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现象在河流湖泊中出现称为水华

合集下载

环境学导论之名词解释

环境学导论之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赤潮:当水体出现富营养化时,大量繁殖的浮游生物往往使水面呈现红色、棕色、蓝色等颜色,这种现象发生在海域称为“赤潮”(因海洋中的浮游生物爆发性急剧繁殖造成海水颜色异常的现象)(1)2.水华:上述现象发生在江河湖泊则称为“水华”3.水资源:一般仅指地球表层可供人类利用并逐年得到更新的那部分水资源4.生态用水:从广义上说,维持全球生物地理生态系统水分平衡所需要的水,包括水热平衡、水沙平衡、水盐平衡等;狭义的生态用水主要是指维护生态环境不再恶化并逐渐改善而需要的水5.生化需氧量:简称BOD,是指水中有机污染物经微生物分解所需氧的量(以mg/L为单位),生化需氧量越高,表明水中好氧有机物越多(水中有机污染物在好氧微生物作用下,进行好氧分解过程中所消耗水中溶解氧的量)6.总需氧量:7.污水人工处理:即是利用各种人工技术措施将各种形态的污染物从污水中分离、分解或转化为无害、稳定的物质,从而使污水对水环境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的过程8.污水的二级处理:是污水经一级处理后,再经过具有活性污泥的曝气池及沉淀池的处理,使污水进一步净化的工艺过程9.物理处理法:是通过物理作用,分离去除污水中不溶性的呈悬浮态的污染物的处理方法10.化学处理法:通过化学反应和传质作用分离、回收污水中呈溶解、胶体状态的污染物,或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的污水处理方法11.生物处理法:即是利用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物并将其转化为稳定无机物的能力,并采用一定的人工强化措施,使微生物大量繁殖,从而使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得以净化的方法12.污水土地处理系统:指利用生态工程原理,将污水通过土壤-生物系统,利用土壤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去除污水中的营养成分和有机污染物,达到净化和综合利用的目的13.厌氧生物处理:利用兼性厌氧微生物和专性厌氧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降解有机污染物,最终产物为甲烷、二氧化碳等14.好氧生物处理:利用好氧微生物,在有氧环境下,将污水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降解成二氧化碳和水15.尾水生态处理:依赖水、土壤、细菌、高等植物和阳光等基本的自然要素,利用土壤-微生物-植物系统的自我调控机制和综合自净能力,完成尾水的深度处理,同时通过对尾水中水分和营养物的综合利用,实现尾水无害化与资源化的有机结合16.尾水自然处置:指利用水环境自净能力进行尾水江河湖海处置17.点污染源:集中在一点或小范围排放污染物的发生源18.面污染源:是指时空上无法定点监测的,以面状形式排放污染物的发生源19.耗氧有机物:以悬浮态或溶解态存在于污水中,排入水体后能在微生物作用下最终降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并消耗大量的氧,使水中溶解氧含量降低的有机物20.难降解有机物:是指那些难以被自然降解的有机物,它们大多为人工合成化学品21.水体自净过程:即经过水体的物理、化学与生物的作用,使污水中污染物的浓度得以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水体往往能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并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分解,从而使水体由不洁恢复为清洁的这一过程22.大气污染物:是指由于自然过程或人类活动排入大气,并对任何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23.湿法脱硫:是把烟气中的SO和SO3转化为液体或固体化合物,从而把它们从烟气中分离出来24.煤烟型污染:指由煤炭燃烧排放出的烟尘、二氧化硫等一次污染物以及再由这些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二次污染物所构成的污染25.酸沉降:是指大气中的酸性物质通过降水(如雨雾学)迁移到地当面,或在含酸气团气流的作用下直接前一到地面,前者为湿沉降,后者即是干沉降26.温室效应:大气中的温室气体通过对长波辐射的吸收而阻止地表热能耗散,从而导致地表温度增高的现象27.清洁生产:是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保护策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期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环境化学材料答案

环境化学材料答案

一、名词解释:1.气温垂直递减率:随高度升高气温的降低率为大气垂直递减率,通常用下式表示:γ=-DT /dz,式中:T—热力学温度,K;Z—高度2.酸雨酸雨正式的名称是为酸性沉降,它可分为“,湿沉降”与“干沉降”两大类,前者指的是所有气状或粒状污染物,随着雨、雪、雾或雹等降水型态而落到地面者,后者则是指在不下雨的日子,从空中降下来的落尘所带的酸性物质而言。

酸雨现象是大气化学过程和大气物理过程的综合效应。

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其中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多数情况下以硫酸为主。

3.光化学烟雾:含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性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二次污染物,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4.温室效应:大气中的CO2吸收了地面辐射出来的红外光,把能量截留于大气之中,从而使大气温度升高,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5.湿沉降:湿沉降是指通过降雨、降雪等使颗粒物从大气中去除的过程。

它是去除大气颗粒物和痕量气态污染物的有效方法。

湿沉降也可分雨除和冲刷两种机制。

雨除是指一些颗粒物可作为形成云的凝结核,成为雨滴的中心,通过凝结过程和碰撞过程使其增大为雨滴,进一步长大而形成雨降落到地面,颗粒物也就随之从大气中被去除。

雨除对半径小于1um的颗粒物的去除效果较高,特别是具有吸湿性课可溶性的颗粒物更明显。

冲刷则是降雨时再云下面的颗粒物与降下来的雨滴发生惯性碰撞和扩散、吸附过程,从而使颗粒物去除。

冲刷对半径为4um以上的颗粒物的去除效率较高。

6.天然水的碱度:碱度是指水中能与强酸发生中和作用的全部物质,亦既能接受质子H的物质总量。

7.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河流湖泊中出现称为水华,在海洋中出现称为赤潮。

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

• 湖泊水华产生以蓝 细菌为主:微囊藻 属、鱼腥藻属、束 丝藻属、颤藻等属 的一些,有些能固 氮。
赤潮
• 赤潮是在特定的环 境条件下,海水中 某些浮游植物、原 生动物或细菌爆发 性增殖或高度聚集 而引起水体变色的 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赤潮是一个历史沿 用名,它并不一定 都是红色。
富营养湖泊与贫营养湖泊比较
• 生活污水和化肥、食品等工业的废水以及农田排 水都含有大量的氮、磷及其他无机盐类。天然水 体接纳这些废水后,水中营养物质增多,促使自 养型生物旺盛生长,特别是蓝藻和红藻的个体数 量迅速增加,而其他藻类的种类则逐渐减少。水 体中的藻类本来以硅藻和绿藻为主,蓝藻的大量 出现是富营养化的征兆,随着富营养化的发展,
水体也很难自净和恢复到正常状态。
• 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是氮、磷等营养 物质浓度的升高。当然还有许多辅助原因, 例如:阳光、营养盐类、季节变化、水温、 pH值等。
辅助原因之一:
缓慢的水流状态(水的流速和水库水深)
• 水库水流状态较缓慢,流速一般的交换相对较慢,致使自净能力较差。污染物 浓度特别容易富集并超过水库的水环境承载 能力,富集到一定程度,将爆发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的机理
• 在地表淡水系统中,磷酸盐通常是植物生长的限制 因素,而在海水系统中往往是氨氮和硝酸盐限制植 物的生长以及总的生产量。导致富营养化的物质, 往往是这些水系统中含量有限的营养物质,例如, 在正常的淡水系统中磷含量通常是有限的,因此增 加磷酸盐会导致植物的过度生长,而在海水系统中 磷是不缺的,而氮含量却是有限的,因而含氮污染 物加入就会消除这一限制因素,从而出现植物的过 度生长。
富营养化的危害
• 1.水体外观呈色、变浊、影响景观; • 2.水体散发不良气味:土腥素,硫醇、吲哚、胺

水体富营养化评价与治理资料

水体富营养化评价与治理资料
⑴ 导致水质富营养化的氮、磷营养物质既有天然源,又有人为 源;既有外源性,又有内源性;既有点源,又有非点源,这给控制污 染源带来了显而易见的困难。
⑵ 营养物质去除难度高。至今还没有任何单一的生物学、化学 和物理措施能够彻底去除废水中的氮、磷营养物质。通常的二级生化 处理方法,只能去除 30%~50%的氮和磷。
深层曝气适用于湖水较深而出现厌氧层的水体。磷容易在厌氧条 件下从底泥中释放出来,采取定期或不定期人为湖底深层曝气充氧, 使水与底泥面之间不出现厌氧层,有利于抑制底泥磷释放,对改善水 质有利。
注水冲稀的一种手段是在有条件的地方,用含磷和氮浓度低的水 注入湖泊,起到稀释营养物质浓度的作用,这对控制水华现象,提高 水体透明度等有一定作用,但营养物绝对量并未减少,不能从根本上 解决问题;另一种手段是换水,这是针对临江湖泊的方案,起到江水 取代湖水,以流动的贫营养水代替停滞的富营养水的目的。
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评价指标分为物理指标、化学指 标和生物学指标。物理指标主要是透明度,化学指标包括 溶解氧和氮、磷等营养物质浓度等,生物学指标包括优势 浮游生物种类、生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和生物现存量(如 生物量、叶绿素a)等。
目 前 一 般 采 用 的 标 准 是 : 水 体 中 氮 含 量 超 过 0.2~0. 3mg/L, 磷 含 量 大 于 0.01~0.02mg/L, 生 化 需 氧 量 大 于 10mg/L,pH值7~9的淡水中细菌总数每毫升超过10万个 ,表征藻类数量的叶绿素-a含量大于10 umg/L.
水体富营养化评价与治理
2012年8月 武汉东湖 蓝藻水华
赤潮
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
响下,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 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 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 象。这种现象在河流湖泊中出现称为水华,在海洋中出

环境保护名词解释题

环境保护名词解释题

三、名词解释1、环境容量:一定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称为环境容量,即一定环境所能承担外加的某种污染物的最大允许负荷量。

2、生物放大作用:在同一条食物链上,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浓度大于低位营养级生物的现象3、超城市化:一些发展中国家,大批劳动力盲目从农村涌入城市,致使大城市人口急剧增加,超过了城市设施、区域资源和环境的负荷能力,从而带来就业困难、住房拥挤、交通阻塞、环境污染、治安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这种现象称为“超城市化”。

4、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5、二次污染物:从污染源排出的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原有成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化学变化或光化学反应,形成了与原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称为二次污染物。

6、面源污染:指以面积形式分布和排放污染物造成污染的发生源。

7、水体自净作用:各类天然水体都有一定的自净能力。

污染物质进入天然水体后,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排入的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自然降低,这种现象称为水体的自净。

8、光污染:光污染泛指影响自然环境,对人类正常生活、工作、休息和娱乐带来不利影响,损害人们观察物体的能力,引起人体不舒适感和损害人体健康的各种光。

从波长10nm-1mm的光辐射,即紫外辐射、可见光和红外辐射,在不同的条件下都可能成为光污染源。

9、排污交易:指环境管理部门制定总排污量上限,按照此上限发放排污许可证,排污许可证可以在市场买卖。

10、全球环境问题:是指具有普遍性和跨国性、现实和潜在影响大、强度大、作用时间长等特点的影响人类正常生活和生存质量的重大环境问题。

1.自然环境:是环境围绕人们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有原生自然环境和次生自然环境。

2.社会环境:是人类在长期生存发展的社会劳动中所形成的,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了的自然物质设施和社会结构。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试题(全)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试题(全)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试题(全)环境科学概论考试试题(全)名词解释1. 环境问题的概念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

狭义: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2. 大气恒定组分:在地球表面上任何地方(约90 km以下的低层大气)其组成几乎是可以看成不变的成分。

主要由氮(78.09%)、氧(20.94%)、氩(0.93%)组成,这三者共占大气总体积的99.96%。

此外,还有氖、氦、氪、氙、氡等少量的稀有气体。

3.大气污染: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超过正常本底含量,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4.TSP:总悬浮颗粒物,悬浮于空中,粒径为0.02~100µm的颗粒物。

5.PM2.5:可入肺颗粒物,悬浮于空中,粒径小于等于2.5µm的颗粒物。

6.干洁空气:自然大气(不包括不定组分)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的整个混合气体,即大气组成中的恒定组分和可变组分中的二氧化碳和臭氧,简称干空气7.光化学反应:一个原子、分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一个光子引起的反应。

8. 水体:地表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以相对稳定的陆地为边界的天然水域,包括有一定流速的沟渠、江河和相对静止的塘堰、水库、湖泊、沼泽,以及受潮汐影响的三角洲与海洋。

9. 水体污染:污染物进入水体中,其含量超过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使水质变坏,水的用途受到影响。

10.水体富营养化:通常是指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封闭性或半封闭性水体,由于生物营养元素的增加,促进藻类等浮游生物的异常增殖,使水质恶化的现象,是一种生态异常现象。

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称为“水华”,在海洋上称为“赤潮”。

11.生物化学需氧量(BOD)定义:在好氧条件下,水中有机物由好氧微生物进行生物氧化,一定时间内单位体积水中有机污染物所消耗的氧量,测定结果以氧含量表示,单位为mg/L。

湖大环境工程微生物考研真题论述题整理(2002-2014)

湖大环境工程微生物考研真题论述题整理(2002-2014)

1、什么叫细菌的生长曲线?细菌的生长曲线可分为几个阶段?在用常规活性污泥法处理废水时,一般应选择哪个阶段最为合适?为什么?(9 分)答:是将少量的纯种单细胞微生物接种到一定容积的液体培养基后,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定时取样测定细胞数量。

以细胞增长数目的对数做纵坐标,以培养时间做横坐标,绘制一条如图所示的曲线,即为细菌的生长曲线。

细菌的生长曲线可分为停滞期(适应期或迟滞期)、加速期、对数期、减速期、静止期、衰亡期。

其中由于加速期和减速期历时很短,所以把加速期并入停滞期,把减速期并入衰亡期。

在用常规活性污泥法处理废水时,一般应选择生长速率下降阶段的微生物,即减速期、静止期的微生物。

因为处于对数期的微生物生长繁殖快,代谢活力强,对有机物去除能力很高,因而对进水有机物浓度要求要高,导致出水中有机物浓度高,不易达到排放标准,而且处于对数期的微生物不易自行凝聚成菌胶团,沉降性能差,致使出水水质差。

而处于静止期的微生物任然具有较强的代谢能力,去除有机物的效果好,而且处于静止期的微生物积累大量贮存物,强化了微生物的生物吸附能力,其自我絮凝、聚合能力强,在二沉池中泥水分离效果好,出水水质好。

2、细菌的呼吸作用的本质是什么?它可分为几种类型?各类型有何特点?答:细菌呼吸作用的本质是氧化和还原的统一过程。

细菌的呼吸作用可分为发酵、好氧呼吸和厌氧呼吸三类。

发酵的特点:有机物仅发生部分氧化,以它的中间代谢产物(即分子内的低分子有机物)为最终电子受体,释放少量能量,其余能量保留在最终产物中。

好氧呼吸的特点:底物按常规方式脱氢,经完整的呼吸链(电子传递体系)传递氢,同时底物氧化释放出的电子也经过呼吸链传递给O2、O2 得到电子被还原,与脱下的H 结合成H2O,并释放能量(ATP)。

无氧呼吸的特点:底物按常规脱氢后,经部分电子传递体系递氢,最终由氧化态的无机物(个别为有机物)受氢。

3、检验饮用水时,为什么一般不直接测定致病菌,而检测指示菌?用发酵法监测饮用水中的大肠杆菌群数时,常分几步进行检测?每步的原理是什么?1.答:由于致病菌数量少,检测不方便,故选用和它相近的非致病菌作间接指示。

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

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

2、近些年来,我国不少地区沙尘 暴的危害越来越严重。分析一下沙 尘暴的起因中哪些是与人类活动有 关的?这将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3、除了用网捕杀以外,有些人还 用哪些手段残害鸟类?如果鸟类日 益减少,自然环境将会发生哪些变 化?这些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4.“太湖美,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 但是,现在部分湖区里滋生了大量的蓝藻, 一部分湖水变臭,鱼虾也无法生存了。请 你分析一下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哪些?
C. 鱼虾
• 8.很多树木对大气粉尘有很好的阻滞、过滤作用, 其原因是 ( )D • ①森林枝叶茂密,能减缓风速。②有些树木叶面 上有茸毛或能分泌油性、粘性的物质。③能吸收 各种有毒气体。④能分泌抗生素。⑤蒙尘的树叶 经过雨水冲刷后,能很快恢复以阻滞尘埃。 • A. ①③⑤ B. ①②④ • C. ②④⑤ D. ①②⑤
•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 ) • A.引进善于吃虫子的鸟,对本地环境肯定有好处 • • B.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 • C.治理太湖水污染就应该停止太湖周边一切产生污水的 生产活动 • D. 生态系统总是可以自行消化各种污染物,人类不应 该干预。 •
• 7.水体富营养化会造成 ( B ) • A.水草增多 B.鱼虾大量死亡 食物丰富 D. 水质清澈

• • • • • • • •
• •
一、选择题: 1. 下列行为都是人们为了解决某些环境问题采取的 措施,哪一项措施最容易导致相反的效果?( A ) A. 制造效力更大的杀虫剂和农药 B. 寻求更好的控制人口的办法 C. 利用秸秆生产沼气,解决农村燃料短缺问题 D. 建设核电站,减少燃煤发电
2. 下列哪一项举措不利于森林的可持续发展( B ) A. 利用天敌消灭害虫 B. 绝对禁止砍伐 C.建设配套水利工程 D. 必要的地区可以营造炭薪 林,解决烧柴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赤潮的情况
2001-06-20 浙江中部、北部海域日前发生大面积赤潮 2001-06-21 珠江口海域荒漠化严重赤潮频频鱼虾减少 2001-05-31 福建海域发生赤潮 大量养殖物死亡 2001-05-28 浙江南部海域出现大面积赤潮和水母灾害 2001年05月 浙江宁海赤潮消息 2001年05月 长江口和舟山群岛附近海域赤潮有蔓延趋势 2001年05月 长江口和舟山群岛附近海域发生大面积赤潮 2001年02月 2001年我国赤潮发生预测及管理对策 2001年01月 香港2001年夜光藻赤潮爆发 (2001-01-16) 2000年08月 赤潮侵袭大亚湾 2000年08月 渤海发生第四次赤潮 (青岛晚报,2000.8.8) 2000年07月 渤海发生今年第一次赤潮 .5.29) 2000年05月 东海多次发现大面积赤潮 .4) 2000年01月 珠海出现红色中缢虫赤潮(新华社,2000.1.17) 1999年07月 渤海发生大面积赤潮(中新社,1999.7.5) 1998年12月 碧海行动计划 (人民日报海外版,1998.12.9) 1998年04月 香港和珠江口特大赤潮
1.富营养化会影响水体 的水质,会造成水的透 明度降低,使得阳光难 以穿透水层,从而影响 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 可能造成溶解氧的不饱 和状态,促进细菌类微 生物的繁殖,一系列异 养生物的食物链会有所 发展,水体中耗氧量将 大大增加,溶解氧的过 饱和以及水中溶解氧少, 都会对水生动物有害, 造成鱼类大量死亡。
•4.水华本来是水域自然生态系必然的演替过程:一 片水域在形成后,随着岁月的增长,水域中的养分 会越来越多,而且水会越变越浅,到最终变成沼泽 或陆地,像这种自然消长过程,即属水华。水域的 污染会加速水华现象:优氧化的营养源,大多来自 于施肥过度的农地,或都市污水中的清洁剂或有机 物产生的。家庭废水.抽水马桶的排放水与非肥皂及 合成肥料都含有很高的磷化物和硝酸盐类,当水中 氮化物和磷酸盐类的浓度增高时,藻类就可以大量 繁殖,造成所谓的“藻华”。因为藻类大量繁殖, 也会因而大量死亡,这些藻类的尸体,在腐烂分解 的过程会用尽水中的氧气,使得栖息在那儿的鱼族, 会因窒息而死亡,再者,形成藻花的蓝绿藻,往往 是群体状或丝状,这些不是滤食性鱼类的食物,因 此,表面上看来,鱼类的食物很丰富,事实上有不 少鱼类,却因饥饿而死亡,这就是所谓的“红潮”, 也是“藻华”的后遗症.。
如何认定水体富营养化
多数学者认为氮、磷等营养物质浓度升高,是藻类大量 繁殖的原因,其中又以磷为关键因素。影响藻类生长的物理、 化学和生物因素(如阳光、营养盐类、季节变化、水温、pH 值,以及生物本身的相互关系)是极为复杂的。因此,很难预 测藻类生长的趋势,也难以定出表示富营养化的指标。
目前一般采用的指标是: 水体中氮含量超过0.2-0.3ppm; 生化需氧量大于10ppm; 磷含量大于0.01-0.02ppm; pH值7-9的淡水中细菌总数每毫升超过10万个; 表征藻类数量的叶绿素-a含量大于10μ mg/L。
在地表淡水系统中,磷酸盐通常是植物生 长的限制因素,而在海水系统中往往是氨氮和 硝酸盐限制植物的生长以及总的生产量。导致 富营养化的物质,往往是这些水系统中含量有 限的营养物质,例如,在正常的淡水系统中磷 含量通常是有限的,因此增加磷酸盐会导致植 物的过度生长,而在海水系统中磷是不缺的, 而氮含量却是有限的,因而含氮污染物加入就 会消除这一限制因素,从而出现植物的过度生 长。
控制修复技术
控制和修复技术有物理、化学和生态修复。 • 物理修复是借助工程技术措施 ,清除底泥污染的 一种方法,主要有疏浚、填沙、营养盐钝化 、底 层曝气、稀释冲刷、调节湖水氮磷比、覆盖底部 沉积物及絮凝沉降等一系列措施。 • 化学修复如加入化学药剂进行杀藻。 • 生态修复技术有人工湿地、生物浮床、生物操纵
娄尚灵、陈成、曹丹丹、刘明、邓静 组 员: 张龙艳、雷淼文、陈伟林、赵良斗、 吴大鹏
什么是水体富营养化?
概念:水体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是 指在人类活 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 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 物大量死亡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河流湖泊 中出现称为水华,在海洋中出现称为赤潮。
1971年的某一天早晨,日 本濑户内海的渔民正要出海 打鱼,忽然发现了一种奇妙 的景象:海水在一夜之间由 蔚蓝色变成了赤红色,好像 是在海湾上铺了一块硕大无 比的红地毯,一时间,消息 不胫而走,附近的人们都来 观看这闻所未闻的奇景,有 的人还赞不绝口,为自己大 开眼界而高兴。 殊不知,这 并不是什么奇景,而是一场 灾难。没过多久,海风带来 阵阵难闻的恶臭,死鱼大批 漂向岸边,这时,渔民们才 恍然大悟:啊呀,我们的生 计完了!
发生条件
富营养化发生所必备的条件,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可以归 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总氮总磷等营养盐相对比较充足; ②铁,硅等含量比较适度; ③适宜的温度,光照条件和溶解氧含量; ④缓慢的水流流态,水体更新周期长。 只有在上述四方面条件都比较适宜的情况下,才会出现 某种优势藻类“疯狂增长” 现象,发生富营养化。
(参考图)凶恶赤潮“劫”走4万鲍 鱼
•2.藻类只在水体表层能接受阳光的范围内生长, 并排出氧气,在深层的水中就无法进行光合作用 而出现耗氧,在夜间或阴天也耗氧。藻类的死亡 和沉淀都把有机物转入深层或底层水中,那里将 聚集大量待分解的有机物,但却没有足够的溶解 氧供应,则变为厌氧分解状态,使大量的厌氧细 菌繁殖起来。富营养化水中含有硝酸盐和亚硝酸 盐,人畜长期饮用这些物质含量超过一定标准的 水,也会中毒致病。 •3.无机氮的富集,开始使硝化细菌繁殖,大量消 耗溶解氧,在缺氧状态下,又会转为反硝化过程。 这样在底层将出现呼吸消耗有机物速度远远快于 光合作用生成有机物速度的腐化污染状态,并逐 步向表层发展,严重时可使一部分水体完全变为 腐化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