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导引 (2)

合集下载

文学理论导引

文学理论导引

士兵向法国国旗致敬,意味着法兰西帝国的子民们不分肤色和种族,都一致效忠于它,看起来是很自然的。经一步观察会发现,这一幅照片还传达了另一层意思,黑人士兵心甘地情愿地服务于宗主国,这不啻是对那些批评法国殖民主义霸权的人的一个很好的回应。但是,就在这个看似自然的画面上,巴特要揭示出不自然的“神话”(即意识形态)特性。他认为,人们从这幅画中看出的上述意识只是该图像文本的第一层含义,他称之为语言系统。其实这给文本还有第二层涵义,就是他的神话系统。如果说第一层显著意义是本义的话,那么文本的意识形态分析需要关注他的转义。在这幅照片中,可以解读的另一层涵义是法兰西特征与军事扩张特征的融合,它含有法国帝国主义的殖民和军事扩张的意味。法兰西帝国性和黑人士兵行军礼在这里具有统一性,完全融合在一起了。但黑人士兵敬礼的被动性和强迫性在照片中被悄悄的隐藏起来了,其形象乃是一个实际的,天真的,无可争议的形象。显然,在这里第二层转义往往被第一层本义所遮蔽、钝化了,好像它压根儿不存在。这就是巴特为什么要用“神话”这个概念的用意所在,神话分析就是要揭示隐藏在本义后面的转义,亦即意识形态的建构。巴特写到:

就黑人士兵的个案来说,摒除的肯定不是法兰西帝国性(相反,因为必须指出的是法兰西帝国性的存在);而是殖民主义偶然的,历史的特质,一句话,殖民主义人为的特质。神话并不否认事物,相反,神话的概念是谈论事物,简言之,神话就是把事物钝化,使之变得单纯无害,给他们一个自然的和永恒的理由,给他们一种无需解释而只是事实陈述的明晰性。假如我只是陈说法兰西帝国性而不加解释,那么我就很 P340

2014级汉语言文学4班学号:142001014030 姓名:刘娟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汇总情况(2)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汇总情况(2)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汇总(2)叙述声音:体现叙述者叙述动作的口气或基本态度。

显在叙述者、隐在叙述者。

三分法:把文学作品为成三大类:叙事作品、抒情作品、戏剧作品。

抒情作品:表现传达作者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的文学作品。

情感:人对与之人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情绪: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

人对外界刺激带有特殊色彩的主观态度。

审美情感:审美主体对客观审美对象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态度和体验。

艺术情感:对客观现实与表现对象持特定审美态度的一种情感体验。

表现论: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表现情感,又称情感论。

托尔斯泰传达论:借助“外在符号”“传达”“感情”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抒发情感;观,反映社会生活;群,沟通人与人;怨,批评时政。

抒情原则:在创作过程中,处理情感与理性、现实、语言等关系问题上,有意无意遵循的原则。

古曲主义:拥护王权;理性绝对化,否定感情的意义;运用民族规范语,恪守“三一律”;明显的保守性。

灵感:文思敏捷、思维活跃、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很顺利的创作心境。

抒情策略:创作时,在语法或修辞采用某种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抒情的目的并强化抒情效果。

原型意象:在某种抒情传统中长期反复使用并因之产生了固定内涵的模式化意象。

抒情母题:在某种抒情传中基于某种原型意象而形成的内涵相对固定的大型主题。

抒情小品文:一种短小而富有抒情意味的散文。

抒情的语法策略:从语言的结构方式这一角度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抒情的修辞策略:运用各种修辞方式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文学风格: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创作个性:作家的气质禀赋、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艺术才能、审美追求等主观因素综合而的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方式。

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升华。

它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日常个性: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结构方面的独特性。

文学理论导引笔记

文学理论导引笔记

第一章文学观念与文学文本文学理论:要以文学整体为对象,通过讨论文学的存在依据、基本性质和主要特征,来回答“什么是文学”的问题。

文学整体:指文学理论对各种类型、各种形态和各个时代的文学现象的抽象和概括。

第一节文学的审美性一、文学和文学观念1、*历史上对“什么是文学”的认识。

(多种多样)广义孔子《论语•先进》“文学”:古代的文献西方 1800年前欧洲:著作或书本知识狭义的“文学”观念形成:西方:18世纪末浪漫主义运动之后狭义的“文学”观念的不同理解: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模仿说,表现说,实用说,客观说*从文学与世界、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看(最古老、影响最深远):感物说、模仿说感物说(中):文学是感受万物的表达。

大自然:刘勰——“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陆机——“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社会:钟嵘——强调现实生活的各种人生境况与社会矛盾所触发的感受模仿说:“模仿”,最初指祭祀活动巫师表演的歌舞,后由祭典用语转化为哲学术语,表示对外在世界的再造或复制。

亚里士多德——《诗学》:关注文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文艺所描述的应该是可能发生的而不是已经发生的事”;一切艺术都是模仿的产物,并强调不同的艺术在模仿的对象、媒介和方式上具有各自的特点;不排斥想象和虚构在艺术创造中的作用。

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的观点在西方文学理论中长期居于主导地位*镜子说*实用说:出现很早,影响久远。

“把艺术品主要视为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从事某事的工具,并常根据能否达到既定目的来判断其价值”(艾布拉姆斯)功能角度:强调文学是一种教化的手段“文以载道”——孔子:“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毛诗序》:“正得失,动天地,……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教育目的)西方贺拉斯:道德教化功能,“寓教于乐”,强调“快感”“感人”对文学的重要性西方世界主要的审美态度——实用主义观点*表现说:“一件艺术品本质上是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激情支配下的创造,是诗人的感受、思想、情感的共同体现。

文学理论导论

文学理论导论
文学理论导论
一、理论的基本含义
汉语中基本含义:玉的纹理、 汉语中基本含义:玉的纹理、玉石上 的条纹, 的条纹,在自然中形成的有序的一些纹 ——事物组织的条纹 事理、道理。 事物组织的条纹、 路——事物组织的条纹、事理、道理。
在希腊语中, 理论” 在希腊语中,“理论”一词是从 这个词引发出来的, “看”这个词引发出来的,“看”是 剧场”的词根,包含旁观者的意思。 “剧场”的词根,包含旁观者的意思。
理论的基本精神: 理论的基本精神:理论要超越现 实感性和功利的东西进入到一种思辨、 实感性和功利的东西进入到一种思辨、 纯客观的思考当中。 纯客观的思考当中。
二、为什么需要理论
深入思考问题 理论带有一种猜测(真问题
是不能解决?) 是不能解决?) 假问题?能解决,还 假问题?能解决,
一种判断(事实判断、价值判断、解释) 事实判断、价值判断、解释) 意义的追问 对理所应当的、 在生活中理论还意味一种质疑( 对理所应当的、
第二: 第二:运动式的理解方式 把文学活动看做是一个生产的运 动过程, 动过程,把文学的创造和接受活动对 应于一种生产、消费活动。 应于一种生产、消费活动。
第三: 第三:范畴式的理解 任何一个理论流派都要抓住自己 的关键的概念范畴, 的关键的概念范畴,从这些范畴中建 立自己的体系。 立自己的体系。它体现了一种问题化 的意识。 的意识。
包括现象学研究、接受美学研究、阐 包括现象学研究、接受美学研究、 释学研究等方法, 释学研究等方法,主要研究读者的阅读心 批评方法和解释方式。 理、批评方法和解释方式。
4)、社会历史研究 )、社会历史研究
主要研究社会对文学创作、作家、读 主要研究社会对文学创作、作家、 者的影响。特别关注社会环境、 者的影响。特别关注社会环境、时代背景 和历史背景。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 和历史背景。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新历 史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权批评、 史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权批评、文化研 究批评都涉及对社会历史的考察。 究批评都涉及对社会历史的考察。

文学理论导引王先霈孙文宪笔记整理

文学理论导引王先霈孙文宪笔记整理

第一章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知识主线主题:什么是文学方法:以文学整体为对象,通过讨论文学的存在根据、基本性质和主要特征来回答。

第一节文学的审美性理论对于文学审美性的认识有一个曲折的过程。

本节从梳理这个过程入手。

一、文学和文学观念(一)讨论:1、从文学与世界、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上解释什么是文学:“感物说”、“模仿说”。

2、从功能角度来界定文学,强调文学史一种教化的手段:“实用说”3、重视主体和情感,突出个性、天才、想象等因素在文学构成中的作用:“表现说”4、把文学的特质归结为语言形式,强调文本的自足性:“客观说”(二)结论:以上文学观念存在某种共识,即各种文学观都涉及了文学的审美性,都意识到了文学的存在和发展与人类的审美活动有关,都承认文学具有想象和虚构的特点。

也就是说,随着文学的发展、成熟和独立,中外文学理论都开始越来越强调文学的特殊性,强调审美、想象、情感、形象、虚构以及语言等因素对文学的规定,于是逐渐形成了狭义的即审美的文学观。

二、审美与文学(一)讨论1、从语言形式上来理解文学的审美性,忽视了文学审美性所包含的丰富的人文内涵。

2、人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存在又以它的人文内涵成为人类认识自己的对象。

3、在美学上,把人“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的关系称为审美关系,把由此获得的感受和认识,称为美感或审美意识。

4、所谓的美,从根本的意义上讲,就是指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所谓的审美,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就是从人的社会生活和劳动创造中去寻找和发现人的价值及人生的意义。

(二)结论以审美为价值取向,形成了文学在把握人生和艺术表现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文学是‘人学’”。

“文学是‘人学’”的第一层含义是就文学的审美性而言的,即文学对社会生活的把握具有超越生活现象,追寻人生意蕴,表现人的价值的特点。

另一层含义始就文学对人和人生的表现特点及表现领域来说的。

从审美关系上理解和表现人与人生,使文学展现了一个唯有通过审美方式才能进入的世界,文学对人的表现和思考因此有了不同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特点和领域。

文学理论导引

文学理论导引

文学理论C+夕名词解释:1,文学:文学是作家借助于虚构和想象,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借助各种修辞以及表现手法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通过语言来表现他对人生的审美感受和理解的一种艺术样式。

1,文学艺术真实构成的三个要素?①,文学从根本上保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②,创作问题具有真切的人生体验和真挚的情感态度;③,文学的虚构和想象要适应和满足读者的接受心理。

2,为什么为语言艺术的文学似乎更适宜表现人的思想感情,展示人的心理世界?一方面:文学可以通过语言塑造形象,以形象符号传达情意,便那些难以言说或不可言说的情绪、感受获得一种具象化的表现;另一方面:文学有可以直接利用“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这个特点,展示思维活动特别是理性思维活动的过程,传达那些只能用语言才能确切表达的思想认识;第三:语言的丰富表现潜力拓展了文学的审美空间,是文学在把握人生上成为最自由、最带普遍性的艺术种类。

3,体现在创作过程和作品中的创作个性,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①,审美理想与审美趣味上的个性化;②,在艺术形象的塑造和作品意蕴的提炼上的个性化;③,创作个性还体现在作家的艺术表现中,艺术表现的各种形式,如用何种体裁样式,修辞造句等都可以见出一个作家的创作个性来。

4,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表现在哪几个方面?①,情感推动、引导着想象的展开;②,情感影响对生活材料的感受和理解;③,情感还会对作家理解人生、判断价值形式有深刻的影响。

5,文学接受对文学创作的制约体现在?其一,是作家创作的文学文本,只有通过接受才能实现其作为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成为具有现实意义的文学作品;其二,是文学接受具有推动文学创作的作用,具体表现为接受的阅读需要为创作提供动机。

6,文学世界朱文学符号这种物质媒介固定下来的,其感性形式不能直接呈现给读者,只能靠文字符号提示和指引读者进行联想,让形象在读者的头脑中再现出来。

这就是文学接受具有这样三个特点:首先,文学接受是间接性的;其次,文学接受是主观性的;最后,文学接受存在着差异性。

《文学理论导引》笔记(王先霈、孙文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文学理论导引》笔记(王先霈、孙文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文学理论导引(王先霈、孙文宪主编:《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一章第一节:文学的审美性一、文学活动可由四个要素组成:作品、世界、艺术家、欣赏者,对各要素及要素间关系的不同理解,大体形成四种不同的文学观念。

模仿说:着眼于作品与世界的关联,强调文学作品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和再现;实用说:着眼于作品对欣赏者的意义,强调文学是一种教化的手段;表现说,着眼于作品与作者的关系,强调文学作品本质上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外化;客观说,着眼于作品自身存在,强调文学作品的自在自足,认为其意义和价值不与外界任何事物相关。

1、艾布拉姆斯在总结了西方文学研究的历史后指出:“每一件艺术品总要涉及四个要素,几乎所有力求周密的理论总会在大体上对这四个要素加以区别。

”根据这种看法,他提出了一个研究文学的坐标:艾布拉姆斯说:“……运用这个图式,可以把阐释艺术品本质和价值的种种尝试大体上分为四类,其中有三类主要是用作品与另一要素(世界、欣赏者或艺术家)的关系来解释作品,第四类则把作品视为一个自足体孤立起来加以研究,认为其意义和价值的确不与外界任何事物相关。

”按照这个思路,艾布拉姆斯认为有四类文学观念,即模仿说、表现说、实用说和客观说的文学观,对人们理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美]艾布拉姆斯著,郦稚牛等译:《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6页)(第2~3页)2、从文学与世界、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上解释什么是文学……西方则有古老的“模仿说”。

模仿(imitation)最初是指祭祀活动中巫师表演的歌舞,后来从祭典术语转化为哲学术语,表示对外在世界的再造或复制,“模仿说”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解释什么是文学的。

([波兰]塔达基维奇著,褚朔维译:《西方美学概念史》,学苑出版社1990年版,第361~362页)……模仿说的文学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认为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的观点在西方文学理论中长期居于主导地位。

文学理论导引-诗歌“跳跃性的结构”

文学理论导引-诗歌“跳跃性的结构”

诗歌“跳跃性的结构”
诗歌结构的跳跃性,是针对事件发展的逻辑来说的,也就是说,诗歌一般来讲并不遵循事件发展的逻辑或顺序,从诗的语言表现上读者很难找到事件发展的逻辑线索,于是出现了诗歌的抒情对事件逻辑发展而言的跳跃性。

这说明诗歌遵循的是表情需要,其结构是按照感情表现的需要来构成的,情感本身的非逻辑化必然会造成诗歌语言表现的跳跃性。

所以诗歌的表现留下了许多事件性的空白,假如要从“这首诗说了什么事”的角度来理解诗歌,很可能会不得要领,不知所云,但是跳跃性的结构却给情感提供了表现的空间,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体验感情的空间。

例如诗人北岛的《迷途》:
沿着鸽子的哨音
我寻找着你
高高的森林挡住了天空
小路上
一颗迷途的蒲公英
把我引向蓝灰色的湖泊
在微微摇晃的倒影中
我找到了你
那深不可测的眼睛
有人说这首诗过于朦胧,读不懂。

其实是批评者自己忽略了诗歌结构的跳跃性,以阅读散文的方式来理解诗,想从诗里找到组织各种意象的事实线索。

但是诗歌遵循的并不是叙事原则。

如果我们按照情感表现的特点来读解这首诗,就不难发现“哨音”、“挡住天空”、“迷途的蒲公英”、湖泊里“摇晃的倒影”、“深不可测的眼睛”这些意象,连缀起来,所表达的其实是一种迷惘的感觉和情
绪。

哨音随着鸽子时而清晰,时而微弱;迷途的蒲公英随风飘荡;水中倒影的可望而不可及;深不可测的眼睛使我们只能猜测、难以准确理解,等等,都表现了感觉、感情上的迷惘。

是迷惘的感觉,而不是造成迷惘的事实,才是诗人要表达的东西,诗歌的言说结构的跳跃性,所适应所遵循的正是这种情感的逻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理论导引教学大纲 2005年 1 ●本课程的重、难点 从课程整体来说,讨论文学的一般性质和特征的第一章“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是学习文学理论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 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分别是: 第一章“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和文学的虚构性; 第二章“文学文本与文体种类”:文学文本的构成与特征; 第三章“文学的形态类型”:文学的表现形态及其类型;现实主义文学及其典型理论; 第四章“文学创作”:文学创作心理和形式凝聚; 第五章“文学接受”:文学接受的性质及其对文学活动的影响; 第六章“文学活动”:文学活动与社会历史活动的关系和开放性的文学观念。 从学习方法上讲,本课程的难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和分析文学作品的实践能力。要求在授课中把各种理论研究的方法作为讲授的重点。

●本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课时分配和教学环节安排 第一章 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12课时;讲授10课时,课堂讨论2课时) 文学理论要以文学整体为对象,通过讨论文学的存在根据、基本性质和主要特征,回答“什么是文学”的问题。学习文学理论,重要的并不是一个结论,而是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第一节 文学的审美性 【知识点】 ①模仿说、表现说、实用说和客观说的文学观; ②文学的审美性和虚构性; ③文学是“人学”; ④艺术真实。 【重点、难点提示】 ①有四类文学观念,即模仿说、表现说、实用说和客观说的文学观,对人们理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各种文学观的特点。 ②多种文学观念的并存显示了文学本体研究的复杂性。什么是文学的回答,不同时代和不同民族的文学理论见仁见智。各种文学观的形成都不可避免地要受主体的知识背景和社会、文化、历史条件的限制,也和文学本身在构成上的复杂性和发展中的多样化有关。 ③各种文学观都涉及到了文学的审美性,文学的存在和发展与人类审美活动有关。随着文学的发展、成熟和独立,中外文学理论逐渐形成了狭义的即审美的文学观。 ④以审美为价值取向,形成“文学是‘人学’”的特点。 ⑤文学是一种虚构的意识形态。虚构是文学审美把握人生的重要方式,也是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属性。文学的虚构性显示了文学活动的主体性特征。 ⑥艺术真实是按照文学与生活的特殊关系来检验文学,判断其意识属性的一种尺度。文学真实性的三个不同的测度。

第二节 文学的形象性 【知识点】 ① 文学形象的涵义; 文学理论导引教学大纲 2005年 2 ② 文学形象的三种类型:语象、形象和意象; ③文学形象的三个特点。 【重点、难点提示】 ①文学的形象感是在感受和理解语言的基础上,依靠想象和联想形成的。凡是能够将审美意识通过语言外化为使他人在接受过程中产生审美想象和联想的感性对象,都可称之为文学形象。 ②文学形象可以分为三种,即语象、形象和意象。语象指非描摹性的、但是又能引起读者具体感受和丰富联想的各种语言用法;描摹型的形象是通过语言的描绘能使人联想到的某种物像;意象是指为表现思想感情而创造的一种文学形象。 ③文学形象具有间接性、心象性、概括性和符号性的特点。文学形象可以为物,为实,为真,也可以为情,为虚,为幻。

第三节 语言的艺术 【知识点】 ①艺术分类的原则; ②现代语言观的内涵; ③文学活动的言意矛盾; ④语言艺术的特点; ⑤文学的定义。 【重点、难点提示】 ①根据表现媒介的不同对艺术进行分类,可以分为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与综合艺术四类。文学属于语言艺术。 ②传统理论关注语言作为手段和技巧对文学活动的影响。当代理论则把语言放在“文学本体”的范畴来研究,强调语言制约着作家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影响到形象创造和意义的生产。 ③文学活动中的言意矛盾的三种类型:“意”的丰富和“言”的符号传达之间的矛盾;个性体验的审美感受具有不可言说或言说不尽的特点;先于个人的语言会影响人的感觉与思维。 ④语言艺术的三个特点:语言艺术的表现很少受时空的限制;能够深刻、细腻地传达思想感情,表现心理生活;语言的表现潜力使文学成为最自由、最带普遍性的艺术种类。 ⑤文学是作家借助于虚构和想象,通过语言形象来表现他对人生的审美感受和理解的一种艺术样式。 第二章 文学文本与文体种类(12课时;讲授12课时,课外作业1次) 文学文本是文学存在的现实形态。文本以书面语言或口头话语的形式使文学成为一个可以感知的实在对象。

第一节 文学文本 【知识点】 ①文本概念与作品概念的异同; ②文学文本的结构; ③诗歌、散文、小说和剧本的特点。 【重点、难点提示】 ①文学文本的结构可以分为语言层、现象层和意蕴层三个层次。 ②语言层是由语言材料构成的文本外观,即一系列呈线性组合的词句。文学文本的语言层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 文学理论导引教学大纲 2005年 3 ③有无现象层是区分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的根据之一。文学文本主要是由形象系统构成的,现象层居于核心地位,现象层既是语言层的所指,又是意蕴层的载体。 ④意蕴层即文学文本的“蕴涵意指”。意蕴是否丰富、深厚,影响着文本的审美价值;意蕴是文本的灵魂所在。文学文本的意蕴不能脱离形象即现象层面单独存在,具有含蓄、多义的特点。

第二节 诗歌 【知识点】 ①诗歌的涵义; ②诗歌语言和结构的特征; ③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重点、难点提示】 ①诗歌语言的一系列形式特点,都与抒情性有密切的关系。抒情不是情感毫无节制的宣泄。有成就的诗人都会通过不断提炼、升华自己的情感,使之获得普遍的审美意义。 ②诗歌对情感的表现需要丰富的想象来支撑,想象性成为诗的又一个显著特征。情感的运动为想象和幻想的活跃提供了内在动力。 ③诗的语言和结构。诗歌对日常语言的“背离”。诗歌的结构是依照主体情感抒发的想象轨迹展开,其间许多省略、伸缩、交叉和颠倒,形成了跳跃式的结构。 ④诗的意象是指蕴含着特定意念,让读者得之于言外的艺术形象。 ⑤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或审美境界,具有“境生于象而超乎象”的特点。意境的表意一般具有超越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第三节 散文 【知识点】 ①散文的涵义; ②散文的形式和语言。 【重点、难点提示】 ①文学散文是以抒发对人生的审美感受为内容的文体。散文在取材表意方面比诗歌更为广泛和丰富,散文为“意”的抒写和表现提供了自由的文体空间。 ②自由和自然的形式。散文具有题旨上的集中性和结构形式的灵活性的特点。 ③散文语言具有质朴自然,随性而谈,娓娓动听的特点。散文语言在叙述和描写的自然平实之中,给作者个性的张扬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第四节 小说 【知识点】 ①小说的涵义; ②传统小说理论; ③现代小说理论。 【重点、难点提示】 ①小说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有一定长度的、虚构的叙事文体。虚构性的叙事是小说最基本的特性与特征。小说的虚构是在经验世界之上的改造与变形。 ②传统小说理论强调小说叙事和人物、情节、环境三个基本要素有关。 ③人物类型的划分。“扁型人物”是围绕着单一的观念或素质塑造的,有类型化的特点。“圆型文学理论导引教学大纲 2005年 4 人物”则有性格复杂丰满、具有立体感的特点。 ④现代叙事理论注重研究小说的叙事方式。主人公、叙述者、叙述方式、叙述行为等叙事构成要素是叙事学的主要研究课题。从三基本层面:故事层面、叙述层面和文本层面讨论作者、叙述者、人物、读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叙述时间、叙述视点、叙述距离等问题。

第五节 剧本 【知识点】 ①剧本的涵义; ②戏剧结构; ③戏剧冲突和戏剧情境; ④戏剧语言。 【重点、难点提示】 ①戏剧文学即剧本是作为舞台演出的文学依据或记录,戏剧的本质和特征决定和制约了剧本的创作。 ②剧本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要充分考虑舞台表演方面的特点,以及观众的接受条件和习惯。剧本要求人物、事件乃至场景相对集中。“三一律”就体现了演出时空和剧情时空尽可能的统一和接近的追求。 ③戏剧结构。为适应舞台演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剧本在取材和结构上更讲求集中性,剧本的结构方式和戏剧内容的集中性特点紧密结合。 ④戏剧冲突是戏剧艺术表现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是戏剧性的集中体现。矛盾的集中性和激烈性,是戏剧冲突不同于一般叙事作品矛盾冲突的主要特点。形成戏剧冲突的根本动因在于矛盾双方内在的对立和冲突。 ⑤戏剧情境是指孕育和表现戏剧冲突的情节和境况。情境推动人物产生动机并导致具体行动,成为导致戏剧冲突爆发和发展的条件与契机。 ⑥戏剧语言。人物语言是表演的基础和手段,在戏剧叙事和抒情中承担着展开剧情,推进戏剧冲突,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任务,人物语言要有动作性、个性化的特点,要富于潜台词。 第三章 文学的形态类型(12课时;讲授10课时,课堂讨论2课时) 文学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态存在。通过对各种文学表现形态的分类研究,了解文学的一般属性和基本特征在不同的文学类型中的特殊表现。

第一节 文学的思潮、流派和形态类型 【知识点】 ①文学表现形态的涵义; ②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 【重点、难点提示】 ①文学的形态类型在文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文学思潮的发展变化和各种流派活动对文学类型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文学的形态类型和文学观念有关,区分形态类型的根据要从其形成的内在原因中去寻找。 ②文学思潮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思想的影响下,为适应社会变革和艺术创新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起来、并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的文学思想潮流。文学思潮以张扬某种文学观念为标志,探索和建构与时代变迁相适应的审美范式是文学思潮的显著特点。 ③文学流派是指一批作家,因为在思想倾向和文学观念上有相近的见解,在创作实践上有共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