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第四专题专题解说

合集下载

必修一第四课高考题解析

必修一第四课高考题解析

1、、【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代内阁制【解析】结合史实可知废丞相,设内阁制的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内阁不会削弱皇权,故A 项错误;结合史实可知内阁不是法定行政机构,其权力来源于皇帝的信任,即使内阁首辅操纵朝政也不会影响皇权,故B项正确;题干没有提及内阁取代六部,故C项错误;内阁只是参与国家大政的顾问机构,内阁首辅操纵朝政也是受控于皇帝的,不会有失控局面,故D 项错误。

【答案】B2、【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解析】题干中的“惟揣摹此样本为急”的这种依样画葫芦反映清代内阁官员拘泥规制,说明政治体制的僵化,B项正确;ACD项题干都无从反映。

【答案】B3、【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明代内阁和唐代宰相的职能,注意限定词“相同之处”。

明代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没有决策权,故A项与明代内阁不符,排除;官吏的任免权由皇帝掌握,地方政务由中央下派的地方长官管理,不是两者的职能,故排除C、D两项,B项是两者的共同之处。

【答案】B4、【解析】皇帝权力的萎缩或丧失,实际上是君主专制的变式,君权转移到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手中,君主专制没有被颠覆,故A项错误;宦官的专权与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无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皇帝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表面上君主权力受到制约,但两千多年中无法杜绝,根源在于君权至上,君权缺乏监督控制,故C项正确,D项错误。

【答案】C5、【解析】图示反映的是清朝雍正以后的中央权力分配图,军机处是隶属于皇帝的最高权力机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辅助皇帝行使权力,总揽全国军政要务,传达皇帝命令意旨给地方和各部;内阁与军机处同为中枢机构。

【答案】C6、【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图片反映了清朝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太和殿和英国王宫和首相官邸,从图片可以看出,太和殿高大雄伟,白金汉宫工整威严,唐宁街10号平实素朴。

高中政治必修一第四课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一第四课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一第四课教案本文将为您介绍高中政治必修一第四课的教案内容。

第四课是《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本课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本质等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历程。

第一部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本部分主要介绍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包括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原则等。

学生将学习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内涵和特点,了解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区别。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学生将能够理解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第二部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本部分主要介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和内涵。

学生将学习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国情。

通过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和任务的分析,学生将能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殊性和必要性。

第三部分:社会主义本质本部分主要介绍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包括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等。

学生将学习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实现共同富裕。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学生将能够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性和作用。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内容和特点,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和内涵,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要求。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社会主义的重要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历程,增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和理解。

希望本教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高中政治必修一的内容,提高政治素养和社会主义观念。

“必修一”第四专题教学设计(点击下载)

“必修一”第四专题教学设计(点击下载)

必修一“像山那样思考”专题教学设计永嘉上塘中学刘佩我以前在上课时总有这么一种感觉,上了一篇课文,意犹未尽,总觉得在这篇课文体现出的主题上尚有诸多东西该给学生体会、领悟、鉴赏,而教材上的下一篇课文总是匆匆地把话题或者说是主题给转移了。

于是乎,就大量翻阅书籍,打印资料,以期让学生对这一专题有较深入全面的理解, 好在有同仁们的集团军作战精神,否则真是疲于奔命啊!老教材以体裁为单元安排课文,在同一主题内容上的挖掘蜻蜓点水般的,又如何能让学生形成对自我、对社会、对自然的深层认识,隔山隔水般让人想进而进不去,那般地不舒服,学生写起作文来肤浅自是难免了。

拿到新教材一看,它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向度安排了主题,同一专题内又安排了三个板块,形成了一条互相呼应的学习链。

心中不免窃喜,也有颇多感慨,今天能有机会说说自己的一点肤浅理解,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实在是我的荣幸!我想跟大家交流必修一中第四个专题“像山那样思考”,围绕这一专题我有三点粗浅的认识:★专题内涵★“像山那样思考”这一专题属于必修课教科书人文内涵的“人与自然”这一向度。

在必修教科书里,同一向度的专题还有“美的方程式”(第四模块)“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第五模块)。

以上三个专题的选材涵盖了“人与自然”这同一母题的不同侧面,包括:“人对自然的审美感悟和哲思,人类审美视野中的科学,以及精神世界的飞升等。

而这一专题就处于三个侧面或者说三个层次的的基础位置。

根据新的课程目标,高中语文必修课分为两个方面的目标,就是“阅读和鉴赏”“表达与交流”。

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与鉴赏目标中的本性的要求是:“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侧重了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

据此,本专题人文素养教育设计的关注点是:加强自然美的审美教育,在寄情山水的同时陶怡情操,提升精神境界,并在此基础上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在阅读中陶诒性情,涵养心灵,体味大自然的多姿多彩,培养审美能力和欣赏个性,激发珍爱自然的情感。

高中物理必修一 第四章 专题强化 动力学中的板块问题

高中物理必修一 第四章 专题强化 动力学中的板块问题
1234567
A.A的加速度大小为0.5 m/s2
√B.A、B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4 √C.若B不固定,B的加速度大小为1 m/s2 √D.若B不固定,A运动到B的最右端所用的时间为 5 2 s
1234567
根据v-t图像可知,物体A的加速度大小为: aA=ΔΔvt =150 m/s2=2 m/s2,故 A 错误; 以A为研究对象,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F-μmAg=mAaA 代入数据得:μ=0.4,故B正确; 若B不固定,B的加速度大小为: aB=μmmABg=0.4×41×10 m/s2=1 m/s2,故 C 正确;
由题意可知,A刚好没有从B上滑下来,则A滑到B最右端时的速度和
B的速度相同,设为v,则有: 时间关系:t=v0a-1 v=av2 位移关系:L=v0+2 vt-v2t
解得 v0=2 6 m/s.
例4 如图所示,质量M=1 kg、长L=4 m的木板静止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 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1=0.1,在木板的左端放置一个质量m=1 kg、 大小可以忽略的铁块,铁块与木板上表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2=0.4,某时 刻起在铁块上加一个水平向右的恒力F=8 N,g取10 m/s2,求: (1)加上恒力F后铁块和木板的加速度大小;
1234567
由题图乙知,木板B的长度为: l=12×5×10 m=25 m; 若B不固定,设A运动到B的最右端所用的时间为t, 根据题意可得: 12aAt2-12aBt2=l 代入数据解得:t=5 2 s 故D正确.
1234567
6.(2022·肇庆市高一期末)一质量M=4 kg、长l=0.75 m的木板静止在光滑 水平地面上,木板的左端静置一个质量m=1 kg的小物块,现用一水平向 右的拉力F作用在小物块上,如图所示,已知小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 因数μ=0.2,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重力加速度g=10 m/s2. (1)求木板能够产生的最大加速度大小; 答案 0.5 m/s2

高中化学必修一 专题第4章第1节 元素周期表解析版)

高中化学必修一 专题第4章第1节 元素周期表解析版)

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第2课时元素周期表一、单选题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周期表里,主族元素所在的族序数等于原子核外电子数B.在周期表里,元素所在的周期数等于原子核外电子层数C.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都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D.元素的原子序数越大,其原子半径也越大【答案】B【解析】A.在周期表里,主族元素所在的族序数等于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而不是电子数,故A错误;B.原子的结构决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原子核电电子层数等于周期数,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主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族序数,故B正确;C.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可能为原子或离子,如为原子,则为稀有气体元素,故C错误;D.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从左到右逐渐减小,如为同主族,则原子序数越大,半径越大,故D错误;答案选B。

2.已知某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元素位于第二周期ⅡA族B.该元素位于第二周期Ⅶ族C.该元素位于第三周期ⅡA族D.该元素位于第二周期0族【答案】C【解析】据离子结构示意图得元素是12号,位于该元素位于第三周期ⅡA族,C项正确;答案选C。

3.“玉兔”号月球车用作为热源材料。

下列关于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与互为同位素B.与互为同素异形体C.与具有相同的最外层电子数D.与具有完全相同的物理性质【答案】C【解析】A.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原子或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互为同位素,与质子数不同,不是同位素,A 错误;B. 与质子数不同,不是同一种元素,不互为同素异形体,B错误;C.与具有相同的质子数,所以其核外电子数相同,则具有相同的最外层电子数,C正确;D. 与为同位素,具有物理性质不是完全相同,D错误。

答案为C。

4.长式周期表共有18个纵行,碱金属为第1列,稀有气体元素为第18列。

按这种规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第四周期第9列元素是铁元素B.只有第二列的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为n s2C.第9列中元素中没有非金属元素D.第10、11列为ds区【答案】C【解析】A.第四周期第9列元素是钴元素,铁元素处于第四周期第8列,A项错误;B.氦原子及一些过渡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也为ns2,B项错误;C.第9列属于Ⅷ族,都是金属元素,没有非金属元素,C项正确;D.第10列属于Ⅷ族,为d区;第11列属于ⅠB族,为ds区,D项错误;答案选C。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知识框架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现代中国政治建设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成就新中国成立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月,河北平山县。

1.工作重心:2.工作中心:3.基本政策:4.总任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49年月,(地点)。

1.确定国名:2.通过文件:3.确定国体:4.组成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1.2.3.三大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法律基础:组织基础:确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容:原则:性质: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国家的一项,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的方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4年《》正式确定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政治建设的曲折三大改造:中共八大:1956年月,(地点)。

1.2.3.4.十年“文革”原因:(主要原因)(导火索)标志:过程:1.2.3.4.性质: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改革开放:发展1.领导体制改革:强调必须解决党和国家2.1982年宪法: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3.依法治国战略:1997年9月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年3月全国正式把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一个以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二、“一国两制”构想背景:含义:过程:1.1979年,《》。

2.1981年,《》。

3.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

4.1984年,实践香港条件:1.2.3.4.过程:1.1982年9月,2.1984年12月,3.1990年,4.1997年澳门条件:过程:1.1987年4月,2.1999年12月20日,意义1.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的占领,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2.3.台湾问题缓和表现4.5.6.7.阻碍因素1.2.。

高中化学必修一专题四氧化还原反应

高中化学必修一专题四氧化还原反应

)
A.1:1
B.2:1
C.1:2
D.3:2
14. 下列反应中,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 、3Cl 2+6KOH==5KCl+KClO 3+3H 2O B 、 2FeBr2+ 3Cl 2==2FeCl 3+ 2Br 2
C、SnCl 4+2H 2O==SnO 2+4HCl
D 、 Ca (OH ) 2+ CO 2==CaCO 3↓+ H2O
①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反应物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或者说是物质失去电子)的反应称为氧化反应;
反应物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或者说是物质得到电子)的反应称为还原反应。
②氧化还原反应:凡是反应过程中有元素化合价变化(或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
相反,
2.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研究表明,所有的氧化还原反应中都存在着电子的转移,电子的转移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15.下列粒子中,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的是
(
A.Mg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B. Zn 2+
C. Fe2+
) D.HCl
16. 下列氧化还原反应发生在同种元素之间的是 ( )
A .Zn+2HCl===ZnCl2 + H2↑ C.H 2+ CuO==△===Cu +H 2O
B .2H 2S+ SO2===3S↓+ 2H 2O 通电
3.氧化还原反应中各个基本概念间的关系
失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
失去电子 的反应物
具有
发生
生成
还原剂
还原性
氧化反应
氧化产物
得失电子数相等, 化合价升降值相等
同时存在
得到电子 的反应物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4专题 《始得西山宴游记》文言基础知识梳理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4专题 《始得西山宴游记》文言基础知识梳理
《始得西山宴游记》 文言基础知识梳理
1
通假字
2
古今异义
3
词类活用
43
一词多义
5
文言句式
一、通假字
1.自余为僇.人
同 “戮 ”,刑辱,这里指遭到贬谪
2.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同“ 趋 ”, 往、赴
二、古今异义
1.漫.漫.而游
古义: 漫无目的
今义:(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
2.攒蹙累.积.
古义: 重叠,积压 今义:层层增加,聚集
4.始始.指异之 游于是乎始.
动词,做梦 名词,梦境
副词,曾经 副词,才 动词,开始
自余为.僇人 5.为以何为为..凡其是然州也之山水有异态者
动词,成为 动词,认为
介词,因为
6.然岈然.然后.洼知然是山之特立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指示代词,这样
则施施而.行 到则披草而.坐 7.而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青山,白水 最高点,顶点
远处
穷尽
以……为异,感到奇怪
(三)数词的活用
数词作名词
四望如一. 一体
四、一词多义 居是.州
1.是觉今是.而昨非 唯利是.图
指示代词,这个 形容词,正确
宾语前置的标志
2.异凡始是指州异.之之山水有异.态者
形容词,特别的,特殊的 以……为异,感到奇异
3.梦卧梦.而亦梦同.趣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3.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古义:两个词。凡,所有。是,代词,这个
今义: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 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古义: 这样以后
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倒、跌倒的样子 今义:形容败兴的样子 6.游于.是.乎始 古义: 从此,从这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秋学期语文必修一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文本解读江南的冬景1.为了突出江南冬天的美好,作者作了哪些对比?作者为何要作这样的一系列对比?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着眼于人的生活,将北国的冬天与江南的冬天对比,北国的冬天没有江南冬天那样曝背聊天的乐趣,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晴暖温和,渲染江南冬天户外活动的乐趣;(2)着眼于情调,将江南冬天与秋天的作对比,作者将江南的冬景与北方的夏夜作对比,突出“明朗的情调”;(3)着眼于花草植被,将闽粤等地的冬天――春、秋的延长,与江南冬天――含蓄生气作对比,突出江南冬天的温润生机,同时作者将他所感受到的“江南的冬景”作了更明确的区域界定;(4)着眼于人们的习惯,将德国与江南的寒郊散步作对比,突出江南冬天的宜人,并和后文提到的散步形成呼应。

问题设置由来:本文的1-4小节以及第6小节展开了一系列的对比,这是作者构思中的重要一环,既是本文一个重要手法的体现,又由此更鲜活地体现了江南冬景的特点,是我们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

2.在作者的笔下,江南的冬景有何特点?作者描绘了哪些画面来表现江南冬景的这些特点的?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1)特点:明朗、和暖、生气、晴和、悠闲;(2)画面:曝背谈天图、午后东郊图、微雨闲聚图(寒村微雨图)、江南雪景图、旱冬闲步图(语意相近即可)问题设置由来:本文标题是《江南的冬景》,自然,写了哪些景、写了怎样的景必定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3.本文是如何写雪的?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作者巧妙地化用了前人的诗句,借前人的诗句来表现江南雪景的意境。

使语言更加简洁洗练,而意象丰富,使文章更加富有韵味。

问题设置由来:本文在刻画江南的冬景时,写作手法多样,这里只是任取一例作简要分析,也可将重点置于第5、第7小节。

4.请结合全文,理解下面两个句子:(1)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

”(2)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想再写下去了……参考答案:(1)江南的冬天实在美得诗情画意,人到此境界,当可与自然合一,尘世的碌碌俗务,名利之心,纷争之意,更难立足于此,自然迷人,使人旷达洒脱,不计荣辱得失,进入一种美好的心灵境界。

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深深喜爱,以及自然景物对人的影响。

(2)自己的描写,不如实地领略来的真切,自己"秃笔"难尽其妙;冬日雪景中体现的"悠闲"洒脱""等人生态度,作者心向之,所以要"搁下纸笔",亲身体悟。

问题设置由来:郁达夫说:“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的自传”,郁达夫以我所写之景观我心,他想要通过这样明朗的江南冬景传递南迁杭州后的悠闲愉悦。

这种情感取向在这两个句子中都可窥见。

5.链接拓展:《白马湖之冬》(夏丏尊)像山那样思考1.从全文看,文章开头那声狼嗥的特写,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对狼生存状态(或“面临的生态危机”)的关注与思考;⑵引出下文各方对狼嗥的反应,从而为后文呼吁人类像山那样思考做铺垫。

问题设置由来:文章开头关于狼嗥的诗意特写,杂糅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深沉的”“骄傲的”“不驯服的”“悲鸣”。

这声狼嗥既苍凉、悲哀,也有野性、不屈服的力量。

对于这声狼嗥,不同的听众有着不同的反应和态度,进而引出了后文的议论。

开篇的这声狼嗥自然是解读文本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2.文章第二段末尾,作者写道:“在这些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之后,还隐藏着更加深刻的含义,这个含义只有这座山自己才知道。

”从全文看,“只有这座山自己才知道”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参考答案:⑴自然生态环境(或“正常的生物链”或“人类的生存环境”)将(正)因为狼生存环境出现的危机而变得恶化;⑵狼虽然让人毛骨悚然,但它作为一种生命有其存在的意义(价值)——守护着山,维系着整座山的生态平衡;(3)人类必须与狼和谐相处,而不是一味地捕杀它,甚至将其赶尽杀绝,因为,这样做带来的只是“我们这一时代的和平”,“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了长远的危险”。

问题设置由来:文章标题是“像山那样思考”,那么“山是怎样思考的”便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这个句子是解读这个问题的一把钥匙。

3.文题《像山那样思考》是一个祈使句,按作者的观点,“像山那样思考”应怎样思考?从全文看,这个标题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①“像山那样思考”即要求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生态的关系时不要带有个体功利性,而要“客观地聆听狼的嗥叫”,像山一般认识狼的嗥叫背后“隐藏着更加深刻的含义”,从而妥善处理人类与自然生态间的关系。

②标题中蕴含着作者对目前人类贪图眼前和平(或:为追求眼前和平)而不计后果的行为的不满(1分)以及对这种行为给人类自身所带来的潜在的长远的危险的担忧,呼吁中有一种深刻的悲悯情怀。

问题设置由来:把握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是文本的核心,这道题目便是解决要解决这个最为关键的问题。

4.链接拓展:《像一棵树鞠躬》(王崇亚)始得西山宴游记1.实词:始、宴、异、缘、际、向……2.虚词而:尤其关注顺承和修饰两种用法,可联系《劝学》中的相关例句。

3.作者两次写到饮酒而醉,有何作用?参考答案:两次醉酒境遇不同,心境不同。

第一次醉是单调乏味、苦闷抑郁的感受。

第二次醉游西山,得解脱,喜极而醉。

两醉对比,突出了西山之游给作者带来的独特感受。

问题设置由来:通过两次饮酒而醉的细节,既能帮助学生把握两处游玩时作者的不同心态,又是对全文写作思路的梳理。

4.作者在拟题时,在“西山宴游记”之前加上“始得”二字,是否多余?请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不多余。

“始得”为“初次获得”之意。

文章开篇从游众山的单调乏味、苦闷抑郁写起,直到遇到西山,方沉醉于西山的怪特之中,真正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初次获得游玩的乐趣,“始得”一词更能体现作者遭遇西山的惊喜之情。

同时,和文中多处“始”字相扣,语约义丰。

问题设置由来:“始”字虽似平常,实则别具匠心。

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借山水来获得精神慰藉、心灵启迪,进而更清晰更深刻地揭露全篇之旨。

5.链接拓展:《永州八记》的其他篇目,借此了解柳宗元山水游记的共同特点。

赤壁赋1.实词:(1)属(一词多义)(2)舞、泣、侣、友(借此把握使动和意动的区别)2.特殊句式: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

问题设置由来:本文中各种句式都体现得比较完整,尤其是谓语前置、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几种类型的倒装句式全都出现了,借此给予学生一个较为系统的“特殊句式”是有必要的。

3.作者在第四段中是怎样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参考答案: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万物和人生都有变和不变的一面。

不需羡江无穷和月永恒,也不需哀人生短促,应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4.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由何而起?(1)怡然自乐:苏轼与众友人观月色下江景,江山风月,美不胜收,自然心胸开阔,舒畅。

(2)乐极生悲:饮酒乐极,扣舷而歌,想望美人而不得见,加之客吹洞箫,凄切婉转,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

(3)因悲生悟、由悲而喜:以明月、江水作比,认为万物和人生都有变和不变的一面,不需羡江无穷和月永恒,也不需哀人生短促,应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进而转悲为喜。

5.链接拓展:《后赤壁赋》(苏轼)写作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作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明代作家张潮说: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声,涧边听瀑布,觉耳中别有不同。

读了上述文字,再联想到生活中让你有所触动的声音,你或许也有类似的体验,或者领悟到某个道理,请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讲述你的生活体验,抒发真情实感,。

注意: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不得抄袭。

解题:优美的自然景色能让人赏心悦目,美妙的自然之音也会使人怦然心动,春日里的悦耳鸟鸣,夏天里的群蝉高唱,秋夜里幽虫的窃窃私语,冬季里雪落的细微之声,常能引起人无穷的遐思;而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声,涧边听瀑布,更能把人带入宁静惬意的心境。

有一副对联“水清鱼读月,山静鸟听风”说的也是这种情境。

同学们也肯定会有类似的经历和体验,回味自己感受最深的的经历和体验,就能触发作文的灵感。

2.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作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绿色,生机勃勃,赏心悦目。

绿色,与生命、生态紧密相连。

今天,绿色已成为崭新的理念,那么,你的生活里是否也和绿色息息相关?注意: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不得抄袭。

解题:这里的“绿色”,可以是大自然,可以是环保的生活方式,也可以是健康纯净的心灵。

从任意一个角度展开记叙,抒发情感皆可。

3.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作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南太平洋的小岛上,有很多绿海龟孵化小龟的沙穴。

一天黄昏,一只幼龟探头探脑地爬出来。

一只老鹰直冲下来要叼走它。

一位好心的游客发现了它,连忙跑过去赶走老鹰,护着小龟爬进大海。

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沙穴里成群的幼龟鱼贯而出——原来,先出来的那幼龟是个“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缩回去,现在它安全到达大海,错误的信息使幼龟们争先恐后地爬到毫无遮挡的海滩。

好心的游客走了,原先那只在等待时机的老鹰又飞回来了,其它老鹰也跟过来了。

你的生活里是否也有过这样一只小海龟?你是否做出了和那样一位“好心”的游客一样的选择?请自选角度作文,讲述你的生活体验,抒发真情实感。

解题:相较于2008年全国卷,这个作文题目的范围被限制了很多,它的角度只能从游客是否应该护着小龟爬进大海来考虑,进而立意——是保护弱小,还是尊重自然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