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地基处理课程设计
地基处理工程课程设计

地基处理工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地基处理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分类,了解不同处理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
2. 使学生了解地基处理工程中的关键参数及其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如土的物理性质、承载力、沉降等。
3. 帮助学生掌握地基处理工程的设计原则和施工要点,提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地基处理工程进行合理设计的能力,包括选型、计算和方案优化。
2. 提高学生分析工程案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专业软件进行地基处理工程设计。
3.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能够参与工程项目的招投标和施工现场管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土木工程专业的热爱,增强从事地基处理工程相关工作的信心和责任感。
2. 培养学生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遵循工程规范,确保工程质量。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他们在地基处理工程实践中能够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明确以上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期望学生能够掌握地基处理工程的基本知识、具备实际工程设计能力,并形成正确的专业情感态度价值观。
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将围绕这些具体的学习成果展开。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地基处理技术与设计》进行选择和组织,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地基处理工程概述:介绍地基处理的基本概念、目的、分类及适用范围,对应教材第一章。
2. 地基处理方法及原理:详细讲解常见地基处理方法(如预压、夯实、置换等)的原理、工艺流程和优缺点,对应教材第二章。
3. 地基处理工程设计:阐述地基处理工程设计的原则、步骤和方法,包括地基处理方案选型、计算及优化,对应教材第三章。
4. 地基处理工程实例分析:分析典型工程案例,使学生了解实际工程中地基处理的设计和施工要点,对应教材第四章。
5. 地基处理新技术与发展趋势:介绍地基处理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及其发展趋势,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应教材第五章。
地基处理设计课程设计

地基处理设计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包括:1.知识目标:学生需要掌握地基处理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步骤,了解不同类型的地基处理技术及其适用条件,理解地基处理设计中所涉及的主要参数和计算方法。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地基处理设计,能够独立完成地基处理设计的计算和分析,具备一定的实际工程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应该培养对工程安全的重视,具备良好的工程伦理观念,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地基处理方法,以确保工程的安全和可靠性。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地基处理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地基处理设计的意义、目的和基本流程,不同类型的地基处理技术及其适用条件。
2.地基处理设计中所涉及的主要参数和计算方法:包括地基承载力、地基变形、地基稳定性等参数的计算方法,以及不同地基处理技术的计算和分析方法。
3.实际工程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工程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工程应用能力。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地基处理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不同类型的地基处理技术及其适用条件。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工程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工程应用能力。
3.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地基处理设计中所涉及的主要参数和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1.教材:选用合适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材料,帮助学生掌握地基处理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以便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探讨。
3.多媒体资料: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和教学视频,为学生提供生动的学习材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4.实验设备:准备适当的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验操作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地基处理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205国道(高速公路)桥头软弱地基处理成绩课程设计主要内容通过地基处理课程的学习,对205国道(高速公路)桥头软弱地基处理进行设计,设计内容为:1,布桩形式,桩径,桩距;2,桩长;3,复合地基承载力;4,荷载计算(车辆,及路堤自重);5,复合地基的沉降量计算;6,下卧层承载力和沉降量的计算; 7,工后沉降的计算;8,沉降稳定时间;9,方案选择及判别; 10,造价等。
理论联系实际,了解地基处理设计有多种选择,从质量,进度和投资等方面综合考虑,选择一个最佳方案。
通过课程设计,掌握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指导教师评语建议:从学生的工作态度、工作量、设计(论文)的创造性、学术性、实用性及书面表达能力等方面给出评价。
签名: 2010 年 1月 10 日205国道(高速公路)桥头软弱地基处理的课程设计一、工程简况东环路是205国道在马鞍山境内的一段,是一级汽车专用公路,长19.6Km, 双向4车道,设计车速110Km/h, 路面宽24.5m, 路堤平均堆高4.0m,基底宽36.0-42.0m。
其中在五亩山大桥和丰收桥之间为大面积灌溉渠,地基极为软弱:从地表向下依次为0.8m厚耕植土,8.0-9.0m厚流塑和软塑淤泥质亚粘土,再往下是10.0m厚软塑和硬塑亚粘土等(表1),地下水位离地表0.5-0.8m。
二、地基处理方法选择由于该段地基极为软弱,初步计算。
其路堤临界高度仅3.0m,在设计的路堤作用下地基固结沉降量为50.5cm。
按两年工期则工后沉降超过20cm,不能满足工后沉降Sr≤10cm的规范要求,必须对地基进行处理。
处理方法有以下四种:砂垫层法;砂井法;粉喷桩法和二灰桩法。
砂垫层法虽然施工简单,造价低,但此法不能满足工后沉降的设计要求及存在压路机下陷,难以施工的问题。
砂井法有利于软粘土排水,能加速固结沉降,但施工要求高而且对工期有严格限制。
粉喷桩法有利于固化软土,亦能满足工期要求,但工程造价高。
二灰桩法是马鞍山矿山研究院为加固软弱地基而开发的一项土工新技术,以成功地用于危楼地基加固和重载铁路软基处理。
地基处理方案课程设计

地基处理方案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地基处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及方法。
2. 学生能够识别并分析不同地质条件下地基处理的需求。
3. 学生了解各类地基处理方案的设计原则及其适用场景。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针对特定地质条件提出合理的地基处理方案。
2. 学生能够分析并评价地基处理方案的优缺点,进行技术经济比较。
3. 学生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提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土木工程专业的热爱,增强对地基处理技术的研究兴趣。
2. 学生能够认识到地基处理在工程中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
3. 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培养沟通、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职业素养。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土木工程专业高年级专业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地基处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对工程实际问题充满好奇。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地基处理概述- 地基处理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地基处理的目的与意义2. 地基处理原理- 地基土的物理性质与力学性质- 地基处理的基本原理与作用机理3. 地基处理方法- 换填法、压实法、排水固结法等常用方法- 预压法、深层搅拌法、地下连续墙等新型方法4. 地基处理方案设计- 地基处理方案设计原则- 地基处理方案选择与优化5. 地基处理案例分析- 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地基处理案例- 案例分析、讨论与评价6. 地基处理技术经济分析- 地基处理方案的技术经济指标- 技术经济比较与评价方法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地基处理概述第二周:地基处理原理第三周:地基处理方法(一)第四周:地基处理方法(二)第五周:地基处理方案设计第六周:地基处理案例分析第七周:地基处理技术经济分析本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课程目标,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以教材为依据,涵盖地基处理的基本理论、方法、设计及案例分析,旨在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地基处理课程设计计算书

《地基处理技术》课程设计计算书题目专业学号班级姓名一、基本设计资料(1)工程概况某六层住宅楼,建筑占地约800m2,建筑面积约5000m2。
(2)基础形式与荷载条件拟采用筏板基础(基础底面为25m×32m),基础底面压力150 kPa,基础埋深3.5m。
(3)工程地质条件该场地地形较为平坦,平均地面标高在3.90m,地下水埋深在地面下0.52m,平均水位标高3.38m。
各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见表1。
表1 各层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二、承载力计算1、确定桩土面积置换率20.101m==2、单桩承载力计算1na p si i p p i R u q l q A ==+∑桩侧阻力如下表:土层淤泥质粉质粘土砂质粉土 淤泥质粘土 粉质粘土 桩侧阻力q si (kpa ) 17.0 15.013.018.0桩端阻力360p q kpa =由此可以计算桩的承载力特征值为:2211.57,0.19641.57(1721511310182)3600.196408.11p p na p si i p p i d u d m A m R u q l q A kNππ======+=⨯⨯+⨯+⨯+⨯+⨯=∑3、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 根据公式有:(1)aspk sk pR f mm f A β=+- 当使用的是CFG 桩复合地基时,公式中的β取值一般可以根据当地经验取值,如无经验时,可以取0.75~0.95之间,天然地基承载力较大时,取大值。
本工程认为可以取β=0.85,sk f 取各土层天然地基承载力的加权平均值。
因此复合地基承载力为:70210060107526615408.11(1)0.1010.85(10.101)66260.740.196sk a spksk p f kpaR f m m f kpaA β⨯++⨯+⨯===+-=⨯+⨯-⨯=对地基进行深度修正,30018.50.52+8.50.98+8.9 2.0==10.21/3.5(0.5)260.7410.21(3.50.5)291.37150a spk kN m f f d kpa kpa γγ⨯⨯⨯=+-=+⨯-=>满足要求。
地基处理技术课程设计 (2)

地基处理技术课程设计1. 课程设计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为关键问题。
但是在土地利用过程中,一些固有的地质地貌条件如沉降、土壤压缩等会影响土地的承载力,造成在地基上建筑物的安置困难。
因此,在建筑物的选址过程中,地基处理技术显得尤为关键。
地基处理技术以其良好的效果和它的经济性成为了解决建筑物安置难题的重要手段。
本次课程设计旨在探讨地基处理技术课程设计及其在地基处理中的应用。
2. 课程设计目的本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地基处理技术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掌握地基处理技术的应用•学会地基处理技术的设计方法和实现3. 课程设计内容3.1 地基处理方法地基处理技术是在地基上采用一定的改善方法,使之达到确定的要求。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沉降处理:对于土体沉降较大的地区,可以采取沉降处理的方法,如在地基上铺设加筋网格等•增加地基承载力:采用钻孔灌注桩强化地基•降低地基沉降:采用预制桩和浇灌桩等处理方法3.2 地基处理设计地基处理设计是指根据现有的地质地貌条件,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地基处理设计。
在实际探测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地基处理的设计:•地基处理方案设计:根据不同的土质、地形等因素设计不同的地基处理方案•地基加固设计:采用加固方式对地基进行设计,如使用灌浆桩、碎石桩等•沉降控制设计:通过对不同地区的沉降进行控制,达到控制沉降的目的。
常见的方法有采用加筋网格、预应力钢绞线或增加地面荷载等方法。
3.3 地基处理实现地基处理实现是指利用地基处理设计的方案进行实现,包括以下步骤:•地基处理施工图的编制:根据地基处理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图的编制•地基处理施工的实现:按照设计方案进行地基处理施工•小试验结果分析与数据处理:对地基处理的实现情况进行分析和数据处理4. 课程设计成果学生在完成课程设计后,应达到以下目标:•熟练掌握地基处理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进行地基处理设计,并掌握一定的地基处理实现能力•能够分析地基处理实现情况的数据,得出结论和提出解决方案5. 课程设计总结地基处理技术的应用已成为解决建筑物安置难题的一个重要手段。
地基处理设计课程设计

地基处理设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地基处理的基本概念,了解不同类型的地基及其特点。
2. 使学生了解地基处理的设计原则,掌握相关理论知识。
3. 帮助学生掌握地基处理方法,包括物理、化学和力学方法。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工程中地基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设计合理地基处理方案的能力,能根据工程需求选择合适的地基处理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如计算机软件进行地基处理设计计算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土木工程领域的兴趣,培养其专业认同感。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在地基处理设计中充分考虑环境保护。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旨在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地基处理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具备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以便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明确预期成果,并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地基处理基本概念:包括地基的定义、分类及各类地基的特点。
教材章节:第一章 地基与基础概述2. 地基处理设计原则:介绍地基处理设计的基本原则,如安全、经济、合理、环保等。
教材章节:第二章 地基处理设计原则与方法3. 地基处理常用方法:详细讲解物理、化学和力学方法,如换填、压实、预压、注浆、搅拌等。
教材章节:第三章 地基处理常用方法4. 地基处理工程案例:分析典型工程案例,使学生了解各种地基处理方法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四章 地基处理工程实例5. 地基处理设计计算:教授如何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如计算机软件进行地基处理设计计算。
教材章节:第五章 地基处理设计计算6. 教学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模拟实验,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材章节:第六章 地基处理实践教学内容按照课程目标进行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组织,明确教学大纲和进度安排。
通过以上六个方面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全面掌握地基处理设计的相关知识,为实际工程应用奠定基础。
地基处理课程设计

地基处理课程设计
地基处理课程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地基处理的原理和方法,掌握地基处理的设计和施工工艺,提高实践能力,为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下面是一些地基处理课程设计的步骤和技巧:
1. 确定设计任务:在开始设计前,需要明确设计任务。
一般来说,设计任务应该包括设计范围、设计要求、设计时间等。
2. 收集资料:在开始设计前,需要收集相关资料和文献,了解地基处理的原理和方法,熟悉相关的设计规范和标准,为设计做好准备。
3. 确定设计方案:在收集资料后,需要确定设计方案。
需要根据任务要求,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地基处理方法,如换填法、挤密桩法、CFG 桩法等。
4. 计算和分析:在确定设计方案后,需要进行计算和分析。
需要计算地基承载力、变形等指标,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5. 绘制施工图纸:在计算和分析后,需要绘制施工图纸。
需要绘制地基处理平面图、断面图、施工详图等,明确各项施工要求和细节。
6. 编写技术文件:在绘制施工图纸后,需要编写技术文件。
需要编写设计说明书、施工方案、验收标准等文件,明确各项技术要求和标准。
总之,地基处理课程设计需要学生通过实践掌握地基处理的原理和方法,提高实践能力,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地基处理方法,并对设计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基处理
课
程
设
计
一:工程概况
江苏省宁杭高速公路某路段的设计路面宽度为34m(6车道),边坡坡度为1:1.5,填筑高度为4m,工期为3年,工后沉降要求为竣工后15年沉降20cm。
该路段的地基土层分布如图1所示:
图(1 )土层分布图各土层的主要参数如表1所示:
二:课程设计具体要求:
(1)结合土层情况至少选择两种地基处理方法(搅拌桩,预压法(包含塑料排水板))进行设计;
(2)对每种地基处理方法进行设计计算,进行地基的沉降、稳定性和承载力的计算和验算;
(3)进行经济造价分析
(4)结合经济造价分析份额结果,选取合适的处理方法进行施工组织设计;
(5)提交设计说明书(施工图纸和计算说明书)。
三:验算天然地基土的承载力
1、路堤底部应力
=[(34+34+2*5*1.5)*5*0.5*19.5]/ (34+2*5*1.5)=82.58kPa
2、第一层亚粘土
e=0.766 ==0.362
根据地基规范,修正后地基承载力容许值
其中为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
根据e=0.766,取值为260kPa;一般粘性土取=0 ; =2.5 ;
则=260+2.5*10*(3-3)不足3.0m按3.0m计算,得到:=260kPa。
综上,第一层地基承载力满足要求。
3、第二层淤泥质土
第二层淤泥质土: e=1.122 =1.07
查表,得70kPa
第一层底部应力:
=82.58+15.3*0.5+10.1*1.5=82.58+21.3=103.88kPa>70kPa)
说明第二层地基土承载力不足不能满足工程要求,需要进行地基处理四:初步拟定采用以下两种方案进行处理
方案一:复合地基(水泥土搅拌桩)
1、水泥土搅拌桩的设计原理
水泥搅拌法是用于加固饱和和软黏土低级的一种方法,它利用水泥作为固化剂,通过特制的搅拌机械,在地基深处将软土和固化剂强制搅拌,利用固化剂和软土之间所产生的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使软土硬结成具有整体性、水稳定性和一定强度的优质地基。
水泥加固土的基本原理是基于水泥加固土的物理化学反应过程,它与混凝土硬化机理不同,由于水泥掺量少,水泥是在具有一定活性介质--土的围绕下进行反应,硬化速度较慢,且作用复杂,水泥水解和水化生成各种水化合物后,有的又发生离子交换和团粒化作用以及凝硬反应,使水泥土土体强度大大提高。
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1)、利用了原状土不会使地基侧向挤出,减小对周围建筑物的影响;
(2)、设计比较灵活;
(3)、施工无振动噪音和污染,可在市区和密集建筑物中进行施工;
(4)、土体加固后重度不变,对软弱下卧层不产生附加沉降;(5)、与刚性桩相比,节省钢材降低造价;
(6)、部桩形式灵活等。
2、处理方案:
根据规范要求:混凝土搅拌桩桩端要进入持力层的深度至少为0.5m,故初步拟定混凝土搅拌桩的尺寸为:桩长 :8.5m ;桩径:0.5m;桩间距s=1.5m,fcu=1.5Mpa,弹性模量=150pa
单桩承载力:
(桩周土确定的单桩承载力)
= (桩身材料确定的单桩承载力)
桩间第i层土的摩阻力特征值,对于淤泥可取4~7kPa,对于淤泥质土可取6~12kPa,对于软朔状态的粘性土可取10~15kPa ;对可朔状态的粘性土可取12~18.查表可取桩端天然地基承载力取值为350kPa
=0.5×π×(15×2+9×6 +12×0.5)+0.4×350 =168.78kN
桩的布置:桩间距为1.5m,采用正三角形布桩
面积置换率:
m====
桩间天然地基土承载力标准值: =70kPa(载荷试验)
复合地基承载力标准值:
=m+β(1-m)
=×+1×(1-)×70=157.78kPa
桩数: n==28
复合地基模量: +(1-m)=×150+(1-)×1.5=18MPa
沉降计算(附加应力法)
p=82.58kpa
=×8.5=0.020m
非加固区为硬塑,低压缩性亚粘土,采用应力扩散法:土层分一层0.5m。