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档】高中语文教材开发积累16苏轼词两首新人教版.doc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课文解读】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课文解读】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课文解读】《苏轼词两首》中,《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是两首不同类型的作品,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课文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江①东去,浪淘②尽,千古③风流人物④。

(广无际涯的江流,裹沙带泥,浩浩荡荡朝东流去,千百年来,大浪淘沙, __长河吞吐了多少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①大江:长江。

②淘:冲洗。

③千古:遥远的古代。

④风流人物:历史上的杰出人物。

)[起头二句,即景抒情,词人登高眺远,抒发他面对长江的感受。

时越古今,地跨万里,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流芳百世的历史豪杰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

作者采取江山与人物合写的方法,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卓荦气概,并将读者带入 __沉思之中,唤起人们对人生的思索,气势恢宏,笔大如椽。

]故垒①西边,人道是,三国②周郎③赤壁④。

(西边那座古时的营垒,人们指点说:就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①故垒:古时军队营垒的的遗迹。

②三国:从公元220年到265年存在过的魏、蜀、吴。

③周郎:即周瑜,字公瑾,孙权军中指挥赤壁大战的将领。

二十四岁时出任孙策的中郎将,军中皆呼之为“周郎”。

④赤壁:苏轼所游的赤壁,是黄州,即今湖北黄冈县城外之赤鼻矶,而周瑜败曹操的地点在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说今嘉鱼县东北。

)[这几句破题,由大江引出赤壁,点明这里是传说中的古赤壁战场,由千古风流人物引出周郎,借怀古以抒慨。

“人道是”,下笔极有分寸,表示不过传闻而已。

“赤壁”而冠以“三国周郎”,为的是突出其历史意义,并为下面写周瑜先伏一笔。

]乱石①穿空,惊涛②拍岸,卷起千堆雪③。

(陡峭尖锐的石壁直插云霄,惊天骇地的巨浪搏击着江岸,滚滚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汹涌澎湃的雪浪。

①石:石壁。

②惊涛:怒涛、巨浪。

③千堆雪:无数的浪花。

)[这三句正面描摹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

“乱石”句形容山之奇峭高峻;“惊涛”两句形容水之汹涌澎湃。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知识点-苏轼词两首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知识点-苏轼词两首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知识点:苏轼词两首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知识点:苏轼词两首》,供大家学习参考!下面是苏轼的两首词《定风波》和《江城子·密州出猎》都是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4中的课文,那么在苏轼的这两首词中,我们应当掌控哪些要点呢,下面为同学们总结了这两首词的重要知识点,同时还有一些练习题供同学们练习。

《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①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②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 ①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是作者贬谪黄州的第三年。

②啸:撮口长啸,魏晋者常作此以示潇洒。

(1)古人评苏轼这首词时说,“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且“能道眼前景,以曲笔挺写胸臆”(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

结合作品扼要分析词人是如何“任天而动”的。

(4分)(2)古今不同读者对这首词的知道各异,有人认为这首词是“旷达人语”,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归隐人语”。

谈谈你对此的知道。

(4分)答:⑴所谓“任天而动”即自然景物引发、牵动人的主观情感。

这首词表面写道中遇雨,雨过天晴遂又感春风,又见阳光;实指人生亦会遭受突如其来的风雨(如政治生活的风浪),而这一切终会过去,不要把它们放在心上。

这便是作者的“以曲笔挺写胸臆”。

(本题3分,答出“任天而动”的意思给1分,结合作品分析曲笔表意给2分。

)⑵(示例一)风雨不定,依然“吟啸”与“徐行”;暂失鞍马,内心依然轻松;纵然是“蓑衣烟雨”,也可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春风、朝阳终会有,风雨阴晴以及一切的如意不如意总会“归去”……因而可知这首词确是“旷达人语”。

(示例二)隐居山林,“吟啸”“徐行”;视竹杖草鞋胜过鞍马品级;愿意蓑衣独钓,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归去”的生活中无所谓风雨阴晴……因而可知这首词确是“归隐人语”。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苏轼词两首》教案.doc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苏轼词两首》教案.doc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苏轼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苏轼词两首》教案【一】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艺术特点。

2.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3、了解不同时期词作者的创作风格。

4、准确背诵并默写全词。

学习重点:1、豪放派词的艺术特点。

2、苏词中字词句使用的妙处。

学习难点:1、理解词的意境。

2、苏词中字词句的妙处。

学法指导:诵读法、合作讨论法。

知识链接:1、苏轼(1036—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

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高出一筹。

他作词不纠缠于男女之间的绮靡之情,也不喜欢写那些春愁秋恨的滥调,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

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经历坎坷,但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不时发出健旺爽朗的笑声;另一方面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老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社会政治现实的不满情绪。

2、《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时所写。

这时作者47岁,自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苏轼出狱后被派往黄州,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其实要受地方官员的监督管制,形同囚犯。

为了排遣内心郁闷,他在住地临皋东面的山坡上盖了房子,取名“雪堂”,自号东坡居士。

每天早饭后他就到那里去读书,跟朋友们谈论,或浏览风景。

有时也到稍远的地方走走,到过赤鼻矶(当地人误以此为“赤壁”)、岐亭等地。

苏轼游赤鼻矶,据前后《赤壁赋》所记,共有两次,都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这一年里。

这首词大概是这期间写的。

当时他已45岁,所以词中有“早生华发”一语。

高中语文苏轼诗词两首《念奴桥赤壁怀古》《定风波》

高中语文苏轼诗词两首《念奴桥赤壁怀古》《定风波》


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他以宽

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
到处都能发现美的的存在。
苏轼继承了欧阳修的精神,十分重视发现和培养文学人才。
其中成就较大的有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四人,合称“苏门四学士”。再加上陈
师道和李廌,又合称“苏门六君子”。此外,李格非、李之仪、唐庚、张舜民、孔平仲、

念奴娇
前言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 此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 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 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 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 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曾被誉为“古今绝唱”。
第叁部分 ● 定风波
壹 苏轼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
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 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 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 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 定风波,词牌名,又名“卷春空”“定风波令”“”醉琼枝”“定风流”等。以欧阳炯词《定
风波·暖日闲窗映碧纱》为正体,双调六十二字,前段五句三平韵两仄韵,后段六句四仄韵两平韵。另 有双调六十三字,前段五句三平韵两仄韵,后段六句四仄韵两平韵;双调六十字,前段五句三平韵两仄 韵,后段五句两平韵两仄韵;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五句两平韵两仄韵等变体。代表作有苏轼《定风 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

高中语文第课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第课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新人教版必修

“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韩 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 安石﹑曾巩。)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书法四 大家”。 作品有《苏东坡集》、词有《东坡乐府》。
写作背景
“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江中卷起的重重浪花,像朵朵怒放的白莲,若堆堆无瑕的白雪。
反作复品诵 有读《中苏领东罗略坡苏集织轼》豪、罪放词雄有名迈《的东,词坡风乐把。府》他。 送入监狱,欲置之死地。但再三审
”有人说表现了作者消极的情绪,有人说体现了 一种旷达的情怀,你怎么看?
【美提读示 —】—雄领浑略讯大词气风,,,豪把无迈握奔基法放调。结案,终于以黄州团练副使之衔,把他贬到
【提示】仰慕周瑜英雄业绩;
怀古
• 周瑜 • 年龄:34 • 婚姻:美女相伴 • 外表:英俊儒雅 • 职位:东吴都督 • 际遇:功成名就
自伤
• 苏轼 • 年龄:47 • 婚姻:屡遭不幸 • 外表:早生华发 • 职位:团练副使 • 际遇:功业未就
2.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有人说表现了作者 消极的情绪,有人说体现了 一种旷达的情怀,你怎么 看?
研读课文
品读——体悟情感,含英咀华
(一)品读上片 1.词的上片有一句写景特别生动形象,能否找出并分 析其为何生动?
【提示】“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用 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使画面富有动态美;用 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展现了大江两岸怪石嶙 峋、巨浪滔天的景象;从形、声、色等角度描写,使 人如见其景,如临其境。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理解作品内容。 2.反复诵读中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 3.品味重点语句,体悟作者情感。

【精编文档】高中语文教材开发积累16苏轼词两首新人教版.doc

【精编文档】高中语文教材开发积累16苏轼词两首新人教版.doc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素材开发积累:16苏轼词两首●素材开发苏轼在中进士时曾被宋仁宗视为宰辅之才,然而之后却屡遭贬谪。

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独苦闷。

但生性旷达的诗人仍能直面人生的挫折,泰然处之,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下了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哲思的名篇佳作。

●抒情议论型——(提示:议论的同时会抒情,就能增加感染读者的力度!)苏轼的赤壁风飘飘,水汤汤,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之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沧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苦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

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点,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

他想起了周瑜。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都督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才略,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

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

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明月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

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

●画面想象型——(提示:发挥想象,营造诗意优美的画面是夺人目光的有效妙招!)东坡的选择我曾在这秋水之畔无言地伫立,凝视江水中那寂寞瘦削的身影。

就像所有跋涉在官场仕途上的文人,孤独的我常感到一种莫名的失意。

是的,我拥有了荣华富贵,社会地位,不灭才情。

但我年轻的心灵里仿佛总在下着濛濛的细雨。

当夕阳西下,羁鸟归林,疲惫的我不得不黯然离去,空留下几声无奈的叹息。

我也曾在如火的七月来到这里,昔日的秋水已非昨夜的波澜不惊。

我听见远古的呐喊穿越时空,激荡回旋着赭黄色的浑流。

当曹孟德把他的杜康倒入了滔滔的江水,猎猎东风吹拂起周公瑾的衣襟,熊熊的烈火点燃了两岸的芦苇,浓黑的烟雾弥漫了整个天际,于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那是历史的心跳与呼吸。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苏轼词两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1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苏轼词两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1

5.苏轼词两首黄州的东坡居士虽然经受着物质与精神生活的煎熬,但他对黄州赤壁的三次咏唱却带给我们美的享受、真的思考与善的情怀。

被贬黄州是苏轼政治生涯中的一个低谷,却也是他精神历程中的一次升华。

在这座远离政治中心东京的江边小城里,苏轼一方面积极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一方面认真反思性格上的弱点,闭塞的环境反而成就了伟大的心灵,黄州也成为苏轼文学创作的一个圣地。

面对滚滚东逝的长江水,回想世事变迁、宦海沉浮的人生历程,苏轼把对历史和人生的感悟都凝聚在了长江边的赤壁,发出了响彻千古的天籁之音。

——《百家讲坛·康震评说苏东坡》■苏词辑评《四库全书提要》:“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苏轼而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等一派。

寻源溯流,不能不谓之别格,然谓之不工则不可。

故今日尚与花间一派并行,而不能偏废。

”《历代诗余》引晁以道语:“绍圣初,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醒,自歌《古阳关》,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裁剪,以就声律耳。

试取东坡诸词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

”胡寅《酒边词序》:“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耆卿为舆台矣。

”许昂霄《词综偶评》:“子瞻自评其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皆可出,唯词亦然。

”■沈祖棻\《念奴娇》赏析这首词是作者在神宗元丰五年(1082)写的。

那时他已47岁,因反对新法被贬谪在黄州(今湖北黄冈)已经两年多了。

古典诗歌中咏史、怀古一类的作品,一般都是古为今用,借对史事的评论、对古迹的观赏来抒发自己的怀抱。

这首词也不例外。

他想到古代“风流人物”的功业,引起了无限的向往,同时就引起了自己年将半百,“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的感慨。

一起头二句,是词人登高眺远,面对长江的感受。

江水不停地东流,波涛汹涌,气势奔放,自然使人不可能不想起过去那些历史上留下了丰功伟绩,因而与祖国的壮丽山河同样永远保留在后人记忆里的英雄们。

高中语文下学期第2周《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全册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下学期第2周《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全册语文教案

《苏轼词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一、了解写作背景,进一步了解苏轼生平与思想。

2、体味作者在《念奴娇》词中表现出的豪迈之情与壮志难酬的感慨。

3、领悟作者在《定风波》中表现出的面对人生风雨的态度。

重点难点1、体味苏词的豪放风格2、探究苏轼的人生态度课时安排2课时一、导入: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

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X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某某而醉山水。

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

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传说中的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颇有感触,于是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

贬到某某,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某某,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某某,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某某,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1、走近作者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某某)人。

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嘉祐进士。

神宗时曾任礼部员外郎,知密州、某某、某某。

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谪某某。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某某、某某,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某某、某某。

最后北还,病死某某,追谥文忠。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一生才气纵横,诗、词、文、书法都有很高造诣。

散文方面: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代表作有《赤壁赋》《喜雨亭记》《超然台记》《石钟山记》等。

诗歌方面: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现存诗2700余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名诗有《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书李世南所画秋景》《赠X 景文》等。

词方面: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合称“苏辛〞,是豪放词派的开创者。

他的词有怀古、咏史、说理、谈玄、感时伤事以及对山水田园的描绘、身世友情的抒写等等,奔放热情,豪迈旷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素材开发积累:16苏轼词两首
●素材开发
苏轼在中进士时曾被宋仁宗视为宰辅之才,然而之后却屡遭贬谪。

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独苦闷。

但生性旷达的诗人仍能直面人生的挫折,泰然处之,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下了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哲思的名篇佳作。

●抒情议论型——
(提示:议论的同时会抒情,就能增加感染读者的力度!)
苏轼的赤壁
风飘飘,水汤汤,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之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沧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苦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

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点,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

他想起了周瑜。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都督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才略,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

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

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明月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

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

●画面想象型——
(提示:发挥想象,营造诗意优美的画面是夺人目光的有效妙招!)
东坡的选择
我曾在这秋水之畔无言地伫立,凝视江水中那寂寞瘦削的身影。

就像所有跋涉在官场仕途上的文人,孤独的我常感到一种莫名的失意。

是的,我拥有了荣华
富贵,社会地位,不灭才情。

但我年轻的心灵里仿佛总在下着濛濛的细雨。

当夕阳西下,羁鸟归林,疲惫的我不得不黯然离去,空留下几声无奈的叹息。

我也曾在如火的七月来到这里,昔日的秋水已非昨夜的波澜不惊。

我听见远古的呐喊穿越时空,激荡回旋着赭黄色的浑流。

当曹孟德把他的杜康倒入了滔滔的江水,猎猎东风吹拂起周公瑾的衣襟,熊熊的烈火点燃了两岸的芦苇,浓黑的烟雾弥漫了整个天际,于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那是历史的心跳与呼吸。

而今夜,我又来了,带着朋友,驾着扁舟,抱着美酒。

还是千年前的明月,朗照着细草微风的原野;还是千年前的江水,流淌着亘古不变的忧愁。

只是千年前那场著名的战役,已找不到它一丝一缕的痕迹。

而我的心,在这样的氛围中,亦迷茫而空灵。

●记叙描写型——
(提示:记叙可演绎经典动人的故事,描写可营造冲击视觉的画面!)
赤壁落日
赤壁旁,苏轼独立江边,白衣飘飘,似乎要被风吹散。

他反复吟哦“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直吟得涕泪纵横:“周郎,为何你有得意之时,而我却无施展抱负的机会?世人都言我词雄浑豪迈,谁又能读懂我凄苦的心声?”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

你伫立在萧瑟秋风中,似乎在等待着什么。

生命的小船搁浅了,只需要御用文人的宋王朝抛弃了你,才华横溢却被视为草芥,“鸾鸟凤凰,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
弹指一挥间,往事犹在眼前。

不知道千年后的今天,我的哭奠能否成为载动你愤懑的小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