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_气、血、津液-津液及其相互关系
精气血津液

• (三)气的运行 • 人体的气是一种活动很强的精微物质,
它不断地运动,运行全身,无处不到。 • 不同的气,各有其不同的运动形式, 而“升降出入”是它们所共有的基本 形式,人体各脏器都进行着升降出入 的活动。 • 气的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一种 表现,它体现在各个脏腑功能的活动, 以及脏腑之间的协调关系。
而是相互依存、彼此促进的。 • 在出生之前,先天之精为后天之精具 备(储备)了物质基础; • 出生之后,后天之精又不断供养先天 之精,使之得到不断补充。 • 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 • 故有“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的 说法。
• 附:神 • 精既是生命活动的原始物质,也是生命活动
(包含思维活动)的物质基础; • 《内经》讲: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 神。相搏的两精应指先天和后天两精,这精 便是神的基础。 • 神是什么呢? • 神是人的思想意识活动,是脏腑精气的表现。 • 神在生命之初就生成了,它必依赖于后天的 滋养。
• 运行,但其中任何一脏的功能失调,都可
导致血行失常的病变。
• 三、精 • 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人体各种机
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 古人认为,精是人身之根本。 • 精的分类方法有二种: • 一是从来源上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二是从功能上分为生殖之精和脏腑之精。
• (一)先天之精 • 禀受于父母,藏之于肾,是构成人体的原
中医学基础理论
授课:梅锐
气、血、精、津液
• 一、气 • 气:是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一种朴素的
人体气血津液功能和关系

人体气血津液功能和关系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包括精、气、血、津、液。
脏腑功能活动正常与否,与基础物质的生化输布紧密相关。
由于气、血、津、液皆由精所化生,所以,气、血、津、液是构成五脏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一、气的含义一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如水谷之气、呼吸之气等。
二是指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如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
二、气的分类和功能气的分类较多,如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和五脏之气等。
机体内各种不同的气,其功用概括起来有五,即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气化作用、固摄作用。
这五个方面的功能虽各有不同,然又是密切关联,相互配合,相辅相成的。
三、血的功能血循行于脉道,是人体基本物质之一。
血液的生成,虽然主要来源于水谷精微,但与营气的参与及精髓的化生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血的主要功能是充养全身,使脏腑、四肢、九窍能各司其职。
四、气和血的关系气和血,既是供养脏腑的物质基础,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
气为阳,血为阴,阴阳互根,气血相互资生、相互依存。
气对血有温煦、化生、推动、统摄的作用,血对气有养和运载的作用。
在病理上往往也相互影响。
《素问·调经论》云:“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气血病变可以反映于脏腑经络的每一种疾病中,各种疾病的不同阶段,又都能反映出气血盛衰的不同变化。
治疗疾病,重在调整气血,平衡阴阳。
正如王清任所强调的“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
五、津与液的关系津与液都由饮食化生,由三焦布散,出入于肌肤膜理,流行于筋骨关节。
津的作用是温养肌肉、充润皮肤;液的作用是滑润关节、补益脑髓、溉满耳目口鼻。
津无固定之所,随气化出于腠理则为汗液,随气化下达则为尿液;液有固定之所,在关节腔则为滑液,在脑髓则为脑池内液。
一般而言,津在表,质清而稀;液在里,质浊而稠。
由于津液为人体水液的总称,所以津与液常不作严格区分而统称津液。
津液病证即津液的代谢失常。
津液的代谢是由各个脏腑相互协作来完成的复杂的生理过程。
67中医基础理论7-气、血、津液

c、资助先天之气:宗气为后天生成 之气,具有资助先天之气的重要作 用。 先天责之于肾 元气 气虚 后天责之于脾肺 宗气
3,营气(荣气、营阴、营血)
(1)含义:指行于脉中与血共行具有营 养作用之气。 因其行于脉中,与卫气相对而言属 于阴,故又称为“营阴”。因其富有营 养作用,故又 称之荣气”。因其与血可分 却不可离,故又称“营血”。
(2)生成: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中 的柔和精粹部分。 如《素问· 痹论》:“营者,水谷 之精气 也”。 (3)分布: 分布于脉中,循脉运行 于全身,内入脏腑,外达肢节,终 而复始,营周不休。 《素间· 痹论》说:“循脉上下,贯 五脏、络六腑也”。
(4)功能: a、化生血液。《灵枢· 邪客》:“ 荣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 以为血”。 b、营养全身。《素问· 痹论》:“ 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 ,洒陈于六腑”。 c、营运血液。营气乃血中之气, 有运血之功。《灵枢· 营卫生会篇》 :“营在脉中……营周不休”。
(4)生理功能:
a、走息道,而行呼吸:与呼吸、语 言、声音有关。 生理:宗气充沛—呼吸徐緩均匀 、 语言清晰、声音洪亮。 病理:宗气不足—呼吸短促微弱 、 语 言不清、发音低微。
b、贯心脉,以行气血:与心搏的强弱 ,气血运行,及肢体寒温及运动能力 有关。 临床上常以“虚里”处(心尖搏动 处)的搏动状况和脉象来测知宗气的 盛衰。 生理:宗气充盛—脉搏徐缓,节律 一致,肢体温暖,活动灵活。 病理:宗气不足—脉来躁急,节律不 齐,或微弱无力,四肢不温,活动不 利。
二、津液的代谢(一)津液的生成
《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与脾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 布,五经并行。” 水谷
上 归
中医基础——气血津液

血的运行
相关脏腑功能
➢ 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 ➢ 肺朝百脉——肺气宣发肃降,调节气机 ➢ 肝主疏泄——调节血量,维持血液循环及流量的平衡 ➢ 肝 藏 血—— 防止血溢脉外 ➢ 脾主统血——控制血在脉中运行,防止血溢脉外
念 本物质之一。
(二)气的生成
先天之精气
肾 藏 精
自然界之清气
肺 主 呼 吸
水谷之精气
脾 胃 运 化
人体之气
肾为生气之根
营气 卫气
先天 之精
后天
谷
之精
气
脾为生 气之源
自然界 清气
元气 宗气
一身 之气
肺为生气之主
1.气的来源
气 先天之气:由受之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所化生,又称为元气
合身
的 来 源
后天之气
的
气能摄血 生理:脾气统血、肝气收摄血液
关
病理:气不摄血或脾不统血,则导致各种出血
系
治疗:补气摄血
含义:血为气的载体,气存血中,依附于血方不致散失,
血
又赖血之运载至全身
对 血能载气 生理:血足则气存,血行则气行
血
气
病理:气随血脱
的
治疗:补气固脱
为 气 之
关
含义:指气的充盛及其功能发挥离不开血的濡养
母
调动 控的 作稳 用定
控
机体的生长发育迟缓、生殖机能衰退或早衰
协和
作 用
脏腑经络组织的生理功能减弱 病理表现 精的化生不足及施泄障碍
调有 则序
血液的生成不足、运行输布迟缓
维进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全)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中国古代,受到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的深刻影响。
对于事物的观察分析方法,多以"取类比象"的整体性观察方法,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机理。
因此,中医学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一是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
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
而且人体与自然界也是密不可分的,自然界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人体,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
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环境统一性的思想即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它贯串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各个方面。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是由若干脏腑、组织和器官所组成的。
每个脏腑、组织或器官各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而这些不同的功能又都是人体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人体内部的统一性。
也就是说,人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上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持而又相互制约的,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
人体的这种统一性,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作用而实现的。
五脏是代表着整个人体的五个系统,人体所有器官都可以包括在这个系统之中。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中医学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认为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方面依靠各脏腑组织发挥自己的功能作用,另一方面则又要靠脏腑组织之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其生理上的平衡。
每个脏腑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功能,但又是在整体活动下的分工合作、有机配合,这就是人体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中医学基础整理重点笔记

《中医学基础》第一章绪论一、中医学发展概况中国医药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重点的两部著作:春秋战国时期: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黄帝内经》①《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四大经典之一),简称《内经》。
作者:集体之作。
意义: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标志着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它对医学的认识在当时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
还奠定了中国传统营养科学的理论基础。
②《伤寒杂病论》作者:张仲景,东汉著名医学家。
意义: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并且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为临床医学及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内容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病因、四诊、辨证、预防与治则等。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①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是指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和人与自然环境统一性的思想。
②主要内容A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生理上的整体性:五脏一体观和形神一体观,说明结构的完整性及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病理上的整体性:局部病变与整体病理反映的统一关系。
★诊治上的整体性:由外察内,整体调节。
B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天人相应”。
★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四时气候;昼夜晨昏;地域环境;★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病理的影响:四时多发病;昼夜变化对疾病的影响;地域环境对发病的影响。
★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C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社会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2、辨证论治①病、证、症的基本概念经典文档下载后可编辑复制★病的基本概念:病,即疾病,是指有特定的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病理过程。
★症的基本概念:是指症状和体征,是疾病的临床表现。
★证(证候)的基本概念:是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是中医治病的依据。
精气血津液

化生血液 功能 营养全身
防御外邪 温养全身 调控腠理
营气与卫气的联系
营卫二气都源于水谷之精的化生,来源相同。 营气与卫气之间又可相互化生,相互资助。 营气在脉中,若游出脉外则为卫气;卫气行 脉外,若进入脉中则为营气。营气与卫气分 之为二,合二为一。 营卫和调,才能维持正常的体温和汗液分泌, 人体才能有旺盛的抗邪力量和脏腑的正常生 理活动。若营卫二者失和,则可能出现恶寒 发热、无汗或汗多,昼不精夜不瞑,以及抗 病能力低下而易于感冒等(参见伤寒的麻黄 汤、桂枝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等方证)。
(二)气的生成
人体之气来源于: ①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元气), ②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谷气), ③自然界的清气。 后两者又合称为后天之气(宗气); 三者结合而成一身之气, 《内经》称为“人气”。
四、人体之气的功能 推动与宁静作用(阳气的兴奋、促进与阴气 抑制、调控作用:生长发育;脏腑的功能; 精血津液的贮藏运行输布) 温煦与凉润作用(阳气与阴气:维持体温恒 定;维持脏腑功能稳定;维持精血津液的贮 藏运行输布) 防御作用(防邪侵入,祛邪外出。阳气抵御 和祛除阴邪,阴邪抵御和祛除阳邪。) 固摄作用(精血津液及汗尿唾) 中介作用(信息的载体)
(三)津液的排泄 津液的排泄主要通过排出尿液和汗液来完成, 主要与肾、肺、脾的生理功能有关。 肾气的蒸化作用,将脏腑代谢产生的下输到肾 或膀胱的浊液分为清浊两个部分:清者重新吸 收布散至全身,浊者则成为尿液。尿液的生成 和排泄均依靠于肾气的蒸化等作用。 肺气宣发,将津液外输于体表皮毛,津液在气 的蒸腾激发作用下,形成汗液由汗孔排出体外 (气门)。另外,呼气时也带走一些水分。 大肠排出粪便时,也随糟粕带走一些残余的水 分。
4.气血津液

第三节
血
津液
第一节 气
一、气的含义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 的最基本物质,是活力很强的不断运动的 精微物质。
哲学概念的气与医学概念的气相区别。 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气的两种存在形式 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化过程
精神活动与气的关系 气是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形神观)
2. 生理作用 ①气血精津液等精微物质的化生和转化 ②形与气的相互化生和转化 气化运动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 3. 病理变化
四、气的运动
(一)气机的概念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二)气的运动形式
1.气运动的基本规律 升、降、出、入 2. 脏腑气机运动的一般规律 脏与腑言:五脏宜升,六腑宜降。 五脏而言: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 肝肾在下,在下者宜升 脾胃居中,脾升胃降,气机升降枢纽 肝从左升,肺从右降,左右为升降的道路 升升 中已 寓而 降降 ,, 降降 中已 寓而 升升
(二)宗气
1. 基本含义
又名大气。是积于胸中,由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化生 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之气。 “上气海”
2. 生成与分布
(1)生成
脾胃化生之水谷精气 肺吸入之自然界清气 (2)分布 其上者 积于胸中 宗气
积聚于胸中,灌注于心肺之脉 出于肺,循喉咙,走息道
其下者
蓄于丹田,注入气衔,下行于足
3. 主要功能
① 走息道而行呼吸 ② 贯心脉而行气血 ③ 与人体的视、听、言、动等机能相关
(三)营气
1. 基本含义 血脉中的具有营养作用的气。 “营血” “营阴” 2. 生成与分布
(1)生成 由水谷精微中的精粹部分所化生。
(2)分布 营气与卫气相借而行,营气行于经脉之中,周而 复始,如环无端。 3. 主要功能 ① 化生血液 ② 营养全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 中医养生康复医疗专业委员会
19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 中医养生康复医疗专业委员会
9
气与血的关系
• 气能行血,血属阴而主静。血不能自行,有赖于气的推 动;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能行血指气的推动作 用是血液循环的动力。气一方面可以直接推动血行,如 宗气;另一方面又可促进脏腑的功能活动,通过脏腑的 功能活动推动血液运行。气为血之帅,血在脉中流行, 时时赖于气之率领和推动。故气之正常运动,对保证血 液的运行有着重要意义。总之,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 止,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不行,所以临床上治 疗血行失常,常以调气为上,调血次之。如气虚不能行 血则补气行血,气滞血瘀则行气活血,气逆吐血则降气 止血。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 中医养生康复医疗专业委员会
13
气与津液的关系Biblioteka • 气属阳,津液属阴。气和津液的关系,与气和血的关系极其 雷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和气的气化、温煦、推动和固摄作用;而气在体内的存在, 不仅依附于血,且依附于津液,故津液亦是气的载体。 • 气对津液的作用: • 气能生津:津液的生成,来源于摄入的饮食物,有赖于胃的 “游溢精气”和脾的运化水谷精气。气能生津指气是津液生 成和输布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津液源于水谷精气,而水谷精 气赖脾胃之腐熟运化而成,气推动和激发脾胃的功能活动, 使运化正常,津液充足。由此可见,津液的生成离不开气的 作用,气旺则津充,气弱则津亏。
什么是津液
• 津液,是机体一切有益液态物质的总称,包括各脏腑 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肠 液和涕、泪等,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 本物质。
• 津和液,同属于水液,都来源于饮食,有赖于脾和胃 的运化功能而生成。性质比较稀,流动性较大,布散 于机表和口窍,并能渗注于血脉,起濡养作用的,称 为津;性质较稠厚,流动性较小,分布于人体的脏腑 与关节,起濡养作用的,称为液。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 中医养生康复医疗专业委员会 15
气与津液的关系
• 气能摄津:气能摄津是指气的固摄作用控制着 津液的排泄。体内的津液在气的固摄作用控制 下维持着一定的量,若气的固摄作用减弱,则 体内津液任意经汗、尿等途径丢失,出现多汗、 漏汗、多尿、遗尿的病理现象,临床治疗时应 注意补气固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 中医养生康复医疗专业委员会
18
血与津液的关系
• 津液对血的作用:
• 津液和血密不可分,被输布于肌肉、腠理等处的津 液,不断地渗入孙络,称为血液的组成部分。汗为 津液所化,汗出过多则耗津,津耗则血少,故有血 汗同源之说。如果津液大量损耗,不仅渗入脉内之 津液不足,甚至脉内津液还要渗出脉外,形成血脉 空虚、津枯血燥的病变。所以,对于多汗夺津或津 液大量丢失的患者,不可用破血逐瘀之峻剂。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 中医养生康复医疗专业委员会 10
气与血的关系
• 气能摄血,血在脉中循行而不逸出脉外,主要 依赖于气对于血的固摄作用。气能摄血指气对 血的统摄作用,气的固摄作用使血液正常循行 于脉管之中而不溢于脉外。气摄血,实际上是 脾统血的作用,若脾虚不能统血,则会出现多 种血症状,治疗当用补气摄血之法,方能达到 止血的目的。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 中医养生康复医疗专业委员会
16
气与津液的关系
• 津液对气的作用:
• 水谷化生的津液,通过脾气升清散精,上输于肺, 再经肺之宣降通调水道,下输于肾和膀胱。在肾阳 的蒸动下,化而为气,升腾敷布于脏腑,发挥其滋 养作用,以保证脏腑组织的正常生理功能。此外, 津液是气的载体,气必须依附于津液而存在,否则 将涣散不定而无所归,这种情况,称为津能载气。 若津液虚少无以化气,则气亦随之外脱,形成“气 随液脱”之危候。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 中医养生康复医疗专业委员会 4
津液的排泄
• 津液的排泄和津液的输布一样,主要依赖于肺、脾、肾等脏 腑的综合作用,其具体排泄途径为: 汗、呼吸:肺主宣发,将津液输布到体表皮毛,被阳气蒸腾 而形成汗液,由汗孔排出体外。肺主呼吸,肺在呼气时也带 走部分津液(水分)。 尿:尿液为津液代谢的最终产物,其形成虽与肺、脾、肾等 脏腑密切相关,但尤以肾为最。肾之气化作用与膀胱的气化 作用相配合,共同形成尿液并排出体外。肾在维持人体津液 代谢平衡中起着关键作用。 粪:大肠排出的水谷糟粕所形成的粪便中亦带走一些津液, 腹泻时,大便中含水多,带走大量津液,易引起伤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 中医养生康复医疗专业委员会
17
血与津液的关系
• 血和津液,都是液态样的物质,都有滋润和濡养的作用, 与气相对而言,二者都属于阴。血和津液的生成都来源于 水谷精气,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 • 血对津液的作用:
• 运行于脉中的血液,渗于脉外便化为有濡润作用的津液, 当血液不足时,可导致津液的枯少。如血液瘀结,津液无 以渗于脉外而濡养皮肤肌肉,则肌肤干燥粗糙。失血过多 时,脉外之津液渗入脉内以补偿血容量的不足,因之而导 致脉外的津液不足,出现口渴、尿少、皮肤干燥等表现。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 中医养生康复医疗专业委员会
1
津液的生成
• 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津液通过脾、胃、小肠和大肠等消化 吸收饮食水谷中的水分和营养而生成。其具体过程是:胃为 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赖游溢精气而吸收水谷中部分精微。 脾主升清,将胃肠吸收的谷气与津液上输于心肺,而后输布 全身。小肠主液,泌别清浊,吸收饮食物中大部分的营养物 质和水分,上输于脾,而布散全身,并将水液代谢产物输入 膀胱,把糟粕下输于大肠。大肠主津,接受小肠下注的饮食 物残渣和剩余水分后,将其中部分水液重新吸收,使残渣形 成粪便而排出体外,大肠通过其主津功能参与人体内津液的 形成。津液的生成是在五脏系统整体调节下,以脾为主导, 由胃、小肠、大肠共同完成的。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 中医养生康复医疗专业委员会
6
津液的功能
• 调节阴阳:在正常情况下,人体阴阳之间处于相对的平 衡状态,津液作为阴液的一部分,对调节人体的阴阳平 衡起着重要作用。脏腑之阴的正常与否,与津液的盛衰 是分不开的,人体根据体内的生理状况和外界环境的变 化,通过津液的自我调节使机体保持正常状态,以适应 外界的变化。如寒冷时,皮肤汗孔闭合,津液不能借汗 液排出体外,而下入膀胱,使小便增多;夏暑季节,汗 多则津液减少下行,使小便减少。当体内丢失水液后, 则多饮水以增加体内津液。由此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 从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 中医养生康复医疗专业委员会
7
津液的功能
• 排泄废物:津液在其自身的代谢过程中,能把机 体的代谢产物通过汗、尿等方式不断地排出体外, 使机体和脏腑的气化活动正常。若这一作用受到 损害或发生障碍,就会使代谢产物驻留于体内, 从而产生痰、饮、水、湿等多种病理变化。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 中医养生康复医疗专业委员会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 中医养生康复医疗专业委员会
14
气与津液的关系
• 气能行津:津液的输布及其化为汗、尿等排出体外,全赖 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气能行津指气的运动变化是津液输 布和排泄的动力。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作用于脏腑,表现为 脏腑的功能活动趋向,脾、肺、肾、肝等脏腑的升降运动 的过程中完成津液在体内的输布和排泄,当气的升降运动 异常时,津液输布和排泄也随之受阻。反之,由于某种原 因,使津液的输布和排泄受阻而发生停聚时,则气的升降 出入运动亦随之而不利。由气虚、气滞而导致的津液停滞, 称作气不行水;由津液停聚而导致的气机不利,称作水停 气滞。两者互为因果,可形成内生水湿、痰饮,甚则水肿 等病理变化,这是在临床上治疗水肿行气与利水法常常并 用的理论依据之一。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 中医养生康复医疗专业委员会
11
气与血的关系
• 血对气的作用: • 血为气之母,是指气在生成和运行中始终离不开血。其一,血 能养气。气存血中,血不断地为气的生成和功能活动提供水谷 精微,水谷精微是全身之气的生成和维持其生理功能的物质基 础,而水谷精微又赖血以运之,为脏腑的功能活动不断地供给 营养,使气的生成与运行正常地进行。所以血盛则气旺,血衰 则气少。其二,血能载气,气存于血中,赖血之运载而达全身。 血为气之守,气必须依附于血方静谧,否则,血不载气,气将 漂浮不定,无所归附,散而不收。所以在临床上,每见大出血 之时,气亦随之涣散,形成气随血脱之侯,治用峻补固气法, 以达力挽气脱、固摄止血之目的。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 中医养生康复医疗专业委员会
12
气与精的关系
• 气对精的作用: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精依气生, 气化为精,精之生成源于气,精之生理功能赖于气之推动 和激发。如肾精之秘藏,赖元气固护,气聚则精盈,气弱 则精走。元气亏损,肾失封藏,每见失精之害。
• 精对气的作用:精藏于肾,肾精充盛,乃能溢泻,不断地 供给五脏六腑,以促进脏腑的生理活动。五脏六腑的功能 正常,元气方能化生不已。精盈则气盛,精少则气衰,故 精失则元气不生,元阳不充。所以失精家每见少气不足以 息,动辄气喘,肢倦神疲,懒于语言等气虚之症。
8
气与血的关系
• 气对血的作用:
• 气属于阳,血属于阴。气能生血,是指血的组成及 其生成过程中,均离不开气和气的运动变化—气化 功能。 • 气能生血指气的运动变化是血液生成的动力。从摄 入的饮食物转化成水谷精微,从水谷精微转化为营 气和津液,从营气和津液转化成赤色的血,其中每 一个转化过程都离不开气的运动变化,而气的运动 变化又是通过脏腑的功能活动表现出来的。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 中医养生康复医疗专业委员会
3
津液的输布
• 肾主津液:肾对津液输布起着主宰作用,主要表现在两 个方面:一是肾中阳气的蒸腾气化作用是脾的散精、肺 的通调水道,以及小肠的泌别清浊等作用的动力,推动 着津液的输布。二是由肺下输到肾的津液,在肾的气化 作用下,轻者蒸腾,经三焦上输于肺而布散于全身,浊 者化为尿液注入膀胱。 肝主疏泄:肝主疏泄,使气机条畅,三焦气治,气行则 津行,促进了津液的输布环流。 心主血脉:心属火,为阳中之太阳,主一身之血脉。津 液和血液赖心阳之动力,方能正常运行,环周不休。 三焦决渎:三焦为“决渎之官”,对水液有通调决渎之 功,是津液在体内流注输布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