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力”释(于钟华讲座笔记义)
书法为什么要讲“力”?什么叫做笔力?

书法为什么要讲“力”?什么叫做笔力?书法屋【书屋问答】第十八问--书法为什么要讲“力”?什么叫做笔力?书法艺术的实质,是借助于意象点画的组合、运动,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和审美体验。
是生命运动的趋向性符号,唯有饱含着力的指向,力的运动,才能获得异质同构的生命力骚动的体验即古人所说的“气韵生动”。
这是一切艺术的不可缺少的灵魂。
作为书法艺术中的力,则主要是体现在笔力上。
即表现在用笔的力量和由笔迹及其组合所表现出来的力感上。
这里的力,有几个不同的层次之分。
第一个层次,即最表层,是把握笔的力量和驱使笔管笔锋运动的力量,这个力,即物理学意义上的力,没有这种力的把握和力的驱使,笔就无法运动,无法在纸上留下它的运动规迹——即点画及其组合,就无所谓书法。
但这种力又不像物理学定义中所讲的那种作用力及反作用力一样成正比,作用于笔管上的力越大,其笔迹表现出来的力越大。
而是有其特殊规律,这种力是一种需要巧妙把握的力,不能不用力,但又不能下死力,而是要在行和留、提和按、疾和涩、虚和实、干和湿、藏和露等各种矛盾的运笔法中巧妙把握的力,只有恰到好处的把握才能得到恰到好处的或阳刚之力、或阴柔之力、或迅猛之力或飘逸之力的表现。
俗话所说的“拿得动锄头,拿不动笔头”即可作这种恰当把握的力的注脚。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力既不全是物理学意义的力,也不全是美学意义的抽象的生命力,,这是第二个层次。
第三个层次,则是书法艺术品完成后所表现出来的整体的、能引起欣赏者心理共鸣、心理震动的力,这个力则是通过前两个层次的力的挥运和把握而创造出来的活生生的但却又是抽象的美学意义的力——即力感。
所谓笔力,不是这三个层次中任何一个层次的力,而是这三个层次的力有机的融合后所表现的整体。
古人所说的“力透纸背”、“入木三分”、“杀笔甚安”等句,只不过是对笔力的形象化的比喻。
对此,古人亦有明晰的见解。
唐林蕴的《拨镫序》中就说:“岁余,虑公(肇)忽相谓曰:‘子学吾书,但求其力尔,殊不知用笔之力,不在于力,用于力,笔死矣。
写意的笔法

写意画的用笔方法2009-11-21 18:46写意画的用笔方法是怎样的?写意画的用笔方法,历代画家总结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其中比较重要的是:“意、力、韵、趣”的用笔“四要”。
(1)笔意就是要意在笔先,画家下笔时要心使腕运,以一种特定的情感、意念去驱使笔墨,才能因意成象,以象达意。
笔意是用笔之总要,无意之笔是死笔。
历代画家创造的艺术,所以能激动人心,主要是画家在笔墨技巧中融进了激情和意趣。
(2)笔力就是运笔的力度感,是形式美感的重要因素。
笔的力度感有两种内涵:第一是功力的力。
所谓“力透纸背”、“笔能扛鼎”就是一种运笔功力的表现。
表现运笔功力的程度有“老”与“嫩”之说。
功力的老到,要有一个长时间的锤炼过程才能做到,所谓“学力到,心手相应;火候到,自无板、刻、结三病矣”。
功力老到的画家,即使柔细的线条,也能做到柔中有刚,棉里藏针,有内在的力度。
而初学者,无论使多大的劲,笔痕还是稚嫩无力,所以,笔力是一个长期的功夫。
第二是气力的力。
属于用笔技巧,只要掌握用笔的方法和规律,就能做到。
运气使力的方法,首先是下笔前的用意要有力,要全神贯注,凝神静气,然后以意领气,以气导力把全身的气劲由臂至腕,由腕至指,再由指把力注于笔端,使劲力自然透出笔端。
切忌表面的剑拔弩张、火气十足。
(3)笔韵所谓笔韵,有韵味和韵律二种含意。
韵味,就是要求通过用笔的轻重、虚实、刚柔、方圆、徐疾、顿挫等变化,求得画面的统一与和谐。
如同音乐一样,有一个基调、一个主旋律。
韵律是用笔要有运动感和节奏感。
和书法一样,讲究线节奏,“侧法如飞鸟翻然而下”,“勒法如勒奔马之缰”,“轻如行云流水之变动”,“重如高山坠石之势”。
(4)笔趣笔趣有意趣和天趣两种含意。
用笔有趣,才能使观者赏心悦目,获得美的享受,故笔趣乃是使画产生形式美感的关键。
用笔的意趣,在于巧妙地处理笔的生熟、巧拙、老嫩等关系。
用笔熟而生巧,美则美矣,但会流于匠气、市井气。
所以笔贵在熟而后生,由熟返生,“画到生时是熟时”,才生意趣。
什么是书法中的“笔力”和“骨力”,如何可以练出“笔力”?

什么是书法中的“笔力”和“骨力”,如何可以练出“笔力”?关于“笔力”方面的论述、评价等书学者经常可以碰到,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王羲之“入木三分”的典故。
传说皇帝要去祭祀就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
工人把木板削进三分深度方才不见王羲之的书法墨迹,因此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
笔力和骨力1、笔力所谓笔力,一般有着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指书写时握笔发力的力,也就是肌肉运动的力。
二、是指笔画线条的质感具有的一种力度,也就是笔跟纸张摩擦后的墨痕所显示的力。
专栏书法的核心——笔法解析作者:求泉斋书法¥119591人已购查看唐人林蕴的《拨镫序》中说:“用笔之力,不在于力,用于力,笔死矣”。
笔力不是力气大小的意思,更不是使用蛮力。
它是一种巧力,技巧之力。
书家在书写过程中巧妙地挥动笔杆,使笔毫在纸上提按顿挫写出十分丰富的笔画,体现出良好的笔力。
如果使用蛮力,无论如何也写不出具有力感的线条,笔则死矣。
2、骨力所谓骨力,就是笔画线条的质感所具有的一种力度。
如刚健挺拔质感特征的、疲软松懈质感特征的等相对应的。
清宫散佚书画国宝展(资料)笔力和骨力的关系笔力和骨力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笔力可以表现骨力,骨力可以体现笔力,两者之间关键在于笔力。
因为笔力不单单可以表现骨力,还可以表现诸如:弹力、平缓之力、柔和之力、绞转之力等等。
此外,在以笔力作具体评价时也可以阐述其特征。
如:“颜筋柳骨”是可以具体地指出颜字多“筋力”,柳字多“骨力”。
庆香港回归十周年32幅“国之重宝”书画亮相香江怎样才能练出笔力练出笔力的主要的途径就是临帖。
临帖的目的主要是学习古人驾驭毛笔的技巧,提高自己控制毛笔的能力。
在临帖中要细心地揣摹古人用笔的发力方法。
古代书法作品有各种各样的风格,大体上都是因发力方法不同所形成的。
因此在临帖时首先务求形似。
用笔发力方法正确便可以达到形似的要求。
不求形似的临帖方法是不足取的,因为这样不能准确理解和获得古人的用笔发力技巧。
于钟华教学

3、注意一行中字与字之间的空白。要看到由于字距的不同,一行中的分组。
4、注意一个字里面手势所起的作用。包括左右结构上下错位,上下结构左右错位。另外注意字与字 之间由于顺手势的连贯方式。
5、整体要有空白意识、层次的概念
6、一张作品中要有不同的线条,质感要有不同,这样才能浑融一体。 训练3:将《丧乱帖》再临一遍,注意点评时的问题 通过训练,要有一个整体的理念。
训练:《平安》、《何如》、《奉橘》选一个临写一张,书写时不要太用力,不要做提按,更不是 描摹,要轻描淡写,贴纸飞行,一挥而就。注意体会侧铺的笔法。
下午: 训练1:《平安》《何如》《奉橘》《大观帖(第六卷)(第七卷)》各临一张,书写时肌肉放松, 不要用力,认真体会用笔的感觉,要写的很滋润。 训练2:从《集王圣教》找出一页,方笔圆笔都有的,临摹出来,书写过程中考虑刻本转化成墨迹大 概会是什么样子。例如括号的书写是笔尖在前,内弧线很肯定,外弧线是毛的,写成花瓣状,薄如 蝉翼。熊秉明就在做这个研究,属于内省式心理学。又如逆风或藏风,两点之间有勾连关系,加入 映带关系,下一个笔画是由上一个笔画映带而出,加入之间映带往来的东西。
深,是的线条,在发力
与不发力之间,不刻意,轻松自然;二是疏阔的空间,给一个足够的空间;三是对大范围空白的应
用,针对章法上面。这种作品一般字距和行距都比较大,白和黑的比例关系很重要,清虚之气自然
而然就会散发出来。
另外,要注意字的中轴线,体会字很丰满的状态,汉字中很讲究面
JULYMADNESS 晚上:
训练:《集王圣教》中找一页,不要打破行距,精确临摹。书写时注意:
1、单独的笔画要一笔塑形,笔简形具,得之自然。
2、两个笔画在一起时形成折笔,尤其是连续折笔的折线很重要。
破解中国书法“ 黑匣子”

破解中国书法“ 黑匣子”作者:曦霖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6年第06期于钟华(1974- ),安徽亳州人。
毕业于浙江大学,先后取得书法学学士、书法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
现为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兰州大学书法研究所研究员兼古典书法研究中心主任、《书画世界》杂志专栏作家、《书画教育》杂志专栏作家、《书法报》专栏作家。
于钟华博士主讲的《书法档案》在中央电视台10套《百家讲坛》栏目开播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热评和关注,这是《百家讲坛》第一次系统地讲述书法。
于钟华博士以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独到的视角,揭示了中国书法已经失传千余年的笔法密码信息,破解了沉睡千余年的书法“黑匣子”,引起了书法界对中国书法的深层次思考。
晋唐是中国书法的最高峰,涌现出像王羲之、王献之、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张旭、怀素、颜真卿、柳松权、李嗣真、张怀瓘、蔡希综、孙过庭等十多位无论在实践还是理论上都有着巨大建树的天才,之后虽然江山代有才人出,但中国书法再没有过晋唐时期的辉煌。
重返晋唐,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书法家和研究者的梦想。
于钟华读博士期间,导师庞学铨教授给与了他一道方向求前行的指引,给了他一双全新的眼睛。
在受到西方哲学现象学“回到事实本身”的启发下,用哲学思维思考重返唐晋的梦想,首先要搞清楚书法是什么,也即须:回到书法本身。
回到晋唐,回到王羲之。
这种态度在书法上就是“回到书写本身”,书法的实事就是书写,这是于钟华书法研究的出发点。
现在的书法基本是向前发展,也就是着力于书法的“现代化”,不管这条道路对不对,但你想要书法怎样,首要的工作应该在于搞清楚书法是什么,也就是书法本身,这是一切书法研究的起点和基点。
正是基于这个认识,开启了于钟华的书法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
要认识、贴近书法本身,就必须回到书法的源头,于是就有了“还原”的研究方法。
在研究、追溯的过程中,发现书法远离源头后,掺入大量的杂质和淤泥,于是就开始了“清淤”的研究方法。
书法知识大全

书法知识大全金明毅1.书画中的“力”是点画、线条形质、作者内在精神的一种表现,较为抽象。
从具体运笔去看,如果能中锋行笔,即行笔时笔毛均匀铺开,笔心在笔画中行走。
手臂的力量能通过柔软的笔锋切进到纸中去,这就叫“力透纸背”。
如果行笔时笔毛拧得变形了或扭成一团、笔毛没调整好,没有使它均匀铺开,笔毛像抹油漆一样从纸上扫过。
这样的笔画是“抹”出来的,像墨猪,就无从谈笔力了。
笔画的力度与线条的粗细、长短没关系,关键在于作者调整驾驭毛笔的能力,和运用中锋行笔。
2.从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细小的笔画,虽细若游丝,但力若千钧。
从颜真卿的《颜氏家庙碑》中,你能感觉到画笔凝重,笔笔如铁钩银画。
这都是力透纸背的典范之作。
何谓挪让 ?"挪让"是指组成字的各部分点画之间彼此相让,又互相呼应,使笔画多的字不显得密集,笔画少的字不显得疏空,如"马"旁、"鸟"旁的字,左边都要写得平直,给右边的半个字让出地位;其它有左右偏旁的字,也都依此类推。
3. 间架有哪些要求?字的间架,要求大小、长短、宽窄、斜正得宜。
学习书法有哪些基本法则?学习书法必须掌握执笔、运笔、用笔、结构这四方面的基本法则。
为什么不可以用指运笔?用指力去拨动笔管,笔管就不能保持直立不动,笔管的活动范围也非常小,写小字还可勉强对付,写中楷、大楷以及再大的字,就无法运转了。
而且,用指力运笔,笔不踏实,写出的字也是虚浮无力的。
古人执笔有“龙眼”“凤眼”之说,是怎样执法?所谓“龙眼”“凤眼”,只是一些故弄玄虚的说法,实际上是最要不得的。
“龙眼”执法,是食指、中指只用指尖作弧形攥住笔管前面,无名指的第一节节骨在笔管里面推顶,拇指右边指肉擫在笔管左面,使虎口围成圆形,用这种执法,手腕扭着,既吃力又不切实用。
至于“凤眼”执法,更要不得,食指勾得老高,拇指在中间,中指在下面,三指分布为上、中、下三截,这样无名指及小指自然而然地捏在掌心,虎口狭长,象凤凰的眼睛,掌心捏实了,笔尖运转就不灵活,这样执笔的人必须注意纠正。
“笔力”释(于钟华讲座笔记义)

“笔力”释义“笔力”误解要对笔力进行释义,相信看到那个题目的人第一感觉是以为我疯了,笔力!笔力还需要你来讲是什么吗?真是画蛇添足,纯粹是弄理论者吃饱了撑的!的确,关于大多数书法界的人,乃至整个社会而言,笔力确实是笔画的力度,是个再明白只是的情形了。
咱们在赞扬一个人的书法时最经常使用的说法即是“笔力强劲”,而且似乎每一个人都会利用,似乎也确实已经从笔画中感受到那内含的力量。
黄庭坚就曾夸赞米芾的长子说“虎儿笔力能扛鼎”,后世董其昌、黄宾虹也多有引用。
于是,咱们便再也不对此表示疑心,笔力自但是然确实是指那种结实的、硬度极高的、钢筋铁骨般的笔画。
于是,咱们还会进一步指出王羲之的教师卫夫人对此早就有所论述,她在《笔阵图》中有云: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你看,人家卫教师说得多清楚,善笔力就多骨,反之那么是多肉,多肉不行,因此叫做墨猪,确信也没有人情愿自己的书法成为墨猪的,因此,要笔画有力度,从而笔画多骨,如此才能称之为筋书,成为高妙的书法作品。
按对笔力作笔画力度之意去明白得,咱们所要做的情形自当是如何写出强劲有力的笔画。
那么,第一的方式是书写时要使劲,不使劲书写怎么可能写出有力的笔画呢?是的,很有道理,于是,拿起毛笔老是要使劲捏紧笔管,使出全身的力气狠命地向纸上砸去……这还不算,马上找出一有力证据:王右军昔时曾经从背后掣他的宝贝儿子—老七王大令手中的毛笔,结果未能拔掉,从而感叹“此儿后当复有大成”,可见握笔使劲是如此重要。
尽管后来有苏东坡站出来讲: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至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
然逸少因此重其不可取者,独以其小儿子用意精至,猝然掩之,而意未始不在笔,不然,那么是天下有力者莫不能书也。
他还明确地提出“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老米随着助阵,说:“把笔轻,方能振迅天真”。
但苏东坡加上米元章,两个人也比不上一个王羲之的权威,世人对此始终半信半疑,因为这已组成一个常识:笔力要强劲,不使劲怎么能够写出有力的笔画呢?如此的常识到了明代受到来自董其昌的致命挑战,他不是告知你要不要使劲执笔的问题,他告知咱们的是:盖用笔之难,难在遒劲;而遒劲,非是怒笔木强之谓。
什么是笔力,如何才能写出笔力?

什么是笔力,如何才能写出笔力?什么是笔力?书法的线条,美在何处?在于它的节奏美,立体美,力度美,其中的力度美,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一个人的字如果笔画没有力度、没有力量,无论如何也不会被称为好字的。
那么什么是笔力,如何才能写出笔力?学习书法的朋友想必都很关心这个问题,今天我就对书法中的笔力做一个细致的研究与深入的分析。
什么是笔力?如果做一个简单的回答,其实十分容易,即笔力指的是笔画的力度。
不过要注意的地方在于笔画的力度不同于实际书写时用力的程度,它不可以被直接看到,也不可以明确做出测量,它是一种相对存在,只有通过比较才能被感觉到,是一种感觉出来的力量——让人觉得很有力而已。
上述的话我不知道大家看明白了没有,我具体解释一下。
一,笔画的力度不同于实际书写时的用力程度,换句话说就是有力的笔画并非用力写出来的。
笔画的力度跟实际用力有关,但更多是通过控制毛笔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巧力、控制之力,不是蛮力,如果这样的话,大力士一定是最能写出笔力的书法家,而事实上笔力千钧,力能扛鼎的书家大都是文弱书生。
二,笔力是一种相对存在,是在比较中、映衬中显现出来的,单独的笔画是不好界定力度大小的,它就好比写文章时惯用的以乐写哀,倍增其哀的伎俩是一个道理。
所以说笔力存在于上下左右,方圆正侧之间的关系之中。
三,笔力不可以明确测量,它只是一种感觉。
它不完全等同于现实当中的力度,比如钢筋比棉线更有力,这种比较在书法当中是一种很低级的比较,书法当中的力度,有许多种展示形态,根本不是这么直来直去、一眼见底的,因此它主要靠感觉,当一个人的书法实践水平越高,对书法的认识越高,他的感觉就会更敏锐,辨别也会更细致入微,一个笔画有没有力度,对书法毫无素养的外行是看不出来的。
如何写出笔力?一涉及到实践,最实际的方法就是必须落到书写工具、材料及其操作方法的分析上。
写毛笔字直接影响线条质量的材料有三种,一是毛笔,二是纸,三是墨,笔毫的软硬,纸的涩感,墨的浓淡都会影响线条的质量,也都会影响线条的力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笔力”释义“笔力”误解要对笔力进行释义,相信看到这个题目的人第一感觉是认为我疯了,笔力!笔力还需要你来说是什么吗?真是多此一举,纯粹是搞理论者吃饱了撑的!的确,对于大多数书法界的人,甚至整个社会而言,笔力就是笔画的力度,是个再明白不过的事情了。
我们在赞扬一个人的书法时最常用的说法便是“笔力强劲”,而且似乎每个人都会使用,似乎也确实已经从笔画中感受到那内含的力量。
黄庭坚就曾夸赞米芾的长子说“虎儿笔力能扛鼎”,后世董其昌、黄宾虹也多有引用。
于是,我们便不再对此表示怀疑,笔力自然而然就是指那种结实的、硬度极高的、钢筋铁骨般的笔画。
于是,我们还会进一步指出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对此早就有所论述,她在《笔阵图》中有云: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你看,人家卫老师说得多清楚,善笔力就多骨,反之则是多肉,多肉不好,所以叫做墨猪,肯定也没有人愿意自己的书法成为墨猪的,所以,要笔画有力度,从而笔画多骨,这样才能称之为筋书,成为高妙的书法作品。
按对笔力作笔画力度之意去理解,我们所要做的事情自当是如何写出强劲有力的笔画。
那么,首先的想法是书写时要用力,不用力书写怎么可能写出有力的笔画呢?是的,很有道理,于是,拿起毛笔总是要用力捏紧笔管,使出全身的力气狠命地向纸上砸去……这还不算,马上找出一有力证据:王右军当年曾经从背后掣他的宝贝儿子—老七王大令手中的毛笔,结果未能拔掉,从而感叹“此儿后当复有大成”,可见握笔用力是如此重要。
尽管后来有苏东坡站出来说: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至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
然逸少所以重其不可取者,独以其小儿子用意精至,猝然掩之,而意未始不在笔,不然,则是天下有力者莫不能书也。
他还明确地提出“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老米跟着助阵,说:“把笔轻,方能振迅天真”。
但苏东坡加上米元章,两个人也比不上一个王羲之的权威,世人对此始终将信将疑,因为这已构成一个常识:笔力要强劲,不用力怎么能够写出有力的笔画呢?这样的常识到了明代受到来自董其昌的致命挑战,他不是告诉你要不要用力执笔的问题,他告诉我们的是:盖用笔之难,难在遒劲;而遒劲,非是怒笔木强之谓。
乃如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辄能起,此惟褚河南、虞永兴行书得之。
须悟后,始肯余言也。
遒劲是要的,但遒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力气,不是指那种奋力书写的硬梆梆的笔画,这样就把通常意义上的笔力强劲给消解了,这整个是釜底抽薪,把你的目标取消了,所谓的用力握笔也就成了无的之箭。
如果你还有什么要反驳的话,老董说,少说废话,慢慢参悟去!因为这么非常识的含义是需要你去慢慢参悟才能明白的。
说实话,老董的意思和东坡的想法如出一辙,但老董人家就是老狐狸,狡猾地把意思藏得很含蓄,很神秘,也很玄妙,使得人不得不怀疑起自己的常识。
老董说了,不然,你就是没有悟道。
虽然受到老董强有力的挑战,但人们对于“力”之崇拜还是心难死,意难平。
随着科学的兴起,人们开始“科学”地思考这个问题,而按照科学的解释,力是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来。
“物体之间”,对应于书写中的物体那肯定就是毛笔和纸张了,从而得出科学的笔力认识:所谓笔画之力来自于毛笔和纸面的相互作用。
按照周汝昌老先生的说法就是:“笔和纸之间会有摩擦力”,这是科学的研究成果,这下可以心安理得了,笔力就是个摩擦力的问题,所以书写时要逆锋书写,或顶锋前行,也可以毛笔顶牢纸面一点点蹭着往前走,反正凡是能够增大毛笔与纸面摩擦力的手段皆具合法性,因为不如此不能写出有力度的笔画。
这一切的一切的念头和操作技法的出现都是源于一个目标,要写出笔力—有力度感的笔画。
现在让我们回到卫夫人的这段书论来加以细细地思考。
卫夫人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善笔力”的“善”字是动词,现代汉语意思是“善于……”,在古汉语中,“善”之后所跟应该是动词,或动词短语,比如欧阳修《卖油翁》中“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在这里“射”为动词,意为射箭,省略了宾语“箭”。
有以名词活用为动词者,译为现代汉语则是在该名词前加以动词,比如《孟子·告子上》:“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善弈即是善于弈。
而“善笔力”中的笔力是名词,如果是指笔画的力量感,无论如何也难以活用为动词,在翻译时不管是后面还是前面都跟不上相应的动词,所以笔力是指笔画的力度在这里断难说通,这是其一;循此思路,还会发现笔力和骨之间有着因果关系,即“骨”是“善笔力”的结果(其实是效果),不善笔力,其笔画结果就是“肉”。
这样,“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的翻译即是:如果善于使用笔力从而使笔画充满骨感,这样的书法就被称为筋书,反之即被称为墨猪。
这里的问题是一个明明多骨的书法为什么要叫做筋书而不叫做骨书呢?命名从来就不是个随意之事,命名之中包含意义。
“善笔力”之效果为“骨”,名字叫“筋书”,也就是说这三者之间应当存在内在的通联,否则不合命名原则,这是其二。
但不管怎样,笔力确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而破除了笔力为有力度笔画的传统误解,我们已经上路,并走出了第一步。
而且,我们现在认定了笔力并非是指笔画的力度或力量,那么后面所谓的紧握毛笔以求力度或借毛笔与纸面的摩擦来产生笔力的所谓技法尝试便全成无稽之谈,因为你所追求的笔画力度似乎在晋人并不是他们的目标。
由此可知,我们现在所讲的笔力和晋唐时期所讲的笔力其实并不是一个概念,换句话说,我们这一千年来对于笔力产生了严重误解。
同样,笔力理解有误,对于骨、筋等概念,我们也是处于误解之中。
“笔力”释义那么,到底什么是笔力?难道千年以来对于笔力的理解真的是错误的吗?要解决这个问题,首要搞清楚的就在于什么是力。
但凡提到力,我们的第一反应是某某有很大的力气,大力士什么的,要么就是物体之间撞击的力量很强大等等。
如果你稍加留意我们的日常反应会发现,其中潜含有两种不同的力:力气和力量。
力气指向的是人或者动物,比如说一只老虎或一个人很有力气,这个力气不会去用什么仪器去衡量的;力量则是指向非生命体,一般是指物体之间作用所产生的机械力,可以用仪器加以量化,所以叫做力量(力气和力量有时会混在一起使用)。
如果我们来查查字典会有新的发现,比如《现代汉语词典》提示我们说:力是指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使物体获得加速度和发生形变的外因;力称为力气则是指向筋肉的效能,是由人和动物的筋肉所产生出来的。
显然,原来我们所谓的科学解释—物体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力是自然科学中的物理之力,与我们的书法应该关系不大。
书法是书写者人的行为,应该对人之筋肉所产生的效能有关。
力或力气是人和动物筋肉的效能,那么笔力的产生应该就是书写者人的手的筋肉所产生的效能,即是说,在这里,力是结果,而筋肉是原因,我们所使用的是现代的汉语词典,那么,在晋唐甚至更早的时期,力之意思或者里之本义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看《说文解字》,许慎对“力”的解释是:筋也。
象人筋之形。
晕了,和《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来了个颠倒:力不是筋肉的效能和结果,力就是筋本身,并且说得很清楚,力就是个象形字,象人体中的那根筋的样子。
段玉裁在注中又做了进一步的说明,他说:象人筋之形。
其条理也。
原来如此,力不是筋肉的效能,竟然是指人体内在的条理、理路,也就是那个筋本身,如此,我们恍然大悟了,怪不得中国古代武术中要打通筋脉,尤其是任督二脉,如此则会功力大增。
我们的武术家,特别是内家拳,不是如西方拳击之类的技击术那样要每天举举石锁,拉拉哑铃之类锻炼自己的肌肉,准确的说,中国的武术家在于打通人体内在的筋脉,而不是增加肌肉的韧性和爆发力,《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既和其本意造成因果的颠倒,同时筋肉并列的解释已经严重受到了西方意识和理念的影响。
接着看段玉裁的注:人之理曰力。
故木之理曰朸。
地之理曰瑿。
水之理曰泐。
原来,凡物之理都称之为“力”,木之理叫做“朸”,地之理叫做“阞”,水之理叫做“泐”,由此类推,毛笔之理叫做什么呢?毛笔是人造物,是我们的先民造字之后的产物,故没有专属字,所以只好就叫做“笔力”,所以,所谓“笔力”乃是指毛笔内在之条理。
如此来看卫夫人所言“善笔力”就明白了,原来就是善于使用毛笔的条理,其结果是“多骨”,即是说,“笔力”是因,“骨”是结果,因为“笔力”就是笔之“筋”,则“多骨少肉者”当然叫做“筋书”了,可见,古人命名无丝毫的混乱和随意。
可能会有人提出疑问,善于使用毛笔的条理如此简单之事,有必要这样大张旗鼓、煞有其事地论证、讨论吗?事实上,毛笔的笔力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能够理解毛笔,理解毛笔的理路,并能够按照此一理路去书写而成的作品方能称之为书法,也即是说,按照“善笔力”书写的方法就是笔法,有笔法书写的作品就是骨书,没有笔法书写的作品就是墨猪,这实在是书法中最为核心之处。
唐人孙过庭在《书谱》中所批评的“任笔为体,聚墨成形”就是不解“笔力”之墨猪,所以并不是所有书法家都能够明白什么是笔法、笔力的。
明白了笔力之本义,找出毛笔的笔力便成为重中之重的事情。
蔡邕被尊为笔法传承的祖师爷,我们来看看他怎么说,《九势》中有言: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蔡邕说,“力在字中”,其前提是要“藏头护尾”,“藏头”和“护尾”相比,肯定是“藏头”在前,也就是如果明白了什么是“藏头”,距离找到这个“力”也就不远了。
对于“藏头”,老蔡的解释是: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这下子清楚了:圆笔状态下的那个笔心就是笔力。
毛笔理得很顺的情况下,笔毫聚在一起就是一个锥状体,不散开,不混乱,正如飘柔洗理后的顺发,富有光泽,健康而亮丽,蔡邕后半句“下笔用力,肌肤之丽”也就豁然了:你想,当你把毛笔理得很顺,饱蘸浓墨时,那只毛笔看起来就很滋润,隐隐然发光,拿着这样的毛笔在纸面上留下的墨迹自然也是亮丽的。
模仿卫夫人的说法就是:善笔力者笔画肌肤亮丽有光泽,不善笔力者笔画肌肤晦暗无神采。
这是笔力存在的一种形态。
笔力还存在另外一种状态。
当毛笔打开时,也即成为一个刷子形状时,笔力则是“刷子”内在的理路,这一点比较难说明,打个比方,此时的毛笔就像一个带子,如大多数女生所喜爱的用来编织各种花草动物的丝带,编织效果的好坏关键在于这根丝带在“运行”中是否有褶皱,即有否被理顺。
运用这种状态下的笔力写字,就如拿毛笔编织成一个个汉字形态的物体,饱鼓鼓地站在那里,精神抖擞,这样你也就明白韩愈说“字向纸上皆轩昂”了。
或者如奥运会上的带操,无非那个飘带在空中飞舞时舞出来的是一个个汉字,可以是行书,也可以是草书,那个美啊,真当不胜收!所不同的是,毛笔由于是从聚拢在一起的锥状体打开而成的飘带状,所以在运行过程中,铺卷之间相互转换,姿态横生,妙趣无穷。
如果你是一个有心人,马上会意识到,圆笔书写时的笔心即笔力,在笔画之中正是起到了“骨”的支撑作用,而毛笔辅毫所含墨液留于笔画中心之两边即是笔画之“肉”,正常笔力书写出来的笔画骨肉停匀,而毛笔笔力未能找出或没能发挥作用,写出来的笔画就会少骨多肉,所谓墨猪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