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老山界》 学案
2023最新-语文老山界教案【优秀3篇】

语文老山界教案【优秀3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以下是可爱的编辑给家人们整理的语文老山界教案【优秀3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老山界》教案篇一【学习目标】知识和能力方面:1、了解作家作品。
2、领悟课文写景的精妙,提高描写的能力。
3、理解并学习课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
过程和方法方面:1、通过合作与交流,探讨写景的妙处。
2、反复朗读课文,理清层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通过对红军长征翻越老山界过程的了解,初步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坚强的意志去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挫折。
【教学重点】1、领悟课文写景的精妙,提高描写的能力。
2、理解并学习课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
【教学难点】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从而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法选用】:阅读梳理与感悟反思相结合【学法指导】梳理信息,整合处理【教学对象分析及其学习需要分析】《老山界》一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文在写作手法上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的转移安排层次,其次本文虽然说是一篇记叙文,但是也不乏很多写景之处,更是优美的抒情之作。
总之,本文的语言朴实、优美、凝练、细腻、情真、隽永,是一篇值得反复诵读体味的佳作。
学生容易了解文章所叙之事,但是对于语言方面的特色,以及两处写景的背后所蕴涵的红军的优良革命传统难以感悟,因此在教学时必须借助信息技术的魅力,通过图片、音乐和视频的手段,以勾起学生的丰富想象和联想,再紧扣一些精彩的语句和片段揣摩红军高昂的斗志、乐观的精神。
【教学媒体选择与应用设计】本文字里行间处处蕴涵红军长征途中的高昂斗志、乐观的精神,但是这种精神的理解只有学生在深刻地掌握了文章的内容之后,方能水到渠成,因此在教学中本人尝试运用计算机辅助课件的优势:图片可以绘情,音乐可以陶情,视频可以传情,如此种种信息技术的手段,综合巧妙的运用可以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去想象和联想,从而生成新的收获。
八年级语文上册学案---三 老山界

八年级语文学案老山界主备人:审核人:学习目标:1、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2、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
赏析、背诵精彩的语段。
学习过程:一、板题示标二、一读课文,扫除生字词。
酣然入梦澎湃蜷身点缀三、二读课文,完成自学指导一找出文中表示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的词、句。
三分钟后比哪一组找的完整,准确。
四、三读课文,完成自学指导二细读课文13-----23段,完成下列问题:1、“满天都是星光……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中“之字形”和“连到天上”的作用。
2、15---17段的语言描写有何作用?3、23段作者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角度描写冻醒的景象。
4、四个排比,比喻句有何作用?5、为什么忽然醒来?又为什么不知什么时候睡着了?五、小结六、当堂训练1、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的一个难走的山,难在哪?文中最后又说“还是小的很”这样说有何作用?2、13段中“一步一步”包含什么含义?“奇观”指什么?3、填空:耳朵里有不可琢磨的声响,极___________,又是极________,又是极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不知什么时候睡着了。
4、“机关枪声很密,大概是我们昨天出发的地方,五、八军团正跟敌人开火。
”这句话反映出红军翻越老山界的什么情况?5、“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这个意志”具体指什么?“我们”是通过什么方式“灌输”这个意志的?6、“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句中的“笨重”该怎样理解?。
八年级上册老山界学案苏教版

八年级上册《老山界》学案苏教版学习目标:按时刻转变和地址转移安排的层次2生动的描述对表达中心意思的作用学习重点:长征的革命传统及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学习难点:明白得一些词语的含义,赏析出色的语段前预习:一、给加点的字注音或依照拼音写汉字:点zhuì耸立péngpài蜷曲ǔué呜咽酣然入梦落得很远二、写出以下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咱们顶着天啦!()二、路上有几处景色专门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
()3、远远地还听见仇敌飞机的叹息,可能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什么缘故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三、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堂活动:活动一、整体感知阅读文,圈划出文中表示时刻、地址的词语,并归纳红军的相应活动,完成下表。
时刻地址活动2以上表理出层次思路,想一想这是什么记叙顺序?作者以如此的写法有什么样的益处呢?活动二、深切探讨再读文,找出老山界难走,究竟“难”在哪些地址?有情感地朗诵,并进行扼要的归纳。
想一想这表现了红军什么样的精神?活动三、精读品析体会出色描述精读23段,试探、讨论:、试着用四个字归纳这一段的要紧内容。
二、咱们见了哪些景物?给人什么感受?以什么为序?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闻”突出了夜晚山中:“寂静”,可作者描述的却是各类声响,如此的描述是不是自相矛盾?这是用了什么手法?写“闻”用了哪些修辞?拓展延伸既然是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进程,那么再写与瑶民攀谈是不是有点画蛇添足,冲淡主旨了?反馈练习:(一)分析句中加粗词语的表达作用.告知咱们的军队不准拆篱笆当火炬。
不准:________________。
2.肚子很饿,气力不够,可是必需鼓着勇气前进。
鼓: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老山界》选段,回答下列问题满天都是星光,火炬也亮起来了。
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炬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炬仍是星星。
(完整版)《老山界》教学教案

(完整版)《老山界》教学教案老山界是一篇描写自然风光的散文名篇,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崇敬之情。
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老山的壮美景色,让人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本教学教案旨在通过对《老山界》的学习,引导学生欣赏自然之美,激发他们对自然的热爱与保护意识。
一、教学目标1. 了解《老山界》的作者及背景,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 能够描述文章中描绘的老山景色,感受自然的壮美与神奇。
3. 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与保护意识,激发其写作和创作的灵感。
二、教学内容1. 作者介绍:介绍《老山界》的作者林海音,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2. 文本分析:分析《老山界》的内容结构和语言特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3. 情感体验:通过朗读和赏析《老山界》,引导学生感受文章中的情感共鸣,激发其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老山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自然景色的向往和好奇之情,导入本堂课的主题。
2. 作者介绍:简要介绍作者林海音,让学生了解其背景和文学成就,为后续文本分析做铺垫。
3. 文本分析:逐段解读《老山界》,分析文章的结构、描写手法和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 讨论互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老山的感受和体会,激发其表达和思考能力。
5. 写作创作: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以《老山界》为灵感,展开写作创作,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6. 总结点拨:对本堂课进行总结,强调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提倡保护自然,激励学生积极行动。
四、教学效果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度,评价其对《老山界》的理解和情感表达。
2. 作业评定:批改学生的写作作业,评定其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和表达能力。
3. 学习反馈:通过课后调查或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和感受,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五、教学反思与展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老山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老山界》优秀教案汇总

《老山界》优秀教案汇总2篇《老山界》优秀教案汇总(一)第一课时教案教案名称:探究《老山界》的核心主题及文学特点适用年级:初中八年级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和把握《老山界》的核心主题;2. 能够分析《老山界》的文学特点;3. 能够运用文学理论解读《老山界》。
教学重难点:1. 掌握《老山界》的核心主题;2. 理解并分析《老山界》的文学特点。
教学准备:1. 《老山界》的全文材料;2. 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询问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引发学生对主题的思考。
步骤二:核心主题探究(15分钟)1. 学生阅读《老山界》第一节,体会其中描写人与自然关系的片段,并找出文中的关键词汇。
2. 学生分组讨论并整理,归纳出《老山界》的核心主题。
3. 学生展示并互相交流各自的归纳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老山界》的核心主题。
步骤三:文学特点分析(20分钟)1. 学生阅读《老山界》的全文,重点关注作者的叙述方式和描写技巧。
2. 学生分组讨论并整理,归纳出《老山界》的文学特点。
3. 学生展示并互相交流各自的归纳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老山界》的文学特点。
步骤四:文学理论解读(1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常见的几种文学理论,如主题主导理论、意象主导理论等。
2. 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老山界》的核心主题和文学特点,应用适当的文学理论进行解读。
步骤五: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进行小结,并布置阅读《老山界》的作业,要求学生自主思考并写下自己对于《老山界》的理解。
教学延伸: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其他与人与自然关系相关的文学作品,拓展对主题的理解,并进行文学鉴赏和写作。
第二课时教案教案名称:论述《老山界》中人与自然的关系适用年级:初中八年级教学目标:1. 能够分析《老山界》中人与自然的关系;2. 能够提出自己对《老山界》中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1. 理解并分析《老山界》中人与自然的关系;2. 能够自主提出自己对《老山界》中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
老山界教案优秀4篇

老山界教案优秀4篇学习目标篇一1、了解文章叙述的顺序。
2、通过圈画词语来学习课文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换安排结构的方法。
3、感受红军在翻越老山界中遇到的困难及表现出来坚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模式篇二教学理念:以合作探究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模式:“学、探、测”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篇三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同学们,红军长征路上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正是红军精神的真实写照。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读《老山界》一文,进一步感悟革命先辈的坚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板书课题)【二】出示学习目标1、了解文章叙述的顺序。
2、通过圈画词语来学习课文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换安排结构的方法。
3、感受红军在翻越老山界中遇到的困难及表现出来坚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三】、自主学习1、检查预习注意划线字的注音和写法蜷缩()呜咽()点缀()澎湃()咀嚼()篱笆()酣然入梦()苛捐杂税()2、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正确停顿、读出语气语调。
3交流文中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句,感受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预设:下午----天色晚了----天黑了----半夜-----黎明---下午两点山沟瑶民家山脚(山腰)(山腰)山顶宿营地4交流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预设:红军克服种种困难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5、从红军翻山过程中你感受到红军战士身上怎样的精神或品质?预设:乐观精神、坚强意志【四】合作探究:1、既然老山界是红军长征途中所经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那么红军在翻山过程中遇到的一个困难就是“走路难”。
走路难:①路有怎样的特点?找出文中对应的句子。
②红军又是怎样克服的'?预设:①陡。
(第18、25节)②第13-17节。
【打趣鼓劲】;第26节【小心登山】走路难:陡打趣鼓劲,小心登山2、小组讨论:依照上面的例子,思考红军在翻越老山界过程中还遇到哪些困难?如何克服的?睡觉难和吃饭难,按照学生的回答的顺序进行,采用追问的方式进行。
《老山界》教案6篇

《老山界》教案6篇《老山界》教案6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老山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老山界》教案1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2。
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3。
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精彩的片段二、教学设想:(一)、预习要求:1.掌握生字词,积累词汇,巩固基础知识2.划出文中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多读课文(二)、教法学法:教法: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围绕教学目标理清教学思路,本文第一课时重在解决目标1和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从对课文的熟读过程当中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完成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同时又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学习一种常见的写作方法;而第二课时则重在引导学生研读和赏析精彩片段,学习生动形象的语言,理解其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性,给以方法,让学生来解决问题。
学法:动脑思,分析理解;动口说,组织语言;动手写,整理明确。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四)、准备教具:录音机朗诵带投影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按时间和地点变化转移材料的特点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红军不怕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一、导入新课毛主席的诗《七律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山,这里面有一座山岭叫越城岭,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它也被称为老山界,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样一座被称为长征途中最“难”翻越的一座山的呢?师板书:老山界难二、自主学习1、放录音,听朗读带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A、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生回答后出示投影,引导生继续思考)明确记叙了什么事?记叙文有哪些要素?记叙这件事用了哪种顺序?以什么为线索?B、划出表示时间和地点转移的词(自主完成表格)思考:这样有什么作用?(可采用投影的方式,稍作提示)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写作思路2、师述:从毛主席的诗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出五岭是绵延雄伟。
《老山界》教案范文(通用5篇)

《老山界》教案《老山界》教案范文(通用5篇)《老山界》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长征的革命传统;二、学习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特点;三、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赏析精彩的语段。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观察方法;勾画关键语句,揣摩其含义及作用;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写法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布置预习:1、仔细阅读课文,解决字词疑难(识记注释中的词语:攀谈、苛捐杂税、奇观、绝壁、峭壁、骨碌、酣然入梦、蜷、缀、细切、澎湃)2、读文中自己认为写得好的部分,说明理由。
教学步骤一、导入:我们学习的前两篇课文是用诗歌形式写长征壮举的,今天学习课文《老山界》,它是一篇回忆录,真实地记叙了红军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的过程。
二、检查预习,要求学生复述课文,要突出文中关键词语,做到语言简洁连贯,声音响亮,内容周全(常规要求)教师可边引导学生叙述,边课件出示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的行踪图。
三、启发学生理解课文的思路和思想内容课文分为二部分:第一部分(1自然段):概括介绍老山界,点明山高,摆出困难。
点题第二部分(2—33段):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按翻山经过将这部分分为四层,标上“│”号(常规要求),编写各层提纲。
第一层:(第2———11段)山脚访瑶家。
(表现了军民关系,既不脱离中心,八年级语文组教案执笔:陈惠玲教者见解(内容增删、步骤调整、方法改变、教学后记等)又展示了长征生活的一个侧面。
)第二层:(第12———23段)从天黑以后写道黎明之前,主要内容有:1、在“之”字拐的路上;2、山腰露宿(表现登山艰苦和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第三层:(第24—31段)从次日黎明写到下午两点多钟,主要内容:1、攀登雷公岩;2、继续登山,到达山顶;3、山顶所思。
(表现红军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点明翻山长征是为了北上抗日。
)第四层:(32—33段)下山的情景。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呼应开头,小结全文,回顾了整个长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学案设计 年 月 日
年级
科目
学习内容
主备人 使用者 教师组织教学过程
二、自主学习
朗读一遍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并能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1、我们概括事件内容时,一定要抓住事件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读完课文,请你先找出本文的记叙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2、把这六要素用最简洁的一句话概括出来:
三、合作研讨
分析构思理读课文 :
1、以“难”为切点,朗读课文。
(1)边读边在边页批注红军遇到的具体困难。
(2)按照找到的困难,把文章自然地分成四个板块,并概括层意。
2、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
八年级
语文
《老山界》
学 习
目 标
1、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背诵精彩语段。
2、通过反复阅读,弄清各种叙述方法的特点,体会本文运用顺叙方法和插叙方法的好处。
3、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体会领悟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重难点
怎样理解在非常艰苦、恶劣的环境中,描写优美景物的心境
和作用。
学习过程与指导
一.预习与复习
1、介绍作者:
陆定一,生于1906年,江苏无锡市人。
曾任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
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
2、给下列字词注音:
纵队 惊惶 攀谈 苛捐杂税
道歉 篱笆 骨碌 酣然入梦
蜷缩 矗立 咀嚼 呜咽
澎湃 悬崖 灌输 缀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惊惶: 索性:
灌输: 督促:
攀谈:
苛捐杂税:
生平: 酣然入梦: 捉摸:
不管三七二十一:
3.这些描述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性格?
四、形成检测
阅读《老山界》,完成下面习题: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
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
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
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
除此以外,就是寂静。
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像,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教师组织教学
过程与评价1、按原文在横线上填入语句。
2、选段从多个角度对“半夜”进行描写,写____________觉突出
夜之_________________,写_______觉暗示山之_________,写
_________觉反衬夜之_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何会“忽然醒来”?为何“不知什么时候
又睡着了”?
4、“凡景语皆情语”。
在如此艰难的环境里,红军战士却能欣赏“天
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又能用耳朵来欣赏那“不
可捉摸的声响”。
对此,你有何感想?
注:教师编写学习过程时分六个步骤:1、预习和复习;2、自主学习;3、合作研讨;4、展示讲解;5、形成检测;6、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