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百校论坛201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纯word版)
2013年安徽名校联盟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

标准答案1.D【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解题思路】“所有人”太绝对,第一段只是说“人们只要见到这种形式,就自然地会感悟它所蕴涵的内容……”。
2.B【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解题思路】B项,无中生有,“接着叙述了烟花美的理论发展史”这一内容不存在。
3.A【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题思路】B项,“与太阳和人的生命也有直接关系”不妥,应该删去“直接”二字。
C项,因果倒置,“才”也绝对化。
D项,“思想观念”错,原文是“表情达意”。
4.B【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解题思路】B项,省:审阅。
5.C【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解题思路】C项,“以”,均为介词,可译为“拿,把,用”。
A项,“因”,前者介词,译为“于是,就”;后者介词,译为“趁机”。
B项,“而”,前者连词,表承接关系,可译为“就”;后者连词,表并列关系,可不译。
D项,“其”,前者代词,译为“他的”;后者副词,可译为“难道”。
6.C【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解题思路】C项,次序颠倒,“盛赞”一事在后,“任命”一事在前。
7.(1)张洎评论认为皇太子应尽的礼节,只应该是向父皇问安、侍奉进餐之类,不适合用“武”来称誉。
(2)张洎从早到晚在衙门里面办公,每次都穿戴整齐,在尚书省的大门口等候着寇准,作揖之后就退了下去,没有交谈过一次。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评分标准】(1)“议”指“评议,评论,批评”;“以为”是“认为”;“但”是“只是”;“视膳”指“侍奉进餐”;“宜”指“适合”或“应该”。
(每点1分,共5分。
)(2)“夙夜”指“从早到晚”;“坐曹”指“在衙门里面办公”;“视事”也是“办公”;“冠带”指“戴上帽子,束上腰带”,也就是“穿戴整齐”;“揖”是“作揖”。
2013高三第一次大联考语文答案

2013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1. D(“又受到官方的律令条文的约束”错)2.D(若无清明节,中国文明就不会有几千年香火不绝,一脉绵延”的假设不成立)3.B(“靠现代媒体来传承”在原文中缺乏依据)文言文翻译李材,字孟诚,非城人,尚书李遂的儿子。
嘉靖四十一年考中进士,被授刑部主事一职。
一直随邹守益讲学。
但自觉学识不足,请假归家。
期间拜访了唐枢、王畿、钱德洪等人,向他们请教难题。
隆庆年间还朝(述职),不久后由兵部郎中升迁为广东佥事。
当时以罗旁为贼首的匪患猖獗,李材在周高山袭击并大败了他们,并设兵营防守。
贼众在新会境内有三个据点,李材调副总兵梁守愚和游击(官职)王瑞分别从恩平和德庆进攻,自己则设兵于肇庆中路,半夜杀敌500余名,摧毁贼人房屋千余间,罄尽土地,招募人员耕作。
不久,5000倭寇攻陷电白(地名),大肆掠夺后逃跑,李材追缴,在石城击败倭贼,又在海口设下埋伏,等倭寇逃遁时又大败他们,救回了被抢夺的妇女3000多人。
赶上有奸人引着倭寇从黄山间道(地名)向东溃逃,李材故意散布有数路大军即将到达的言论来迷惑倭寇,而自己又返回旧路迎击倭贼,全歼了他们。
又追缴雷州的倭寇直到英利这个地方,贼人尽数逃散,贼匪渠许恩在阳江投降。
朝廷表功,升李材为副使。
万历年初,张居正把持朝政,不喜李材。
李材于是托病辞官。
张居正死后,在山东从新做官,因才华出众被调至辽东开原。
不久升为云南洱海参政,晋升为按察使,在金腾设兵驻扎。
金腾靠近缅甸,两地之间有孟养、蛮莫两土司,时而服从李材,时而叛乱。
缅甸一方首领名叫大曩长、散夺,率领几千人占据了土司的地盘。
李材说,不收复两土司,就无法制止缅人。
派人招降土司来投奔李材,期间讨伐抗命不降的夷人阿坡。
过了一段时间,缅甸发兵与蛮莫相争,李材和两土司合力大败缅人,杀掉了大曩长,逐跑散夺。
缅方主帅莽应里在孟养增兵,李材再次攻击缅军,击沉他们的船舶,斩杀缅方将领一名,缅甸于是退兵。
有名为猛密的人,地宅均在缅甸境内(可理解为祖籍缅境),多次被缅侵略掠夺,于是全族都搬迁了过来。
安徽省示范高中2013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含答案

安徽省示范高中2013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英语试题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
2. 答第Ⅰ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 答第Ⅱ卷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题题...........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 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上。
第I卷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30分)回答听力部分时,先将答案划在试卷上。
录音内容结束后,你将有两分钟的时间将试卷上的答案转涂到答题卡上。
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听下面5段对话。
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
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1.What does the man think of the new cell phone?A.It doesn’t work well. B. It needs some repairing. C. It needs a new battery. 2.What is the time now?A.It’s 10: 30 B.It's 10:25 C.It's 10:153.What are the speakers doing?A. Having dinner. B.Shopping for food. C.Making a shopping list. 4.How is the woman going to the airport?A.By car. B.By bus. C.By plane.5. What will the woman do tonight?A.Operate on a patient,B.Go to the concert with the man.C.Listen to the music.第二节(共15小题;每题1.5分,满分22.5分)听下面5段对话。
安徽省2013届高三语文联考(扫描版)

安徽省2013届高三语文联考(扫描版)2013年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联考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C(C项“战国时代法治文明是中国原生文明的核心内容”原文中没有依据)2.D(A项重点介绍的还有秦代。
B项强调的是每一个时代的追求,为秦王朝的大一统形态奠定了基础。
C项“百家争鸣”奠定了我们民族思想文化多元性的根基,而不是谈“我们民族思想文化多元性的根本原因”的问题)3.A(A项“我们应继承发扬”属无中生有)4.B(勒:率领)5.D(A项,连词,表假设,如果/代词,你;B项,介词,跟/连词,和;C项,疑问代词,哪里/副词,多么;D项,均为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D(“斩杀淳于琼”,采纳的是许攸的建议)7.(1)曹操于是带领军队加快向白马进发,还未到白马,只剩十多里时,颜良(才发觉),非常吃惊,(慌忙)前来迎战。
(5分,“引”“兼”“趣”“逆”各1分,句意1分)(2)您用很弱的兵力去对付很强的敌军,如果不能制服敌人,必然会被敌人欺凌,这一仗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关键。
(5分,“弱”“当”“是”各1分,“为所”1分,句意1分)8.①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
②首联写舟之“轻”“疾”,表现出诗人“入山中”的畅快与惊喜;中间两联,诗人置身山水,与鱼鸟为伴,心情愉悦而恬淡;尾联,诗人被山间幽美夕景所吸引,“停桡”驻足,沉醉其中。
(4分,第①点1分,第②点3分。
意思对即可)9.①俯仰结合(远近结合)。
诗人“起坐”舟中,俯视溪底,鱼儿往来;抬望四周及上空,鸟儿翩飞。
一俯一仰,景物层次分明,形象生动,富有画面感。
②动静结合。
诗人行舟观景,青山倒映在水中,随溪水荡漾。
景象逼真,巧妙地融山水于一体,寓静于动,蕴含生机,别有情趣。
(4分,每点2分。
意思对即可。
若答其它技巧,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0.(1)学而不思则罔(2)塞下秋来风景异(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4)固前圣之所厚(5)潦水尽而寒潭清(6)别有幽愁暗恨生(7)长使英雄泪满襟(8)芙蓉泣露香兰笑(6分,每空1分,答对6小题即可得满分;有错别字、漏字、添字的,该空不得分)11.首先是焦灼,也感到奋斗后的疲倦,当然也有童年的欣快,同时又觉得前途迷茫,但最后还是坚定了对未来、对理想的追求。
2013安徽省省级示范高中名校高三联考语文试题

2013安徽省省级示范高中名校高三联考语文试题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莫言得奖,可以说既必然又偶然,我们对此应既在意又不必太在意。
毕竟在中国,和莫言大体处在同一个级别的作家还有很多,这是一批有活力和创造性的作家,莫言获奖只是一个开端。
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莫言,既是对莫言文学创作成就的肯定,也是对中国新时期文学三十年来整体创作成就的一种肯定。
莫言获奖代表着中国文学被世界接受,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代中国作家的认同性焦虑,对已极大边缘化的文学创作有所提振。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了解逐步深入、真实,对莫言作品的认可就显现了这种趋势,这对中国文化、中国文学‚走出去‛有积极的意义。
作为拥有无数经典作品的文化大国,之前惟独没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这成为国人的遗憾。
然而,莫言获奖并不能说明当代文学创作就达到了世界的高度,也不能说明中国进入现代以来的文学经典化的完成,或已经出现了传世的伟大文学经典。
尽管莫言的作品有特色且很成功,但就作品境界的开创、世界观的拓展方面,离中国新文学的经典尚有不少的距离。
莫言的获奖,反倒提示我们:作为世界上一支重要的文学力量,我们离世界文学高塔还有多远?无论在文学的境界、思想的高度,还是汉语言书写的创造性上.当代文学的成就尚无法超越鲁迅等汉语白话文写作的开拓者们。
莫言通过展示‚吃‛、‚性‛等本能欲望,张扬一种原始的生命冲动和激情,建构了一个非常丰富的世界,和外国报刊上报道的中国不太一样,给人许多陌生的东西,会让人看到中国成长进程中的复杂性。
莫言不是一味写中国美好的一面,他的作品会让读者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有更深的理解。
莫言以其作品展示了一个不同于惯常认知视阈中的‚中国形象‛,这种形象已被世界所接受。
当下文化自觉成为热门话题,但文化自觉是要自觉到民族文化上来,是说要有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和自主的地位。
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的发展不是亦步亦趋于西方,而是与西方世界互看,相互激发,相互丰富。
安徽省淮南一中等“四校”2013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安徽省淮南一中等“四校”2013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安徽淮南一中、六安一中、颍上一中、蒙城一中)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书写要坚守核心价值观如今,文学书写面临多元选择,诸如生态文学、女性文学、大众文学、网络文学等,多元文化视野的拓展在更新文学创作题材的同时,也冲击了文学作品对传统价值观的坚守。
商业化浪潮下,文学已经不可避免地染上了商品的属性。
利益的驱动,使作家的书写与读者的选择都更直接地指向功利。
直接的功利主义必然带来思维的简单粗放。
当下文学创作如何以一种更为有力的姿态引导读者的价值选择,从现象解读回归人性反思,从肤浅功利走向深层因果,核心价值观仍然要成为作家书写的题中应有之义。
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不变诉求。
从孔子的“士志于道”,到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再到汉末陈蕃的“澄清天下之志”,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国历代知识分子都把道义、民生作为自己的双重价值旨归。
思想层面的理性追求与现实层面的民生担当,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士大夫双重的文化人格:一方面追求先进的科学文化思想,崇尚理性,有坚贞气节,凛然傲骨;另一方面又心系民生,渴望建功立业,九死而未悔。
正是这种理性与现实相交织的双重情怀,延续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
这一传统到了近代五四时期虽有所改变,知识分子对道义的追求演变为对科学、民主的向往,民生的担当转变为救亡、启蒙的责任,但是理性与现实的双重关怀是不变的。
到了当下,现代性的转变,带来了更高层面对科学理性的追寻,现实民生问题凸显为更深层面的人性道德反思。
知识分子的双重关怀仍然不离不弃,既代表最先进的科技水平、思想文化方向,又心系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成为社会前进的核心动力。
正是这种双重关怀,使得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始终未尝脱离现实世俗生活,进入西方理性所谓“静观”的层面,片面地追求冷漠的科学真实。
正是这种心系民生,汲汲入世的道德情怀,使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成为社会核心价值观亘古不变的代言人,而文学工作者更是其中之大宗。
2013年安徽高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word版精校)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语文第I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 3题。
①科学所研究的是那些被认为是独立于研究者个人而存在的关系。
这也适用于把人本身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科学陈述的对象还可以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概念,像在数学中就是那样。
我们不一定要假设这种概念是同外在世界里的任何客体相对应的。
但是,一切科学陈述和科学定律都有一个共用的特征:它们是“真的或者假的”(适当的或者不适当的)。
粗略地说来,我们对它们的反应是“是”或者是“否”。
②科学的思维方式还有另一个特征。
它为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体系所用到的概念用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
对于科学家,只有“存在”,而没有什么愿望,没有什么价值,没有善,没有恶;也没什么目标。
只要我们逗留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我们就绝不会碰到像“你不可以说谎”这样一类句子。
追求真理的科学家,他内心受到像清教徒一样的那种约束:他不能任性或感情用事。
附带地说,这个特点是慢慢发展起来的,而且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
③由此看来,好像逻辑思维同伦理毫不相干。
关于事实和关系的科学陈述,固然不能产生伦理的准则,但是逻辑思维和经验知识却能够使伦理准则合乎理性,并且联贯一致。
如果我们能对某些基本的伦理命题取得一致,那么,只要最初的前提叙述得足够严谨,别的伦理命题就都能由它们推导出来。
这样的伦理前提在伦理学中的作用,正像公理在数学中的作用一样。
④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根本不会觉得提出“为什么我们不该说谎?”这类问题是无意义的。
我们所以觉得这类问题是有意义的,是因为在所有这类问题的讨论中,某些伦理前提被默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于是,只要我们成功地把这条伦理准则追溯到这些基本前提,我们就感到满意。
在关于说谎这个例子中,这种追溯的过程也许是这样的:说谎破坏了对别人的讲话的信任。
而没有这种信任,社会合作就不可能,或者至少很困难。
但是要使人类生活成为可能,并且过得去,这样的合作就是不可缺少的,这意味着,从“你不可说谎”这条准则可追溯到这样的要求:“人类的生活应当受到保护”和“苦痛和悲伤应当尽可能减少”。
2013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

2013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1至 6页,第Ⅱ卷7 至11页。
考试结束后,将Ⅱ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注意事项: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案卡上对应的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填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一、(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款识.钥匙.胼胝.扺.掌而谈舐.犊情深B.敕.造不啻.炽.热整饬.纪律叱.咤风云C. 羸.弱擂.鼓蓓蕾.身陷缧.绁危如累.卵D.锃.亮逞.能上乘.惩.前毖后游目骋.怀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必竟他只是一介潦倒书生。
∕高三,简言之,就是心无旁骛。
∕陈光标砸车呼吁环保是做作还是做秀。
(摘自通讯)B.一条微博能引发爆棚效应,让主流话语也能春风化雨,是要下一番真工夫的。
∕在饮酒之风盛行的英国,酒后驾车问题是社会顽疾,按照英国法律,初犯者将被吊消驾照1年。
(摘自微博)C.他胡子拉渣,太不拘小节了。
∕你不要心急,稍安毋躁。
∕小王得意洋洋,跷起二郎腿来。
(摘自学生习作)D.惊蛰雨雪,百日旱“解”。
∕春寒少雨雪,老人儿童谨防勾“老病”添“新病”。
∕“高薪养廉”犹如“缘木求鱼”。
(摘自报刊标题)3.下列语段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
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还是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无论是的星空,还是的灰尘,都是大自然的艺术品,展示出了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
A.捉襟见肘变幻莫测不足为奇精巧绝伦B.相形见绌变幻莫测不值一提精巧绝伦C.相形见绌讳莫如深不足为奇巧夺天工D.捉襟见肘讳莫如深不值一提巧夺天工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两俄裔学者在获得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后,俄罗斯总统当天批评俄政府没有在年轻学者毕业后向他们提供有吸引力的条件,导致人才流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安徽省百校论坛2013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纯word版)(考试日期:2012年11月24日上午)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试卷后面的答题卷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般认为,“创造性”概念起源于西方基督教文化。
最早的西方创造性观念是《圣经》中的创世记述。
在基督教传统中,创造性专属于神。
人没有能力创造新东西。
根据《旧约》中关于神的创世记述,圣奥古斯丁发展出一种为后世所有基督教神学家所遵从的教义,即神不是从一种业已存在的质料中而是从无中创造了世界。
从无中创造是专属于神的特权,根据已有材料产生作品的人类艺术家远远不能与神性创造者相提并论。
现代的“创造性”概念始于文艺复兴时期,从那时起,创造开始被视为源于个人的能力,而不是神。
但这一转变是逐渐进行的,直到启蒙运动时期才变得明显起来。
随着文艺复兴的到来,艺术家和诗人的成就开始受到更广泛的赞美,人们将“神性”与但丁和米开朗琪罗等人联系起来。
但是说诗人(更不要说艺术家)在创造,这种讲法仍然罕见和异常。
17世纪时,波兰诗人兼诗歌理论家沙比斯基开始谈到诗人的“创新”,可以说是第一次使用“创新”一词的人,不过,他还是把创造性视为诗歌独享的特权,认为其他艺术都只是在模仿和复制。
关于我们现在所谓的“创造性”,西方思想中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18世纪。
诗歌、音乐和视觉艺术第一次被归于美的艺术,美的艺术成为一门新学科,浪漫主义运动将艺术家的位臵擢升到其他所有人之上。
艺术家不再受理性或规则的指导,而是由感受与情绪、直觉与想象来支配。
艺术家产生新颖的、原创性的东西,达到最高成就的艺术家是一位天才。
然而,在18世纪的法国,创造性的观念遇到阻力。
人们认为人类的心灵不能创作,它所产生出来的东西都带有其原型的烙印。
到了19世纪,“创造性”的概念才有了前所未有的彻底转变。
从无中生有的要求被放弃了。
创造性变成了新事物的制作,而不是从无中做出东西来。
虽然并非每一种新颖性都称得上是创造性,但创造性最终是靠新颖性加以界定的。
创造性进入了艺术语言,不仅如此,它也成为艺术的专有属性。
“创造者”变得与“艺术家”同义,就如同过去“创造者”和“上帝”是同义词一样。
到了20世纪,“创造性”一词开始被用于艺术以外的其他人类活动领域。
创造性概所以重要,不仅是因为这个概念反映了人类关于认识中的规则与自由的看法,更因为它是不断发展的、因时而异的和与文化相关的。
时下,培养创造力的书籍和手册铺天盖地,研究创新机制、创新方法是最时髦、最来钱的课题之一,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国策。
如此强调“创新”是我们这个时代所特有的现象,是时代精神的反映。
它的种子在中世纪晚期现代性形成之初就已经埋下了。
现代性的倡导者们竭力主张现代优于古代,强调抛弃传统,以把人类提升得更高。
(摘编自《文汇报》张卜天《“创造性”概念的历史》)1.与“创造性”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创造性”概念起源于西方基督教文化,这种文化认为神能从无中生有。
B.到了17世纪,与“创造性”类似的词语才在欧洲出现,且仅适用于艺术。
C.18世纪欧洲浪漫主义运动大大提升了“创造性”在艺术领域的影响力。
D.到了20世纪,人们才开始承认人类的一切活动领域都是有“创造性”的。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段介绍了“创造性”一词出现的文化背景,为揭示人们在认识层面艰难摆脱“从无中生有”的束缚作铺垫。
B.第二段主要讲“创新”一词出现时的特定背景和特定含义,让读者感受到当时人们对艺术家的关注与敬重。
C.第三段紧承第二段,虽略写“创造性”适用对象的延展,但仍让人感觉到人们更新观念的迟缓,为后文作铺垫。
D.第四段介绍了“创造性”在当下的特点和意义,肯定了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国策,但也流露出一些焦虑。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18世纪的法国,创造性的观念遇到阻力,其深层的原因还是人们认为“创造”就要“无中生有”。
B.“创造性”概念是不断发展的、因时而异的和与文化相关的,就是这些特点让它的意义非同寻常。
C.随着历史向前推进,“创造性’’这一词语的适用范围由小变大,以至于能适用于人类的所有活动。
D.“创造性”一词的演化历史,总体上体现着人类对自身认识的变化,也体现着对自身地位的提升。
二、(3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何福,凤阳人。
洪武初,累功为金吾后卫指挥同知。
二十四年,拜平羌将军,讨越州叛蛮阿资,破降之。
择地立栅处其众,臵宁越堡。
遂平九名、九姓诸蛮。
寻与都督茅鼎会兵徇五开。
未行,而毕节诸蛮复叛,大掠屯堡,杀吏士。
福令毕节诸卫严备,而檄都督陶文等从鼎捣其巢。
擒叛酋,戮之。
三十年三月,水西蛮居宗必登等作乱,会顾成讨平之。
其冬拜征虏左将军,副西平侯沐春讨麓川叛蛮刀干孟。
明年,福与都督瞿能逾高良公山,捣南甸,擒其酋刀名孟。
回军击景罕寨,不下。
春以锐军至,贼惊溃。
干孟惧,乞降。
已而春卒,贼复怀贰。
是时太祖已崩,惠帝初即位,拜福征虏将军。
福遂破擒刀干孟,降其众七万。
分兵徇下诸寨,麓川地悉定。
建文元年,还京师,论功进都督同知。
练兵德州,进左都督。
与盛庸、平安会兵伐燕,战淮北不利,奔还。
成祖即位,以福宿将知兵,推诚用之。
聘其甥女徐氏为赵王妃。
寻,命佩征虏将军印,充总兵官,镇宁夏,节制山、陕、河南诸军。
福至镇,宣布德意,招徠远人,塞外诸部降者相踵。
边陲无事,因请臵驿屯田积谷,定赏罚,为经久计。
会有谗之者。
帝不听,降敕褒慰。
永乐五年八月,移镇甘肃。
福驭军严,下多不便者。
帝间使使戒福,善自卫,毋为小人所中。
六年,福请遣京师蕃将将迤北降人。
帝报曰:“尔久总蕃、汉兵,恐势众致谗耳。
尔老将,朕推诚倚重,毋顾虑。
”寻请以布市马,选其良者别为群,臵官给印专领之。
于是马大蕃息。
永昌苑牧马自此始。
八年,帝北征,召福从出塞。
初,帝以福有才略,宠任逾诸将。
福亦善引嫌,有事未尝专决。
及从征,数违节度。
群臣有言其罪者,福益怏怏有怨言。
师还,都御史陈瑛复劾之。
福惧,自缢死,爵除。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三十二》)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分兵徇.下诸寨徇:使……顺从B.会.有谗之者会:将要C.帝间.使使戒福间:私下D.宠任逾.诸将逾:超过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寻与.都督茅鼎会兵徇五开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B.其.冬拜征虏左将军别其.管属常惠等各置他所C.以.福宿将知兵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D.毋为.小人所中为.君翻作《琵琶行》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何福作为明朝开国帝王朱元璋的同乡,为朝廷屡立战功,却终因多次受小人攻击,上吊自杀,令人叹惋。
B.何福四方征讨,为大明王朝边陲稳定作出了贡献,也曾深受几代皇帝信任,多次在危难之时被委以重任。
C.何福治军严厉,部下颇有微词,皇帝曾予以劝告,但又在他的奏章批复上表明了信任他拥有兵权的态度。
D.何福不仅善于作战,而且有勇有谋,在发展边疆农业、商业等诸方面都表现出他的远见卓识,难能可贵。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边陲无事,因请臵驿、屯田、积谷,定赏罚,为经久计。
(5分)(2)寻请以布市马,选其良者别为群,臵官给印专领之。
(5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春日游张提举园池徐玑西野芳菲路,春风正可寻。
山城依曲渚,古渡入修林。
长日多飞絮,游人爱绿阴。
晚来歌吹起,惟觉画堂深。
8.这首诗第二、三两联所描写的景物有怎样的特点?这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追求?(4分)9.请结合诗题,简要分析尾联“惟”字的妙处。
(4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甲: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1)▲,(2)▲。
(3)▲,(4)▲。
(5)▲,(6)▲。
(文天祥《过零丁洋》)乙:(1)长太息以掩涕兮,▲。
(屈原《离骚》)(2)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李密《陈情表》)(3)▲,孤舟一系故园心。
(杜甫《秋兴八首》)(4)夜深忽梦少年事,▲。
(白居易《琵琶行》)(5)▲,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周邦彦《苏幕遮》)(6)雁过也,正伤心,▲。
(李清照《声声慢》)三、(2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梅花一进院,见人都穿着孝衣,就直奔了灵堂,跪在夏天礼的灵床前哭得呼天抢地,谁都拉不起来。
麻巧在院子里说:“活着多给端一碗热饭,也抵得死了这么哭!”四婶赶忙捂她的嘴,说:“你三叔没个女儿,有媳妇这么哭也就够了。
”就又对旁边人说:“不要拉,让她哭吧,难得今日这般伤心。
”大家就不再劝梅花。
梅花的哭声拉得特别长,哭得人人都掉眼泪。
哭着哭着,人们听梅花的哭声中的话有些不对,她哭的是:“爹呀,你咋这么早就走啦,你死的不是时候呀,你儿刚刚出了事你就走啦?!啊,啊啊,这个家完了,全完了,害你儿的人你咋不死啊,爹啊!”上善就对夏天义说:“二叔,梅花咋哭得不对啦?”夏天义说:“哭话有啥正经的,派出所那边有啥消息?”上善说:“现场他们去过了,也找了些人作了了解,别的情况我还不知道。
梅花刚才哭说谁害雷庆,谁害雷庆了?”夏天义就说:“我也觉怪怪的,她是跟雷庆出车的,她回来了,雷庆咋没回来?”上善就到灵堂后去拉梅花,说:“甭哭啦,梅花,老人已经死了,再哭也哭不活的,你是惟一的儿媳,啥事还要你管的,你起来,我有话要问你的。
”梅花就不哭了。
四婶忙将孝衣帮她穿了,跟上善到了卧屋,夏天义和夏天智在里边坐着。
梅花说:“二伯四叔,我爹咋就死了?”夏天智说了事情经过,梅花说:“我爹贩银元,一个糖也不见给孩子们买一颗,谁知道竟要了他的命!你们报案了没,他不能这么白白就死了?”夏天智说:“案是报了,可要想把凶手寻到,我看是难哩!到底是先等派出所破案呢,还是让阴阳先生看个日子下葬,我们等你和雷庆的,雷庆咋没回来?”梅花就又哭起来。
夏天义说:“还哭呀,总不是雷庆那里出车祸吧,你是跟了车的,你不是好好的吗?”梅花才说:“不是车祸,是早上拉了客去省城,公司路风检查队把车拦了检查;我知道公司有了检查队,可跑了几趟车却没遇到过,我只说今日总不该就碰上吧,偏偏绳从细处断,就碰上了。
查出六人没有车票,问那些人为什么不买票,他们说买了没给票,检查队就说雷庆顶风违纪,当时就扣了车,让别人把那辆车开往省城,我和雷庆被带回了公司。
”夏天智夏天义和上善都吃了一惊,一时哑口无声。
梅花说:“这个家是完了,这个家是完了。
”夏天义粗声喘气,猛地在茶几上捶了一拳,茶几上的一只搪瓷缸子就掉下来,在地上弹了三下,滚到了梅花脚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