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围术期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营养风险筛查和营养支持治疗(完整版)

2020围术期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营养风险筛查和营养支持治

疗(完整版)

摘要

随着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老年髋部骨折发病率呈明显递增趋势。高龄患者存在各种基础疾病、器官代偿能力下降等问题,增大手术与麻醉的相关风险,增加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营养不良是导致老年患者髋部骨折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预测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是发生营养不良的高危人群。营养不良可导致不良的临床结局,如增加病死率和并发症、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等。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应常规行营养风险筛查;对于存在营养不良或有营养风险者应给予营养支持治疗,并通过观察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康复状况等预后指标,对营养支持治疗进行评估和优化。

目前,作为老年髋部骨折治疗主体的骨科医生对于患者的营养状态并不足够重视,许多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在接受骨折手术的同时营养不良的状况并未得到改善。因此,加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营养管理对于改善其总体预后至关重要。国内关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营养状况的研究起步较晚,许多医疗机构没有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开展常规的营养筛查和积极的营养支持治疗,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营养支持治疗方面也缺少相关临床研究与数据统计。鉴于此,介绍目前国内外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营养风险筛查及营养支持治疗的研究状况,但由于各地区人种、生活方式、宗教文化、

饮食习惯的差异。国外的研究数据并不一定适合国内的患者,为在国内开展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营养筛查和营养治疗的研究,建立适合中国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营养管理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营养不良不仅是导致老年患者髋部骨折的重要原因,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营养调查相关数据显示至少有一半的老年住院患者存在营养不良[1],髋部骨折后由于分解代谢增加,饮食摄入量减少,营养状况进一步恶化,导致患者体重减轻,肌肉萎缩,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对骨折术后康复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改善围手术期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营养状态与其预后息息相关。

老年髋部骨折是指发生于65岁以上人群,由于低能量损伤引起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或股骨颈骨折。这部分患者有高龄、羸弱、基础疾病多等特点,并且存在肌肉的丢失和骨质的丢失等营养问题,尤其是肌肉生理功能潜在的改变,导致老年人活动能力缓慢,髋部肌肉反应性减退,在经受较大外力时,最终发生髋部骨折。同时骨折以后这部分患者的营养状况会进一步下降,容易产生多种并发症,如: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贫血等,若患者得不到良好的营养支持,易引起肺炎、褥疮、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增加患者的死亡率。因此,治疗的目的不仅是促进患者骨折愈合,降低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更重要的是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恢复生理及运动功能,使患者恢复到伤前的功能水平,提高其髋关节功能及生活能力。

髋关节及其周围结构与其他器官组织一样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生理性退变,并产生相应的病理改变。由于老年患者身体内激素水平明显下降,同时随着年龄增长,肠道吸收钙减少,骨丢失增多,导致生理性骨质疏松;并且老年人食欲缺乏,消化吸收不良,户外活动减少等致使多数老年人都处于营养不良状态,这导致老年人髋部骨折的风险增加。由于骨质疏松,老年髋部骨折可能由跌倒、转身扭动髋部等所致,所以对于老年人没有明显外伤史的髋部骨折,多为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间骨折。目前髋部骨折的发病率每年增加1%~3%,其中约2/3的髋部骨折患者年龄>80岁[2,3]。因此,本综述主要探讨目前围手术期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营养风险筛查及营养支持治疗的研究现状。

一、检索策略

以"nutritional status"、"nutritional support"和"hip fracture"为主题词和自由词,在Pubmed、Embase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进行检索;以"营养状况"、"营养支持"和"髋部骨折"作为主题词及自由词在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中进行检索。检索时间均为建库时间至2020年3月。

设定文献的纳入标准:①研究类型为随机对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等,同类型的文献选择证据等级高的文献;②研究对象为存在营养风险及营养不良的患者和老年髋部骨折患者;③国际广泛应用的营养筛查工具作为研究对象的营养筛查方法;④临床前瞻性和回顾性研究。排除标准:

①质量较低或证据等级较低的文献;②文献类型为会议文献、评论和讲座等;③非英语和汉语的文献;④重复文献或类似文献研究中已有完整结果者。

二、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良的定义

营养风险是指因手术、疾病等原因使营养代谢发生急性或潜在的受损,造成效果不佳的风险,不只是营养不良的风险。医生经过对患者营养风险筛查,有利于判断患者是否需要营养支持。

营养不良是指因能量、蛋白质及其他营养素缺乏或过度,导致机体功能甚至临床结局发生不良影响。包括营养不足、超重或肥胖。

现阶段老年住院人群营养不良发生率很高,可达30%~60%[4,5]。其中营养不良与肌肉功能受损、贫血、免疫功能障碍、认知状态下降、跌倒风险增加、住院时间延长、发病率和死亡率有关[6]。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营养不良与髋部骨折发病率,死亡率和术后恢复时间延长、增加住院费用等存在密切关系。因此,营养支持治疗可以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等。

三、营养筛查工具

临床上常用营养风险筛查(nutrition risk screening,NRS)2002、微营养评定法(mini-nutrutional assessment,MNA-SF)、营养不良通用筛查工具(malnutrition universal screening tool, MUST)来评估住院

患者的营养状况。Koren-Hakim等[7]调查215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营养状况,分别使用这三种营养筛查工具,调查不同筛查工具所得的结果是否足以评估髋部骨折患者的营养不良,结论得出三种筛查工具都足以评估患者存在营养不良,其中MNA-SF可以更好的预测患者的死亡率及再入院率。

(一)微营养评定法

微营养评定法(MNA-SF)是一种快速简便的营养筛查工具,是目前老年人营养不良筛查和评估的金标准试验[8],主要由6个参数组成:3个月体重减轻,食欲,活动能力,心理压力,神经心理问题和体重指数(表1)。总评分14分,营养良好为12~14分,营养风险8~11分,营养不良0~7分。Folven等[9]应用MNA-SF对900例7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行营养调查,结果显示患者营养评估平均为(9.5±2.7)分,评分越高患者住院时间越少,再入院率明显降低,得出MNA-SF评分可以预估患者出院后再入院的风险的结论。Inoue等[10]对255例,年龄在(83.5±7.0)岁的老年患者进行营养筛查,应用MNA-SF时结果显示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为40.4%,营养不良的患者为18.0%,还得出MNA-SF是预测急性期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最理想的营养筛查工具的结论。

(二)营养风险筛查2002

营养风险筛查(NRS)2002是欧洲肠内肠外营养学会基于128个病例对照研究进行系统评价,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发展出的营养筛查表,是目前国际上推荐的营养筛查工具(表2)。其简单易于操作,通过评估人体测量、膳食摄入情况、近期体质量变化和疾病严重程度4个方面进行筛查,从而更好的了解患者的营养状况。Inoue等[10]应用NRS 2002对255例年龄(83.5±7.0)岁的老年患者进行营养筛查,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良的检出率分别为45.5%和19.6%。Borek等[11]分析292例患者,评估出119例患者(40%)患有营养不良。同时NRS 2002显示出与主观全面评估存在非常强的相关性(P<0.0001)。Helminen等[12]收集265例年龄在65岁以上的髋部骨折患者营养筛查数据,得出在预测髋部骨折患者预后方面,MNA-SF要优于NRS 2002。

(三)营养不良通用筛查工具

营养不良通用筛查工具(MUST)是由英国肠外肠内营养协会多学科营养不良咨询小组开发的营养风险筛查工具,该工具主要用于筛查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及其风险,评估内容主要是体重指数、最近3~6个月内体重丢失情况以及疾病对进食状态的影响(表3),总评分4分。低营养风险状态时,营养风险总评分0分,需定期进行筛查;中等营养风险状态时,总评分1分,需记录3 d摄入饮食情况,并重复筛查;高营养风险状态时,营养风险总评分≥2分,需接受营养干预。Stratton等[13]研究显示MUST 与主观整体营养状况评量表(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SGA)和营养风险筛查有较高的一致性,同时具有简便快捷的优点,可以更迅速地筛查医院住院患者和门诊患者的营养不良。

四、影响围术期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营养状态的因素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系统出现退行性变,吸收及消化功能降低,内分泌系统功能减退,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并且老年人多合并各种慢性疾病,机体长期处于营养风险或营养不良状态,增加髋部骨折的危险因素,同时髋部骨折不仅使老年人遭受创伤所致的机体应激反应,还加速消耗机体内储存的各营养物质,导致髋部骨折的老年患者营养状态进一步下降。

(一)消化系统疾病对患者营养状况和预后的影响

消化系统由于消化系统退变,老年患者对营养物质的摄入、消化、吸收及利用较少,对于食物不同的嗜好、食欲、教育以及节俭的传统,使得大部分老年人所食用的食物质与量都相对较差,特别是存在吞咽困难、牙齿脱落使食物不能充分咀嚼对人体的影响最为突出。胃是消化食物的主要场所,随着消化系统退变,出现萎缩性胃炎,使胃黏膜萎缩、胃排空减慢,导致食物吸收不良。老年人肝脏功能及对应激反应能力降低,导致蛋白合成能下降。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因为人体的代偿和储备功能,所以不会出现营养不良。但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遭受创伤打击,消化系统出现急性应激反应,影响患者食欲及食物的吸收,体内分解代谢高于合成代谢,导致患者营养不良,但这种营养不良易被髋部骨折所掩盖,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

Montomoli等[14]研究肝脏疾病患者在髋部骨折后对其死亡率的影响,通过对比无肝病、非肝硬化肝病和肝硬化的髋部骨折患者在骨折后30 d和31~365 d的死亡风险,得出结论:与无肝病患者相比,肝病患者尤其是肝硬化患者在髋部骨折后30 d和31~365 d的死亡率明显增加。Fisher 等[15]对1 820例年龄>60岁的髋部骨折患者35个实验室变量以及20个临床和社会人口学特征进行研究,得到了7个增加髋部骨折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白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γ-谷氨酰转移酶比率(γ-glutamyltransferase/alanine aminotransferase,GGT/ALT)、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维生素D各项指标以及心肌梗塞、慢性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与无这些危险因素的患者对比,在患有任何这些危险因素的患者中,院内死亡的风险率高1.6~2.6倍,两个危险因素则增加2.6~6.0倍。随着危险因素数量的增加,死亡率逐步增加。

(二)肌肉衰减症与患者营养状况的关系

肌肉衰减症随着年龄增长,人体肌肉组织逐渐减少而脂肪组织增加,同时伴随肌力和体能的下降,这些改变称为肌肉衰减症。肌肉是氨基酸的主要来源,如谷氨酰胺在代谢应激过程中用于修复受损的组织、肝脏和消化道等。因此,肌肉衰减症使机体对疾病和创伤的反应受损,最终增加患病率和死亡率。Yoo等[16]根据亚洲肌肉减少症工作组的标准,对327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观察研究,结果显示男性和女性的肌肉减少症患病率分别为60.3%和30.1%,在这部分患者中,男性和女性存在低BMI、

低白蛋白血症和低蛋白血症的患病率分别为23.4%、31.9%、53.2%和21.3%、21.3%、37.3%,最终得出髋部骨折患者肌肉减少症与营养不良之间存在密切关系的结论。Steihaug等[17]进行了一项前瞻性多中心临床研究,纳入了282例髋部骨折患者,确定201例患者处于肌肉减少状态,其中38%(77/201)患有肌肉减少症,66%(128/194)肌肉质量低,但肌肉减少症并未预测髋部骨折术后活动性的变化。Diaz等[18]调查连续一年入住公立大学医院的髋部骨折患者,最终得到营养不良和肌肉减少症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很常见的结论。

(三)慢性疾病合并营养不良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慢性疾病对患者的影响老年患者多合并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肿瘤等。在老年患者发生髋部骨折时,影响患者的摄入、吸收、代谢、消耗等一系列功能,促进了营养不良的发生及进展。Mitchell等[19]对比患有2型糖尿病与正常血糖人群间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与骨矿物质面积值(bone mineral area value,BMA),通过测量髋部和股骨干的BMD和BMA,2型糖尿病人群的髋部和股骨干BMA较低,可能会增加髋部骨折的风险。Tebe等[20]观察65岁以上54 691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103 093例非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项队列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5年内髋部骨折的概率为2.3%,非2型糖尿病患者为1.9%,2型糖尿病患者与髋部骨折风险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SHR 1.15;95%CI,1.09~1.21)。Malik等[21]分析接受手术的65岁及以上的髋部骨折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压的患者与其发生术后并

发症(深静脉血栓、进行性肾功能不全、急性肾功能衰竭、尿路感染)及30 d再入院的风险显著增加有关。

(四)免疫功能下降与患者营养状况和髋部骨折的关系

免疫系统功能下降老年患者相当一部分免疫组织退化,同时伴有免疫功能下降。免疫系统可受膳食脂肪影响,脂肪是类花生酸、前列腺素、白三烯的前体物质,可以合成体内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各种元素的缺乏将影响T细胞功能受损。因此,营养不良对免疫活性可产生负面作用。Chandra 等[22,23]曾对老年人的营养与免疫的关系提出①免疫功能下降不是老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部分;②老年人营养不良很常见,约有35%的老年人表现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足或营养素缺乏;③老年阶段纠正营养不良仍能改善免疫反应。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免疫功能受损使患者在围术期更易发生各种并发症,积极补充营养,改善患者免疫反应,可有效提高患者的预后。Sutherland等[24]研究接受髋部骨折手术的老年患者免疫状态,通过术前行免疫功能评估、术后第3天和第7天检测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得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手术后体内抗菌免疫应答明显下降,患者更易发生细菌感染的结论。Chen等[25]认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有关的微小RNA与患者免疫紊乱存在关联,通过动物实验证实miR-130a-3p失调可能与老年人髋部骨折诱发的免疫紊乱有关,导致老年髋部骨折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Stojanovic等[26]评估了4种炎症标志物(白介-6、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白细胞)与髋部骨折发生率的关系,认为慢性炎症和免疫过程可能与髋部骨折发生率较高有关。

五、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营养状况对其预后的影响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入院时的营养状况是影响患者术后恢复的重要因素。在评估患者营养状态时,淋巴细胞计数、白蛋白、血红蛋白是常用的相关指标。Martin等[27]经过回顾性分析发现在髋关节置换的老年患者中,营养状态与手术切口延迟愈合密切相关。术前的淋巴细胞计数<1 500个细胞/mm3者手术切口延迟愈合的发生率是其他患者的3倍。Koval等[28]研究表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血红蛋白偏低,基础营养状况较差的患者,其平均住院时间延长,住院期间死亡率增高。Lavernia等[29]报道髋关节置换患者入院时的营养状况是短期预后的良好指标,在白蛋白<34 g/L及淋巴细胞计数<1 200个细胞/mm3的患者中,住院时间、手术及麻醉时间均较对照组延长。Lee等[30]分析了当地医院242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发现,白蛋白水平是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ALB≤35 g/L者术后并发症明显增加。Musallam等[31]回顾分析22万例手术患者的数据,发现贫血患者术后30 d死亡率显著高于无贫血患者,且轻中重度贫血之间无明显差异。Bhaskar等[32]统计了791例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的死亡率,发现术前血红蛋白80~100 g/L的患者术后1年死亡率显著增加,高达49.2%。国内文献报道,回顾分析1 352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资料,发现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低和围手术期输血。围手术期风险评估及相关风险的预防是患者良好预后的关键[33]。

六、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营养支持治疗的预后

营养支持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减少肌肉的衰减、改善机体免疫

功能、促进脏器、组织的恢复。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有诸多文献分析予以特定的营养物质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减少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34,35]。Malafarina等[36]回顾分析营养不良和营养治疗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预后和死亡率的影响,共纳入44项临床研究,分析了26 281例患者,发现尽管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治疗有所改善,但死亡率仍较高(术后1年内为30%,3年内为40%),积极纠正营养不良和早期营养干预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Avenell等[37]在Cochrane数据库中检索了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经营养补充的预后,共纳入41项临床试验,其中包括3881例患者,评估了多种口服营养补充剂,报道术前或术后开始口服营养补充剂可降低术后1年内的并发症发生率,但对死亡率没有明显影响,同时表明口服营养与静脉营养之间的差异需要进一步评估。有研究证实β-羟基-β-甲基丁酸钙(calcium β-hydroxy-β-methylbutyrate,CaHMB)、维生素D和蛋白质摄入对骨结构有显著影响[35, 38,39],然而,没有证据支持联合使用的效果。Ekinci等[42]通过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得出结论:CaHMB、维生素D和蛋白质组合的营养支持可以加速手术伤口及骨折愈合,增加肌肉力量而体重指数不发生明显变化,同时减少术后相关并发症。很多文献证实髋部骨折后营养不良可以导致患者康复时间、并发症及死亡率增加,预防营养不良和早期营养干预可以改善髋部骨折后的康复。Wyers等[41]评估了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行3个月的口服肠内营养补充剂对住院时间的影响,住院时间为住院和康复医院的总时间,将152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73例)和对照组(79例),试验组的中位总时间为34.0天,而对照组为35.5天,发现营养不良和营

养良好的患者之间的干预效果没有统计学差异。Sullivan等[42]统计了57例髋部骨折患者在住院期间行鼻肠管饲喂营养补充剂的数据并随访至术后6个月,然而,研究结果未能证实以往通过营养支持改善术后生存率的结论,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术后6个月随访中并发症的发生率或死亡率均无显著差异。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常因创伤、疼痛、手术、卧床等因素,使患者食欲下降,进食量减少,患者体内的蛋白质严重消耗,呈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43,44]。Calvani等[45]通过生物电阻抗分析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肌肉质量,记录膳食摄入量并定期检测相关营养指标,得出结论:低摄入量的卡路里,蛋白质和亮氨酸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肌肉量减少有关,而肌肉减少症是患者预后不良的风险因素,提高膳食及蛋白质的摄入将有益于髋部骨折的预后。Langsetmo等[46]研究了5 875例男性骨质疏松性骨折,包括低创伤性骨折、髋部骨折、脊柱骨折、非髋部非脊柱骨折。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数据,认为那些摄入高蛋白质(特别是高动物蛋白质摄入量)作为的患者发生严重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较低。Kim等[47]也认为较高的膳食蛋白摄入量有益于骨骼健康,可以相对增加成人股骨颈的强度。

保证日常饮食的摄入对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同样重要。Benetou等[48]调查了来自欧洲和美国的老年人水果和蔬菜摄入量与髋部骨折发生率之间的关系。经分析每日水果和蔬菜摄入量与髋部骨折风险呈负相关,适当提高

水果和蔬菜摄入量可以降低髋部骨折风险。

需要手术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除在围术期间行适当的营养支持治疗外,更要缩短其康复疗程。Liu等[49]对20个医疗中心的调查研究显示,急性髋部骨折患者与选择性结直肠切除术患者应用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surgery,ERAS)计划(优化营养,改善患肢活动性和疼痛管理),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住院期间死亡率均明显降低,住院时间显著缩短。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营养状况不容乐观,营养不良及营养风险可以增加患者不良临床结局的风险,而营养在髋部骨折的治疗及并发症的预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国内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没有得到及时的营养支持治疗,同时临床医生更多的关注手术的成功率以及术后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忽略了患者全身营养情况的变化,不利于患者整体的康复。所以建议医生应通过营养筛查工具,尽早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进行营养筛查、评估,并对存在营养不良及营养风险的患者采取合理有效的营养支持治疗,改善患者的预后,最终建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规范的营养筛查和营养干预方案。

2020围术期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营养风险筛查和营养支持治疗(完整版)

2020围术期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营养风险筛查和营养支持治 疗(完整版) 摘要 随着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老年髋部骨折发病率呈明显递增趋势。高龄患者存在各种基础疾病、器官代偿能力下降等问题,增大手术与麻醉的相关风险,增加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营养不良是导致老年患者髋部骨折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预测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是发生营养不良的高危人群。营养不良可导致不良的临床结局,如增加病死率和并发症、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等。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应常规行营养风险筛查;对于存在营养不良或有营养风险者应给予营养支持治疗,并通过观察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康复状况等预后指标,对营养支持治疗进行评估和优化。 目前,作为老年髋部骨折治疗主体的骨科医生对于患者的营养状态并不足够重视,许多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在接受骨折手术的同时营养不良的状况并未得到改善。因此,加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营养管理对于改善其总体预后至关重要。国内关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营养状况的研究起步较晚,许多医疗机构没有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开展常规的营养筛查和积极的营养支持治疗,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营养支持治疗方面也缺少相关临床研究与数据统计。鉴于此,介绍目前国内外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营养风险筛查及营养支持治疗的研究状况,但由于各地区人种、生活方式、宗教文化、

饮食习惯的差异。国外的研究数据并不一定适合国内的患者,为在国内开展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营养筛查和营养治疗的研究,建立适合中国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营养管理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营养不良不仅是导致老年患者髋部骨折的重要原因,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营养调查相关数据显示至少有一半的老年住院患者存在营养不良[1],髋部骨折后由于分解代谢增加,饮食摄入量减少,营养状况进一步恶化,导致患者体重减轻,肌肉萎缩,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对骨折术后康复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改善围手术期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营养状态与其预后息息相关。 老年髋部骨折是指发生于65岁以上人群,由于低能量损伤引起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或股骨颈骨折。这部分患者有高龄、羸弱、基础疾病多等特点,并且存在肌肉的丢失和骨质的丢失等营养问题,尤其是肌肉生理功能潜在的改变,导致老年人活动能力缓慢,髋部肌肉反应性减退,在经受较大外力时,最终发生髋部骨折。同时骨折以后这部分患者的营养状况会进一步下降,容易产生多种并发症,如: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贫血等,若患者得不到良好的营养支持,易引起肺炎、褥疮、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增加患者的死亡率。因此,治疗的目的不仅是促进患者骨折愈合,降低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更重要的是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恢复生理及运动功能,使患者恢复到伤前的功能水平,提高其髋关节功能及生活能力。

老年髋部骨折围术期护理临床实践专家共识

老年髋部骨折围术期护理临床实践专家共识髋部骨折是老年人最严重的骨质疏松性骨折,致残率高达50%,术后1年致死率可达28%~36%。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绝对数量将激增。预计到2050年,我国每年将新增130万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手术治疗及多学科协作管理可减少骨折断端出血、缓解疼痛,尽早恢复运动功能,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已成为老年髋部骨折公认的最主要治疗方法及管理模式,但由于高龄、衰弱、合并症等因素,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显著增加。 因此,加强围术期综合管理、降低围术期风险是临床关注的重点问题。护理作为老年髋部骨折围术期综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预防并发症、促进早期康复、改善远期预后具有重要作用。但年龄所致的身体机能下降、疾病所致的功能损伤、麻醉及手术对机体储备的二次打击使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护理难度增加,且现有指南或共识多关注手术、麻醉及抗骨质疏松治疗等问题],对护理问题的关注较少,同时国内缺乏标准化的围术期护理临床实践规范。 证据质量和推荐强度共识证据参考牛津循证医学中心证据分级,推荐意见强度参考推荐分级评估、制订与评价(GRADE)系统。 老年髋部骨折围术期护理 1、健康教育 推荐意见1: 通过多种形式对患者和照护者进行健康教育(推荐强度:强;证据等级:A)。 健康教育对缓解患者和照护者紧张、焦虑和恐惧等负性情绪,获得信任、理解及配合具有重要作用。可通过口头、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对患者和照护者进行健康教育。术前健康教育内容应包括住院流程、病情解释、饮食指导、戒烟戒酒及术前康复训练指导等。术后健康教育内容包括抗骨质疏松治疗、跌倒预防、

老年髋部骨折诊疗与管理指南(2023年版

老年髋部骨折诊疗与管理指南(2023年版 老年髋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特别是在老年人中更为常见。髋部骨折的诊疗与管理对于老年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为了提供最新的指导和建议,我们制定了《老年髋部骨折诊疗与管理指南(2023年版)》。 1. 诊断 髋部骨折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和骨密度测量。临床症状包括剧烈疼痛、活动受限和肢体畸形等。影像学检查主要使用X射线和CT扫描来确定骨折的类型和程度。骨密度测量可以帮助评估骨质疏松的程度。 2. 分类 根据骨折的类型和位置,髋部骨折可以分为股骨颈骨折、转子袖骨折和髋臼骨折等。股骨颈骨折是最常见的类型,特别是在老年女性中更为常见。 3. 保守治疗 对于轻度的髋部骨折,保守治疗可能是一个合理的选择。这包括休息、疼痛管理、功能锻炼和骨质疏松治疗。然而,保守治疗可能导致骨折不愈合或不稳定,因此需要密切监测。 4. 手术治疗 对于大多数髋部骨折患者,手术治疗是首选。手术的目标是恢复髋

关节的稳定性和功能。手术选项包括内固定术和全髋关节置换术。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应根据患者的年龄、健康状况和骨折类型来决定。 5. 术后管理 术后管理对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这包括疼痛管理、功能锻炼、营养支持和并发症预防等。早期康复措施可以帮助患者尽早恢复活动能力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6. 并发症预防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常常伴随着许多并发症的风险,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肺炎、尿路感染和压疮等。积极的并发症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这些并发症的发生率。 7. 康复护理 康复护理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康复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康复护理包括早期功能锻炼、日常生活技能训练和社会支持等。个体化的康复计划应根据患者的特点和需求来制定。 老年髋部骨折的诊疗与管理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健康状况和骨折类型等因素。通过准确的诊断、合理的治疗和综合的康复护理,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改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老年髋部骨折诊疗与管理指南(2023年版)》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最新的指导和建议,希望能对髋部骨折患者的诊治工作有所帮助。

骨科患者围手术期的营养支持与管理

骨科患者围手术期的营养支持与管理 摘要:围术期间患者因骨科疾病而处于应激状态之中,日常消耗量较大,为 此必须重视骨科患者围术期间营养支持管理。护理人员应当先进行营养支持评估,了解患者营养状况和胃肠道功能,进而选择最佳的营养支持途径。护理人员按照 肠外营养支持和肠内营养支持方式的不同而给予针对性护理,日常加强导管护理 管理,重视预防各类并发症,因此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骨科;围术期;营养支持;护理管理 前言 围术期间患者因骨科疾病而处于应激状态之中,日常消耗量较大,术后伤口 愈合也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因此患者在围术期出现营养不良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故此必须重视对骨科患者围术期营养状况的了解和干预,制定合理的营养支持管 理计划。本文简要归纳骨科患者围术期营养状况及营养支持管理的主要策略,为 提高骨科围术期护理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1 营养评估 一项研究[1]认为在入院后的二十四小时内就可进行营养筛查和评估,护理人 员需要全面高危骨折创伤患者身体状况,例如依据前白蛋白以及白蛋白等指标展 开评价。目前临床上针对骨科疾病患者围术期营养筛查和评价的工具较多,如NRS-2002(营养风险筛查量表)、MUST(营养不良通用筛查工具)、MNA-SF(微 营养评定简表)等[2],这些均可对骨折患者围术期间营养状况进行客观的评价, 其中NRS2002量表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最高,护士以及临床医师均可迅速学会使用[3]。 2 术前禁食和术后进食管理 2.1 术前禁食管理

传统外科手术理念要求患者禁食一晚上,然而术前长时间禁食会导致患者胃肠道吸收功能下降,在术后可能出现胰岛素抵抗的风险[4]。因此美国麻醉医师协会主张可在麻醉前给予患者流质食物支持,不仅不会增加麻醉期间误吸的风险,同时还能避免因禁食而出现代谢紊乱症状。 2.2 术后进食管理 骨折患者在术后需及时给予胃肠内营养支持,不需要延迟进食。护理人员需结核患者病情和恢复情况对营养补充剂的种类和量做出科学的选择。术后可按照医嘱通过静脉滴注能量合剂、脂肪乳剂等补充能量和热量[5]。 3 术后营养支持管理措施 3.1 肠外营养支持及护理 3.1.1肠外营养支持 严重骨折创伤患者需及时给予建立肠外营养支持通道,然而持续的肠外营养支持会导致患者胃肠道粘膜萎缩、废用化。因此在患者首次肛门排气后可改为肠内营养支持,促进胃肠道蠕动和粘膜生长,维持肠壁局部免疫系统功能。 3.1.2 肠外营养支持期间的护理 (1)静脉通道选择。对于短期营养支持的骨科患者,如果中心静脉插管存在困难,则可选择周围静脉建立输液通道,其中以上肢静脉为佳。(2)导管护理。置管期间护理人员每日需检查导管穿刺部位是否有肿胀及感染体征,每日对穿刺部位进行定期消毒,使用透明敷贴固定穿刺点。(3)营养液配制。按照操作流程依次加入各种营养物质,首先向氨基酸溶液中加入微量元素和磷酸盐,便加入边搅动,防止磷酸盐沉淀,再将电解质加入到葡萄糖中,随后再加入水溶性维生素,最后混入脂肪乳以及脂溶性维生素。配制好的营养液在二十四小时内输注完。(4)并发症护理。输注营养液期间可能出现低血糖症状,可通过逐步减少葡萄糖输注量促使机体分泌出足够量胰岛素,进而使得血糖回归正常。葡萄糖输注过快容易引起高糖代谢并发症,因此在肠外营养支持期间需要密切监测患者血糖和尿糖,出现高糖或高渗性非酮症则需要按照医嘱给予对症治疗[6]。

老年髋部骨折诊疗与管理指南(2022年版)

老年髋部骨折诊疗与管理指南(2022年版) 一、概述 人口老龄化是全球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之一,据统计2019年世界范围内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将达到7亿人,其中我国已成为全球老年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1]。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9亿,占总人口的13.5%。根据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布的《中国发展报告2020: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2035到2050年将是人口老龄化的高峰阶段,据估计205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3.8亿,占总人口近30%[2]。随着老龄化的日趋严重,老年人群骨质疏松的发病率逐年升高。2015年,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公布,6个欧洲国家女性和男性的骨质疏松患病率已经分别达到22%和7%,而在发展中国家,如中国,2018年的骨质疏松患病率已经高达24%,而65岁以上老年人群的患病率已经超过60%[3,4]。 髋部骨折是老年人的常见创伤,通常发生在患有骨质疏松的老年人群中,跌倒是其最主要的原因。预计到2050年,世界范围内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将达到630万例,其中超过50%都会发生在亚洲地区[5]。据调查我国每年的髋部骨折新发病例超过100万,而且还在逐年增加[6]。髋部骨折对老年人的健康影响巨大,因其致残率和死亡率高而被冠以“人生最后一次骨折”,约有35%的髋部骨折幸存者无法恢复独立行走,25%的患者需长期家庭护理,骨折后6个月死亡率10-20%,1年死亡率高达20-30%,且医疗费用昂贵[7-9]。因此,老年髋部骨折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为我国医疗卫生系统带来巨大负担,如何提高老年髋部骨折的治疗效果,提供优质的管理服务,将是临床医疗及医院管理亟需解决的难题。为进一步规范我国老年髋部骨折诊疗行为,2021年4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委托北京积水潭医院牵头制定老年髋部骨折诊疗与管理指南,旨在推动老年髋部骨折的规范化诊

老年髋部骨折诊疗专家共识(完整版)

老年髋部骨折诊疗专家共识(完整版) 老年髋部骨折是骨质疏松性骨折中的一种常见且严重类型,致死、致残率高,医疗花费大。近年来,国际上在老年髋部骨折的诊疗方面已有很多研究和进展,而我国目前的诊疗现状并不乐观,缺乏相应的规范和共识。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的原则,经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骨与关节分会创伤骨科学术工作委员会讨论通过,制定本老年髋部骨折诊疗的专家共识。 一、概述 本共识针对年龄≥65岁、低能量损伤造成的髋部骨折,包括股骨颈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和股骨转子下骨折。造成这些骨折的原因,一方面是患者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另一方面是其他伴随疾病导致患者摔倒的风险增高。 髋部骨折对老年人的影响巨大,包括:死亡率增加、活动水平和能力降低、生活质量下降、不能回到受伤前的生活环境、需要更高的看护级别、发生再次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增高。髋部骨折后1年的死亡率约为30%,其中约1/3是由骨折直接引起的。虽然近年来在老年髋部骨折的手

术治疗和康复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仍然是令患者及家属担心和害怕、给医护人员和社会带来严峻挑战的一类损伤。 二、流行病学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目前正在进入一个持续40年的高速老龄化时期,这将使我国人口转向重度老龄化和高龄化。髋部骨折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75~84岁人群在10年内髋部骨折的发生率高达7%。在唐山地区进行的调查发现,1994年65岁以上人口占比为6.08%,到2010年增长至14.08%,与此同时,髋部骨折的发生率在男性人群中增长85%,在女性人群中增长306%。1996年全球新发老年髋部骨折约170万例,预计到2050年全球新发病例将高达630万例。 治疗老年髋部骨折花费巨大,美国每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伤后第1年的直接医疗花费约为4万美元。国内文献报道北京地区近2年65岁以上老年髋部骨折的人均治疗费用为5.5~6.5万元。除了直接医疗花费外,还可能有很多其他花费,如继发的长期医疗费用、照料护理费、家庭改造费等。 三、诊断和早期处理

2023中国老年髋部骨折围术期护理专家共识重点内容

2023中国老年髋部骨折围术期护理专家共识重点内容 我国即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骨质疏松相关的老年髋部骨折成为医疗机构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由于各系统生理储备下降,多病共体,同时伴随多种老年综合征,围手术期护理面临巨大挑战,易出现疼痛、谵妄、营养不良、静脉血栓栓塞、尿潴留、衰弱、低体温、感染等多种问题。优化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照护路径,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改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健康结局是当前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但当前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实践尚存在很多不规范之处,因此,此共识的制定旨在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提供科学、规范的实践标准,以期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优质和同质化护理提供更多的借鉴与思考。 2023年5月,由骨科加速康复外科联盟和北京护理学会骨科专业委员会牵头、组织全国老年创伤护理专家制定的《中国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护理专家共识》在《中华创伤骨科杂志》正式发表。该共识凝聚了多学科专家的力量,包括骨科、老年科、护理团队、麻醉科、营养科、康复科等的参与制定。依托骨科加速康复外科联盟、北京护理学会骨科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护理学组、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护理学组,在全国多位知名老年创伤骨科护理专家的共同努力下,该共识于2023年5月发表。共识贯穿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护理、早期康复和出院管理等全程管理,给出了38条推荐意见。结合ERAS理念,优化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整体护理,给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带来更多的获益。

一、围手术期护理 本共识综合了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发生率较高的老年问题,对护理评估和护理方案进行了证据推荐。 1. 疼痛 推荐意见1:认知正常或轻中度认知障碍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首选VDS或NRS评估疼痛程度。(强推荐) 推荐意见2:老年髋部骨折伴重度认知障碍患者推荐应用PAINAD评估疼痛程度。(强推荐) 推荐意见3:外周神经阻滞镇痛为术前疼痛管理的首选方法,应用受限时可采用对乙酰氨基酚或非甾体类药物作为基础镇痛措施。(弱推荐) 推荐意见4: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推荐采用恰当的阿片类药物、联合多模式镇痛方案,以实现最大镇痛效果、最小不良反应。(强推荐) 2. 谵妄 推荐意见1:对未经精神科培训的医护人员,推荐应用4AT量表评估,对经过相关培训的医护人员推荐应用CAM或DRS-R-98识别可能患有谵妄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强推荐)

营养风险筛查指南

营养风险筛查 2002 年欧洲肠内肠外营养学会(ESPEN)推出新了营养评价工具—营养风险筛查。 营养风险筛查是指,结合疾病和创伤等应激状态对机体营养代谢的影响,或者 (和) 在营养不良的状态下等因素所造成营养功能障碍的风险所共同定义的。能够动态地评估患者有无营养风险其方法简单易行、实用;从4 方面问题来评定住院患者是否处于营养风险及程度如何,是否是营养支持的适应证以及预后如何。采用评分的方法对营养风险加以量度;对于总评分≥3 分的住院患者要求制定营养支持计划,最高分是7 分;对评分暂时<3 分者,暂不进行临床营养支持,但需定时再次进行NRS。 营养风险筛查临床应用的价值:1、以评分是否达到或者大于3 分作为有无营养风险的标准,评定出的有营养风险的患者,在接受营养支持后,其良性临床转归比例较高。2、《NRS 2002》在预测营养不良风险和患者对营养治疗的反应方面,具有其他工具所不可比拟的优势。3 、《NRS 2002》被欧洲推荐为住院患者营养风险评估的首选工具。4、对于不能切当测量身高体重的一小部份患者(如严重水肿等患者),无法得到可靠的体质指数(BMI)数据,欧洲也考虑应用白蛋白水平(< 30 g/L)来评估这一小部份患者是否存在营养不良。5、NRS 的核心指标来源于128 个临床进行系统评价随机对照研究的结论。 营养风险筛查的核心问题:1、原发疾病对营养状态影响的严重程度。2、近期内(1~3 个月)体重的变化。3、近1 周饮食摄入量的变化。4、体质指数(身高、体重)。通过床旁问诊和简便人体测量即可评定。5、将年龄作为营养风险因素之一,70 岁以上判定营养风险程度为1 分。 营养风险筛查方法是: 第一步:首次营养筛查。 1、是否BMI<20.5? 2、患者在过去3 个月有体重下降吗? 3、患者在过去的1 周内有摄食减少吗? 4、患者有严重疾病吗(如ICU 治疗)? 营养筛查结果: 1、是:如果以上任一问题回答“是”,则直接进入第二步营养监测。 2、否:如果所有的问题回答“否”,应每周重复调查1 次。 比如患者计划接受腹部大手术治疗,可以进行预防性的营养支持计划,能够减少发生营养风险。 第二步:最终筛查项目 1、疾病严重程度 2、营养状态受损评分 3、年龄评分 筛查结果: 1、三项评分相加:疾病严重程度+营养状态受损评分+年龄评分 2、结论:总分值?3 分:患者处于营养风险,开始制定营养治疗计划。总分值<3 分:每周复查营养风险筛查。 NRS 2002 疾病严重程度评分中对于疾病严重程度的定义:

中国老年危重患者营养支持治疗指南(2023)重点内容

中国老年危重患者营养支持治疗指南(2023)重点内容 存在营养风险或合并营养不良在老年危重患者中普遍存在,营养支持治疗是其综合救治的重要部分。《中国老年危重患者营养支持治疗指南(2023)》主要为老年危重患者营养支持治疗提供推荐意见,关于老年危重患者的营养需求,指南主要提出以下推荐意见。 老年危重患者的营养需求 1. 推荐有条件者使用间接测热法确定能量消耗(Ⅱa类,C)。 2. 推荐一般老年危重患者将25~30kcal·kg-1·d-1作为能量供给目标,根据营养状况、疾病状况和耐受性进行个体化调整(Ⅱa类,B)。 3. 推荐老年危重患者将1.2 ~ 2.0g·kg-1·d-1作为蛋白质供给目标,根据营养状况、疾病状况和耐受性进行个体化调整(Ⅱa类,C)。 4. 推荐老年危重患者适当提高脂肪供能比,有利于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一般不超过非蛋白热量的50%)(Ⅱa类,C)。 5. 推荐老年危重患者适当补充ω-3脂肪酸,以改善临床结局(Ⅰ类,A)。

6. 推荐老年危重患者适当补充谷氨酰胺(≤0.5g·kg-1·d-1),以改善免疫功能和营养状态,降低炎症反应(Ⅰ类,A)。 7. 推荐老年危重患者适当补充微生态制剂,有利于改善预后(Ⅰ类,A)。 8. 推荐根据老年危重患者临床实际情况个体化供给液体需求量,可适当减少液体量(如每日20~25ml/kg液体目标摄入量)(Ⅱb类,C)。 口服营养补充剂(ONS) 推荐能够经口进食的老年危重患者补充ONS,可改善老年患者营养状态;建议存在营养不良或营养不良风险的老年危重患者ONS每日至少补充400kcal和蛋白质30g(Ⅰ类,A)。 肠内营养(EN)治疗 1. 推荐鼻胃管作为EN 的首选管饲途径;预计应用管饲EN 超过4周或不耐受鼻胃管、鼻肠管的老年危重患者,建议行PEG(Ⅰ类,C)。 2. 对于老年危重患者,推荐盲法放置鼻胃/鼻肠管;置管失败或置管困难者,可在内镜引导下放置鼻胃/鼻肠管;无法耐受内镜下置管者,可选择X 线或

老年住院压力性损伤患者营养风险筛查、全面营养评估、个性化营养护理计划、营养干预及健康宣教支持总结

老年住院压力性损伤患者营养风险筛查、全面营养评估、个性化营养护理计划、营养干预及健康宣教支持总结 老年人为压力性损伤的高发人群,老年住院患者压力性损伤的患病率为 3.3%。营养不良是老年住院患者发生压力性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营养不良与压力性损伤的发生、严重程度以及愈合时间有关,老年住院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高,许多老年住院患者的营养摄入量远低于其正常能量需求。医护人员需要提高对营养支持在老年住院患者压力性损伤管理中重要性的认知,针对老年压力性损伤患者的治疗都应该系统地考虑营养筛查和营养支持。 营养风险筛查 1、初诊时对有压力性损伤的入院老年患者使用简单、有效和可靠的工具进行营养不良风险筛查(证据等级:5级) 2、推荐使用迷你营养评估简表对有压力性损伤的老年住院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证据等级:1级) 3、建议使用营养风险筛查表对有压力性损伤的老年住院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证据等级:5级) 全面营养评估 4、有营养不良风险的老年压力性损伤住院患者,建议邀请注册营养师或营养支持团队进行全面营养评估(证据等级:2级) 5、全面营养评估:饮食评估(食物和液体);人体测量指标评估,包括身高、体重和体重指数;病史评估;生活方式评估;生化数据/检验结果评估;侧重于营养的身体状态评估,包括肌肉萎缩、浮

肿、微量营养素缺乏和功能状态(如握力);独立进食的能力;运动能力等(证据等级:3级) 6、在初诊后72 h 内,以及患者病情发生重要变化或创口愈合延迟时,建议对所有具有营养不良风险的老年住院患者再次进行全面营养评估(证据等级:5级) 个性化营养护理计划 7、对于有营养不良或营养不良风险且有压力性损伤的老年住院患者,建议进行营养干预以促进愈合(证据等级:2级) 8、对于有营养不良或营养不良风险且有压力性损伤的老年住院患者,应制订和实施个性化营养护理计划并记录(证据等级:2级) 9、个性化营养护理计划应包括针对老年压力性损伤的特异型营养补充,以满足老年压力性损伤患者个体的特定营养和代谢需求,具体内容:确定个体能量、营养和液体需求;给出可监测的短期或长期营养支持目标;特异型营养补充实施说明;个性化的营养支持途径;预期治疗时间;持续动态监测和评估要求等(证据等级:5级) 10、个性化营养护理计划建议由跨学科营养支持团队负责制订,跨学科营养支持团队由老年医学专科医师负责,包括临床专科护士、营养师、药剂师等(证据等级:2级) 营养干预 11、如果日常饮食不能满足营养需求,在正常饮食之外两餐之间,应为有营养不良或营养不良风险且有压力性损伤的老年住院患者提供高热量、高蛋白质营养补充剂(证据等级:1级) 12、建议为营养摄入不足的老年患者每日额外补充2次能量密度为6.28-10.05 kJ/ml 的口服营养补充剂,并至少持续4周(证据等

营养风险筛查指南

① BMI<18.5,且一般情况差,②或1个月内体重丢失>5%(或3个月体重下降15%),③或者前1周食物摄入比正常需要量减少75%~100%。 营养风险程度的营养支持: 年龄超过70岁,风险加1分。≥3分,具有营养风险,开始营养治疗计划。<3分,每周复查营养风险筛查。 对于下列所有NRS评分>3分的患者应设定营养支持计划: 1、严重营养状态受损(≥3分) 2、严重疾病(≥3分) 3、中度营养状态受损+轻度疾病(2+1分) 4、轻度营养状态受损+中度疾病(1+2分) NRS 2002的优点: 1、营养状态与疾病引起的代谢紊乱共同评价; 2、简单易行,病床边问诊和简单测量即可基本评价是否有营养风险存在; 3、医生和病人直接沟通,了解病情真实,患者知情,易配合营养治疗; 4、将年龄作为风险指数之一; 5、可以多学科应用、医护均可操作。 营养风险筛查的理解:

1、对可能发生营养不良并影响疾病转归的风险性进行量度; 2、营养风险度大者营养支持(治疗)计划应属于营养治疗的适应证; 3、最初应用于外科病人的手术耐受性、并发症可能性的评估; 4、目前在其他学科进行探讨性应用; 5、不能客观地区分营养不良的类型; 6、不能决定营养支持的具体方案(营养需要量、途径、胃肠、肾功能承受力、营养支持的过渡方法等) 7、营养治疗计划的具体方案仍要依据相应项目的营养评价。 营养评价临床应用的思考: 1、病人(门诊和住院)的营养问题应是现代医疗的组成部分,诊疗的程序中的问、望、触应该包括营养风险筛查的内容; 2、利用营养风险筛查发现营养不良存在的可能程度以及对营养代谢脏器功能损伤的预测; 3、应用传统的和适宜的其他评价方法确定营养不良的类型、程度; 4、依据肝、肾、消化功能的承受力制订营养支持计划。(营养科) 1.2006-9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分会公布指南 2.指南定义:按照循征医学原则,以当前最佳证据为依据,按照系统和规范方法,在多学科专家、临床医师和护理人员合作下制定的共识。 3.指南为参考性的。 推荐意见分级 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筛查指南-推荐意见

围手术期的临床营养治疗指南

第十七节围手术期的临床营养诊疗常规 外科手术作为一种有创治疗,可导致机体出现内分泌及代谢改变,这些改变虽然是机体 的保护性防御反应,有利机体对创伤耐受,但会导致体内营养素大量消耗。临床上外科患者 普遍存在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发生率约为30%- 50% StudleR等已注意到围手术期营养不良对消化性溃疡患者术后预后的影响。围手术期营养不良不仅影响器官的生理功能,还会增加感染、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延长切口愈合、器官功能恢复及住院时间。大多数研 究证实,围手术期营养不良的患者术后并发症是营养正常患者的20倍,尤其是中重度营养 不良患者术后并发症显著增加。因此,围手术期的营养治疗应该受到重视。 (一)术前营养诊断与营养治疗原则 1.术前营养诊断外科患者多数存在程度不同的营养不良,但有关营养不良的患病率,各 家报道差异甚大。选择正确的营养状况评估方法,不仅能诊断患者是否存在营养不良,而且能够评价营养治疗的效果。 目前尚无公认的、简便而又精确的标准,临床常用有2种比较系统、全面的评价方法, 包括主观全面评估法(SGA和营养风险筛查法(NRS)。SGA艮据体重变化和身高、膳食摄入变化、胃肠情况、疾病与营养需求关系、体格检查等进行评分,结果分为A、B C级,A级 为良好,B级为轻中度营养不良,C级为重度营养不良。NRS包括初筛和最终筛查两个部分,前者结合人体测量(BMI)、疾病结局与营养治疗的关系、近期体重变化和近期营养摄入变化;后者还需根据目前患者的营养状况和疾病损伤状况的风险而定,NRS评分》3分作为存在营 养不良风险的标准。 2.术前营养治疗指征营养治疗的主要指征是严重营养不良者,以及需进行大手术的轻中 度营养不良患者。其主要目的在于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其对手术创伤的耐受力,减少或避免术后并发症和降低死亡率。而证据表明,营养状况良好者可以耐受一般手术创伤,在10天内不给予营养治疗也不会产生严重不良反应。 3.术前营养治疗原则 (1)高能量高糖类高糖类膳食可供给充足能量,减少蛋白质消耗,促进肝糖原合成和 贮备,防止发生低血糖,保护肝细胞免受麻醉剂损害。此外,还能增强机体抵抗力,增加能量贮备,以弥补术后因进食不足时的能量消耗。摄入能量不宜过多,以免致肥胖,对手术和 恢复产生不利影响。 (2)高蛋白质:外科手术患者必需供给充足蛋白质,供给100〜150g/d,或按每天1.5〜 2g/kg。应防止患者因食欲差,摄入量少,蛋白质缺乏使血浆蛋白下降,致营养不良性水肿, 对术后伤口愈合及病情恢复不利。给予高蛋白膳食,可纠正病程长致的蛋白质过度消耗,减少术后并发症。 (3)高维生素:维生素C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出血,促进组织再生及伤口愈

营养风险筛查指南

营养风险筛查 2002年欧洲肠内肠外营养学会(ESPEN)推出新了营养评价工具—营养风险筛查. 营养风险筛查是指,结合疾病和创伤等应激状态对机体营养代谢的影响,或(和)在营养不良的状态下等因素所造成营养功能障碍的风险所共同定义的.能够动态地评估患者有无营养风险其方法简单易行、实用;从4方面问题来评定住院患者是否处于营养风险及程度如何,是否是营养支持的适应证以及预后如何.采用评分的方法对营养风险加以量度;对于总评分≥3分的住院患者要求制定营养支持计划,最高分是7分;对评分暂时<3分者,暂不进行临床营养支持,但需定时再次进行NRS。 营养风险筛查临床应用的价值:1、以评分是否达到或大于3分作为有无营养风险的标准,评定出的有营养风险的患者,在接受营养支持后,其良性临床转归比例较高.2、《NRS 2002》在预测营养不良风险和患者对营养治疗的反应方面,具有其他工具所不可比拟的优势。3、《NRS 2002》被欧洲推荐为住院患者营养风险评估的首选工具。4、对于不能确切测量身高体重的一小部分患者(如严重水肿等患者),无法得到可靠的体质指数(BMI)数据,欧洲也考虑应用白蛋白水平(< 30 g/L)来评估这一小部分患者是否存在营养不良.5、NRS的核心指标来源于128个临床进行系统评价随机对照研究的结论。 营养风险筛查的核心问题:1、原发疾病对营养状态影响的严重程度.2、近期内(1~3个月)体重的变化。3、近1周饮食摄入量的变化。4、体质指数(身高、体重)。通过床旁问诊和简便人体测量即可评定。5、将年龄作为营养风险因素之一,70岁以上判定营养风险程度为1分。 营养风险筛查方法是: 第一步:首次营养筛查. 1、是否BMI〈20。5? 2、患者在过去3个月有体重下降吗? 3、患者在过去的1周内有摄食减少吗? 4、患者有严重疾病吗(如ICU治疗)? 营养筛查结果: 1、是:如果以上任一问题回答“是”,则直接进入第二步营养监测。 2、否:如果所有的问题回答“否",应每周重复调查1次. 比如患者计划接受腹部大手术治疗,可以进行预防性的营养支持计划,能够减少发生营养风险。 第二步:最终筛查项目 1、疾病严重程度 2、营养状态受损评分 3、年龄评分 筛查结果: 1、三项评分相加:疾病严重程度+营养状态受损评分+年龄评分 2、结论:总分值?3分:患者处于营养风险,开始制定营养治疗计划.总分值〈3分:每周复查营养风险筛查。 NRS 2002疾病严重程度评分中对于疾病严重程度的定义:

围手术期患者的营养支持

围手术期患者的营养支持 一、营养支持的基本知识 何谓营养支持? 营养支持是指为治疗或缓解疾病,增强治疗的临床效果,而根据营养学原理采取的膳食营养措施,又称治疗营养。营养支持主要包括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所采用的膳食称治疗膳食,其基本形式一般包括治疗膳、鼻饲膳、管饲膳、要素膳与静脉营养。其是维持与改善器官、组织、细胞的功能与代谢,防止多器官衰竭发生的治疗性措施。 营养支持的目的有哪些? 营养支持不能单纯地理解为提供营养素,其目的是使机体细胞获得所需要的营养底物,进行正常或接近正常的代谢,进而维持与改善器官、组织、细胞的功能与代谢,防止多器官功能衰竭,达到促进患者康复的目的。根据营养支持的目的,营养支持可分为三类:补充营养、支持营养与治疗营养。补充营养是为那些存在营养不足的患者补充较多的营养,以纠正营养不良;支持营养是为那些原无营养不良,但因急性疾病,消耗大量增加,为维持机体的基础需要与补充额外消耗而给予相应的营养,以支持机体维持代谢的正常进行;治疗营养是通过提供某些营养物质,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哪些患者需行营养支持? 患者是否需要营养支持,必须考虑以下因素:患者营养状况与脏器损害的关系;拟定实施手术的类型及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性;是

否获得适当的补充路径。如果患者存在严重营养不足,或存在术后并发症的风险,或摄入量低于机体需要量的60%,可在术前提供营养支持,以促进能量和蛋白质储备,减少消耗,增强机体抵抗力。 营养支持有何重要意义? 患者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患者的营养状况可直接影响疾病的恢复和转归,营养不良可使患者的抵抗力降低,使患者对手术和麻醉的耐受能力下降,从而使疾病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增加,同时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最终导致医疗费用的提高。因此,对患者进行营养支持对于疾病的转归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可以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患者的住院费用,还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强患者治疗疾病的信心。 如何对患者进行营养支持? 营养支持是临床治疗过程中的重要部分,其目的是让患者准备抵御手术应激和减少手术风险。一般包括四个步骤,一是对患者的营养风险筛查和营养评估;二是营养支持计划的制订;三是营养支持的实施;四是对营养支持效果的评价。 患者营养风险筛查,包括初筛和终筛两个步骤。初筛内容包括四项:近期摄取食物的能力及体重是否下降、目前体重指数(BMI)、疾病严重程度或预测其他营养不良风险,如有一个问题存在,即进入终筛,包括营养状况评分(0〜3分)、疾病严重程度评分(0〜3分)和年龄评分(0〜1分)。 营养评估是整个营养支持治疗的第一步,而疾病相关营养不良涉及多个系统的综合表现,很难用单一指标完成营养评估,营养医生通过

围术期患者营养支持指南

低 我们对效应估值的确信程度有限: 真实值可 有极其严重限制、结果极其严重不一致、精确度极其严 对效应估计值我们有中等程度信心: RCT ;效应量很大的观察性研究 真实值 有严重限制、结果严重不一致、精确度严重不足、部分 有可能接近估计值, 但仍存在二者大不相同 不能直接应用、可能存在发表偏倚的 RCT ;有剂量反应、 的可能性 效应量大的观察性研究 成人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指南 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 自2006年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制定《临床诊疗指南:肠内肠外营养 学分册》至今已有10年,为了更好地规范我国的临床营养实践,我们按照当今 国际上指南制定的标准流程,根据发表的文献,参考各国和国际性营养学会的相 关指南,综合专家意见和临床经验进行回顾和分析, 并广泛征求意见,多次组织 讨论和修改,最终形成本指南。 指南制定方法学 本指南主要采用德国医学科学委员会、苏格兰学院指南协作网及牛津大学循证医 学中心所提供的分级系统,并根据GRAD 系统对证据质量和推荐强度做出评定[1]< 证据级别主要由研究的数量和类型决定,用来评判相关证据的质量和效果的确定 性,等级从“高 『’到“极低”,最高证据质量来源于多项随机对照试验 (ran 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 RCT 所产生的一致结果和 Meta 分析结果(表 1)[2] 表1《成人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指南》采用的证据分级 证据级 定义 研究类型 高 我们非常确信真实的效应值接近效应估计 无限制、一致性好、精确、可直接应用、无发表偏倚的

能与估计值大不相同重不足、大部分不能直接应用、很有可能存在发表偏倚 的RCT ;观察性研究 极低我们对效应估计值几乎没有信心:真实值很有非常严重限制、结果非常严重不一致的RCT ;结果不可能与估计值大不相同一致的观察性研究;非系统的观察性研究(病例系列研究、 病例报告) 注:RCT为随机对照试验 根据PIC0系统构建合适的临床问题,通过相应的关键词进行系统文献检索,文 献搜索资源中,一级文献数据库包括MEDLINE PubMed EmBase中国生物医学 文献数据库,二级文献数据库包括 Cochra ne Database of Systemic Reviews、 the National Guideline Clearinghouse ,再利用Google 学术搜索进行搜索 (含电子出版物),搜索时间截至2016年3月29日。所有文献由2〜3名工作人 员采用提取数据形式的方法进行数据验证和研究方法质量评估,每篇文献生成一 个共识评估。采用Review Manager 5.2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GRADE Pro 软件对分析后的数据就干预措施和其结果的证据主体质量进行评估并生成森林 图。如就某个问题,观察性研究是唯一可用的证据时,采用GRAD系统进行证据 质量评估;如无RCT或观察性研究能直接回答相关问题时,由相关专家对最佳临 床实践意见进行协商,推荐意见归为“专家协商意见”。 确定推荐强度时,通过评价推荐意见的效益比、回顾支持性证据等方法进行综合 协商,采用Delphi法进行群体决定和投票后达成一致;每个特定推荐需获得75% 的参与专家同意方可成立。强烈推荐指确定针对特定群体或患者的临床决策或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