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尊道贵德尚和的_玄同_愿景_唐明邦

合集下载

尊道贵德,道教独崇“道德”的原因在这里!

尊道贵德,道教独崇“道德”的原因在这里!

尊道贵德,道教独崇“道德”的原因在这里!在道教,人们最崇敬的是道和德,说得最多的还是道和德。

道教经书也是特别注重道与德的阐说。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中说:“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道”是宇宙的主宰,是无形、无象却无时无地不在的存在;“德”是“道”的外在表现。

《云笈七签》以《道德部》为第一部,《道教义枢》以《道德义》为明宗第一义,《玄纲论》则是以“道德”为道教纲要。

其实,道教对道德的高度重视,早在太上显化之时就已奠定,太上老子就是以道德二篇来垂教的。

尊道贵德的教义也源自《道德经》道生德育的论说。

道教之所以尊道,因为“道”是道教徒信仰的主体,道教的全部信仰和修行都是以“道”为核心的,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其一,“道”是生化宇宙万物的原动力,造化之根。

其二,“道”是神明之本,由三元之气化为三清,聚形为太上老君。

其三,“道”有最伟大的德行,它以虚无为体、清静为宗、柔弱为用,无为不争。

其四,“道”真常永恒、无生无灭,无时不在,无处不有,长存于天地间。

“道”的伟大和神圣之处,可说是无处不能体现,所以道教尊道为最高信仰,并教导人们学道、修道、行道、弘道。

道的尊高和伟大,其最高体现就是“德”,道造化万物由德来蓄养,神明可敬也是因为有最高尚的德行。

所以,道教提倡人们尊道贵德。

对道与德阐释,《道教义枢·道德义》这样说:“道德一体,而具二义,一而不二,二而不一”。

也就是说,道和德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因为道是由德来体现的,在理义中又有差异,是可分又不能分,但又不能合而称为道。

因为德不是造化之根,神明之本。

但人们信道修道,必须以“德”为根。

道教把道抽象地表现出来,体道修身以至成功则有德,并认为无为为上德,有为为下德。

道教中还以“道”和“德”作为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面,两者是整体和局部、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因为对道德二字的尊崇,所以道教修行便以“尊道贵德”为宗旨。

何为“尊道贵德”?“尊道”就是按照“道”的运行规律和运行节奏对待世上的每一件事情,无心,无意,无形,无状。

老子道德经全文

老子道德经全文

老子道德经全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章

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章

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de)一部着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de)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de)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de)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de)哲学着作.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注释:[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de)道,就不是永恒不变(de)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de).但这样(de)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de)可能性和可靠性.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de)道理.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de)意义.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de)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de)道,不是一般(de)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de)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de)名.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de)母亲.所以,从虚无(de)角度,可以揣摩他(de)奥妙.从实有(de)角度,可以看到他(de)踪迹.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de)源头.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翻译:1 天下(de)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2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de),难和易是相互促成(de),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3 所以,圣人从事(de)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de)事业;圣人施行(de)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de)教化.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老子·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翻译:不崇尚贤能之辈,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不看重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不诱发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静安稳.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使他们心里谦卑,腹里饱足,血气淡化,筋骨强壮.人们常常处于不求知、无所欲(de)状态,那么,即使有卖弄智慧(de)人,也不能胡作非为了.遵从无为之道,则没有不太平之理.老子·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1].注释:[1]很多人用"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一句,证明老子用"道"来否定上帝,破了古代(de)宗教迷信.这种解释不确切.这句话里(de)"帝",显然并不是今日所言上帝.有人说老子原文(de)"象帝"就是上帝,这是不对(de)."象"就是象,是"形象"(de)意思,不是"上" (de)借用.因为老子常将"上"字用于"上天、上德、上士"等等,显然老子并非不懂"上" 字(de)用法,也并非不能使用"上帝"一词.老子不用"上帝"一词,显然是因为这个"帝" 不是至高无上(de),不配使用"上"字作定语.因为唯有老子(de)"道",才与今日所言"上帝 "之无限、永恒、自在(de)内涵相一致.详见本书第一章第二节之五"老子中(de)神与帝" .翻译:道,空虚无形,其大能却无穷无尽,渊远深奥啊,像是万物(de)祖宗.放弃自以为是(de)锐气,摆脱纷纭万象(de)迷惑,和于你生命(de)光中,认同你尘土(de)本相,你便能在幽幽之中,看到他那似有似无(de)存在.我不知道有谁产生他,他先于一切有形之帝.老子·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翻译:天地不理会世上所谓(de)仁义,在其看来,万物是祭神用(de)稻草狗.圣人也不理会世上所谓(de)仁义,在他眼里,百姓是祭神用(de)稻草狗.天地之间,不正像一个冶炼(de)风箱吗虚静而不穷尽,越动而风越多.话多有失,辞不达意,还是适可而止为妙.老子·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翻译:幽悠无形之神,永生不死,是宇宙最深远(de)母体.这个母体(de)门户,便是天地(de)根源.冥冥之中,似非而是,延绵不绝,用之不尽.老子·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翻译: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因为它不自贪自益其生,所以能长生.同理,圣人把自己置于最后,他反而在前;把自身置之度外,他反而长存.这不正是由于他无私,反而成全了他(de)私吗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翻译:最高(de)善像水一样.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处身于众人所厌恶(de)地方,所以跟道很相近.居身,安于卑下;存心,宁静深沉;交往,有诚有爱;言语,信实可靠;为政,天下归顺;做事,大有能力;行动,合乎时宜.唯有不争不竞,方能无过无失.老子·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翻译:抓在手里冒尖儿流,自满自溢,不如罢了吧.千锤百炼(de)锋芒,也长不了(de).金玉满堂,你能守多久呢富贵而骄,是自取灾祸啊大功成了,名份有了,自己便隐去,这正是上天之道.老子·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如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翻译:谁能使灵魂与真道合一,毫无离隙呢谁能使血气变得柔顺,像婴儿一样呢谁能洗净内心(de)杂念,透亮如明镜呢爱民掌权,谁能舍己顺道、无为而治呢运用心智,谁能因应天意、如雌随雄呢明白通达,谁能超越人智、摆脱知识呢那创造并养育这个世界(de),他创造养育并不强行占有,他无所不为却不自恃其能,他是万物之主而不任意宰制.这真是深不可测(de)恩德啊老子·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翻译:三十根辐条集中在车轴穿过(de)圆木上,圆木有空(de)地方,才对车有用处(可行走).揉合黏土制成器皿,上面有空(de)地方,才有器皿(de)用处(能容纳).为房屋安窗户,窗户有空(de)地方,才对房屋有用处(取光亮).有形者对人们有利益,是由于无形者(de)功用啊.老子·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翻译:缤纷(de)色彩使人眼睛昏花,变幻(de)音响使人耳朵发聋,丰腴(de)美食使人口味败坏,驰骋打猎令人心意狂荡,珍奇财宝令人行为不轨.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给他们内在(de)充实,不是给他们外在(de)愉悦.据此而取舍.老子·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翻译:得宠和受辱都会内心不安,最大(de)祸患是看重肉身性命.为什么说得宠和受辱都会内心不安呢宠是来自上面(de),得到时吃惊,失去时也吃惊,所以说得宠和受辱都会内心不安.为什么说最大(de)祸患是看重肉身性命呢我有大祸患之忧虑,是因为我有肉身性命要保全;及至我把肉身性命置之度外,我还有什么祸患可忧虑呢所以,舍弃肉身性命去为天下(de)人,堪为普天下(de)寄托;舍弃肉身性命去爱天下(de)人,堪得普天下(de)信靠.老子·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1],故混而为一.其上不曒,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注释:[1]释德清注:"致诘,犹言思议".又马王堆甲乙本「致诘」作「致计」,均有深究之义.翻译:看见而不晓得,叫做"夷";听到而不明白,叫做"希";摸索而不可得,叫做 "微"."夷希微"三者,不可思议,难究其竟,所以它们混而为一.在他之上不再有光明,在他之下不再有黑暗.难以言说(de)无限延绵啊,又复归于空虚无物.他是没有状态(de)状态,没有形象(de)形象,叫做恍惚.迎面看不见他(de)先头,追踪抓不着他(de)尾迹.秉持上古之道,可以把握当今万有,知道其由来始末,这便是大道(de)要领了.老子·第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翻译:古时候善于行道(de)人,其微妙玄通,真是深不可识.由于深不可识,只好勉强来形容他:其审慎好像冬天过江,谨守好像畏惧四邻,恭敬严肃如同作客,流逸潇洒如同化冰,纯朴得好像未经雕琢,旷达得好像高山空谷,敦厚得好像浑沌不清.谁能沉淀混浊(de),使之渐渐清澈呢谁能启动僵死(de),使之徐徐复活呢持守此道(de)人,是不会自满自溢(de).唯有不自满自溢,才能在凋敝死亡中成为新人.老子·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1],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翻译:内心虚化到极点,持守安静到纯一.我就能在万物(de)篷蓬勃勃中,看出其来龙去脉.万物纷纭百态,都复归其本根.回到本根就叫平静安息.平静安息便是复归了真生命.复归了真生命便是永恒.认识永恒便是光明.不认识永恒,就会任意妄为,后果凶险.认识了永恒,就能万事包容.万事包容,就能公义坦荡.公义坦荡,则为完全人.完全人,则与天同.与天同,就归入道了.归入道,可就长久了,即使肉身消失,依然平安无恙.老子·第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翻译:至高至善(de)掌权者,人们仿佛感觉不到其存在.次一等(de),赢得人们(de)亲近赞誉.再次(de),使人们畏惧害怕.更次(de),遭人们侮慢轻蔑.信实不足,才有不信.悠悠然大道之行,无须发号施令,大功告成之后,百姓都视之为自然而然(de)事,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de)啊老子·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翻译:大道废弃了,才出现仁义.智慧出来了,才有大伪诈.六亲不和,才大讲孝慈.国家昏乱,才呼唤忠臣.老子·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翻译:弃绝成功与智慧,对人民有百倍(de)好处.弃绝仁义(de)说教,人民就会复归孝慈.弃绝技巧与功利,就不会有盗贼为患.然而,用这三者作诫律是不够(de).一定要让人心有所归属才行,就是:认识生命(de)本根,持定存在(de)本原.使自我越来越少,使欲望越来越淡.拒绝人间(de)学问,保持无忧无虑(de)心.老子·第二十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 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翻译:恭维与呵斥,相差有多远赞美与厌恶,区别在哪里人所畏怕(de),不能不畏怕啊.荒野啊,广漠无际众人熙熙攘攘,像是在享受盛大(de)宴席,像是登上了欢乐(de)舞台.唯独我浑然无觉,好像不曾开化(de)样子;混混沌沌,像初生婴儿还不知嘻笑(de)时候;疲惫沮丧,像是四处流浪无家可归(de)人.众人都自得自满流溢而出,唯独我仿佛遗失了什么.我真是愚笨人(de)心肠啊世俗(de)人个个明明白白,唯独我一个昏昏然然.世俗(de)人个个斤斤计较,唯独我一个马虎不清.大水荡荡淼如海,高风习习行无踪.众人都有一套本事,唯独我又没用又顽固.我这样与众不同,是把吃喝母亲,看得高于一切啊老子·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翻译:最高(de)道德形态,是彻底顺从道.道作为存在物,完全是恍恍惚惚(de).恍惚之中有形象,恍惚之中有实在.在他(de)深远幽暗中,有一个精神存在着.这个精神至真至切,充满了信实.从古到今,他(de)名字从不消失,好叫人们看到万物之父.我怎么晓得万物之父呢就是由他而来.老子·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1].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翻译:受屈辱(de),可得成全;受冤枉(de),可得伸直;低洼(de)得充满,将残(de)得新生,缺乏(de)便获得,富有(de)便迷惑.所以,圣人与道合一,做天下人认识上天(de)器具.不自以为能看见,所以看得分明.不自以为是,所以是非昭彰.不求自己(de)荣耀,所以大功告成.不自以为大,所以为天下王.正因为不争不竞,天下没有能与之争竞(de).古人说"受屈辱必得成全"(de)话,岂是虚构(de)吗那确实得成全者,天下便归属他.老子·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翻译:少说话,合乎自在本相.狂风刮不了一清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兴起风雨(de)是谁呢是天地.天地都不能长久, 何况人呢所以,从事于道(de)人就认同道,有德(de)人就认同德,失丧(de)人就认同失丧.认同道(de)人,道便悦纳他;认同德(de)人,德便欢迎他;认同失丧(de)人,失丧便拥抱他.信心不足,才有不信.老子·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翻译:翘着脚就站立不住,蹦着高就走不成路.自以为能看见(de)是瞎子,自以为聪明(de)是傻子.自我夸耀(de)徒劳无功,自高自大(de)不能为首.从道(de)眼光来看,这些东西像多余(de)饭,累赘(de)事,只会让人厌恶.有道(de)人不会这样(de).老子·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翻译:在产生天地之前,有一个混然一体(de)存在.寂静啊,空虚啊独立自在,永不改变.普天运行,永不疲倦.称得上是天地万物(de)母亲.我不知道他(de)名字,姑且写作"道",勉强起个名字叫"大".大,便无限飞逝,飞逝而致远,至远而回返.所以道为大,天为大,地为大,人也为大.宇宙中四个为大(de),人是其中之一.然而人要以地为法度,地以天为法度,天以道为法度,道以他自身为法度.老子·第二十六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翻译:重是轻(de)根基,静是躁(de)主人.所以君子每天出行时都带着辎重.虽有荣华壮观,他却安然超脱.然而有(de)大国君主,只重自身,轻慢天下,以致灭亡.轻浮就会失根,骄躁就会失控.老子·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翻译:善于行走(de)不留踪迹,善于言辞(de)没有暇疵,善于计算(de)不用器具.善于关门(de)不用门插,却无人能开;善于捆绑(de)不用绳索,却无人能解.圣人就是这样一直善于拯救世人,无人被弃之不顾;一直善于挽救万物,无物被弃之不顾.这就叫承袭、传递光明.所以说,善人是不善之人(de)老师,不善之人亦是善人(de)资财.如果不敬重老师,或者不爱惜其资财,那么,再有智慧也是大大地迷失了.这是一个至关重要(de)奥妙啊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智不割.翻译:知道其雄伟强壮,却甘守雌爱柔顺,而成为天下(de)溪流.作为天下(de)溪流,永恒(de)恩德与他同在,(使人)复归于纯洁(de)婴儿.知道其光明所在,却甘守暗昧,而成为世人认识上天(de)工具.作为世人认识上天(de)工具,永恒(de)恩德至诚不移,(使人)复归于无限(de)境界.知道其荣耀,却甘守羞辱,而成为天下(de)虚谷.作为天下(de)虚谷,永恒(de)恩德充足丰满,(使人)复归于存在(de)本原.这本原化散在不同(de)人身上,成为不同(de)器物.圣人使用他们,而成为掌权者.如此,至大(de)智慧是浑然为一、不可分割(de).老子·第二十九章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翻译:想用人为(de)努力去赢得天下,我看达不到目(de).天下是神(de)器具,不是人为努力就能得着(de).人为努力(de),必然失败;人为持守(de),必然丧失.世间是这样:有占先前行(de),就有尾追不舍(de);有哈暖气(de),就有吹冷风(de);有促其强盛(de),就有令其衰弱(de);有承载(de),就有颠覆(de).所以圣人摈弃一切强求(de)、奢侈(de)和骄恣(de)东西.老子·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远.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翻译:用道来行使主权(de)人,不靠武力而称强天下.用武力总是有报应(de).军队进驻之地,荆棘便长出来;每逢大战之后,凶年接着来到.良善自会结果,无须强夺硬取.成了而不矜持,成了而不炫耀,成了而不骄傲,成了像是不得已,成了而不逞强.任何事物一逞强示壮就会老朽,这不是出于道.不是出于道(de),是早已注定要死亡了.老子·第三十一章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吉事尚左, 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翻译:兵是不吉利(de)东西,不是君子所使用(de).万不得已而用之,也是以恬淡之心,适可而止,打胜了也不当成美事.以打胜仗为美事(de)人,就是以杀人为乐.以杀人为乐(de)人, 是绝不可能得志于天下(de).所谓兵,是不吉利(de)东西,万物都厌恶,得道(de)人不用它.君子平时以左方为贵,战时以右方为贵,因为左方表示吉祥,右方代表凶丧.偏将军在左边,上将军在右边,就是以凶丧来看待战事.杀人多了,就挥泪哀悼;打了胜仗,也像办丧事一样.老子·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老子》十章原文及翻译

《老子》十章原文及翻译

《老子》十章原文及翻译《老子》是古代中国一部具有深刻哲学思想的经典之作,作者是道家学派创立者老子。

全书共分为八十一章,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

其中,第十章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The Tao that can be told is not the eternal Tao;The name that can be named is not the eternal name.Without name, it is the beginning of heaven and earth;With a name, it is the mother of all things.Therefore, constantly without desire, one can observe its wonder;Constantly with desire, one can observe its norms.Both arise from the same source but have different names,And can be called mysterious.Mystery upon mystery, it is the gateway to all wonders.本章主要探讨了道家的哲学观念,包括道、名、无、有等概念。

以下是对第十章的详细解读:1.道可道,非常道:意指能够用言语表达的道,并非永恒不变的道。

这是因为语言和观念是有限的,无法完全概括宇宙间无穷无尽的真理。

2.名可名,非常名:表明能够用名称命名的对象,也不是永恒不变的名称。

同样地,人类为事物赋予的名字和概念也是有限的,不能涵盖事物的本质。

3.无名天地之始:无名代表宇宙最初的状态,此时天地尚未分化,一切处于混沌之中。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翻译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翻译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翻译老子道德经原文及翻译老子(约前570—前500),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楚国苦县人,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任守藏史,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向老子问礼。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老子道德经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

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

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

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

《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

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

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

【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老子《道德经》全文(楼观台版本)

老子《道德经》全文(楼观台版本)

老子《道德经》全文(楼观台版本)老子介绍: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

老子有两个可能的身份,一是老聃,一是老莱子。

中国春秋时代思想家、哲学家,老聃曾担任守藏史(藏书室室长)。

著有《道德经》一书,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

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史载孔子曾向老子请教关于礼的问题。

到了唐朝武宗时期老子被定为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但是早期的道士却认为老子是太清神的手下。

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道德经》介绍:《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三十七章在前,第三十八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八十一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关于《道德经》的版本,可能有数十种之多,其中,晋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浙江书局重刊华亭张氏原本(简称“王弼本”、“王注本”、“王本”);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老子》帛书甲、乙本(简称“帛书本”);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出土《老子》甲、乙、丙三组竹简本(简称“竹简本”、“简本”),是三个重要的版本。

老子《道德经》楼观台版本:01.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0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对照版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对照版

老子道德经译文《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1译文】无形的大道如果能说清楚,就不是至高无上的规律了;有形的认知如果一成不变,就不是正常的有形世界了。

无形是天地混沌未开的状;有形是万物产生区别的开始。

善用“无”可以观察其中的奥妙;再用“有”来分析它们的来龙去脉。

两种方法并驾齐驱,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人们都觉得深奥啊,它是打开一切奥妙的不二法门。

【2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令人嫌恶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

所以,"有"与"无"相互突显,"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依而存,"音"与"声"相互陪衬,"前"与"后"相互照应——这些"名"相反而相成,迁延不居而不独立自足。

因此,圣人从事于无所成名的事务,施行无须仗名立言的劝教,坦荡迎候万物的涌现与流变而不抵触畏避,生养了一切并不拘系自有,做成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成就了事业并不矜居功名。

就是因为他不矜居功名,所以他不会消逝。

《老子》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周高德:尊道贵德 超凡入圣——老子《道德经》解读

周高德:尊道贵德  超凡入圣——老子《道德经》解读

周高德:尊道贵德超凡入圣——老子《道德经》解读*导读:[内容提要]本文认为:解读老子《道德经》,其关键所在是要领悟《道德经》中之道是要领悟《道德经》中之道和德的涵义,尤其是要领悟道的涵义,这样便可以此开启众妙之门而步入道境。

盖老子《道德经》,旨在教人尊道贵德,超凡入圣。

[关键词] 老子;《道德经》道;德[作者简介] 周高德,中国道教学院教师。

《道德经》,是一部神奇之作,从古代流传到今天,从中国流传到世界这部神奇之作,其思想博大精深,其境界引人入胜,其魅力经久不衰,其作用无穷无尽从老子的《道德经》中,我们可以获得如何平安生存并达到人生理想境界的大智慧!常有人问:怎样才能读懂《道德经》?《道德经》的主旨是什么?研习《道德经》有何意义?这些问题,对于每个接触或研习《道德经》的人,都会自然而然想到的。

众所周知,《道德经》一书五千余言,由于她那过于简约的表达方式,特别是她那具有象征性、多义性、抽象性和模糊性的语言,令人百思难解、扑朔迷离,连司马迁也慨叹著作辞称微妙难识。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才能读懂《道德经》呢?本人认为首先要了解《道德经》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综观《道德经》一书,其主要内容大致不外乎是阐发道和德所包涵的哲学思想。

是道家关于宇宙观、社会政治思想、人生处事和修养原则的哲学著作。

换言之,对宇宙本原、社会政治及人生观的探讨,是老子《道德经》一书的思想核心,而道又是老子《道德经》哲学思想的中心范畴或最高概念。

关于《道德经》主旨,本人认为一言以蔽之尊道贵德,超凡入圣。

因此,只要我们明白和领悟了《道德经》中的道和德的涵义,便可开启《道德经》这座神秘文化殿堂之门。

一、道道,是老子《道德经》一书中的最高哲学概念,其涵义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道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初本原;第二、道是宇宙万物存在和运化的依据;第三、道是支配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第四、道是作为人类社会所遵循的生活准则。

后世道教将老子之道作为本教的最高教理,道教徒以老子之道为最根本的信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6卷第6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11月Vo l.46 No.6Journal o f Huazho ng N or mal U niver sity (H umanities and So cial Sciences)N ov. 2007[收稿日期] 2007-07-01[作者简介] 唐明邦(1925-),男,重庆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老子尊道贵德尚和的 玄同 愿景唐明邦(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摘要] 老子 五千言,同 易经 、 论语 同属中国传统文化的元始经典,是上古先哲的智慧结晶。

老子的 道德经 所昭示的尊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思想,贵德而无为的爱民治国理念,尚和而不争的少私寡欲警言,具有现实启迪意义。

[关键词] 老子; 道德经 ;尊道;贵德;尚和[中图分类号] B2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456(2007)06-0089-03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春秋时代的卓越哲学家,道教尊崇为太上老君,在其 道德经 中,最早阐明了关于和谐社会的基本准则。

在当时,只不过是一个乌托邦;时过境迁,这一没有战争、没有剥削、甘食美服的社会理想,穿过漫长时间隧道,依然放射着熠熠光辉,温故而知新,不难获得有益启示。

尊道 法自然,必臻天人合一老子首先思考的问题,是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

他明确提出,人同宇宙万物都由统一的宇宙本源 道 所产生,人必须 尊道 。

道 是什么?他写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 老子 第25章。

以下只注章数)这是说,道独立存在,永远运行着,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人类的母亲。

又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第42章)统一的原始的道,化生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合而化生第三者,即万物。

万物无非阴阳二气中和的显现。

老子主张,人既为宇宙本源 道所化生,应当尊崇道,信仰道,效法道,一切言行,以道为法,惟道是从。

故曰: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25章)所谓 自然 ,意为自然而然,无有主宰之者,亦无意志作为。

道法自然即道无须改变自然的状态,听之任之,不加干预。

老子提出的宇宙万物 自然 法则,是永不改变也不可违背的,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总之一句话,在宇宙万物自然法则面前,人只能 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第64章)。

道法自然 是人同大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永恒原则,它包含两层内容,一方面是老老实实顺从自然法则,依其客观规律行事,不加违抗;另一方面又依据客观规律,辅助自然之物发育滋长,由小而大,由弱变强,辅之助之,不可任意妄为。

老子指出: 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第51章)万物皆由大道化生,由大道之德所畜养。

故万物莫不尊道贵德。

道之尊贵,正在于它不去主宰万物,而永远听其自然生长发育。

故说: 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同上)这是说,道生成万物,德滋养万物,于是万物成长发育,自然成熟结果,予以保养护卫。

然而道虽生成万物却不私行占有,兴作万物却不恃为己能,长养万物却不为之主宰,此乃道的大德,也就是 道法自然 的基本内涵。

然而人类却总是违背 道法自然 的原则,对于客观存在的自然界,总想仗恃科技力量妄加干预,宣称向自然开战,妄图随心所欲彻底战胜之,征服之。

21世纪人类面临的生存危机,大都由西方开始,狂妄地征服自然所造成的恶果,如粮食危机,水危机,能源危机,森林资源告急,环境危机,奇病漫延等。

时至今日,依照老子的智慧,无疑有利于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生存危机。

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早已有所警告: 如果西方依旧蔑视东方,不能从那里学到哪怕是很少的一点智慧,那么,西方文明的89行为趋向就会只能是促使人类的彻底灭亡。

上世纪末,西方国家纷纷出版 道德经 ,使之成为发行量最大的世界名著之一,不是没有原因的。

足见老子尊道贵德思想久而弥新,已成为世界宝贵财富。

贵德 而无为,确保家国安宁道德经 所讲的道,乃宇宙之本源,所讲的德,蕴含着 爱民治国 (第10章)的思想道德准则。

老子提倡人必向善。

向善的典范当取法居下不争的水。

他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第8章)又说: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66章)水性之善,在甘于居下。

居下者,不与世争也。

正因其不争,心胸浩瀚如江海,故能成百谷之王。

汪洋的大海,天下千川万壑孰能与之争?依据这种谦恭居下,遇事不争的原则,来处理国事,就应保持家国安定而无事,即 为无为,事无事 。

老子曰: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48章) 道德经 还写道: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第30章)须知以兵强天下者,必乐杀人。

老子说: 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第31章)老子剖析的穷兵赎武事例,自古有之,于今为甚。

西方某些大国,以兵强天下,主张 先发制人 ,颠覆别国,杀人盈野。

到头来只落得个 不得志于天下 的可耻下场。

所到之处,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何其可悲。

老子提出: 治大国若烹小鲜 (第60章)的原则,这是符合人民愿望的。

如果执政者处理政事违背 自然 法则独断行事,急功近利,朝令夕改,使人民莫所适从,成天围着指挥棒转,怎能安居乐业搞好工作或生产?道德经 的名言: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第49章)执政者当与人民同忧患,共安乐,想百姓所想,作百姓所望,是为上善。

应千方百计使百姓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第80章),造成上善的社会局面: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第57章)老子知道,以上愿景难以实现。

封建社会的客观现实是,人民饥寒,社会难治。

原因何在?老子指出: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第75章)在上者 食税多 则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在上者 有为 则百姓负担的劳役或兵役必然增加。

百姓怎能不四处反抗而难治?老子同情劳动者,怒斥那些剥削人民,以武力威胁人民的 盗魁 。

他写道: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

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魁)。

(第53章)朝廷事业荒废,民间田园荒芜,仓库空空如也,然而执政者却穿着华丽衣服,带着锋利宝剑,吃着山珍海味,腰缠万贯,耀武扬威,欲以镇伏百姓。

这样的统治者同大盗头子有何区别!老子反映人民心声,警告这样的统治者说: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第74章)统治者欲以暴力镇伏百姓,百姓是不会害怕的。

警告他们:当心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第72章)当人民不怕威吓时,揭竿而起掀翻统治宝座的时间快到了!老子的良善用心,无非在开导统治者及早回到尊道贵德、爱民治国的正道。

尚和而不争,促进人己和谐老子所憧憬的社会,是人人和谐相处,友好团结,相亲相爱,没有战争,人与人之间,互不欺凌,安静地过着与世不争的太平日子。

道德经 写道: 我有三宝,持而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第67章)心地仁慈厚道,居家节俭朴实,遇事不争强好胜,不图谋出人头地。

这是为人处世顺其自然的 三宝 原则。

总的要求是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第19章)树立同 服文采 带利剑 财货有余 的 盗魁 针锋相对的人生观和处世准则。

贪私欲,图享乐,不止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对个人养生也多有不利。

老子指出: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第12章)贪图享乐,非法聚积财货而导致声败名裂者,比比皆是。

这也是造成人间不和谐的根源所在。

救治这种社会病根,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是良药。

未染之丝叫 素 ,未雕之木叫 朴 。

见素抱朴之人,有如婴儿状态,无知无欲,纯朴无染,天真自然。

婴儿为什么成天号哭而不沙哑呢?老子写道: 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第55章)因其混沌无知,与天地之和气合而为一,保持最和谐境界。

老子主张少私寡欲之人当 去甚、去奢、去泰 (第29章)。

排除过分的情欲、放弃奢侈的服饰、不恋舒泰的豪宅,安于俭朴生活。

处世接物的准则是: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第56章)堵塞嗜欲之口,关闭贪权之门;磨掉尖锐棱角,放弃无谓纷争;收敛耀眼的光彩,同处扰攘的尘世。

人与人之间保持一种不分亲疏,不论贵90贱,自由平等,玄妙齐同的境界,人人 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

(同上)不分亲疏,一视同仁;不计利害,超越功利;不别贵贱,平等相待,维持最美满的和谐关系。

这也就是老子理想的与世无争的 玄同 愿景。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第80章)比邻而居,鸡犬之声相闻,却终生不发生冲突,无有敌意;不生摩擦,素无交涉。

人与外界,浑然一体;天人和谐,人己和谐,体现出至真、至善、至美、至和的生活境界。

老子刻画的尊道、贵德、尚和的 玄同 理想,同孔子的 大同 理想一样,至今看来,未免流于幻想,在阶级社会缺乏实现的可能性。

然而孔老的理想,数千年来,中国人却为之倾倒,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一个伟大的民族,有此理想与无此理想是大有区别的。

有理想者,将会振作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精神,同心同德,奋发前进,以图实现。

缺乏高尚理想者,暮气沉沉,无所作为,沉醉于自足的小天地,坐井观天,夜郎自大,而不知羞愧。

重温孔老的 大同 理想、 玄同 愿景,足证当今坚持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乃是千百年来历代志士仁人梦寐以求的宝贵心愿,弥足珍惜,当矢志不渝。

老子 五千言,同 易经 、 论语 同属中国传统文化的元始经典,是上古先哲的智慧结晶。

它所蕴含的精思妙想,瑰丽辉煌,具有永恒魅力。

历代哲人无不依据不同的时代精神,予以新的诠释,从中获得新的启迪。

不难发现老子 道德经 所昭示的尊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思想,贵德而无为的爱民治国理念,尚和而不争的少私寡欲警言,对于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多么赋有现实启迪意义。

温故知新,获益匪浅。

On Laozi s(老子)Xuantong(玄同)WishTAN G Ming-bang(Scho ol of P hilo so phy,Wuhan U niversit y,W uhan430072,China)Abstract:Laozi s five-thousand w ords,to gether w ith Yijin(易经)and Luny u(论语),is the m ost beg in-ning classic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and is the fr uit o f ancient philosophers w isdom.T he thoug hts displayed in Lao zi s Daodejin(道德经)have important significance.Key words:Laozi(老子);Daodejin(道德经);respect Dao(道);treasure Dao(道);w o rship harm ony[责任编辑 梅莉]9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