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安医家的影响探寻国医发展
十大新安医家之一

• 《素问灵枢类篡约注 》
医经著作。又名《素问类 纂约注》 选录《素问》、《灵枢》 二书中除针灸以外的主要 内容。分为藏象、经络、 病机、脉象、诊候、运气、 审治、生死和杂论九篇, 参考历代《内经》注家 之论作了简要注释。本书 特点有二:其一,所选 《内经》原文较为精要; 其二,分类简单而注释精 辟。
•
亦 儒 亦 医 , 博 学 济 世
•
以 医 为 本 , 致 力 普 及
•
汪 昂 的 成 功 之 道
希望大家在对汪昂了解的同时, 也可以学习其学医的刻苦、求新精 神及其医学思想。
谢谢观赏
• 《医方集解》
• 本书把方剂分为 21 门, 收正方常用方 320 余。
《本草备要》
乃汪昂采集诸家本草简辑而成, 将药、证、病因加以联系。首 论药性总义,次以草、木、果、 谷菜、金石水土、禽兽、鳞介 鱼虫及人等八部分类,收载药 物470余种,每药概述性味、 功用和主治。该书既完备又概 要,切合临床实用。全书八卷, 为采集诸家本草筒辑而成,将 药、证、病因,加以联系,选 取常用药剂470余种,附图400 多个。是一部内容简要的药物 学专著。
汪 昂
•
新 安 医举,弃儒攻医,医学大
• 字仞庵,明末清初安徽休宁西门人氏。
成
汪 昂 生 平
• 看清科举考场的腐败,开始厌恶科举制度, 又由于明亡而有感于国家民族的兴衰,于是, 在清朝顺治初年,毅然弃儒学医,笃志方书。 • 汪昂弃儒攻医,时年三十有余,其抛弃仕途, 改而学艺,认为“诸艺之中,医为尤重”, 于是乎独专医学。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身 居避远山区,全靠自身勤奋,博览群书,刻 苦钻研,而终成一代名医。
《汤头歌诀》 • 成书于1694年。选录 常用方剂300余方, 分为补益、发表、攻 里、涌吐等20类,以 七言歌诀的形式加以 归纳和概括,并于每 方附有简要注释,便 于初学者学习。
新安医家弃儒从医的原因探讨

弃 科举 走 向治病 救 人 的道 路 呢 ?本 文 对新 安 医家
的这种 行为 进行研 究 。
一
、
新 安 医家弃儒从 医的原 因
凡有 病 患 , 所试 辄效 , 因之 亲族 里党 里 , 问症 问方 , 早夜 往来 , 座尝盈 、 趾 尝错 也 。 ” 5 有 的书 生 因攻 儒 致体 质太 弱 , 奉母 命 转 而学 医 。明程 仑 在 《 程 原 仲 医案》自序 中 称 自己 为攻 读 儒 业 , 夜 以 继 日, 灯 下 苦读 。“ 弱 冠遂病 失 血 , 然不 辍 读 也 。 已尔 日呕 数
为 了深造 , 他 又 不辞 劳 苦 , 负笈 游 学 齐 、 燕等地 , 边
学 习边 行 医 , 造诣 越来越 高 ” , 终 成一 代名 医。 l 4 J
多 的医家 , 出版 过众 多 的 医学 著作 。据 考 证 , 自宋
迄清 , 见 于 资 料 记 载 的新 安 医 家 达 8 0 0余 人 。其 中, 在 医学史 上有影 响 的医家就 达 6 0 0多人 。 明清 两 代更 是医 学鼎 盛 时 期 。其 中 , 明代 医家 1 5 3人 , 清代 医家 4 5 2人 。产 生 或成 名 于新 安 一 带 的 医 家 共 编撰 医学 著作 8 0 0余 部 , 涉及 内科 、 外科 、 儿科 、 妇科、 五官 科 等 。 在 中国古代, 读 书 人 的 目标 一
中图分 类号 : R一 0 9 2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9—1 7 5 0 ( 2 0 1 3 ) 0 5— 0 0 3 6— 0 5
传承新安医学,创新促进发展

传承新安医学,创新促进发展新安江流域的古徽州地区,北倚风光秀丽的黄山山脉,新安江水自西向东横贯其中,域内山奇水秀,地灵人杰;古往今来,文风昌盛,名贤辈出。
发源于此地的新安医学,鼎盛于明清之时,长盛至今而不衰。
上下800余年间,出名医800余位,著医书800余部,在基础理论、中药方剂和临床应用等方面皆有建树,是我国传统医学中文化底蕴深厚、流派色彩明显、学术成就突出、历史影响深远的重要研究领域,为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新安医学伴随着徽学文化的兴盛而兴盛,它的兴起得益于天时、地利和人和,是历史、文化、经济、地理等诸多因素催化的结果,不仅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徽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其他区域性中医学术流派一样,新安医学在传承中医药学术过程中同样具有浓厚的地域性色彩,根植于本土“小新安”地域,同时作为中医学的典型代表和缩影,其学术理论和思想不断地向中华大地辐射和延伸,由点及面形成了被全国中医药同仁认可的“大新安”中医药学术研究氛围。
新安医家信奉儒学,习医行事“一以儒理为权衡”,同时又能融儒、释、道于一体。
历代医家在传承的基础上又都能提出自己新的见解,名医云集学派纷呈却又都能和谐融通,父子相袭、兄弟相授、祖孙相承使得学术精华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本文主人公,安徽中医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王键教授就是新安歙县王氏医学的传人。
王氏医学始于其祖王履中,受业于清嘉道年间的名医程敏之,代传于其子王心如、孙王养涵,王养涵又传子王仲奇,其后又有王任之、王乐匋等,代代相传,名医辈出,经久不衰,成就颇丰。
传承中创新在徽学文化影响下,在家族世代行医的耳濡目染中,王键教授在从事中医药教学、科研、临床近30余年的工作中,对新安医学的传承与发展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在《新安医学精华丛书》的前言中,他从形成到发展、从突出成就到当代价值等多方面向世人展示了新安医学,并总结了新安医学的六大特色,即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与结合,学派纷呈与和谐融通的有机统一与结合,家族传承与学术传承的有机统一与结合,以儒通医与融合道佛的有机统一与结合,“地理新安”与“医学新安”的有机统一与结合,中医科学与徽学文化的有机统一与结合。
新安医学所开创中医学史上的第一

新安医学所开创中医学史上的第一吴裕存安徽省歙县中医医院(安徽歙县245200)新安医学融合在祖国医学之中,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明清时期所涌现出大量医家医著和众多名医世家为特征。
在医籍校刊、整理、编纂、研究,临床内、外、妇、儿、伤科、眼科、针灸推拿、诊断治疗经验的总结,以及本草方剂、气功养生、预防保健、医学普及等各个方面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笔者就已掌握的资料,对新安医学在中医学史上所创造的“第一”总结如下。
一、医学史上的四类第一部书1、最早载有大量医学史料的《医说》《医说》是南宋歙县人张杲于1189年刊著,此书内容十分丰富,载有始自三皇历代116名医学人物传记,古代医话27篇,神方17首以及各科疾病的诊疗等,是现存最早载有医学史料的书籍,也是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新安医学著作。
2、第一部注解医方的专著《医方考》《医方考》是明代歙县人吴昆1584年所撰成,该书“取古昔良医之方七百余首,揆之于经,酌以心思,订之于证,发其微义,编为六卷,凡二十门”。
对每一方的叙述,先列方药组成,次适应证,然后以病因病机释方义。
规范了怎样用古方,解决了生搬硬套地用古人成方治病,不仅疗效不显,而且容易误病殃人的严重问题。
3、第一部总结历代医案的专著《名医类案》1549年编成的《名医类案》是明代歙县人江瓘所为,是书广辑古今名医治法奇验之迹,类摘门分,上采扁鹊、仓公、华佗,下迄元、明诸医治验,分二百零五门,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等科,是我国第一部总结历代医案之专著。
4、第一部分门节录诸医论述的著作《医述》程文囿是歙县槐塘人,1826年著《医述》十六卷,是书经数十年考订,采集三百多家书籍,辑录切要之语,删繁就简,去粗取精,分门别类,附记出处,浑然自成一体。
得此一编,即可省涉猎群书之劳,而收取精用宏之效,是第一部分门节录诸医论述的著作。
二、首倡《伤寒论》错简说明代歙人方有执发奋攻医,精研经典《伤寒论》,认为此书经王叔和整理时已有改动,后经成无己作注,又多所窜乱。
【文化】中医文化视野下的新安医学与吴中医学

【文化】中医文化视野下的新安医学与吴中医学徽州古时又名新安,苏州古时又名吴中,两地都是极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文化中心。
因受到徽、苏两地的地理环境、社会历史及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新安地区和吴中地区分别孕育出了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特异性的地域性医学,分别称为新安医学和吴中医学。
中医文化是指有关中医的思维方式、传统习俗、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学艺术,甚至一些影响深远的事件等[1]。
从宏观的中医文化视野,来探讨新安医学和吴中医学的异同及联系,为其他地域性医学的研究提供思路,以促进中医文化更长足的发展。
人文环境01经济是地域性医学发展的基础从历史发展脉络来看,徽州和苏州都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有着强大的经济基础,都能为当地的医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在农耕社会时期,地理环境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徽州地区崇山峻岭、川谷崎岖,平原较少,地理环境相对较为封闭,使得徽民耕作困难。
但徽民并未安于现状,多年来不断地在艰苦中进取、在困难中谋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性和典型性的徽州精神,即是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开拓进取,后人也称为“徽骆驼”精神。
在东晋时期,徽民为寻求新发展、新出路,突破了地域限制,开始外出经商,涉及各行各业。
到了明代中期,在宗族势力的支持下,徽州经济进入鼎盛时期,逐渐形成了以家族关系为纽带的徽商群体,经商人数之多,可谓“十人九商”。
其中,徽商对医疗产业和雕版印刷业的投资,既带动了经济,也为新安医家们提供了较好的医疗环境,还为新安医学思想的传承提供了较好的物质载体。
苏州地区是以平原为主,且位于太湖流域水网地区,有着丰富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使得当地的苏民有着便利的耕作条件,且该地区陆路和水路的交通也较为发达。
在两汉时期,苏州的农业生产就远超徽州地区,在全国以水稻高产而著名,有“水乡泽国”之称。
在元朝时期,连接南北的京杭大运河修建完成,极大地促进了南北地区的文化沟通和经济交流。
在宋代,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确定了江南为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因苏州位于江南的中心,其经济得以迅猛发展,对国家的经济贡献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关于中医药发展与新安医学传承创新

关于中医药发展与新安医学传承创新中医药是中国独有的传统医学体系,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治病经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中医药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
为了保护和发扬中医药的传统文化,中国一直在不断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
我国的中医药学科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包括药物学、针灸推拿学、方剂学、毒理学等。
同时,中医药的科技研发也在不断进行,如中医药新药研发、中医药物联网、中医药人工智能等。
在这个背景下,新安医学传承创新顺应时代的发展,以优秀的传统中医药文化为基础,不断探索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之路。
新安医学传承创新的目标是推动中医药在治疗各种疾病、保健、康复等领域的应用,使中医药在现代医学中更加发挥重要的作用。
新安医学传承创新除了传承发展传统的中医药文化外,更注重创新。
通过科技创新和实践研究,新安医学可以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新安医学通过深入研究中医药材和中医药方的组成和作用机制,研究出适合现代人使用的中药饮片,使中药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更好地发挥各种功效。
新安医学也倡导以经验为基础、以科学为指导的治疗方法,将传统中医经验和现代医学相结合,以取长补短,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
总之,新安医学传承创新顺应时代的发展,推动中医药学的现代化发展,使中医药在现代医学中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新安医学应坚定地走中医药现代化发展之路,通过创新,将传统的中医药文化发扬光大,使中医药在未来中更加璀璨夺目。
新安医学传承创新是指在传承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使用现代科学技术,探索新的中医药应用和临床治疗方式。
新安医学的创新包括研究新的中药饮片,开展新的针灸推拿技术等。
通过这些创新,中医药可以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一方面,新安医学的创新为中医药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近年来,新安医学在中医药新药研发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川芎嗪胶囊”,“双花藤片”等药物。
同时,新安医学也在大力推广中医药康复技术,如针灸推拿、中药熏蒸、艾灸等,为中医药赢得了更加广泛的认可和推广。
新安医学传承与发扬管见

胡永久
一、新安医学清后期衰落探析
1. 徽州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封闭式社会,维系这个社会的是延续 数千年的封建宗法制度。 “护祠宗以敬宗睦族,树牌坊为传世显荣”,同样起着巩固封建 宗法制度的作用。 2.徽州文化兴盛的经济基础在徽商 (1)活动地区在境外的全国各地,极易受政治形势的影响。 清代后期,由于帝国主义势力的入侵,国家动乱不宁。资本主 义舶来品冲击了徽商 (2)徽州的科技文化,失去了牢靠的经济基础,因而不能持 久。作为坚实后盾的经济基础一旦衰落,徽州科技文化的衰落 也就是旦夕间的事了。
二、现代阻碍新安医学发展的原因
1.药材商奉行拜金主义
4.固步自封的保守思想
5.中医传承教育缺失
6.中医院失去本色
三、振兴新安医学的有效途径
1. 让中医重归大众生活 普及中医知识可增进民众对中医的了解。中医源于民间, 是人们在长期与疾病斗争中积累的宝贵经验,许多预防和 治疗疾病的方法都简单易行,很容易被大众所接受。 2.集思广益,吐故纳新 医圣张仲景有句名言:“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警示医者 要集思广益、吐故纳新。当代中医学者应该保持中医的特 色及优势,少做无谓的争辩,多反省自身不足,勤于临床 实践改善疗效,有效地推动中医向前发展。
四、加强新安医学文化建设
1.医道为干为形 人文为根为魂
2. 魂逸之学仅为术 根衰之木久必枯 3.弘扬传统优势 吸纳时代精神
四(1).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
1.西方文化入侵,传统文化边缘化
2.传统道德观在当今社会显得薄弱
四(2).中国传统文化面临机遇与发展
新安医家医德时代价值探索

新安医家医德时代价值探索摘要:新安医学是根植于徽文化沃土上的一朵中医奇葩,数百年来,其内涵丰富的医德思想一直广为流传,形成了独特的时代价值,对当今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本篇文章从新安医学主要的医德思想内容出发,分别论述了其特点及时代价值,在不同医家的思想及其事迹中更深刻的体会新安医家医德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体现了其医德思想传承的必要性。
关键词:新安医家,医德思想,时代价值一、新安医学的形成概况新安医学肇始于晋唐,兴起于宋元,鼎盛于明清,随后流传至今,为徽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
唐宋时期,新安地区社会和平安定,大批北方望族、文人学士由于战乱南迁,带来了丰富的中原文化,两者相互碰撞融合,给徽文化带来了新的生机;明清时期,商业经济初步繁荣,徽商快速发展,发达的商业经济带动了新安医学的繁荣鼎盛,同时新安地区地理环境优越,药物资源丰富,为儒医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再加之古徽州为徽文化的发祥地,程朱理学之邦,文化氛围浓厚,在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该地区书院学馆层出不穷,名医大儒辈出学术思想活跃,各个新安医学流派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一派昌盛之象,新安医学也由此应运而生。
二、新安医家医德思想的精神内核新安医学作为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流派之一,在徽文化的滋养下成长起来,深受“程朱理学”的影响,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儒医”。
新安医家作为新安医学的主要承载者,不仅医术精湛,其医德更是被后世敬仰,始终将“讲仁爱、存仁心、施仁术、做仁事,重义轻利,诚实守信,虚怀若谷、和而不同,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学贵潜沉、精益求精,基于实践、务实创新”的品德作为安身立命之本,其诸多言行无一不彰显着中华传统美德。
1.仁爱之术,医者之道在儒家文化之风盛行的古徽州地区,大批新安医家受其倡导的“仁者爱人”“正心诚意”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医德思想,将“仁爱”二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本草纲目·序》中提出了“夫医之为道,君子用之以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新安医家的影响探寻国医发展
新安医学学社07 中医涉外许笑盈
【摘要】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西医从业人数约550万人,而中医只有40万人左右,比20世纪50年代减少了20%。
有志于中医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中医正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传承危机”。
【1】虽然国家开始大力发展国医,可是中医仍然面临这严峻的挑战,所以亟须为将来的发展开辟一条新的道路,不能坐以待毙,不能让国医文化被窃取。
改革究竟能给中医带来怎样的境遇,还很难说。
中国目前中医的发展还很滞后,还及不上西方国家的后起之辈,这不得不令人深思,我想作为中医的学习者,学习其文化要旨是很重要,但更应该将目光放的长远些,多为国医的发展做贡献,这样中医文化才能可持续发展,而且我相信,中医一定会为人类带来更多好处,不仅利于国民,更利于世界。
【关键字】新安医家影响发展
新安医学的历史文化成就
北宋以来,新安地区政治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郡、县均设有府学、县学、书院、书墅、书堂、书斋、学仓、学田、学会、谈经阁、藏书阁、御书楼等文化教育中心,各地学社数以百计。
据统计自明迄于清,仅进士出身达一千六百八十四名(包括赐进士)。
《新安志》载,历次乡试皇榜公布仅新安一郡同榜进士十名者比比皆是,而历代翰林、修撰、学士无以数计,故古徽州流传有“同科十进士,十里四翰林”之称。
清·乾隆帝南游徽郡,有感于风化之醇,写下了“孝慈天下无双里,仁爱江南第一乡”之联句。
是故文风所及,几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而作为中医药学尤其是明清时期中医药学的缩影和典型代表,新安医学恰恰以名医辈出、医著宏富、流派纷呈而著称。
如南宋张杲所著《医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史传记;明代江瓘所著《名医类案》是我国第一部总结历代医案的专著,起到了“宜明往范,昭示来学,既不诡于圣经,复易通乎时俗”的作用;方有执所著《伤寒论条辨》,重新编次《伤寒论》,开创了《伤寒论》错简重订之先河,从而把伤寒学派推向了伤寒学史上的兴盛期。
章太炎先生曾言:“《伤寒论》自晋·太医令王叔和编次,逮及两宋,未有异言。
”就是说,宋代以前的伤寒研究家,都是以王叔和等编次的仲景伤寒为真传本,唯有至明·方有执首倡“错简重订”,和者竞起,百家争鸣,大大促进了伤寒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祁门名医徐春圃,于明·隆庆二年(1568年)在北京发起组织的“一体堂宅仁医会”,是我国最早的医学学术团体。
参加的会友有苏、浙、皖、闽、湘、广等地在京的太医和名医四十余人。
宗旨突出了一个“仁”字,“深戒徇私谋利之弊”,倡导相互学习交流,提高医疗质量,这在祖国医学史上乃为一个创举。
另有吴昆所著《医方考》是我国第一部注释医方的著作;清代郑梅涧所著《重楼玉钥》是我国第一部喉科专著。
《石山医案》的作者汪机和《医宗金鉴》的编撰者吴谦分别是明代四大医家和清初京城三大名医之一。
被列为“全国十大医学全书”中出自新安名医之手就有三部,为徐春圃的《古今古统大全》、吴谦的《医宗金鉴》和程杏轩所著《医述》。
另如明代孙一奎所著《赤水玄珠》,陈嘉谟所著《本草蒙筌》,清代汪昂所著《汤头歌诀》、《本草备要》,程国彭所著《医学心悟》,吴澄所著《不居集》,以及叶天士所著《临证指南医案》等等……,都是临症习中医者的必备参考书,被中医高等院校编入教材,很多医籍早在明、清时期便已东传日本、朝鲜等国。
多少年来,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学术价值,一直受到海内外有识之士的广泛关注,影响十分深远。
新安医学的学派特点
在学术思想上,公认的新安医学学派有“固本培元派”、“养阴清润派”、“错简重订派”、
“时方轻灵派”、“理脾阴派”。
这些学术思想的创建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些学术派别己成为当代中医各家学说的一支,是中医药学宝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较有代表性的是我国明代著名医家祁门人汪机,汪机擅用“参芪”,主张并强调培护“元气”,常以甘温之味抚养脾胃而祛病强身。
其创立“营卫论”之学说,临床上以调补气血为主导,使气血调和,邪不为害。
从而提示了当今代谢组学热衷于研究的营养代谢与疾病防御的系统生物学的前沿课题。
首倡《伤寒论》“错简重订”的新安歙县名医方有执,精心研究《伤寒》,主张要心仲景之心,志仲景之志。
他敢于疑古,敢于创新,开“错简重订”之先河,拉开了我国医学史上伤寒学派百家争鸣的序幕,并对仲景学说加以发挥,提出了“风伤卫,寒伤营,风伤两感营卫俱伤”的“风寒中伤营卫说”,深刻揭示了太阳病的发病、传病与转归的实践与认识规律,推动了“伤寒学派”的兴盛及伤寒学理论的进一步丰富。
清代“温病四大家”之一的叶天士,以其独特的温病学理论,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学术理论,父亲叶朝采、祖父叶紫帆都是新安名医,其处方用药以轻、清、灵、巧而见长,源于新安医学的时方轻灵派,成为江南中医辨证遣药的一大特色。
地域不同体现在医学学术思想上也有所区别,以学术链为纽带的中医药各家学说可谓灿若晨星,异彩纷呈,在全国还没有第二处像新安医学这样医家、医著、学派林立的地域性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