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合集下载

孔子《论语》全文及翻译

孔子《论语》全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

”1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全 篇朗读原文及译文

《论语》全 篇朗读原文及译文

《论语》全篇朗读原文及译文第一部分:论语原文及译文1.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后反复地温习,这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这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不生气,这不是一个君子吗?”2. 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之事,不可为也。

”译文:有子说:“一个人要孝顺父母,孝顺兄长,又喜欢做违背上级的事,这种人是不可为伴的。

”3. 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你,应该担心你不了解别人。

”4. 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动情色,很少有仁爱的。

”5. 原文: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是有了权势就高傲自大,学识太固执。

要以忠诚与诚信为主,没有比自己优秀的朋友。

犯了错误就不要害怕改正。

”6. 原文: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孔子说:“要以忠诚与诚信为主,没有比自己优秀的朋友。

犯了错误就不要害怕改正。

”第二部分:《论语》的讲解与深意《论语》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全书共20篇,其中包含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主张,以及他们对人生、政治、伦理等方面的思考和论述。

《论语》以其简洁、深刻的语言风格和精辟的思想内涵,对我国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尊敬父母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

他认为,对父母要尽到孝道,这是做人的基本修养。

2. 学习的重要性孔子提倡学习,他认为知识能够使人改变命运,提高自身素质。

3. 朋友的重要性孔子认为,朋友在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朋友可以互相帮助,共同成长。

4. 仁爱之道《论语》中强调了仁爱之道,认为爱人、善待他人是做人最重要的品质。

5. 忠诚与诚信孔子强调忠诚和诚信的重要性,认为做人要讲信用,对人要忠诚。

国学经典《论语》全文及译文

国学经典《论语》全文及译文

【导语】《论语》是孔⼦及其弟⼦的语录结集,由孔⼦弟⼦及再传弟⼦编写⽽成,⾄战国前期成书。

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及其弟⼦的⾔⾏,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下⾯是⽆忧考分享的国学经典《论语》全⽂及译⽂。

欢迎阅读参考! 篇⼀ 1、⼦⽈:“学⽽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远⽅来,不亦乐乎?⼈不知⽽不愠,不亦君⼦乎?” 【译⽂】孔⼦说:“学了⼜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从远⽅来,不是很令⼈⾼兴的吗?⼈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个有德的君⼦吗?” 2、⼦⽈:“巧⾔令⾊,鲜矣仁。

” 【译⽂】孔⼦说:“花⾔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是很少有仁德的。

” 3、曾⼦⽈:“吾⽇三省吾⾝,为⼈谋⽽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曾⼦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为别⼈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君⼦⾷⽆求饱,居⽆求安,敏于事⽽慎于⾔,就有道⽽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译⽂】孔⼦说:“君⼦吃不追求饱⾜,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谈谨慎,时时改正⾃⼰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 5、⼦⽈:“不患⼈之不⼰知,患不知⼈也。

” 【译⽂】孔⼦说:“不怕没⼈了解⾃⼰,就怕⾃⼰不了解别⼈。

” 6、⼦⽈:“《诗》三百,⼀⾔以蔽之,⽈:‘思⽆邪。

’” 【译⽂】孔⼦说:“《诗经》三百(零五)⾸,⽤⼀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 7、⼦⽈:“吾⼗有五⽽志于学,三⼗⽽⽴,四⼗⽽不惑,五⼗⽽知天命,六⼗⽽⽿顺,七⼗⽽从⼼所欲,不逾矩。

” 【译⽂】孔⼦说:“我⼗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岁,得知天命;六⼗岁,⼀听别⼈⾔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到了七⼗岁,便随⼼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 8、⼦⽈:“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论语》全文及翻译

孔子《论语》全文及翻译

孔子《论语》全文及翻译-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

国学经典《论语》全文及译文

国学经典《论语》全文及译文

国学经典《论语》全文及译文篇一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快乐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为所欲为,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靠着做老师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

孔子《论语》全文及翻译

孔子《论语》全文及翻译

孔子《论语》全文及翻译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孔子说:“学到的东西按时去温习和练习,不也很高兴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吗?”有子说:“那种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却喜欢触犯上级,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的。

有德行的人总是力求抓住这个根本。

根本建立了便产生了仁道。

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大概便是仁道的根本吧!”孔子说:“花言巧语,伪装出一副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很少是仁德的。

”曾参说:“我每天从多方面反省自已: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守信了呢?对老师传授的功课,是不是用心复习了呢?”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应该恭敬谨慎地对待政事,并且讲究信用;节省费用,并且爱护人民;征用民力要尊重农时,不要耽误耕种、收获的时间。

”。

《论语》原文 全文

《论语》原文 全文

学而第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为政第二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孔子《论语》全文及翻译

孔子《论语》全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

”1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
指导老师: 组员:
概述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 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 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 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 《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 《论语》共二十篇。
据《史记· 孔子世家》记载,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在鲁 国任“大司寇”期间曾“摄相事”(代行宰相职务),上 任不久就杀了当时鲁国的大夫少正卯。杀少正卯的理由是, 他兼有五种恶行,在家里聚众成群,鼓吹邪说,哗众取宠,杀少正卯一事,从南宋朱熹起,就有不少学者 就表示怀疑。理由是:此说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子· 宥 坐》,早于《荀子》的《左传》、国语》、《论语》、 《孟子》都没有这个记载。清人毛奇龄考证“摄相事”的 相,不过是盟会时“傧相之相”,与国政无涉,且与孔子 一贯的思想不符。清人崔述更认为:“此盖申、韩之徒 (法家)言刑名者诬圣人以自饰,为非孔子之事”。 (《诛泗考信录》)这场公案直到今天仍见仁见智,但通过 这场争论,也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孔子思想的了解。
樊迟……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 “举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 “向也吾見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錯諸枉,能使 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 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湯有天下,选於众,举 伊尹,不仁者遠矣。” (《颜渊》十二)
直,正直。错,同“措”,放置。诸,兼词,“之于” 。枉,不正直,邪 恶。
译文
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樊迟还 不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置于邪恶者之间, 就能使邪者归正。”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 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选拔正直的人,置 于邪恶者之间,就能使邪者归正。这是什么意思?”子 夏说:“这话说得很深刻呀!舜有天下,在众人中逃选 人才,把皋陶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汤有天 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伊尹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 被疏远了。”
《论语》中涉及政治的论述不少,如“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等。此3则语录有助于我们对“君君”的了 解。 孔子对季康子说:“政”就是“正”,您自己带头 走正路,那谁还敢走邪门歪道呢?” 季康子是鲁国一个 很有势力却不遵守礼法大夫,孔子对他很不满,所以规劝 中有批评之意。 孔子主张德治,强调统治者自身的行为 要端正,并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带动下属。 “为政以德, 譬如比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是孔子的理想境界,在他 的心目中,“正”包含了政治的最基本要义,所以说: “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今天看来,孔子未免过 于看重了道德的力量和榜样的作用,后世历代统治者也都 是“德主刑辅”或“德法并重”的。不过这种“正人先正 己”的观点还是有其不朽价值的,故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 均受到人们的重视。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儿子的要做 到孝),最难的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 儿子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而脸色 却很难看),难道竟认为这样就是孝吗?
孝悌被孔子视为”仁“的根本。是千百年来中国社 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 什么是孝?怎样做才算“孝”?孔子这里指出孝离 不开赡养,但真正的孝又不应停留在物质供养的层面, 最重要的是要敬重父母,对父母和颜悦色,使其心情愉 快。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封建时代对孝的宣传 有许多不符合孔子原意的地方,而现在的年轻人也往往 不知孝为何物。
万 世 师 表 道 观 古 今
百 代 馨 香 德 配 天 地
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却无人重用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 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的,从不回头的强 人。
赞 周 礼 , 写 春 秋 , 立 杏 坛 , 育 才 德 , 桃 李 三 千 。
删 诗 书 , 定 礼 乐 , 创 儒 学 , 传 经 艺 , 师 表 万 世 。
被访者言: “个个都对丑恶现象不满,却又不从自己做起”。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 以正,孰敢不正?”
(《颜渊》)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 从”。
(《子路》)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 如正人何?”
(《子路》)
译文
季康子问如何治理政事,孔子回答说:“政,就是 正的意思,您带头走正路,那谁还敢走邪门歪道呢?” 孔子说:“(统治者)自身的行为端正,就是不发 命令,(下属)也会跟着干;自身的行为不端正,即使 下命令,(下属)也不会服从。 孔子说:“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为,管理政事还有什么 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为,怎能使别人端正呢?”
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获得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
198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的获得 者在巴黎集会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 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头 二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新加坡东亚哲学研究所前所长吴德耀: 《古今人对孔子的评价》,载《走向世界》 1989.5 转引自方立天 薛君度主编 《儒学与中国文化现代化》第114页
“忠”,是“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为人谋事 要尽心尽力,“事君能致其身”,是积极主动帮助、成全 别人,侍奉君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将心比心, 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东西,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恕”还包括“不念旧恶”、“犯而不校”等。对“恕” 要具体分析。鲁迅说:“犯而不校”是恕道,“以眼还眼以 牙还牙”是直道”,他是主张在对敌斗争中行直道“以牙 还牙”的,但在日常生活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 是有意义的。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 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 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 勿动。” (《颜渊》) “克己”是克制自己的欲望,“礼”一般指“周礼”, “克己复礼”就是克制自己的欲望使符合周礼的要求。是 “自律”,而不是“他律”,这是“仁”的“纲”;具体 要求是:不符合“礼”的就不看、不听、不说、不做。可 见“仁”是内在的道德意识,“礼”则是外在的行为准则。 孔子的“礼”有特定的时代内涵,但社会必须有行为准则, 人们必须遵守这些准则,是古今皆同的。
(《为政》)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 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为政》)
先生:长辈,这里指父母。馔:吃喝,
曾是以为孝乎:竟然以此为孝乎?曾:竟然。
译文
子由问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所谓的孝子,都 说能养活父母就行了,然而,马狗都能得到饲养,如 果不孝敬父母,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子张问仁于孔子。子曰:“能行五者于 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 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 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于使人。
(《阳货》)
恭,宽,信,敏,惠:恭敬,宽厚,守信,勤敏,惠爱。 功:成功
译文
子张问孔子怎样做才算仁。孔子说: “能在天下实行五种品德,便是仁了”。 (子张问)“是哪五种品德呢?”孔子说: “就是恭敬、宽厚、守信、勤敏、惠爱。 对人恭敬就不会受到侮辱,待人宽厚就能 得到众人的拥护,做人守信就能得到他人 的信任,做事勤敏,就能获得成功,待人 慈惠,(人家就乐于效力),就容易使唤他 们。”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终身行 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行:奉行。 施:强加
译文
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话可 以终生奉行的呢?”孔子说:“那 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 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一言,就是一个字,子贡问有没有一个字可以作为 终身的行为准则,孔子就说了一个“恕”字。具体讲就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孔子提倡的“忠恕之道”中的 “恕道”,在《论语》中不止一次提及。曾参说:“夫子 之道,忠恕而已”。
恭、宽、信、敏、惠是一个人应具备的五种品德。 具备了这五德,就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拥护、信任,使 事业有成。
这里重点谈谈“恭则不侮”。恭:是恭敬,端庄而有 礼,实质是对他人的尊重。自尊之心,人皆有之。但你 要得到他人的尊重,你也必须学会尊重人。如果你不能 容忍别人伤害你的自尊心,你就不应该在别人的自尊心 上留下创伤。 一个企业家的座右铭:与有见识之人共事。 据说法王路易十四,见到仆人亦脱帽致礼,这并未 损害他的尊严,反而成为美谈。
论“政”
论“恕”
论“自己”
论“交友”
论“学” 论“仁” 论“孝”
论“君子”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颜渊》
许慎《说文》:“ 仁,亲也。 从人,从二 ”。从字 的形体构造看,是“人”旁两画,意味着“仁”是在人与 人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的,基本含义是“爱”。一次,孔子 的弟子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的回答是“爱人”,另有 “泛爱众而亲仁”等说法,“爱”是贯穿《论语》的思想, 体现了一种博爱的人文精神。
《论语》中曾104次直接提到“仁” (杨伯峻《论语词典》),在不同的场合,对不 同的人,孔子对“仁”的解释也有所不同。 涉及政治、伦理、学问、修身、人生观、 价值观、行为准则等方面的问题,故一般 认为,孔子的“仁”实际上是包罗万象的 思想体系,是全德之称。蔡元培说;孔子 的“仁”是“统摄道德、完成人格之名。” 以上两则是有关“仁”的最重要的论述, 下面再选数则,做一介绍。
这一则语录则指出:朋友有两种,一种是益友,一种 是损友。并且说明什么是益友,什么是损友。主张与正直、 诚实、博学的人交朋友。而不要与不走正路、善阿谀奉承 的人交友。清末志士谭嗣同认为孔子关于五伦的论述, “朋友”一伦最值得称赞。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 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曰:“富与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 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 之,[注]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无 終食之間违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於是。”
(《里仁》)
注:从上下文看,“得之”应为“去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