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自制教具方法

小学科学自制教具方法

小学科学自制教具方法是指通过一些简单的材料和制作工具,自己制作出有助于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和理解科学原理的教具。下面我将从材料的选择、制作工具及方法、教具的设计和应用等几个方面介绍小学科学自制教具的方法。

首先,选择合适的材料是制作自制教具的基础。材料应该是易于获取且价格较低的,比如纸张、塑料瓶、木质材料、小石子等。选择材料时,还需考虑材料的安全性和耐用性,确保学生在使用教具时不会受到伤害。

其次,制作工具也是非常重要的,常用的制作工具有剪刀、胶水、胶带、尺子、色笔、蜡笔等。这些工具常常可以在家庭或学校中找到,使用起来相对简单。

接下来,我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自制教具及其制作方法:

1. 风车:使用纸张和剪刀制作风车。首先,将纸张剪成正方形,然后从四个角中间剪一个小口,将每个角轻轻折到小口处,并固定在一起,最后可以在风车的中心插上一个小针或者牙签,使其可以转动。

2. 气球火箭:使用塑料瓶、气球和吸管制作气球火箭。首先,在塑料瓶的底部切割一个小孔,将吸管插入到瓶内,并用胶带固定。然后,将气球装在吸管的一端,将气球充气,之后松开气球,火箭就会在气体的推动下飞起来。

3. 用纸做的天秤:使用纸张、铅笔和两个杯子制作天秤。首先,在纸张上画出两条平行线,并在线的中间画一个小圆点作为支点。然后,在纸张两端分别装上两个杯子,并用铅笔放在圆点上作为天秤的支点。

除了以上几种教具,我们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科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和制作其他种类的自制教具。比如在物理学习中,可以制作简易电路板、浮力模型等;在生物学习中,可以制作植物标本、显微镜模型等。制作方法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具而有所不同,但基本的原则就是利用简单的材料和工具,创造出能够帮助学生观察、实验和理解科学现象和原理的教具。

最后,自制教具在教学中应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教具的设计要符合学习目标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和探究。其次,使用教具时应与理论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对科学原理的理解。再次,教具的使用要注意安全措施,确保学生在操作中不会受伤。最后,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掌握实验方法和科学原理。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自制教具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和培养科学实验能力。通过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具,并遵循相应的制作方法,可以制作出适用于不同学科和不同学习目标的教具。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合理地运用这些自制教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科学学习的效果。

小学科学自制教具的设计与制作-最新文档

小学科学自制教具的设计与制作 一说到自制教具,很多老师会认为那是在实验教学器材还不十分完善的改革初期。在那个物资还比较匮乏的年代,很多老师努力创造条件,自制教具,以达到设想的教学效果。那是一批让人尊敬的人民教师。 现在已经是二十一世纪了,特别是沿海一带,经济发达,各校科学实验室配备已经十分完善,很多学校都严格按照部颁标准来配备,制作自制教具还有必要吗?现在信息技术已经十分发达,很多实验现象只需上网搜索,很容易找到相关视频,有必要麻烦地制作自制教具吗? 事实上,我们的实验室配备标准其实有很大一部分是参照着中学物理实验室,在原有的小学自然教学器材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然各校科学实验室配备十分完善,但是作为第一线教师应该明白,实验室中真正能用起来很称手、效果很好的实验器材并不是很多。怎样的教具才是适用的教具,教师是最清楚的。 一、自制教具的设计原则 自制教具,是教师和学生利用简便易行的方法就地取材,自己动手制作的、用于学科教学的教具或学具,是教学仪器与实验器具的必要补充。 自制教具,不需要高深的专业知识,只需要我们的教学经验和体会,自制教具不追求结构的复杂,只是需要新颖的创意,良

好的效果。 自制教具,是应用科学技术知识与教学经验结合起来的创造性活动,是在创造性思维基础上产生的。设计应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教育性:具有一定的教育目的 自制教具要符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试用稿)》的基本精神,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要有益于学生健康发展。自制教具要符合学生探究活动和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提到的受水型水钟(见图一),如果仅让学生通过图片是很难理解这个水钟的工作原理的。 但是如果要复原这么一个水钟,使其能精确测量时间也是不必要的。教学时教师只要做出模型来,学生就能理解这个水钟的工作原理了。这个教具的教育意义就大于实际计时的意义,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科学性:有一定的理论做基础 自制教具的本意是对实验仪器的填漏补缺以及功能的改进 完善,其初衷和出发点是为了提高和增强实验教学效果。但如果自制设计发生了科学性谬误,那么无论用于演示还是分组实验,都会对学生产生误导,从而削弱甚至毁灭他们的科学信仰。 六年级上册小缆车实验中,计时始终是个难点,学生不能做到同步,也就得不出正确的科学数据。使用这套装置(见图二),

小学科学课自制教具

小学科学课教具制作设计方案 摆的研究 原实验器材存在问题: 教科版五年级“时间的测量”单元中《摆的研究》一课:学生需要对摆的速度(与摆的轻重、摆线长短、摆幅大小)的关系进行分组研究,我在教学中发现,采用教材中的实验器材进行研究,学生在实验中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 1、在向用回形针做的钩子上逐个增加钩码时,当加到2个以上钩码时,由于钩子不够长,在摆摆动过程中,钩码容易掉下来,并且摆的重心会偏移,对学生实验有一定影响,并且在改变摆锤时,学生有的竖着挂,这样数据对研究问题有影响。 2、在改变摆线长度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用直尺来测量线的长度,要想测量准确比较困难,并且需要大量的时间(我对教学的6个班进行统计,结果发现:完成一次摆线长度更改需要1.5分钟左右,累计三次需要5分钟,并且测量的摆线长度存在偏差。 3、在学生证明摆幅大小实验时,对于摆幅的改变,只能变摆线与摆锤的角度,在记录上也是模糊的数据,这与科学的精神不相符合,不能以科学数据说明问题。 自制教具说明: 鉴于上述实际情况,对原有的实验器材提出了以下改进方案:1、采用生活中的“乌鸡白凤丸”的药盒子来当摆锤,可以通过

打开盒子,往里加螺帽方便的改变摆锤的重量,并且将其他干扰因素最大化消除。 2、用PVC塑料管,将摆线通过小孔穿过塑料管,在塑料管上量出10CM一段并作标记,在塑料管上夹上“凤尾夹”,根据移动距离等长原理,可以简单的通过移动“凤尾夹”,使它对应数字,就能得到相应的摆线长度,只要用几秒时间就能解决更改摆线长度这一难题,大大提高了效率。 上述器材在教学中,笔者通过多次使用,能节约大量时间,得出实验结论更加科学。

小学科学自制教具热胀冷缩演示器

小学科学自制教具:热胀冷缩演示器 作者:何保华 (楚雄州牟定县天台中心小学,云南楚雄675500) 《金属热胀冷缩吗》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5课教学内容,教材中有一个观察钢条的热胀冷缩实验,按照书中介绍的方法:用一段30厘米左右的钢条做一个桥的模型,然后给钢条加热,观察会发生什么情况,钢条会伸长吗?在课堂中进行了多次实验,学生始终无法明确观察出钢条的热胀冷缩情况,这不但延误了课堂教学时间,还无法给学生提供正确分析的实验数据。课后,我反复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钢条的热胀冷缩现象呢?于是我动手自制教具,经过多次改进、实验,终于达到预期目的。 首先我选择了以下制作材料:两段20厘米左右的钢条(要求断口平整),一个小灯泡,一个小灯座,一个电池夹,一对电池,几截导线,一个三脚架和一只酒精灯。 然后我采取了以下的制作方法:1、将两段钢条分别固定在三脚架上(让断口处在三脚架的圆圈中心,并在钢条与三脚架接触的地方垫上木片以隔绝电源)。2、用导线将电池夹的正极和灯座的一端进行连接,然后用导线将电池夹的负极与固定在三脚架上的一段钢条连接,用导线将灯座的另一端

与固定在三脚架上的另一段钢条连接。3、在电池夹里装上电池,在灯座上安好小灯泡。4、调整好两段钢条断口处的距离(在断口处夹一张纸,然后将纸抽调)。 以上工作都准备好后,就可以使用了。首先让学生观察,没有对钢条加热时,小灯泡不亮,说明钢条之间有一定的距离(电路是断开的)。然后,用酒精灯对着钢条的断口处进行加热,几分钟后,小灯泡亮了,说明钢条受热后膨胀,将电路连通;接着将酒精灯移去,小灯泡很快不亮了,说明钢条受冷后收缩,电路断开。 该教具使用小灯泡的亮灭来显示金属钢条的热胀冷缩现象,与教材中的实验相比有效地放大了金属钢条的热胀冷缩现象,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发现物质变化的规律。该教具的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靠性高,现象明显。 通过自制金属热胀冷缩演示器这一教具,我深感自己是真真切切地经历了一次科学探究和实践过程,这不但培养了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是为学生提供了现象更明显,效果更突出,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有利的好教具。

小学数学教具制作

小学数学教具制作 数学,这门古老而又永恒的科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通过各种公式、概念和理论来揭示自然界的规律和奥秘。而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可能是一门抽象且难以理解的学科。因此,制作简单而实用的数学教具,可以使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一、教具制作的原则 1、简单实用:教具应简单易做,且能够有效地说明数学原理。过于复杂的教具可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学习效果降低。 2、贴近生活:教具应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创新有趣:教具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二、教具制作实例 1、几何形状教具: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几何形状,可以制作一些简单的几何形状模型,如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可以用纸板、

木棍或塑料材料制作,涂上不同的颜色,以便于学生辨认和记忆。 2、计数器:用一些小木块或塑料块制作一个简单的计数器。每个数字用一个方块表示,并可以在方块上写上数字。通过移动方块,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的顺序和大小。 3、钟表模型: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时间的概念,可以制作一个简单的钟表模型。可以用纸板、彩笔和指针制作,钟表上的数字可以用色彩鲜艳的图形代替,如小兔子、小熊等。通过旋转指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时间的流逝和顺序。 4、分数教具: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概念,可以制作一些分数板。可以用纸板或塑料板制作,上面贴上不同颜色的纸条,代表不同的分数。例如,可以将一条纸条分成五份,其中一份代表1/5。 5、小秤: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重量的概念,可以制作一个小秤。可以用纸板、细绳和砝码制作,砝码可以用小玩具或小物件代替。通过在小秤上放置不同重量的砝码,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重量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三、使用教具的意义 使用这些自制的数学教具,可以带来以下好处:

(精选)小学科学教师自制教具

小学科学教师自制教具“太阳和一、教具名称:“太阳和影子” 三合一实验装置 二、教材实验分析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第一课“太阳和影子”一课,本课有三个活动,分别达到以下目的:1.认识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和高度变化;2.发现阳光下影子变化的规律,3.模拟太阳视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引导发现规律。 观察太阳在天空中高度时教材设计的是叠拳法,拳头数就是太阳的高度,叠拳法由于学生本身主观性和拳头大小的差异,实验结果不统一,误差比较大。 观察太阳的位置时原有教具是在底盘前端放一个指南针,指南针四周标明东、南、西、北方向,物体再放另一处,分隔开来,个人觉得不如把物体放在中心,四周注明东、南、西、北方向比较符合学生平常的认知经验,也比较形象直观,不管好生、差生一眼能看明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实验目的是得出一天中,影子变化由长至短再至长,温度变化由低→高→低的的规律,教材设计2个活动,活动1.早晨,在校园里找一个物体,给它的影子做上记号。下课的时候再去画一画。由于场地不能专有,实验记录得不到保证,另外受到时间、课程设置的限制,实验并不顺利。原有教具干脆没有活动1只测量影子的长度。我认为活动1很重要,影子是随着时间变化的,每一节下课,把同一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画下来,进行比较,更能直观的得出同一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变化规律。至于活动2.每到课间话画出白纸上铅笔影子,并在影子的顶端记下当时的温度和时间,完全可以在活动1的影子旁标上当时的温度和时间,合二为一!为了方便学生还可以集成电子表和温度计。 教材设计了模拟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实验,目的是得出太阳高度越高,影子越短;反之影子越长的规律,教材设计用手电筒代表太阳,竹篾代表太阳运动的轨迹,小标杆代表地球上能产生影子的物体。实际是竹篾不容易找到,而且易变形,时间一长就发黄干枯,又不能重复使用。所以我用四号钢筋弯成半圆状代替竹篾,不用铁丝是因为够粗才不易变形,可重复使用,手电筒也选择扁平的,尽量放大模拟的空间! 为了方便教学,更简单易行的解决本课难点,结合生活实际,我把书上的三个活动整合成了“太阳和影子” 三合一实验装置。 三、材料与制作 1.材料与工具 木料底座一个,长短不一的铝合金管三根(根据实际需要),四号钢筋一根,可充电手电筒一个,带孔尺子一把(孔要能够套进铝合金管),量角器一个,带坠指针一个,电子表一个,温度计一个。 2.制作过程 ①先在木料底座中心打一孔(孔要正好能够套进并固定住铝合金管),两侧中心各钻一小孔(固定铁丝用);②再将短铝合金管插入底座中心孔;③将剩下的两根铝合金管钻孔,用螺帽把量角器一起固定住,并用线系坠子当指针用,为避免缠绕影响准确性,线一头系小铁圈,再把小铁圈套在螺帽上;④最后将相交的两根铝合金管短的一根插入底座铝合金管。观测气温时,应把温度计放在太阳晒不到的地方测量,所以我固定在底座后侧阴影处,根据我校学生自有电子表很少的实际情况,我又加了个电子表,固定在底座右上角。 3.装置图(略) 四、教具使用说明 做第一个活动实验时,小组中实验操作员先调试底座的方向与实地的东、南、西、北方向一致,然后转动铝合金管对准太阳(以阳光通过铝合金管照在纸屏成圆形带杠光斑为准,这里为本册教材第二单元第一课“光的行进”介绍光的直线传播埋下伏笔,根据铝合金管在底座上的位置就能判断出太阳的位置,读出量角器的刻度就是这是太阳的高度。 做第二个活动实验时,小组中实验操作员拿掉相交的铝合金管,太阳照耀下,底座上铝合金管会产生影子,调整固定在底座上的套尺,,方便准确的读出影子的长度,避免了错误测量方法产生错误,也可以分时段用粉笔画出不同时间的影子方便比较。 做第三个活动实验时,小组中实验操作员把带手电筒铁丝两端插入底座两侧小孔,调整铁圈的倾斜度,打开手电筒模拟太阳运动,观察影子的变化 五、效果分析

科学课堂实验教具制作与创新设计

科学课堂实验教具制作与创新设计作者:施晓益李玲红徐梦扬 来源:《发明与创新·小学生》2022年第01期

好的實验设计是实验课成功的基础。为了使实验顺利进行、课堂高效有序,很多教师会改进教具,本文介绍三类教具的改进方案,为教师改进教具提供新思路。 一、实验教具的创新设计 (一)空气占据空间塑料瓶演示器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中第六课《空气占据空间吗》的实验是:把纸团紧塞在杯底,将杯子倒置竖直压入水中,再竖直拿出来,杯中纸团不会湿,由此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实验存在的问题: 1.学生因操作方法不当:杯子压入水中和拿出来时没有完全竖直,导致水进入杯中打湿纸团。 2.学生触摸纸团时手部较湿润,无法准确感知纸团的干湿程度。 3.实验抽象,超出小学生的认知范围。 为了达到实验效果,我们利用3个空塑料瓶、透明软管、穿板塑料接头、热熔胶棒、红色水等材料设计出了空气占据空间塑料瓶演示器。

实验步骤: 1.将3个空塑料瓶分别标记为①、②和③,用透明软管将①号塑料瓶和②号塑料瓶的瓶身下方的同一位置连通。在两个瓶盖上打孔,安装穿板塑料接头,用透明软管将两个接头连接起来(如图2)。 2.往①号塑料瓶里注入红色水(如图3)。打开①号塑料瓶瓶盖,让①号塑料瓶的水顺着透明软管流入②号塑料瓶,直到①号塑料瓶与②号塑料瓶中的水基本持平,再用已连接好的两个瓶盖盖在②号塑料瓶与③号塑料瓶上(如图4)。 3.用力挤压③号塑料瓶,将③号塑料瓶中的空气挤入②号塑料瓶,②号塑料瓶中空气增多,所占空间增大,里面的红色水被挤到①号塑料瓶中,验证空气占据空间,如图5所示。 优点:空气占据空间塑料瓶演示器操作简单、取材方便,变抽象为直观,既便于学生理解,又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 (二)声音振动演示仪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课中的实验是:用力弯曲钢尺,钢尺并不发声,而在桌子边缘轻轻拨动钢尺,钢尺却能发出声音。 实验存在的问题: 1.在操作过程中,钢尺振动时间短,振动一旦停止,学生就无法听到声音。 2.受教室周边环境噪声的影响,振动的声音听不太清。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用共鸣盒、钢尺、听诊器和不锈钢插销等材料制作了声音振动演示仪。 实验步骤: 用不锈钢插销将钢尺固定在共鸣盒上,一只手拨动钢尺一端,让其上下振动;另一只手将听诊头放在共鸣盒的出声口,如图8、图9所示。将听诊器的耳塞放在入耳处,可以听到声音。 优点:改进后的教具让振动现象更加直观,振动发出的声音被扩大,不受嘈杂的环境影响,学生更容易理解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自制教具说明

自制教具说明 第一篇:自制教具说明 教具名称:测量仪制作单位:xx小学制作人: xxx 制作材料:三合板木条设计意图: 该测量仪用于小学数学中画各种几何图形,如:直线、角、平面图形。还能测量线段长度、角的大小。还可用于自然课中测量太阳高度等。使用说明: 1、用于测量线段长度时,具有三角尺的功能。 2、测量角的度数时,角的一条边和0度刻度线重合,木条和角的另一条边重合,可以准确地测出角的度数。 3、画平面图形时让木棒和任意度线重合,可画出任意和此度数互补的角。 4、另外加上一个吊锤,一个底盘就能测量太阳高度了。 第二篇:自制教具说明[模版] 简单制作 1.首先用笔和直尺在硬纸板上画出四个相同大小的正方形 2.用笔在从左面开始数第三个正方形的下面画一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 3.用笔继续在这个正方形的上面也画出一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 4.用剪刀沿着笔印剪下来。 5.然后按每个正方形的印痕折叠出来 6.最后用胶带把每个正方形边缘粘合在一起,正方体就完成了 7.首先用笔和直尺在硬纸板上画出四个相同大小的长方形 8.用笔在从左面开始数第三个长方形的上下两面分别画一个以长方形宽为边长的正方形。9.用剪刀沿着笔印剪下来。10.然后按每个正方形的印痕折叠出来 11.最后用胶带把每个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缘粘合在一起,长方体就完成了 12.用以上制作方法制作四个正方体和一个长方体。 13.最后以四个正方体两两分组作两个桥墩,一个长方体作为桥面粘合成一个小桥。 14.用以上制作方法制作三个正方体和两个长方体,最后将三个正

方体每个单独作为桥墩,两个长方体纵向粘合在一起作为桥面与桥墩构成一个小桥。三教具特点 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针对性。构思巧妙,演示的现象特别明显新鲜和奇特。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和吸引力。还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四运用对象七年级学生 第三篇:自制玩教具玩法说明 小二班自制玩教具 名称:有趣的多变娃娃 主要材料:五块泡沫板、不织布、彩色鞋带制作人:党敏、李淑、鲁甜甜、苏亚丽 玩法:四面泡沫板上有四个不同的人物头像,分别为两个小男孩儿两个小女孩儿。 1.幼儿可以根据自己今天的心情,给娃娃的脸上贴上不同的表情。高兴就贴弯弯的眼睛,生气就贴愤怒的眉毛,能使幼儿将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到的经验表现出来,符合《指南》在艺术领域中提出的3-4岁幼儿能模仿有趣的动作、表情和声调的目标以及喜欢涂涂画画、粘粘贴贴并乐在其中的目标。 2.每个人物的嘴巴形状是不同的图形,有圆形、三角形、正方形、梯形。我们用不织布制作了不同的图形供幼儿挑选,将与嘴巴形状相同的图形从嘴巴里放进箱子中,在游戏中帮助幼儿认知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这符合《指南》在科学领域中数学认知部分提出的3-4岁幼儿能感知和发现周围物体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对不同的形状感兴趣的目标。同时,小班上学期只要求幼儿能认识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我们特别加入了梯形,是着眼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激发幼儿的学习潜能。 3.四个人物的头发部分只用了不织布勾画轮廓,中间穿了很多孔,可以将其拆开,作为大型穿线板使用。幼儿在穿线时不仅能锻炼其手指小肌肉的发展,也能在与他人一起合作时感受合作游戏的乐趣,进而从平行游戏向合作游戏发展。穿线板也是小班幼儿最喜欢的游戏之一,幼儿可以按照穿线板上的洞洞就行有规律的穿插,也可以将鞋带

小学科学自制教具方法

小学科学自制教具方法 小学科学自制教具方法是指通过一些简单的材料和制作工具,自己制作出有助于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和理解科学原理的教具。下面我将从材料的选择、制作工具及方法、教具的设计和应用等几个方面介绍小学科学自制教具的方法。 首先,选择合适的材料是制作自制教具的基础。材料应该是易于获取且价格较低的,比如纸张、塑料瓶、木质材料、小石子等。选择材料时,还需考虑材料的安全性和耐用性,确保学生在使用教具时不会受到伤害。 其次,制作工具也是非常重要的,常用的制作工具有剪刀、胶水、胶带、尺子、色笔、蜡笔等。这些工具常常可以在家庭或学校中找到,使用起来相对简单。 接下来,我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自制教具及其制作方法: 1. 风车:使用纸张和剪刀制作风车。首先,将纸张剪成正方形,然后从四个角中间剪一个小口,将每个角轻轻折到小口处,并固定在一起,最后可以在风车的中心插上一个小针或者牙签,使其可以转动。 2. 气球火箭:使用塑料瓶、气球和吸管制作气球火箭。首先,在塑料瓶的底部切割一个小孔,将吸管插入到瓶内,并用胶带固定。然后,将气球装在吸管的一端,将气球充气,之后松开气球,火箭就会在气体的推动下飞起来。

3. 用纸做的天秤:使用纸张、铅笔和两个杯子制作天秤。首先,在纸张上画出两条平行线,并在线的中间画一个小圆点作为支点。然后,在纸张两端分别装上两个杯子,并用铅笔放在圆点上作为天秤的支点。 除了以上几种教具,我们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科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和制作其他种类的自制教具。比如在物理学习中,可以制作简易电路板、浮力模型等;在生物学习中,可以制作植物标本、显微镜模型等。制作方法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具而有所不同,但基本的原则就是利用简单的材料和工具,创造出能够帮助学生观察、实验和理解科学现象和原理的教具。 最后,自制教具在教学中应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教具的设计要符合学习目标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和探究。其次,使用教具时应与理论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对科学原理的理解。再次,教具的使用要注意安全措施,确保学生在操作中不会受伤。最后,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掌握实验方法和科学原理。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自制教具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和培养科学实验能力。通过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具,并遵循相应的制作方法,可以制作出适用于不同学科和不同学习目标的教具。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合理地运用这些自制教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科学学习的效果。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宇宙》自制教具“多功能月相模拟实验装置”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宇宙》自制教具“多功能月相模拟实验装置”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有关于月相变化的实验教学。为了挖掘月相模拟实验的使用效能,在月相变化日地月原理图的基础上,加入地球昼夜时间面、可视范围观察角度面等,以实现多功能、高效、形象而便捷的使用效果。 一、加工工具: 抛光机,电钻,卡夫特AB胶,玻璃胶,螺丝刀,扳手,黑色喷漆,宽单面胶若干。 二、制作方法: 1、月相模型制作: (1)用宽单面胶分别沿八个白色乒乓球一侧半球线粘贴,注意将有字白色半球面完整保留,纯白色半球面包裹在单面胶内。 (2)将粘贴有8个乒乓球的单面胶集合粘贴到废旧纸板上,再用喷漆将乒乓球露出面进行喷漆。待喷漆晾干后,将每个乒乓球的单面胶逐个撕去,就可以看到半黑半百的月球模型效果了。 (3)在每块边长2cm厚0.4cm有机玻璃中央钻取直径0.4cm小孔,将0.3cm 棱长强磁块用AB胶粘贴到小孔内。 (4)将8个半黑半白乒乓球用玻璃胶逐个粘贴到边长2cm厚0.4cm有机玻璃中央,注意沿黑白线竖直粘贴。

2、反光镜观测架制作: 3.5cm× 4.6cm厚0.4cm有机玻璃宽边一侧AB胶垂直粘贴3.5cm×5cm有机玻璃宽边,然后将3.5cm×6cm镜子成45度角用AB胶粘贴在两块直角有机玻璃夹角之间,两块有机玻璃内夹角两侧1.5cm处分别用AB胶纵向粘贴两块1cm×3.5cm铁片。

3、操作底板制作: (1)将75cm×50cm木板上用玻璃胶对齐粘贴75cm×50cm蓝白色铁片,再将75cm×50cm彩绘不干胶(八个直径4cm月相位置图示布置在半径19cm的圆周上,其左、上、下分别保留2cm边距,右侧绘制太阳光照射效果)对齐粘贴。 (2)距地月星空图左侧25cm上下中央位置钻取0.4cm直径的小孔,小孔下端用较粗电钻头钻取刚好能放入直径0.4cm长杆螺帽为准的小孔。 4、扇形观测面制作:有机玻璃店加工厚0.4cm半径18cm有机玻璃半圆片,以圆心小孔为中心的左、下、右三侧保留边长8cm方块,圆心处钻0.8cm直径小孔。距扇形面圆心上端6cm处钻取直径1cm左右小孔,将直径1cm厚0.5cm强磁用AB胶粘贴入内。在扇形面左、右、前分别粘贴“左:东地平线视角、右:西地平线视角、前:正南视角”等必要不干胶。

小学科学教师自制教具

影子”三合一实验装置说明书

2009年张家港市教具创新设计评选活动 教师作品申报表申报人(单位)实验小学

自制教具《滑轮情景教学组合演示操作仪》介绍 咱们自制的是科学学科教具《滑轮情景教学组合演示操作仪》,本自制教具适合用于小学、初中阶段的学生。教学用途:熟悉滑轮的结构,理解滑轮、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和实质。主要材料:木质框架、滑轮、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测力计、细绳、钩码等;咱们做到了原理正确,结构简单牢固、合理、科学;材料廉价,制作简便,操作简单,美观实用性强。 演示实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让学生在猜想、假设的基础上动脑、动手探讨,有利于从直观上发觉事物的性质、规律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熟悉试探,达到较深刻的理解。使学生建构意义的效率更高,质量更好。有助于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进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此教具做到了这点。这是咱们的一个亮点。此教具最大的另外一个亮点就是在物体重力同样情形下,能够同时显示出滑轮、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及滑轮组的滑轮个数的多少,哪个更省力及它们各自的作用和实质。教学时利用此教具,安装方便,示范演示功能强,效果明显,操作、讲解、携带方便,直观、有效地演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由想象能力和对动态知识理解能力的感性熟悉上升到直观、抽象的理性熟悉。 自制教具《滑轮情景教学组合演示实验仪》与国家科学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相结合,性能和教学应用效果超级好。从课堂教学上来看,通过演示,一目了然地明白滑轮的结构、特点;定滑轮不能省力,但能够改变更力的方向,定滑轮实质是一个等臂的杠杆;动滑轮能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更力的方向,动滑轮实质是一种能省力的杠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路利用能够组成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重物和动滑轮的重力由几段绳索承担,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使学生很直观、有效地识别出滑轮、定滑轮和动滑轮及滑轮组,顺利地解释滑轮的实质问题。 自制教具的演示实验,配合讲解讨论,同时和多媒体课件有机结合起来,直观清楚,易懂易理解;自制教具有效地帮忙学生克服了想象能力和对动态知识理解能力有限,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培育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及周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明白熟悉事物要抓本质,既要研究共性,又要重视不同性。此教具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性进展和自身需要,并使之取得充分的进展和展现。教学重难点得以冲破,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取得了升华,实现质的飞跃,提高了学生对科学探讨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小学科学教师自制教具

小学科学教师自制教具LT

2009年张家港市教具创新设计评选活动 教师作品申报表 自制教具名称电磁悬浮列车使用学科科学制作人徐方制作日期09年5月使用的主要材料磁铁,导线,电池,线圈、儿童玩具等 教具简介(包括原理、特点、使用说明、图片、盘片等,另附页) 原理:本教具是根据电磁铁的原理和磁极的相互作用制作的。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电磁铁“通电后产生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及磁极“同极相斥”的原理,小车会悬浮起来,从动态中感知知识。 特点:利用儿童玩具、磁铁和玩具的巧妙组合,让学生通过电源的开和关,清楚地看到电磁铁及磁级对“磁悬浮列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使用说明:操作简单方便,形象生动,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中使用情况效果说明(另附页或盘片) 使用情况效果说明: 1、操作简单、安全。利用干电池、电池盒和开关组成一个简单电路,通过开和关,让电磁铁通上电和断开电两种情况,清楚地看到小车的悬和沉,较好地看到通电产生磁和断电磁消失的电磁铁的性质。 2、从看到的情况,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到磁级的相互作用。 3、教学效果很好,学生可以从玩中学到知识,学习兴趣很浓。通过对教具的操作可以能加深学生对电磁铁性质和磁级的相互作用的理解。 制作人单位意见 (盖章)年月日 评委会意见及结果 评委签名:年月日 自制教具《滑轮情景教学组合演示操作仪》介绍 我们自制的是科学学科教具《滑轮情景教学组合演示操作仪》,本自制教具适合用于小学、初中阶段的学生。教学用途:认识滑轮的结构,理解滑轮、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和实质。主要材料:木质框架、滑轮、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测力计、细绳、钩码等;我们做到了原理正确,结构简单牢固、合理、科学;材料便宜,制作简便,操作简单,美观实用性强。 演示实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让学生在猜想、假设的基础上动脑、动手探究,有利于从直观上发现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识思考,达到较深刻的理解。使学生建构意义的效率更高,质量更好。有助于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此教具做到了这点。这是我们的一个亮点。此教具最大的另外一个亮点就是在物体重力同等情况下,能够同时显示出滑轮、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及滑轮组的滑轮个数的多少,哪个更省力及它们各自的作用和实质。教学时利用此教具,安装方便,示范演示功能强,效果明显,操作、讲解、携带方便,直观、有效地演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由想象能力和对动态知识理解能力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直观、抽象的理性认识。

自制教具说明书

高家镇小学科学教师自制教具说明书 一、教具名称 《人体消化系统简易模型》 二、教材实验分析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第五课时《食物在体内的旅行》。本课的教学涉及到消化系统,其主要功能是将食物摄入体内,分解食物并吸收消化。本教具可代替书中(人体消化系统图)、既可在探究认识消化器官的形态与功能的实验中使用,也可以在新授结束后、作为小结使用;既可教师讲解示范,也可以结合猜谜游戏让学生亲身体验。 三、1.材料与工具:KT板、三合板、白纸、海棉纸、海棉膏、广告牌边框、闪光二极管(玩具上拆缷)、开关、线路、5号电池及电池盒、美工刀、剪刀、烙铁等 2.制作过程 (1)在100CM*90CM广告板上描绘人体轮廓图并框边 (2)海棉纸剪出合适比例的消化器官模型,用海棉膏依顺序粘于轮廓图内 (3)分别为每一个器官装上若干支红、黄、绿色闪光二极管。 (4)用细电线、烙铁焊接二极管,按每个器官内串联,不同器官并联的原理连接总电源和分别控制开关。 3、正、反面装置图及电路原理图(见第二页) 四、教具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使用前,先准备两节5号电池正确装入电池盒内,按开关试验,灯亮了即可使用。若需挂在黑板上,请提前在黑板上沿间隔85CM处钉好两枚钢钉,使用时接将挂钩钩在钉上即可。本教具一共6个开关,使用时,按下开关,对应的器官上若干盏红、黄、绿二极管不停地交替闪烁,再按一次关闭,各开关之间互不影响。 开关控制说明:K0—褐色(肝)、K1---土黄色(小肠)、K2—蓝色(大肠)、K3—红色(口腔)、K4—淡黄色(食道)、K5—绿色(胃)。 注:长时间不用时请将电池取出。建议K0只在学生对肝、胆产生疑问时使用。 五、教具使用效果反馈 经过使用反馈,因本教具将书中人体消化系统图以模型的形式放大呈现、色彩鲜明,教学时更加直观形象;再配上各器官上不停地交替闪动的流水灯更吸引学生注意,缓解上课疲劳,激发学生兴趣,对提高本课教学效果起到很大作用。 另外,教具制作时材料造价低廉,容易购买,除了涉及线路连接等问题较复杂外,其它主要考验教师画、剪、拼等技能。使用时质量轻便,结合农村小学实际取挂方便、操作简单,可循环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