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家——评米芾的书法艺术及书学

合集下载

书法家米芾书法特点

书法家米芾书法特点

书法家米芾书法特点
米芾的书法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米芾的书法作品表现出一种独特的韵律感。

他的字形结构灵活多变,又不失稳重。

他的笔画起止有度,流畅自然,犹如行云流水。

这种韵律感使得他的书法作品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让人在欣赏过程中产生愉悦的情绪。

其次,米芾的书法作品中,笔画的处理非常精细。

他善于运用各种笔法,如提、按、顿、挫等,使得每个笔画都充满了生命力。

同时,他对笔画的粗细、长短、曲直等处理得恰到好处,使得整个字形更加美观、和谐。

再次,米芾的书法作品在布局上非常注重整体效果。

他善于通过字距、行距的调整,使得整个作品既有局部的美感,又有整体的气势。

这种布局上的处理方式,使得他的书法作品在视觉上更加舒适、美观。

最后,米芾的书法作品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他的作品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他的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哲学等元素,这些元素与他的个人风格相结合,使得他的书法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总之,米芾的书法特点主要体现在韵律感强、笔画处理精细、布局整体效果好以及文化内涵深厚等方面。

这些特点使得他的书法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米芾书风及思想启发

米芾书风及思想启发

米芾书风及思想启发米芾(1018-1107),字子美,号东篱居士,北宋著名书法家、画家、文学家。

他的书法作品被誉为“米体”、“草圣”,对后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米芾书风独特,刚劲有力,行草俊逸,富有变化,充满了豪放不羁的气息。

他的思想颇具影响力,主张个性追求,提倡自由创新,对当时的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下面就来探讨一下米芾书风及思想对我们的启发。

米芾书风的独特性给我们带来了审美的启发。

米芾的书法行草俊逸,线条刚劲有力,在极力求变化的不失其结构性和完整感。

他的书法作品字字有力,笔势豪放,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这种审美风格让人感受到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享受,同时也启发我们在审美方面追求个性化和创新性。

在艺术创作中,我们可以借鉴米芾的书风,勇于突破传统,追求个性化的表达,创造出独特的艺术作品。

米芾的思想对我们的启发在于他主张个性追求,提倡自由创新。

米芾是北宋时期一个非常有个性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他的个性特质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现。

米芾提倡个性追求,认为只有做到自由创新才能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这种思想激励着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敢于突破传统的束缚,追求个性化的表达。

在当代社会中,个性和创新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米芾的思想对我们仍然有着深远的启发意义。

米芾书风及思想启发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勇往直前、坚定不移。

米芾为人豁达大度,坚毅不拔,对书法和文学的追求一直如一,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受外界干扰。

他的作品也是笔力遒劲,刚毅而不失优美。

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勉励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坚韧不拔、坚定目标,始终保持乐观进取的心态。

米芾的书风及思想也启发我们在社会生活中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人。

米芾主张个性追求,提倡自由创新,这种精神也是一种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变化和挑战,正是因为有了米芾这样积极向上的人,世界才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他的书风及思想都是对现代人生活态度的一种启发,教导我们要积极面对生活的挑战,追求个性与自由,成为一个关注社会、有创造力的现代人。

米芾书风及思想启发

米芾书风及思想启发

米芾书风及思想启发米芾是宋代著名的书法家、画家、文学家,也是文艺复兴运动之前中华文化最后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书法风格独特,蘊含着博大精深的艺术内涵,奠定了中国书法思想与艺术的基石,被誉为“书圣”。

米芾的思想启发与书风,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文艺创作和人文思想,成为中国文化瑰宝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书风米芾的书法风格独具特色,被誉为“太原派”,与当时的北方历代各家书法不同,起源于太原地区。

这种风格具有豪放、果敢、气势磅礴的特点,体现了北方民风豪爽的个性。

米芾的书法注重笔触和章法的运用,注重气韵和变化的处理,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米芾的书法风格影响深远,特别是在元代、明代和清代,后世许多书法家都受到了他的影响。

他的书法追求形神兼备,笔势奔放,刚柔并济。

他的作品以《九成宫醴泉铭》等为代表,气韵雄浑,意境深远,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二、思想启发米芾的思想也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文化艺术创作和人文思想。

他提倡道德品行和人文精神,强调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反对愚昧和轻浮。

他认为,书法不只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修养,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追求。

米芾主张书法艺术要有内涵,要反映社会现实和历史内涵。

他讲究笔墨境界与思想的统一,强调书法创作必须要有明确的主题,要有思想性与人文意义。

他强调,学习书法,不仅是为了习得技法,更要通过书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

米芾也提倡艺术的个性,他认为每个书法家都应该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创作,避免盲目追求模仿和流派,应该秉持自己独特的书法思想和风格,实现艺术自我表达和独立创作。

总结:米芾的书风和思想启发,深刻影响了中华文化和艺术的发展,成为中国人文思想与艺术的宝贵遗产。

他在书法艺术方面的贡献不仅是技艺上的成就,更是弘扬人文精神和传承文化底蕴。

他的艺术成就和人文思想,不仅可以启示后世,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米芾书风及思想启发

米芾书风及思想启发

米芾书风及思想启发米芾(1019年-1093年),字子羽,号称“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文化观察家。

他以其独特的书法风格和独立思想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米芾的书风以及他的思想启发。

米芾的书风独特,以豪放洒脱著称。

他从不拘泥于传统的规矩,善于创造自己的风格。

米芾的字体自由奔放,线条流畅,给人一种泼墨作画的感觉。

他的书法笔力强劲,墨色浓郁,充满了激情和个性。

他还擅长运用各种不同的艺术技巧,如挂画、拓片等,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米芾的书画作品不拘一格,追求自由自在的艺术表达,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米芾的思想启发主要体现在他对人生和社会的观察之中。

他非常关注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苦难,批判时弊,提出了一些独特的看法。

他认为人民的苦难是由于冷漠和贪婪所导致的。

他精辟地指出,当人们只关心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他人的需要时,社会就会失去平衡。

他呼吁人们要关心弱势群体,为社会正义而奋斗。

米芾还对官僚主义和儒家的教条主义持有批评态度。

他强调个体的独立思考和独立自主,主张追求真理和自由。

米芾的思想启发人们要勇于担当,保持独立思考的精神,追求自由和正义。

米芾的书风和思想启发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书风开创了书法艺术的新局面,对后来的书法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书法注重个性和创造力,打破了传统的束缚,为后来的书法艺术家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米芾的思想启发影响了后世的社会观念和价值观。

他对不公平和冷漠现象的批判,激发了人们追求公正和关爱弱势群体的意识。

他反对教条主义,强调个体的独立与自由,为后来的思想家和文化人打开了新的思维路径。

米芾的思想启发使人们意识到追求真理和正义的重要性,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

米芾独特的书风和思想启发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在书法艺术中追求自由和个性化表达,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

他对社会的观察和思考,提出了一些独特的看法,对后世的社会观念和价值观产生了重要影响。

米芾的书风和思想启发激励人们勇于担当,追求真理和自由,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

一个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家--评米芾的书法艺术及书学思想

一个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家--评米芾的书法艺术及书学思想

一个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家--评米芾的书法艺术及书学思想沈丽源
【期刊名称】《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01(000)006
【摘要】米芾集传统与创新于一身,其书法艺术及书学思想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艺术家,米芾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做出的贡献是重大的:1、大大拓展了书法用笔的艺术空间,为后世的强烈抒情准备了丰富的笔法;2、清醒地意识到古典书法批评的弊端,表现出强烈的批判精神;3、独特而复杂的艺术思想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直接推动晚明浪漫主义书风.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对唐代书法艺术不负责任的评价.
【总页数】4页(P26-29)
【作者】沈丽源
【作者单位】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
【相关文献】
1.苏轼与米芾书学思想的比较研究 [J], 于军民
2.真趣,雅趣,兴趣——从《蜀素帖》看米芾的书学思想 [J], 吴彩虹
3.毛泽东书学思想及其书法艺术实践探析 [J], 钟全昌
4.毛泽东书学思想及其书法艺术实践探析 [J], 钟全昌
5.米芾论书诗及其书学思想 [J], 王阁祥;傅如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米芾学书读后感范文

米芾学书读后感范文

米芾,中国南宋时期画家、书法家,生于一个世家,父亲和祖父都是贡生,由于家境优越而得以接受良好的教育。

他早年学习诗词、音乐,擅长绘画,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书法家。

米芾不但在美学方面取得了成就,而且在文化和哲学上也很有造诣。

他的书法在艺术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被誉为“米体”,因其写意的特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米芾是一位非常重视学习的人,他经常在读书和学习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有深入的思考,为后世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和艺术成果。

他的书法作品中,很多都体现出一种哲学色彩,尤其是他的《自然一得》一书,更是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他的理念和思想。

在《自然一得》这本书中,米芾虽然是以书法为主题写作的,但他并没有简单地介绍书法的绘画技巧,而是阐述了自己的哲学观。

他以“灵性”、“雅逸”、“自然”等词汇来描述书法的特点,将书法与天地万物联系起来,认为书写之美是一种自然的产物,是人们与自然的共存与互动。

米芾的这些理念深深地影响着后世的书法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艺术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思考。

米芾在书法创作中力求自然、毫不矫揉造作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他把自己的情感与气质融入了书法作品中,赋予了作品生命力和灵性,使作品具有了独特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他的书法不拘泥于字画的规范,追求写意的自由与舒畅,强调以“气韵生动、灵动自然”为创作要点,成为后世许多书法家追求的品格和风范。

对于我来说,米芾的作品和思想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富足,也是一种启迪和感召。

他的艺术作品不仅仅是字画,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和思想的启示。

在他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卓越的艺术家,也是一位具有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思想家。

对于每个人来说,我们都应该像米芾一样热爱学习,积极思考,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和思维,从中得到启示和灵感,更好地生活和创作。

同时,我们也应该像米芾一样心怀敬畏之情,与自然和谐共处,用我们的智慧和美感去造福人类。

米芾这位书画大家的学术成就和艺术成就众所周知,他的理念和思想也是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的。

米芾书风及思想启发

米芾书风及思想启发

米芾书风及思想启发米芾是中国北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和文学家,他的书法风格新颖独特,被誉为“行草圣手”,对后世书法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不仅在技艺上有独特的风格,更在思想上有独特的见解,启发了许多人对艺术和生活的思考。

本文将从米芾的书风和思想两方面来展开对他的探讨。

米芾在书法艺术上的独特风格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行书书法,既有草书的豪放和潇洒,又有楷书的庄重和端庄,通过这种独特的书风,米芾展现了他对书法的独到见解和精湛的技艺。

在《米芾临字帖》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其字作章奇绝,笔力雄挺,纸张参差,自有诱发然地,可与观赏。

”这说明米芾的书法作品在笔触上极富力道,有一种雄浑的气势,让人在观赏时仿佛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激情和豪情。

他的书法风格独特,不拘一格,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因此备受后人推崇。

米芾在艺术上的创新也让后人受益匪浅。

他在书法创作中,注重笔墨的舒展和自然,倡导用笔要“任其自然,无拘无束”,这在当时的书法界是一种颠覆性的尝试,也为后来的书法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

米芾还主张“法帖残篇,承古渐变”,强调在传承经典的要有所创新和发展,这为后来的书法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米芾在书法创作中,注重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描绘,他曾说:“干笔者,参物之形理,而增益之以意志者也。

”这说明他在书法创作中,注重通过对自然的观察来加深对书法艺术的理解,这种对自然的借鉴和感悟,对后来的书法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在书法艺术上的创新,米芾在思想上也有独到的见解,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注重通过书法艺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他曾说:“书之意,乃在其书外形,不在章句”。

这说明他认为书法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情感和思想的表达方式,他主张书法要“始于心,画不移于举手之间”,这说明他认为书法创作要有真情实感,不应局限于技巧和形式,这种对书法艺术的理解使他的作品更有魅力和感染力。

米芾的这种思想观念,启发了后人对艺术创作的思考,也为后人提供了一种新的艺术理念和创作方法。

米芾的草书艺字

米芾的草书艺字

米芾的草书艺字摘要:一、米芾简介二、米芾草书特点三、米芾草书作品欣赏四、米芾草书对后世的影响五、如何学习米芾的草书艺术正文:米芾(1051-1107),原名米友仁,字元章,号鹿门、襄阳漫士,北宋著名书法家、画家。

他精通楷、行、草、隶四体书,尤其擅长草书,被誉为“草圣”。

米芾的草书在技法上具有以下特点:1.结构紧凑:他的草书字形结构严谨,笔画流畅,布局合理,即使是在复杂的笔画中,也能保持整体的平衡和协调。

2.笔画独特:米芾的草书笔画富有变化,大胆新颖。

他的捺笔独特,呈弯曲状,被称为“米捺”。

3.章法巧妙:米芾善于运用章法,通过对字与字之间的间距、大小、疏密等关系的把握,使整幅作品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4.笔力遒劲:米芾的草书笔力遒劲,气势如虹。

他的笔法疾徐有度,翻腾跳跃,极具动感。

米芾的草书作品有《草书千字文》、《祭侄文稿》等,都是书法史上的佳作。

其中,《草书千字文》以其流畅的笔画、变化的章法和激昂的笔力被誉为“草书极品”。

米芾的草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后世书法家都受到他的启发和熏陶,如赵孟頫、文徵明等。

他们纷纷效仿米芾的草书风格,将草书艺术发扬光大。

对于如何学习米芾的草书艺术,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1.了解米芾的生平及其书法风格,掌握其草书的基本特点。

2.深入研究米芾的草书作品,逐字分析其笔画、结构、章法等,领略其草书的神韵。

3.勤加练习,尤其是对米芾草书的独特笔画和章法进行反复临摹,力求形神兼备。

4.在学习米芾草书的过程中,不忘比较其他书法家的作品,吸取各家之长,丰富自己的书法技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家——评米芾的书法艺术及书学在书法史上一连串经典书家中,米芾似乎是一个“另类”。

其为人也,举止颉颃,不能与世俯仰; 其书艺也,纵笔刷掠,但见神气飞扬;其书评也,抑扬太过,未免放言矜肆。

正是这些特点使其成为书法史上最具争议性的箭垛式人物。

那些争议无疑使我们对米芾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但是尚不能让我们充分认识米芾。

一过去争议的焦点,是米芾书法是否背离“传统”——在中国,大概没有比这样的问题更严肃的了。

总体观之,古人对待米芾书法艺术是贬斥多于褒扬。

褒扬最甚者是苏轼的两句话:“海岳平生,篆隶真行草书,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清雄绝俗之文,超妙入神之字”。

这是喜爱米芾的人所经常引用的。

虽说以苏轼的学识和权威足以使许多人相信其判断,但是,一则在书画问题上,苏、米常被目为“一丘之貉”,二则坡公之言也过于简约和不经意,故而,苏轼的褒扬与朱熹、项穆等人着意的反复的贬斥相比似乎不那么有“气势”和“理论深度”(辩论术用语) 。

朱、项等人以维护书法正统为己任,度德比义,把书品与人品,把书艺与“圣道”联系起来,从书法艺术的存亡与正统伦理道德的兴衰的高度立论,对米芾大加贬斥。

羲、颜结合,同为书统偶像,书统中之羲、颜,尤如道统中之孔、孟。

米芾疯颠,大放厥词,说什么羲之有“恶习”,颜、柳是“恶札”。

如此不识时务,冒犯偶像,唐突前贤,实属异端邪派,自然要口诛笔伐,置之死地,方能正人心、闲圣道:“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正人心,所以闲圣道也”⑴。

项穆以为,王羲之式的中和之美才是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书家应该“规矩从心,中和为的”“, 进退于肥瘦之间,深造于中和之妙”。

而米芾乃“学力未到,任用天资”“, 以豪逞卓荦之才,好作鼓弩惊奔之笔。

”甚至以为大年之书“, 偏侧之势,出于二王之外”。

此等谬论,等于说“子贡贤于仲尼,丘陵高于日月”,当真是可忍孰不可忍:“岂有舍仲尼而可以言正道,异逸少而可以为法书者哉?”看来,不予痛斥,不足以“明彝伦而淑人心”⑵。

于是有连篇累牍的痛斥:“苏、米激厉矜夸,罕悟其失,斯风一倡,靡不可追,攻乎异端,害则滋甚”;“李、苏、黄、米,邪正相半。

总而言之,傍流品也”;“苏之点画雄劲,米之气势超动,是其长也。

苏之浓耸棱侧,米之猛放骄淫,是其短也。

皆缘天资虽胜, 学力乃疏, 手不从心, 藉此掩丑”⑶;“蔡忠惠以前皆有典则,乃至米元章、黄鲁直诸人出来,便自欹袤放纵,世态衰下,其为人亦然”⑷;“(米书) 落笔过细,钩剔过粗,放轶诡怪,实肇恶派”⑸;“苏、黄、米三家尤不可学,学之不可医也”⑹;就连充满革新精神的碑学大师康有为也说:“黄、米复出,意态更新,而偏斜拖沓,宋亦遂亡”(《广艺舟双楫》) 。

如果由我来打分,项穆们是要得高分的。

但争论有时只是游戏,胜方观点不等于真理。

争论不休的艺术问题,往往只有依靠时间来解决。

随着历史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古人曾经激烈争论的焦点已不再成为问题——人们承认,米芾就是“传统”的一部分。

然而,在项穆等人对米芾的痛斥中分明透露着这样的信息:米芾是一个书法传统的叛逆者。

现在,我们当然要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叛逆而能得到后世的大力推崇和普遍仿效,则米芾毫无疑问是一个书法艺术的开拓者。

那么,米芾在哪些方面对书法艺术做出了开拓性贡献? 米芾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我以为,其意义最大的贡献,是大大拓展了书法用笔的艺术空间,为后世的强烈抒情准备了丰富的笔法。

笔法是书法艺术的灵魂,是书家性灵之所在,因而,古人历来十分重视笔法。

不过,北宋之前,古人用笔,要么侧锋取妍,以求飘逸婉媚(以羲之笔法为代表) ,要么笔笔中锋,以求厚实凝重(以鲁公笔法为代表) ,似乎笔法已经无可改变。

米芾当然也继承传统,重视笔法。

但米芾的重视笔法,绝不像智永之流斤斤计较,一切以传承为务,而是博采众长,集古而出新,将古人笔法集于手中而化为无形“, 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⑺。

黄庭坚说米芾学献之“, 以意附会”,可谓智评。

“以意附会”这四个字,最充分体现着书法用笔问题上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它为后世提供了学习书法的一个范例。

正是凭着深厚的传统功夫和“以意附会”的才识,米芾融合并超越了古人,极大地拓展了毛笔的表现力。

试以其《虹县诗》、《多景楼诗》等大字行书作品证之。

这几通长卷,是米芾最具创意的作品。

在这里,米芾时而出以中锋,时而出以侧锋;时而用笔轻快,轻如游丝还坚韧,时而又中锋直下,沉着顿挫不凝滞;其用笔既是顺其自然,更是胆大包天。

肆无忌惮的枯笔横扫,皴擦顿挫,简直骇人听闻,其所造成的苍劲奔放的艺术效果,不仅为书史上所未见,即使比之晚明浪漫主义书法也毫不逊色。

可以说,在米芾笔下,毛笔性能的发挥,汉字的空间表现力,书家情感的抒发都达到了前无古人的地步。

沈语冰先生曾对这几通长卷作出精彩的赏评:“看《虹县诗》那种把笔直扫,放浪形骸的笔迹,真好比风樯阵马,痛快淋漓;横涂直抹,上下翻飞的笔势,又正如惊龙游云,飘然不羁。

加上其用墨或浓或淡,时润时枯,浓似碧海苍茫,淡如众星回月;润则春花带雨,枯则万岁古藤,实在让人莫名诧异,让人跌足长叹。

再看《多景楼诗》那种摁笔到底,贼毫百出,无法无天,无古无我的创造,那种口衔日月,气吞山河,飞扬跋扈,百无禁忌的壮举,使古之披览者,不敢高声作语,今之观赏者,则惊叹失声而已”⑻。

即使其相对接近二王传统的《苕溪诗》、《蜀素帖》及大量书翰墨札的用笔也是斩截果断,挥洒自如,欹侧正反,八面生姿。

难怪古人叹服:“米老书,如游龙跃渊,骏马得御,矫然拔秀,诚不可攀也”(赵孟兆页) ;“书家笔势,亦穷于此矣”(黄庭坚) 。

米老书画俱绝,所作山水风格独具,世称“米家山水”;其书法之用笔也是独步古今,可称“米家笔法”。

米家笔法绝不与时人相同,米颠为此颇为自信甚至骄矜,即使在皇帝面前也毫不谦虚:“蔡襄勒字,沈辽排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臣书刷字”⑼。

这个“刷”字确实形象地概括出米家笔法的独特之处:一、笔毫平铺,丰满空灵,转折处常翻毫折锋,运笔爽快,顿挫分明,豪情激荡,如风驰电掣,气盛而势疾;二、点画挺劲,在节奏起伏中,以快速的平铺磨擦,使线条具有“涩”的力度与厚度。

独特的笔法造就独特的艺术风格:“竹叶有正背偏侧,竹枝有长短粗细,一丛竹子,从枝到叶,绝不相同。

所以画家画竹,也运用不同笔法来画出它的不同姿态。

米南宫的字就跟画家画竹一样,用正锋、侧锋、藏锋、露锋等不同笔法,使整幅字里呈现正背偏侧,长短粗细,姿态万千,各得其宜。

这样就形成了他的独特风格的‘刷字’”⑽。

米芾“刷字”,与他人相比,落笔更随意,运笔更爽快,天真浪漫,百无禁忌,固其书充满自然真趣和浪漫色彩。

但是,原其本意,这“刷字”两个字应该是米芾对自身艺术风格的概括,而且是不无夸张的概括。

其实,米芾书法是寓典雅于奔放,寄平淡于豪情。

诚如赵构所言:“芾收六朝翰墨,副在笔端,故沉着痛快,如乘快马,进退裕如,不烦鞭勒,无不当人意……其中本六朝妙处酝酿,风景自然超逸也”⑾。

董其昌深谙米书之妙,但嫌其“欠淡”,结果,一味追求“平淡”的董书滑向贵族式的纤弱;而后世只见米书之“刷掠奋迅”者,则常常流于尖刻狠厉。

可见,项穆们的评价并非全无道理。

二米芾的书法评论同样充满“另类”色彩。

艺术问题往往见仁见智,执着于言语上的争论常常陷于无休无止,而米芾对后世的影响,又主要在其书艺不在其书评。

因而,与其陷于无休无止的言语争论(项穆似乎不屑于言及米颠的“疯语”) ,不如直斥其书来得便捷有效。

这或许是项穆卫道工作的“策略”。

因此,项穆所极力痛斥的是米芾的书法艺术。

但是,我以为,米颠招来痛斥的主要原因其实是其书法评论,特别是其中对唐人不敬的言论。

作为表情达意的艺术,书法毕竟太抽象了。

一般地说,后世书家只能通过不同于前人的笔法、字法、章法以及墨法来表现出与书统的不同,从而以独特风貌跻身书家之林。

这些视觉上的不同,看似直观,其寓意却非常抽象,不易言传。

而书法评论以文字传达信息,主张可以是非常明确的,态度可以是非常鲜明的。

米芾的书法评论就有着非常明确的艺术主张和非常鲜明的对于古人的态度。

但是,至今未能得到充分重视。

书法史上几乎所有精彩的经典作品都是即兴之作或无意于书的草稿,这些作品的精彩效果书家未曾预料,而观者为之倾倒,唯恐不能用最美的词句加以形容。

这一点,只要看一下古人在这些作品上争先恐后、见缝插针的题跋就明白了。

由此看来,书法创作与书法批评的关系可以借用一句俗语来形容:书者无心观者有意。

而书法艺术的抽象性特征又决定其表现内容(书法的“意”和“法”,而不是汉字的“义”) 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因此,古人在抒发对书法艺术的审美感受时,常常运用类比思维,诉诸文学描述手法。

有学者认为,这种传统的形成与古人易文化思维方式有关⑿。

或许,古人觉得唯有优美的文学意象能匹配书法艺术的优美意境——久而久之,中国书法批评就形成一个独特的批评模式:用比喻、象征手法点出书法之美。

于是,在这些批评话语里就有大量的自然景物、动物植物、人物品藻等等文学意象。

有些评语本身就是一篇优美的诗文,阅读这些评语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这大概也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

据说,这种批评语言曾让西方艺术史家巴克森德尔“怦然心动”:“我向来歆慕中国,尤其歆慕她的书法传统。

这有几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个明显的原因便是:这个传统赋予了中国文化一种深刻的特质,我愿称之为一种介于人人都具备的言语与视觉文化之间的‘中介语汇’(middle term) 。

甚至通过译文,我们西方艺术史家依然能够体会到中国的古典艺术批评缜密细腻,平稳连贯,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这种‘中介语汇’的存在。

”⒀但是,艺术批评毕竟不同于艺术创作,科学的批评更需要的是理性。

“应当承认,中国古典批评语言,在其恰到好处的时候,具有一种无可比拟的优势。

它能在一个巧妙的譬喻中让你领略和把握对象的精神气质,而从不以描写规摹为尚,让巴克森德尔怦然心动的大约正是这种言语能力;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古典批评语言也有它的致命弱点。

那就是,它完全依赖于感觉和直观的陈述,缺少可分析性,有时让人摸不着头脑,在一连串比喻之后,将所要言及的对象化解在虚无缥缈的言语游戏中。

”⒁事实上,这种言不及物的批评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对象,成为在书法艺术的刺激下进行的文学创作。

在这种话语中,我们往往只听到一片天花乱坠的恭维或不着边际的批评。

按照莫里茨·盖格尔的观点,这恐怕是审美经验中典型的“内在的专注”——一种对艺术的“业余爱好”。

这种审美经验的典型表现是,人们并不专注于作品本身,与此相反,人们生活在由这幅作品启发出来的情感之中。

人们享受的是这种情感,而不是这幅作品本身。

这幅作品的存在只是为了引出情感,只是为了激发出情感。

莫氏说:“‘业余艺术爱好’这个术语一般只限于被人们用来表示艺术创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