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甘温除热”法治疗肿瘤热的临床观察
《方剂学》习题含答案

《方剂学》习题含答案补益剂习题1.四君子汤的主治病证为:CA.脾胃虚寒B.湿困脾阳C.脾胃气虚D.脾阳不足E.脾虚泻泄1.四君子汤加上何药名异功散:CA.半夏B.桔梗C.陈皮D.枳壳E.木香2.四君子汤的功用是:DA.益气养胃B.健脾养胃C.补益肝脾D.益气健脾E.益气补血3.理中丸与四君子汤中相同的药物是:DA.白术、干姜、人参B.甘草、人参、干姜C.人参、茯苓、炙甘草D.甘草、人参、白术E.人参、茯苓、白术4.参苓白术散在何方的基础上加砂仁、山药、莲子、白扁豆、薏仁、桔梗而成:A A.四君子汤B.异功散C.六君子汤D.玉屏风散E.补中益气汤5.长于渗湿止泻的方剂是:DA.补中益气汤B.香砂六君子汤C.四君子汤D.参苓白术散E.异功散7.参苓白术散的主治病证是::AA.脾虚挟湿B.脾胃气虚C.气虚下陷D.气虚发热E.脾肾两虚8.参苓白术散的功用是:EA.益气补中,健脾和胃B.健胃益气,和胃渗湿C.健脾益气,调补脾胃D.燥湿健脾,行气和胃E.益气健脾,渗湿止泻9.参苓白术散的病机是:EA.阳虚水泛B.脾胃气虚C.寒湿因脾D.脾肾气虚E.脾胃气虚,湿自内生10.下列哪项不属于补中益气汤的适应症:E A.脾胃虚弱,神疲食少B.脾胃气虚,发热自汗C.清气不升,久疟久痢D.清阳下陷,久泻脱肛E.误下伤中,心下痞满11.“甘温除热法”的方剂是:EA.白虎汤B.白虎加人参汤C.竹叶石膏汤D.青蒿鳖甲汤E.补中益气汤12.补中益气汤中的君药为:BA.白术B.黄芪C.甘草D.当归E.人参13.补气升阳的代表方是:BA.生脉散B.补中益气汤C.参苓白术散D.玉屏风散E.四君子汤14.补中兼疏,“以补为固”的方剂是:D A.当归六黄汤B.真人养脏汤C.牡蛎散D.玉屏风散E.桑螵蛸散15.玉屏风散的组成为:BA.黄芪、白术、甘草B.白术、防风、黄芪C.茯苓、白术、黄芪D.黄芪、白术、人参E.人参、白术、甘草16.玉屏风散证汗出的病机是:AA.卫气虚弱,不能固表B.营卫不和C.外感风寒D.暑热耗气伤阴E.脾胃气虚,阳浮于外17.防风在玉屏风散中的作用是:DA.疏风透疹B.祛风散寒C.祛风止痉D.走表祛风E.祛风升阳18.玉屏风散主治:BA.营卫失调,恶风自汗B.表虚自汗,易感风邪C.阴虚火旺,汗液外泄D.诸虚不足,算汗盗汗E.暑热耗气,短气自汗19.患者汗出恶风,面色白,舌淡,脉虚,宜用:A A.玉屏风散B.桂枝汤C.牡蛎散D.生脉散E.补中益气汤20.生脉散的功用:DA.益气养阴,敛汗止咳B.清暑益气,养阴生津C.益气养阴,生津止渴D.益气生津,敛阴止汗E.以上都不21.具有益气生津,敛阴止汗作用的方剂是:D A.桂枝汤B.补中益气汤C.四君子汤D.生脉散E.牡蛎散22.生脉散的组成为:BA.人参、白术、甘草B.人参、麦冬、五味子C.五味子、麦冬、甘草D.知母、人参、杏仁E.知母、人参、五味子23.患者体倦气短,口渴多汗,咽干,舌红,脉虚,宜用:E A.补中益气汤B.玉屏风散C.人参哈吤散D.四君子汤E.生脉散24.六君子汤是由四君子汤加何药组成的:AA.半夏、陈皮B.枳壳、陈皮C.砂仁、半夏D.木香、砂仁E.半夏、木香25.下列方剂中何方为“培土生金”法中的常用方剂:B A.补中益气汤B.参苓白术散C.归脾汤D.生脉散26.何方主治营血虚滞证:A A.四物汤B.归脾汤C.当归补血汤D.胶艾汤E.八珍汤27.当归在四物汤中的作用是:A A.补血活血B.滋阴养血C.养血润燥D.活血止痛E.以是都不是28.归脾汤与四物汤共有的药是:A A.当归B.人参C.酸枣仁D.白芍E.甘草29.归脾汤中包含的方剂是:D A.四君子汤B.四物汤C.酸枣仁汤D.当归补血汤E.保元汤30.主治脾不统血的方剂是:C A.四物汤B.当归补血汤C.归脾汤D.胶艾汤31.下列方中,既具有益气健脾,补血养心的作用,又具有补气摄血之功效的方剂是:C A.八珍汤B.当归补血汤C.归脾汤D.固冲汤E.炙甘草汤32.某女性患者,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神疲食少,面色萎黄,月经超前,量多色淡,苔白脉虚,治宜选用:DA.温经汤B.四物汤C.逍遥散D.归脾汤E.固冲汤33.具有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作用的方剂是:BA.八真汤B.归脾汤C.炙甘草汤D.四物汤E.生脉散34.当归补血汤中黄芪用量五倍于当归,其用意是:CA.补气摄血B.补气行血C.益气养血D.补气和血E.以是都不是35.当归补血汤中黄芪与当归的用量比例是:AA.5比1B.5比2C.5比3D.5比4E.以上都不是36.气血两亏,肌热面赤,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者,治宜选用:C A.白虎加人参汤B.竹叶石膏汤C.当归补血汤D.补中益气汤E.生脉散37.属于六味地黄汤中“三泻”的药物是:DA.茯苓、泽泻、山茱萸B.茯苓、丹皮、山茱萸C.山药、泽泻、山茱萸D.茯苓、泽泻、丹皮E.茯苓、山药、山茱萸38.六味地黄丸中的君药是:CA.山茱萸B.山药C.熟地D.茯苓E.丹皮39.六味地黄丸的主治证是:EA.肝阴虚B.心阴虚C.脾阴虚D.肺阴虚E.肾阴虚40.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沉细数,治宜用:D A.右归饮B.大补阴丸C.右归丸D.六味地黄丸E.地黄饮子41.六味地黄丸加何药为都气丸:B A.枸杞B.五味子C.麦冬D.知母E.黄柏42.六味地黄丸中“三补”的药物是:C A.熟地、山茱萸、丹皮B.熟地、山药、泽泻C.熟地、山茱萸、山药D.山茱萸、山药、丹皮E.茯苓、泽泻、丹皮43.六味地黄丸的功用是:BA.养心安神B.滋阴补肾C.健脾和胃D.滋阴疏肝E.滋阴降火44.知柏地黄丸的功用是:BA.滋阴补肾B.滋阴降火C.滋肾纳气D.滋补肺肾E.滋肾养肝明目45.杞菊地黄丸的功用是:CA.滋阴补肾B.滋阴降火C.滋阴养肝明目D.滋肾纳气E.滋补肺肾46.都气丸的功用是:DA.滋阴补肾B.滋阴降火C.滋阴养肝明目D.滋肾纳气E.滋补肺肾47.麦味地黄丸的功用是:EA.滋阴补肾B.滋阴降火C.滋阴养肝明目D.滋肾纳气E.滋补肺肾48.大补阴丸的主治证是:EA.肾之阴阳两虚证B.肾阳不足证C.真阴不足证D.肝肾阴虚证E.阴虚火旺证54.一贯煎的功用是:BA.补肾养肝B.滋阴疏肝C.清胃滋阴D.滋阴补肾E.滋阴养血55.胁肋疼痛,吞酸吐苦,舌药少津,脉虚弦,治宜用:E A.逍遥丸B.四逆散C.龙胆泻肝汤D.小柴胡汤E.一贯煎60.肾气丸中桂枝、附子的意义是:EA.温肾暖脾,以助阳气B.温肾助阳,散寒通脉C.补阳益精,温肾纳气D.补火暖土,散寒止痛E.益火之源,以消阴翳B型题:A.四君子汤B.补中益气汤C.参苓白术散D.生脉散E.六君子汤1.以黄芪作为君药的方剂是:B 2.体现培土生金法的方剂是:C 3.体现甘温除热法的方剂是:BA.人参B.白术C.黄芪D.升麻E.茯苓4.玉屏风散的君药是:C5.补中益气汤的君药是:C 6.四君子汤的君药是:AA.表虚自汗证B.久咳肺虚,气阴两虚证C.脾胃气虚挟湿证D.脾胃气虚下陷证E.脾胃气虚证7.补中益气汤的主治证是:D 8.玉屏风散的主治证是:A 9.参苓白术散的主治证是:CA.麦冬B.桔梗C.升麻D.五味子E.防风10.补中益气汤组成中含有:C11.参苓白术散组成中含有:BA.白术B.防风C.五味子D.人参E.麦冬12.玉屏风散与补中益气汤中共有的药物是A:13.生麦散与四君子汤中共有的药物是:DA.生脉散B.玉屏风散C.参苓白术散D.四君子汤E.补中益气汤14.证见身热自汗,面色白,食少乞短乏力,大便稀溏,脉虚软无力,宜选用:E 15.证见自汗恶风,面色白,舌淡,脉浮虚,宜选用:BA.六君子汤B.四君子汤C.玉屏风散D.补中益气汤E.参苓白术散16.具有益气健脾功用的方剂是:B17.具有益气健脾,渗湿止泻功用的方剂是:E18.具有益气固表止汗功用的方剂是:CA.阴虚火旺证B.肝肾阴虚证C.肾虚气喘证D.肺肾阴虚证E.真阴不足证19.知柏地黄丸主治证:A20.杞菊地黄丸主治证:B21.麦味地黄丸主治证:DA.滋阴补肾B.滋阴纳气C.滋阴降火D.滋补肺肾E.滋肾补肝22.六味地黄丸的功用是:A23.大补阴丸的功用是:CA.黄芩B.丹参C.麦冬D.木香E.生地28.归脾汤中有;D29.生脉散中有:C30.泰山磐石散中有:AX型题:1.具有补中益气的方剂有:A、B、E A.补中益气汤B.四君子汤C.四神丸D.生脉散E.参苓白术散2.参苓白术散配伍砂仁的意义是:B、C、D、E A.止呕B.醒脾C.行气D.和胃E.化滞3.下列方剂中均含有黄芪的是:A、C、D、E A.玉屏风散B.生脉散C.补中益气汤D.归脾汤E.当归补血汤4.四君子汤的临床表现有:A、C、D、E A.面色白B.舌淡苔腻C.气短乏力D.食少E.脉虚弱1.归脾汤的功用包括:A、B、D、EA.益气B.健脾C.滋阴D.养心E.补血问答题:1.试述补益剂的使用注意事项。
甘温除热法治疗久病后发热40例

甘温除热法治疗久病后发热40例
唐润霞
【期刊名称】《实用中医药杂志》
【年(卷),期】2005(021)005
【摘要】笔者在多年临床实践中用甘温除热法治疗久病后引起的发热持续不退40例,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总页数】2页(P268-269)
【作者】唐润霞
【作者单位】灵宝市第二人民医院,河南灵宝,472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5.1
【相关文献】
1.华海清教授运用甘温除热法治疗原发性肝癌长期发热1例 [J], 钱丽;华海清
2.李七一运用“甘温除热法”治疗周期发热1例 [J], 王令谆
3.甘温除热法治疗气血两虚型产后发热52例 [J], 江涵
4.甘温除热法治疗剖宫产术后发热56例 [J], 杨亚玲
5.甘温除热法治疗剖宫产术后发热56例 [J], 杨亚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甘温除大热原理

甘温除大热原理甘温除大热,是中医药理论中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用于清热解毒、祛湿利湿、调和阴阳等方面。
这种方法在中医临床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具有独特的疗效。
下面将详细介绍甘温除大热的原理及其应用。
首先,甘温除大热的原理是基于中医药理论中的“辛凉甘苦咸酸”五味归经的理论。
其中,甘味属于五味之一,具有滋润肌肤、生津止渴、调和药性的作用。
而大热则是中医药理论中的一种病理状态,表现为高热、口渴、烦躁等症状。
甘温除大热的原理就是通过运用甘味药物的滋润作用,来调和大热的病理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其次,甘温除大热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在中医临床中,甘温药物常常被用于治疗高热、口渴、烦躁等症状。
例如,黄连、知母、麦冬等药物都具有甘味,可以用于清热解毒、滋阴润燥。
此外,在中医药理论中,甘温药物还常常被用于治疗湿热、痰热等病理状态,具有祛湿利湿、化痰止咳的作用。
最后,甘温除大热的原理和应用在中医临床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热病,还可以用于调和阴阳,平衡人体的阴阳失调状态。
因此,对于临床医生和患者来说,了解甘温除大热的原理及其应用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医药理论,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总之,甘温除大热是中医药理论中的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其原理基于中医药理论中的五味归经理论。
甘温除大热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热病、湿热病、痰热病等病理状态。
了解甘温除大热的原理及其应用对于临床医生和患者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医药理论,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希望本文对大家对甘温除大热有更深入的了解。
续海卿老师甘温除大热治疗经验

续海卿老师甘温除大热治疗经验2,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03【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续海卿老师甘温除大热治疗法在阴火证患者中的疗效,并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上的价值。
方法:采用对照实验的设计,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研究组接受基于续海卿老师甘温除大热治疗法的中药煎剂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在临床症状指标、辅助检查指标以及中医辨证疗效评价方面的变化。
结果:研究组在临床症状指标、辅助检查指标以及中医辨证疗效评价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证明续海卿老师甘温除大热治疗法在阴火证患者中具有较好的疗效。
结论:续海卿老师甘温除大热治疗法对阴火证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但未来需要开展更多的大样本、多中心临床研究,并深入探讨药物作用机制和相互关系,以进一步完善该治疗法的应用。
【关键词】续海卿、甘温除大热、慢性疾病、脾胃疾病、中医治疗阴火证在中医理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涉及脾胃的生理病理问题,拥有多种发生机制。
[1]涉及阴火证的临床应用,海卿老师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
近年来,有学者对阴火本质进行了探讨,认为其本质就是脾气虚损所引发的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各种虚实夹杂症候。
鉴于这一观点,本论著将分析海卿老师的甘温除大热法治疗阴火证的临床疗效。
本研究选取了我院慢病内科在2022年至2023年间收治的120例阴火证患者,其中研究组60例、对照组60例。
研究组采用生黄芪60g、人参15g、当归20g、白术30g、云苓30g、升麻15g、柴胡20g、白芍30g、黄连12g、半夏15g、黄苓30g、干姜20g、厚朴15g、槟榔20g、桂枝30g、青蒿20g、丹参30g、川芎15g、五味子20g、甘草10g、生姜20g、大枣6枚的草药水煎服治疗(日一剂)。
与此同时,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策略。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研究采用2022年至2023年间,我们医院慢病内科所收治的120例阴火证患者。
所有患者均来自同一地区,年龄在18至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6±10.3)岁。
李东垣“甘温除热法”的现代临床应用

CHINA'S NATUROPATHY,Man2021,Vol29No.6李东垣“甘温除热法”的现代临床应用林如琦1,王文荣2(1.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福州350122;.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福建福州350003)【摘要】甘温除热法是由李东垣所创,指采用甘温之晶治疗由脾胃虚弱引起发热的一种方法,属于热因热用反治法的一种,治疗内伤发热有明显优势,得到众多医家的重视及研究,并加以推广发挥,不断指导临床治疗。
迄今为止,该法已广泛运用于内、外、妇、儿、皮肤、口腔等各科,体现了“异病同治”的中医辨证理论特色。
【关键词】甘温除热法;脾胃虚弱;李东垣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识码:A DOI:10.19621/ki.11-3555/r.2021.0605甘温除热法肇始于《脾胃论》,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基于《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发展而来,并应用于临床。
甘温除热法是运用味甘性温之品疗脾胃虚弱引起发热的,属于、温法的范。
从明清至今,历分视该法,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该法在中医学术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在现代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疾病。
现将近年来“甘温除”的应用现状概下。
1立论依据是“补土派”创始人,十分重视脾胃,其认为脾胃是之本,脾胃伤则衰,元气衰则疾病生[1],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受损或脾胃虚弱,致气血生化无权,无法滋养元气,营卫失调,卫气不固,则外邪容易侵犯。
《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云:“劳倦伤脾,脾胃虚则火邪乘之,而生大热。
”饮食脾胃,致脾胃亏虚,清阳下陷,阴火上冲则发热。
阴火理论乃李东垣首创,其认为“火与不,一胜则一负”,又言“阴火……元气之贼也”。
阴火是与元气相对而言的,阴火是脾胃虚衰、元气不足,乘虚而之火[]。
不同于,甘温除热所“除”的不是阳明腑实热结的大热,也不是无汗外感之热,而是之热,脾胃虚损而发之热。
所以治疗时必须以甘温之品温补脾胃元气,使清阳上升,阴火下降,则大热方除3。
甘温除大热原理

甘温除大热原理甘温除大热,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中医药治疗疾病的核心原则之一。
甘温除大热原理主要是指通过调节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以及通过药物的温和作用来达到清热解毒的目的。
这一原理在中医药的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下面将从甘温除大热的理论基础、临床应用和药物选择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甘温除大热的理论基础主要源自于中医药的阴阳学说。
中医药认为,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是维持健康的重要基础,而疾病的产生往往是由于阴阳失衡所致。
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调节阴阳平衡是非常重要的,而甘温除大热正是以调节阴阳平衡为核心原则。
甘温具有温和的作用,可以温补人体阳气,而除大热则是通过清热解毒的作用来调节人体的阳气,从而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
其次,甘温除大热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适用范围。
在中医药的临床实践中,甘温除大热常常用于治疗热性疾病,如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等。
此外,甘温除大热还常用于治疗热毒病疾病,如痈疽肿毒、疮疖肿毒等。
在这些疾病的治疗过程中,甘温除大热可以有效地清热解毒,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病症,提高机体免疫力,达到治疗的目的。
最后,选择合适的药物是甘温除大热的关键。
在中医药的临床实践中,常用的甘温除大热的药物包括石膏、知母、麦冬、甘草等。
这些药物大多具有温和的性质,能够温补人体阳气,同时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在临床应用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以取得最佳的疗效。
综上所述,甘温除大热原理是中医药治疗疾病的重要原则之一,其理论基础源自于中医药的阴阳学说,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范围,选择合适的药物是关键。
在实际应用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科学合理地运用甘温除大热原理,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希望本文能够对甘温除大热原理有所了解,并在临床实践中得到有效应用。
甘温除大热的临床体会

李东垣在《 胃论 》 脾 中说 : 胃病 则气短 精神 少而 生大热 …… ” 芩 1 g泽 泻 1 g 上方 连服 1 , 已退 , 泻 减 至 日 3—4 “ 。 2, 2。 5剂 热 腹
血虚高热案 : 患者 , ,7岁 ,二 ,0 6年 4月 2 女 2 1部 2 0 7日会 诊。 患者 1 0天前产后大 出血继而高热 , 用抗 生、 白腻 、 苔 脉弦滑等。肿瘤患者 主要有 痰湿瘀滞
证 、 湿流 注 证 、 湿 阻 咽 证 、 湿 阻 肺 证 、 虚 痰 湿 痰 痰 痰 肺
证 、 湿 中阻证 等 。 痰 52 燥 证 . 肿瘤 患者 多 因放 疗 过度 , 造成 人体 阴津 亏 虚, 出现 口鼻 干燥 、 干 咽 干 、 唇 口渴 、 干少 津 、 肤 干 舌 皮 燥、 毛发不 荣 、 大便 干 结 等症 , 别 是 鼻 咽 癌 、 癌 、 特 肺 脑
・
36 ・ 2
W ORLD CHI NESE M EDI NE No e CI v mbe . 0 r 2 08, 13, Vo . No. 6
瘤病 以内燥 为主 , 且大 多 因放疗 致使 肺 肾 阳液 亏虚 、 精
5 1 3 痰 湿证 ..
本 证 由于化 疗后 , 胃 亏虚 、 湿 内 脾 痰
湿 瘀滞 证 、 湿 困脾证 。 寒
瘤等放疗后 , 燥火易耗气伤津 、 迫津外泄 、 消灼 阴液, 使 人体 阴津 耗 伤 , 出现肺 阴亏虚 证 、 热伤 津证 等 。 燥
5 2 1 肺 阴亏 虚证 .. 证 见 口咽干 燥 、 燥 而裂 、 肤 唇 皮
干枯无泽 、 小便短少 、 大便干结 、 红少津 、 舌 脉细数等。 此型多由食道癌 、 肺癌及肿瘤患者放疗后灼伤阴津所致。 5 22 燥 热伤 津 证 证 见 干 咳 少 痰 或 胶 痰 难 咯 、 .. 气
甘温除热法治疗内伤发热显神效

JK GEO 健康月报 I AYB A NUAl N
热这—学术主张。 由于李东垣的倡导和实践, 才逐渐被广大医家所 亦阴虚也。 指出了劳倦虚热既可由单纯元气虚弱而 采用, 至今仍指导着临床实践。因此 , 李东垣无疑是甘温除热法的 则热生于肌肉, 发热 , 也由热势不退 , 而同时存在阴气不足或热气耗伤阴液的因 创立者。
使气血充足, 虚热自消 , 以上医家从不同角度丰富了甘温 实践中逐步丰富和发展了甘温除热法的理论和方药。如金元四大 资化源 , 而且扩大了其适用范围。在漫长的医疗实践中, 甘温 家之一朱丹溪在《 格致余论》 记载, 对于气血俱虚之虚热, 升阳 除热的理论 , 应“
热法在 临床上 始终占 一席 有 之地, 说明了 确有 基础。 此法 科学 滋阴”, 用十全大补汤, 人参养荣汤治之。 ・ 元 王安道认为李氏饮食 除 经脉 日: 饮人 游 上输于 脾气 脾, 散精, 劳倦伤脾所生之热 , 其病机与( 素问・ 调经论》阴虚生内热” ‘ ‘ 相似。 《 素问- 别论》 “ 于胃, 溢精气, 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 , 下输膀胱 , 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 , 合于四时五 明代王肯堂 《 证治准绳》
底开始实施的城乡医疗救助“ 一站式 ” 结算服务。 自这一服务实 体力, 还浪费了大量路费 , 引起困难患者的不满。 施至今 , 蛟河市医疗救助人数已达 47 9 人次 , 救助金额达 16余万 0 为解决这一问题, 蛟河市民政局积极向上级民政部门争取改 元, 而去年全年只有 12 2万多元 。 6 人、4 进这一办理程序, 终于在去年底得到批准实施“ 一站式” 医疗救助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611 收稿日期: 2014-
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殏 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殏
《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 杂志 2015 年征稿启事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杂志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的大型国家级科技期刊 , 全国中医药优 秀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 ( CAJCED )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 CAJED ) 、 中国核心期刊《遴 选》 数据库及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库全文收录。 本刊为半月刊, 国内 刊号 CN 11 —5024 ∕ R, 国际刊号 ISSN 1672 —2779 , 国内邮发代号: 82 —107。《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 育》 杂志以服务全国医药卫生及相关行业的广大医疗、 药学、 护理、 科研和管理人员, 促进国内外中医药 学术交流和科学发展, 开展学术争鸣, 提高国民健康水平为宗旨, 全面反映我国中医药的科研前沿, 中西 医结合的研究成果, 积极推广先进医疗技术及药物研发 , 及时交流防病治病经验, 大力普及中医药教育。 本刊开设栏目有学术论著、 经典温课、 临床论著、 薪火传承、 临床鉴习、 中西医汇讲读、 针灸启学、 教育论 坛、 教学专题、 继教课堂、 方药精讲、 护理讲堂、 医案医话、 社区传真、 管理教参、 调查研究、 科研进展等。 来稿请寄: 北京市复兴门南大街甲二号配楼知医堂 101 。邮编: 100031 投稿信箱: tougao@ zyyycjy. com 网址: www. zgzyyycjy. com 57289309 01057289308 87363190 联系电话: 010传真: 010《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杂志社
“热者寒之” 是以寒性药物治疗热病之正治法, “甘温除热 ” 是用甘温药物治疗因虚而身大热之从 治法。早 在《内 经 》 中 就 提 到“劳 者 温 之, 损者益 , 《金匮要略》 之” 在 中小建中汤治疗虚劳烦热, 金元 时期李东垣受其启发创补中益气汤, 以作“甘温除 “甘温除热 ” 热” 法之代表方剂。此后 法广泛应用于 内伤发热, 对于慢性功能性长期发热取得了较好疗 效。本文从肿瘤发生及肿瘤热的中医病机、 辨证要 点、 病案举隅等方面探讨其可行性。 1 气虚与肿瘤热 1. 1 元气虚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 元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它由肾中精气所化 生, 由脾胃水谷之气所培育。 在《难经 》 中论述元气 : “五脏六腑之本, 曰 十二经脉之根, 呼吸之门, 三焦 。 ” : “ ( 之原 明代医家孙一奎论述曰 赖此动气 元气 ) 为生生不息之根, 有是动则生, 无是动则呼吸绝而物 ” 化矣。 可见, 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最重要的物质, 须臾不可离。张景岳认为元阳 ( 气 ) 有“生 ” 和“化 ” , 的作用, 即所谓“神机 ” 它代表生命的机能。 西医 认为肿瘤的发生是在遗传因素和环境致癌因素下 , 使正常细胞不断增生, 转化形成的新生物。 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增 殖使细胞数目增多, 细胞分化使组织器官功能成熟。 肿瘤的发生正是细胞增殖和分化功能异常紊乱所 [1 ] 致 , 这与先天之元气不足, 其“生 ” 和“化 ” 的作用 宋 异常有高度一致性。 从古代医家对 积的认识, 代医家严用和论述“夫积有五积, 积者生于五脏之 阴气也, 此由阴阳不和, 脏腑虚弱, 风邪搏之, 所以为 ” : “积之成也, 积。 李士材在《医宗必读 》 曰 正气不 ” 足, 而后邪气踞之。 所述正气不足、 脏腑亏虚属于 元气亏虚范畴。因为元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代 表着气血津液、 脏腑的功能活动。元气不足, 脏腑功 能异常, 气血津液代谢失常, 形成痰饮瘀血阻滞经络 而成有形之积。 由此可见, 肿瘤发生的根本是“元 。 气虚弱, 生化异常” 1. 2 气火失调与肿瘤热密切相关 元气不足与脾胃受损、 水谷之气不能充养有关。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 年 12 月第 20 卷第 12 期
Chinese Journal of Basic Medicin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1710 December 2014 Vol. 20. No. 12
), 作者简介: 李 晶 ( 1974女, 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 硕士研 究生导师, 从事中西医结合癌症的临床与研究 。
《脾胃论》 : “真气又名元气, 李东垣在 中曰 乃先身生 ” : “脾 胃 之 气 既 之精气也, 非 胃 气 不 能 滋 之。 又曰 ” 伤, 而元气亦不能充, 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李东垣 反复强调元气靠脾胃之气不断充养, 元气是生命之 本, 脾胃伤则元气衰, 元气衰则疾病生。元气与阴火 [2 ] 相互制约 ; 元气不足阴火则亢盛, 反之元气充沛 《内经》 : “壮火食气, ” 阴火自敛降。故 云 少火生气。 。 , 李东垣指出火之与气势不两立 阴火越炽 元气越 。 何为阴火? 被耗伤, 把这种阴火称之“元气之贼 ” 《脾胃论 》 : “既脾胃气衰, 李东垣 中曰 元气不足, 而 , , , , , 心火独盛 心火者 阴火也 起于下焦 其系心 心不 主令, 相火代之, 相火, 下焦包络之火, 元气之贼也, 火与元气不两立, 一胜则一负。 脾胃气虚, 元气不 , 。 ” , 足 清气下陷 李东垣所说阴火即相火 阴火的产 生是损伤脾胃之气及元气所致。 肿瘤热的产生是因为脾胃气虚元气不足 , 不能 、 , 敛降阴火 阴火上冲而致 属于典型的内伤发热范 畴。故其治法应选择甘温益气以除热, 忌用苦寒败 胃之品重伤脾胃。 2 甘温除肿瘤热辨治要点 元气虚弱化生异常而致肿瘤, 阴火不敛降而上 [3 ] 但并非 冲而致肿瘤热, 甘温除热是其主要治法 , 见到肿瘤患者一概用之, 临证尚需辨证使用。 2. 1 辨别是否真正肿瘤热 肿瘤热是指肿瘤患者排除其他发热原因后的长 期发热者, 临床常见因肿瘤患者抵抗力弱或化疗破 坏免疫力后导致病菌感染的发热, 或因肿瘤阻塞气 道致痰浊不能排除而致阻塞性发热, 或因放疗后致 放射性炎症而致发热。 这些均不是肿瘤热, 其症状 多表现为发热病程较短、 高热无畏寒、 咳嗽、 咳吐黄 色痰块、 难咯、 舌苔黄厚、 脉滑数, 有感染病史, 分泌 物病菌培养呈阳性。通常西医应用抗生素治疗后减 轻。这种肿瘤患者继发感染的发热有别肿瘤热 , 也 不适用甘温除热法治疗。 2. 2 辨别肿瘤的部位 元气化生异常, 发病的部位不一, 其化生转归不 , , 一 其肿瘤寒热性质不一 故首辨肿瘤之阴阳。大体 口腔部、 咽喉、 食管部肿瘤大部分为鳞癌属阳证。一 到贲门就变成腺癌, 到结肠仍为腺癌属阴证, 可到肛
管又变成鳞癌。再者皮肤癌、 宫颈癌、 鼻咽癌多为鳞 癌, 这些肿瘤近体表, 加上生于体表的乳腺癌均属阳 、 “上 证, 这与中医所说“清阳发腠理, 浊阴走五脏” 、 “阳布于表” ” 、 “下为阴 ” 为阳 有关。而属于阳证的 肿瘤临床通常会有阳热表现, 如鼻咽癌常见涕中带 血、 口苦咽干、 心烦易怒、 唇色红绛等症状。 发于此 等部位肿瘤出现肿瘤热时, 用甘温除热法需慎重。 , 总之 用甘温除热法治疗肿瘤热的证候特点为 发热畏寒、 气短乏力、 声低气怯、 倦怠嗜卧、 四肢困 重、 手足心热、 口淡乏味、 舌淡苔白、 脉大数无力。 3 典型病案 56 岁, 2012 年 5 月 3 日 案 1 : 杨某某, 男, 工人, 初诊: 栓塞术后 20 d。 主因右胁不适伴低热乏力 3 CT 示肝内多发占位。 AFP1500 个月入我院消化科, ALT: 67 U / L, AST: 55 U / L, μg / L, 乙 肝 病 史 20 余 年。诊断为原发性肝癌、 肝内转移, 行肝动脉化疗栓 , 2 ~ 5 d 38. 5 ~ 39℃ , 塞术 术后 体温曾上升到 经对 症处理后, 术后 6 d 下降到 38℃ 左右, 体温维持在 38℃ 不再下降。症见面色晦暗, 精神萎靡, 发热午后 较著, 伴畏寒欲近衣被, 手足心热、 烦躁不宁、 乏力倦 怠、 恶心纳差、 右胁胀满, 时有疼痛、 大便溏薄每日 2、 3 行, 舌淡苔白, 脉弦数重按无力。 辨证属脾虚肝 郁、 阴火上扰, 治宜健脾益气、 甘温除热佐以舒肝。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味: 生黄芪 15 g, 党参 10 g, 炙甘 草 6 g, 炒白术 15 g, 当归 10 g, 柴胡 6 g, 升麻 6 g, 陈 6 剂。 服药 4 剂后体 皮 6 g, 八月札 10 g, 郁金 10 g, 温逐渐下降, 乏力纳差好转。 续服 6 剂后体温至正 常。 此案发热 4 月病程缠绵, 本属元气不足、 脾胃气 虚。动脉介入化疗后重伤胃气, 阴火上冲致发热加 剧, 典型内伤发热, 以甘温除热而获佳效。 60 岁, 2012 年 9 月 11 日 案 2 : 刘某某, 男, 干部, 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殏
【 临证验案】
“ 甘温除热 ” 法治疗肿瘤热的临床观察
李 晶, 史会娟
(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中医科, 石家庄 050011 )
生化异常所致, 肿瘤热与气火失调密切相关, 是元气虚弱、 不能敛降阴火、 阴火上冲所致。 摘要: 提出肿瘤的发生是元气虚弱 、 “甘温除热” 甘温除热的补中益气汤是治疗肿瘤热的代表方剂 , 通过理论探讨及病案举隅证实 法治疗肿瘤热之可行性。 关键词: 肿瘤热; 甘温除热; 补中益气汤 3250 ( 2014 ) 11171002 中图分类号: R222. 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6-
参考文献:
[ 1] 陈意生, J] . 2 版. 北京: 人民军 史景泉. 肿瘤分子细胞生物学[ 2004 : 3260. 医出版社, [ 2] 赵崇智, 周仙仕. 甘温除大热机制及阴火本质探讨[J]. 吉林 2013 , 33 ( 1 ) : 57. 中医药, [ 3] 李辉, . 山西中医, 余立平. 气虚发热学说源流探讨[J] 刘健民, 2001 , 17 ( 5 ) : 56.
2014 年 12 月第 20 卷第 12 期 December 2014 Vol. 20. No.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