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健康评估及护理

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健康评估及护理
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健康评估及护理

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健康评估及护理我国提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由于老年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尤其髋部是骨质疏松的好发部位,因此髋部骨折多见于老年人。髋部骨折常常是老年人的一个致命性损伤,在高龄患者中保守治疗,一年内的病死率可达50%以上[9],不但给患者自身造成了身心痛苦,而且也给社会及家庭带来了沉重的护理负担。老年人各器官机能下降常并存其他系统的疾病,增加了护理的复杂性及难度。根据老年患者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全面评估患者的健康情况,运用有效的个体化的护理干预能保证老年患者减少并发症,降低住院费用,缩短住院日和达到最大限度的康复。我科2008年5月~9月收治46例髋部骨折老年病人,护理效果满意,无一例出现并发症,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46例,男21例,女25例;年龄61~87岁,平均71.5岁。股骨粗隆间骨折18例,股骨颈骨折20例;股骨中上段骨折3例,髋臼骨折5例,26例行人工关节置换术,12例行动力螺钉内固定,8例行钢板螺钉内固定。46例患者在伤前均并存各种不同程度的内科疾病,其中并存1种16例,2种12例,3种6例,4种3例,并存的内科疾病依次是:高血压、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糖尿病、中风后遗症、慢性肝肾功能不全、前列腺肥大、慢性胃炎、痛风、贫血及营养不良等。

老年髋部骨折护理进展

老年髋部骨折护理进展 发表时间:2013-08-20T16:37:15.060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21期供稿作者:看卓永措[导读] 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详细讲解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措施以及治疗情况,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看卓永措(青海省玉树州人民医院 815100) 【摘要】目的探究对老年髋骨骨折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10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医生的诊治要求,护理人员对其进行护理。结果通过护理人员对老年人的髋部骨折进行护理,有72例患者能够得到康复治疗。结论对老年髋骨骨折患者进行身体和心理上的护理,可以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老年髋部骨折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1-0293-02 老年人的骨质疏松现象较为普遍,所以老年人经常会出现骨折现象,髋部骨折主要是大腿骨近端的股骨颈与粗隆之间还有髋臼等多种类型的骨折。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患有髋部骨折这一疾病的人口数也急剧增加。对于老年髋部骨折,多采用手术治疗方法,但是由于老年人身体素质较差,在患者进行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护理人员都要对其进行生理和心理的护理。通过对我院在2011年10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老年髋部骨折的患者进行护理,取得了较好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1年10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80例患者进行护理,男性患者有49例,女性患者31例,年龄范围:56-82岁,平均年龄为68岁。 1.2护理方法 护理人员根据医生的诊治要求,对患者进行生理和心理的护理。 1.2.1心理护理 对于髋部骨折的老年患者,由于长期卧床导致出现身体不适,病痛程度增加等现象,患者容易出现焦虑和烦躁的情绪,而且对疾病的治疗情况不清楚,降低患者康复信心。护理人员要积极引导患者把心中的烦闷说出来,适当的给患者讲些趣味性强的故事,或者给患者播放一些娱乐性电视节目,缓解患者烦躁等情绪,让患者保持较好心情。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详细讲解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措施以及治疗情况,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教给患者和患者家属一些护理方法,告诉患者只要每天保持愉悦的心情和适当的自我护理,再加上药物治疗和护理人员的护理,一定能够快速康复。 1.2.2病痛护理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长时间的卧床修养会导致身体的病痛程度增加,由于缺少适当锻炼而导致一些肢体和器官的功能衰减,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病痛护理,使患者的病痛减轻,从而促进患者进行适当锻炼。面对患者的病痛,护理人员可以通过与患者沟通交流,也可以采用养金鱼等方法转移患者对病痛的注意力。护理人员可以帮助患者每天适量翻身,在两腿间垫一个较软的枕头,在患者的背部放置一个枕头,使患者更加放松舒适的卧床修养,会对病痛产生一定程度上的缓解[1]。如果患者实在疼痛难忍时,护理人员可以给患者适量的止痛药物,但是一定要遵循医嘱,严格控制止痛药物使用数量,当患者产生突发性疼痛时要给其服用缓释制剂的止痛药物 [2]。 1.2.3皮肤护理 患者长时间卧床,使得某些部位的皮肤受到挤压造成皮肤潮湿,会导致一些压疮产生,护理人员要在治疗初期就对患者进行合理的皮肤护理,有效预防压疮产生。护理人员需要经常的给患者进行翻身,让各部位的皮肤较为平均受力,防止使某一侧的皮肤产生溃烂等情况;在对患者进行翻身时,要把患者的整个髋关节都托起来,最好由两个护理人员帮助患者翻身,保证患者在翻身时的身体平衡[3]。通过对患者进行严格的皮肤护理,有效的预防压疮的产生。 1.2.4功能护理 由于患者在治疗是长时间的卧床修养,缺少对身体的适当锻炼,因而很可能导致患者的腿部等关节功能减弱,还会造成肌肉萎缩的现象产生。所以在经过医生同意的情况下,护理人员要帮助患者进行适当的锻炼。一般在手术结束后就可以适当的锻炼,并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渐增加身体的锻炼。在手术刚结束的几天,可以让患者先进行裸关节的屈伸锻炼和肱四头肌的屈伸锻炼,一定要控制锻炼的量,不可太过激进。随着患者身体的不断恢复,可以逐渐扩大关节活动的范围,等到患者能够较长时间的站立后,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在双拐的支撑下进行适当的走动,经实验表明在手术治疗结束后的初期进行适当的锻炼可以促进骨折对线和稳定。 2.结果 通过护理人员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病痛护理、饮食护理、皮肤护理和功能护理,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有效的改善,一共选取了80例患者,有72例患者都得到了显著的护理效果。 3.讨论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在手术结束后,护理人员通过护理使病人懂得了基本的自我护理,使患者保持较为愉悦的心情,保持皮肤的清洁,保证患者得到适当的锻炼,最终使患者得到了身体上的痊愈。 参考文献 [1]陈玉平,刘雪琴.预防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健康教育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2,39(6):110-111. [2]韩月明,冯周莲,康玉闻.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心理状况及护理对策[J].护理学报,2012,16(7B):76-77. [3]苏艳伟.老年股骨骨折患者心理护理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5(36):101-102.

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后并发症预防及康复护理

【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长寿之人也随之增多,老年人 髋部骨折临床较多见,主要包括股骨颈及股骨粗隆间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DHS及PFNA已被认为是治疗老年人髋部骨折的最佳治疗手段。其除了能改善患者关节活动度及 稳定性外,还能够有效地缓解疼痛,提高肢体的功能状态,改善总体生存质量。老年人髋 部骨折术后并发症包括感染、坠积性肺炎,肺栓塞、髋关节脱位、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褥 疮等,及时的处理、预防,减少并发症及康复护理是骨科治疗和护理的重要部分,护理人 员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不同患者,不同训练时期的康复训练有针对性指导,并加强与 医生、患者及家属的沟通,才能保证病人手术的成功。此外还要掌握老年人护理的特殊性,从而提高老年人护理工作效果,使这类病人术后得到早日康复。 【关键词】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后;并发症预防;康复护理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科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收治老年髋部骨折住院病人119例,其中股骨颈骨 折61例,股骨粗隆间骨折58例。年龄55~59岁4例,60~69岁6例,70~79岁74例,80岁以上35例。女64例,男55例。 1.2 结果 本组病例术后14 d~30 天出院,出院时伤口均愈合拆线。无一例发生伤口感染、坠积 性肺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褥疮等并发症。1例粗隆间骨折病人内固定发生移位而重新 行内固定术。所有患者对手术疗效主观评价满意。随访12个月~24个月,均基本达到生 活自理和不负重工作。 2 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2.1 感染 感染是髋部手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其可导致手术失败,因此,预防感染至关重要。围 手术期应积极防治容易引起感染的原发病灶,术前有糖尿病的患者,应积极控制血糖情况,以减少术后伤口感染及不愈合的机会;术前应严格皮肤消毒,术前或术中预防性使用抗生 素药以降低术后感染。术后要严密观察患者体温及伤口变化;换药时应严格无菌操作。行 骨水泥假体置换的患者,由于骨水泥可影响细胞的吞噬作用,出现排异反应而易造成感染,故需要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1]。 老年人由于呼吸功能相对减弱[2],而部分病人有烟酒嗜好,并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源性 心脏病史,所以长期卧床及术后易发生肺部并发症,故病人入院后,要及时宣讲吸烟对术 后身体的危害性,并要求其不吸烟。术后鼓励病人咳嗽、多作深呼吸运动,上肢能活动的 作扩胸运动,增加肺活量。在协助病人翻身时,拍击背部使积痰易于排出,怕疼痛、不能 咳嗽的病人鼓励病人尽量把痰咳出,若痰液粘稠可给予雾化吸入。 此外老年人因肾血管硬化,肾血流量减少而致肾功能减退,膀胱粘膜随着老化萎缩,前 列腺肥大等均可导致尿潴留,加上卧床而引起泌尿系感染,对长期卧床病人嘱其多饮水,

老年髋部骨折合并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

老年髋部骨折合并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 发表时间:2016-05-11T11:19:41.183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12月第34期作者:卢志华胡翰生熊传芝陈岗颜连启袁敏 [导读]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江苏扬州 225001)对老年髋部骨折的患者应实行脑卒中筛查,做好围手术期处理, 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卢志华胡翰生熊传芝陈岗颜连启袁敏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江苏扬州 225001) 【摘要】目的:研究老年髋部骨折合并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回顾分析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关节外科对2012年8月至2013年1月住院收治的60岁以上合并腔隙性脑梗死的髋部骨折患者的处置,总结经验。结果:41例合并有腔隙性脑梗死的股骨颈患者中,30例行手术治疗,一例术后再发作急性脑梗合并部分运动性失语,余治疗满意。结论:对老年髋部骨折的患者应实行脑卒中筛查,做好围手术期处理, 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髋部骨折;脑梗;围手术期 【中图分类号】R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4-0154-02 髋部骨折是骨折疏松最严重的并发症,目前是世界公认的公众主要健康问题之一。髋部骨折排在脑血管疾病以及衰老后面,成为患者卧床的第三大原因,明显地降低患者生活质量[1]。而在髋部骨折患者中,有很大一部分比例的患者曾有过卒中病史,或因新发卒中倒地而致骨折,在有卒中病史的人群中,髋部骨折的发病率是常人的4倍[1]。因此对于无暴力外伤在正常活动高度自行摔倒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入院应行脑卒中筛查。由于年龄、腔隙性脑梗、其他合并症等特殊因素的存在, 其围手术期需要特别注意,进行针对性处置。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关节外科对2012年8月至2013年1月住院收治的60岁以上髋部骨折患者共60例,平均年龄77.17±7.10岁,入院行CT/MRI,影像学资料证实术前合并陈旧性腔隙性梗塞39例,新发腔隙性脑梗死2例,其中合并高血压病16例,合并糖尿病5例。因评估患者围手术期风险和家属意愿,共30位合并腔隙性脑梗患者行髋部骨折手术。其中一例术前合并陈旧性腔隙性脑梗塞的患者在术后合并急性脑梗,并遗留部分运动性失语。其余29例患者均顺利出院,出院时可扶助行器行走。 1.2围手术期处理 1.2.1入院术前处置:完善相关检查,予以心电监测及吸氧;年龄大于60岁,根据身体耐受情况性头颅CT或MRI,常规行颈部血管B超筛查卒中风险;行血气分析评估患者肺功能;行超声心动评估患者心功能;完善心电图、胸片及血化验检查。在除外头部外伤的情况下,予以1/3至1/2的低分子肝素抗凝,根据饮食调整补液,保证循环灌注充足。控制血糖血压平稳,停用阿司匹林、利血平等对麻醉手术有不良影响的药物。高危人群请心内科、呼吸科、神经内科及麻醉科会诊,除外手术禁忌方可行手术治疗。指导患者行咳痰及踝泵练习。 1.2.2麻醉及术中处理:对于本研究中的患者情况,麻醉选择椎管内麻醉或单纯神经阻滞,术中保证循环机呼吸的平稳,防止颅内灌注不足。在髋部骨折性骨水泥型关节置换时,关于骨水泥反应导致患者术中低血压致脑梗甚至死亡的病例屡见报道。其发生原因有:骨水泥单体引起的直接扩张血管和(或)心肌抑制;骨水泥植入后将空气、脂肪、骨髓等挤入静脉造成的肺栓塞等[2]。因此术中在植入骨水泥应由术者通知麻醉师,早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严密监测生命体征,保障循环管制,彻底冲洗髓腔,待骨水泥在成团期时再填充,尽量不要在拔丝期使用,及时将多余的骨水泥彻底清除以减轻骨水泥反应。对于高龄及平日活动能力差的患者,髋部骨折可考虑行半髋关节置换术,尽量减少手术创伤及缩短手术时间。 1.2.3术后处理:监测生命体征,吸氧,予以预防感染及镇痛对症治疗。保持血压平稳,切不可太低,予以适当补液,必要时需输血纠正贫血。术后6小时予以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当地起行踝泵及膝泵练习。如病情平稳许可则应在术后第一天下地活动,在改变地方时应动作轻缓,逐步适应,防止发生体位性低血压而导致脑缺血疾病发作。 1.3结果 30 例手术均进行顺利, 术中血压波动小,术中病人各项生命体征平稳。一例术前合并陈旧性腔隙性脑梗塞的患者在术后合并急性脑梗,并遗留部分运动性失语。其余29例患者均顺利出院,出院时可扶助行器行走。所有患者伤口均愈合良好,有一例患者术后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无肺栓塞、肺炎及褥疮发生。 2.讨论 腔隙性脑梗死是老年人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好发于60 岁~69岁,多数无明显诱因,常见于慢性和亚急性起病。主要是由于脑内小穿通支动脉闭塞,进而导致病变,虽然患者症状较轻,有时隐匿,但易复发[3]。而对于这部分人群而言,髋部骨折的风险远大于常人[3]。当一个老年患者因髋部骨折就诊时不能除外急性脑梗发作而导致的摔倒骨折。根据我们临床统计结果显示,在研究覆盖的半年内,60岁以上髋部骨折的患者,约2/3合并影像学的腔隙性脑梗塞,而这部分患者绝大多数平日无明显症状。因此对于这样的患者,我们入院必须行脑卒中筛查,在明确病情后应予以针对性的围手术期处理。有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能否顺利度过手术期,防止脑梗死复发及并发症的发生, 合理恰当的围手术期处理至关重要。 术前应抓住手术时机,将患者身体状况调整至相对耐受手术的状态。如发现新鲜脑梗、心梗,应请相关科室明确是否存在手术禁忌,如存在禁忌应推迟手术。控制血压血糖,均不适宜控制太低,如血糖口服药物控制困难,可选择使用胰岛素短期内控制血糖至理想状态[3]。患者髋部骨折失血较多,入院后应予以适当补液,必要时候输血纠正贫血,防止老年人因血容量不足发生心脑血管意外。术中患者应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尽量选择椎管内或神经阻滞麻醉[4]。因手术、麻醉对患者血压影响易造成脑组织的低灌注, 术中应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尤应注意避免血压波动过大,尤其在使用骨水泥时。手术方式应尽量选择创伤小、时间短及术后可进行早期康复锻炼的方案。术后全血黏度增高、血容量不足均可使脑血流降低, 引起血管内栓塞。髋部手术及术后卧床休息可能会增加其发病可能性。因此, 术后应保障重要脏器的循环灌注,适当补液,纠正贫血。同时髋部手术的老年患者术后应予以低分子肝素抗凝,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5]。综上所述, 因髋部骨折合并腔隙性脑梗塞需要手术的患者有高龄、合并基础疾病较多等特点,增加了围手术期风险性和急性脑梗死的复

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死亡率的分析

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死亡率的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65岁及以上老年人髋部骨折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4月手术治疗的65~100岁715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资料。结果715例中,股骨颈骨折385例,粗隆间骨折330例。术前582例(81.4%)有并存症,其中心血管系统疾病最常见(442例)。术后229例(32.03%)发生并发症,其中肺部感染(80例)最为高发,本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24.10±12.71天。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高,积极的围手术期治疗和精心护理是手术治疗成功的重要条件。广东省中医院骨科许树柴 【关键词】髋部骨折;手术期间;手术后并发症;关节成形术;老年 An epidemiological survey on relative complications and mortality of hip fracture during perioperative period in elderly patient in guangzhou 【Abstract】0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mplications and mortality of hip fracture in the perioperative period. Methods An retrospective data of the elderly aged 65 years and over who received surgica1 treatment between Jan 2007 and Apr 2009 were reviewed. Results 385 cases were femora1 neck fracture while 330 cases were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Five hundred and eighty-two cases (81.4%) had preoperative comorbidities in which the circulation system was most often involved.Two hundred and twenty-two cases(32.03%) ha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among which the Pulmonary infection was the most involved.The average in-hospita1 time was 24.10±12.71 days.Conclusions The risk of early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of hip fractures in patients over 65 years of age is high. Monitering the perioperative medical conditions and carefu1 nursing should be emphasized. 【Keys words】Hip fracture;Intraoperative period;Perioperative complications;Arthroplasty;Olderly 随着社会人口结构的老年化,髋部骨折中高龄患者所占比重越来越大。髋部骨折手术风险高,易发生多种术后早期并发症。“围手术期”是指以手术治疗为中心,包括术前、术中和术后的一段时间。如何减少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的医疗风险,是临床骨科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

老年人髋部骨折的临床护理

老年人髋部骨折的临床护理 目的探讨老年人髋部骨折的临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老年人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护理方法,并对护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38例患者经过实施有效的临床护理,均未发生并发症,治愈或好转出院。结论老年患者手术风险大,根据老年患者的生理特点及各种老年患者易出现的异常心理特点,有针对地采取护理措施,预防和控制术后并发症,可有效降低手术风险,减少并发症和病死率,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标签:老年人;髋部骨折;护理 有学者预测,不久的将来,全球50%的髋部骨折将发生在亚洲。缺乏身体锻炼、低钙摄入量和跌倒已经被认为是亚洲人发生髋部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到2051年,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4.37亿。人口老龄化的同时,骨质疏松及其骨折的危险性逐渐增加。临床上髋部骨折多发于老年人,常因为老年人骨质疏松、肌力减退、动作迟缓、稳定度差而跌倒所致。骨折一旦发生,又因局部血运差,体质虚弱,骨折愈合相对缓慢。而老年人伤前常合并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及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伤后又因较长时间的卧床及被动体位很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坠积性肺炎、泌尿系统感染、褥疮等各种并发症,即使临床治愈或好转出院,院外康复期较长,因此,做好老年人的临床护理至关重要。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共38例,男性11例,女性27例,年龄60~89岁,均为摔伤致髋部骨折。经过实施有效的临床护理,均未发生并发症,治愈或好转出院。 2 临床护理 2.1 对患者身体状况的综合评估老年人身体状况差异很大,有的患者身体较好,有的身体很差,有的人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肺气肿等老年性疾病,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制定出相应的护理计划。 2.2 疼痛的护理老年人往往对骨折及术后疼痛的耐受力下降,护理人员应耐心解释疼痛的原因,并在进行搬运及康复训练时做到解释到位、动作到位、轻柔准确。建议术后协助患者活动患肢10~20次,若有剧烈疼痛不能配合活动患肢的情况应警惕是否是由于术中安放内固定时将周围组织缠绕卷入所引起,若有此种情况应报告医生进行处理。如疼痛影响睡眠,就采取放松法,转移患者的注意力,给予心理疏导。对于原因清楚的创伤性疼痛,采取预防性用药,而不是等到疼痛难以忍受时再用药。

骨质疏松性骨折围手术期处理专家共识

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围手术期处理专家共识(2018)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继发于骨质疏松症、低能量暴力导致的骨折。伴随我国进入老年社会,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病率逐年快速升高,逐渐成为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首发症状和就诊原因。骨质疏松性骨折多为高龄老年患者,合并内科基础疾病较多,病情复杂,手术风险显著增加;患者骨量下降,多为粉碎性骨折,内固定失败率相对较高;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缓慢,甚至不愈合,容易再发骨折。围手术期处理是骨质疏松性骨折手术治疗的最重要环节,决定着治疗的成败,其处理原则、处理方法与一般常见骨折有共同之处,但也有特殊要点,推动骨质疏松性骨折标准化、规范化治疗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青年骨质疏松学组召集了国内骨质疏松性骨折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结合国内外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经验,撰写了本共识,旨在为骨质疏松性骨折围手术期的处理提供一个适合国情且规范标准、容易操作的治疗方案,有效提升我国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1 概述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之一。患者发生骨质疏松时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强度减低,受到轻微暴力即可发生骨折,故属于脆性骨折。常见的骨折部位包括脊柱、髋部、桡骨远端和肱骨近端,其中最常见的是椎体骨折,最严重的是髋部骨折。据统计,全世界每3 s就发生1次骨质疏松性骨折,50岁以后约1/3的女性和1/5的男性将会罹患 1次骨质疏松性骨折[1]。国内基于影像学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0岁以前女性椎体骨折患病率约为15%,50岁以后椎体骨折的患病率随年龄而渐增,80岁以上女性椎体骨折患病率可高达36.6%[2]。2015年我国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腕部、椎体和髋部) 约为269万例次,预计2035年约为483万例次,到2050年约达599万例次[3]。女性一生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性(40%)高于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的总和,男性一生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性(13%) 高于前列腺癌[4-5]。 骨质疏松性骨折临床诊治的特点及难点:(1)患者多为老年人,常合并其他疾病,易发 生并发症;(2)多为粉碎性骨折,内固定治疗稳定性差,内置物易松动、脱出,植骨易被吸 收;(3) 骨形成迟缓,易发生骨折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4)卧床制动期将发生快速骨丢失,

20中国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麻醉管理指导意见(2017)

中国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麻醉管理指导意见(2017)2017-12-13 06:41 来源:未知编辑:点击: 203 王天龙(共同负责人)王东信王秀丽严敏冯泽国李民李军肖玮张兰陈绍辉欧阳文袁红斌徐懋郭向阳(共同负责人)梅伟(执笔人)髋部骨折是老年患者常见的外伤性疾病。该类患者常伴发多种并存疾病和合并症,麻醉及围术期管理不当,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显著增加。本指导意见根据相关文献、专家共识和指南制定,提出改善患者转归的若干建议,包括手术时机选择、术前评估和准备、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麻醉和镇痛方案选择、术中呼吸循环管理以及术后康复计划等方面,以加强该类患者的围术期管理。 一、发病率和预后 髋部骨折常见于老年女性患者,65岁及以上老年人髋部骨折发生率在女性和男性分别为957.3/10万和414.4/10万,髋部骨折中年龄大于70岁的老年患者占75%。由于对骨质疏松和跌倒的有效预防,自1995年到2005年十年间,老年髋部骨折发生率在女性和男性分别下降了24.5%和19.2%。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全身性疾病。最常见的并存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35%)、呼吸系统疾病(14%)、脑血管疾病(13%)、糖尿病(9%)、恶性肿瘤(8%)和肾脏疾

病(3%)。约70%患者为ASA Ⅲ~Ⅳ级,35%患者至少并存一种疾病,17%并存两种疾病,7%并存三种以上疾病。 由于并存疾病的存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死亡风险比同龄人群高3倍。调查显示该类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为2.3%~13.9%,术后6个月死亡率增至12%~23%,男性患者死亡率高于女性,约3/4老年患者的死因与其并存疾病有关。转归不良的主要相关因素依次为高龄(>90岁)、器官储备功能下降、并存疾病和合并症多。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死亡率比择期髋关节置换术高6~15倍。近年来由于临床诊疗技术和流程的改进,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死亡率呈下降趋势。 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后活动能力恢复困难,能完全恢复术前活动能力的仅占1/3,50%患者术后需要长期借助辅助装置生活,25%患者需要长期家庭护理。 二、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时机的选择 98%老年髋部骨折需要采用外科治疗,手术能改善患者的预后。采用非手术治疗者30d住院死亡率是采用手术治疗者的2倍,因此应积极创造条件及时手术治疗。早期手术治疗(如入院48h内实施手术)除可减轻患者疼痛外,还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改善术后自理能力。与入院48h内手术相比,48h后手术者术后30d全因死亡率增加41%,一年全因死亡率增加32%;患者手术拖延时间越长,住

老年髋部骨折的护理体会

老年髋部骨折的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2-11-15T11:16:33.81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26期供稿作者:杨露[导读] 在骨折早期,做股四头肌舒缩活动及踝、趾关节屈伸运动,以促使伤肢血液循环,有利于消肿,并防止肌肉萎缩。 杨露(湖南省血防所附属湘岳医院湖南岳阳 414000)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6-0316-02 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有机成分减少,骨关节弹性强度减低,脆性增加。髋部骨折的发生率也逐渐上升,成为老年人最常见的创伤性疾病。老年髋部骨折通常是指股骨颈及股骨粗隆间骨折,是骨科常见病、多发病[1]。随着社会的老龄化进展,人们寿命的延长,该骨折亦呈增加趋势。传统的保守治疗方法是卧床行患肢牵引,但患者住院时间长,并发症发生率高,死亡率高达15%~50%,存活者如未进行有效的治疗,其生活质量也受到严重的损害。老年患者随年龄的增长,机体各脏器功能减退,应变能力降低,修复能力衰减,骨折的老年患者大多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以往有称老年髋部骨折为“死亡骨折”[2]。所以为了减少和防止骨折后并发症的发生,使骨折早期愈合,除了合理的治疗外,护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现将我院自2006年3月~2010年10月收治的53例髋部骨折病人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共53例,其中年龄在60岁~70岁32例,71岁~80岁16例,80岁以上5例,平均年龄68.5±5.6岁,女性32例,男性21例,女性与男性比约1:0.66。其中股骨颈骨折37例,粗隆间骨折16例。左侧31例,右侧22例。致伤原因:骑车跌伤7例,行走中不慎跌伤27例,车祸致伤19例,入院时合并老年性疾病:高血压28例,糖尿病10例,慢性支气管炎6例,脑血管病9例。53例患者中骨折并发休克4例,泌尿系感染5例。 1.2治疗方法患肢术前均行持续骨牵引。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17例,空心加压螺纹钉固定4例,DHS内固定23例,带锁动力髋内固定9例。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36例,全身麻醉17例。术后并发下肢静脉炎3例,褥疮2例,贫血1例,伤口感染3例。 2 结果 根据愈合后功能分优、良、差3个等级。优,患肢无疼痛,生活自理,功能大致正常,26例;良,患肢轻度微痛,外出均用拐,生理基本自理,24例;差,患肢疼痛,行走困难,生活不能自理,3例。 3 护理 3.1心理护理:焦虑、孤独、恐惧和寂寞是老年人特有的心理状态,在骨折后显得尤为突出,容易产生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他们感到焦虑、孤独,怕亲属嫌弃,容易产生抑郁、发怒或者对外界冷漠,有时感到绝望等异常的心理反应。按照老年人心理和生活特点,医务人员应实施舒适护理[3],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关心安慰他们细心周到地做好基础护理,使它们感到医院温暖如家,通过交流感情,满足其心理要求,消除孤独和恐惧,从而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3.2疼痛护理:骨折后1~3d内及术后疼痛可见于几乎所有骨折患者,解除疼痛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4]。牵引制动是减轻疼痛的重要措施。术后伤口疼痛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止痛药物的口服或肌注,病人自控止痛(PCA),恒速静脉输液泵和替代疗法、补充疗法等非传统疼痛护理措施。有效的缓解疼痛对改善预后、增强老年人康复自信心有显著意义。骨折后,患者对疼痛耐受力很差,常呻吟不止,表情痛苦,护理人员应仔细耐心,主动关心和照顾他们,在搬动病人和复位治疗等过程中,应轻搬轻放,手法轻柔准确.尽量减少病人痛苦,用实际行动使患者对护理人员建立信任感和安全感。 3.3维持有效地牵引:无论是股骨颈,还是粗隆间骨折治疗时本组患者患肢术前均行持续骨牵引,牵引的前3天是痛苦期,这时患者由于骨折后的疼痛和身体活动严重受限和伤后心理的不适应,及易因疼痛、烦躁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呼吸急促以及原有老年疾病的复发等。因此护理中特别注意进行牵引重量的调整,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准,切忌无视老年患者的感受而单纯追求增加重量。在牵引过程中,应采取半坐卧位,注意牵引肢体的位置和轴线是否恰当,牵引绳索和足趾是否被棉被压住,均应随时检查随时纠正。牵引重量的多少,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肌肉健康程度和有无软组织损伤等具体情况来调整,若牵引重量太小,不能达到复位和固定的目的;牵引重量过大,则引起过度牵引,使骨折端分离[5]。 3.4功能锻炼:鼓励指导、协助病人加强功能锻炼。在锻炼过程中,应根据骨折部位类型,骨折复位固定后的稳定情况和肢体重力作用的影响因素,制定个性化方案并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护理人员要耐心督促和指导患者练习,达到防止关节粘连,肌肉萎缩、促进骨折愈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在骨折早期,做股四头肌舒缩活动及踝、趾关节屈伸运动,以促使伤肢血液循环,有利于消肿,并防止肌肉萎缩。髋部骨折,尤其是粗隆间骨折,在治疗过程要防止髋内翻畸形,因此皮牵引要保持外展位,病人不要卧于健侧,随时注意检查牵引肢体的皮肤色泽、温度、足背动脉搏动和有无神经受压引起的感觉障碍。 3.5并发症预防:老年人髋部骨折后要长期卧床,最常见的并发症有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褥疮及便秘,因此,针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尽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病率,提高疾患的生存率及治愈率。 参考文献 [1]王安庆,唐涛,刘克敏,等.老年髋部骨折治疗及康复112例随访[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11(1):64~65. [2]冯素芬.老年髋部骨折的护理体会[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3(9):791~792. [3]黄招美,周玲珍.舒适护理在胃肠减压中的应用[J].黑龙江医药,2009,22(5):743~744. [4]张春虹.老年髋部骨折的护理体会[J].中国健康月刊,2010,29(4):119~120. [5]秦美霞.老年髋部骨折治疗的几个问题[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9(4):294~295.

老年人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护理及健康指导(一)

老年人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护理及健康指导(一) 【摘要】目的:分析其术后护理措施及康复指导。方法:回顾总结256例老年性髋部骨折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获得随访256例,随访时间1a-3a,平均随访时间1.5a。死亡6例,1例发生人工股骨头脱位,其余患者均痊愈。结论:老年人髋部骨折后通过术后护理、康复指导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髋部骨折;护理;康复指导 髋部骨折通常是指股骨颈及股骨转子间骨折,是影响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也是导致老年人行动障碍的首要原因。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单纯地保守治疗已不能满足患者的要求,而多数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来缓解疼痛,重建关节功能,但老年人独特的生理、心理条件以及部分老年手术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疾病,术后并发症极易发生如褥疮、下肢深静脉血栓等。为了减少这些症状的发生,而术后护理及康复指导十分重要,现综述如下。 1临床资料 2008~2009年我科共收治256例髋部骨折病人,其中男110例,女146例,年龄66~90岁,股骨颈骨折106例,粗隆间骨折150例,手术方式:切开复位内固定180例,髋关节置换69例,5例未治自动出院,2例髋关节置换术后2天出现肺栓塞转入重症监护室治疗,其余均安全度过危险期康复出院。 2.1术后护理:一般护理①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做好护理记录,观察伤口有无渗血,切口是否疼痛,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②饮食护理,由于老年人肠道吸收功能差,加之术后疼痛饮食减少,易引起低蛋白、低维生素贫血。营养不良可延缓伤口愈合。因此护理人员应鼓励病人多进营养丰富、易消化富含维生素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多饮水,以保持大便通畅,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伤口愈合。③患肢观察与处理,术后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患足穿“丁”字或继续用皮牵引,以防止术后脱位,便于静脉回流。注意观察患肢末梢血运、感觉、温度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鼓励病人做患肢足背伸、跖屈动作及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活动。④术后切口置负压引流,有利于术区积血及时清除,注意保持引流通畅。 2.2预防并发症的护理 2.2.1呼吸道、泌尿系感染的预防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日定时通风,嘱患肢深呼吸做有效咳嗽,轻拍背部以助排痰,痰粘者可做雾化吸入,每日2次,嘱病人多饮水,增加尿量达到冲洗膀胱的作用,保持会阴部清洁,每日清洗1~2次,预防泌尿系感染。 2.2.2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髋部骨折病人术后常见并发症,由于老年患者术后体位限制,活动少,血液回流不畅,以及手术出血,血液浓缩,易引起静脉血栓形成。我们从病因出发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如抬高患肢,减少局部压迫,早期积极活动,指导并协助患者早期功能锻炼,采取预防性抗凝治疗,以促进静脉回流,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及进入肺动脉可起一定作用。 2.2.3褥疮的预防老年患者由于全身循环差可使用海绵床垫,气垫床,骶尾部及骨隆突出处易发生褥疮,协助患者抬臀,并局部按摩每2小时1次,以促进血液循环,保持床铺平整干燥,无碎屑,皮肤护理每日2次。 2.2.4假体脱位预防假体脱位与手术入路,术中假体放置,体位护理不当,早期功能锻炼不当或不正确的翻身有关,术后必须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禁止患肢内收、内旋和髋关节过度屈曲,如果因护理需要变换体位必须一人牵拉,使其在外展中立位进行操作。 2.2.5其他老年人应注意循环系统并发症,由于手术创伤后易出现重要脏器的功能障碍,尤其是心功能不全,应严格控制输液量及速度,教病人做扩胸运动及深呼吸,使患者平稳渡过手术后期,观察末梢血液循环,足部温度,足背动脉,股动脉搏动情况,以检测坐骨神经功能。 3术后肢体康复指导

20-中国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麻醉管理指导意见(2017)

20-中国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麻醉管理指导意见(2017)

中国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麻醉管理指导意见(2017)2017-12-13 06:41 来源:未知编辑:点击: 203 王天龙(共同负责人)王东信王秀丽严敏冯泽国李民李军肖玮张兰陈绍辉欧阳文袁红斌徐懋郭向阳(共同负责人)梅伟(执笔人) 髋部骨折是老年患者常见的外伤性疾病。该类患者常伴发多种并存疾病和合并症,麻醉及围术期管理不当,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显著增加。本指导意见根据相关文献、专家共识和指南制定,提出改善患者转归的若干建议,包括手术时机选择、术前评估和准备、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麻醉和镇痛方案选择、术中呼吸循环管理以及术后康复计划等方面,以加强该类患者的围术期管理。 一、发病率和预后 髋部骨折常见于老年女性患者,65岁及以上老年人髋部骨折发生率在女性和男性分别为957.3/10万和414.4/10万,髋部骨折中年龄大于70岁的老年患者占75%。由于对骨质疏松和跌倒的有效预防,自1995年到2005年十年间,老年髋部骨折发生率在女性和男性分别下降了24.5%和19.2%。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全身性疾病。最常见的并存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35%)、呼吸系统疾病(14%)、脑血管疾病(13%)、糖尿病(9%)、恶性肿瘤(8%)和肾脏疾病(3%)。约70%患者为ASA Ⅲ~Ⅳ级,35%患者至少并存一种疾病,17%并存两种疾病,7%并存三种以上疾病。

由于并存疾病的存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死亡风险比同龄人群高3倍。调查显示该类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为2.3%~13.9%,术后6个月死亡率增至12%~23%,男性患者死亡率高于女性,约3/4老年患者的死因与其并存疾病有关。转归不良的主要相关因素依次为高龄(>90岁)、器官储备功能下降、并存疾病和合并症多。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死亡率比择期髋关节置换术高6~15倍。近年来由于临床诊疗技术和流程的改进,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死亡率呈下降趋势。 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后活动能力恢复困难,能完全恢复术前活动能力的仅占1/3,50%患者术后需要长期借助辅助装置生活,25%患者需要长期家庭护理。 二、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时机的选择 98%老年髋部骨折需要采用外科治疗,手术能改善患者的预后。采用非手术治疗者30d住院死亡率是采用手术治疗者的2倍,因此应积极创造条件及时手术治疗。早期手术治疗(如入院48h内实施手术)除可减轻患者疼痛外,还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改善术后自理能力。与入院48h内手术相比,48h后手术者术后30d 全因死亡率增加41%,一年全因死亡率增加32%;患者手术拖延时间越长,住院死亡率越高;而在48h内手术可降低术后死亡风险(OR=0.74,95%CI 0.67-0.81)。此外,错过最佳手术时机也会导致肺部感染或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风险明显增加。 导致手术延迟的因素通常源于管理和医疗因素。需要尽量避免因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全程优质护理服务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全程优质护理服务探讨 蓝丽智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全程优质护理对日后功能恢复的积极作用。方法:我科2009年1月 2010年12月治疗的65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实行全程优质护理,观察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和3个月时的Harris髋关节总评分,以评定全程优质护理后患者的恢复情况。结果:患者在出院后1个月和出院后3个月时的Harris髋关节总评分明显高于出院时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院后3个月Harris髋关节总评分高于出院后1个月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实行全程优质护理后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良好。结论:全程优质护理使患者能以更好的心理状态面对手术治疗和术后恢复,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患者术后能否恢复正常生活能力至关重要。 关键词髋部骨折;全程;优质护理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2.23.052 髋部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外伤,手术治疗是目前采取的主要治疗方法,手术固定可靠,术后可较早下地负重,骨折愈合时间缩短,可以减少老年人因长期卧床引起的并发症。患者恢复的效果主要与术中术后并发症的控制及术后的康复训练密切相关,因此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将我科2009年1月 2010年12月收治的65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采取的护理方式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科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65例,其中男42例,女23例。平均年龄73.6岁。骨折部位:股骨颈骨折3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27例。手术方式:内固定18例,全髋关节置换术47例。伴有冠心病4例,高血压12例,糖尿病8例,同时有2种及以上疾病的20例。病例选择时排除骨髓炎或骨肿瘤导致的骨折、患者预期生存1年以内、骨折前已丧失腿部功能、合并有严重心肺疾病的患者。 1.2全程优质护理措施 1.2.1制定康复计划在患者入院时,由主管护士进行相应的应急处理后,随即会同主管医师评估患者的骨折严重情况和手术实施方案。同时了解骨折患者的其他详细情况,如身体状况、家属陪护情况、经济条件等,根据这些评估结果和手术预计效果,在主管医师的指导下制定详细周密的围手术期护理计划,以及术后护理和康复训练计划[1]。 1.2.2术前护理 作者单位:530031广西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骨2科 蓝丽智:女,专科,主管护师1.2.2.1术前心理准备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心理护理贯穿到从入院准备手术到出院后康复训练的整个过程。由于老年患者固执、多疑的性格特点,我们在护理工作中需对其有更多的心理护理措施,来帮助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从配合手术到适应康复训练的心态。在术前,我们要疏导其紧张、担忧、恐惧的心理,消除其对手术和术后恢复的担忧。 1.2.2.2术前一般准备因本组所有患者年龄都较大,身体各脏器功能已部分衰退,术前需详细评估患者各脏器的功能,对可能发生的并发疾病做好充分的准备,防范可能出现的意外风险。同时协助患者做好全面系统的检查,正确留取各项检验标本,准备好手术器械,记录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2]。1.2.2.3术前身体准备患者的术前身体准备主要从两方面进行:(1)术前营养支持。本组病例均为老年患者,体弱且肠道吸收能力较差,易造成营养不良。护理人员可在术前对其进行合理的饮食指导,尽量纠正患者术前可能存在的贫血等情况,提高其术后愈合能力。(2)术前训练。鉴于手术后患者行动不便的特点,护理人员应在术前即训练患者应对术后生活的基本能力,包括床上排便、抬臀运动、指导训练有效咳嗽、肢体关节锻炼等。 1.2.3术后护理和康复训练 1.2.3.1术后护理高龄患者术后由于麻醉作用消失、疼痛刺激、血流动力学改变,部分患者可发生高血压,术后高血压对已有心脑损伤的患者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心 人员要主动关心患者,鼓励患者积极的参与到自身疾病管理中,可以帮助患者克服恐惧的心理,使其安心接受治疗,有利于患者早日好转出院。 参考文献 [1]陈牧雷.晕厥的原因及诊断要点[J].中国临床医生,2002,30(2):47-48. [2]唐春艳,张晶,姜会玲.晕厥的急救护理措施及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0,5(8):220. [3]尤黎明主编.内科护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318. [4]崔琴娥.浅谈晕厥的急诊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2):1456-1457. [5]于斌,吴楚财,冯起效.晕厥132例临床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7):831-833. [6]陈秀真.常见晕厥的预防及护理[J].职业与健康,2004,20(3):153-154. (收稿日期:2012-05-18) (本文编辑刘学英) · 19 ·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年第9卷第23期(上半月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