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八数上第三章导学案
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XX新版人教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XX新版人教版)分式方程一、学教目标:1.了解分式方程的概念,和产生增根的原因..掌握分式方程的解法,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原方程的增根.二、学教重点: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原方程的增根.三、学教难点: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原方程的增根.四、自主探究: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方程?是怎样的方程?如何求解?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是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解法步骤是:①去___;②去____;③移项;④合并_____;⑤_____化为1。
如解方程:探究新知:一艘轮船在静水中的最大航速为20千米/时,它沿江以最大航速顺流100千米所用时间,与以最大航速逆流航行60千米所用时间相等,江水的流速为多少?分析:设江水的流速为v千米/时,根据“两次航行所用时间相同”这一等量关系,得到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像这样分母中含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的区别在哪里?通过观察发现得到这两种方程的区别在于未知数是否在分母上。
未知数在_____的方程是分式方程。
未知数不在分母的方程是____方程。
前面我们学过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但是分式方程中分母含有未知数,我们又将如何解?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是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方程,具体的方法是去分母,即方程两边同乘以最简公分母。
如解方程:=……………………①去分母:方程两边同乘以最简公分母_____________,得00=60……………………②解得V=_______.观察方程①、②中的v的取值范围相同吗?①由于是分式方程v≠_______,②而②是整式方程v可取_____实数。
这说明,对于方程①来说,必须要求使方程中各分式的分母的值均不为0.但变形后得到的整式方程②则没有这个要求。
如果所得整式方程的某个根,使原分式方程中至少有一个分式的分母的值为0,也就是说,使变形时所乘的整式的值为0,它就不适合原方程,即是原分式方程的增根。
八年级数学导学案答案doc答案

1-3章 导学案答案第一章 勾股定理1.1.1 三、1、× × × ; 2、10;12四、1、41、8、20 ; 2、答:不正确。
因为△ABC 不一定是直角三角形。
3、30m五、1、C 、B ; 2、6、8 ; 3、25或7;1.1.2 三、1、144; 2、正确.3、4、5是一组勾股数。
四、1、D ;2、48 cm 2 ; 3、AB=3.5 cm ,CD=1.68 cm , 4、36 m 2 五、3 cm1.2 三、1、是、是、否、否;2、是直角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用勾股定理逆定理)四、1、①②④⑤,直角三角形,∠A ,90; 2、36; 3、约4.62五、1、C ;2、直角三角形;1.3 三、1、12米;13米;2、2.5米四、1、C ,17m ;2、24米;8米;3、15m 五、25 cm第一章 复习课参考答案Ⅰ.题组练习一1.D ;2.C ;3.合格;4.17或161;5.B ;Ⅲ.题组练习二6--9.CBAB ;10.1cm; 11.5; 12.略; 13.24平方米;Ⅳ题组练习三14.D ;15.(1)12-=n a ,n b 2=,12+=n c ;(2)是直角三角形.过程略.第一章 达标检测题参考答案一、ACC ; 6--10.CBBDC.二、11.5;12.4;13.48cm 2;14.直角; 15.4;16.169;17.98π;18.10;19.36;20.能.三、21.因为AB=DE=2.5,BC=1.5,∠C=90°,所以AC 2=AB 2-BC 2=2.52-1.52=4,所以AC=2.又BD=0.5,所以在Rt △ECD 中,CE 2=DE 2-CD 2=2.52-(CD+BD )2=2.52-(1.5+0.5)2=2.25,所以CE=1.5.所以AE=AC-CE=2-1.5=0.5.答:滑杆顶端A 下滑0.5米.22.过点B 作BD ⊥AD 于D ,则AD =4-(2-0.5)=2.5,BD =4.5+1.5=6.在Rt △ADB 中,由勾股定理,得AB 2=AD 2+BD 2=2.52+62=42.25,所以AB=6.5.所以登陆点A 与宝藏埋藏点B 之间的距离是6.5km.23.(1)如图;(2)因为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所以AC 2=5,CD 2=5,AD 2=10,所以AC 2+CD 2=AD 2.所以△ACD是直角三角形,且∠ACD=90°.(3)S四边形ABCD =2S△ACD=2×5212==⋅ACCDAC.24.(1)猜想:AP=CQ.理由:因为∠ABC=∠PBQ=60°,所以∠ABP=∠ABC-∠PBC=∠PBQ-∠PBC=∠CBQ.又AB=CB,BP=BQ,所以△ABP≌△CBQ,所以AP=CQ.(2)△PQC是直角三角形.理由:由PA:PB:PC=3:4:5,可设PA=3a,PB=4a,PC=5a.连接PQ,在△PBQ中,因为PB=BQ=4a,∠PBQ=60°,所以△PBQ为正三角形,所以PQ=4a.由(1)知△ABP≌△CBQ,所以CQ=PA=3a.在△PQC中,因为PQ2+QC2=(4a)2+(3a)2=25a2=(5a)2=PC2.所以△PQC是直角三角形.25.由题意,知5秒时P点运动的距离为2×5=10(厘米),所以P点与D点重合,如图.动点Q运动的距离为2.8×5=14(厘米).因为DC=BC=BA=5,所以BQ=14-10=4(厘米).在△BPQ中,因为BD=5厘米,BQ=4厘米,DQ=3厘米,所以BQ2+DQ2=42+32=25=BD2,所以△BPQ为直角三角形,且∠BQP=90°.所以∠AQD=90°,即△APQ为直角三角形.第二章实数2.1.1 三、1、不是,是;2、是;3、h不可能是整数,不可能是分数四、1、不是,是,是;2、B 3、设对角线为a,a2=13,32<a2=13<42,a不可能是整数,又分数的平方还是分数,a不可能是分数;4、略;5、不可能是整数,不可能是分数,不可能是有理数;五、以1、2为直角边构成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即可。
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三单元 第三章 第三节《光合作用的场所》导学案 (新版)冀教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章第三节《光合作用的场所》导学案 (新版)冀教版1、重点:能说出叶片的结构及其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特点。
2、重点:能说出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方法。
3、知道立体农业的种类。
知识点一:叶片是光合作用的场所1、叶片的结构:叶片2、叶片是光合作用理想的场所:①表皮: 透光、透气,角质层能保持水分不过多散失;②叶肉:含有较多叶绿体(光合作用在叶绿体中进行)的栅栏组织接近上表皮;③叶脉:导管可为叶片输送光合作用的原料水,筛管可把叶片制造的有机物输送到其他器官。
所以叶片是进行光合作用最理想的场所。
知识点二:光合作用的过程1、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就是绿色植物的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2、光合作用反应式:二氧化碳+水淀粉(贮存能量)+氧气3、光合作用的实质:光合作用完成了两个方面的转化:一是物质转化,把简单的无机物制造成复杂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二是能量转化,把光能转变为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知识点三:光合作用的原理的应用1、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枝繁叶茂”是作物丰产的前提,可以增大单位空间内叶的总面积,使植物最大限度地接受太阳光的照射。
2、立体农业:(1)复种:复种是一块地一年内种几茬。
(2) 间作:利用作物植株的高低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不同,把作物进行间作。
(3)混、套种:混、套种是利用作物生长的“时间差”、“空间差”和“植物光合作用差”等条件,一季双收或三收,一地二收或三收。
1、用刀片切割叶片时,应注意什么?(1)用手捏紧并排的刀片,切割速度一定要快。
(2)多切几次,选最薄的。
切片勿用手拿,要用毛笔蘸。
(3)在切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
2、通过观察叶片的形态结构,说出叶片结构与光合作用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1)叶片形态适合光合作用的特点是什么?叶片一般都是呈扁平状,形状可使叶片最大限度地接受光照。
(2)请说明表皮的结构适于进行光合作用的特点。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1节温度导学案(2)

第一节温度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温度的概念。
2. 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原理。
3. 知道摄氏温度的定义及常见温度值。
4.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5.了解体温计的量程、分度值、使用方法。
学习重点: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学习难点: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课前预习:1、家庭和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____的规律制成的。
2、温度计是一种常见的测量工具,图1所示温度计的读数是()A.-4℃B.-6℃.C.6℃ D.16℃.3、某粗心的护士用体温计测得某病人的体温是38.8℃,仅用酒精擦拭后就给正常人和39℃病人测体温,则两次的体温计示数分别为、。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体温计不能离开人体读数。
B.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C.体温计每次使用之前都要放在沸水中消毒。
D.人体口腔正常温度一定是88℃.5、下列温度最接近23℃的是()A.健康成年人的体温 B. 我国江南地区冬季最低气温C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D. 让人感觉温暖舒适的窒温6、.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实验中,经过下列5个步骤,请填上正确的顺序______A.选择温度计,观察温度计的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B.估计被测水的温度;C.让温度计与被测的水充分接触;D.取出温度计;E.观察温度计的示数。
互学探究:探究一:什么是温度?看看右边两幅图,组内成员相互说说有什么感觉?能说说什么是温度了吗?试试看。
归纳: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
探究二:温度计的原理、种类1. 原理:参考课本47页“想想做做——自制温度计”思考:为什么要装带颜色..的水?为什么要插一根细.玻璃管?(小组讨论) 现象:将小瓶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我们发现,小瓶放入热水中,细管中水柱的位置 ,小瓶放入冷水中,细管中水柱的位置 (选填“高”或“低”)。
结论:细管中水柱位置变化的原因是:由于水的热_____冷______。
得出:温度计的制作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全册课时导学案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全册导学案第一学时:11.1.1三角形的边一、学习目标1.认识三角形,•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并把三角形分类.2.知道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3.懂得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能用于解决有关的问题二、重点:知道三角形三边不等关系.难点: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三、合作探究知识点一:三角形概念及分类1、学生自学教科书内容,并完成下列问题:(1)三角形概念: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___________________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如图,线段____、______、______是三角形的边;点A 、B 、C 是三角形的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是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三角形的角。
图中三角形记作__________。
(2)三角形按角分类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角形按边分类可分为 _____________三角形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4)如图1,等腰三角形ABC 中,AB=AC,腰是__________,底是_________,顶角指_______,底角指_____________.等边三角形DEF 是特殊的_______三角形,DE=____=_____.图1四、练习一:1、如图.下列图形中是三角形的有_______________?A B C D E F A B C2、图3中有几个三角形?用符号表示这些三角形.知识点二:知道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并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1、探究:请同学们画一个△ABC,分别量出AB,BC,AC的长,并比较下列各式的大小:AB+BC_____AC AB+ AC _____ BC AC +BC _____ AB从中你可以得出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3.3 汽化和液化(导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第3节汽化和液化(导学案)【学习目标】1. 知道物质的液态和气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气化和液化,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2. 能通过实验观察水的沸腾现象,了解沸点的概念。
3. 能区别沸腾和蒸发。
4. 能通过实验,用图像描述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情况。
知道沸腾图像的物理含义,进一步体会图像在探究物理规律中的作用。
【学习重点】1.通过实验观察水的沸腾现象,了解沸点的概念。
2. 知道沸腾图像的物理含义,进一步体会图像在探究物理规律中的作用。
【学习难点】1. 水的沸腾实验。
2. 液化过程放热。
【自主预习】阅读教材,完成以下问题: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汽化的两种方式是蒸发和沸腾。
2.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腾时,有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
水在沸腾的过程中,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这个温度叫做沸点,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3.蒸发是发生在液体表面(表面/内部)进行的一种汽化现象,蒸发可以在任何(一定/任何)温度下进行。
蒸发过程是吸热(吸热/放热)的,液体蒸发时温度_降低,说明它从周围的物体吸收热量,因此液体蒸发有致冷作用。
4.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液化放热(选填“吸热”或“放热”).5.使气体液化有两种方法:一是降低温度,二是压缩体积.【合作探究】探究一:汽化和液化【想想做做】在透明橡胶手套中滴入几滴酒精,把袋挤瘪,排尽空气后用绳把口扎紧,然后放入热水中。
你会看到什么变化?从热水中拿出手套,放入冷水中,又有什么变化?怎样解释这些变化?①实验开始时,手套中滴入的是液态的酒精,将其放入热水中后,手套胀大,手套中酒精变成了气态,这种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②将胀大的手套从热水中取出后放入冷水中,手套又有何变化?手套中又出现了液态的酒精。
此过程酒精由气态又变为液态,这个过程叫做液化.在橡胶手套中滴入几滴酒精放入热水中放入冷1.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导学案 3.1 确定位置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导学案第三章位置与坐标3.1 确定位置学习目标:1、确定位置的必要性2、确定位置的方法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确定物体的位置。
如确定学校,家庭的位置,确定地图上城市的位置,在棋盘上确定棋子的位置等等。
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为什么姚确定位置,掌握确定位置的一些基本方法。
二、师生互动,课堂探究。
1、出示“学习目标”2、出示“自学指导”(1)为什么确定物体的位置(2)确定物体位置的一些基本方法是什么?3、提出问题,引发讨论出示图片:(1)为什么要学习确定位置?A、同学们,我们要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我们需要做哪些工作?让学生展开讨论,互相交流,必要时老师进行引导。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老师进行总结结果。
①确定位置②找去的路线③准备好其他物品。
由此可见,确定位置这项工作是非做不可的,否则无法到达目的地。
B、去电影院看电影时要先买好票,再根据票上指出的座位找到你该坐的位置。
你是如何找到你的位置的?让学生讨论,交流课本中的问题,再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所得的结果口述出来。
总结:“6排3号”指的是第六排的3号座位。
可以简写为(6,3)(2)议一议①让学生相互讨论,老师引导,最后老师在学生充分展开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概念。
总结:在电影院中只有一层时,需知道两个数据。
如:排,号,而且几层时,还需要层数。
②在生活中,确定物体的位置还有其他方法吗?让学生之间交流。
方法如下:a、在查某同学的家庭住址时,应看他家住几号楼几单元几号。
b、在教室找某个同学的位置,需看他是第几楼排第几竖排的交叉点上。
c、在海上确定某一位置时,应确定其方位角和距离。
d、应查它所处的经度和纬度。
经度和纬度的交叉即为所求4、出示例题(1)例题讲解,解决学生不懂的问题。
(2)学生练习。
投影仪:随堂练习1 学生回答,纠正错误,给出正确答案。
5、学生讨论课本“议一议”,并总结出结果结果:平面内,确定物体的位置,一般需要两个数据。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 第三章物态变化 3.2熔化和凝固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第三章物态变化 3.2熔化和凝固【学习目标】1了解物态变化是物质在固、液、气3种状态之间的变化。
2.掌握熔化和凝固,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3.掌握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凝固过程中的异同点。
4.掌握熔点、凝固点,水的凝固点、冰的熔点为0摄氏度。
【课前预习】1.下列一些关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及原因分析,错误的是()A.用冰袋给高热病人降温,原因是冰熔化要吸热B.使用高压锅,食物容易被煮熟,原因是锅内气体压强大,液体沸点高C.水沸腾时壶口冒出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D.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了,原因是樟脑丸发生了升华现象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温度为 0℃时,水已不存在,全部结成冰 B.温度为 0℃时,冰已不存在,全部化成水C.温度为 0℃时,冰和水都有可能存在,但没有水蒸气 D.温度为 0℃时,冰、水和水蒸气都有可能存在3.沈括纪念馆要浇铸沈括纪念铜像.在用铜块浇铸铜像的过程中,铜块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先升华,后凝华 B.先凝华,后升华 C.先熔化,后凝固 D.先凝固,后熔化4.如图所示是某物质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从图象中获得的信息准确的是A.第 5min 时物质已全部熔化 B.在 BC段没有吸热,温度不变C.这种物质是晶体,其熔点是48℃ D.CD段物质已处于气态5.冰的熔化温度为0℃,则0℃的水A.一定是液态 B.一定是固态 C.一定是固液共存 D.前三者都可能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金属在熔化和凝固的过程中,温度均保持不变 B.物体吸收热量后,温度一定升高C.任何情况下水的沸点都是100 ℃ D.冰的温度一定低于0 ℃7.我们生活在炎炎的夏日里,多么期盼环境的凉爽;但真正到了深冬时节,却又是滴水成冰的寒冷.对于“滴水成冰”这一过程,有关物态变化和吸放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态变化是凝固,放出热量B.物态变化是汽化,吸收热量C.物态变化是熔化,吸收热量D.物态变化是液化,放出热量8.下面所列物质中,哪种物质具有一定的熔化温度A.蜡B.冰C.玻璃D.松香9.冬天,常看到室外的自来水管包了一层保温材料,是为了防止水管冻裂,水管被冻裂的主要原因是A.水管里的水结成冰后,体积变大 B.水管里的水结成冰后,质量变大C.水管里的水结成冰后,密度变大 D.水管本身耐寒冷程度不够而破裂10.将两块相同的方糖分别投入到两个质量相同,温度不同的装水烧杯中,发现温度高的烧杯中方糖消失的快,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A.方糖吸收热量熔化了 B.方糖的消失是分子热运动的结果C.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快 D.方糖的分子大小保持不变【学习探究】自主学习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问题1、随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2、通常水有几种状态存在?影响它的不同状态的因素是什么?3、现象:固体与液体间的转换我们可以得出,冰变成水的过程中,物态由态变为态,这种现象叫做,这种物态变化需要(吸热、放热);相反如果水结成冰,物体由态变为态,这种现象叫做,这种物态变化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街实验初级中学导学案
总第18 课时课题生活中的旋转班级:姓名:编制教师:杨霞孙瑞娥
巩固训练、当堂检测(作业与训练):
一、选择题
1.9点钟时,钟表的时针和分针之间的夹角是( ) A.30°
B.45°
C.60°
D.90°
2.将平行四边形ABCD 旋转到平行四边形A ′B ′C ′D ′的位置,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AB =A ′B ′
B.AB ∥A ′B ′
C.∠A =∠A ′
D.△ABC ≌△A ′B ′C ′
二、填空题
3.钟表上的指针随时间的变化而移动,这可以看作是数学上的_______.
4.菱形ABCD 绕点O 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到四边形D C B A '''',则四边形D C B A ''''是__________.
5.△ABC 绕一点旋转到△A ′B ′C ′,则△ABC 和△A ′B ′C ′的关系是_______.
6.钟表的时针经过20分钟,旋转了_______度.
7.图形的旋转只改变图形的_______,而不改变图形的_______. 三、解答题
8.下图中的两个正方形的边长相等,请你指出可以通过绕点O 旋转而相互得到的图形并说明旋转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