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五次周练试题

河南省洛阳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五次周练试题

一、选择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西周时期统治者提出“礼乐刑政”综合为治的立法原则,主张通过“政的划一、刑的强制、礼的规范、乐的感染”,实现“同一民心”,成就“王道”“治道”。由此可见

A.礼乐的重要性超过了刑政B.传统文化决定政治影响力

C.春秋战国时期得以实施D.以礼入法具备历史渊源

2.春秋时期,孔子认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战国时期,孟子进一步补充道:“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由此可见,先秦儒学

A.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B.追求人与社会的和谐

C.体现出强烈的入仕情怀D.形成君权神授的理论

3.先秦时期,外交“辞令”的发展经历了由群策群力到个人随机应变的发展过程,甚至出现了专供辩士们学习与取用的虚拟游说文辞资料。这反映了先秦时期

A.社会转型的大趋势B.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C.各国交往日益频繁D.诸侯之间征伐不断

4.《孟子梁惠王上》:“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认为有恒产者有恒心,主张保护生产者利益,让他们安居乐业的主旨是

A.为实现仁政奠定物质基础 B.反映人民的利益诉求

C.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D.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

5.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现在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以为,大多数人都不能完全消除兽欲,即使是最好的人也难免在执政时因情感而引起偏差,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由此可见

A.两者都肯定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B.两者都限制了君主的权力

C.两者法治思想都具有理性色彩 D.两者都注重对人民的管理

6.百家争鸣时期,农家钟情于神农时代,道家以黄帝传人自居,儒家喜欢尧舜禅让和周公礼乐,墨家崇拜夏禹治水的实干精神。这反映出诸子百家

A.根据各自理论需要而改造古代的历史B.从古人身上寻找理想社会的设计方案

C.形成较为完整的道德理想和行为准则D.代表了社会不同阶层的共同理想追求

7.董仲舒认为“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所以君主应当使“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使喜怒必当义而出”,“使德之厚于刑也,如阳之多于阴也”。这一思想

A.蕴含了一定的辩证意识 B.完全突破了先秦儒学的范畴

C.有利于约束君主的行为 D.科学阐述了天人互渗的关系

8.为适应汉武帝强化权威的需要,儒家公羊学派以《春秋》“君亲无将,将而必诛”,主张对谋反的淮南王进行诛杀,后又以“大复仇”思想为汉武帝出击匈奴提供理论依据。但公羊学派坚决反对盐铁专营政策,甚至以天降异象为由,认为汉朝气数已尽,要求皇帝“求索贤人,禅以帝位”。据此可知汉代儒学

A.开始成为政治附庸 B.政治诉求过于理想化 C.积极干预现实政治D.宣扬天人感应的学说

9.公元前122年,武帝在郊祭时获白麟,终借此对武帝称颂,将武帝获白麟认为是祥瑞,是国家统一的征兆。公元前116年,武帝得宝鼎,吾丘寿王以此赞扬武帝“恢廓祖业,功德愈盛,天瑞并至,珍祥毕见”。这些现象主要体现了

A.天人感应的施政理念B.春秋大一统的哲学观

C.君权神授加强皇权的思想D.敬天保民的封建迷信理念

10.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因具有使人们排遣苦闷、消弭死亡恐惧的作用而繁荣,但佛教徒主张佛法的“六度”与儒学的“五常”名异实同。梁代僧人顺更讲,“释氏(释迦牟尼)之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妻和柔。”这反映了

A.传统的价值观逐渐变异B.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C.佛教主动适应社会需要D.三教合流的趋势已出现

11.有学者认为,王阳明“致良知”“知行合一”等主张,摆脱了长期的文字训练和经典阅读,是一种简单直截、当下即是的工夫,所以能够引发中下层老百姓的极大兴趣。这主要说明王阳明的“心学”

A.其核心思想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B.只对当时的中下层老百姓产生了影响

C.在当时起到了一定的思想变革的作用 D.直接推动了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发展

12.与朱熹、王阳明的“格物致知”不同的是,泰州学派代表人物王艮认为:格物致知无非就是说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个人身体是根本,而家国天下是枝节,并开始大谈“百姓日用就是道”。这一思想

A.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B.蕴含近代民主启蒙思想

C.凸显“家国一体”观念D.顺应工商市民利益要求

13.两宋时期,从百姓人家到士大夫家庭甚至皇室,妇女改嫁的现象比较普遍。法律上没有限制女性改嫁的条文,社会风气也不以再嫁为耻。由此可知当时

A.妇女地位明显提高B.追求幸福成为潮流

C.市民阶层日益壮大D.程朱理学影响有限

14.宋之后的学者既不讲出世,亦不在狭义的门第观念上面来讲功业、礼教。他们要找出一个比较更接近平民

性的原则,来应用于宇宙、人生、国家、社会、人世、出世等各方面。这表明宋之后

A.等级观念消除 B.儒学走向世俗化 C.人们淡泊名利 D.哲学研究的盛行

15.明代嘉靖年间,王阳明在为弃儒经商的方麟所写的墓志铭中说;“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王阳明这种观点形成的根源是

A.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B.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

C.传统社会结构逐步瓦解D.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6.黄宗羲海昌讲学时,经常推荐弟子读《几何原本》,著名思想家李二曲也常要求其学生习《农政全书》、《泰西水法》等书籍;明末流行的《天工开物》是清初向国外出口的重要书籍之一。这反映了明清之际

A.中学未能突破传统的窠臼B.经世致用有利于西学东渐

C.中西文化同源的雏形初现D.古典科技受到士大夫普遍认可

17.顾炎武以经学家的态度寻绎《春秋》经之微言大义,使《春秋》由空衍义理转向学以致用。以经证史,疏证《春秋》经之本意,进而考核《春秋》史事之正误;以经论史,阐明《春秋》经学之本原。这表明

A.史学研究必须以经学为参考B.顾炎武的思想有较强实用性

C.《春秋》经的解读具有多样性D.顾炎武的研究个人色彩浓厚

18.王夫之认为:“未有马矢而无射道,未有车马而无御道……未有子而无父道,未有弟而无兄道,道之可有而且无者多矣。故无其器则无其道,诚然之言也”。这一观点

A.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B.肯定了人私欲的正当性

C.批判了君主专制的体制D.体现了朴素的唯物思想

19.出现于城邦政治以前的希腊故事对后来欧洲的文学和思想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故事中的神个性鲜明,没有禁欲主义因素,也很少有神秘主义色彩,这些神都有自己的命运,也会为情所困,甚至为自己的利益做出坏事。这表明此时的古希腊

A.民众的意识淡薄B.宣扬人的地位高于诸神

C.文化中具有人文色彩D.民众理性占据主导地位

20.古希腊神学发达,即使是体育竞技会也被普遍认为是希腊人献给神的祭品。希腊人为了表明自身的虔诚,将自己认为最美、最纯洁的躯体献给神,谁取得了比赛的胜利,就意味着上苍把胜利之福恩赐给了谁。这表明古希腊

A.直接民主政治影响体育竞技 B.神学思想中隐含着人文精神

C.神学泛滥导致公民体质下降 D.体育竞技充满公平正义精神

21.十三世纪前后,西欧活跃着一批异端教派,他们都在讨论人与上帝的关系。阿诺德教派猛烈攻击教会腐化和神父、修士的恶行,卡塔尔派提倡“保持基督纯洁”,韦尔多派则主张“回归贫穷教会”。这说明当时A.天主教会权力走向衰落B.人们自我意识增强

C.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D.新教理论初步形成

22.在中加尔文提出,教会由选民选出,既不隶属于教皇,也不隶属于诸侯;教职也由选举产生,从教徒中选出长老会和牧师管理会。这反映出加尔文

A.具有浓厚的新型民主色彩B.有利于缓和不同教派的矛盾

C.具有推动政教合一之意图D.有利于强化世俗国王的权力

23.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宣扬因而得救。他倡导的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民族主义的发展。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这主要说明

A.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 B.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

C.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D.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24.16世纪,英格兰教育家马尔卡斯特说,“我爱罗马,但更爱伦敦,我虽仰慕拉丁语,但更崇拜母语”;同一时期,马丁·路德创造了“德语”,他的翻译为人民提供了对抗天主教会的武器。据此推断,这一时期的欧洲

A.民主思想广泛传播 B.民族意识逐步形成 C.文艺复兴渐入高潮 D.纵深发展

25.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和虽然思考和斗争的角度不同,但都对传统的思想和观念进行了挑战,反对天主教会的腐败、特权,从而为转型时期新文化的构建提供了素材和理论武器。据此判断,两场思想解放运动的主要历史作用在于

A.改变了西方社会的B.在不同领域冲击了旧的精神枷锁

C.强化了天主教会的世俗权威D.描绘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蓝图

26.“随着对峙的加剧,激进派领袖对这场运动的思想成果加以利用,并将其转化为革命口号:公民、社会契约、普遍意志、人权,以及那最有力量的自由、平等和博爱。”这场运动

A.唤醒了人性的复苏B.否定了罗马教皇的权威

C.诠释了理性的内涵D.促进了近代科学的诞生

27.启蒙思想家康德曾经说过,服役的官必须服从上级的命令,同时也可以作为学者对这一命令在事上的恰当性加以评论,并交给公众去判断:一个国家的公民必须缴纳所规定的税额,同时作为一个学者也可以对这一税收的正当性加以质疑,并公之于众。该言论所要表达的本质内涵是

A.做事应当坚持双重标准B.人应当具有人格

C.人都应当努力成为学者D.法令应当具有公信力

28.《百科全书》几乎囊括了18世纪中叶以前欧洲人所取得的全部科学成果,对各个领域的学术和技术做了一次全面总结。在此基础上,它以科学为旗帜,向上层建筑全面进攻,横扫一切与封建制度共生的旧传统、旧观念、旧文化。这表明

A.现实主义文学开始兴起B.自然科学影响启蒙运动

C.科学成为启蒙思想核心D.法国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29.几乎法国所有的启蒙学者都推崇中国文化,他们赞颂中国自尧舜以来的政治制度,是实现了“政治与道德的结合”,用以抨击封建专制制度。伏尔泰认为,中国文化的发现对思想界来说,同哥伦布在自然界的发现是同等重要的大事。说明了

A.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了法国启蒙思想 B.启蒙思想家借中国文化宣扬人文主义

C.中国文化成为法国反封建的思想武器 D.启蒙思想家借中国文化构建理性王国

30.18世纪以来,法国启蒙思想家直接追求政治上的自由主义,而德国启蒙思想家则把自己的理想和意识伪装成超现实的精神追求,这归根结底是由于德国

A.受到严重影响B.俾斯麦推行铁血政策

C.近代经济成分比例尚小D.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

31.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代表作《明夷待访录》,比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还要早近一百年,有人称它为“另一部《人权宣言》”。这两部著作所反映的主要共同点是

A.反对封建礼教、强调人人生而平等 B.构建未来资本主义政权组织形式

C.批判君主专制、保证人民基本权利 D.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32.在卢梭看来,不存在彻底的民主制,完美的民主制政府不适合人类,选举产生的贵族制政府,是相对较好的政府。这表明卢梭

A.致力于消灭社会的不平等 B.正视公民在政治素养上的差距

C.基本背离了启蒙运动宗旨 D.并未提出“主权在民”的思想

二、材料解析题:每题26分,共52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传统治国方略凝聚着中西方古代哲人的政治智慧,它为现代人留下了诸多思考和启迪。

材料一孔子认为“天生德于予”,提倡德治。德治要求道德极为高尚的“圣人”治理国家,达到“修己以安百姓”的理想目标。孟子也主张统治者施行“仁政”,推行道德教化,让老百姓过上富足生活。与孔孟相比,荀子虽然更多关注人性中恶的一面,但他认为可以利用礼义教化和法律来改变人的恶性。韩非子则认为“好利恶害,人之情也”,因此提出“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

材料二柏拉图早年把人的天赋善性看成政治的基础。主张靠“集权力与智慧于一身”的哲学王推行贤人政治来维护城邦制度,将“最高尚、最公正的东西”施于公民。从人性自私论出发,亚里士多德主张法治,因为法治一方面可以抑制人的性恶,另一方面又能促使人向善的方向发展,因为法律的精神是“善”的,即法律应是合乎正义的。政治团体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至善,其采取的途径主要是靠法治,其次是教育。在城邦中,中产阶级比任何其他阶级都较为稳定,因此,只有以他们为基础建立的政体才是符合“中庸之道”的最好的政体。

——均摘编自崔永东《中西法律文化比较》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西方治国方略产生的背景。(12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中西方治国方略的异同。(14分)

34.(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制达到高峰,平等的概念被用于政治领域,公民不分贫富和出身均有参与政治生活的同等权利。后来,平等观念随着罗马法的实施而传播开来。西塞罗在《论》中进一步论述道:“真正的法律乃是正确的理性,与自然相吻合……它是惟一的法律……对所有的人是共同的、如同教师和统帅的神”;“既然法律是公民联盟的纽带,由法律确定的权利是平等的,那么当公民的地位不相同时……作为同一个国家的公民起码应该在权利方面是相互平等的。

——摘自西塞罗《论》、王乐理《美德与国家》

材料二卢梭作为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杰出代表,他是平等权利最重要的辩护者。卢梭认为,“在自然状态中,不平等几乎是不存在的”。“每个人都生而自由、平等,他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才会转让自己的自由。”他把不平等视为人类社会一切邪恶的根源,因为正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的出现,导致了人对人的依附与奴役。卢梭认为根据社会契约建立共同体,并消除不平等,这种社会契约“以道德的和法律的平等来代替自然所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身体上的不平等;从而,人们尽可能在力量和才智上不平等,但是由于约定并根据权利,他们却是人人平等的”。

——郑慧《中西平等思想的历史演进与差异》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和罗马平等观念的异同,并分析两者共同的历史意义。(12分)(2)概括材料二中卢梭关于平等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平等观提出的历史背景。(14分)

高三第5次周练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D

2、B

3、C

4、A

5、C

6、B

7、C

8、C

9、A 10、C

11、C 12、D 13、D 14、B 15、A 16、B 17、B 18、D 19、C 20、B

21、B 22、A 23、D 24、B 25、B 26、C 27、B 28、B 29、D 30、C

31、C 32、B

二、材料解析题:每题26分,共52分。

33.(1)中国:传统政治秩序瓦解;百家争鸣;生产力发展,新的生产关系形成;战国时期的变法树立了法律权威。(任1点2分,共6分。)

西方:城邦制度的衰落;民主制度下各种活跃;奴隶制工商业繁荣。(每点2分,共6分。)

(2)相同点:以人性为依据;注重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法律要合乎道德);注重教育;主张“中庸之道”,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每点2分,共8分。)

不同点:中国德治追求目标是道德人格、富民利民及对等级制度的维护,西方德治的目标是追求正义与平等;(2分)中国对“圣人”的要求更注重道德色彩,西方对“哲学王”的要求更注重知性色彩(2分);中国更注重法律的工具性价值(为统治者服务,是统治工具),西方法律强调维护公民权利(为追求正义)。(2分)34.(1)同都强调公民具有平等的权利。(2分)

异:雅典侧重于公民政治权利的平等,罗马侧重于公民法律权利的平等。(4分)

意义:这种公民平等的思想是对雅典主义政治和罗马法律实践的理论概括与升华,对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产生深远影响,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6分)

(2)观点:人生而平等;根据社会契约的确立道德和法律的平等。(4分)

背景:资产主义经济的发展(2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4分);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思想发展(2分);继承发展古希腊罗马平等思想(2分)。

河北省保定市高阳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周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高阳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周练历史试题 1.按清政府的规定,完粮纳税必须用白银,19世纪30年代末较20年代初农民同是交纳一两白银,而实际上要多卖60%的粮食,其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政治腐败,贪污成风 B.清政府国库空虚,不断加重赋税 C.小农经济破产,物价动荡 D.白银大量外流,源于鸦片走私 2.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将永远地铭刻在中国人民心中。下列纪念碑或碑刻所承载的历史事件,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是() 人民英雄纪念碑虎门销烟浮雕三元里人民抗英纪念碑 A.抵制商品经济 B.反对外来侵略 C.反对封建统治 D.维护封建经济 3.下列图示能正确反映中法《黄埔条约》内容与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内容关系的是 4.依据相关条约,法国传教士不失时机地在天津建造了望海楼教堂(右 图),这是近代天主教传入天津后建造的第一座教堂。请判断该教堂最早 应建造于下列哪一条约签订后() A.《望厦条约》B.《黄埔条约》 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 5.翻开中国《现代汉语词典》,里面带“洋”字的词语很多,如“洋装”、“洋油”“洋钉”等。从中得到的结论中错误的是: A.洋货曾充斥中国的市场 B.洋货的涌入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C.洋货的涌入对中国的经济只有“破坏”作用 D.洋货的涌入对中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6.农村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着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进程。鸦片战争以后,清朝农业的发展趋势不包括: A.农业生产商品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B.“男耕女织”生产模式被彻底毁灭 C.一些农民破产,离开农村进入工厂做工 D.中国的丝、茶等农、副、土、特产品的生产日益殖民地化 7.阅读《中国土特产品出口统计表》,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下来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时间茶叶生丝 鸦片战争前5000(年平均值)5000(年平均值) 1846年7010 13220 1850年8919 23040

河南省洛阳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五次周练试题实验班

河南省洛阳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五次周练试题(实验班) 1、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是外界环境相对稳定 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内环境稳态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实现的 D.细胞外液渗透压的 90%以上来源于 Na+和 Cl? 2、图中甲、乙、丙、丁表示人体体液的各种成分及其相互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人体内含量最多的是乙,O2浓度最高的是乙 B.营养不良时,甲的含量会增多,乙的含量会减少 C.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为甲和乙 D.淋巴细胞只分布在丁中 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pH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肺气肿患者会因呼吸不畅,致使血浆的pH升高 B.人体绝大多数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离不开内环境 C.内环境的pH保持相对稳定与Na+和Cl-等无机盐有关 D.细胞向内环境释放的有机物,将不会再进入细胞 4、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③分别代表血液、淋巴和组织液,它们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 B.大量乳酸进入①后,马上被稀释或被彻底分解

C.正常情况下,①~③的成分保持不变,与神经—体液调节有关 D.当人体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①③等处的渗透压会下降 5、早餐吃面条或米粉时,很多人有在汤中加少许陈醋的习惯,他们认为“醋可以软化血管”,可减少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下列评价中,错误的是() A.目前没有有力证据表明“醋可以软化血管” B.醋吸收后,可以使内环境的pH略微下降,对血管有一定的软化作用 C.内环境能维持相对稳定,在汤中加少许陈醋,不能改变内环境的酸碱度,也无法软化血管 D.醋只是一种食品添加剂,不宜多吃 6、在连续恒速给药(如静脉输注)的过程中血药浓度会逐渐增高,一段时间后可达稳定而有效的血药浓度,此时药物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达到平衡,这时的血药浓度称为稳态血药浓度。结合相关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稳态是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维持相对稳定状态,注射药物一般不影响稳态 B.注射量相同的情况下,静脉注射比肌肉注射会使药物更快达到全身各部位 C.理想的给药剂量应使稳态血药浓度维持在最小中毒浓度与最小有效浓度之间 D.当治疗效果不满意或发生不良反应时,可通过测定稳态血药浓度对给药剂量加以调整 7、血浆渗透压可分为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血浆渗透压主要与胶体渗透压有关 B.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可使血浆渗透压上升 C.正常机体内血浆渗透压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D.某种疾病导致人体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可引起组织水肿 8、下图表示正常人分别快速饮用1 L清水、1 L生理盐水后排尿量和血浆渗透压的变化情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河南省洛阳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五次周练试题

河南省洛阳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五次周练试题 一、选择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西周时期统治者提出“礼乐刑政”综合为治的立法原则,主张通过“政的划一、刑的强制、礼的规范、乐的感染”,实现“同一民心”,成就“王道”“治道”。由此可见 A.礼乐的重要性超过了刑政B.传统文化决定政治影响力 C.春秋战国时期得以实施D.以礼入法具备历史渊源 2.春秋时期,孔子认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战国时期,孟子进一步补充道:“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由此可见,先秦儒学 A.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B.追求人与社会的和谐 C.体现出强烈的入仕情怀D.形成君权神授的理论 3.先秦时期,外交“辞令”的发展经历了由群策群力到个人随机应变的发展过程,甚至出现了专供辩士们学习与取用的虚拟游说文辞资料。这反映了先秦时期 A.社会转型的大趋势B.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C.各国交往日益频繁D.诸侯之间征伐不断 4.《孟子梁惠王上》:“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认为有恒产者有恒心,主张保护生产者利益,让他们安居乐业的主旨是 A.为实现仁政奠定物质基础 B.反映人民的利益诉求 C.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D.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 5.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现在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以为,大多数人都不能完全消除兽欲,即使是最好的人也难免在执政时因情感而引起偏差,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由此可见 A.两者都肯定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B.两者都限制了君主的权力 C.两者法治思想都具有理性色彩 D.两者都注重对人民的管理 6.百家争鸣时期,农家钟情于神农时代,道家以黄帝传人自居,儒家喜欢尧舜禅让和周公礼乐,墨家崇拜夏禹治水的实干精神。这反映出诸子百家 A.根据各自理论需要而改造古代的历史B.从古人身上寻找理想社会的设计方案 C.形成较为完整的道德理想和行为准则D.代表了社会不同阶层的共同理想追求 7.董仲舒认为“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所以君主应当使“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使喜怒必当义而出”,“使德之厚于刑也,如阳之多于阴也”。这一思想 A.蕴含了一定的辩证意识 B.完全突破了先秦儒学的范畴 C.有利于约束君主的行为 D.科学阐述了天人互渗的关系 8.为适应汉武帝强化权威的需要,儒家公羊学派以《春秋》“君亲无将,将而必诛”,主张对谋反的淮南王进行诛杀,后又以“大复仇”思想为汉武帝出击匈奴提供理论依据。但公羊学派坚决反对盐铁专营政策,甚至以天降异象为由,认为汉朝气数已尽,要求皇帝“求索贤人,禅以帝位”。据此可知汉代儒学 A.开始成为政治附庸 B.政治诉求过于理想化 C.积极干预现实政治D.宣扬天人感应的学说 9.公元前122年,武帝在郊祭时获白麟,终借此对武帝称颂,将武帝获白麟认为是祥瑞,是国家统一的征兆。公元前116年,武帝得宝鼎,吾丘寿王以此赞扬武帝“恢廓祖业,功德愈盛,天瑞并至,珍祥毕见”。这些现象主要体现了 A.天人感应的施政理念B.春秋大一统的哲学观 C.君权神授加强皇权的思想D.敬天保民的封建迷信理念 10.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因具有使人们排遣苦闷、消弭死亡恐惧的作用而繁荣,但佛教徒主张佛法的“六度”与儒学的“五常”名异实同。梁代僧人顺更讲,“释氏(释迦牟尼)之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妻和柔。”这反映了 A.传统的价值观逐渐变异B.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C.佛教主动适应社会需要D.三教合流的趋势已出现 11.有学者认为,王阳明“致良知”“知行合一”等主张,摆脱了长期的文字训练和经典阅读,是一种简单直截、当下即是的工夫,所以能够引发中下层老百姓的极大兴趣。这主要说明王阳明的“心学” A.其核心思想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B.只对当时的中下层老百姓产生了影响 C.在当时起到了一定的思想变革的作用 D.直接推动了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发展 12.与朱熹、王阳明的“格物致知”不同的是,泰州学派代表人物王艮认为:格物致知无非就是说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个人身体是根本,而家国天下是枝节,并开始大谈“百姓日用就是道”。这一思想 A.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B.蕴含近代民主启蒙思想 C.凸显“家国一体”观念D.顺应工商市民利益要求 13.两宋时期,从百姓人家到士大夫家庭甚至皇室,妇女改嫁的现象比较普遍。法律上没有限制女性改嫁的条文,社会风气也不以再嫁为耻。由此可知当时 A.妇女地位明显提高B.追求幸福成为潮流 C.市民阶层日益壮大D.程朱理学影响有限 14.宋之后的学者既不讲出世,亦不在狭义的门第观念上面来讲功业、礼教。他们要找出一个比较更接近平民

河南省洛阳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周练地理试题(解析版)

洛阳一高2020-2021第一学期高三地理第5次周测 一、单选题(30*2=60分) 《桃花源记》中描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桃花源”的地形最可能是 A.山间峡谷B.山前平原C.山间盆地D.平缓高原 2.“桃花源”环境与下列因素紧密相关的是 A.地理位置B.灌溉系统C.农业科技D.水力资源 下表为2016年两个不同日期我国甲、乙两城市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的观测数据。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3.甲城与乙城的纬度差约为 A.7°B.8°C.9°D.10° 4.M日期最可能为 A.1月22日B.2月22日C.4月22日D.5月22日 5.天文辐射是指到达地球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主要决定于日地距离、太阳高度角和

白昼长度。下列选项中,天文辐射最少的是 A.10月22日的甲城B.M日期的甲城C.10月22日的乙城D.M日期的乙城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学习 “地球运动”内容时,选择学校附近 开阔平坦的地方用指南针、量角器等 进行研学实践活动。某日11时20分 (北京时间)测得的正午太阳高度和 夜晚测得的北极星高度(量角器方位固定不变)如图所示。还观测到,这一天过后,同一时刻、同一地点测量学生的身影稍变长。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6.根据活动情况记录可判断,观测地点位于 A.塔里木盆地B.云贵高原C.华北D.东北 7.观测日期为当地的 A.春分日B.夏至日C.秋分日D.冬至日 下图是某地气温垂直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8.甲、乙、丙、丁四图中最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是 A.甲B.乙C.丙D.丁 9.若该地气温由甲逐渐演变到丁,则造成气温垂直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①台风过境②晴朗无云的夜晚③冷空气南下④热带海洋气团影响

2021年高一上学期周练(11.11)历史试题 含答案

2021年高一上学期周练(11.11)历史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甲午战后,英国人赫德评论说:“日本根本是没有什么正义可言的,正义完全在中国方面。我不相信单靠正义可以成事,就像我相信单拿一根筷子不能吃饭那样,我们必须要有第二只筷子——实力。但是中国人却认为自己有充分的正义,并且期望它来制服日本的铁拳,这想法未免太天真了。”作者想要说的是 A.国际关系中实力和正义同等重要 B.甲午战争对中国而言是正义的 C.日本的“铁拳”比中国的正义更实际 D.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必然性 2.郭廷以先生在《近代中国的变局》中指出“……无洋不反,凡外皆仇,以中国(实际上是以华北.东北,甚至是以京津一隅)对抗各国,致成了一个小型的‘世界大战’。”材料所述事件是指 A.九一八事变 B.义和团运动 C.甲午战争 D.卢沟桥事变 3.晚清著名外交家郭篙煮在对外交往中不卑不亢,分寸合度,处理外交事务合乎国际惯例,英人称之为“所见东方最有教养者”。然而国内不断有人攻击他:“此……汉奸之人,我必不能容”“有二心于英国,想对英国称臣”等等,迫使郭篙煮辞职。这说明 A.部分官员仍然固守天朝上国的观念 B.清朝官场相互倾轧的现象十分严重

C.与敌国打交道的官员通常受到垢病 D.道德绑架开始成为有效的攻击手段 4.《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人欣喜若狂,“人们纷纷谈论我们这次可是一举而要为全世界三分之一人口的需要效劳了”。然而,“假想市场的美景冲昏了商人的头脑,使他们看不见障碍”。英国人之所以估计过于乐观,是因为 A.受到过去的殖民“经验”的蒙蔽 B.忽视了中国自然经济的排斥力量 C.忽视了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的决心 D.认为中国人乐意接受他们的效劳 5.近代学者杜亚泉指出,甲午以后国论一变,喷喷言政法者日众。……且吾更有说焉,设使吾国之士,皆热心于政治之为,在下则疾声狂呼,赤手无所展布,终老而成一不生产之人物;在朝则冲突竞争,至不可终日,果如是,亦毋宁降格以求,潜心实际,熟习技能,各服高等之职业,犹为不败之基础也。他认为 A.政治变革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B.发展经济重于革新政治 C.政治改良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D.普及职业教育是救国之本 6.1875年8月,清政府任命郭嵩焘(中国首位驻外使节)为驻英公使的消息传开后,有人编出一副对联:“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湖南士绅提出要开除他的省籍。这表明当时 A.清政府屈辱外交不得人心 B.民族矛盾尖锐,民族意识觉醒 C.思想观念阻碍近代化进程 D.国人强烈反对屈辱外交 7.《(1898年)新政始基》中说,此战实际上是分界线,“未之战也,千人醉而一人醒”,但是“一战而人皆醒矣,一战而人皆明矣”。材料中的“战”() A是西方联合侵华的开端 B拓展了列强的侵华途径 C使清廷沦为洋人的傀儡 D民主共和意识成为主流 8.1844年,大臣耆英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这表明耆英主张() A对外妥协以换取和平局面 B全面学习西方国家外交礼仪 C废除天朝上国的外交规制 D对外交往应变革“夷夏”礼仪 9.恩格斯曾提出:“不管这次战争的直接后果如何,有一点事必不可免的;古老中国整个传统的经济体系将完全崩溃……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从而把那种可以养活这亿万人口的旧体系完全摧毁。”据此,恩格斯认为()

高三5月第一次周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1.西周平息以原殷商遗民为主的武庚叛乱后,周公把原商王畿的一部分封给原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让他建立了宋国统治殷商遗民。这个事件可以说明 A.分封制目的在于维护社会稳定B.西周时期宗法制渐趋衰落 C.诸侯纷争有利于百家争鸣的出现D.周公畏惧商纣王的势力 2.汉唐制定的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缓解 C.自耕农逐渐衰退D.土地兼并得以缓和 3.黄宗羲评价某先贤说:“先生之学,……出入于佛、老者久矣。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该先贤是 A.老子B.荀子C.朱熹D.王阳明 4.皮锡瑞在《师伏堂未刊日记(1897—1898)》中写到:“中国重君权,尊国制。猝言变革,人(必)骇怪,故必先言孔子改制,以为大圣人(有)此微言大义,然后能持其说。”该想法 A.导致了尊孔复古的逆流 B.着眼于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C.有利于维新思想的传播 D.动摇了封建思想统治地位 5.古代中国历史撰写传统,有以“狩猎”来指代君王出逃。据此推断,与近代著作《庚子西狩丛谈》记载的内容紧密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B.甲午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辛亥革命 6.抗战爆发后,南京国民政府组织大批东南沿海厂矿迁移至西南大后方。这在当时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A.平衡了东西部经济发展格局B.便利了官僚资本控制经济 C.奠定了中国持久抗战的基础D.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7.1953年中共长治市委宣传部普选传单:“旧社会,太可恨,不把妇女来当人!新社会,大改变,男女都有平等权。积极参加大普选,认真行使民主权。”这主要是为了 A.宣示新中国与旧社会的区别B.准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进行民主训练实践新民主主义D.解放妇女建立男女平等新社会

河南省内乡县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7月第二次周周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河南省示范性高中内乡高中2022届高三历史限时练(2) 一、选择题 1.在此前贵族的权力斗争中,失败一方要么被消灭,要么被没收财产后驱逐出境。而陶片放逐法的实施,一方面是通过温和而适当的手段,将少数反对派赶出雅典;另一方面又不至于严重影响反对派的家庭和财产。材料意在强调陶片放逐法 A.有利于城邦政治的稳定 B.能避免僭主政治的出现 C.保证了公民参政的权利 D.确保了公民政治的效率 2. 古希腊宗教没有圣书和教义,大量的宗教活动以节日庆典的形式进行,并通过城邦历法固定下来。在这些宗教仪式中,城邦确定参加者的范围,并为仪式提供资金支持。由此推知,古希腊的宗教活动 A. 强化公民的城邦认同 B. 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C. 缺乏共同的精神信仰 D. 调节人们的生活节奏 3.有学者指出:参与政治要花费时间,有些雅典人能从事政治至少部分原因在于这部分人的谋生压力不如多数人那么大。如果没有奴隶和外来剥削,雅典民主政治是否还能起作用是一个问题。该观点强调雅典 A.民主制建立在不平等基础之上 B.所有人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 C.直接民主容易导致多数人暴政 D.仍由氏族贵族垄断民主政治 4.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法学家通常“不事政治”,罗马帝国执政者初期授予法学家以解答权,后来罗马帝国皇帝哈德良组建有法学家参与的君主顾问委员会,协助起草谕令,法学家成为官僚集团的组成部分。这一变化 A.有助于罗马政体转变为帝制 B.增强了罗马帝国立法专业性 C.表明了万民法以私法为核心 D.扩大了罗马法的社会基础 5.1215年颁布的《大宪章》规定协商是国王必须遵守的基本政治原则。1256年出台的《牛津条约》使得议会有了个新的政治功能,该功能是专门用来限制王权而进行的协商对话功能。1266年“西蒙国会”第一次让骑士代表和市民代表出席会议,使大会议的协商主体扩大到社会各阶层。这一变化过程 A.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开始确立 B.最终实现英国现代普选权 C.为英国君主立宪制奠定历史基础 D.为英国发生工业革命奠基 6.《1832年改革法案》:“宜剥夺许多微不足道的选区产生议员之权利…凡成年男性…或为任一较大的产业代管;其净年值除缴纳该项土地之一切租税及费用外,不少于10磅者,即有权参加选举其本区代表。"这一改革 A.通过财产限制维护贵族利益B.使工业资产阶级逐渐控制议会 C.使工人阶级利益完全被忽视D.导致英国国王逐渐统而不治 7.某学者指出:“英国立宪主义在保留革命精神的同时,也汲取了英伦政治传统里崇尚调和、宽容、妥协的精神。兼顾了自由与秩序之间的平衡,从而创造性地解决了革命与制宪的二元张力性的对峙,并把君主的专断权力放到了议会为主体的不成文的宪法的笼子里。”这反映君主立宪制为 A.英国开创温和方式实现制度剧变模式 B.社会转型提供了有效的政治经验 C.专制王权挑战英国历史文化埋下隐患 D.英国避免了任何形式的暴力内战 8. 费城制宪会议上,“宪法之父”麦迪逊说:“制宪者所要考虑的问题……困难在于将少的稳定与政府的能力和不可侵犯的自由以及对共和政体的关注结合起来”。为此1787年宪法 A. 规定总统对国会负责 B. 强调地方必须服从中央 C. 保障两党交替执政 D. 确立联邦制和分权制衡 9.“南北战争有利于全国经济的一体化发展,确立了所有美国公民首先是美国的国家公民,其次才是各州公民的原则。松散的联邦变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统一的国家,战争考验了联邦政府非常时期维护国家统一和民主体制的能力。”材料表明南北战争

河南省洛阳市六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历史试卷

2022- -2023学年高三月考卷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每题2分,共70分) 1.西周建立后.用人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来邦国的地城内,大最分封间姓兄弟或姻娃、亲信建立诸候国,这样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这表明,西周分封制 C.体现了中央集权趋势 2.周代分封制是“本大而未小”,“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舰”:这反映西周 A.国家地方自治政权已经普遍建立. D.受封诸侯有“以供王职”等义务 3.春秋时期周室衰微,诸侯争霸。写史本应直笔“纪事”,孔子则曲笔作《春秋》以“讲礼”,惩恶扬善,使“乱臣贼子惧”。故孔子日:“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梁启超也认为《春秋》“只能作经读,不能作史读”。这是因为孔子著《春秋》. A.严重背离客观历史事实. 4.自先秦以来,中国统治者自称为“华夏”,而把周边邻近地区的其他民族或部族称为“蛮”“夷”“狄”“戎”等。在华夷体系之中,中国一般不干预落属国的内部事务,也不要求获取经济利益。此现象 A.维护了周边环境稳定: 5.有学者提出,“大都无城墙”是汉代以前中国古代都城的主流形态。安阳殷墟、西周王都镐京、秦朝都城咸阳的考古遗迹中均未发现外郭城墙。对此现象的合理解释是当时 6.秦汉以后,嫡长子继承原则被运用到皇位继承和一般地主家产分配之中,但没有西周宗法制严格;在东汉豪族地主的田庄内,庄主“振赡穷乏,务施九族,自亲者始”对同宗贫困而死者则纠合宗人合族收葬;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垄断政权,“谱学”大兴。这反映了 7.如表为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至太初年间(公元前104年一公元前101年)汉武帝分封的部分侯国(据《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编制),据此可知 D.'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加剧 8.西汉末期,王荞将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政为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并称"“三公。东汉建立后,一切官僚机构的名称都恢复西汉旧制,唯有三公”遵从王莽的改变。建武十七年(公元51年) ,光武帝又去掉“三公”前面的“大”字,增设将军,使其地位和“三公”相等。 这反映出东汉初期 9.《汉斗书5》记载:“是时征伐四夷,开置边郡,军旅数发,内改制度,朝廷多事……上令(严)助等与大臣辩论,中(天子之宾客)外(公卿大夫)相应以义理之文,大臣数谢。”该记载可以印证汉武帝时期采取了 B.内外朝制度 10.秦汉至明清的地方监察官可分为两个类型:一是在地方行政官府内置监察官,二是在地方行政官府以外另设较大的监察区和专职监察官。下列属于后者的是 D、刺史 11.魏晋南北朝时期,民众心理状态呈现出生存的困窘与无奈、死亡恐惧下的心灵皈依、文化碰撞的冲突动荡以及传统颠覆后的信仰多元化等特点。他们的宗教活动主要有四个方面:造像、写经、祭祀以及慈善活动。这说明当时 12.两宋时期,政府奉行“依资序迁”的官僚选人原则,重视对人事管理、财务审计、考察磨勘等诸多事务的复核。士大夫们对于政府行政运作程序及内容密切关注。据此可知,两宋

河南省洛阳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洛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中三年级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 分、考试时间90 分钟。 据第I卷(选择题,共48 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号场号、座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等案,不能答在试题券上。 3.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8分) 1.商代官吏大多是以王室为中心的贵族,他们有的是“旧邦"的首领,而更多的是王室近亲建立的新宗,这些新旧贵族,有的受封在外地建成侯伯之国,有的在王室担任各级官职。这说明商代 A.通过分封制开发了边疆地区 B.建立完备的中央官僚体系 C.已形成天下共主的政治格局 D.利用宗法关系来维护统治 2.汉初,选官的重要途径“任子”.指的是二千石以上的高官任职三年以上可保举子弟一人为后备官吏,汉武帝时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合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考核合格者任以官职,并成为制度,这一变化 A.推动了儒学政治地位的提高 B.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C.防止了官僚门阀集团的形成 D.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3.唐朝中期以前,政府主要依靠各级官吏来维护市场交易秩序,之后,官府还利用牙人(买卖双方的中间人),行会等来协助官府执行相关政策。这反映了唐朝 A.城市中坊市的界限已打破 B.城市商品经济警荣发展 C.政府对市场管理日益强化 D.运用各种手段管理经济 4.北宋建立以后,人口增长迅速,据统计.公元989 至1110 年,北宋全国户数从650万增长到2088万,按每户5口人推算,实际人口应当超过1亿,北宋人口的迅速增长 A.带动了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 B.造成人地矛盾日益激化 C.得益干传统农业的突出发展 D.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2021-2022学年河南省洛阳市第五十九中学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2021-2022学年河南省洛阳市第五十九中学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1.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为政以德,法家主张以法治国,道家要求“无为而治”,墨家希望选贤任能。他们都 A.力图确立自身的正统地位B.彻底否定三代的治国理念 C.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制度D.希望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 2. 《中华文化史》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代表“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的人物分别是 A.孟子和韩非子B.老子和韩非子C.孔子和老子D.孔子和墨子 3.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使心不乱……为无为,则无不治”。这段话反映思想家的主张是() A.无为而治B.小国寡民C.朴素的辩证法D.崇尚自然 4. 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应予以改革,强调治理天下成功的标准应当是广大百姓的快乐与否。由此可知,当时中国 A.儒学统治地位已动摇 B.儒学出现了趋时更新 C.正在酝酿着社会转型 D.君主专制逐渐被削弱 5. 王阳明在解释《大学》时认为,所谓“修身”,即“为善去恶”,必其心先欲为善去恶,故《大学》谓“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这表明王阳明 A.注重人的内心修养B.强调修心重在修身 C.恪守儒家礼仪道德D.认为除恶既是扬善 6. 孟子讲“觉”,佛教讲“悟”,程颢、程颐兄弟则将二者圆通。北宋僧人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佛教“亦有意于天下国家矣,何尝不存其君臣父子”。这反映出北宋() A.儒学统治地位动摇B.儒学与佛教的融合 C.理学成为官方哲学D.阳明心学影响深远 7. 北宋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明末清初顾炎武说:“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两者共同反映了 A.维护封建统治的使命感B.继承传统儒学的教育观 C.弘扬为国为民的责任感D.追求个人名誉的荣辱观 8. 在明清之际出现了反对君主专制的进步思想,根本原因是

河南省洛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河南省洛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 春秋时期“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开始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这一现象 A.促进了官僚政治的产生B.加速分封制的解体 C.催生了新兴阶层的出现D.推动了文化的活跃 二、未知 2. 孔子认为“身正”是为政者的重要品质,“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韩非子主张立法者“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这表明二者都 A.主张以德治国B.倡导规范统治者的行为 C.主张限制君权D.竭力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三、单选题 3. 战国末期,荀子曾将当时的各种学说一一驳斥,认为战国混乱的原因之一是“百家异说",要社会安定就要做到“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荀子的主张A.意在突出儒家的地位B.奠定了法家的思想基础 C.顺应政治发展的潮流D.改变了社会动荡的局面 4. 汉代名臣黄霸在任职颍川太守期间“力行教化而后诛罚”。治颍川八年“田者让畔,道不拾遗,养视鳏寡,赡助贫穷,狱或八年亡重罪囚”。据此可知,汉代 A.社会治理渗透德治教化思想B.确立了礼法结合的治国理念 C.地方治理形成了统一的标准D.社会道德伦理水平普遍提高 四、未知

5. 西汉中期后,一遇到重大灾害,皇帝往往主动要求官员大胆批评自己的施政方针,官员则响应号召,上书揭露政治上的一些弊端。出现这种现象表明 A.君主专制受到严重制约B.政府决策更加科学 C.新儒学已成为正统思想D.统治思想日趋开放 五、单选题 6. 唐太宗因推行仁政被时人称道。宋儒却说唐太宗“三纲不正”,有夷狄之风,无父子、君臣、夫妇之道,埋下了后来藩镇割据和权臣跋扈的种子,并导致了五代之乱这种变化反映 A.士人反思藩镇割据的根源B.儒学价值标准发生转变 C.理学家力求强化纲常伦理D.民族融合冲击传统观念 7. 明清时期,徽州家谱、方志和文人笔记等文献对徽商经营中的各种义行及致富后如何报效家族、乡里和国家多有记载。各类“儒行”“义举”成为徽州民间评判商人德行的一个重要指标。该现象 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正统性B.体现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C.背离了统治阶级意识形态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 六、未知 8. 尚代出现了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名称,周代出现了八个节气名称,汉武帝制定《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这说明中国古代节气的划分 A.体现国家统治者的意志B.历经长期实践而不断完善 C.与封建王朝的更替同步D.源于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9.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共92篇,涉及饮食烹饪的内容占二十五篇,包括造曲、酿酒、制盐、做酱、造醋、做豆豉、敝乳酪、做菜肴和点心等。据此可知,《齐民要术》 A.反映了北朝人民的富裕生活B.体现了古代科技的实用性 C.是古代工艺技术著作的代表D.是古代农学的集大成著作 七、单选题

河南省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

河南省洛阳市第一中学学校2022-2023高一下学期 历史3月份月考试卷卷二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框。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4.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选择题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 A.长子继承制B.分封制 C.中央集权制D.嫡长子继承制 2.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当商之末而周之文、武亦称王,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为改变这种状况,周初统治者实行了() A.王位世袭制B.分封制 C.嫡长子继承制D.郡县制 3.春秋时期,大国打出“尊王”的旗号争夺霸主地位,挟天子以号令其他诸侯;战国时期,诸侯不再尊崇周天子,自行称王并互相攻伐兼并。这反映出当时() A.统一趋势逐渐增强B.中央集权日趋瓦解 C.贵族政治业已崩塌D.宗法原则受到冲击 4.据《春秋左传》记载,春秋时期,国与国间种种来往,仍多少遵守着周公所定封建制度下的一切礼文来维系。此种礼文,在当时乃为霸业所屏(凭).这表明当时()A.周礼具有国与国交往公法的性质 B.周礼对诸侯国仍具有很强的约束力 C.周礼已沦为各国玩弄权术的工具 D.尊崇周礼是诸侯国称霸的决定因素 5.如图为两种不同的养马方式,图一是散养,图二是厩养。两者相比,后者的优势主要在

2021-2022学年河南省洛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洛阳市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共6页,共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注意事项: 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考古学家通过比较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出土文物发现,两者都有玉质礼器牙璋,在陶器方面都有封口盂、敞口觚、高柄豆,尤其是镶嵌绿松石的铜牌饰只见于三星堆和二里头。据此可知,该时期 A.已出现跨区域文化交流 B.呈现了多元一体的发展特点 C.南北文化发展渐趋一致 D.古蜀地区积极学习中原文化 2.“由是天子之尊,非复(不仅是)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材料反映的周代政治制度是 A.王位世袭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礼乐制度 3.春秋战国时期,吴、越、楚、秦被视为蛮夷之国。《史记》认为这些蛮夷之国的诸侯王与黄帝有着血缘关系,都是黄帝的后代。《史记》的这一记载体现了司马迁 A.华夷有别的观念 B.家国一体的史学观点

C.一体多元的思想 D.华夏同源共祖的观念 4.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其主要职责在于统辖西域诸国,管理屯田,颁行朝廷号令,诸国有乱可以发兵征讨。这表明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A.权力过大容易形成割据势力 B.确保了丝绸之路畅通 C.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流融合 D.加强了对西域的治理 5.由于东汉后期世家豪族势力的不断膨胀,察举征辟制的弊端逐渐显露。曹魏时期改为实行九品中正制,并规定中正官由中央委任。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的实行A.极大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抑制了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D.使选官制度更加公平 6.公元623年,药师惠日等人自中国返回日本后上奏天皇:“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须常达。”之后,药师惠日等被起用为第一批遣唐使,后来,陆续来唐的遣唐使多达十余批。这一时期日本派遣大批遣唐使来华,主要是学习唐代 A.变化创新的政治制度 B.辉煌灿烂的文学艺术 C.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 D.融合创新的理学思想 7.中国古代的某位思想家,重视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他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人人心。这位思想家是 A.董仲舒 B.张载 C.朱熹 D.王阳明 8.下表为《宋史》列传中部分人物的出身一览表。据此可知,北宋

2022-2023学年河南省洛阳市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2-2023学年河南省洛阳市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 1. 在世界古代文明中,古巴比伦王国建立了君主专制下的法制型政治,古代埃及采用了绝对的神权政治,古代印度出现了等级严格的种姓制度,古代中国实行了以血缘亲疏为纽带的宗法制度。这说明() A. 血缘等级制是古代文明的共性 B. 地理环境决定了政体的差异 C. 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交流融合 D. 古代文明呈现明显多元特征 2. 波斯帝国继承了西亚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地方实行行省制,行省总督和军事长官相互监督和制约;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和税收系统,由波斯人担任最重要的职务。这些措施() A. 促进了封建经济的繁荣 B. 使其成为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 C. 适应了帝国统治的需要 D. 旨在推动波斯文化和当地文化的交融 3. 中古时期的西欧,当王权与教权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双方主要从保护自己利益的角度而非取代或推翻对方的角度出发,采取谈判、法庭斗争、货币赎买、甚至战争威胁等手段,使彼此达成妥协,建立一种新的权利义务关系。这反映了此时的西欧() A. 教权与王权二元并立 B. 封君封臣制度不断强化 C. 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 D. 近代民族国家开始形成 4. “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 阿拉伯帝国商业发达贸易繁荣 B. 阿拉伯人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C. 巴格达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城市 D. 奥斯曼帝国垄断了东西方贸易的商路 5. 中古时期,桑给巴尔、蒙巴萨和摩加迪沙兴起于东非沿海地区,对外贸易发达;西非的马里、桑海等国家信奉伊斯兰教,控制着重要商路,和阿拉伯人有密切的经济、文化往来。这说明,中古时期的非洲国家() A. 深受大西洋贸易的影响 B. 对外贸易促进了国家的发展 C. 宗教上都信奉伊斯兰教 D. 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十分落后

洛阳市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

洛阳市2022-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共8页,共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注意事项: 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48分) 1.商代对神的崇拜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们认为占卜、祭祀是与神灵沟通的有效手段,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这表明商代() A.贵族统治受到削弱 B.商王权力受到很大制约 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D.商王借此强化王权专制 2.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

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造成上述“分散性、松散性”的制度因素是() A.三公九卿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礼乐制度 3.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上述材料表明分封()A.进一步扩大周王室统治区域 B.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C.形成了等级森严的统治体系 D.使王位世袭制进一步发展完善 4.《礼记·乐记》云:“礼乐政刑,其极一也。”它表现在婚丧、祭祀等一系列活动上,要按规定的“礼仪”办事,等级不同的阶层所享受的“礼乐”待遇也是不同的。这些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A.稳定和巩固统治秩序 B.规范统治阶级的行为 C.团结和凝聚家族亲情 D.创设和谐的人际关系

2021-2022学年-有答案-河南省洛阳市某校九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

2021-2022学年河南省洛阳市某校九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每题2分,共40分。) 1. 古希腊学者希罗多德说过,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对这句话的最准确的理解是 () A.埃及奴隶制国家建立在尼罗河畔 B.古埃及人都饮用尼罗河水 C.尼罗河是古埃及人挖掘出来的 D.尼罗河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古埃及文明 2. 《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它来自() A.古埃及 B.古巴比伦 C.古印度 D.古代中国 3. 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用当地的黏土制成泥板,以带有三角形尖头的芦苇杆刻压在泥板上留下文字,该文字被称为() A.甲骨文 B.金文 C.象形文字 D.楔形文字 4. 下列对古代文明古国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四大文明古国都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 B.四大文明古国都孕育于大河流域 C.古代印度人创造了从0到9十个数字的计算方法 D.雅利安人是古印度的土著居民,他们创造了古老的印度文明 5. 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达到全盛,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雅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 A.陪审法庭 B.五百人议事会 C.最高法院 D.公民大会 6. 所有合法公民均可参加的大会是雅典实行直接民主制的具体体现,它每年要召开40次。它能运行的最重要的前提是() A.雅典城邦“小国寡民” B.雅典公民的参政热情 C.雅典城邦建立的津贴制度 D.必须参政的法律强制 7. 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是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雅典人认为,繁琐的辩论虽然延长了决策时间,却可避免鲁莽行事带来的灾难。材料中“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的人应是雅典的() A.所有居民 B.妇女 C.成年男性公民 D.外邦移民 8. 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了共和国。该年份属于公元前() A.6世纪末 B.6世纪初 C.5世纪初 D.5世纪末 9. 下列事件中,促使罗马共和国进一步衰落的是()

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清北园第六次能力达标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宜阳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清北园第六次能力达标检测 历史 一.单选题(共41小题,每小题2分,共82分) 1.早在先秦时期,铁犁牛耕已经出现,秦汉以来,又创造了犁壁,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朝发明的曲辕犁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特别适于土质黏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这说明() A.南方农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B.农业已经彻底摆脱了自然的束缚 C.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已确立D.生产工具的革新推动了农业发展 2.从前习惯于做农活的人们很快明白季节、日出日落和气候波动不再决定劳动日程了,相反,钟表、车间和机器创造了新的劳动节奏。工人一般每天工作13至14小时,在一整天里,工人的步伐都要跟上机器单调的运转,打个盹或是和同伴说句话都不行。这一变化()A.有利于优化手工工场的管理B.反映人类劳作方式的重大变革 C.表明传统的农业已不复存在D.导致人们逐渐摆脱了体力劳动 3.如表所示为魏晋南北朝时期设置的管理养牛的.官职。这些官职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C.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D.南北民族交融的促进 4.春秋之前,诸侯国之间的边界较为模糊,存在大量的荒地,作为各诸侯国的缓冲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界限逐渐清晰。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春秋战国兼并战争的加剧B.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C.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出现D.礼乐制度的加强 5.1870~1913年间,德国的煤灰开采量从3400万吨增至27730万吨,钢产量从17万吨猛增至1832万吨,铁产量从139万吨增至1931万吨。到1913年,德国的钢铁产量比英、法两国钢铁产量的总和还要多,仅次于美国。材料反映出() A.统一推动了德国经济的发展B.德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C.德国工业化水平得到了提升D.英法传统殖民强国经济日益衰退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