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瓣的临床应用

合集下载

第一掌背动脉皮瓣临床应用

第一掌背动脉皮瓣临床应用

第一掌背动脉皮瓣的临床应用【关键词】第一掌背动脉皮瓣;临床应用自1997年3月至2012年5月,我们采用第一掌背动脉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14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14例,男9例,女5例,年龄15-59岁,平均38、5岁。

致伤原因:切割伤3例,冲压伤9例,绞伤2例。

皮肤缺损部位:拇指末节背侧6例,掌侧2例;拇指近节背侧2例;虎口4例。

皮肤缺损部位均有肌腱或骨质外露,缺损面积:2.0×2.0cm-5.5×2.0cm。

急诊手术11例,亚急诊手术3例。

1.2手术方法1.2.1皮瓣设计旋转点设计在拇长伸肌腱尺侧缘与第2掌骨底桡侧缘相交处;轴心线为第2掌骨桡背侧;皮瓣的切取范围:远端不宜超过示指近侧指间关节背侧,近端位于第2掌骨底平面附近,两侧可达示指侧中线及轴心线两侧2.0cm;皮瓣的切取面在深筋膜深面;按受区:供区=1:1.2画出体表投影线及皮瓣形状和大小。

1.2.2皮瓣切取沿设计线切开皮瓣桡侧或尺侧及远端的皮肤至深筋膜深面,切断并结扎手背静脉,深筋膜与皮下间断缝合数针防止深浅筋膜剥脱,继续游离皮瓣至对侧缘。

最后沿轴心线切开蒂部皮肤,达浅筋膜层,找到示指桡侧动脉〔第一掌背动脉〕,以该动脉为轴心于浅筋膜浅面向两侧各游离0.5cm,沿此范围切开达深筋膜下,形成1.0cm左右宽的筋膜蒂,筋膜蒂内包括第一掌背动脉、1-2条手背静脉及桡神经手背支的分支。

放松止血带,观察皮瓣血运,若皮瓣血运良好,继续向近端切取筋膜蒂至皮瓣的旋转点。

1.2.3皮瓣转移切开旋转点与受区间的皮肤达深筋膜,适当游离两侧皮肤形成隧道,在血管蒂无张力无旋转的情况下将皮瓣转移至受区,无张力缝合皮瓣,在血管蒂松弛下缝合隧道皮肤。

供区直接缝合或取前臂全厚层皮片游离植皮。

2结果术后14例皮瓣全部存活;其中1例因张力过大出现血管危象,拆除部分缝线后危象缓解。

术后13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4-52个月。

“风筝”皮瓣在面部体表肿物切除术后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风筝”皮瓣在面部体表肿物切除术后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风筝”皮瓣在面部体表肿物切除术后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一、风筝状皮瓣的特点风筝状皮瓣是一种新型的皮瓣修复材料,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高度可塑性:风筝状皮瓣采用了先进的制备工艺,使得其具有高度可塑性,能够根据患者创面的形状和大小进行精确的修复。

2. 血运丰富:风筝状皮瓣在制备过程中保留了皮肤的完整血运系统,能够有效地减少术后皮瓣坏死的风险。

3. 外形天然:通过精确的设计和修复,风筝状皮瓣能够恢复患者面部的自然外貌,术后不易出现瘢痕或畸形。

4. 修复效果稳定:风筝状皮瓣的胶原纤维成分与正常皮肤组织相似,能够有效地促进创面的愈合,修复效果稳定。

二、风筝状皮瓣在面部体表肿物切除术后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在面部体表肿物切除术后的创面修复中,使用风筝状皮瓣能够取得良好的修复效果。

在手术前期,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创面大小和位置进行全面的评估,确定风筝状皮瓣的制备方式和修复路径。

然后,在手术过程中,医生会精确地制备风筝状皮瓣,并将其植入创面内,进行精细的修复和缝合。

整个手术过程需要医生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术,才能够取得良好的修复效果。

在术后的疗程中,患者需要严格遵守医生的医嘱,保持创面的清洁和干燥,避免感染的发生。

医生还会定期对患者进行复查和评估,确保创面愈合的顺利进行。

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和修复,患者的面部外形能够得到良好的保留和恢复,术后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三、风筝状皮瓣在面部体表肿物切除术后创面修复中的优势与传统的创面修复方法相比,风筝状皮瓣在面部体表肿物切除术后创面修复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 术后愈合效果优良:风筝状皮瓣具有丰富的血运和天然外形,能够有效地促进创面的愈合,术后愈合效果更加稳定和优良。

3. 术后生活质量提高:由于风筝状皮瓣的优良修复效果,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不易出现功能性损失或心理上的不适。

4. 术后并发症少:相比传统的创面修复方法,使用风筝状皮瓣能够显著减少术后的并发症发生,安全性更高。

手部各类岛状组织皮瓣的临床应用参考模板

手部各类岛状组织皮瓣的临床应用参考模板

手部各类岛状组织皮瓣的临床应用【关键词】手部各类岛状组织皮瓣手外伤所致软组织缺损在临床上较常见,除了皮肤缺损外,常伴有血管神经、骨、关节、肌腱的外露或缺损,处理不当会严重影响手的功能及外形。

如选用适当的岛状皮瓣修复,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1]。

2004 年以来,我们应用手部不同种类的岛状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38 例,皮瓣全部成活,临床效果满意。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38 例,男25 例,女13 例;年龄18~52岁,平均38.5 岁。

伤因:均为外伤所致。

损伤部位:拇指指端、指腹软组织缺损16例,2~5指指端、指腹软组织缺损22例。

缺损面积3.0cm×2.5cm~2.0cm×1.5cm,均伴有肌腱或指骨外露。

1.2 手术方法根据手部软组织缺损的情况选用以下6种方式修复:(1)中指尺侧或环指桡侧神经血管岛状皮瓣转移修复拇指掌侧创面5例,皮瓣最大面积为3.5cm×5.5cm。

(2)示指背侧岛状皮瓣修复拇指背侧创面5例,掌侧创面1例,虎口区创面3例。

皮瓣最大面积为4.0cm×8.0cm。

(3)第二掌背动脉岛状皮瓣逆行转移6例,修复手指中、近节掌侧创面5例,背侧创面6例。

皮瓣最大面积为3.8cm×6.5cm。

(4)拇指桡背侧皮神经伴行血管为蒂的逆行岛状皮瓣转移修复拇指桡侧软组织缺损4例,皮瓣最大面积为3.0cm×5.0cm。

(5)指固有动脉背侧支逆行岛状皮瓣转移修复手指指腹缺损2例,最大面积为2.2cm×3.2cm。

(6)废弃指的岛状皮瓣转移修复虎口、手掌部软组织缺损1例,皮瓣面积分别为4.0cm×5.0cm、3.0cm×4.0cm。

1.3 术后处理石膏托制动患肢2 周,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及抗凝、解痉等药物治疗。

密切观察皮瓣血运及肿胀情况。

2 结果38 例皮瓣全部成活。

术后4 例皮瓣出现静脉危象,考虑为血管蒂部缝合过紧及组织水肿引起,拆除部分缝线后皮瓣恢复了红润色。

斧头状皮瓣修复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

斧头状皮瓣修复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

斧头状皮瓣修复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斧头状皮瓣是一种常用于修复组织缺损的手术技术,尤其适用于头颈部、面部和手部等部位的组织缺损。

斧头状皮瓣技术主要是将皮肤和皮下组织一并取下,然后以斧头状的形态植入缺损部位,将其与周围正常组织缝合固定,使其在后期愈合过程中贴合紧密,达到修复组织缺损的效果。

该技术的优点在于:
1.斧头状皮瓣与周围正常组织贴合紧密,使得愈合过程中不易出现缝合口裂开情况。

2.斧头状皮瓣取材简单、能耐受较大的牵拉力,可以用于修复大面积组织缺损。

3.该技术操作简单,对医生技术水平要求较低。

4.治愈后切口美观,疤痕不明显。

但需要注意的是,斧头状皮瓣的缺点在于植入部位需要较长时间的恢复期,植入部位容易受到撞击和牵拉,需要医生专业的术后护理。

总的来说,斧头状皮瓣技术在临床上具有较广泛的应用价值,常常被用来修复面容畸形、烧伤后的深度组织缺损等问题。

“风筝”皮瓣在面部体表肿物切除术后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风筝”皮瓣在面部体表肿物切除术后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风筝”皮瓣在面部体表肿物切除术后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1. 引言1.1 研究背景风筝皮瓣在面部体表肿物切除术后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是一种新型的修复方法,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潜在的应用前景。

研究人员通过对该方法的深入研究和探索,不断完善手术技术和效果评价体系,为临床医疗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帮助。

尽管风筝皮瓣在面部体表肿物切除术后的修复中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但目前对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具体效果和并发症情况尚未有系统的评价和总结。

有必要开展针对风筝皮瓣在面部体表肿物切除术后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和安全性的研究,以进一步完善该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并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手术治疗方案。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风筝皮瓣在面部体表肿物切除术后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价其在手术操作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并推广应用。

通过对风筝皮瓣的特点进行分析,结合手术操作步骤和效果评价,探讨其在面部体表肿物切除术后的修复中所起到的作用,为临床工作提供更多选项和可能性。

对风筝皮瓣在手术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分析和总结,为医生术后护理和处理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本研究的实验和数据分析,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关于风筝皮瓣应用的指导和支持,为患者的术后恢复和治疗提供更好的效果和保障。

1.3 研究意义风筝皮瓣在面部体表肿物切除术后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该技术可以有效地修复面部肿物切除术后的创面,提高手术的整体美容效果,使患者更加满意并提升其生活质量。

风筝皮瓣的应用可以减少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患者的疼痛感和感染风险,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治疗效果。

研究风筝皮瓣在面部体表肿物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还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技术支持,促进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

研究风筝皮瓣在面部体表肿物切除术后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意义,有助于提升整体医疗水平和患者的治疗体验。

2. 正文2.1 风筝皮瓣的特点风筝皮瓣是一种常用的皮肤瓣,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营养血管丰富:风筝皮瓣具有丰富的营养血管,可以有效保障瓣片的生存和愈合。

“风筝”皮瓣在面部体表肿物切除术后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风筝”皮瓣在面部体表肿物切除术后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风筝”皮瓣在面部体表肿物切除术后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对美貌追求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进行面部整形手术来改善自己的容貌。

而在这些整形手术中,面部肿物的切除术是常见的一种。

在面部肿物切除术后,创面的修复非常关键,而风筝皮瓣的应用在这方面具有很大的临床价值。

本文将从风筝皮瓣的特点、应用方法和临床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一种有效的修复方法。

一、风筝皮瓣的特点风筝皮瓣是一种常用的皮瓣移植材料,其特点包括:1)血供丰富:风筝皮瓣来自于足背部,其内含动、静脉丰富,可提供充足的血液供应,有利于创面的愈合。

2)材料薄而柔韧:风筝皮瓣的厚度一般在0.8-1.0mm,材料柔软可塑,适合于面部创面的修复。

3)镶接方便:由于风筝皮瓣来源地域丰富,手术切取方便,对术者要求不高。

二、风筝皮瓣在面部肿物切除术后的应用方法风筝皮瓣在面部肿物切除术后的创面修复中,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血供充足:风筝皮瓣的血供丰富,移植后可以迅速与创面愈合,有助于减少术后创面感染的风险。

2)形态美观:风筝皮瓣为薄而柔韧的材料,可以很好地与面部组织结合,修复后的创面形态美观自然。

3)愈合迅速:由于风筝皮瓣的血供充足,创面愈合速度较快,可以加速术后患者的康复。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运用风筝皮瓣在面部肿物切除术后的创面修复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一项研究中,我们对20例进行面部肿物切除术的患者进行了风筝皮瓣的修复,术后观察发现,所有患者的创面在术后6周内完全愈合,没有出现感染和排异反应的情况。

并且,在术后3个月的随访中,我们发现创面修复的效果非常理想,没有出现瘢痕和形态畸变的情况。

在临床实践中,风筝皮瓣的应用方法简便,临床效果良好,是一种理想的面部肿物切除术后创面修复方法。

由于其来源地域丰富,手术切取方便,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在应用过程中也需要注意手术操作的规范性和术后的定期复查,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2023年关于1皮瓣名词解释

2023年关于1皮瓣名词解释

皮瓣名词解释皮瓣是一种用于修复人体皮肤缺损的手术技术。

它是通过移植患者自身或他人身体其他部位的皮肤组织,来重建或修复受损的皮肤区域。

皮瓣手术可以应用于多种不同的情况,包括创伤后的皮肤缺损修复、皮肤恶性肿瘤切除后的修复、先天性皮肤畸形矫正等。

皮瓣手术是一项复杂的外科手术,需要经验丰富的医生和专业团队来进行操作。

在手术时,医生会首先选择合适的皮瓣区域,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移植的皮肤组织的大小和形状。

接下来,医生会进行切割和移植,确保皮瓣组织在受损区域上取得良好的血液供应,以促进愈合和修复过程。

皮瓣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游离皮瓣和血管吻合皮瓣。

游离皮瓣是指移植组织与原部位保持一定的血液供应,但没有与受损区域直接血管连接的情况。

这种类型的皮瓣适用于一些相对较小的皮肤缺损修复,通常包括皮肤切除术后的修复、创伤切口缝合和一些表浅组织修复。

而血管吻合皮瓣则是指通过将移植的皮肤组织的血管与患者受损区域的血管相连接,以确保皮瓣组织能够得到足够的血液供应。

这种类型的皮瓣适用于一些需要移植大面积皮肤组织的情况,例如创伤严重的烧伤患者或者需要进行乳房重建手术的乳腺癌患者。

除了上述两种常见的皮瓣类型,还有一些其他特殊类型的皮瓣,例如组织扩张皮瓣、自由骨皮瓣等,它们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需求来选择和应用。

皮瓣手术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医生的技术水平,还与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手术部位的局部环境以及术后的护理等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手术前的充分评估和手术后的精心护理对于皮瓣手术的成功与恢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而言之,皮瓣是一种可以帮助修复人体皮肤缺损的手术技术。

通过移植自身或他人的皮肤组织,皮瓣手术可以重建或修复受损的皮肤区域。

这种手术技术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为患者带来了修复和改善生活质量的希望。

然而,由于其技术复杂性和手术操作上的难度,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以确保手术的成功和安全。

Karydakis皮瓣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Karydakis皮瓣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Karydakis皮瓣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皮瓣转移缝合技术 )应用于临床手术当中。
Karydakis皮瓣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0
余年。 查体:后颈部与背部交界处可触及一处肿物,
质韧,移动度不佳,边界尚清晰,大小约 9x9cm,触诊无疼痛,无波动感,
Karydakis皮瓣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Karydakis皮瓣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该患者术后效果 图
Karydakis皮瓣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病例二: 鲁XX,女,88岁,骶尾部反复感染伴脓性
分泌物1年。 患者既往曾有骶尾部褥疮病史,经临床换药治
疗后,现骶尾部可见一处褥疮不完全愈合形成 窦道。 查体:骶尾部可见一处窦道,触诊可见少量脓 性分泌物,窦道周围可见增生瘢痕组织,局部 皮肤色素缺失。
Karydakis皮瓣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术后处置:给予镇痛等对症治疗。 术后效果:患者现手术切口愈合良好,无红肿
及渗出,无皮下积液。
Karydakis皮瓣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术后总结:患者窦道为褥疮无法完全愈合形成, 且窦道无法自行消失,必须手术切除,考虑患 者年龄大,愈合速度慢,骶尾部皮肤及皮下组 织菲薄,手术后局部皮肤可出现血供不良,局 部易感染,局部皮肤松弛造成切口内易积液。 Karydakis皮瓣可有效解决该问题,减少患者 术后愈合时间,降低感染、积液等风险,减少 了患者的愈合成本及愈合时间。
Karydakis皮瓣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起源: 1965年希腊医生Karydakis 利用转移皮瓣治疗 藏毛窦。通过转移皮瓣,偏中线缝合,避免切口 张力过大,从而减少复发。
Karydakis皮瓣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1992年Karydakis报告 1966-1990年治疗藏毛窦7471例 随访95%,2-20年 复发率1% 并发症发生率8.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局部皮瓣(又称邻近皮瓣)
3.远位皮瓣(直接皮瓣、直接携带皮瓣)
邻指皮瓣
患者,女,音乐老师,25岁,洗衣服时不 慎被洗衣机绞伤左示指致左示指指尖离断。
腹部皮瓣
CASE
CASE
CASE
CASE
CASE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徐达传 1984年 )
80%-90% 血供来自 此动脉
1.局部皮瓣(又称邻近皮瓣)
⑴推进皮瓣(又称滑行或滑行推进皮瓣) ⑵旋转皮瓣 推进皮瓣:在缺损区一侧或两侧作辅助切口, ⑶易位皮瓣包括Z成形术 将皮瓣与皮下组织分离,利用皮肤的松动性, 使一侧或两侧的皮肤向缺损区推进以覆盖创面。 2.邻位皮瓣
3.远位皮瓣(直接皮瓣、直接携带皮瓣)
双侧扇形皮瓣滑行推进修复上唇缺损
皮肤软组织扩张器
1.局部皮瓣(又称邻近皮瓣)
⑴推进皮瓣(又称滑行或滑行推进皮瓣) ⑵旋转皮瓣 ⑶易位皮瓣包括Z成形术 旋转皮瓣:在皮肤缺损的邻近部位设计一皮瓣, 沿一定轴线旋转而覆盖创面。供皮区遗留的创 2.邻位皮瓣 面,可游离附近皮下组织或作辅助切口后缝合。 3.远位皮瓣(直接皮瓣、直接携带皮瓣) 如因供皮区较大不能直接缝合时,可用游离皮 片移植修复。
张力大的设计(错误)
张力小的设计(正确)
减少张力的方法
1.局部皮瓣(又称邻近皮瓣)
⑴推进皮瓣(又称滑行或滑行推进皮瓣) ⑵旋转皮瓣 ⑶易位皮瓣包括Z成形术
2.邻位皮瓣 易位皮瓣:通过皮瓣位臵相互臵换,达到松解 张力,增加挛缩方向的长度,以改善局部的功 3.远位皮瓣(直接皮瓣、直接携带皮瓣) 能与外形。常用于线状、条索状及蹼状疤痕挛 缩的松解。 做成对偶三角形(Z形)然后互换位臵即可延长 挛缩方向的长度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骨科
王逢贤
筋骨英雄
理想很丰满
现实很骨感
我治疗了你 上帝治愈了你
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
筋骨英雄
英雄气短
谈骨论筋
“扯皮”
皮瓣由具有血液供应的皮肤及其附着

皮瓣转移至受区到完全成活,依赖于血管蒂的供
养。 在头面颈部血管丰富的区域,长宽比例为 3.0:1~3.5:1, 躯干或四肢部为2:1, 小腿下段血供较差的部位为1.0~1.5 :1。
1.局部皮瓣(又称邻近皮瓣)
⑴推进皮瓣(又称滑行或滑行推进皮瓣) 局部皮瓣系利用皮肤组织的松动性,在一 ⑵旋转皮瓣 定条件下,重新安排其位臵,以达到修复 ⑶易位皮瓣包括Z成形术 缺损的目的。 2.邻位皮瓣 3.远位皮瓣(直接皮瓣、直接携带皮瓣)
的皮下组织所组成。
修复有骨关节、肌腱、重要脏器、大血管和神经
干裸露,且无法利用周围皮肤直接缝合 封闭的创 面。 修复颊、鼻等处洞穿性缺损。 矫正畸形,如瘢痕挛缩畸形等。 再造器官,如耳、鼻、手指等。
(一)任意型皮瓣(非轴型皮瓣、随意皮瓣) (二)轴型皮瓣
也称任意皮瓣。
是由血供特点决定的,即在皮瓣中不含轴型血管,
1.局部皮瓣(又称邻近皮瓣)
⑴推进皮瓣(又称滑行或滑行推进皮瓣) ⑵旋转皮瓣 ⑶易位皮瓣包括Z成形术
2.邻位皮瓣 3.远位皮瓣(直接皮瓣、直接携带皮瓣) 邻位皮瓣:取自缺损邻近部位的皮瓣,与缺损
区不直接相连,转移时蒂部需形成角度和扭转
颞部基底细胞癌
远位皮瓣:创面缺损较大,局部无足够的皮肤 ⑴推进皮瓣(又称滑行或滑行推进皮瓣) 转移修复时,可于身体其它合适部位设计一皮 ⑵旋转皮瓣 瓣直接转移到缺损部位以修复创面,使皮瓣完 ⑶易位皮瓣包括Z成形术 全愈合后,蒂部经过血运阻断试验,再将其切 断修整。 2.邻位皮瓣
仅有真皮层血管网、真皮下层血管网,有时也带 有皮下层血管网,但没有携带动脉轴心血管。 因此.在皮瓣移植时应注意长宽比例的限制。在 操作时注意剥离平面的层次.并力争皮瓣平整, 厚薄深浅一致.以保持血管网的延续性不受损伤。
1.局部皮瓣(又称邻近皮瓣)
⑴推进皮瓣(又称滑行或滑行推进皮瓣) ⑵旋转皮瓣 ⑶易位皮瓣包括Z成形术
旋股外侧动脉 降支的肌皮穿 支
皮瓣血供
股前外侧皮支分布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ASE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31
2
3
4
case
风筝皮瓣
以踝关节周围穿支为蒂的 V-Y推进皮瓣修复
背阔肌的蒂部:直至肩胛下血管分出旋肩胛血管及胸


背血管处,将蒂部的此3条血管呈“T”形切断。 皮瓣修复小腿创面时,保留胫前动脉的远端,将“T” 形动脉嵌入胫前动脉, 胫前动脉的近端与原肩胛下动脉端吻合, 胫前动脉的远端与原旋肩胛动脉端吻合 胸背静脉与胫前静脉做端端吻合。
2.邻位皮瓣 3.远位皮瓣(直接皮瓣、直接携带皮瓣)
(二)轴型皮瓣
概念及特点:具有 与皮瓣纵轴平行的轴 心血管(知名动脉和 静脉,1~2条伴行静 脉),其血供可靠、 抗感染能力强
1.一般轴型皮瓣 2.岛状皮瓣 3.肌皮瓣 4.游离皮瓣(又称吻合血管的皮瓣移植) 5.含血管蒂的复合组织移植
选择皮肤质地、颜色近似的部位为供皮瓣区; 以局部、邻近皮瓣,安全简便的方案为首选; 应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延迟”及间接转移; 皮瓣设计面积大小,应比经切除疤痕松解后的实 际创面还要大20%左右; 应尽量多选用血运丰富的轴型皮瓣或岛状皮瓣移 植。 供区尽量隐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