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学习笔记:清热泻火药之知母
中药学笔记完整

一,解表药--味辛归肺膀胱经1.辛温解表药麻黄--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宣肺平喘风寒表实无汗桂枝--发表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风寒表实无汗表虚有汗皆可紫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解毒气滞胎动不安,妊娠恶阻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荆芥--散风解表透疹止痒疗疮止血既散风寒又散风热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引经药无所不达一身之风寒湿痹痛羌活--散寒解表祛风除湿止痛上半身风湿痹痛太阳之头项强痛藁苯--散寒解表祛风除湿止痛巅顶头疼细辛--散寒祛风温肺化饮通窍止痛阳虚感冒用量<3克白芷--发散风寒燥湿止带通窍止痛消肿止痛阳明头痛眉棱骨痛香薷--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和中化湿夏季乘凉冷饮阳气被阴邪所遏之阴暑热苍耳--散寒通窍除湿止痛有小毒辛夷--散寒通窍风寒头痛鼻塞河柳--发表透疹祛风除湿肺胃心经2.辛凉解表药薄荷--宣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蔓荆--疏散风热清利头目风湿痹痛肢拘急牛子--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辛苦寒能升浮沉降兼可通便蝉蜕--疏散风热明目退翳透疹止痒息风止痉喑哑咽痛木贼--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止血桑叶--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肺润燥凉血止血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葛根--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长于缓解颈部肌肉紧张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少阳之寒热往来配黄芩半表半里之热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丹毒痄腮温毒发斑豆鼓--解表除烦辛甘微苦凉归肺胃经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二,清热药--多寒凉味多苦主治里热证1.清热泻火药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湿敛疮生肌止血煅用收湿敛疮生肌止血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配黄柏阴虚火旺配川贝母阴虚劳嗽肺燥咳嗽天花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注射液引产不宜与乌头孕妇禁用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配淡豆鼓温病初起胸中烦闷及虚烦不眠夏枯草--清肝明目散结消肿瘰疬瘿瘤芦根--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生津止呕利尿竹叶--清热除烦利尿通淋生津心火上炎之口糜淡竹叶--清热除烦利尿通淋生津心火下移小肠之热淋尿痛,尿赤,尿涩决明子--清热明目润肠通便谷精草--明目退翳疏散风热风热头痛青葙子--明目退翳平肝阳降血压密蒙花--明目退翳养肝血除虚热2.清热燥湿药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清中上焦湿热清肺经热邪少阳寒热胎热胎动不安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清中焦湿热清泄心经实热和中焦实热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治下焦湿热肾阴虚龙胆草--清热燥湿泻火肝胆清泄肝胆湿热苦参--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通淋肝胆湿热黄疸下湿热赤白带3.清热凉血药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润肠通便温病热入营血骨蒸劳热内热津亏消渴玄参--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润肠通便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退虚热凉血不留淤无汗骨蒸水牛角--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清心定惊热入心包热极生风赤芍药--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清肝火温毒发斑紫草--活血凉血解毒透疹温病血热毒盛之斑疹紫黑4.清热解毒药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热毒血痢肠肺乳痈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消肿散结利尿通淋治热入心包证所常用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湿通淋乳痈紫花地--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丹毒乳肠痈毒蛇咬伤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利咽凉血消斑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咽喉肿痛大头瘟痄腮青黛--清热解毒凉血利咽清泻肝火肝火犯肺之咳痰咯血牛黄--清热解毒息风止痉化痰开窍温病热入心包神昏,中风痰热神昏鱼腥草--清热解毒排脓消痈利尿通淋肺痈后下射干--清热解毒祛痰利咽散结消肿热结痰盛尤宜久疟疟母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长于清大肠经热毒阿米巴痢疾败酱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祛瘀止痛重楼--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息风定惊小毒穿心莲--清热解毒燥湿长于清肺经和大肠经热白鲜皮--清热解毒祛风燥湿止痒长于除肌肤湿热及下焦热毒半边莲--清热解毒利水消肿家有半边莲,可以伴蛇眠土茯苓--解毒除湿通利关节解梅毒汞中毒山豆根--清热解毒消肿利咽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通淋性寒味酸清中兼收大血藤--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祛风活络长于清大肠经热毒主治肠痈蛇舌草--清热解毒消痈利湿抗癌胃癌食管癌直肠癌野菊花--清热解毒疏风平肝熊胆--清热解毒清肝明目息风止痉丸剂1.5-2.5克不入汤剂金荞麦--清热解毒祛痰排脓散瘀止痛鸦胆子--清热解毒燥湿杀虫止痢截疟腐蚀赘疣有毒不宜入汤剂,10-15粒治疟疾10-30粒治痢疾垂盆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甘淡凉归肝胆小肠经秦皮--清热解毒燥湿止带清肝明目苦涩寒归肝胆大肠经马勃--清肺解毒利咽止血辛平木蝴蝶--清热利咽疏肝和胃半枝莲--清热解毒散瘀止痛利水消肿癌肿5.清虚热药青蒿--退虚热凉血截疟解暑配鳖甲治阴虚发热地骨皮--退虚热凉血清肺降火生津配桑白皮治肺热咳喘白薇--退虚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产后血虚发热银柴胡,胡黄连--一退虚热二退疳热三,泻下药--凡能引起腹泻或滑润大肠,促进排便的药物1.攻下药大黄--泻下攻积解毒止血活血祛瘀利湿退黄配芒硝治实热积滞大便燥结坚硬难下芒硝--泻下软坚清热回乳味咸外用回乳芦荟--泻下清肝杀虫性寒番泻叶--泻热通便消积健胃缓下1.5-3克攻下5-10克体弱慎服2.润下药麻仁--润肠通便热秘通行老人产妇及体虚便秘甘平大肠脾经郁李仁--润肠通便利水消肿养神有功宜于水肿脚气便秘者3.峻下逐水药(多数有毒)甘遂--泻水逐饮消肿散结有毒孕妇忌丸散0.5~1克内服醋制大戟--泻水逐饮消肿散结有毒孕妇忌京戟逐饮红戟散结茜草科芫花--泻水逐饮祛痰止咳杀虫疗疮有毒头疮白秃汤剂1.5~3克散剂0.5~1克醋制减毒巴豆--泻下逐水寒积退肿祛痰利咽疗疮祛腐喉痹痰阻结胸丸散0.1~0.3克畏牵牛牵牛子--泻下逐水去积杀虫水肿推崇畏牵牛体弱忌有肾毒性千金子--泻下逐水破血消癥制霜入丸散服0.5~1克别名-续随子四,祛风湿药--凡以祛除风湿缓解痹痛为主要作用的药物1.祛风寒湿药独活--祛除风湿善治痹痛解表发汗辛苦主治下半身少阴头痛威灵仙--祛除风湿通络止痛骨鲠消痰咸治骨鲠30~50克木瓜--舒筋活络化湿和中生津开胃酸温归肝脾经湿浊中阻之吐泻转筋脚气肿痛蕲蛇--祛风通络定惊止痉入归肝经甘咸乌梢蛇--祛风通络定惊止痉徐长卿--祛风止痛活血通脉止痒解蛇毒善治痹证痛重及内外伤诸痛牙痛术后痛癌肿痛川乌--祛除除湿散寒止痛麻醉力宏大毒不宜久服寒疝腹痛局部麻醉外用伸筋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屈伸不利孕妇月经多慎用2.祛风湿热药--带腾字的一般都能通络防己--祛风止痛利水消肿长于治风湿痹痛偏热者秦艽--祛风通络清虚热利湿退黄重点在清虚热苦辛雷公藤--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杀虫解毒有大毒归心肝经豨签草--祛除风湿通络止痛清热解毒降血压治疗疮肿毒臭梧桐--祛除风湿通络止痛降血压外洗又能治疗皮肤瘙痒湿疹络石藤--祛风通络凉血消肿善治风湿热痹及筋脉拘挛兼热3.祛风湿健骨药五加皮--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利水兼肾虚有寒者最宜阴虚火旺者忌服脚气浮肿香加皮--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利水有毒强心利水而消肿心衰性水肿最宜桑寄生--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胎漏下雪而胎动不安千年健--祛风湿强筋骨止痹痛入药酒尤宜老人最宜风湿痹痛兼肝肾亏虚4.其它类桑枝--祛风通络利水消肿祛风止痒上肢肩膀痛者最佳横走肢臂丝瓜络--祛风通络活血胸胁痛乳汁不下跌打损伤路路通--祛风活络利水消肿通经下乳乳房肿痛乳汁不下鹿衔草--祛风湿强筋骨调经止血补肺止咳穿山龙--祛风除湿活血通络化痰止咳海风藤,青风藤---祛风湿通经络青风藤又能利小便五,芳香化湿药--气味芳香性偏温燥具有化湿运脾作用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散寒发汗明目辛苦夜盲一身上下内外之湿皆可除配黄柏风湿痹症厚朴--燥湿行气消积平喘既除无形之满又除有形之满藿香--芳香化湿发表解暑和中止呕配佩兰凡湿浊中阻无论兼寒兼热也无论有无表征均可佩兰--芳香化湿解暑辟秽辛平善除中洲秽浊陈腐之气-口臭砂仁--化湿行气温脾止泻理气安胎脾胃虚寒之呕吐泄泻妊娠气滞恶阻及胎动不安白豆蔻--化湿行气温中止呕辛香湿阻中焦多用于湿温初起草豆蔻--燥湿行气温中止呕寒湿中阻不宜久煎草果--燥湿温中除痰截疟除痰截疟-寒湿偏盛-重点记忆六,利水渗湿药--以通利水道渗透水湿治疗水湿内停病证为主要作用1.利水消肿药--性味多甘淡平或微寒适用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不利,以及泄泻,痰饮等证。
最新执业中药师《临床中药学》备考:清热泻火药

最新执业中药师《临床中药学》备考:清热泻火药最新执业中药师《临床中药学》备考:清热泻火药本类药物性味多属苦寒或甘寒,以清热泻火为主要功效。
主要用于邪在气分的高热、口渴、汗出、烦躁,甚则神昏谵语,脉洪大等气分实热证,以及肺热咳嗽、胃热口渴、心火烦躁、肝火目赤等脏腑实热证。
体虚有里热证时,应注意顾护正气,当配伍补虚药同用。
石膏清热泻火煅后外用收湿敛疮1.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用于气分实热证和肺胃实热证。
本品辛散解肌透达、大寒清泄里热、甘寒生津除烦,主入肺胃经,为清热泻火之首药,且善清肺热,又泻胃中之火,为治温病气分实热证,以及肺热咳嗽、胃火牙痛之良药。
(1)治温病气分实热证,症见壮热、烦渴、脉洪大。
常与知母相须为用,如白虎汤。
本品也可用于外感温热病气血两燔证。
常与玄参、牡丹皮、栀子等清热凉血药同用,如清瘟败毒饮。
(2)治肺热喘咳。
常配麻黄、杏仁、甘草,以清宣肺热而平喘,即麻杏石甘汤。
(3)治胃火牙痛。
属胃热上冲,牙龈肿痛者,常配升麻、地骨皮等;属胃热阴虚,牙痛烦渴者,常配知母、牛膝等,如玉女煎。
2.收敛生肌——用于疮疡溃后不敛,湿疹,水火烫伤。
本品煅后外用有清热收湿、敛疮生肌作用,可用于疮疡溃后不敛,湿疹,水火烫伤。
(1)治疮疡溃后不敛。
常与升药配伍,如九一丹。
(2)治湿疹。
常与黄柏、枯矾等同用。
(3)治水火烫伤。
常配青黛、黄柏等。
用法用量:煎服,15~60g。
打碎先煎。
知母(基源药材)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1.清热泻火——用于气分实热证。
本品苦寒清热,其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之功与石膏相似,亦为治温热病邪在气分之壮热、烦渴、脉洪大等症之要药,常与石膏相须为用,如白虎汤。
2.滋阴润燥——用于肺热咳嗽,阴虚燥咳,阴虚消渴,骨蒸潮热。
本品甘寒清润,入肺、胃、肾经。
上能清肺润肺,中能泻胃生津,下能滋肾降火。
既清热泻火以清实热,又滋阴润燥而退虚热。
不仅治温病气分壮热之证每特为要药,而且也是肺热或阴虚咳嗽、阴虚消渴、骨蒸潮热等证的常用药。
《中药学专业知识二》中药功效总结完整版

《中药学专业知识二》中药功效总结完整版引言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来源、性质、功效、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学科。
中药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在世界医药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对中药的功效进行总结,以供学习和参考。
一、解表药(一)发散风寒药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桂枝:发汗解肌,调和营卫。
(二)发散风热药银花:清热解毒,散风热。
连翘:清热解毒,散结消肿。
二、清热药(一)清热泻火药石膏:清热泻火,生津止渴。
知母:清热生津,滋阴降火。
(二)清热凉血药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三)清热解毒药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三、泻下药(一)攻下药大黄:泻下攻积,清热解毒。
芒硝:泻下软坚,清热消肿。
(二)润下药火麻仁:润肠通便,滋阴润燥。
郁李仁:润肠通便,利水消肿。
四、祛风湿药(一)祛风湿散寒药独活:祛风湿,散寒止痛。
细辛:祛风湿,散寒解表。
(二)祛风湿清热药秦艽:祛风湿,清热利尿。
防己:祛风湿,利水消肿。
五、利水渗湿药(一)利水消肿药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泽泻:利水渗湿,清热泻火。
(二)利湿退黄药茵陈:清热利湿,退黄疸。
金钱草:清热利湿,排石通淋。
六、温里药(一)温中散寒药干姜:温中散寒,回阳救逆。
附子:回阳救逆,温肾助阳。
(二)温经散寒药肉桂:温经散寒,助阳化气。
吴茱萸:温经散寒,止痛止呕。
七、理气药(一)行气药陈皮:行气健脾,燥湿化痰。
木香: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二)降气药沉香:降气止痛,温中止呕。
枳实:破气散结,消胀止痛。
八、活血化瘀药(一)活血止痛药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延胡索:活血止痛,行气解郁。
(二)活血调经药红花:活血调经,祛瘀止痛。
益母草:活血调经,利尿消肿。
九、止血药(一)凉血止血药地榆:凉血止血,清热解毒。
侧柏叶:凉血止血,清肺止咳。
(二)化瘀止血药三七:化瘀止血,活血定痛。
茜草:化瘀止血,清热解毒。
十、补气药(一)补气健脾药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
中药“清热泻火药”——知母

中药“清热泻火药”——知母本品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干燥根茎。
主产于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习称“毛知母”;或除去外皮,晒干切片。
本品气微,味微甜、略苦,嚼之带黏性。
以切面色黄白者为佳。
生用,或盐水用。
一、药性和功效本品性味苦、甘,寒。
归肺、胃、肾经。
具有清热泻火,滋阴润燥之功效。
用法用量:煎服,6~12g。
本品清热泻火宜生用,滋阴降火宜盐水用。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质润,能滑肠通便,故脾虚便溏者慎用。
二、歌括《药性歌括四百味》歌诀:知母味苦,热渴能除,骨蒸有汗,痰咳能舒。
三、临床应用1.外感热病,高热烦渴本品味苦甘,性寒质润,苦寒能清热泻火除烦,甘寒能生津润燥止渴,善治温热病邪在气分,壮热、烦渴、汗出、脉洪大者,常与石膏相须为用,如白虎汤(《伤寒论》)。
2.肺热咳嗽,阴虚燥咳本品主入肺经,苦寒能清肺热,甘寒能滋肺阴、润肺燥。
用治肺热咳嗽,痰黄质稠,常与黄芩、栀子、瓜等清肺、化痰药同用,如清金化痰汤(《统旨方》);治阴虚燥咳,干咳少痰,常与贝母同用,如二母散(《急救仙方》)。
3.骨蒸潮热本品入肾经,能滋肾阴、泻肾火、退骨蒸,用治肾阴亏虚,阴虚火旺,骨蒸潮热、遗精、盗汗,常与黄柏、地黄等泻火、滋阴药同用,如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
4.内热消渴本品苦甘寒质润,取其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生津止渴之功,常用治内热津伤,口渴引饮之消渴证,可与天花粉、葛根等同用,如玉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5.阴虚肠燥便秘本品能滋阴润燥以通便,用治阴虚肠燥便秘,常与生地黄、玄参、麦冬等养阴润肠通便药配伍。
四、现代药理研究1.化学成分本品主要含皂苷,其主要成分为知母皂苷AI、AⅡ,知母皂B1、BⅡ等。
本品还含有知母多糖、芒果苷、异芒果背、生物碱及有机酸等。
2.药理作用知母浸膏有解热作用,能防止大肠杆菌所致家兔高热且作用持久。
本品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糖、抗炎、利尿、祛、抗菌、抗癌、抗溃疡、改善学习记忆能力、保护脑缺血性损伤等作用。
清热泻火药——知母

清热泻火药——知母性味归经苦、甘,寒。
归肺、胃、肾经。
功能主治清热泻火,生津润燥。
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燥咳,骨蒸潮热,内热消渴,肠燥便秘。
备注(1)用于温热病、高热烦燥、口渴、脉洪大等肺胃实热之症及肺热喘咳、痰黄而稠。
知母苦寒,上能清肺热,中能清胃火,故适用于肺胃有实热的病症。
本品常和石膏同用,可以增强石膏的清热泻火作用。
(2)用于阴虚发热、虚劳咳嗽及消渴等症。
知母能泻肺火而滋肾,故不仅能清实热,且可清虚热。
在临床上多与黄柏同用,配入滋阴药中,如知柏地黄丸,治阴虚火旺、潮热骨蒸等症。
又本品配养阴润肺药如沙参、麦冬、川贝等品,可用于肺虚燥咳;配清热生津药如天花粉、麦冬、粉葛根等品,可用治消渴。
(3)知母性味苦寒而不燥,上能清肺,中能凉胃,下能泻肾火。
配以黄芩,则泻肺火;配石膏,则清胃热;配黄柏,则泻肾火。
知母既能清实热,又可退虚热,但它滋阴生津的功效较弱,用于阴虚内热、肺虚燥咳及消渴等症,须与滋阴药配伍,始能发挥它的作用。
本品能润燥滑肠,故脾虚便溏者不宜使用。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5钱;或入丸、散。
注意脾胃虚寒,大便溏泄者忌服。
来源本品为百合科植物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Bunge.的干燥根茎。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习称“毛知母”;或除去外皮,晒干。
性状本品呈长条状,微弯曲,略扁,偶有分枝,长3~15cm,直径0.8~1.5cm,一端有浅黄色的茎叶残痕。
表面黄棕色至棕色,上面有一凹沟,具紧密排列的环状节,节上密生黄棕色的残存叶基,由两侧向根茎上方生长;下面隆起而略皱缩,并有凹陷或突起的点状根痕。
质硬,易折断,断面黄白色。
气微,味微甜、略苦,嚼之带黏性。
炮制知母: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去毛屑。
盐知母:取知母片,照盐水炙法(附录Ⅱ D)炒干(每100斤加盐2斤半用开水化开)。
本品照上述[含量测定]项下的方法测定,含菝葜皂苷元(C27H44O3)不得少于 0.90%。
中药学笔记完整

中药学笔记完整清热燥湿药多味苦寒,主治内热湿热证。
XXX--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主治湿热黄疸、口疮、痢疾等。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主治热毒疮疖、肺热咳嗽等。
龙胆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主治湿热黄疸、痢疾、口疮等。
苦参--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主治湿热黄疸、痢疾、热淋等。
藿香--燥湿解表,主治暑湿头痛、恶心呕吐等。
荆芥--燥湿解表,主治暑湿头痛、感冒发热等。
板蓝根--清热解毒,主治热毒疮疖、咽喉肿痛等。
金银花--清热解毒,主治热毒疮疖、感冒发热等。
连翘--清热解毒,主治热毒疮疖、感冒发热等。
凉薄荷--清热解毒,主治热毒疮疖、口疮、咽喉肿痛等。
小蓟--清热解毒,主治热毒疮疖、痈肿疮毒等。
一、解表药——味辛归肺膀胱经1.辛温解表药麻黄、桂枝、紫苏、生姜、荆芥、防风、羌活、藁苯、细辛、白芷、香薷、苍耳、辛夷、河柳是常用的辛温解表药。
它们可以发汗解表、散寒祛风、通窍止痛、解毒消肿等。
其中,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羌活、藁苯、细辛等药物适用于风寒表实无汗等症状,而紫苏、生姜、白芷、香薷、苍耳、辛夷、河柳等药物适用于表虚有汗等症状。
2.辛凉解表药薄荷、蔓荆、牛蒡子、蝉蜕、木贼、桑叶、菊花、葛根、柴胡、升麻、豆鼓、浮萍、竹叶、淡竹叶等是常用的辛凉解表药。
它们可以疏散风热、清利头目、解郁解毒、通淋利尿等。
其中,薄荷、蔓荆、牛蒡子、蝉蜕、木贼、桑叶、菊花、葛根等适用于风热头痛、口干咽喉肿痛等症状,而柴胡则适用于少阳之寒热往来等症状。
二、清热药——多寒凉味多苦主治里热证1.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天花粉、栀子、夏枯草、芦根等是常用的清热泻火药。
它们可以清热泻火、滋阴润燥、清肺润燥、消肿止痛等。
其中,石膏适用于除烦止渴、收湿敛疮、生肌止血等症状,而知母适用于阴虚劳嗽、肺燥咳嗽等症状。
2.清热燥湿药黄连、黄芩、龙胆草、苦参、藿香、荆芥、板蓝根、金银花、连翘、凉薄荷、小蓟等是常用的清热燥湿药。
它们可以清热解毒、燥湿解表、消肿止痛等。
中药学笔记完整

中药学笔记完整解表药主要是用来治疗风寒感冒等表浅病症的药物,其中辛温解表药的种类较多。
例如,麻黄可以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宣肺平喘等。
桂枝则可以发表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等。
XXX能够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等。
生姜则可以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等。
荆芥则是散风解表、透疹止痒、疗疮止血的良药。
防风则是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风的通用药,羌活则是散寒解表、祛风除湿、止痛的良药,适用于上半身风湿痹痛和太阳之头项强痛等。
藁苯则是散寒解表、祛风除湿、止痛的良药,适用于巅顶头疼等症状。
细辛则是散寒祛风、温肺化饮、通窍止痛的良药,但用量不宜过大。
白芷则是发散风寒、燥湿止带、通窍止痛、消肿止痛的良药,适用于XXX头痛、眉棱骨痛等症状。
香薷则是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和中化湿的良药,适用于夏季乘凉、冷饮阳气被阴邪所遏之阴暑热等症状。
苍耳则是散寒通窍、除湿止痛的良药,但有小毒。
XXX则是散寒通窍、鼻渊要药,适用于风寒头痛、鼻塞等症状。
河柳则是发表透疹、祛风除湿的良药,适用于肺胃心经等症状。
清热药则主要是用来治疗里热证的药物,多数味道较苦,有些还有寒凉性质。
其中清热泻火药的种类较多。
例如,石膏可以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湿敛疮、生肌止血等。
知母则可以清热泻火、滋阴润燥,与黄柏配合可以治疗阴虚火旺、川贝母则适用于阴虚劳嗽、肺燥咳嗽等症状。
天花粉可以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但孕妇禁用,不宜与乌头同时使用。
栀子则可以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与淡豆鼓配合可以缓解胸中烦闷及虚烦不眠等症状。
夏枯草则可以清肝明目、散结消肿、瘰疬瘿瘤等。
芦根可以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生津止呕、利尿等。
竹叶和淡竹叶都可以清热除烦、利尿通淋、生津等,但淡竹叶适用于心火下移、小肠之热、淋尿痛、尿赤、尿涩等症状。
决明子可以清热明目、润肠通便,谷精草则适用于明目退翳、疏散风热、风热头痛等。
青葙子则可以明目退翳、平肝阳、降血压。
密蒙花则可以明目退翳、养肝血、除虚热等。
中药学笔记 之完整版

中药学笔记之完整版一、解表药——味辛归肺膀胱经解表药是指用于治疗感冒、风寒等外感症状的药物。
其中,辛温解表药包括麻黄、桂枝、紫苏、生姜、荆芥、防风、羌活、藁苯、细辛、白芷和香薷等药物。
这些药物可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宣肺平喘、透疹止痒、止血等作用。
它们可以治疗风寒表实无汗的症状,也可以治疗气滞胎动不安、妊娠恶阻等症状。
辛凉解表药包括薄荷、蔓荆、牛子、蝉蜕、木贼、桑叶、菊花、葛根和柴胡等药物。
这些药物可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明目退翳等作用。
它们可以治疗阳虚感冒、表半里之热、偏正头痛、风湿痹痛等症状。
二、清热药——多寒凉味多苦主治里热证清热药是指用于治疗里热证的药物,多味苦、寒凉。
其中,清热泻火药包括石膏、知母、天花粉、栀子、夏枯草、芦根、竹叶和淡竹叶等药物。
这些药物可泻火除烦、清热利湿、润燥止血等作用。
它们可以治疗闷及虚烦不眠、口糜、痛、尿赤、尿涩等症状。
此外,混合其他药物使用,如配黄柏阴虚火旺配川贝、配淡豆鼓等,可治疗瘰疬、瘿瘤、胸中烦等症状。
但需要注意的是,注射液引产不宜与乌头混合使用。
还有一些药物,如谷精草、青葙子等,可用于治疗心火上炎之口糜、心火下移小肠之热淋尿等症状。
密蒙花是一种能够明目、退翳、养肝血、除虚热的药物。
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和苦参都是清热燥湿的药物。
黄芩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适用于邪少阳寒热、胎热胎动不安等症状。
黄连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适用于热和中焦实热。
黄柏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龙胆草可清热燥湿、泻火、肝胆。
苦参可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通淋,适用于白带等症状。
生地黄、玄参和牡丹皮都是清热凉血的药物。
生地黄可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润肠通便,适用于内热津亏、消渴等症状。
玄参可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润肠通便,适用于清中上焦湿热、清肺经热等症状。
牡丹皮可清热凉血、活血化瘀、退虚热,适用于清中焦湿热、清泄心经实、治下焦湿热、肾阴虚、清泄肝胆湿热、肝胆湿热黄疸下湿热赤等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学》学习笔记:清热泻火药之知母
《本经》
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Bge.的根茎。
切片入药,生用或盐水炒用。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及泥沙,晒干,习称“毛知母”。
或除去外皮,晒干。
切片入药,生用,或盐水炙用
【性味归经】苦、甘,寒。
归肺、胃、肾经。
《本经疏证》:知母能益阴清热止渴,人所共知,其能下水,则以古人用者甚罕,后学多不明其故。
《千金》、外台》两书用知母治水气各一方。
《千金》曰,有人患水肿腹大,其坚如石,四肢细,少劳苦足胫即肿,少饮食便气急,此终身之疾,服利下药不瘥者,宜服此药,微除风湿,利小便,消水谷,岁久服之,乃可得力,瘥后可常服。
其所用药,则加知母于五苓散中,更增鬼箭羽、丹参、独活、秦艽、海藻也。
《外台》曰,《古今录验》泽漆汤,疗寒热当风,饮多暴肿,身如吹,脉浮数者。
其所用药,则泽泻、知母、海藻、茯苓、丹参、秦艽、防己、猪苓、大黄、通草、木香也。
其曰,除风湿,利小便,曰疗寒热当风,饮多暴肿。
可见《本经》所著下水之效,见于除肢体浮肿,而知母所治之肢体浮肿,乃邪气肢体浮肿,非泛常肢体浮肿比矣。
正以寒热外盛,邪火内著,渴而引饮,火气不能化水,水遂泛滥四射,治以知母,是泄其火,使不作渴引饮,水遂无继,蓄者旋消,由此言之,仍是治渴,非治水也。
于此,见凡肿在一处,他处
反消瘦者,多是邪气勾留,水火相阻之候,不特《千金方》水肿腹大四肢细,即《金匮要略》中桂枝芍药知母汤,脚肿如脱,亦其一也。
《金匮方》邪气水火交阻于下,《千金方》邪气水火交阻于中,阻于下者,非发散不为功,阻于中者,非渗利何由泄,此《千金方》所以用五苓散,《金匮方》所以用麻黄、附子、防风,然其本质均为水火交阻,故其用桂、术、知母则同也,桂、术治水之阻,知母治火之阻,于此遂可见矣。
《本草正义》:知母寒润,止治实火,泻肺以泄壅热,肺痈燥咳宜之,而虚热咳嗽大忌。
清胃以救津液,消中瘅热宜之,而脾气不旺亦忌。
通膀胱水道,疗淋浊初起之结热,伐相火之邪,主强阳不痿之标剂。
热病之在阳明,烦渴大汗,脉洪里热,佐石膏以扫炎症;疟证之在太阴,湿浊熏蒸,汗多热甚,佐草果以泄脾热。
统详主治,不外实热有余四字之范围
【功效与应用】
1.清热泻火,用于温热病肺胃实热证,见高热、烦渴、脉洪大等,常与石膏相须为用,如白虎汤。
用于肺热咳嗽或阴虚燥咳,常与贝母同用,如二母散。
知母苦寒,上能清肺热,中能清胃火,故适用于肺胃有实热的病症。
本品常和石膏同用,可以增强石膏的清热泻火作用。
2.滋阴润燥,用于阴虚火旺,肺肾阴虚所致的骨蒸潮热、盗汗、心烦等,常与黄柏相须为用,配入养阴药中,如知柏地黄丸。
用于阴虚消渴、口渴、多饮、多尿者,常与花粉、五味子合用,如玉液汤。
知母能泻肺火而滋肾,故不仅能清实热,且可清虚热。
在临床上多与黄柏同用,配入滋阴药中,如知柏地黄丸,治阴虚火旺、潮热骨蒸等症。
又本品配养阴润肺药如沙参、麦冬、川贝等品,可用于肺虚燥咳;配清热生津药如天花粉、麦冬、粉葛根等品,可用治消渴。
【处方用名】肥知母、知母(生用,泻火之力较强)、炒知母(炒用,泻火之力稍缓和)、盐水炒知母(滋阴退虚热较佳)知母性味苦寒而不燥,上能清肺,中能凉胃,下能泻肾火。
配以黄芩,则泻肺火;配石膏,则清胃热;配黄柏,则泻肾火;知母既能清实热,又可退虚热,但它滋阴生津的功效较弱,用于阴虚内热、肺虚燥咳及消渴等症,须与滋阴药配伍,始能发挥它的作用。
【用法用量】煎服,6~12g。
清热泻火生用;滋阴降火宜盐水炒用。
【方剂举例】
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知母、黄柏、地黄、丹皮、萸肉、山药、泽泻、茯苓。
治阴虚火旺,骨蒸潮热,多梦遗精。
治气虚劳伤面黄肌瘦气怯神离动作倦怠上半日咳嗽烦热下午身凉气爽脉数有热者:知母三钱黄柏三钱人参二钱麦冬五钱广皮一钱甘草五分.水煎服.(《症因脉治》知柏参冬饮)
治伤寒胃中有热心觉懊恼六脉洪数或大便下血:知母二钱黄芩二钱甘草一钱.水煎热服.(《扁鹊心书》知母黄芩汤)
治伤寒狐惑咽喉涩痛口唇破吐脓血:知母(焙)一两石膏二两黄芩(去黑心)、甘草(炙、锉)各三分.上四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
水一盏半糯米一匙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温服.(《圣济总录》知母汤)【使用注意】本品性寒质润,有滑肠之弊,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石膏、知母均能清热泻火,可用治温热病气分热盛及肺热咳嗽等证。
但石膏泻火之中长于清热,重在清泻肺胃实火,肺热喘咳、胃火头痛牙痛多用石膏;知母泻火之中长于清润,肺热燥咳、内热骨蒸、消渴多选知母
【现代研究】本品含多种甾体皂苷,并含多量的粘液质。
具有抗菌、解热、降血糖、影响神经体液调节功能、抑制Na+-K+-ATP酶活性、降低组织耗氧量及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