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统编版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人教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共23张PPT)

出生 去世
前551年 前479年
前770年
周平王东迁
前476年
周敬王四十四年
老子
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 为乎?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 于礼乐而倡仁义哉?
——《史记》
孔子谓季氏(鲁国大夫):“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魏、楚、燕 前221年 秦灭齐,统一六国
前207年,秦亡
子曰:“道(训导)之以政(法制、政令),齐(整治)之以刑(刑罚),民免 (免祸)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内心归依)。 ”
春秋列国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指出三幅地图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秦朝形势图
对于大中国的统一来说,历春秋战国550年,……到秦统一,“中国”不仅已入 川,且越过长江而进至珠江流域。 ……总之,秦的大一统建筑在诸侯各自区域统一的基 础之上,是没有疑问的。
前700年,楚武王灭权国始置县 前688年,秦武公伐邽、冀戎初置县
前651年 齐桓公会诸侯于葵丘 前632年 楚晋城濮之战,晋大胜 前627年 秦晋倄之战,晋大胜 前606年 楚庄王问鼎中原 前597年 晋楚大战于邲,晋大败 前506年 吴破楚入郢 前494年 夫差大败越国 前473年 越灭吴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井田制崩溃
,土地私有化,地主阶级出现
前645年 晋国“作爰田”
前632年 楚晋城濮之战,晋大胜
初税亩,非正也。
——《春秋榖梁传·宣公十五年》
初税亩,非礼也。
——《春秋左传·宣公十五年》
前627年 秦晋倄之战,晋大胜 前606年 楚庄王问鼎中原 前597年 晋楚大战于邲,晋大败
人教版高中必修一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人教版高中必修一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在中国的历史上,诸侯纷争和变法运动是两个重要的时期,它们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诸侯纷争和变法运动的具体内容以及对中国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背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度。
此后,中国进入了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时期,但在这个时期之后,中国的政治形势开始发生变化。
刘邦建立汉朝后,又赋予了诸侯一定的自治权,使得中国的政治格局发生了一次转变。
二、诸侯纷争1. 背景介绍汉朝时期,刘邦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授予了部分功臣和亲属一定的封地和封号,他们被称为诸侯。
这些诸侯拥有一定的政治权力和军事实力,使得中国的政权开始呈现向分散的局面演变。
2. 诸侯争霸在诸侯分封的体制下,各个诸侯相互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以争夺更多的土地和权力。
其中,项羽和刘邦的争霸最为著名,最终刘邦胜出,建立了汉朝。
3. 影响与启示诸侯纷争期间,中国的政治形势动荡不安,国家的统一度遭到了严重威胁。
这一时期的教训是,分封制度虽能促进政权的稳定和发展,但也带来了内外交困的问题。
因此,历史上的政治家们开始思考如何有效管理诸侯,以防止再次陷入分裂的局面。
三、变法运动1. 背景介绍历经了诸侯纷争,中国进入了一个相对统一的局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和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需要对现行制度进行一定的变革。
这就是变法运动的背景。
2. 具体措施变法运动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一系列改革来加强中央集权,重振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
具体措施包括推行法家思想,进行土地制度改革,加强政府监察和教育改革等。
3. 影响与启示变法运动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的统治更为强大稳定;也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然而,变法运动也引发了一些社会矛盾和分裂,最终导致了新的动荡局面。
四、对中国的影响1. 政治影响诸侯纷争使中国的政治局势动荡不安,随着刘邦建立的汉朝的出现,中国进入了中央集权的时期。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共22张PPT)

何为百家争鸣
➢ 所谓“百家”,是指春秋战国时期, 在社会上形成的一些以传播文化、发 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 所谓“争鸣”:是指“诸子百家”之 间互相诘难、批驳而形成的局面。
3、孔子和老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的思想:核心观点“仁”,主张统治者 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 “有教无类”,开创私学 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
独立自学(二)
观看课本P11-12,完成下列内容
仁 德
仁 礼
无为而治
周礼
逍遥
兼爱 法
相生相胜
私学 善 恶
下层平民利益和新兴地主阶级
引导探究(三)
(一)形成背景
百家争鸣
•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初 步发展;
• (2)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诸侯兼并 战争不断;
• (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元 一1.前些诸4诸7侯6侯年纷国,争春秋的一与_些_华_大_夏__的_7认_7__0同战_掌_国东_握_周_实_分_权_为_。___战____国____开_势_端、力的_扩_标_张_志_。_性_战_事两国件个兼:阶并_段从__诸。公_侯_春元_国_秋前__争4_7_霸5_年_从_至_公_公和元元前前_________年__至__公年, ________________。进入战国以后,2与21中原相邻的戎狄蛮夷逐渐卿大融夫入华夏族,可以说诸侯纷争促 进 周了。_2_._春__秋__战_。国经时过期春,秋_战__国__田_长_氏期_伐进纷齐步争促,进周__朝_统__治__秩_三繁序家荣完分_晋全__被__破__坏器,__公__元__前___耕__得_到__认推__同广年华,,夏兴秦建灭东 _________。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________流通广泛,涌现出2中56心城市。3.变法运动战国时期 水_动_利了__设____施_____________,__逐,步各建国农立为业起了__________________,_货工_纷币_商_纷的业变政法治。制其度中。_商铁 鞅变法牛______历史潮流,变法运动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必修上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ppt课件

私学兴起
士人壮大 大繁荣
百家争鸣
商鞅变法
大变革 为代表的
变法运动
1 社会之变
政治动荡 经济发展 华夏认同
一、社会之变——列国纷争、华夏认同和经济发展
1.列国纷争
(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诸侯 伐郑,郑伯击之。……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
(1)王室衰微 (春秋礼乐征伐自 诸侯出→战国礼乐
(4)意义: ①特点:三最: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 ②国富兵强,为统一奠定基础 ③推动建立君主专制政治体制
【巩固检测】
1.(2020·山东泰安高一期末)(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有
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这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
在调整社会关系和规范人的行为时,需要对“礼”赋予“法”的刚性。由此
可见,荀子主张 A.礼法并重 B.兼爱尚贤
C.以法治国 D.以民为本 A
3. (2020·山东日照高一期末)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虽然大多数时候都受
到了国君的礼遇,但其主张却不被采纳,主要由于
A.孔子出身没落贵族
B.诸侯忙于争霸无心变革
—桓占伟《百家争鸣中的共鸣—以战国诸子“义”思想为中心的考察》
(1)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3)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 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 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C.血缘政治得到加强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知识点总结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知识点总结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春秋:春秋五霸。
2.战国: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3.政治特征:诸侯纷争,政治秩序动荡;兼并战争,国家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
4.华夏认同:春秋时期,周边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内迁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一)经济发展的表现:1.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
2.水利灌溉工程,都江堰、郑国渠,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3.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
4.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
(二)变法运动1.背景:兼并战争日益剧烈。
2.目的:富国强兵。
3.成果: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郡县官僚制国家在各国建立。
4.商鞅变法:①时间:公元前356年。
②内容: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推动土地私有制发展;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③影响: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三.孔子和老子(一)孔子1.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 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意为关爱他人。
3. 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推行“仁政”,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
4. 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
5. 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6. 整理六经;他的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在由弟子整理成的《论语》当中。
(二)老子1.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 他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
3. 其思想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揭示出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共24张PPT)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2.华夏认同与民族交融 “华夏”一词由来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 章之美,谓之华。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
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 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 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 定,分布更为广泛。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想一想】华夏和夷狄交融的成果是什么?
春秋时期,在诸侯国势力膨胀,华夏族向周边扩张的同时,各少数民族也 不断深入到华夏族居住的区域,这样就打破了原来各族之间的地域界限,形 成了华夏族与夷狄各部犬牙交错的杂居局面,这为民族的融合创造了非常有 利的条件。
春秋晚期,华夏族对于夷狄而言,已不能说有很大的文化优势了。这也 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春秋时期民族交融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探究:百家争鸣的意义: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促进了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的繁荣发展,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 基础。
3.是战国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课堂小结
诸侯争霸,卿室夺权;宗法分封制度解体,君主专制中央集
Hale Waihona Puke 社 会政治领域 权形成
的
华夏认同,夷夏交融;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基,中华民族形成
• 思考: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这些 变化产生了哪些影响?
战国时期秦国修建的都江堰
探究:铁犁牛耕带来的影响
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 也。
——《吕氏春秋.审分》
随着铁制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以及水利事业的发展,农业生 产水平提高了,剩余产品有所增加。……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产量的 增加,使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生产有了发展的可能,这就为小徒弟私 有制的出现提供了条件。建基于“耦耕俱耕”的共耕制之上的奴隶制 经济基础发生了动摇,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封建经济开始产生。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知识点总结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知识点总结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春秋:春秋五霸。
2.战国: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3.政治特征:诸侯纷争,政治秩序动荡;兼并战争,国家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
4.华夏认同:春秋时期,周边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内迁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一)经济发展的表现:1.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
2.水利灌溉工程,都江堰、郑国渠,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3.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
4.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
(二)变法运动1.背景:兼并战争日益剧烈。
2.目的:富国强兵。
3.成果: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郡县官僚制国家在各国建立。
4.商鞅变法:①时间:公元前356年。
②内容: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推动土地私有制发展;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③影响: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三.孔子和老子(一)孔子1.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 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意为关爱他人。
3. 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推行“仁政”,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
4. 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
5. 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6. 整理六经;他的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在由弟子整理成的《论语》当中。
(二)老子1.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 他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
3. 其思想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揭示出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必修上册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共25张PPT)

前770 680
546 510 476
结合教材p9“周郑交恶”的故事, 指出春秋的政治特点。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宋国约晋、楚两国在宋 国都城商丘开会,调停两国 间的战争。会议约定各国间 停止战争,奉晋、楚两国为 共同霸主,平分霸权。
战国时期
李 三田吴 悝 家氏起 变 分代变 法 晋齐法
前475 422 403 379 379
阴阳家
邹衍 阴阳五行相互促 进相互制约,提
出“相生相胜”
兵家
孙子 《孙子兵法》,提
出战略思想
阅读书本,归纳这些思想家的主张,适应时代潮流的主张是?
学派 代表
主张
孔子 “仁”、“以德治民”、“礼”、“性相近”
儒家
孟子 荀子
道家 老子
“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
“仁义”、“王道”、“君舟民水”、“性 恶论” “道”是世界的根本、朴素的辨证法思想、无为而治
政治制度
制贵族特权
君主专制
普遍推行县制,县长官由 君主任命。
中央集权
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郡县官僚制国家
井田制
土地制度 “废井田,开阡陌”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宗法大家族集体劳作 生产单位 强制大家庭拆散为小
石器、骨器、木器
家庭
西周财富生产与社会结构示意图
商鞅变法的内容
一家一户的 小农经济
商鞅变法后 的制度创新
三 、变法运动与百家争鸣 3、商鞅变法影响
A.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 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 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B.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 了基础。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 ,道不拾遗,山无盗贼, 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 怯於私斗,乡邑大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无为之道 逍遥自然
创始人:老子
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和法则
辩证法思想:事物具有向相 反方向转化的规律
政治观点: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无为”
时期楚国人,曾是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不妄为,不胡作非为、 不为所欲为
周王室管理典藏的史
官,博学多识,精通
礼法
(1)唯心:老子的思 想核心是“道”。认 为在变幻无常的世界 背后,有不变的“道” 存在,“道”是天地 万物的本源。人要顺
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领略春秋战国的时代魅力
概念释析——东周
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中国历史上的朝代,西周 覆灭后,诸侯拥立原先被废的太子宜臼为王,史称周平王, 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东周的前半期,诸侯争 相称霸,称为春秋时代。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联手灭 智氏家族后,三家分晋,各诸侯相互征伐,称为战国时代。
2、道家的鼻祖——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老子有两个可能的身分,一是 老聃,一是老莱子。中国春秋时代思想家、哲学家,老聃曾 担任守藏史(藏书室室长)。著有《道德经》一书,是道家 学派的经典著作,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道家后人将老子 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史载孔子曾向老子请教关 于礼的问题。到了唐朝武宗时期老子被定为是三清尊神之一 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但是早期的道士却认为老子是太 清神的手下。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 《书》《礼》《乐》《易》《春秋》。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 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 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 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 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 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 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一、政治特色——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春秋五霸 2、战国七雄 3、华夏认同
1、春秋五霸
霸,政之名,即伯,音转为霸,又称州伯、方伯,即诸侯之长,其职名 为会诸侯、朝天子,实为挟天子以令诸侯。春秋时期,天子衰,诸侯兴: 周王室势力衰微,权威不再,已经无法有效控制天下诸侯。一些强大的 诸侯国为了争夺天下,开启了激烈的争霸战争,相互之间合纵连横、东 征西讨,前后共有数位诸侯依次成为霸。 "春秋五霸"是春秋时期特定阶 段的历史产物,此时的诸侯争霸战争,为之后的战国时期的兼并统一战 争做了先期准备。
2、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 贤。商鞅自卫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 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 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 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 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学人 时 派物 代
主要思想
孟 战 “仁政”;“民贵君轻”;反对
儒 子 国 兼并战争
家
荀 子
战 国
“制天命而用之”
墨 墨 战 “兼爱”、“非攻”;举贤;节 家 子 国俭
道 家
庄 子
战 国
痛恨社会不合理现象;乐天安命
法 家
韩 非
战 国
主张改革;君主集权;以法治国
小结: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的时期 大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是会过渡;大动荡;战争频繁,诸侯争霸.;大发展:经济,思 想文化,科学技术。 〖一〗经济方面: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封建生产关系形成。 表现:①农业生产的发展,铁农具和耕牛的使用,兴修水利,农田施肥, ②手工业的进 步。 ③商业日趋活泼。 封建生产关系形成的影响:①土的私有制的确立,削弱人身依附关系。 ②新的阶级力量 产生:新的地主,自耕农。 〖二〗政治方面: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奴隶制度. ① 原因:经济基础的变化;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生产力发展。 ②目的:建立和强化封 建专 制。 ③途径:变法。 ④措施:(1.以选贤任能奖励军功来改革世卿世禄制;2.以实 行俸禄制来取 代封邑制;3.以中央集权来取代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 〖三〗军事方面:诸侯争战,战争频繁.~为改革提供动力~富国强兵 〖四〗文化方面:百家争鸣,思 想大解放~人才储备,思想基础。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经济发展 2、变法运动
1、春秋战国的经济
春秋战国时期,做为中国最后一个青铜器时代,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 的推广,青铜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同时也标 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我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尤其 北方成就更为突出。生产力的飞跃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革命。春秋战国时 期, 井田制(公田)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并最终通过各国变 法确立了下来。 晚周时期工商业无疑有了相当的发展,虽然象其他许多情况那样,无法 精确地估量所发生的情况。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在不同的国家出现了不同 的、有固定价值的金属货币,在公元前5和4世纪更是如此。(据说秦的 通货最早在公元前336年发行。)这类钱币显然便于商业交易,虽然某些 象谷物和布那样的商品,特别在大宗交易中继续用作交换媒介。商业的 发展当然有助于城市的成长,并且还出现了工业按地点进行专业化的趋 势。《史记》和其他史籍还记载了几个著名的商人,首先是孔子的弟子 子贡,直至秦统一全国之前不久的丞相吕不韦。大商人不经营主要商品, 它们量大,容易坏,只有在短缺时才有利可图;他们宁愿集中经营奢侈 品或者通山泽之利。政府并不像集散主要商品那样直接关心这些商品。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 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
三、春秋二圣——孔子和老子
1、儒家创始人——孔子 2、道家的鼻祖——老子
1、儒家创始人——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子姓, 孔氏,名 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 夏邑) ,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 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关于"春秋五霸"史上出现过多种说法, 中学历史教科书主要介绍两种最 具代表性的:《史记索隐》-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荀子·王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2、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 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为天下共主,实际上已 形同灭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 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 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国分别是:齐国、楚国、 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
除战国七雄外,还有越国、巴国、蜀国、宋国、中山国、鲁国等大国。小国尚有 郑国、卫国、滕国、邹国、费国等,但其实力与影响力皆远远不及战国七雄,只 能在强国的夹缝中生存,且最终均为七雄所灭。在这七雄之中,后期以秦国国力 最强。除秦国以外,其余六国均在崤山以东。因此该六国又称"山东六国"。
3、华夏认同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公元前 770 ~公元前 476 年 ) 战国 ( 公 元前 475 ~公元前 221 年 ) 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 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汉书·艺文志》将战国主要思想 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 兵、小说。西汉人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 称为“九流”。俗称“十家九流”就是从这里来的。
春秋(前770~前476)时,夷夏尊卑的观念已很强烈,当时区分华夏与蛮夷 的标准,"族类"(宗族氏族,非民族)与文化都被重视,文化尤为首要因素。 华夷因礼俗、服饰等因素而往往可以互相易位。
战国时,秦、齐、燕、韩、赵、魏、楚等诸侯国同称诸夏,是当时强大 的华夏诸侯国。七雄合纵、连横、兼并、争战,但族体相同,形成诸夏 统一趋势;于是当时华夏文化共同体的分布区域北达东北辽河中下游,西 北洮河流域,西南巴蜀黔中,东南湖湘等广大地区。
老子认为越坚强的东西越容易折断,柔能 胜刚。人若甘于柔弱,便能够不受伤害,免
于痛苦。 (2) 辩证法思想:任何事物有矛 盾对立的两个方面,而且可以互 相转化。
老子认为最理想的社会,是百姓满足於原 始简朴的生活,不奢求物质的享受。
(3)政治主张:主张“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四、战国思想——百家争鸣
公元前21世纪,中原地区的原始公社制时代走到了历史的尽头,阶级社 会已经出现在黄河中、下游平原的土地上。从公元前21世纪以后,相继 出现了夏(约公元前21世纪~前16世纪)、商(约前16世纪~前11世纪)、西 周(约前11世纪~前771年)几个王朝。西周时,已出现华、夏单称或华夏 连称的部落名, 以与"蛮、夷、戎、 狄"等部落相区别。但是,这时夷夏 之辨尚不甚严。 历史悠久的龙图腾历史悠久的龙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