.作者认为宗法制度是西周一切典章制度的源泉 B.作者有一种对西周制度的作用过于抱负化的学术倾向 C.作者认为制度创新是西周稳定的核心 D.作者认为中国早在西周就已经奠定了“大一统”的中心集权格局 25.“吾国当西汉时,学术之中心,在于学校。魏晋以后,则学校出名无实,训练之权,遂全移于私家之手。”这一现象反映出 A.儒学至尊的地位被取代B.私学兴起与思想界的富强 C.专制集权制度遭到减弱D.造纸术改进推动文化传播 26.文物部门对某一皇家陵墓进行抢救性挖掘,发觉陵墓按阴阳五行之宫、商、角、徵、羽对应方位,按山北水南座落于河南黄河边上。经过专家勘察,从地面建筑到地官都曾经患病少数民族报复式的破坏。由此推断这~皇家陵墓可能属于 A.汉代B.唐代C.宋代D.明代 27.梁启超说:“舍西学而言中学,其中学必为无用;舍中学而言西学,其西学必为无本。无用无本,皆不足以治天下,虽庠序如林,逢掖如鲫,适以蠹国,无救危亡。”梁启超持此观点的主要目的在于 A.宣扬“中体西用”B.维护封建伦理纲常 C.削减变法阻力D.回应民主革命思潮 28.有学者写到“与西方思想启蒙明显不同,从文字阐述到政治实践,西方的思想启蒙始终把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力作为基本起始点和归宿。而中国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力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西方思想启蒙以宗教改革中个体的觉醒为基础 B.五四运动在侧重救亡的同时忽视了个体的启蒙 C.造成中西思想启蒙差异是由于工业化程度不同 D.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思想界加强了对个体的重视 29.有学者认为,“地方主义不为国家效劳,还在面临外来威逼时造成了地区间的争夺,使得国家衰落。……转变这种逆境的是1937年后日本的全面入侵。民族主义被赐予了一种具体而又明确的内涵。”该学者试图提出的主要观点是 A.地方主义是造成国家衰落的主要缘由B.帝国主义侵略加剧地区间对抗 C.全民族抗战促进了中心与地方的整合D.近代民族主义的观念开头形成 30.20世纪60年月学校国大量城镇人口重新返回农村,净削减城市人口3788万,消灭了建国以来第一次“逆城市化”。这一现象表明白 A.国家城镇化战略的大力推动B.初步探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国民经济结构面临重大调整D.工业建设以农业进展为基础 31.公元前242年起在罗马大法官中特地设立“外事裁判官”,审理涉外案件的原则,既不能套用罗马公民法,也不能完全依照异邦人本民族的法例,而是相互参照通融权衡,取得一些双方同意的解决方案,所以他们便称自己凭据的是万民通用之法,因此形成万民法的概念。由此可见,罗马万民法的特点是 A.形式化B.强制性C.主观性D.有用性 32.1883年,德国帝国议会通过了第一部国家社会保障立法《疾病保险法》,1884年颁行了《意外事故保险法》;1889年通过的《老年和残废保险法》;1890年,德皇威廉二世在柏林发起第一届国际劳工爱护会议等等。这些都走在世界前列。这些现象能说明 A.德国民主化程度日益提高B.福利社会在19世纪末已经成熟 C.社会主义运动推动法制化D.德国现代化以政府为主导力气 33.恩格斯后来为《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写再版前言时承认:“这本书里所描写的那些最令人触目惊心的恶劣现象,现在或者已被消退,或者已经不那样明显。”1895年,他在最终一篇文章中说:“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日在一切方面都已经陈旧了。”恩格斯形成上述生疏的缘由是 A.恩格斯放弃了暴力革命的原则B.资产阶级实现了社会主义目标 C.19世纪末社会主义运动走向低潮D.资本主义调整机制渐趋成熟 34.有学者认为:“假如世界结束于1820年,一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的奇迹……假如世界结束于1945年,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伴随着北大西洋的成功和一个高消费、高能源利用和高劳动生产力的世界的诞生成长。”下列选项,对材料中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东亚的奇迹”受益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B.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造就“北大西洋的成功” C.其次次工业革命是“北大西洋的成功”的重要缘由 D.“新经济”的广泛兴起促成了“北大西洋的成功” 35.新浪潮电影产生于1958年的法国,一经消灭即风靡全球。这类电影刻意描绘现代都市人的境况、心理与爱情,主见即兴创作,大多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这种现象反映了人们 A.对“理性王国”的绝望B.对社会问题的典型再现与剖析 C.对时代的困惑和迷茫D.时工业化带来的精神满足 40.(1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毁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起了多民族、大一统的中心集权国家。汉武帝把这项事业继承下来,并推向前进。……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业得以奠定。——张传玺《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形成的三个阶段》 (1)用一句话概括秦始皇开创的“大一统”局面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依据材料结 合所学学问,简述西汉时期如何推动中国“大一统”局面的进展。(8分) 材料二“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儒士与汉制),大新制作。酌古今之宜,定内外之官。其英总政务者日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在内者,则有寺,有监,有卫,有府。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于是一代之制始备,百年之间,子孙有所凭藉矣。”——宋廉《元史百官制》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学问指出元初在政治制度设置上是如何传承与创新的?元朝的制度创新对“大一统”的中国有何乐观意义?(10分) 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以下是美国和捷克斯洛伐克分别于1947年和1949年以马歇尔方案(Marshall Plan)为对象创作的漫画。(注:图a人物身上的文字是Europe,绳子上写着Marshall Plan;图b人物手中和墙上挂着的绳圈上分别写着法国、德国等国家名称)

2023届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上学期11月双周练月考历史试题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周练试题 注意事项: 1、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等写在答题卡上并使用2B铅笔在机读卡上填涂。 2、将选择题答案填涂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非选择题一律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机读卡和答题卡交监考人员。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合计48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 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制定了详细的朝觐制度,“是故先王制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终则讲于会,以正班爵之义,率长幼之序,训上下之责,制财用之节,其间无由荒殆”。西周朝觐制度旨在 A.缓和贵族之间矛盾B.巩固中央集权统治 C.优化官僚政治体系D.维系宗法分封秩序 2.赵绍祖在《新旧唐书互证》中说:“唐中叶以后,节镇加宰相衔者极多,谓之使相,亦称外宰相,非真宰相也。唐朝的外宰相名号多以节度使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如天宝十五载六月,授剑南节度使”崔圆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据此可知,唐朝后期的外宰相名号制度 A.进一步削弱了宰相的权力B.体现了朝廷对节度使的笼络 C.完善了中枢权力运行机制D.为以后宦官擅权埋下了隐患 3.唐朝两税法把以往的“非法赋敛”并入两税,纳入中央的控制范围;中央没有确定全国统一的税率,而是改用摊派赋税的办法;中央派人确定各州税额并划分其上供、送使、留州份额,两税法的这些规定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财权的控制B.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C.强化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解决了中央政府的财政困难 4.朱熹在《尧典》注中讨论了天文学的岁差、置闰法等概念,在《舜典》注中讨论了早期的浑天说、浑天仪的结构。朱熹对地质、天文、生物与人类起源、中医、农业等问题都有自己的见解。朱熹研究上述问题的出发点是 A.揭示自然界的普遍规律B.实现经世致用的儒家理想 C.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D.达到知行合一的精神境界 5.下图为宋代到清代中期江南25个市镇桥梁建造情况统计。(单位∶座)对该图反映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2021年高三下学期历史周练试卷(课改实验班4.2) 含答案

丰城中学xx学年下学期高三第五次周考试卷 2021年高三下学期历史周练试卷(课改实验班4.2)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8小题,每题2分,共56分。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唐高宗时的薛元超以父荫袭爵后擢任宰相,却竞因“不以进士擢第”而抱憾终身;唐宗室子弟李洞,因屡困于场屋,曾赋诗说:“公道此时如不得,昭陵恸哭一生休”。这表明科举制度的推行( ) A.强化了士人崇儒入世的观念 B.打破了宗族门阀势力对官职的垄断C.改变了士人的仕途观 D.为所有读书人提供了入仕的平台2.宋朝许多蜚声中外的文学家往往是朝廷命官,如苏东坡、欧阳修、王安石等。这在他朝,对于整日被冗杂的政事缠身的政府官员来说,是不可思议的。这与宋代实行官、职、差遣分离政策,“吏强官弱”“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等有关。上述现象( ) A.体现了宋代重文轻武治国传统 B.反映了宋代官僚制度发生变化C.结束了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局面 D.说明了理学深刻影响宋代科举3.秦在统一前,巨贾吕不韦曾位至相国;统一后,“徙天下富豪于咸阳十二万户”,发“贾人略取陆梁地(泛指桂林、象郡、南海等岭南边远蛮荒地区)”。这一现象说明秦朝( )

A.小农经济形成 B.工商食官出现C.中央集权加强 D.江南得到开发 4.曹魏时期,曹丕命陈群选拔“德充才盛”、“有识鉴”之人担任中正,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三条标准,选拔“俊秀之士”,一时间“儒雅并进”。由此可知当时( ) A.古代选官制度的标准不断变化 B.古代选官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权C.九品中正制被世家大族所操控 D.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德才并举5.唐科举进士科就现实政治发问,学子易揣摩准备,难辨优劣弊端而改考诗赋,出题无尽。某人凭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一举高中。可见唐朝进士科考试( ) A.注重智力测验心理测试 B.关注考生政治理论水平 C.很难选到德才兼备人才 D.重点关注社会风俗习惯 6.梁启超认为:“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之一的周朝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周朝打破了“部落政治”的举措是( ) A.实行分封制 B.实行宗法制C.实行禅让制 D.实行郡县制 7.农村常可见到这样的现象,一些年届七旬的老翁,要向三岁稚童称“叔”或“伯”。永定俗谓:“白头哥,坐地叔”(即对平辈的白头老翁仅呼“哥”,而尚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