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丹丛书》序

合集下载

于丹老师教育讲座观后感.doc

于丹老师教育讲座观后感.doc

于丹老师教育讲座观后感陪孩子观看了于丹老师的教育讲座,受益非浅。

其中我感触最深的是于丹老师讲的一个寓言故事:有一个孩子从小天天与大树玩耍,大树为了满足孩子的愿望,先是让孩子摘了自己所有的果子去卖,用以换各式各样的玩具,接着是截下树枝,用于盖新房,娶媳妇,最后是砍下树干,做成独木舟供孩子去周游世界……这个故事里的大树就是父母,而这个孩子就是我们的孩子。

孩子要什么,我们做父母的就给什么,使孩子从小就养成&ldqu;衣来伸手,饭来张口&rdqu;的习惯,不懂得用自己的劳动去换取自己所需,认为父母所做的这些都是理所应当,不懂得珍惜和回报。

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大多数都比较自私,不懂得感恩。

我们做家长的,不要娇惯孩子,不要事事替孩子代办,要让孩子亲自动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比如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就应该让他(她)自己洗自己的小手绢、小袜子,指导他(她)自己叠被子等等,不要怕累着他(她),其实做这些事情,并不会累坏孩子,相反还能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有助于孩子各方面的发展,并能让孩子在自己动手中获得乐趣,在劳动中体会劳动成果获得的不易,从使孩子在享受父母、亲人给予的爱时能怀有感恩的心,知道孝敬父母长辈,拥有健康的人格。

这样的孩子,无论在社会生活中,都会拥有一个成功的位置。

这才是我们做父母的应该为孩子做的。

于丹老师的讲座让我懂得了很多,做为家长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儿子已经九岁了,却像个小皇帝,在家里除了学习就是看电视、玩游戏,连被子都不会叠,每天起床都得大人叫,更别说帮大人做什么了,简直是个生活的&ldqu;低能儿&rdqu;!唉,作为母亲,我真的很失败!听了于丹老师的讲座以后,我要从我自身作起,改变为孩子事事代办的做法,努力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努力缩短被同龄孩子拉下的距离,培养孩子成为一个自强自立、懂得感恩、拥有健康人格的社会接班人!赠送以下资料考试知识点技巧大全一、考试中途应饮葡萄糖水大脑是记忆的场所,脑中有数亿个神经细胞在不停地进行着繁重的活动,大脑细胞活动需要大量能量。

_于丹心得_之后的又一部_论语_新解

_于丹心得_之后的又一部_论语_新解

中华读书报/2007年/3月/14日/第011版书评周刊・社科我认为此书写得相当不错。

笔者所不赞同的,倒是本书的广告语:《于丹〈论语〉心得》只适合成年人阅读,本书则适合青少年学习。

我以为,本书的阅读对象应该是成年人,于丹一书的对象才应该是小孩子。

“于丹心得”之后的又一部《论语》新解李洪岩(本报书评人)这本书题为“教女儿学《论语》”。

书稿完成,女儿却告诫父亲说:“你应该在后记里写上:本书纯属虚构。

”作者承认,该书的真实成分大概只占10%。

如此一来,构成全书的主干——父女对话,便成了“拟作”,亦即以“拟言”、“代言”来代替“记言”。

这是一种介乎合理与随意之间、出于“想当然而代为之词”的对话式文体,是中西古代子书的通例。

钱锺书说过:“诸子书中所道,每实有其人而未必实有此事,自同摩空作赋,非资凿空考史。

”作者无意间玩了一把“假托剧情”!不过,我更在意作者如何向女儿讲授“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类不中听的话。

这句话,朱熹的《〈论语〉集注》未作任何回护,作者却给打了圆场,说孔夫子“不过描述了女子的一些天性,也不必太较真。

女子的特点,大多容易受情绪驱使,变化起来难以捉摸,并不是什么坏事”。

可女儿却很会追问:“那为什么要和小人放在一起说呢?”作者回答:“因为在待人处事的特点上,两者有一些相似吧……”(第352页)一个“吧”字,表明作者其实有些心虚。

不过,作者倒也有言在先:没有结果就是结果。

其实,《论语》中这类不中听的话,其例颇多。

最令人难受的,还是那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据说,汉朝的郑玄曾经引用《春秋繁露》中的“民、暝也”来解释这句话。

钱锺书更曾经举出“绝圣弃智,大盗乃止”、“民不贵学则愚”、“塞而不开则民浑”等等来连类。

当代儒者要维护孔夫子的“美好形象”,大都对这类话能打圆场就打圆场;实在打不圆,就干脆回避。

本书所采用的,大体也是这种立场。

一位古人说过,宋儒解释《论语》有个毛病,就是“求之过厚”。

一遇见“忿疾讥斥”的地方,必定“周遮护讳而为之说”,以归于“春风和气”。

孝敬之道

孝敬之道

孝敬之道作者:于丹来源:《全国新书目》2008年第11期《于丹〈论语〉感悟》是《于丹〈论语〉心得》的续篇,从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学习之道、诚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仁爱之道等7个方面阐述了《论语》中所蕴藏的智慧及其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论语》是朴素和温暖的,它的朴素和温暖不仅在于那里面有天下大道之志,与此同时它还会指出一条脚下的路,让我们抵达自己的理想。

什么是孝中国民间有个说法,叫做“百善孝为先”。

一切善行都是从孝开始做起,因为这是人生中最深刻的亲情,人人不可回避。

在孝顺这件事上,民间还有一个说法,叫做“论心不论迹”。

我们知道,不一定每一个孝子都有充足的钱财和很高的地位,能够按照他的梦想把爱折合成一种物质条件给他的父母。

有时候一个很深刻的心愿,但是做起来却只是一件朴朴素素的小事,小到微乎其微。

对老人的这种安顿,也许我们可以有种种标准,比如买多大的房子,买什么样的车,带老人去什么地方旅游,让他穿什么样的衣裳,有什么样的饮食,但是这些能让老人真正心安吗?很多学生曾经问过孔子,什么叫做“孝”。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子游去问老师,什么叫做孝啊?老师说,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养活自己的老人就行了。

但是,这真的就是孝吗?孔子接着反问,你看狗马这些动物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你只是做到让父母衣食无忧了,但你对他们没有发自内心的尊敬,那么这跟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这里孔子又是一个反问句:“曾是以为孝乎?”你竟然认为这是“孝”吗?子夏问老师什么叫孝。

孔子又说了一种现象,他说:做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

你看看今天的所谓孝,就是有一些要做的事情,孩子们都会抢着去干;在一个物质条件不很丰富的情况下,尽量做到让长辈有吃有喝。

演讲稿序言怎么写

演讲稿序言怎么写

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才更能体会到自己的职责。

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自己的价值。

2014年9月24日,当香港恩慈教育基金会的志愿者代表亲自来到我校发放奖学金时,人性的善良再一次被点燃。

他们此时本该享受自己悠闲的生活,却不远千里,不辞劳苦的从繁华的城市走进了大山。

仪式结束后,当我们对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时,他们却是这样回应我们的谢意的(志愿者们的感恩动作。

)。

”这感恩的微笑,再一次点燃了我内心对学生施行感恩教育势在必行的火种。

在同志愿者郭仰彪先生交谈时,他告诉我:“一个人,任他再有才华,若无感恩之心,那么他有可能会给社会带来很大的危害。

一个人,他若成功了,不知回馈社会,他的成功是不真实的。

因此,我在教育我孩子是,感恩第一,成绩第二……”郭先生同时不也是在告诉我,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把感恩教育放在第一位吗?慈恩志愿者们用感恩的心,为大山里的孩子铺就了一条爱的道路,点燃了梦想和希望,完成了他们的职责。

那么,我的职责呢?就是要在学生的心田上,《播下感恩的种子》。

1篇二:演讲词与序言一、演讲词(一)演讲词,是指在重要场合或群众集会上发表讲话的文稿。

在各种会议,它用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发表意见和主张,提出号召倡议。

(二)演讲词有三种类型:1、叙事型: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辅以适当议论说明和抒情。

叙事演讲词通过对人物事件景物记叙描述,表达演讲者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本质和规律。

2、说理型: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它具有正确深刻的论点,使用确凿充足具有说服力的论据,进行富有逻辑性论证。

3、抒情型:以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在演讲中抒发演讲者爱恨悲喜等强烈感情,对听众动之以情,以“情”这把钥匙来开启听众心灵。

(三)演讲词的特点1.针对性撰写演讲词,要考虑听众的需要,讲话的题目应与现实紧密结合,所提出的问题应是听众所关注的事情,所讲内容的深浅也应符合听众的接受水平。

同时,演讲又要注意环境气氛,既要注意当时的时代气氛,又要了解演讲的具体场合:是庄严的会议或重大集会,是同志间的座谈和讨论问题;是欢迎国宾,还是一般的友人聚会。

《于丹〈庄子〉心得》自序指瑕

《于丹〈庄子〉心得》自序指瑕

关键词 : 于丹 ;庄 子 》 得 ; 《 心 自序 ; 疵 ; 正 ; 范 瑕 辨 规
中图分类号 : 2 H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4 3 0 20 )2 0 1 3 1 0 —4 1 (0 9 0 —0 6 —0
20 0 7年 春节 期 间 , 于丹 教 授 在 中央 电视 台 “ 百 应为 句号 , 应放在 引号 里面 。经笔 者统计 , 且 这样 的
关注 中 国古 代 思 想 家庄 子 及 其 独 特 的 思 想 观 点 、 古代 道 家哲 学 经 典 著 作《 子 》 其 丰 富 的 哲 学 内涵 , 有利 于 中 国 庄 及 这 优 秀 传统 文 化 的 宣 传 、 及 、 承 和 发 展 。 据 她 的 讲 座 整 理 出版 的 《 普 继 根 于丹 ( 子 ) 得 》 书畅 销 一 时 , 造 了 出版 业 庄 心 一 创
家 讲坛 ” 目主讲《 栏 庄子 》 得 , 心 引起 轰 动 ; 据她 的 根
例子 在 自序 中有4处 , 书共 有8处 , 全 自序 占了一半 。
讲座 整 理而 成 的《 丹 ( 子 ) 得 》 以下 简 称《 于 庄 心 ( 心 根据《 标点符 号用法 》 1 9 年 6月 1日起实旋 ) (96 的用 得 》于 2 0 年二 月 由中国 民主 法制 出版社 出版 , ) 07 迅 法说 明和 例 释 , 文 如果 使 用 了 冒号 和 引 号 , 么 引 那
引文 出 自《 庄子 ・天下 》“ : 以天 下为 沈 浊, 不可
样 的 问题 ( 已有很 多 报 刊 和 网上 的文 章 指 出过 , 笔 与 庄 语 。 但 是 引 文 将 “ ” 前 , 沈 浊 ” 为 “ ” 为 提 “ 误 沉 者 也 另有 专文 指 瑕 ) 不 够 高 明 一样 , 篇 出 自学 浊 ” 当据原 文 改正 。引 号后 的逗号 也应 为 句号 , 而 这 , 并 界名人 之手的 自序 也并不 高 明。笔 者在这 里不想对 放 在 引号 内。 自序 中思想 观点 的正确 与 否加 以讨 论 , 仅就 自序在

于丹讲论语全集

于丹讲论语全集

于丹《论语心得》全集听于丹老师品《论语》处世之道话外音: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以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

孔老夫子说:过犹不及。

在孔子看来,事情做得过头了和没有做到位是一样的效果。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该如何把握为人处事的分寸,当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我们该保持什么样的心态,面对自己亲近的人我们又该掌握什么样的原则,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怎样才能保持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论语中交给我们很多处世的办法、做人的规矩,这些道理有时候很朴素。

论语不是板着面孔的一部书,它交给我们的办法有时候透着一些变通,它告诉我们一种做事的原则和把握原则里的分寸。

其实我们今天总在说任何事情是该做的不该做的,什么事情是好是坏,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的判定,不简单是好坏之分,只是你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或者把这件事情做到什么程度。

其实有很多事情应该是有尺度的,孔夫子不是一个提倡一味丧失原则,一味要以一种仁爱之心去宽容一切的人。

曾经有他的学生问他,有一个人说:以德报怨何如(论语.宪问篇)。

以德报怨这个词我们不陌生,我们经常说生活里头有这样的人,说你看别人那么对不起他,他还对人那么好,我们觉得这样的人格应该在孔子这里是得到赞赏的。

没想到呢,孔子反问了他一句,子曰:“何以报德?”孔子说一个人他已经用德去报怨了,那他还留下什么去抱人家的恩德呢?当别人对他好的时候,他又该怎么做呢。

问完了这一句,孔子给出了他自己的答案叫做,以直抱怨,以德报德。

说一个人,如果有他人有负于你,对不起你了,你可以用你的正直耿介去对待这件事,但是你要用你的恩德用你的慈悲去真正回匮那些也给你恩德和慈悲的人,其实这个道理我们要是一听觉得好像跟我们理解中的孔子的哲学不一样啊,孔子也是有原则的,孔子不是提倡以德抱怨的,他给的分寸就是以直抱怨,用你的正直去面对这一切。

其实孔夫子在这里给了我们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他当然不提倡以怨抱怨,冤冤相报何时了,如果永远以一种恶意以一种仇杀去面对另外的不道德,那么这个世界的循环将是一种恶性的,将是无止无休的。

百家讲坛于丹论语心得

百家讲坛于丹论语心得

百家讲坛于丹论语心得
百家讲坛于丹论语心得
记得自己第一次在百家讲坛上看到于丹的《论语心得》,我就被其中的故事折服了,深深吸引着我看完了她的每一篇讲坛,于丹《论语心得》读书体会。

于是,在余味未尽的情况下,我马上买了她的这本书,拿回家好好地再次享受一番。

我这人有从来看不完一本书的读书历程,但是我却一口气把《论语心得》看完了。

我不知道是因为喜欢于丹这个人还是喜欢这本书,总之,我是被这种特有的魅力折服了。

每看一次,我都会有新的`收获,心灵都能重重地受到启迪。

又是08的暑假了,趁者这略微空闲的时间,我再次翻开自家的书柜,伸手便又拿了这本《论语心得》。

于丹的《论语心得》让有时机和没有时机读《论语》的人,都近间隔地接触了一次圣人。

这个只有圣人形象的孔子,突然变得亲切,成了一个可以去触及,可以去请教的老者,孔圣人的见解再加上于丹的二次理解和创造,成了一种可以修身养性的处事原那么,在紧张的社会生活中,这种观点的介入,可以让很多人学会平和,得到精神上的舒缓。

初读于丹的心得,只要你读到某一句,某一个故事的时候,就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让人
的心灵得到一次洗礼,一次净化,这种感觉是其它书本是不能给的。

一次又一次地读了于丹的《论语心得》,虽然不能说是大彻大悟,但也确实触动了心灵,以前,我觉得自己的心胸狭隘,无法平静自己的心情,读了它,使我变得沉着大度,这中感觉也是前所未有的。

如此的心境,如此的平和,除了于丹教师的引领,又有谁能给呢?佩服于丹教师的出口便成章,更佩服她给我带来的别样心态。

2023年喜读《于丹〈庄子〉心得》合集

2023年喜读《于丹〈庄子〉心得》合集

2023年喜读《于丹〈庄子〉心得》合集《于丹《庄子》心得》合集《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哲学的巅峰之作。

而《于丹《庄子》心得》则是对《庄子》这一经典著作的深度阐释和解读。

在阅读《于丹《庄子》心得》合集的过程中,我个人从中获得了许多启发和心得体会。

首先,《于丹《庄子》心得》合集对《庄子》这一经典著作进行了系统的解读和梳理,使我对其中的思想更加清晰和深入地理解。

庄子的思想深厚而又博大精深,包含了对人生、道德、内心等众多问题的探讨。

通过《于丹《庄子》心得》,我得以系统地了解庄子的思想体系,以及其中的重要概念和主题。

这对于我理解和把握《庄子》的中心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于丹《庄子》心得》合集对于庄子的思想进行了生动形象的解释和阐述。

庄子的思想常以寓言和故事的形式呈现,这使得他的思想更加生动活泼,也更易于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在《于丹《庄子》心得》合集中,作者通过丰富多样的比喻和解释,将庄子的思想表达得深入浅出。

这种方式不仅使我对庄子的思想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也让我能够将其应用于自己的生活中,从而获得更多的启发和智慧。

第三,《于丹《庄子》心得》合集还对于庄子思想中的一些重要概念进行了拓展和延伸。

庄子的思想包含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如道、自然、无为、游戏等等,这些概念对于理解庄子的思想至关重要。

在《于丹《庄子》心得》合集中,作者通过详细的解释,将这些概念展现得更加全面和深刻。

这使得我对庄子的思想有了更为全面和立体的认识,也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概念。

在阅读《于丹《庄子》心得》合集的过程中,我受益匪浅。

通过对庄子的思想进行深入的阐释和解读,我得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他的思想内涵和核心观点。

通过形象生动的描述和比喻,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庄子思想的魅力和智慧。

通过对重要概念的拓展和延伸,我对庄子思想的理解也更加全面和立体。

这些心得体会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和智慧,也对我个人的生活和人生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而言之,《于丹《庄子》心得》合集是一本精彩的著作,对于理解和应用庄子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2《於丹丛书》序
■於可训
密斯於是我的女儿。

我给很多人的书写过序,给自己女儿的书写序,还是头一回。

按照中国的习惯,我应该避嫌,但中国也有另一种说法,内举不避亲。

我之所以要向各位推荐密斯於编写的这套从书,原因很简单,是因为它对关心孩子作文的家长、教授学生写作的老师有益,对学习写作、想写好作文的同学有用。

中国的语言文化传统与北美的语言文化传统不同,中国人教授写作的方法,与北美教授写作的方法也不一样。

虽然二者各有长短,但总体来说,北美的写作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和写作方法,深入写作过程的各个环节,通过各类可视化思维工具的辅助和写作技能的训练,给予学生切实有效的写作指导。

中国传统的教授写作的方法,在这些方面似乎重视不够。

往往只讲一篇文章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这些构成要素的性质和特征、作用和意义,多是传统文章学的一些大道理,并不涉及具体写作过程的实际,以及写作过程中的思维方法和技术细节问题。

笔者没有教授小学生作文的经验,却深知大学的写作课常常讲成了文学概论。

就是因为这个缘故,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中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弊端就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因此引发了诸如新概念作文大赛等旨在激励创造性写作的诸多赛事,但结果仍只限于少数选手胜出,并未真正广泛惠及中小学作文教学。

正因为如此,把北美写作教育体系适时介绍到中国来,让初学写作的小学生作文,来一个革命性的变化,就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

我很高兴看到密斯於致力于这样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她虽然人在加拿大,却和她的团队一起将北美思维写作课开到了中国,在授课的同时,也把北美小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训练,同步引
入学生的课程实践,让他们在接受新观念的同时,也用新方法阅读和写作。

她的网课,报名踊跃,每讲多达数百人,且有增无减,常盛不衰,可见受欢迎的程度,同时也反映了北美思维写作的理念和实训,在中国确是一种普遍的社会需求。

密斯於编写的这套北美思维写作丛书,把写作的道理故事化,用连环图画解说北美思维写作的观念和方法,生动直观、活泼有趣,是学习北美思维写作的必备读物。

有它作入门的向导,带领你和你的孩子走进密斯於的网课,相信你很快就会找到登堂入室的门径,不至于盲人瞎马,徘徊歧路。

我见过不少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读物,但像密斯於这套书这样短小精悍,简洁明了,尚不多见。

除了上面说的原因,这也是我鼎力推荐的一个理由。

是为序。

於可训,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写作学会会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文艺理论家协会主席,《长江文艺评论》主编。

著有多种学术专著。

近年来发表有长篇小说《地老天荒》,《幻乡笔记》系列短篇及散文《淡
水的诗意》等作品。

《北美思维写作》丛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