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十二平均律c小调赋格(BWV846)教学分析探索
浅析巴赫平均律C小调赋格曲

浅析巴赫平均律C小调赋格曲【摘要】赋格以模仿复调为基础,是16世纪发展起来的音乐体裁。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作为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在使用了娴熟的复调技巧、集成了巴洛克音乐风格的精华,更是将这种体裁的写作技术发挥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
巴赫的赋格作品有着严谨的技术规则,本文将从旋律、调式、和声、复调手法与结构等方面分析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册中c小调赋格曲,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关键词】巴赫;平均律;赋格;C小调巴赫被称为“现代音乐之父”,其音乐作品多为宗教内容。
古钢琴作为巴赫重要的创作频域,他的平均律钢琴曲等作品都是为了古钢琴的教学所用。
《平均律钢琴曲集》按十二平均律调弦,分别置于各个大调和小调。
每一首均由统一调性上的前奏曲与赋格曲的组合。
巴赫写作的赋格主题多种多样,复调手法更是娴熟。
虽古典时期以后赋格曲在音乐创作中所占的比例大大减少,但仍有不少作曲家写作完整的赋格或在作品中局部运用赋格。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的作品847也叫c小调前奏曲与赋格。
这首赋格是一首三声部的赋格曲,主题材料集中,共31小节,短小精炼。
这首赋格的调式调性主要在主调c小调与属调g小调上呈示,中间部分只有两次转调的展开,再现部回归主调c小调,尾声时两个多小节的主持续音的主调写法更是使调性更稳固。
一、呈示部赋格的开始十六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的多种组合的两个小节构成了这首赋格曲的主题,也奠定了这首赋格曲较为欢快、有些舞曲风格的基调。
主题的动机由弱起的c和声小调主音到导音的下行16分音符的半音级进开始,紧接着8分音符的主音到属音的下行跳进再上行级进到下中音。
接下来主题的乐汇延续这种节奏型与主音到导音的下行级进最后经由一个大切分后到c小调的中音结束。
整个主题轻快活泼、有些滑稽,级进为主、跳进为辅,弱起的开始使其有些舞曲的风格。
最开始主题先在中声部上进行陈述,第3小节高声部紧接着在属调上的守调答题,中声部开始连续的16分与8分音符的下行级进构成这首赋格的固定对题①。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首及第二首赋格的研析

巴赫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一首及第二首賦格的研析
巴赫鋼琴賦格形式是鋼琴音樂的主次形式之一,也是巴赫發展的一種曲風,在巴赫賦格形式中,作品总是以中古普魯克主題為基礎,通過倒變和变奏把原始主题做得較為精采,創造出高級橫排鋼琴曲。
巴赫的賦格曲集一共有32首,每首曲子都有著獨特的特色,本文對曲集中的第一首和第二首賦格曲進行研究分析。
第一首賦格曲(BWV 846)是巴赫曲集中的第一首賦格曲,它的三個主題入口的長度形成了巴赫賦格形式的基本模式,並且加入了對譜與不同的樂器獨奏等復雜的技巧,非常精采。
此曲情景嬉皮,旋律溫暖抑揚頓挫,和中古普魯克主題風格一樣,激發著傳統樂曲的生命力。
第二首賦格曲(BWV 847)是巴赫賦格形式的縮影,除了再現了傳統的主題結構,另外通過對譜的倒變和伴奏的变化,表現出意境更加豐富。
此曲優美婉轉,聽著穩定和諧,呈現出流暢抒情的特點。
作為巴赫曲集中的第一首和第二首賦格曲,BWV 846與BWV 847確實是極具代表性的樣本。
兩首曲子都傳達了純正的中古普魯克元素,而通過對譜技巧多樣化的加持,使得每首曲子都有著自身的特點。
這對于巴赫賦格形式的發展很有幫助,也激發了鋼琴音樂的創作。
巴赫钢琴复调作品《平均律》教学研究

巴赫钢琴复调作品《平均律》教学研究在钢琴的学习过程中,复调作品是不可缺少的一项训练内容,钢琴复调作品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
首先,大脑对多声部音乐组织能力的培养:其次,耳朵对多声部音乐听辨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学会听自己演奏的音乐,找准音乐线条的位置。
再次,手指对多声部音乐控制能力的培养:由于复调音乐的特性,声部在不同位置出现,就要求学生手指的控制能力要好,如何把相同声部的音乐线条统一,这也是考查学生手指独立性的试金石。
一、《平均律》第一集教学研究NO1:前奏曲:演奏时触键结实,手指技术要控制好。
赋格:四声部,主题淳朴平静,富于歌唱性,段落结构不容易把握。
NO2:前奏曲:注意颗粒性强。
赋格:三声部,舞曲性质,活跃精巧。
NO3:前奏曲:音乐的性格色彩变化要注意。
赋格:主题节奏变化生动,有舞曲性格。
NO4:前奏曲:犹如一首以琶音做伴奏的忧伤、优美的咏叹调。
赋格:五声部,乐曲的缓慢主题从低音声部进入,气氛沉重,有一种暗淡的的色彩。
NO5:前奏曲:速度快,要求轻盈、灵巧。
赋格:速度和前奏曲一致,急速的开始。
NO6:前奏曲:双手要有弹性地触键。
赋格:速度缓慢地进入主题,展开部分有三个层次,要清楚表达,音乐情感强烈。
NO7:前奏曲:前奏曲结构比较复杂,包含了前奏、类似于合唱的利车卡、赋格。
赋格:由于前奏曲的结构较复杂,包含诸多因素,而赋格类似于结束曲。
NO8:前奏曲:咏叹调式的前奏曲,由抒情性突然转向戏剧性,情绪起伏多次的突强突弱,表现内心的犹豫。
赋格:主题富于歌唱性,表现了一种沉思。
NO9:前奏曲:右手主旋律有几分悠闲情趣,纯朴带有歌唱性。
赋格:充满活力的主题,气氛活跃。
NO10:前奏曲:舒缓的速度,不同演奏家赋予不同的音乐内涵,有的表现出舒展、悠闲,有的表现出忧郁情绪。
赋格:这首赋格是一首二声部的音乐结构。
NO11:前奏曲:音乐色彩明朗,情绪欢快。
赋格:轻快而优雅的帕斯比叶的舞曲。
NO12:前奏曲:优雅的舞曲性格。
探析巴赫键盘复调作品的演奏以《平均律BWV846》为例

一、巴赫及主要作品简介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SebastianBach,16851750),巴洛克时期最伟大的作曲家、演奏家,西方文化史上最重 要的人物之一。出生于德国音乐世家。早年在哥哥指导下学习音 乐,中学毕业后开始音乐生涯,曾在多处教堂和宫廷担任乐长及管 风琴师。1708年在魏玛工作、学习,这也是他创作生涯的第一个旺 盛期。之后巴赫来到柯滕担任宫廷乐长,并在这个时期写成了法国 组曲、创意曲和平均律第一卷。1723年,巴赫作为演奏家来到莱比 锡,这个时期完成了平均律第二卷和帕蒂塔、意大利协奏曲、哥德 堡变奏曲等重要作品。主要作品包括《创意曲集》30首、《英国组 曲》6组、《法国组曲》6组、《帕蒂塔》6组、《平均律键盘曲集》 (上下册,24首前奏曲与赋格)、《哥德堡变奏曲》托卡塔等。 二、《平均律BWV846》作品分析 (一)前奏曲 序曲由“主体段落”及“尾部扩展”两大部分组成,可将音乐 划分为1-11及12-19小节两部分。1.第一部分:前四小节是Ⅰ-ⅡⅤ-Ⅰ的和声功能圈进行,主音保持到第2小节下属方向Ⅱ2的不稳 定,再到第3小节属和弦到主和弦的解决。第5小节开放型排列的下 属和弦解决到第6小节密集型排列的属和弦,第7小节的开放性属和 弦解决到第8小节的主和弦。第10小节由Ⅴ/Ⅴ和弦解决到11小节Ⅴ 和弦,为半终止。2.第二部分:第12小节的属方向d小调导七和弦解 决到主和弦,第14小节主和弦的导七解决到主和弦。接着第17小节 的二级到第18小节的属七和弦再到第19小节的主和弦。结束了第一 段落并进入第二段落,推动了全曲高潮的序幕。此处和声开始一点 点扩张,20-32小节属持续音的衬托与32-35小节的主持续音的首尾 呼应,再到第30小节开始和声连接为Ⅴ7-Ⅴ7/Ⅳ-Ⅳ-Ⅴ-Ⅰ的完满终 止。充分展示了巴赫和声构思的严密性。 (二)赋格曲 这是一首四声部赋格曲,可分为两个部分:1.呈示部与副呈 示部1-14小节;2.展开部、再现部与尾声14-27小节,共有二十七 小节。 主题开始于女中音声部,之后依次在女高音声部、男高音声 部、男低音声部进入,共同构成了呈示部1-6小节。第7小节开始进 入到副呈示部7-13小节。主题在各声部共出现了六次,展示了巴赫 对位技术的运用,采用了紧密和应的写作方式。展开部是从第14小 节开始的。在这一部分,共出现了12次主题,也是采用密接的写作 方式。第23小节是过渡小节,从第24小节进入到此曲的再现部与结 束部。巴赫采用在主持续音上的主调性与下属调性的主题密接形态 作为全曲的再现部,然后以两小节的Coda.结束全曲。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BWV .846分析

领域 , 尤 以《 平均律 钢琴 曲集 》 中的赋格 曲为代 表 。
1 7 2 2年 完 成 的 复调 音 乐 的 最高 典 范 《 平 均律 钢 琴 曲
集》 第一卷 , 可以说 , 这部作 品构成了巴赫器乐作品中荣
耀 的王 冠 。这 部作 品 是受 了先 辈 作 曲 家 费谢 尔 的启 发 写
演 奏后 , 才 知 巴赫 集先 前技 巧之 大成 , 开拓 了 自由的音 乐
到 塑造 和归纳 。” 这本 作品 集不 仅 在技 巧 上无 与伦 比,而 且具 有 丰富而 深刻 的精神 内涵 。 通 过他 的艺术 实践 , 大小 调体 系完 全成熟 , 为 后 来 的 音乐 家 的主 调 音 乐 创作 铺 平
作 为两 卷 4 8套前 奏 曲与 赋格 的 开篇 之 作 , B WV. 8 4 6
是 流传 最广 泛 、 最 普及 的 曲子 , 也是看 似简 单却复 杂 的曲
子 。通 过研 究这 首赋格 曲 的曲式特 点 , 可 以看 出巴赫是 怎 样 集先前 技 巧之 大成 ,开拓 自由的音乐领 域 的 。以下从 创 作 背景 、曲 式 分 析 、演 奏 分 析 三 个 方 面 进 行 论 证 、探
数伟 大 的钢琴 家 。巴赫 也 曾在 他 的 手 写稿 上 题 字 :“ 《 平 均律 钢琴 曲集》 使用 一切 全音 和半音 的调 … …使 年轻 热心 的追 求学 音乐 的人 得 到 实 际 的帮 助 ,学 习 能从 趣 味 中得
到1 8世纪 巴赫 时代才 达到顶 峰 。自从 巴赫作 品 被发 现 及
曲 式 分 析 、演 奏 分 析 三个 方 面进 行 论 证 ,探 讨 这 首 赋 格 曲 的 曲 式特 点 ,分 析 研 究 巴赫 是 怎样 集 先 前 技 巧 之 大
浅析巴赫《十二平均律BWV846》

89音乐鉴赏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是巴洛克时期德国的音乐大师。
一生写过许多优秀的作品。
“Bach”在德文里是指小溪的意思,但当贝多芬听到巴赫的作品之后,不禁感叹道:“他不是小溪,是大海”。
十二平均律(Well—Tempered clavier),被誉为旧约圣经。
所谓的“平均律”是把八度分为十二个相等的半音,按十二半音调编排(C大调—c小调——升C大调——升c小调......)。
平均律有上下两集,而这首BWV846就是在《十二平均律》第一集当中的第一首。
这首作品通常是复调教学中常常会用到的作品,易于学生掌握。
一、BWV846前奏曲前奏曲最早被作为引子使用,常被当做是弹奏作品前热身而演奏的一小段。
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了一种艺术形式。
巴赫的这首BWV846前奏曲便是这样一个“热身”的作品。
这首前奏曲具有分散和弦风格,在《十二平均律》这部作品中还有一些前奏曲也是在分解和弦片段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的,例如前奏曲3、前奏曲5、前奏曲15、前奏曲21。
从力度上来说,巴赫并没有给《十二平均律》写上任何的力度记号,用什么力度弹奏是一个问题。
在BWV846前奏曲当中开始的4小节的和声是T——SII2——D56——T的进行,力度的处理可根据和声的走向做出来。
巴赫的作品中渐强渐弱是存在的,但那只是扮演了以种次要的角色。
通常巴赫的力度是要做Terruced(阶梯性的)大小声,在弹奏时,要把握巴洛克音乐传统的要求,弹奏出符合巴洛克的音乐风格。
且力度变化要在新的色彩开始的第一个音上就要做出来。
变换力度强弱的最高技巧是要求手指的完全独立,以及有能力在无论是多少速度、有多少声部 ,音与音之间也可以清晰无误地改变音量。
力度的区别必须做到与音乐结构同样的无误而精确。
句法构成了巴赫作品演奏的骨架,同时也是核心,越是理解句法与结构之间的关系,越是能够演奏得贴近巴赫。
作品的对位性、音型性、旋律性、和声性以及节奏性都会影响到句法的划分。
音乐论文-分析巴赫BWV846的演奏技巧和艺术特征

音乐论文-分析巴赫BWV846的演奏技巧和艺术特征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课题名称:分析巴赫bwv846的演奏技巧和艺术特征学生姓名:系别:音乐系专业:音乐学指导教师: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德国管风琴家、作曲家、巴洛克音乐风格的杰出代表。
他综合德国南北前辈之长使管风琴音乐达到了历史的最顶峰;管风琴音乐是巴赫创作的基础与核心。
代表作有《g大调幻想曲与赋格》、《e小调帕萨卡利亚与赋格》、《马太受难乐》。
巴赫努力锤炼自己的独特音乐语言风格,在一些管风琴作品当中展示其宏伟壮丽与戏剧性风格,这在之前都是前所未有的。
巴赫是一个心灵丰富、思想深刻的伟大艺术家,他的音乐深刻的表达了经过三十年苦难战争之后,德国人民德思想感情,从他那博广宽大德心灵中流淌出来的音乐,体现了他高尚的人道主义思想和对人类忘我的爱。
他继承了复调音乐的优秀传统、完善了赋格形式。
巴赫的崇尚理性,尊重科学,音乐思维富有逻辑性,积极支持十二平均律。
不仅把自己的键盘乐器改调新律,还先后创作了两部《平均律钢琴曲集》,用创作的时间来证明平均律的优点和切实可行。
《平均律钢琴曲集》是键盘音乐的经典,惊人的宝库,不仅在技巧上是无法与人伦比的而且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精神内涵。
他的古钢琴创作几乎包括了巴洛克晚期已经定型的所有古钢琴体裁。
通过他的艺术实践,使酝酿以久的大小调体系完全成熟,为后来的音乐家的主调音乐创作铺平了道路,其创作代表了巴洛克时期最高的艺术成就,被誉为近代音乐之父。
巴赫的两卷《平均律键盘曲集》引来研究者无数,从19世纪30年代以来,著作论文汗牛充栋,浩如烟海。
早在1893年作曲家罗伯特舒曼在莱比锡发表《巴赫的键盘作品》的论文。
《平均律键盘曲集》包含48首前奏曲与赋格曲是音乐思想的大海洋。
从它引申而出的话题无穷无尽。
每个观察者从不同视角出发可以看出不同的形态,不同的组织,不同的意义,不同的表现来。
[word格式] 浅析巴赫钢琴复调作品《十二平均律》
![[word格式] 浅析巴赫钢琴复调作品《十二平均律》](https://img.taocdn.com/s3/m/8ffafc429e31433238689345.png)
[word格式] 浅析巴赫钢琴复调作品《十二平均律》浅析巴赫钢琴复调作品《十二平均律》豳文一n乌浅析巴赫钢琴复调作品《十二平均律》1三尚斌(河南省漯河市职业技术学院音乐系,河南漯河462000)【摘要】巴赫的创作以复调手法为主,尤其是他的《十二平均律》则被认为是一部充分体现巴赫的音乐风格,音乐形象的大百科全书,是钢琴演奏者必修的内容,【关键间】巴赫;复调;《十二平均律》伟大的作曲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SebastianBach)是成功地把两欧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浑然溶为一体的开山大师.他葶集意大利,法国和德国传统音乐中的精华,曲尽其妙,珠联璧合,天衣无缝.巴赫自己在一生中并未享有盛名,而且在死后五十年中就已被世人遗忘.但是在近来一个半世纪巾他的名气却在不断地增长,今天一般认为他是超乎时空的最伟大的两三位作曲家之一,而且有些人认为他是其中最伟大的作曲家.巴赫《十二平均律》是键盘技巧发展的历史中最伟大的教学法方面的作品.它不仅是键盘演奏训练方面,又同时是曲式及作曲技术方面的丰富宝藏.由于创作和键盘训练方面不可以分割,风格和技巧的融合,巴赫的键盘音乐表现既是主观的又是理性的.巴赫的音乐足为演奏者而写,又是对演奏者说话,因此其风格特点是沉思的,哲理的.巴赫的音乐想象是异常丰富的,但占主导的并不是戏剧性的特点.在巴赫音乐中情感表现最强大的段落,其表现手段仍然主要是思索的,只是强化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钢琴演奏本身所具备的复调技术,在教学中把复调音乐的学习和演奏,视为特别的课题之一,除了艺术的再现巴赫复调音乐这一独特而完全的形式所表达的境界和内涵以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这类作品的研究和学习,才能较好地掌握旋律线条的弹奏方法, 声部的模仿和交替,声音层次的对比和变化,各声部在发展中的纵横交错,平衡与协调,以及复调听觉的建立,良好的多声部习惯等复调音乐的弹奏和理解的方法.钢琴演奏技术的提高有赖于培养学生手指的灵活性与独立性.而弹奏复调作品,则对这一点的要求更为必要.如手指对各声部层次对比的控制力,旋律线条走向的把握,乐句起和收的处理,两手间的相互协调配合等.但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在除了手指能力之外,演奏者要能清楚地听见Fj己弹奏的是什么,也就是作品进行中的各个声部在自己手下能否清晰的展示出来.巴赫作品风格的掌握是弹好巴赫作品的关键,而要想更好地演奏《十二平均律》,具体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注意:一一,声部平均律属于复调作品,即多声部音乐作品.我们要通过这些曲目的训练使手指控制声部和耳朵辨别声部的能力得到提高.在演奏中,要强调保持声部层次的清晰,主题声部要尤为突出,而其他各声部要让位于主题声部,手指要做适当的控制.但是,在控制巾,每一个声部又应当是清楚,完整的.要做到这一点,就是必须将每一层旋律部抽出来单独学习,使头脑对各声部都保持条理清楚,再用清醒的头脑去指挥手指的弹奏动作.?,节奏巴赫作品以节奏严谨平稳而着称.由于作品属于巴洛克时期音乐范畴,所以不能允许有类似浪漫派演奏手法常用的自由地,时慢时快地节奏.巴赫作品从开始到结,都应处在一个基本节奏之中.三,触键演奏巴赫作品所需的触键,音色和力度与表现巴赫风格是紧密相关的.为了表现巴赫音乐的哲理性,严肃,雄伟, 具有内在力量的巴洛克时代的气质和风格,要求触键结实, 有力,音色厚实.钢琴的触键方法有许多不同,但在弹奏平均律时,触键应和巴赫作品的风格相一致.一般来说,在快速乐曲中,用非连奏法或手指断奏来模仿击弦卉钢琴上清脆效果比较合适.这里要特别提到非连音这种巴赫钢琴作品最常用的触键方法.这种触键法与模仿占钢琴的特性不无关系,这是指富有弹性,颗粒性的弹奏方法,手指问并不断开,但每个音都有一个”音头”,以得音与音之间非常清晰.它与连奏相比就拟小提琴的分弓与连弓的区别,但又能必须区别于洛可可式珠滴玉盘般纤细,小巧玲珑的音色,巴赫的nonlegato是结实,透亮的.而在缓慢的抒情歌唱性乐曲中,则要把力量由肩部传送到指尖,手腕平稳,音与音的连接要均匀,贴键出声,保持音色的圆润饱满,这样才能获得古朴典雅的音响效果.四,力度变化总的来说,巴赫作品的力度变化幅度较小,基本趋与平稳.但是这并不排除某些段落里强弱力度的变化.巴赫作品的力度应按照乐曲的内容,结构来改变.无论如何,轻响截然分明的格式决不能套用到所有的前奏赋格上去.巴赫作品的力度变化由于受到其时代风格的限制,不宜像近现代作品的力度可以做从pppp~ljffff的变化幅度,以至支渠它的庄重的风格和内涵.巴赫在乐谱上很少写力度标记,但并不意昧着巴赫的作品缺乏力度变化,实际其作品的旋律线,复调声部的进行都要求力度层次层层分明,再加上巴赫丰富的和声,使他的作品音响层次立体感非常强,完全应该做出各种细微层次的力度变化.如赋格可以从开始,逐渐发展成结尾雄伟的气势,表现了巴赫深刻的洞察力和坚强的意志.巴赫作品的力度变化是内在的,大篇幅的强弱的起伏不宜过密和零碎.当然做出一强一弱的对比来模仿古钢琴的特点是巴赫作品中常见的.例:《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第l4首赋格最后4个小节.五,速度它是决定风格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弹奏平均律中速度应当和当时的乐器(如:击弦古钢琴等等)相吻合,与当时的时代相吻合.十八世纪属于节奏较缓慢的时代,如果在钢琴上这套f}}『目弹的很快,显然是不合适的.所以平均律的弹奏应当是相对较缓慢的.六,装饰音这是修饰音乐的装饰品.巴赫的装饰音种类繁多,有回音,逆回音,颤音,下波音,上波音等等,他们各有自己特殊的弹法.另一方面,因为适合于击弦古钢琴轻巧,柔和音色的装饰音,并不一定适合现代钢琴上较厚实的声音,所以,巴赫的装饰音不要弹的太急,太强,太断和太华丽.七,线条这是巴赫作品巾又一极为重要的特点.在弹奏巴赫的复调作品前,我们应该对线条在脑中有一个初步的设计,使其自然而流动.当然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线条起伏不能像浪漫主义音乐中的线条起伏那么大,但它一定是存在的.正确的使用渐快与渐慢往往会给人一种舒服的感觉,但滥用则会另人厌烦.试想,如果每一首前奏曲和赋格在结束时我们都去做渐慢,也太呆板了,我认为,一首歌唱性的,宽广流畅的赋格曲比一首欢快的轻巧的赋格曲更适于在结尾处做渐慢. 八,踏板踏板的使用在巴赫的作品巾要非常谨慎.古钢琴没有踏板,声音的延续远比不上有延续音踏板的现代钢琴.一般来说,巴赫的作品中很少用踏板,所以有不少人都认为踏板在巴赫的作品中似乎是不重要的,但事实上是极为重要而且极难把握的,由于踏板没用好而导致演奏失败的例子随处可见.在巴赫的作品中,踏板用的多了,会使声音含糊不清,用少了又会使声音干涩无味,这两个极端都有损于巴赫的风格.我认识踏板的运用应当根据乐曲的不同来决定.着名前(下转89页下)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是错误的廖楠(中州大学,河南郑州450007)【摘要】本文分析了历史上出现的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观点的错误之处.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否定“五四”以来以胡适为代表的全盘西化论者认为,中西文化差异的实质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是古代的落后文化,而西方文化是现代的先进文化,因此中国社会欲求其出路,不能不实行”全盘西化”,胡适在《介绍我自己的思想》中说:“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又说:”不要怕丧失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无论什么文化,凡可以使我们起死回生,返老还童的,都可以充分采用,都应该充分收受.”因此要现代化,只能全盘西化.至于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那也是整理归档而已.为此,胡适提出了整理国故的口号.”五四”时期胡适一派的这一思想,深深地影响着此后的西化论者.1986年,有学者在《文汇报》发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要求十大冲突》一文,列举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观念与现代民主思想的冲突,贵贱等级原则与现代平等原则的冲突,中庸思想与现代竞争原则的冲突,如此等等.在港台,更有不少西化的知识分子, 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化是矛盾的.诚然,”五四”以来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分子,虽然他们的主观动机也是想使中国迅速进入现代化国家,说他们是”洋奴”是没有道理的.因为他们也未尝不爱国.但是在理论上,他们至少犯了两个错误.其一,是把中国传统文化等同于封建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固然是产生和形成于封建社会,带有不少对今天来说是糟粕的东西,比如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之类.但是产生和形成于封建时代的文化并不等于是封建文化,即使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思想家,文化人,他们的思想,除了反映封建地主阶级的意志和要求的一面外,还有反映我们整个民族的利益和要求的一面.比如,当我们的民族遭受外来侵略时,他们所表达的那种不屈服于强敌,忠于民族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就绝不能说只是封建地主阶级的. 而不属于我们整个民族的.在阶级社会里,既有阶级的对立,各个阶级有各个阶级的不同思想,但不同的阶级又是生活在同一社会共同体中,又有着共同的利益.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等同于封建地主阶级的文化.其二,是他们把现代化完全等同于”西化”.固然,西方国家走在现代化的前列,或者说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率先进入了现代化.但是世界上各个民族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的模式并不相同,因为它们现代化所依据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各不相同,德国有德国的现代化模式,美国有美国的现代化模式,俄罗斯有俄罗斯的现代化模式,亚洲四小龙有亚洲四小龙的现代化模式.以新教伦理为主导的西方国家能进入文艺争鸣豳现代化,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亚洲四小龙亦能进入现代化. 把现代化等同于西化,这就抹杀了各个国家现代化所凭借的不同社会背景,否认了现代化只是自己民族,国家的现代化,而不是别的民族,国家的现代化.其实,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起因在于我们国家的贫穷落后.中国在明代中期以前,无论在经济,科技,文化方面都走在世界各国的前列.像郑和从永乐三年(1405年)开始的七下西洋,在当时的世界是绝无仅有的壮举.但是l5世纪以后,中国却落后了.此时英国已进人工业革命时期,而中国却依然以农业立国.速至鸦片战争前夕,和欧洲先进国家相比,中国无论在经济,科技,军事,文化方面,都落后了整整一个时代.八国联军侵略北京时,他们用的是洋枪洋炮,而义和团用以抵抗的,依然是大刀长矛,外加道教的符口.民国以后,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差距拉得更大.毛泽东指出: “解放前五十多年闻,全国除东-It,#l-,钢生产一直只有几万吨;加上东北,全国的最高年产量也不过是几十万吨.在一九四九年,全国钢产量只有十几万吨.……旧中国几乎没有机器制造业,更没有汽车制造业和飞机制造业.”这种情况,在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看来,原因是中国古老的儒学和文化造成了社会的滞后.”五四”时期,他们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这在当时虽起到振聋发聩的解放思想的作用, 但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未能从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上探讨中国贫穷落后的原因,依然是一种文化决定论的思想.应该看到的是,中国在近代以后的落伍,决不是什么传统文化的罪过.在世界率先进入现代化的国家里,美国由于开国晚,固然谈不上有多少传统,但英国,俄罗斯亦是有很深的文化历史传统的国家,而他们在进入现代化的时候,并没有反传统.东亚四小龙是有很深的儒家文化传统的,但儒家文化并没有阻碍这些地区或国家的现代化.相反,在国际学术界,倒有不少人认为是儒家文化促成了他们的现代化, 以至把他们称为”儒家资本主义”,以区别于欧美型的资本主义.可见,根本不是什么传统文化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 而是贫穷落后的国情使人误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当前,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H渐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重视传统文化也就势所不免.从历史的维度看,没有一个经济上处于强势的国家是蔑视自己国家文化传统的.中国白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提高,弘扬传统文化已成为从中央到地方的共识,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不能解放思想,依然把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家的现代化加以对立,那我们就要犯历史性的错误. 苏联钢琴家涅高兹就认为:”弹奏巴赫音乐时应该运用踏板,但要用得恰当,小心,极其节约,当然有很多地方是不适宜用踏板的.但是,如果在我们现在钢琴上弹奏巴赫的作品而完全不用踏板,那么比起羽管键琴来,钢琴在声音方面多么贫乏啊!”所以,根据不同的情况,我们在弹奏中遇到手难以连接或慢乐曲中需要延长的地方等,是可以使用踏板的,但我们要用耳朵仔细的倾听,然后小心的进行.使踏板的使用不能至于影响声部原来的进行,更不能使音重叠起来,造成和弦效果,横的线条变成了竖的关系.例:《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第l7首赋格7,lO/b节.本文仅是从巴赫的《十二平均律》出发,通过从声部,速度,节奏,力度变化等诸多方面分析作品对巴赫的键盘复涮音乐风格进行了一次初探,巴赫的《十二平均律》以及他的其它钢琴复调作品都是如此的博大精深,要真正的弄懂并准确把握这些巨作,是要花大量心血与时间去做认真学习的,从中,我们也可以窥见巴赫这座巍峨冰山的一角.可是巴赫音乐的更多的精髓,更多的伟大不朽之处,还需要我们孜孜不倦的去探询和研究.【参考文献】【1】斯特凡诺?卡图齐.巴赫和巴洛克音乐【MI.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103l21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1(上接88页)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赫十二平均律c小调赋格(BWV846)教学分析探索摘要:音乐学院钢琴教学或是业余钢琴教学,复调音乐作品、尤其是巴赫的复调钢琴作品都是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本文通过对巴赫《十二平均律》中c小调赋格(bwv846)进行教学分析,尝试对复调作品的教学进行一定程度的探索,使复调音乐教学更加科学和系统。
关键词:十二平均律c小调赋格;教学分析;探索
中图分类号:j65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5312(2012)26-0081-02
音乐学院钢琴教学或是业余钢琴教学,复调音乐作品、尤其是巴赫的复调钢琴作品都是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巴赫的《十二平均律》被誉为“钢琴音乐的旧约圣经”,是巴赫古钢琴创作的最高杰作。
①一方面,巴赫在这部杰作中大大发展了键盘音乐的技术手段;另一方面,巴赫在这部杰作中体现出的完善的复调作曲技法、音乐构思以及深邃的音乐内涵更是给后人无以穷尽的启迪。
《十二平均律》中c小调赋格(bwv846)是我们复调教学中经常用到的一首作品。
这首赋格声部清晰、内容简单、曲风欢快,易于学生领会掌握,当学生开始进行《十二平均律》的演奏学习时,它是较好的入门训练曲目。
一、触键的方法
关于巴赫音乐的触键法,历来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
首先,
巴赫的音乐作品属于巴洛克时期音乐,当时的音乐演奏风格、演奏习惯我们并没有明确的理论或者音响依据;其次,巴赫本人并没有指明整部《十二平均律》究竟是为当时的何种键盘乐器而写②,这些乐器的声音本身差别就很大;再次,巴赫本人对乐器的要求期望也是一个未解之谜。
在现代钢琴上演奏巴赫作品,如何能够准确表达巴赫作品的音乐构思、体现巴洛克时期音乐的整体风格和特色,这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但是就目前而言,通过过去许多钢琴家对于巴赫作品的演奏录音比对,对于巴赫音乐的触键,我们还是有一些基本的认识,这主要包括贴键演奏和非连音演奏。
在演奏较多的16分音符时,我们倾向于贴键演奏,需要每个音都要清晰、均匀而又不生硬,演奏时需要注意手指的触键点和动作的平稳,手指动作不需要过大的爆发力;而在演奏8分音符和4分音符的时候,我们倾向于非连音演奏,音符之间有一定的间隔,以便我们模仿巴赫时期乐器较为短促的音响。
比如,c小调赋格(bwv846)中,第9-10小节低声部出现的两组16音符模进:我们会推荐贴键演奏,交代清楚音符、乐句就可以(图1);而在第3-4小节出现的中声部8分音符:我们则推荐使用非连音演奏,这样音符进行时产生的力度感、方向感会更加明确清晰(图2)。
二、素材的分析
无论是研究还是演奏一首赋格曲,分析其中的音乐素材始终是
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个问题。
一般而言,一首赋格曲的开始,第一声部通常使用主调来称述主题,这样的第一次陈述被称为“主题”;第二声部随后跟进,陈述相同的主题,通常会使用属调进行再次陈述,这叫做“答题”;在答题的过程中,第一声部出现的和主体的对位旋律我们叫做“对题”。
在赋格曲中,主题、对题往往在全曲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主题部分,则明确表述了全曲的基本乐思和感情基调。
在c小调赋格(bwv846)的主题和对题中,我们发现了这样三组和全曲较为紧密的素材:
图3这个带有波音形态的音乐素材是全曲的主要动机所在。
整个节奏形态因为弱起拍子变得非常跳跃。
在第5-6小节出现了这个动机的模进,在第9-10小节出现了这个动机在不同声部的呼应等等。
这个动机的频繁出现一方面反映了体现出了它对于整个赋格曲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巴赫对于这个乐思高效率的应用。
对于这个乐思,也有人把它划分的更为细致。
前面的16分波音形态和后面的八分音符上行小二度分别作为一个音乐素材来看待③,这样在这个动机里,波音素材和上行小二度形成一种问答关系,波音素材带来的不稳定感通过上行小二度音程弱拍到强拍的节拍
律动化解,显示一种“不稳定-稳定”的内在和谐。
图4这个下行16分音符群在全曲中总是伴随着第一个主要动机出现。
比如第5-6小节它变成了上行16分音符群,第9-10小节将
这种音型扩大化,随后在13-14小节、22-24小节都做了充分的展示。
它独立于另外两个声部之外,对另外两个声部做出一种背景和铺垫,演奏的时候需要声音的均匀细腻,不能破坏另外两个声部的内容。
图5这个对题中的8分音符群在全曲中出现的也较多,他作为对题中的一部分始终伴随主题一起出现,并在第13-14小节有着为突出的表现内容。
这个8分音符群平衡了波音主要动机、16分音符群带来的节奏上的不稳定感。
使整个曲子在跳跃、灵动的感情基调下又显得沉稳、有力。
三、声部的处理
复调作品的声部处理主要集中在音色的变化和声部的区分两个方面。
音色的变化主要有演奏者的触键决定,而声部的区分则通过演奏者揭示出声部横向和纵向的联系而表现出来。
这种联系包括乐句的重复、模进,动机的扩大、缩小,声部的模仿、呼应等等。
比如说,在c小调赋格(bwv846)的第5-6小节(见图6):
高声部出现了主题里的基本动机,并且进行了两次向上二度模进;而同时,中声部也出现了两次音阶式的模进过程,这就使第3小节高声部出现的在g小调的主题依靠这两次模进回到了c小调主题(第7小节主题在低声部出现),主题在属调上的不稳定感经过模进又回到了较为平稳的主调,这也成为全曲的第一个小的高潮。
类似的,在c小调赋格(bwv846)的第13-14、17-19小节也出现
了类似的模进方式。
把同一声部内的乐句关系处理清晰是处理复调作品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就是处理好声部之间的乐句关系。
在c小调赋格(bwv846)第9-10小节(图7),高声部和中声部展开了一个来自主题核心动机的呼应。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保证乐句的完整性,其次我们要考虑高声部和中声部的音色变化,两个声部对话式的乐句能够清晰的表现出来。
类似的,在22-23小节的高声部中声部再次出现相同的呼应乐句。
此外,我们从整体上看9-11小节,我们会发现这3个小节基本构成了小节式的模进乐句,这就对于我们演奏时的力度、表情有了一定得参考和提示。
四、段落的划分
严格说来,赋格并不是一种音乐曲式。
④但是,每一首赋格曲依然有它固定的结构。
而这种结构,主要由通过主题的调性布局来划分。
一首赋格曲中,每个声部依次进入的部分叫做“呈示部”;按惯例呈示部完成之后,赋格曲会在主题当中衍生出一个简短动机,然后通过一系列手法对这个动机进行发展并形成赋格的“发展部”;再“发展部”结束之后,赋格的主题在起始调上出现,这就标志着“再现部”的开始。
在c小调赋格(bwv846)中,主题一共出现了8次。
其中的调性布局关系为:c-g-c-降e-g-c-c-c。
从调性布局可以看出,“呈示
部”的调性为主-属-主;降e大调(同时也是c小调的关系大调)和g小调构成了“发展部”;“再现部”则完全是c小调的调性。
通过分析主题的调性布局,我们揭示了这首赋格的主要结构,这对于我们的全曲处理有极大的帮助。
比如在第11小节(图8),主题在降e大调出现时,赋格曲由小调转向大调色彩,同时它又是发展部的开端,那么从音色上、情绪上就需要演奏者加以区分和对比,那么曲目的段落感、立体感就会增强许多。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主题的最后一次出现也就是29小节最后开始的时候(图9),巴赫在低声部保留了一个持续低音,这使最后一次主题出现有了“尾声”的意味。
在众多的录音版本,有些钢琴家把它处理为弱奏,使其具有回忆主题的感觉;也有钢琴家处理为强奏,使其具有再次点题的效果。
无论怎样,巴赫的这种创作结构,使我们有种完满的终止感。
在我国专业音乐学院的教育中,复调音乐的教学力度、教学方法等等一直都差强人意,更不论普通高校和业余钢琴教学中复调音乐的教学状态。
随着巴赫专家罗萨琳·图瑞克的《巴赫演奏指南》在中国翻译出版,以及她的学生、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盛原在国内对巴赫音乐的大力推广,巴赫音乐的教学方法和演奏水平都得到了显著的改进和提高。
在读完罗萨琳·图瑞克的《巴赫演奏指南》之后,我大致的把巴赫音乐的演奏研究方法分为“字-词-句-篇”的步骤,并在教学中尝试推广,在学生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自然,这个演
奏的研究方法有待改进和完善,巴赫音乐演奏所涉及到的文献资料也需要我们进一步解读、演奏水平也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
注释:
①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第36页.
②张式谷,潘一飞.西方钢琴音乐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第138页.
③赵晓生.时空重组·巴赫十二平均律新解.上海音乐出版
社,2005年第61页.
④威拉德·阿·帕尔默.巴赫钢琴十二平均律曲集.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第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