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L孙子兵法(军争第七)
军争篇

一、迂直之计 后发先至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 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 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要点:在于要把迂回的弯路变为直路,要把不利的条件转化为有利的,同时,要使敌 人的近直之利变为迂远之患,并用小利引诱敌人,这样就能比敌人后出动而先抵达必 争的战略要地,这就是掌握了以迂为直的方法。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题乌江亭》唐代:杜牧
乘运应须宅八荒,男儿安在恋池隍。 君王自起新丰后,项羽何曾在故乡。 ——《题汉祖庙》 李商隐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夏日绝句》宋代:李清照
山前五月杨梅市,溪上千年项羽祠。 小繖轻舆不辞远,年年来及贡梅时。 ——《项里观杨梅 》陆游
闪电战2
后勤失利: 1、缺乏足够的卡车,大量使用骡马作为运输工具, 这使得他们的步兵和补给跟不上坦克的推进速度。 2、克里特岛的空降作战中德国损失了很多运输机, 使得运输机对部队的后勤保障作用极为有限,而且 对后来为避免被围困在斯大林格勒整支部队投降而 进行的自负且无益的空投援助的行动中更多的运输 机白白损失。 3、坦克还需要大量的燃料和零部件。这个问题随着 战争的进展不断加深,并使德国的装甲部队陷入瘫 痪。德国后期的坦克,虎式和虎王重型坦克在技术 上非常复杂,比早期的坦克需要更多的燃料。很多 重型坦克的损失都是由于机械故障和燃料不足,而 非敌人的炮火。德国忽视了战争华丽舞台背后所需 要的幕后支持,因此遭受了惨重的惩罚。
要点:任何事物都有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 利与弊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是交织 在一起的。孙子说“军争为利, 军争为危” 正是这种辩证思想的体现。如果万事具 备, 可能会影响军事行动的迅捷; 如果轻装前进, 就不得不扔掉大量的装备, 两者 均有得失。
孙子兵法全文翻译

孙子兵法全文翻译原文:【谋攻第三】1.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2.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修橹贲温,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3.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4.夫将者,国之辅也。
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
是谓乱军引胜。
5.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6.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译文:【谋攻第三】1.孙子说:战争的原则是:使敌人举国降服是上策,用武力击破敌国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军降服是上策,击败敌军就次一等;使敌人全旅降服是上策,击破敌旅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卒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卒就次一等;使敌人全伍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伍就次一等。
所以,百战百胜,算不上是最高明的;不通过交战就降服全体敌人,才是最高明的。
2.所以,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
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制造大盾牌和四轮车,准备攻城的所有器具,起码得三个月。
堆筑攻城的土山,起码又得三个月。
《孙子兵法》(Word打印版) 原文

《孙子兵法》原文《计篇》第—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jiao)之以计而索其情。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曰:主孰(shu)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jiang)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gui)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rao)之,卑(bei)而骄之,佚(yi)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于此观之,胜负见矣(xian yi)。
《作战篇》第二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si),革车千乘(sheng),带甲十万,千里馈(kui)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贵胜;久则钝(dun、盾)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dan)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掘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远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
近于师者贵卖,贵公家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力屈、财竭,中原内虚于家。
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pi)马,甲胃(zhou)矢弩(nu),戟(ji)楯(dun)蔽橹(lu),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孙子兵法》“军争第七”

2016年第6期《孙子兵法》“军争第七”Chapter Seven about Maneuvering of The Art of War 【原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①,交和而舍②,莫难于军争③。
军争之难者,以迂④为直,以患为利。
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⑤发,先人⑥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军争为利(有的版本句前有“故”字),军争为危(此版本原文为“众争为危”,疑笔误。
银雀山汉简本为“军争为危”)⑦。
举军而争利,则不及⑧;委⑨军而争利,则辎重捐⑩。
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jué)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
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jù)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
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
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
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
”(有的版本均无“之”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有的版本为“一民”)。
人既专一(有的版本为“民既”),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
故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三军可夺气(有的版本句前有“故”字),将军可夺心。
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
善用兵者(有的版本句前有“故”字),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
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zhèn),此治变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有的版本为“勿迎”),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què),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孙子兵法》十三篇全文

《孙子兵法》十三篇全文《孙子兵法》十三篇全文目录:始计第一作战第二谋攻第三军形第四兵势第五虚实第六军争第七九变第八行军第九地形第十九地第十一火攻第十二用间第十三正文:始计第一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作战第二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
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力屈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弩,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孙子兵法之军争篇第七:原文、译文、点评

孙子兵法之军争篇第七:原文、译文、点评原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
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故军争为利,军争为危。
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
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
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
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也。
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
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金鼓;视不相见,故为旌旗。
”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
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
故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
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
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译文凡是用兵的规律,将帅受领国君的命令,从组织人民群众编成军队,到开赴前线与敌对阵,这中间最困难的事情莫过于与敌人争夺有利的制胜条件了。
争夺有利的制胜条件最难的地方,又在于如何通过迂远曲折的途径达到近直的目的,化不利为有利。
所以故意迂回绕道,并用小利引诱迟滞敌人,这样就能做到比敌人后出动而先到达必争的要地,这就是懂得以迂为直的计谋的。
所以军争是有利的,也是有危险的。
全军带着所有辎重去争利,就会行动迟缓而赶不上;放下辎重去争利,辎重就会损失,因此,卷甲急进,日夜不息,以加倍的行程连续行军,走上50公里的路程去与敌争利,三军将领都可能被擒。
孙子兵法·军争篇 第七原文

孙子兵法·军争篇第七原文军争篇第七全文_原文原文:军争第七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
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军争为利,军争为危。
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
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
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
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也。
故其疾如,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
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
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
民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
故夜战多金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
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
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军争第七孙子说:用兵的原则,将领接受君命,从召集军队,安营扎寨,到开赴战场与敌对峙,没有比率先争得制胜的条件更难的事了。
军争中最困难的地方就在于以迂回进军的方式实现更快到达预定战场的目的,把看似不利的条件变为有利的条件。
所以,由于我迂回前进,又对敌诱之以利,使敌不知我意欲何去,因而出发虽后,却能先于敌人到达战地。
能这么做,就是知道迂直之计的人。
军争为了有利,但军争也有危险。
带着全部辎重去争利,就会影响行军速度,不能先敌到达战地;丢下辎重轻装去争利,装备辎重就会损失。
孙子兵法十三篇

孙子兵法》十三篇全文目录:始计第一作战第二谋攻第三军形第四兵势第五虚实第六军争第七九变第八行军第九地形第十九地第十一火攻第十二用间第十三正文:始计第一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作战第二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
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力屈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弩,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①杆一石,当吾二十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军争第七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
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译文】
孙子说:一般用兵的规律,先是主将接受来自国君的命令,继而动员组织民众、编制成战斗序列并进行训练,直至率领部队与敌对阵,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及时争取战略和战术上的主动是最为困难的工作。
争取主动之所以困难,是因为需要辩证地运用“迂直”和“患利”在看似迂回的道路上实现捷径所不能达成的目的,在众人普遍认为于己有害的事物中发现真正有利于我的内容。
举例来说:选择迂回绕道,并故意向敌人示以小利进行引诱,使敌发生异动,从而成就我方后敌而动,而先敌到达预定区域的企图,能运用这一战术才算是懂得了迂直之计。
【理解】
对于“迂直”和“患利”,孙子教会我们一种思考的方法,即:有时直接并不是最快捷的,表面或主观认定的有害无益的事是否存在变数。
生活中急功近利大家都知道是有问题的,如我们拉升营业额可
以有很多直接的方法,但其恶果可能很快就会显现,但我们现在强调先抓员工满意度,抓服务,提升顾客满意度,好像距离提升营业额有点远,太过迂回,但这一年的事实是不是说明了“以迂为直”的思路。
还有一个思想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功”,抓服务是不是上来通过要求、惩罚就能达成呢?显然不行,需要练好内功——抓培训,也就是“提升部队的作战技能”,前面的功夫做到了,后面的事应付“水到渠成”。
利与害通常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且要看用什么样的眼光来看问题。
比如《集结号》电影中所述的故事,对一个连那是害,但对一个师、一个军可能就是利。
司马迁若不入狱受宫刑,就写不出《史记》,这牢狱之灾对他是利、是害。
可能思考利害还是要把事放到战略的层面、更多的维度、更长的历史时间段来衡量能看得更明白一些。
【原文】
军争为利,军争为危。
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
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
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译文】
战斗中谋求先机和主动既有利的一面,同时也有危险的一面。
如
果全军带着装备辎重去争利,行军必然迟缓,就可能丧失战机;如果放下重装备和辎重去争利,装备和辎重就可能遗失。
因此,轻装急进,昼夜不停,加倍行程地赶路,机动上百里去争利,如遇意外那么三军将领都可能成为俘虏,这样的行军速度,队伍中只有强壮的才能按要求先行到达,疲弱的会掉队,结果是只有十分之一的人马赶得到;若行军五十里去争利,那么先头部队会将领会遭遇挫折,队伍也只有半数按要求赶到;若行军走三十里去争利,部队则可能有三分之二能按要求赶到。
要知道军队没有随军辎重就不能生存,没有粮食接济就不能生存,没有物资补充就不能生存。
【理解】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企业搞经营也是这样,服务好顾客的前提是服务好员工,要把员工视作一个整体,而不要单就个体来探讨,否则应付出现“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的现象,不论是做好后勤保障,还是培训、关怀,别丢下谁,也别落下谁。
【原文】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
【译文】
不了解各诸侯国政治意图的,就不能预定外交方针;不熟悉山林、
险阻、水网、沼泽等地形的,不能行军;不重用向导的,不可能发挥地利的优势。
【原文】
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也。
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
【译文】
作战是运用智谋的游戏,依据对自身有利与否决定行动,在分散和集中兵力之中体现虚实和奇正的变化。
所以真正的军队急行起来像狂风,舒缓时像森林,攻击时像烈火,停止时像山岳,隐蔽行动时如阴天里的日月,而一旦行动就如迅雷和闪电一般。
占领敌方的乡村城镇,扩张领土,分配掠夺来的资源和俘虏,衡量利害得失,然后决定行动。
【原文】
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
”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
民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
故夜战多金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译文】
事先懂得以迂为直的计谋的就胜利,这就是争夺先机之利的原则。
《军政》书中说:“因战场上相互间听不见讲话,所以设置锣鼓来指挥;相互间看不见动作,所以设置旌旗来指挥。
”锣鼓、旌旗的使用可以统一军人的耳目,人们的视听一致了,那么英勇、鲁莽的就不能单独前行,怯懦者也不能独自后退。
这就是指挥大部队作战的方法。
所以夜间作战多用火光和鼓声,白天作战多用旗帜。
这些不同的指挥讯号是为了适应人们的视听而使用的。
【理解】
这里谈到了“用众之法”,关键是“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这指的就是团队的氛围和对其成员起到的作用,在一个团队内,一个鲁莽的人会变得守纪,因为有规章的约束,一个怯懦的人会就勇敢,因为有其它人的鼓励和示范。
【原文】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
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
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
【译文】
对于敌人的军队,可以打击它的士气,对于敌人的将领,可以搅
乱他的决心。
所以军队作战问题在最先时士气昂扬,在持续一段时间后就会开始懈怠,而长久之后必然疲惫思归。
善于用兵的人,会避开敌人初上阵时的锐气,等待敌人松懈疲惫时再去攻击,这体现了对军队士气的把握。
用自身持续整肃的军容来等待敌军混乱,以我军的沉着稳重等待敌军内部的多疑急躁,是体现对双方心理的把握。
以较短距离的机动来等待敌军的长途跋涉,以休整后的我军对待疲劳的敌军,以我军的饱食等待敌军的饥饿,这体现着对战斗力的把握。
不去拦击旗帜整齐、配备精良的敌人,不去攻击阵容堂皇实力强大的敌军,则是体现对战法灵活多变的的把握。
【理解】
要想指挥作战,就要了解部队的士气如何调整,部队心理如何把握,部队的战斗力如何保持,还有就是组织部队作战一定要灵活机动,不能一成不变。
这与我们带领团队开展工作是一样。
【原文】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译文】
用兵的法则是:敌军占领山头高地,不要去仰攻;敌军背靠高地列阵,不要从正面去攻击它,如判断出敌军假意退却就不要去跟踪追
击,遇到敌军精锐之师应避免战斗,如果敌军用小利诱我不要上钩,敌军主动撤退归国不要去拦截,对于被完全包围的敌军要留出缺口,敌军已到绝境可能拼命时,不要急于迫近,这些都是用兵的具体法则。
【理解】
如果大家仔细阅读过孙子在兵法中描述,一定会发现有许多看似前后矛盾的内容,其实孙子只是因时、因势而不同的论述,兵法是死的,人是活的。
孙子说的是原则性的问题,而运用兵法则要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