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体诊断学复习资料

检体诊断学复习资料
检体诊断学复习资料

第一课绪论问诊和咳嗽

学习要求:

1、熟悉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了解诊断学的学习方法;

2、熟悉问诊的重要性,掌握问诊的内容(特别是主述和现病史)、问诊的方法及技巧,了解特殊情况的问诊技巧;

3、了解咳嗽咳痰的概念,掌握其病因和临床表现,熟悉其发病机制。

课后思考题:

1、诊断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注意症状和体征的概念)

(一)采集病史:问诊(interview)询问主观感觉的异常或不适——症状:指疾病引起患者主观感受到的生理功能变化和病理形态改变。

①病人的陈述(Complaints);②症状诊断(Symptomatic diagnosis)

(二)体格检查(Physical examination):用感观、简单工具作客观检查发现的异常征象—体征(Signs):医生利用自己的感官或借助于简单的工具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发现疾病所引起的机体解剖结构或生理功能上的客观变化。

(三)化验即实验室检查及特殊检查

三大常规:血、尿、粪常规;肝肾功、电解质及其他化验;心电、超声;其他特殊检查

2、诊断学的学习方法?(了解)

(一)树立良好医德医风:细致关心、体贴入微才能学到东西;工作的高度灵活性、主动性

(二)重视实践(掌握正确的方法,强调标准化、规范化,接触病人、主动学习)

(三)熟悉诊断疾病步骤,了解自己的作用,理论联系实际学习

①搜集资料(采集病史、体格检查、化验与特检、观察疾病全过程);②分析资料

3、问诊的内容?(掌握主述和现病史)

(一)一般资料(general data)

(二)主诉(chief complaints):为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或(和)体征,也就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及其持续时间。即症状或(和)体征加时间。

(三)现病史(history of present illness):即病史中的主体部分,它记述患者患病后全过程,即发生、发展、演变和诊治经过。

(四)既往史(past history)

(五)系统回顾(systems review)

(六)个人史(personal history)

(七)婚姻史(merrital history)

(八)月经史(menstrual history )

(九)生育史(childbearing history)

(十)家族史(family history)

4、痰液的性质与疾病的联系?(选择或填空)

铁锈色痰——肺炎球菌肺炎;

黄绿色或翠绿色痰——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痰白粘稠牵拉成丝——真菌感染;大量稀薄黏液痰,粉皮样物——棘球蚴病(包虫病);粉红色泡沫痰——肺水肿;

数百至数千ml痰液(浆)——考虑肺泡癌

5、痰量多时静置后出现分层现象?(填空)

上层为泡沫,中层为浆液或浆液脓性,底层为坏死组织碎屑6、咳嗽的伴随症状?(选择)

咳嗽咳痰伴发热——感染性呼吸道炎症等

咳嗽伴胸痛——感染性炎症、肿瘤、气胸等

咳嗽咳痰伴体重减轻——结核、肿瘤等

咳嗽伴咯血——结核、肿瘤、炎症等

咳嗽伴呼吸困难——心肺疾患、气胸、胸腔积液等咳嗽伴哮鸣音——支气道哮喘、气道异物、心性哮喘咳嗽咳痰伴杵状指(趾)——支扩、肺脓肿、肿瘤等咳嗽伴大量脓性痰——肺脓肿等

咳嗽伴呕吐——百日咳等

第二课呼吸困难

学习要求:

1、了解呼吸困难的概念,掌握其病因和临床表现,熟悉其发病机制。

课后思考题:

1、呼吸困难的常见两大系统病因是什么?(填空)

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即循环系统)

2、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是由什么引起的?(熟悉机制)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是指夜间睡眠中突感胸闷、憋气、惊醒、被迫坐起、数分钟或数十分钟缓解。重症伴有气喘、发绀、吐粉红色泡沫痰。其发生机制为:

①迷走神经↑→冠状A收缩→心肌供血↓→心功↓

②回心血量↑→肺淤血加重

3、何谓“三凹征”?(名词解释)

吸气性呼吸困难时,主要特点表现为吸气显著费力,严重者吸气时可出现“三凹征”,表现为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和肋间隙明显凹陷。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呼吸机极度用力,胸腔负压增加所致。

4、呼吸困难伴吐粉红色泡沫痰多为哪种疾病?(选择或填空)

急性左心衰

5、何谓酸中毒性大呼吸(Kussmaul呼吸)?(名词解释)

血中酸性代谢产物增加,强烈刺激颈动脉窦、主动脉体、呼吸中枢引起的呼吸困难,其特点为呼吸深长而规则,常伴鼾声。常见于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第三课发热、呕血和便血

学习要求:

1、掌握发热的概念及分级,热型的概念和主要类型;

2、掌握呕血的概念和常见病因,掌握黑便的定义;

3、掌握便血的概念和常见原因,掌握隐血、柏油样便和里急后重的概念。

课后思考题:

1、发热的概念及分级?(名词解释和填空)

当机体在致热源的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发热的分度:低热37.3~38℃;中等度热38.1~39 ℃;高热39.1~41 ℃;超高热41 ℃以上。

2、热型的概念和主要类型?(名词解释和填空)

概念:发热患者在每天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数天的各体温点连接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状)称为热型(fever curve)。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常各具有相应的热型。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主要类型:

稽留热(continuous fever):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度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度。常见于大叶性肺炎及伤寒高热期。

驰张热(remittent fever):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间歇热(intermittent fever):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波状热(undulant fever):体温渐升至39 ?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鲁菌病。

回归热(recurrent fever):体温急骤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持续数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常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

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常见于结核病、风湿热等。

3、呕血的概念和常见病因?(名词解释和填空)

概念:上消化道疾病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口腔呕出。(上消化道: 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器官,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肝、胆、胰。)

常见病因:消化系统疾病;上消化道邻近器官或组织的疾病;全身性疾病。

3、黑便的定义?(名词解释和英文)

黑便即黑粪(melena):大便呈柏油样,粘稠而发亮,为Hb的铁经肠内硫化物作用形成硫化铁所致。量大可呈鲜红色;相反,空回肠少量出血、速度慢也可呈黑粪。

4、便血的概念和常见原因?(名词解释和填空)

便血(hematochezia):消化道出血经肛门排出后,粪便带血或全血便。常见病因:下消化道疾病、消化道疾病、全身性疾病。

5、什么是隐血和隐血便?(名词解释)

隐血(occult blood):消化道少量出血,粪便颜色不变,必须隐血试验才能发现便中带血。

隐血便:凡小量消化道出血每日5ml以下,不引起大便颜色改变,仅在化验时大便隐血试验阳性者,称为隐血便。所有引起消化道出血的疾病都可以发生隐血便。

6、什么是柏油样便?(名词解释)

柏油样便即黑便:上消化道出血未呕出,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较长,血液中的血红蛋白与肠内的硫化物结合成硫化亚铁,硫化亚铁使大便发黑而发亮,像柏油一样。出现柏油样便,表明出血量已达50毫升以上。

7、什么是里急后重?(名词解释)

里急后重即肛门坠胀感。感觉排便未尽,排便频繁,但每次排便量甚少,且排便后未感轻松,提示肛门直肠疾病,痢疾、直肠炎、直肠癌、原发性腹膜炎。

第四课黄疸、咯血

学习要求:

1、掌握黄疸相关概念及其按病因学分类(主要是前三种);

2、了解伴随症状对疾病诊断的提示意义及辅助检查手段的选择;

3、掌握咯血的概念、发病机制及其与呕血的鉴别方法。

课后思考题:

1、什么是黄疸?(名词解释和英文)

黄疸(jaundice):是指由于循环血中胆红素过多,而引起的皮肤、粘膜、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正常血清胆红素水平:1.7-17.1umol/L(0.1-1mg/dl)。分为显性黄疸和隐性黄疸:当血清胆红素>17.1—34.2μmol/L(1.0-2.0 mg/dl ),临床容易发现,称为显性黄疸(cilinical jaundice);当血清胆红素在17.1—34.2μmol/L(1.0-2.0mg/dl),临床不易察觉,称为隐性黄疸(occult jaundice)。

3、什么是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名词解释)

结合胆红素从肝细胞经胆管排入肠道后,在回肠末端经细菌的分解与还原作用,形成尿胆原(总量为68~473umol)。尿胆原大部分从粪便排出,称为粪胆原。小部分(10~20%)经肠道吸收,通过门静脉回到肝内,其中大部分再转变为结合胆红素,又随胆汁排入肠内,这个过程叫做胆红素的肠肝循环。

4、什么是咯血?(名词解释和英文)

咯血(Hemoptysis):是指喉及喉以下呼吸道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口咳出者。骤发大量的咯血可从口腔涌出,甚至导致呼吸道血块阻塞,引起患者窒息死亡或者休克。

附:血尿粪中指标正常值:

①血清:TB<1mg/dl、CB0.8mg/dl、UB<1mg/dl;

②尿三胆:尿胆红素-、尿胆素原少量、尿胆素少量;

③粪便颜色正常。

学习要求:

1、掌握水肿的定义、分类及心源性、肾源性及肝源性水肿的发病原因;

2、掌握心源性水肿和肾源性水肿之间的鉴别。

3、掌握病例书写的要求和方法,并通过练习达到熟练的程度。(详见课本P226—241)

课后思考题:

1、什么是水肿?如何分类?(名词解释和英文)

水肿(edema)过多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按发生部位可以分为全身性和局部性水肿,按发生机制可以分为心源性、肾源性、肝源性及营养不良性水肿等。

学习要求:

1、掌握腹痛按其发生机制的分类;

2、掌握腹泻的概念。

课后思考题:

3、什么是腹泻?(名词解释)

腹泻(diarrhea)是指大便频率的增加和性状的改变: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带有粘液、脓血或未消化食物。(如解液状便,每日3次以上;或每天粪便总量大于200g,其中粪便含水量大于80 %)。按发生机制可以分

学习要求:

1、了解腹部分区与腹腔内脏的对应关系;

2、熟悉腹部视诊、听诊的内容;

3、掌握腹部触诊和叩诊的方法和内容;

4、掌握正常和异常肝、脾的触诊及临床意义;

5、掌握腹部包块触诊的注意点。

课后思考题:

1、填空:

①全腹膨隆的原因主要有:腹腔积液、腹内积气、腹内巨大包块。

②肝脏单手触诊法应以食指(示指)前端桡侧接触病人肝脏。

③肝震颤常见于肝包虫病。

④扩张性搏动提示三尖瓣关闭不全。

⑤腹膜刺激征是指腹肌紧张、压痛与反跳痛。

⑥腹中部的收缩期血管杂音(喷射性杂音)常提示腹主动脉瘤或腹主动脉狭窄;如收缩期血管杂音在左、右上腹,常提示肾动脉狭窄,可见于年轻的高血压患者。

2、名词解释(重点掌握黑体部分):

A、蛙腹(frog belly):腹腔内中度积液,平卧位时腹壁松弛,液体下沉至腹腔两侧,致侧腹部明显膨出扁而宽,称为蛙腹。侧卧或坐位时,因液体移动而使腹下部膨出。常见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腹水量多致腹压增高,此时可使脐带突出,形成脐疝。

B、尖腹(apical belly):腹膜有炎症(如结核性腹膜炎)或肿瘤浸润时,肠管粘连,腹壁增厚,腹部常呈尖突型,称为尖腹。

C、气腹(pneumoperitoneum):积气在腹腔内称为气腹,见于胃肠穿孔或治疗性人工气腹。

D、腹围(脐周腹围):让患者排尽尿后平卧,用软尺经脐绕腹一周,测得的周长即为腹围,通常以厘米为单位。

E、舟状腹(scaphoid abdomen):患者仰卧时前腹明显凹陷几贴近脊柱,肋弓、髂嵴和耻骨联合显露,使腹外形如舟状,称舟状腹。见于恶病质,如结核病、恶性肿瘤等慢性消耗性疾病,吸气时出现腹凹陷见于膈肌麻痹和上呼吸道梗阻。

F、水母头(caput meduase):门静脉高压致循环障碍或上、下腔静脉回流受阻而有侧支循环形成时,腹壁静脉可显而易见或迂曲变粗,即腹壁静脉曲张。当门静脉高压显著时,于脐部可见到一簇以脐为中心的曲张静脉向四周放射,形如水母头。

G、胃肠型(gastral or inestinal pattern):胃肠道发生梗阻时,梗阻近端的胃或肠段饱满而隆起,可显示出各自的轮廓,称为胃型或肠型。

H、蠕动波(peristalsis):胃肠道发生梗阻时,梗阻近端的胃肠段蠕动加强,形成蠕动波,有胃肠蠕动波及正逆蠕动波之分。

I、板状腹(board-like rigidity):因急性胃肠穿孔或脏器破裂所致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腹膜受刺激而引起腹肌痉挛、腹壁常有明显紧张,甚至强直坚硬如木板,称板状腹。此时,腹式呼吸消失。

J、柔韧感(douph kneading sensation):结核性炎症或其他慢性病变时,由于病情发展较慢,对腹膜刺激缓和,且有腹膜增厚和肠管、肠系膜的粘连,故形成腹壁柔韧而具有抵抗力,不易压陷,称为揉面感或柔韧感。

K、反跳痛(rebound tenderness):当医师用手指触诊腹部出现压痛后,用并拢的2~3个手指(示、中、无名指)压于原处稍停片刻,使压痛感觉趋于稳定,然后迅速将手抬起,如此时患者感觉腹痛骤然加重,并伴有痛苦表情或呻吟,称为反跳痛。

L、腹膜刺激征(peritoneal irritation sign):腹膜炎患者常有腹肌紧张、压痛与反跳痛,称为腹膜刺激征。

M、扩张性搏动:扩张性搏动为肝脏本身的搏动,见于三尖瓣关闭不全,由于右心室的收缩搏动通过右心房、下腔静脉而传导至肝脏,使其成扩张性。如置两手掌于肝脏左右叶上面,即可感受到两手被推向两侧的感觉,称为扩张性搏动。

N、肝震颤(liver thirll):当手指掌面稍用力按压片刻肝囊肿表面时,如感到一种细微的震动感,称为肝震颤。O、Murphy 征阳性(Murphy sign):莫非氏征阳性,医师触诊不能查到胆囊时,以左手掌平放于患者右胸下部,以拇指指腹勾压于右肋下胆囊点处,然后嘱患者缓慢深吸气,在吸气过程中发炎的胆囊下移时,碰到用力按压的拇指,即可引起疼痛,此为胆囊触痛,如因剧痛而致吸气中止称为Murphy 征阳性,提示胆囊有炎症,但未肿大至肋缘以下。

P、液波震颤(fluid thrill):腹腔内有大量游离液体时,如用手指叩击腹部,可感到液波震颤,或称波动感。提示腹水量3000—4000ml。

Q、振水音(succussion splash):在胃内有多量液体及气体存留时可出现振水音。正常和病理情况下均可出现,但若在清晨空腹或餐后6—8h以上仍有此音,则提示幽门梗阻或胃扩张。

R、移动性浊音(shifting dullness):因体位不同而出现浊音区变动的现象,称为移动性浊音,是发现有无腹腔积液的重要方法。阳性结果提示腹腔内游离腹水1000ml以上。

5、腹部异常肿块描述(熟悉,见课本P170—171)

6、肝上下界的检查方法及肝浊音界改变的临床意义?(掌握运用、选择、填空)

检查方法:

①通常沿右锁骨中线,由肺区叩向腹部,当由清音转为浊音时,即为肝上界,又称为肝相对浊音界(意义较大);

②再向下叩1—2肋间,则浊音变为实音,称为肝相对浊音界,亦即肺下界(意义不大);

③确定肝下界时,最好由腹部鼓音区沿右锁骨中线或正中线向上叩,由鼓音转为浊音处即是。因肝下界与胃、结肠等重叠,很难叩准,故多用触诊或叩听法确定,一般叩得的肝下界比触得的肝下缘高1—2cm。

临床意义:

①肝浊音界扩大:肝癌、肝炎;

②肝浊音界缩小:急性重型肝炎;

③肝浊音界消失,代之以鼓音:胃肠穿孔;

④肝浊音界上移:右肺不张;

⑤肝浊音界下移:肺气肿、气胸。

7、什么是肠鸣音?其变化有何意义?(熟悉)

肠蠕动时,肠管内气体和液体随之而流动,产生一种断断续续的咕噜声(或气过水声)称为肠鸣音(bowel sound)。肠鸣音变化的意义:

①活跃:>10次/分,见于胃肠炎出血;

②亢进:次数多,响亮、高亢,见于机械性肠梗阻;

③减弱:明显少于正常,1次/几分钟,见于便秘、腹膜炎;

④消失:持续3—5分钟无,见于麻痹性肠梗阻。

第九、十课呼吸系统

学习要求:

1、熟悉胸部解剖结构,掌握肺部的叩诊技巧;

2、掌握肺部各种叩诊和听诊音变化的常见原因;

3、了解肺与胸膜常见疾病的体征。

课后思考题:

1、填空:

①肺下界:前胸部始于第6肋骨,锁骨中线第6肋间隙,腋中线第8肋间隙,肩胛线第10肋间隙;

②皮下气肿可出现捻发感或握雪感;

③叩诊可以分为:间接叩诊和直接叩诊。前者常用,方法为检查者一中指第一和第二指节作为叩诊板,置于欲叩诊的部位上,另一手的中指指端作为叩诊锤,以垂直的方向叩击于板指上。后者指检查者将手指并拢以其指尖对胸壁进行叩击,从而显示不同部位叩诊音的改变。

④叩诊音可以分为:清音、过清音、鼓音、浊音、实音。

2、名词解释(重点掌握黑体部分):

A、胸骨角(Louis角):位于胸骨上切迹5厘米,由胸骨柄和胸骨体的连接处向前突起而成。两侧与第2肋软骨连接,为计数肋骨和肋间隙顺序的主要标志。胸骨角标志着支气管分叉、心房上缘、上下纵隔交界及相当于第五胸椎水平。

B、桶状胸(barrel chest):前后径增加,同前后径相等或超过左右径,故呈圆桶状。肋骨的斜度变小,其于脊柱的夹角常大于45度。肋间隙增宽且饱满,腹上角增大,且呼吸时改变不明显。

C、扁平胸(flat chest):胸廓呈扁平型,前后径不到左右径的一半。

D、佝偻病串珠(rachitic rosary):沿胸骨两侧各肋软骨和肋骨交界处常隆起,形成串珠状。

E、肋膈沟(Harrison’s groove):下胸部前面的肋骨常外翻,沿膈附着的部位其胸壁向内凹陷形成的沟状带。

F、漏斗胸(furnnel):胸骨剑突处显著内陷,形似漏斗。

G、鸡胸(pigeon chest):胸廓的前后径略长于左右径,上下距离较短,胸骨下端前突,胸廓前侧壁肋骨每凹陷。

H、三凹征(three depressions sign):吸气性呼吸困难时,主要特点表现为吸气显著费力,严重者吸气时可出现“三凹征”,表现为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和肋间隙明显凹陷。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呼吸机极度用力,胸腔负压增加所致。

I、胸廓扩张度(thoracic expansion):即呼吸时的胸廓动度,于胸廓前下部检查较易获得,因为该处胸廓呼吸时动度较大。检查者两手置于胸廓下面的前侧部,左右拇指分别沿两侧肋缘指向剑突,拇指尖在前正中线两侧对称部位,而手掌和伸展的手指置于前侧胸壁,嘱患者作深呼吸运动,观察比较两手的动度是否一致。

J、库斯莫尔呼吸(Kussmaul呼吸):又叫酸中毒大呼吸,是指当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时,出现深而慢的呼吸,是因为细胞外液碳酸氢不足,pH降低,通过肺脏排出CO2,进行代偿,以调节细胞外液酸碱平衡。常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K、潮式呼吸(cheyne-stokes 呼吸):是一种由浅慢逐渐变为深快,然后再由深慢转为浅慢,随后出现一段呼吸暂停。由于呼吸中枢的兴奋性降低,使调节呼吸的反馈系统失常,只有缺氧严重,二氧化碳潴留才能刺激呼吸。L、间停呼吸(Biots 呼吸):又称比奥呼吸,表现为有规律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一段时间,又开始呼吸。见于中枢系统疾病以及某些中毒

M、语音震颤(vocal fremitus):为被检查者发出语音时,声波起源于喉部,沿气管,支气管,肺泡传到胸壁所引起的共鸣的振动,可以由检查者的手触及,又叫触觉语颤。前胸上部和右胸上部较前胸下部和左胸上部强。N、胸膜摩擦感(pleural friction fremitis):急行胸膜炎时,因纤维蛋白沉着于两层胸膜,使其表面变得粗糙,呼吸时脏层和壁层胸膜相互摩擦,可以有检查者的手感觉到。通常在吸、呼两相均可触及,但有时只能在吸气相末触及,有如皮革相互摩擦的感觉。

4、什么是肺下界的移动范围?正常值为多少?其变化有何意义?(熟悉)

肺下界的移动范围即相当于呼吸时膈肌的移动范围,叩诊方法为:肩胛线上叩出肺下界的位置,瞩受检者深吸气后屏住呼吸的同时,沿该线向下叩诊,清音变为浊音时,即为肩胛线上肺下界的最低点。瞩做深呼气并屏住呼吸,再由下向上叩诊,直至浊音变为清音时,即为肩胛线上肺下界的最高点。正常人肺下界的移动范围6-8厘米,移动度减弱见于肺组织弹性消失:肺气肿,肺不张,肺组织纤维化。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中医诊断学》名词术语解释 中医诊断教研室编写 1、审察内外:诊察疾病时,要有整体观念,既要审察其夕卜,还要审察其内;并要把病人与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加以审察。 2、辨证求因:分析四诊所得的一系列具体症状,根据各种病因的致病特点,原因之所在,为临床论治提供依据。 3、症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病人出现的一些异常现象。如:发热、头痛等。 4、证:对疾病处于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热等方面作出病理性概括。 5、四诊合参:通过望、闻、问、切,将所搜集的症状、体征等有机地综合起来,全面系统地分析病情,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称为“四诊合参”。 6、舍脉从症:指辨证过程中,在症真脉假的情况下,必须舍脉从症。如症见痞、满、燥、实等,脉反见迟细。则症反映的是实热内结胃肠,是真;脉迟细是由于热结于里,阻滞血脉流行,属假,此时,当舍脉从症。 7、舍症从脉:指辨证过程中,在症假脉真的情况下,必须舍症从脉。例如:伤寒,热闭于里,症见四肢厥冷,而脉滑数,脉所反映的是真热,症所反映的是由于热邪内伏,格阴于外,出现四肢厥冷,是假寒,此时当舍症从脉。 8、得神: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目光明亮,精彩内含,面色荣润含蓄,表情丰富自然,反应灵敏,动作灵活,体态自如,呼吸平稳,肌肉不削,见于正常人,或虽病但脏腑功能未衰,预后良好。 9、失神:是精损、气亏、神衰的表现。神衰的表现。神志昏迷,或言语失伦,或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目暗睛迷,瞳孔呆滞,面色晦暗,表情淡漠呆板,反应迟钝,动作不灵,强迫体位,呼吸异常,大肉尽脱。表示正气已伤,病情严重,预后不好。 10、撮空理线:患者神识不清,出现不由自主的动作,手臂向上伸举为撮空,两手呈理线状为理线。撮空理线是失神的一种表现。系病情危重,元气将脱。 ll、循衣摸床:形容神志昏迷的病人,用手摸弄衣被或抚摸床缘的症状,这是热伤心神,邪盛正虚的一种危候。

《中医诊断学》复习提纲

《中医诊断学》复习提纲 绪论 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整体审查,诊法合参,病症结合 2.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内容: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的概念 3.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第一部舌诊专著《敖氏伤寒金镜录》、第一部脉诊专著《脉经》 第二章四诊 第一节望诊 1.望神的主要内容:目光(重点)、神志、面色、形态等 2.得神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得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 面色:面色润泽 两目:活动灵敏、精彩内含、炯炯有神 言语呼吸:言语正常、呼吸气息平顺 形态:形体壮实、肌肉不削、形体活动正常 精神:精神充沛、神清、对外界反应合理 饮食:正常或稍减 临床: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 3.失神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失神:无神、精损气亏神衰 面色:晦暗暴露 两目:活动迟钝、目无精采 言语呼吸:言语失常、呼吸气息低弱 形态:形体瘦弱、大肉已脱、强迫体位、反应迟钝、烦躁不安、循衣摸床、摄空理线 精神:神志不清,精神萎靡不振,对外界反应失常 临床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衰败(虚) 4.假神的概念、临床表现及意义 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残灯复明) 面色:突然颧红如妆 两目:目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露 言语呼吸:突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 精神: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 饮食:突然思食、索食 临床意义: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阴不敛阳,虚阳外越 5.常色的概念和特点 常色:正常生理状态时面部的色泽: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胃气,有神气 6.病色的概念、特点及五色的主病 病色:人体在疾病状态时的面部色泽 善色-五色光明润泽,虽病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荣于面,“气至”,预后良好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豕膏、黑如乌羽

检体诊断学复习资料

第一课绪论问诊和咳嗽 学习要求: 1、熟悉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了解诊断学的学习方法; 2、熟悉问诊的重要性,掌握问诊的内容(特别是主述和现病史)、问诊的方法及技巧,了解特殊情况的问诊技巧; 3、了解咳嗽咳痰的概念,掌握其病因和临床表现,熟悉其发病机制。 课后思考题: 1、诊断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注意症状和体征的概念) (一)采集病史:问诊(interview)询问主观感觉的异常或不适——症状:指疾病引起患者主观感受到的生理功能变化和病理形态改变。 ①病人的陈述(Complaints);②症状诊断(Symptomatic diagnosis) (二)体格检查(Physical examination):用感观、简单工具作客观检查发现的异常征象—体征(Signs):医生利用自己的感官或借助于简单的工具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发现疾病所引起的机体解剖结构或生理功能上的客观变化。 (三)化验即实验室检查及特殊检查 三大常规:血、尿、粪常规;肝肾功、电解质及其他化验;心电、超声;其他特殊检查 2、诊断学的学习方法?(了解) (一)树立良好医德医风:细致关心、体贴入微才能学到东西;工作的高度灵活性、主动性 (二)重视实践(掌握正确的方法,强调标准化、规范化,接触病人、主动学习) (三)熟悉诊断疾病步骤,了解自己的作用,理论联系实际学习 ①搜集资料(采集病史、体格检查、化验与特检、观察疾病全过程);②分析资料 3、问诊的内容?(掌握主述和现病史) (一)一般资料(general data) (二)主诉(chief complaints):为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或(和)体征,也就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及其持续时间。即症状或(和)体征加时间。 (三)现病史(history of present illness):即病史中的主体部分,它记述患者患病后全过程,即发生、发展、演变和诊治经过。 (四)既往史(past history) (五)系统回顾(systems review) (六)个人史(personal history) (七)婚姻史(merrital history) (八)月经史(menstrual history ) (九)生育史(childbearing history) (十)家族史(family history) 4、痰液的性质与疾病的联系?(选择或填空) 铁锈色痰——肺炎球菌肺炎; 黄绿色或翠绿色痰——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痰白粘稠牵拉成丝——真菌感染;大量稀薄黏液痰,粉皮样物——棘球蚴病(包虫病);粉红色泡沫痰——肺水肿; 数百至数千ml痰液(浆)——考虑肺泡癌 5、痰量多时静置后出现分层现象?(填空) 上层为泡沫,中层为浆液或浆液脓性,底层为坏死组织碎屑6、咳嗽的伴随症状?(选择) 咳嗽咳痰伴发热——感染性呼吸道炎症等 咳嗽伴胸痛——感染性炎症、肿瘤、气胸等 咳嗽咳痰伴体重减轻——结核、肿瘤等 咳嗽伴咯血——结核、肿瘤、炎症等 咳嗽伴呼吸困难——心肺疾患、气胸、胸腔积液等咳嗽伴哮鸣音——支气道哮喘、气道异物、心性哮喘咳嗽咳痰伴杵状指(趾)——支扩、肺脓肿、肿瘤等咳嗽伴大量脓性痰——肺脓肿等 咳嗽伴呕吐——百日咳等 第二课呼吸困难

诊断学知识点汇总_复习资料.doc

诊断学知识点汇总,复习资料 绪论 1、症状概念,2体格检查,,诊断学内容 第一篇常见症状 1、体征,2正常体温.稽留热、弛张热的定义,\咯血定义,4 '呼吸困难定义,6三种肺性呼吸困难表现(尤期前二种),1心 原性呼吸困难的特点 &胸痛的病因, 9中心与周围性紫组不同原因,1Q心原性与肾 原性水肿的鉴别 11、肝原性水肿表现特点12急性腹痛的常见原因 H呕血的常见原因,出血量的估计,呕血与便血的相互关系 14黄疸(和隐性)的定义,三种黄疸的鉴别,15嗜睡与昏睡的区 别,浅与深昏迷的区别 第二篇问诊 1、问诊的内容,2主诉的定义和组成 艮现病史是病史中的主体部分,由哪些组成,与既往史有何不同第三篇检体诊断 1、体检基本方法有哪些?触诊的方法有哪些?叩诊的方法,体型的分类2,常见面容,三种体位,皮肤发黄二种原因的区别,红疹与出血点

的区别,蜘蛛痣与肝掌购 艮霍纳氏征,瞳孔大小的改变,4扁桃体肿大的分度,5.颈静脉 怒张的定义 6甲状腺肿大的分度,听到血管杂音的意义,1桶状胸 义,9深大呼吸,潮式 及间停呼&胸式(男,小孩〉腹式(女)呼吸增减意吸 Id 触觉语颤.听觉语音的定义及方法,增减意义、 11、正常胸部叩诊音(4种),肺下界及移动度,1Z 三种呼吸音的 区别 H 异常支气管呼吸音听诊意义,14罗音产生机理,二种罗音的鉴 别 的综合体征。 18、震颤定义与杂音的辨证关系 H 心脏叩诊的方法,左右心界的组成,心浊音界改变的原因(左室 肥大、右室肥大肺脉高压,心包积液,左气胸及胸腔积液) 2Q 心脏听诊内容,听诊部位, 21、早搏及房颤的体征,室早及房颤的B3G 表现。二、三联律的概念。 22第一.二心音的鉴别,23.第一心音增减及第二心音增减的意义, 24钟摆律,胎心律 25.第二心音分裂的听诊特点及临床意义(正常人,二狭,RBBB DG 胸膜磨擦音的听诊特点 16肺实变、肺气肿.胸腔积液、气胸 H 心尖搏动点的位「 ,范围,左、右心室肥大及纵隔移位时的变化

中医诊断学三基本

《中医诊断学》 1.中医诊断的三个基本原则是什么? (1)整体审察:人体局部与整体、内脏与官窍、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人体内外环境不能维持在一定范围内的和谐统一,便可能发生疾病。因此,在对疾病进行诊察时,不要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要从整体上综合审察。 (2)诊法合参:由于疾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临床表现可体现于多个方面,因而为详尽地获取临床资料,必须把望、闻、问、切四诊从不同角度收集到的病理信息进行综合,互参互校,四诊之间只能相互补充,不可相互取代。四诊合参,方可为正确的诊断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 (3)病证结合:中医对每一疾病的诊断,包括病名诊断和证候辨识两方面。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高度病理概括,而证是对疾病所处一定阶段的病因、病性、病位等所作的病理概括。故辨病有利于从疾病全过程、特征上认识疾病的本质,辨证则重在从疾病当前的表现中判断病位与性质,抓住当前的主要矛盾,所以中医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从而有利于对疾病本质的全面认识。 2.问诊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一般项目: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婚否、民族、籍贯、工作单位、家庭住址、就诊日期、病史陈述者、发病季节等。 (2)主诉:是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持续时间。如“发热恶寒三天”。主诉一般不使用病证名称。如“发热恶寒三天”,不能记为“感冒三天”。若病情复杂,其主诉中包括前后不同时间出现的几组主要症状,则应按其出现的顺序排列,如“心慌、气喘四年,下肢浮肿十天”等。 (3)现病史:是指主诉所述的疾病,从起病到此次就诊时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变化的全过程。包括发病情况、演变过程、诊治经过和现在症状四个部分。 (4)既往史:是指除主诉所述疾病以外的患病或健康情况。包括问过去一般健康情况、传染病史和预防接种史及其他病史。 (5)个人史:是指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等方面的情况。主要包括出生地、居住地及经历地;工作性质、劳逸起居;性情、饮食习惯;婚姻生育史等。 (6)家族史:是指询问病人直系亲属的健康和患病情况。主要询问与病人长期生活相处的父母、兄弟、姐妹、配偶、子女等的情况。 3.恶寒、恶风、畏寒各自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有哪些? (1)恶寒:以无风自冷,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不缓解为特征。多为寒邪外袭,腠理密闭,卫阳遏郁而不达,皮毛失其温煦所致。恶寒常见于外感病初期,是表证的主要症状之一。 (2)恶风:以遇风觉冷,避风可缓为特征,较恶寒为轻,一般为外感风邪所致。因风性开泄,腠理疏松,故微有冷感而避风可缓。在内伤病中,也可见恶风,多为肺卫气虚,卫表不固所致。由于恶风主要以腠理不固密为病理基础,故常与汗出同时存在。 (3)畏寒:以经常自觉怕冷,加衣被或近火取暖,可以缓解为特征。多属阳气虚于内,机体失却阳气的温煦,故时感怕冷,而加衣被可防止阳气耗散,近火取暖可资助阳气,故畏寒可缓。 4.临床常见的寒热类型有哪些? (1)恶寒发热:即恶寒与发热并见。其原因是由于外邪袭表,卫阳抗邪,正邪相争于肌表,致卫阳之气不得宣发,肌表失却温煦则恶寒,卫阳郁遏则发热。寒与热并见有轻重的区别。恶寒重发热轻者,主表寒证,是外感寒邪所致。发热重恶寒轻者,主表热证,是外感热邪所致。发热轻而恶风者,主太阳中风证,是外感风邪所致。

诊断学练习题及答案

《诊断学》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属于诱导性提问的是( D 。 A.您感觉哪儿不舒服 B.多在什么情况下发病 C.您起病有什么原因 D.您上腹痛时向右肩放射吗 2.疟疾的发热多见于( C )。 A.波状热 B.弛张热 C.间歇热 D.回归热 3.咯痰量多、痰液出现分层现象,应首先考虑( D )。 A.咽喉炎 B.肺癌 C.肺水肿 D.支气管扩张 4.目前,我国肺部疾病出现咯血最常见于( C )。 A.肺炎 B.肺脓肿 C.肺结核 D.肺梗死 5.呕吐呈喷射状,应首先考虑( A )。 A.颅内高压 B.偏头痛 C.尿毒症 D.胃神经官能症 6.意识障碍伴双侧瞳孔针尖样缩小,应首先考虑( C )。 A.酒精中毒 B.低血糖状态 C.有机磷中毒 D.脑炎 7.下列关于正常人体温的波动,正确的是( C )。 A.正常人在24小时内体温的波动范围达1-2℃ B.早晨略低,中午较高,下午较低 C.运动或进食后体温不受影响 D.妇女在月经前或妊娠期体温略高 8.脉压减小的病因有( A )。 A.主动脉瓣狭窄 B.动脉导管未闭 C.严重贫血 D.老年

主动脉硬化 9.某肾病患者,长期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该患者面圆色红,伴痤疮。该患者属( B )。 A.肾病面容 B.满月面容 C.急性病容 D.肢端肥大症面容 10.食管癌转移,常出现( A )。 A.左锁骨上窝淋巴结肿大 B.右锁骨上窝淋巴结肿大 C.腋窝淋巴结肿大 D.颈部淋巴结肿大 11.小儿肋骨与肋软骨交接处增厚隆起呈串珠状,常因( D )。 A.原发性肺结核 B.骨质增生 C.肋软骨炎 D.佝偻病 12.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常表现出( C )。 A.呼气性呼吸困难 B.吸气性呼吸困难 C.混合性呼吸困难 D.中枢性呼吸困难 13.肾结石、肾绞痛患者,腹痛症状发作时多采取( D )。 A.强迫蹲位 B 强迫俯卧位 C 辗转体位 D 强迫坐位 14.患者右侧锁骨上窝可触及一种大淋巴结,质硬,无压痛,活动度差,重点应考虑的疾病是( A )。 A.肺癌 B.乳腺癌 C.鼻咽癌 D.肝癌 15.小儿囟门闭合过早可形成( A )。 A.小颅 B.方颅 C.巨颅 D.前囟隆起 16.某老年男性,胸部体检示胸廓前后径明显增宽,肋间隙饱满,腹上角增大。此胸廓形态为( C )。

完整word版,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第一单元绪论 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是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 2.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是整体审查,诊法合参,病证结合 第二单元望诊 1.得神表现:目光精彩,神志清楚,面色荣润,呼吸调匀;失神表现:目无精彩,形羸色败,呼吸微弱,神志昏迷;假神表现:言语不休,突然颧赤如妆,目光突然转亮,突然能食,神志突然转清,其临床意义是精气衰竭,虚阳外越;神气不足的表现是精神不振;精亏神衰失神表现的是动作艰难,呼吸气微,肌肉瘦削,面色无华;区别假神与病情好转的最主要依据是局部症状好转与整体病情恶化不相符合;病人表现为假神的临床意义是精气衰竭,虚阳外越;病人表情淡漠,神识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属于癫病;病人狂躁妄动,胡言乱语,少寐多梦,打人毁物,不避亲疏属狂病;病人表情淡漠,神识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悲观失望,其临床意义是痰气郁结,蒙蔽心神;属于痫病表现的是突然昏倒,口吐涎沫;邪盛神乱失神表现的是撮空理线,循衣摸床,两手紧握,高热神昏;病人言语失伦,瞳神呆滞,面色晦暗,反应迟钝属于失神;午后颧红的临床意义是阴虚内热;小儿鼻柱、眉间及口唇四周青紫的临床意义是小儿惊风。 2.黑色所主病证是寒证、水饮、瘀血、肾虚;面色黧黑,肌肤甲错的临床意义是瘀血;脾胃气虚的面色表现是面色萎黄;满面通红的临床意义是邪热亢盛;阳气暴脱病人的面色表现是面色苍白;面色青:寒证,痛证,血瘀,惊风;病人面色淡白无华,唇舌色淡多属于血虚;病人面色白虚浮多属阳虚水泛;阳气暴脱的病人多表现面色苍白;面色白见于亡阳证、血虚证、阳虚证、气虚证;面黄虚浮见于脾虚湿蕴;面目一身俱黄、色鲜明如橘皮色的是阳黄;出现面黄的是阴黄、脾虚湿蕴、阳黄、脾胃气虚;面色苍白时而泛红如妆可见于戴阳证;面赤的临床意义是肝火上炎、阴虚证、戴阳证、实热证;面色黄而无华,两目不黄属于萎黄;肾精久耗,阴虚火旺病人的面色可见面黑干焦;人的面色随着四季时令的不同而变化,按照五行理论,夏季面色应稍红;根据阴阳五行和脏象学说理论,五脏应五色,白色内应肺;病色:晦暗枯槁,鲜明暴露,不应时应位,某色独见;常色:面色红黄隐隐,面色明润含蓄,面色长夏稍黄,面色隐约微黄;属于正常生理现象的是主色与客色;面现青色的临床意义是寒凝气滞,经脉瘀阻;出现戴阳证的临床意义是虚阳外浮;面黄虚浮,称为黄胖;属于白色主病的是夺气、寒证、脱血、虚证;青色跟黑色共同所主之病证的是寒证;虚证病人少见满面通红。 3.形盛气衰的表现是体胖食少,神疲乏力;病人卧时向外,躁动不安属于阳证;病人但卧不能坐,坐则晕眩属肝阳化风;不会导致但坐不得卧,卧则气逆的是水气凌心;病人肢体软弱,行动不便属于痿病;病人体胖能食,肌肉坚实者多为形气有余;阴虚的表现是形瘦颧红,皮肤干皱;形瘦食多属胃火亢盛;胃火亢盛可表现为形瘦能食,舌红苔黄;不耐久站,欲倚他物多见气虚血衰;肺气壅盛多表现为坐而仰首;卧不能坐,做则眩晕多为脱血夺气;坐而喜俯者多为体弱气虚;阳证、热证、实证表现为卧时面常向外,身轻自能转侧;阴证、寒证、虚证表现为卧时面常向内,身重不能转侧;“肥人多痰”是指形盛气虚;“中焦有火”的表现是形瘦多食。 4.手足蠕动多属于虚风内动;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属于中风;头发成斑片状脱落的临床意义是血虚受风;小儿发结如穗,枯黄稀疏属疳积。 5.五轮学说:上下眼睑是“肉轮”—脾,两目白睛是“气轮”—肺,黑睛是“风轮”—肝,

诊断学考试重点总结完整

《诊断学》重点 1.症状:患者病后对机体生理功能异常的自身体验和感觉 2.体征:患者体表或内部结构发生可察觉的改变 3.问诊的内容:一般项目、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系统回顾、个人史、婚姻史、月经史与生育史、家族史 4.主诉: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和体征,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及持续时间 5.现病史的内容:①起病的情况与发病时间②主要症状的特点③病因与诱因④病情发展与演变⑤伴随症状⑥治疗经过⑦病后一般情况 6.发热:机体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分度:低热3 7.3~38℃,中等度热3 8.1~39℃,高热3 9.1~41℃,超高热41℃以上。热型: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波状热(布氏杆菌病)、回归热(霍奇金病)、不规则热(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 7.稽留热:体温恒定的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温水平,达数日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8.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9.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高热与无热反复交替,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10.发热的原因:①感染性发热:病原体代谢产物或毒素作为发热激活物通过激活单核细胞产生内生致热源细胞,释放内生致热源而导致发热(细菌最常见)②非感染性发热,如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吸收热:由于组织细胞坏死、组织蛋白分解及组织坏死产物的吸收,所致的无菌性炎症引起的发热),抗原-抗体反应,内分泌和代谢障碍,皮肤散热减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中枢性发热的特点是高热无汗),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③原因不明发热 11.水肿: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 12. 全身性水肿:心源性水肿、肾源性水肿、肝源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14.发绀:是指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和黏膜呈青紫色改变的表现。即紫绀。分为中心性发绀和周围性发绀,前者表现为全身性,皮肤温暖,多由心肺疾病引起SaO2降低所致;后者表现的发绀出现在肢体末端和下垂部位,皮肤冷,系由周围循环血流障碍所致,如左心衰 15.呼吸困难分为:肺源性~(吸气性,呼气性,混合性)、心源性~、中毒性~、神经精神性~、血源性~ 16.三凹征:又称吸气性呼吸困难,上呼吸道部分阻塞时,气流不能顺利进入肺,当吸气时呼吸肌收缩,造成肺内负压极度增高,引起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及肋间隙向内凹陷 17.心源性哮喘:急性左心衰竭时,常可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轻者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后症状逐渐减轻、消失,重者可见端坐呼吸、面色发绀、大汗、有哮鸣音,咳浆液性粉红色泡沫痰,两肺底有较多湿性啰音,心率加快,可有奔马律,此种呼吸困难称~

诊断学复习资料整理

诊断学 第一篇常见症状 第一节发热 1.发热的机制 ⑴致热源性发热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 ①外源性致热源包括:各种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炎性渗出物及无菌性坏死组织;抗原抗体复合物;某些类固醇物质;多糖体成分及核苷酸,淋巴细胞激活因子等。 ②内源性致热源:又称白细胞致热源,如白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 ⑵非致热源性发热:①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②产热过多③散热减少 2.发热的分度以口腔温度为标准可分为 ①低热:37.3~38℃②中等度热:38.1~39℃③高热:39.1~41℃④超高热:41℃以上 3.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 ⑴体温上升期:常有疲乏无力,肌肉酸痛,皮肤苍白,畏寒或寒战等现象。 ★(填空)体温上升有两种方式:①骤升型②缓升型 ⑵高热期:皮肤发红并有灼热感;呼吸加快变深;开始出汗并逐渐增多。 ⑶体温下降期:表现为出汗多,皮肤潮湿。 4.举例说明发热的热型及临床意义(热型的定义仅为了解,背热型及临床意义即可。) ⑴稽留热:是指体温恒定的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⑵驰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⑶波状热: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氏杆菌病。 ⑷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⑸回归热:体温急剧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和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 ⑹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 5.非感染性发热临床常见病因 ⑴无菌性坏死组织⑵抗原抗体复合物⑶内分泌代谢障碍⑷皮肤散热减少⑸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异常⑹自主神经系统紊乱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中医诊断学》名词术语解释 1、审察内外:诊察疾病时,要有整体观念,既要审察其夕卜,还要审察其内;并要把病人与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加以审察。 2、辨证求因:分析四诊所得的一系列具体症状,根据各种病因的致病特点,原因之所在,为临床论治提供依据。 3、症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病人出现的一些异常现象。如:发热、头痛等。 4、证:对疾病处于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热等方面作出病理性概括。 5、四诊合参:通过望、闻、问、切,将所搜集的症状、体征等有机地综合起来,全面系统地分析病情,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称为“四诊合参”。 6、舍脉从症:指辨证过程中,在症真脉假的情况下,必须舍脉从症。如症见痞、满、燥、实等,脉反见迟细。则症反映的是实热内结胃肠,是真;脉迟细是由于热结于里,阻滞血脉流行,属假,此时,当舍脉从症。 7、舍症从脉:指辨证过程中,在症假脉真的情况下,必须舍症从脉。例如:伤寒,热闭于里,症见四肢厥冷,而脉滑数,脉所反映的是真热,症所反映的是由于热邪内伏,格阴于外,出现四肢厥冷,是假寒,此时当舍症从脉。 8、得神: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目光明亮,精彩内含,面色荣润含蓄,表情丰富自然,反应灵敏,动作灵活,体态自如,呼吸平稳,肌肉不削,见于正常人,或虽病但脏腑功能未衰,预后良好。 9、失神:是精损、气亏、神衰的表现。神衰的表现。神志昏迷,或言语失伦,或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目暗睛迷,瞳孔呆滞,面色晦暗,表情淡漠呆板,反应迟钝,动作不灵,强迫体位,呼吸异常,大肉尽脱。表示正气已伤,病情严重,预后不好。 10、撮空理线:患者神识不清,出现不由自主的动作,手臂向上伸举为撮空,两手呈理线状为理线。撮空理线是失神的一种表现。系病情危重,元气将脱。 ll、循衣摸床:形容神志昏迷的病人,用手摸弄衣被或抚摸床缘的症状,这是热伤心神,邪盛正虚的一种危候。 12、目暗睛迷:眼睛混浊晦暗,没有光彩,活动迟钝,反应缓慢或视物模糊。 13、回光返照:太阳将落时反射的光,比喻没落以前的景象。久病重病患者,本已失神,但由于精气衰竭已极,阴不敛阳,以至虚阳外越而暴露出一时“好转”的假象。这是阴阳即将离决的危候。 14、强迫体位:病人往往因病痛而被迫采取的体位,以求缓解痛苦。 15、神志异常:指精神失常的表现,包括烦燥不安,谵妄神昏以及癫、狂、痫等。 16、神气不足:是轻度失神的表现,症见精神不振,健忘、嗜睡、声低懒言,倦怠乏力,动作迟缓等,多属心脾两亏或肾阳不足以致神气不旺。 17、气色:主要是指病人面部色泽,气指生机,隐含于皮肤之内;色为血色,彰然于皮肤之表,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气由脏发,色随气华”。 18、色随气华:色、色泽,气,五脏之精气,华,外荣的意思。正常的色泽是五脏精气的外荣,上见于颜面,光泽明润,含蓄不露,这是五脏精气充足的征象。如果病重或久病,脏气已衰,则表现出枯槁而败露的各种病色。说明色泽是随五脏精气的盛衰而相应变化的. 19、气由脏发:气是机能活动的总称。五脏主藏精气,是生命活动的中心。故表露出来的各种机能活动——气,都是从五脏发生的。 20、常色:正常生理状况时人的面部色泽,应当是光明润泽,隐约微黄而含蓄不露。 2l、主色:人群中,每人的面色是不一致的,属于个体特征,其面色肤色一生不变者即为主色。 22、客色:指人的皮肤颜色,面色随着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的改变而产生相应的交化,属于生理正常现象。 23,瘸色:指人体疾病时的面部色泽。无论何色,或晦暗枯槁,或鲜明暴露,或虽明润但不应时应位或某色独见,皆为病色。 24、善色:五色光明润泽,说明虽病而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荣于面,称为“气至”,为预后良好。 25、恶色:五色晦暗枯槁,说明脏腑或有败坏,胃气己竭,不能荣润,又称为“气不至”,多预后不佳。 26、真脏色:五色枯槁而显露的色泽,反映脏腑精气已竭,精气外露。如面目全身枯槁如黄土或如千桔的枳实,为脾的真脏色,表示脾胃之气衰败。 27、病色相应:如肝病见青色,是正病正色,为病色相应,属病情发展的正常现象。 28、病色楣克:凡有病的脏腑与面部显现的色泽相克者,均称为病色相克。如肺病见赤色,一般多属逆证。 29、色克病:一般如肝病当见青色,而患者却表现为白色,根据五行相克规律,金克木,为色克病属难治,为凶中之逆。 30、臌胀:单腹肿大,腹大如鼓,四肢反瘦,多属肝郁或脾虚以致气滞、水停血瘀。 3l、脊疳:脊骨如锯,属脏腑精气亏损已极。

检体诊断学习题word版

发绀试题 一、填空题 1.发绀是由于血液中所致。 2.当毛细血管血液的还原血红蛋白量超过皮肤粘膜即可出现发绀。 3.发绀的原因系血液中和血液中存在。 4.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的发绀可分为:、、。 5.中心性发绀可分为:、。 6.肺性发绀见于各种严重呼吸系统疾病,如、、。 7.周围性发绀是由于所致。 8.周围性发绀可分为:和。 9.硫化血红蛋白血症患者的血液呈色。 10.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静脉血呈色。 二、判断题 1.发绀又称紫绀,是指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 2.发绀可分为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和血液中存在异常血红蛋白衍生物。() 3.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的发绀可分:中心性发绀、周围性发绀、混合性发绀。() 4.中心性发绀是由于心、肺疾病导致SaO2降低引起。() 5.周围性发绀可分为漩血性周围性发绀和缺血性周围性发绀。() 6.发绀可分为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和血液存在异常血红蛋白行衍生物。() 7.硫化血红蛋白并不存在于正常红细胞中。() 8.发绀伴发呼吸困难常见于重症心、肺疾病和急性呼吸道阻塞、气胸等。() 9.先天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和硫化血红蛋白血症有明显发绀,但无呼吸困难。() 10.重度贫血,Hb<60克/升时,即使SaO2有明显降低,亦难出现发绀。() 11.临床所见发绀,有相当大部分不能确切反映动脉血氧下降的情况。() 三、选择题 A型题 1.对发绀的描述你认为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重度贫血,有时难发现发绀 B.发绀是由于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绝对含量增多所致 C.发绀是由于血液中存在异常血红蛋白衍生物 D.某些药物或化学物质中毒可引起发绀 E.某些药物或化学物质中毒时可引起发绀,经氧疗青紫可改善 2.对于发绀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A.发绀是指血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 B.广义的发绀还包括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和硫化血红蛋白血症 C.中心性发绀可分为:肺性发绀和心性混血性发绀 D.周围性发绀可分为:淤血性和缺血性周围性发绀 E.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所致发绀不属于周围性发绀。 B型题 问题(1—5) A.发绀伴呼吸困难 B.发绀伴杵状指(趾) C.发绀伴意识障碍和衰竭 D.发绀伴红细胞增多 E.发绀伴心脏瓣膜显著杂音 1.急性呼吸道阻塞性疾病() 2.慢性肺部化脓性疾病() 3.某些药物或化学物质急性中毒() 4.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 5.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C型题 问题(6—8) A.肺性发绀 B.心性混血性发绀 C.两者都有 D.两者都无 6.中心性发绀() 7.周围性发绀() 8.混合性发绀() 问题(9—11) A.淤血性周围性发绀 B.缺血性周围性发绀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无 9.右心衰()10.重症休克(雷诺氏病、严重寒冷)()11.周围性发绀()

最全中医诊断学歌诀.

中医诊断学歌诀 绪论 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学内容,望闻问切与辩证,望诊观察四方面,全身局部舌排物。闻诊切记两方面,听声音和嗅气味,问诊症状及病史,脉诊按诊属切诊。 二、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 诊病要知三原理,司外揣内表知里,见微知著局把体,以常达变标衡异。 三、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法则 诊断遵循三原则,整体观念要考虑,四诊合参免误诊,辨病辨证相结合。 四、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中医诊断发展史,重要医家医著寻,黄帝内经奠基础,伤寒杂病论六经。西晋王叔和脉经,最早脉学专著书。最早病历是诊籍,诸病源候论病源。世医得效方十怪,二十七脉出濒湖,张景岳编十问歌,脉诀汇辨六纲脉,诊家枢要元滑寿,宋代陈言创三因,卫气营血叶天士,三焦辨证吴鞠通。敖氏伤寒金镜录,最早舌诊专著书,彩图辨舌指南书,曹炳章著重要书。上篇诊法 四诊总括 四诊望闻问切明神色形态舌诊称 闻诊听声嗅气味问以言审切指凭 四诊合参查全面整体症状辨病情 第一章问诊 问诊总括 问诊一般内容多主症现病既往何 个人生活家族史重点景岳十问歌一、问诊的方法 问诊首先抓主诉,重视主症了一般,问诊直接问病人,语言通俗又易懂,避免主观和片面,防止暗示性套问,危重病人要细心,果断迅速快诊断。 二、问诊的一般内容 (―)问一般情况 一般情况问姓名性别婚否和年龄 民族职业和籍贯现住单位记录清(二)问主症和现病史 主症主要自觉症现病发展经过情 治疗效果和兼症辨证论治此为凭(三)问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既往病史诊可参家族患病查相传 个人嗜欲和习惯亦有影响问周全三、问现在症状 问诊现症是首件十问歌诀有贡献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倶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数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1.问寒热 (1)恶寒发热恶寒发热同时呈新病外感表证名寒重热轻属表寒伤风热轻而恶风表热热重恶寒轻 (2)但寒不热 但寒不热里寒证久病肢冷内损阳新病畏寒腹冷痛寒邪直中在胃肠(3)但热不寒 但热不寒里热证壮热邪实热蒸腾热有定时名潮热阴虚湿温热阳明长期微热自觉热郁热气虚或阴虚(4)寒热往来 寒热往来无规律胸胁苦满病少阳疟疾寒热定时发先后交替寒热强(二)问汗 汗为阳热蒸津缘寒热虚实问周全表虚伤风汗自出表实无汗感风寒自汗阳虚动尤甚盗汗阴虚潮热烦大汗不止绝汗居冷汗热汗亡阳阴病变转折出战汗冷汗阳气虚或惊壮热汗蒸里实热黄汗风湿热邪蒸头面汗出上焦热半身汗见中风瘫手足心汗阴虚证中焦湿热脾虚关下焦湿热蒸阴汗心脾心肾心胸汗(三)问疼痛 (1)问疼痛的性质 胀痛气滞刺痛瘀,重痛湿邪隐痛虚,灼痛火热冷痛寒,有形实邪绞痛寒,酸痛湿证腰膝肾,掣痛肝病窜气风,部位不同六经痛,胸痹真心痛多胸。虚证病久痛势轻,痛而喜按阵发松,实证痛短痛势剧,痛而拒按持续痛。(2)问疼痛的部位 1.头痛 头痛病在髄诸阳实痛暴急虚缓长风热面赤身恶热风寒怕风头项强气虚绵綿过劳甚血虚头晕面白苍前额阳明少阳侧巅顶厥阴后太阳头痛连齿少阴病牙为骨余病肾详2.胸痛 胸痛病证有多般胸痹憋闷痛引肩面青痛剧真心痛肺热热咳喘鼻煽潮热盗汗阴虚证痰湿胸闷喘多痰肺痈咳吐脓血臭气滯太息胀痛连刺痛血瘀有定处痞满不痛寒热兼3.问胁部 胁痛病犯肝胆经气胀火灼刺瘀成悬饮咳痛肋间满呕恶身黄湿热蒸往来寒热少阳证伤寒胸胁苦满疼4.胃脘痛 胃脘冷痛属于寒热痛口臭便结干血瘀刺痛胀气滯阴虚嘈杂五心烦5.腹痛 大腹总属脾胃乡小腹肠肾胞膀胱两胁少腹肝经过痛位不同知病方实证拒按痛急暴虚证喜按痛缓长得热痛减属寒痛痛而喜冷热为殃持续阵发胀吐闭肠闭肠结气不通全腹压痛反跳痛脏器穿孔或热毒

诊断学基础考试复习重点

诊断学重点内容 绪论 1、症状概念: 患者主观感受到的异常或不适,如头痛,发热,眩晕等. 迫使病人就医的最明显,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持续时间,也就是本次就诊的最主 2、体格检查:医生运用自己的感官或借助于简单的检查工具对患者进行检查,称为体格检查., 3、诊断学内容 1)症状诊断,包括问诊和常见症状; 2)检体检查,包括视.触.叩.听.嗅; 3)实验诊断,如三大常规:尿常规;血常规;粪常规; 4)器械检查;包括心电图诊断;肺功能检查;内镜检查; 5)影像诊断,包括超声诊断;放射诊断;放射性核素诊断; 6)病历与诊断方法 第一篇常见症状 1、体征:医师客观检查到的病态表现,如心脏杂音,腹部包块,皮疹等, 2、发热:(高热持续期热型有: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 1)正常体温:正常人腋测体温36℃~37℃左右.发热时,体温每升高1℃,脉搏增加10~20次/分. 2)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达数日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等的发热极期. 3)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小时体温差达2℃以上,最低时一般高于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等. 4)发热阶段:体温上升期;高热持续期;体温下降期 5)发热的原因: ①感染性发热,由病毒,细菌等各种病原体的感染,其代谢产物或毒素作为发热激活物通过激活单核细胞产生内生致热源细胞,释放内生致热源而导致发热;(细菌是引起发热最常见,最直接的物质) ②非感染性发热,如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抗原-抗体反应;内分泌和代谢障碍;皮肤散热减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 ③原因不明发热 3、牵涉痛:当某些内脏器官发生病变时,常在体表的一定区域产生过敏或痛觉,此现象称为牵涉痛 .如胆囊疾病—右肩背部的牵涉痛;心绞痛除心前区及胸骨后的疼痛外还可以牵涉至左上肢至左上肢内侧甚至牙痛;肾绞痛—会阴部;阑尾炎—转移性右下腹痛. 头痛的病因:颅内病变;颅外病变;全身性疾病;神经症

诊断学复习题集(带答案)

心血管检查 习题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请选择) A1型题: 1.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见于: A.左心室增大 B.右心室增大 C.左心房增大 D.右心房增大 E.双心房增大 2.心尖搏动向左或左上移位见于: A.左心室增大 B.右心室增大 C.左心房增大 D.右心房增大 E.双心房增大 3.剑突下搏动常见于: A.心包积液 B.肝硬化 C.左心室增大 D.心包缩窄 E.右心室增大 4.心尖搏动强而有力呈抬举样见于: A. 右心室肥大 B.左心室肥大 C.剧烈运动 D.发热 E.贫血 5.负性心尖搏动可见于: A.左心室肥大 B.肥厚性心肌病 C.胸腔积液 D.粘连性心包炎 E.肺气肿 6.关于心脏震颤和杂音的关系,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有杂音一定能触到震颤 B.无震颤就听不到杂音 C.有震颤一定能听到杂音 D.无杂音也可能触到震颤 E.震颤与杂音产生的机制不同 7.心尖区舒张期震颤提示: A.二尖瓣关闭不全 B.二尖瓣狭窄 C.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D.主动脉瓣狭窄 E.三尖瓣狭窄 8.连续性震颤见于: A.二尖瓣狭窄兼关闭不全 B.主动脉瓣狭窄兼关闭不全 C.动脉导管未闭 D.室间隔缺损 E.房间隔缺损 9.心前区触到心包摩擦感提示: A.夹层动脉瘤 B.主动脉瓣狭窄 C.二尖瓣狭窄 D.右侧胸膜炎 E.心包炎 10.梨形心见于:

A.二尖瓣关闭不全 B.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C.二尖瓣狭窄 D.主动脉瓣狭窄 E.室间隔缺损 11.靴形心见于: A.二尖瓣关闭不全 B.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C.二尖瓣狭窄 D.房间隔缺损 E.室间隔缺损 12.取坐位叩诊心界,心影呈烧瓶形见于: A.心包积液 B.肥厚性心肌病 C.缩窄性心包炎 D.心肌炎 E.扩张性心肌病 13.第一心音的主要组成成分是: A.半月瓣开放的振动 B.房室瓣关闭的振动 C.血流冲击大血管的振动 D.乳头肌收缩的振动 E.心室肌收缩的振动 14.第二心音的产生主要是: A.心房收缩 B.心室收缩 C.二、三尖瓣关闭 D.主、肺动脉瓣关闭 E.主、肺动脉瓣开放 15.确定第一心音最有价值的是: A.与颈动脉搏动同时出现 B.音调较第二心音低 C.心尖部听诊最清楚 D.持续时间长 E.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之间距离短 16.心脏听诊出现“大炮音”应考虑哪种可能: A.高热 B.运动 C.左心室肥厚 D.贫血 E.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17.最易引起第一心音增强的疾病是: A.主动脉瓣狭窄 B.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C.二尖瓣狭窄 D.二尖瓣关闭不全 E.室间隔缺损 18.引起主动脉瓣区第二心音增强的疾病是: A.主动脉瓣狭窄 B.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C.二尖瓣狭窄 D.二尖瓣关闭不全 E.主动脉粥样硬化 19.引起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增强的疾病是: A.肺动脉瓣狭窄 B.肺动脉瓣关闭不全 C.二尖瓣狭窄 D.高血压 E.主动脉硬化 20.开瓣音提示:

2019最全中医诊断学歌诀百度文库

最全中医诊断学歌诀百度文库(4/13) 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学内容,望闻问切与辩证,望诊观察四方面,全身局部舌排物。闻诊切记两方面,听声音和嗅气味,问诊症状及病史,脉诊按诊属切诊。 二、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 诊病要知三原理,司外揣内表知里,见微知著局把体,以常达变标衡异。 三、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法则 诊断遵循三原则,整体观念要考虑,四诊合参免误诊,辨病辨证相结合。 四、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中医诊断发展史,重要医家医著寻,黄帝内经奠基础,伤寒杂病论六经。西晋王叔和脉经,最早脉学专著书。最早病历是诊籍,诸病源候论病源。世医得效方十怪,二十七脉出濒湖,张景岳编十问歌,脉诀汇辨六纲脉,诊家枢要元滑寿,宋代陈言创三因,卫气营血叶天士,三焦辨证吴鞠通。敖氏伤寒金镜录,最早舌诊专著书,彩图辨舌指南书,曹炳章著重要书。 上篇诊法四诊总括 四诊望闻问切明神色形态舌诊称闻诊听声嗅气味问以言审切指凭四诊合参查全面整体症状辨病情 第一章问诊问诊总括 问诊一般内容多主症现病既往何个人生活家族史重点景岳十问歌 一、问诊的方法 问诊首先抓主诉,重视主症了一般,问诊直接问病人,语言通俗又易懂,避免主观和片面,防止暗示性套问,危重病人要细心,果断迅速快诊断。 二、问诊的一般内容(―)问一般情况 一般情况问姓名性别婚否和年龄民族职业和籍贯现住单位记录清 (二)问主症和现病史 主症主要自觉症现病发展经过情治疗效果和兼症辨证论治此为凭 (三)问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既往病史诊可参家族患病查相传个人嗜欲和习惯亦有影响问周全 三、问现在症状 问诊现症是首件十问歌诀有贡献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倶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数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1.问寒热 (1)恶寒发热 恶寒发热同时呈新病外感表证名寒重热轻属表寒伤风热轻而恶风表热热重恶寒轻 (2)但寒不热 但寒不热里寒证久病肢冷内损阳新病畏寒腹冷痛寒邪直中在胃肠 (3)但热不寒 但热不寒里热证壮热邪实热蒸腾热有定时名潮热阴虚湿温热阳明长期微热自觉热郁热气虚或阴虚 (4)寒热往来 寒热往来无规律胸胁苦满病少阳疟疾寒热定时发先后交替寒热强 (二)问汗 汗为阳热蒸津缘寒热虚实问周全表虚伤风汗自出表实无汗感风寒自汗阳虚动尤甚盗汗阴虚潮热烦大汗不止绝汗居冷汗热汗亡阳阴病变转折出战汗冷汗阳气虚或惊壮热

诊断学知识点汇总_复习资料

. .. . 诊断学知识点汇总,复习资料 绪论 1、症状概念, 2、体格检查, 3、诊断学内容 第一篇常见症状 1、体征, 2、正常体温、稽留热、弛张热的定义, 3、咯血定义, 4、咯血与呕血区别 5、呼吸困难定义, 6、三种肺性呼吸困难表现(尤期前二种), 7、心原性呼吸困难的特点 8、胸痛的病因,9、中心与周围性紫绀不同原因,10、心原性与肾原性水肿的鉴别 11、肝原性水肿表现特点 12、急性腹痛的常见原因 13、呕血的常见原因,出血量的估计,呕血与便血的相互关系 14、黄疸(和隐性)的定义,三种黄疸的鉴别,15、嗜睡与昏睡的区别,浅与深昏迷的区别 第二篇问诊 1、问诊的内容, 2、主诉的定义和组成

3、现病史是病史中的主体部分,由哪些组成,与既往史有何不同第三篇检体诊断 1、体检基本方法有哪些?触诊的方法有哪些?叩诊的方法,体型的分类 2,常见面容,三种体位,皮肤发黄二种原因的区别,红疹与出血点.. z. . .. . 的区别,蜘蛛痣与肝掌购 3、霍纳氏征,瞳孔大小的改变, 4、扁桃体肿大的分度, 5、颈静脉怒张的定义 6、甲状腺肿大的分度,听到血管杂音的意义, 7、桶状胸 8、胸式(男,小孩)腹式(女)呼吸增减意义,9、深大呼吸,潮式及间停呼吸 10、触觉语颤、听觉语音的定义及方法,增减意义、 11、正常胸部叩诊音(4种),肺下界及移动度,12、三种呼吸音的区别 13、异常支气管呼吸音听诊意义,14、罗音产生机理,二种罗音的鉴别 15、胸膜磨擦音的听诊特点,16、肺实变、肺气肿、胸腔积液、气胸的综合体征。 17、心尖搏动点的位置,范围,左、右心室肥大及纵隔移位时的变

检体诊断学试题

诊断学模拟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内源性致热原的成分是:D A.矿物质 B.糖类 C.脂肪类 D.白细胞介素Ⅰ 2.弛张热型伴有寒战者常见于:D A.麻疹 B.伤寒 C.病毒性肝炎 D.败血症 3.临床表现为稽留热的疾病常见于:A A.大叶性肺炎 B.败血症 C.风湿热 D.疟疾 4.空腹痛,进餐后缓解常见于:A A.十二指肠溃疡 B.胃溃疡 C.胰腺炎 D.胆囊炎 5.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疼痛的特点是: C A.疼痛—进食—疼痛,无夜间痛 B.进食—疼痛—缓解,多无夜间痛 C.疼痛—进食—缓解,有夜间痛 D.进食—疼痛不止,夜间痛 6.胃溃疡节律性疼痛的特点是:C

A.空腹痛 B.餐时痛 C.餐后1/2~1小时痛 D.餐后3~4小时痛常伴有半夜痛 7.下列各项中,哪一项不是心源性水肿的特点:B A.水肿常从下肢开始而遍及全身 B.门静脉压升高 C.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 D.水肿部位可随体位变动而改变 8.关于水肿发生的主要机理,不正确的是:D A.钠、水潴留 B.毛细血管滤过压过高 C.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 D.抗利尿激素合成减少 9.心原性水肿的特点为:B A.多从眼睑颜面开始而遍及全身 B.多从下肢开始继而遍及全身 C.多伴有淋巴回流受阻 D.多为压陷性水肿 10.吸气性呼吸困难常见于:D A.自发性气胸 B.支气管哮喘 C.心源性哮喘 D.气管内异物 11.呼气性呼吸困难可见于:B A.肺肿瘤 B.支气管哮喘 C.左心功能不全 D.大叶肺炎 12.酸中毒时可有: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