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非小说恐惧叙事的现代性反思

合集下载

当代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倾向

当代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倾向

当代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倾向当代文学是一个多元化、充满创造力的领域,其中后现代主义倾向成为了一个引领潮流的重要力量。

后现代主义倾向在文学作品中展现出多样化的风格和主题,使读者面对当下社会和人类存在的困惑和矛盾。

后现代主义倾向的文学作品往往模糊了传统的叙述结构,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连贯性。

这种技巧性的运用让读者感受到了现代社会中失去方向感的心理状态。

例如,美国作家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的小说《无限笑声》,通过跳跃式的叙事和不连贯的情节,试图呈现出当代社会中信息过载和意识流动的困境。

这样的叙述形式增强了读者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和体验,使其更加贴近当代社会的复杂性。

此外,后现代主义倾向还体现在对语言和符号的创造性运用上。

许多作家在创作中尝试用新的形式、新的词汇和新的语言游戏来描绘现实。

法国作家乔治·佩雷克的小说《失乐园》,将汉斯·霍尔拜因的文学作品、网络和广告等多种符号材料混合起来,创造出了一个充满虚构和超现实主义元素的世界。

这样的创新带给读者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挑战了传统文学的限制和界限。

在后现代主义倾向的文学作品中,也出现了对权威和真理的怀疑态度。

作家开始反思权威话语的真实性,批判社会中的权力结构。

列日作家卢卡·敏契塔的小说《光辉巴黎》以一次悲剧性的毁灭为背景,探讨了思想、艺术与权力之间的冲突。

这种反权威的态度引发了读者对社会和自身认知的反思,使文学不仅仅成为一种娱乐形式,更成为了思考现实和探索真理的重要途径。

然而,后现代主义倾向也有其争议之处。

一些批评者认为后现代主义倾向的作品过于片面地批判主流文化,陷入了自我封闭和无意义的怀疑中。

他们认为后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对读者的要求过高,无法真正触动大众。

例如,意大利作家乔瓦尼·皮科洛的小说《露西昂:在谷地、在岛屿之间》被指责过于晦涩和难以理解。

这种争议表明了后现代主义倾向的文学作品并非完美无瑕,仍然需要不断探索和拓展。

西方现代思潮对中国文学的影响(2)

西方现代思潮对中国文学的影响(2)

西方现代思潮对中国文学的影响(2)二、先锋小说的繁荣期:(1985-1988)随着西方现代主义思潮越来越多地被翻译和介绍进中国,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如心理分析小说,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新小说,以及理论界的形式主义、叙述学、结构主义、存在主义等等在80年代中期成为人们所关注与争论的热点,西方现代文学观念也开始深入人心。

在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刺激下,中国的先锋小说创作在1985年后呈现出一种“井喷”的态势。

最早引发“井喷”的是于1985年先后发表的两部小说: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和徐星的《无主题变奏》。

《你别无选择》用“音乐式”的结构和“黑色幽默”的语言方式,以看似荒诞的情节,展现某音乐学院僵死的教学方式对学生们心灵的扼杀;《无主题变奏》则将心理片断和生活片断“无主题”地串联起来,通过一个自动由大学中退学,并安心于做一个“无所事事”的饭店服务员的青年的自述,展现出年轻一代孤独、迷惘的生存状态。

和王蒙、宗璞等“伪现代派”作品相比,这两部作品已经超越了形式探索的层面,将现代主义精神融入到作品中,在思想意识、文学精神和表现手法上更加成熟,更具有现代主义的特点。

正因为此,批评家们认为中国的现代主义文学在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正在步入繁荣期。

而《你别无选择》也被称为“第一部成功的中国现代派文学作品”,是“一代人‘情绪历史’的一个浓缩”。

继刘索拉、徐星之后,马原、洪峰、格非、残雪、余华、孙甘露、莫言、苏童、扎西达娃、北村等一批作家纷纷登上文坛,开始了先锋文学之舞。

中国的先锋文学先天地带有现代文学影响的痕迹。

如莫言将马尔克斯和福克纳比喻为“两座灼热的高炉”,认为他们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作家;余华则对卡夫卡和川端康成推崇倍至,他的小说也充满了新小说和罗布-格里耶的痕迹;残雪的作品,飘荡着卡夫卡的影子;格非、孙甘露的作品,受到了博尔赫斯的深刻影响……当然,他们的探索并不是纯粹的摹仿,也体现出了很强的个性和本土化的特征,如马原、格非等人不同于博尔赫斯对纯粹的幻想世界的迷恋,带上了一种传统东方关注“现象”而不重视“真”与“幻”的区别的亦真亦幻色彩;孙甘露的诗性探索也立足并着力于对现代汉语诗性功能的挖掘,等等。

退守和救赎——论格非“江南三部曲”中知识分子的内心冲突

退守和救赎——论格非“江南三部曲”中知识分子的内心冲突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bei Industrial Polytechnic2021年4月第34卷第2期Apr. ,2021Vol. 34 No. 2退守和救赎论格非“江南三部曲”中知识分子的内心冲突杨秋慧(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云南昆明,650500)摘要:“江南三部曲”是格非耗时数年完成的系列长篇著作,它以知识分子为描写对象,从 清末民初到二十世纪,展现了几代知识分子对乌托邦的追求,以及这一美好愿景在残酷现实面前破产的悲剧。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物质至上的社会,知识分子的美好理想与当下的社会现实 格格不入,知识分子逐步边缘化,从而导致其堕入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窘境,因此只能凭借建造乌托邦来进行自我救赎。

可是在这过程中知识分子的个人私欲和理想纠缠在一起,以及在建造 乌托邦过程中知识分子自身暴露出来的缺陷导致了知识分子的失败。

而格非在“江南三部曲”中对主人公知识分子的人生轨迹和内在心理的描写以及对知识分子自身的反思,也折射出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内心冲突。

关键词:格非;“江南三部曲”;知识分子;乌托邦中图分类号:1207.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153 (2021 )02-0067-05“江南三部曲”是先锋作家格非沉潜多年静心写作的成果,一经问世好评如潮。

“格非的《人面桃 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以其举重若轻的百年 中国叙事,从清末民初一直写到新的世纪转折,隐喻了一个古老民族在寻求新生的过程中的世纪性 孤独,轻灵中透出沉重,浪漫中散发出宿命的气 息。

”⑷为我们描绘了一副百年中国知识分子的心 灵演变图,显示了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与冲突。

一、《江南三部曲》中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这个家族中对乌托邦的追求起源于陆侃,从血缘关系上来讲他是秀米的父亲,正是这个父亲的存 在,使得秀米的血液中潜藏着建造乌托邦的冲动。

陆侃罢官回籍后,有了把普济建造成桃花源的念头,而这也导致了他的发疯。

格非《褐色鸟群》叙事特色

格非《褐色鸟群》叙事特色

格非《褐色鸟群》叙事特色
《褐色鸟群》是格非的一篇小说,这篇小说的叙事特色可以说是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这篇小说的第一人称叙述者是一个年轻的女孩,她是一个幸存者,在这个世界末日的世界里,她和一些幸存者一起生活。

她的叙述充满了对这个世界的探索和对未来的担忧,这个世界已经被人类所摧毁,只留下了一片荒野和几群褐色的鸟群。

小说中的情节非常紧凑,让人一读就被吸引,它在故事情节中既有快速的发展,也有深入的描写。

小说的情感描写非常到位,作者巧妙地运用意象和象征手法,表现了人性的复杂和迷茫,揭示了人类自然破坏的恶果。

另外,小说的结构也很有特色,它不是按照时间轴顺序去叙述故事,而是将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通过回忆和联想的方式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背后的逻辑和情感。

总之,格非的《褐色鸟群》是一篇非常有思想深度和叙述特色的小说,它描绘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让我们反思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对世界的看法。

论格非的“江南三部曲”——以知识分子叙事为考察中心

论格非的“江南三部曲”——以知识分子叙事为考察中心

【编者按】本组文章对格非作品“江南三部曲”的评论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读者参考。

论格非的“江南三部曲”———以知识分子叙事为考察中心□杨小露 格非于1995年发表长篇小说《欲望的旗帜》,在此之后的近10年里进入了创作的沉潜期。

作为20世纪80年代登入文坛的知识分子,格非目睹了世纪交替带来的社会剧变。

他的职业性质、生活经历及小说创作旨趣,以及小说中对知识分子群体的持续关注,都令他成为最能传达知识分子立场、最能替中国知识分子发声的作家之一。

格非有意隐遁于那个“喧哗”的年代,并于21世纪推出了“江南三部曲”(以下简称“三部曲”)。

这一小说系列仍带有社会转型期知识分子精神阵痛的印记,但已有了灼痛之后“冷却”的痕迹。

“三部曲”是格非对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冷静审视,是他对百年知识分子的一场“有预谋”的回望、反思和伤悼。

这三部小说构建出宽广的叙事时空,塑造出一群“具有知识分子的属性与气质、心灵与命运”[1]的知识分子形象,镌刻出百年知识分子精神史与百年中国历史变迁的深刻印痕。

相较于作家此前的小说创作,我们从“三部曲”中看出了格非对知识分子历史行进道路的“规划性”探索,它们是格非近年来对知识分子群体思考在文学向度上的总结和升华。

一、出走的“独语者”:知识分子公共空间与私人场域的构建(一)局外人与公共历史的恒常疏离是“三部曲”中知识分子的生存常态。

无论他们怎样努力参与到历史中去,却都因种种无力反抗的宿命而游离于历史边缘,沦为局外人,这是三部小说给人的直观感受。

南帆在《历史的主角与局外人》一文中也曾从心理分析和叙事美学层面上指出24双子书话了格非笔下知识分子群体与历史的格格不入以及爱情世界里的彻骨悲剧。

他们为“集体”所不容,所期望的理想实践不过是一厢情愿的独舞。

“三部曲”所极力刻画的正是在各自时代里“掉队”的知识分子,作家通过陆秀米革命实践的失败、谭功达乌托邦幻梦的破灭与官场的失意、谭端午的“隐士”生活以及努力贴近时代却最终身殒的庞家玉等,展现出个体在与历史、时间的交手中所遭受的冷漠与拒斥。

读格非的《敌人》后感

读格非的《敌人》后感

读完格非的《敌人》,我深感这部小说所揭示的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冷漠。

这部小说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让我对生活和人性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首先,小说中的主题让我印象深刻。

通过对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和与敌人关系的深入挖掘,小说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冷酷。

人们在生活中不断地与敌人打交道,这些敌人可能是外在的敌人,也可能是内在的敌人。

有时候,我们自己就是自己的敌人。

这种对敌人的描绘,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其次,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说的情节曲折离奇,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猜测和思考。

主人公与其他人物的关系错综复杂,他们之间的互动和影响让人不禁思考人性的本质和意义。

同时,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栩栩如生,他们各自的性格和命运也让人感慨万千。

此外,格非在小说中对社会的描绘也让我深感共鸣。

小说中的社会充满了冷漠和无情,人们对主人公的遭遇漠不关心,甚至对他进行欺凌和侮辱。

这种对社会的描绘,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社会的黑暗面和残酷性。

同时,小说中也对权力和金钱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让人对现代社会的价值观产生了更深入的思考。

最后,我想说,《敌人》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

格非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人性洞察,成功地吸引了读者的眼球。

读完这部小说,我对人性、社会和生活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也更加珍惜自己的人生和追求。

我相信这部小说将会成为我珍藏的文学经典之一。

发散与反思——由格非“重返时间的河流”文学演讲说开去

发散与反思——由格非“重返时间的河流”文学演讲说开去

79南腔北调文学视界在攻读文学硕士学位期间,我的导师郭宝亮教授曾多次提醒我:“做文学研究,不仅要知道前人都说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要有能力接着说,甚至反着说。

”同样的意思,已经过世的陈超老师也曾在他的课堂上多次提及。

他经常告诫我们:“听我的课,不需要记笔记,大家最好能够少动笔多动脑。

与其说我是传授知识,毋宁说是在训练一种思维方式。

我的课并不提供现成的答案或权威性的学术论断,希望同学们在听讲时能够与我建立一种潜在的交流,这种潜交流既可以是延展性的,也可以是对话性的。

”两位恩师的谆谆教诲,令我记忆犹新,终生难忘,以至于我在阅读文本或聆听讲座时,逐渐形成了自觉的发散性思维和反思性意识。

这一话题延伸开来,格非先生在清华人文讲堂上作的题为“重返时间的河流”的文学报告,也让我获益良多。

作为一节非同步性的线上课堂,想要与格非先生互动问答显然无法实现,于是,陈超老师所强调的“潜对话”或“暗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我就试着从发散性与反思性两个维度,浅谈一些个人的观后感想与思考。

格非是我非常崇拜的当代小说家,而且我的硕士论文的研究对象就是他的“江南三部曲”,所以对于格非先生其人其作,还是算得上了解的。

格非以“先锋文学”著称于文坛,他的作品因带有深邃的形而上思辨色彩而被学界冠以“智性写作”的标签。

早在先锋时期,他就在小说创作之余,写就了《塞壬的歌声》《小说叙事面面观》《小说讲稿》等诸多文学随笔,——由格非“重返时间的河流”文学演讲说开去发 散 与 反 思文/赵振杰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文学视界从华东师范大学调入清华大学后,格非不仅完成了“江南三部曲”、《隐身衣》《望春风》《月落荒寺》等多部力作,同时还先后出版了《文学的邀约》《雪隐鹭鸶》等学术专著。

可以说,格非是当代文坛为数不多的兼具作家、教师、学者多重身份的人文知识分子。

常年的小说创作、教学实践与学术研究,形成了格非先生颇具个人化的文学理念与观点。

中国当代新时期小说研究80题

中国当代新时期小说研究80题

中国当代新时期小说研究80题1.1977年11月《人民文学》发表了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才宣告了“左”倾文艺时代的结束,文学新时期的开始。

2.反思文学有茹志娟和她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张弦和他的《记忆》,鲁彦周和他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古华和他的《芙蓉镇》,陆文夫和他的《美食家》,李圆文和他的《月食》,王蒙和他的《蝴蝶》。

3.高晓声的著名“反思”小说有《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后来形成陈奂生系列)《李顺大造屋》。

4.察看改革文学初始阶段的情况我们大体上能看到这种“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的泛滥。

什么《改革者》,什么《故土》,什么《花园街5号》,什么《男人的风格》,几乎都有一个体制内诞生的英雄出来补天……5.张弦的小说《焐雪天》,它真实地描写了市场经济带来的畸形现象——中国特有的爆发户的诞生。

6.贾平凹取得《浮躁》的认识有一个过程,80年代初贾平凹曾热烈地歌颂过农村的改革。

《小月前本》里的门门,《鸡窝洼人家》里的禾禾,《正月腊月》里的王才普遍地具有活力,具有创造精神。

7.宗璞《蜗居》《泥沼中的头颅》等小说运用的怪诞变形的手法,湛容《减去十岁》采用荒诞手法。

8.王蒙先是在《春之声》《海的梦》《夜的眼》《蝴蝶》等小说里把西方意识流手法引入中国文坛,然后又在《买买提处长轶事》中让中国读者体验了“黑色幽默”所造成的特殊的审美情况。

9.冯骥才便是在叙述视角上进行探索的作家之一,他的《高女人和他的矮丈夫》让读者领略了一次旁观显示的魅力。

10.戴厚英在创作《人啊,人!》时,把旁观显示与主观抒情合二为一,也颇具特色。

11.老作家汪曾琪散淡从容的风俗叙事(《受戒》《大淖记事》就充分显示了小说的散文美。

12.新时期小说的形式探索不止于此,莫应丰《驼背的竹乡》,邓刚《迷人的海》对象征手法的运用,赵本夫《枯塘纪事》乔典运《乡醉》对反讽手法的运用也都独放异彩,可以说新时期小说的形式是多角度全方位的。

13.宗璞《我是谁》描写的是发生在文革中的一幕悲剧:女植物学家韦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格非小说恐惧叙事的现代性反思
“伤痕文学”和“寻根文学”之后,先锋文学曾牢牢占据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的文坛,其中,格非以其鲜明的形式探索、散发着浓郁书卷气的语言受到注意。

以新世纪初《人面桃花》发表为界限,很多评论者将格非的创作分为前后两期,认为其作品有由先锋叙事向传统回归的明显转变。

本文将格非作品视为一个稳定的整体来进行考察,把作品中一以贯之的恐惧叙事作为切入点,分析恐惧的文本表现、精神来源和恐惧书写的批判意义。

本文在分析恐惧书写的基础上,认为格非小说有着观照现实的强烈意图,评论界对其早期作品的现代主义形式探索的过于强调很大程度上遮蔽了格非反思中国当代现实的努力,格非小说以冷峻雅致的笔调抒写的是对现代性的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