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储存场所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

生产、储存场所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

随着工业的发展和进步,生产和储存场所作业环境不可避免的存在

危险因素。为了确保安全生产,应该对生产、储存场所作业条件的危

险性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

1. 生产、储存场所的危险性分类

根据作业条件特点,生产、储存场所的危险性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1 物理因素

物理因素主要包括温度、压力、噪声、振动、辐射、电气、火灾等

因素。如在化学厂、炼油厂、电厂、核工厂等场所,温度、压力、振

动和噪声等因素的存在可能导致爆炸、飞溅、火灾等事故的发生。

1.2 化学因素

化学因素包括有毒、有害气体、液体和固体等,还包括腐蚀性和易

燃性物质。如在化工企业生产现场、垃圾填埋场、油库等场所,易发

生爆炸、毒气泄漏等危险情况。

1.3 生物因素

主要是指在生产和储存场所中可能存在的有害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害虫等。在医院、食品加工企业、养殖场等环境下,不合理的

处理方式可能导致疾病的传播和食品安全问题。

1.4 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主要指由于管理和人员操作不当、缺乏安全防范措施等引起的危险因素。如在生产车间和仓库等场所,不适当的设备维护、操作员疏忽以及电器老化等失误可能引发火灾、爆炸等事故。

2. 生产、储存场所危险性评价

对于生产、储存场所的危险性评价必须进行全面、系统分析,做到评价客观、准确。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作业条件评价

对生产、储存场所的操作环境进行评价,检查可能存在的物理、化学、生物和人为因素,分析具体作业条件的安全风险。

2.2 作业流程评价

对生产、储存场所的操作过程进行评价,对每一个操作步骤进行细致的分析,确定可能出现的危险点和隐患。

2.3 作业人员评价

对生产、储存场所的操作人员进行评价,检查他们是否具备相应的资格和技能。还要关注作业人员的情况,包括健康状况、心理素质等方面。

2.4 现场设备评价

对生产、储存场所的现场设备进行评价,包括设备的安全措施、维护保养情况、老化程度等方面,确定设备安全状况的可靠性。

2.5 应急能力评价

评估生产、储存场所的应急管理能力,考察其应急设备和设施、应急组织、应急预案合理性等方面。

3. 安全管理措施

针对上述危险性评价情况,需要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以降低生产、储存场所的危险性。

3.1 建立安全管理体系

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并认真制定相关文件。包括环境安全规程、安全操作规程、应急预案等。

3.2 加强作业人员教育和培训

加强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提高其安全技能和管理意识,使其对生产、储存场所的危险性情况更加敏感和了解。

3.3 实施现场管理

加强现场管理,规范作业人员的行为。实行安全生产制度,建立安全巡检制度,对生产、储存场所进行日常检查、巡视,及时发现和排除各种安全隐患。

3.4 严格安全控制

严格控制生产、储存场所的危险物品进入、出入、存储和处理,同时配备适当的防护设备。

3.5 加强应急管理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合理的应急预案、演练。在应急时刻做出

相应决策,迅速实施应急措施,确保安全。

4. 总结

生产、储存场所的作业环境危险性不可避免,危险源存在的同时,

安全风险也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对作业条件的

危险性进行全面分析评估,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以确保安全生产,减少各种事故的发生。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 格雷厄姆---金尼法(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 格雷厄姆-金尼法(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是一种简便易行的衡量人们在某种具有潜在危险的环境中作业的危险性的半定量评价方法。该方法以与系统风险率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之积来评价系统人员伤亡风险的大小,并将所得作业条件危险性数值与规定的作业条件危险性等级相比较,从而确定作业条件的危险程度。作业条件的危险性大小取决于三个因素: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和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C)。用这三个因素分值的乘积D=L?E?C来评价作业条件的危险性,D值越大,作业条件的危险性也越大,就需要增加安全性措施,或改变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或减少人体暴露于环境中的频繁程度,或减轻事故损失,直至调正到允许范围。 为了简化评价过程,采取了半定量计值法,给三种因素的不同等级分别确定不同的分值,然后以三个分值的乘积D来评价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大小。 1、赋分标准 (1)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定性表达了事故发生概率。必然发生的事故的概率为1,规定对应的分值为10;绝对不发生的事故的概率为0,而生产作业中不存在绝对不发生的事故的情况,故规定实际上不可能发生事故的情况对应的分值为0.1;以此为基础规定其他情况相对应的分值。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L)的赋分标准见表4.3.2-1。 表4.3.2-1 事故发生可能性分值表(L)

(2)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 人员暴露在危险环境中的时间越多,受到伤害的可能性越大,相应的危险性也越大。规定人员连续出现在危险环境的分值为10,最小的分值为0.5,分值0表示人员根本不暴露危险环境中的情况没有实际意义。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的赋分标准见表4.3.2-2。 (3)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C) 由于事故造成人员的伤害程度的范围很大,规定把需要治疗的轻伤对应分值为1,许多人同时死亡对应的分值为100,其他情况赋分标准见表4.3.2-3,并可依据事故后果严重程度应用插分法取值、赋分。 (4)危险性等级划分标准 根据经验,危险性分值在20以下为低危险性,比日常骑车上班的危险性略低;在70~160之间,有显著的危险性,需要采取措施整改;在160~320之间,有高度危险性,必须立即整改;大于320时,有异常危险性,应立即停止作业,彻底整改。按危险性分值划分危险性等级的标准见表4.3.2-4。 表4.3.2-4 危险等级(D)划分标准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以类比作业条件进行比较为基础,由熟悉类比作业条件的专家按规定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是用与系统风险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之积来评价操作人员伤亡风险大小,这三种因素是: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不同频繁程度; 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根据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我们将评价单元划分为钠法甲醇钠装置、碱法甲醇钠装置、乙醚装置、乙醚车间仓库、卧式原料储罐区、立式甲醇储罐区、危险化学品仓库七个评价单元。 A)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取值标准表: 分数值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分数值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10完全可以预料到0.5很不可能,可以设想 6相当可能0.2极不可能 3可能,但不经常0.1实际不可能 1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取值表: 序号评价单元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分数值备注 1钠法甲醇钠装置可能性小,完全意外1 2碱法甲醇钠装置可能性小,完全意外1 3乙醚装置可能性小,完全意外1 4乙醚车间仓库可能性小,完全意外1 5卧式原料储罐区很不可能,可以设想0.5 6立式甲醇储罐区很不可能,可以设想0.5 7危险化学品仓库可能性小,完全意外1 B) 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 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取值标准表: 分数值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分数值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10连续暴露2每月一次暴露 6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1每年几次暴露 3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0.5非常罕见的暴露 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时间越多,受到的伤害可能性越大,相应的危险性越大。 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取值表: 序号评价单元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分数值备注 1钠法甲醇钠装置连续暴露10 2碱法甲醇钠装置连续暴露10 3乙醚装置连续暴露10 4乙 醚车间仓库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6 5卧式原料储罐区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6 6立式甲醇储罐区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6 7危险化学品仓库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6 C) 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C) 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取值标准表:

生产、储存场所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

生产、储存场所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 随着工业的发展和进步,生产和储存场所作业环境不可避免的存在 危险因素。为了确保安全生产,应该对生产、储存场所作业条件的危 险性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 1. 生产、储存场所的危险性分类 根据作业条件特点,生产、储存场所的危险性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1 物理因素 物理因素主要包括温度、压力、噪声、振动、辐射、电气、火灾等 因素。如在化学厂、炼油厂、电厂、核工厂等场所,温度、压力、振 动和噪声等因素的存在可能导致爆炸、飞溅、火灾等事故的发生。 1.2 化学因素 化学因素包括有毒、有害气体、液体和固体等,还包括腐蚀性和易 燃性物质。如在化工企业生产现场、垃圾填埋场、油库等场所,易发 生爆炸、毒气泄漏等危险情况。 1.3 生物因素 主要是指在生产和储存场所中可能存在的有害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害虫等。在医院、食品加工企业、养殖场等环境下,不合理的 处理方式可能导致疾病的传播和食品安全问题。

1.4 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主要指由于管理和人员操作不当、缺乏安全防范措施等引起的危险因素。如在生产车间和仓库等场所,不适当的设备维护、操作员疏忽以及电器老化等失误可能引发火灾、爆炸等事故。 2. 生产、储存场所危险性评价 对于生产、储存场所的危险性评价必须进行全面、系统分析,做到评价客观、准确。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作业条件评价 对生产、储存场所的操作环境进行评价,检查可能存在的物理、化学、生物和人为因素,分析具体作业条件的安全风险。 2.2 作业流程评价 对生产、储存场所的操作过程进行评价,对每一个操作步骤进行细致的分析,确定可能出现的危险点和隐患。 2.3 作业人员评价 对生产、储存场所的操作人员进行评价,检查他们是否具备相应的资格和技能。还要关注作业人员的情况,包括健康状况、心理素质等方面。 2.4 现场设备评价 对生产、储存场所的现场设备进行评价,包括设备的安全措施、维护保养情况、老化程度等方面,确定设备安全状况的可靠性。

有限空间作业危险因素分析与安全措施

有限空间作业危险因素分析与安全措施 0 引言 有限空间普遍存在于很多行业,各类储罐、容器、塔、反应器、地下坑、下水井、炉膛、烟道等等。有限空间内作业,管理稍有不慎,极易导致火灾、爆炸、中毒、窒息等人身伤害事故,给作业人员的安全带来严重隐患。研究表明很多致命的有限空间事故的发生都与所在空间内存在的各种危险因素未得到重视有关,而这些危险因素既可能在员工进入有限空间之前就已存在,也可能是由于他们在其间的活动形成。因此,有限空间是一种作业风险比较高。具应当引起人们高度重视的作业环境,进行有限空间作业危险因素的分析研究非常必要。 1 有限空间作业的定义 所谓有限空间,是指一个被围封容易产生缺氧、职业中毒和职业危害的空间,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空间足够大,工作人员可以完全进入,并完成指定的工作;二是出入口较为狭窄;三是并非为长时间工作而设计。 在建筑、市政、装饰、基础等专业施工或工厂车间进行安装、检(维)修、焊接、油漆、防腐等施工作业遇有下列场所的,均属有限空间危险作业场所; ⑴封闭、半封闭设备:如船舱、储罐、反应塔、冷藏车、沉箱及锅炉、压力容器、浮筒、管道、糟车等。

⑵地下有限空间:发地下管道、地下室、地下仓库、地下工事、暗沟、隧道、地坑、矿井、废井、地窖、沼气池及化粪池、下水道、沟、井、池、建筑孔桩、地下电缆沟等。 ⑶地上有限空间:如储藏室、酒糟池、发酵池、垃圾站、温室、冷库、粮仓、封闭车间、试验室、烟道等。 2 有限空间作业危险因素分析 2.1作业环境危险因素 2.1.1缺氧或富氧危险 有限空间内的氧气不足是经常遇到的情况,氧气不足的原因很多,如被密度大的气体(如二氧化碳)挤占、燃烧、氧化(比如生锈)、微生物行为(如老鼠分解)、吸收和吸附(如潮湿的活性炭)、工作行为(如使用溶剂、涂料、清洁剂或者是加热工作)等都可能影响氧气含量。作业人员进入后,可由于缺氧而窒息,而超过常量的氧气可能会加速燃烧或其他的化学反应。 2.1.2易燃气体和蒸气危险 在有限空间中常见的可燃气体包括:甲烷、天然气、氢气、挥性有机化合物等。这些可燃气体和蒸气来自于地下管道间泄漏(电缆管道和城市煤气管道间)、容器内部残存、细菌分解、工作产物(在其内进行涂漆、喷漆、使用易燃易爆溶剂)等等,如遇引火源包括:产生热量的工作活动、焊接、切割等作业、打火工具、光源、电动工具、电子仪器等。 2.1.3有毒气体和蒸气危险

大连油库工作危险性分析

大连油库工作危险性分析 大连油库是一个存储和处理大量石油和化学品的地方,因此它 存在许多危险和风险。通过对大连油库中的作业环境和工作过程进 行分析,可以识别并评估相关危险和风险。 一、液化气罐储藏场危险性分析 1. 气爆风险:气罐中存储的液化气是高压、易燃蒸气,若气体 泄漏,可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爆炸。此外,工人在加气过程中也 存在误操作的风险,如未关闭压力减缓阀,容易引起气体泄漏,导 致气爆事故发生。 2. 火灾风险:液化气易燃,一旦泄漏,被点燃则会引起火灾。 此外,考虑到火灾对周围环境的危害,涉及到表面积更大的液化气 可能产生更多的火焰和热辐射,增加了火灾发生的风险。 3. 气体中毒:在长时间接触高浓度CO2、CO、SO2等有害气体,有可能造成中毒。如果工人长时间进入罐内扫除杂物或维修设备, 没有注意通风,容易吸入有毒气体,引起中毒甚至死亡。 二、入罐作业危险性分析 1. 窒息危险:由于罐内氧气含量不足,工人会出现无氧窒息, 一旦不及时逃生,可能会导致意外伤害或死亡; 2. 燃爆危险:由于罐内油气含量较高,如果在无风或低湿度的 情况下进入罐内作业可能会引起静电火花,导致爆炸事故; 3. 突然升温危险:罐内操作会导致罐内温度有突然升高的情况 出现,进入罐内作业的工人不能及时避免,无法提交安全逃生;

4. 高压危险:入罐作业中,高压空气可能引起恶性伤害,甚至 是致命的事故。 三、储油罐及成品油罐地雷清理危险性分析 1. 爆炸危险:如果不及时清理地雷,可能会发生罐底沉积物爆 炸事故。 2. 中毒危险:油罐内可能存在一些有害气体,如果不注意通风 排气,工作人员很容易中毒。 3. 突然倒塌危险:如果没有消除沉积物,容易导致油罐的不稳定,甚至会突然倒塌,威胁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 四、危险化学品储存危险性分析 1. 爆炸危险:在一定条件下,危险化学品可能会发生化学反应,释放出有毒气体,引起爆炸事故; 2. 毒性危险:如苯、酸等危险化学品会对工作人员造成中毒; 3. 引燃危险:危险化学品可能引燃周围物质,造成火灾和爆炸。 大连油库工作面临众多危险和风险,必须严格控制作业流程, 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专业技能。管理层应定期开展安全生产 培训和演练,完善安全检查机制,严格执行相关安全规定,确保工 作场所的安全和健康。

作业条件的危险性分析

作业条件的危险性分析 作业条件的危险性分析 在作业过程中,各种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都可能对作业安全产生影响。为了确保作业安全,需要对作业条件进行全面的危险性分析。本文将从以下八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1.作业环境评估 作业环境是影响作业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评估作业环境时,需要关注地形、地貌、气候、交通等因素。例如,作业现场是否存在高低不平的地形、危险的山坡、滑坡等自然灾害隐患;是否存在交叉作业、高空作业等安全隐患;气候条件是否适宜,是否存在高温、暴雨、大风等恶劣天气影响;交通状况是否畅通,是否存在交通拥堵、车辆故障等风险。 根据以上因素的综合评价,可以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例如加强现场巡查、加强安全防护措施、合理安排作业时间等。 2.物理环境评估 物理环境对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和作业安全都有重要影响。在评估物理环境时,需要关注以下因素:防火、防爆、防雷等。例如,作业现场是否存在易燃易爆物品、电器设备是否符合防爆要求、现场是否存在雷击风险等。 针对以上因素,可以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例如加强火源管理、使用防爆设备、安装避雷设施等。 3.化学环境评估 化学环境对作业安全和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都有重要影响。在评估化学环境时,需要关注危险化学品的种类、数量、使用范围等因素。例如,是否存在有毒气体泄漏、易燃易爆化学品泄漏等风险;化学品的储存和使用是否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要求;化学品运输和废弃过程中是否存在环境污染风险等。 针对以上因素,可以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例如加强化学品管理、使用安全防护用品、合理安排作业时间等。

4.生物环境评估 生物环境对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和作业安全都有重要影响。在评估生物环境时,需要关注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因素。例如,是否存在传染病疫情、食品卫生问题等;作业现场是否存在昆虫叮咬、动物咬伤等风险。 针对以上因素,可以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例如加强卫生管理、使用防护用品、定期进行体检等。 5.人因失误评估 人因失误是导致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评估人因失误时,需要关注以下因素:培训不足、技能缺陷、工作疲劳等。例如,作业人员是否接受过全面的安全培训,是否具备必要的技能和知识;是否存在因技能不足或疏忽大意导致的事故;作业人员的工作时间和强度是否合理,是否存在疲劳作业等问题。 针对以上因素,可以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例如加强安全培训、定期进行技能考核、合理安排工作时间等。 6.设备设施评估 设备设施是影响作业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评估设备设施时,需要关注设备故障、损坏风险、安全设施是否完备等因素。例如,电器设备是否存在故障隐患、机械设备是否存在损坏风险;安全设施是否配备齐全并保持良好状态;设备维护和保养是否及时到位等。 针对以上因素,可以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例如加强设备维护保养、定期进行安全检查、配备完善的安全设施等。 7.安全管理制度评估 安全管理制度是保障作业安全的重要保障措施之一。在评估安全管理制度时,需要关注安全规程、作业规范、管理制度等因素。例如,是否有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各级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的职责是否明确;事故报告和处理程序是否规范等。

氧气生产、储存、运输危险性分析

1、氧气生产过程的危险性分析 采用空气分馏制氧、充装生产工业氧气工艺简单,无化学反应发生。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氧气有强烈的助燃作用,遇火源可迅速助燃。如输送氧气的管道中,铁锈、焊渣、粉末等杂质与管道内壁或配件摩擦冲撞,均易产生火花、高温而导致燃烧。其危险性与杂质的种类、粒度和氧气流速有直接关系. (2)氧气生产操作、检修时带入油污,在与高压高含量的氧气接触时极易起火燃烧,进而引发火灾爆炸事故。 (3)若机械设备防护设施不全或检修时工人违规操作,搬运钢瓶时瓶倒易发生伤害事故. (4)充装时气瓶温度过高、充气压力过大或遇到高热会导致气瓶爆炸危险。并使运输和使用过程的危险性大大增加。 (5)氧气瓶充装前未经检验或对钢印、颜色标记不符合要求,瓶内介质不确定;附件不合格;超过检验期;有外观缺陷;粘有油污;首次充装未经置换或抽真空处理的气瓶进行充装,可能使应报废或维修的钢瓶投入使用,导致在充装、运输和使用过程中产生泄漏、爆炸等危险. 2、储存过程的危险性分析 (1)气瓶压力过高可产生泄漏、爆炸危险. (2)若发生火灾,氧气可迅速助燃。 (3)若发生瓶倒,可产生钢瓶损坏,气体泄漏,并对人员产生

机械伤害。 (4)由于保管不善,瓶体受到严重腐蚀,或受阳光曝晒,明火热辐射等作用,致使气瓶承压下降,瓶温过高,瓶内压力剧增,有爆炸危险。 a。氧气瓶不得与其它气瓶混放,好、坏,空、满瓶应分别存放; b.存放气瓶时,应旋紧瓶帽,放置整齐,留出通道;气瓶立放时 应设有防倒装置,卧放时,应防止滚动,头部朝向一方;堆放气瓶,不应超过5层。 3、气瓶装卸运输过程的危险性分析 氧气钢瓶是一种储存和运输压缩气体用的高压容器,属于压缩气瓶。气瓶装卸运输过程中的危险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搬运装卸时,气瓶从高处坠落,倾倒或滚动,发生剧烈碰撞冲击和倒置现象,可引起燃烧、爆炸。并可能对人员产生机械伤害。 (2)由于瓶帽受振动或无瓶帽,以及使用方法不当等,造成密封不严、泄漏甚至瓶阀损坏,高压气体冲出,可引起燃烧、爆炸. (3)氧气瓶瓶阀或减压器等粘附油脂,可引起燃爆. (4)氧气瓶与乙炔气瓶、氯气瓶、氢气瓶及易燃物品同车运输,瓶体发生剧烈碰撞,气瓶发生泄漏、破裂,引起火灾、爆炸. (5)运输过程中受阳光曝晒,致使气瓶温度升高,压力剧增,有爆炸危险. a.气瓶装车时应卧放、头部朝向一方和防止滚动,装载高度不得高于车箱板;

氯气生产储存危险性

氯气生产储存危险性 1氯气生产、储存过程主要危险因素分析 1.1氯气(液氯)中毒 在液氯工段如果发生爆炸泄漏,则可造成氯气外逸导致现场人员中毒 事故的发生。导致这一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有:氯气含水分过高导致 设备及管道腐蚀;三氯化氮的富集;液氯蒸发器内温度、压力过高等生 产系统失控;尾气处理系统发生事故;设备结构材质选择不当;机械设备 密封不严;监控系统失控;操作失误;维修不及时等等。中毒是整个生产 装置中最大的危险有害因素。 1.2火灾和爆炸 (1)电解槽的爆炸危险。在电解装置中,饱和食盐水通过直流电电解, 产生氢气和氯气。如果出现异常情况,空气或氧气与氢气相混合达到爆 炸极限,电解槽可能发生火灾爆炸。同时又由于装置中存在剧毒的氯气 一旦发生火灾爆炸则可能会连带发生有毒气体的泄漏,后果将更加严重。 (2)管道输送系统爆炸危险。氯气总管含氢量大于0.5%,氯气液化后尾气含氢量大于4%,都有发生爆炸事故的可能。氢气管道出现负压,空气 漏入,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此外在液氯工段,由于三氯化氮的富集,也 存在发生爆炸的危险。 (3)氯气液化和灌装的爆炸危险。氯气在液化时,由于氢气在氯气液化 时的压力和温度下仍为气态,随着氯气液化量的增加,氢气在剩余中的 含量随氯气液化量就相对增加,极易构成爆炸性混合物。 (4)氯气储存的爆炸危险。氯气储存设备在氯气干燥的条件下不会发 生腐蚀,但是在含水量超过50ppm后,氯气就能够与水作用生成酸,对钢 瓶或容器进行腐蚀,使储存设备穿孔,导致泄漏爆炸事故;同时产生氢气,使氯气的浓度进入爆炸极限范围;酸性条件下,三氯化氮极为活泼,易发 生爆炸。

(5)三氯化氮爆炸危险。NCl3是一种比氯有更强氧化性的氧化剂,在空气中易挥发,不稳定,纯的三氯化氮和橡胶、油类等有机物相遇,可发生 强烈反应。如果在日光照射或碰撞“能”的影响下,更易爆炸。 (6)工艺中存在的引爆源。电解工艺过程使用大电流,如果电气线路接 触不良,绝缘达不到要求,极易产生电火花成为引火源。例如,电解槽槽 体接地处产生的电火花;排放碱液管道的对地绝缘不良产生的放电火花;断电器因结盐、结碱漏电产生的电火花及氢气管道系统漏电产生电位 差而发生的电火花;电解槽内部构件间由于较大电位差或两极之间的距 离缩小而发生放电火花。此外,存在雷击放空管引起氢气燃烧等其它引 火源等。 2安全对策措施 2.1防毒措施 重点应集中在现场氯跑、冒、滴、漏以及事故(含未遂事故)氯处理系统。(1)培训职工学会氯中毒的自我保护及互救知识。(2)不符合设计 规范要求和有质量缺陷的设备(含管件阀门)严禁用于生产。(3)应在电解、氯气干燥、液化、充装岗位合理布点安装氯气监测报警仪,现场要 通风良好,备有氯吸收池(10%液碱池)、眼和皮肤水喷淋设施、送风式 或自给式呼吸器以及急救箱,配置规定数量的过滤式防毒面具或空气呼 吸器。(4)大型氯碱企业最好增设事故氯处理系统,将氯总管、液氯贮 罐及其安全阀通过缓冲罐与可以吸收氯的液碱喷淋塔相连,紧急状况下 可自动启动,平时可以起到平衡氯总管压力等安全生产控制作用。该系 统可以实现远程计算机管理和控制。 2.2防火防爆措施 (1)设置安全设施和安全装置。 在设计和建设时,应该严格按照有关规范标准设置安全消防防护措施。对处理易燃、易爆危险性物料的设备应有压力释放设施,包括安全阀、 释放阀、压力控制阀等,一旦超压,可把危险物料泄放到安全的地方;对

石油化工企业危险性分析及评价

石油化工企业危险性分析及评价 石油化工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但同时也可谓是高风险行业。由于其生产、储存、运输过程中涉及大量易燃、易爆、有毒物质,一旦管理不善或操作不当,就可能引发严重事故,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因此,对石油化工企业的危险性进行分析和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过程中涉及到高温、高压、高腐蚀等极端条件,同时还存在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这些物质在生产、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如遇明火、静电、雷电等因素,极易引发火灾、爆炸等事故。 石油化工企业设备设施复杂,包括各种塔器、罐体、管道、阀门等,这些设备设施在日常运行中,如维护不当或存在缺陷,可能会导致泄漏、中毒、爆炸等事故。 石油化工企业所处的自然环境也可能对其构成威胁。例如,极端天气、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可能对企业的生产安全造成影响。 根据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可以发现石油化工企业发生事故的频率较高。通过对这些事故的原因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以及管理缺陷是主要原因。

由于石油化工企业所涉及的物质多数具有易燃、易爆、有毒等特性,一旦发生事故,往往会造成严重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事故还可能对周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长期影响。 通过对石油化工企业的危险性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该行业存在较高的风险,必须加强安全管理。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加强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通过定期组织安全培训和技能考核,使员工充分了解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因素和正确的操作规程,提高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定期进行设备设施检查和维护,确保其完好运行。对于关键设备,应采取更加严格的检修周期和检测标准,及时发现和修复潜在的安全隐患。 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响应能力。石油化工企业应针对可能发生的各类事故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提高员工在遇到紧急情况时的应对能力。 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与协作。企业应积极与当地政府沟通,及时了解政策法规和安全标准,并根据要求调整和完善自身的安全管理体系。引入先进的安全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安全管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LEC评价法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LEC评价法 概述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LEC)评价法是指对危险物质或危险作业场所中可能发生的事故事件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以确定其引发事故的频率和后果的程度,并通过评价结果来加强危险物质或危险作业场所的安全措施。LEC评价法具有简单、快速和高效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 LEC评价法的原理 LEC评价法是基于对危险作业条件的分析,综合考虑以下三个因素来评价其危险性: 1.损失事件的可能性(L) 2.损失事件发生时造成的影响(E) 3.损失事件的后果的严重性(C) L、E、C三个因素都是可以用数值表示的。 其中,L代表概率,常以年度频次为衡量标准。E和C通常采用财产和人命威胁的标准来定义。 LEC评价法能够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其原理类似于风险矩阵方法,将它们与预设的标准相比较,并将危险性分为五个级别。

LEC评价法具体步骤 LEC评价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确定损失事件(LOA) 该步骤是为了明确评估的对象而进行的。首先要将待评估的作业条 件(LOA)明确规定为一个确定的损失事件,并给出其发生的时间与空间范围。 步骤2:确定发生的频率和影响损失事件的因素 该步骤主要是为了确定评估损失事件(L, E, C)的因素、影响和发生的 频率,并进行概率分析,确定各因素和影响对损失事件发生的贡献值。 步骤3:进行LEC分析 该步骤主要是根据步骤2中确定的各因素和影响的贡献值,计算出 评估结果,并根据预先设定的标准将危险性分为五个级别。 步骤4:确定减轻或消除危险的措施 根据LEC评价结果,确定减轻或消除危险的措施,使评价结果进一 步优化。 LEC评价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LEC评价法广泛应用于各种危险作业条件的分析和评价,如化工、 石油、建筑等行业。在实际应用中,可以设置多种不同的评估方法和 标准,以适应不同的行业或特定任务的需求。

生产和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范本

生产和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范本火灾危险性分类是评估物品的火灾危险程度的一种方法。通过对不同物品的火灾特性、易燃性和火灾传播性进行评估,将物品划分为不同的危险性等级,以便于采取相应的防火和控制措施。下面是一个生产和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的范本: 1. 高危物品: 1.1易燃液体: - 可燃气体(如乙炔、丙烷、甲烷等) - 易燃液体(如汽油、酒精、煤油等) 1.2易燃固体: - 硝化棉、硝酸纤维、硫化棉等易燃纤维材料 - 易燃塑料(如聚乙烯、聚丙烯等) - 易燃纸张、纸浆等纸制品 1.3易燃气体: - 气体瓶装液化气 - 工业气瓶(如氧气、乙炔、氮气等) 2. 中危物品: 2.1可燃液体: - 硝化甘油、醇类、酮类等易燃液体 - 溶剂(如甲苯、醚类、丙酮等) 2.2可燃固体: - 木材、纸板、纸箱等可燃材料

- 塑料制品(如PVC、聚酯等) 2.3可燃气体: - 天然气、液化石油气(LPG)等市政管道气体 - 压缩气体(如空气、氮气、二氧化碳等) 3. 低危物品: 3.1可燃液体: - 水溶性液体(如水、酒精溶液等) - 硅油、橡胶胶水等非易燃液体 3.2可燃固体: - 石蜡、蜡烛等不易燃烧的固体 3.3可燃气体: - 煤气、天然气等非易燃气体 在进行火灾危险性分类时,还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 火源 - 作业环境 - 存储条件(温度、湿度等) - 物品的包装方式 - 消防设施和消防设备是否齐全 根据以上分类,可以制定不同的防火和控制措施。对于高危物品,应采取更加严格的防火措施,如使用防爆设备、隔离储存、加强通风等。而对于中危和低危物品,可以采取一些基本的防火措施,如密闭储存、限制火源接近等。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

第五节主要危险、有害因素评价 1、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 (1)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简介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即格雷厄姆——金尼法,LEC法。 对于一个具有潜在危险性的作业条件,影响危险性的主要因素有3个: 1) 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L): 与实际发生的概率有关,从完全出乎意料之外到完全会被预料到。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L): 2) 暴露于这种危险环境的频率(E): 作业人员暴露于危险作业环境的次数越多、时间越长,则受到伤害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暴露于这种危险环境的频率(E):

3) 事故一旦发生可能产生的后果(C): 造成事故或危险事故的人身伤害或物质损失可在很大范围内变化,从“引人注目,需要救护”到“大灾难”。事故一旦发生可能产生的后果(C): 4) 确定了上述3个具有潜在危险性的作业条件的分值,即可得危险性分值(D)。 计算公式:D=L×E×C。 危险性程度从“稍有危险,或许可以接受”到“显着危险,需要整改”到“极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 危险性程度等级划分标准(D)

(2)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分析 1)作业单元及其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 选取整个生产、储存场所作为评价作业单元。 根据格雷厄姆-金尼法采用的评价方法和原则,针对东莞市大山气体有限公司氧气、乙炔生产项目具体情况及生产过程中具有潜在危险性的作业综合评估、评价。 2)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汇总表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结果汇总表

3)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对策 ①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国家、地方、行业的法律、法规、制度和标准规范的要求。 ②完善并正常运作安全组织机构,明确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及其职责。 ③完善并认真执行各项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项安全管理制度。 ④完善并正常运作事故应急救援抢救组织,做好事故预防与处理工作,定期组织事故应急救援抢救演练。 ⑤完善各种安全台帐和动火作业票证等管理。 ⑥完善安全操作规程。 ⑦加强企业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工作,持证上岗。 ⑧保证全部缴纳职工工伤保险。 ⑨厂区门口、危险路段设置限速标牌和警示标牌,厂区道路应有明显的人、车分隔线。 ⑩加强用电管理、动火作业、危险化学品货物装卸作业等危险作业的管理,做到危险作业有审批、有作业票。 ⑪及时处理设备、设施以及防护缺陷。 ⑫维护好设备设施,降低噪声、振动危害。 ⑬按规定配备防爆电器设备,电气线路敷设符合要求。

受限空间作业的危险分析及预防

进入受限空间内进行作业,由于其作业条件复杂、有毒有害物质清 理和置换艰难等特点,在作业过程中极易发生人身伤害事故。作业风 险很大。所谓受限空间作业是指进入生产或者生活区域内的各类塔、球、釜、槽、罐、炉膛、锅筒、管道、容器以及地下室、井、地坑、下水道或者其他封闭半封闭场所内进行的作业。 一、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1、物体打击许多受限空间入口处往往设有作业平台,作业人员在作 业过程中,由于其安全意识不强,监护人监护不到位,在传递工具或者打开窨井盖、釜盖等过程中发生物体打击伤害。 2、中毒或者窒息大多受限空间需要定期进入进行维护、清理和 定检。与这些设备连接的有许多管道、阀门,倘若安全措施不落实,未打盲板,阀门内漏,置换、通风不彻底,氧浓度不合格,往往给 有毒有害物质和窒息性气体以可乘之机,滞留在受限空间内导致作 业人员中毒或者窒息。也有一些窨井、地窖、化粪池等在发酵菌的长 期作用下,有毒气体产生、会萃,导致作业人员中毒。 3、高空坠落、机械伤害受限空间内作业条件比较复杂,如凉水塔、 聚合釜内设有喷头、支架、搅拌器以及一些其它电气传动设备,在作 业过程中由于作业人员的误操作、安全附件不齐全以及风力、高温等 环境因素的影响,极易造成高空坠落、机械伤害等事故。 4、触电作业人员进入受限空间作业,往往需要进行焊接补漏等工作,在使用电气工器具作业过程中,由于空间内空气湿度大电源线漏电、

未使用漏电保护器或者漏电保护器选型不当以及焊把线绝缘损坏等, 造成作业人员触电伤害。 5、爆炸由于通风不良,受限空间内有害物质挥发的可燃气体在空间内不断会萃,当其达到爆炸极限后,遇明火即会发生爆炸,造成人员、设施的伤害。 6、坍塌受限空间作业使用脚手架、作业平台或者作业空间暂时支护应下部支撑沉降、支撑倾覆、受力过载平台脚手架发生整体垮塌, 造成人员设备被掩埋、砸伤设备损坏,人员受伤后救护不力造成事故 扩大。 7、高温低温伤害受限空间作业所涉及区域存在高低温辐射源,作业人员未采取相应的的个体保护措施,或者防护措施不力造成人员伤害;进入受限空间作业,通常是由二人或者二人以上同时进行作业,当事 故发生后,由于人的心理原因以及其他因素,同作业人员或者监 护人,不佩戴任何防护用具,急于将受害者救出,从而造成事故的 进一步扩大。 二、事故原因分析 1、教育的问题培训工作不到位,一些生产经营单位未对从业人员进行应急知识培训,职工缺乏安全意识以及基本的自救互救知识和能力,对所从事工种中存在的危(wei)险性因素不了解。部份工程项 目通过层层转包等方式由不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或者人员实施作业。一些从事清污作业的企业,对长期封闭空偶尔废弃物、液堆积空间 可能造成缺氧或者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的认识不足,从业人员缺乏相关常识,作业程序不规范,作业前和作业过程中未对作业场所有毒有 害气体和氧气浓度

企业车间作业安全危险性与评价分析

企业车间作业安全危险性与评价分析 摘要:企业车间作业安全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关系到员工的 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对企业车间 作业安全危险性的评价分析,可以帮助企业识别和预防潜在的安全风险,提高员 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减少事故的发生和损失,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和 生命安全。同时,也可以为企业制定合理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培训计划提供科学依据,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车间作业安全危险性的评价分析具有重 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企业车间作业;安全危险性;评价分析; 引言 企业车间作业安全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关乎企业员工的安全与健康,也直接 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声誉。然而,现实中存在许多安全隐患和挑战,需要企业 和相关部门共同努力,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确保车间作业的安全性。本文将对企业 车间作业安全危险性的概念和意义进行阐述,并介绍常见的危险因素和评价方法。 1企业车间作业安全的重要性 1.1维护员工的安全与健康 企业应该将员工的安全与健康放在首要位置。通过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 和标准操作程序,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和培训,以确保员工在工作中的安全。同时,及时排除和修复设备故障,保障工作环境的安全与卫生,预防职业病的发生。这样可以有效降低事故和伤害的风险,提高员工的安全感和工作积极性。 1.2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安全生产是生产效率和质量的基础。通过建立安全的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 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可以减少事故和停工的发生。员工在一个安全的工

作环境下,能够更加专注和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减少事故和质量问题的发生,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和客户满意度,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1.3保护环境与社会责任 企业作为社会的一员,应该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安全生产不仅仅是为了保护员工的安全,也是为了避免事故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生产过程,减少废物和污染物的产生,采用环保技术和设备,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履行企业的环境保护义务。这样可以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和声誉,获得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2企业车间作业安全危险性分析 2.1物理因素 物理因素是指在企业车间作业中,由于设备、工具和工作环境等方面的原因而导致的安全风险和危险性。常见的物理因素包括:1)机械设备的安全性:机械设备的不安全操作、缺乏维护和保养,以及设备故障等都可能导致事故和伤害的发生。2)作业场所的安全性:作业场所的布局不合理、通道狭窄、设备堆放不当等都可能导致员工在作业过程中发生碰撞、跌落等事故。3)环境因素的影响:如高温、低温、高湿度、噪音、尘埃等环境因素都可能对员工的身体健康和安全产生负面影响。 2.2化学因素 化学因素是指企业车间作业中存在的有害化学物质和化学品,可能对员工的健康和安全产生危害。常见的化学因素包括:1)有毒气体和有害物质的释放:如有机溶剂、重金属、酸碱等物质的泄漏和释放,可能导致中毒、烧伤和腐蚀等事故。2)化学品的储存和使用不当:化学品的储存条件不符合要求、使用不当等都可能引发火灾、爆炸等事故。 2.3生物因素

作业条件的危险性分析

作业条件的危险性分析 在现代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以及其他作业活动中,存在着各种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可能会导致工人或其他参与者受伤,甚至死亡。为了确保安全生产和工作环境,需要对作业条件进行危险性分析,并针对分析结果实施控制措施,以便减少危险因素对工人的潜在影响。 什么是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是通过分析作业条件的各个方面,如设备、材料、环境、人员、工艺流程等,来评估作业活动可能产生的危险。危险性分析可以帮助识别并解决潜在的安全问题,并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类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类通常包括四种类型: 物理危险 物理危险是指环境、设备、材料等因素对工人身体造成的伤害。例如,温度过高或过低导致的烧伤或冻伤,危险的机器零件导致的切割或碾压伤等。在物理危险分析中,需要考虑环境因素、设备及材料条件,并对潜在的危险进行评估。

化学危险 化学危险是指有害物质对人体产生的有害影响。例如,有害气体的 排放、化学品泄露等。在化学危险分析中,需要确定有害物质的类型、浓度、作用途径等,并评估对人体的潜在危害。 生物危险 生物危险是指生物因素对人体造成的伤害,例如传染病、细菌感染等。在生物危险分析中,需要评估生物因素的来源、传播路径,并确 定人体对该生物因素的风险。 心理危险 心理危险是指人为因素对人体心理造成的影响。作业环境中可能存 在的压力、排挤、骚扰等都会产生心理危险。在心理危险分析中,需 要考虑作业环境的人际关系、作业压力等因素,并评估潜在的心理损害。 如何进行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通常由专业人员完成。分析人员需要对分析对 象有深入的了解,掌握相关的分析方法和技术。主要的分析步骤如下:第一步:作业条件识别 该步骤是为了确定应该对何种作业条件进行危险性分析。分析人员 需要通过对作业条件的观察和调查,确定应该对哪些作业条件进行集 中分析。

生产和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范文

生产和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范文引言: 火灾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特别是在生产和储存物品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火灾的危险性更加突出。因此,对生产和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进行分类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从物品的性质、储存条件和生产环境等方面,阐述了生产和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 一、根据物品的性质进行分类: 1.易燃物品 易燃物品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与空气中的氧气以及其他可燃物质发生燃烧或爆炸的物质。这类物品的火灾危险性非常高,容易引发严重的火灾事故。常见的易燃物品包括油漆、溶剂、汽油、煤油等。在生产和储存易燃物品时,必须采取严格的防火措施,确保防火系统的正常运行和防火设施的齐备。 2.可燃气体 可燃气体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与空气中的氧气形成可燃混合物,并能在点火源的作用下发生燃烧或爆炸的气体。这类物品的火灾危险性也非常高,尤其是在封闭的空间中,容易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常见的可燃气体包括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生产和储存可燃气体的单位必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控制火源和热源,并进行定期的安全检查与维护。 3.易燃液体

易燃液体是指具有可燃性质的液态物质,其闪点低于 37.8℃。这类物品的火灾危险性较高,因为它们在常温下就能够蒸发为可燃气体,并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形成可燃混合物。常见的易燃液体包括酒精、丙酮、乙醚等。生产和储存易燃液体的单位必须采取防火措施,确保容器的密封性和防漏性,并定期对设施和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 4.易燃固体 易燃固体是指能够在空气中燃烧或爆炸的固态物质。这类物品的火灾危险性较高,容易引发火灾事故。常见的易燃固体包括火药、磷、硫、白磷等。生产和储存易燃固体的单位必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对易燃固体进行分类和储存,并使用防爆设备和防火设施。 二、根据储存条件进行分类: 1.高温储存 高温储存是指在高温环境下储存物品。由于高温容易引发物品的自燃,因此这类储存条件下的火灾危险性非常高。常见的高温储存物品包括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等。在高温储存物品时,必须严格控制储存环境,确保温度的稳定和通风条件的良好。 2.潮湿储存 潮湿储存是指在潮湿环境中储存物品。在潮湿环境下,易燃物品容易发生化学反应和自燃,从而导致火灾事故。常见的潮湿

消防工程师 生产和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

第二章生产和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工业建筑发生火灾时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与建筑内物质的火灾危险性、工艺及操作的火灾危险性和采取的相应措施等直接相关。在进行防火设计时,必须首先判断建筑火灾危险程度的高低,进而制定行之有效的防火防爆对策。 由于可燃物的种类很多,因此各种气体、液体与固体不同的性质形成了不同的危险性,并且同样的物品釆用不同的工艺和操作,产生的危险性也不相同,所以在实际应用中,确定一个厂房或仓库确切的火灾危险程度有时比较复杂。现行有关国家标准对不同生产和储存场所的火灾危险性进行了分类,这些分类标准是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并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出来的,是工业企业防火设计中的技术依据和准则。实际设计中,确定了具体建设项目的生产和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类别后,才能按照所属的火灾危险性类别采取对应的防火与防爆措施,如确定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层数、面积、设置所必要的防火分隔物、安全疏散设施、防爆泄压设施、消防给水和灭火设备、防排烟和火灾报警设备,以及与周围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等.对生产和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进行分类,对保护劳动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人身安全、维护工业企业正常的生产秩序、保护国家财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生产的火灾危险性分类 生产的火灾危险性是指生产过程中发生火灾、爆炸事故的原因、因素和条件,以及火灾扩大蔓延条件的总和.它取决于物料及产品的性质、生产设备的缺陷、生产作业行为、工艺参数的控制和生产环境等诸多因素的交互作用。评定生产过程的火灾危险性,就是在了解和掌握生产中所使用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火灾、爆炸特性的基础上,分析物质在加工处理过程中同作业行为、工艺控制条件、生产设备、生产环境等要素的联系与作用,评价生产过程发生火灾和爆炸事故的可能性.厂房的火灾危险性类别是以生产过程中使用和产出物质的火灾危险性类别确定的,评定物质的火灾危险性是确定生产的火灾危险性类别的基础。 一、评定物质火灾危险性的主要指标 对物质火灾危险性的评定,主要是依据其理化性质。物料状态不同,评定的标志也不同,因此,评定气体、液体和固体火灾爆炸危险性的指标是有区别的。 (一)评定气体火灾危险性的主要指标 爆炸极限和自燃点是评定气体火灾危险性的主要指标.可燃气体的爆炸浓度极限范围越大,爆炸下限越低,越容易与空气或其他助燃气体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其火灾爆炸危险性越大.可燃气体的自燃点越低,遇有高温表面等热源引燃的可能性越大,火灾爆炸的危险性越大。 另外,气体的比重和扩散性、化学性质活与否、带电性和受热膨胀性等也都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其火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