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就是彻底破除有为无为这些凡夫见闻觉知的一切法的
下面驳斥承许依他起有自性的观点

下面驳斥承许依他起有自性的观点:有许依他起有自性,依他起之空性以无能取所取为相,如无常性等不可说为一性异性,若如彼意,则当说唯以空性令诸法空,非自性空。
有些宗派认为,依他起识是实有的,空性指的就是依他起识上没有能取所取。
所以依他起识上没有常性,也没有一性和异性等等。
按他的观点来看,也成了唯一由空性使得诸法空,而不是诸法自性空。
对方认为,所谓“依他起”就是指依于前面因缘而起的识。
而且在识以外没有单独存在的外境,也就是心和境不是别别的两法。
就像梦境一样,本来是不二的一个识。
这样既没有所取的心外之境,也就没有观待所取的能取之心,总之,在依他起识上面没有能所二取。
但这种无二取的依他起识却是实有的。
我们一观察就会发现,对方的观点也会招致前面所说的过失。
因为对方认为的依他起识是个实法、不空的法,而圣者在根本定中却见到了万法皆空。
这样一来,也就成了以见空性令诸法空,而不是诸法自性本空。
下面引用教证来说明这个问题:《四百论》云:“愿我得涅槃,非不空观空,以佛说邪见,不能得涅槃。
”《四百论》中也说到:愿我证得涅槃的时候,并不是将不空之法观为空性,而是证得本来空性,因为佛说以邪见不能得涅槃。
意思是说,所谓的轮回,并不是指里面有各种各样实有的法,非常可怕,所以干脆我用空性的炸弹把这些实有的法全部炸掉,然后我就证得涅槃,彻底清净了。
而是像进入迷梦一般,在迷乱的心识前会虚妄地见到各种幻生幻灭的相,但这些虚妄的相本无生灭。
就像从迷梦中醒来一样,本无生灭的实相现前,对此称为涅槃。
《中论》亦云:“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
”佛陀宣说空法,就是要让人远离有此、有彼等的见,体会到万法本来无自性。
如果有人认为空性本身实有存在,那么对于这些人,就再没有能调化他的方法了。
犹如药变成毒一样了。
问:以无胜义生故虽破自他生,然色受等法是现比二量所得,应许彼等之自性是从他生。
若不许尔,如何说有二谛,应唯一谛,故定有他生。
有人问说:由于没有胜义生的缘故,虽然破了自生和他生,但是外在的色法、内在的感受等等,这些是依靠现量和比量能够得到、能够成立的法(其中“现量”,比如以根现量能够了别各种色法,以自证现量可以知道自己的苦乐感受等等。
(完整word版)中论颂(简体).docx

中论颂讲义龙树菩萨造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观因缘品第一十六偈1.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2. 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第一偈以胜义谛说明八不,是八无遮法;遮分非遮及无遮二,非遮是遮挡一法之后,隐示另行存在。
如房内没有蛇,隐示蛇在他处。
无遮是遮挡后不会有任何隐示。
如空性就是。
第二偈是称赞佛陀能说缘起的正理,灭除了内外道的种种邪见戏论,戏论包括实有的生灭常断有无等,戏论灭,而证得生死流转众苦寂灭的涅盘。
所以我(龙树)向您(佛陀)礼敬,您说的缘起是所有说法(指外道)的人中,无有能比,您是至高无上的。
法虽然无量无边,但是此八不含摄一切法。
以不生来说,生是显现的意义。
诸论师(包括内道外道)说种种的生:因果一,因果异,因中先有果,因中先无果,或说自生,共生,无因生,这是外道的见解,自生共生以数论派为主。
佛教内部除中观派以外,有主张他生者,以下说明。
无因生是顺世外道。
这里所说的生是指自性(实有)的生,所以要破斥,不是破世间名言的生。
所以生不是自性生,灭也不是自性灭,无生即无灭,灭依生而说,生灭是相依的名言。
其它六不也是一样。
本论主要破自性执,一切法唯名言安立。
执着一切法实有,实执就是无明,引生死苦。
因为外道及内道实事师执一切有为法有自性自相。
因缘生因缘灭,这是世俗名言安立的生灭,胜义是不生不灭,不常不断。
法如果是实有,就是自性有,自性就不需依因缘,永远存在,独立不依他法。
如果本来存在而现在灭了,就是永断;如有自性就是常法,但世间一切法是无常变异。
有人眼看有一异来去,认为是实有的。
如果有自性的一,就不需依他法而成立,就不需因缘,我们知道一是依多而安立的,无一就无多,无多就无一,相待而有。
如果有自性的异就无有相续,因为二者不相干。
再说来去也是无自性,以立足点不同而安立的名言。
如说请你来,在对方来说是名去。
现在以喻说明八不。
万物无有自性生,生必依因缘。
世间人眼见无始来的谷米就有,所以不生,已经有了。
中论龙树菩萨造梵志青目释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中论龙树菩萨造梵志青目释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No. 1564 [cf. Nos. 1565-1567]中论卷第一释僧叡序中论有五百偈。
龙树菩萨之所造也以中为名者。
照其实也。
以论为称者。
尽其言也。
实非名不悟。
故寄中以宣之。
言非释不尽。
故假论以明之。
其实既宣。
其言既明。
于菩萨之行道场之照。
朗然悬解矣。
夫滞惑生于倒见。
三界以之而沦溺。
偏悟起于厌智。
耿介以之而致乖。
故知大觉在乎旷照。
小智缠乎隘心。
照之不旷。
则不足以夷有无一道俗。
知之不尽。
则未可以涉中途泯二际。
道俗之不夷。
二际之不泯。
菩萨之忧也。
是以龙树大士。
析之以中道。
使惑趣之徒望玄指而一变。
括之以即化。
令玄悟之宾丧咨询于朝彻。
荡荡焉。
真可谓坦夷路于冲阶。
敝玄门于宇内。
扇慧风于陈枚。
流甘露于枯悴者矣。
夫百梁之构兴。
则鄙茅茨之仄陋。
睹斯论之宏旷。
则知偏悟之鄙倍。
幸哉此区之赤县。
忽得移灵鹫以作镇。
险陂之边情。
乃蒙流光之余惠。
而今而后。
谈道之贤始可与论实矣。
云天竺诸国。
敢预学者之流。
无不翫味斯论以为喉衿。
其染翰申释者。
甚亦不少。
今所出者。
是天竺梵志名宾伽罗。
秦言青目之所释也。
其人虽信解深法。
而辞不雅中。
其中乖阙烦重者。
法师皆裁而裨之。
于经通之理尽矣。
文或左右未尽善也。
百论治外以闲邪。
斯文袪内以流滞。
大智释论之渊博。
十二门观之精诣。
寻斯四者。
真若日月入怀无不朗然鉴彻矣。
予翫之味之不能释手。
遂复忘其鄙拙。
托悟怀于一序。
并目品义题之于首。
岂期能释耶。
盖是欣自同之怀耳中论观因缘品第一(十六偈)龙树菩萨造梵志青目释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问曰。
何故造此论。
答曰。
有人言万物从大自在天生。
有言从韦纽天生。
有言从和合生。
有言从时生。
有言从世性生。
有言从变生。
有言从自然生。
有言从微尘生。
人人都要面对生死,但很少有人能够从容自在,无所畏惧。

如永嘉大师所说:“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每个人最害怕的都是死亡,但是只要有生,就免不了死。
人人都要面对生死,但很少有人能够从容自在,无所畏惧。
我们今天就“了生死”的问题,谈谈“抉择诸法无生”的必要和方法。
无明和爱是生死的根源《大法炬陀罗尼经》中,无畏菩萨问释迦佛:“世尊!以何因缘是等流转?”佛回答说:“以渴爱故受诸有生,如是渴爱、无明为本。
是故我言,贪爱为母,无明为父,往来轮转生老病死。
”生死中的一切现相无不随因缘而起,它的根源就是无明和爱。
换句话说,从生到死之间的一切轮回影片,它们发生的根源,就是无明和爱。
只要无明和爱的原动力没消除,就会接连不断地集起生死胶片。
也就是由一念无明迷惑,发生妄动,就会在你的识田胶片里种下影像,再加上爱的推动,之后就会连续不断地放映出各种生死苦相。
等放到“死”的时候,这一部电影就结束了。
之后换下一卷胶片,在下一部影片里继续上演生死苦剧。
所以,只要无明还在,生死就没有尽头其实,说到底,生死就是由一念妄心所召感。
也就是当初明光现的时候没认识本性,错过了成佛的机会,结果就出现了中阴幻相。
之后把那些幻相执为真实。
在显现有缘父母行房的境相时,以一念“爱”心,入于母胎,从此就踏上了生死的旅程。
就像做梦的时候,最初一念迷惑,入于梦境;之后由于执著梦中现相实有,不断地攀缘逐取;结果流连忘返,一直醒不过来。
这样就知道,我们就是以妄心而转入生死。
那么,“妄心”具体指什么呢?佛在《楞严经》1中说:一切众生,从无始来,以种种颠倒,集业感果,无法成就无上菩提。
这都是因为不了知两种根本所导致。
哪两种根本呢?一、即无始生死根本,也就是一切众生把本来没有的法执为真实,计执攀缘心为自性;二、是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也就是把本来真实的法执为没有,忘失自性。
结果颠倒执著,再再地幻起生死影相,不断地逐境流转,就会入于生死而不自知。
执著诸法实有则入生死如《僧伽罗剎所集经》说:“众生之类,行垢所染著,增益生本,无有能脱此生死者。
下面驳斥承许依他起有自性的观点:

下面驳斥承许依他起有自性的观点:有许依他起有自性,依他起之空性以无能取所取为相,如无常性等不可说为一性异性,若如彼意,则当说唯以空性令诸法空,非自性空。
有些宗派认为,依他起识是实有的,空性指的就是依他起识上没有能取所取。
所以依他起识上没有常性,也没有一性和异性等等。
按他的观点来看,也成了唯一由空性使得诸法空,而不是诸法自性空。
对方认为,所谓“依他起”就是指依于前面因缘而起的识。
而且在识以外没有单独存在的外境,也就是心和境不是别别的两法。
就像梦境一样,本来是不二的一个识。
这样既没有所取的心外之境,也就没有观待所取的能取之心,总之,在依他起识上面没有能所二取。
但这种无二取的依他起识却是实有的。
我们一观察就会发现,对方的观点也会招致前面所说的过失。
因为对方认为的依他起识是个实法、不空的法,而圣者在根本定中却见到了万法皆空。
这样一来,也就成了以见空性令诸法空,而不是诸法自性本空。
下面引用教证来说明这个问题:《四百论》云:“愿我得涅槃,非不空观空,以佛说邪见,不能得涅槃。
”《四百论》中也说到:愿我证得涅槃的时候,并不是将不空之法观为空性,而是证得本来空性,因为佛说以邪见不能得涅槃。
意思是说,所谓的轮回,并不是指里面有各种各样实有的法,非常可怕,所以干脆我用空性的炸弹把这些实有的法全部炸掉,然后我就证得涅槃,彻底清净了。
而是像进入迷梦一般,在迷乱的心识前会虚妄地见到各种幻生幻灭的相,但这些虚妄的相本无生灭。
就像从迷梦中醒来一样,本无生灭的实相现前,对此称为涅槃。
《中论》亦云:“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
”佛陀宣说空法,就是要让人远离有此、有彼等的见,体会到万法本来无自性。
如果有人认为空性本身实有存在,那么对于这些人,就再没有能调化他的方法了。
犹如药变成毒一样了。
问:以无胜义生故虽破自他生,然色受等法是现比二量所得,应许彼等之自性是从他生。
若不许尔,如何说有二谛,应唯一谛,故定有他生。
有人问说:由于没有胜义生的缘故,虽然破了自生和他生,但是外在的色法、内在的感受等等,这些是依靠现量和比量能够得到、能够成立的法(其中“现量”,比如以根现量能够了别各种色法,以自证现量可以知道自己的苦乐感受等等。
下面引用龙树菩萨《中论》里的教证,说明如果承许诸法有

下面引用龙树菩萨《中论》里的教证,说明如果承许诸法有自性,就必定会落入常、断二边当中。
如《中论》云:“若法有定性,非无则是常,先有而今无,是则为断灭。
”《中论》中也说,如果一个法有它固有的体性,那么肯定不会超出两种情况:如果它不灭,那就是永恒的有,这样就成了常有;如果先前有,现在没有了,这样就成了断灭。
又云:“若有所受法,即堕于断常,当知所受法,为常为无常。
”《中论》里又说到:如果认为有一个能够领受、能够得到的真实的法,那么必然会堕在断见或者常见当中。
(为什么呢?)要知道,所受取的实法,不是常就是无常。
具体来说,如果认为这个实法一直持着“有”的自性,那就意味着永远不会变成无,那就是常法,会落在常见当中;如果认为这个实法先前有,后来没有了,那么它就是无常。
由于认为原有的体性坏灭了,这样就会落在断见当中。
因此,只要执著某法有自性,就必然会堕在或粗或细的常见、断见当中。
前面对方问过,他说:如果二谛中都没有自性生,诸法本来空性,为什么在我们面前会出生种种各具体性的法呢?下面我们继续以《中论》里的教证来作回答,说明从无自性的因当中可以出生无自性的果。
又云:“如世尊神通,所作变化人,如是变化人,复变作化人。
”论中首先举出比喻:世尊以神通变出一个化人,然后这个化人又变出第二个化人等等。
这些化人全部现而无实。
(只是一个假相,不是真的。
)“如初变化人,是名为作者,变化人所化,是则名为业。
”第一个化人比喻作者,他变化出来的第二个化人比喻业。
“烦恼业及身,作者与果报,皆如寻香城,如阳焰及梦。
”从作者——心识当中,幻变出烦恼,这就是第一个化人;再从烦恼当中变化业,这是第二个化人;之后由业力变现一期生命相续,比如一条狗的蕴身,这就是第三个化人;然后这条狗又出生烦恼,这是第四个化人……这样辗转下去,所有前前后后的作者、果报等因果相续就如同寻香城、阳焰和梦一样,丝毫无有自性。
所以,在名言当中并不是没有作者、果报,也不是没有烦恼、业和身,的确是有这些法的显现。
43-庚二、断诤分二:一、断所立不应理诤 二、断能立不应理诤

般若品释·讲记1庚二、断诤分二:一、断所立不应理诤二、断能立不应理诤上面中观宗承许万法无自性,对此实事师发出两方面的诤论:一是说:既然世俗的有、无、来、去等无自性,以无世俗的缘故,就没有它的胜义,所以安立二谛就不合理。
这是就所立的二谛指责不合理。
二是说:你们成立二谛来自观察,但你们说能知和所知无自性,那就不成立观察。
既然不成立观察,怎么能由观察安立二谛呢?这一科就是断除这两大诤论。
辛一、断所立不应理诤分二:一、断除“安立二谛不合理”的诤论;二、断除“以心无尽、心立世俗则无尽故,不存在涅槃”的诤论。
一、断除“安立二谛不合理”的诤论【若想:如是一切所知于一切时处都无少许生、灭等,则应成无有生、灭、来、去等自性之世俗。
何者不许世俗,于彼亦无胜义故,云何有二谛?即应成一谛。
】“如是”是承接前文,就是按照上面所说“如是当无知,一切法之生”以及由此推出的远离八边,像这样,一切所知法一切时处都没有生、灭以及常、断、一、异、来、去等,这样就成了没有生、灭、来、去等自性的世俗(也就是如果生、灭、来、去等的现相有自身的体性,可以说真实有世俗的现相。
但丝毫得不到生、灭等的自性,因此根本没有世俗。
)。
这样,不承许有世俗法,那就没有这些法的胜义法性2 般若品释·讲记(就像没有石女儿,就没有石女儿的体性),这样怎么会有世俗和胜义两种谛呢?应成只有一谛。
这是对方认为世俗生、灭、来、去等是有自性的,不然如果说这些都不存在,那说有二谛就成了自相矛盾,不能说有什么世俗、又有什么世俗的胜义法性。
中观师分两段答复:(一)胜义中无二谛;(二)名言中有二谛。
(一)胜义中无二谛【答:安立二谛唯是所化入道之门,胜义中无有断为二谛,唯不思议法界真如为究竟实相。
如是,如经云:“实相无生为一谛,有者于彼说四谛,然则住于菩提藏,不见一成况四谛。
”】所谓的安立二谛,不是因为胜义中真的有二谛而这样安立。
实际上,这只是为了导引众生入道,暂时以善巧方便设立的一种门径。
读《中论》观四谛品第二十四

读《中论》观四谛品第二十四龙树菩萨著《中论》的目的是要夷道俗两边、泯有无二际,消灭诸戏论,但青目对《中论》的注解不仅“辞不雅中”,他也没有真正理解龙树所说的“空”和“中道”的内涵。
青目是佛门的荀子,是辩证法界的恩格斯,他对《中论》的注释为后世的中观应成派戏说“空”字打开了方便之门。
一、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在《中论》中,“空”字具有两种含义。
首先,“空”是相对于“有”而言的,“空”即是“无”,与“有”截然对立。
如“若一切法空,无生无灭者;何断何所灭,而称为涅槃”,以及“空法坏因果,亦坏于罪福;亦复悉毁坏,一切世俗法”。
这样的“空”是外在的否定,“一切法空”,即是没有一切法。
“空”的另一含义是内在的自我否定,用以破除事物的“常”和“住”,如“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
例如鸡蛋是“空”的,不是鸡蛋消失不存在了,或者说鸡蛋只是一幻象,而是鸡蛋在不断否定自身的“常”和“住”而逐渐孵化成小鸡。
此涵义的“空”是积极的,是万物运动、变化和生成的根源,是“生生之谓易”的“易”。
龙树一方面说,“若一切不空,则无有生灭;如是则无有,四圣谛之法”,又说,“若一切皆空,无生亦无灭;如是则无有,四圣谛之法”。
执著于一切法的“有”,或是执著于空无一法的“无”,都“无有生灭”,通常认为中道的“毕竟空”是非有非无。
但是这样的“有”是绝对的“有”,“无”是绝对的“无”,“有”与“无”绝对对立,因而都是抽象的。
如果仅说中道的“空”是“非有非无”,也难免陷于空洞的戏说,因为绝对的“有”与“无”根本不存在,那么“非有非无”的所谓“中”也是虚幻的。
虽然龙树自己也说“是故知虚空,非有亦非无”,但同样一句话出自菩萨之口,涵义是不同的。
这正如黑格尔说事物既存在又不存在,是辩证法,恩格斯东施效颦,他说事物既存在又不存在,辩证法就成了诡辩论。
中道的“空”其实是生生不息的,是有无相生的“几”,是“非有非无”,也是既“有”也“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论就是彻底破除有为无为这些凡夫见闻觉知的一切法的
中观的能所,随顺的是凡夫割裂能所的观察方式;而唯识的能所,没有随顺凡夫观察的方式,唯识是把中观里的〔能所〕捏到一起称为“所”,这时候多出来的那一块〔能〕,就是圣者亲证的圆成实性和依他起性。
这就是唯识讲的是“唯能无所”,只有圆成实性和依他起性,而没有遍计所执性。
唯识破的是遍计所执性,证的是圆成实性和依他起性,破遍计执的目的就是证圆成实和依他起,所以不是断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论》就是讲:凡夫所见闻觉知的一切法毕竟空无所有
……
佛欲断如是等诸邪见令知佛法故。
先于声闻法中说十二因缘。
又为已习行有大心堪受深法者。
以大乘法说因缘相。
所谓一切法不生不灭不一不异等。
毕竟空无所有。
如般若波罗蜜中说。
佛告须菩提。
菩萨坐道场时。
观十二因缘。
如虚空不可尽。
佛灭度后。
后五百岁像法中。
人根转钝。
深着诸法。
求十二因缘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决定相。
不知佛意但著文字。
闻大乘法中说毕竟空。
不知何因缘故空。
即生疑见。
若都毕竟空。
云何分别有罪福报应等。
如是则无世谛第一义谛。
取是空相而起贪着。
于毕竟空中生种种过。
龙树菩萨为是等故。
造此中论
中论卷第一中论卷第二
龙树菩萨造梵志青目释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观三相品第七(三十五偈)
生住灭不成故无有有为
有为法无故何得有无为
汝先说有生住灭相故有有为。
以有有为故有无为。
今以理推求。
三相不可得。
云何得有有为。
如先说。
无有无相法。
有为法无故。
何得有无为。
……
中论观法品第十八(十二偈)
问曰。
若诸法尽毕竟空无生无灭。
是名诸法实相者。
云何入。
答曰。
灭我我所著故。
得一切法空。
……
有余涅槃云何。
答曰。
诸烦恼及业灭故。
名心得解脱。
是诸烦恼业。
皆从忆想分别生无有实。
诸忆想分别皆从戏论生。
得诸法实相毕竟空。
诸戏论则灭。
是名说
有余涅槃。
实相法如是。
……
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
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
五阴相续往来因缘故。
说名世间。
五阴性毕竟空无受寂灭。
此义先已说。
以一切法不生不灭故。
世间与涅槃无有分别。
涅槃与世间亦无分别。
复次
涅槃之实际及与世间际
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
究竟推求世间涅槃实际无生际。
以平等不可得故。
无毫厘差别。
复次
灭后有无等有边等常等
诸见依涅槃未来过去世
如来灭后有如来无如来。
亦有如来亦无如来。
非有如来非无如来。
世间有边世间无边。
世间亦有边亦无边。
世间非有边非无边。
世间常世间无常。
世间亦常亦无常。
世间非有常非无常。
此三种十二见。
如来灭后有无等四见。
依涅槃起。
世间有边无边等四见。
依未来世起。
世间常无常等四见。
依过去世起。
如来灭后有无等不可得。
涅槃亦如是。
如世间前际后际有边无边有常无常等不可得。
涅槃亦如是。
是故说世间涅槃等无有异。
复次
一切法空故何有边无边
亦边亦无边非有非无边
何者为一异何有常无常
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
诸法不可得灭一切戏论
无人亦无处佛亦无所说
一切法一切时一切种。
从众缘生故。
毕竟空故无自性。
如是法中。
何者是有边谁为有边。
何者是无边。
亦有边亦无边。
非有边非无边。
谁为非有边非无边。
何者是常谁为是常。
何者是无常。
常无常非常非无常。
谁为非常非无常。
何者身即是神。
何者身异于神。
如是等六十二邪见。
于毕竟空中皆不可得。
诸有所得皆息。
戏论皆灭。
戏论灭故。
通达诸法实相得安隐道。
从因缘品来。
分别推求诸法。
有亦无。
无亦无。
有无亦无。
非有非无亦无。
是名诸法实相。
亦名如法性实际涅槃。
是故如来无时无处。
为人说涅槃定相。
是故说诸有所得皆息。
戏论皆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一切法一切时一切种。
从众缘生故。
毕竟空故无自性。
……
一切法皆同上说。
无生毕竟空。
本贴由版主于2004年2月09日 10:30:51修改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