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荞麟语文私播课14 (1)
张荞麟语文私播课50

张荞麟语文私播课第九周第二次之国学文常2二、汉字的造字1、概说六书,指汉字的六种构造法则,是后人根据汉字的形成所作的整理(而非造字法则):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主要是“造字法”,转注、假借是“用字法”。
象形属于“独体造字法”。
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
例如“月”字像一弯明月的形状,“龟”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鱼”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艹”(草的本字)是两束草,“门”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
而“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很像我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
象形字来自于图画文字,但是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它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
在甲骨文、金文中,象形字占大多数。
这是因为画出事物是一种最直接的造字方法。
但它的局限性很大,因为有些事物是画不出来的。
指事属于“独体造字法”。
与象形的主要分别,是指事字含有绘画等较抽象中的东西。
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锋利处加上一点,以作标示;“凶”字则是在陷阱处加上交叉符号;“上”、“下”二字则是在主体“一”的上方或下方画上标示符号;“三”则由三横来表示。
这些字的勾画,都有较抽象的部分。
形声属于“合体造字法”。
形声字由两部分组成:形旁(又称“义符”)和声旁(又称“音符”)。
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发音。
例如“樱”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种树木,声旁是“婴”,表示它的发音与“婴”字一样;“篮”字形旁是“竹”,表示它是竹制物品,声旁是“监”,表示它的发音与“监”字相近;“齿”字的下方是形旁,画出了牙齿的形状,上方的“止”是声旁,表示这个字的相近读音。
当文字继续发展时,象形和指事已经不能准确表达更多意思,要仔细分工的东西愈来愈多,好像“鲤”、“鲮”、“鲩”、“鳅”等事物,都是鱼类,难以用象形的造字方法,仔细把它们的特征和区别画出来。
七年级上册语文14课,叶圣陶二三事预习麟麟课堂

七年级上册语文14课,叶圣陶二三事预习麟麟课堂
【主题归纳】
这篇写人记事的散文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事,表现了先生待人宽厚,严于律己的品格,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先生的追思和敬仰之情。
【课文段落划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听闻叶圣陶先生逝世,心情悲哀。
第二部分(2——8自然段):叶圣陶先生待人厚律己严。
第二部分可分两小部分。
第一层(3——5自然段):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
第二层(6——8自然段):详写叶圣陶先生严格律己的一面。
第三部分(9自然段):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张荞麟语文私播课13

张荞麟语文私播课第三周第一天之新语基训练①对联,又称楹联,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学样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对联 A ,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chǎnɡ),后历经北宋、明、清三个重要的发展时期,最终成为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对联对仗工整,韵律协调,言简意赅.,意蕴丰富,雅俗共赏。
它营造出来的诗化的氛.围像阳光一样,照进每一个国人的日常生活。
在一些古镇,我们看到的民间对联,虽然在格律上不那么讲究,但切合百姓实际,与古镇的环境 B , C 。
比如一个作坊的对联“打金打银打世界染山染水染江山”,看了就不由得喜欢,喜欢里面透着的那种粗犷.和豪气。
②古往今来,对联一直被誉为“诗中之诗”,蕴含其中的修辞魅力令人称奇。
不少妙联的创意都直接与汉字有关,或利用字形,或利用字音,或借助字义,巧妙构思,形成佳对。
我们把这种艺术手法称为“汉字修辞”。
其中有这样几种:一、析字,分为拆字和合字两种。
如拆字联“闲看门中木思间心上田”,上联拆首字“闲”为“门中木”,下联也对应地拆首字“思”为“心上田”。
又如合字联“少水沙即现是土堤方成”,上联合“少水”为“沙”,下联也对应地合“是土”为“堤”。
二、嵌字,即在上下联的相同位置巧妙嵌入有特定意义的汉字、历史典籍或人名掌故等。
三、异字同音,即将几个字形、字义不同而读音相同的字用于同一对联中。
四、回文,既可以顺读,又可以倒读。
这些“汉字修辞”的运用使对联具有组合精巧、构思奇特、风趣别致的艺术魅力。
③其他修辞手法的魅力也令人拍案叫绝。
如以下几联:【甲】郑板桥故居联“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乙】固原六盘山联“峰高华岳三千丈险据秦关百二重”;【丙】桂林阳朔联“水作青罗带山为碧玉簪”;【丁】明代学者胡居仁自勉联“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都巧妙地运用了不同的修辞手法,拓展了对联的审美空间,增强了对联的审美情趣。
【链接材料(异字同音联的故事)】一天,苏轼带着小他两岁的弟弟苏辙游巫山。
七上语文第十四课笔记

七年级上册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详细笔记《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关于成长和挑战的课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小时候在悬崖上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通过一步步克服困难的过程,表达了在成长过程中面对挑战和困难的态度和做法。
以下是详细的笔记:一、主题与立意本文主题是面对挑战和困难时,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和做法去克服它们。
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强调了面对困难时不要害怕和逃避,而是要勇敢地面对它,并且一步一步地解决它。
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才能够真正地成长和进步。
二、段落解析1.段落1(第1-2自然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营造了一种紧张和危险的氛围。
2.段落2(第3-15自然段):详细描述了作者在悬崖上遇到的困难,以及他是如何一步步克服困难的。
这一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段落3-5:描述了作者因为身体原因而在体育课上表现不佳,进一步强调了他对爬悬崖的恐惧和难度。
(2)段落6-10:描述了作者在朋友们的鼓励下开始尝试爬悬崖,但是失败了。
这一部分强调了困难的程度和作者的恐惧感。
(3)段落11-15:描述了作者在父亲的指导下,一步步地爬上了悬崖,并且成功地下来。
这一部分强调了作者的成长和进步,以及他对自己的信心和勇气。
3. 段落16-23:描述了作者从这次经历中学到的经验和教训,并且将其应用到其他方面。
这一部分强调了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三、写作手法与语言特点1.叙事真实自然:文章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方式,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和理解作者的感受。
同时,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展现主题,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2.心理描写细腻:作者在文中对自身的心理变化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如对悬崖的恐惧、失败的沮丧、成功的喜悦等,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作者的感受和情感变化。
3.详略得当:文章对爬悬崖的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而对其他情节则进行了适当的略写,使得文章更加紧凑有力,突出了主题和重点。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课文及教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课文及教案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在柏林》课文原文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
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
停顿了一会儿,她又重复起来。
两个小姑娘看到这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
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
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
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
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
现在轮到我上前线了。
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在柏林》教案教学目标1.领会*深厚的主旨,体会*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2.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教学重点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涵其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至。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话题创设情境1.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残酷的事。
我们可以举出许多反映战争的诗词、*或影视作品,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2.请你们谈谈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反映战争的诗词、*或影视新闻作品。
二、探究标题想象畅谈1.战争是统治阶级之间利益的驱使。
而在战争的阴霾下,处于战争中心的广大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在柏林》这个标题看上去很宽泛,留给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
(板书:在柏林)其实,这篇小说是关于战争的。
2.同学们一定读过一些关于战争的*或看过关于战争的影片,可能对战争中人们的生活有各种想象,请大家自由发言,所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均可。
张荞麟语文私播课8

张荞麟语文私播课
第二周第二天之诗词鉴赏
相见欢
(一)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二)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注】这两阕词均是南唐后主李煜亡国后被囚禁宋朝都成汴京时所作。
1. 这两阕词里,作者选择“残月”、“梧桐”、“深院”、“朝雨”、“晚风”等意象抒发了怎样的感情?(2分)
2. 试结合词的内容,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愁”和“恨”的?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圆明园的毁灭》有关知识整理如下:一、我会写组词毁:huǐ(毁灭、毁坏、销毁)估:gū(估计、估量、估价)拱:gǒng(拱门、拱桥、众星拱月)辉:huī(辉煌、光辉、余辉)煌:huáng(敦煌、金碧辉煌)殿:diàn(宫殿、殿堂、大殿)陵:líng(丘陵、陵园、中山陵)览:lǎn(游览、阅览、浏览)境:jìng(环境、处境、家境)宏:hóng(宏伟、宏图、宽宏大量)唐:táng(唐朝、唐代、荒唐)统:tǒng(统一、统称、总统)销:xiāo(销量、分销、销售)闯:chuǎng(闯进、闯关、闯祸)奉:fèng(奉命、供奉、奉公守法)二、我会认组词珑:lóng(玲珑、透珑、小巧玲珑)剔:tī(剔透、剔除、剔指甲)澜:lán(波澜、力挽狂澜)烬:jìn(灰烬、烛烬、玉石同烬)三、多音字还:hái(还有)huán(归还)量:liáng(测量)liàng(重量)笼:lǒng(笼罩)lóng(鸟笼)四、近义词估量——估计环绕——围绕仿照——模仿景观——景色建造——建设幻想——遐想宏伟——雄伟任意——随意珍贵——宝贵销毁——毁灭侵略——侵犯瑰宝——珍宝精华——精髓举世闻名——驰名中外玲珑剔透一小巧玲珑五、反义词损失——收获热闹——冷清举世闻名——默默无闻销毁——保存精华——糟粕金碧辉煌——黯然无光六、理解词语不可估量:本文中指圆明园的毁灭损失巨大,无法计算。
估量:估计。
举世闻名:世上的人都知道他的名字。
形容名声很大。
众星拱月:比喻许多人簇拥着一个人,或许多个体拥戴一个核心。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等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玲珑剔透:形容器物精致,孔穴明晰,结构奇巧(多指镂空的工艺品和供玩赏的太湖石等)。
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
八上语文第14课笔记

八上语文第14课笔记
以下是八上语文第14课的笔记:
标题:八上语文第14课《我的母亲》
一、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创作背景;
学习本课生字词,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及用法;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体会本文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品味文章质朴、真切的语言。
二、课文解读:
导入:介绍作者及本文的创作背景;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
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课堂小结。
三、学习要点:
1、生字词:“深”、“遭”、“砾”、“宵”、“沟”、“疚”、“恋”、“煞”、“愣”、“器”、“葬”、“澡”、“缕”、“痣”、“馋”、“辨”、“捋”、“拮”等。
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用法。
2、重点句子:“我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
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二十位教师吧,……但对我影响最深的是我的母亲。
我的老师只能给我知识,我的母亲却能给我生命。
”等。
要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3、写作手法:本文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通过描写母亲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生动地刻画出母亲的形象。
要品味文章质朴、真切的语言,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4、文学常识: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创作背景,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四、拓展延伸:
思考:在现实生活中,你的母亲对你有什么影响?她教会了你什么?
讨论:本文中的母亲形象对你有什么启示?你如何看待母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荞麟语文私播课
第三周第二次之诗词鉴赏
鱼游春水·送友人
张元干①
芳洲生蘋芷。
宿雨收晴浮暖翠。
烟光如洗,几片花飞点泪。
清镜空余白发添,新恨谁传红绫寄。
溪涨岸痕,浪吞沙尾。
老去情怀易醉。
十二栏干慵遍倚。
双凫②人惯风流,功名万里。
梦想浓妆碧云边,目断归帆夕阳里。
何时送客,更临春水。
【注】①张元干,南宋爱国词人,力主抗金,被秦桧除名削籍。
②双凫:原代指地方官员,这里喻指作者友人。
1.请分析上阕中“暖翠”这两字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4分)
2.这首词表达出作者的哪些情感,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