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看经方“方证对应”与“外内合治”的思想

合集下载

娄绍昆《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地经方奇缘》一位老中医行医十四年地感想,心得》

娄绍昆《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地经方奇缘》一位老中医行医十四年地感想,心得》

娄绍昆《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一位老中医行医十四年的感想,心得》本文转载自舍得《娄绍昆《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一位老中医行医十四年的感想,心得》娄绍昆《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汪阿姨,你诊治疾病一般是从哪里入手?”“我这一种是家庭简易治疗,上不了台面的,你不要当真。

”汪阿姨客气地说。

“汪阿姨,中医就是从单方与简易疗法发展起来的,只要有效,就是宝贝,请不要客气了。

”“我父亲叫我先掌握住十六个方剂与相对应的病症,”汪阿姨说,“然后了解常用的六十来种中药的适应症,其实十六个方剂的中药组成就差不多就有六十多味了。

在这样的方、药、病、症的基础上,就可以加减变化了。

”想不到医理深奥,几万首方剂,几千种药物的中医药学也可以以如此简易的形式去面对千变万化的疾病。

“汪阿姨,你常用的是哪几个方剂?”“我掌握的十六个方剂是:桂枝汤、小柴胡汤、香苏饮、三仁汤、五苓散、平胃散、当归芍药散、二陈汤、小建中汤、甘草泻心汤、四逆汤、香连丸、左金丸、藿香正气丸、甘露消毒丹、金匮肾气丸。

”“汪阿姨,你是如何使用桂枝汤的?”“我用桂枝汤(1)治疗伤风感冒效果很好,”汪阿姨说,“普通人的伤风感冒一般加葛根;身体结实的人要加麻黄;咽喉痛加生石膏、桔梗;咳嗽气喘加杏仁;对于平时形寒肢冷,体弱多病的人要加附子。

”“汪阿姨,病人伤风感冒有发热,体温升高的时候,你也是这样使用吗?”“一般感冒发热,”汪阿姨说,“体温升高的时候,只要有恶风恶寒就可以用。

如果病人口苦得厉害,就要加柴胡、黄芩;如果口干得厉害,就要加生石膏。

真的超过40℃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医院里去,以防万一。

但是给我治过的人当中,还没有人因为感冒发热而去医院的。

”“汪阿姨,你是如何去学会与掌握这些方剂的?”“这几个方子药物组成很简单,”汪阿姨说,“如香连丸、左金丸只有两味药,最多的藿香正气丸也只有十四味药,记住它们不难,做成卡片五、六天就记住了。

使用时最初只要记住每个方子的辨证要点,慢慢地就能熟能生巧了。

用经方,循经旨,需详审病机内涵;辨方证,抓主证,当重视剂量配比

用经方,循经旨,需详审病机内涵;辨方证,抓主证,当重视剂量配比

用经方,循经旨,需详审病机内涵;辨方证,抓主证,当重视剂量配比赵进喜;贾海忠;冯学功;肖相如;肖永华;吴双;刘宁;储真真;朱立【摘要】张仲景经典方,相对于时方,被称为经方,组方严谨,配伍得当,临床疗效确切,为历代医家推崇。

经方应用临床思维,丰富多彩,其中辨方证、抓主证等为医者所重。

唯应用经方,必须谨遵经典理法,应详审方证病机,重视药物剂量配伍比例,并注意应用合方,或结合时方,以解决临床复杂问题。

【期刊名称】《环球中医药》【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4页(P344-347)【关键词】经方;仲景学说;方证对应;临床思维;剂量【作者】赵进喜;贾海忠;冯学功;肖相如;肖永华;吴双;刘宁;储真真;朱立【作者单位】100070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分泌科;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心内科;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脑病科;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100070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分泌科;100070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分泌科;100070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100070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血液肿瘤科;100070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医内科教研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9作者单位:100070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分泌科[赵进喜、肖永华、吴双(硕士研究生)],针灸科(刘宁),血液肿瘤科(储真真),中医内科教研室(朱立);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心内科(贾海忠);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脑病科(冯学功);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肖相如)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回归与中医药不断深入人心,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经典名方,即所谓“经方”,以其药味少,组方严谨,配伍得当,疗效确切,受到中医界重视,“经方热”已在悄然兴起。

那么如何定义经方?尤其是如何应用经方,以提高临床疗效?当代医家虽存在争议,却也积累了丰富经验。

“铿锵中医行”第四期,特邀请临床有得的经方名家与学有所得的中青年医师,对经方应用临床思维,包括用方思路、技巧以及剂量配比等,召开热烈讨论。

今天和小编一起谈谈“方皆与证对应”

今天和小编一起谈谈“方皆与证对应”

今天和小编一起谈谈“方皆与证对应”小编说: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常言:“方证是六经八纲辨证的继续,亦即辨证的尖端!”中医治病有无疗效,关键就在于方证是否对应。

可以说,方证对应是准确运用经方的一把金钥匙。

那么什么是方证对应,又如何做到方证对应,避免机械死板、生搬硬套?现摘选胡希恕医案一则来谈笔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周某,男,8岁,北京市房山县人。

1978年12月10日初诊,主诉:手足扭转2年。

患者于1977年拉小提琴时感右臂屈曲不利,后又发现左下肢外翻,走路时左腿拖地抬脚困难且逐渐加重,4月于本市医院检查谓“平足”,到某医院,予多巴胺治疗不效,又在某医院诊为“痉挛性扁平足”和“锥体外系病”,称此病无法治。

颈椎X片报告正常,头颅相正常,脑电波图检查正常。

既往有间歇性头痛伴呕吐证。

现症见:左足外翻,右手屈曲费劲,有拘挛震颤,不能用右手写字,自己站不稳,站则欲跪,走路时重心前移,左腿肚石硬伴疼痛。

口流清涎,每有呕吐时头左额部疼痛。

头向左斜,手足凉。

脉浮紧弦。

与吴茱萸汤、大黄附子汤合芍药甘草汤,两方交替服用。

处方一:吴茱萸10克,党参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处方二:大黄6克,附子10克,细辛6克,白芍30克,炙甘草15克,当归6克。

二诊(1979年1月15日):上两方交替服各12剂,头痛呕吐清水6剂已。

现右手能写字,左下肢症状有好转,但右下肢反较不利。

脉弦。

再予方二原方,十剂。

三诊(1979年1月28日):下肢症状继见好转,予大黄附子汤合芍药甘草汤合桂枝茯苓丸。

处方:大黄6克,附子9克,细辛6克,白芍20克,桂枝9克,茯苓15克,桃仁9克,丹皮9克,炙甘草9克。

四诊(1979年3月25日):左下肢完全恢复,左脚尖稍向内,行路基本好转,头向左歪已,脉细缓。

予大黄附子汤合芍药甘草汤。

处方:大黄6克,附子6克,细辛6克,赤白芍各18克,炙甘草18克。

五诊(1979年4月8日):左腿肚稍痛,上楼梯爬山皆正常,最近几天食纳较差,苔薄白舌尖红。

网评《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

网评《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

网评《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中医出版”可以订阅哦!编辑/张亚娟⊙校对/党卫阁、居业导读:《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是非常好的一本书!小编读完也是非常受启发!不知道看过这本书的同学对这本书如何评价呢?今天给大家找来了一些网络评论,快看看这些评论中有木有一条是引发你共鸣的呢?另外木有读过这本书的同学,小编也强烈推荐你读一下哈~真的是不会失望的!《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现在已经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了。

在这之前,这本书的个别片段已在互联网上流传,点击的网友成千上万,好多人已在网上留下自己的读后感。

这本书出版后一些网友读者的观感也有在网上出现,在这些随心所欲的议论声中,也许能够捕捉到这本书在网友中的真实评价的回音。

希望更多的读者能够喜欢这本书,也希望听到更多的意见与评论。

1、娄老师为我们后学者架起了云梯打开了便门指明了方向真是功德无量啊!2、比《问中医几度秋凉》而言,更具有专业性,比《思考中医》更具有实践性和客观性,是本医理与文理结合的很好的书。

3、这样的文章更能发人深省,这样的文章更让人记忆犹新,这样的文章更加坚定了对中医的信心,这样的文章足以让经方之光普照大地!4、娄先生的经方学说理论和汉方派的诸多相似,和黄教授的方证人学说更是惊人地吻合,更难得的是一颗金子般的心,写起文章来有情有义,久久不愿卒读!5、娄老师本文的深度实在非同小可,看一、两遍很难吃透原文包蕴的内涵,绝对是少见的理性结合感性,富有感召力的好文,容学生细细咀嚼。

6、如果说读了刘力红先生的《思考中医》唤起了我对经方医学学习的热情,那么娄先生的这篇美文则更加坚定了我认真学习并运用经方医学的信念。

7、我读了娄绍昆先生的文章,对经方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明确了“方症对应”就是我学习的目标。

8、娄老师的书我今天已经买到了,并且多买了两本准备送人,书很好,值得读。

9、老师的书明天能收到,真有些迫不及待了。

谢谢娄师授人以渔!学生四川人,给您老推荐过难度较高的病人。

读《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有感

读《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有感

读《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有感读《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有感并录原文!自从我2011年毕业在这个小乡镇从事中医诊疗工作开始,便有了一种困惑,这种困惑是疗效不确定的困惑,我也知道这困惑的来源,那就是2010年前半年开始实习及2011年前半年因为毕业、工作的问题分心,不曾好好读书。

同时大医院,哪怕就是中医院也是遍地西医之虎狼,实非我这等热血中医之人所能呆、所可呆的地方,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我才选择这样的小乡镇,因为私以为这样的地方中医应该是最有用武的地方,但是真正到了这样的地方工作一年,大改我以前的看法。

这都是后话,接着说这困惑,因为这困惑于是对于一些秘方很是关注,岂知这样反而更增困惑。

因别人所说的秘方,在他们用来都很有效,但是一到自己用,就疗效大打折扣,要说辩证而用,我也是辩证而用,可就是疗效不确定,反而有加重之趋势。

前几日在网上书店购到《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这本书,于是犹如见到饕餮大餐,一来冀希里面有秘方(这个里面是有的,呵呵,都是书里面记载的方子,原来找来找去,又找回老家了,呵呵),二来也是希望能学到点东西。

到读到里面的《走到半部伤寒论>》一节,里面谈到汪阿姨与父亲对于病有治与不治的争论,汪阿姨依据自己多年的自治、为亲友治病及父师的治病经历,总结出有些病是治不好的,医生有时要适可而止;而作者的父亲则坚持凡病没有不可以治疗的,只是医生的技术的问题。

就这个问题作者的阿骅表兄发表了一番议论,这一番议论真是甚合我心,因为我也是在购到此书之前的数天刚刚悟到这困惑的来源而茅塞顿开,那就是虽然有些医师公布了自己多年用的得心应手的效方,但是关于运用这个方子的理论支持,可能大家的认识有所不同而已。

正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啊,所以看到很多人用了别人公布的秘方效方,有的用之有效,有的用之无效,而且埋怨发布者沽名钓誉,就是这个大家在理论上的一点差异所致,当然滥竽充数的除外。

就好像是一个肝木的问题,同一个肝气郁滞,同一个辩证加减运用,有的有效有的无效,这是由于每个人的理论理解点及病情收集情况,可能会有不同,所以导致了虽然同是一个肝气郁滞,实际情况确实是两个或多个肝气郁滞,当然真的只有一个,但是不同的运用者,都坚持自己的是真的,所以源流纷杂,这也导致历史上出了很多流派和方剂。

一个家庭主妇眼中的经方派中医

一个家庭主妇眼中的经方派中医

一个家庭主妇眼中的经方派中医我是一个100%的家庭主妇,家有2个可爱的双胞胎孩子。

孩子早产剖腹,一生下来就抱走放温室,连面都没见一下.所以因为先天后天的原因,孩子一直体弱多病.2周岁前,去医院打针是常事。

经常是要20天到一个多月才好。

每次都是刚打喷嚏,有点咳嗽就去医院,想着在感冒初起就快快吃药控制病情最好,千万不要恶化啊!然后每次医生就看看如果喉咙发炎了,就给头孢吃,如果没有发炎,就光吃爱畅,如果发烧,就吃美林,拉肚子吃妈咪爱,培肥康之类,然后是吐,就开马丁林。

永远都是一样的药。

而且效果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孩子的病怎么也控制不了.用我家保姆的化来说,就是:这个吊医生开的药,怎么一点作用都没有?总是越吃越严重了?!这样每次去开完药回来,孩子吃了吐,吐了吃,反正就是好不了。

好像好点了,一阵风或者晚上盖被子不慎或者是洗个澡,就又严重了。

经常是吃几天药,越来越严重,不得不去吊针。

反正每次感冒都一定要打吊针,抗生素是越用越高级,病程是越来越长.记得有一次,孩子咳嗽,喘,医院开抗生素,激素,反复反复吊了快一个月盐水,才好的。

而有一次发高烧,孩子连续烧4,5天都不退,身为孩子的父母已经担心到要命,可是白大褂的西医却清妙淡写地说:这是病毒性的,抗生素也没有用,只能等病毒周期结束自动退烧.那段时间相当辛苦.不光孩子痛苦,大人难受,经济上更是雪上加霜.我们都是上班族,家里又没有老人帮忙带孩子,又是两个孩子,光请保姆已经负担很重。

再加上每次生病,来回打车费用加上药费,少则一千,多则达到2千.孩子满2个月的时候,其中一个肺炎住院,一下子又是5000块.哎!直到去年年底,因为实在觉得孩子身体太差,在网上找提高免疫力的方法.东找西找,竟然误打误撞,看到了"汉唐中医"这个网站上的内容.一看吓了一跳.因为里面有太多颠覆传统的观念.但是通过这些年与医院打交道的经验,慢慢回想,越想越觉得汉唐网站里说的话,的确很有道理.因为我母亲就是深受西医所误,从检查出糖尿病以后,不到7年,就过世了.先是肾结石,肾衰竭,白内障,然后尿毒症,肾癌.经西医治疗期间,诸多痛苦,也目睹医院医生的敛财为目的的仪器检查,得出的结果大多"不明原因",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治疗又怎么有效呢?反观"汉唐中医"上清楚的描述病情发展,原因,详细描述西医所谓终身疾病的由来,如何治疗等,都清楚条理,渐渐地,我开始相信他所推崇的"经方派"医术.汉唐中医倪海厦医生所推崇的"经方派",是对医术流派来说的,而不是一个什么组织之类.所谓"经方"就是说医生开方治病的辨证理论方药依据都紧紧围扣"中医四大经典"书籍来进行的.尤其是中医经典中的最经典: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台湾一位经方家JT叔叔说,在辨证正确的情况下,使用<伤寒杂病论>的治疗效果,是能达到100%疗效的,"神的绝对领域".从汉唐中医的网站上,从民间中医的口碑中,也了解到倪海厦厉害,使用经方医术,对于治疗效果,往往是一剂知,二剂已.什么糖尿病高血压都是小菜一碟,癌症也是手到擒来.的确神奇之极.相对目前中医学院正统出身的医生来说的,目前医学系统培养的都是"时方派",也叫"温病派",他们遵循的是"温病条论",所以方子都没有效果,每次都只说:开两个月,吃吃看.我妈妈癌症的时候,也去找过这些所谓"专家""学者""教授"来开药,但是每每吃着,医生也没信心,病者自己也没信心,都只是吃吃看.最后也就那样,无从着手.相信大家在网络上搜索一下,都能找到很多关于经方派的资料,知识.这些我就不花时间再转了.我只从我这个家庭主妇的角度,谈谈接触经方以后的受益.这半年来孩子一生病,我就给他们看中医,吃中药。

经方合方运用经验

经方合方运用经验

经方合方运用经验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

其中,经方和合方是中药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经方是指经过长期临床实践验证的中药方剂,是中医药学的基础;而合方则是在经方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诊断结果和临床经验,进行个性化调配的中药方剂。

经方和合方的运用,是中医药治疗的核心和精华,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深远的意义。

一、经方运用经验经方是中医药学的基础,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方是指经过长期临床实践验证的中药方剂,其药物组成、配伍原则、用药方法、治疗效果等都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具有较为稳定的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

经方的运用经验是中医药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1、健脾益气汤健脾益气汤是中医药学中的经典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气虚体弱、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

该方剂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具有补气健脾、益胃消食的作用。

在临床应用中,健脾益气汤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并且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2、桂枝汤桂枝汤是中医药学中的另一种经典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寒症和阳虚体弱的症状。

该方剂由桂枝、大枣、生姜、甘草组成,具有温阳发汗、解表散寒的作用。

在临床应用中,桂枝汤常用于治疗寒症、发热、头痛、恶寒等症状,并且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二、合方运用经验合方是在经方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诊断结果和临床经验,进行个性化调配的中药方剂。

合方的运用经验是中医药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1、治疗肺癌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治疗方法多样,中医药治疗肺癌具有独特的优势。

在治疗肺癌的过程中,合方的运用经验十分重要。

例如,可以选用清热解毒、化痰止咳的中药方剂,如杏仁、桔梗、蒲公英等,配以适量的蜂蜜或白糖,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2、治疗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具有独特的优势。

在治疗糖尿病的过程中,合方的运用经验十分重要。

方证对应学经方

方证对应学经方

方证对应学经方我临床使用经方,受当代经方名家江尔逊老中医的熏陶与启迪,遵循“方证对应”的原则。

方证对应,即‘有是证用是方”。

江老强调,临床证候只要与仲景的描述相契合(有时“但见一证便是”),放胆使用而不必强求脉、舌、症面面俱备,这实际上是在重复仲景当年的治病实践,颇有执简驭繁,驾轻就熟之妙,而效验必彩。

方证对应是准确运用经方的一条捷径,江老认为,初业医者慨叹经方难用,其实是不熟悉仲景的原文。

他本人善用经方,其最成功的一条经验就是熟背原文。

如他曾治某患儿,麻疹后阵阵心烦,初认为疹后余热,予养阴清心之方罔效,烦躁益频。

每见家人进餐即索食,甫入口,则烦躁顿作,须臾自动停止。

江老玩味经文,忽然悟曰:此乃蛔厥,因《伤寒论》厥阴病篇描述蛔厥的特征是:“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

”遂按方证对应,予乌梅丸去辛温之品,加驱虫药。

服一剂,大便下如污泥。

便内挟虫,从此烦躁止矣。

他所治愈的不少蛔厥,均是既不腹痛吐蛔,亦不厥逆,却与“静而复时烦,须臾复止”的描绘相合。

故信手拈来乌梅丸,方证对应,敏收捷效。

本人临症治愈过不少顽固性头痛。

只要头痛伴恶心或呕吐涎沫及清水者,均投以吴茱萸汤原方,而能迅速止痛止呕,且较长时间不再复发;即使偶尔复发,病情亦较轻,投以原方,仍收捷效。

投方依据见于《伤寒沦》厥阴病篇“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值得玩味的是,不少患者并不具备肝胃寒凝、浊阴上逆的全身症征及舌脉,有的还伴见一些热象。

若不走方证对应这一条捷径,断难毅然使用吴茱萸汤原方。

方证对应有助于发掘运用高效经方,如《金匮要赂》“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的古今录验续命汤,后世罕有用之者。

江老尝叹曰:是临床确无此证乎?非也。

他初学医时,曾治唐某,男,年五旬,体丰。

一日,忽然四肢瘫痪,但神志清楚。

江老业师陈鼎三先生曰:“此《金匮》风痱证也,宜用古今录验续命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看经方“方证对应”与“外内合治”的思想
学校:广州中医药大学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专业:中医学(5年制)
姓名:骆孟学号:2012051164 年级:2012级
一、书籍梗概
《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讲述了作者(娄绍昆)从最初接触针灸到最后经方针灸并用、外内合治治疗疾病的奋斗历程。

作者重温旧时回忆,带读者走进关于《伤寒论》和经方的世界。

作者用一个个鲜活的病案,说明外内合治的必要性;又在与表兄、父亲、各位老师中的对话里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的经方世界,为我们学习和研究《伤寒论》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从古老的针灸治疗到近代经方在日本的继承与发展,作者引经据典,重点介绍了日本汉方家对于我国《伤寒论》的另外一种解读方法――方证对应,以及这种方证对应对于娄绍昆前辈的深远影响。

二、经方的另一条路――去内经化的方证对应
日本汉方界对于《伤寒论》的研究――去内经化,确实为我们打开了《伤寒论》的另外一扇门。

《伤寒论》在中原地区,一直以来以《内经》的观点解释伤寒六经,如尤怡柯氏自近世才有主流的两大观点:一是伤寒六经与内经六经相对应,在病理病机上可以以经解经,近代以刘渡舟等为代表;二是伤寒六病,非六经,与内经的经络学说并无太大关系,此当以陆渊雷、胡希恕等代表。

彼此相互以各自的临床经验为依据争论不休,更增添了《伤寒论》复杂,甚至陆渊雷还取消六经,只取四经,三阳经与少阴经,太阴与厥阴则分散到杂病各处。

宋朝时《伤寒论》传至日本,其中的康治本为后世保留了仲景学说的大部分原文,并在近世汉方医学著名大师吉益东洞的思想引导下,为伤寒论注入了新特色,那便是伤寒的另一方面:方证对应。

他将重心放在处方的适应证上, 以八纲作为基
础,而不用五运六气及脏腑经络的理论解释。

诚如娄氏的汪阿姨对他说的最简单的治病方法,不需要很深层次的理论,即可使用,如:慢性腹泻,或者经常大便溏薄不成形的,口苦,尿黄,即可使用甘草泻心汤;又如:突然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用香连丸;又如:口苦,头痛,吐酸,用左金丸。

这也足以解释为什么在日本葛根汤是家庭常备药,如同中国家庭常用的“保和丸”一样,因为只要知道方药对应的症候,即使不知道理论,便可使用,这便是日本方证对应下的“知其然”而无需“知其所以然”的体现,也即是方证对应。

我们可以不知道很多复杂的理论,尤其是越解释越晦涩的内经理论,而只是需要知道几个证候,便可知道所对应的方药治疗,故谓方证对应。

如大冢敬节先生也认为对于方症,要抓主症,如甘草泻心汤类方剂主症只有一个:心下痞硬,呕与下利是客证,未必都要有。

如此,《伤寒论》中曾论述小柴胡汤曾说:“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那么,“心下痞硬”便是甘草泻心汤类方剂的那“一证”,即主证。

吉益东洞为后世留下的《药征》一书,为后世指明了“方证对应”的方向,即是“有是证用是方”与“有是证用是方”,《药征》通过考征、互考、辨误、品考四方面,参以《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条文和200多个方剂,从《神农本草经》的性味出发,以自身的临床验证为主,总结《伤寒论》每一味药的主治攻效,如书中指出:桂枝治气上冲,柴胡主治胸胁苦满,茯苓主治心下悸等;如五苓散治口渴兼小便不利等。

确实,吉益氏的创造性想法值得我们深思。

毕竟在中国这个古老的国都里,以《内经》解释后世的中医学术观点太普遍了,我们甚至把《内经》的理论奉为圭臬,已经无以复加。

近代陆渊雷的《伤寒论今释》一书,则大胆地引用了吉益氏《类聚方》等书来解释伤寒条文,其说自圆,其理自通,也未尝不可。

如果一切以临床实
际出发,最后仍然免不了深入研究“方证对应”的问题,而那些理论也不过是泛泛之谈。

三、伤寒论的发展――外内合治
娄绍昆最初是学习针灸的,像大部分人一样,从八总穴开始:头面合谷,颈项列缺,胸脘内关,脘腹(足)三里,腰背委中,胸胁阳陵,少腹(三阴交)颅脑太冲。

然而正如他在书中写的那句话:人不是那么容易被说服的,只有活生生的事实才能使人自悟。

如果不是他用简单的针灸治愈了别人,他也不会相信那简简单单的针刺竟有四两拔千斤的作用。

如他治疗一例急性青光眼,刺合谷,太冲,左太阳穴刺血后拔罐。

他的老师说:针灸的学习,它的真谛就在临床的感受中。

他后来意识到针灸对于某些证,如阳明里实证,临床治疗效果并不好时,他才开始在何黄淼老师的指导下慢慢接触伤寒。

陈修园《劝读十则》伤寒入门、陆渊雷的《伤寒论今释》开拓视野,康治本的《伤寒论》原文真伪之辨,他从此步入伤寒论的世界。

而针灸,娄氏变从未放弃,他学习近代承淡安的《中国针灸学》,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等。

而能够连接针灸与伤寒经方的,便是日本汉方界的知名人物矢数道明,代田文志等。

矢数道明在中国考察过后提议并被采纳:在没有中药的情况下用针灸代替。

他与大冢敬节,清水藤一郞合著的《中医诊疗要览》提出:每一个疾病总有几个或十几个高效的专方,每一个方剂都有自己对应的多种疾病形成的疾病病谱。

而承谈安在日本留学时曾深受日本汉方学者的影响,所著《伤寒论新注》(附针灸治疗法),便解决了医者没有经方的情况下如何施以针灸。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在《伤寒
论》原文中,针灸治疗已见雏形,经过二千年,已日臻完善。

及至娄氏经方与针灸都大成,从此,娄氏针灸外治,方药内调,外内合治的思想便紧随着娄前辈一生,临床效果当然显著。

《中医人生――一位老中医的经方奇缘》书中后半部分关于外内合治(经方与针灸并用)的病例实在太多了,在此举一例:
一位十岁男孩,发热腹痛三天三夜,在医院诊断为“急性胃炎”,治疗后缓解,但药物一停,又发作如前,遂就诊于娄前辈。

小孩发热,头痛,口苦,欲呕,心下压痛,烦躁,尿黄,是典型的柴陷汤证。

娄氏先刺“内关”,两针下去,患儿便吐出大量黄涎秽物,男孩疲倦睡去,一会儿醒后,诸症悉除,仅心下有压痛,给予轻量柴陷汤一剂,随后大安。

原书太多例子,在此便不一一举例了。

四、结语
伤寒论是一座桥,各种流派的中医师都要从它这里经过,娄前辈如此说。

曾经娄氏父亲反问他:先别问中医是否科学,而应该反问为什么现代科技那么发达,却仍然解释不了中医的疗效?如果离开了高科技,西医拿什么治病?
正是这些未知的可能性标志着人类可能的局限性,这便是中医的奥妙。

对于伤寒论的进阶之路,在没有强大而包容的内经面前,它一样蓬勃发展,也许不在内经的阴影下,它才能展现它原本的面貌。

因为目前在中医方面,离开了内经完善的理论体系,似乎一切都寸步难行。

或许《伤寒论》与《内经》本来就是两套不完全一样的系统,一个取法《汤液本草》《神农本草经》,一个取道天文地理人文哲学。

然而就像书中说的那一句话:,当我们无法辨别是与非,选择治疗方法不是是非对错的选择,而是由医学观点与医学立场来决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