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哲学史4
哲学发展历史

“哲”一词在中国起源很早,历史久远。如“孔门十哲”,“古圣先哲”等词,“哲”或“哲人”,专指那些善于思辨,学问精深者,即西方近世“哲学家”,“思想家”之谓。
一般认为中国哲学起源东周时期,以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墨子的墨家及晚期的法家为代表。而实际上在之前的《易经》当中,已经开始讨论哲学问题。
最初的三类问题分别是:
有关世界的本质与真理的问题。
有关我们如何知道或认识真理的问题 。
有关生命意义与道德实践的问题 。
必须要注意的是,这三门主要学科并非壁垒分明,事实上在许多领域里它们互相交叉,而一个具有说服力的形上学主张不可能忽略知识论的理论基础。同样,知识论也就是在架构主体与事实之间的关系的描述。而道德的实践往往与伦理学的存在与否和我们怎么去了解它息息相关。哲学的困难在于:一个完整的理论通常必须在形而上学与知识论方面都有良好的说服力。(伦理学就先不谈了,因为它必须建立在前两者的基础之上)。多数的哲学家往往只专精一个领域,只有少数具有热情与天赋的哲学家才能精通各个领域并且提出一套自己的完整理论。他们的理论通常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并改变了人类对于自身和世界的看法,
与古希腊同时,在古老的中国,也产生了哲学的萌芽。西周以降,传统的社会制度发生巨变,周室衰微,列国纷争。这时候,一些具有社会抱负的士人走向了历史的舞台。他们著书立说,设坛施教,试图用自己的理论来解说人和自然。后世称其为“诸子百家”,这就是中国的哲学的开端。其中出现了老子,孔子等思想大家,对后来整个的东亚哲学都有深刻的影响。
最早哲学的范围涵盖所有的知识层面。它一直是人类最抽象的知识研究。对哲学一词的介绍最初来自希腊思想家毕达哥拉斯。
哲学的基础
古希腊哲学家透过问问题来进行哲学实践,他们所提的问题大概可以归类为三类,这些问题分别形成了哲学的基础学科:形上学(metaphysics),知识论(Epytimology)以及伦理学(Ethics)。
近代西方哲学术语学说学派(17)

黑格尔右派:(英Right Hegelians)即“老年黑格尔派”。
德国米希勒(Carl Ludwig Michelet)在《近代哲学发展史》(1840)中提出。
根据施特劳斯用议会座位的左右比喻政治观点的说法,称老年黑格尔派为黑格尔右派,青年黑格尔派为黑格尔左派。
他认为在这两者之间还有一个中间派,包括卢森克兰茨(Johann KarlFriedrich Rosenkranz,1805—1879)和他本人等。
以为与这三派相对应的有一些半黑格尔派或准黑格尔派,他们同意黑格尔右派的有神论理论,但又承认黑格尔左派代表了黑格尔本人的意见,或至少是黑格尔理论的正确推演,这一派的代表是魏塞、费希尔(Karl Philipp Fisch-er,1807—1885)和费希特(Immanual Herman Fichte,1797—1873)。
现代哲学史家一般把黑格尔学派分为左右两派,中间派与半黑格尔派的代表均分属于左、右两派中。
黑格尔左派:(英Left Hegelians)即“青年黑格尔派”。
德国米希勒(Carl Ludwig Michelet)在《近代哲学发展史》(1840)中提出。
根据施特劳斯用议会座位的左右比喻政治观点的说法,称青年黑格尔派为黑格尔左派。
详“青年黑格尔派”。
美国先验主义运动:(英American transcen-dental movement)美国“波士顿先验主义俱乐部”1836年发起的一种思想运动。
主要代表为爱默生,其他成员有梭洛、钱宁、阿尔柯特(Amos Bronson Alcott,1799—1888)、富勒(Margaret Fuller,1810—1850)和派克(Theodore Parker,1810—1860)等。
他们认为人类社会有许多弊病,纠正这种弊病的方法是回到人类的自身;人的生活不是要与世界相协调,而是要与他心灵中的观念相一致。
这样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某种融合和人心与事物的交流。
哲学方面的书

哲学方面的书这个书单的适用对象不区分文理科,原因是只求入门的读者大都可以看懂我列出的初级书目,而想要看懂本书单内高阶书目的读者必须同时具备相当的人文与自然科学素养。
前言:哲学的学习需要自然科学和数学、传播学,或者数理逻辑基础。
哲学的学习需要人文社科基础,即初级及以上水准的经济学、政治学和文言文基础;如果你的志向是深入研究,那么同时必要的还有相当的人类学、语言学、社会学和文学、艺术常识。
哲学学生必须具有至少是初级的自然-社会科学宏观认识和理解力。
入门级/初级哲学书单(至少完成80%)1.《西方哲学史》希尔贝克、《西方哲学史》梯利、《西方哲学简史》赵敦华。
不推荐罗素,主要因为偏见太多而且信息失真严重,最好买前两者,便于理解,主干明晰。
2.《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商务印书馆。
看了上述任何一本就必要把它从头看到尾,当参考书。
3.《理想国》《斐多篇》,柏拉图4.《形而上学》《范畴篇》,亚里士多德5.《第一哲学沉思集》,笛卡尔6.《人类理解论》,洛克7.《伦理学》,斯宾诺莎8.《纯粹理性批判》,康德。
耐心通读,可以参考注解版。
9.《小逻辑》,黑格尔。
耐心通读。
10.《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叔本华11.《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尼采12.《上帝新脑》,彭罗斯。
作为现代物理、数学、信息论和心灵哲学的启蒙。
本书号称“科普”,但难度非科普著作所比。
耐心通读。
13.《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哲学》,余碧平14.《中国哲学史》,冯友兰15.《老子》《庄子》16.《中庸》《大学》17.《华严金狮子章校释》,法藏,中华书局版。
所有注文都要看,理清佛教和中土佛教基本思路,否则无意义。
18.《宋明理学教程》,陈来19.《印度宗教哲学概论》,姚卫群另:此阶段不必参看太多其它学科书目,如有兴趣可作以上书目的拓展阅读,并阅读关于心理学、数理逻辑和社科的入门性文献,此处不赘述。
进阶哲学书单(至少完成70%)对于西哲,读者从这里要开始把重点投入到近现代——现代哲学上。
西方现代哲学

西方现代哲学黑格尔、康德、尼采、叔本华、海德格尔、伯格森、弗洛伊德、达尔文、斯宾塞、胡塞尔、萨特、梅洛庞蒂、加缪、雅斯贝尔斯……等等,相信大家对这些名字都不陌生,因为正是这十几位重量级哲学和心理大师,建立起了西方现代哲学的重要支柱的几大分支,开创出了人类近现代认识论和本体论上的方向转变,支撑起了整个西方近现代哲学的大厦。
他们的思想所汇聚成的几大分支和流派具体如何呢?请继续往下看。
1,唯意志论唯意志论,亦译唯意志主义,是十九世纪出现的一种哲学和心理学中的唯心主义思潮。
唯意志论者主张将意志、情感本能冲动置于理性(理智)之上,即意志高于理性,而且将意志看作宇宙的本质基础、真相,认为意志“创造”世界万物。
罗马帝国时期的教父哲学代表奥古斯丁就曾把意志当作一切其他精神活动的基础。
在近代,康德和费希特哲学中也包含着唯意志论的因素。
康德认为意志有独立性;没有自由意志,道德律就失去意义。
费希特把意志和理性等同起来,认为意志即自我,是现实的创造者。
唯意志论的学说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作为一种哲学流派和思潮,形成并流行于19世纪下半期的欧洲各国。
主要代表有德国的叔本华、尼采,英国的卡莱尔,法国的居约、布特鲁。
叔本华认为,意志是一种完全敌视客观世界的神秘的生活力,即一种“盲目的、不可遏止的冲动”。
他把这种意志说成是世界的基础、本源,是“世界的内在内容和本质”。
“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事物,都是这个意志的表现、客观化,世界只是这个意志的一面镜子”。
尼采继承了叔本华的理论,把论证社会“强者”的权力意志当作他的哲学的根本目标,以致把整个世界都看作是权力意志的体现,建立了“权力意志论”。
唯意志论在德国影响最大,在法、英和北欧一些国家也有流行。
由于这些国家的具体历史条件不同,唯意志论在理论形式上也存在某些差异,但他们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即是一种反理性主义的、具有直觉主义特征的唯心主义哲学。
2,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之一。
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 续集18册

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续集18册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续集18册第一章:引言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续集18册是一部集结了丰富资料的重要著作,它记录了中国现代哲学发展的重要历程,展现了思想家们的智慧和探索精神。
罗素与弗洛伊德对美学的对话近现代哲学中的艺术与审美观念

罗素与弗洛伊德对美学的对话近现代哲学中的艺术与审美观念罗素与弗洛伊德对美学的对话近现代哲学中的艺术与审美观念罗素和弗洛伊德,作为近现代哲学史上的两位重要思想家,对于美学这一领域有着各自独特的见解。
他们的对话,不仅探讨了艺术与审美观念之间的关系,还涉及到了文化、人类心理以及个体经验等多个层面。
本文将对罗素与弗洛伊德的观点进行分析和比较,以期进一步探索美学领域的深度和广度。
一、罗素的美学观点罗素是一位逻辑学家和哲学家,在他的著作《西方哲学史》中,他对于美学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
罗素认为,美是一种情感体验,它具有主观的个性化特点。
艺术作品能够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这是美的本质所在。
在罗素看来,审美经验是一种主观的、个体化的体验。
每个人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感受都可能不同,这取决于个体的文化背景、生活经历以及心理状态等。
罗素强调了艺术的自由性和创造性,认为艺术家可以通过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二、弗洛伊德的美学观点弗洛伊德是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在他的著作《色情训科三论》中,他对于美与艺术的关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对于美的追求是一种满足本能需求的表现。
在弗洛伊德看来,美的体验与个体的潜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
他提出了“艺术生成”这一概念,认为艺术家通过创作艺术作品可以满足自身的潜意识需求,并将这种需求转化为具体的形式。
同时,观赏者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也会被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层意义所吸引和启示。
三、美学观念的对话与辩证罗素和弗洛伊德的美学观念有着一定的差异,但两者之间也存在着共性和相互补充之处。
罗素注重个体情感的表达,认为美是一种个体化的主观体验;而弗洛伊德则着重于潜意识的发掘与表达,认为美源于个体的内在需求。
两位思想家的美学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互为补充。
罗素的美学强调了情感共鸣的重要性,而弗洛伊德的美学则强调了潜意识与创造力的关系。
在艺术创作和欣赏的过程中,个体情感与潜意识的相互作用,使得艺术成为一种独特的体验。
康德与弗洛伊德对伦理学的争论近现代哲学中的道德与心理观点

康德与弗洛伊德对伦理学的争论近现代哲学中的道德与心理观点近现代哲学史上,伦理学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康德和弗洛伊德是两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哲学家,他们对伦理学的争论引发了广泛的辩论与思考。
本文将探讨康德和弗洛伊德在伦理学上的观点,并分析他们在道德与心理这两个层面上的观点。
康德是德国启蒙哲学家,他提出了“纯粹理性道德法则”以及“道德绝对主义”的理论。
康德认为人类的道德行为应该来自于纯粹的理性,而不应受到感性冲动的驱使。
他主张道德法则应该具有普遍性和绝对性,即对所有人都适用,不受个人意志或利益的影响。
康德的道德理论强调人类的理性和自由意志,他认为道德行为应该建立在人类的自律和自主性的基础上。
然而,弗洛伊德则持有与康德不同的观点。
弗洛伊德是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他的伦理观点主要关注人的心理与潜意识。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行为和决策是受到潜意识的驱动,我们的道德行为其实是被潜意识的欲望和冲动所影响的结果。
他认为人类有性本能和自我本能,这些本能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和决策。
弗洛伊德的伦理观点强调了潜意识对道德判断和行为的重要性。
康德和弗洛伊德对于道德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康德更关注道德的行为规范和道义义务,他认为道德行为应该是出于对“天命”或“道德律”的遵守。
而弗洛伊德则更加注重个体心理的成长和发展,他认为道德行为应该是能够满足潜意识的需求和欲望的。
从理论的角度上看,康德和弗洛伊德的争论主要源自对人性和道德本质的不同理解。
康德认为人类具有自律和自主性的能力,能够通过理性来决定道德行为。
而弗洛伊德则主张道德行为受到潜意识的影响,认为人类行为的背后存在着复杂的心理动机。
同时,康德和弗洛伊德的观点在实际伦理问题上也有不同的应用。
康德的道义义务主义可以用于解决个体与社会之间的道德冲突,例如在面对选择个人利益和社会公益之间的冲突时,康德的道德理论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判断的标准。
而弗洛伊德的心理观点则可以用于揭示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和欲望,帮助我们更好理解人类的行为和决策。
西方哲学史教学大纲

西方哲学史教学大纲一、引言本课程旨在介绍西方哲学的历史背景、思想流派、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帮助学生了解西方哲学的发展脉络,理解各个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想,提高对西方哲学体系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古代哲学本部分主要介绍古希腊哲学的起源和发展,包括早期自然哲学家、智者学派、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同时,还将涉及罗马哲学的相关内容,如西塞罗、塞内卡等。
2、中世纪哲学本部分将介绍中世纪欧洲的宗教哲学和世俗哲学,包括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司各特等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还将涉及伊斯兰哲学的相关内容。
3、近代哲学本部分将介绍近代欧洲哲学的兴起和发展,包括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经验主义、理性主义、浪漫主义哲学等。
同时,还将涉及现代哲学的开端——笛卡尔和尼采等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4、现代哲学本部分将介绍现代欧洲哲学的演变及其主要流派,包括现象学、存在主义、分析哲学等。
同时,还将涉及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相关内容,如皮尔士、詹姆士等。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解、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西方哲学史的知识。
四、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将采用论文撰写、课堂表现、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进行综合评价。
具体要求如下:1、论文撰写:学生需撰写一篇关于西方哲学史某一代表人物或流派的研究论文,字数不少于3000字。
论文需按照学术规范进行排版和引用文献。
2、课堂表现:学生需按时参加课堂讲解和小组讨论,积极参与课堂互动,遵守课堂纪律。
3、小组讨论:学生需按照教师安排参加小组讨论,认真准备讨论内容,积极发表观点和意见。
4、其他: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其他考核形式和要求。
西方哲学史考研笔记一、导言西方哲学史是一门研究西方哲学思想发展历程的学科,它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为准备考研的同学提供一份关于西方哲学史的考研笔记,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该学科的知识。
二、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起源,它包括了早期自然哲学家和智者学派的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笛卡尔与唯理论本章目的:认识笛卡尔的哲学理论和方法以及唯理论的发展了解笛卡尔对哲学的贡献运用笛卡尔的研究方法来有意识地思考问题材料:赵敦华211-240页第一节生平、方法论与普遍怀疑近代哲学之父笛卡尔,绝非浪得虚名,他开启了近现代哲学的大门。
笛卡尔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神学家,他对现代数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将几何坐标体系公式化而被认为是解析几何之父。
他是二元论唯心主义者的代表,留下名言"我思故我在"(或译为"思考是唯一确定的存在"),提出了"普遍怀疑"的主张,是欧洲近代哲学的奠基人之一,黑格尔称他为"现代哲学之父"。
他的哲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之后的几代欧洲人,开拓了所谓"欧陆理性主义"哲学。
笛卡儿自成体系,在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他又是一位勇于探索的科学家,他所建立的解析几何在数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笛卡儿堪称17世纪的欧洲哲学界和科学界最有影响的巨匠之一。
普遍数学所有科学门类都统一于哲学。
科学研究的统一性不在研究对象,而在于方法,哲学首先研究科学方法,这种科学的方法就叫普遍数学普遍数学把数学的最一般的特征运用到其他学科:度量和顺序方法论他从逻辑学、几何学和代数学中发现了4条规则:1、绝不承认任何事物为真,对于我完全不怀疑的事物才视为真理;2、必须将每个问题分成若干个简单的部分来处理;3、思想必须从简单到复杂;4、我们应该时常进行彻底的检查,确保没有遗漏任何东西。
对方法论四规则的理解1、分析的必要性,找出确定的"阿基米德点"2、分析的过程:由复杂到简单3、综合的过程:由分析的简单结果出发,一步步推导出复杂的道理4、分析和综合的过程要彻底第二节我思故我在字面意思:"当我怀疑一切事物的存在时,我却不用怀疑我本身的思想,因为此时我唯一可以确定的事就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
笛卡尔认为当"我"在怀疑一切时,却不能怀疑那个正在怀疑着的"我"的存在。
因为这个"怀疑"的本身是一种思想活动。
而这个正在思想着、怀疑着的"我"的本质也是一种思想活动。
注意这里的"我"并非指的是身心结合的我,而是指独立存在的心灵。
深层意思:笛卡儿的哲学命题,采用所谓"怀疑的方法",是在求证"知识"的来源是否可靠。
我们可以怀疑身边的一切,只有一件事是我们无法怀疑的,那就是:怀疑那个正在怀疑着的"我"的存在。
换句话说,我们不能怀疑"我们的怀疑",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肯定我们的"怀疑"。
笛卡儿也就是从他的"我思故我在"来证明"天主的存在"。
因为"我"这个思想的主体不能被"怀疑",那么就有一个使"我"存在的更高"存在体"。
这个证明的过程在下一节我们会再较详细地论述。
第三节真理的标准及天主存在的证明"我思故我在"这个命题确定了自我是一个思想实体,但它并没有告诉我们思想的具体内容。
笛卡尔下一步的工作是从这个命题出发,推导出其他确定的知识。
真理的标准从自我实体出发的推导不是仅仅在思想范围里的演绎,它需要从自我的思想领域过渡到思想以外的实在领域。
思想与实在是两个不同性质的系列,需要运用笛卡尔提倡的"普遍数学"的"度量"克服不同性质的系列之间的隔阂。
数学的"度量"在形而上学中是一种比较,为了进行比较,我们需要一个共同的标准,一盒"公度",这样才能衡量不同性质的对象。
为了确定这个标准,笛卡尔诉诸他已确定的第一原则。
他认为,"自我"观念本身就是一个标准,一切像"自我"那样自明的观念都是真观念。
"因此我觉得可以建立一条一般的规则,就是:我们极清楚、极明白地想到的东西都是真的"。
这一规则的建立是笛卡尔方法的转折点,使得他能够从分析过渡到综合,使得他能够用这个标准衡量那些复杂的对象。
按照这个标准,那些在分析的步骤中被怀疑的观念重新被确定为真观念。
笛卡尔把所有观念分为三类:天赋的、外来的、虚构的。
进一步说,虚构的观念是思想自己制造出来的,天赋的和外来的观念都是由思想以外的原因所造成的,如此,上述三种观念可合并为两种:思想自己制造出来的和由外部原因造成的。
进一步可以证明,思想自己制造出来的观念是不真实的,而在外部原因造成的观念中,有一些是真实的,有一些是不真实的。
前者指天主造成的观念,后者指可感事物造成的观念。
天主存在的证明笛卡尔的世界让他肯定了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明白、清楚的"天主"观念。
"天主"是个真观念,这对笛卡尔而言不成问题,但他的问题是:"天主"观念是从哪里来的呢?是我们的思想自己制造出来的,还是由一个外部原因造成的呢?笛卡尔认为:"天主"的观念具有无限的完满性,"自我"的观念只有有限的完满性,从自我的有限性不可能产生关于"天主"的无限性。
理由依据:原因的现实性不可能小于结果的现实性。
(这种因果观在中世纪已经出现,但把它运用于"天主"观念与这一观念的原因之间的比较,却是笛卡尔的发明。
)因此,无限完满性的观念只能是无限完满性的现实所产生的结果。
因此,必定有一个无限完满的天主存在,他把关于自身的观念赋予人类,产生出关于"天主"的天赋观念。
笛卡尔关于天主存在的证明是安瑟尔谟的本体论证明的一个新版本,他们都从"天主"观念的绝对完满性推出天主的真实存在。
不同的是,安瑟尔谟认为"绝对完满性"与"真实存在"之间有逻辑必然关系,因此可以从前者推出后者;笛卡尔则认为此两者是结果与原因的关系,由结果追溯原因是从简单到复杂的思想综合,而不是逻辑推理我思故我在--天主存在:是一个跳跃。
从思想到实在的过渡。
前者是单纯的思想原则,"天主"是实在的原因。
由于天主的存在,我们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的确定性也就有了保证。
第四节心物二元论广延的观念"天赋观念"具有三个标志:来自天主、明白清楚、与实在相符。
天主的存在自然具有这三个标志。
除此之外,我们关于广延的观念也是天赋的,因为它也有这三个标志。
什么是广延的观念?造成广延观念的原因不是我们心灵,也不是外部事物,就只能是天主。
那么,广延的观念是天主在我们的心灵中造成的,如此也就保证了我们关于广延的观念能够与外部事物相符合:因为天主既然是无限完满的,就绝不可能欺骗我们,天主在我们思想中产生的观念就必定是真实的。
有关广延的观念,我们还可以再看看笛卡尔的举例子来说明广延是通过思想来把握的,而不是通过感觉。
他的原则是:不同的实体有不同的属性,实体的存在要通过它的本质属性来证明。
实体分为两种:以广延为其本质属性的实体就是物质,与之不同的实体是心灵。
心物二元论实体定义:一个不依赖其他任何东西而自身存在的东西。
严格意义上说,只有天主才是不依赖其他东西的存在,因此,天主是唯一的实体。
心灵与物质也是实体,因为除天主外,它们也不需要其他东西而存在。
我们只能通过属性认识实体,而"思想"和"广延"是我们最为熟悉的无处不在的属性,因此从认识论的意义上说,只有心灵和物质才是实体,"天主"实体只是为心灵和物质做担保的存在论的设定。
思想与广延互不依赖,如此,笛卡尔得出了二元论的结论:心灵和物质是独立存在的两个实体,它们之间没有相互作用。
心物二元确立之后的难题就是,由于心物不能互相作用,那么人则如何?因为人是两个实体的组合:身体是物质,自我意识是心灵。
这就是身心二元论。
为了解释这个难题,笛卡尔假设了一个身心的交接点,位于脑部,称之为"松果腺"。
错误的根源天赋观念是真理的来源,那错误来自何方?笛卡尔认为是来自心灵。
因为外物造成的感觉是不可靠的,但感觉本身不是错误,只是由于我们对于感觉的判断才造成错误,而判断是心灵的。
为何心灵是错误的根源?总之,笛卡尔被称为近代哲学之父是当之无愧的,他的哲学体系像数学的公理体系一样,有简洁、严格与和谐之美,表现出的是唯理论的立场,对后来的哲学产生巨大的影响。
第五节斯宾诺莎斯宾诺莎出生于阿姆斯特丹的一个从西班牙逃往荷兰的犹太家庭。
他的父母亲以经营进出口贸易为生,生活颇为宽裕,斯宾诺莎也因此得以进入当地的犹太神学校,学习希伯来文、犹太法典以及中世纪的犹太哲学等。
他也接受了拉丁语的训练,而正是凭借着拉丁语,斯宾诺莎得以接触笛卡尔等人的著作。
他也由此渐渐脱离所谓正统的学说范围,并最终在24岁时被逐出了犹太教会堂。
他最后搬出犹太人居住区,以磨镜片为生,同时进行哲学思考。
斯宾诺莎此后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
1673年有人提供他海德堡大学哲学系的教职,条件是不可提及宗教,不过斯宾诺莎婉拒。
他在45岁时就去世。
哲学上,斯宾诺莎是一名一元论者或泛神论者。
他认为宇宙间只有一种实体,即作为整体的宇宙本身,而上帝和宇宙就是一回事。
他的这个结论是基于一组定义和公理,通过逻辑推理得来的。
斯宾诺莎的上帝不仅仅包括了物质世界,还包括了精神世界。
在伦理学上,斯宾诺莎认为,一个人只要受制于外在的影响,他就是处于奴役状态,而只要和上帝达成一致,人们就不再受制于这种影响,而能获得相对的自由,也因此摆脱恐惧。
斯宾诺莎还主张无知是一切罪恶的根源。
1、寻求拯救与幸福的哲学哲学的目的在于获得最高的幸福。
最高的幸福"一经发现和获得之后,我便可以连续地永远享受无上的欢乐",而世俗的幸福(财富、荣誉和感官快乐)不但不能使人获得长久的快乐,还是陷溺人心的罪恶,所以与最高的幸福相反。
为了避免世俗的不幸,哲学便是拯救之道。
他不遗余力追求最高的幸福--精神幸福,而鄙视物质利益。
(斯宾诺莎的幸福--成了精神幸福的代名词)只有精神的幸福才是持续的、平和的。
他把通过理性思维达到的境界说成是"人的心灵与整个自然相一致"。
2、真观念与几何学的方法把几何方法运用于哲学。
斯宾诺莎看到方法论中的悖论:如果我们证明一个方法是正确的,我们需要首先证明我们可以用以证明这个方法的方法是正确的,如此循环,没有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