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侵蚀原理第2章土壤侵蚀类型
《土壤侵蚀原理》水力侵蚀

《土壤侵蚀原理》水力侵蚀土壤侵蚀是指土地表面的土壤被雨水、河水、风力等自然因素剥蚀或冲蚀的过程。
其中,水力侵蚀是土壤侵蚀中最为常见和严重的一种形式。
水力侵蚀主要是指雨水或河水冲刷土壤表面,将土壤颗粒随水流带走,导致土地表面的土壤减少、土壤质量降低,进而影响土地的肥力和产量。
水力侵蚀在许多地方都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对农业生产、水资源管理和生态平衡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水力侵蚀是由于水流对土壤表面的冲蚀和剥蚀作用造成的。
雨水或河水在土地表面流动时,会对土壤表面产生水力力量,将表面的土壤颗粒随水流带走。
水流的侵蚀作用主要包括两个过程:冲蚀和剥蚀。
冲蚀是指水流在土地表面流动时,对土壤表面的冲击、冲刷和破坏作用。
冲蚀能够将土壤表面的松散土壤颗粒冲刷掉,使土地表面形成裸露的岩石或坡面。
冲蚀会导致土地表面的凹坑、沟壑,加剧水流的冲刷速度和力量,进而增加土壤流失的速度和程度。
剥蚀是指水流将土地表面的土壤颗粒带走或剥离的过程。
水流在流动时,会将土壤表面的颗粒随水流冲刷、搬运到其他地方。
剥蚀会导致土地表面的土壤减少和质量下降,影响土地的肥力和产量。
剥蚀还会导致土地的压实和侵蚀,使土地的透水性和保水性下降,增加水灾的风险。
水力侵蚀的发生主要受土地利用方式、地形地貌、降雨量、土壤类型等因素的影响。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如过度耕种、过度放牧、不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等,会加剧水力侵蚀的程度和速度。
地形地貌的陡坡和裸露的岩石等,也容易受到水力侵蚀的影响。
降雨量的大小和持续时间对水力侵蚀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土壤类型的含沙量、颗粒大小、团聚体稳定性等,也会影响土壤的侵蚀抗力。
为了减轻水力侵蚀的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治理措施。
首先,要采取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避免人为活动对土地的破坏。
其次,要合理设计和实施水土保持措施,如植树造林、开渠排水、修筑沟壑、种植地被等,有效减缓水流的速度和力量,减少土壤的流失和侵蚀。
此外,要加强水资源管理和生态建设,保护水源地和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的侵蚀抗力,减少水力侵蚀对环境的影响。
土壤侵蚀类型(来源: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

土壤侵蚀类型
来源: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
一级类型区:全国应分为水力、风力、冻融三个一级土壤侵蚀类型区;重力侵蚀和混合侵蚀不应单独分类型区。
二级类型区:水力侵蚀区分为西北黄土高原、东北黑土区、北方石山区、南方红壤丘陵区和西南土石山区五个二级类型区;风力侵蚀区分为“三北”戈壁沙漠风沙区、沿河环湖滨海平原风沙区两个二级类型区;冻融侵蚀类型区分为北方冻融土侵蚀区、青藏高原冰川动土侵蚀区两个二级类型区;各大流域、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在全国二级分区的基础上再细分为三级类型区和亚区。
第一章-土壤侵蚀类型

第一章土壤侵蚀类型1 什么是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是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好人损失,包括土地表层及水的损失。
土壤侵蚀的内涵:(一)地面土壤发生位移(二)土体遭到机械破坏,土体不发生位移时,其结构在水的作用下坍散,土体解体,其所载的养分溶解于水中流失,(三)土壤退化,在不发生任何物理位移的情况下,任何使作物生长能力下降的土壤退化现象。
2 简述水土保持的概念?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由山丘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事业。
3 导致土壤侵蚀的营力有哪些?改造地表起伏、促使地表形态变化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内营力和外营力。
(一)内营力作用是由地球内部能量引起的,地球内部能量是主要热能。
表现: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
4 土壤侵蚀按外营力划分可分为哪些类型?(二)外营力作用的主要能源来自太阳能。
(都经历了风化、剥蚀、搬运和堆积几个环节)。
包括:1)风化作用:就是指矿物、岩石在地表新的物理、化学条件下所产生的一切物理状态和化学成分的变化,是在大气及生物影响下岩石在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
风化作用可分为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2)剥蚀作用:各种外营力作用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破坏后的物质搬离原地的过程或作用。
3)搬运作用:风化、侵蚀后的碎屑物质,随着各种不同的外营力的作用转移到其他地方的过程。
4)堆积作用:被搬运的物质由于介质搬运能力的减弱或搬运介质的物理、化学条件改变,或在生物活动参与下发生堆积或沉积,称为堆积作用或沉积作用。
5 简述我国不同地区的允许土壤侵蚀量?土壤侵蚀量,是指土壤侵蚀作用的数量结果。
通常把土壤、母质及地表松散物质在外营力的破坏、剥蚀作用下产生分离和位移的物质量。
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产生的土壤侵蚀量。
土壤侵蚀程度,是指任何一种土壤侵蚀形式在特定外营力种类作用和一定环境条件影响下,自其发生开始,截止到目前为止的发展状况。
土壤侵蚀

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 1) 尽管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对区域土壤侵蚀评 价方法要求十分迫切, 全球变化研究方面也对模型 提出了要求, 但学术界对于进行区域土壤侵蚀模型 研究的必要性尚未形成共识或心存疑虑。 ( 2) 对于区域土壤侵蚀因子的研究, 缺乏与综合评价 方法(或模型)之间的协调。 ( 3) 区域土壤侵蚀模型的研究未与大尺度水文模型 研究紧密结合, 使后者的研究成果不能得到有效借 鉴。
4土壤侵蚀防治
1.坡面治理工程: 按其作用可分为梯田、坡面蓄水 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和截流防冲工程
1水利工程措施
2.沟道治理工程: 主要有沟头防护工程、谷坊、沟道 蓄水工程和淤地坝等 3.小型水利工程 : 主要为了拦蓄暴雨时的地表径流 和泥沙
1以改变地面微小地形,增加地面粗糙率为主的水土 保持农业技术措施
2农业技术措施
1.2土壤侵蚀的类型
主要形式
水力侵蚀 土 壤 侵 蚀 重力侵蚀 冻融侵蚀 风力侵蚀
人为侵蚀
1.3土壤侵蚀对环境影响
一是因为肥沃表土的冲刷, 导致土壤退化、土地生 产能力的降低, 影响当地农业生产和食物安全。 二是随径流泥沙运移的污染物质对异地生态、环境、 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三是土壤有机碳的含量、组分会因为土壤侵蚀和泥 沙搬运而产生较大变化, 进而与全球生源要素( C、 N、P、S ) 循环乃至全球气候变化均有着紧密联系
土壤侵蚀
专业:作物栽培与耕作 姓名:李廷芳 时间:2014年5月
内容
土壤侵蚀的概念和类型 土壤侵蚀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土壤侵蚀过程与动力学机制 土壤侵蚀防治 主要研究进展与存在的问题
1 土壤侵蚀的概念和类型
水土保持学第三章--土壤侵蚀类型及作用机制

土壤或其他地面组成物质在水力、风力、重力、 冻融等外营力作用下,被剥蚀、破坏、分散、分离、 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土壤侵蚀的对象不仅仅限于土壤,还包括土壤层 下部的母质或浅层基岩。
最常见且危害最大的是:水蚀和风蚀。
水力搬运 风力搬运
描述土壤侵蚀的参数:
(1)土壤侵蚀量:
表2-7 沙粒粒径与起沙风速值(新疆莎车)
沙粒粒径(mm)
起沙风速(m/s)
0.1-0.25
4.0
0.25-0.5
5.6
0.5-1.0
6.7
>1.0
7.1
表2-8 不同含水率时沙粒的起动风速值
不同含水率下沙粒的起动风速(m/s)
沙粒粒径 (mm)
干燥状态
含水率(%)
1
2
3
4
2.0-1.0
9.0
10.8
通常把土壤、母质及地表散松物质在外营力的破 坏、剥蚀作用下产生分离和位移的物质量,称为土壤 侵蚀量,单位是t。
(2)土壤侵蚀模数:
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产生的土壤侵蚀量,称为土 壤侵蚀模数,单位是t/km2·a。
微度以上的5级土壤侵蚀,包括轻度侵蚀、中度侵蚀、 强度侵蚀、极强度侵蚀和剧烈侵蚀。其侵蚀模数为: 轻度土壤侵蚀模数:200,500,1000-2500 t/km2·a
风沙流中跃移的颗粒,增加了风对土壤颗粒的侵 蚀力。因为这些颗粒不仅将易蚀的土壤颗粒从土壤中 分离出来,而且还通过磨蚀,将那些小颗粒从难蚀或 粗大的颗粒上剥离下来带入气流。
遇阻堆积: 风沙流运行时,遇到障阻使沙粒堆积起来,称
遇阻堆积。风沙流因遇障阻发生减慢,而把部分 沙粒卸积下来;也可能全部(或部分)越过和绕 过障碍物继续前进,在障碍物的背风坡形成涡流。
[论文]土壤侵蚀
![[论文]土壤侵蚀](https://img.taocdn.com/s3/m/3f80ff22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0a.png)
土壤侵蚀简介土壤侵蚀是土壤或其他地面组成物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剥蚀、破坏、分离、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狭义的土壤侵蚀仅指"土壤"被外营力分离、破坏和移动。
根据外营力的种类,可将土壤侵蚀划分为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重力侵蚀、淋溶侵蚀、山洪侵蚀、泥石流侵蚀及土壤坍陷等。
侵蚀的对象也并不限于土壤及其母质,还包括土壤下面的土体、岩屑及松软岩层等。
在现代侵蚀条件下,人类活动对土壤幔蚀的影响日益加剧,它对土壤和地表物质的剥离和破坏,已成为十分重要的外营力。
因此,全面而确切的土壤侵蚀涵义应为:土壤或其他地面组成物质在自然营力作用下或在自然营力与人类活动的综合作用下被剥蚀、破坏、分离、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在中国,土壤侵蚀有时作为水土洗失的同义语。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所指的水土流失包含水的损失和土壤侵蚀两方面的内容。
类型土壤侵蚀的类型划分的目的在于反映和揭示不同类型的侵蚀特征及其区域分异规律,以便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或减轻侵蚀危害。
古代侵蚀是在人类活动开始影响土壤侵蚀以前,在漫长的地质时期内发生的侵蚀,又称地质侵蚀。
现代侵蚀发生在人类活动开始影响土壤侵蚀以后,人类活动增大了侵蚀的强度和速度,并使其在原来的侵蚀基础上加速发展。
通常分为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和风力侵蚀等。
其中水力侵蚀是最主要的一种形式,习惯上称为水土流失。
水力侵蚀分为面蚀和沟蚀,重力侵蚀表现为滑坡、崩塌和山剥皮,风力侵蚀分悬移风蚀和推移风蚀。
水力侵蚀水力侵蚀或流水侵蚀是指由降雨及径流引起的土壤侵蚀,简称水蚀。
包括面蚀、潜蚀、沟蚀和冲蚀。
1.面蚀或片蚀:面蚀是片状水流或雨滴对地表进行的一种比较均匀的侵蚀,它主要发生在没有植被或没有采取可靠的水土保持措施的坡耕地或荒坡上。
是水力侵蚀中最基本的一种侵蚀形式,面蚀又依其外部表现形式划分为层状、结构状、砂砾化和鳞片状面蚀等。
面蚀所引起的地表变化是渐进的,不易为人们觉察,但它对地力减退的速度是惊人的,涉及的土地面积往往是较大的。
水土保持学——精选推荐

⽔⼟保持学⽔⼟保持学第⼆章⼟壤侵蚀1.⼟壤侵蚀:⼟壤及其母质在⽔⼒、风⼒、冻融、重⼒等外营⼒作⽤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2.⽔⼟流失:在⽔⼒、重⼒、风⼒等外营⼒作⽤下,⽔⼟资源和⼟地⽣产⼒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地表层侵蚀及⽔的损失,亦称⽔⼟损失。
3.内营⼒作⽤的主要表现是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
1)地壳运动:地壳运动使地壳发⽣变形和位移,改变地壳构造形态,因此⼜称为构造运动,根据地壳运动的⽅向,可分为垂直运动和⽔平运动两类。
2)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是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地幔物质运动)。
地球内部软流圈的熔融物质会在压⼒、温度改变的条件下,沿地壳裂或脆弱带侵⼊或喷出,岩浆侵⼊地壳形成各种侵⼊体,喷出地表则形成各种类型的⽕⼭,改变原来形态,造成新的起伏。
3)地震:地震也是内营⼒作⽤的⼀种表现,它往往与断裂、⽕⼭现象相联系。
4.外营⼒作⽤的主要能源来⾃太阳能。
地壳表⾯直接与⼤⽓圈、⽔圈、⽣物圈接触,它们之间发⽣复杂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从⽽使地表形态不断发⽣变化,都经历了风化、剥蚀、搬运和堆积(沉积)⼏个环节。
1)风化作⽤:风化作⽤就是指矿物、岩⽯在地表新的物理、化学条件下所产⽣的⼀切物理状态和化学成分的变化,是在⼤⽓及⽣物影响下岩⽯在原地发⽣的破坏作⽤。
2)剥蚀作⽤:各种外营⼒作⽤(包括风化、流⽔、冰川、风、波浪等。
)对地表进⾏破坏,并把破坏后的物质搬离原地,这⼀过程或作⽤称为剥蚀作⽤。
3)搬运作⽤:风化、侵蚀后的碎屑物质,随着各种不同的外营⼒作⽤转移到其他地⽅的过程称为搬运作⽤。
4)堆积作⽤:被搬运的物质由于介质搬运能⼒的减弱或搬运介质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或在⽣物活动参与下发⽣堆积或沉积,称为堆积作⽤。
5.⼟壤侵蚀的类型1)按导致⼟壤侵蚀的外营⼒种类划分⼟壤侵蚀类型:⽔⼒侵蚀类型风⼒侵蚀类型重⼒侵蚀类型冻融侵蚀类型冰川侵蚀类型混合侵蚀类型化学侵蚀类型⽣物侵蚀类型2)按⼟壤侵蚀发⽣的时间划分:以⼈类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为分界点,将⼟壤侵蚀划分为两⼤类:古代侵蚀:⼈类出现在地球上以前所发⽣的侵蚀现代侵蚀:⼈类出现在地球上之后所发⽣的侵蚀3)按⼟壤侵蚀发⽣的速度划分:⼟壤侵蚀类型:加速侵蚀、正常侵蚀6.⽔⼒侵蚀的作⽤⽅式,按侵蚀作⽤⽅向,可分为下蚀和侧蚀。
土壤侵蚀与恢复

土壤侵蚀与恢复土壤侵蚀的定义土壤侵蚀是指土壤表层在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的影响下,被水流、风力等带走的过程。
这种现象会导致土地退化、生产力下降,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土地荒漠化。
土壤侵蚀的原因自然因素1. 水蚀:雨水冲刷是最常见的土壤侵蚀形式,尤其在坡度较大、植被稀少的地区更为严重。
2. 风蚀: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强风可以吹走表层土壤,特别是在缺乏植被覆盖的情况下。
3. 冻融作用:在寒冷地区,土壤水分的冻结和融化过程会导致土壤结构破坏,进而引发侵蚀。
人为因素1. 过度耕作:不合理的农业活动,如过度耕作和单一作物种植,会破坏土壤结构,增加侵蚀风险。
2. 森林砍伐:森林的砍伐减少了地表的植被覆盖,使得土壤更容易受到侵蚀。
3. 基础设施建设:道路、建筑物和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往往伴随着大量的土地开挖,这些活动会直接导致土壤侵蚀。
土壤侵蚀的影响土壤侵蚀对环境和社会经济都有深远的影响:- 农业生产力下降:肥沃的表层土壤被侵蚀后,土地的生产力会大幅下降。
- 生态系统破坏:土壤侵蚀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
- 水资源污染:侵蚀的土壤会被带入河流和湖泊,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其他水质问题。
土壤恢复的方法针对土壤侵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恢复措施:物理措施1. 梯田建设:在坡地上修建梯田可以减少水流的速度,有效防止水土流失。
2. 石笼网或草方格:使用这些材料可以固定土壤,防止风蚀和水蚀。
生物措施1. 植树造林:植被可以保护土壤免受侵蚀,同时还能改善土壤质量。
2. 草地恢复:通过种植耐旱、根系发达的草本植物,可以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
农业管理措施1. 轮作和间作:采用多样化的种植模式可以提高土壤的抗侵蚀能力。
2. 有机农业:增加有机肥料的使用可以提高土壤的团聚体稳定性,减少侵蚀。
结论土壤侵蚀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它不仅威胁到粮食安全和生态平衡,还可能导致严重的社会经济后果。
因此,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恢复措施至关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章土壤侵蚀类型主要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土壤侵蚀、水土流失、水土保持等的基本概念,掌握土壤侵蚀应力、土壤侵蚀类型及类型划分,土壤侵蚀形式、土壤侵蚀程度及强度。
本章概念较多,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教学显示图片和实习实验来完成。
主要内容:第一节土壤侵蚀及其与水土流失关系第二节导致土壤侵蚀的营力第三节土壤侵蚀类型及类型划分第四节土壤侵蚀形式第五节土壤侵蚀程度及强度主要讲解内容第一节土壤侵蚀及其与水土流失关系一、土壤侵蚀及其与水土流失关系1.基本概念(1)土壤侵蚀:《中国大百科全书·水利卷》(1992.3)对土壤侵蚀(soil erosion)的定义为: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劳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2)水土流失:水土流失(water and soil loss)在《中国水利百科全书·第一卷》(1990.12)中定义为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亦称水土损失。
(3)土壤侵蚀量:土壤在外营力作用下产生位移的物质量,称土壤侵蚀量(the amount of soil erosion)。
(4)土壤侵蚀速度: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的土壤侵蚀量成为土壤侵蚀速度(或土壤侵蚀速率)(the rate of soil erosion)。
(5)水土保持: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1990.9)中水土保持的定义为: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山丘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事业。
2. 水土流失与土壤侵蚀关系:从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二者虽然存在着共同点,即都包括了在外营力作用下土壤、母质及浅层基岩的剥蚀、运搬和沉积的全过程;但是也有明显差别,即水土流失中包括了在外营力作用下水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与损失,而土壤侵蚀中则没有。
虽然水土流失与土壤侵蚀在定义上存在着明显差别,但应该看到因水土流失一词源于我国,科研、教学和生产上使用较为普遍。
而土壤侵蚀一词为传入我国的外来词,其涵义显然狭于水土流失的内容。
随着水土保持这一学科逐渐发展和成熟,在教学和科研方面人们对二者的差异给予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而在生产上人们常把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作为同一语来使用。
3. 水土保持与土壤侵蚀关系:显然土壤侵蚀是水土保持的工作对象,水土保持就是在合理利用水土地资源基础上,组织运用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水土保持农业措施、水土保持管理措施等构成水土保持综合措施体系,以达到保持水土、提高土地生产力、改善山丘区和风沙区生态环境的目的。
第二节导致土壤侵蚀的营力一、内营力作用:内营力作用的主要表现是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
1.地壳运动(1)概念:地壳运动使地壳发生变形和变位,改变地壳构造形态,因此又称为构造运动(tectonic movement)。
(2)类型:根据地壳运动的方向,可分为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两类。
(3)垂直运动:垂直运动也叫升降运动或振荡运动。
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即沿地球半经方向)。
这种运动表现为地壳大范围地区的缓慢上升与下降。
它出现于大陆和洋底,具有此起彼伏的补偿运动性质。
垂直运动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作用时间长影响范围广。
(4)水平运动:水平运动的方向平行于地表,即沿地球切线方向运动。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证实了世界大陆层经历了长距离水平位移。
水平运动使板块互相冲撞,形成高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安地斯山等。
印度大陆向喜马拉雅山脉方向运动的速度达5cm/a,我国山东郯城至安徽庐江的断裂,其西北盘与东南盘相对错动达150~200km,汾渭断裂深达4000m以上,这些都反映了地壳存在水平运动。
地壳在内应力作用下发生水平运动,同样也会导致侵蚀基准面变化而影响到土壤侵蚀的发生和发展。
(5)褶皱运动:褶皱运动是使岩层发生波状弯曲的地壳运动。
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都可以使岩层发生褶皱。
(6)断裂运动:断裂运动可分为水平断裂运动和垂直断裂运动。
实际上两者很难严格区分,它们往往是伴生的。
2. 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是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地幔物质运动)。
地球内部软流圈的溶融物质在压力、温度改变的条件下,沿地壳裂或脆弱带侵入或喷出,岩浆侵入地壳形成各种侵入体,喷出地表则形成各种类型的火山,改变原来形态,造成新的起伏。
3. 地震:地震也是内营力作用的一种表现,它往往是与断裂、火山现象相联系,世界主要火山带、地震带与断裂带分布的一致性是这种联系的反映。
二、外营力作用外营力作用的主要能源来自太阳能。
地壳表面直接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接触,他们之间发生复杂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从而使地表形态不断发生变化。
外营力作用总的趋势是通过剥蚀、堆积(搬运作用则是将二者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使地面逐渐夷平。
外营力作用的形式很多,如流水、地下水、重力、波浪、冰川、风沙等等。
各种作用对地貌形态的改造方式虽不相同,但是从过程实质来看,都经历了风化、剥蚀、搬运和堆积(沉积)几个环节。
1. 风化作用:风化(weathering)作用就是指矿物、岩石在地表新的物理、化学条件下所产生的一切物理状态和化学成分的变化,是在大气及生物影响下岩石在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
风化作用可分为物理风化作用和化学风化作用。
而生物风化就其本质而言,可归入物理风化或化学风化作用之中,它是通过生物有机体去完成的。
2. 剥蚀作用:各种外营力作用(包括风化、流水、冰川、风、波浪等)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破坏后的物质搬离原地,这一过程或作用称为剥蚀(denudation)作用。
狭义的剥蚀作用仅指重力和片状水流对地表侵蚀并使其变低的作用。
一般所说的侵蚀作用,是指各种外营力的侵蚀作用,如流水侵蚀、冰蚀、风蚀、海蚀等。
鉴于作用营力性质的差异,作用方式、作用过程、作用结果不同,于是分为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等类型。
3.搬运作用:风化、侵蚀后的碎霄物质,随着各种不同的外营力作用转移到其它地方的过程称为搬运(transportation)作用。
根据搬运的介质不同,分为流水搬运、冰川搬运、风力搬运等。
在搬运方式上也存在很多类型,有悬移、拖曳(滚动)、溶解等。
我国黄河每年平均输沙16亿t,全世界每年有23~49亿吨溶解质被搬运入海洋。
4.堆积作用被搬运的物质由于介质搬运能力的减弱或搬运介质的物理、化学条件改变,或在生物活动参与下发生堆积或沉积,称为堆积作用或沉积(deposition)作用。
按沉积的方式可分为机械沉积作用、化学沉积作用、生物沉积作用等。
搬运物堆积于陆地上,在一定条件下就会形成“悬河”并导致洪水灾害发生;堆积在海洋中,会改变海洋环境,引起生物物种的变化。
第三节土壤侵蚀类型及类型划分一、划分方法根据土壤侵蚀研究和其防治的侧重点不同,土壤侵蚀类型(the type of soil erosion)的划分方法也不一样。
最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3种,即按导致土壤侵蚀的外营力种类来划分土壤侵蚀类型、按土壤侵蚀发生的时间划分土壤侵蚀类型和按土壤侵蚀发生的速率划分土壤侵蚀类型。
二、按导致土壤侵蚀的外营力种类划分按导致土壤侵蚀的外营力种类进行土壤侵蚀类型的划分,是土壤侵蚀研究和土壤侵蚀防治等工作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一种土壤侵蚀形式的发生往往主要是由一种或两种外营力导致的,因此这种分类方法就是依据引起土壤侵蚀的外营力种类划分出不同的土壤侵蚀类型。
在我国引起土壤侵蚀的外营力种类主要有水力、风力、重力、水力和重力的综合作用力、温度(由冻融作用而产生的作用力)作用力、冰川作用力、化学作用力等,因此土壤侵蚀类型就有水力侵蚀类型、风力侵蚀类型、重力侵蚀类型、冻融侵蚀类型、冰川侵蚀类型、混合侵蚀类型和化学侵蚀类型等(见图)。
三、按土壤侵蚀发生的时间划分以人类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为分界点,将土壤侵蚀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人类出现在地球上以前所发生的侵蚀,称之为古代侵蚀(ancient erosion);另一类是一类是人类出现在地球上之后所发生的侵蚀,称之为现代侵蚀(modern erosion)。
人类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从距今200万年之前的第四纪开始时算起。
1. 古代侵蚀:古代侵蚀是指人类出现在地球以前的漫长时期内,由于外营力作用,地球表面不断产生的剥蚀、搬运和沉积等一系列侵蚀现象。
这些侵蚀有时较为激烈,足以对地表土地资源产生破坏;有些则较为轻微,不足以对土地资源造成危害。
但是其发生、发展及其所造成的灾害与人类的活动无任何关心和影响。
2. 现代侵蚀:现代侵蚀是指人类在地球上出现以后,由于地球内应力和外营力的影响,并伴随着人们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所发生的土壤侵蚀现象。
这种侵蚀有时十分剧烈,可给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恶果,此时的土壤侵蚀称为现代侵蚀。
一部分现代侵蚀是由于人类不合理活动导致的,另一部分则与人类活动无关,主要是在地球内营力和外营力作用下发生的,将这一部分与人类活动无关的现代侵蚀称为地质侵蚀(geological erosion)。
因此地质侵蚀就是在地质营力作用下,地层表面物质产生位移和沉积等一系列破坏土地资源的侵蚀过程。
地质侵蚀是在非人为活动影响下发生的一类侵蚀,包括人类出现在地球上以前和出现后由地质营力作用发生的所有侵蚀。
四、按土壤侵蚀发生的速率划分1.加速侵蚀:加速侵蚀是指由于人们不合理活动,如滥伐森林、陡坡开垦、过度放牧和过度樵采等,再加之自然因素的影响,使土壤侵蚀速率超过正常侵蚀(或称自然侵蚀)速率,导致土资源的损失和破坏。
一般情况下所称的土壤侵蚀就是指发生在现代的加速土壤侵蚀部分。
2. 正常侵蚀:正常侵蚀指的是在不受人类活动影响下的自然环境中,所发生的土壤侵蚀速率小于或等于土壤形成速率的那部分土壤侵蚀。
这种侵蚀不易被人们所察觉,实际上也不至于对土地资源造成危害。
不同侵蚀之间的关系见下图。
第四节土壤侵蚀形式一、水力侵蚀形式1.概念:水力侵蚀(water erosion)是指在降雨雨滴击溅、地表径流冲刷和下渗水分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及其他地面组成物质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全部过程。
2.类型:(1)雨滴击溅侵蚀在雨滴击溅作用下土壤结构破坏和土壤颗粒产生位移的现象称为雨滴击溅侵蚀(rain drop splash erosion),简称为溅蚀(splash erosion)。
(2)面蚀:斜坡上的降雨不能完全被土壤吸收时在地表产生积水,由于重力作用形成地表径流,开始形成的地表径流处于未集中的分散状态,分散的地表径流冲走地表土粒称之为面蚀(surface erosion)。
按面蚀发生的地质条件、土地利用现状和发生程度不同,面蚀可分为层状面蚀、砂砾化面蚀、鳞片状面蚀和细沟状面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