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容溺爱后果严重
对孩子溺爱的危害

对孩子溺爱的危害危害一:冷漠无情。
父母过分溺爱,会让孩子觉得别人对她好是理所应当的,所有人都应该围着他转。
长久下去他们就不会体谅别人的难处,缺乏同情心,变得越发冷酷无情。
危害二:自卑胆小无担当。
长期在父母羽翼保护下的孩子,缺乏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过度依赖父母,往往会养成自卑胆小的性格。
他们很容易被生活中的各种挫折打倒,缺乏责任感,容易崩溃,很没有担当。
危害三:脾气暴躁易怒。
父母对孩子的需求给予无条件满足时,孩子内心是没有感恩的,认为是理所当然。
当父母停止供给时,孩子的脾气会随着内心的烦躁爆发出来。
爱孩子是一种本能,但也要理性的爱,父母要懂得延迟满足他的需求,甚至会间歇性满足,让他知道有的东西是会被拒绝的。
危害四:遇事抗挫折能力差。
做父母的都会认为孩子做不好任何一件事,孩子的参与不是帮自己,而是给自己惹无尽的麻烦。
当父母这样想的时候,父母已经在宠溺孩子的道路上漫步前行了。
危害五:不懂规矩。
孩子从小就要让他释放自己的天性,如果对孩子溺爱会使他们的天性难以释放出来,怕会耽误了孩子。
其实这种担心多少是有些错误的,孩子是需要释放自己的天性,但是如果因此就彻底放手不管任意散养,那么他从小就没有一点约束,就会越来越不懂规矩。
怎样避免孩子在溺爱中长大一、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做事情家长要鼓励孩子自己去解决他可以做到的事情,让孩子慢慢学会自理,体会劳动的艰辛,感受实现自我价值的快乐。
这样孩子在成长那个过程中更不容易被困难打倒,心理承受能力和调节心情的能力也更强,更容易在这个社会更好地生存下去。
二、避免隔代溺爱让老人帮忙照顾小孩的时候一定要提前沟通好孩子的教育问题,约定好当孩子做错事时,让家长单独教育,老人不要干涉。
如果教育孩子时老人一直插手,家长也可以选择和老人分开住,一定要明确自己教育孩子的原则,不要让老人多次破坏这个界限。
家长溺爱孩子有哪些表现表现1:公然袒护孩子。
家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有些妈妈会觉得爸爸太过严厉,即使孩子做错了也不能这么凶地对待孩子,就会站出来替他说话,搞得爸爸里外不是人。
溺爱毁掉孩子的名人例子

溺爱毁掉孩子的名人例子
溺爱是指对孩子过分关爱,过度庇护和纵容,以至于孩子失去独
立性和自我意识。
下面是几个名人溺爱孩子导致孩子出现问题的例子:
1. 迈克尔·杰克逊:作为一个父亲,杰克逊对他的孩子们一直
非常溺爱,被认为是“最糟糕的魔爪”。
他的孩子们没有受过教育,
没有与同龄人交往,甚至通过家教老师和医生来满足他们的所有需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开始对父亲怀有猜疑和不信任的情感,最终
导致了他们的问题反弹和不良行为。
2. 布兰妮·斯皮尔斯:斯皮尔斯的母亲琳达·罗彻极度溺爱她
的女儿,扮演了她的经纪人和监护人。
这种不健康的关系导致斯皮尔
斯在她的婚姻和职业生涯中遭遇了许多问题,包括毒品和心理问题。
3. 费城鹰队的前教练安迪·雷德:作为一位职业球员和教练,
雷德的职业生涯一直非常成功。
然而,他的儿子加雷特长期受到严重
的药物滥用问题的影响,他们是他父亲长期溺爱的受害者,因为他父
亲经常为他遮盖和替他负责。
溺爱孩子无疑会破坏孩子的成长和自尊心,使孩子无法应对生活
和面对挑战。
因此,父母应该尽可能地让孩子自立成人,与他们建立
正常和健康的关系,以确保他们有良好的生活和职业成功的机会。
父母太过溺爱孩子的后果

父母太过溺爱孩子的后果1、养成依懒性孩子长时间处在家人的照料之中,知道什么事情都会有人来做的,自己也就什么也不想做,甚至到了吃饭的时间也还需要等待家长来叫才肯吃饭,很大了还不会自己穿衣服,不会自己穿鞋子,总之就是一个什么也不会的小婴儿一样。
长时间如此,孩子就会养成依懒性,自己什么也不想做,这对孩子来说是致命的伤害,不利于他们日后独立面对生活,也不利于他们与他人沟通交流,离开了家庭这个温暖的环境之后,他们就会发现自己像个白痴一样,觉得自己什么也不会,很是自卑,也就容易导致孩子的抑郁心理,对孩子造成不轻的打击。
2、孩子性格骄横乖张这也是在溺爱下长大的孩子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因为长期被父母溺爱。
需要什么就有什么,父母会一再的让步去满足孩子的需求,会导致孩子从心里养成自己就是老大的想法。
会变得非常的懒散,反正我要什么我爸妈都会给我,我爸妈也都听我的话,那么我为什么要努力呢?我只需要每天吃喝玩乐就好了。
3、孩子的人际交往会出现障碍人际交往是一种互动互利的交流。
被过度溺爱的孩子总觉得自己是小皇帝,别人一定要听他说,他不肯为别人考虑,自私,目中无人,所以没有人愿意与他接触。
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宠坏的孩子必然成为孤家寡人,人际关系一塌糊涂,会影响到未来的事业发展甚至是婚姻关系。
4、孩子懦弱不能经受困难长期生活在父母的呵护宠溺下,从小不知道什么是困难,因为一切有父母代为解决,一旦遇到困难就会手足无措,性格变得懦弱,根本无法行大器,成不了大事业,经受不了任何一点小小的困难,就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旦开温室就必然被暴风雨摧毁。
5、溺爱使孩子内心无爱父母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而不去教孩子如何理解爱和培养孩子对其他人的爱,会使孩子不自觉地养成以自我为中心、只为自己考虑的习惯,认为别人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理所当然的,会认为规矩都是为别人制定的,与他们无关,使孩子渐渐成为一个自私、狭隘的人。
父母如何戒掉对孩子的溺爱?1、不迁就,不随意满足愿望对于孩子的要求,适当拒绝,有了第一个玩具后,教给孩子懂得珍惜,不能喜新厌旧,喜欢的东西有很多,美好的东西也有很多,要教给孩子有一颗欣赏美的心才是至关重要的,说不买就是不买,答应了孩子就一定要做到,不能给孩子抱有侥幸心理的机会。
孩子溺爱的后果?

孩子溺爱的后果?1、自我中心化倾向过度的自私自利,没有正确的价值观。
不理会别人的感受,不会将心比心与人相处,自我为中心。
在学习或生活中稍有不顺心的事,就会伤害他人。
性格变得暴躁。
在父母的宠溺之下,孩子就会更加骄横,不可一世,觉得“老子天下第一”,与人相处不懂得让步和宽容。
目中无人,脾气暴躁。
2、独立自主能力薄弱溺爱之下的家长为了怕幼儿在成长中出事往往长期对孩子进行搂抱,剥夺孩子与环境接触的机会。
有很多时候家长如果帮助孩子做好每一件事情的话,这样呵护下的孩子对于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使幼儿以后独立自主能力非常缺乏,长期溺爱将影响孩子的成人后的独立自理能力。
3、没有责任心因为父母的溺爱,没有养成责任心的孩子,他长大以后的生活肯定是一团糟。
没有责任心的孩子长大之后,常常惧怕困难,不敢面对自己的错误和挫折,喜欢逃避和推脱自己应该担负的责任。
缺失责任心的孩子长大之后,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只顾自己享受、不顾及别人的感受,更不会关心爱护他人。
4、不懂得尊重,没有爱心因为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们的过分溺爱,对孩子的一些错误的行为,没有及时纠正和制止,导致孩子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礼貌,目无尊长,不知道要尊重长辈。
孩子觉得父母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稍有一点不满足就会对父母轻则呵斥,重则打骂,对父母的养育不懂感恩。
5、不懂得尊重,没有爱心因为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们的过分溺爱,对孩子的一些错误的行为,没有及时纠正和制止,导致孩子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礼貌,目无尊长,不知道要尊重长辈。
孩子觉得父母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稍有一点不满足就会对父母轻则呵斥,重则打骂,对父母的养育不懂感恩。
6、孩子做事懒散无纪律被溺爱的孩子因为从小被父母包办了一切,动手能力差,导致长大了变得越来越懒散,也不爱做事,更没纪律感。
溺爱孩子的七大可怕后果

溺爱孩子的七大可怕后果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一向是主张“赏识教育”,但中国的父母很容易走入一种误区,以为赏识教育就是一味的表扬甚至演化为过度的宠溺孩子,尽管其愿望当然是好的,可结果往往并不是总能如自已所愿,正所谓适得其反。
现如今的中国大陆多以独生子女为主,宠溺孩子的现象更是比比皆是,作为父母,宠溺孩子的心理当然可以理解,自已的孩子谁又能真的狠下心来打骂批评,有时候道理也懂,可人是感性的,涉及到自已的孩子,毕竟是亲骨肉怎能做到不宠不溺?不过人也得有理性的一面,为了孩子的将来,作父母的有时还真的必须恨下心来理性一点,适当地宠爱孩子是应该,但不能过度,要把握其中的分寸,毫无原则的过度宠溺,对孩子有百害无一利,对此必须要有充分的认识,不要等到孩子长大不成器了才后悔莫及。
父母过度宠溺孩子会有些什么后果?孩子变得自私自利。
被过度宠溺的孩子,由于长期被父母的溺爱所包围,根本不知道为人着想,不会将心比心,不会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又自利。
也许有人会说,这个社会就应该自私一点,这样才不会吃亏,实在是大错特错,自私也许能谋一时之利,但自私之人的事业必定迟早会失败,感情生活也一样,所以孩子可以学习不够好,或者不够聪明,但绝对不能过于自私自利,否则将来后果难以设想。
孩子性格骄横乖张。
孩子被宠溺直接的后果就是骄横,由于父母一切让步,也满足其一切要求,包括很多的无理要求,其骨子里就养成他是老大的思想,父母得听他的,敢于骑在父母头上说话做事,不懂得让步,不懂得宽容,更受不了委屈,性格骄横目中无人,行为乖张专横。
孩子做事懒散无纪律。
在父母的眼里,他就是老大,谁也管不了他,而且吃喝拉撒行食住行都有父母代办,什么事也不想做,日益变得懒散,偶尔做一点事也是丢三拉四,更没有纪律性,在他眼中,他就是纪律,他可以不听别人的,别人却必须听他的,将来在社会上势必难于立足。
孩子不懂礼节目无长辈。
由于父母的过度宠溺,对于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和不礼貌行为也没有阻止,孩子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礼貌,目无长辈,口无遮拦,更没有基本的做人礼节,因为他压根儿不知道礼节礼貌为何物。
家长切忌过分溺爱孩子

家长切忌过分溺爱孩子1、忌娇惯溺爱。
开口不离"好",出门不离抬,吃饭任其要,穿衣任其挑,就会养成儿童任性的性格。
父母"爱子—溺子—误子",这往往是现实生活中一些青青年步入歧路的三部曲。
2、忌袒护纵容。
在日常生活中,小孩当众做错了事,家长明知不对,却以种种理由加以庇护和掩盖,其结果必定使小孩不能正确对待缺点和错误。
3、忌哄骗。
有些家长图一时安静,不惜编造假话欺诈小孩,如此耳濡目染,容易使小孩效仿父母,养成虚伪不诚实的品行。
4、忌讽刺。
对小孩讽刺讥讽,以为能够"激发"上进,结果适得其反。
5、忌苛求。
父母对小孩"恨铁不成钢",凡事都要尽善尽美,稍有不顺便大加斥责,使子女无所适从,思想感到压抑和束缚,时刻长了小孩有可能走向反面,我行我素。
6、忌放任。
对小孩不加引导和教育,放任自流,任其所为,不尽家长责任,后果难以预料。
7、忌打骂体罚。
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信奉"不打不成器"的信条,不能以理服人,而是打骂、体罚,结果如此不但起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损害了小孩的自尊心,往往产生感情对立。
8、忌注意力不集中。
要让小孩自己选择适宜的游戏和运动,培养他们注意力集中,用心地完成一项工作的能力,训练儿童持之以恒的毅力,做什么事都要有始有终。
而不要反复要求小孩更换活动内容。
9、忌缺乏适应能力。
要训练儿童适应环境的能力,如此对小孩的进展是专门有益的。
10、忌无操纵力。
要训练儿童学会操纵自己的情绪,包括操纵自己不合理的要求和愿望。
11、忌愁闷沉默。
要培养儿童乐观幽默的性格,切忌郁郁寡欢。
12、忌依靠。
要让儿童经受一定的困难,学会克服困难从身心(性格和体格)两方面进行磨练。
从小培养儿童独立的能力,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关键。
因家长溺爱纵容使孩子犯错的法律案例

因家长溺爱纵容使孩子犯错的法律案例我们很多家长包括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对孩子的爱可以说是无微不至,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上怕掉了。
全家人像对待特级宝贝一样对待孩子,不信好多家庭的家长叫孩子基本不叫名字,直接就是叫宝宝或者宝贝,家里人怕分不清楚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们就叫宝贝孙子或者宝贝孙女,父母们就叫宝贝儿子或者宝贝女儿。
这个称呼一般会叫到孩子上初中甚至到孩子上高中还是这样叫。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很多家长包括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对孩子的爱当中,有一种爱是溺爱。
这种溺爱也是爱,但是这种爱一旦在孩子身上产生父母没有注意到,很可能对孩子及对整个家庭甚至整个社会带来的是悲剧与灾难。
我们先举几个现实中的悲剧案例。
案例一、2021年哈尔滨一起因溺爱儿子酿成的家庭悲剧2021年10月24日的深夜,位于哈尔滨新乐小区的汪某扛着一个硕大的重物艰难前行。
也不知是慌乱还是疲累,汪某身上汗珠啪嗒啪嗒地砸到地面上,脚步虽沉重也看得出汪某此刻的焦急。
终于在一片火光中,汪某仓皇逃离了现场,而被他烧毁的重物,正是自己的母亲。
都说“乌鸦吐哺”、“羊羔跪乳”,就连乌鸦都知道要扶养年迈的老鸦,羊羔喝奶都会朝着母羊下跪,作为一个25岁年华正好的年轻人,汪某又是如何做出这种弑母焚尸的惊人之举呢?或许只有两个字——溺爱。
汪某的童年生活是缺少了父亲这一角色的。
父母两人感情并不好,早早离了婚,汪某从小便是跟着母亲生活。
母亲总觉得,自己与丈夫的离婚会伤害到儿子,于是加倍地对汪某好,希望能用自己更多的投入将父亲缺位的这份爱弥补起来。
因此,汪某的成长过程是令当时的同龄人羡慕的——他有一个不管他做错了什么,都不会打骂,更是在他犯了错还帮他一切善后的母亲。
而这个母亲,无论汪某提出什么样的要求,她都会拼尽全力去满足,哪怕其中存在着诸多的不合理。
到了十多岁,他依旧被母亲像是对四五岁的孩子一般无微不至地照顾,这也让他养成了“万事全靠娘”的毛病。
生活中不管什么问题,只要一有困难他就不想克服,一有不顺心他就更是冲动易怒到不行,这在母亲看来,也实在是没有办法,只能任由他去。
溺爱作文500字

溺爱作文500字溺爱作文。
溺爱,是指对孩子过度宠爱,纵容其任性,不加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溺爱的孩子往往缺乏自律能力,容易变得自私、任性,甚至无法适应社会生活。
溺爱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溺爱的危害,正确引导孩子,让他们健康成长。
首先,溺爱会导致孩子缺乏自律能力。
父母对孩子过度宠爱,容忍其任性行为,导致孩子习惯了一切随心所欲,没有遵守规则的意识。
当孩子长大后,面对社会的各种规则和约束,他们往往无法适应,缺乏自制力和自律能力,容易陷入困境。
其次,溺爱会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
溺爱的孩子往往自我中心,不懂得关心他人,缺乏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在学校或工作中,他们往往难以融入集体,容易与同学或同事产生矛盾,影响团队的和谐氛围。
此外,溺爱还会使孩子缺乏独立思考能力。
过度的宠爱会让孩子形成依赖心理,他们习惯依赖父母的一切,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长期下来,他们对于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容易产生退缩和逃避的心态,无法勇敢面对挑战。
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应该避免过度溺爱。
正确的教育方式应该是既关心孩子,又适度严格。
父母应该给予孩子适当的自由空间,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父母也要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让他们明白社会的规则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
在学校教育中,老师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和团队合作能力,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会遵守规则,尊重他人,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总之,溺爱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
父母和老师应该意识到溺爱的危害,正确引导孩子,让他们健康成长。
只有在正确的教育下,孩子才能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社会人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纵容溺爱后果严重
“棍棒底下出孝子”,虽然已经迈入21世纪,在中国的许多家庭仍在奉行这样的教子原则。
薛女士是一个7岁男孩的母亲,她说:“我的孩子在4岁之前,接受的是严父严格的棍棒底下出孝子,那真是非常严厉的惩罚。
如此持续几年后,我们认识到我们错了,认识到应该给孩子理解和尊重,结果逐渐演变成我这个慈母的溺爱,现在我们意识到我们又错了,小家伙现在造次得厉害。
”
“薛女士的经历并不是个案。
正如美国头号心理学专家、美国最高家庭顾问杜布森所言,许多年来,关于管教孩子的方法和原则一直广受争议,心理学家、儿科医师、大学教授都在纷纷告诫父母该如何正确地养育孩子。
遗憾的是,这些专家的意见常常相互矛盾,从而使父母在这个关键问题上不仅得不到帮助,反而陷入更大的困惑。
或许,这就是育儿原则经常在严酷管教和纵容溺爱之间来回摇摆的原因。
”北京关爱家庭中心创办人、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理事钱红林说,严酷管教和纵容溺爱,会给家庭埋下悲剧的种子。
“严酷的管教没有爱的表达,时常是父母情绪失控下的痛骂和暴打,令孩子屈辱、恐惧、愤怒,其后果是引发孩子的仇恨和暴力。
”
另一方面,有的父母认为孩子不需要管教,任其发展,相信终有一天,孩子会良心发现,转而尊重父母并拥有良好的品格。
结果奇迹没有出现,在纵容和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不守规则、不善与人交往、品行不健全、不会感恩。
首都师范大学李文道博士说:“湖北针对少年犯的一项调查表明,44%的少年犯来自溺爱型家庭,只有4%的少年犯来自民主型家庭。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溺爱与犯罪的关联性最高。
”
严苛的管教和放纵有时会在一个家庭和未成年人身上交替出现,特别是未成年人进入青春期之后,父母往往会由于对子女表现的失望,从放纵进入过严的管束,或由于再也无力管教而放手不管,那就会出现双重悲剧。
“勇于管教”意义重大
专家们认为,“勇于管教”在当代中国社会也意义重大。
“让我们看看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只要打开电脑,各种诱惑扑面而来,而孩子们的分辨能力并不高,网络游戏天天想着让孩子们如何入迷……这样一个时代,不勇于管教,就是放弃了做父母、做老师的责任。
”李文道博士说。
“中国目前大部分都是…六一‟儿童,在6个长辈的宠爱中长大的孩子,对其如何教育在历史中鲜有经验可循。
我们有时不是不愿管教孩子,而是不知如何管教孩子,这实在是一个革命性的过程。
国家的未来在下一代,如果一个孩子小时候敢打父母,长大后他必然会不尊重法制,我们不能培养出自私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下一代,这是中国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在此情形下,重提勇于管教,意义非同寻常。
”来自台湾,曾任教美国公立小学的哥伦比亚大学生教育学硕士陈黄怡文说。
“勇于管教”要重视沟通
专家们认为,杜布森博士40年来倡导的“勇于管教的五个原则”值得中国父母借鉴。
“五个原则是:第一、培养孩子对父母的尊重,第二、最好的沟通机会通常在管教之后,第三、避免喋喋不休的唠叨,第四、不要让孩子陷入物质享受,第五、在爱与管教中建立平衡。
”钱红林介绍说,“杜布森博士认为,其中,培养孩子对父母的尊重是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原则。
这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自尊,而
是因为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会为日后孩子对其他人的态度打下基础。
孩子早期对父母权威的看法,将成为他以后对学校管理者、执法人员、雇主以及其他共同生活工作的人的态度的基础。
另一个方面,如果一个孩子在15岁之前,经常违抗父母、嘲弄父母的权威,那么,当孩子步入青春期时,他会对父母希望他接受的价值观和信仰嗤之以鼻。
如果父母不值得尊重,那么,道德、国家、价值观和信仰都不值得尊重。
”
“当然,杜布森博士认为,尊重必须是双方的,父母应当小心保护孩子的自尊,永远不要贬低他们,嘲笑他们,或是令他们在朋友面前难堪。
管教不是不加辨析地对孩子进行管制,而需要父母判断孩子不受欢迎的行为是否是对父母权威的公然挑战,当父母设立了界限,如要求2岁孩子…不能独自穿马路‟,要求10岁的孩子…上网须有时间限制,且有内容限制‟,17岁的孩子…男女同学约会须遵守晚八点前回家、不可发生性行为‟,他们还公然违抗后,父母必须根据结果来决定采取何种形式的管教措施。
”
针对杜布森博士提出的罚站、掐脖子后的一块肉、打屁股等管教措施,“究竟能不能打孩子”成为与会专家和受邀家长们讨论的热点。
“打与不打,不是症结,为什么打,才是关键。
很多人在管教孩子的时候,没有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结果将打孩子演变成了情绪发泄,有一个父亲竟然能连续1个小时对孩子拳打脚踢,这不是管教。
正如杜布森博士所强调的,管教是以爱为前提的,如果心中有爱,绝不会不停地打孩子一个小时。
”陈黄怡文说。
“体罚必须在爱与管教的平衡间进行,其中有八个原则必须掌握:第一,要在私下场合;第二,要有年龄限制,不宜对18个月之前和10岁之后的孩子体罚;第三,体罚前先说清道理和规则,不能看到孩子出了错,不由分说就是一顿打;第四,家长要冷静,尤其不能在怒气之中;第五,理由要对,只有在孩子明知故犯、公然向父母挑战时才施行体罚;第六,不要直接用手,因为手是用来表达爱的,用一个小竹板,打一下脂肪比较厚的屁股,不会造成太大的伤害,还能达到管教的效果;第七,体罚之后要有和解、接纳、教导和甜蜜的拥抱;第八,把握好…在爱与管教中建立平衡‟这一原则。
”钱红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