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蜡烛阅读知识点
八语上基础知识点讲练:蜡烛(含答案)

八语上基础知识点讲练:蜡烛(含答案)八年级语文上册基础知识点讲练:蜡烛(含答案)八年级语文上册基础知识点讲练:蜡烛(含答案)☆课文导读本文通过叙写一个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一位苏联红军的遗体后,将珍藏多年的喜烛点燃在烈士坟头静静陪伴到拂晓的感人故事,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基础过关一、读音辨析烧灼(zhuó)桥头堡(bǎo)地窖(jiào)匍匐(púfú)颤巍巍(chàn)契柯拉耶夫(qì kē)拂晓(fú)更夫(ɡēnɡ)手臂(bì)二、词语释义烧灼:烧、烫,使受伤。
拂晓:天快亮的时候。
地窖:保藏薯类,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
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惫,身上一点力气也没有。
也作“精疲力尽”。
名副其实:名声,名义和实际完全一样。
副:相称,符合。
目睹:亲眼看到。
匍匐:爬行。
肃立:恭敬庄严地站着。
肃穆:严肃安静。
颤巍巍:抖动摇晃。
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
企图:图谋,打算。
三、语句解读1.“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补充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战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2.“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夫人的哀悼之情。
3.“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怎样理解这句话?“这一点火焰”是指那微弱的烛光,“不会熄灭”、“永远燃着”是有象征意义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这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4.“即使是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重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九年级蜡烛燃烧知识点梳理

九年级蜡烛燃烧知识点梳理蜡烛作为一种常见的照明工具,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对于蜡烛的燃烧过程和相关知识点,我们可能并不太了解。
本文将对九年级学生所需掌握的蜡烛燃烧知识进行梳理,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
一、蜡烛的结构和成分蜡烛通常由燃烧部分和支撑部分组成。
燃烧部分主要由蜡质、颗粒状添加剂和染料组成,而支撑部分则通常是蜡烛芯。
不同类型的蜡烛可能采用不同的原材料和配方制作,因此在燃烧时产生的效果也会有所不同。
二、蜡烛燃烧的基本原理蜡烛的燃烧过程涉及到燃料、氧气和火焰三个基本要素。
当蜡烛点燃时,蜡烛芯导火线上的燃料开始融化并上升,同时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火焰。
火焰本身是氧化反应的结果,它所产生的光和热能使蜡烛燃烧。
三、蜡烛燃烧的特点蜡烛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热能、光能和燃烧产物。
燃烧产物主要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同时也会释放出一些烟雾和有害物质。
蜡烛的燃烧速度与蜡烛芯的长度、直径、燃料质量和空气流通条件等因素有关。
四、蜡烛燃烧的相关实验为了更好地理解蜡烛的燃烧过程,可以进行一些相关实验。
例如,在一定条件下比较不同类型蜡烛的燃烧速度和产生的烟雾量,或者观察蜡烛在不同氧气浓度下的燃烧情况等。
通过实验的方法,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蜡烛燃烧的特点和规律。
五、蜡烛的应用和意义蜡烛在照明、祭拜、烛光晚会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蜡烛的熔点较低,容易燃烧,并且产生的火焰比较稳定,因此成为了很多场合的选择。
同时,蜡烛也可以象征着希望、祷告和温暖,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六、蜡烛燃烧的安全问题虽然蜡烛在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带来一定的安全风险。
蜡烛的燃烧产生的烟雾和火焰都可能对室内空气和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同时,蜡烛也需要注意防止烟雾引起的火灾等安全问题。
通过对九年级学生所需掌握的蜡烛燃烧知识点进行梳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蜡烛的结构和成分,以及其燃烧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通过实验和观察,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蜡烛的燃烧规律和安全使用方法。
九年级蜡烛燃烧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蜡烛燃烧知识点总结蜡烛燃烧知识点总结蜡烛燃烧,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
虽然它看似简单,但其实蕴含着一些科学原理。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总结九年级蜡烛燃烧的知识点。
第一:燃烧的条件在了解蜡烛燃烧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燃烧的条件。
燃烧需要三个条件:燃料、氧气和着火点。
蜡烛由蜡质作为燃料,空气中的氧气提供氧化剂,而蜡烛的燃点则是引燃的火焰。
第二:蜡烛燃烧的过程当我们点燃蜡烛时,火焰开始燃烧并产生明亮的光芒。
蜡烛的燃料——蜡质通过火焰的燃烧得到热量,蜡质燃烧产生的热量使周围的空气升温膨胀,形成热气流。
同时,蜡质分解产生的气体在火焰中燃烧,进一步加剧了火焰的亮度。
第三:火焰的结构蜡烛的火焰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分别是内核、可见火焰和发烟区。
内核是位于火焰底部的无色火焰,由燃料和氧气的混合物燃烧产生,它的温度最高,也是最亮的地方。
可见火焰是内核周围的黄色、橘色部分,温度较低。
发烟区则位于火焰顶部,呈现黑色,这是因为温度较低而产生的不完全燃烧。
第四:火焰的化学反应蜡烛燃烧是一个涉及多个化学反应的复杂过程。
蜡质在火焰中发生分解,生成一系列的有机化合物,主要包括甲酸、乙酸、丙酸和酮类等。
这些化合物的燃烧产生了火焰的亮光和热量。
同时,蜡烛的燃烧还产生了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它们是火焰中的产物。
第五:蜡烛燃烧的应用除了作为家居装饰和照明工具外,蜡烛燃烧还有一些实际的应用。
例如,在实验室中,可以利用蜡烛燃烧的火焰测定氧气的含量。
在一定条件下,通过测量火焰的亮度变化,可以计算出氧气的浓度。
此外,蜡烛燃烧还常用于炉头火焰测试,用于测定燃料的纯度和热值。
第六:如何安全使用蜡烛尽管蜡烛在很多场合中被广泛使用,但安全使用蜡烛也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使用蜡烛时要远离易燃物品,保持室内通风,以防止产生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
其次,在使用蜡烛时要保持观察,不要让蜡烛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燃烧。
此外,蜡烛燃烧会产生剧烈的热量和火焰,因此要注意避免烫伤和火灾等意外事故的发生。
九年级蜡烛燃烧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蜡烛燃烧知识点归纳蜡烛作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之一,我们都对它有着一定的了解。
然而,你是否想过蜡烛是如何燃烧的?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九年级学生应掌握的蜡烛燃烧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蜡烛的基本组成蜡烛主要由蜡质和芯线两部分组成。
蜡质是蜡烛的主体,它是由植物蜡或动物蜡经过加工制成的固体物质。
芯线则是蜡烛中心的一根细线,通常由纯棉制成,它的作用是引导火焰燃烧。
二、蜡烛的燃烧过程当我们将火柴点燃并放在蜡烛芯线上时,蜡烛开始燃烧。
蜡烛的燃烧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着火阶段:当火焰接触到芯线和蜡质时,芯线开始燃烧,产生的热量使蜡质开始融化。
2. 燃烧阶段:一旦蜡质融化,液态的蜡质被芯线吸收,通过芯线的毛细作用,液态蜡质被引向火焰。
在火焰的高温下,蜡质蒸发并分解成可燃性气体。
3. 蓝色火焰阶段:蓝色火焰是燃烧时产生的高温火焰,其中包含燃烧产生的氮气和氧气。
蓝色火焰的温度较高,有助于燃烧产物的光谱特性。
4. 黄色火焰阶段:蜡烛燃烧时,火焰周围的蜡质和烟尘也会燃烧,产生黄色火焰。
黄色火焰是低温火焰,温度较低,但它的存在说明蜡烛燃烧仍在继续。
三、蜡烛燃烧的化学反应蜡烛的燃烧是一种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主要涉及蜡质和氧气之间的反应。
蜡质中的长链烷烃在高温下分解成较短的链烃,同时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燃烧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C25H52 + 38O2 -> 25CO2 + 26H2O这个反应表明,每1克的蜡质燃烧时,会产生大约3.1克的二氧化碳和3.2克的水。
四、蜡烛燃烧与空气的质量关系在蜡烛燃烧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蜡烛的重量会逐渐减少。
这是因为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以气体形式释放到空气中,从而导致蜡烛的质量减少。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蜡烛燃烧过程中,质量减少的部分与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质量相等。
五、蜡烛的应用和注意事项蜡烛燃烧不仅仅是一种化学现象,还有许多实际应用。
语文课文《蜡烛》知识点归纳

语文课文《蜡烛》知识点归纳语文课文《蜡烛》知识点归纳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文中用了“45年”“舍不得用”“珍藏”等词,可见蜡烛非比寻常的意义。
老妇人把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都珍贵,今天却把这份珍贵的感情献给一个异国的烈士。
它点燃起的火焰是“永远不会熄灭的”。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
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文章特色
1、选材恰当,真实感人。
2、烛光,象征生命,象征情谊。
3、描写细腻,意境深远。
化学知识点讲解3: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共18张PPT)

结论:石蜡熔化是物理变化,石蜡燃烧是化学变化。
实验探究3:蜡烛火焰各层温度
实验内容
蜡烛火焰哪 层温度最高
步骤与方法 实验现象
取一根火柴 梗,拿住一 段迅速平放 入火焰中, 约1S后取出
与外焰接触的部 位最先炭化且炭 化的程度最深, 与内焰接触的部 位部分炭化,与 焰心接触的部位 没有炭化
石蜡熔化并发光放热,火焰分为三层,外层 最明亮,里层最暗;生成无色的液滴和能使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熄灭后 结论
冒白烟,用火柴点白烟,蜡烛重新被点燃
蜡烛燃烧后生成了水、二氧化碳,外焰温度 最高
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感受到学习 化学的特点有哪些?
1.关注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2.关注物质的变化
蜡烛燃烧
点燃
蜡烛+氧气
二氧化碳+水
文字表达式
实验探5:小心地往烛焰里插一张石棉网会发现什么? 点燃白烟又会发现什么?
结论:说明蜡烛燃烧是蜡蒸气在燃烧。
实验探究6:对熄灭后蜡烛做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步骤
现象
结论
①熄灭蜡烛,观察所发 生的现象
有白烟从烛 芯飘出
刚熄灭时产生的 白烟是石蜡蒸汽, 说明蜡烛燃烧时
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主讲人 杨老师
学习目标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各式各样 的蜡烛
一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用蜡烛营造爱情的甜蜜与浪漫, 也用石蜡给水果保鲜等。
思考:对于蜡烛燃烧现象你有没有更多的思考过呢?比如说 蜡烛是由什么做成的?它燃烧后生成什么?除了燃烧,它还 具有哪些性质?
蜡烛实验知识点总结

蜡烛实验知识点总结蜡烛实验是物理学中常见的实验之一,通过蜡烛的燃烧过程,可以观察到许多有趣的物理现象,例如燃烧、热传导、空气的燃烧和气体生成等。
以下是一些关于蜡烛实验的知识点总结。
一、蜡烛的燃烧过程1.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蜡烛在燃烧时是通过化学反应将蜡燃烧产生的化学能量转化为热能和光能。
蜡烛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25H52) + 38O2 → 25CO2 + 26H2O + 热能 + 光能。
2.蜡烛燃烧的基本原理是,当蜡烛被点燃后,蜡的表面会先变成液态,在着火周围产生一圈熔脂,并上升到蜡烛芯,然后在受热蜡烛芯中升温并发生分解,生成燃烧需要的气体,并在蜡烛有效燃烧以上充满一层火焰,用来燃烧,同时表面的液体补充北需要的燃烧的原始原料。
3.当蜡烛燃烧时,火焰周围会出现一层蓝色透明的气体,这是由于蜡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和水蒸气混合物在高温下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了一氧化碳和水蒸气。
二、蜡烛实验中的热传导现象1.蜡烛实验中,可以通过观察观察到热传导现象。
当蜡烛燃烧时,蜡烛芯周围的蜡燃烧产生的热能被传导到蜡的其他部分,使得蜡整个酒家温度升高并熔化。
2.通过观察蜡烛的燃烧过程,可以发现蜡烛上部分熔化数量明显大于蜡烛下部分熔化数量。
3.通过热传导现象也可以构建蜡烛实验,例如在一个带有圆形蜡烛的热水中央会观察到圆形蜡烛因为不断被加热会在水面上变成椭圆形,但是如果我们在椭圆形蜡烛下表面加上硅灰,通过硅灰吸热反应来得到,但是硅灰在自己表面上热,但是却并不能得到,所以我们可以证明热传导。
三、空气的燃烧1.空气中的氧气是蜡烛燃烧所需的气体之一。
蜡烛燃烧需要氧气和空气中其他气体鼓励生成的热和光。
如果蜡烛在密闭的容器中燃烧,容器中的氧气会被消耗掉,而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会占据容器的空间,使容器内的气压增加。
当容器内的氧气耗尽后,蜡烛燃烧会停止。
2.空气中其他气体会影响蜡烛的燃烧。
一些气体如氮气和二氧化碳会对蜡烛的燃烧产生不利影响,使蜡烛的燃烧速度减慢。
《蜡烛》知识点分析及其课外阅读练习及答案(吐血推荐)

《蜡烛》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等词语,把握其读音、词义。
2.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
3.了解战地通讯的特点。
4.整体把握故事内容,理解作品战争的主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1.把握记叙的要素,了解通讯的文体特征,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
2.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揣摩语言,着重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在跃动的烛火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人类光明的未来。
学习本文,应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情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探究这篇通讯感人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
●教学方法1.朗读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和热烈讨论中,把握文意,理解人物形象。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参与意识,把课堂归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联想拓展法。
在文意蕴藉的地方,引导学生联想想像,推想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而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点拨教学法。
文章人物的思想感情容易把握,但深层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探究文章感人的艺术效果产生的奥秘,还需教师适当的点拨。
●教具准备:多媒体、文字资料●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把握记叙六要素,整体把握文意;分析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探究文章产生感人的艺术效果的奥秘;揣摩语言,体味文章丰富的意蕴。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往事如烟,岁月如流,一切有形的东西已被时间磨蚀得锈迹斑斑,惟有情感,高尚圣洁的情感却长存天宇。
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一生中惟一珍爱的东西——结婚蜡烛,献给了一个苏联青年。
这一幕将永远留存在热爱和平的人们的记忆里。
今天我们学习西蒙诺夫的战地通讯《蜡烛》。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在炮火烧灼了的战场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蜡烛复习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第一个复习任务
1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
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这一支和坟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
老妇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点着,插在那老地方。
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
2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3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
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肃穆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
4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5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1.第2自然段属于_动作描写__描写,表现了老妇人怎样的心理活动?
感谢苏联士兵的援助,只有用自己珍藏了45年的结婚的喜烛祭奠亡灵,心里才觉慰藉。
2.第3段“他们小声地谈论着”,试想像可能在谈论什么内容?
感谢老妇人,赞扬老妇人的勇敢及对友谊的珍视。
3.第六段的破折号起什么作用?如果没有破折号,效果如何?
解释说明。
如果没有破折号,就不能突出老妇人把惟一珍爱的花烛献给苏联士兵的崇高精神。
4.第4段能不能改成“在方厂上,老妇人的蜡烛还在明晃晃
的点在契克拉耶夫的坟头”
不能,远距勾画了战争破坏后的环境,“南斯拉夫母亲唯一真爱的东西”是两国军民感情的集中体现,这种感情是母子深情。
5.为什么作者在最后两段把“老妇人”改为“母亲”?
作者从一个苏联人的角度表示对南斯拉夫母亲的崇高敬意。
6.最后一段的含义是什么?
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将万古长存。
这烛光是精神的火花,象征着母亲对孩子的深情,
激励着士兵们勇敢战斗。
(二)
1、“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说明:老人对死者如亲人般的爱。
2、“她一捧一捧,竟然堆起了一个小小的坟堆”“竟然”的意思是:意料之外,体现了老妇人用手堆坟堆时的艰难。
3、为什么强调她黑色的大围巾: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肃穆的气氛,表达老人的哀悼之情。
4、为什么补充交代蜡烛的来历:补充说明蜡烛不同寻常的意义,表明老人为红军烈士献的是一份珍贵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