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的交流叙事
卡夫卡中短篇小说中的非人类叙事

2024年第1期(总第342期)㊀㊀㊀㊀㊀㊀学㊀习㊀与㊀探㊀索Study&Exploration㊀㊀㊀㊀㊀㊀㊀㊀No.1ꎬ2024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N.342卡夫卡逝世100周年纪念专辑卡夫卡中短篇小说中的非人类叙事曾艳兵ꎬ鲁㊀珂摘㊀要:近年来非人类叙事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和前沿话题ꎮ20世纪最杰出的预言和寓言作家卡夫卡ꎬ不仅是人类叙事的卓越代表ꎬ也是非人类叙事的探险者和领路人ꎮ卡夫卡的非人类叙事主要涉及他的中短篇小说ꎮ卡夫卡的非人类叙事主要通过动物叙事来完成ꎬ变形叙事也是卡夫卡的重要叙事方式和手段ꎬ物叙事则是卡夫卡的卓越创造和独特贡献ꎮ鉴于以往我们对卡夫卡的人类叙事作品关注和研究较多ꎬ对非人类叙事作品重视和研究尚显不足ꎬ尤其对这类作品的叙事特征和价值研究不够ꎬ因此ꎬ集中探讨和分析卡夫卡的非人类叙事艺术无疑丰富和拓展了有关卡夫卡的研究领域ꎬ对于叙事学理论研究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ꎮ关键词:卡夫卡ꎻ非人类叙事ꎻ动物叙事ꎻ变形叙事ꎻ物叙事中图分类号:I106.4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2-462X(2024)01-0136-09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卡夫卡与中国文学㊁文化之关系研究 (17AWW002)ꎮ作者简介:曾艳兵ꎬ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㊁博士生导师ꎬ天津师范大学跨文化与世界文学研究院特聘教授ꎻ鲁珂ꎬ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ꎮ㊀㊀近年来ꎬ学术界的 转向 变得越来越频繁ꎮ前现代时期学术传统稳固㊁源远流长ꎬ常常数百年或者百年方有转向ꎻ现代以后则是数十年或十余年转向ꎻ后现代时期ꎬ尤其是后现代之后则数年之内ꎬ乃至一年数月之内就会发生转向ꎮ最近有关后人类㊁非人类㊁非人类叙事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和前沿话题ꎬ此即所谓 非人类转向 (non-hu ̄manturn)[1]viiꎮ非人类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后人类ꎮ后人类的一个核心主题就是 人类与智能机器的结合 ꎬ 在后人类看来ꎬ身体性存在与计算机仿真之间㊁人机关系结构与生物组织之间㊁机器人科技与人类目标之间ꎬ并没有本质的不同或者绝对的界限[2]4ꎮ什么是 非人类叙事 ?尚必武的定义是: 我们大致可以给非人类叙事提供这样一个底线定义ꎬ即由 非人类实体 参与的事件被组织进一个文本中ꎮ在具体叙事作品中ꎬ非人类实体主要存在于故事和话语两个层面ꎮ在故事层面上ꎬ他们以人物的身份出现ꎻ在话语层面上ꎬ他们以叙述者的身份出现ꎮ [3]非人类叙事就是非人类实体的叙事ꎬ即非人类实体以人物的身份㊁叙述者的身份叙事ꎮ在尚必武看来ꎬ非人类叙事大致分为如下四种类型: 其一ꎬ自然之物的叙事ꎬ主要包括以动物㊁植物㊁石头㊁水等各类自然界的存在物为核心对象的叙事ꎻ其二ꎬ超自然之物的叙事ꎬ譬如以神话㊁传说㊁史诗中的鬼神㊁怪兽ꎬ以及科幻文学中的外星人为主体的叙事等ꎻ其三ꎬ人造物的叙事ꎬ主要包括以诸如钱币㊁玩具㊁布匹㊁线块等人类创造出来的无生命物体为主体的叙事ꎻ其四ꎬ人造人的叙事ꎬ主要包括以机器人㊁克隆人为主体的叙事ꎬ这在科幻小说中表现得尤为突出ꎮ在非人类叙事作品中ꎬ无论非人类实体是否有生命ꎬ它们都不再是作品场景的一部分ꎬ而是作品的人物ꎬ即故事的参与者ꎬ抑或是作品的叙述者ꎬ即故事的讲述者ꎮ [3]20世纪最杰出的预言和寓言作家卡夫卡ꎬ不仅是人类叙事的卓越代表ꎬ也是非人类叙事的探险者和领路人ꎮ 卡夫卡通过叙事暗流里的这种冲突ꎬ既微妙又强化地勾勒出现代社会中个体在社会压力下的异化ꎬ使作品暗暗成为现代西631方人生存困境的一个缩影ꎮ [4]130卡夫卡的非人类叙事主要涉及卡夫卡的中短篇小说ꎬ并大体表现为第一和第三类型ꎬ少量作品涉及第二类型ꎬ基本不涉及第四类型ꎮ下文笔者将根据卡夫卡作品的具体情况分而论之ꎮ㊀㊀一㊁动物叙事:一条逃逸线如果说ꎬ 叙事是人们理解外部世界和表达自身体验的一种基本方式(有人认为是最好方式) [5]11ꎬ那么ꎬ非人类叙事就是以非人类为主人公来讲述故事㊁理解外部世界㊁表达自身体验的方式ꎮ卡夫卡的非人类叙事主要是通过动物叙事来完成的ꎮ卡夫卡创作了一系列动物叙事小说ꎬ从最早的«乡村婚事»中的大甲虫ꎬ到最后创作的«地洞»中的动物ꎬ卡夫卡对动物叙事总是情有独钟ꎮ 卡夫卡的短篇小说差不多都以动物为主题ꎬ尽管并非篇篇都有动物ꎮ在卡夫卡看来ꎬ动物是短篇小说的实至名归的对象:因为它们总是努力寻找一个出口ꎬ设定一条逃离的路线ꎮ [6]34这就是卡夫卡小说中的逃逸线(lineofflight)ꎮ卡夫卡留传下来的中短篇小说共118篇ꎬ其中有58篇涉及动物叙事ꎮ卡夫卡常常将自己比作动物ꎬ诸如 穴鸟 绝望的困兽 迷失的羔羊 等ꎬ卡夫卡总希望借一双动物的眼睛来观察世界ꎬ通过动物的耳朵来倾听世界ꎬ用动物的触觉来感知世界ꎮ总之ꎬ卡夫卡就是通过动物的思维来讲述故事ꎮ卡夫卡的«地洞»算得上是最为典型的非人类叙事作品了ꎮ«地洞»创作于1923年至1924年之间ꎬ是卡夫卡临终之前的作品ꎮ此时卡夫卡重病在身ꎬ与女友朵拉一起住在柏林ꎮ小说一夜写成ꎬ但卡夫卡生前并没有发表ꎮ«地洞»属于卡夫卡重要的短篇小说之一ꎮ «地洞»是卡夫卡的一篇最激动人心的短篇小说 是他的所有短篇小说中最富有人性味的一篇小说ꎮ [7]84«地洞»的主人公是一只栖居在地洞里的动物ꎮ尽管我们并不能确知«地洞»里是什么动物ꎬ但卡夫卡确实是通过这只动物的叙述来完成故事的ꎮ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 我造好了一个地洞ꎬ似乎还蛮不错ꎮ从外面看去ꎬ它只露出一个大洞ꎬ其实这个洞跟哪里也不相通ꎬ走不了几步ꎬ便碰到坚硬的天然岩石ꎮ我不敢自夸这是有意搞的一种计策 当然ꎬ有的计策过于周密ꎬ结果反而毁了自己ꎬ对此我比任何人都知道得更清楚ꎮ [8]407这个叙述者 我 属于什么动物ꎬ卡夫卡语焉不详ꎬ读者自然也就不得而知了ꎮ它可能是一只鼹鼠ꎮ卡夫卡对鼹鼠似乎印象深刻ꎮ1904年他在一封致布罗德的信中写道: 我们像一只鼹鼠打地洞ꎬ满身黑茸茸的毛ꎬ从我们打的沙洞里站出来ꎬ伸出可怜的小红脚ꎬ怪可怜的ꎮ [9]23后来卡夫卡的狗甚至逮住了一只鼹鼠ꎮ鼹鼠主要以昆虫及其幼虫为食ꎬ也吃农作物的根ꎬ并非食肉动物ꎮ然而ꎬ卡夫卡小说中这只动物一觉醒来时ꎬ 牙缝里还挂着一只耗子 ꎮ如此看来ꎬ地洞里的动物并非鼹鼠ꎬ可能是某种猫科动物ꎮ这只动物通过狩猎维持生计ꎬ那说明该动物应该是食肉动物了ꎮ栖居在地洞里的动物有着缜密的思维㊁丰富的想象力ꎬ以及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果断的行动能力ꎮ这只动物呈现了自己的心理发展变化轨迹ꎬ并通过它的眼睛详细描述了地洞里的世界ꎮ这只动物为了防御敌人造好了一个洞ꎬ 它搞得这样万无一失ꎬ世界上所能做到的安全措施也莫过于此了 [8]407ꎮ这个动物通过 用手抓ꎬ用嘴啃ꎬ用脚踩ꎬ用头碰的办法 建造了地洞ꎮ这个地洞足以抵御假想中的敌人ꎮ这些敌人ꎬ 我虽没见过ꎬ但传说中讲到它们ꎬ我是坚信不疑的 ꎮ但是ꎬ尽管如此ꎬ这只动物总是不满意ꎬ因为这个地洞仍然危机四伏ꎬ没有真正的安全感ꎮ这只动物与地洞相依为命ꎬ 不管我遇到多大恐惧ꎬ我都能泰然自若地留在这里ꎬ无须设法说服自己ꎬ打消一切顾虑ꎬ把入口打开 ꎮ 地洞 的世界就是主人公活动的世界ꎬ他虽然也经常短暂地离开地洞ꎬ但这只是为了 检查一下地洞是否坚固 ꎮ倘若长时间离开地洞ꎬ他就会 感到受到惩罚似的难以忍受 [8]408ꎬ419ꎬ412ꎮ这只动物的目的就是让他安安稳稳地住在他家里的最里层ꎮ地洞最里层的最大优点就是宁静ꎬ甚至于寂静ꎮ宁静的生活是安全的㊁不被打扰的ꎬ可以随心所欲地干自己愿意做的事情ꎮ 当然ꎬ这是没有准的ꎮ说不定什么时候突然中断ꎬ一切告终ꎬ也未可预料ꎮ不过就目前来看总算是宁静的ꎮ 宁静731可能被突然到来的噪音中断ꎬ噪音中隐藏着不安和危险ꎮ随时可能出现的噪音使地洞里的主人感到紧张和焦虑ꎮ 地洞 的主人精心营造的宁静的生活方式其实就是卡夫卡自己最理想的生活方式ꎮ从某种意义上看ꎬ«地洞»就是卡夫卡 半个人化的游戏 ꎬ或者是 卡夫卡文学创作的隐喻 [10]337ꎮ本雅明说: 读卡夫卡的动物故事时ꎬ可能很久不会意识到它们根本不是人类的故事ꎮ当遇到动物的名称时 猴子㊁狗㊁鼹鼠 读者惊恐地抬起头ꎬ意识到他早已经离开人的大陆很远很远了ꎮ但这始终是卡夫卡ꎻ他剥去了人类的传统支柱ꎬ然后让一个主体无休止地进行反思ꎮ [11]243卡夫卡以非人类叙事的方式叙述人类ꎬ以非卡夫卡的方式讲述卡夫卡ꎮ无论是人类叙事还是非人类叙事ꎬ叙事主体永远是那个无休止进行反思的卡夫卡ꎮ卡夫卡有一段被人们反复引用的名言: 我经常想ꎬ我最理想的生活方式是带着纸笔和一盏灯待在一个宽敞的闭门掩户的地窖最里面的一间里ꎬ饭由人送来ꎬ饭放在离我这间地窖很远的第一道门后ꎮ穿着睡衣ꎬ穿过地窖所有的房间去取饭ꎬ将是我唯一的散步 那样我将写出什么样的作品啊!我将从什么样的深处把它挖掘出来啊! [12]176-177 地洞 的主人躲在洞里渴望一种安稳的生活ꎬ正如卡夫卡渴望一种不被打扰的地窖里的写作生活ꎮ卡夫卡喜欢将自己想象成一只老鼠ꎬ躲在地洞的最深处ꎬ不被他人注意和观察到ꎮ因此ꎬ从这个意义上说ꎬ卡夫卡以非人类叙事的方式所讲述的不过是卡夫卡所期盼的生活ꎮ1916 1917年间ꎬ卡夫卡在布拉格黄金巷(ZlataUlicha)22号写作的日子就有些类似于 地洞式写作 ꎮ卡夫卡在这里完成了一系列短篇小说ꎬ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乡村医生»ꎮ卡夫卡夜里来这里写作ꎬ直至深夜ꎮ此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ꎬ缺煤缺电ꎬ布拉格的夜晚就像森林一样漆黑安静ꎮ卡夫卡在这里不再受外界干扰ꎬ可以全身心投入写作ꎬ这间写作的小屋几乎成为卡夫卡的 文学家修道院小屋 ꎮ卡夫卡以非人类叙事的方式ꎬ也就是以动物的眼光看世界ꎬ使得我们原本熟悉的世界顿时变得陌生起来ꎬ达到了某种 陌生化 的效果ꎮ这是一种创造性的叙事方式的转换ꎮ卡夫卡一边想象自己变成了小动物ꎬ一边又不动声色地叙述小动物ꎮ在他的小说中ꎬ 动物的主导地位却可以触及细微的和难以察觉之处 [6]37ꎮ叶廷芳先生曾指出: 卡夫卡使用了一种艺术手法ꎬ一种 间离技巧ꎬ或曰 陌生化手段 ꎬ借以使熟悉的事物陌生化ꎬ启悟人们从另一个角度去洞察现实ꎬ进而向人们提供一条思路ꎬ认清自己的可虑的境况从某种意义上说ꎬ卡夫卡所做的ꎬ无非是把人们从 当事者 推到 旁观者 地位ꎬ为此他常常借助于动物题材以增加他的 推 力ꎮ动物没有被文明化㊁社会化ꎬ它们不懂得什么伦理㊁道德㊁宗教㊁法律等种种社会规范ꎬ与原始阶段的人类较近似 他认为动物没有累赘ꎬ通过动物更容易达到上述目的ꎮ因此他那些以动物为题材的作品都不是童话ꎬ也不是适合于儿童阅读的寓言ꎬ而是思想深奥的譬喻性小说ꎬ因而那些动物主人公ꎬ不论是较高等的ꎬ还是低等的ꎬ是哺乳动物还是昆虫ꎬ都是人格化的化身ꎮ [8]10-11换句话说ꎬ卡夫卡将 人类叙事 推到 非人类叙事 ꎬ由此实现陌生化效果ꎮ西方著名理论家德勒兹与伽塔利认为ꎬ卡夫卡的创作就是一些块茎文本ꎮ 块茎之线没有起点ꎬ也没有终点ꎬ它们总是处于动态的运动之中ꎻ因而它们构成的多样性不具有任何认同或本质ꎬ当它们的线的构成发生变化时ꎬ它们的性质也就随之改变了ꎮ [13]130块茎之线就是逃逸线ꎮ卡夫卡的块茎文本打开了语言通向欲望的多样化路径ꎮ 我们怎样才能进入卡夫卡的作品?这些作品是块茎ꎬ是洞穴ꎮ城堡有许多入口ꎬ但人们却并不知道这些入口的位置ꎬ以及入门的规则ꎮ«美国»中的旅店有无数由门卫把守着的正门和边门ꎬ甚至还有一些没有门的出入口ꎮ然而ꎬ那部以«地洞»为名的小说似乎只有一个入口ꎬ那个动物所梦寐以求的就是有第二个仅仅作为监督之用的入口ꎮ但这只不过是由动物和卡夫卡自己安排的一个陷阱ꎮ整个对地洞的描述就是为了引诱敌人ꎮ [6]3卡夫卡的欲望逃避路线和方式多种多样ꎬ德勒兹与伽塔利找到了卡夫卡的逃避路线ꎬ这831条路线就是变成小动物ꎬ潜入无人知晓的地洞ꎬ在这个世界销声匿迹ꎮ㊀㊀二㊁变形叙事:双重视域突转20世纪被认为是一个 变形的时代 ꎮ 变形 这个词由两个拉丁词trans和forma组合而成ꎬ 它指明了从一个外形或形象到另一个外形或形象的变化 [14]65-66ꎮ荣格说: 变形 一个亲近我心灵的主题 乃个体化和自我实现的方式ꎮ [14]1在卡夫卡那里ꎬ无论是人变成动物还是动物变成人ꎬ不仅是 个体化和自我实现的方式 ꎬ同时也是 去个体化 和 去自我化 的方式ꎮ«变形记»里人变为动物ꎬ«一份为某科学院写的报告»里猴子变为人ꎬ都是人具备了动物性ꎬ动物具备了人性ꎮ即人类叙事变成非人类叙事ꎬ非人类叙事变成人类叙事ꎬ或者人类叙事与非人类叙事同时并存ꎮ主人公由于变形而突然同时具备人与动物的双重视域ꎬ眼前的世界不再是原先的世界ꎬ生活也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ꎮ叙事逻辑不再按照常规逻辑发展ꎬ故事发展过程和结果既出人意料ꎬ又合乎情理ꎮ卡夫卡叙事的高明和神奇在这里被巧妙地表现出来了ꎮ卡夫卡的«变形记»无疑是这个变形时代最杰出的代表作品ꎮ 一天早晨ꎬ格里高尔 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ꎬ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ꎮ [8]88一觉醒来ꎬ主人公已经变形ꎮ他已经不再是人ꎬ但依然还保留着人的思想和语言ꎮ变形后的主人公首先问的是: 我出了什么事? 然后他所想到的是ꎬ 啊ꎬ天哪ꎬ我挑了一件多么累人的差事! [8]89变形已经作为一种既定事实被主人公接受ꎬ他丝毫不去思索 我为什么变形了? 只是想解决 变形后的我该怎么办 这一问题ꎮ主人公突然由人变成甲虫ꎬ小说随即由人类叙事变为非人类叙事ꎮ直到小说结尾处格里高尔被关在自己的房间里孤独地死去ꎬ他再也没能变回人形ꎬ始终是一只甲虫ꎮ非人类叙事一直延续到格里高尔的死亡ꎮ著名的奥地利卡夫卡研究专家索克尔说: 假若下述两种情况中任何一种得以成立ꎬ变形肯定都不会发生:一㊁假若格里高尔对自己的差事和上司不抱敌意ꎻ二㊁假若他不顾自己的双亲ꎬ辞去他的差事ꎬ公开进行反抗ꎮ这个想法可以正面表述为:变形在格里高尔的内心矛盾中起着调和作用ꎬ是他反抗的愿望与对这一愿望立刻进行惩罚的渴望之间的中介ꎮ [15]253主人公格里高尔既反抗上司ꎬ又只在内心默默反抗ꎻ既渴望反抗ꎬ又立即对这一想法进行惩罚ꎮ于是ꎬ在这种挣扎和焦虑中主人公导致内心压抑ꎬ乃至变形ꎮ但是ꎬ问题在于格里高尔为什么要变成甲虫呢?«变形记»中的甲虫ꎬ德语原文是 ungezief ̄er ꎬ意为 害虫㊁害兽㊁寄生虫㊁吸血鬼 等ꎮ英文翻译为 agiganticinsect(昆虫㊁虫) 或 amon ̄strousvermin(臭虫㊁蟑螂等害虫ꎬ虱子㊁跳蚤等体外寄生虫) ꎮ这个词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ꎬ它指某些对人有害ꎬ富于攻击性甚至嗜血的小动物ꎻ另一方面ꎬ它也指那些软弱无助ꎬ容易被捏死或踩死的小动物ꎮ [15]251-252甲虫属于 鞘翅目金龟总科中一较大的科ꎮ本科昆虫通称蜣螂ꎬ俗称屎壳郎 由于蜣螂都依哺乳动物粪便及其他腐败物质为生ꎬ故与农林生产无直接益害关系 [16]738ꎮ甲虫属于昆虫类ꎬ昆虫弱小ꎬ昼伏夜出又令人生厌ꎬ任人践踏而又不伤害人类ꎬ这些特征恰好与格里高尔的性格特征相吻合ꎮ格里高尔是弱者的典型ꎬ正如卡夫卡也是弱者的典型一样ꎮ甲虫的第二个重要特征就是喜欢孤独地生活ꎮ 步甲虫基本过着孤独的生活ꎬ极少能在同一窝穴里发现两三只住在一起ꎮ [17]323孤独的堆积使得格里高尔突然变形ꎬ并且只能变成一只孤独的甲虫ꎮ 这种孤独状态使格里高尔的变形得以最后完成ꎮ因为ꎬ只要其他人还能理解他ꎬ他就不完全是虫子ꎮ他的精神无疑一直保持着人的本性ꎻ可是一旦失去人的嗓音ꎬ其他人就再也看不出他是人了ꎮ [15]249彻底的孤独才使格里高尔真正变成了甲虫ꎮ甲虫还有一个特征就是同类相食ꎬ这也是许多昆虫的共同特征ꎮ格里高尔的死也是因为同类相食ꎬ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本相ꎬ也是那个时代的主要特征ꎮ 金步甲是消灭毛虫的能手 这虫类至今鲜为人知的一个侧面ꎮ这残忍的吞噬者ꎬ吞吃力所能敌的一切猎物的怪兽ꎬ自己最终也931被吃掉了ꎮ被谁吃掉了呢?被自己的许多同类ꎮ [17]318卡夫卡认为ꎬ人变成甲虫的原因在于那个时代ꎮ卡夫卡创作的灵感是从那个时代得来的ꎮ 比起人ꎬ动物离我们更近ꎮ这是铁栅栏ꎮ与动物攀亲比与人攀亲更容易ꎮ [18]262因此ꎬ人变成甲虫更重要的是时代的原因ꎮ卡夫卡笔下的非人类叙事正好凸显了甲虫的以上三个特征ꎮ总之ꎬ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变成了甲虫ꎮ小说即刻从人类叙事转变为非人类叙事ꎬ这种转变在瞬间完成ꎮ世界瞬间变成了动物眼中的世界ꎬ而人的思想则几乎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了ꎮ于是ꎬ人类叙事变为陌生化的非人类叙事ꎬ平常的故事不再平常ꎬ叙事也朝向人类不可控的方向和结果发展ꎮ格里高尔的死亡不可避免ꎮ 在钟楼上的钟敲响凌晨3点之前ꎬ他便一直处于这种空洞和平和的沉思状态中ꎮ窗户外面的朦胧晨曦他还经历着ꎮ然后他的脑袋便不由自主地完全垂下ꎬ他的鼻孔呼出了最后一丝微弱的气息ꎮ [8]125甲虫吐出最后一丝气息ꎬ已不存在ꎬ非人类叙事亦到此为止ꎬ卡夫卡后面又回到了人类叙事ꎮ如果说«变形记»是典型的人变动物叙事ꎬ那么ꎬ卡夫卡的另一篇小说«一份为某科学院写的报告»就是典型的动物变人叙事ꎮ该小说虽然不能说是卡夫卡最有影响力的作品ꎬ但却是卡夫卡最有特色的作品ꎬ属于那种寓意繁多㊁歧义叠出的卡夫卡式作品ꎮ该小说创作于1917年5㊁6月间ꎬ同年10月发表于«犹太人»杂志ꎬ后收入短篇小说集«乡村医生»ꎮ小说叙述了猴子变人的故事ꎮ卡夫卡的朋友布罗德说道: 韦尔费尔热情地称赞你的那篇有关猴子的故事ꎬ认为你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ꎮ正如你所知道的ꎬ这也是我长期以来的看法ꎮ [19]366在小说中ꎬ一只猴子已经成功转变为人ꎬ他给某科学院写了份报告ꎬ讲述他转变为人之前的生活ꎮ然而ꎬ关于过去的生活他能够记住的已经不多了ꎮ小说开头写道: 尊敬的科学院的先生们!承蒙各位邀请ꎬ我向贵院呈交一份关于我过去所经历的猴子生涯的报告ꎬ我感到十分荣幸ꎮ遗憾的是ꎬ在这方面我无法满足诸位的要求ꎮ我脱离开猴子生涯已将近五年 [8]165这是一只已经脱离猴子生涯五年ꎬ并已变成为人的猴子的讲述ꎮ他讲述自己变成人之前的生活ꎬ以及他是如何一步步变成人的ꎮ就叙事视角而言ꎬ是由非人类叙事转变为人类叙事ꎬ实际上是以人类的视角叙述非人类转变为人类的故事ꎮ他的最清晰的记忆就是他在非洲被捕获ꎬ然后被关进笼子ꎬ用船运往欧洲ꎮ 我来自黄金海岸 哈根贝克公司派出的一个打猎探险队 顺便插一句ꎬ从那时以后ꎬ我与探险队的队长还一起干掉许多瓶上好的红葡萄酒呢 就埋伏在岸边的矮树丛里ꎬ恰巧我和一群同类傍晚时分跑来喝水ꎮ他们向我们开枪ꎻ我是唯一被击中的ꎬ我挨了两枪 在挨了那两枪之后ꎬ我醒来时 我就是在这个时候逐渐开始恢复我自己的记忆的 发现自己被关在哈根贝克轮船统舱里的一只笼子里ꎮ [8]166-167在船上他被船员吐唾沫㊁用棍子戳㊁用烟头烫ꎬ被嘲笑谩骂ꎬ忍受了无数凌辱ꎮ这就是人与猴子的区别ꎮ猴子摆脱这一悲惨境地的唯一途径就是迅速变成人ꎮ于是猴子努力学习模仿人的生活习性ꎬ有一天他还喝了杜松子酒ꎮ猴子甚至专门请了一位教师ꎬ当这位教师的教学将猴子转变成人后ꎬ这位教师自己差点变成了猴子ꎮ猴子变成人后达到了普通欧洲人的智力水平ꎬ为此他沾沾自喜ꎮ他开始淡化或者忘却当年人对猴子的折磨ꎬ原谅甚至谄媚人类的过错ꎮ当然ꎬ每到晚上他仍然回到自己家与那只疯疯癫癫的母猴为伴ꎮ小说由第一人称叙事完成ꎬ而这位叙事者刚刚由猴子变成了人ꎬ也就是说ꎬ小说已经由非人类叙事转变为人类叙事ꎮ由于这位叙述者由猴子变人并未十分彻底ꎬ因此说到底小说的叙述者界于人类与非人类之间ꎮ卡夫卡说: 人们很难对付自我ꎮ他们渴望与需要克服的那个阶段划清界限ꎬ于是不断产生言过其词的概念ꎬ因而一而再㊁再而三地形成新的假象ꎬ而这恰恰最清楚地表达了追求真理的欲望ꎮ人们只在悲剧的模糊镜子里发现自己ꎮ不过这也已经成为过去 每个人都要死ꎬ而猴子则在整个人的族类中生存下去ꎮ我 无非是由过去的事情构成的樊笼ꎬ四周爬满了经久不变的未来梦幻ꎮ [20]58到底是猴子变人ꎬ还是人变成猴子ꎬ卡夫卡内心其实非常纠结ꎬ也并041无确定的观点和结论ꎮ当然ꎬ叙述者的报告其实十分可疑ꎬ他已脱离猴子生涯五年ꎬ许多事情已经记不清说不清了ꎮ要是我执着地坚持自己的出身ꎬ执着于青年时代的回忆ꎬ我是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就的 ꎮ叙述者放弃了非人类身份ꎬ即他的出身㊁回忆和记忆ꎬ才变成人类叙事者ꎻ而一旦叙述者不再是非人类ꎬ他又何以能够叙述自己变成人之前的非人类生活?叙述者由猴子变成人ꎬ他身上虽然基本上具备了人性ꎬ但仍保留着诸多 猴性 ꎮ夜深人静ꎬ当叙述者回到家中ꎬ 总有一只半驯服的小黑猩猩在等待着我ꎬ这时ꎬ我又像猴子那样ꎬ让自己从她那里得到无穷的快乐 [8]173ꎮ小说的结尾ꎬ主人公究竟是人还是猴子?叙述者究竟是人类还是非人类?我们并不敢确定ꎮ无论是人变甲虫还是猴子变人ꎬ都属于变形叙事ꎬ当然也主要属于非人类叙事ꎮ卡夫卡对这种方法和手段驾轻就熟ꎬ信手拈来ꎮ20世纪著名英国德语作家埃利亚斯 卡奈蒂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一点ꎬ他说: 最令人吃惊的确是卡夫卡如此驾轻就熟地掌握的另一种手法:变化成小动物ꎮ这种手法通常只有中国人堪与媲美ꎮ [15]609卡夫卡这种高妙的非人类叙事手法或者来源于中国ꎬ准确地说来源于«聊斋志异»ꎮ这让我们既感到震惊又觉得熟悉ꎮ㊀㊀三㊁人造物叙事: 不容易抓住它所谓人造物叙事指的是叙事作品中人赋予无生命的器物以生命ꎬ然后这些具有了生命的器物成为作品中的人物或叙述者ꎮ这种人造物叙事通常也称为 它 叙事 (It-narrative)㊁ 流通小说 (novelsofcirculation)㊁ 物故事 (objecttales)ꎮ这也就是所谓 物叙事 (thing-narrative)转向ꎮ 在大量的非人类叙事作品中ꎬ非人类实体是作为行动者而存在ꎬ成为故事世界的主角ꎬ其行动也由此成为作品所要再现的故事内容ꎬ直接推动了作品的叙事进程ꎮ [21] 诸如钱币㊁马甲㊁针垫㊁瓶塞钻㊁鹅毛笔等没有生命力的器物都被赋予了生命ꎬ成为作品中的人物ꎬ向读者讲述它们的故事ꎮ卡夫卡的作品中也有很多关于人造物叙事的例子ꎮ譬如ꎬ在短篇小说«家长的忧虑»中ꎬ主人公是一种名为 奥德拉德克 (Odradek)的线块ꎮ [3]小说的主人公是奥德拉德克ꎬ但小说的叙述者并非就是奥德拉德克ꎬ至少并不等同于奥德拉德克ꎮ小说并非人造物在叙事ꎬ或者说人造物的叙事构成小说的主要内容ꎬ而且是人对人造物的叙事ꎬ也就是说ꎬ终究还是人在叙说人造物ꎮ准确地说ꎬ小说应该有关人造物的叙事ꎬ这其中当然也包含人造物自身的叙事ꎮ小说开头写道:㊀㊀一部分人说ꎬ 奥德拉德克 一词源于斯拉夫语ꎬ并试图以此来说明这个词的形成ꎮ另一部分人则认为ꎬ此词源于德语ꎬ斯拉夫语只不过对此产生影响而已ꎮ但是ꎬ这两种解释均不可靠ꎬ人们完全有理由认为ꎬ两者均不准确ꎬ尤其因为它们并没有赋予这个词以一定的意义[8]152ꎮ奥德拉德克一词究竟源于斯拉夫语还是德语ꎬ两种说法均不可靠ꎬ但是ꎬ奥德拉德克这一生物是的确存在的ꎮ㊀㊀初一看ꎬ它像是个扁平的星状线轴ꎬ而且看上去的确绷着线ꎻ不过ꎬ很可能只是一些被撕断的㊁用旧的㊁用结连接起来的线ꎬ但也可能是各色各样的乱七八糟的线块ꎮ但是ꎬ这不仅仅是个线轴ꎬ因为有一小横木棒从星的中央穿出来ꎬ还有另一根木棒以直角的形式与之连结起来ꎮ一边借助于后一根木棒ꎬ另一边借助于这个星的一个尖角ꎬ整个的线轴就能像借助于两条腿一样直立起来[8]152ꎮ这是一个线轴ꎬ一个可以直立行走的线轴ꎻ一个物体ꎬ但是一个有生命的物体ꎮ 整个东西看上去虽然毫无意义ꎬ但就其风格来说是自成一体的ꎮ此外ꎬ有关它的情况ꎬ无法较为详细地说明ꎬ因为奥德拉德克极其灵活ꎬ不容易抓住它ꎮ 这个奥德拉德克自成一体ꎬ但又难以说明ꎬ不易把握ꎬ 不容易抓住它 ꎮ奥德拉德克既是物又是人ꎬ既是客体又是主体ꎮ这个 它 在接下来的一段突然变成了 他 :㊀㊀他交替地守候在阁楼㊁楼梯间㊁过道和门厅里ꎮ有的时候ꎬ他几个月不露面ꎻ在这期间ꎬ他大概移居到了其他的住所ꎻ可他又必然回到了我们的家里来ꎮ有时ꎬ每当人们走出141。
卡夫卡的呐喊——谈谈卡夫卡的短篇《在顶层楼座》

作者: 印芝虹
出版物刊名: 当代外国文学
页码: 173-174页
主题词: 卡夫卡;叙事诗;马戏;作品;小小说;代表;日常生活;顶层;散文化;幻觉
摘要: <正> 《在顶层楼座》写的是看马戏的事。
顶层楼座是马戏看台上最靠后、最便宜的位子,往往是穷学生的“专利”。
《在顶层楼座》是一篇很能代表卡夫卡的特色的作品:除了些突兀的转折,如结局没有抓人的事件或情节,却令人咀嚼不已。
读了这篇东西,你不觉得它有点怪吗?首先是形式不合人们期待的“规范”:与其说它是篇小说,小小说,不如算它一首散文化了的叙事诗。
它给人以这样的印象:短小、凝练、含蓄,甚至还很对称。
原文一共只含两个自然段,只有两个句子,。
卡夫卡的中国想象解读《中国长城建造时》

基本内容
首先,“吃人”的隐喻是鲁迅对于封建社会的一种独特想象。在小说中, “吃人”并非字面意义上的吃人,而是指封建礼教对于人的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摧 残。这种想象是鲁迅对于封建社会的独特批判,也是他对于现代社会的独特想象。 这种想象体现了鲁迅对于封建社会的深刻反思,同时也反映了他的革命民主主义 立场。
基本内容
最后,报告提出了促进智能建造发展的措施和建议。政府应加强对智能建造 的扶持力度,推动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企业应加强 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提高信息化水平和管理能力,推广智能建造的成功经验; 行业协会应加强交流合作和行业自律,推动行业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促进行业健 康发展。
基本内容
报告介绍了智能建造的定义和应用范围。智能建造是指通过信息技术、物联 网、大数据等技术的集成应用,实现建造过程的数字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智能 建造的应用范围包括工程设计、施工、监管、验收等各个环节,能够大大提高建 造效率和质量,同时降低成本和资源消耗。
基本内容
报告还分析了智能建造发展的趋势和挑战。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建造 已成为全球建筑业的发展趋势。未来,智能建造将会更加普及,技术会更加成熟, 应用范围也会更加广泛。但是,智能建造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技术难度大、成 本高、人才短缺等。有直接批评中国或者长城的建造。相反, 他以寓言的方式,通过描述一个虚构的国家来反映他所观察到的社会问题。这种 含蓄的表达方式,使得他的观点得以在更广泛的社会背景下传播和被接受。
基本内容
然而,我们并不能完全将这个寓言故事与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现实割裂开来。 事实上,卡夫卡在创作这个寓言时,受到了许多关于中国和长城的文献和传说的 影响。例如,他可能受到了明代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戚继光在修建长城时的严格 纪律和高效组织的影响。此外,长城的雄伟和壮观也给卡夫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可能在寓言中将长城的象征意义与自己所处的社会现实进行了对比。
被放逐的甲虫——卡夫卡小说教学笔记

孰轻孰重 的问题 。如果对 卡夫卡小说 进行一
番阅读后 的抽 丝剥 茧 , 会 发现 想要 解读 卡 夫 的小说 , 想读懂现代 主义文学 , 还必须先从
“ 形式 ” 人手 。
卡夫 卡的小说有其独 特的叙 事结构 : “ 审
会 同化的商人 。 老卡夫 卡对 四个 孩子 中唯 一 的男 孩 、 也 是家庭长子 的 卡夫 卡寄 予 了厚望 , 他 给 予卡
夫・ K无缘 无 故被逮 捕 , 他 用尽 一切 办法 来 证 明 自己 的 清 白, 可 结 局 却 是 在 采 石 场 被
暗杀。
《 城堡 》 是 我最 喜爱 的一 个 长篇 , 主人 公
世界 ” 。
在 K的面前铺设 了迷网般 的路 途 , 使 K屡 次
欲进而不 能。
以上 的例说 、 概述传 达给我们 的是 , 卡 夫
卡小说 的情 节确 实 是简单 的, 但为 何情 节 的 简单却制造 了那 么多 阅读 的困难?
卡夫卡想象着他父 亲的身体沿 着一张 世
界地 图的对角线伸展 ……卡夫卡 的内心却是 这样想 : “ 我 只 能生 活在 你难 以触 及 的 区域 。
| 啦
在文学批评 中常会讨论“ 内容” 和“ 形式 ”
但考虑到你 的庞 大 , 剩 下 的地 方 已经并 不 多 了。 ” 从 中可见他父亲对他管教之严格 。 在餐桌 上 ……他 父 亲 仍 是 对 卡 夫 卡 咆 哮: “ 别 把食 物 掉 到 地板 上 ! ! ” “ 先 吃 饭 后 说
式” 、 “ 陌生化处理” 、 “ 冷叙 事” 、 “ 梦幻性 ” 、 “ 黑
严格而 又 失之 简 单 粗 暴 的方 式 到 了高度 敏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海边的卡夫卡》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一部小说,通过描绘主人公卡夫卡的人生经历和心理状况,引发了我对存在主义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整个故事发生在一个神秘的海边旅馆,主人公卡夫卡不知道自己为何会来到这里,也不记得自己的过去。
他与旅馆的工作人员相处,与其他客人交流,渐渐地适应了这个环境。
然而,旅馆内部隐藏着许多令人费解的事物和规则,这些规则似乎在试图控制卡夫卡的行为和思想。
故事中的卡夫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是一个内敛、敏感的年轻人,总是思考着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人生的终极问题。
他渴望了解自己的过去,渴望找到自己的归属感。
在这个孤立的环境中,他感到孤独和迷茫,但同时也展现出坚韧的意志。
通过卡夫卡的生活经历,我对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存在主义强调个体的存在和自由选择,主张人们应该积极地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无意义。
与此同时,小说中的旅馆和规则也让我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社会束缚和规范。
我们常常被形形色色的规则和社会期望所束缚,很难真正做到自由选择和自我实现。
这个世界给予我们的能力和自由不断受到限制,我们的行动往往受到他人和环境的制约。
《海边的卡夫卡》还引发了我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在小说中,卡夫卡一直在寻找自己的存在价值和人生目的。
对于每个人来说,人生意义可能有不同的定义,但我们都面临着相似的困境和疑惑。
人们往往感到迷茫、无法预料未来、丧失希望,但正是在面对这些困境时,我们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内心和渴望,进而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小说结尾处,卡夫卡选择了离开旅馆,去追寻自己的记忆和过去。
他接受了自己的存在,勇敢地面对未知的未来。
这个结局给我留下了希望和勇气,也让我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个体的价值。
《海边的卡夫卡》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哲学思考引起了我浓厚的阅读兴趣。
通过描述一个神秘的旅馆及其住客,小说不仅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迷茫,还触动了读者对偶然性和自由意志的思考。
作者村上春树深刻的人物刻画和富有想象力的描写方式,使得整个故事生动而引人入胜。
卡夫卡审判的读后感

卡夫卡审判的读后感卡夫卡的《审判》是一部让人深思的作品,它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展现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和无助。
约瑟夫·K 的故事让读者深入思考个体与社会、公正与权力之间的关系。
首先,小说中约瑟夫·K的遭遇让人感到不安。
他在30岁生日那天突然被一个神秘的执法组织宣布逮捕,没有任何指控和证明,一切来得莫名其妙。
虽然他试图通过正常途径申诉和证明自己的无罪,但所有的努力都显得徒劳无功。
法院是一个藏污纳垢的肮脏地方,整个社会如同一张无形的法网笼罩着他,让他感到无法逃脱。
这种对个体在庞大社会机器面前的无力感和无助感的描绘,让人深感震撼。
其次,卡夫卡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和反思也让人深思。
小说中约瑟夫·K的遭遇,反映了现代社会中权力的滥用、公正的缺失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疏离。
法律制度在小说中被呈现为一个官僚体制,律师的地位低下,高等法官与权力之间的交情比比皆是。
在这样的社会中,个体常常被淹没在庞大的社会机器中,失去了自己的声音和权力。
卡夫卡通过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描绘,呈现了一个充满问题和矛盾的社会现实。
最后,卡夫卡的作品也让人反思自己的处境和态度。
约瑟夫·K 的故事让读者思考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是否也像约瑟夫·K一样感到被束缚和压抑?我们是否也常常感到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卡夫卡的作品引发了读者对自身处境的思考和反思,这也是其作品的重要意义之一。
总之,《审判》是一部让人深思的作品,它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展现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和无助。
卡夫卡的作品引发了读者对个体与社会、公正与权力之间关系的思考和反思,同时也激发了读者对自身处境的关注和思考。
文学解读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

文学解读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是一部充满思考与想象力的文学作品。
它通过描写主人公格雷格尔·萨姆萨的身体突然变异为昆虫的遭遇,探讨了人性、社会与命运的诸多议题。
本文将对《变形记》进行文学解读,从主题、象征意义以及叙事手法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主题解读《变形记》的主题之一是人与社会的关系。
故事中,格雷格尔突然变异为昆虫,被置于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
他的变异不仅改变了自身的状态,也改变了他与周围人的关系。
卡夫卡通过这一形象的转变,暗示了社会对个体的异化与排斥。
无论是家人的态度转变,还是同事、邻居的嫌弃,都体现了社会对于不同和变异的不能接受和容忍。
这种对异化个体的冷漠和歧视成为小说中一条重要的线索。
另一个主题是个人自由与束缚。
格雷格尔变异后无法继续工作,处于家庭的经济压力下。
他被困在卧室里,家庭成员对他的态度转变,使他感到困惑、无助和孤独。
这种身体和心灵上的束缚,彰显了个人在现实社会中的局限和束缚。
同时,小说还暗示了现代社会中经济利益对人的剥夺和禁锢。
二、象征意义《变形记》通过昆虫的形象,既强调了主人公的身体和心灵的异化,也具有普遍的象征意义。
昆虫作为一种低等生物,其形象象征着人类的底层和边缘。
格雷格尔突然变异为昆虫,象征了人们在现实社会中也可能会经历身份的突变和人际关系的扭曲。
卡夫卡通过这一象征,揭示了个体在现代社会中遭遇到的各种压力和困境。
此外,变形还在小说中具有一种启示的象征意义。
格雷格尔变异后,家庭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动。
父母必须外出工作来维持生计,而妹妹也渐渐成长为一个年轻女性。
这种变异引发的家庭局面变化,象征着家庭关系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
卡夫卡借此细微的变形,传达出家庭关系的复杂性和脆弱性。
三、叙事手法《变形记》的叙事手法非常独特,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全知叙事。
通过这种叙事方式,读者可以获得对主人公格雷格尔内心世界的深刻描述,并且感受到他身体变异所带来的压力和困扰。
同时,全知叙事也使得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格雷格尔的孤独和绝望。
一部充满隐喻的成长小说解读《海边的卡夫卡》

一部充满隐喻的成长小说解读《海边的卡夫卡》一、本文概述《海边的卡夫卡》是村上春树的一部充满哲学深度和文学魅力的成长小说。
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丰富的隐喻以及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展示了主人公卡夫卡从青涩少年到成熟个体的心路历程。
本文旨在解读这部小说中的隐喻元素,探讨它们如何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成长的痛苦与喜悦。
通过对小说中隐喻的细致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卡夫卡的成长经历以及他如何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和挑战的世界中找到了自我和真理。
二、田村卡夫卡的成长之旅《海边的卡夫卡》不仅是一部关于成长的小说,更是一部隐喻重重的哲学史诗。
在这部作品中,田村卡夫卡的成长之旅,既是他个人的探索与觉醒,也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的困惑与解脱的缩影。
田村卡夫卡,一个十五岁的少年,因家庭的矛盾与痛苦选择离家出走。
他的选择,如同许多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和对自我身份的探寻。
然而,他的离家并非简单的逃避,而是带着一种决心,那就是成为“世界上最成熟的十五岁少年”。
这种决心,既是他对自己成长的期许,也是他对生活困境的挑战。
在四国的高知县,卡夫卡开始了他的成长之旅。
他面对的是波涛汹涌的现实社会,这个社会充满了复杂的人际关系、残酷的生存法则和无尽的迷茫。
然而,正是这样的环境,锻炼了他的意志,让他逐渐明白生活的真相。
他体验了被社会残忍地冲到尽头的痛苦,但也正是这样的经历,让他找到了自己的力量,最终以自己的方式返回。
在这个过程中,卡夫卡与中田聪的线索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隐喻性的对比。
中田聪是一个失去了记忆和读写能力的老人,他的生活看似平淡无奇,但实际上却充满了深深的痛苦和无奈。
然而,他仍然坚持每天锻炼身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种坚韧的精神,无疑给了卡夫卡很大的启示。
通过中田聪的经历,卡夫卡逐渐明白,生活虽然充满了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有决心和勇气,就能够找到自己的方向,走出迷茫。
他学会了面对困境,学会了坚持自己的信念,也学会了理解和接纳自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 2卷 第 3期 20 0 6年 6月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 ) Ju a o uzo d ct nIstt Sc l cec) orl f i uE uao ntu n G h i i e( oi i e aS n
Vo . 2 No 3 12 . .
“ 孤独 ” 是卡夫卡小说 的主题之一。在卡夫 卡那里, 被别人弃绝也 自我弃绝 的孤独之感 与无 法交流相 关 , 而无 法 交 流源 于交 流手 段——语 言——的失效。拥有共 同感受的身体成为交流的 途径 , 而非语言。“ 身体 ” 在此意味着人的血 肉之 躯, 可以感受疼痛和饥饿 的肉体 , 可以诞生也会死 亡 的人之身躯。“ 身体在道德领域 中是罪 恶, 在 真理领域中是错觉 , 在生产领域 中是机器。 …而 ” 卡夫卡的交流叙事 , 为身体增添了一个新 的维 则 度: 拥有共 同感受 的交流之身体 。 在《 变形记 》 人之身体变形为 甲虫 , 中, 导致 人之身体的缺席 , 交流 因此而无法展开 ; 《 在 乡村 医生》 , 中 医生感受病人疼痛 的身体并非 自愿靠 近病人 , 因此身体也是缺席的 , 导致医生与病人之 间交流的失败; 在流刑营》 拥有疼痛 感受 在《 中, 的身体的缺席 , 导致旅行家与军官之间交流的失 败 ; 饥饿艺术家》 , 在《 中 拥有饥饿感受的身体的
Th r a ie o mmu ia in i f a e Na r t fCo v n c to Ka k n
Zh u Da d n o n a ( o eeo i r r ,Wu a n e i , hn H b i 4 0 7 ) Cl g f b a At l L el s h nU i m t Wua , u e, 30 2 v y A s at “ o ens”ioeo e e a ̄ ’ oe .F r i l e ns 鹊 dsr e i M t r b t c: Lnl es s n t m si K f s vl o m,o  ̄ es( ec bdi h ea - r i fh n l a n s h n i n s mo p oi, onr D c r I ePn l o n dA H ne rs)ointsrm te aueo m uia o e hs A C ut ot ,nt ea C l ya ugr tt r i e o i r f o m n t nb- s y o h o n Ai g a f h fl c ci
的身体感受( 饥饿、 疼痛等) 才是交流得以实现的基础, 但是, 由于人之身体本身的缺席或共同感受的缺乏, 交
流最终会失败 , 以孤独不可避免。 所
[ 关键词 ] 夫卡 ; 卡 孤独 ; ; 事 交流 叙
[ 中图分类号 ] 1.7 I 6 04 5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02—6 8 ( 06 0 10 9 3 2 0 )3—06 0 0 1— 2
(uha ugr dpi )o ehma oyC ee et e o ee ,h bec tebd r e ako sc h ne a s nt u n bd a ib f cv .H w vr teasneo h oyo c f 8 n a n h n t i f h t l
tes meb yfeig i a s h lr fcmmu ct n,a d S n l esi ie i l. h a o el swl cu etef ueo o d n l i a i n ai o n Ol ei s s n vt e o n b a Ke r s: a ;L n l es o u ct n;Nart e y wo d K Va o ei s ;C mm n a o n i i ra v i
t e np o l. T ee e t ewa f o w e e pe h f ci yo mmu iaintru hl g aed e o,oka d ol ru hteslefe n s v c n ct o g u g o sn tw r n nyt o g a e l g o h n a h h n i
流。可以 , 说 小说之后的情节发展, 就是家人对这一 问题的求解过程 , 是父亲、 母亲和妹妹关于格里高尔 的身体定位的博弈 , 而最终, 妹妹取胜。 小说 中, 如果说父亲和母 亲对这一问题 的看 法一直都模糊不清 , 而试图寻求一个答案的话 , 那
Jn 20 u .0 6
卡 夫 卡 的 交 流 叙 事
周 丹 丹
( 武汉大学文学院, 湖北 武汉 4 07 ) 302
[ 摘要] 孤独” ‘ ‘ 是卡夫卡小说的主题之一。在卡夫卡的笔下( 变形记》 《 以《 、 乡村医生》 《 、 在流刑营》 和
《 饿艺术家》 饥 为解读文本) 孤 独源于无法展 开的交流。在卡夫卡看来, 言作为交流的途径 已经失效 , 同 , 语 共
收稿 日期 :0 6—0 20 3—1 0 -
缺席 , 导致饥饿艺术家的孤独 。
一
、
《 变形记》 “ : 这怎么会是格里
高 尔呢? ”
小说从“ 变形” 完成之后写起: 一天早晨, 格里高 尔・ 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 发现 自己躺在床 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o 1格里高尔的身体变 [9 2 s 形, 给他的家人提出一个致命的问题 : 这只甲虫就是 格里高尔吗?或者是 : 这是一只与格里高尔无关的 甲虫, 还是它就是格里高尔?( 它是它, 还是 它是 他?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 ) 将决定家人应该采取何种 态度对待f/ 也将决定家人应该如何与他/ 出 它, 它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