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鲁迅作品中副词的妙用

合集下载

副词不“副”——学习鲁迅运用副词的修辞艺术

副词不“副”——学习鲁迅运用副词的修辞艺术

副词不“副”——学习鲁迅运用副词的修辞艺术
王建华
【期刊名称】《当代修辞学》
【年(卷),期】1983()4
【摘要】读鲁迅的小说,我们都会感到内涵丰富、语言洗炼、隽永深刻、余味无穷。

对于鲁迅作品的艺术效果,人们已经从多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探讨和卓有成效的研究。

为了进一步学习语言大师运用语言的非凡技巧和才能。

【总页数】2页(P11-12)
【关键词】副词;小说;学习鲁迅;修辞艺术
【作者】王建华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
【相关文献】
1.汉语副词"不"与"没有"的习得顺序研究——初级俄罗斯留学生学习汉语副词"不"与"没有"的习得顺序研究 [J], 张开礼
2.文题中副词不“副”,慎而审之 [J], 曹津源
3.副词不“副” 慎而审之 [J], 曹津源
4.副词不“副”——浅谈《孔乙己》中副词的妙用 [J], 王健龙
5.副词不“副”,慎而审之 [J], 曹津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1年整理〗《藤野先生》一文中副词“也”的妙用

〖2021年整理〗《藤野先生》一文中副词“也”的妙用

《藤野先生》一文中副词“也”的妙用磨砺语言技巧,丰富语言的表现力,这几乎是每一个作家所刻意追求的。

优秀的作家总是把对语言的锤炼,当作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即使是一个虚词,也要精心揣摩,决不苟且从之。

副词“也”字,是一个十分平常的虚词,但在优秀作家的笔下,它有时却具有深刻的表现力,常常从看似平淡中显示出奇巧。

《藤野先生》是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中脍炙人口的一篇。

这篇回忆性散文。

记叙了他早年在日本留学时的生活。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开头一句,“也”字的出现。

似乎显得有些唐突。

使人不明就里,但只要翻开《朝花夕拾》,就可以明白。

《藤野先生》的前篇《琐记》一文,作者写了他因对故乡的失望而到南京求学,在南京求学数年,还是一无所得,大失所望。

在结尾部分他写道:“所余的还只是一条路:‘到外国去’。

“到哪去呢?就是日本东京。

而东京又怎样呢?“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文章以这句话开头,已暗示了作者行踪的来龙去脉:新近离开的故土无非是这样,而东京“也”无非是这样──都是中国有些青年学生不学无术,醉生梦死的现象,所以,要离开东京,得到别的地方去看看了,由此引出下句“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为行文的转换,巧妙地设下了伏笔。

这个“也”字,表现出了鲁迅先生在探索真理途中一再失望的心情。

无独有偶。

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在他的小说《项链》中,开头也有类似的句子。

“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

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家里”。

开头的这个“也是”,初看起来令人费解,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只有在前文已有过相同的事物或情况,原文才能用“也是”,那么路瓦裁夫人原先和谁一样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呢?小说告诉我们,“她有一个有钱的女朋友,是教会女校的同学”,小说最后部分照应了这个“也是”──在极乐公园里,“她忽然看见一个妇人领着一个孩子在散步。

原来就是佛来思节夫人,她依旧年轻,依旧美丽动人”。

这个“也是”用法在奇特中显出巧妙。

当时的法国资本主义社会,“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本身:天生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

一穴得气 神采飞扬──谈《我的叔叔于勒》中几个副词的表述效应-word

一穴得气 神采飞扬──谈《我的叔叔于勒》中几个副词的表述效应-word

一穴得气神采飞扬──谈《我的叔叔于勒》中几个副词的表述效应《我的叔叔于勒》写于19世纪后期,发表于作者晚年。

当时正是列强加紧扩充势力的时期。

亚非拉各国人民正处于被奴役、被压榨的水深火热之中,法国中下层人民也正处于“拜金主义”的烘烤之下。

莫泊桑作为一位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他写下了《我的叔叔于勒》这篇振聋发聩的短篇著作,较深刻地揭露了那个时代和社会的腐朽和黑暗。

《我的叔叔于勒》通过菲利普夫妇在金钱万能的腐蚀下精神堕落的描写,揭露与批判了在资本主义世界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而这种关系则是通过对人物的一系列刻画来实现的。

这一系列的刻画,除情节的跌宕和大量传神的言行、对话写照外,特值一提的是莫泊桑这位语言大师在这一短篇里副词使用上的独到之处:例一: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每”表示所有的“星期日”毫无例外,“总”表明在言谈中反复多次、念念不忘的话茬。

“永不”则表示那样的话已经形成一种思维定势,是一种信念的言兆,它难以动摇。

更不能变换。

“每”“总”“永不”在文中表达了“我们家”特别是“父亲”对发了财的于勒叔叔的殷切盼望。

例二:终于有一个看中二姐的人的人上门来了。

……我们家赶忙答应了他的请求。

……“终于”表明经历了长时间的艰苦求索和苦苦追寻,最后意外地出现了梦寐以求的东西,并且这出现可以给人一种解脱重负似的轻松。

试想,家里只有“父亲”那点儿微薄的收入,而且在资本主义那特定的社会环境下,要维系五口之家的生活,的确是很“拮据”的了。

何况,还养着二十六、二十八这样的两个“老”姑娘,于是这便顺理成章地成了“全家十分发愁的事了”。

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个人上门求婚,这是早就求之而不得的事。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至于那个人品行如何,与“二姐”组成家庭后是否幸福等等,则一律不在考虑之列,“赶忙”答应了他的请求,才是至关要紧的。

这“赶忙”体现了那种毫不推辞,不敢延误的心理,同时也表明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哪怕是父子、母子之间的冷酷关系。

鲁迅小说中模糊副词的妙用

鲁迅小说中模糊副词的妙用

鲁迅⼩说中模糊副词的妙⽤鲁迅⼩说中模糊副词的妙⽤ 导语:鲁迅先⽣是现代⽂学史上的⼀位语⾔⼤师,其作品语⾔出神⼊化、鞭辟⼊⾥,嬉笑怒骂皆成⽂章,读之令⼈拍案叫绝、过⽬不忘。

这除了与鲁迅先⽣深邃的思想、敏锐的洞察⼒有关之外,更与他注重选词炼字有着很⼤的关系。

以下是⼩编整理的鲁迅⼩说中模糊副词的妙⽤,欢迎⼤家阅读! ⼀.妙在形象地刻画⼈物 鲁迅⼩说中⼈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给世界⽂学画廊增添了如孔⼄⼰、啊Q、祥林嫂等多个典型性形象。

模糊副词在刻画⼈物形象⽅⾯起了很⼤的作⽤。

如: 1、“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脏⼜破,似乎⼗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孔⼄⼰》 此句是对孔⼄⼰长衫的描写,作者着⼒刻画它的“脏”“破”。

“脏”说明孔⼄⼰好逸恶劳,“破”表现其穷。

模糊副词“似乎”的运⽤进⼀步强调出孔⼄⼰的懒散。

既脏⼜破、“⼗余年”没补没洗的长衫,孔⼄⼰却舍不得脱去,视它如命,就是为了标明⾃⼰读书⼈的⾝份。

⼀个⾃命清⾼、穷酸迂腐的形象活现在读者⾯前。

2、“他(赵七爷)两⼿同时捏起拳头,仿佛握着⽆形的蛇⽭模样,向⼋⼀嫂抢进⼏步:你能抵挡他么!”――《风波》 句中“仿佛”⼀词刻画了赵七爷得知“皇帝做了龙庭了”后得意猖狂之态。

赵七爷“⼀个⼗⾥⽅圆以内的唯⼀出⾊⼈物兼学问家”,竟然向⼀个寡妇(⼋⼀嫂)“抢进”,此种滑稽动作与其⾝份⼤相径庭,透露出他可耻的灵魂。

模糊副词“仿佛”的运⽤巧妙地揶揄与讽刺了⼈物的思想⾏为,把⼀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形象刻画出来。

⼆.妙在含蓄地揭⽰主题 鲁迅先⽣深感近代民众的⿇⽊、愚昧,痛⼼于民族的落后,就借其作品进⾏启蒙教育,揭露封建教育的弊端,批判民族的劣根性,借此来救亡、救国、复兴民族。

这样的主题贯穿于他的⼩说中。

如: 1、“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约孔⼄⼰的确死了。

”――《孔⼄⼰》 ⼀个⼈是⽣是死是⾮常明确的,⽽此句中竟⽤了“⼤约”和“的确”两个看似相互⽭盾的词语。

“⼤约”表不确定,“的确”表确定,⽤这两个表⾯看似⽭盾的模糊副词来说明孔⼄⼰的⽣死,这是作者的匠⼼所在。

虚实结合 相映生辉——浅谈《孔乙己》一文中副词的作用

虚实结合 相映生辉——浅谈《孔乙己》一文中副词的作用
虚实结合
相映生辉
周 守荣
浅谈《 乙己》 孔 一文中副词的作用
■ 江 苏省射 阳县新坍 中学
于是 愈过 愈穷 , 到将 要讨 饭 了” 终 弄 。“ 《 L 己》 孑乙 是鲁 迅先 生 继《 人 日记》 狂 之后 写 的 不会 营生 ; 第二 篇 白话 小说 。 这篇 小说 中 。 在 鲁迅先生 除 了运 于 ” 明孔 乙己 已笃信 “ 般 皆下 品 . 说 万 唯有 读书 高 ” 用 大量 生 动 、 象 的实 词 以外 , 独 具 匠心 , 用 的儒家学说。 形 还 使 着实在书中打拼了一番 , 企望凭借读 了一些 极 富表现力 的虚词 .尤其 是 副词 的巧 妙运 书 出人头地 。可天 不遂人 愿 。 他从 封建科举 制度这 用. 更使文章 增色 不少 。
里最让 经营者 头疼 的就 是赊 欠 。孔 乙 己尽管 经济 “ 柜仍 然 同平常一 样 。笑着 对他 说 。孔 乙己 。 掌 ‘ 你
状 况不 佳 。 是 “ 不 拖欠 ”“ 然 还清 ” 这确 实 又偷东西了! 但他这回却不十分争辩。 以往人们 但 从 ,定 , ’ ”
是 难能可 贵 的 , 见他 体谅 酒店 老板 的 难处 . 力 揭 他 的丑时 。 乙 己总要 找些 借 E为 自己开 脱 . 可 努 孔 l 这 维 护 自身 的消 费形象 , 讲信 用 , 是孔 乙 己性格 中 次断 腿摆 在 面前 , 何 解 释 、 白都是 徒 劳 的 , 这 任 辩 作
有 、 一无 二 的 . 免会 引起 人们 的注意 。说 明孔 上新伤疤 了!一时 常” “ ” 明他备受 生活折磨 。 独 难 、又 表 乙己具 有很 强的虚 荣心 , 管穷 困潦倒 , 尽 但始终 不 遭到别人 欺凌 侮辱 已习 以为 常 了。‘L 己知道 自 ‘乙 孑 肯 正视现 实 . 下架 子 、 短衣帮 ” 放 与“ 为伍 。 己不能和他 们谈 天 , 便只好 向孩 子说话 。” 个“ 一 只 “ 的虽 然 是 长衫 , 是 又脏 又 破 。 穿 可 似乎 十 多 好 ”道 出 了孔 乙 己 内心 的孤 苦 寂 寞与 万 般无奈 。

运用之妙 细细思量--鲁迅作品语言运用法析

运用之妙 细细思量--鲁迅作品语言运用法析
教l 研l 材l 讨
◎山东 I 高传 利
中灭 亡 。

- 赫

这 几句 运用 了对偶 、 问 、 反 反 复、 对比的修辞手法。 这几种修辞 手法 的综合 运用 , 搭 配上 “ 、 再 已” “ ” 尤 等程 度 副 词 , 出 了反 动 派 写 的凶残 、 流言 家 的阴险 , 这种 野 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句中的惊叹号表 明了作者强烈 的 愤怒 和震惊 , 而随后 的 省略 号 , 则 包含 了难 以尽述 的愤 怒 、仇恨 和
对 死者 的无 限的思 念 、 痛悼 之情 。 六、 研读 反复 出现 的语 句 , 把 握 情感 态度 。 如《 为了忘却 的记念》 : 我 有 时谈 到 人 会 怎 样 的 骗 人, 怎样 的 卖 友 , 怎样 的吮 血 , 他
相 同或相 近的语 句 在文 中反 复出现 , 是鲁迅先生写文章时表
文章是语言的艺术 。鲁迅先 : 问题,反而觉得别有一种味道 , 有 生的作品更是如此。德 国哲学家 : 言尽而意未尽的感觉。 海德格尔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 : : 再 比如《 为了忘却的记念》 的 “ 语言是存在的家园。因此 , ” 通过 : 题 目, 中“ 其 忘却” 记念 ” 和“ 是一 研 读语 言文 字 的运用把 握作 品的 : 对矛 盾 的词 语 ,而恰 恰是 这一 对 思想内容 ,是学习鲁迅作品的重 ・ 词语 ,既让我们感受到鲁迅先生 要途径和方法。 : 的悲愤之情,又让我们体会到他 研 读词 义轻 莺 的变化 , : 不 愿 意长 期 沉 浸 在 悲哀 之 中 , 把 而

唤、 激励 、 鼓动。 五、 研读 标点 符号 的运 用 , 把
握 思想 感情 。 如《 为了忘却的记念》 : 天气愈 冷 了 ,我 不知道 柔石 在那里有被褥不? 我们是有的。 洋 铁碗 可 曾收 到 了没有 ? ……但 忽

“的”、“地”、“得”与“着”、“了”、“过”在鲁迅杂文中的使用

“的”、“地”、“得”与“着”、“了”、“过”在鲁迅杂文中的使用

“的”、“地”、“得”与“着”、“了”、“过”在鲁迅杂文中的使用现代汉语的助词中有“的”“地”“得”,“着”“了”“过”。

在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中,是这样解释结构助词“的”“地”“得”的:“的”附着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它前面的词或词组是定语。

“地”附着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它前面的词或词组是状语。

“得”附着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表示它后边的词或词组是补语。

助词“的”也可以附着在词或词组后边,合起来成为具有名词功能的“的”字结构。

有时“的”还附着在联合词组之后,表示“等等”、“之类”的意思。

在黄伯荣、廖序东的《现代汉语》中有:当句子的谓语是对主语的描写或说明,有强调的语气,“的”在以“是”为谓语的句子末尾,作语气词。

而对于时态助词“着”“了”“过”的解释则是:它们主要作用是附着在动词之后,表示时态。

“着”表示进行态,指明动作在进行,或指明动作的结果在持续。

“了”表示完成态,指明动作已经完成。

“过”表示经验态。

作为助词,无论是“的”“地”“得”还是“着”“了”“过”都是在古代汉语中没有的,因此,它们可以看作是现代汉语区别于古代汉语的标志。

鲁迅先生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员闯将,积极支持使用白话文写作,他自己也是这么做的。

我以鲁迅先生早期和后期的杂文各一篇为例,对其中使用的“的”“地”“得”和“着”“了”“过”的使用情况做了一个对比。

鲁迅先生的早期杂文作品,我选择的是《我的节烈观》。

选择这篇作品作为语料有如下原因:鲁迅先生在《我之节烈观》,之前还发表过四篇杂文:《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和《摩罗诗力说》,但是无论是从语法方面还是词汇方面来考察,我以为这几篇都不是典型的现代汉语作品,而更接近于文言文。

《我的节烈观》发表的时间是一九一八年七月,也就是五四运动爆发前不久。

五四运动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以它为划分界线是有依据的。

用来作对比的后期作品我选择的是《因太炎先生而想起二三事》(以下简称《太炎》)。

中考现代文词语赏析系列副词与叠词的表达效果

中考现代文词语赏析系列副词与叠词的表达效果

中考现代文词语赏析系列副词与叠词的表达效果中考现代文词语赏析系列副词与叠词的表达效果【词语赏析:副词】副词是用来修饰和限制动词和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频率、语气等的词。

所以,在词语的表达效果上,副词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我们在赏析现代文词语的妙处的时候,也要把副词列在其中。

例如: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唯一”点出了孔乙己的尴尬处境。

因为他穷困潦倒,所以不能“踱进屋里慢慢坐喝”,又因为他不肯放下读书人的面子,所以就永远穿着那件“几十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

他在长衫主顾和短衣帮之间,是“唯一”的一个多余人。

赏析副词的表达效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突出人物形象(用于写人记事)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我的母亲》胡适)两个“又”字,写出母亲因责罚儿子而使儿子害病的懊悔与焦急;而一个“真”字更是意味深长,让我们体味到母亲除了“教之严”之外的“爱之慈”。

一个“真”表示出乎意料之外:一是仅仅听说而已,不一定可靠,母亲却信以为真,这是爱子心切,其心之急可知;二是也不顾讲不讲卫生了,也不管病眼的脏是否会影响到自己,恨不能让自己代替儿子受苦,这是护子情深,其情之诚可知。

第二、彰显景物特征(用于写景)如: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作者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这样一组词语,引出15种景物(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泥墙根、油蛉、蜈蚣、何首乌藤、木莲藤、覆盆子)、4件趣事(找蜈蚣、按斑蟊、拔何首乌根、摘覆盆子),前两个“不必说”略写百草园概貌,“单是……就有……”则比较详细地写百草园一角“短短的泥墙根一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析鲁迅作品中副词的妙用
何为副词?
副词是从程度、时间、范围、情态、语气等方面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的词。

即它本身是没有实在意义的,属于虚词,但是如果作者运用恰当,它在句子或者文章中往往意蕴深远,耐人寻味。

本文将结合鲁迅先生的作品,赏析副词的精妙之处。

一、关注副词对表达作者情感的作用
【文本】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思考】
“也”无非”看似淡然漠然,实际上蕴含了鲁迅对东京强烈的失望、不满之情。

此前,他在南京已经读了水师学堂和矿路学堂,为寻求科学救国的真理,带着热情和希望到了日本。

但是在东京,他看到清国
留学生精心摆弄辫子,学习跳舞,这种缺乏民族自尊、不思进取的表现令鲁迅极为愤慨。

“也”无非”两个副词的连用,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怒其不争”。

除此之外,文中“实在”一词修饰形容词“标致”,而“标致”实为反语,程度副词“实在”的运用,则增强了这一反语的讽剌效果,更强烈地表达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视和反感。

二、关注副词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一)副词对表达人物心理的作用
【文本】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宏儿听得这话,便来招水生,水生却松松爽爽同他一路出去了。

母亲叫闰土坐,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
【思考】
“终于”属于时间副词,是到底、最终的意思。

儿时伙伴的重逢,理应欢喜,但作为贫穷农民的闰土在一阵短暂又真实的欢喜过后,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和“我”地位悬殊,于是回到了等级社会中,恭敬地尊
称我为“老爷”。

“终于”一词形象地写出了闰土和“我”重逢时的心理变化,即由“欢喜”到“凄凉”到“恭敬”。

这一最终的态度和称呼不仅表明了闰土和“我”之间已经有了一层可悲的隔膜,也道尽了闰土内心深受封建等级制度的压迫和毒害的痛苦,真实地表达了人物的心理。

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终于就了坐”,写出了闰土就坐时的犹豫,而这动作的犹豫则表明闰土认为不能和地位高的老爷太太平起平坐。

作者对“终于”一词的再次运用,还是要表现闰土内心深受封建等级制度的毒害而带来的精神苦痛。

(二)副词对呈现人物生存状态的作用
【文本】
我问问他的景况。

他只是摇头。

“非常难。

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规定……收成又坏。

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思考】
“只是”是只会的意思,它写出了闰土在生活重压和封建等级观念的毒害下已然成为一个木头人,面对问答,他无言以对,只会摇头;说到生活,寥寥几句后便无话可说,只是摇头;而他此时心里的感受也只是觉得苦,再也没有其他感觉,整个人已经处于麻木状态之中。

为表现闰土此时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作者多次运用“只是”这一表示范围的副词,用来修饰动词“摇头…‘觉得”,从而显示闰土动作的单一和僵化,意在告诉读者此时闰土生存状态的痛苦不堪。

(三)副词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文本】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

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矩,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
【思考】
“不常”是表示时间的副词,作者连用两个“不常”,意在描写寿镜吾老先生面对学生贪玩、调皮时的佯怒,从而表现了老先生严而不厉、严而可亲的性格。

“不常”的运用,有力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

三、关注副词对揭示文本主旨的作用
【文本】
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

还欠十九个钱呢!”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

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

”掌柜说,“哦!”“他总仍旧是偷。

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竞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

他家的东西,偷得的吗?”“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

”“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

”“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

”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

【思考】
“竞”是“竟然”的意思,表明不可思议、出乎意料,是语气副词。

言外之意是丁举人家的东西是偷不得的,因为他可是“举人”老爷,孔乙己太不识相了。

一个“竞”字可见丁举人在世人眼中地位的高大。

而孔乙己和丁举人,同是封建社会的读书人,不同的是一个是科举考试的失败者,另一个是获胜者。

作者巧妙地借读书人孔乙己被读书人丁举人毒打的事实,告诉我们:科举制度造就了两种读书人,少数爬上去的,成为残酷的压迫者,多数爬不上去的,成为悲惨的牺牲品。

“竞”将失败者孔乙己和成功者丁举人联系在一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揭示了孔乙己人生
悲剧的根源之一,即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和腐朽对读书人的戕害。

副词的巧妙运用,水到渠成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综上所述,副词虽是虚词,不能独立存在,如果运用巧妙的话,其表情达意的作用是实实在在的。

以上所列举的鲁迅作品,也证明鲁迅是一位善于运用副词的高手。

希望我们的老师、学生,在品读文本的时候,能寻找、赏析富有表现力的副词,在自己的写作过程中,也学会善于运用副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